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534652B - 弹簧触头以及弹簧触头的形成方法 - Google Patents

弹簧触头以及弹簧触头的形成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534652B
CN112534652B CN201980050540.1A CN201980050540A CN112534652B CN 112534652 B CN112534652 B CN 112534652B CN 201980050540 A CN201980050540 A CN 201980050540A CN 112534652 B CN112534652 B CN 112534652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pring contact
flat
portions
bent
bend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80050540.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2534652A (zh
Inventor
末岐有生
古贺正弘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Asmax Corp
Original Assignee
Tps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ps Corp filed Critical Tps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253465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53465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253465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534652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02Contact members
    • H01R13/22Contacts for co-operating by abutting
    • H01R13/24Contacts for co-operating by abutting resilient; resiliently-mounted

Landscapes

  • Coupling Device And Connection With Printed Circuit (AREA)
  • Manufacturing Of Electrical Connecto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弹簧触头及弹簧触头的形成方法,其可使平面部的移动不由弹簧的板宽限制,并使具有平面部的连接部与连接对象的接触更稳定。所述弹簧触头是将上下各个连接对象电性连接的弹簧触头,其包括:连接部,具有第一平面部,与上侧的所述连接对象连接;至少两个带状部,以一端与第一平面部的端边连续的方式形成,作为通过弯折而设置有两处以上的弯曲部的弹簧来形成;以及基底部,与所述带状部各自的另一端连续来形成,与下侧的所述连接对象连接;当所述连接部已被朝下方按压时,所述带状部分别均等地承受所述按压的负荷,并以所述连接部朝下方平行移动的方式进行弹性变形。

Description

弹簧触头以及弹簧触头的形成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将连接对象彼此电性连接的弹簧触头、以及弹簧触头的形成方法。
背景技术
以往,安装在印刷基板等的配线的触头用于将印刷基板的配线与电池的端子等连接。具体而言,先将触头安装在基板的端子,经由触头而使另一个基板的端子接地来确保两端子的导通。例如在下述的专利文献1中公开有一种触头,其包括使板弹簧材料变成旋涡状的螺旋弹簧部。专利文献1的触头(压接连接器)将长尺寸的板弹簧材料卷成旋涡状,将其两端弯折而在两端部形成平面的接点。
