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8953836U - 一种背光模组和显示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背光模组和显示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8953836U
CN208953836U CN201821704130.3U CN201821704130U CN208953836U CN 208953836 U CN208953836 U CN 208953836U CN 201821704130 U CN201821704130 U CN 201821704130U CN 208953836 U CN208953836 U CN 20895383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ayer
light
optical film
mixing
backlight modu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21704130.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曹庆
刘瀚
潘业琥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efei Taiwo Intelligent Equip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Amber Display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Amber Display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Amber Display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821704130.3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8953836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895383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8953836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Planar Illumination Modules (AREA)

Abstract

一种背光模组和显示装置,其中,该背光模组包括多个单色发光单元(300)、透明的覆盖于单色发光单元(300)上的封装层(400)、覆盖于封装层(400)正上方的增光层(600)以及设置在封装层(400)和遮光层之间并覆盖封装层(400)的复合功能结构(500)。本实用新型以单色发光单元(300)作为光源,通过复合功能结构(500)将单色光转换为复色光并对射出前的光线进行反射和散射,以此减少单色发光单元(300)的使用数量,从而大幅降低物料成本;另外,复合功能结构(500)除了光转换功能外,还可复合其它的光学功能,由此利于减小背光模组的厚度,从而实现超薄化设计、简化制造工艺和降低制造成本。

Description

一种背光模组和显示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显示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是涉及一种背光模组和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液晶显示技术是目前市场上主流的显示技术,已在手机、平板电脑、个人计算机、电视机、车载显示器、工控显示器等领域中得到广泛应用。液晶自身不具备发光的功能,因此,通常需采用背光模组为其提供背光源。众所周知,目前的背光模组主要以复色光白光发光二极管(Light Emitting Diode,LED)作为光源,并使用依次紧密排列的如导光板、扩散膜、增光层等多层光学膜结构分离组合而成。结构形式主要包括侧入式和直下式这两种。
具体地,在侧入式背光模组的范例中,白光LED光源位于导光板周围的一侧或两侧上,光线从侧面进入到导光板,经导光板导光后从导光板的上表面出射,然后依次进入到扩散膜、增光层,最终照射到液晶模块上。然而,侧入式背光模组虽然将光源设置在侧边后能确保整体厚度较薄,但因其导光距离太长,容易导致功耗大、光利用率低,其中,光利用率一般小于50%。另外,由侧入式背光模组组装成的液晶显示器还存在对比度低、屏占比低以及异形屏难以处理等不足。
对应地,在直下式背光模组的范例中,扩散膜置于白光LED的上方,光线依次进入到扩散膜、增光层并最终照射到液晶模块上。然而,直下式背光模组因通常采用多层膜结构设计,容易造成背光模组的整体厚度较厚。另外,直下式背光模组虽然基本没有侧入式背光模组中的一些问题,但存在LED数量多,光色均匀性不佳,制作工艺繁杂,生产成本高、生产效率低、良品率低等不足。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背光模组,用以解决背光模组的厚度较厚、发光源数量多、混光均匀性不佳、生产成本高以及良品率低等技术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提供了一种背光模组,该背光模组包括电路板、多个设置于所述电路板上的单色发光单元、透明的覆盖于所述单色发光单元上的封装层以及依次覆盖于所述封装层正上方的增光层和遮光层;所述背光模组还包括:
