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9356805U - 一种光学膜、背光模组和显示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光学膜、背光模组和显示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9356805U
CN209356805U CN201821704610.XU CN201821704610U CN209356805U CN 209356805 U CN209356805 U CN 209356805U CN 201821704610 U CN201821704610 U CN 201821704610U CN 209356805 U CN209356805 U CN 20935680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ght
light conversion
layer
optical film
conversion lay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21704610.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曹庆
刘瀚
潘业琥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efei Taiwo Intelligent Equip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Amber Display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Amber Display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Amber Display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821704610.X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935680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935680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9356805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AREA)
  • Planar Illumination Modules (AREA)

Abstract

一种光学膜、背光模组和显示装置,其中,该光学膜包括光转换功能结构(100),具有光转换功能,还可根据其它不同的光学要求复合对应光学功能的功能层,各功能层之间不可剥离。本实用新型中的光学膜属于一种新型多功能、超薄的复合膜材,总体厚度范围为50~200μm,可以直接将单色光转换为白光以构建新的背光产品,实现轻薄化设计,改善显示装置的显示效果,降低生产成本。

Description

一种光学膜、背光模组和显示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显示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是涉及一种光学膜、背光模组和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液晶显示技术是目前市场上主流的显示技术,已在手机、平板电脑、个人计算机、电视机、车载显示器、工控显示器等领域中得到广泛应用。液晶本身不具备发光的功能,因此,通常需采用背光模组为其提供背光源。其中,背光模组的范例中,背光模组主要以白光LED作为光源,且使用依次紧密排列的如导光板、扩散膜、增光膜等多层光学膜结构组合而成。具体地,复色光白光通常从LED发出后经导光板导光,从导光板的上方射出后,依次进入扩散膜匀光,再由下增光膜、上增光膜聚集光线到垂直面增加亮度,从而产生足够亮度的图像。然而,采用此种多层膜组合结构的背光模组其厚度较大,不利于超薄化设计,混光不均匀,制作工艺繁杂导致生产效率低、不良率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在于:第一方面,提供一种光学膜和背光模组,用以解决背光模组的厚度较大而不利于超薄化设计,混光不均匀,制作工艺繁杂,导致生产效率低、产品不良率高的技术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了一种光学膜,所述光学膜的厚度范围为50~200μm;所述光学膜包括:
光转换功能结构,至少具有光转换功能,为由第一种原料和第二种原料混合后按不同工艺制成的各功能层间不可剥离的复合膜材。
还提供了一种背光模组,所述背光模组包括:
单色光发光元件;
光学膜,为上述的光学膜,用以将所述单色光发光元件发出的单色光转换为白光。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光学膜及采用该光学膜的背光模组,包括光转换功能结构。其中,该光转换功能结构属于一种新型的复合膜材,其通过第一种原料和第二种原料混合后按照不同工艺制成,至少具有光转换功能,且各功能层之间不可剥离。这样,一方面通过将不同的光学功能集成到一张光学膜中,不仅具有多种光学功能还无需中间的粘结层,由此可以省去具有对应功能的光学膜片,通常至少可以省去至少两种光学膜片,故而大大地减小整个光学膜的厚度,利于背光模组的超薄化设计;
