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602161A - 操作装置以及操作部 - Google Patents

操作装置以及操作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602161A
CN112602161A CN201980052774.XA CN201980052774A CN112602161A CN 112602161 A CN112602161 A CN 112602161A CN 201980052774 A CN201980052774 A CN 201980052774A CN 112602161 A CN112602161 A CN 11260216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ousing
conductive
unit
operating
capacitive coupl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80052774.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萩原康嗣
高井大辅
佐佐木尚
正木毅
中村俊季
太田真喜
重高宽
高田正博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Alps Alpin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Alps Electric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Alps Electric Co Ltd filed Critical Alps Electric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260216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602161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3/00Mechanisms for operating contacts
    • H01H3/02Operating parts, i.e. for operating driving mechanism by a mechanical force external to the switch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3/00Mechanisms for operating contacts
    • H01H3/02Operating parts, i.e. for operating driving mechanism by a mechanical force external to the switch
    • H01H3/04Lever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3Arrangements for converting the position or the displacement of a member into a coded form
    • G06F3/033Pointing devices displaced or positioned by the user, e.g. mice, trackballs, pens or joysticks; Accessories therefor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3/00Mechanisms for operating contacts
    • H01H3/02Operating parts, i.e. for operating driving mechanism by a mechanical force external to the switch
    • H01H3/08Turn knob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3/00Mechanisms for operating contacts
    • H01H3/02Operating parts, i.e. for operating driving mechanism by a mechanical force external to the switch
    • H01H3/12Push-butt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3/00Mechanisms for operating contacts
    • H01H3/02Operating parts, i.e. for operating driving mechanism by a mechanical force external to the switch
    • H01H2003/0293Operating parts, i.e. for operating driving mechanism by a mechanical force external to the switch with an integrated touch switch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2239/00Miscellaneous