但是,专利文献1的触头使弹簧部变成旋涡状,并压住形成在螺旋的两端的平面部,由此使螺旋弹簧部压缩,因此为了获得规定的压缩量而使板弹簧材料的板宽变窄,在增加板弹簧材料的旋涡的卷数来获得规定的压缩量的情况下,存在弹簧部在压缩时一边倾斜一边上下移动的担忧。
因此,在专利文献1中,通过设为双重螺旋结构来减少由倒塌所引起的导通不良,但变成使成为接点的上部的平面部重合的结构,因此在触头中,体积变大,螺旋弹簧部在板弹簧材料的板宽方向上进行上下移动,因此平面部的压缩时的移动量由板弹簧材料的宽度限制,因此为了触头整体不变得过大而获得规定的压缩量,必须使板弹簧材料的板宽变窄。但是,在此情况下,存在弹簧的板宽受到限制,无法获得所期望的弹簧特性的担忧。
若在螺旋弹簧部在压缩时容易倾斜的状态下重复电性连接与切断,则螺旋弹簧部变形而无法恢复成原来的状态,由此无法进行规定的上下移动,存在无法进行电性连接的担忧,结果存在破损的担忧。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第6214053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问题
根据所述触头,即便在初期状态下两端的平面部彼此平行地形成,当弹簧伸缩时平面部也容易倾斜。在平面部倾斜的情况下,例如存在平面部与连接对象的接触变得不稳定,或每当弹簧伸缩时均在触头与连接对象之间产生摩擦,而成为磨耗等的因素的担忧。另外,在如平面部的移动方向与弹簧的板宽方向一致的情况那样,平面部的移动由弹簧的板宽限制的情况下,存在触头的小型化变得困难、或无法获得所期望的弹簧特性的担忧。
鉴于所述问题,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使平面部的移动不由弹簧的板宽限制,并使具有平面部的连接部与连接对象的接触更稳定的弹簧触头、所述弹簧触头的形成方法、以及包括所述弹簧触头的印刷基板及电子机器。
解决问题的技术手段
本发明的弹簧触头是将上下各个连接对象电性连接的弹簧触头,且设为如下的结构,此结构包括:连接部,具有第一平面部,与上侧的所述连接对象连接;至少两个带状部,以一端与第一平面部的端边连续的方式形成,作为通过弯折而设置有两处以上的弯曲部的弹簧来形成;以及基底部,与所述带状部各自的另一端连续来形成,与下侧的所述连接对象连接;当所述连接部已被朝下方按压时,所述带状部分别均等地承受所述按压的负荷,并以所述连接部朝下方平行移动的方式进行弹性变形。根据本结构,可使平面部的移动不由弹簧的板宽限制,并使具有平面部的连接部与连接对象的接触更稳定。
作为所述结构,更具体而言,也可以设为如下的结构:两个所述带状部的其中一者以与第一平面部的左侧的端边连续的方式形成,另一者以与第一平面部的右侧的端边连续的方式形成,两个所述带状部分别朝前后方向错开位置,并以通过前视,一部分重叠的方式形成。
作为所述结构,更具体而言,也可以设为如下的结构:两个所述带状部分别将穿过第一平面部的大致中央部并在上下方向上伸长的轴作为基准,而180度旋转对称。另外,作为所述结构,更具体而言,也可以设为如下的结构:在第一平面部的大致中央部设置有供上侧的所述连接对象接触的凸部。另外,作为所述结构,更具体而言,也可以设为如下的结构:所述基底部具有相对于第一平面部平行,并与下侧的所述连接对象连接的第二平面部。
作为所述结构,更具体而言,也可以设为如下的结构:将第一平面部的前侧或后侧的端边朝下方弯折来形成第一弯折部,将第二平面部的前侧或后侧的端边朝上方弯折来形成第二弯折部,使第一弯折部及第二弯折部的前后相向的相向面彼此接近,使第一平面部与第二平面部的相对的位置关系由所述相向面彼此的接触来限制。
作为所述结构,更具体而言,也可以设为如下的结构:在第一弯折部及第二弯折部的其中一者设置嵌入用突起,并且在另一者设置孔,将所述嵌入用突起嵌入所述孔,使第一平面部与第二平面部的相对的位置关系由所述嵌入用突起与所述孔的边缘的接触来限制。
作为所述结构,更具体而言,也可以设为如下的结构:通过所述嵌入用突起接触所述孔的边缘,而规定未进行所述按压的初期状态下的第一平面部与第二平面部的距离,在所述初期状态下,通过所述带状部的弹力来朝相互分离的方向对第一平面部与第二平面部施力。