另一方面通过在该光学膜上复合出光转换功能,还复合出其他的光学功能如光扩散、聚光以及光扩散和聚光等功能,故而利于均匀地混光,还利于简化背光模组的结构和生产工艺,提高生产效率和良品率;再一方面,背光模组中可以直接采用蓝光或紫光或紫外光等单色光源,通过该光学膜可以直接转换为白光射出,无需直接采用白光光源,也即可以用来构建一种全新结构的背光模组,易于提升总体亮度和光色均匀性。
第二方面,提供一种显示装置,用以解决结构复杂、厚度较大不利于超薄化设计,匀光效果不佳的技术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了一种显示装置,所述显示装置包括上述的光学膜,或者所述显示装置包括上述的背光模组。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通过采用上述的光学膜或上述背光模组,总体厚度减小,结构简单紧凑,利于超薄化设计,匀光效果佳,生产成本降低,性价比高,市场竞争力提升。
附图说明
为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的附图。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中光学膜的第一种横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中光学膜的第二种横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中光学膜的第一种横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中光学膜的第二种横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中光学膜的第三种横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三中光学膜的第一种横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三中光学膜的第二种横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三中光学膜的第三种横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三中光学膜的第四种横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10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四中光学膜的第一种横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1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四中光学膜的第二种横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1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五中光学膜的第一种横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1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五中光学膜的第二种横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1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五中光学膜的第三种横截面结构示意图。
其中,附图中的标号如下:
100-光转换功能结构/复合膜材;
110-第一光转换层、120-聚光层、130-第二光转换层、140-光转换聚光层;
200-基材层;300-光扩散粒子。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需说明的是,当部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部件,它可以直接或者间接位于另一个部件上。当一个部件被称为“连接于”另一个部件,它可以直接或者间接连接至另一个部件上。术语“上”、“下”、“左”、“右”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的限制。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便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技术特征的数量。“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为了说明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技术方案,以下结合具体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光学膜的实现进行详细说明。
