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542537B - 一种量子点膜层、背光模组及其制备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量子点膜层、背光模组及其制备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542537B
CN112542537B CN202011405675.6A CN202011405675A CN112542537B CN 112542537 B CN112542537 B CN 112542537B CN 202011405675 A CN202011405675 A CN 202011405675A CN 112542537 B CN112542537 B CN 112542537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ayer
quantum dot
blocking
barrier
barrier lay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1405675.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2542537A (zh
Inventor
白雪
周淼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China Star Optoelectronics Semiconductor Display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China Star Optoelectronics Semiconductor Display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China Star Optoelectronics Semiconductor Display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China Star Optoelectronics Semiconductor Display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11405675.6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2542537B/zh
Priority to PCT/CN2020/138487 priority patent/WO2022116312A1/zh
Publication of CN11254253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54253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254253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542537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33/00Semiconductor device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 emiss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 H01L33/48Semiconductor device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 emiss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characterised by the semiconductor body packages
    • H01L33/50Wavelength conversion elements
    • H01L33/507Wavelength conversion elements the elements being in intimate contact with parts other than the semiconductor body or integrated with parts other than the semiconductor body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33/00Semiconductor device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 emiss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 H01L33/005Process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33/00Semiconductor device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 emiss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 H01L33/44Semiconductor device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 emiss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characterised by the coatings, e.g. passivation layer or anti-reflective coating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933/00Details relating to devices covered by the group H01L33/00 but not provided for in its subgroups
    • H01L2933/0008Processes
    • H01L2933/0025Processes relating to coating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933/00Details relating to devices covered by the group H01L33/00 but not provided for in its subgroups
    • H01L2933/0008Processes
    • H01L2933/0033Processes relating to semiconductor body packages
    • H01L2933/0041Processes relating to semiconductor body packages relating to wavelength conversion element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Planar Illumination Modules (AREA)
  • Liquid Crystal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量子点膜层、背光模组及其制备方法,所述量子点膜层包括:依次层叠设置的一第一阻隔层、一量子点层和一第二阻隔层,以及设置于所述第一阻隔层和所述量子点层四周的一阻挡结构。所述背光模组包括:一蓝色背光源、层叠设置于所述蓝色背光源的出光面的一所述量子点膜层以及设置于所述蓝色背光源四周的一遮光结构,有效改善了现有量子点显示面板中量子点易失效、显示面板边缘出现“蓝边”、不利于窄边框设计等技术问题。

Description

一种量子点膜层、背光模组及其制备方法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显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量子点膜层、背光模组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显示技术的迅猛发展,人们对显示面板的显示品质要求日益严苛,例如:要求高色域显示品质。由于量子点(Quantum Dots,QDs)显示技术具有拓宽显示色域、提高显示亮度、提高穿透率等优点,所以量子点显示面板已经成为了当前显示技术领域中的研究热点。
现有量子点显示面板通常是采用蓝色背光源激发红色量子点产生红光,以及激发绿色量子点产生绿光,而蓝光则是由蓝色背光源直接提供,而红色量子点和绿色量子点往往以量子点膜层的形式存在。
在现有技术中,由于现有量子点材料具有对水和氧气敏感,所以所述量子点膜层的四周通常设有一水氧阻隔膜。但是,当将所述量子点膜层应用于显示面板中时,需要对所述量子点膜层和所述水氧阻隔膜进行裁剪,所述水氧阻隔膜因裁切可能会出现失效的问题,从而量子点具有失效的风险,进而造成显示面板整体显示色域和亮度向下漂移,并出现“蓝边”的现象,对显示面板(尤其是窄边框显示面板)的显示品质造成负面影响。此外,现有QD-OLED显示面板中的所述量子点膜层与所述蓝色背光源存在覆盖契合的问题,这也会引发显示面板周边泛蓝,需要在显示面板的四周设置较宽的油墨区或者黑色矩阵结构以遮挡边缘漏出的蓝光,但是这样会增大显示面板的尺寸,不利于窄边框的设计。
发明内容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背光模组及其制备方法与显示装置,以改善现有量子点显示面板中量子点易失效、显示面板边缘出现“蓝边”、不利于窄边框设计等技术问题。
第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了一种量子点膜层,包括:
一第一阻隔层;
一量子点层,层叠设置于所述第一阻隔层的一面上;
一第二阻隔层,层叠设置于所述量子点层背离所述第一阻隔层的一面上;以及
