CN112654916B - 液晶显示面板、液晶显示屏及电子设备 - Google Patents

液晶显示面板、液晶显示屏及电子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654916B
CN112654916B CN201880097275.8A CN201880097275A CN112654916B CN 112654916 B CN112654916 B CN 112654916B CN 201880097275 A CN201880097275 A CN 201880097275A CN 112654916 B CN112654916 B CN 112654916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ght
layer
liquid crystal
transmitting
substrat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80097275.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2654916A (zh
Inventor
马磊
王鹏
肖广楠
张峰
许哲睿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filed Critical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265491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65491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265491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654916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371Cells with varying thickness of the liquid crystal layer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MTELEPHONIC COMMUNICATION
    • H04M1/00Substation equipment, e.g. for use by subscribers
    • H04M1/02Constructional features of telephone sets
    • H04M1/0202Portable telephone sets, e.g. cordless phones, mobile phones or bar type handsets
    • H04M1/026Details of the structure or mounting of specific components
    • H04M1/0264Details of the structure or mounting of specific components for a camera module assembly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MTELEPHONIC COMMUNICATION
    • H04M1/00Substation equipment, e.g. for use by subscribers
    • H04M1/02Constructional features of telephone sets
    • H04M1/0202Portable telephone sets, e.g. cordless phones, mobile phones or bar type handsets
    • H04M1/026Details of the structure or mounting of specific components
    • H04M1/0266Details of the structure or mounting of specific components for a display module assembly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06Circuit arrangements or driving methods for the control of single liquid crystal cells
    • G02F1/13312Circuits comprising photodetectors for purposes other than feedback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7Surface-induced orientation of the liquid crystal molecules, e.g. by alignment layers
    • G02F1/133776Surface-induced orientation of the liquid crystal molecules, e.g. by alignment layers having structures locally influencing the alignment, e.g. unevennes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Nonlinear Science (AREA)
  • Mathematical Physic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rystallography & Structural Chemistry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Devices For Indicating Variable Information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AREA)
  • Liquid Crystal (AREA)

Abstract

一种液晶显示屏(400)、电子设备(100)以及一种液晶显示面板(600),液晶显示面板(600)具有透光区域(601)、遮光区域(602)及显示区域(603)。液晶显示面板(600)包括依次层叠设置的第一基材(1)、第一膜组(2)、第一取向层(3)、液晶层(4)、第二取向层(5)、第二膜组(6)及第二基材(7)。第一膜组(2)包括位于显示区域(603)的第一显示部(23)、位于遮光区域(602)的第一过渡部(22)及位于透光区域(601)的第一透光部(21)。第二膜组(6)包括位于显示区域(603)的第二显示部(63)、位于遮光区域(602)的第二过渡部(62)及位于透光区域(601)的第二透光部(61)。在第一基材(1)向第二基材(7)的方向上,第一显示部(23)的厚度大于第一透光部(21)的厚度,第一过渡部(22)形成连接第一显示部(23)与第一透光部(21)的台阶结构,第一过渡部(22)背离第一基材(1)的顶面包括一个或多个台阶面。液晶显示面板(600)能够提高屏占比。

Description

液晶显示面板、液晶显示屏及电子设备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显示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液晶显示面板、一种液晶显示屏以及一种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传统手机需要在手机屏幕的周边放置摄像头模组、环境光传感器等器件,导致手机屏幕的排布空间受到限制,手机的屏占比较小。
发明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能够提高屏占比的液晶显示面板、液晶显示屏及电子设备。
第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液晶显示面板。所述液晶显示面板具有透光区域、环绕于所述透光区域周边的遮光区域及环绕于所述遮光区域周边的显示区域。所述遮光区域位于所述透光区域与所述显示区域之间。所述透光区域允许可见光通过。所述遮光区域能够遮挡可见光。所述显示区域用于显示图像。
所述液晶显示面板包括依次层叠设置的第一基材、第一膜组、第一取向层、液晶层、第二取向层、第二膜组及第二基材。所述第一膜组包括多个膜层。所述第一膜组形成在所述第一基材上。所述第一取向层形成在所述第一膜组上。所述第二膜组包括一个或多个膜层。所述第二膜组形成在所述第二基材上。所述第二取向层至少部分形成在所述第二膜组上。
所述第一基材和所述第二基材均采用透光材料,且连续覆盖所述透光区域、所述遮光区域及所述显示区域。所述第一基材和所述第二基材可采用玻璃材料。所述第一基材和所述第二基材为整面连续的板材,具有足够的结构强度,使得所述液晶显示面板的整体强度较高,不易碎裂。
所述第一取向层(alignment layer,又称配向层)、所述液晶层(liquid crystallayer)及所述第二取向层均位于所述透光区域、所述遮光区域及所述显示区域。所述第一取向层和所述第二取向层均采用透光材料。所述第一取向层和所述第二取向层分别位于所述液晶层的相背两侧,且直接接触所述液晶层。所述液晶层夹设在所述第一取向层和所述第二取向层之间。所述第一取向层和所述第二取向层用于为所述液晶层中的液晶提供预倾角。
所述第一膜组包括位于所述显示区域的第一显示部、位于所述遮光区域的第一过渡部及位于所述透光区域的第一透光部。所述第一过渡部环绕于所述第一透光部周边。所述第一显示部环绕于所述第一过渡部周边。所述第一过渡部连接所述第一透光部与所述第一显示部。所述第二膜组包括位于所述显示区域的第二显示部、位于所述遮光区域的第二过渡部及位于所述透光区域的第二透光部。所述第二过渡部环绕于所述第二透光部周边。所述第二显示部环绕于所述第二过渡部周边。所述第二过渡部连接所述第二透光部与所述第二显示部。
所述第一显示部和所述第二显示部相配合以显示图像。其中,所述第一显示部和所述第二显示部是实现所述液晶显示面板图像显示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并不是全部组成部分。所述第一显示部和所述第二显示部相配合以共同参与和影响所述液晶显示面板的显示动作,所述液晶显示面板显示时还需要其他结构的配合,例如所述液晶层及后文中的第一偏光片和第二偏光片等。所述第一透光部和所述第二透光部均允许可见光通过。所述第一过渡部和所述第二过渡部中的至少一者能够遮挡可见光。也即,所述第一过渡部能够遮挡可见光;或者,所述第二过渡部能够遮挡可见光;或者所述第一过渡部和所述第二过渡部均能够遮挡可见光。
在本实施例中,由于所述第一基材和所述第二基材均采用透光材料,所述第一取向层和所述第二取向层采用透光材料,所述第一膜组位于所述透光区域的所述第一透光部允许可见光通过,所述第二膜组位于所述透光区域的所述第二透光部允许可见光通过,因此所述透光区域允许可见光通过。当所述液晶显示面板应用于电子设备时,所述电子设备中的摄像头模组等光学器件能够放置在所述液晶显示面板的所述透光区域下方,以通过所述透光区域传输可见光,从而减少所述光学器件对所述液晶显示面板的排布空间的限制,并且所述透光区域被所述显示区域所环绕,使得所述液晶显示面板能够设置更大的显示区域,以减小所述电子设备的边框面积、增大所述电子设备的显示面积,提高所述电子设备的屏占比。
一种可选实施例中,在所述第一基材向所述第二基材的方向(也即所述液晶显示面板的厚度方向)上,所述第一显示部的厚度大于所述第一透光部的厚度,所述第一过渡部形成连接所述第一显示部与所述第一透光部的台阶结构。所述第一过渡部背离所述第一基材的顶面包括一个或多个台阶面。
在传统液晶显示面板中,当用于承载取向层的膜层的不同部分的厚度存在较大差异时,容易在厚度较小部分与厚度较大部分的过渡区域出现取向层堆积,从而导致液晶显示面板出现显示不均(mura)、显示异色等问题。例如,取向层容易堆积于厚度较小部分的邻接于厚度较大部分的边缘区域,导致边缘区域发黄或发白。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液晶显示面板的所述第一过渡部所形成的所述台阶结构能够逐渐过渡所述第一显示部与所述第一透光部之间的高度差,所述第一过渡部的所述一个或多个台阶面能够承载所述第一取向层,从而降低所述第一取向层在所述第一透光部的顶面(背离所述第一基材的表面)边缘出现堆积现象的风险,有效解决所述液晶显示面板的所述透光区域由于取向层堆积而导致的显示不均、显示异色等问题,使得所述液晶显示面板具有较佳的显示质量。
由于所述第一取向层在所述第一透光部的顶面边缘发生堆积的风险较小,所述第一取向层能够较为均匀地涂布于所述第一透光部的顶面,因此经过所述透光区域的光线因异物产生噪音的风险较小,从而保证所述光学器件的工作质量。
其中,所述台阶结构也有利于改善所述液晶层中液晶的排布情况,使得液晶排布更为均匀,液晶显示面板具有更佳的显示质量。
其中,所述第一透光部的厚度小于所述第一显示部的厚度,也即所述第一透光部的厚度较小,有利于提高所述透光区域的透光率。
本申请中,由于所述液晶显示面板具有较高的强度,因此所述透光区域的形状、大小、数量及与所述液晶显示面板的边缘之间的间距的设计更为灵活、多样化,有利于提高所述电子设备的整机可靠性。例如,所述透光区域的形状可以为圆形、椭圆形、多边形、圆角矩形、跑道形(包括两条相互平行的直边和相对地连接在两条直边之间的弧边)等。所述透光区域的数量可以为一个或多个。多个透光区域可以分别为多个光学器件提供光线传输通道。多个透光区域的排布方式可以灵活设计,例如阵列排布、环形排列等。
其中,一个或多个所述台阶面大致平行于所述第一基材。此时,一个或多个所述台阶面容易加工,而且也能够更好地承载所述第一取向层。