复合功能结构,至少具有光转换功能,设置在所述封装层和所述增光层之间并覆盖所述封装层,通过反射实现混光功能并将所述单色发光单元发出的单色光转换为复色光射出;
相邻两所述单色发光单元之间的间距大于或等于1.5mm;所述背光模组的总厚度能达到小于0.8mm。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背光模组,包括多个设置于电路板上的单色发光单元、透明的覆盖于单色发光单元上的封装层以及依次覆盖于封装层正上方的增光层和遮光层,该背光模组还包括设置在封装层和遮光层之间并覆盖封装层的复合功能结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采用单色发光单元作为光源,应用复合功能结构的光转换功能将单色发光单元发出的单色光(如蓝光)最终转换为复色光(如白光)射出,重要的是,还可通过复合功能结构对射出前的光线进行反射和散射,提高光色均匀性,确保相邻两单色发光单元的间距大于或等于1.5mm,以利于减少单色发光单元的使用数量,从而大幅降低物料成本;
另外,因复合功能结构除光转换功能外,还可有其它的光学功能,也即,复合功能结构可以复合多种光学功能,这样,利于省去多种光学膜层,从而确保背光模组的总厚度能达到小于0.8mm,由此大大地减小了背光模组的厚度,利于在显示效果满足需求的情况下同时实现背光模组的超薄化设计、简化制造工艺及节省制造成本。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还提供一种显示装置,用以解决显示产品的显示效果不佳、难以实现超薄化设计、物料成本高、生产成本高以及生产效率较低的技术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还提供了一种显示装置,该显示装置包括上述的背光模组。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通过采用上述的背光模组,显示均匀性得到改善,整体厚度减小,利于实现超薄化设计,物料成本降低、生产成本降低,生产效率提高。
附图说明
为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的附图。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中背光模组的第一种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中背光模组的第二种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中背光模组的第三种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中背光模组的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三中背光模组的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四中背光模组的截面结构示意图。
其中,附图中的标号如下:
100-外框、200-电路板、300-单色发光单元、400-封装层;
500-复合功能结构、510-复合混光膜、511-第一光学膜层、512-混光功能层、5211-混光元素;520-复合光学膜、521-光转换层、522-聚光层;
530-复合混光光学膜、531-第二光学膜层、532-混光功能层、533-光转换层、534-聚光层;540-第三光学膜层;
600-增光层、700-遮光层。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需说明的是,当部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部件,它可以直接或者间接位于另一个部件上。当一个部件被称为“连接于”另一个部件,它可以直接或者间接连接至另一个部件上。术语“上”、“下”、“左”、“右”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的限制。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便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技术特征的数量。“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为了说明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技术方案,以下结合具体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背光模组的实现进行详细说明。
需说明的是,该背光模组主要用在直下式背光显示装置中,当然,还可用在其它合适的结构或产品中。
在本实用新型中,如图1至图6所示,该背光模组,包括电路板200、单色发光单元300、封装层400、增光层600、遮光层700以及复合功能结构500。通常,在电路板200的外侧设置有外框100,以方便保护电路板200和安装各零部件。其中,电路板200可以为柔性电路板200,也可为其它类型的电路板200。单色发光单元300具有多个,且各单色发光单元300设置在电路板200上。需说明的是,单色发光单元300可以为单色发光二极管(Light EmittingDiode,LED)晶片,也可以为单色激光二极管(Laser diode,LD)晶片,当然,还可以为其它合适的发光元件。具体在本实用新型中,单色发光单元300为蓝光LED晶片、紫光LED晶片或紫外光LED晶片中的一种。
再如图1至图6所示,封装层400覆盖于单色发光单元300上以封装保护单色发光单元300。为利于透光,封装层400是透明的。具体在本实用新型中,封装层400的透光率大于或等于90%,这样,利于提升总体发光亮度和光源的利用率;封装层400通常主要由树脂材料或硅胶材料制成,这样,利于降低生产成本。
