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562514A - 一种弯折结构、显示装置及弯折治具 - Google Patents
一种弯折结构、显示装置及弯折治具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2562514A CN112562514A CN202011480748.8A CN202011480748A CN112562514A CN 112562514 A CN112562514 A CN 112562514A CN 202011480748 A CN202011480748 A CN 202011480748A CN 112562514 A CN112562514 A CN 112562514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bending
- support plate
- rotatable
- bent
- rotatable support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 238000005452 bending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75
-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water Substances O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84
- 238000005096 roll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30000001174 ascending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4
- 238000000926 separ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9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6
- 230000006355 external str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9286 benefici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4364 calcul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9795 deriv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349 favourabl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2360 prepar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707 rearrangemen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6467 substitu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G—PHYSICS
- G09—EDUCATION; CRYPTOGRAPHY; DISPLAY; ADVERTISING; SEALS
- G09F—DISPLAYING; ADVERTISING; SIGNS; LABELS OR NAME-PLATES; SEALS
- G09F9/00—Indicating arrangements for variable information in which the information is built-up on a support by selection or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 G09F9/30—Indicating arrangements for variable information in which the information is built-up on a support by selection or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in which the desired character or characters are formed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 G09F9/301—Indicating arrangements for variable information in which the information is built-up on a support by selection or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in which the desired character or characters are formed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flexible foldable or roll-able electronic displays, e.g. thin LCD, OLED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Devices For Indicating Variable Information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弯折结构、显示装置及弯折治具。该弯折结构包括:第一可转动支撑板和第二可转动支撑板,第一可转动支撑板和第二可转动支撑板转动连接,其中,第一可转动支撑板和第二可转动支撑板之间能够相对转动的角度大于或等于0°,且小于或等于360°;间隔区域,间隔区域位于第一可转动支撑板和第二可转动支撑板之间;第一可转动支撑板用于支撑待弯折件的第一非弯折区,第二可转动支撑板用于支撑待弯折件的第二非弯折区,且在展平状态时,待弯折件的弯折区在弯折结构的投影覆盖间隔区域,其中待弯折件的弯折区位于第一非弯折区和第二非弯折区之间。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降低了内折极限状态时弯折结构的厚度。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实施例涉及显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弯折结构、显示装置及弯折治具。
背景技术
随着显示技术的发展,柔性显示装置在智能手机、平板电脑和笔记本电脑等显示装置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柔性显示装置在制备和使用过程中,可将柔性屏进行弯折。现有的柔性显示装置,弯折结构内折的极限状态为U型内折状态,U型内折状态时的弯折结构的厚度无法降低,导致柔性显示装置的厚度太厚,不利于携带。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曲面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以降低内折极限状态时弯折结构的厚度。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弯折结构,包括:第一可转动支撑板和第二可转动支撑板,所述第一可转动支撑板和所述第二可转动支撑板转动连接,其中,所述第一可转动支撑板和所述第二可转动支撑板之间能够相对转动的角度大于或等于0°,且小于或等于360°;
间隔区域,所述间隔区域位于所述第一可转动支撑板和所述第二可转动支撑板之间;
所述第一可转动支撑板用于支撑待弯折件的第一非弯折区,所述第二可转动支撑板用于支撑所述待弯折件的第二非弯折区,且在展平状态时,所述待弯折件的弯折区在所述弯折结构的投影覆盖所述间隔区域,其中所述待弯折件的弯折区位于所述第一非弯折区和所述第二非弯折区之间。
该技术方案,由于第一可转动支撑板和第二可转动支撑板设置有间隔区域,弯折结构的内折极限状态为水滴内折状态,水滴内折状态时,第二可转动支撑板的运动轨迹对应的圆心角(180°)大于现有技术中第二可转动支撑板的运动轨迹对应的圆心角,待弯折件的弯折区可以放置在间隔区域呈水滴状,无需弯折成现有技术中活动部的形状,降低了第一可转动支撑板和第二可转动支撑板之间的间隔,即降低了内折极限状态时弯折结构的厚度,进一步降低了设置有弯折结构的柔性显示装置的厚度,实现了一种便于携带的柔性显示装置。此外,本实施例的技术方案可以实现第一可转动支撑板和第二可转动支撑板之间能够相对转动的角度大于或等于0°,且小于或等于360°,且可以实现展平状态、内折状态、外折状态、水滴内折状态以及U型外折状态的交替变换,并且由于间隔区域的设置,弯折区不会被拉伸,可以保持长度不变,受到的外应力较小,可避免在弯折过程中受到机械损伤。