需说明的是,该光学膜可以用在液晶显示领域的背光显示产品中,如照明或仪表显示等产品中,主要用在背光源直下式的背光产品中,还可用在LED领域中实现不同颜色光的出射。
在本实用新型中,该光学膜包括光转换功能结构100。其中,该光转换功能结构100至少具有光转换功能,换句话说,该光转换功能结构100可以具有多种光学功能,即除了具有光转换功能外,还可以具有光扩散、聚光等其它的光学功能。可以理解地,该光学膜可以具有光转换功能和光扩散功能,或者可以具有光转换功能和聚光功能,或者可以具有光转换功能、光扩散功能和聚光功能等。当然,实际上,这里所指的“其它的光学功能”不仅限于光扩散功能和/ 或聚光功能,还可以包括如增光膜的增光功能、反射膜的反射功能、偏光膜的偏光功能、滤光膜的滤光功能等。
显然,背光产品使用该光学膜后,在可以直接省去具有光转换功能的荧光膜的基础上,还可以省去具有与该光学膜的其它光学功能相同功能的其它光学膜。例如,该光学膜除了光转换功能外,还具有光扩散功能,则使用该光学膜后,背光产品还可以省去具有光扩散功能的扩散膜。
在本实用新型中,该光转换功能结构100为一种新型的复合膜材。其中,复合膜材100由第一种原料和第二种原料混合后按不同工艺制成,这样,制成后的复合膜材100不仅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具有多种光学功能,还可以确保各功能层之间不可剥离。可以理解地,各功能层之间无需采用粘结层来粘结,而是自成一体。故此,相比常见的光学复合膜材,该光学膜的结构更加牢固,使用寿命更长。需说明的是,上述所指的“不同工艺”可以包括压延、涂布、模压、喷涂或其它合适的成型工艺中的一种或多种,具体可根据实际需要而定。
在本实用新型中,通过不同以往的制作方式将各功能层复合在一起,该光学膜的厚度范围为50~200μm。显然,该光学膜的总体厚度比普通的荧光膜或复合荧光膜的厚度更小,利于实现背光产品或显示产品的超薄化设计。
光转换功能结构100,主要用以将接收的第一单色光线转换成与第一单色光线的颜色不同的颜色光线,及将颜色光线与透过光转换功能结构100的第一单色光线混合成第一复色光线射出。其中,颜色光线的颜色与第一单色光线的颜色不同。可以理解地,第一单色光线射到光转换功能结构100被接收,其中,一部分第一单色光线直接透过光转换功能结构100,同时另一部分第一单色光线被光转换功能结构100直接转换成颜色光线,这样,从光转换功能结构100中透过的颜色光线和第一单色光线最终可以混合成第一复色光线从光转换功能结构100中射出。
以第一单色光线为蓝光为例,一部分蓝光直接从光转换功能结构100透过,同时另一部分蓝光可以被光转换功能结构100转换成黄光,这样,从光转换功能结构100中透过的蓝光和黄光即可最终混合成白光从光转换功能结构100中射出。由此,利于提供一种新的背光模组结构,无需直接采用白光光源作为背光源。另外,相比在蓝光光源上直接涂荧光胶的结构,利于提升亮度和光色均匀性。
需说明的是,在本实用新型中,这里所述的“第一单色光线”可以为蓝光或紫光或紫外光等单色光线,最终混合成的第一复色光线可以为白光,也可为其它的复色光线,具体可根据实际需要而定。
或者,光转换功能结构100主要用以将接收的第一单色光线转换成具有多种不同颜色或波长的第一复合光线及将第一复合光线与透过光转换功能结构 100的第一单色光线混合成第二复合光线射出。由此,利于制作出一款新的能同时出射不同颜色或波长光线的灯具,无需采用多种单色发光元件拼装,利于简化灯具的结构。总之,该光学膜可以根据需要复合出多种光学功能,结构牢固,厚度小,利于实现超薄化设计,以及利于改善背光模组的混光效果,简化背光模组的结构和生产工艺,从而降低生产成本,提高显示产品的性价比,增强市场竞争力。
在实施例一中,如图1所示,为第一种具体实施方式,该光学膜的光转换功能结构100,也即复合膜材包括第一光转换层110和聚光层120。其中,第一光转换层110具有光转换功能,聚光层120具有聚光功能。也即,复合膜材100 既具有光转换功能,还具有聚光功能。再如图1所示,聚光层120设置于第一光转换层110的出射面上,且聚光层120与第一光转换层110之间不可剥离,这样,该光学膜的结构更加牢固,各功能层无法被剥离。
可以理解地,在本实施例中,光转换功能结构100有一层光转换层,这样,该光转换功能结构100的第一光转换层110可以将接收的第一单色光线转换成与第一单色光线的颜色不同的颜色光线,及将该颜色光线与透过第一光转换层 110的第一单色光线混合成第一复色光线射出。或者,第一光转换层110可以将接收的第一单色光线转换成具有多种不同颜色或波长的第一复合光线及将第一复合光线与透过第一光转换层110的第一单色光线混合成第二复合光线射出。需说明的是,上述光转换方式适用于任何只进行一次光转换的光转换功能结构,当然,并不限于这两种光转换方式。
需说明的是,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光转换层110主要由第一种原料制成。其中,第一种原料主要包含无机荧光材料或有机的荧光材料中的一种或多种。当然,实际上,第一种原料还可以包括其它材料。这里所述的“其它材料”包括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PET)材料、聚碳酸酯 (Polycarbonate,PC)材料、环氧树脂材料、硅胶材料以及亚克力胶类的化学品中的一种或多种。也即是说,第一光转换层110通常以无机荧光材料或有机荧光材料中的一种或多种以及其它材料均匀混合为原料制成。这样,相比量子点膜结构,该光学膜环保,成本较低。对应地,第二种原料主要包含PET材料、PC材料、环氧树脂材料、硅胶材料以及亚克力胶的化学品中的一种或多种。