    • H01H2239/006Containing a capacitive switch or usable as such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33/00High-tension or heavy-current switches with arc-extinguishing or arc-preventing means
    • H01H33/60Switches wherein the means for extinguishing or preventing the arc do not include separate means for obtaining or increasing flow of arc-extinguishing fluid
    • H01H33/66Vacuum switches
    • H01H33/664Contacts; Arc-extinguishing means, e.g. arcing rings
    • H01H33/6642Contacts; Arc-extinguishing means, e.g. arcing rings having cup-shaped contacts, the cylindrical wall of which being provided with inclined slits to form a coil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33/00High-tension or heavy-current switches with arc-extinguishing or arc-preventing means
    • H01H33/60Switches wherein the means for extinguishing or preventing the arc do not include separate means for obtaining or increasing flow of arc-extinguishing fluid
    • H01H33/66Vacuum switches
    • H01H33/666Operating arrangement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Switches With Compound Operations (AREA)
  • Switches That Are Operated By Magnetic Or Electric Fields (AREA)
  • Switch Cases, Indication, And Locking (AREA)
  • Push-Button Switches (AREA)
  • Rotary Switch, Piano Key Switch, And Lever Switch (AREA)
  • Slide Switches (AREA)

Abstract

操作装置具备:壳体,在表面具有导电部;操作部,以能够基于操作体的操作而移动的方式被所述壳体支承,并能够相对于所述操作体以及所述导电部分别电容耦合;以及检测部,基于所述导电部的静电电容的变化而检测所述操作体相对于所述操作部的接近状态。

Description

操作装置以及操作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操作装置以及操作部。
背景技术
以往,例如在游戏机、汽车等中,使用有能够进行基于操作杆的倾倒操作的操作装置(例如参照下述专利文献1)。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美国专利申请公开第2017/0177102号说明书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然而,上述专利文献1的技术中,虽然在操作杆部配置有对操作棒(stick)与手指等的操作体的接近进行检测的传感器,但是由于在可动部配置有接近电路,因此存在有损部件配置的自由度、长寿命化的担忧。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法
对于一实施方式的操作装置,操作装置具备:壳体,在表面具有导电部;操作部,以能够基于操作体的操作而移动的方式被所述壳体支承,并能够相对于所述操作体以及所述导电部分别电容耦合;以及检测部,基于所述导电部的静电电容的变化而检测所述操作体相对于所述操作部的接近状态。
发明效果
根据一实施方式,由于没有在操作棒等可动部配置手指接近电路,因此能够实现部件配置的自由度提高、长寿命化。
附图说明
图1是一实施方式的操作装置的外观立体图。
图2是一实施方式的操作装置的分解立体图。
图3A是一实施方式的操作装置的基于YZ平面的剖面图(第一例)。
图3B是一实施方式的操作装置的基于YZ平面的剖面图(第二例)。
图4是表示一实施方式的操作装置的电连接构成的框图。
图5是表示一实施方式的控制电路的功能构成的框图。
图6是第二实施方式的按压开关的剖面图。
图7A是第三实施方式的滑动开关的俯视图。
图7B是第三实施方式的滑动开关的俯视图。
图8是第四实施方式的旋转开关的剖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一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另外,以下的说明中为了方便将图中Z轴方向设置为上下方向、将图中X轴方向设置为前后方向、将图中Y轴方向设置为左右方向。
(操作装置100的概要)
图1是一实施方式的操作装置100的外观立体图。图1所示的操作装置100是能够进行基于操作体10的、操作杆120(“操作部”的一个例子)的倾倒操作的装置。例如操作装置100安装于游戏机、车载机等操作对象装置20,用于对该操作对象装置20进行各种应用程序操作。如图1所示,操作装置100在壳体110的上部设置有操作杆120。操作杆120基于操作体10而能够向前后方向(X轴方向)以及左右方向(Y轴方向)倾倒操作。另外,图1中示出了操作者的手指作为操作体10,但并不限定于此。