再如图1至图6所示,增光层600覆盖于封装层400的正上方,这样,利于增亮从复合功能结构500中射出的光线。需说明的是,具体在本实用新型中,增光层600为普通的用于增亮的增光膜片,当然,实际上增光层600可以是单层增光,也可以是多层增光组合,还可以是多层增光和扩散功能的组合层结构,具体可根据实际的亮度需求而定;对应地,遮光层700覆盖于封装层400的正上方,且通常遮光层700、增光层600和封装层400依次上下覆盖设置。具体地,遮光层700为遮光黑胶形成的胶层,可以用于超窄边框结构中,当然实际上,遮光层700还可为其它合适的结构或由其它合适的材料制成。
再如图1至图6所示,复合功能结构500设置在封装层400和增光层600之间,并覆盖封装层400。这样,在封装层400和增光层600之间,该复合功能结构500可以对通过的光线通过反射和散射实现混光功能,以提高光色均匀性和改善显示效果,进而方便减小各单色发光单元300之间的间距。在本实用新型中,相邻两单色发光单元300之间的间距大于或等于1.5mm,这样,方便大幅减少单色发光单元300的使用数量,从而极大地节省原材料和降低背光模组的成本。
另外,复合功能结构500至少具有光转换功能。在本实用新型中,该背光模组通过复合功能结构500的光转换功能,可以将单色发光单元300发出的单色光最终转换为复色光射出。可以理解地,复合功能结构500除了具有光转化功能外,还可以复合其它的多种光学功能,例如,聚光功能、扩散功能以及聚光功能和扩散功能等。这样,利于省去多种光学膜层,从而减小背光模组的总厚度。
在本实用新型中,背光模组的总厚度能达到小于0.8mm,显然,相比一般的直下式背光模组,该背光模组的总厚度得到大幅减小,利于在显示效果满足需求的情况下同时实现背光显示产品的超薄化设计,对应地,也利于简化制造工艺、提高良品率和节省制造成本,提升该背光模组及使用该背光模组的显示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需说明的是,该背光模组可以实现直下式背光模组的厚度保持在现有同尺寸的侧入式背光模组的厚度范围,且大大地降低直下式背光模组的成本。还需说明的是,在实际应用中,相邻两单色发光单元300之间的间距会根据背光模组的不同尺寸或不同用途而有所不同,背光模组的具体尺寸或用途对应的总厚度情况可参看表1:
显示背光用途 单色发光单元间距 封装层厚度 背光总厚度
手机 1.50mm~4mm <0.3mm <0.8mm
平板电脑及车载显示 1.50mm~5mm <0.6mm <1.2mm
笔记本电脑 1.50mm~5mm <0.8mm <2.5mm
电脑显示器 1.50mm~7mm <1.2mm <4mm
TV 1.50mm~20mm <3mm <5mm
从表1中可明显看出,在常见的显示产品中,例如在手机中,其背光模组的总厚度可小于0.8mm。另外,在各显示产品中,相邻两单色发光单元300的间距均大于1.5mm,故此,该背光模组的总厚度大幅减小,相邻两单色发光单元300的间距也大幅扩大,从而大幅降低物料成本。
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一中,如图1至图3所示,复合功能结构500包括复合混光膜510和复合光学膜520。其中,复合光学膜520与复合混光膜510在封装层400和增光层600之间为上下覆盖关系。换句话说,在封装层400和增光层600之间,复合功能结构500主要由复合光学膜520和复合混光膜510上下覆盖组合而成,具体的上下位置关系可根据实际需要而定。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至图3所示,复合混光膜510包括第一光学膜层511以及混光功能层512。其中,第一光学膜层511可以为具有一种光学功能的光学基膜(图未示)。通常,该光学基膜可以为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PET)膜、丙烯酸塑料(Acylics)膜、聚碳酸酯(Polycarbonate,PC)膜、扩散膜、增光膜或荧光膜中的任意一种。当然,实际上,还可为其它功能的膜材。对应地,第一光学膜层511也可以为具有多种光学功能的复合光学膜材。通常,该复合光学膜520可以由PET膜、PC膜、扩散膜、增光膜或荧光膜等膜材中的至少两种复合而成。
由上显然,复合混光膜510不仅具有混光功能,还可以有其它的光学功能。具体在实际应用中,可根据实际需要选用不同功能的光学基膜来设计该复合混光膜510,这样,通过采用该复合混光膜510可以省去一些功能相同的膜材,以此实现超薄化设计、节省原材料和降低生产成本。
再如图1至图3所示,混光功能层512设置于第一光学膜层511的表面和/或内部。可以理解地,在复合混光膜510中,混光功能层512至少设置有一层,具体层数可依据实际需要而定。在本实用新型中,为方便介绍,主要以一层混光功能层512的情况为例进行说明。另外,混光功能层512设置有用以增强光线反射和散射的匀光面。具体地,匀光面的反射率范围为50~100%,透射率范围为0~50%。这样,光线照射到该匀光面上后大部分可以被反射和散射,也即,该复合混光膜510在保证光利用率的前提下,主要通过对光线的反射和散射实现光线亮度和色度的均匀化,匀光效果得到显著提高,利于在超短距离和单色发光单元300的间距较大的情况下实现均匀混光。显然,相比常规的导光片、匀光片等膜材,该复合混光膜510属于一种新的具有匀光功能的膜材,结构简单,成型工艺简单。