可选的,所述第一可转动支撑板邻近所述第二可转动支撑板的一侧间隔设置有两个第一连接部,所述第二可转动支撑板邻近所述第一可转动支撑板的一侧间隔设置有两个第二连接部;
所述弯折结构还包括两个转动结构,所述转动结构的第一端和所述第一连接部转动连接,所述转动结构的第二端和所述第二连接部转动连接;
所述第一可转动支撑板、所述第二可转动支撑板以及两个所述转动结构围成的空间为所述间隔区域。
该技术方案,第一可转动支撑板、第二可转动支撑板以及两个转动结构围成的空间为间隔区域,以实现在水滴内折状态时,待弯折件的弯折区可以放置在间隔区域呈水滴状,无需弯折成现有技术中活动部13A的形状,降低了第一可转动支撑板和第二可转动支撑板之间的间隔,即降低了内折极限状态时弯折结构的厚度。此外,第一可转动支撑板可以绕转动结构转动,第二可转动支撑板可以绕转动结构转动,以实现第一可转动支撑板和第二可转动支撑板之间能够相对转动的角度大于或等于0°,且小于或等于360°,进而实现一种可以360°弯折的弯折结构10。
可选的,所述转动结构包括第一转动轴、第二转动轴、第一转动轮和第二转动轮,所述第一转动轮和所述第一连接部间隔套设在所述第一转动轴上,所述第二转动轮和所述第二连接部间隔套设在所述第二转动轴上,其中,所述第一转动轴和所述第二转动轴关于所述间隔区域的中线对称设置,所述第一转动轮和所述第二转动轮的外轮廓滚动连接。
该技术方案,第一转动轮带动第一转动轴转动,第一转动轴带动第一可转动支撑板转动,第二转动轮带动第二转动轴转动,第二转动轴带动第二可转动支撑板转动,且第一转动轮和第二转动轮的外轮廓滚动连接,以实现第一可转动支撑板11和第二可转动支撑板12之间能够相对转动的角度大于或等于0°,且小于或等于360°,进而实现一种可以360°弯折的弯折结构。其中,第一转动轴和第二转动轴关于间隔区域的中线对称设置,可以保证第一可转动支撑板和第二可转动支撑板的相对的边缘平齐,进而保证弯折区完全位于间隔区域内。
可选的,所述第一转动轴的中心距离所述弯折结构邻近所述待弯折件一侧的表面的垂直距离大于所述第一可转动支撑板的厚度的1/2,且小于所述第一可转动支撑板的厚度,且所述第二转动轴的中心距离所述弯折结构邻近所述待弯折件一侧的表面的垂直距离大于所述第二可转动支撑板的厚度的1/2,且小于所述第二可转动支撑板的厚度。
该技术方案将弯折结构的厚度限定在小于第一转动轮和第二转动轮的圆心距与弯折结构的厚度之和的范围内,以实现进一步降低内折极限状态对应的弯折结构厚度的效果。
可选的,所述第一转动轮为第一齿轮,所述第二转动轮为第二齿轮,所述第一齿轮和所述第二齿轮处于啮合状态。
该技术方案,第一齿轮和第二齿轮处于啮合状态,以实现第一转动轮和第二转动轮的外轮廓滚动连接,且第一齿轮转动以实现第一可转动支撑板可以绕第二可转动支撑板转动,第二齿轮转动以实现第二可转动支撑板可以绕第一可转动支撑板转动,上述技术方案可以实现第一可转动支撑板和第二可转动支撑板之间能够相对转动的角度大于或等于0°,且小于或等于360°,即实现一种可以360°弯折的弯折结构。
可选的,展平状态、水滴内折状态和U型外折状态时,所述第一转动轴和所述第二转动轴的中心距离所述弯折结构邻近所述待弯折件一侧的表面的垂直距离相等;
以所述第一可转动支撑板邻近所述待弯折件一侧的表面上的邻近所述间隔区域的顶点为原点,以展平状态时所述第一可转动支撑板指向所述第二可转动支撑板的方向为X方向,以展平状态时所述第一可转动支撑板指向所述待弯折件的方向为Y方向,建立直角坐标系,水滴内折状态时,所述第二可转动支撑板邻近所述待弯折件一侧的表面上的邻近所述间隔区域的顶点在所述X方向的运动方程如下:
所述第二可转动支撑板邻近所述待弯折件一侧的表面上的邻近所述间隔区域的顶点在所述Y方向的运动方程如下:
U型外折状态时,所述第二可转动支撑板邻近所述待弯折件一侧的表面上的邻近所述间隔区域的顶点在所述X方向的运动方程和U型外折状态时,第二可转动支撑板邻近待弯折件一侧的表面上的邻近间隔区域的顶点在X方向的运动方程相同;
U型外折状态时,所述第二可转动支撑板邻近所述待弯折件一侧的表面上的邻近所述间隔区域的顶点在所述Y方向的运动方程如下:
其中,R为所述间隔区域在所述X方向上的距离与π的比值,K为水滴内折状态时,所述第一可转动支撑板和所述第二可转动支撑板的间隔距离,α为所述第二可转动支撑板相对所述X方向的夹角,β为展平状态时,所述第二转动轴的轴心与所述第二可转动支撑板邻近所述待弯折件一侧的表面上的邻近所述间隔区域的顶点之间的连线相对所述X方向的夹角。
该技术方案,可以实现在水滴内折状态时,第二可转动支撑板的运动轨迹对应的圆心角(180°)大于现有技术中第二可转动支撑板的运动轨迹对应的圆心角,待弯折件的弯折区可以放置在间隔区域呈水滴状,无需弯折成现有技术中活动部的形状,降低了第一可转动支撑板和第二可转动支撑板之间的间隔,即降低了内折极限状态时弯折结构的厚度。
可选的,所述转动结构包括第三转动轴、第四转动轴、第五转动轴、第三连接部和第四连接部,所述第一连接部和所述第三连接部的第一端间隔套设在所述第三转动轴上,所述第三连接部的第二端和所述第四连接部的第一端间隔套设在所述第四转动轴上,所述第四连接部的第二端和所述第二连接部间隔套设在所述第五转动轴上,其中,所述第三转动轴和所述第五转动轴关于所述第四转动轴对称设置,且所述第三转动轴和所述第五转动轴关于所述间隔区域的中线对称设置;
所述第四转动轴的中心位于所述第一可转动支撑板和所述第二可转动支撑板之间。
该技术方案,第一可转动支撑板可以绕第三转动轴转动,第三连接部可以绕第三转动轴转动,以实现第一可转动支撑板相对第三连接部转动;第二可转动支撑板可以绕第五转动轴转动,第四连接部可以绕第五转动轴转动,以实现第二可转动支撑板相对第四连接部转动;第三连接部可以绕第四转动轴转动,第四连接部可以绕第四转动轴转动,以实现第三连接部和第四连接部的转动;进而上述技术方案可以实现第一可转动支撑板和第二可转动支撑板之间能够相对转动的角度大于或等于0°,且小于或等于360°,即实现一种可以360°弯折的弯折结构。需要说明的是,水滴内折状态时,第一可转动支撑板和第二可转动支撑板绕第四转动轴运动,且第四转动轴的中心位于第一可转动支撑板和第二可转动支撑板之间,以降低内折极限状态时,弯折结构的厚度。U型外折状态时,第一可转动支撑板绕第三转动轴转动,第二可转动支撑板绕第五转动轴转动。
可选的,展平状态、水滴内折状态和U型外折状态时,所述第四转动轴的中心距离所述弯折结构邻近所述待弯折件一侧的表面的垂直距离为所述第一可转动支撑板和所述第二可转动支撑板之间间隔距离的1/2;且展平状态和U型外折状态时,所述第三转动轴和所述第五转动轴的中心距离所述弯折结构邻近所述待弯折件一侧的表面的垂直距离相等;
以所述第一可转动支撑板邻近所述待弯折件一侧的表面上的邻近所述间隔区域的顶点为原点,以展平状态时所述第一可转动支撑板指向所述第二可转动支撑板的方向为X方向,以展平状态时所述第一可转动支撑板指向所述待弯折件的方向为Y方向,建立直角坐标系:
水滴内折状态时,所述第二可转动支撑板邻近所述待弯折件一侧的表面上的邻近所述间隔区域的顶点的运动方程如下:
U型外折状态时,所述第二可转动支撑板邻近所述待弯折件一侧的表面上的邻近所述间隔区域的顶点在所述X方向的运动方程如下:
所述第二可转动支撑板邻近所述待弯折件一侧的表面上的邻近所述间隔区域的顶点在所述Y方向的运动方程如下:
其中,R为所述间隔区域在所述X方向上的距离与π的比值,K为水滴内折状态时,所述第一可转动支撑板和所述第二可转动支撑板的间隔距离,L为水滴内折状态、U型外折状态和展平状态时所述第四转动轴的中心距离所述第二可转动支撑板邻近所述待弯折件一侧的表面的垂直距离,α为所述第二可转动支撑板相对所述X方向的夹角,β为展平状态时,所述第五转动轴的轴心与所述第二可转动支撑板邻近所述待弯折件一侧的表面上的邻近所述间隔区域的顶点之间的连线相对所述X方向的夹角。
该技术方案,可以实现在水滴内折状态时,第二可转动支撑板的运动轨迹对应的圆心角(180°)大于现有技术中第二可转动支撑板的运动轨迹对应的圆心角,待弯折件的弯折区可以放置在间隔区域呈水滴状,无需弯折成现有技术中活动部的形状,降低了第一可转动支撑板和第二可转动支撑板之间的间隔,即降低了内折极限状态时弯折结构的厚度。
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显示装置,包括:
柔性屏,所述柔性屏包括弯折部分、和位于所述弯折部分两侧的第一非弯折部分和第二非弯折部分;
弯折结构,所述弯折结构如权利要求1-8任一所述的弯折结构,所述弯折结构中第一可转动支撑板用于支撑所述第一非弯折部分,所述第二可转动支撑板用于支撑所述第二非弯折部分,所述弯折部分在所述弯折结构的投影覆盖所述弯折结构的间隔区域。
该技术方案,由于第一可转动支撑板和第二可转动支撑板设置有间隔区域,弯折结构的内折极限状态为水滴内折状态,水滴内折状态时,第二可转动支撑板的运动轨迹对应的圆心角(180°)大于现有技术中第二可转动支撑板的运动轨迹对应的圆心角,待弯折件的弯折区可以放置在间隔区域呈水滴状,无需弯折成现有技术中活动部的形状,降低了第一可转动支撑板和第二可转动支撑板之间的间隔,即降低了内折极限状态时弯折结构的厚度,进一步降低了设置有弯折结构的柔性显示装置的厚度,实现了一种便于携带的柔性显示装置。