(操作装置100的构成)
图2是一实施方式的操作装置100的分解立体图。图3A以及图3B是一实施方式的操作装置100的基于YZ平面的剖面图(第一例以及第二例)。如图2以及图3所示,操作装置100具备壳体110、操作杆120、编码器132、编码器134、基板135以及控制电路140。
壳体110是呈大致长方体的箱状的部件。壳体110将操作杆120支承为能够倾倒操作。壳体110的表面(框架部)由具有导电性的原料(例如金属板)形成。由此,壳体110的表面的整体作为“导电部”发挥功能。壳体110的外周被操作杆120的操作钮124包围。由此,壳体110在其表面能够与操作钮124电容耦合。
操作杆120能够向前后方向(X轴方向)以及左右方向(Y轴方向)倾倒操作,并具备轴部122以及操作钮124。轴部122是在形成于壳体110的上表面的开口110A内向上方直立设置的棒状的部件。轴部122被壳体110支承为能够向前后方向(X轴方向)以及左右方向(Y轴方向)进行倾倒操作。另外,若轴部122从基于操作体10的操作解放,则通过弹簧等的复原机构自动地复原至中立位置。操作钮124安装于轴部122的前端。
操作钮124是通过安装于轴部122,从而成为能够放大操作体10的接触面积,并能够提高操作容易性的部件。操作钮124使用比较硬质的原料(例如树脂、硅、橡胶等)。
操作钮124具有操作部124A以及伞状部124B。操作部124A是安装于轴部122的前端,并被执行基于操作体10的接触操作的部分。操作部124A呈大致椭圆体,但也可以是其他形状(例如球状、平板状等)。伞状部124B是沿操作部124A的下部的外周沿,从操作部124A向外侧并且向下方弯曲并延伸的部分。伞状部124B与壳体110的表面接近,并具有包围壳体110的外周的形状。
如图3A所示,在操作钮124的表面形成有导电层124C。例如导电层124C能够通过对操作钮124的表面涂装具有导电性的涂料(例如含有碳的涂料)形成。由此,操作钮124成为在其表面的整体具有导电性的部件,并能够与操作体10以及壳体110分别电容耦合。具体而言,操作钮124能够在操作部124A(“第一电容耦合部”)与接近该操作部124A的操作体10电容耦合。此外,操作钮124能够在伞状部124B(“第二电容耦合部”)与接近该伞状部124B的壳体110的表面电容耦合。
此外,如图3B所示,也可以在形成于操作钮124的表面导电层124C之上重叠地形成有绝缘层124D(例如弹性材料等)。或者,也可以操作钮124自身是导电体,操作钮124的表面形成有绝缘层124D。在这种情况下,操作钮124也可以不具有导电层124C。由此,操作钮124能够与操作体10以及壳体110分别电容耦合,并且通过形成于操作钮124的表面的绝缘层124D能够实现电容耦合的检测稳定性。另外,绝缘层124D可以将导电层124C全部覆盖,也可以仅覆盖导电层124C中的被操作体所操作的区域。
编码器132以及编码器134安装于壳体110的侧面。编码器132检测操作杆120的X轴方向的操作量(向X轴方向旋转的旋转轴112的旋转量),输出该X轴方向的操作量所对应的操作信号(模拟信号)。编码器134检测操作杆120的Y轴方向的操作量(向Y轴方向旋转的旋转轴114的旋转量),输出该Y轴方向的操作量所对应的操作信号(模拟信号)。例如使用有光学式的旋转编码器作为编码器132、编码器134。
基板135是在其上表面安装有壳体110以及控制电路140的平板状的部件。例如使用有PWB(Printed Wired Board,印刷线路板),PCB(Printed Circuit Board,印刷电路板)等刚性基板作为基板135。
控制电路140经由布线、金属端子等(省略图示)分别电连接于壳体110的表面以及编码器132、134。控制电路140进行操作装置100的各种控制(例如壳体110的表面的驱动、壳体110的表面上的静电电容检测、来自编码器132、134的操作信号的取得,向操作对象装置20的操作信号的输出、以及操作信号的处理等)。控制电路140为了实现图4中后述的各功能,构成为具备IC(Integrated Circuit,集成电路)、驱动电路、AD(Analog Digital,模拟数字)转换器等。
(操作装置100的电连接构成)
图4是表示一实施方式的操作装置100的电连接构成的框图。如图4所示,操作钮124在表面具有导电层124C,从而能够与壳体110的表面以及操作体10分别电容耦合。由此,壳体110的表面上的静电电容根据操作体10相对于操作钮124的接近状态而变化。控制电路140与壳体110的表面经由布线等而电连接。由此,控制电路140能够通过向壳体110的表面施加交流电压,从而将壳体110的表面作为检测电极进行驱动。并且,控制电路140能够检测壳体110的表面上静电电容的变化相应的电流值,并基于该电流值判定操作体10的接近状态。此外,控制电路140与编码器132、134以及操作对象装置20经由布线等电连接。由此,控制电路140能够接收从编码器132、134输出的操作信号,在进行对于该操作信号的各种处理(例如模拟-数字转换处理、操作位置的校正处理等)之后,将该操作信号向操作对象装置20输出。
(控制电路140的功能构成)
图5是表示一实施方式的控制电路140的功能构成的框图。如图5所示,控制电路140具备驱动部142、AD转换部143、检测部144、取得部146、AD转换部147以及输出部154。
驱动部142通过向壳体110的表面施加交流电压,从而将壳体110的表面作为检测电极进行驱动。AD转换部143将模拟信号转换为数字信号,所述模拟信号表示被驱动部142驱动的壳体110的表面上的电流值。