作为所述结构,更具体而言,也可以设为如下的结构:在第一弯折部及第二弯折部的其中一者设置朝另一者的所述相向面突出的导电用突起,通过所述导电用突起接触所述相向面,第一平面部与第二平面部之间的导电路径变短。
作为所述结构,更具体而言,也可以设为如下的结构:通过第一弯折部的下端与第二平面部的接触、或第二弯折部的上端与第一平面部的接触,而限制第一平面部与第二平面部的相对的位置关系。
作为所述结构,更具体而言,也可以设为如下的结构:作为第一弯折部,分别形成有将第一平面部的前侧的端边朝下方弯折的部分、及将第一平面部的后侧的端边朝下方弯折的部分,作为第二弯折部,分别形成有将第二平面部的前侧的端边朝上方弯折的部分、及将第二平面部的后侧的端边朝上方弯折的部分。
作为所述结构,更具体而言,也可以设为如下的结构:作为所述带状部各自的所述弯曲部,包括第一弯曲部,及宽度比第一弯曲部更宽、并具有第一弯曲部进入的切口的第二弯曲部,以及位于第一弯曲部与第二弯曲部之间的第三弯曲部。
作为所述结构,更具体而言,也可以设为如下的结构:包括将第一平面部的前侧或后侧的端边朝下方弯折所形成的第一弯折部、或将第二平面部的前侧或后侧的端边朝上方弯折所形成的第二弯折部,通过第一弯折部的下端与第二平面部的接触、或第二弯折部的上端与第一平面部的接触,而限制第一平面部与第二平面部的相对的位置关系。
本发明的弹簧触头的形成方法是包括金属板材的弯折步骤的所述结构的弹簧触头的形成方法,且设为如下的方法:所述金属板材在第一平面部的构成元件的一端依次连接有一个所述带状部的构成元件、及作为第二平面部的构成元件的一部分的第一元件,在第一平面部的构成元件的另一端依次连接有另一个所述带状部的构成元件、及作为第二平面部的构成元件的剩余部分的第二元件。另外,作为所述方法,更具体而言,也可以设为如下的方法:第一元件与第二元件具有可进行一侧朝另一侧的嵌合的嵌合部,所述方法包括所述嵌合的步骤。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弹簧触头,可使平面部的移动不由弹簧的板宽限制,并使具有平面部的连接部与连接对象的接触更稳定。
附图说明
图1是第一实施方式的弹簧触头10的立体图。
图2是表示对金属条材进行了冲压加工的状态的平面图。
图3是弹簧触头10的平面图。
图4是弹簧触头10的正面图。
图5是图3的A-A线剖面图。
图6是对弹簧触头10施加了按压力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7是弹簧触头10的仰视图。
图8是表示止动件与引导件的图,(a)是止动件与引导件分离的图,(b)是止动件与引导件的相互的倾斜部已接触的图,(c)是止动件朝引导件的内侧偏离而下降的图。
图9是沿着印刷基板的曲线形状安装有弹簧触头10的平面图。
图10是使带状部变成Z形状的弹簧触头的剖面图。
图11是在第一平面部的相向的端边中,一条带状部与一个端边连续来设置,两条带状部与另一个端边连续来设置的弹簧触头的展开图。
图12是表示第二平面部的嵌合部的变形例的图,(a)是将嵌合部设为一个的仰视图,(b)是使嵌合部变成段差状的仰视图。
图13是第二实施方式的弹簧触头10a的立体图。
图14是弹簧触头10a的另一视点的立体图。
图15是弹簧触头10a的又一视点的立体图。
图16是第三实施方式的弹簧触头10b的立体图。
图17是弹簧触头10b的另一视点的立体图。
图18是在弹簧触头10b的制造阶段产生的中间体的外观图。
图19是表示按压第一平面部的情况的说明图。
图20是第四实施方式的弹簧触头10c的立体图。
图21是弹簧触头10c的另一视点的立体图。
图22是与将弯折角度θ设定成不同的值的情况相关的说明图。
图23是第五实施方式的弹簧触头10d的立体图。
图24是与弹簧触头10d朝连接对象的固定相关的说明图。
图25是第六实施方式的弹簧触头10e的立体图。
图26是弹簧触头10e的剖面图。
图27是尺寸调节后的弹簧触头10e1的立体图。
图28是与金属板材的增厚相关的说明图。
符号的说明
10、10a、10b、10c、10d、10e、70:弹簧触头
12:第一平面部
14、72、78、82:带状部
16:第二平面部
18:金属条材
20:第一平面部的端边
22:端边的凸部
23:已被从金属条材切离的端边的凸部的一部分
24:第一平面部中央的凸部
26:凸部的顶点
28:带状部的一端
30a、30b、30c:弯曲部
31a、31b:直线部
32:切口
34:第二平面部的端边
36:带状部的另一端
38:第二平面部与导体图案的接触面的侧方部分