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弯折治具,包括上述技术方案任意所述的弯折结构;
待弯折件,所述待弯折件包括弯折区、和位于所述弯折部分两侧的第一非弯折区和第二非弯折区;
弯折结构,所述弯折结构如上述技术方案任意所述的弯折结构,所述弯折结构中第一可转动支撑板用于支撑所述第一非弯折区,所述第二可转动支撑板用于支撑所述第二非弯折区,所述弯折区在所述弯折结构的投影覆盖所述弯折结构的间隔区域。
该技术方案,由于第一可转动支撑板和第二可转动支撑板设置有间隔区域,弯折结构的内折极限状态为水滴内折状态,水滴内折状态时,第二可转动支撑板的运动轨迹对应的圆心角(180°)大于现有技术中第二可转动支撑板的运动轨迹对应的圆心角,待弯折件的弯折区可以放置在间隔区域呈水滴状,无需弯折成现有技术中活动部的形状,降低了第一可转动支撑板和第二可转动支撑板之间的间隔,即降低了内折极限状态时弯折结构的厚度,进一步降低了设置有弯折结构的弯折治具的厚度。
本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由于第一可转动支撑板和第二可转动支撑板设置有间隔区域,弯折结构的内折极限状态为水滴内折状态,水滴内折状态时,第二可转动支撑板的运动轨迹对应的圆心角(180°)大于现有技术中第二可转动支撑板的运动轨迹对应的圆心角,待弯折件的弯折区可以放置在间隔区域呈水滴状,无需弯折成现有技术中活动部的形状,降低了第一可转动支撑板和第二可转动支撑板之间的间隔,即降低了内折极限状态时弯折结构的厚度。此外,本实施例的技术方案可以实现第一可转动支撑板和第二可转动支撑板之间能够相对转动的角度大于或等于0°,且小于或等于360°,且可以实现展平状态、内折状态、外折状态、水滴内折状态以及U型外折状态交替变换,并且由于间隔区域的设置,弯折区不会被拉伸,可以保持长度不变,受到的外应力较小,可避免在弯折过程中受到机械损伤。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技术中的一种弯折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弯折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弯折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的弯折结构的零件图;
图5为图4中的弯折结构处于展平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4中的弯折结构处于水滴内折状态或者U型外折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图4-图6示出的弯折结构带有转动轴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的弯折结构的零件图;
图9为图8中的弯折结构处于展平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图8中的弯折结构处于水滴内折状态或者U型外折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11为图4-图10示出的弯折结构对应的运动轨迹的示意图;
图12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的弯折结构的零件图;
图13为图12中的弯折结构处于展平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14为图12中的弯折结构处于水滴内折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15为图12中的弯折结构处于U型外折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16为图12-图15示出的弯折结构对应的运动轨迹的示意图;
图17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可以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于解释本发明,而非对本发明的限定。另外还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仅示出了与本发明相关的部分而非全部结构。
正如上述背景技术中所述,柔性显示装置在制备和使用过程中,可将柔性屏进行弯折。现有的柔性显示装置,弯折结构内折的极限状态为U型内折状态,U型内折状态时弯折结构的厚度无法降低,导致柔性显示装置的厚度太厚,不利于携带。图1为现有技术中的一种弯折结构的结构示意图。其中,图1a为弯折结构展平状态的结构示意图,图1b为弯折结构U型内折状态的结构示意图,图1c为弯折结构U型外折状态的结构示意图,图1d为弯折结构的弯折轨迹,其中第一运动轨迹S1为第二可转动支撑板12从展平状态到U型内折状态的弯折轨迹,第二运动轨迹S2为第二可转动支撑板12从展平状态到U型外折状态的弯折轨迹。究其原因,参见图1,用于支撑柔性屏20的弯折结构10包括第一可转动支撑板11、第二可转动支撑板12以及位于第一可转动支撑板11和第二可转动支撑板12之间的活动部13A。设定展平状态时的活动部13A在X方向的长度为πR。第二可转动支撑板12按照第一运动轨迹S1运动,使得弯折结构10处于U型内折状态,第二可转动支撑板12按照第二运动轨迹S2运动,使得弯折结构10处于U型外折状态。U型内折状态和U型外折状态时,活动部13A均弯折呈半圆。U型内折状态时的柔性显示装置的厚度为第一可转动支撑板11和第二可转动支撑板12之间的间隔距离2R与第一可转动支撑板11厚度的2倍。且由于活动部13A的弯折半径R固定,无法减小,导致U型内折状态时的柔性显示装置的厚度太厚,不利于携带。
针对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弯折结构的结构示意图。其中,图2a为弯折结构展平状态的结构示意图,图2b为弯折结构水滴内折状态的结构示意图,图2c为弯折结构U型外折状态的结构示意图,图2d为弯折结构的弯折轨迹,其中第三运动轨迹S3为第二可转动支撑板12从展平状态到水滴内折状态的弯折轨迹,第四运动轨迹S4为第二可转动支撑板12从展平状态到U型外折状态的弯折轨迹。参见图2,该弯折结构10包括:第一可转动支撑板11和第二可转动支撑板12,第一可转动支撑板11和第二可转动支撑板12转动连接,其中,第一可转动支撑板11和第二可转动支撑板12之间能够相对转动的角度大于或等于0°,且小于或等于360°;间隔区域13,间隔区域13位于第一可转动支撑板11和第二可转动支撑板12之间;第一可转动支撑板11用于支撑待弯折件20的第一非弯折区21,第二可转动支撑板12用于支撑待弯折件20的第二非弯折区22,且在展平状态时,待弯折件20的弯折区23在弯折结构10的投影覆盖间隔区域13,其中待弯折件20的弯折区23位于第一非弯折区21和第二非弯折区22之间。
需要说明的是,图2中并未示出第一可转动支撑板11和第二可转动支撑板12转动连接的转动结构。示例性的,具体的转动结构可以是铰链结构,也可以是齿轮啮合结构。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可转动支撑板11的厚度和第二可转动支撑板12的厚度相等。
现有技术中第二可转动支撑板12按照第一运动轨迹S1运动,使得弯折结构10内折的极限状态为U型内折状态,处于U型内折状态时,活动部13A弯折呈半圆,弯折区23需要弯折呈活动部13A内表面的形状,导致柔性显示装置的厚度为第一可转动支撑板11和第二可转动支撑板12之间的间隔距离2R与第一可转动支撑板11厚度的2倍。在本实施例中,参见图2,第二可转动支撑板12按照第三运动轨迹S3运动,使得弯折结构10内的极限状态为水滴内折状态,第二可转动支撑板12按照第四运动轨迹S4运动,使得弯折结构10处于U型外折状态。水滴内折状态时,第一可转动支撑板11和第二可转动支撑板12之间的夹角为0°,第一非弯折区21和第二非弯折区22位于第一可转动支撑板11和第二可转动支撑板12之间,弯折区23呈水滴状;具体的,由于本实施例中间隔区域13的设置,第三运动轨迹S3对应的圆心角为180°大于现有技术中第一运动轨迹S1对应的圆心角,水滴内折状态时弯折区23呈水滴状,柔性显示装置的厚度为第一可转动支撑板11和第二可转动支撑板12之间的间隔距离K与第一可转动支撑板11厚度的2倍,第一可转动支撑板11和第二可转动支撑板12之间的间隔距离K远小于现有技术中第一可转动支撑板11和第二可转动支撑板12之间的间隔距离2R,相比现有技术中,本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降低了内折极限状态时弯折结构10的厚度。
U型外折状态时,弯折区23内表面的直径为2R,第一可转动支撑板11和第二可转动支撑板12之间的夹角为0°,且第一可转动支撑板11和第二可转动支撑板12位于第一非弯折区21和第二非弯折区22之间,弯折区23弯折呈半圆状。