检测部144基于被驱动部142驱动的壳体110的表面上的电流值(基于AD转换部143的AD转换后的电流值)的变化,检测操作体10相对于操作钮124的接近状态。对于壳体110的表面上的静电电容,若操作体10相对于操作钮124的接近状态变化,则壳体110的表面上的静电电容变化,由此,壳体110的表面上的电流值变化。具体而言,随着操作体10接近操作钮124,壳体110的表面上的电流值增加。因而,检测部144能够基于壳体110的表面上的电流值,检测操作体10相对于操作钮124的接近状态。例如检测部144在壳体110表面上的电流值小于规定的阈值th1的情况下,判断为操作体10没有接近,在壳体110的表面上的电流值为规定的阈值th1以上的情况下,判断为操作体10接近了。另外,作为规定的阈值th1,例如优选能够辨别操作体10的接近状态的值被预先存储于存储器。规定的阈值th1也可以是基于外部的信息处理装置能够进行值的变更。
取得部146从编码器132、134取得操作杆120的操作所对应的操作信号(模拟信号)。具体而言,取得部146从编码器132取得操作杆120的X轴方向的操作量所对应的操作信号。此外,取得部146从编码器134取得操作杆120的Y轴方向的操作量所对应的操作信号。AD转换部147将由取得部146取得到的操作信号(模拟信号)转换为数字信号。
输出部154将操作信号向操作对象装置20输出。操作对象装置20能够根据从输出部154输出的操作信号,高精度地进行操作对象的应用程序的操作。
如以上说明那样,本实施方式的操作装置100构成为不对于作为可动部分的操作杆120,而是对于作为固定部分的壳体110的表面进行用于静电电容检测的电连接。由此,根据本实施方式的操作装置100,除了能够比较容易地进行制造过程中的电连接之外,还能够提高电连接部分的耐久性。此外,由于布线等电连接部件不对操作杆120的动作进行干扰,因此能够提高操作杆120的操作性。
此外,本实施方式的操作装置100通过在操作杆120表面形成导电层124C,能够将操作杆120与操作体10以及壳体110电容耦合。由此,本实施方式的操作装置100例如不对操作杆120的形状、原料进行限定,也不对操作杆120的形状、原料进行设计变更,就可容易地使操作杆120能够与操作体10以及壳体110电容耦合。
此外,本实施方式的操作装置100使操作钮124具有被执行基于操作体10的操作的操作部124A、以及从操作部124A向下方延伸并包围壳体110的外周的伞状部124B。由此,本实施方式的操作装置100不增加操作钮124的部件数量,就能够使操作钮124与操作体10以及壳体110双方高效地电容耦合。
此外,本实施方式的操作装置100将构成壳体110的表面框架部作为用于检测静电电容的导电部进行使用。由此,本实施方式的操作装置100不增加壳体110的部件数量,就能够检测壳体110的静电电容的变化。
以上,对于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进行了详述,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这些实施方式,能够在权利要求的范围所记载的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进行各种变形或者变更。
例如操作杆只要至少能够与操作体以及壳体电容耦合即可,并不限于实施方式中说明的构成。
例如操作杆也可以是操作钮与轴部一体地形成的部件。此外,操作钮中,也可以取代导电层而在表面或者内部设置有具有导电性的部件(例如电线等)。
此外,也可以使用具有导电性的原料形成操作钮。在这种情况下,由于操作钮成为整体地具有导电性的部件,因此可以在表面不具有导电层。
此外,实施方式中,在操作杆的表面的全部形成导电性,但并不限定于此,只要能够与操作体以及壳体电容耦合,也可以在操作杆的表面的一部分形成导电层。
此外,实施方式中,将壳体的表面的整体设置为使用具有导电性的原料的“导电部”,但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将壳体的表面的一部分设置为使用具有导电性的原料的“导电部”。例如可以将金属板安装于壳体的表面,并将其设置为“导电部”。
此外,实施方式中,将本发明应用于能够向X轴方向以及Y轴方向双方倾倒操作的操作杆,但并不限定于此,发明也能够应用于能够向X轴方向或者Y轴方向的某一方倾倒操作的操作杆。
〔第二实施方式〕
接着,参照图6对第二实施方式进行说明。第二实施方式中,对将本发明应用于按压开关的例子进行说明。图6是第二实施方式的按压开关200的剖面图。
如图6所示,按压开关200具备壳体201、按压操作部件202、橡胶触点203、固定触点204A、204B以及可动触点205。
壳体201保持各构成部件(橡胶触点203以及固定触点204A、204B)。壳体201的表面被使用了导电性原料(例如金属板)形成的导电部201A所覆盖。壳体201的上表面的中央部并排设置有固定触点204A、204B。
按压操作部件202是被执行基于操作者的按压操作的部件。按压操作部件202具有操作部202A、凸缘部202B以及侧壁部202C。操作部202A是被执行基于操作者的按压操作的圆柱状的部分。操作部202A在其底面固定于橡胶触点203(中央部203A的上表面)。凸缘部202B是沿着操作部202A的外周侧面从该外周侧面的下端部向外侧扩大而设置的水平部分。侧壁部202C是沿着凸缘部202B外周缘部从该外周缘部向下方下垂而设置的壁状的部分。
橡胶触点203设置于壳体201的上表面。橡胶触点203具有中央部203A以及腿部203B。橡胶触点203使用橡胶、硅等弹性原料形成。中央部203A是通过在其上表面固定有按压操作部件202,从而与按压操作部件202一同上下移动的部分。中央部203A的底面设置有可动触点205。中央部203A在其外周侧面被腿部203B支承。中央部203A在按压操作部件202的按压操作被执行时,由于腿部203B弹性变形而向下方移动。由此,中央部203A能够使可动触点205与固定触点204A、204B分别导通。
如此构成的按压开关200在基于操作者的按压操作没有被执行时,如图6所示,按压操作部件202位于初始位置。此时,可动触点205与固定触点204A、204B分离。因此,按压开关200成为与固定触点204A及固定触点204B相互不导通的断开状态。