一阻挡结构,设置于所述量子点层和所述第一阻隔层的四周。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阻挡结构与所述量子点层之间,以及所述阻挡结构与所述第一阻隔层之间无间隙,以避免出现漏光的问题。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阻挡结构的材质为掺杂有散射粒子的水氧阻隔胶,使得所述阻挡结构具有高吸光(Optical Density,OD)值,减少量子点显示面板边缘失效的同时,还可以阻挡大部分的蓝光。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在一纵向截面中,所述量子点层的截面形状为上宽下窄的等腰梯形,可以极大程度地增大量子点层的光转换面积,并有利于窄边框的设计。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在所述纵向截面中,所述阻挡结构包括第一阻挡部和第二阻挡部,所述第一阻挡部和所述第二阻挡部对称设置于所述量子点层和所述第一阻隔层的两侧,有利于整体结构的紧凑与美观。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阻隔层靠近所述量子点层的一面上设有多个凸起结构,以提高光线的出射率。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量子点膜层还包括:一散射层,所述散射层层叠设置于所述量子点层和所述第二阻隔层之间;或者,所述散射层层叠设置于所述第二阻隔层背离所述量子点层的一面上。所述散射层用于提高光线射出的面均匀性,有效避免显示面板四周的亮度与内部的亮度差异明显。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量子点层掺杂有散射粒子,以确保光线射出的面均匀性,并有利于减薄所述量子点层的厚度。
第二方面,本申请提供了一种背光模组,包括:
一蓝色背光源;
一如第一方面中任一种所述的量子点膜层,层叠设置于所述蓝色背光源的出光面上;以及
一遮光结构,设置于所述蓝色背光源的四周。
第三方面,本申请提供了一种背光模组的制备方法,用于制备如第二方面中所述的背光模组,包括如下步骤:
提供一蓝色背光源,在所述蓝色背光源的四周制备形成一遮光结构,获得遮光结构-蓝色背光源复合结构体;
制备一量子点膜层,所述量子点膜层包括:一第一阻隔层;一量子点层,层叠设置于所述第一阻隔层的一面上;一第二阻隔层,层叠设置于所述量子点层背离所述第一阻隔层的一面上;以及一阻挡结构,设置于所述量子点层和所述第一阻隔层的四周;以及
将所述量子点膜层贴附于所述遮光结构-蓝色背光源复合结构体的出光面上,使得所述第一阻隔层层叠设置于所述蓝色背光源的出光面上,获得所述背光模组。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量子点膜层、背光模组及其制备方法,所述量子点膜层应用于所述背光模组中,以改善现有量子点显示面板中量子点易失效、显示面板边缘出现“蓝边”、不利于窄边框设计等技术问题。对于所述量子点膜层,在一纵向上,由上至下看,所述第二阻隔层、所述量子点膜层和所述第一阻隔层组合形成上宽下窄的结构,以利于窄边框的设计;所述量子点层和所述第一阻隔层的四周设有阻挡结构,以改善量子点显示面板边缘泛蓝的问题,且所述阻挡结构具有阻隔水氧的功能,从而极大地降低了量子点失效的风险。所述量子点膜层还可以增设一散射层,以提高光线射出的面均匀性,有效避免量子点显示面板四周的亮度与内部的亮度差异明显。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通过对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详细描述,将使本申请的技术方案及其它有益效果显而易见。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种背光模组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二种背光模组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三种背光模组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中第四种背光模组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五种背光模组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所述特征。在本申请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或可以相互通讯;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申请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和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下文的公开提供了许多不同的实施方式或例子用来实现本申请的不同结构。为了简化本申请的公开,下文中对特定例子的部件和设置进行描述。当然,它们仅仅为示例,并且目的不在于限制本申请。此外,本申请可以在不同例子中重复参考数字和/或参考字母,这种重复是为了简化和清楚的目的,其本身不指示所讨论各种实施方式和/或设置之间的关系。此外,本申请提供了的各种特定的工艺和材料的例子,但是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意识到其他工艺的应用和/或其他材料的使用。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量子点膜层、背光模组及其制备方法,参阅图1,图1提供了第一种背光模组的结构组成,所述背光模组主要包括:一蓝色背光源1、一量子点膜层2和一遮光结构3。
