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0072264U - 一种光学膜、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光学膜、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0072264U
CN210072264U CN201920467420.9U CN201920467420U CN210072264U CN 210072264 U CN210072264 U CN 210072264U CN 201920467420 U CN201920467420 U CN 201920467420U CN 210072264 U CN210072264 U CN 21007226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ght
layer
optical film
light conversion
film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0467420.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潘业琥
曹庆
刘瀚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efei Taiwo Intelligent Equip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Amber Display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Amber Display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Amber Display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20467420.9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007226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007226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007226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Liquid Crystal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属于显示技术领域,旨在提供一种光学膜、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包括光转换结构和混光结构,其中,光转换结构为由第一种原料和第二种原料混合后按不同工艺制成的各功能层间不可剥离的复合膜材,混光结构包括至少一层用以增强光线反射和散射的混光层,各所述混光层设置于所述光转换结构的表面和/或内部。本实用新型,通过不同工艺在一张膜上将光转换结构、混光结构等各功能层复合,以形成一种多功能、超薄、不可剥离的复合膜材,由此,降低了功能膜材的使用数量,减少背光模组的生产工序和生产成本,同时,减小了背光模组的整体厚度,利于实现背光产品的超薄化设计,另外,还提升了显示装置的亮度及色度的均匀性,改善了显示效果。

Description

一种光学膜、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显示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是涉及一种光学膜、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大众追求的超清显示,显示技术需要更高对比度,Mini LED以其能提供更好的色域、可进行动态区域调节以及还可实现曲面显示和超薄应用等优势被人们推崇。目前,Mini LED背光产品通常采用直下式背光结构,然而,因直下式背光结构中常采用多层膜结构设计,容易造成背光模组的整体厚度较厚,制作工艺繁杂,对应地,生产效率低等不足。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光学膜,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多层膜结构的光学膜容易造成背光模组的整体厚度较厚、制作工艺繁杂及生产效率低的技术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光学膜,所述光学膜为按不同工艺制成的各功能层间不可剥离的复合膜材;所述光学膜的厚度范围为50μm~300μm,包括:
光转换结构,为由第一种原料和第二种原料混合后按不同工艺制成的各功能层间不可剥离的复合膜材;和
混光结构,包括至少一层用以增强光线反射和散射的混光层,各所述混光层设置于所述光转换结构的表面和/或内部。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光转换结构包括基材层和与所述基材层层叠设置的一层光转换层;或者,
所述光转换结构包括基材层和多层光转换层,所述基材层的上下表面层叠设置有所述光转换层;
各所述混光层位于所述基材层或所述光转换层的表面,或者位于所述基材层和所述光转换层之间。
在一个实施例中,各所述光转换层主要由所述第一种原料制成;所述第一种原料包含无机或有机的荧光材料中的一种或多种,所述第二种原料包含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原料、聚碳酸酯原料、环氧树脂材料、硅胶材料以及主要成分为亚克力胶的化学品中的一种或多种。