另一方面,按压开关200在基于操作者的按压操作被执行时,按压操作部件202向下方移动,并且,基于橡胶触点203的腿部203B弹性变形,橡胶触点203的中央部203A向下方移动。由此,可动触点205与固定触点204A、204B接触。其结果,按压开关200成为与固定触点204A及固定触点204B相互导通的接通状态。
而且,按压开关200在没有被执行基于操作者的按压操作时,基于腿部203B的弹性复原力,按压操作部件202复原至初始位置。由此,按压开关200如图6所示成为与固定触点204A及固定触点204B相互不导通的断开状态。
这里,按压操作部件202与壳体201的侧面分离一定距离,并且具有与壳体201的侧面并行地设置的侧壁部202C。侧壁部202C伴随着按压操作部件202的按压操作在壳体201的侧面的侧方上下移动。此外,按压操作部件202包含侧壁部202C在内使用导电性原料(例如导电性树脂)形成。并且,壳体201的侧面被使用了具有导电性的原料形成的导电部201A覆盖。由此,第二实施方式的按压开关200能够使按压操作部件202与操作体(例如用户的手指)以及壳体201的侧面分别电容耦合。这里,在按压操作部件202中,操作部202A相当于“能够与操作体电容耦合的第一电容耦合部”,侧壁部202C相当于“能够与壳体所具有的导电部电容耦合第二电容耦合部”。因此,第二实施方式的按压开关200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能够通过将壳体201的侧面(导电部201A)作为检测电极进行驱动,并检测壳体201的侧面上的静电电容的变化相应的电流值,从而基于该电流值判定操作体的接近状态。因而,根据第二实施方式的按压开关200,由于在作为可动部的按压操作部件202不配置手指接近电路,因此能够实现部件配置的自由度提高、长寿命化。
另外,按压开关200根据按压操作部件202的操作量而侧壁部202C与导电部201A的重叠面积变化。由此,按压开关200构成为导电部201A上的静电电容根据按压操作部件202的操作量而变化。
〔第三实施方式〕
接着,参照图7A以及图7B对第三实施方式进行说明。第三实施方式中,对将本发明应用于滑动开关的例子进行说明。图7A以及图7B是第三实施方式的滑动开关300的俯视图。
图7A以及图7B所示的滑动开关300是所谓的自回程(self return)型滑动开关。如图7A以及图7B所示,滑动开关300具备壳体301、固定触点302A、302B、连接端子303A、303B、螺旋弹簧304、可动触点305、保持部件307以及滑动操作部件308。另外,滑动开关300具备覆盖壳体301的收容空间301A的上部开口盖部件(省略图示),但图7A以及图7B中,示出了盖部件被取下后的状态的滑动开关300。
壳体301收容以及保持各构成部件(固定触点302A、302B、连接端子303A、303B、螺旋弹簧304、可动触点305、保持部件307以及滑动操作部件308)。
滑动操作部件308设置为能够伴随着基于操作者的滑动操作而相对于壳体301沿X轴方向滑动移动。
保持部件307设置于壳体301的收容空间301A内,并保持可动触点305。保持部件307与滑动操作部件308一同沿X轴方向滑动移动。
螺旋弹簧304在保持部件307X轴正侧设置为能够沿X轴方向弹性变形。螺旋弹簧304对保持部件307以及滑动操作部件308向X轴负侧施力。由此,螺旋弹簧304能够在基于操作者的滑动操作被解除时,将滑动操作部件308复原至初始位置。螺旋弹簧304的X轴正侧的端部抵接于固定触点302A。螺旋弹簧304的X轴负侧的端部抵接于可动触点305。
可动触点305被保持部件307保持,与保持部件307一同沿X轴方向滑动移动。可动触点305使用具有导电性的原料形成。可动触点305抵接于螺旋弹簧304的X轴负侧的端部,经由螺旋弹簧304与固定触点302A导通。可动触点305在保持部件307的下侧具有触点部305A。可动触点305伴随着基于操作者的滑动操作向X轴正方向滑动移动,从而其触点部305A与固定触点302B导通(参照图7B)。由此,滑动开关300成为接通状态。另一方面,可动触点305伴随着基于操作者的滑动操作的解除向X轴负方向滑动移动,从而其触点部305A与固定触点302B的导通被解除(参照图7A)。由此,滑动开关300成为断开状态。
连接端子303A、303B设置于壳体301的侧面,并连接于外部(滑动开关300进行的开关操作的对象)。连接端子303A、303B使用具有导电性的原料形成。连接端子303A与固定触点302A导通。连接端子303B与固定触点302B导通。
固定触点302A在壳体301的收容空间301A内设置为抵接于螺旋弹簧304的X轴正侧的端部。固定触点302B在壳体301的收容空间301A内设置于保持部件307的下侧。固定触点302A、302B使用具有导电性的原料形成。
如此构成的滑动开关300在基于操作者的滑动操作未被执行时,如图7A所示,通过螺旋弹簧304的作用力而滑动操作部件308位于初始位置。此时,可动触点305的触点部305A与固定触点302B相互不导通,由此,固定触点302A与固定触点302B成为相互不导通的状态(即、断开状态)。
另一方面,滑动开关300在基于操作者的滑动操作被执行时,如图7B所示,可动触点305与滑动操作部件308一同向X轴正方向滑动移动。由此,可动触点305的触点部305A与固定触点302B相互导通,由此,固定触点302A与固定触点302B经由可动触点305以及螺旋弹簧304成为相互导通的状态(即、接通状态)。
而且,在基于操作者的滑动操作被解除时,通过螺旋弹簧304的作用力而滑动操作部件308复原至初始位置。由此,滑动开关300如图7A所示,固定触点302A与固定触点302B成为相互不导通的状态(即、断开状态)。