40:止动件
40a、40a1、40a2:嵌入用突起
42:第一平面部的端边
44:引导件
44a、44a1、44a2:孔
44b:导电用突起
44c:凹部
46:第二平面部的端边
48:止动件的外表面
49:壁部
50:引导件的内表面
52、54:倾斜面
56:相向侧部
58、88、92:嵌合部
60:凸部
62:凹部
64:印刷基板
66:印刷基板的曲线形状
76、80:端边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各实施方式列举为例子,使用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弹簧触头、弹簧触头的形成方法、包括弹簧触头的印刷基板及电子机器进行说明。以下的说明中的上下、左右、及前后的各方向(相互正交的方向)如图1等中所示。
弹簧触头将上下两个连接对象电性连接。例如,可列举弹簧触头将印刷基板的导体图案彼此电性连接的情况。在此情况下,一个印刷基板可变成刚性基板,另一个印刷基板可变成柔性基板。以下,以弹簧触头在固定在刚性基板的导体图案(相当于下侧的连接对象)的状态下接合,且弹簧触头由柔性基板的导体图案等被电性连接构件(相当于上侧的连接对象)按压的情况为例进行说明。
1.第一实施方式
首先,对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图1是第一实施方式的弹簧触头10的立体图。弹簧触头10包括一连串地形成的第一平面部12、成为弹簧部的带状部14、第二平面部16。为了将它们一连串地形成,如图2所示,以可获得具有成为第一平面部12、带状部14及第二平面部16的部分的多个弹簧触头的方式,对长尺寸板状的金属条材(箍材)18进行切断加工(冲裁加工),并进行各带状部14的弯曲加工等,由此形成弹簧触头10。切断加工及弯曲加工可通过冲压加工来进行。弹簧触头10在弯曲加工之前或之后被从金属条材18切离。金属条材18包含磷青铜、铍铜、黄铜等金属。也可以在冲压加工之前或之后,在金属条材18的表面形成镀锡层或镀金层等镀层。除从金属条材18形成弹簧触头10以外,也可以从单片的金属板形成弹簧触头10。另外,关于图2中的上下表示的第二平面部16各者(图7中的上下表示的第二平面部16各者也一样),一者相当于本发明的第一元件,另一者相当于本发明的第二元件。
如图3的平面图所示,第一平面部12变成将上下方向作为厚度方向的平面状,是成为被电性连接构件按压的接点的部分。第一平面部12形成为具有偶数的边的多角形状(本实施方式中为矩形),可形成后述的止动件40。多角形状的角也可以是R形状等带有弧形的形状。作为对第一平面部12进行平视时的大小的一例,可列举约1.4×1.0mm,但并不限定于所述大小。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第一平面部12的相向的端边20设置有凸部22,但视需要也可以不形成所述凸部22另外,凸部22的一部分23是已被从金属条材18切离的部分。如图4所示,在未对第一平面部12施加按压力的初期状态下,第一平面部12与第二平面部16变成平行。
在第一平面部12的中心设置有与上侧的连接对象接触的凸部24。如图3、图4所示,凸部24成为相对于顶点26变成点对称的山形。凸部24可通过在所述冲压加工时进行按压加工来形成。被电性连接构件按压凸部24的顶点26,由此对第一平面部12施加按压力。凸部24位于第一平面部12的中央部分,其顶点26位于第一平面部12的中心,因此被电性连接构件的按压力朝第一平面部12的整体均等地施加。另外,弹簧触头10的形状将穿过顶点26(第一平面部12的中心),并与第一平面部12正交的轴作为基准而180°旋转对称(旋转180°的形状与原来的形状相同),作为其一部分的第一平面部12或各带状部14也同样地变成180°旋转对称。对第一平面部12进行平视,第一平面部12的形状也可以看作相对于第一平面部12的中心为180°对称(点对称)。从第一平面部12朝带状部14均等地施加按压力,如后述那样,第一平面部12可一边相对于第二平面部16维持平行一边移动。
凸部24的大小并无限定,但当安装弹簧触头10时,若利用吸引喷嘴来吸引第一平面部12,则使凸部24比吸引喷嘴的吸引口更小,而可利用吸引喷嘴来吸引第一平面部12。另外,若被电性连接构件可对第一平面部12的整体均等地按压,则也可以省略凸部24。