另外,聚光层120主要以PET材料或PC材料或亚克力胶类化学品中的一种或多种为原料制成。聚光层120的结构通常可以有多种,如棱镜结构、柱状结构、球状结构等以聚光为目的的结构。
如图1所示,在本具体实施方式中,可以理解地,该光学膜的光转换功能结构100除了提供多种光学功能外,还直接提供基础支撑,确保该光学膜的平整性及延展性,无需使用常用的基材层200做支撑,利于光学膜的简化结构和生产工艺。
另外,如果实际应用中需要光扩散功能,该光学膜还可以包括光扩散粒子 300。其中,光扩散粒子300具有光扩散功能。通常,光扩散粒子300设置于任意相邻的两层之间,或者设置于各功能层中至少一层的内部。如在本具体实施方式中,光扩散粒子300(图未示)可以设置于聚光层120和第一光转换层110 之间,也可以设置在聚光层120、第一光转换层110中至少一层的内部。例如,如图1所示,光扩散粒子300设置在聚光层120的内部。
需说明的是,在本具体实施方式中,为使该光学膜可以达到光扩散、光学转换和聚光的效果,可以通过先将有机或无机的荧光材料的混合物涂布在PET 或PC基材上,然后再将光扩散粒子300的混合物涂布在PET或PC基材上,最后再在上一步基础上通过模具制造出按设计需要的特殊结构,显然这样,光扩散粒子300可以设置在第一光转换层110或者聚光层120的内部;或者,可以通过先将光扩散粒子300的混合物涂布在PET或PC基材上,然后再将有机或无机的荧光材料的混合物继续涂布在PET或PC基材上,最后再在上一步基础上通过模具制造出按设计需要的特殊结构,显然这样,光扩散粒子300可以设置在聚光层120和第一光转换层110之间。
在本实施例的第二种具体实施方式中,如图2所示,与第一种具体实施方式不同的是,为提高该光学膜的平整性及延展性,该光学膜还包括基材层200。其中,基材层200设置于第一光转换层110的入射面上。可以理解地,基材层 200和聚光层120分别位于第一光转换层110的入射面和出射面上。为提高该光学膜的结构牢固性,当然,基材层200也与第一光转换层110之间不可剥离。
其中,基材层200通常以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PET)或聚碳酸酯(Polycarbonate,PC)为原料制成。在本具体实施方式中,若需要光扩散功能,可以在聚光层120和第一光转换层110之间,或者可以第一光转换层110和基材层200之间,或者可以在聚光层120、第一光转换层110中至少一层的内部设置光扩散粒子300。例如,如图2所示,光扩散粒子300设置在聚光层120和第一光转换层110之间。
需说明的是,在本具体实施方式中,为使该光学膜可以达到光学转换和聚光的效果及具有基材层200,可以通过先将有机或无机的荧光材料的混合物涂布在PET或PC基材上,然后再在上一步基础上通过模具制造出按设计需要的特殊结构。
由上可以理解地,在本实施例中,基材层200可以有,也可以没有。同理,光扩散粒子300可以有,也可以没有,具体可根据实际需要而定。总体上,该光学膜的厚度范围为75~200μm,既具有光转换功能,还具有聚光功能,还可以根据需要复合出光扩散功能。使用该光学膜后,至少可以省去荧光膜和增光膜,如有光扩散粒子,则还可以省去扩散膜,故此,利于减小背光模组的厚度,提升混光均匀度,简化背光模组的结构和生产工艺。
在实施例二中,如图3至图5所示,本实施例的主要技术特征与实施例一大体相同,在此不作赘述,其中,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一的主要区别在于:
该光学膜的厚度范围为50~200μm。该光学膜的光转换功能结构,也即复合膜材100包括第一光转换层110、聚光层120和第二光转换层130。其中,第一光转换层110具有光转换功能,聚光层120具有聚光功能,第二光转换层130 具有光转换功能。也即,复合膜材100具有光转换功能,还具有聚光功能。需说明的是,在本实施例中,为简化该光学膜的结构,第二光转换层130通常与第一光转换层110相同,当然,实际上也可以不同。
可以理解地,在本实施例中,因光转换功能结构中有两层光转换层,这样,光转换功能结构100中的第一光转换层110可以先将接收的第一单色光线转换成与第一单色光线的颜色不同的第一颜色光线;第二光转换层130可以再将接收的从第一光转换层110透过的第一单色光线转换成与第一单色光线、第一颜色光线的颜色不同的第二颜色光线,以及将第二颜色光线与透过第二光转换层 130的第一单色光线、第一颜色光线混合成第三复合光线射出。或者,第二光转换层130可以再将接收的第一光转换层110转换成的第一颜色光线转换成与第一单色光线、第一颜色光线的颜色不同的第三颜色光线,以及将第三颜色光线与透过第二光转换层130的第一单色光线、第一颜色光线混合成第四复合光线射出。需说明的是,上述光转换方式适用于任何可以进行至少两次光转换的光转换功能结构,当然,并不限于这两种光转换方式。
在本实施例的第一种具体实施方式中,如图3所示,聚光层120设置于第一光转换层110的出射面上,第二光转换层130设置于第一光转换层110的入射面上。也即,聚光层120和第二光转换层130分别位于第一光转换层110的两表面上。另外,聚光层120、第一光转换层110和第二光转换层130之间不可剥离,这样,该光学膜的结构更加牢固,各功能层无法被剥离,而是自成一体。