所述蓝色背光源1可以是现有技术中常见的蓝色背光源产品,能提供波长在400纳米~480纳米的蓝色自然光。所述蓝色背光源1例如可以是发蓝光的发光二极管(Light-Emitting Diode,LED)、微型发光二极管(Mini-Light Emitting Diode,Mini-LED)等。
所述量子点膜层2层叠设置于所述蓝色背光源1的出光面,使得所述量子点膜层2与所述蓝色背光源1的出光面之间无间隙。所述量子点膜层2主要包括:依次层叠设置的一第一阻隔层21、一量子点层22和一第二阻隔层23,以及设置于所述第一阻隔层21和所述量子点层22四周的一阻挡结构24。
所述第一阻隔层21层叠设置于所述蓝色背光源1上,所述第二阻隔层23层叠设置于所述量子点膜层22背离所述第一阻隔层21的一面上。所述第一阻隔层21和所述第二阻隔层23用于阻隔水和氧气,优选两者的材质均为透明的绝缘材料,例如可以是氧化硅(SiOx)、氮化硅(SiNx)等。所述第一阻隔层21和所述第二阻隔层23可以是单层结构,例如:单层二氧化硅结构。所述第一阻隔层21和所述第二阻隔层23也可以是多层结构,例如:由相互交替设置的二氧化硅层和氮化硅(Si3N4)层而形成的多层复合结构。
所述量子点层22层叠设置于所述第一阻隔层21背离所述蓝色背光源1的一面上。所述量子点层22可以包括相邻设置的红色量子点膜层、绿色量子点膜层和散射膜层。所述红色量子点膜层的材质为红色量子点材料,所述绿色量子点膜层的材质为绿色量子点材料。所述散射膜层包括散射粒子,所述散射粒子包括无机纳米粒子和树脂微球中的至少一者,所述无机纳米粒子为二氧化钛、二氧化硅、碳酸钡、氧化钡、氧化锂、氧化锆、氧化锌等,所述树脂微球为聚苯乙烯、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聚酰亚胺等,例如:所述散射粒子包括无机纳米粒子和树脂微球,所述无机纳米粒子为二氧化钛,所述树脂微球为聚苯乙烯微球。
所述阻挡结构24设置于所述量子点层22和所述第一阻隔层21四周,且优选所述阻挡结构24与所述量子点层22之间以及所述阻挡结构24与第一阻隔层21之间无间隙,以避免出现漏光的问题。所述阻挡结构24的材质可以是掺杂有散射粒子的水氧阻隔胶,所述水氧阻隔胶例如可以是光学胶、压敏胶、封边胶等,所述散射粒子可以是无机纳米粒子和树脂微球中的至少一者。例如,所述阻挡结构24的材质为掺杂有二氧化钛的白色封边胶。又例如,所述阻挡结构24的材质为掺杂有黑色树脂微球的黑色封边胶,且OD值大于2。
优选地,按照质量百分比计算,所述阻挡结构24的材质包括:25%~50%的散射粒子和50%~75%的水氧阻隔胶。
继续参阅图1,在所述量子点膜层2的一纵向截面中,所述量子点层22的截面形状优选为等腰梯形。所述第一阻隔层21和所述第二阻隔层23的截面形状均优选为矩形,且所述第一阻隔层21在水平方向上的长度与所述等腰梯形的上底长度相等,所述第二阻隔层23在水平方向上的长度与所述等腰梯形的下底长度相等。
所述阻挡结构24包括第一阻挡部和第二阻挡部,所述第一阻挡部和所述第二阻挡部的截面形状优选为直角梯形,所述第一阻挡部和所述第二阻挡部对称设置于所述量子点层22和所述第一阻隔层21的两侧。所述第一阻挡部的下底和第二阻挡部的下底优选分别与所述第二阻隔层23两端的纵向边缘相齐平,使得整体结构紧凑而美观,有利于窄边框的设计。所述第一阻挡部的斜面和所述第二阻挡部的斜面分别与所述量子点层22的两侧斜面相抵靠,且所述第一阻挡部的上底面和所述第二阻挡部的上底面分别与所述第一阻隔层21的两侧面相抵靠。所述第一阻挡部和所述第二阻挡部的材质均优选为掺杂有二氧化钛的白色封边胶。
需要说明的是,在所述纵向截面中,所述第一阻隔层21、所述量子点层22、所述第二阻隔层23和所述阻挡结构24的截面形状并不作具体限定,既可以是规则形状,也可以是不规则形状,但需满足在一纵向上,由上至下看,所述第二阻隔层23、所述量子点层22和所述第一阻隔层21组合形成上宽下窄的结构以利于窄边框的设计,并且需满足所述阻挡结构24与所述量子点层22之间,以及所述阻挡结构24与所述第一阻隔层21之间无间隙,以避免出现漏光的问题。
继续参阅图1,所述遮光结构3设置于所述蓝色背光源1的四周,优选所述遮光结构3与所述蓝色背光源1之间无间隙。在所述纵向截面中,所述遮光结构3包括第一遮光部和第二遮光部,所述第一遮光部和所述第二遮光部对称设置于所述蓝色背光源1的两侧,优选所述第一遮光部的外侧边缘与所述第一阻挡部的外侧边缘相齐平,对应地,所述第二遮光部的外侧边缘与所述第二阻挡部的外侧边缘相齐平。所述遮光结构3的材质是是不透光的材料,例如可以是金属、黑色树脂等。
对于图1中所示的背光模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S1、提供一蓝色背光源1,在所述蓝色背光源1的四周制备形成一遮光结构3,获得遮光结构-蓝色背光源复合结构体。
例如,所述遮光结构3可以通过粘合剂粘接于所述蓝色背光源1的四周。
S2、制备一量子点膜层2。
具体的,所述步骤S2包括如下步骤:
S2.1、提供一第一阻隔层21,在所述第一阻隔层21的一面上制备形成一量子点层22。
例如,可以采用喷墨打印(Ink-Jet Printing,IJP)工艺、光刻工艺(Photolithography)等方式制备形成所述量子点层22,所述喷墨打印工艺和所述光刻工艺均为本领域常规技术手段,在此不再赘述。
S2.2、在所述量子点层22背离所述第一阻隔层21的一面上制备形成一第二阻隔层23。