如图1、图2、图5所示,带状部14是在第一平面部12与第二平面部16之间弯曲而形成的变成带状的部分,成为弹簧部。另外,如图1所示,两个带状部14的一端28分别与第一平面部12的左右相向的端边20连接。带状部14变成比第一平面部12的端边20的宽度的1/2更窄的宽度,带状部14彼此不接触。带状部14包括两个以上的弯曲部30a、30b、30c,在本实施方式中,如所述那样在每一个带状部14形成有三个弯曲部。另外,带状部14的将弯曲部30a、弯曲部30b、弯曲部30c彼此连结的部分形成为直线状,成为直线部31a、直线部31b。如图4、图5所示,通过前视,两个带状部14以从第一平面部12至第二平面部16为止大概蛇行的方式配置,一个带状部14的中央的弯曲部30c的左右方向位置与另一个带状部14的上下的弯曲部30a、弯曲部30b的左右方向位置大致相同。如此,各带状部14以通过前视,一部分重叠的方式形成,可实现足够大地使用第一平面部12与第二平面部16之间的空间的蛇行,因此容易具有良好的作为弹簧的特性。进而,在本实施方式中,朝前后方向错开位置来配置两个带状部14,因此即便如所述那样以一部分重叠的方式形成,也可以避免相互的接触。
另外,各带状部14将所述轴作为基准而180°旋转对称,各带状部14的弯曲部30a、弯曲部30b、弯曲部30c的弯曲角度也变成相等。弯曲部30a、弯曲部30b、弯曲部30c以第一平面部12与直线部31a、直线部31a与直线部31b、直线部31b与第二平面部16变成锐角的方式弯曲。另外,各弯曲部30a、30b、30c的弯曲角度并不限定于所述锐角,只要可使带状部14作为弹簧发挥功能,则也可以使角度变大。例如,各弯曲部30a、30b、30c的角度也可以是90°等。
通过所述结构,当利用被电性连接构件朝第二平面部16按压了第一平面部12时,从第一平面部12朝各带状部14均等地施加按压力。带状部14彼此如所述那样变成180°旋转对称,因此各带状部14以同时变成相同的形状的方式被压缩。第一平面部12相对于第二平面部16不扭转,第一平面部12一边维持与第二平面部16平行的状态一边移动。带状部14彼此以变成所述180°旋转对称的方式配置,因此可防止带状部14扭转而进行塑性变形。
在带状部14中,弯曲部30a、弯曲部30b、弯曲部30c为R形状。通过弯曲部30a、弯曲部30b、弯曲部30c变成R形状,可使带状部14具有弹力,带状部14可作为弹簧来维持功能。第一平面部12被按压,当所述按压力消失时,第一平面部12回到原来的位置,弹簧触头10恢复成原来的状态。
带状部14的各弯曲部30a、30b、30c包含与第一平面部12连续的第一弯曲部30a、与第二平面部16连续的第二弯曲部30b、形成在第一弯曲部30a与第二弯曲部30b之间的第三弯曲部30c。第一弯曲部30a的宽度变细,使宽度比第二弯曲部30b更窄。第二弯曲部30b包括第一弯曲部30a进入的切口32。另外,所述切口32也可以略微形成在直线部31b。如图6所示,当带状部14被强力地压缩而进行了弹性变形时,第一弯曲部30a可进入切口32中。在第二弯曲部30b形成有第一弯曲部30a进入的切口32,因此不仅可使各弯曲部30a、30b、30c的变形量变大,而且可一边防止弹簧触头10整体的体积变大,一边使被电性连接构件按压第一平面部12时的冲程变长。此时,直线部31a、直线部31b弯曲,有助于带状部14的弹簧功能。另外,若所述冲程也可以短,则也可以省略切口32。
弯曲部30a、弯曲部30b、弯曲部30c以通过调整弹簧触头10的初期状态(第一平面部12未被按压的状态)下的弯曲角度,而可对照安装弹簧触头10的电子机器的大小来调整从第一平面部12至第二平面部16为止的距离的方式构成。例如,从第一平面部12至第二平面部16为止的距离约为3.0mm~1.0mm。具体而言,弯曲部30a、弯曲部30b、弯曲部30c只要对应于被电性连接构件按压第一平面部12时的冲程来适宜调整弯曲角度即可。
如图7所示,第二平面部16是通过焊料等来与印刷基板的导体图案电性接合的部分,与两条带状部14的各自的端部连续来形成。具体而言,两个第二平面部16变成平面状,在第二平面部16的端边34连接带状部14的另一端36,如后述那样,两个第二平面部16通过嵌合部58而变成一体。通过两个第二平面部16变成同一面,两个第二平面部16变成一体而与导体图案接合。另外,第二平面部16变成具有偶数的边的多角形状(本实施方式中为矩形),可形成后述的引导件44。多角形状的角也可以是R形状等带有弧形的形状。