在另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光转换结构包括至少一层光转换基材层,各所述混光层位于各所述光转换基材层的表面,或者位于相邻的两所述光转换基材层之间。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混光层为由多个匀光元素布局出的不透明反射层;
所述匀光元素,由呈网点、凹凸结构、填充或条纹中的至少一种结构或图案形成,用以反射复色光或单色光。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混光层位于光源的正上方,所述匀光元素的排布密度与所述匀光元素和所述光源的距离大小反向相关。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光学膜还包括与所述光转换结构和所述混光结构复合不可剥离的目标功能膜片。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目标功能膜片为扩散膜、增光膜、分光膜、波长分色膜及由具有扩散、增光、分光、分色中至少两种功能的复合膜中的至少一种膜片。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还在于提供一种背光模组,该背光模组包括灯板,所述灯板包括电路板和设置于所述电路板上的至少1个单色发光单元;所述背光模组还包括设置于所述单色发光单元的正上方的膜层;
所述膜层为上述的光学膜。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还在于提供一种显示装置,该显示装置包括上述的光学膜。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光学膜、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该光学膜包括光转换结构和混光结构,其中,光转换结构为由第一种原料和第二种原料混合后按不同工艺制成的各功能层间不可剥离的复合膜材,混光结构包括至少一层用以增强光线反射和散射的混光层,各所述混光层设置于所述光转换结构的表面和/或内部。该光学膜通过不同工艺将光转换结构、混光结构等各功能层复合为一张不可剥离的复合膜材,最终形成的厚度范围为50μm~300μm,由此,大大地降低了功能膜材的使用数量,减少背光模组的生产工序,节省生产成本,同时,减小了背光模组的整体厚度,利于实现背光产品的超薄化设计,另外,还提升了显示装置的亮度及色度的均匀性,改善了显示效果。
附图说明
为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的附图。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中光学膜的第一种横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中光学膜的第二种横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中光学膜的第三种横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中光学膜的第一种横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中光学膜的第二种横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中光学膜的第三种横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中光学膜的第四种横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三中光学膜的第一种横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三中光学膜的第二种横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10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三中光学膜的第三种横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1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三中光学膜的第四种横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1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三中光学膜的第五种横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1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三中光学膜的第六种横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1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四中光学膜的第一种横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1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四中光学膜的第二种横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1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四中光学膜的第三种横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17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四中光学膜的第四种横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18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中背光模组的横截面结构示意图。