例如,所述第二阻隔层23的材质为氧化硅(SiOx)和氮化硅(SiNx)中的至少一者,则可以采用化学气相沉积(Chemical Vapor Deposition,CVD)工艺制备形成所述第二阻隔层23。
S2.3、在所述第一阻隔层21和所述量子点层22的四周制备形成一阻挡结构24。
例如,所述阻挡结构24胶合于所述第一阻隔层21和所述量子点层22的四周。
S3、将所述量子点膜层2贴附于所述遮光结构-蓝色背光源复合结构体的出光面上,使得所述第一阻隔层21层叠设置于所述蓝色背光源1的出光面上,获得所述背光模组。
对上述步骤需要说明的是,所述步骤S1和所述步骤S2可以交换执行顺序,也可以同时执行。在所述步骤S2中,也可以先在所述第一阻隔层21的四周制备形成所述阻挡结构24,然后在所述第一阻隔层21的一面上依次制备形成所述量子点层22和所述第二阻隔层23。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量子点膜层2还包括一散射层25,所述散射层25用于提高光线射出的面均匀性,有效避免量子点显示面板四周的亮度与内部的亮度差异明显。所述散射层25可以层叠设置于所述量子点层22和所述第二阻隔层23之间,所述散射层25还可以层叠设置于所述第二阻隔层23背离所述量子点层22的一面上。所述散射层25的材质为二氧化钛、二氧化硅、碳酸钡、氧化钡、氧化锂、氧化锆、氧化锌、聚苯乙烯、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等。
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参阅图2,图2提供了第二种背光模组的结构组成,第二种背光模组与第一种背光模组的区别技术特征仅在于:所述量子点膜层2增设有一散射层25。
所述散射层25的材质优选为二氧化钛,所述散射层25层叠设置于所述第二阻隔层23背离所述量子点层22的一面上。在一纵向截面中,所述散射层25的截面形状优选为与所述第二阻隔层23的截面形状相同,即均为矩形,且所述散射层25与所述第二阻隔层23在水平方向上的长度相等。
对于图2中所示的背光模组,在前述制备方法(用于制备图1中所示的背光模组)的基础上,还包括步骤:在所述第二阻隔层23背离所述量子点层22的一面上制备形成一散射层25。该步骤可在步骤S2.2和步骤S2.3之间执行。例如,可以采用物理气相沉积(PhysicalVapor Deposition,PVD)工艺制备形成所述散射层25。
在本申请的另一个实施例中,参阅图3,图3提供了第三种背光模组的结构组成,第三种背光模组与第一种背光模组的区别技术特征仅在于:所述量子点膜层2的结构组成不相同。
所述量子点膜层2主要包括:依次层叠设置的一第一阻隔层21、一量子点层22、一散射层25和一第二阻隔层23,以及设置于所述第一阻隔层21、所述量子点层22和所述散射层25四周的一阻挡结构24。所述阻挡结构24与所述第一阻隔层21之间、所述阻挡结构24与所述量子点层22之间以及所述阻挡结构24与所述散射层25之间均无间隙。所述散射层25的材质优选为二氧化钛。
在一纵向截面中,所述第一阻隔层21和所述第二阻隔层22的截面形状均为矩形,且所述第一阻隔层21在水平方向上的长度小于所述第二阻隔层22在水平方向上的长度。所述散射层25的截面形状优选为与所述量子点层22的截面形状相同,即均为等腰梯形,且所述第一阻隔层21在水平方向上的长度与所述量子点层22的截面的上底长度相等,且所述量子点层22的截面的下底长度与所述散射层25的截面的上底长度相等,且所述散射层25的截面的下底长度略小于所述第二阻隔层23在水平方向上的长度。
继续参阅图3,在所述纵向截面中所述阻挡结构24包括第一阻挡部和第二阻挡部,所述第一阻挡部和所述第二阻挡部对称设置于所述量子点层22和所述第一阻隔层21的两侧,所述第一阻挡部和所述第二阻挡部的截面形状为五边形。所述第一阻挡部和所述第二阻挡部的材质均优选为掺杂有黑色树脂微球的黑色封边胶(OD值大于2)。
对于图3中所示的背光模组,在前述制备方法(用于制备图1中所示的背光模组)的基础上,还包括步骤:在所述量子点层22背离所述第一阻隔层21的一面上制备形成一散射层25。该步骤可在步骤S2.1和步骤S2.2之间执行。例如,可以采用物理气相沉积(PhysicalVapor Deposition,PVD)工艺制备形成所述散射层25。
作为一替代性方案,所述量子点层22掺杂有散射粒子,即:在所述红色量子点膜层和所述绿色量子点膜层中掺杂有散射粒子,以确保光线射出的面均匀性,并有利于减薄所述量子点层22的厚度,即:在所述量子点膜层2中,无需额外设置一散射层25。所述散射粒子优选为二氧化钛纳米粒子。
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参阅图4,图4提供了第四种背光模组的结构组成,第四种背光模组与第一种背光模组的区别技术特征在于:所述量子点膜层2的结构组成不相同。
所述量子点膜层主要包括:依次层叠设置的一第一阻隔层21、一量子点层22和一第二阻隔层23,以及设置于所述第一阻隔层21和所述量子点层22四周的一阻挡结构24。所述阻挡结构24与所述第一阻隔层21之间、所述阻挡结构24与所述量子点层22之间以及所述阻挡结构24与所述散射层25之间均无间隙。所述量子点层22掺杂有二氧化钛纳米粒子。
在一纵向截面中,所述第一阻隔层21和所述第二阻隔层23的截面形状均为矩形,且所述第一阻隔层21在水平方向上的长度小于所述第二阻隔层23在水平方向上的长度。所述量子点层22的截面形状优选为等腰梯形,且所述第一阻隔层21在水平方向上的长度小于所述量子点层22的截面的上底长度,且所述量子点层22的截面的下底长度小于所述第二阻隔层23在水平方向上的长度。