需说明的是,匀光面即为一反射面,具体可以为高反射镜面或高反射散射面。其中,该反射面由多个混光元素5211布局出的不透明反射层形成。另外,混光元素5211主要由呈网点、凹凸结构、填充或条纹中的至少一种结构或图案形成,主要用以反射复色光或单色光。具体地,以其中一个混光元素5211为网点为例,匀光面可以全部由网点结构排布形成,也可以全部由网点图案排布形成,还可以由一部分的网点结构和另一部分的网点图案混合排布形成,还可以由一部分的网点结构、一部分的凹凸结构、一部分的条纹图案等混合排布形成。当然,实际上,混光元素5211还可以为其它合适的起匀光作用的结构或图案。另外,为达到更好的混光效果,通常,各混光元素5211呈均匀排布。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至图3所示,为方便改善匀光效果,混光功能层512通常位于单色发光单元300的正上方,混光元素5211的排布密度与混光元素5211和单色发光单元300的距离大小反向相关。换句话说,越靠近单色发光单元300的位置,混光元素5211的排布越密集,越远离单色发光单元300的位置,混光元素5211的排布越稀疏。
对应地,再如图1至图3所示,复合光学膜520包括光转换功能结构,其中,该光转换功能结构至少具有光转换功能,以此确保复合光学膜520至少具有光转换功能。可以理解地,复合光学膜520主要用以将单色发光单元300发出的单色光最终转换为复色光射出,并且复合光学膜520除了具有光转换功能外,还可复合多种其它的光学功能,如复合光学膜520可以具有光转换功能和光扩散功能,或者可以具有光转换功能和聚光功能,或者可以具有光转换功能、光扩散功能和聚光功能等。当然,实际上,这里所指的“其它的光学功能”不仅限于光扩散功能和/或聚光功能,还可以包括如增光膜的增光功能、反射膜的反射功能、偏光膜的偏光功能、滤光膜的滤光功能等。显然,该背光模组使用复合光学膜520后,可以直接将封装单色发光单元300的荧光胶直接更换为透明的封装胶,在此基础上,还可省去具有与该复合光学膜520的其它光学功能相同功能的其它光学膜。例如,该复合光学膜520除了光转换功能外,还具有光扩散功能,则使用复合光学膜520后,该背光模组还可以省去具有光扩散功能的扩散膜,由此,利于极大地减小背光模组的厚度。
需说明的是,在本实用新型中,光转换功能结构主要用以将接收的单色光线转换成与单色光线颜色不同的颜色光线,及将该颜色光线与透过光转换功能结构的单色光线混合成复色光线射出。也即,单色光线射到光转换功能结构被接收后,一部分单色光线可以直接透过光转换功能结构,同时另一部分单色光线被光转换功能结构直接转换成与单色光线颜色不同的颜色光线,这样,从光转换功能结构中透过的颜色光线和单色光线最终可以混合成复合光线从光转换功能结构中射出。以单色光线为蓝光为例,一部分蓝光直接从光转换功能结构透过,同时另一部分蓝光可以被光转换功能结构转换成黄光,这样,从光转换功能结构中透过的蓝光和黄光即可最终混合成白光从光转换功能结构中射出。由此,该背光模组无需直接采用白光光源作为背光源,利于实现背光模组的结构多样化。
或者,光转换功能结构主要用以将接收的单色光线转换成具有多种不同颜色或波长的第一复合光线及将及将第一复合光线与透过光转换功能结构的单色光线混合成第二复合光线射出。由此,利于制作出新的能同时出射不同颜色或波长光线背光产品,无需采用多种单色发光元件拼装,利于简化背光产品的结构。
在本实施例的第一种具体实施方式中,如图1所示,复合光学膜520、复合混光膜510和封装层400依次上下覆盖设置。具体地,再如图1所示,混光功能层512设置于第一光学膜层511的外表面上,并抵接在封装层400上。光转换功能结构包括光转换层521和聚光层522。其中,光转换层521设置于第一光学膜层511上,聚光层522设置于光转换层521的出射面上。更具体地,增光层600、聚光层522、光转换层521、第一光学膜层511、混光功能层512和封装层400依次由上至下覆盖设置。
由此可以理解地,在本具体实施方式中,以单色发光单元300为蓝光LED晶片为例,单色发光单元300发出的蓝光,透过封装层400后,入射到复合混光膜510上,被复合混光膜510中的混光功能层512反射回来,通过反复地反射和散射即可对蓝光进行均匀混光,最终均匀化后的蓝光达到复合光学膜520后,先经复合光学膜520的光转换层521将蓝光转换为黄光,并让黄光和透过光转换层521的蓝光复合成白光,然后再经复合光学膜520中的聚光层522以及增光层600先后进行聚光,最终使得白光垂直射到液晶盒内的液晶上以实现显示。
在本实施例的第二种具体实施方式中,如图2所示,与第一种具体实施方式不同的是,复合混光膜510和复合光学膜520调换上下位置,也即复合混光膜510、复合光学膜520和封装层400依次上下覆盖设置。具体地,再如图2所示,光转换功能结构包括光转换层521和聚光层522。其中,光转换层521设置于封装层400上,聚光层522设置于光转换层521的出射面上。对应地,复合混光膜510的第一光学膜层511的一侧设置于增光层600上,另一侧抵接于聚光层522。复合混光膜510的混光功能层512设置于第一光学膜层511靠近光转换层521一侧的内表面上。可以理解地,如图2所示,增光层600、第一光学膜层511、混光功能层512、聚光层522、光转换层521和封装层400依次由上至下覆盖设置,混光功能层512内置于第一光学膜层511内。
由此可以理解地,在本具体实施方式中,以单色发光单元300为蓝光LED晶片为例,单色发光单元300发出的蓝光,透过封装层400后,入射到复合光学结构上,其中,先在光转换层521上将蓝光转换成黄光,并让黄光和透过光转换层521的蓝光复合成白光,然后通过聚光层522进行聚光白光达到复合混光膜510上,被复合混光膜510中的混光功能层512反射回来,通过反复地反射和散射即可对白光进行均匀混光,最终均匀化后的白光经增光层600聚光后垂直入射到液晶盒内的液晶上以实现显示。