其中,附图中的标号如下:
100-灯板、110-电路板、120-单色发光单元;
200-光学膜、210-光转换结构、211-基材层、212-光转换层、213-光转换基材层、220-混光结构、221-混光层、2211-匀光元素、230-目标功能膜片、231- 黑胶膜层;
300-外框、400-封装层、500-定位结构、600-膜层。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具体附图及具体实施例,进一步对本实用新型作详细说明。其中,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的附图中相同或相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相似的元件,或者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应当理解地,下面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旨在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需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或“安装于”或“设于”或“连接于”另一个元件上,它可以是直接或间接位于该另一个元件上。例如,当一个元件被称为“连接于”另一个元件上,它可以是直接或间接连接到该另一个元件上。术语“长度”、“宽度”、“上”、“下”、“左”、“右”、“前”、“后”、“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仅是便于描述,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方案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为便于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技术特征的数量。“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总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的具体含义。
以下结合附图1至图17对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光学膜的实现进行详细地描述。
需说明的是,该光学膜200可以用在液晶显示领域的背光显示产品中,或者照明或仪表显示等产品中,主要用在液晶显示直下式的背光产品中。
总体上,该光学膜200为一种新型的按不同工艺制成的各功能层间不可剥离的复合膜材,至少具有光转换功能和混光功能,当然还可包括其它需要的光学功能,简言之,该光学膜200属于一种多功能、超薄的不可剥离的复合膜材。这样,一来,利于减少膜材使用数量,也利于减少背光组装的工序,节省生产成本;二来,通过在一张膜中复合多种光学功能,可以直接将单色光转换为白光或其他所需的光并将光线混匀,或将单色光混匀后转换为白光或其他所需的光,以此构建新的背光产品,利于提升背光混光亮度及色度均匀性,改善显示效果,且减少背光产品在生产或使用过程中各膜层之间发生移位的几率,从而确保背光显示的稳定性;三来,因为该光学膜200的厚度范围可以为50μm~300 μm,显然,该光学膜200的总体厚度比独立片式的荧光膜或复合荧光膜加上独立片式混光膜的厚度更小,利于实现背光产品或显示产品的超薄化设计。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该光学膜200包括光转换结构210和混光结构220。可以理解地,混光结构220与光转换结构210复合时,混光结构220和光转换结构210之间也是不可剥离的,并以此最终形成不可剥离的复合型的光学膜200。其中,光转换结构210为由第一种原料和第二种原料混合后按不同工艺制成的各功能层间不可剥离的复合膜材,主要用以将单色光转换为白光或其他所需的颜色光。
通常,光转换结构210除了具有光转换功能外,还可根据实际需要具有多种光学功能,例如,光扩散、聚光或其它光学功能,对应地,光转换结构210 可以具有光转换功能和光扩散功能,或者可以具有光转换功能和聚光功能,或者可以具有光转换功能、光扩散功能和聚光功能等。当然,实际上,这里所指的“其它光学功能”可以包括如增光膜的增光功能、反射膜的反射功能、偏光膜的偏光功能、滤光膜的滤光功能、分光膜的按比例分光功能、分色膜的按波长分色功能等。总之,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光转换结构210中的各功能层间不可剥离。这样,在背光产品使用具有该光转换结构210的光学膜200后,可以省去具有与该光转换结构210的其它光学功能相同功能的其它光学膜。例如,该光学膜200中的光转换结构210除了光转换功能外,还具有光扩散功能,则使用该光学膜200后,背光产品还可以省去具有光扩散功能的扩散膜。
需说明的是,在光转换结构210中,各功能层之间无需采用粘结层来粘结,而是自成一体,对应地,该光学膜200中的各结构也是自成一体,故此,相比常规的复合型光学膜200,该光学膜200的结构更加牢固,使用寿命更长。