在所述纵向截面中所述阻挡结构24包括第一阻挡部和第二阻挡部,所述第一阻挡部和所述第二阻挡部对称设置于所述量子点层22和所述第一阻隔层21的两侧。所述第一阻挡部和所述第二阻挡部的截面形状为不规则图形,所述第一阻挡部和所述第二阻挡部的材质均优选为掺杂有黑色树脂微球的黑色封边胶(OD值大于2)。所述第一阻挡部和所述第二阻挡部的外侧边缘分别与所述第二阻隔层23两端的纵向边缘不齐平,但所述第一阻挡部的外侧边缘与所述第一遮光部的外侧边缘相齐平,且所述第二阻挡部的外侧边缘与所述第二遮光部的外侧边缘相齐平。
对于图4中所示的背光模组,与前述制备方法(用于制备图1中所示的背光模组)的基本流程相同,但在制备所述量子点层22时,需在红色量子点材料和绿色量子点材料中掺杂散射粒子。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阻隔层21靠近所述量子点层22的一面上设有多个凸起结构26,以提高光线的出射率。
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参阅图5,图5提供了第五种背光模组的结构组成,第五种背光模组与第一种背光模组的区别技术特征仅在于:所述第一阻隔层21靠近所述量子点层22的一面上设有多个凸起结构26;以及,所述量子点膜层2增设有一散射层25。
所述凸起结构的材质可以为光刻胶。在一纵向截面上,各个所述凸起结构26的截面形状为半圆形,对各个所述凸起结构26的截面形状不作具体限定,可依据实际需要自行选择。相邻所述凸起结构26之间可以具有一间隙,或者各个所述凸起结构26依次相连。
所述散射层25层叠设置于所述第二阻隔层23背离所述量子点层22的一面上,所述散射层25的材质优选为二氧化钛。在所述纵向截面中,优选所述散射层25的截面形状为矩形,且所述散射层25与所述第二阻隔层23在水平方向上的长度相等。
对于图5中所示的背光模组,在前述制备方法(用于制备图1中所示的背光模组)的基础上,在还包括步骤:在所述第一阻隔层21的一面上制备形成多个凸起结构26。该步骤需在步骤S2.1之前执行,即:先制备形成所述多个凸起结构26,然后在所述多个凸起结构26之上制备形成一量子点层22。例如,可以采用喷墨打印工艺、光刻工艺等方式制备形成所述多个凸起结构26。
本申请实施例的背光模组可应用于量子点显示面板中,如:QD-LCD等。所述量子点显示面板可应用于多种显示装置中,例如可以是手机、电脑、数码相机、数码摄像机、游戏机、音频再生装置、信息终端机、智能可穿戴设备、智能称重电子秤、车载显示器、电视机等任何具有显示功能的产品或部件,其中,所述智能可穿戴设备可为智能手环、智能手表、智能眼镜等。
在上述实施例中,对各个实施例的描述都各有侧重,某个实施例中没有详述的部分,可以参见其他实施例的相关描述。
以上对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量子点膜层、背光模组及其制备方法,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申请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申请的技术方案及其核心思想;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申请各实施例的技术方案的范围。

Claims (5)

1.一种量子点膜层,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第一阻隔层;
一量子点层,层叠设置于所述第一阻隔层的一面上;
一第二阻隔层,层叠设置于所述量子点层背离所述第一阻隔层的一面上;以及
一阻挡结构,设置于所述量子点层和所述第一阻隔层的四周;
其中,所述阻挡结构的材质为掺杂有散射粒子的水氧阻隔胶,在一纵向截面上,由上至下看,所述第二阻隔层、所述量子点层和所述第一阻隔层组合形成上宽下窄的结构,所述量子点层的截面形状为等腰梯形,所述第一阻隔层和所述第二阻隔层的截面形状均为矩形,且所述第一阻隔层在水平方向上的长度与所述等腰梯形的上底长度相等,所述第二阻隔层在水平方向上的长度与所述等腰梯形的下底长度相等;所述阻挡结构包括第一阻挡部和第二阻挡部,所述第一阻挡部和所述第二阻挡部的截面形状为直角梯形,所述第一阻挡部和所述第二阻挡部对称设置于所述量子点层和所述第一阻隔层的两侧,所述第一阻挡部的下底和第二阻挡部的下底分别与所述第二阻隔层两端的纵向边缘相齐平,所述第一阻挡部的斜面和所述第二阻挡部的斜面分别与所述量子点层的两侧斜面相抵靠,且所述第一阻挡部的上底面和所述第二阻挡部的上底面分别与所述第一阻隔层的两侧面相抵靠;
所述量子点层掺杂有散射粒子或者所述量子点膜层还包括一散射层;所述散射层层叠设置于所述量子点层和所述第二阻隔层之间,或者所述散射层层叠设置于所述第二阻隔层背离所述量子点层的一面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量子点膜层,其特征在于,所述阻挡结构与所述量子点层之间,以及所述阻挡结构与所述第一阻隔层之间无间隙。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量子点膜层,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阻隔层靠近所述量子点层的一面上设有多个凸起结构。