在本实施例的第三种具体实施方式中,如图3所示,与第二种具体实施方式不同的是,虽然在本具体实施方式中,复合混光膜510、复合光学膜520和封装层400仍然依次上下覆盖设置,但复合光学膜520的光转换功能结构有所改变。具体地,再如图3所示,光转换功能结构包括聚光层522和光转换层521,其中,聚光层522设置于封装层400上,光转换层521设置于聚光层522的出光面上。对应地,复合混光膜510的第一光学膜层511的一侧设置于增光层600上,复合混光膜510的混光功能层512设置于第一光学膜层511另一侧的外表面上。可以理解地,如图3所示,增光层600、第一光学膜层511、混光功能层512、光转换层521、聚光层522和封装层400依次由上至下覆盖设置,混光功能层512外置于第一光学膜层511上。
由此可以理解地,与第二种具体实施方式不同的是,在本具体实施方式中,以单色发光单元300为蓝光LED晶片为例,入射到复合光学结构上的蓝光先通过聚光层522聚光后,再在光转换层521上将蓝光转换成黄光,并让黄光和透过光转换层521的蓝光复合成白光直接达到复合混光膜510上。
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二中,如图4所示,本实施例的主要技术特征与实施例一的大体相同,在此不作赘述,其中,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一的主要区别在于:
复合功能结构500包括复合混光光学膜530。其中,复合混光光学膜530的一侧设置于增光层600上、另一侧设置于封装层400上。也即,与实施例一不同的是,本实施例直接将复合混光膜510和复合光学膜520复合成一张复合混光光学膜530,这样,可以进一步减小背光模组的厚度,更利于实现超薄化设计。可以理解地,该复合混光光学膜530至少具有混光功能、光转换功能和聚光功能。
再如图4所示,复合混光光学膜530包括依次由下至上覆盖设置的第二光学膜层531、混光功能层532、光转换层533和聚光层534。具体地,混光功能层532设置于第二光学膜层531的表面和/或内部,并设置有用以增强光线反射和散射的匀光面。具体地,匀光面的反射率范围为50~100%,透射率范围为0~50%。这样,照射到该匀光面上的光线大部分可以被反射和散射,使得该复合混光光学膜530可以在保证光利用率的前提下,主要通过对光线的反射和散射实现光线亮度和色度的均匀化,利于在超短距离和单色发光单元300的间距较大的情况下提高光色均匀性。再如图4所示,光转换层533设置于第二光学膜层531的出光面上。聚光层534的一侧设置于光转换层533的出光面上,另一侧设置于增光层600上。
需说明的是,在本实施例中,第二光学膜层531可以与第一光学膜层511相同,也可以不同。另外,第二光学膜层531可以为具有一种光学功能的光学基膜,也可以为具有多种光学功能的复合光学功能膜,通常,第二光学膜层531可以由PET膜、PC膜、扩散膜、增光膜或荧光膜等膜材中的至少一种复合而成。
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三中,如图5所示,本实施例的主要技术特征与实施例一的大体相同,在此不作赘述,其中,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一的主要区别在于:
复合功能结构500包括第三光学膜层540和复合混光光学膜530。其中,再如图5所示,第三光学膜层540设置于封装层400上。复合混光光学膜530的一侧设置于增光层600上,另一侧设置于封装层400上。也即,与实施例一不同的是,本实施例除了直接将复合混光膜510和复合光学膜520复合成一张复合混光光学膜530外,还增加了一层第三光学膜层540。其中,该第三光学膜层540主要用以聚光,复合混光光学膜530仍然至少具有混光功能、光转换功能和聚光功能。
再如图5所示,复合混光光学膜530包括依次由下至上覆盖设置的聚光层534、混光功能层532、第二光学膜层531和光转换层533。具体地,聚光层534设置于第三光学膜层540的出光面上。第二光学膜层531设置于聚光层534的出光面上。混光功能层532设置于第二光学膜层531的表面和/或内部,并设置有用以增强光线反射和散射的匀光面。其中,匀光面的反射率范围为50~100%,透射率范围为0~50%。这样,照射到该匀光面上的光线大部分可以被反射和散射,使得该复合混光光学膜530可以在保证光利用率的前提下,主要通过对光线的反射和散射实现光线亮度和色度的均匀化,利于在超短距离和单色发光单元300的间距较大的情况下提高光色均匀性。再如图5所示,光转换层533的一侧设置于增光层600上,另一侧设置于第二光学膜层531的出光面上。
可以理解地,在本实施例中,以单色发光单元300为蓝光LED晶片为例,单色发光单元300发出的蓝光,透过封装层400后,入射到第三光学膜层540上,完成初步聚光,然后进入到复合混光光学膜530中,先被混光功能结构层反射回来,通过反复地反射和散射即可对蓝光进行均匀混光,均匀化后的蓝光达到光转换层533后,经光转换层533将蓝光转换为黄光,并让黄光和透过光转换层533的蓝光复合成白光,然后再通过增光层600进行聚光,最终使得白光垂直射到液晶盒内的液晶上以实现显示。
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四中,如图6所示,本实施例的主要技术特征与实施例一的大体相同,在此不作赘述,其中,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一的主要区别在于:
复合功能结构500包括复合混光光学膜530,其中,复合混光光学膜530的一侧设置于增光层600上、另一侧设置于封装层400上。也即,与实施例一不同的是,本实施例直接将复合混光膜510和复合光学膜520复合成一张复合混光光学膜530,这样,可以进一步减小背光模组的厚度,更利于实现超薄化设计。可以理解地,该复合混光光学膜530至少具有混光功能、光转换功能和聚光功能。