一种可选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透光部的膜层数量为第一值。所述第一显示部的膜层数量为第二值。所述第一值小于所述第二值。所述第一过渡部的膜层数量在所述第一值至所述第二值的范围内。所述第一值至所述第二值的范围是指将所述第一值和所述第二值分别作为最小值及最大值包括在内的范围。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膜组中的不同膜层排布在所述透光区域、所述遮光区域及所述显示区域中的情况可以有不同,从而使所述第一透光部的膜层数量与所述第一显示部的膜层数量不同,所述第一过渡部的膜层数量可以在所述第一值至第二值的范围内。例如,所述第一膜组中的部分膜层可以同时覆盖所述透光区域、所述遮光区域及所述显示区域,部分膜层可以同时覆盖所述显示区域和所述遮光区域,部分膜层可以单独覆盖所述显示区域等。所述第一膜组能够通过对所述第一透光部、所述第一过渡部及所述第一显示部的膜层数量的控制,调整所述第一透光部、所述第一过渡部及所述第一显示部的厚度。
其中,由于所述第二值较大,也即所述第一显示部的膜层数量较多,因此所述第一显示部能够形成较为复杂的层结构,从而满足所述液晶显示面板的显示区域。由于所述第一值较小,也即所述第一透光部的膜层数量较少,因此所述第一透光部的透光率更高,所述光学器件的工作质量更好。
一种可选实施例中,在所述第一过渡部中,背离所述第一基材的顶层膜层的顶面形成一个或多个所述台阶面。所述台阶面的数量为多个时,多个所述台阶面形成在同一膜层中。
或者,在所述第一过渡部中,一个或多个膜层朝向所述第一透光部的一端形成所述台阶面。所述台阶面的数量为多个时,多个所述台阶面形成在不同膜层中。
一种可选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过渡部的顶面还包括彼此间隔的多个连接面。所述台阶面连接在相邻两个所述连接面之间。相接的所述台阶面与所述连接面之间形成120°至135°的夹角。所述连接面相对所述第一基材倾斜。此时,所述第一过渡部中各膜层的成形难度较低,有利于提高所述液晶显示面板的产品良率。同时,也能够避免因所述台阶面与所述连接面之间的倾斜角度过大,而导致所述台阶面的面积较小、无法有效承载所述第一取向层的问题。
其他实施例中,所述台阶面大致垂直于所述连接面。此时,所述第一过渡部的顶面中能够包括更大面积的所述台阶面,以提高承载所述第一取向层的效果,降低所述第一取向层在所述透光区域(也即所述第一透光部上)堆积的风险。
一种可选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过渡部的顶面还包括过渡面。所述过渡面连接在所述第一透光部远离所述第一基材的顶面与所述连接面之间。该所述连接面为所述多个连接面中最靠近所述第一透光部的所述连接面。所述过渡面与所述第一透光部的顶面齐平。所述过渡面与所述第一透光部的顶面平滑过渡。
在本实施例中,由于所述第一过渡部设有与所述第一透光部的顶面相齐平的所述过渡面,且所述过渡面连接相对所述第一透光部的顶面更靠近所述连接面,因此即使所述第一取向层发生轻微堆积现象,所述第一取向层也会堆积于所述过渡面,位于所述第一透光部的顶面的部分所述第一取向层涂布均匀,不会或几乎不会出现堆积,能够有效解决由于取向层堆积所导致的显示不均(mura)、显示异色等问题。
一种可选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过渡部的顶面还包括第二过渡面。所述第二过渡面连接在所述第一显示部的顶面与所述连接面之间。所述第二过渡面平滑连接所述第一显示部的顶面。
在本实施例中,由于所述第二过渡面平滑连接所述第一显示部的顶面,因此所述第一取向层能够均匀涂布于所述第一过渡部与所述第一显示部的过渡区域,以保证所述液晶显示面板的显示质量。
一种可选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膜组包括器件阵列层。所述器件阵列层包括层叠设置的多个透光膜层和多个遮光膜层。所述多个透光膜层允许可见光通过。所述多个透光膜层中的一个或多个膜层为图案化的膜层。所述多个遮光膜层能够遮挡可见光。所述多个遮光膜层为图案化的膜层。
所述第一显示部包括所述多个遮光膜层位于所述显示区域的部分和所述多个透光膜层位于所述显示区域的部分。所述器件阵列层在所述显示区域形成多个薄膜晶体管(thin film transistor,TFT)。换言之,所述第一显示部包括的所述多个遮光膜层的部分和所述多个透光膜层的部分共同形成多个薄膜晶体管。多个薄膜晶体管阵列设置。所述第一透光部包括一个或多个所述透光膜层位于所述透光区域的部分。
在本实施例中,由于所述第一透光部包括一个或多个所述透光膜层位于所述透光区域的部分,因此所述第一透光部的厚度与所述第一显示部的厚度差异较小,所述液晶层在所述透光区域部分的厚度与在所述显示区域部分的厚度相近,以降低由于层结构差异过大而导致所述透光区域周围的所述显示区域出现显示异常(如牛顿环等)问题的风险,从而提高所述液晶显示屏的显示质量。同时,也能够减少所述第一过渡部的所述台阶面的数量和/或面积,降低所述第一过渡部的加工难度。
其中,由于所述第一透光部的膜层与所述第一显示部的部分膜层为同层膜层,能够在一道成型工艺中制成,因此所述第一透光部的成型工序能够集成在所述第一显示部的成型工序中,从而简化所述器件阵列层的加工难度,提高所述器件阵列层的加工效率。
其中,所述器件阵列层中的所述薄膜晶体管可采用顶栅结构,例如:
所述器件阵列层包括遮挡层、缓冲层、半导体层、栅极绝缘层(gate insulatorlayer)、栅极、第一绝缘层、源极、漏极、第二绝缘层、公共电极、第三绝缘层及像素电极。所述遮挡层形成在所述第一基材上。所述缓冲层形成在所述第一基材上且覆盖所述遮挡层。所述半导体层位于所述缓冲层远离所述第一基材的一侧且正对所述遮挡层。所述半导体层可采用低温多晶硅(low temperature poly-silicon,LTPS)材料。所述半导体层包括位于沟道区、两个轻掺杂区和两个重掺杂区,两个所述轻掺杂区分别连接于所述沟道区的相背两端,两个所述重掺杂区分别连接于两个所述轻掺杂区远离所述沟道区的两端。所述栅极绝缘层位于所述缓冲层远离所述第一基材的一侧且覆盖所述半导体层。所述栅极绝缘层设有分别正对两个所述重掺杂区的第一孔和第二孔。所述栅极位于所述栅极绝缘层远离所述缓冲层的一侧且正对所述沟道区设置。所述第一绝缘层位于所述栅极绝缘层远离所述缓冲层的一侧且覆盖所述栅极。所述第一绝缘层设有连通所述第一孔的第三孔和连通所述第二孔的第四孔。所述源极和所述漏极位于所述第一绝缘层远离所述栅极绝缘层的一侧,所述源极经所述第三孔和所述第一孔连接其中一个所述重掺杂区,所述漏极经所述第四孔和所述第二孔连接另一个所述重掺杂区。所述第二绝缘层位于所述第一绝缘层远离所述栅极绝缘层的一侧且覆盖所述源极和所述漏极。所述第二绝缘层设有正对所述漏极(或所述源极)的第五孔。所述公共电极位于所述第二绝缘层远离所述第一绝缘层的一侧。所述第三绝缘层位于所述第二绝缘层远离所述第一绝缘层的一侧且覆盖所述公共电极。所述第三绝缘层设有连通所述第五孔的第六孔。所述像素电极位于所述第三绝缘层远离所述第二绝缘层的一侧,且通过所述第六孔和所述第五孔连接所述漏极(或所述源极)。
此时,所述多个遮光膜层可以包括所述遮挡层、所述半导体层、所述栅极、所述源极、所述漏极等。所述多个透光膜层可以包括所述缓冲层、所述栅极绝缘层、所述第一绝缘层、所述第二绝缘层及所述第三绝缘层。所述像素电极和所述公共电极采用透光材料时,也可以属于所述多个透光膜层。
或者,所述器件阵列层中的所述薄膜晶体管可采用底栅结构,例如:
所述器件阵列层包括栅极、栅极绝缘层、半导体层、源极、漏极、绝缘层及像素电极。所述栅极形成在所述第一基材上。所述栅极绝缘层形成在所述第一基材上且覆盖所述栅极。所述半导体层位于所述栅极绝缘层远离所述栅极的一侧且正对所述栅极。所述半导体层可采用非晶硅(amorphous silicon,α-Si)材料。所述源极位于所述栅极绝缘层远离所述第一基材的一侧且连接所述半导体层的一端。所述漏极位于所述栅极绝缘层远离所述第一基材的一侧且连接所述半导体层的另一端。所述绝缘层位于所述栅极绝缘层远离所述第一基材的一侧且覆盖所述源极、所述半导体层及所述漏极。所述绝缘层设有正对所述漏极(或所述源极)的通孔。所述像素电极位于所述绝缘层远离所述栅极绝缘层的一侧,且通过所述通孔连接所述漏极(或所述源极)。
此时,所述多个遮光膜层可以包括所述栅极、所述半导体层、所述源极及所述漏极。所述多个透光膜层可以包括所述栅极绝缘层和所述绝缘层。所述像素电极采用透光材料时,也可以属于所述多个透光膜层。
其他实施例中,所述器件阵列层的层结构可以与前面两种实施例有所区别,也即所述器件阵列层可以是其他层结构。所述多个透光膜层和所述多个遮光膜层对应的具有其他膜层。
其中,所述第一过渡部包括一个或多个所述透光膜层在所述遮光区域的部分。此时,所述第一过渡部允许可见光通过。或者,所述第一过渡部包括一个或多个所述透光膜层在所述遮光区域的部分和一个或多个所述遮光膜层在所述遮光区域的部分。此时,所述第一过渡部能够遮挡可见光。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过渡部可通过不同位置膜层数量的变化来实现所述台阶结构。例如,在所述第一显示部向所述第一透光部的方向上,所述第一过渡部不同位置的膜层数量递减,从而实现厚度递减,以形成所述台阶结构。或者,所述第一过渡部可通过背离所述第一基材的顶层绝缘层本身的膜层厚度变化形成所述台阶结构。
一种可选实施例中,所述第二膜组包括彩膜层和平坦层。彩膜层又称彩色滤光层(color filter,CF),用于通过特定波段范围内的光线。所述彩膜层位于所述第二基材与所述平坦层之间。所述彩膜层包括黑色矩阵(black matrix,BM)和与所述黑色矩阵交替设置的多个彩色色阻块。本实施例中,所述黑色矩阵集成在所述彩膜层中,所述黑色矩阵与所述多个彩色色阻块复用所述液晶显示面板的部分厚度空间。
所述第二显示部包括排布于所述显示区域的所述多个彩色色阻块、部分所述黑色矩阵及部分所述平坦层。所述第二透光部为通孔。换言之,所述彩膜层和所述平坦层在所述透光区域镂空设置。所述第二过渡部包括排布于所述遮光区域的部分所述黑色矩阵和部分所述平坦层。此时,所述第二过渡部能够遮挡可见光。
在所述第二过渡部中,所述黑色矩阵靠近所述第二透光部的一端形成台阶面,以使所述第二过渡部形成台阶结构。其中,所述平坦层靠近所述第二透光部的一端与所述第二透光部之间的间距,小于所述黑色矩阵靠近所述第二透光部的一端与所述第二透光部之间的间距,使得所述黑色矩阵靠近所述第二透光部的一端的部分表面露出,以形成所述台阶面。
在本实施例中,由于所述第二透光部为通孔,所述第二取向层位于所述透光区域的部分形成在所述第二基材上,因此所述透光区域的透光率更高。由于所述第二过渡部形成台阶结构,该台阶结构能够过渡所述第二基材与所述第二显示部之间的高度差,所述第二过渡部的台阶面能够承载所述第二取向层,从而降低所述第二取向层在所述第二基材的位于所述透光区域的部分边缘出现堆积现象的风险,有效解决所述液晶显示面板的所述透光区域由于取向层堆积而导致的显示不均、显示异色等问题,使得所述液晶显示面板具有较佳的显示质量。
其中,所述第一显示部能够用于控制所述液晶层的位于所述显示区域的液晶的偏转方向,所述第二显示部能够过滤光线,因此所述第一显示部、所述液晶层及所述第二显示部相配合时,所述显示区域能够实现显示。
其中,所述器件阵列层制作在所述第一基材上,所述第一膜组与所述第一基材共同形成阵列基板。所述彩膜层制作在所述第二基材上,所述第二膜组与所述第二基材共同形成彩膜基板。制作所述液晶显示面板时,先分别形成所述阵列基板和所述彩膜基板,然后对盒所述阵列基板与所述彩膜基板,接着在所述阵列基板与所述彩膜基板之间填充液晶以形成所述液晶层。
其中,所述器件阵列层中的所述薄膜晶体管采用上述底栅结构时,所述第一膜组还可包括公共电极层。所述公共电极层采用透明导电材料。
一种可选实施例中,所述第二膜组包括彩膜层和平坦层。所述彩膜层位于所述第二基材与所述平坦层之间。所述彩膜层包括黑色矩阵和与所述黑色矩阵交替设置的多个彩色色阻块。本实施例中,所述黑色矩阵集成在所述彩膜层中,所述黑色矩阵与所述多个彩色色阻块复用所述液晶显示面板的部分厚度空间。
所述第二显示部包括排布于所述显示区域的所述多个彩色色阻块、部分所述黑色矩阵及部分所述平坦层。所述第二过渡部包括排布于所述遮光区域的部分所述黑色矩阵和部分所述平坦层。所述第二透光部包括排布于所述透光区域的部分所述平坦层。换言之,所述平坦层连续覆盖所述显示区域、所述遮光区域及所述透光区域。
在本实施例中,由于所述第二透光部包括部分所述平坦层,因此所述第二透光部与所述第二显示部之间的高度差较小,甚至两者的厚度能够相同,使得所述第二取向层在所述第二透光部上发生堆积现象的风险较小。
其中,所述平坦层位于所述透光区域部分的厚度可以与位于所述显示区域的部分的厚度大致相同。此时,所述第二透光部与所述第二显示部之间的高度差较小。
其中,所述平坦层远离所述第二基材的表面为平面。此时,所述第二透光部、所述第二过渡部及所述第二显示部的厚度相同,所述平坦层能够提供一个平整的成型面,因此所述第二取向层能够形成平整的膜层,所述第二取向层不会在所述第二透光部上发生堆积,所述第二取向层的成型质量更佳。
其中,所述第一显示部能够用于控制所述液晶层的位于所述显示区域的液晶的偏转方向,所述第二显示部能够过滤光线,因此所述第一显示部、所述液晶层及所述第二显示部相配合时,所述显示区域能够实现显示。
其中,所述器件阵列层制作在所述第一基材上,所述第一膜组与所述第一基材共同形成阵列基板。所述彩膜层制作在所述第二基材上,所述第二膜组与所述第二基材共同形成彩膜基板。制作所述液晶显示面板时,先分别形成所述阵列基板和所述彩膜基板,然后对盒所述阵列基板与所述彩膜基板,接着在所述阵列基板与所述彩膜基板之间填充液晶以形成所述液晶层。
其中,所述器件阵列层中的所述薄膜晶体管采用上述底栅结构时,所述第一膜组还可包括公共电极层。所述公共电极层采用透明导电材料。
一种可选实施例中,所述第二膜组包括彩膜层。彩膜层用于通过特定波段范围内的光线。所述彩膜层包括黑色矩阵和与所述黑色矩阵交替设置的多个彩色色阻块。本实施例中,所述黑色矩阵集成在所述彩膜层中,所述黑色矩阵与所述多个彩色色阻块复用所述液晶显示面板的部分厚度空间。
所述第二显示部包括排布于所述显示区域的所述多个彩色色阻块和部分所述黑色矩阵。所述第二过渡部包括排布于所述遮光区域的部分所述黑色矩阵。此时,所述第二过渡部能够遮挡可见光。所述第二透光部为通孔。换言之,所述彩膜层在所述透光区域镂空设置。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二透光部为通孔,所述第二取向层位于所述透光区域的部分形成在所述第二基材上,因此所述透光区域的透光率更高。
所述第一显示部能够用于控制所述液晶层的位于所述显示区域的液晶的偏转方向,所述第二显示部能够过滤光线,因此所述第一显示部、所述液晶层及所述第二显示部相配合时,所述显示区域能够实现显示。