还需说明的是,上述所指的制作光学膜200、光转换结构210中的“不同工艺”可以包括压延、涂布、模压、喷涂或其它合适的成型工艺中的一种或多种,具体可根据实际需要而定。另外,制作光学膜200的工艺和制作光转换结构210 的工艺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具体根据实际需要而定。因本申请的保护点并不在于如何制作出不可剥离的光学膜200,故此,这里就不再赘述光学膜200的制作工艺。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为提高混光效果,混光结构220包括至少一层混光层 221。需说明的是,混光结构220中混光层221的具体层数可根据实际需要而定。其中,各混光层221设置于光转换结构210的表面和/或内部,主要用以增强光线反射和散射。具体地,各混光层221的反射率为50-100%,透射率为0-50%,这样,光线照射到各混光层221上后大部分可以被反射和散射,也即是说,各混光层221形成的混光结构220是在保证光利用率的前提下,主要通过对光线的反射和散射来实现光线的均匀化,由此,匀光效果得到显著提高,利于实现超短距离的混光。通常,该混光层221可以为高反射镜面或高反射散射面。另外实际上,混光结构220还可包括其它膜层600,具有其它光学功能,并不限于匀光功能。总之总体上,该混光结构220的结构简单,成型工艺简单,且设计可以多样化,便于应用在不同的结构中,极大地方便光学膜200的超薄化设计。
在一个实施例中,光转换结构210包括基材层211和一层与基材层211层叠设置的光转换层212。对应地,各混光层221位于基材层211或光转换层212 的表面,或者位于基材层211和光转换层212之间。为提高光学膜200的结构牢固性,基材层211也与光转换层212之间不可剥离。
为方便介绍,以图1至图3所示的实施例一为例进行说明,在该实施例中,基材层211、光转换层212各设置一层,混光层221设有一层。如图1所示,为第一种具体实施方式,具体地,光转换层212设置于基材层211的其中一表面上,混光层221位于基材层211和光转换层212之间。
在该具体实施方式中,光转换层212可以将接收的第一单色光线转换成与第一单色光线的颜色不同的第一颜色光线,及将第一颜色光线与透过光转换层 212的第一单色光线混合成第一复色光线射出。可以理解地,第一单色光线射到光转换层212被接收,其中,一部分第一单色光线直接透过光转换层212,同时,另一部分第一单色光线被光转换层212直接转换成第一颜色光线,这样,从光转换结构210中透过的第一颜色光线和第一单色光线最终可以混合成第一复合光线从光转换层212中射出。
以第一单色光线为蓝光为例,一部分蓝光直接从光转换层212透过,同时另一部分蓝光可以被光转换层212转换成黄光,这样,从光转换层212中透过的蓝光和黄光即可最终混合成白光从光转换层212中射出。由此,利于提供一种新的背光模组结构,无需直接采用白光光源作为背光源。另外,相比在蓝光光源芯片上直接涂荧光胶的结构,利于提升亮度和光色均匀性。
需说明的是,在本实施例中,这里所述的“第一单色光线”可以为蓝光或紫光或紫外光等单色光线,最终混合成的第一复色光线可以为白光,也可为其它的复色光线,具体可根据实际需要而定。
或者,在该具体实施方式中,光转换层212可以将接收的第一单色光线转换成具有多种不同颜色或波长的第一复合光线及将第一复合光线与透过光转换层212的第一单色光线混合成第二复合光线射出。同理,可以理解地,第一单色光线射到光转换层212被接收,其中,一部分第一单色光线直接透过光转换层212,同时,另一部分第一单色光线被光转换层212直接转换成第一复合光线,这样,从光转换结构210中透过的第一复合光线和第一单色光线最终可混合成第二复合光线从光转换层212中射出。由此,利于制作出一款新的能同时出射不同颜色或波长光线的面光源,无需采用多种单色发光元件拼装,利于简化面光源的电路和结构。总之,该光学膜200的厚度小,利于实现超薄化设计,以及利于改善背光模组的混光效果,简化背光模组的结构和生产工艺,从而降低生产成本,提高显示产品的性价比,增强市场竞争力。
需说明的是,上述光转换方式适用于任何进行一次光转换的光转换功能结构,当然,并不限于这两种光转换方式。另外,可以理解地,在该具体实施方式中,射入光学膜200中的光线先经匀光后再进行上述光转换。
进一步地,在实施例一提供的第一种具体实施方式中,各光转换层212主要由第一种原料制成。其中,第一种原料主要包含无机荧光材料或有机的荧光材料中的至少一种。当然,实际上,第一种原料还可以包括其它材料。这里所述的“其它材料”包括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PET) 材料、聚碳酸酯(Polycarbonate,PC)材料、环氧树脂材料、硅胶材料以及主要成分为亚克力胶类的化学品中的至少一种。也即,光转换层212通常以无机荧光材料或有机荧光材料中的一种或多种以及其它材料均匀混合为原料制成。这样,相比量子点膜结构,该光学膜200环保,成本较低。对应地,第二种原料主要包含PET材料、PC材料、环氧树脂材料、硅胶材料以及主要成分为亚克力胶的化学品中的至少一种。
通常,基材层211以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PET)或聚碳酸酯(Polycarbonate,PC)为原料制成。在本具体实施方式中,通常可以通过先将有机或无机的荧光材料的混合物涂布在PET或PC基材上,然后再通过模具制造出需要的特殊结构。
进一步地,在实施例一提供的第一种具体实施方式中,混光层221为由多个匀光元素2211布局出的不透明反射层。其中,匀光元素2211由呈网点、凹凸结构、填充或条纹中的至少一种结构或图案形成,具体地,匀光元素2211是颜色为白色或其它颜色(如红色、橙色、黄色、绿色、青色、蓝色或紫色等) 的不透明薄层。可以理解地,匀光元素2211主要用以反射复色光或单色光,如反射白光或其它色光。
以其中一个匀光元素2211为网点为例,混光层221可以全部由网点结构排布形成,也可以全部由网点图案排布形成,还可以由一部分的网点结构和另一部分的网点图案混合排布形成,还可以由一部分的网点结构、一部分的凹凸结构、一部分的条纹图案等混合排布形成。当然,实际上,匀光元素2211还可以为其它合适的起匀光作用的结构或图案。
进一步地,在实施例一提供的第一种具体实施方式中,为提高匀光效果,混光层221位于光源的正上方,匀光元素2211的排布密度与匀光元素2211和光源的距离大小反向相关。换句话说,越靠近光源(图未示)的位置,匀光元素2211的排布越密集,反之,越远离光源的位置,匀光元素2211的排布越稀疏。
进一步地,在实施例一提供的第一种具体实施方式中,光学膜200还包括与光转换结构210和混光结构220复合不可剥离的目标功能膜片230。换句话说,光学膜200除了包括光转换结构210和混光结构220外,还可根据其它不同的光学要求复合对应光学功能的基材功能层,且各功能层间不可剥离。