4.一种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蓝色背光源;
一如权利要求1至3任一项中所述的量子点膜层,层叠设置于所述蓝色背光源的出光面上;以及
一遮光结构,设置于所述蓝色背光源的四周;
其中,在一纵向截面上,所述遮光结构包括第一遮光部和第二遮光部,所述第一遮光部和所述第二遮光部对称设置于所述蓝色背光源的两侧,所述第一遮光部的外侧边缘与所述第一阻挡部的外侧边缘相齐平,所述第二遮光部的外侧边缘与所述第二阻挡部的外侧边缘相齐平。
5.一种背光模组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用于制备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背光模组,包括如下步骤:
提供一蓝色背光源,在所述蓝色背光源的四周制备形成一遮光结构,获得遮光结构-蓝色背光源复合结构体;
制备如权利要求1至3任一项中所述的量子点膜层;以及
将所述量子点膜层贴附于所述遮光结构-蓝色背光源复合结构体的出光面上,使得所述第一阻隔层层叠设置于所述蓝色背光源的出光面上,获得所述背光模组。
CN202011405675.6A 2020-12-02 2020-12-02 一种量子点膜层、背光模组及其制备方法 Active CN112542537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1405675.6A CN112542537B (zh) 2020-12-02 2020-12-02 一种量子点膜层、背光模组及其制备方法
PCT/CN2020/138487 WO2022116312A1 (zh) 2020-12-02 2020-12-23 一种量子点膜层、背光模组及其制备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1405675.6A CN112542537B (zh) 2020-12-02 2020-12-02 一种量子点膜层、背光模组及其制备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542537A CN112542537A (zh) 2021-03-23
CN112542537B true CN112542537B (zh) 2022-10-04

Family

ID=7501592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1405675.6A Active CN112542537B (zh) 2020-12-02 2020-12-02 一种量子点膜层、背光模组及其制备方法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112542537B (zh)
WO (1) WO2022116312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759590B (zh) * 2021-10-13 2023-04-21 厦门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背光源及显示装置
CN115036406A (zh) * 2022-06-24 2022-09-09 苏州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及其制作方法、移动终端

Family Cites Families (1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5111518A (ja) * 2013-12-06 2015-06-18 株式会社ジャパンディスプレイ バックライト及びそれを用いた液晶表示装置
WO2016204181A1 (ja) * 2015-06-18 2016-12-22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積層フィルム
WO2017022622A1 (ja) * 2015-07-31 2017-02-09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積層フィルム
CN105551389A (zh) * 2016-03-07 2016-05-04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JP6712925B2 (ja) * 2016-07-28 2020-06-24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バックライト用フィルム
DE112017004597B4 (de) * 2016-09-13 2022-06-30 Efun Technology Co., Ltd. Licht-emittierendes Modul mit Quantenstruktur
CN106773290B (zh) * 2016-12-15 2020-02-14 武汉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量子点薄膜及其制作方法
CN107065299A (zh) * 2016-12-31 2017-08-18 惠科股份有限公司 背光模块的制造方法