其中,所述器件阵列层制作在所述第一基材上,所述第一膜组与所述第一基材共同形成阵列基板。所述彩膜层制作在所述第二基材上,所述第二膜组与所述第二基材共同形成彩膜基板。制作所述液晶显示面板时,先分别形成所述阵列基板和所述彩膜基板,然后对盒所述阵列基板与所述彩膜基板,接着在所述阵列基板与所述彩膜基板之间填充液晶以形成所述液晶层。
其中,所述器件阵列层中的所述薄膜晶体管采用上述底栅结构时,所述第一膜组还可包括公共电极层。所述公共电极层采用透明导电材料。
一种可选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膜组包括彩膜层和器件阵列层。所述器件阵列层位于所述彩膜层与所述第一基材之间。所述彩膜层用于通过特定波段范围内的光线。所述彩膜层包括多个彩色色阻块。所述器件阵列层包括层叠设置的多个透光膜层和多个遮光膜层。所述多个透光膜层允许可见光通过。所述多个透光膜层中的一个或多个膜层为图案化的膜层。所述多个遮光膜层能够遮挡可见光。所述多个遮光膜层为图案化的膜层。
所述第一显示部包括所述多个彩色色阻块、所述多个遮光膜层位于所述显示区域的部分及所述多个透光膜层位于所述显示区域的部分。所述器件阵列层在所述显示区域形成多个薄膜晶体管。换言之,所述第一显示部包括的所述多个遮光膜层的部分和所述多个透光膜层的部分共同形成多个薄膜晶体管。多个薄膜晶体管阵列设置。所述第一透光部包括一个或多个所述透光膜层位于所述透光区域的部分。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显示部能够用于控制所述液晶层位于所述显示区域的液晶的偏转方向,也能够用于过滤光线,因此所述第一显示部、所述液晶层及所述第二显示部相配合时,所述显示区域能够实现显示。
所述器件阵列层和所述彩膜层依次形成在所述第一基材上,以形成阵列上彩膜(color filter on array,COA)基板;所述第二基材及形成在所述第二基材上的第二膜组共同形成对盒基板。制作所述液晶显示面板时,先分别形成所述阵列上彩膜基板和所述对盒基板,然后对盒所述阵列上彩膜基板和所述对盒基板,接着在所述阵列上彩膜基板和所述对盒基板之间填充液晶以形成所述液晶层。由于所述彩膜层形成在所述器件阵列层上,因此能够解决所述液晶显示面板对位要求高的问题,同时也能够提高所述液晶显示面板的开口率。
在本实施例中,由于所述第一透光部包括一个或多个所述透光膜层位于所述透光区域的部分,因此所述第一透光部的厚度与所述第一显示部的厚度差异较小,所述液晶层在所述透光区域部分的厚度与在所述显示区域部分的厚度相近,以降低由于层结构差异过大而导致所述透光区域周围的所述显示区域出现显示异常(如牛顿环等)问题的风险,从而提高所述液晶显示屏的显示质量。同时,也能够减少所述第一过渡部的所述台阶面的数量和/或面积,降低所述第一过渡部的加工难度。
其中,由于所述第一透光部的膜层与所述第一显示部的部分膜层为同层膜层,能够在一道成型工艺中制成,因此所述第一透光部的成型工序能够集成在所述第一显示部的成型工序中,从而简化所述器件阵列层的加工难度,提高所述器件阵列层的加工效率。
其中,所述器件阵列层的层结构可以参阅前述实施例。
其中,所述第一过渡部包括一个或多个所述透光膜层在所述遮光区域的部分。此时,所述第一过渡部允许可见光通过。或者,所述第一过渡部包括一个或多个所述透光膜层在所述遮光区域的部分和一个或多个所述遮光膜层在所述遮光区域的部分。此时,所述第一过渡部能够遮挡可见光。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过渡部可通过不同位置膜层数量的变化来实现所述台阶结构。例如,在所述第一显示部向所述第一透光部的方向上,所述第一过渡部不同位置的膜层数量递减,从而实现厚度递减,以形成所述台阶结构。或者,所述第一过渡部可通过背离所述第一基材的顶层绝缘层本身的膜层厚度变化形成所述台阶结构。
一种可选实施例中,所述第二膜组包括黑色矩阵和平坦层。所述黑色矩阵位于所述第二基材与所述平坦层之间。本实施例中,所述黑色矩阵独立于所述彩膜层。所述第二膜组和所述第二基材形成阵列上彩膜基板的对盒基板。所述第二显示部包括排布于所述显示区域的部分所述黑色矩阵和部分所述平坦层。所述平坦层在所述显示区域能够提供一平整的成型面,使得所述第二取向层能够均匀涂布在所述第二显示部上。所述第二过渡部包括排布于所述遮光区域的部分所述黑色矩阵和部分所述平坦层。
其中,所述第二透光部为通孔。换言之,所述黑色矩阵和所述平坦层在所述透光区域镂空设置。所述透光区域的透过率较高。其中,在所述第二过渡部中,所述黑色矩阵靠近所述第二透光部的一端可以形成台阶面,以使所述第二过渡部形成台阶结构。其中,所述平坦层靠近所述第二透光部的一端与所述第二透光部之间的间距,大于所述黑色矩阵靠近所述第二透光部的一端与所述第二透光部之间的间距,使得所述黑色矩阵靠近所述第二透光部的一端的部分表面露出,以形成所述台阶面。
或者,所述第二透光部包括排布于所述透光区域的部分所述平坦层。此时,所述第二透光部与所述第二显示部之间的高度差较小,甚至两者的厚度能够相同,使得所述第二取向层在所述第二透光部上发生堆积现象的风险较小。
其中,所述器件阵列层中的所述薄膜晶体管采用上述底栅结构时,所述第一膜组还可包括公共电极层。所述公共电极层采用透明导电材料。
一种可选实施例中,所述第二膜组包括黑色矩阵和平坦层。所述黑色矩阵位于所述第二基材与所述平坦层之间。本实施例中,所述黑色矩阵独立于所述彩膜层。所述第二膜组和所述第二基材形成阵列上彩膜基板的对盒基板。所述第二显示部包括排布于所述显示区域的部分所述黑色矩阵和部分所述平坦层。所述第二过渡部包括排布于所述遮光区域的部分所述黑色矩阵和部分所述平坦层。所述第二透光部包括排布于所述透光区域的部分所述平坦层。所述平坦层远离所述第二基材的表面为平面。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二透光部、所述第二过渡部及所述第二显示部的厚度相同,所述平坦层在所述透光区域、所述遮光区域及所述显示区域能够提供一连续的平整的成型面,有利于降低所述第二取向层的制作难度,使得所述第二取向层能够更均匀地涂布在所述第二显示部、所述第二过渡部及所述第二透光部上,所述第二取向层发生堆积的风险较小,所述液晶显示面板具有更佳的显示质量。
一种可选实施例中,所述液晶显示面板还包括支撑组件。所述支撑组件位于所述第一膜组与所述第二膜组之间,且在所述第一基材向所述第二基材的方向上贯穿所述液晶层,用以保持所述第一基材与所述第二基材之间的间距。
在本申请中,所述支撑组件用于保持所述第一基材与所述第二基材之间的间距(又称盒间隙),使得所述液晶显示面板在制作或使用过程中不易发生形变,从而保证所述液晶显示面板的显示质量。
一种可选实施例中,所述支撑组件包括多个第一支撑柱。所述多个第一支撑柱错开所述透光区域排布。所述多个第一支撑柱彼此间隔排布。所述多个第一支撑柱正对所述黑色矩阵排布。换言之,所述多个第一支撑柱在所述第二基材上的投影被所述黑色矩阵在所述第二基材上的投影覆盖。所述多个第一支撑柱可采用透光材料或不透光材料。
一种可选实施例中,所述支撑组件还包括第二支撑柱,所述第二支撑柱排布于所述透光区域。所述第二支撑柱采用透光材料。在本实施例中,通过所述第二支撑柱对位于所述透光区域内的所述第二基材和所述第一基材的支撑,使得所述液晶显示面板在所述透光区域与所述显示区域具有相同的盒间隙,以避免在所述透光区域周边的显示区域中发生显示异常,使得所述液晶显示屏具有较高的显示质量。
一种可选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支撑柱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第二支撑柱彼此间隔地排布于所述透光区域。本实施例中,多个所述第二支撑柱可大致均匀地间隔排布,使所述液晶显示面板的整个所述透光区域具有较为均匀的盒间隙。
其中,对所述第二支撑柱的数量进行设计时,要平衡支撑需求和透光需求,以具有足够的所述第二支撑柱用于保持盒间隙,又避免设置过多的所述第二支撑柱而导致所述透光区域的透过率过低。
其中,在所述第一基材向所述第二基材的方向上,所述第二支撑柱的高度大于所述第一支撑柱的高度。所述第二支撑柱的高度以能够合理支撑所述第二基材及所述第一基材为准进行设计。此时,所述第二支撑柱的形状可参考所述第一支撑柱设计。所述第二支撑柱和所述第一支撑柱可以大致呈圆台状。所述第二支撑柱与所述第一支撑柱可以在同一道工序中成型,也可以在两道工序中成型。
一种可选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支撑柱的数量为一个。所述第二支撑柱朝向所述第一基材的端面面积大于所述第一支撑柱朝向所述第一基材的端面面积。其中,所述第二支撑柱朝向所述第二基材的端面面积大于所述第一支撑柱朝向所述第二基材的端面面积。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支撑柱能够提供更大的支撑面积,从而在所述第二支撑柱的数量的情况下,使得所述支撑组件能够稳定支撑所述透光区域。
一种可选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支撑柱可以呈圆台形,所述第二支撑柱的两个端面呈圆形。此时,所述第二支撑柱的两个端面可以尽量覆盖所述透光区域。例如,所述第二支撑柱形成在所述第二基材上,所述第二支撑柱朝向所述第二基材的端面覆盖所述透光区域。此时,所述第二支撑柱朝向所述第一基材的端面可以覆盖所述透光区域或覆盖部分所述透光区域。由于所述第二支撑柱占用了所述液晶层在所述透光区域的大量空间、甚至全部空间,因此所述液晶层在所述液晶区域中的液晶很少、甚至没有。
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支撑柱可采用高透光材料,以提高所述透光区域的透过率。例如,所述第二支撑柱所采用的材料的透光率可高于液晶材料的透光率。
一种可选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支撑柱朝向所述第一基材的端面呈环形。此时,所述第二支撑柱具有相背设置的内侧环面和外侧环面。所述内侧环面所环绕出的空间中排布有液晶。具有环形端面的所述第二支撑柱的支撑强度较高。
一种可选实施例中,所述支撑组件还包括一个或多个第三支撑柱,所述第二支撑柱环绕所述一个或多个第三支撑柱设置。本实施例中,通过设置一个或多个所述第三支撑柱,使一个或多个所述第三支撑柱与所述第二支撑柱相配合,共同支撑所述第二基材和所述第一基材,能够提高所述支撑组件对所述液晶显示面板在所述透光区域部分的支撑可靠性。
一种可选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支撑柱包括第一支撑块和第二支撑块。所述第一支撑块和所述第二支撑块在所述第一基材向所述第二基材的方向上排布,且彼此抵持。此时,所述第一支撑块和所述第二支撑块中的一者形成在所述第二基材上,另一者形成在所述第一基材上。在所述第二基材向所述第一基材的方向上,所述第一支撑块与所述第二支撑块的高度和等于所述第二支撑柱的高度。在本实施例中,将一个所述第二支撑柱分割成所述第一支撑块和所述第二支撑块,有利于降低所述第二支撑柱的成型难度,使得所述第二支撑柱的成型质量较高。
其中,所述第一支撑块朝向所述第二基材的端面面积与所述第二支撑块朝向所述第一基材的端面面积相同。所述第一支撑块的高度与所述第二支撑块的高度可以一致,也可以不一致。
一种可选实施例中,所述液晶显示面板还包括胶框。所述胶框位于所述第一基材与所述第二基材之间,且环绕于所述显示区域周边。所述透光区域位于所述胶框内侧。所述遮光区域位于所述胶框内侧。所述液晶层填充于所述胶框内侧。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液晶层能够同时填充于所述透光区域、所述遮光区域及所述显示区域中,所述透光区域、所述遮光区域及所述显示区域之间无需额外设置隔断结构,从而简化了所述液晶显示面板的制作工艺,使得所述液晶显示面板的成本较低。
一种可选实施例中,所述液晶显示面板还包括第一偏光片和第二偏光片。所述第一偏光片位于所述第一基材远离所述第一膜组的一侧。所述第二偏光片位于所述第二基材远离所述第二膜组的一侧。所述第一偏光片的偏光轴垂直于所述第二偏光片的偏光轴。所述第一偏光片和所述第二偏光片中的至少一者在所述透光区域中镂空设置。也即,所述第一偏光片在所述透光区域中镂空设置,或者所述第二偏光片在所述透光区域中镂空设置,或者所述第一偏光片和所述第二偏光片在所述透光区域中均镂空设置。此时,可见光线可以通过所述透光区域。
其中,所述第一偏光片和所述第二偏光片在所述透光区域中均镂空设置时,所述透光区域的透光率更高,有利于提高所述光学器件的工作质量。
第二方面,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液晶显示屏(Liquid Crystal Display,LCD)。所述液晶显示屏包括背光模组(backlight module)和上述液晶显示面板。所述背光模组用于为所述液晶显示面板提供背光源。所述背光模组具有正对所述透光区域的透光部。所述透光部允许可见光通过。
在本实施例中,由于所述液晶显示屏的所述液晶显示面板具有透光区域,所述透光区域允许可见光通过,且所述背光模组设有正对所述透光区域的透光部,因此当所述液晶显示面板应用于电子设备时,所述电子设备中的摄像头模组等光学器件能够放置在所述透光区域下方,以通过所述透光区域(及所述透光部)传输可见光,从而减少所述光学器件对所述液晶显示屏的排布空间的限制,并且所述透光区域被所述显示区域所环绕,使得所述液晶显示屏能够设置更大的显示区域,以减小所述电子设备的边框面积、增大所述电子设备的显示面积,提高所述电子设备的屏占比。
其中,所述背光模组还包括发光部。所述发光部环绕所述透光部设置。所述发光部与所述液晶显示面板的所述显示区域相对应。
一种可选实施例中,所述透光部为通孔。电子设备的光学器件可以部分或全部收容于所述通孔,以使所述光学器件与所述液晶显示屏的排布更为紧凑,两者能够复用所述电子设备厚度方向上的空间,有利于所述电子设备的轻薄化。
第三方面,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所述电子设备包括壳体、光学器件及上述液晶显示屏。所述液晶显示屏安装于所述壳体。所述液晶显示屏与所述壳体共同围设出整机内腔。所述光学器件收容于所述整机内腔且正对所述透光区域。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光学器件能够通过所述液晶显示屏的透光区域传输光线,从而无需占用所述液晶显示屏的侧向周边空间,使所述液晶显示屏能够设计更大的显示区域,以提高所述电子设备的屏占比。