具体在本实施例中,目标功能膜片230可以为扩散膜、增光膜、分光膜、波长分色膜及具有扩散、增光、分光、分色中至少两种功能的复合膜中的至少一种膜片。例如,目标功能膜片230可以为扩散膜,可以为扩散膜和分光膜,还可以为具有扩散和分光功能的复合膜,还可以为扩散膜及具有增光、分光、分色功能的复合膜。总之,目标功能膜片230具体为哪种组合膜片可根据实际需要而定。当然,实际上,目标功能膜片230还可以为其它功能的膜材。这样,即可省去对应功能的膜材。
需说明的是,这里所述的“分光膜”通常是指用以将入射光线按设计要求的强度比例分开为反射光线与透射光线的膜材,对应地,所述的“波长分色膜”通常是指用以将入射光线按设计要求分开为不同波长的反射光线与透射光线的膜材。另外,还需说明的是,目标功能膜片230还可以为黑胶膜层231或黑胶膜层231与其它光学功能膜层的组合。在实际应用中,该黑胶膜层231可以直接设置于光学膜200的外表面,还可以如混光结构220中的混光层221一样,设置于光学膜200的光转换层212和基材层211之间,或者下述的两光转换基材层213的之间。
在实施例一中,如图2和图3所示,分别为第二种具体实施方式和第三种具体实施方式,该两种实施方式与第一种具体实施方式不同的是,光转换层212 设置于基材层211的其中一表面上,混光层221位于基材层211的另一表面,这样,入射的光线先经过匀光后再经过光转换后射出,当然,光线也可以反向先经过光转换后再经过匀光后射出。
与实施例一不同的是,在实施例二中,如图4至图7所示,虽然基材层211、光转换层212各设置一层,且光转换层212设置于基材层211的其中一面上,但混光层221设有两层或三层。可以理解地,相比实施例一,本实施例中,主要是可以对光线进行多次匀光,以此提高匀光效果,最终提高背光产品的显示效果。
具体地,如图4所示,为第一种具体实施方式,该实施方式与实施例一不同的是,混光层221设有两层,其中一混光层221设置于基材层211和光转换层212之间,另一混光层221设置于基材层211的表面。如图5所示,为第二种具体实施方式,该实施方式与实施例一不同的是,混光层221设有两层,其中一混光层221设置于基材层211的表面,另一混光层221设置于光转换层212 的表面。另外,如图6所示,为第三种具体实施方式,该实施方式与实施例一不同的是,混光层221设有两层,其中一混光层221设置于基材层211和光转换层212之间,另一混光层221设置于光转换层212的表面。如图7所示,为第四种具体实施方式,该实施方式与实施例一不同的是,混光层221设有三层,其中一混光层221设置于基材层211和光转换层212之间,另外两层混光层221 分别设置于基材层211和光转换层212的表面。
或者,在实施例三中,该实施例与实施例一或实施例二不同的是,如图8 至图13所示,光转换结构210包括基材层211和多层光转换层212。其中,基材层211的上下表面层叠设置有光转换层212,各混光层221位于基材层211或光转换层212的表面,或者位于基材层211和光转换层212之间。也即是说,相比实施例一或实施例二,该实施例中,其光转换层212可以有多层。需说明的是,光转换结构210中光转换层212的具体层数可根据实际需要而定。
可以理解地,在本实施例中,光转换结构210主要用以在第一层光转换层 212中将接收的第一单色光线转换成与第一单色光线不同的第一颜色光线,在第二层光转换层212中将接收的第一单色光线转换成与第一单色光线、第一颜色光线不同的第二颜色光线,及将第二颜色光线与透过第二层光转换层212的第一单色光线、第一颜色光线混合成第三复色光线射出。
或者,光转换结构210主要用以在第一层光转换层212中将接收的第一单色光线转换成与第一单色光线不同的第一颜色光线,在第二层光转换层212中将接收的第一颜色光线转换成与第一单色光线、第一颜色光线不同的第二颜色光线,及将第二颜色光线与透过光转换层212的第一单色光线、第一颜色光线混合成第四复色光线射出。
如图8所示,为实施例三的第一种具体实施方式,在该实施方式中,基材层211的上下表面层叠设置有光转换层212,一层混光层221位于基材层211和其中一光转换层212之间,可以理解地,光线经第一次光转换后匀光,再经第二次光转换后射出,反之亦然。如图9所示,为第二种具体实施方式,该实施方式与第一种具体实施方式不同的是,一层混光层221位于其中一光转换层212 的表面,可以理解地,光线经两次光转换后再匀光射出,反之亦然。如图10所示,为第三种具体实施方式,该实施方式与第一种具体实施方式不同的是,设有两层混光层221,其中,两层混光层221分别设置于基材层211和对应的光转换层212之间。如图11所示,为第四种具体实施方式,该实施方式与第一种具体实施方式不同的是,设有两层混光层221,其中,两层混光层221分别设置于对应的光转换层212的表面。如图12所示,为第五种具体实施方式,与第一种具体实施方式不同的是,设有三层混光层221,其中两层混光层221分别设置于基材层211和对应的光转换层212之间,其它混光层221设置于光转换层212 的表面。如图13所示,为第六种具体实施方式,与第一种具体实施方式不同的是,设有三层混光层221,其中两层混光层221分别设置于对应的光转换层212 的表面,其它混光层221设置于基材层211和对应光转换层212之间。
在实施例四中,与上述实施例不同的是,如图14至图17所示,光转换结构210包括至少一层光转换基材层213,各混光层221位于各光转换基材层213 的表面,或者位于相邻的两光转换基材层213之间。需说明的是,光转换基材层213的层数,以及混光层221的层数具体可根据实际需要而定。
如图14所示,为本实施例的第一种具体实施方式,在该具体实施方式中,设置有两层光转换基材层213,一层混光层221,其中,混光层221位于其中一光转换基材层213的表面。如图15所示,为第二种具体实施方式,与第一种具体实施方式不同的是,混光层221设置有两层,其中,两层混光层221分别位于对应的光转换基材层213的表面。如图16所示,为第三种具体实施方式,与第一种具体实施方式不同的是,混光层221设置有一层,其中,该层混光层221 位于相邻的两光转换基材层213之间。如图17所示,为第四种具体实施方式,与第一种具体实施方式不同的是,混光层221设置有两层,其中一层混光层221 位于对应的光转换基材层213的表面,另一层混光层221位于两光转换基材层 213之间。