第二平面部16可以将与导体图案的接触面整体焊接在导体图案,也可以仅将其接触面的侧方部分38焊接在导体图案。焊接可通过回流焊方式等任意的方法来进行。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平面部12形成止动件40。止动件40是使第一平面部12中的未连接带状部14的端边42(前后的各端边)面向第二平面部16,朝弯曲部30b、弯曲部30c侧弯折的部分。止动件40相对于第一平面部12垂直地配置。止动件40以平行地相向的方式形成有两处。当已朝第二平面部16按压第一平面部12时,通过使止动件40的前端接触第二平面部16,而阻止第一平面部12过度地移动。通过止动件40,防止第一平面部12过度移动而导致弹簧触头10变形。通过变更止动件40的高度,可变更第一平面部12的可移动距离。另外,通过相对于第一平面部12,止动件40在垂直方向上弯折来配置,可提高弹簧触头10的强度。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平面部16包括引导件44。引导件44是使第二平面部16中的未连接带状部14的端边46(前后的各端边)面向第一平面部12,朝弯曲部30a、弯曲部30c侧弯折的部分。引导件44相对于第二平面部16垂直地配置。引导件44以平行地相向的方式形成有两处。两个止动件40在相向的引导件44间移动。止动件40的外表面与引导件44的内表面变成在前后方向上相向的面(相向面),止动件40与引导件44的位置关系可以设为止动件40的外表面一边抵接在引导件44的内表面一边滑动,也可以设为隔着小的间隙而移动。通过如所述那样使止动件40的外表面与引导件44的内表面接近并相向,可将止动件40的外表面与引导件44的内表面始终维持成平行,并防止第一平面部12与第二平面部16的俯视时的相对的旋转等。通过适宜变更引导件44的高度,可变更引导止动件40的长度。另外,通过相对于第二平面部16,引导件44在垂直方向上弯折来配置,可提高弹簧触头10的强度。
也可以在止动件40与引导件44的端边42、端边46设置倾斜面52、倾斜面54(图8的(a))。即便两个止动件40中的一个止动件40以落在引导件44的端边46上的方式下降,倾斜面52也一边抵接在引导件44的倾斜面54并被朝止动件40的内方侧引导,一边朝第二平面部16下降(图8的(b)),止动件40在引导件44的内表面侧移动(图8的(c))。即便在弹簧触头10的形成时产生少许的尺寸误差,也可以通过倾斜面52、倾斜面54来将止动件40的外表面48确实地配置在引导件44的内表面50侧。另外,也可以省略各倾斜面52、54。
在本实施方式中,将止动件40设置在第一平面部12,将引导件44设置在第二平面部16,但也可以将止动件40设置在第二平面部16,将引导件44设置在第一平面部12。另外,止动件40与引导件44分别不限定于两个,也可以分别为一个。进而,只要可将弹簧触头10的强度保持成规定值以上、或将第一平面部12与第二平面部16保持成平行,则也可以不设置止动件40与引导件44。另外,也可以仅设置止动件40。在此情况下,可以仅设置在第一平面部12,也可以仅设置在第二平面部16,也可以设置在第一平面部12与第二平面部16。
如图7所示,两个第二平面部16包括相互嵌合在相向侧部56的嵌合部58。嵌合部58例如由L字形状的凸部60、及被所述凸部60嵌入的凹部62形成。通过凸部60进入凹部62,可限制第二平面部16在与带状部14的压缩方向正交的方向上移动。可防止两个第二平面部16在平面方向上偏离,可保持两个第二平面部16变成一体的状态,因此容易维持弹簧触头10的形状。
通过焊料等来将弹簧触头10与印刷基板的导体图案电性连接,由此可构成包括弹簧触头10的印刷基板。本申请的弹簧触头10如所述那样变成非常小的形状,因此也可以如图9那样沿着印刷基板64的曲线形状66来安装弹簧触头10。可提高印刷基板64中的安装面积的比例,而变成高密度安装的印刷基板64。
另外,本实施方式的电子机器是包括安装有弹簧触头10的印刷基板64的机器。作为电子机器,包含智能手机、平板计算机、移动电话、膝上型计算机、数码相机、电视机、音频机器、各种遥控器等任意的机器。进而,电子机器并不限定于成为一个商品,也包含装载在汽车的汽车音响、汽车导航系统等发挥规定的功能的组件。若如所述那样为高密度安装的印刷基板64,则可使电子机器小型化。