其中,所述光学器件可以是摄像头模组、环境光传感器、接近光传感器或光学指纹传感器。所述电子设备可以包括一个或多个所述光学器件。所述液晶显示面板可以包括一个或多个透光区域。
其中,所述电子设备还包括盖板。所述盖板位于所述液晶显示屏远离所述整机内腔的一侧。所述液晶显示屏可通过粘接层粘接于所述盖板,以共同形成屏组件。所述粘接层可采用透明光学胶材料。所述粘接层正对所述透光区域的位置可以镂空设置。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或背景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本申请实施例或背景技术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进行说明。
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子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所示电子设备在A-A线处的部分结构在一种实施例中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2所示结构的部分分解示意图;
图4是图1所示电子设备在A-A线处的部分结构在另一种实施例中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图4所示结构的部分分解示意图;
图6是图3所示液晶显示面板在第一实施例中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图6中B处结构的放大示意图;
图8是图7所示结构中的部分结构在一种实施方式中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图7所示结构中的部分结构在另一实施方式中的结构示意图;
图10是图7所示结构中的部分结构在再一实施方式中的结构示意图;
图11是图6中第二膜层和第一基材在一种实施方式中的结构示意图;
图12是图6中第二膜层和第一基材在另一种实施方式中的结构示意图;
图13是图6所示液晶显示面板的另一结构示意图;
图14是图3所示液晶显示面板在第二实施例中的结构示意图;
图15是图14所示液晶显示面板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16是图3所示液晶显示面板在第三实施例中的结构示意图;
图17是图16所示液晶显示面板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18是图3所示液晶显示面板在第四实施例中的结构示意图;
图19是图18所示液晶显示面板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20是图3所示液晶显示面板在第五实施例中的结构示意图;
图21是图20所示液晶显示面板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22是图3所示液晶显示面板在第六实施例中的结构示意图;
图23是图22所示液晶显示面板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24是图3所示液晶显示面板在第七实施例中的结构示意图;
图25是图24所示液晶显示面板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26是图3所示液晶显示面板在第八实施例中的结构示意图;
图27是图3所示液晶显示面板在第九实施例中的结构示意图;
图28是图3所示液晶显示面板在第十实施例中的结构示意图;
图29是图3所示液晶显示面板在第十一实施例中的结构示意图;
图30是图3所示液晶显示面板在第十二实施例中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进行描述。
请一并参阅图1至图3,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子设备100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所示电子设备100在A-A线处的部分结构在一种实施例中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图2所示结构的部分分解示意图。
电子设备100可以是任何具备通信和存储功能的设备,例如:平板电脑、手机、电子阅读器、笔记本电脑、车载设备、可穿戴设备等。图1所示实施例以电子设备100是手机为例进行说明。
电子设备100包括壳体200、光学器件300及液晶显示屏(liquid crystaldisplay,LCD)400。液晶显示屏400安装于壳体200。壳体200可包括边框和后盖。边框环绕设于后盖的周缘。液晶显示屏400盖设于边框远离后盖的一侧。液晶显示屏400与壳体200共同围设出整机内腔。光学器件300收容于整机内腔。光学器件300可以是摄像头模组、环境光传感器、接近光传感器或光学指纹传感器。光学器件300还可以是激光器、红外遥控灯(例如红外发光二级管灯)等主动发光器件。
图2所示结构以光学器件300为摄像头模组为例进行说明。图2所示结构还可以适用于其他以可见光为识别光线的光学器件300,例如环境光传感器、识别可见光的光学指纹传感器等。
液晶显示屏400包括背光模组500(backlight module)和液晶显示面板600。背光模组500用于为液晶显示面板600提供背光源。液晶显示面板600具有透光区域601、环绕于透光区域601周边的遮光区域602及环绕于遮光区域602周边的显示区域603。遮光区域602位于透光区域601与显示区域603之间。透光区域601允许可见光通过。遮光区域602能够遮挡可见光。显示区域603用于显示图像。背光模组500具有正对透光区域601的透光部501。透光部501允许可见光通过。光学器件300正对透光区域601设置。
在本实施例中,由于液晶显示屏400的液晶显示面板600具有透光区域601,透光区域601允许可见光通过,背光模组500具有正对透光区域601的透光部501,因此电子设备100中的摄像头模组等光学器件300能够放置在透光区域601下方,以通过透光区域601(及透光部501)传输可见光,无需占用液晶显示屏400的侧向周边空间,从而减少光学器件300对液晶显示屏400的排布空间的限制,并且透光区域601被显示区域603所环绕,使得液晶显示屏400能够设置更大的显示区域603,以减小电子设备100的边框面积、增大电子设备100的显示面积,提高电子设备100的屏占比。
其中,背光模组500还包括发光部502。发光部502环绕透光部501设置。发光部502与液晶显示面板600的显示区域603相对应。背光模组500还包括位于透光部501与发光部502之间的结构部503,该结构部503可用于排布背光模组500的周缘结构(例如光源、边框等)。结构部503正对遮光区域602设置。
本申请中,液晶显示屏400的透光区对应于其液晶显示面板600的透光区域601,两者重合。液晶显示屏400的显示区对应于其液晶显示面板600的显示区域603,两者重合。液晶显示屏400同样会在其透光区与显示区之间形成遮光区。
一种可选实施例中,请一并参阅图2和图3,背光模组500的透光部501为通孔。电子设备100的光学器件300可以部分或全部收容于通孔,以使光学器件300与液晶显示屏400的排布更为紧凑,两者能够复用电子设备100厚度方向Z上的空间,有利于电子设备100的轻薄化。电子设备100的厚度方向Z大致垂直于液晶显示屏400。
其他实施例中,背光模组500的透光部501可以采用导光材料制成。导光材料可以为透明材料。光学器件300位于透光部501远离液晶显示面板600的透光区域601的一侧,透光部501与透光区域601共同用于传输可见光线。
一种可选实施例中,请一并参阅图2和图3,液晶显示面板600包括依次层叠设置的第一偏光片10、液晶盒20及第二偏光片30。也即,第一偏光片10和第二偏光片30分别位于液晶盒20的相背两侧。液晶盒20在透光区域601的部分允许可见光通过。液晶盒20在遮光区域602的部分能够遮挡可见光。液晶盒20在显示区域603的部分用于显示图像。
第一偏光片10的偏光轴垂直于第二偏光片30的偏光轴。第一偏光片10和第二偏光片30中的至少一者在透光区域601中镂空设置。也即,第一偏光片10在透光区域601中镂空设置,或者第二偏光片30在透光区域601中镂空设置,或者第一偏光片10和第二偏光片30在透光区域601中均镂空设置。此时,可见光线可以通过透光区域601。
其中,第一偏光片10和第二偏光片30在透光区域601中均镂空设置时,透光区域601的透光率更高,有利于提高光学器件300的工作质量。图2和图3所示结构以第一偏光片10和第二偏光片30在透光区域601中均镂空设置为例进行说明。
其中,第一偏光片10可位于液晶盒20与背光模组500之间,第二偏光片30位于液晶盒20远离背光模组500的一侧。其他实施例中,第一偏光片10和第二偏光片30的位置可以对调。
其中,第一偏光片10和第二偏光片30中的至少一者可以在遮光区域602中镂空设置。或者,第一偏光片10和第二偏光片30中的至少一者可以覆盖遮光区域602。
一种可选实施例中,请一并参阅图2至图3,电子设备100还包括盖板700。盖板700位于液晶显示屏400远离整机内腔的一侧。液晶显示屏400可通过粘接层800粘接于盖板700,以共同形成屏组件。本申请中,屏组件的透光区101对应于其液晶显示面板600的透光区域601,两者重合。屏组件的显示区102对应于其液晶显示面板600的显示区域603,两者重合。屏组件的位于透光区101和显示区102之间的遮光区103对应于其液晶显示面板600的遮光区域602。
粘接层800可采用透明光学胶(0ptically Clear Adhesive,OCA)材料。粘接层800与透光区域601正对的位置可以镂空设置,以保证屏组件对应于透光区域601部分的高透光率。其他实施例中,粘接层800也可覆盖透光区域601。
可选的,液晶显示屏400可以集成触控功能。例如,液晶显示屏400还可包括触控层。触控层可以位于第一偏光片10与液晶盒20之间、液晶盒20中或液晶盒20与第一偏光片10之间。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在盖板700与液晶显示屏400之间设置触控膜层,以使屏组件集成触控功能。
请一并参阅图4和图5,图4是图1所示电子设备100在A-A线处的部分结构在另一种实施例中的结构示意图,图5是图4所示结构的部分分解示意图。图4所示结构以光学器件300为接近光传感器为例进行说明。图4所示结构还可以适用于其他以不可见光为识别光线的光学器件300,例如识别不可见光的光学指纹传感器。
传统液晶屏中,允许可见光通过的膜层或板材也都允许不可见光通过。本申请中液晶显示面板600部分位于透光区域601的膜层(后文中会介绍具体膜层结构)或板材的材料可参阅传统方案进行设计,由于液晶显示面板600位于透光区域601的部分允许可见光通过,因此液晶显示面板600位于透光区域601的部分同样允许不可见光通过。背光模组500中的透光部501同样允许不可见光通过。本申请中以不可见光为识别光线的光学器件300能够通过液晶显示面板600的透光区域601(及背光模组500的透光部501)传输光线。
本实施例与前述实施例的主要区别是,第一偏光片10和第二偏光片30中的一者在透光区域601镂空设置。例如,第一偏光片10覆盖显示区域603且错开透光区域601。第二偏光片30覆盖透光区域601和显示区域603。由于以不可见光为识别光线的光学器件300对透过率的要求较低,因此第一偏光片10和第二偏光片30中的一者开孔即可满足器件要求。此时,位于第一偏光片10与盖板700之间的粘接层800也可覆盖透光区域601,以形成连续的粘接膜层。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偏光片10和第二偏光片30也可以均在透光区域601中镂空设置。
本申请中,电子设备100可以包括一个或多个光学器件300。液晶显示面板600可以包括一个或多个透光区域601,背光模组500的透光部501与透光区域601对应设置。例如,电子设备100包括多个光学器件300,液晶显示面板600包括多个透光区域601,多个光学器件300分别正对多个透光区域601,以通过多个透光区域601传输光线。其中,一个透光区域601可以为一个光学器件300提供光线传输通道,也可以同时为多个光学器件300提供光线传输通道。
请一并参阅图6至图8,图6是图3所示液晶显示面板600在第一实施例中的结构示意图,图7是图6中B处结构的放大示意图,图8是图7所示结构中的部分结构在一种实施方式中的结构示意图。
液晶显示面板600的液晶盒20包括依次层叠设置的第一基材1、第一膜组2、第一取向层3、液晶层4、第二取向层5、第二膜组6及第二基材7。第一膜组2包括多个膜层。第一膜组2形成在第一基材1上。第一取向层3形成在第一膜组2上。第二膜组6包括一个或多个膜层。第二膜组6形成在第二基材7上。第二取向层5部分形成在第二膜组6上、部分形成在第二基材7上。第一偏光片10位于第一基材1远离第一膜组2的一侧。第二偏光片30位于第二基材7远离第二膜组6的一侧。
第一基材1和第二基材7均采用透光材料,且连续覆盖透光区域601、遮光区域602及显示区域603。第一基材1和第二基材7可采用玻璃材料。第一基材1和第二基材7为整面连续的板材,具有足够的结构强度,使得液晶显示面板600的整体强度较高,不易碎裂。
第一取向层3(alignment layer,又称配向层)、液晶层4(liquid crystal layer)及第二取向层5均位于透光区域601、遮光区域602及显示区域603。第一取向层3和第二取向层5均采用透光材料。第一取向层3和第二取向层5分别位于液晶层4的相背两侧,且直接接触液晶层4。液晶层4夹设在第一取向层3和第二取向层5之间。第一取向层3和第二取向层5用于为液晶层4中的液晶提供预倾角。
第一膜组2包括位于显示区域603的第一显示部23、位于遮光区域602的第一过渡部22及位于透光区域601的第一透光部21。第一过渡部22环绕于第一透光部21周边。第一显示部23环绕于第一过渡部22周边。第一过渡部22连接第一透光部21与第一显示部23。第二膜组6包括位于显示区域603的第二显示部63、位于遮光区域602的第二过渡部62及位于透光区域601的第二透光部61。第二过渡部62环绕于第二透光部61周边。第二显示部63环绕于第二过渡部62周边。第二过渡部62连接第二透光部61与第二显示部63。其中,图6至图8所示实施例中,第二透光部61为通孔,第二取向层5部分位于第二透光部61。其他实施例中,第二透光部61可具有一个或多个膜层位于透光区域601的部分,详见后文实施例。