显然,由上可知,该光学膜200的结构灵活多变,也即,可以有多种结构,总体上,混光结构220中的混光层221可以有一层,可以有多层,可以位于光转换结构210中的基材或光转换层212的表面上,也可位于光转换层212和基材之间;对应地,光转换结构210中的光转换层212也可以有一层,可以有多层,还可以直接为至少一层的光转基材层211。需说明的是,在实际应用中,可根据实际需要具体选择对应合适的光学膜200结构。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背光模组,如图18所示,该背光模组包括灯板100。其中,灯板100包括电路板110和设置于电路板110上的至少1个单色发光单元120。需说明的是,电路板110可以为柔性电路板、硬制电路板或导电玻璃线路板;单色发光单元120可以为单色的发光芯片,或者单色的发光二极管(Light Emitting Diode,LED)或激光二极管(LaserDiode,LD)。通常,在灯板100 的各单色发光单元120上封装有封装层400,以此保护各单色发光单元120。
该背光模组还包括设置于单色发光单元120的正上方的膜层600,其中,该膜层600为上述的光学膜200。可以理解地,该背光模组通过采用上述的光学膜 200,可以实现在超短距离内混光,提高匀光效果,故此,可以减小各单色发光单元120之间的间距,利于节省光源器件的数量,大大地节省生产成本,在保证光利用率的前提和较佳的混光效果的基础下,利于实现直下式背光模组的超薄化设计。当然,还可直接将单色发光单元120发出的单色光转换为白光或其它复色光,还可获得更多颜色或更多波长的复合光线。
需说明的是,实际上,该背光模组还包括外框300和定位结构500等,其中,灯板100安装于外框300内,并由定位结构500将其定位在外框300上。因定位结构500的具体结构并不是本申请要保护的技术点,故,在此不再赘述。总体上,该背光模组的结构简单,厚度较小,利于实现背光产品的超薄化设计,组装方便,利于降低生产成本和提高生产效率,以及利于提高显示效果。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显示装置,该显示装置包括上述的光学膜200。其中,具体在本实施例中,显示装置是包含液晶玻璃面板的显示模组或显示器,可以为应用到液晶电视、液晶显示器、笔记本电脑、数码相框、手机、导航仪、平板电脑等具有任何显示功能的产品或部件。当然,实际上,该显示装置还可直接为液晶电视、液晶显示器、笔记本电脑、数码相框、手机、导航仪、平板电脑等具有任何显示功能的产品或部件。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光学膜,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学膜为按不同工艺制成的各功能层间不可剥离的复合膜材;所述光学膜的厚度范围为50μm~300μm,包括:
光转换结构,为由第一种原料和第二种原料混合后按不同工艺制成的各功能层间不可剥离的复合膜材;和
混光结构,包括至少一层用以增强光线反射和散射的混光层,各所述混光层设置于所述光转换结构的表面和/或内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膜,其特征在于,所述光转换结构包括基材层和与所述基材层层叠设置的一层光转换层;或者,
所述光转换结构包括基材层和多层光转换层,所述基材层的上下表面层叠设置有所述光转换层;
各所述混光层位于所述基材层或所述光转换层的表面,或者位于所述基材层和所述光转换层之间。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光学膜,其特征在于,各所述光转换层主要由所述第一种原料制成;所述第一种原料包含无机或有机的荧光材料中的一种或多种,所述第二种原料包含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原料、聚碳酸酯原料、环氧树脂材料、硅胶材料以及主要成分为亚克力胶的化学品中的一种或多种。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膜,其特征在于,所述光转换结构包括至少一层光转换基材层,各所述混光层位于各所述光转换基材层的表面,或者位于相邻的两所述光转换基材层之间。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任一项所述的光学膜,其特征在于,所述混光层为由多个匀光元素布局出的不透明反射层;
所述匀光元素,由呈网点、凹凸结构、填充或条纹中的至少一种结构或图案形成,用以反射复色光或单色光。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光学膜,其特征在于,所述混光层位于光源的正上方,所述匀光元素的排布密度与所述匀光元素和所述光源的距离大小反向相关。
7.根据权利要求1至4任一项所述的光学膜,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学膜还包括与所述光转换结构和所述混光结构复合不可剥离的目标功能膜片。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光学膜,其特征在于,所述目标功能膜片为扩散膜、增光膜、分光膜、波长分色膜及由具有扩散、增光、分光、分色中至少两种功能的复合膜中的至少一种膜片。
9.一种背光模组,所述背光模组包括灯板,所述灯板包括电路板和设置于所述电路板上的至少1个单色发光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背光模组还包括设置于所述单色发光单元的正上方的膜层;
所述膜层为根据权利要求1至8任一项所述的光学膜。