再如图6所示,复合混光光学膜530包括依次由下至上覆盖设置的光转换层533、混光功能层532、第二光学膜层531和聚光层534。具体地,光转换层533设置于封装层400上。第二光学膜层531设置于光转换层533上。混光功能层532设置于第二光学膜层531的表面和/或内部,并设置有用以增强光线反射和散射的匀光面。其中,匀光面的反射率范围为50~100%,透射率范围为0~50%。这样,照射到该匀光面上的光线大部分可以被反射和散射,使得该复合混光光学膜530可以在保证光利用率的前提下,主要通过对光线的反射和散射实现光线亮度和色度的均匀化,利于在超短距离和单色发光单元300的间距较大的情况下提高光色均匀性。再如图6所示,聚光层534的一侧设置于第二光学膜层531的上,另一侧设置于增光层600上。
可以理解地,在本实用新型中,实施例二、实施例三和实施例四中,均有采用复合混光光学膜530,主要的技术特征也大体相同,只是各实施例中复合混光光学膜530的内部结构有所不同,对应地光线处理顺序有所不同。
需说明的是,在本实用新型的所有实施例中,可在任意相邻的两层之间增加一层或多层光扩散片或光扩散结构,以进一步提高光色均匀性。
实用新型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显示装置,该显示装置包括上述的背光模组通常,该显示装置还包括显示面板,从背光模组射出的光线将射向显示面板,这样,显示面板即可显现出图像。其中,该显示装置主要为液晶显示装置,可以为液晶电视、液晶显示器、笔记本电脑、数码相框、手机、导航仪、平板电脑等具有任何显示功能的产品或部件。
显然,采用上述的背光模组后,该显示装置的显示面板显示的图像其光色均匀性更佳,整体的厚度减小,利于实现超薄化设计,生产成本降低,生产工艺简化,对应地,生产效率提高。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之内。

Claims (14)

1.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背光模组包括电路板、多个设置于所述电路板上的单色发光单元、透明的覆盖于所述单色发光单元上的封装层以及依次覆盖于所述封装层正上方的增光层和遮光层;所述背光模组还包括:
复合功能结构,至少具有光转换功能,设置在所述封装层和所述增光层之间并覆盖所述封装层,通过反射实现混光功能并将所述单色发光单元发出的单色光转换为复色光射出;
相邻两所述单色发光单元之间的间距大于或等于1.5mm;所述背光模组的总厚度能达到小于0.8mm。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复合功能结构包括复合混光膜和复合光学膜,所述复合光学膜与所述复合混光膜在所述封装层和所述增光层之间为上下覆盖关系;
所述复合混光膜包括:
第一光学膜层;以及,
混光功能层,设置于所述第一光学膜层的表面和/或内部,设置有用以增强光线反射和散射的匀光面;所述匀光面的反射率范围为50~100%,透射率范围为0~50%;
所述复合光学膜包括至少具有光转换功能的光转换功能结构。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复合光学膜、所述复合混光膜和所述封装层依次上下覆盖设置;所述混光功能层设置于所述第一光学膜层的外表面上,并抵接在所述封装层上;
所述光转换功能结构包括设置于所述第一光学膜层上的光转换层和设置于所述光转换层的出射面上的聚光层。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复合混光膜、所述复合光学膜和所述封装层依次上下覆盖设置;所述光转换功能结构包括设置于所述封装层上的光转换层和设置于所述光转换层的出射面上的聚光层;
所述第一光学膜层的一侧设置于所述增光层上,另一侧抵接于所述聚光层;所述混光功能层设置于所述第一光学膜层靠近所述光转换层一侧的内表面上。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复合混光膜、所述复合光学膜和所述封装层依次上下覆盖设置;所述光转换功能结构包括设置于所述封装层上的聚光层和设置于所述聚光层的出光面上的光转换层;
所述第一光学膜层的一侧设置于所述增光层上;所述混光功能层设置于所述第一光学膜层另一侧的外表面上。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复合功能结构包括一侧设置于所述增光层上、另一侧设置于所述封装层上的复合混光光学膜;
所述复合混光光学膜包括:
第二光学膜层;
混光功能层,设置于所述第二光学膜层的表面和/或内部,设置有用以增强光线反射和散射的匀光面;其中,所述匀光面的反射率范围为50~100%,透射率范围为0~50%;
光转换层,设置于所述第二光学膜层的出光面上;以及,
聚光层,一侧设置于所述光转换层的出光面上,另一侧设置于所述增光层上。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复合功能结构包括:
第三光学膜层,设置于所述封装层上;
复合混光光学膜,一侧设置于所述增光层上,另一侧设置于所述封装层上;
所述复合混光光学膜包括:
聚光层,设置于所述第三光学膜层的出光面上;
第二光学膜层,设置于所述聚光层的出光面上;
混光功能层,设置于所述第二光学膜层的表面和/或内部,设置有用以增强光线反射和散射的匀光面;其中,所述匀光面的反射率范围为50~100%,透射率范围为0~50%;
光转换层,一侧设置于所述增光层上,另一侧设置于所述第二光学膜层的出光面上。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复合功能结构包括一侧设置于所述增光层上、另一侧设置于所述封装层上的复合混光光学膜;
所述复合混光光学膜包括:
光转换层,设置于所述封装层上;
第二光学膜层,设置于所述光转换层上;
混光功能层,设置于所述第二光学膜层的表面和/或内部,设置有用以增强光线反射和散射的匀光面;其中,所述匀光面的反射率范围为50~100%,透射率范围为0~50%;
聚光层,一侧设置于所述第二光学膜层的上,另一侧设置于所述增光层上。