如上所述,在本实施方式中,可使第一平面部12一边保持相对于第二平面部16的平行一边移动,因此可防止带状部14扭转而进行塑性变形。即便重复导体图案与被电性连接构件的连接与切断,也可以维持弹簧触头10的形状。因此,弹簧触头10可使电性连接与切断变得确实。本发明的弹簧触头10也可以用作接近传感器或开关。
以上,对第一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所述实施方式。例如,第一平面部12的形状可以是包含正方形或长方形的多角形、圆形、椭圆形等任意的形状。另外,两个第二平面部16变成一体的状态下的形状也可以是多角形、圆形、椭圆形等任意的形状。在第一平面部12与第二平面部16中也可以变成不同的形状。进而,第一平面部12与第二平面部16的形状也可以在其外周具有任意的凹凸。
所述实施方式的带状部14的弯曲部30a、弯曲部30b、弯曲部30c的数量为三个,但其数量可任意地设定。例如,如图10的弹簧触头70那样,带状部72包括第一弯曲部30a与第二弯曲部30b这两个弯曲部,进而包括所述弯曲部30a、弯曲部30b之间的直线部73。如图10所示,通过第一平面部12、带状部72及第二平面部16,以侧视变成Z形状的方式形成。在此情况下,存在第一平面部12一边相对于第二平面部16保持平行,一边在平面方向上略微旋转的担忧,但可应用于冲程短的弹簧触头70。第二平面部16以能够在相对于基板可导通的状态下滑动的方式与基板连接,由此第一平面部12可不在平面方向上旋转而移动。另外,也可以将一条带状部中所包含的弯曲部的数量设为四个以上。
另外,只要第一平面部12可保持相对于第二平面部16的平行来移动,则带状部14的数量也可以任意地设定。例如,如图11那样,也可以在第一平面部74的一个端边76连接有两条带状部78,在另一个端边80连接有一条带状部82。在图11的情况下,改变带状部78、带状部82的宽度来调整弹力,第一平面部74可保持相对于第二平面部84a、第二平面部84b、第二平面部84c的平行来移动。进而,带状部14的长度方向也可以相对于第一平面部12朝向任意的方向,两条带状部14也可以不朝向变成所述180°旋转对称的方向,而朝向任意的方向。
带状部14中的弯曲部30a、弯曲部30b、弯曲部30c彼此之间变成直线形状,但并不限定于直线形状。弯曲部30a、弯曲部30b、弯曲部30c彼此之间也可以弯曲、或蛇行。另外,也可以是将弯曲部30a、弯曲部30b、弯曲部30c彼此直接连接,而省略直线部31a、直线部31b的带状部。
图1的带状部14的第一弯曲部30a与第一平面部12连续来形成,第二弯曲部30b与第二平面部16连续来形成,但也可以是第一弯曲部30a与第二平面部16连续来形成,第二弯曲部30b与第一平面部12连续来形成的结构。
在图7的第二平面部16设置有两个嵌合部58,但也可以如图12的(a)的第二平面部86那样为一个嵌合部88。另外,只要可限制第二平面部16的位置,则嵌合部58、嵌合部88并不限定于所述凸部60与凹部62。例如,如图12的(b)的第二平面部90那样,作为嵌合部92,设为段差形状,相互的段差形状也可以防止第二平面部90的位置偏离。
也可以将所述实施方式中所示的弹簧触头10的结构上下颠倒来使用。例如,在将图1的弹簧触头10上下颠倒来使用的情况下,第二平面部16变成由被电性连接构件按压的接点侧,第一平面部12通过焊料等来与印刷基板的导体图案电性接合。在此情况下,优选考虑朝导体图案的接合而省略凸部24。
所述实施方式对将刚性基板的导体图案与柔性基板的导体图案连接进行了说明,但也可以是刚性基板的导体图案彼此、柔性基板的导体图案彼此的连接。另外,也可以在柔性基板的导体图案接合弹簧触头,刚性基板的导体图案按压第一平面部。
进而,通过弹簧触头来连接的两个连接对象并不限定于印刷基板的导体图案的连接,也可以用于线束的端子连接。因此,本申请的电子机器并不限定于包括安装有弹簧触头的印刷基板的电子机器,而是通过任意的方法来包含在电子机器中者。
本实施方式的弹簧触头以带状部的各端部与第一平面部及第二平面部形连续的方式形成,第一平面部经由已弯曲的带状部而朝第二平面部移动,由此带状部以被压缩的方式变形。此时,由于形成有多个带状部,因此第一平面部可保持相对于第二平面部的平行来移动,可防止带状部变形或破损,并且也可以防止平面部的倾斜。进而,带状部即便重复电性连接与切断,也可以恢复成原来的形状。因此,弹簧触头的形状被维持,弹簧触头可维持所期望的电性连接。