10.一种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根据权利要求1至8任一项所述的光学膜。
CN201920467420.9U 2019-04-08 2019-04-08 一种光学膜、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Active CN21007226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0467420.9U CN210072264U (zh) 2019-04-08 2019-04-08 一种光学膜、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0467420.9U CN210072264U (zh) 2019-04-08 2019-04-08 一种光学膜、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0072264U true CN210072264U (zh) 2020-02-14

Family

ID=6943614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0467420.9U Active CN210072264U (zh) 2019-04-08 2019-04-08 一种光学膜、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0072264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415421A (zh) * 2022-01-27 2022-04-29 武汉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415421A (zh) * 2022-01-27 2022-04-29 武汉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901263B2 (en) Backlight module, display screen, and terminal
CN111399280B (zh) 一种显示装置
CN108549178A (zh) 液晶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JP2007243135A (ja) 照明装置及びこれを備える表示装置
CN105202396A (zh) 背光模组及其制作方法和显示装置
CN111095088A (zh) 一种背光模组和显示装置
KR101779606B1 (ko) 일체형 광변환시트, 이를 구비한 백라이트유닛 및 액정표시장치 모듈
US11320696B2 (en) Backlight module, display, and mobile terminal
CN111240095A (zh) 一种背光模组和显示面板
JP2019083103A (ja) 照明装置および画像表示装置
TW201037416A (en) Backlight module
CN210072264U (zh) 一种光学膜、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CN108279460B (zh) 一种量子点导光板、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CN211878386U (zh) 一种光学膜复合量子点板及背光模组
TWI829827B (zh) 發光裝置、發光模組及發光裝置之製造方法
CN209356805U (zh) 一种光学膜、背光模组和显示装置
US20230246145A1 (en) Light-emitting panel, method for fabricating the light-emitting panel, and display device
US20200192162A1 (en) Lighting device and display device
CN211627867U (zh) 一种直下式玻璃扩散板
CN111316156A (zh) 一种光学膜、背光模组和显示装置
CN217655402U (zh) 灯板、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CN114966946B (zh) 背光模组及移动终端
CN220289999U (zh) 光源模组及显示屏
CN218647580U (zh) 导光板、背光模组及显示设备
CN113985653B (zh) 一种发光元件、背光源、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21229

Address after: 230012 building 101, 201, 301, production building 1 of Hefei Xinhong Photoelectric Technology Co., Ltd., east of Jiudingshan Road, north of Kuihe Road, Xinzhan District, Hefei City, Anhui Province

Patentee after: HEFEI TAIWO INTELLIGENT EQUIPMENT Co.,Ltd.

Address before: 518000 Jinke Industrial Park, 310 Fifth Avenue, Luhu Community, Guanhu Street, Longhua District, Shenzhen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704

Patentee before: SHENZHEN YUHU DISPLAY TECHNOLOGY Co.,Ltd.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