第一显示部23和第二显示部63相配合以显示图像。其中,第一显示部23和第二显示部63是实现液晶显示面板600图像显示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并不是全部组成部分。第一显示部23和第二显示部63相配合以共同参与和影响液晶显示面板600的显示动作,液晶显示面板600显示时还需要其他结构的配合,例如液晶层4、第一偏光片10和第二偏光片30等。第一透光部21和第二透光部61均允许可见光通过。第一过渡部22和第二过渡部62中的至少一者能够遮挡可见光。也即,第一过渡部22能够遮挡可见光;或者,第二过渡部62能够遮挡可见光;或者第一过渡部22和第二过渡部62均能够遮挡可见光。
在本实施例中,由于第一基材1和第二基材7均采用透光材料,第一取向层3和第二取向层5采用透光材料,第一膜组2位于透光区域601的第一透光部21允许可见光通过,第二膜组6位于透光区域601的第二透光部61允许可见光通过,因此透光区域601允许可见光通过。当液晶显示面板600应用于电子设备100时,电子设备100中的摄像头模组等光学器件300能够放置在液晶显示面板600的透光区域601下方,以通过透光区域601传输可见光,从而减少光学器件300对液晶显示面板600的排布空间的限制,并且透光区域601被显示区域603所环绕,使得液晶显示面板600能够设置更大的显示区域603,以减小电子设备100的边框面积、增大电子设备100的显示面积,提高电子设备100的屏占比。
一种可选实施例中,请一并参阅图6至图8,在第一基材1向第二基材7的方向Z(也即液晶显示面板600的厚度方向)上,第一显示部23的厚度大于第一透光部21的厚度,第一过渡部22形成连接第一显示部23与第一透光部21的台阶结构。第一过渡部22背离第一基材1的顶面221包括一个或多个台阶面222。在第一基材1向第二基材7的方向Z上,一个或多个台阶面222位于第一显示部23背离第一基材1的顶面231与第一透光部21背离第一基材1的顶面211之间。图8所示实施例中示意出第一过渡部22的顶面221包括三个台阶面222。其他实施例中,第一过渡部22的顶面221可以包括其他数量的台阶面222,本申请对此不做严格限定。
在传统液晶显示面板中,当用于承载取向层的膜层的不同部分的厚度存在较大差异时,容易在厚度较小部分与厚度较大部分的过渡区域出现取向层堆积,从而导致液晶显示面板出现显示不均(mura)、显示异色等问题。例如,取向层容易堆积于厚度较小部分的邻接于厚度较大部分的边缘区域,导致边缘区域发黄或发白。
在本实施例中,液晶显示面板600的第一过渡部22所形成的台阶结构能够逐渐过渡第一显示部23与第一透光部21之间的高度差,第一过渡部22的一个或多个台阶面222能够承载第一取向层3,从而降低第一取向层3在第一透光部21的顶面211(背离第一基材1的表面)边缘出现堆积现象的风险,有效解决液晶显示面板600的透光区域601由于取向层堆积而导致的显示不均、显示异色等问题,使得液晶显示面板600具有较佳的显示质量。
由于第一取向层3在第一透光部21的顶面211边缘发生堆积的风险较小,第一取向层3能够较为均匀地涂布于第一透光部21的顶面211,因此经过透光区域601的光线因异物产生噪音的风险较小,从而保证光学器件300的工作质量。
其中,台阶结构也有利于改善液晶层4中液晶的排布情况,使得液晶排布更为均匀,液晶显示面板600具有更佳的显示质量。
其中,一个或多个台阶面222大致平行于第一基材1。此时,一个或多个台阶面222容易加工,而且也能够更好地承载第一取向层3。
其中,第一透光部21的厚度小于第一显示部23的厚度,也即第一透光部21的厚度较小,有利于提高透光区域601的透光率。
其中,第一取向层3和第二取向层5在透光区域601的部分有利于控制位于透光区域601内的液晶保持特定角度,以减少光线在传输过程中发生偏离的风险,从而提高光学器件300的工作质量。
其中,由于液晶显示面板600具有较高的强度,因此透光区域601的形状、大小、数量及与液晶显示面板600的边缘之间的间距的设计更为灵活、多样化,有利于提高电子设备100的整机可靠性。例如,透光区域601的形状可以为圆形、椭圆形、多边形、圆角矩形、跑道形(包括两条相互平行的直边和相对地连接在两条直边之间的弧边)等。透光区域601的数量可以为一个或多个。多个透光区域601可以分别为多个光学器件300提供光线传输通道。多个透光区域601的排布方式可以灵活设计,例如阵列排布、环形排列等。
一种可选实施例中,第一透光部21的膜层数量为第一值。第一显示部23的膜层数量为第二值。第一值小于第二值。第一过渡部22的膜层数量在第一值至第二值的范围内。第一值至第二值的范围是指将第一值和第二值分别作为最小值及最大值包括在内的范围。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膜组2中的不同膜层排布在透光区域601、遮光区域602及显示区域603中的情况可以有不同,从而使第一透光部21的膜层数量与第一显示部23的膜层数量不同,第一过渡部22的膜层数量可以在第一值至第二值的范围内。例如,第一膜组2中的部分膜层可以同时覆盖透光区域601、遮光区域602及显示区域603,部分膜层可以同时覆盖显示区域603和遮光区域602,部分膜层可以单独覆盖显示区域603等。第一膜组2能够通过对第一透光部21、第一过渡部22及第一显示部23的膜层数量的控制,调整第一透光部21、第一过渡部22及第一显示部23的厚度。
其中,由于第二值较大,也即第一显示部23的膜层数量较多,因此第一显示部23能够形成较为复杂的层结构,从而满足液晶显示面板600的显示区域603。由于第一值较小,也即第一透光部21的膜层数量较少,因此第一透光部21的透光率更高,光学器件300的工作质量更好。
一种可选实施例中,在第一过渡部22中,背离第一基材1的顶层膜层的顶面形成一个或多个台阶面222。台阶面222的数量为多个时,多个台阶面222形成在同一膜层中。
或者,在第一过渡部22中,一个或多个膜层朝向第一透光部21的一端形成台阶面222。台阶面222的数量为多个时,多个台阶面222形成在不同膜层中。
一种可选实施例中,请一并参阅图7和图8,第一过渡部22的顶面221还包括彼此间隔的多个连接面223。台阶面222连接在相邻两个连接面223之间。图8所示实施例中示意出了四个连接面223。其他实施例中,台阶面222也可以包括其他数量的连接面223。本申请对此不做严格限定。
台阶面222大致垂直于连接面223。此时,第一过渡部22的顶面221中能够包括更大面积的台阶面222,以提高承载第一取向层3的效果,降低第一取向层3在透光区域601(也即第一透光部21上)堆积的风险。
其他实施例中,请参阅图9,图9是图7所示结构中的部分结构在另一实施方式中的结构示意图。相接的台阶面222与连接面223之间形成120°至135°的夹角α。连接面223相对第一基材1倾斜。此时,第一过渡部22中各膜层的成形难度较低,有利于提高液晶显示面板600的产品良率。同时,也能够避免因台阶面222与连接面223之间的倾斜角度过大,而导致台阶面222的面积较小、无法有效承载第一取向层3的问题。
一种可选实施例中,请参阅图10,图10是图7所示结构中的部分结构在再一实施方式中的结构示意图。第一过渡部22的顶面221还包括过渡面224。过渡面224连接在第一透光部21远离第一基材1的顶面211与连接面223之间。该连接面223为多个连接面223中最靠近第一透光部21的连接面223。过渡面224与第一透光部21的顶面211齐平。过渡面224与第一透光部21的顶面211平滑过渡。
在本实施例中,由于第一过渡部22设有与第一透光部21的顶面211相齐平的过渡面224,且过渡面224连接相对第一透光部21的顶面211更靠近连接面223,因此即使第一取向层3发生轻微堆积现象,第一取向层3也会堆积于过渡面224,位于第一透光部21的顶面211的部分第一取向层3涂布均匀,不会或几乎不会出现堆积,能够有效解决由于取向层堆积所导致的显示不均(mura)、显示异色等问题。
一种可选实施例中,请参阅图10,第一过渡部22的顶面221还包括第二过渡面225。第二过渡面225连接在第一显示部23的顶面231与连接面223之间。第二过渡面225平滑连接第一显示部23的顶面231。
在本实施例中,由于第二过渡面225平滑连接第一显示部23的顶面231,因此第一取向层3能够均匀涂布于第一过渡部22与第一显示部23的交接区域,以保证液晶显示面板600的显示质量。
一种可选实施例中,请参阅图6,液晶显示面板600还包括胶框8。胶框8位于第一基材1与第二基材7之间,且环绕于显示区域603周边。透光区域601位于胶框8内侧。遮光区域602位于胶框8内侧。液晶层4填充于胶框8内侧。
在本实施例中,液晶层4能够同时填充于透光区域601、遮光区域602及显示区域603中,透光区域601、遮光区域602及显示区域603之间无需额外设置隔断结构,从而简化了液晶显示面板600的制作工艺,使得液晶显示面板600的成本较低。
一种可选实施例中,请一并参阅图7、图11及图12,图11是图6中第二膜层2和第一基材1在一种实施方式中的结构示意图,图12是图6中第二膜层2和第一基材1在另一种实施方式中的结构示意图。
第一膜组2包括器件阵列层91。器件阵列层91包括层叠设置的多个透光膜层901和多个遮光膜层902。多个透光膜层901允许可见光通过。多个透光膜层901中的一个或多个膜层为图案化的膜层。多个遮光膜层902能够遮挡可见光。多个遮光膜层902为图案化的膜层。
第一显示部23包括多个遮光膜层902位于显示区域603的部分和多个透光膜层901位于显示区域603的部分。器件阵列层91在显示区域603形成多个薄膜晶体管(thin filmtransistor,TFT)90。换言之,第一显示部23包括的多个遮光膜层902的部分和多个透光膜层901的部分共同形成多个薄膜晶体管90。多个薄膜晶体管90阵列设置。第一透光部21包括一个或多个透光膜层901位于透光区域601的部分。
在本实施例中,由于第一透光部21包括一个或多个透光膜层901位于透光区域601的部分,因此第一透光部21的厚度与第一显示部23的厚度差异较小,液晶层4在透光区域601部分的厚度与在显示区域603部分的厚度相近,以降低由于层结构差异过大而导致透光区域601周围的显示区域603出现显示异常(如牛顿环等)问题的风险,从而提高液晶显示屏400的显示质量。同时,也能够减少第一过渡部22的台阶面222的数量和/或面积,降低第一过渡部22的加工难度。“数量和/或面积”是指单独包括数量、或单独包括面积、或同时包括数量及面积。
其中,由于第一透光部21的膜层与第一显示部23的部分膜层为同层膜层,能够在一道成型工艺中制成,因此第一透光部21的成型工序能够集成在第一显示部23的成型工序中,从而简化器件阵列层91的加工难度,提高器件阵列层91的加工效率。
其中,请参阅图11,器件阵列层91中的薄膜晶体管90可采用顶栅结构,例如:
器件阵列层91包括遮挡层911、缓冲层912、半导体层913、栅极绝缘层(gateinsulator layer)914、栅极915、第一绝缘层916、源极917、漏极918、第二绝缘层919、公共电极9110、第三绝缘层9111及像素电极9112。遮挡层911形成在第一基材1上。缓冲层912形成在第一基材1上且覆盖遮挡层911。半导体层913位于缓冲层912远离第一基材1的一侧且正对遮挡层911。半导体层913可采用低温多晶硅(low temperature poly-silicon,LTPS)材料。半导体层913包括位于沟道区、两个轻掺杂区和两个重掺杂区,两个轻掺杂区分别连接于沟道区的相背两端,两个重掺杂区分别连接于两个轻掺杂区远离沟道区的两端。栅极绝缘层914位于缓冲层912远离第一基材1的一侧且覆盖半导体层913。栅极绝缘层914设有分别正对两个重掺杂区的第一孔和第二孔。栅极915位于栅极绝缘层914远离缓冲层912的一侧且正对沟道区设置。第一绝缘层916位于栅极绝缘层914远离缓冲层912的一侧且覆盖栅极915。第一绝缘层916设有连通第一孔的第三孔和连通第二孔的第四孔。源极917和漏极918位于第一绝缘层916远离栅极绝缘层914的一侧,源极917经第三孔和第一孔连接其中一个重掺杂区,漏极918经第四孔和第二孔连接另一个重掺杂区。第二绝缘层919位于第一绝缘层916远离栅极绝缘层914的一侧且覆盖源极917和漏极918。第二绝缘层919设有正对漏极918(或源极917)的第五孔。公共电极9110位于第二绝缘层919远离第一绝缘层916的一侧。第三绝缘层9111位于第二绝缘层919远离第一绝缘层916的一侧且覆盖公共电极9110。第三绝缘层9111设有连通第五孔的第六孔。像素电极9112位于第三绝缘层9111远离第二绝缘层919的一侧,且通过第六孔和第五孔连接漏极918(或源极917)。薄膜晶体管90包括半导体层913、栅极915、源极917及漏极918。
此时,多个遮光膜层902可以包括遮挡层911、半导体层913、栅极915、源极917、漏极918等。多个透光膜层901可以包括缓冲层912、栅极绝缘层914、第一绝缘层916、第二绝缘层919及第三绝缘层9111。像素电极9112和公共电极9110采用透光材料时,也可以属于多个透光膜层901。
或者,请参阅图12,器件阵列层91中的薄膜晶体管90可采用底栅结构,例如:
器件阵列层91包括栅极915、栅极绝缘层914、半导体层913、源极917、漏极918、绝缘层9113及像素电极9112。栅极915形成在第一基材1上。栅极绝缘层914形成在第一基材1上且覆盖栅极915。半导体层913位于栅极绝缘层914远离栅极915的一侧且正对栅极915。半导体层913可采用非晶硅(amorphous silicon,α-Si)材料。源极917位于栅极绝缘层914远离第一基材1的一侧且连接半导体层913的一端。漏极918位于栅极绝缘层914远离第一基材1的一侧且连接半导体层913的另一端。绝缘层9113位于栅极绝缘层914远离第一基材1的一侧且覆盖源极917、半导体层913及漏极918。绝缘层9113设有正对漏极918(或源极917)的通孔。像素电极9112位于绝缘层9113远离栅极绝缘层914的一侧,且通过通孔连接漏极918(或源极917)。薄膜晶体管90包括半导体层913、栅极915、源极917及漏极918。
此时,多个遮光膜层902可以包括栅极915、半导体层913、源极917及漏极918。多个透光膜层901可以包括栅极绝缘层914和绝缘层9113。像素电极9112采用透光材料时,也可以属于多个透光膜层901。
其他实施例中,器件阵列层91的层结构可以与前面两种实施例有所区别,也即器件阵列层91可以是其他层结构。多个透光膜层901和多个遮光膜层902对应的具有其他膜层。