这里,滑动操作部件308具有与壳体301的侧面分离一定距离并且与壳体301的侧面并行地设置的平板状的电容耦合部308A。此外,滑动操作部件308包含电容耦合部308A在内使用导电性原料(例如导电性树脂)形成。并且,在壳体301的、至少与电容耦合部308A对置的侧面具有导电部301B,导电部301B具有导电性。由此,第三实施方式的滑动开关300能够使滑动操作部件308与操作体(例如用户的手指)以及壳体301的表面分别电容耦合。这里,滑动操作部件308中,从壳体301的侧面突出的部分相当于“能够与操作体电容耦合的第一电容耦合部”,电容耦合部308A相当于“能够与壳体所具有的导电部电容耦合的第二电容耦合部”。因此,第三实施方式的滑动开关300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能够通过将壳体301的表面(导电部301B)作为检测电极进行驱动,并检测壳体301的表面上的静电电容的变化相应的电流值,从而基于该电流值判定操作体的接近状态。因而,根据第三实施方式的滑动开关300,由于在作为可动部的滑动操作部件308不配置手指接近电路,因此能够实现部件配置的自由度提高、长寿命化。
另外,能够使滑动开关300构成为根据滑动操作部件308的操作量而电容耦合部308A与导电部301B的重叠面积变化。由此,能够使滑动开关300构成为根据滑动操作部件308的操作量而导电部301B的静电电容变化。
〔第四实施方式〕
接着,参照图8,对第四实施方式进行说明。第四实施方式中对将本发明应用于旋转开关的例子进行说明。图8是第四实施方式的旋转开关400的剖面图。
如图8所示,旋转开关400具备壳体401、固定触点404、连接端子405、支承轴406、反馈(click)板407、可动触点408以及旋转操作部件409。
壳体401收容以及保持各构成部件(固定触点404、连接端子405、支承轴406、反馈板407、可动触点408以及旋转操作部件409)。壳体401的内部形成有收容空间401A。收容空间401A具有内周区域401Aa以及外周区域401Ab。在内周区域401Aa与外周区域401Ab的边界设置有俯视时呈圆环形状的防尘壁401B。收容空间401的上部开口被平板状的保持部件411封闭。保持部件411使用导电性原料形成。
固定触点404设置于内周区域401Aa的底部。固定触点404构成为具有环状的共通触点以及在共通触点的外侧并排设置在同一圆周上的多个单独触点。共通触点以及多个单独触点的各个与向壳体401的外部露出而设置的多个连接端子405中对应的一个连接端子405连接。
支承轴406直立设置于内周区域401Aa的底部的中心部。支承轴406将旋转操作部件409的基部409A轴支承为能够旋转。
反馈板407是设置于外周区域401Ab的底部,在俯视时呈环状且平板状的部件。例如反馈板407使用金属板形成。反馈板407具有在同一圆周上并排地形成的多个反馈产生部。多个反馈产生部均具有开口形状。
旋转操作部件409具有配置于收容空间401的中心部基部409A、以及从基部409A的中心部向上方突出地设置的圆柱状的把持部409B。基部409A被支承轴406轴支承为能够旋转。把持部409B是从壳体401的上表面(保持部件411的开口部)突出,能够实现基于操作者的旋转操作的部分。例如旋转操作部件409使用树脂原料形成。
可动触点408是配置于内周区域401Aa,固定于旋转操作部件409(基部409A)的底面的环状的部件。可动触点408构成为具有抵接于固定触点404的共通触点的同时能够滑动的第一滑动件、以及依次抵接于固定触点404的多个单独触点的同时能够滑动的第二滑动件。
弹性部件410是被旋转操作部件409保持,并且由不锈钢板等具有弹性的金属板构成的环状的部件。弹性部件410具有朝向反馈板407而向下方突出的卡脱部。弹性部件410与旋转操作部件409一同旋转。此时,弹性部件410的卡脱部通过在反馈板407的圆周上移动,在并排地形成于反馈板407的多个反馈产生部处依次卡合脱离。由此,弹性部件410能够对旋转操作部件409的旋转操作赋予反馈感(刻度感)。
如此构成的旋转开关400在被执行了基于操作者的旋转操作部件409的旋转操作时,可动触点408以及弹性部件410与旋转操作部件409一同旋转。由此,固定触点404所具有的共通触点经由可动触点408与固定触点404所具有的多个单独触点依次导通。此时,旋转开关400能够通过弹性部件410的卡脱部在反馈板407的并排地形成于同一圆周上的多个反馈产生部处依次卡合脱离,从而对旋转操作部件409的旋转操作赋予反馈感。
这里,旋转操作部件409具有电容耦合部409C。电容耦合部409C是沿把持部409B的外周侧面从该外周侧面向外侧扩大而设置的水平且平板状的部分。电容耦合部409C与构成壳体401的上表面的保持部件411分离一定距离,并且与保持部件411平行。此外,旋转操作部件409包含电容耦合部409C在内使用导电性原料(例如导电性树脂)形成。并且,构成壳体401的上表面的保持部件411使用具有导电性的原料(例如金属板)形成。由此,第四实施方式的旋转开关400能够使旋转操作部件409与操作体(例如用户的手指)以及构成壳体401的上表面的保持部件411分别电容耦合。这里,旋转操作部件409中,把持部409B相当于“能够与操作体电容耦合的第一电容耦合部”,电容耦合部409C相当于“能够与壳体所具有的导电部电容耦合的第二电容耦合部”。因此,第四实施方式的旋转开关400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能够通过将壳体401的上表面(保持部件411)作为检测电极进行驱动,并检测壳体401的上表面的静电电容的变化相应的电流值,从而基于该电流值判定操作体的接近状态。因而,根据第四实施方式的旋转开关400,由于在作为可动部的旋转操作部件409不配置手指接近电路,因此能够实现部件配置的自由度提高、长寿命化。
另外,旋转开关400能够构成为根据旋转操作部件409的操作量而电容耦合部409C与保持部件411的重叠面积变化。由此,旋转开关400能够构成为根据旋转操作部件409的操作量而保持部件411的静电电容变化。
本国际申请基于2018年8月8日申请的日本专利申请第2018-149572号而主张优先权,并将该申请的全部内容援用至本国际申请。
附图标记说明
10 操作体