此外,本实施例的技术方案可以实现第一可转动支撑板11和第二可转动支撑板12之间能够相对转动的角度大于或等于0°,且小于或等于360°,且可以实现展平状态、内折状态、外折状态、水滴内折状态以及U型外折状态的交替变换,并且由于间隔区域13的设置,弯折区23不会被拉伸,可以保持长度不变,受到的外应力较小,可避免在弯折过程中受到机械损伤。
本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由于第一可转动支撑板11和第二可转动支撑板12设置有间隔区域13,弯折结构10的内折极限状态为水滴内折状态,在水滴内折状态时,第二可转动支撑板12的运动轨迹对应的圆心角(180°)大于现有技术中第二可转动支撑板12的运动轨迹对应的圆心角,待弯折件20的弯折区23可以放置在间隔区域13呈水滴状,无需弯折成现有技术中活动部13A的形状,降低了第一可转动支撑板11和第二可转动支撑板12之间的间隔,即降低了内折极限状态时弯折结构10的厚度,进一步降低了设置有弯折结构10的柔性显示装置的厚度,实现了一种便于携带的柔性显示装置。此外,本实施例的技术方案可以实现第一可转动支撑板11和第二可转动支撑板12之间能够相对转动的角度大于或等于0°,且小于或等于360°,且可以实现展平状态、内折状态、外折状态、水滴内折状态以及U型外折状态的交替变换,并且由于间隔区域13的设置,弯折区23不会被拉伸,可以保持长度不变,受到的外应力较小,可避免在弯折过程中受到机械损伤。
下面进一步细化弯折结构的具体结构。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弯折结构的结构示意图。需要说明的是,图3中的弯折结构10处于展平状态。参见图3,该弯折结构10中第一可转动支撑板11邻近第二可转动支撑板12的一侧间隔设置有两个第一连接部110,第二可转动支撑板12邻近第一可转动支撑板11的一侧间隔设置有两个第二连接部120;弯折结构10还包括两个转动结构14,转动结构14的第一端和第一连接部110转动连接,转动结构14的第二端和第二连接部120转动连接;第一可转动支撑板11、第二可转动支撑板12以及两个转动结构14围成的空间为间隔区域13。
具体的,第一可转动支撑板11、第二可转动支撑板12以及两个转动结构14围成的空间为间隔区域13,以实现在水滴内折状态时,待弯折件20的弯折区23可以放置在间隔区域13呈水滴状,无需弯折成现有技术中活动部13A的形状,降低了第一可转动支撑板11和第二可转动支撑板12之间的间隔,即降低了内折极限状态时弯折结构10的厚度,进一步降低了设置有弯折结构10的柔性显示装置的厚度,实现了一种便于携带的柔性显示装置。此外,第一可转动支撑板11可以绕转动结构14转动,第二可转动支撑板12可以绕转动结构14转动,以实现第一可转动支撑板11和第二可转动支撑板12之间能够相对转动的角度大于或等于0°,且小于或等于360°,进而实现一种可以360°弯折的弯折结构10。
下面进一步细化弯折结构10的具体结构。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的弯折结构的零件图。图5为图4中的弯折结构处于展平状态的结构示意图。图6为图4中的弯折结构处于水滴内折状态或者U型外折状态的结构示意图。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参见图4-图6,转动结构14包括第一转动轴141、第二转动轴142、第一转动轮143和第二转动轮144,第一转动轮143和第一连接部110间隔套设在第一转动轴141上,第二转动轮144和第二连接部120间隔套设在第二转动轴142上,其中,第一转动轴141和第二转动轴142关于间隔区域13的中线13B对称设置,第一转动轮143和第二转动轮144的外轮廓滚动连接。
具体的,第一转动轮143带动第一转动轴141转动,第一转动轴141带动第一可转动支撑板11转动,第二转动轮144带动第二转动轴142转动,第二转动轴142带动第二可转动支撑板12转动,且第一转动轮143和第二转动轮144的外轮廓滚动连接,以实现第一可转动支撑板11和第二可转动支撑板12之间能够相对转动的角度大于或等于0°,且小于或等于360°,进而实现一种可以360°弯折的弯折结构10。需要说明的是,第一转动轮143和第二转动轮144的驱动结构可以与电机的输出轴连接,电机运行时,电机的输出轴带动第一转动轮143和第二转动轮144的转动。其中,第一转动轴141和第二转动轴142关于间隔区域13的中线13B对称设置,可以保证第一可转动支撑板11和第二可转动支撑板12的相对的边缘平齐,进而保证弯折区23完全位于间隔区域13内。
图7为图4-图6示出的弯折结构带有转动轴的结构示意图。其中图7a展平状态的弯折结构的结构示意图,图7b为水滴内折状态的弯折结构的结构示意图,图7c为U型外折状态的弯折结构的结构示意图。定义第一转动轮143的半径为r1,第二转动轮144的半径为r2。第一可转动支撑板11的厚度为T。
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参见图7,第一转动轴141的中心距离弯折结构10邻近待弯折件20一侧的表面的垂直距离H大于第一可转动支撑板11的厚度T的1/2,且小于第一可转动支撑板11的厚度T,且第二转动轴142距离弯折结构10邻近待弯折件20一侧的表面的垂直距离H大于第二可转动支撑板12的厚度T的1/2,且小于第二可转动支撑板12的厚度T。
具体的,水滴内折状态时,弯折结构10的厚度为第一转动轮143和第二转动轮144的圆心距r1+r2与2倍的弯折结构10远离待弯折件20一侧的表面的垂直距离(T-H)之和。当H取值等于T/2时,弯折结构10的厚度为第一转动轮143和第二转动轮144的圆心距r1+r2与弯折结构10的厚度T之和;当H小于T/2时,弯折结构10的厚度大于第一转动轮143和第二转动轮144的圆心距r1+r2与弯折结构10的厚度T之和;当H取值大于T/2时,弯折结构的厚度小于第一转动轮143和第二转动轮144的圆心距r1+r2与弯折结构10的厚度T之和。因此,上述技术方案将弯折结构10的厚度限定在小于第一转动轮143和第二转动轮144的圆心距r1+r2与弯折结构10的厚度T之和的范围内,以实现进一步降低内折极限状态对应的弯折结构10厚度的效果。
图8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的弯折结构的零件图。图9为图8中的弯折结构处于展平状态的结构示意图。图10为图8中的弯折结构处于水滴内折状态或者U型外折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参见图8-图10,第一转动轮143为第一齿轮,第二转动轮144为第二齿轮,第一齿轮和第二齿轮处于啮合状态。
具体的,第一齿轮和第二齿轮处于啮合状态,以实现第一转动轮143和第二转动轮144的外轮廓滚动连接,且第一齿轮转动以实现第一可转动支撑板11可以绕第二可转动支撑板12转动,第二齿轮转动以实现第二可转动支撑板12可以绕第一可转动支撑板11转动,上述技术方案可以实现第一可转动支撑板11和第二可转动支撑板12之间能够相对转动的角度大于或等于0°,且小于或等于360°,即实现一种可以360°弯折的弯折结构10。
下面进一步介绍弯折结构10的运动轨迹。图11为图4-图10示出的弯折结构对应的运动轨迹的示意图。其中图11a为图4-图10示出的弯折结构展平状态、水滴内折状态和U型外折状态叠加的结构示意图。图11b为图4-图10示出的弯折结构展平状态、水滴内折状态和U型外折状态对应的运动方程计算结构示意图。
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参见图11,展平状态、水滴内折状态和U型外折状态时,第一转动轴141和第二转动轴142的中心距离弯折结构10邻近待弯折件20一侧的表面的垂直距离H相等;以第一可转动支撑板11邻近待弯折件20一侧的表面上的邻近间隔区域13的顶点为原点O,以展平状态时第一可转动支撑板11指向第二可转动支撑板12的方向为X方向,以展平状态时第一可转动支撑板11指向待弯折件20的方向为Y方向,建立直角坐标系,水滴内折状态时,第二可转动支撑板12邻近待弯折件20一侧的表面上的邻近间隔区域13的顶点P在X方向的运动方程如下:
第二可转动支撑板邻近待弯折件一侧的表面上的邻近间隔区域的顶点在Y方向的运动方程如下:
U型外折状态时,第二可转动支撑板邻近待弯折件一侧的表面上的邻近间隔区域的顶点在X方向的运动方程和U型外折状态时,第二可转动支撑板邻近待弯折件一侧的表面上的邻近间隔区域的顶点在X方向的运动方程相同;
U型外折状态时,第二可转动支撑板邻近待弯折件一侧的表面上的邻近间隔区域的顶点在Y方向的运动方程如下:
其中,R为间隔区域在X方向上的距离与π的比值,K为水滴内折状态时,第一可转动支撑板和第二可转动支撑板的间隔距离,α为第二可转动支撑板相对X方向的夹角,β为展平状态时,所述第二转动轴的轴心与所述第二可转动支撑板邻近所述待弯折件一侧的表面上的邻近所述间隔区域的顶点之间的连线相对所述X方向的夹角。