9.根据权利要求2至8任一项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匀光面为由多个混光元素布局出的不透明反射层形成的反射面;
所述混光元素,用以反射复色光或单色光,由呈网点、凹凸结构、填充或条纹中的至少一种结构或图案形成。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混光功能层位于所述单色发光单元的正上方,所述混光元素的排布密度与所述混光元素和所述单色发光单元的距离大小反向相关。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单色发光单元为蓝光芯片、紫光芯片或紫外光芯片中的一种。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封装层主要由树脂材料或硅胶材料形成;所述封装层的透过率大于或等于90%。
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路板为柔性电路板。
14.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装置包括根据权利要求1至13任一项所述背光模组。
CN201821704130.3U 2018-10-19 2018-10-19 一种背光模组和显示装置 Active CN208953836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1704130.3U CN208953836U (zh) 2018-10-19 2018-10-19 一种背光模组和显示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1704130.3U CN208953836U (zh) 2018-10-19 2018-10-19 一种背光模组和显示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8953836U true CN208953836U (zh) 2019-06-07

Family

ID=6674213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21704130.3U Active CN208953836U (zh) 2018-10-19 2018-10-19 一种背光模组和显示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8953836U (zh)

Cited By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025744A (zh) * 2019-09-12 2020-04-17 深圳市珏琥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混光光学膜、背光模组以及显示装置
CN111045253A (zh) * 2019-12-30 2020-04-21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背光模组及液晶显示装置
CN111095088A (zh) * 2018-10-19 2020-05-01 深圳市珏琥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背光模组和显示装置
WO2021000517A1 (zh) * 2019-06-30 2021-01-07 成都辰显光电有限公司 色彩转换组件及显示装置
CN112820205A (zh) * 2019-11-15 2021-05-18 成都辰显光电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及其制备方法、显示装置
CN112902111A (zh) * 2021-03-01 2021-06-04 武汉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背光模块
CN113050326A (zh) * 2021-03-02 2021-06-29 武汉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灯板及背光模组
CN113138494A (zh) * 2021-04-07 2021-07-20 武汉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CN113238409A (zh) * 2021-05-27 2021-08-10 业成科技(成都)有限公司 光源结构、背光模组以及显示装置

Cited By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095088A (zh) * 2018-10-19 2020-05-01 深圳市珏琥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背光模组和显示装置
US12032179B2 (en) 2019-06-30 2024-07-09 Chengdu Vistar Optoelectronics Co., Ltd. Color conversion component and display device
WO2021000517A1 (zh) * 2019-06-30 2021-01-07 成都辰显光电有限公司 色彩转换组件及显示装置
CN111025744A (zh) * 2019-09-12 2020-04-17 深圳市珏琥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混光光学膜、背光模组以及显示装置