20 操作对象装置
100 操作装置
110 壳体
120 操作杆
122 轴部
124 操作钮
124A 操作部(第一电容耦合部)
124B 伞状部(第二电容耦合部)
124C 导电层
124D 绝缘层
132、134 编码器
135 基板
140 控制电路
142 驱动部
143AD 转换部
144 检测部
146 取得部
147AD 转换部
154 输出部
200 按压开关
201 壳体
202 按压操作部件
300 滑动开关
301 壳体
308 滑动操作部件
400 旋转开关
401 壳体
409 旋转操作部件

Claims (17)

1.一种操作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壳体,在表面具有导电部;
操作部,以能够基于操作体的操作而移动的方式被所述壳体支承,并能够相对于所述操作体以及所述导电部分别电容耦合,
检测部,基于所述导电部的静电电容的变化来检测所述操作体相对于所述操作部的接近状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操作装置,其中,
所述操作部是操作杆,该操作杆以能够进行基于所述操作体的倾倒操作的方式被所述壳体支承,并能够相对于所述操作体以及所述导电部分别电容耦合。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操作装置,其中,
所述操作部是按压开关用的按压操作部件,该按压开关用的按压操作部件以能够进行基于所述操作体的按压操作的方式被所述壳体支承,并能够相对于所述操作体以及所述导电部分别电容耦合。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操作装置,其中,
所述操作部是滑动开关用的滑动操作部件,该滑动开关用的滑动操作部件以能够进行基于所述操作体的平面移动操作的方式被所述壳体支承,并能够相对于所述操作体以及所述导电部分别电容耦合。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操作装置,其中,
所述操作部是旋转开关用的旋转操作部件,该旋转开关用的旋转操作部件以能够进行基于所述操作体的旋转操作的方式被所述壳体支承,并能够相对于所述操作体以及所述导电部分别电容耦合。
6.根据权利要求3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操作装置,其特征在于,
根据所述操作部的操作量,所述操作部与所述导电部的重叠面积变化。
7.根据权利要求2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操作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操作部在表面具有导电层。
8.根据权利要求2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操作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操作部是导电体,并在表面具有绝缘层。
9.根据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操作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操作部具有:
轴部,从所述壳体向上方直立设置;以及
操作钮,安装于所述轴部,
所述操作钮具有:
操作部,被执行基于所述操作体的操作;以及
伞状部,从所述操作部向下方延伸,并包围所述壳体的外周。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操作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导电部是构成所述壳体的表面的框架部。
11.一种操作部,用于操作装置,所述操作装置具备在表面具有导电部的壳体、以及以能够基于操作体的操作而移动的方式被所述壳体支承的所述操作部,其特征在于,所述操作部具有:
第一电容耦合部,能够与所述操作体电容耦合;以及
第二电容耦合部,能够与所述壳体所具有的所述导电部电容耦合。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操作部,其中,
所述操作部是操作杆,该操作杆以能够进行基于所述操作体的倾倒操作的方式被所述壳体支承,并能够相对于所述操作体以及所述导电部分别电容耦合。
13.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操作部,其中,
所述操作部是按压开关用的按压操作部件,该按压开关用的按压操作部件以能够进行基于所述操作体的按压操作的方式被所述壳体支承,并能够相对于所述操作体以及所述导电部分别电容耦合。
14.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操作部,其中,
所述操作部是滑动开关用的滑动操作部件,该滑动开关用的滑动操作部件以能够进行基于所述操作体的平面移动操作的方式被所述壳体支承,并能够相对于所述操作体以及所述导电部分别电容耦合。
15.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操作部,其中,
所述操作部是旋转开关用的旋转操作部件,该旋转开关用的旋转操作部件以能够进行基于所述操作体的旋转操作的方式被所述壳体支承,并能够相对于所述操作体以及所述导电部分别电容耦合。
16.根据权利要求11至15中任一项所述的操作部,其特征在于,
在第一电容耦合部以及第二电容耦合部各自的表面具有导电层。
17.根据权利要求11至15中任一项所述的操作部,其特征在于
所述操作部是导电体,并在所述第一电容耦合部的表面具有绝缘层。