在本具体实施方式中,如实际应用中需要光扩散功能,通常,光扩散粒子 300可以设置在聚光层120和第一光转换层110之间或者设置在第一光转换层 110和第二光转换层130之间,也可以设置在聚光层120、第一光转换层110和第二光转换层130中至少一层的内部。例如,如图3所示,光扩散粒子300设置在第一光转换层110的内部。
在本实施例的第二种具体实施方式中,与本实施例的第一种具体实施方式不同的是,如图4和图5所示,为提高该光学膜的平整性和延展性,该光学膜还包括基材层200。具体地,如图4所示,基材层200设置于第一光转换层110和第二光转换层130之间,聚光层120、第一光转换层110、基材层200和第二光转换层130之间不可剥离。在本具体实施方式中,若需要光扩散功能,可以在聚光层120和第一光转换层110之间,或者可以在第一光转换层110和基材层 200之间,或者可以在基材层200和第二光转换层130之间,或者还可以在聚光层120、第一光转换层110和第二光转换层130中至少一层的内部设置光扩散粒子300。例如,如图4所示,光扩散粒子300设置在第一光转换层110和基材层 200之间。
或者,具体地,如图5所示,在本实施例的第三种具体实施方式中,基材层 200设置于第二光转换层130的入射面上,聚光层120、第一光转换层110、第二光转换层130和基材层200之间不可剥离。同理,若需要光扩散功能,可以在任意相邻的两层之间,或者可以在各功能层中至少一层的内部设置光扩散粒子300。
由上可以理解地,在本实施例中,同理,基材层200可以有,也可以没有;光扩散粒子300可以有,也可以没有,具体可根据实际需要而定。也即,该光学膜具有光转换功能和聚光功能,根据需要可以有光扩散功能。显然,使用该光学膜后,至少可以省去荧光膜和增光膜,如有光扩散功能,还可以省去扩散膜。故此,利于减少背光模组的厚度,提升混光均匀度,简化背光模组的结构和生产工艺。相比实施例一,本实施例中的光学膜还会有更丰富的光转换渠道或有更多颜色或更多波长的转换光产生。
在实施例三中,如图6至图9所示,本实施例的主要技术特征与实施例一大体相同,在此不作赘述,其中,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一的主要区别在于:
该光学膜的厚度范围为50~200μm。该光学膜的光转换功能结构,也即复合膜材100包括第一光转换层110和第二光转换层130。其中,第一光转换层 110具有光转换功能,第二光转换层130具有光转换功能。也即,复合膜材100 具有光转换功能,相比只有一层光转换层的实施例,如实施例一,本实施例有更丰富的光转换渠道或有更多颜色或更多波长的转换光产出。另外,在本实施例中,使用该光学膜后,至少可以省去荧光膜,如有光扩散功能,还可以省去扩散膜。需说明的是,在本实施例中,为简化该光学膜的结构,第二光转换层130通常与第一光转换层110相同,当然,实际上也可以不同。
在本实施例的第一种具体实施方式中,如图6所示,第二光转换层130设置于第一光转换层110的入射面上,为提高该光学膜的结构牢固性,第二光转换层130与第一光转换层110之间不可剥离,而是自成一体。
在本具体实施方式中,如实际应用中需要光扩散功能,通常,光扩散粒子 300可以设置在第一光转换层110和第二光转换层130之间,也可以设置在第一光转换层110和第二光转换层130中至少一层的内部。例如,如图6所示,光扩散粒子300设置在第二光转换层130的内部。
需说明的是,在本具体实施方式中,为使该光学膜可以达到光扩散和光学转换的效果,可以通过先将有机或无机的荧光材料的混合物涂布在PET或PC 基材上,然后再将光扩散粒子300混合物涂布在PET或PC基材上,这样,光扩散粒子300可以设置在第一光转换层110或第二光转换层130的内部;或者,可以通过先将光扩散粒子300混合物涂布在PET或PC基材上,然后再将有机或无机的荧光材料的混合物继续涂布在PET或PC基材上,这样,光扩散粒子 300可以设置在第一光转换层110和第二光转换层130之间。
与本实施例的第一种具体实施方式不同的是,如图7至图9所示,为提高该光学膜的平整性和延展性,该光学膜还包括基材层200。具体地,如图7所示,在本实施例的第二种具体实施方式中,基材层200设置于第一光转换层110和第二光转换层130之间,第一光转换层110、基材层200和第二光转换层130之间不可剥离。在本具体实施方式中,若需要光扩散功能,可以在第一光转换层 110和基材层200之间,或者可以在基材层200和第二光转换层130之间,或者还可以在第一光转换层110和第二光转换层130中至少一层的内部设置光扩散粒子300。例如,如图7所示,光扩散粒子300设置在第二光转换层130和基材层200之间。
或者,具体地,如图8所示,在本实施例的第三种具体实施方式中,基材层 200设置于第二光转换层130的入射面上,第一光转换层110、第二光转换层130 和基材层200之间不可剥离。同理,若需要光扩散功能,可以在任意相邻的两层之间,或者可以在各功能层中至少一层的内部设置光扩散粒子300。
或者,具体地,如图9所示,在本实施例的第四种具体实施方式中,基材层 200分别设置于第一光转换层110的出射面和第二光转换层130的入射面上。基材层200、第一光转换层110、第二光转换层130和基材层200之间不可剥离。
在实施例四中,如图10和图11所示,本实施例的主要技术特征与实施例一大体相同,在此不作赘述,其中,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一的主要区别在于:
光学膜的厚度范围为50~200μm。该光学膜的光转换功能结构,也即复合膜材100包括光转换聚光层140。其中,光转换聚光层140具有光转换和聚光功能。