CN107024800B (zh) * 2017-03-03 2019-09-06 厦门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量子点膜、背光模组、显示装置及量子点膜的制作方法
CN106873242A (zh) * 2017-03-30 2017-06-20 广东普加福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量子点荧光膜的封边结构
CN207067597U (zh) * 2017-05-05 2018-03-02 信利半导体有限公司 一种量子点膜及背光源
CN107153297B (zh) * 2017-07-21 2019-04-23 深圳市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及显示设备
CN110669458B (zh) * 2017-09-27 2021-06-29 苏州星烁纳米科技有限公司 树脂组合物
CN108020958B (zh) * 2017-12-04 2020-09-01 福州大学 一种用于直下式背光源的封装结构及其制作方法
CN108279528B (zh) * 2018-01-17 2021-05-28 惠州市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背光源
CN109256455B (zh) * 2018-09-19 2020-06-12 福州大学 一种光效提取和无像素干扰的全彩化Micro-LED显示结构及其制造方法
CN109407396A (zh) * 2018-10-23 2019-03-01 惠州市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液晶显示装置
CN111261665A (zh) * 2018-12-03 2020-06-09 昆山工研院新型平板显示技术中心有限公司 量子点发光器件及其制备方法、显示装置
CN109901329B (zh) * 2019-04-12 2021-09-17 纳晶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背光模组、量子点膜及其制作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22116312A1 (zh) 2022-06-09
CN112542537A (zh) 2021-03-2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2651386B1 (ko) 발광 장치, 전자 기기 및 조명 장치
US11545649B2 (en) Display device and electronic apparatus with relative misalignment between pixel and color filter
CN111524463B (zh) 显示面板及其制作方法、显示装置
CN106200109B (zh) 光转换构件、背光单元和包括它们的显示设备
CN112542537B (zh) 一种量子点膜层、背光模组及其制备方法
WO2021220734A1 (ja) ブラックマトリクス基板及びこれを備えた表示装置
CN112233567A (zh) 色彩转化组件及其制作方法、显示面板
TWI698678B (zh) 顯示裝置
WO2022083304A1 (zh) 显示面板及其制备方法、显示装置
CN213124489U (zh)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US20240040883A1 (en) Display panel
JP2023525607A (ja) 表示基板、表示パネル、表示装置及び表示基板の製造方法
CN111415973B (zh) 显示面板及其制备方法
KR20220012995A (ko) 색상 변환 어셈블리, 표시 패널 및 표시 장치
CN111312916A (zh)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WO2024082488A1 (zh) 封装发光单元、显示装置和封装发光单元的制作方法
WO2022153143A1 (ja) 表示装置
CN112968141B (zh) 显示模组、电子设备和显示模组的制造方法
CN210072264U (zh) 一种光学膜、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US20220199939A1 (en) Display Panel and Manufacture Method Thereof, and Display Apparatus
US11980061B2 (en) OLED display panel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US20230403913A1 (en) Display device
WO2024065615A1 (zh) 显示面板及其制备方法、显示装置及其驱动方法
CN214476125U (zh)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CN109445174B (zh) 一种显示面板及其制备方法、显示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