CN201980052774.XA 2018-08-08 2019-06-13 操作装置以及操作部 Pending CN112602161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8-149572 2018-08-08
JP2018149572 2018-08-08
PCT/JP2019/023538 WO2020031501A1 (ja) 2018-08-08 2019-06-13 操作装置および操作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602161A true CN112602161A (zh) 2021-04-02

Family

ID=6941546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80052774.XA Pending CN112602161A (zh) 2018-08-08 2019-06-13 操作装置以及操作部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11424086B2 (zh)
JP (1) JP7286655B2 (zh)
CN (1) CN112602161A (zh)
WO (1) WO2020031501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3084976A1 (ja) * 2021-11-15 2023-05-19 アルプスアルパイン株式会社 多方向入力装置
TWI801056B (zh) * 2021-12-23 2023-05-01 宏碁股份有限公司 旋鈕裝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7105762B1 (en) * 2005-06-07 2006-09-12 Eaton Corporation Rocker switch and actuator therefor
JP2007173098A (ja) * 2005-12-22 2007-07-05 Alps Electric Co Ltd 多方向スイッチ装置
JP2009218785A (ja) * 2008-03-10 2009-09-24 Toto Ltd 静電容量式操作スイッチ及びそれを用いた水栓装置
JP2011243399A (ja) * 2010-05-18 2011-12-01 Shin Etsu Polymer Co Ltd スイッチ
US20170316901A1 (en) * 2014-11-10 2017-11-02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Input device
US9804693B2 (en) 2015-12-18 2017-10-31 Oculus Vr, Llc Handheld controller with activation sensors
JP6754673B2 (ja) * 2016-11-02 2020-09-16 池上通信機株式会社 トグルスイッチ付き電子機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210159027A1 (en) 2021-05-27
JPWO2020031501A1 (ja) 2021-08-10
JP7286655B2 (ja) 2023-06-05
US11424086B2 (en) 2022-08-23
WO2020031501A1 (ja) 2020-02-1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2755219B1 (en) Switch
JP4194165B2 (ja) ポインティングデバイス
JP5415970B2 (ja) スイッチ機構並びに入力装置
US5613600A (en) Rotatively-operated electronic component with push switch
JP4184821B2 (ja) ロータリープッシュスイッチ装置
CN110506317B (zh) 触摸面板用按钮结构、触摸面板用按钮以及电子设备
WO2015174092A1 (ja) 操作つまみおよびそれを利用した表示装置
JP6344852B2 (ja) 回転操作型電気部品
US7781686B2 (en) Operating element with a central pushbutton
CN111387912B (zh) 指示装置
US11424086B2 (en) Operation device and operation member
US20170074685A1 (en) Capacitive encoder
KR20060017512A (ko) 다기능 플로팅 버튼
US20130050075A1 (en) Capacitive pointing device
WO2007082348A1 (en) Computer mouse with rotational input
JP2008059912A (ja) タッチ検出機能付きスイッチ装置
JP4063753B2 (ja) ジョイスティック型入力装置
JP2005107672A (ja) ポインティングデバイス付き端末装置
KR101669810B1 (ko) 회전 휠을 구비한 입력 장치
JP4023279B2 (ja) 入力装置および電子機器
JP2006073249A (ja) 携帯機器
JP3931532B2 (ja) 多方向操作型電子部品及びそれを用いた電子機器
KR102016930B1 (ko) 자동차의 스위치 장치
JP2006059649A (ja) 操作入力装置
KR20100111139A (ko) 입력 장치 및 이를 갖는 전자 장치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