图4-图10示出的弯折结构10在从展平状态运动至水滴内折状态时的轨迹为第三运动轨迹S3,从展平状态运动至U型外折状态时的轨迹为第四运动轨迹S4,第三运动轨迹S3和第四运动轨迹S4的运动方程如上述技术方案所示,可以实现在水滴内折状态时,第二可转动支撑板12的运动轨迹对应的圆心角(180°)大于现有技术中第二可转动支撑板12的运动轨迹对应的圆心角,待弯折件20的弯折区23可以放置在间隔区域13呈水滴状,无需弯折成现有技术中活动部13A的形状,降低了第一可转动支撑板11和第二可转动支撑板12之间的间隔,即降低了内折极限状态时弯折结构10的厚度,进一步降低了设置有弯折结构10的柔性显示装置的厚度,实现了一种便于携带的柔性显示装置。
具体的,参见图11,水滴内折状态时,第二可转动支撑板12邻近待弯折件20一侧的表面上的邻近间隔区域13的顶点P在X方向的运动方程推导过程如下:
参见图11a,U型外折状态时,弯折区23的弯折直径2R满足第一数量关系式(1):
2R=4H+K (1)
根据第一数量关系式(1),得到第一转动轴141和第二转动轴142的中心距离弯折结构10邻近待弯折件20一侧的表面的垂直距离H满足第二数量关系式(2):
根据第二数量关系式(2),第一转动轴141和第二转动轴142的中心距离AB(AB1)满足第三数量关系式(3):
展平状态时,根据第三数量关系式(3),第一转动轴141和原点O之间的距离OA在X方向的垂直距离CA和第二转动轴142和顶点P之间的距离BP在X方向的垂直距离BD满足第四数量关系式(4)
由于第二转动轴142和顶点P之间的距离BP在Y方向的垂直距离PD为H,第二转动轴142和顶点P之间的距离BP(B1P1)满足第五数量关系式(5):
水滴内折状态时,第二可转动支撑板12邻近待弯折件20一侧的表面上的邻近间隔区域13的顶点P在X方向的运动参见第六数量关系式(6):
根据第三数量关系式(3)、第四数量关系式(4)、第五数量关系式(5)和第六数量关系式(6),便可以得到水滴内折状态时,第二可转动支撑板邻近待弯折件一侧的表面上的邻近间隔区域的顶点在X方向的运动方程:
参见图11,水滴内折状态时,第二可转动支撑板邻近待弯折件一侧的表面上的邻近间隔区域的顶点在Y方向的运动方程推导过程如下:
根据图11b,水滴内折状态时,第二可转动支撑板邻近待弯折件一侧的表面上的邻近间隔区域的顶点在Y方向的运动方程满足第七数量关系式(7)
根据第三数量关系式(3)、第四数量关系式(4)、第五数量关系式(5)和第七数量关系式(7),便可以得到水滴内折状态时,第二可转动支撑板邻近待弯折件一侧的表面上的邻近间隔区域的顶点在Y方向的运动方程:
U型外折状态时,所述第二可转动支撑板邻近所述待弯折件一侧的表面上的邻近所述间隔区域的顶点在所述X方向的运动方程和U型外折状态时,第二可转动支撑板邻近待弯折件一侧的表面上的邻近间隔区域的顶点在X方向的运动方程相同。
参见图11,U型外折状态时,第二可转动支撑板邻近待弯折件一侧的表面上的邻近间隔区域的顶点在Y方向的运动方程推导过程如下:
根据图11b,U型外折状态时,第二可转动支撑板邻近待弯折件一侧的表面上的邻近间隔区域的顶点在Y方向的运动方程满足第八数量关系式(8)
根据第三数量关系式(3)、第四数量关系式(4)、第五数量关系式(5)和第八数量关系式(8),便可以得到U型外折状态时,第二可转动支撑板邻近待弯折件一侧的表面上的邻近间隔区域的顶点在Y方向的运动方程:
下面进一步细化弯折结构的具体结构。图12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的弯折结构的零件图。图13为图12中的弯折结构处于展平状态的结构示意图。图14为图12中的弯折结构处于水滴内折状态的结构示意图。图15为图12中的弯折结构处于U型外折状态的结构示意图。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参见图12-图15,转动结构14包括第三转动轴145、第四转动轴146、第五转动轴147、第三连接部148和第四连接部149,第一连接部110和第三连接部148的第一端间隔套设在第三转动轴145上,第三连接部148的第二端和第四连接部149的第一端间隔套设在第四转动轴146上,第四连接部149的第二端和第二连接部120间隔套设在第五转动轴147上,其中,第三转动轴145和第五转动轴147关于第四转动轴146对称设置,且第三转动轴145和第五转动轴147关于间隔区域13的中线13B对称设置;水滴内折状态和U型外折状态时,第四转动轴146的中心位于第一可转动支撑板11和第二可转动支撑板12之间。
具体的,第一可转动支撑板11可以绕第三转动轴145转动,第三连接部148可以绕第三转动轴145转动,以实现第一可转动支撑板11相对第三连接部148转动;第二可转动支撑板12可以绕第五转动轴147转动,第四连接部149可以绕第五转动轴147转动,以实现第二可转动支撑板12相对第四连接部149转动;第三连接部148可以绕第四转动轴146转动,第四连接部149可以绕第四转动轴146转动,以实现第三连接部148和第四连接部149的转动;进而上述技术方案可以实现第一可转动支撑板11和第二可转动支撑板12之间能够相对转动的角度大于或等于0°,且小于或等于360°,即实现一种可以360°弯折的弯折结构10。需要说明的是,弯折结构10从展平状态运动至水滴内折状态的过程中,第一可转动支撑板11和第二可转动支撑板12绕第四转动轴146运动,且第四转动轴146的中心位于第一可转动支撑板11和第二可转动支撑板12之间,以降低内折极限状态时,弯折结构10的厚度。弯折结构10从展平状态运动至U型外折状态过程中,第一可转动支撑板11绕第三转动轴145转动,第二可转动支撑板12绕第五转动轴147转动。
下面进一步介绍弯折结构10的运动轨迹。图16为图12-图15示出的弯折结构对应的运动轨迹的示意图。其中图16a为图12-图15示出的弯折结构展平状态、水滴内折状态和U型外折状态叠加的结构示意图。图16b为图12-图15示出的弯折结构展平状态、水滴内折状态和U型外折状态对应的运动方程计算结构示意图。
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参见图16,展平状态、水滴内折状态和U型外折状态时,第四转动轴146的中心距离弯折结构10邻近待弯折件20一侧的表面的垂直距离为第一可转动支撑板11和第二可转动支撑板12之间间隔距离K的1/2;且展平状态和U型外折状态时,第三转动轴145和第五转动轴147的中心距离弯折结构10邻近待弯折件20一侧的表面的垂直距离L相等;以第一可转动支撑板11邻近待弯折件20一侧的表面上的邻近间隔区域13的顶点为原点O,以展平状态时第一可转动支撑板11指向第二可转动支撑板12的方向为X方向,以展平状态时第一可转动支撑板11指向待弯折件20的方向为Y方向,建立直角坐标系:
水滴内折状态时,第二可转动支撑板邻近待弯折件一侧的表面上的邻近间隔区域的顶点的运动方程如下:
U型外折状态时,第二可转动支撑板邻近待弯折件一侧的表面上的邻近间隔区域的顶点在X方向的运动方程如下:
第二可转动支撑板邻近待弯折件一侧的表面上的邻近间隔区域的顶点在Y方向的运动方程如下:
其中,R为间隔区域在X方向上的距离与π的比值,K为水滴内折状态时,第一可转动支撑板和第二可转动支撑板的间隔距离,L为水滴内折状态、U型外折状态和展平状态时第四转动轴距离第二可转动支撑板邻近待弯折件一侧的表面的垂直距离,α为第二可转动支撑板相对X方向的夹角,β为展平状态时,所述第五转动轴的轴心与所述第二可转动支撑板邻近所述待弯折件一侧的表面上的邻近所述间隔区域的顶点之间的连线相对所述X方向的夹角。
图12-图15示出的弯折结构10在从展平状态运动至水滴内折状态时的轨迹为第三运动轨迹S3,从展平状态运动至U型外折状态时的轨迹为第四运动轨迹S4,第三运动轨迹S3和第四运动轨迹S4的运动方程如上述技术方案所示,可以实现在水滴内折状态时,第二可转动支撑板12的运动轨迹对应的圆心角(180°)大于现有技术中第二可转动支撑板12的运动轨迹对应的圆心角,待弯折件20的弯折区23可以放置在间隔区域13呈水滴状,无需弯折成现有技术中活动部13A的形状,降低了第一可转动支撑板11和第二可转动支撑板12之间的间隔,即降低了内折极限状态时弯折结构10的厚度,进一步降低了设置有弯折结构10的柔性显示装置的厚度,实现了一种便于携带的柔性显示装置。
因此,水滴内折状态时,第二可转动支撑板邻近待弯折件一侧的表面上的邻近间隔区域的顶点的运动方程如下:
U型外折状态时,第二可转动支撑板邻近待弯折件一侧的表面上的邻近间隔区域的顶点在X方向的运动方程推导过程如下:
参见图16,U型外折状态时,第三转动轴145和第五转动轴147的中心距离GH参见第十数量关系式(10):
GH=GH1=2R-2L=2R-2L (10)
展平状态时,第三转动轴145中心和原点O之间距离OG在X方向的垂直距离IG以及第五转动轴147中心和顶点P之间距离HP在X方向的垂直距离HJ满足第十一数量关系式(11):
由于第五转动轴147和顶点P之间的距离HP在Y方向的垂直距离PJ为L,第五转动轴147和顶点P之间的距离HP(H1P1)满足第十二数量关系式(12):
参见图16b,U型外折状态时,第二可转动支撑板12邻近待弯折件20一侧的表面上的邻近间隔区域13的顶点P在X方向的运动方程满足第十三数量关系式(13)如下:
根据第三数量关系式(10)、第四数量关系式(11)和第十二数量关系式(12)第十三数量关系式(13),便可以得到U型外折状态时,第二可转动支撑板邻近待弯折件一侧的表面上的邻近间隔区域的顶点在X方向的运动方程:
参见图16,U型外折状态时,第二可转动支撑板12邻近待弯折件20一侧的表面上的邻近间隔区域13的顶点P在Y方向的运动方程推导过程如下:
根据图16b,得到U型外折状态时,第二可转动支撑板12邻近待弯折件20一侧的表面上的邻近间隔区域13的顶点P在Y方向的运动方程满足第十四数量关系式(14):
根据第三数量关系式(10)、第十二数量关系式(12)和第十四数量关系式(14),便可以得到水滴内折状态时,第二可转动支撑板邻近待弯折件一侧的表面上的邻近间隔区域的顶点在Y方向的运动方程:
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显示装置。图17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参见图17,该显示装置包括:柔性屏30,柔性屏30包括弯折部分33、和位于弯折部分33两侧的第一非弯折部分31和第二非弯折部分32;弯折结构10,弯折结构10如上述技术方案任意所述的弯折结构10,弯折结构10中第一可转动支撑板11用于支撑第一非弯折部分31,第二可转动支撑板12用于支撑第二非弯折部分32,弯折部分33在弯折结构10的投影覆盖弯折结构的间隔区域13。本实施例中的显示装置包括上述实施例中所述的弯折结构10,因此,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也具备上述实施例中所描述的有益效果,此处不再赘述。示例性的,显示装置可以是手机,或者可以是电脑或可穿戴设置等电子设备,本发明实施例对显示装置的具体形式不作限定。
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弯折治具。以图2为例进行介绍,该弯折治具包括:待弯折件20,待弯折件20包括弯折区23、和位于弯折区23两侧的第一非弯折区21和第二非弯折区22;弯折结构10,弯折结构上述技术方案中任意所述的弯折结构10,弯折结构10中第一可转动支撑板11用于支撑第一非弯折区21,第二可转动支撑板12用于支撑第二非弯折区22,弯折区23在弯折结构10的投影覆盖弯折结构的间隔区域13。
本实施例中的弯折治具包括上述实施例中所述的弯折结构10,因此,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弯折治具也具备上述实施例中所描述的有益效果,此处不再赘述。
注意,上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及所运用技术原理。本领域技术人员会理解,本发明不限于这里所述的特定实施例,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能够进行各种明显的变化、重新调整和替代而不会脱离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因此,虽然通过以上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说明,但是本发明不仅仅限于以上实施例,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情况下,还可以包括更多其他等效实施例,而本发明的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范围决定。
Claims (10)
1.一种弯折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可转动支撑板和第二可转动支撑板,所述第一可转动支撑板和所述第二可转动支撑板转动连接,其中,所述第一可转动支撑板和所述第二可转动支撑板之间能够相对转动的角度大于或等于0°,且小于或等于360°;
间隔区域,所述间隔区域位于所述第一可转动支撑板和所述第二可转动支撑板之间;
所述第一可转动支撑板用于支撑待弯折件的第一非弯折区,所述第二可转动支撑板用于支撑所述待弯折件的第二非弯折区,且在展平状态时,所述待弯折件的弯折区在所述弯折结构的投影覆盖所述间隔区域,其中所述待弯折件的弯折区位于所述第一非弯折区和所述第二非弯折区之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弯折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可转动支撑板邻近所述第二可转动支撑板的一侧间隔设置有两个第一连接部,所述第二可转动支撑板邻近所述第一可转动支撑板的一侧间隔设置有两个第二连接部;所述弯折结构还包括两个转动结构,所述转动结构的第一端和所述第一连接部转动连接,所述转动结构的第二端和所述第二连接部转动连接;所述第一可转动支撑板、所述第二可转动支撑板以及两个所述转动结构围成的空间为所述间隔区域。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弯折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动结构包括第一转动轴、第二转动轴、第一转动轮和第二转动轮,所述第一转动轮和所述第一连接部间隔套设在所述第一转动轴上,所述第二转动轮和所述第二连接部间隔套设在所述第二转动轴上,其中,所述第一转动轴和所述第二转动轴关于所述间隔区域的中线对称设置,所述第一转动轮和所述第二转动轮的外轮廓滚动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弯折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转动轴的中心距离所述弯折结构邻近所述待弯折件一侧的表面的垂直距离大于所述第一可转动支撑板的厚度的1/2,且小于所述第一可转动支撑板的厚度,且所述第二转动轴的中心距离所述弯折结构邻近所述待弯折件一侧的表面的垂直距离大于所述第二可转动支撑板的厚度的1/2,且小于所述第二可转动支撑板的厚度。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弯折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转动轮为第一齿轮,所述第二转动轮为第二齿轮,所述第一齿轮和所述第二齿轮处于啮合状态。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弯折结构,其特征在于,展平状态、水滴内折状态和U型外折状态时,所述第一转动轴和所述第二转动轴的中心距离所述弯折结构邻近所述待弯折件一侧的表面的垂直距离相等;
以所述第一可转动支撑板邻近所述待弯折件一侧的表面上的邻近所述间隔区域的顶点为原点,以展平状态时所述第一可转动支撑板指向所述第二可转动支撑板的方向为X方向,以展平状态时所述第一可转动支撑板指向所述待弯折件的方向为Y方向,建立直角坐标系,水滴内折状态时,所述第二可转动支撑板邻近所述待弯折件一侧的表面上的邻近所述间隔区域的顶点在所述X方向的运动方程如下:
所述第二可转动支撑板邻近所述待弯折件一侧的表面上的邻近所述间隔区域的顶点在所述Y方向的运动方程如下:
U型外折状态时,所述第二可转动支撑板邻近所述待弯折件一侧的表面上的邻近所述间隔区域的顶点在所述X方向的运动方程和U型外折状态时,第二可转动支撑板邻近待弯折件一侧的表面上的邻近间隔区域的顶点在X方向的运动方程相同;
U型外折状态时,所述第二可转动支撑板邻近所述待弯折件一侧的表面上的邻近所述间隔区域的顶点在所述Y方向的运动方程如下:
其中,R为所述间隔区域在所述X方向上的距离与π的比值,K为水滴内折状态时,所述第一可转动支撑板和所述第二可转动支撑板的间隔距离,α为所述第二可转动支撑板相对所述X方向的夹角,β为展平状态时,所述第二转动轴的轴心与所述第二可转动支撑板邻近所述待弯折件一侧的表面上的邻近所述间隔区域的顶点之间的连线相对所述X方向的夹角。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弯折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动结构包括第三转动轴、第四转动轴、第五转动轴、第三连接部和第四连接部,所述第一连接部和所述第三连接部的第一端间隔套设在所述第三转动轴上,所述第三连接部的第二端和所述第四连接部的第一端间隔套设在所述第四转动轴上,所述第四连接部的第二端和所述第二连接部间隔套设在所述第五转动轴上,其中,所述第三转动轴和所述第五转动轴关于所述第四转动轴对称设置,且所述第三转动轴和所述第五转动轴关于所述间隔区域的中线对称设置;
所述第四转动轴的中心位于所述第一可转动支撑板和所述第二可转动支撑板之间。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弯折结构,其特征在于,展平状态、水滴内折状态和U型外折状态时,所述第四转动轴的中心距离所述弯折结构邻近所述待弯折件一侧的表面的垂直距离为所述第一可转动支撑板和所述第二可转动支撑板之间间隔距离的1/2;且展平状态和U型外折状态时,所述第三转动轴和所述第五转动轴的中心距离所述弯折结构邻近所述待弯折件一侧的表面的垂直距离相等;