在本实施例的第一种具体实施方式中,如图10所示,为简化该光学膜的结构,确保光学膜的厚度更薄,该光学膜只包括有光转换聚光层140。显然,如实际应用中需要光扩散功能,光扩散粒子300(图未示)设置在光转换聚光层140 的内部即可。
需说明的是,在本具体实施方式中,为使该光学膜可以达到光学转换和聚光的效果,可以在PET或PC基材上用有机或无机的荧光材料的混合物,然后通过模具制造出按设计需要的特殊结构,以此制造出光转换聚光层140。
与本实施例的第一种具体实施方式不同的是,如图11所示,在本实施例的第二种具体实施方式中,为提高该光学膜的平整性和延展性,该光学膜还包括基材层200。其中,基材层200设置于光转换聚光层140的入射面上,并与光转换聚光层140之间不可剥离,自成一体。在本具体实施方式中,若需要光扩散功能,可以在光转换聚光层140和基材层200之间,或者在光转换聚光层140 的内部设置光扩散粒子300。
由上可以理解地,在本实施例中,同理,基材层200可以有,也可以没有;光扩散粒子300可以有,也可以没有,具体可根据实际需要而定。也即,该光学膜具有光转换功能和聚光功能,根据需要可以有光扩散功能。显然,使用该光学膜后,至少可以省去荧光膜和增光膜,如有光扩散功能,还可以省去扩散膜。相比实施例一,本实施例中的光学膜的厚度会更薄。
在实施例五中,如图12至图14所示,本实施例的主要技术特征与实施例一大体相同,在此不作赘述,其中,本实施例与实施例四的主要区别在于:
该光学膜的光转换功能结构,也即复合膜材100还包括第二光转换层130。其中,第二光转换层130具有光转换功能。可以理解地,本实施例中的复合膜材100具有光转换功能和聚光功能,并相当于有两层光转换层。故此,相比实施例四,本实施例中的光学膜还可以有更丰富的光转换渠道或有更多颜色或更多波长的转换光产出。另外,在本实施例中,使用该光学膜后,至少可以省去荧光膜和增光膜,如有光扩散功能,还可以省去扩散膜。
在本实施例的第一种具体实施方式中,如图12所示,第二光转换层130设置于光转换聚光层140的入射面上,并与光转换聚光层140之间不可剥离。在本具体实施方式中,如实际应用中需要光扩散功能,通常,光扩散粒子300可以设置在光转换聚光层140和第二光转换层130之间,也可以设置在光转换聚光层140和第二光转换层130中至少一层的内部。例如,如图12所示,光扩散粒子300设置在第二光转换层130的内部。
与本实施例的第一种具体实施方式不同的是,如图13和图14所示,为提高该光学膜的平整性和延展性,该光学膜还包括基材层200。具体地,如图13 所示,在本实施例的第二种具体实施方式中,基材层200设置于光转换聚光层140和第二光转换层130之间,光转换聚光层140、基材层200和第二光转换层 130之间不可剥离。若需要光扩散功能,可以在任意相邻的两层之间,或者可以在各功能层中至少一层的内部设置光扩散粒子300。
或者,具体地,如图14所示,在本实施例的第三种具体实施方式中,基材层200设置于第二光转换层130的入射面上,光转换聚光层140、第二光转换层 130和基材层200之间不可剥离。同理,若需要光扩散功能,可以在任意相邻的两层之间,或者可以在各功能层中至少一层的内部设置光扩散粒子300。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背光模组,该背光模组包括单色光发光元件(图未示)和上述的光学膜。其中,该光学膜主要用以将单色光发光元件(图未示) 发出的单色光转换为白光。当然,实际上,该光学膜还可以将单色光发光元件发出的单色光转换为其它复色光,还可以有更多颜色或更多波长的复合光线产生。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显示装置,该显示装置包括上述的光学膜,或者,该显示装置包括上述的背光模组。其中,该显示装置可以为液晶电视、液晶显示器、笔记本电脑、数码相框、手机、导航仪、平板电脑等具有任何显示功能的产品或部件。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之内。

Claims (15)

1.光学膜,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学膜的厚度范围为50~200μm;
所述光学膜包括:
光转换功能结构,至少具有光转换功能,为由第一种原料和第二种原料混合后按不同工艺制成的各功能层间不可剥离的复合膜材。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膜,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学膜的厚度范围为75~200μm;所述复合膜材包括:
第一光转换层,具有光转换功能;
聚光层,具有聚光功能,设置于所述第一光转换层的出射面上,与所述第一光转换层之间不可剥离。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光学膜,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学膜还包括:
基材层,设置于所述第一光转换层的入射面上,与所述第一光转换层之间不可剥离。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光学膜,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学膜还包括:
光扩散粒子,具有光扩散功能,设置于任意相邻的两层之间,或者设置于各功能层中至少一层的内部。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光学膜,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光转换层主要由所述第一种原料制成;所述第一种原料包含无机或有机的荧光材料中的一种,所述第二种原料包含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原料、聚碳酸酯原料、环氧树脂材料、硅胶材料以及亚克力胶的化学品中的一种。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膜,其特征在于,所述复合膜材包括:
第一光转换层,具有光转换功能;
聚光层,具有聚光功能,设置于所述第一光转换层的出射面上;
第二光转换层,具有光转换功能,设置于所述第一光转换层的入射面上;
所述聚光层、所述第一光转换层和所述第二光转换层之间不可剥离。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光学膜,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学膜还包括:
基材层,设置于所述第一光转换层和所述第二光转换层之间,或者设置于所述第二光转换层的入射面上。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膜,其特征在于:所述复合膜材包括:
第一光转换层,具有光转换功能;
第二光转换层,具有光转换功能,设置于所述第一光转换层的入射面上,与所述第一光转换层之间不可剥离。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光学膜,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学膜还包括:
基材层,设置于所述第一光转换层和所述第二光转换层之间,或者设置于所述第二光转换层的入射面上,或者分别设置于所述第一光转换层的出射面和所述第二光转换层的入射面上。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膜,其特征在于:所述复合膜材包括:
光转换聚光层,具有光转换和聚光功能。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光学膜,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学膜还包括:
基材层,设置于所述光转换聚光层的入射面上。
12.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光学膜,其特征在于:所述复合膜材还包括:
第二光转换层,具有光转换功能,设置于所述光转换聚光层的入射面上,与所述光转换聚光层之间不可剥离。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光学膜,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学膜还包括:
基材层,设置于所述光转换聚光层和所述第二光转换层之间,或者设置于所述第二光转换层的入射面上。
14.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背光模组包括:
单色光发光元件;
光学膜,为根据权利要求1至13任一项所述的光学膜,用以将所述单色光发光元件发出的单色光转换为白光。
15.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装置包括根据权利要求1至13任一项所述的光学膜,或者,所述显示装置包括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背光模组。
CN201821704610.XU 2018-10-19 2018-10-19 一种光学膜、背光模组和显示装置 Active CN20935680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1704610.XU CN209356805U (zh) 2018-10-19 2018-10-19 一种光学膜、背光模组和显示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1704610.XU CN209356805U (zh) 2018-10-19 2018-10-19 一种光学膜、背光模组和显示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9356805U true CN209356805U (zh) 2019-09-06

Family

ID=6778211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21704610.XU Active CN209356805U (zh) 2018-10-19 2018-10-19 一种光学膜、背光模组和显示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9356805U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025744A (zh) * 2019-09-12 2020-04-17 深圳市珏琥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混光光学膜、背光模组以及显示装置