其中,第一过渡部22包括一个或多个透光膜层901在遮光区域602的部分。此时,第一过渡部22允许可见光通过。或者,第一过渡部22包括一个或多个透光膜层901在遮光区域602的部分和一个或多个遮光膜层902在遮光区域602的部分。此时,第一过渡部22能够遮挡可见光。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过渡部22可通过不同位置膜层数量的变化来实现台阶结构。例如,在第一显示部23向第一透光部21的方向上,第一过渡部22不同位置的膜层数量递减,从而实现厚度递减,以形成台阶结构。或者,第一过渡部22可通过背离第一基材1的顶层绝缘层本身的膜层厚度变化形成台阶结构。
一种可选实施例中,请一并参阅图7和图13,图13是图6所示液晶显示面板600的另一结构示意图。第二膜组6包括彩膜层92和平坦层93。彩膜层92又称彩色滤光层(colorfilter,CF),用于通过特定波段范围内的光线。彩膜层92位于第二基材7与平坦层93之间。彩膜层92包括黑色矩阵(black matrix,BM)921和与黑色矩阵921交替设置的多个彩色色阻块922。多个彩色色阻块922包括红色(R)色阻块、绿色(G)色阻块及蓝色(B)色阻块。一种实施例中,多个彩色色阻块922还可包括白色(W)色阻块或黄色(Y)色阻块。
本实施例中,黑色矩阵921集成在彩膜层92中,黑色矩阵921与多个彩色色阻块922复用液晶显示面板600的部分厚度空间。
第二显示部63包括排布于显示区域603的多个彩色色阻块922、部分黑色矩阵921及部分平坦层93。第二透光部61为通孔。换言之,彩膜层92和平坦层93在透光区域601镂空设置。第二过渡部62包括排布于遮光区域602的部分黑色矩阵921和部分平坦层93。此时,第二过渡部62能够遮挡可见光。
在第二过渡部62中,黑色矩阵921靠近第二透光部61的一端形成台阶面622,以使第二过渡部62形成台阶结构。其中,平坦层93靠近第二透光部61的一端与第二透光部61之间的间距,小于黑色矩阵921靠近第二透光部61的一端与第二透光部61之间的间距,使得黑色矩阵921靠近第二透光部61的一端的部分表面露出,以形成台阶面622。
在本实施例中,由于第二透光部61为通孔,第二取向层5位于透光区域601的部分形成在第二基材7上,因此透光区域601的透光率更高。由于第二过渡部62形成台阶结构,该台阶结构能够过渡第二基材7与第二显示部63之间的高度差,第二过渡部62的台阶面622能够承载第二取向层5,从而降低第二取向层5在第二基材7的位于透光区域601的部分边缘出现堆积现象的风险,有效解决液晶显示面板600的透光区域601由于取向层堆积而导致的显示不均、显示异色等问题,使得液晶显示面板600具有较佳的显示质量。
其中,第一显示部23能够用于控制液晶层4的位于显示区域603的液晶的偏转方向,第二显示部63能够过滤光线,因此第一显示部23、液晶层4及第二显示部63相配合时,显示区域603能够实现显示。
其中,器件阵列层91制作在第一基材1上,第一膜组2与第一基材1共同形成阵列基板。彩膜层92制作在第二基材7上,第二膜组6与第二基材7共同形成彩膜基板。制作液晶显示面板600时,先分别形成阵列基板和彩膜基板,然后对盒阵列基板与彩膜基板,接着在阵列基板与彩膜基板之间填充液晶以形成液晶层4。
其中,器件阵列层91中的薄膜晶体管90采用上述底栅结构时,第一膜组2还可包括公共电极层。公共电极层采用透明导电材料。
可选的,请参阅图13,液晶显示面板600还包括支撑组件41。支撑组件41位于第一膜组2与第二膜组6之间,且在第一基材1向第二基材7的方向上贯穿液晶层4,用以保持第一基材1与第二基材7之间的间距。
在本申请中,支撑组件41用于保持第二基材7与第一基材1之间的间距(又称盒间隙),使得液晶显示面板600在制作或使用过程中不易发生形变,从而保证液晶显示面板600的显示质量。
其中,支撑组件41包括多个第一支撑柱411。多个第一支撑柱411错开透光区域601排布。多个第一支撑柱411彼此间隔排布。多个第一支撑柱411正对黑色矩阵921排布。换言之,多个第一支撑柱411在第二基材7上的投影被黑色矩阵921在第二基材7上的投影覆盖。多个第一支撑柱411可采用透光材料或不透光材料。
请一并参阅图14和图15,图14是图3所示液晶显示面板600在第二实施例中的结构示意图,图15是图14所示液晶显示面板600的部分结构示意图。本实施例中与前述实施例相同的大部分技术方案内容不再赘述。
第二膜组6包括彩膜层92和平坦层93。彩膜层92位于第二基材7与平坦层93之间。彩膜层92包括黑色矩阵921和与黑色矩阵921交替设置的多个彩色色阻块922。本实施例中,黑色矩阵921集成在彩膜层92中,黑色矩阵921与多个彩色色阻块922复用液晶显示面板600的部分厚度空间。
第二显示部63包括排布于显示区域603的多个彩色色阻块922、部分黑色矩阵921及部分平坦层93。第二过渡部62包括排布于遮光区域602的部分黑色矩阵921和部分平坦层93。
本实施例与前述实施例的主要区别是:
第二透光部61包括排布于透光区域601的部分平坦层93。换言之,平坦层93连续覆盖显示区域603、遮光区域602及透光区域601。
在本实施例中,由于第二透光部61包括部分平坦层93,因此第二透光部61与第二显示部63之间的高度差较小,甚至两者的厚度能够相同,使得第二取向层5在第二透光部61上发生堆积现象的风险较小。
其中,平坦层93位于透光区域601部分的厚度可以与位于显示区域603的部分的厚度大致相同。此时,第二透光部61与第二显示部63之间的高度差较小。
请一并参阅图16和图17,图16是图3所示液晶显示面板600在第三实施例中的结构示意图,图17是图16所示液晶显示面板600的部分结构示意图。本实施例中与前述实施例相同的大部分技术方案内容不再赘述。
第二显示部63包括排布于显示区域603的多个彩色色阻块922、部分黑色矩阵921及部分平坦层93。第二过渡部62包括排布于遮光区域602的部分黑色矩阵921和部分平坦层93。第二透光部61包括排布于透光区域601的部分平坦层93。
本实施例与前述实施例的主要区别是:平坦层93远离第二基材7的表面931为平面。此时,第二透光部61、第二过渡部62及第二显示部63的厚度相同,平坦层93能够提供一个平整的成型面,因此第二取向层5能够形成平整的膜层,第二取向层5不会在第二透光部61上发生堆积,第二取向层5的成型质量更佳。
请一并参阅图18和图19,图18是图3所示液晶显示面板600在第四实施例中的结构示意图,图19是图18所示液晶显示面板600的部分结构示意图。本实施例中与前述实施例相同的大部分技术方案内容不再赘述。
第二膜组6包括彩膜层92。彩膜层92用于通过特定波段范围内的光线。彩膜层92包括黑色矩阵921和与黑色矩阵921交替设置的多个彩色色阻块922。本实施例中,黑色矩阵921集成在彩膜层92中,黑色矩阵921与多个彩色色阻块922复用液晶显示面板600的部分厚度空间。
第二显示部63包括排布于显示区域603的多个彩色色阻块922和部分黑色矩阵921。第二过渡部62包括排布于遮光区域602的部分黑色矩阵921。此时,第二过渡部62能够遮挡可见光。第二透光部61为通孔。换言之,彩膜层92在透光区域601镂空设置。
在本实施例中,第二透光部61为通孔,第二取向层5位于透光区域601的部分形成在第二基材7上,因此透光区域601的透光率更高。
第一膜组2包括彩膜层92和器件阵列层91。器件阵列层91位于彩膜层92与第一基材1之间。彩膜层92用于通过特定波段范围内的光线。彩膜层92包括多个彩色色阻块922。本实施例中器件阵列层91的层结构可以参阅前述实施例(参阅图11和图12)。器件阵列层91包括层叠设置的多个透光膜层901和多个遮光膜层902。多个透光膜层901允许可见光通过。多个透光膜层901中的一个或多个膜层为图案化的膜层。多个遮光膜层902能够遮挡可见光。多个遮光膜层902为图案化的膜层。
第一显示部23包括多个彩色色阻块922、多个遮光膜层902位于显示区域603的部分及多个透光膜层901位于显示区域603的部分。器件阵列层91在显示区域603形成多个薄膜晶体管90。换言之,第一显示部23包括的多个遮光膜层902的部分和多个透光膜层901的部分共同形成多个薄膜晶体管90。多个薄膜晶体管90阵列设置。第一透光部21包括一个或多个透光膜层901位于透光区域601的部分。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显示部23能够用于控制液晶层4的位于显示区域603的液晶的偏转方向,也能够用于过滤光线,因此第一显示部23、液晶层4及第二显示部63相配合时,显示区域603能够实现显示。
器件阵列层91和彩膜层92依次形成在第一基材1上,以形成阵列上彩膜(colorfilter on array,COA)基板;第二基材7及形成在第二基材7上的第二膜组6共同形成对盒基板。制作液晶显示面板600时,先分别形成阵列上彩膜基板和对盒基板,然后对盒阵列上彩膜基板和对盒基板,接着在阵列上彩膜基板和对盒基板之间填充液晶以形成液晶层4。由于彩膜层92形成在器件阵列层91上,因此能够解决液晶显示面板600对位要求高的问题,同时也能够提高液晶显示面板600的开口率。
在本实施例中,由于第一透光部21包括一个或多个透光膜层901位于透光区域601的部分,因此第一透光部21的厚度与第一显示部23的厚度差异较小,液晶层4在透光区域601部分的厚度与在显示区域603部分的厚度相近,以降低由于层结构差异过大而导致透光区域601周围的显示区域603出现显示异常(如牛顿环等)问题的风险,从而提高液晶显示屏400的显示质量。同时,也能够减少第一过渡部22的台阶面222的数量和/或面积,降低第一过渡部22的加工难度。
其中,由于第一透光部21的膜层与第一显示部23的部分膜层为同层膜层,能够在一道成型工艺中制成,因此第一透光部21的成型工序能够集成在第一显示部23的成型工序中,从而简化器件阵列层91的加工难度,提高器件阵列层91的加工效率。
其中,第一过渡部22包括一个或多个透光膜层901在遮光区域602的部分。此时,第一过渡部22允许可见光通过。或者,第一过渡部22包括一个或多个透光膜层901在遮光区域602的部分和一个或多个遮光膜层902在遮光区域602的部分。此时,第一过渡部22能够遮挡可见光。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过渡部22可通过不同位置膜层数量的变化来实现台阶结构。例如,在第一显示部23向第一透光部21的方向上,第一过渡部22不同位置的膜层数量递减,从而实现厚度递减,以形成台阶结构。或者,第一过渡部22可通过背离第一基材1的顶层绝缘层本身的膜层厚度变化形成台阶结构。
其中,第一膜组2还包括第二平坦层94。第二平坦层94位于彩膜层92背离第一基材1的一侧且位于覆盖显示区域603。第二平坦层94背离彩膜层92的一侧能够提供一个平整的成型面,使得第一取向层3能够均匀涂布于第一显示部23,使得液晶显示面板600的显示质量较高。
其中,第二膜组6包括黑色矩阵921和平坦层93。黑色矩阵921位于第二基材7与平坦层93之间。本实施例中,黑色矩阵921独立于彩膜层92。第二膜组6和第二基材7形成阵列上彩膜基板的对盒基板。第二显示部63包括排布于显示区域603的部分黑色矩阵921和部分平坦层93。平坦层93在显示区域603能够提供一平整的成型面,使得第二取向层5能够均匀涂布在第二显示部63上。第二过渡部62包括排布于遮光区域602的部分黑色矩阵921和部分平坦层93。
其中,第二透光部61为通孔。换言之,黑色矩阵921和平坦层93在透光区域601镂空设置。透光区域601的透过率较高。其中,在第二过渡部62中,黑色矩阵921靠近第二透光部61的一端可以形成台阶面622,以使第二过渡部62形成台阶结构。其中,平坦层93靠近第二透光部61的一端与第二透光部61之间的间距,大于黑色矩阵921靠近第二透光部61的一端与第二透光部61之间的间距,使得黑色矩阵921靠近第二透光部61的一端的部分表面露出,以形成台阶面622。
其中,器件阵列层91中的薄膜晶体管90采用上述底栅结构时,第一膜组2还可包括公共电极层。公共电极层采用透明导电材料。
请一并参阅图22和图23,图22是图3所示液晶显示面板600在第六实施例中的结构示意图,图23是图22所示液晶显示面板600的部分结构示意图。本实施例中与前述实施例相同的大部分技术方案内容不再赘述。
第二膜组6包括黑色矩阵921和平坦层93。黑色矩阵921位于第二基材7与平坦层93之间。第二膜组6和第二基材7形成阵列上彩膜基板的对盒基板。第二显示部63包括排布于显示区域603的部分黑色矩阵921和部分平坦层93。平坦层93在显示区域603能够提供一平整的成型面,使得第二取向层5能够均匀涂布在第二显示部63上。第二过渡部62包括排布于遮光区域602的部分黑色矩阵921和部分平坦层93。
本实施例与前述实施例的主要区别为:第二透光部61包括排布于透光区域601的部分平坦层93。此时,第二透光部61与第二显示部63之间的高度差较小,甚至两者的厚度能够相同,使得第二取向层5在第二透光部61上发生堆积现象的风险较小。
请一并参阅图24和图25,图24是图3所示液晶显示面板600在第七实施例中的结构示意图,图25是图24所示液晶显示面板600的部分结构示意图。本实施例中与前述实施例相同的大部分技术方案内容不再赘述。
第二膜组6包括黑色矩阵921和平坦层93。黑色矩阵921位于第二基材7与平坦层93之间。本实施例中,黑色矩阵921独立于彩膜层92。第二膜组6和第二基材7形成阵列上彩膜基板的对盒基板。第二显示部63包括排布于显示区域603的部分黑色矩阵921和部分平坦层93。第二过渡部62包括排布于遮光区域602的部分黑色矩阵921和部分平坦层93。第二透光部61包括排布于透光区域601的部分平坦层93。
本实施例与前述实施例的主要区别为:平坦层93远离第二基材7的表面931为平面。
在本实施例中,第二透光部61、第二过渡部62及第二显示部63的厚度相同,平坦层93在透光区域601、遮光区域602及显示区域603能够提供一连续的平整的成型面,有利于降低第二取向层5的制作难度,使得第二取向层5能够更均匀地涂布在第二显示部63、第二过渡部62及第二透光部61上,第二取向层5发生堆积的风险较小,液晶显示面板600具有更佳的显示质量。
请参阅图26,图26是图3所示液晶显示面板600在第八实施例中的结构示意图。本实施例中与前述实施例相同的大部分技术方案内容不再赘述。
液晶显示面板600包括支撑组件41。支撑组件41位于第一膜组2与第二膜组6之间,且在第一基材1向第二基材7的方向上贯穿液晶层4,用以保持第一基材1与第二基材7之间的间距。支撑组件41包括多个第一支撑柱411。多个第一支撑柱411错开透光区域601排布。