以所述第一可转动支撑板邻近所述待弯折件一侧的表面上的邻近所述间隔区域的顶点为原点,以展平状态时所述第一可转动支撑板指向所述第二可转动支撑板的方向为X方向,以展平状态时所述第一可转动支撑板指向所述待弯折件的方向为Y方向,建立直角坐标系:
水滴内折状态时,所述第二可转动支撑板邻近所述待弯折件一侧的表面上的邻近所述间隔区域的顶点的运动方程如下:
U型外折状态时,所述第二可转动支撑板邻近所述待弯折件一侧的表面上的邻近所述间隔区域的顶点在所述X方向的运动方程如下:
所述第二可转动支撑板邻近所述待弯折件一侧的表面上的邻近所述间隔区域的顶点在所述Y方向的运动方程如下:
其中,R为所述间隔区域在所述X方向上的距离与π的比值,K为水滴内折状态时,所述第一可转动支撑板和所述第二可转动支撑板的间隔距离,L为水滴内折状态、U型外折状态和展平状态时所述第四转动轴的中心距离所述第二可转动支撑板邻近所述待弯折件一侧的表面的垂直距离,α为所述第二可转动支撑板相对所述X方向的夹角,β为展平状态时,所述第五转动轴的轴心与所述第二可转动支撑板邻近所述待弯折件一侧的表面上的邻近所述间隔区域的顶点之间的连线相对所述X方向的夹角。
9.一种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柔性屏,所述柔性屏包括弯折部分、和位于所述弯折部分两侧的第一非弯折部分和第二非弯折部分;
弯折结构,所述弯折结构如权利要求1-8任一所述的弯折结构,所述弯折结构中第一可转动支撑板用于支撑所述第一非弯折部分,所述第二可转动支撑板用于支撑所述第二非弯折部分,所述弯折部分在所述弯折结构的投影覆盖所述弯折结构的间隔区域。
10.一种弯折治具,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8任一所述的弯折结构;
待弯折件,所述待弯折件包括弯折区、和位于所述弯折部分两侧的第一非弯折区和第二非弯折区;弯折结构,所述弯折结构如权利要求1-8任一所述的弯折结构,所述弯折结构中第一可转动支撑板用于支撑所述第一非弯折区,所述第二可转动支撑板用于支撑所述第二非弯折区,所述弯折区在所述弯折结构的投影覆盖所述弯折结构的间隔区域。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11480748.8A CN112562514B (zh) | 2020-12-15 | 2020-12-15 | 一种弯折结构、显示装置及弯折治具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11480748.8A CN112562514B (zh) | 2020-12-15 | 2020-12-15 | 一种弯折结构、显示装置及弯折治具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2562514A true CN112562514A (zh) | 2021-03-26 |
CN112562514B CN112562514B (zh) | 2023-03-17 |
Family
ID=7506380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011480748.8A Active CN112562514B (zh) | 2020-12-15 | 2020-12-15 | 一种弯折结构、显示装置及弯折治具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12562514B (zh) |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3421493A (zh) * | 2021-06-18 | 2021-09-21 | 合肥维信诺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折叠机构及可折叠装置 |
CN114067688A (zh) * | 2021-11-18 | 2022-02-18 | 合肥维信诺科技有限公司 | 屏体翻折治具和屏体翻折方法 |
Citations (19)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KR20020012881A (ko) * | 2000-08-09 | 2002-02-20 | 김시환 | 접이식 평판디스플레이 케이스 |
CN107358874A (zh) * | 2017-06-30 | 2017-11-17 | 武汉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 一种柔性显示装置 |
KR20190010809A (ko) * | 2017-07-21 | 2019-01-31 | 주식회사 이노테크 | 플렉서블 디스플레이의 벤딩 시험 장치 |
CN208689844U (zh) * | 2018-07-13 | 2019-04-02 |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 电子设备 |
CN109922181A (zh) * | 2019-04-28 | 2019-06-21 | 武汉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 一种可折叠显示装置的支撑结构及可折叠显示装置 |
CN110164309A (zh) * | 2019-05-24 | 2019-08-23 | 武汉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 可折叠显示装置 |
CN110631891A (zh) * | 2018-06-21 | 2019-12-31 | 上海和辉光电有限公司 | 一种弯折测试治具 |
CN110853510A (zh) * | 2019-10-23 | 2020-02-28 | 武汉华星光电半导体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 可折叠的支撑结构及显示装置 |
CN110976566A (zh) * | 2019-12-06 | 2020-04-10 | 武汉华星光电半导体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弯折装置 |
CN111028691A (zh) * | 2019-12-25 | 2020-04-17 | 武汉华星光电半导体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柔性显示面板及电子设备 |
CN111105718A (zh) * | 2020-02-20 | 2020-05-05 |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柔性显示模组及其制备方法、折叠显示装置 |
CN111179760A (zh) * | 2020-02-21 | 2020-05-19 |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显示面板和显示面板的弯折方法 |
KR20200089358A (ko) * | 2019-01-16 | 2020-07-27 |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 표시 장치 |
CN111489644A (zh) * | 2020-04-20 | 2020-08-04 |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显示装置及电子设备 |
CN111583787A (zh) * | 2019-02-19 | 2020-08-25 | 宏达国际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 可折叠显示装置 |
CN111739417A (zh) * | 2020-06-22 | 2020-10-02 | 武汉华星光电半导体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 可折叠显示装置 |
CN111816070A (zh) * | 2020-07-01 | 2020-10-23 | 武汉华星光电半导体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 显示装置 |
CN111981275A (zh) * | 2020-08-28 | 2020-11-24 |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柔性屏弯折治具及柔性屏弯折方法 |
CN112037658A (zh) * | 2020-09-15 | 2020-12-04 | 武汉华星光电半导体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 柔性显示装置 |
-
2020