CN111316156A (zh) * 2018-10-19 2020-06-19 深圳市珏琥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光学膜、背光模组和显示装置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316156A (zh) * 2018-10-19 2020-06-19 深圳市珏琥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光学膜、背光模组和显示装置
CN111025744A (zh) * 2019-09-12 2020-04-17 深圳市珏琥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混光光学膜、背光模组以及显示装置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8953836U (zh) 一种背光模组和显示装置
US7630028B2 (en) Color liquid crystal display having a blue light source and fluorescent wavelength conversion areas
CN103547963B (zh) 光转换元件和具有光转换元件的显示器件
CN108549178A (zh) 液晶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US10767833B2 (en) Optical device,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same, and display device
US10890801B2 (en) Backlight module, display device and fabricating method for backlight module
WO2020077615A1 (zh) 一种背光模组和显示装置
WO2021047030A1 (zh) 一种背光模组及其制备方法、显示装置
CN209356805U (zh) 一种光学膜、背光模组和显示装置
TWI249053B (en) Backlight module
WO2020164315A1 (zh) 前置光源和显示装置
CN101144582A (zh) 发光二极管背光模块
CN109283746A (zh) 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CN109557719B (zh) 一种具有半反半透导光板的直下式零od背光结构
CN100454590C (zh) 发光二极管、发光二极管模组及背光系统
CN105629578A (zh) 量子点荧光屏
US20230097447A1 (en) Backlight module and display device
TW201626067A (zh) 具有光學功能膜之顯示模組及其製程方法
CN211878386U (zh) 一种光学膜复合量子点板及背光模组
CN108279460A (zh) 一种量子点导光板、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CN209928183U (zh) 复合型量子点的制作装置
WO2020077614A1 (zh) 一种光学膜、背光模组和显示装置
CN210072264U (zh) 一种光学膜、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CN211627867U (zh) 一种直下式玻璃扩散板
CN113960837A (zh) 双面显示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21229

Address after: 230012 building 101, 201, 301, production building 1 of Hefei Xinhong Photoelectric Technology Co., Ltd., east of Jiudingshan Road, north of Kuihe Road, Xinzhan District, Hefei City, Anhui Province

Patentee after: HEFEI TAIWO INTELLIGENT EQUIPMENT Co.,Ltd.

Address before: 518000 Jinke Industrial Park, 310 Fifth Avenue, Luhu Community, Guanhu Street, Longhua District, Shenzhen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704

Patentee before: SHENZHEN YUHU DISPLAY TECHNOLOGY Co.,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