CN112820205A (zh) * 2019-11-15 2021-05-18 成都辰显光电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及其制备方法、显示装置
CN112820205B (zh) * 2019-11-15 2023-01-31 成都辰显光电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及其制备方法、显示装置
CN111045253B (zh) * 2019-12-30 2021-12-28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背光模组及液晶显示装置
CN111045253A (zh) * 2019-12-30 2020-04-21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背光模组及液晶显示装置
CN112902111B (zh) * 2021-03-01 2022-07-12 武汉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背光模块
CN112902111A (zh) * 2021-03-01 2021-06-04 武汉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背光模块
CN113050326A (zh) * 2021-03-02 2021-06-29 武汉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灯板及背光模组
CN113138494A (zh) * 2021-04-07 2021-07-20 武汉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CN113238409A (zh) * 2021-05-27 2021-08-10 业成科技(成都)有限公司 光源结构、背光模组以及显示装置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8953836U (zh) 一种背光模组和显示装置
CN104064118A (zh) 显示装置及其前光模块
WO2020077615A1 (zh) 一种背光模组和显示装置
CN106054447A (zh) 液晶显示面板
CN100420998C (zh) 采用计算机合成全息图的光学元件、导光板、背光源及液晶显示装置
CN102518981B (zh) 光源装置及显示装置
WO2023160643A1 (zh) 显示模组和显示装置
CN103225773A (zh) 一种侧光式led动态背光模组及液晶显示装置
CN217061299U (zh) 背光模组及直下式背光装置
CN210181345U (zh) 一种改善光效且提高亮度的mini led背光模组
CN114089561A (zh) 一种显示装置
TWI293706B (en) Backlight module
CN108279460B (zh) 一种量子点导光板、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WO2021190399A1 (zh) 一种显示装置
CN208953837U (zh) 一种混光膜、超短距离混光的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CN209356805U (zh) 一种光学膜、背光模组和显示装置
CN108398829B (zh) 基于量子点的背光模组及其制作方法
CN203365860U (zh) 背光模组及液晶显示器
CN107577086B (zh) 显示装置及背光模组
US10996501B1 (en) Display panel and display device
CN110967869B (zh) 一种前置光源、使用方法以及显示装置
CN101206336A (zh) 背光模组及液晶显示装置
CN114035379A (zh) 一种背光模组、显示器以及电视机
US11320699B2 (en) Display panel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CN210123507U (zh) 一种背光模组以及显示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21228

Address after: 230012 building 101, 201, 301, production building 1 of Hefei Xinhong Photoelectric Technology Co., Ltd., east of Jiudingshan Road, north of Kuihe Road, Xinzhan District, Hefei City, Anhui Province

Patentee after: HEFEI TAIWO INTELLIGENT EQUIPMENT Co.,Ltd.

Address before: 518000 Jinke Industrial Park, 310 Fifth Avenue, Luhu Community, Guanhu Street, Longhua District, Shenzhen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704

Patentee before: SHENZHEN YUHU DISPLAY TECHNOLOGY Co.,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