- 2020-12-15 CN CN202011480748.8A patent/CN112562514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19)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KR20020012881A (ko) * | 2000-08-09 | 2002-02-20 | 김시환 | 접이식 평판디스플레이 케이스 |
CN107358874A (zh) * | 2017-06-30 | 2017-11-17 | 武汉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 一种柔性显示装置 |
KR20190010809A (ko) * | 2017-07-21 | 2019-01-31 | 주식회사 이노테크 | 플렉서블 디스플레이의 벤딩 시험 장치 |
CN110631891A (zh) * | 2018-06-21 | 2019-12-31 | 上海和辉光电有限公司 | 一种弯折测试治具 |
CN208689844U (zh) * | 2018-07-13 | 2019-04-02 |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 电子设备 |
KR20200089358A (ko) * | 2019-01-16 | 2020-07-27 |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 표시 장치 |
CN111583787A (zh) * | 2019-02-19 | 2020-08-25 | 宏达国际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 可折叠显示装置 |
CN109922181A (zh) * | 2019-04-28 | 2019-06-21 | 武汉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 一种可折叠显示装置的支撑结构及可折叠显示装置 |
CN110164309A (zh) * | 2019-05-24 | 2019-08-23 | 武汉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 可折叠显示装置 |
CN110853510A (zh) * | 2019-10-23 | 2020-02-28 | 武汉华星光电半导体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 可折叠的支撑结构及显示装置 |
CN110976566A (zh) * | 2019-12-06 | 2020-04-10 | 武汉华星光电半导体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弯折装置 |
CN111028691A (zh) * | 2019-12-25 | 2020-04-17 | 武汉华星光电半导体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柔性显示面板及电子设备 |
CN111105718A (zh) * | 2020-02-20 | 2020-05-05 |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柔性显示模组及其制备方法、折叠显示装置 |
CN111179760A (zh) * | 2020-02-21 | 2020-05-19 |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显示面板和显示面板的弯折方法 |
CN111489644A (zh) * | 2020-04-20 | 2020-08-04 |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显示装置及电子设备 |
CN111739417A (zh) * | 2020-06-22 | 2020-10-02 | 武汉华星光电半导体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 可折叠显示装置 |
CN111816070A (zh) * | 2020-07-01 | 2020-10-23 | 武汉华星光电半导体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 显示装置 |
CN111981275A (zh) * | 2020-08-28 | 2020-11-24 |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柔性屏弯折治具及柔性屏弯折方法 |
CN112037658A (zh) * | 2020-09-15 | 2020-12-04 | 武汉华星光电半导体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 柔性显示装置 |
Cited By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3421493A (zh) * | 2021-06-18 | 2021-09-21 | 合肥维信诺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折叠机构及可折叠装置 |
CN113421493B (zh) * | 2021-06-18 | 2023-02-28 | 合肥维信诺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折叠机构及可折叠装置 |
CN114067688A (zh) * | 2021-11-18 | 2022-02-18 | 合肥维信诺科技有限公司 | 屏体翻折治具和屏体翻折方法 |
CN114067688B (zh) * | 2021-11-18 | 2024-04-23 | 合肥维信诺科技有限公司 | 屏体翻折治具和屏体翻折方法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2562514B (zh) | 2023-03-17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12562514B (zh) | 一种弯折结构、显示装置及弯折治具 | |
TWI707225B (zh) | 可折疊顯示裝置 | |
CN109658826B (zh) | 柔性屏和电子设备 | |
JP3164598U (ja) | 折り畳み可能な電子装置 | |
US20230205282A1 (en) | Arm structure, hinge structure including the arm structure, and electronic device including the same | |
WO2021208793A1 (zh) | 内弯式内折转动机构 | |
CN107621853B (zh) | 一种连接部件及柔性电子设备 | |
WO2021047369A1 (zh) | 双转轴机构、折叠组件及电子设备 | |
US10168733B2 (en) | Foldable body and foldable display apparatus | |
EP4210305A1 (en) | Rotating mechanism and foldable terminal | |
WO2021258477A1 (zh) | 可折叠显示装置 | |
CN111352536A (zh) | 电子设备 | |
US20220338362A1 (en) | Electronic apparatus | |
WO2021213509A1 (zh) | 支架结构、屏幕组件和电子设备 | |
CN106450651B (zh) | 一种电子设备及其连接轴、天线实现方法 | |
CN110288908A (zh) | 具有弯折机构的柔性显示装置 | |
CN112419894A (zh) | 一种支撑装置和柔性显示装置 | |
KR102687975B1 (ko) | 암 구조와 힌지 구조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전자 장치 | |
JP7502421B2 (ja) | 支持板、可撓性表示パネル及び電子装置 | |
CN212208239U (zh) | 电子设备 | |
CN203912398U (zh) | 折叠式电子装置 | |
CN109618032B (zh) | 移动终端 | |
CN215634347U (zh) | 斜槽互动弯折的u型内折转动机构 | |
KR102326201B1 (ko) | 암 구조와 힌지 구조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전자 장치 | |
KR102375622B1 (ko) | 암 구조와 힌지 구조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전자 장치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