本实施例与前述实施例的主要区别为:支撑组件41还包括第二支撑柱412,第二支撑柱412排布于透光区域601。第二支撑柱412采用透光材料。在本实施例中,通过第二支撑柱412对位于透光区域601内的第二基材7和第一基材1的支撑,使得液晶显示面板600在透光区域601与显示区域603具有相同的盒间隙,以避免在透光区域601周边的显示区域603中发生显示异常,使得液晶显示屏400具有较高的显示质量。
其中,第二支撑柱412的数量为多个。多个第二支撑柱412彼此间隔地排布于透光区域601。本实施例中,多个第二支撑柱412可大致均匀地间隔排布,使液晶显示面板600的整个透光区域601具有较为均匀的盒间隙。
其中,对第二支撑柱412的数量进行设计时,要平衡支撑需求和透光需求,以具有足够的第二支撑柱412用于保持盒间隙,又避免设置过多的第二支撑柱412而导致透光区域601的透过率过低。
其中,在第一基材1向第二基材7的方向Z上,第二支撑柱412的高度大于第一支撑柱411的高度。第二支撑柱412的高度以能够合理支撑第二基材7及第一基材1为准进行设计。此时,第二支撑柱412的形状可参考第一支撑柱411设计。第二支撑柱412和第一支撑柱411可以大致呈圆台状。第二支撑柱412与第一支撑柱411可以在同一道工序中成型,也可以在两道工序中成型。
请参阅图27,图27是图3所示液晶显示面板600在第九实施例中的结构示意图。本实施例中与前述实施例相同的大部分技术方案内容不再赘述。
液晶显示面板600包括支撑组件41。支撑组件41位于第一膜组2与第二膜组6之间,且在第一基材1向第二基材7的方向上贯穿液晶层4,用以保持第一基材1与第二基材7之间的间距。支撑组件41包括多个第一支撑柱411。多个第一支撑柱411错开透光区域601排布。支撑组件41还包括第二支撑柱412,第二支撑柱412排布于透光区域601。
本实施例与前述实施例的主要区别为:第二支撑柱412的数量为一个。第二支撑柱412朝向第一基材1的端面面积大于第一支撑柱411朝向第一基材1的端面面积。其中,第二支撑柱412朝向第二基材7的端面面积大于第一支撑柱411朝向第二基材7的端面面积。
在本实施例中,第二支撑柱412能够提供更大的支撑面积,从而在第二支撑柱412的数量的情况下,使得支撑组件41能够稳定支撑透光区域601。
其中,第二支撑柱412可以呈圆台形,第二支撑柱412的两个端面呈圆形。此时,第二支撑柱412的两个端面可以尽量覆盖透光区域601。例如,第二支撑柱412形成在第二基材7上,第二支撑柱412朝向第二基材7的端面覆盖透光区域601。此时,第二支撑柱412朝向第一基材1的端面可以覆盖透光区域601或覆盖部分透光区域601。由于第二支撑柱412占用了液晶层4在透光区域601的大量空间、甚至全部空间,因此液晶层4在液晶区域中的液晶很少、甚至没有。
本实施例中,第二支撑柱412可采用高透光材料,以提高透光区域601的透过率。例如,第二支撑柱412所采用的材料的透光率可高于液晶材料的透光率。
请参阅图28,图28是图3所示液晶显示面板600在第十实施例中的结构示意图。本实施例中与前述实施例相同的大部分技术方案内容不再赘述。
液晶显示面板600包括支撑组件41。支撑组件41位于第一膜组2与第二膜组6之间,且在第一基材1向第二基材7的方向上贯穿液晶层4,用以保持第一基材1与第二基材7之间的间距。支撑组件41包括多个第一支撑柱411。多个第一支撑柱411错开透光区域601排布。支撑组件41还包括第二支撑柱412,第二支撑柱412排布于透光区域601。第二支撑柱412的数量为一个。第二支撑柱412朝向第一基材1的端面面积大于第一支撑柱411朝向第一基材1的端面面积。
本实施例与前述实施例的主要区别为:第二支撑柱412朝向第一基材1的端面呈环形。此时,第二支撑柱412具有相背设置的内侧环面和外侧环面。内侧环面所环绕出的空间中排布有液晶。具有环形端面的第二支撑柱412的支撑强度较高。
请参阅图29,图29是图3所示液晶显示面板600在第十一实施例中的结构示意图。本实施例中与前述实施例相同的大部分技术方案内容不再赘述。
液晶显示面板600包括支撑组件41。支撑组件41位于第一膜组2与第二膜组6之间,且在第一基材1向第二基材7的方向上贯穿液晶层4,用以保持第一基材1与第二基材7之间的间距。支撑组件41包括多个第一支撑柱411。多个第一支撑柱411错开透光区域601排布。支撑组件41还包括第二支撑柱412,第二支撑柱412排布于透光区域601。第二支撑柱412的数量为一个。第二支撑柱412朝向第一基材1的端面面积大于第一支撑柱411朝向第一基材1的端面面积。第二支撑柱412朝向第一基材1的端面呈环形。
本实施例与前述实施例的主要区别为:支撑组件41还包括一个或多个第三支撑柱413,第二支撑柱412环绕一个或多个第三支撑柱413设置。本实施例中,通过设置一个或多个第三支撑柱413,使一个或多个第三支撑柱413与第二支撑柱412相配合,共同支撑第二基材7和第一基材1,能够提高支撑组件41对液晶显示面板600在透光区域601部分的支撑可靠性。
其中,多个第三支撑柱413可阵列排布。第二支撑柱412排布于透光区域601。第二支撑柱412和第三支撑柱413在第一基材1向第二基材7的方向Z上高度相同。
请参阅图30,图30是图3所示液晶显示面板600在第十二实施例中的结构示意图。本实施例中与前述实施例相同的大部分技术方案内容不再赘述。
液晶显示面板600包括支撑组件41。支撑组件41位于第一膜组2与第二膜组6之间,且在第一基材1向第二基材7的方向上贯穿液晶层4,用以保持第一基材1与第二基材7之间的间距。支撑组件41包括多个第一支撑柱411。多个第一支撑柱411错开透光区域601排布。支撑组件41还包括第二支撑柱412,第二支撑柱412排布于透光区域601。
本实施例与前述实施例的主要区别是:
第二支撑柱412包括第一支撑块4121和第二支撑块4122。第一支撑块4121和第二支撑块4122在第一基材1向第二基材7的方向Z上排布,且彼此抵持。此时,第一支撑块4121和第二支撑块4122中的一者形成在第二基材7上,另一者形成在第一基材1上。在第一基材1向第二基材7的方向Z上,第一支撑块4121与第二支撑块4122的高度和等于第二支撑柱412的高度。在本实施例中,将一个第二支撑柱412分割成第一支撑块4121和第二支撑块4122,有利于降低第二支撑柱412的成型难度,使得第二支撑柱412的成型质量较高。
其中,第一支撑块4121朝向第一基材1的端面面积与第二支撑块4122朝向第二基材7的端面面积相同。其他实施例中,第一支撑块4121朝向第一基材1的端面和第二支撑块4122朝向第二基材7的端面中,也可以一者面积较大,另一者面积较小,以使两者之间的抵持更稳固。
其中,第一支撑块4121朝向第二基材7的端面面积与第二支撑块4122朝向第一基材1的端面面积相同。第一支撑块4121的高度与第二支撑块4122的高度可以一致,也可以不一致。
本实施例中将第二支撑柱412拆成第一支撑块4121和第二支撑块4122的方式,也可以应用于图26至图29所示结构中。
在本申请中,图6至图30中所示出的各种结构的液晶显示面板600均可应用于图4和图5所示结构中。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的实施方式及实施方式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19)

1.一种液晶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具有透光区域、环绕于所述透光区域周边的遮光区域及环绕于所述遮光区域周边的显示区域;
所述液晶显示面板包括依次层叠设置的第一基材、第一膜组、第一取向层、液晶层、第二取向层、第二膜组及第二基材;
所述第一基材和所述第二基材均采用透光材料,且连续覆盖所述透光区域、所述遮光区域及所述显示区域;
所述第一取向层、所述液晶层及所述第二取向层均位于所述透光区域、所述遮光区域及所述显示区域;
所述第一膜组包括位于所述显示区域的第一显示部、位于所述遮光区域的第一过渡部及位于所述透光区域的第一透光部,所述第二膜组包括位于所述显示区域的第二显示部、位于所述遮光区域的第二过渡部及位于所述透光区域的第二透光部,所述第一显示部和所述第二显示部相配合以显示图像,所述第一透光部和所述第二透光部均允许可见光通过,所述第一过渡部和所述第二过渡部中的至少一者能够遮挡可见光;
在所述第一基材向所述第二基材的方向上,所述第一显示部的厚度大于所述第一透光部的厚度,所述第一过渡部形成连接所述第一显示部与所述第一透光部的台阶结构,所述第一过渡部背离所述第一基材的顶面包括一个或多个台阶面;
所述第一膜组包括器件阵列层,所述器件阵列层包括层叠设置的多个透光膜层和多个遮光膜层,所述第一显示部包括所述多个遮光膜层位于所述显示区域的部分和所述多个透光膜层位于所述显示区域的部分,所述器件阵列层在所述显示区域形成多个薄膜晶体管,所述第一透光部包括一个或多个所述透光膜层位于所述透光区域的部分。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晶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过渡部的顶面还包括彼此间隔的多个连接面,所述台阶面连接在相邻两个所述连接面之间,相接的所述台阶面与所述连接面之间形成120°至135°的夹角。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液晶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过渡部的顶面还包括过渡面,所述过渡面连接在所述第一透光部远离所述第一基材的顶面与所述连接面之间,所述过渡面与所述第一透光部的顶面齐平。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晶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过渡部包括一个或多个所述透光膜层在所述遮光区域的部分;
或者,所述第一过渡部包括一个或多个所述透光膜层在所述遮光区域的部分和一个或多个所述遮光膜层在所述遮光区域的部分。
5.如权利要求1或4所述的液晶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膜组包括彩膜层和平坦层,所述彩膜层位于所述第二基材与所述平坦层之间,所述彩膜层包括黑色矩阵和与所述黑色矩阵交替设置的多个彩色色阻块,所述第二显示部包括排布于所述显示区域的所述多个彩色色阻块、部分所述黑色矩阵及部分所述平坦层,所述第二透光部为通孔,所述第二过渡部包括排布于所述遮光区域的部分所述黑色矩阵和部分所述平坦层;
在所述第二过渡部中,所述黑色矩阵靠近所述第二透光部的一端形成台阶面,以使所述第二过渡部形成台阶结构。
6.如权利要求1或4所述的液晶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膜组包括彩膜层和平坦层,所述彩膜层位于所述第二基材与所述平坦层之间,所述彩膜层包括黑色矩阵和与所述黑色矩阵交替设置的多个彩色色阻块,所述第二显示部包括排布于所述显示区域的所述多个彩色色阻块、部分所述黑色矩阵及部分所述平坦层,所述第二过渡部包括排布于所述遮光区域的部分所述黑色矩阵和部分所述平坦层,所述第二透光部包括排布于所述透光区域的部分所述平坦层。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液晶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平坦层远离所述第二基材的表面为平面。
8.如权利要求1或4所述的液晶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膜组包括彩膜层,所述彩膜层包括黑色矩阵和与所述黑色矩阵交替设置的多个彩色色阻块,所述第二显示部包括排布于所述显示区域的所述多个彩色色阻块和部分所述黑色矩阵,所述第二过渡部包括排布于所述遮光区域的部分所述黑色矩阵,所述第二透光部为通孔。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晶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膜组包括彩膜层,所述器件阵列层位于所述彩膜层与所述第一基材之间,所述彩膜层包括多个彩色色阻块,所述第一显示部还包括所述多个彩色色阻块。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液晶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过渡部包括一个或多个所述透光膜层在所述遮光区域的部分;
或者,所述第一过渡部包括一个或多个所述透光膜层在所述遮光区域的部分和一个或多个所述遮光膜层在所述遮光区域的部分。
11.如权利要求9或10所述的液晶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膜组包括黑色矩阵和平坦层,所述黑色矩阵位于所述第二基材与所述平坦层之间,所述第二显示部包括排布于所述显示区域的部分所述黑色矩阵和部分所述平坦层,所述第二过渡部包括排布于所述遮光区域的部分所述黑色矩阵和部分所述平坦层;
所述第二透光部为通孔;或者,所述第二透光部包括排布于所述透光区域的部分所述平坦层。
12.如权利要求9或10所述的液晶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膜组包括黑色矩阵和平坦层,所述黑色矩阵位于所述第二基材与所述平坦层之间,所述第二显示部包括排布于所述显示区域的部分所述黑色矩阵和部分所述平坦层,所述第二过渡部包括排布于所述遮光区域的部分所述黑色矩阵和部分所述平坦层,所述第二透光部包括排布于所述透光区域的部分所述平坦层,所述平坦层远离所述第二基材的表面为平面。
13.如权利要求1至4、9、10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液晶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液晶显示面板还包括支撑组件,所述支撑组件位于所述第一膜组与所述第二膜组之间,且在所述第一基材向所述第二基材的方向上贯穿所述液晶层,用以保持所述第一基材与所述第二基材之间的间距。
14.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液晶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组件包括多个第一支撑柱,所述多个第一支撑柱错开所述透光区域排布。
15.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液晶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组件还包括第二支撑柱,所述第二支撑柱排布于所述透光区域。
16.如权利要求1至4、9、10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液晶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液晶显示面板还包括胶框,所述胶框位于所述第一基材与所述第二基材之间,且环绕于所述显示区域周边,所述透光区域位于所述胶框内侧,所述液晶层填充于所述胶框内侧。
17.如权利要求1至16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液晶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液晶显示面板还包括第一偏光片和第二偏光片,所述第一偏光片位于所述第一基材远离所述第一膜组的一侧,所述第二偏光片位于所述第二基材远离所述第二膜组的一侧,所述第一偏光片的偏光轴垂直于所述第二偏光片的偏光轴,所述第一偏光片和所述第二偏光片中的至少一者在所述透光区域中镂空设置。
18.一种液晶显示屏,其特征在于,包括背光模组和如权利要求1至17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液晶显示面板,所述背光模组用于为所述液晶显示面板提供背光源,所述背光模组具有正对所述透光区域的透光部。
19.一种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光学器件及如权利要求18所述的液晶显示屏,所述液晶显示屏安装于所述壳体,所述液晶显示屏与所述壳体共同围设出整机内腔,所述光学器件收容于所述整机内腔且正对所述透光区域。
CN201880097275.8A 2018-09-12 2018-09-12 液晶显示面板、液晶显示屏及电子设备 Active CN112654916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CN2018/105297 WO2020051809A1 (zh) 2018-09-12 2018-09-12 液晶显示面板、液晶显示屏及电子设备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654916A CN112654916A (zh) 2021-04-13
CN112654916B true CN112654916B (zh) 2022-08-09

Family

ID=6977658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80097275.8A Active CN112654916B (zh) 2018-09-12 2018-09-12 液晶显示面板、液晶显示屏及电子设备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EP (1) EP3828624A4 (zh)
CN (1) CN112654916B (zh)
WO (1) WO2020051809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071888B (zh) * 2020-09-17 2023-04-18 Oppo(重庆)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显示屏、显示屏的制备方法及电子设备
CN114047650B (zh) * 2021-11-15 2023-12-22 武汉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14217468B (zh) * 2021-12-28 2023-09-01 厦门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显示面板及其制造方法、显示装置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526697A (zh) * 2008-03-06 2009-09-09 北京京东方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母板及其制造方法
CN102402070A (zh) * 2011-12-02 2012-04-04 深圳市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液晶显示装置的基板、液晶显示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CN103488007A (zh) * 2013-09-30 2014-01-01 合肥京东方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阵列基板及其制造方法、显示装置
CN107229148A (zh) * 2017-05-05 2017-10-03 广东欧珀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显示屏、显示装置及移动终端
CN107277196A (zh) * 2017-05-22 2017-10-20 广东欧珀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显示模组及其应用的移动终端
CN107884975A (zh) * 2017-11-22 2018-04-06 广东欧珀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电子装置及传感器组件

Family Cites Families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3167534A (ja) * 2001-09-21 2003-06-13 Seiko Epson Corp 電気光学装置及びその製造方法並びに電子機器
JP4707521B2 (ja) * 2005-09-30 2011-06-22 大日本印刷株式会社 カラーフィルタおよびこれを有する半透過半反射型液晶表示装置
KR101406129B1 (ko) * 2012-03-28 2014-06-13 엘지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디스플레이 장치
CN104078470B (zh) * 2014-06-18 2017-02-15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阵列基板及其制作方法、显示装置
CN104849916A (zh) * 2015-05-18 2015-08-19 深圳市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感光间隙子的制造方法及液晶显示面板
CN206209240U (zh) * 2016-11-02 2017-05-31 友达光电(昆山)有限公司 一种显示装置
CN106526942B (zh) * 2017-01-06 2018-12-11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CN106773229B (zh) * 2017-03-10 2018-11-09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指纹识别显示装置及其驱动方法
CN107132710B (zh) * 2017-05-17 2021-01-26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阵列基板及其制备方法、显示面板
CN107272242B (zh) * 2017-07-28 2020-09-29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一种显示屏制造方法及显示屏
CN107402473B (zh) * 2017-09-25 2020-11-06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显示模组和显示装置
CN107817629B (zh) * 2017-09-28 2020-06-02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液晶显示装置
CN207636882U (zh) * 2018-01-03 2018-07-20 合肥鑫晟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液晶显示面板、显示模组及显示装置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526697A (zh) * 2008-03-06 2009-09-09 北京京东方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母板及其制造方法
CN102402070A (zh) * 2011-12-02 2012-04-04 深圳市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液晶显示装置的基板、液晶显示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CN103488007A (zh) * 2013-09-30 2014-01-01 合肥京东方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阵列基板及其制造方法、显示装置
CN107229148A (zh) * 2017-05-05 2017-10-03 广东欧珀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显示屏、显示装置及移动终端
CN107277196A (zh) * 2017-05-22 2017-10-20 广东欧珀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显示模组及其应用的移动终端
CN107884975A (zh) * 2017-11-22 2018-04-06 广东欧珀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电子装置及传感器组件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20051809A1 (zh) 2020-03-19
EP3828624A1 (en) 2021-06-02
CN112654916A (zh) 2021-04-13
EP3828624A4 (en) 2021-08-1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719738B (zh) 顯示面板及顯示裝置
CN209992775U (zh) 显示装置
CN110709916B (zh) 显示装置
CN112639594B (zh) 液晶显示面板、液晶显示屏及电子设备
CN109307962B (zh) 一种液晶显示面板、液晶显示屏及电子设备
WO2020119490A1 (zh) 显示组件、显示装置及其驱动方法
US10627664B2 (en) Display panel, display device and display method
US8717513B2 (en) Display apparatus
US9069198B2 (en) Display apparatus
KR101998096B1 (ko) 액정패널 및 이를 이용한 액정표시장치
US20130258234A1 (en) Display apparatus
US20210326555A1 (en) Display panel and display device
CN112654916B (zh) 液晶显示面板、液晶显示屏及电子设备
WO2008044369A1 (fr) Affichage à cristaux liquides
US10866464B2 (en) Liquid crystal display panel and electronic device
JP2008242307A (ja) マイクロレンズアレイ付き液晶表示パネル
CN112099256B (zh)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CN108845460B (zh) 一种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CN211826807U (zh) 显示面板以及显示装置
EP4124904A1 (en) Display panel and display device
US20140267971A1 (en)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US11694472B2 (en) Display panel, display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preparing display panel
US10180536B2 (en) Light guide plate and display device having the same
US7139049B2 (en) Color filter forming region of first side entirely corresponds to color filter non-forming region of second side, and color filter non-forming region of first side entirely corresponds to color filter forming region of second side
CN112666737B (zh) 液晶显示面板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