带状部形成为相对于第一平面部的中心变成180°旋转对称的形状,变成180°旋转对称的两个以上的弯曲部以弯曲角度变成相等的方式形成,因此第一平面部与第二平面部可不倾斜而保持平行。进而,由于在弯曲部形成有切口,因此可尽可能增大弯曲部的压缩量,因此可一边维持规定的压缩量,一边使弹簧触头整体的高度变低。另外,通过形成止动件与引导件,可不使弹簧触头变形及破损而更确实地保持第一平面部与第二平面部的平行。通过在第二平面部形成嵌合部,可利用嵌合部来限制第二平面部朝平面方向的移动,因此变得容易维持弹簧触头的形状。
本实施方式的弹簧触头可朝印刷基板高密度安装,也可以实现印刷基板的小型化。因此,也可以实现包括本实施方式的弹簧触头的电子机器的小型化。进而,本实施方式的弹簧触头与以往的弹簧触头相比,导通的距离变短,由此在高频电路中可高速地收发信号。
2.第二实施方式
继而,对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将重点放在与第一实施方式不同的内容来进行说明,关于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内容,有时省略说明。另外,在第一实施方式与第二实施方式中附加有相同的符号的元件彼此基本上是相同的元件。
图13~图15分别是第二实施方式的弹簧触头10a的从不同角度观察的立体图。如这些图所示,第二实施方式的弹簧触头10a的形状也将穿过顶点26(第一平面部12的中心),并与第一平面部12正交的轴(在上下方向上伸长的轴)作为基准而180°旋转对称,作为其一部分的第一平面部12或各带状部14也变成180°旋转对称。
设置在弹簧触头10a的两个带状部14的一端28各自与第一平面部12的左右相向的端边20分别连接。另外,在第一弯曲部30a与第二弯曲部30b的前后方向中央部,设置有朝与带状部14的伸长方向相同的方向伸长的切口。这些切口主要为了在弹性变形时取得带状部14中产生的应力的平衡而设置。例如,若将带状部14的宽度设为一致,则与第三弯曲部30c的附近相比,在第一弯曲部30a与第二弯曲部30b的附近应力变高,但通过设置所述切口,可减少此种应力的偏颇。
另外,在第一实施方式中,设为第一弯曲部30a可进入形成在第二弯曲部30b的切口的结构,但在第二实施方式中未采用此种结构。但是,在第二实施方式中也可以采用此种可进入的结构。另外,在后述的第三实施方式中,与第三弯曲部30c的附近相比,在第一弯曲部30a与第二弯曲部30b的附近使带状部14的宽度变狭来代替设置所述切口,由此同样地减少应力的偏颇。
另外,在第二实施方式中的两个第二平面部16(与各个带状部14连接的部分,相当于本发明的第一元件与第二元件)未设置嵌合部,这些第二平面部16的端边彼此接近并左右相向,各自的下侧表面位于同一平面上。在第二实施方式中,即便不设置所述嵌合部,通过设置后述的嵌入用突起40a与孔44a的组合,也极力防止两个第二平面部16在平面方向上偏离。但是,在第二实施方式中,也可以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地设置嵌合部。两个第二平面部16可用作使用焊料来固定在连接对象时的焊接面。
进而,在第二实施方式的前后的各止动件40设置有嵌入用突起40a,在前后的各引导件44设置有被嵌入用突起40a嵌入的孔44a。在本实施方式中,将嵌入用突起40a嵌入孔44a,使第一平面部12与第二平面部16的相对的位置关系由嵌入用突起40a与孔44a的边缘的接触来限制。
若更具体地进行说明,则孔44a的左右方向尺寸不论上下的位置均变成固定,其尺寸变成比嵌入用突起40a的左右方向尺寸略大的程度。另外,嵌入用突起40a与孔44a的左右方向中心位置一致。由此,嵌入用突起40a的左右的动作由与孔44a的左右的边缘的接触来抑制,第一平面部12与第二平面部16的左右方向的相对的位置关系的偏离也得到抑制。进而,嵌入用突起40a在俯视时进行旋转的动作也由嵌入用突起40a的左右的端面与孔44a的左右的边缘的面(前后方向尺寸相当于板厚的面)的接触来抑制,第一平面部12与第二平面部16的俯视旋转方向的相对的位置偏离也得到抑制。另外,只要不接触孔44a的上侧的边缘,则嵌入用突起40a的上下的动作不受阻碍。也可以将相当于嵌入用突起40a者设置在引导件44侧,将相当于孔44a者设置在止动件40侧。
另外,通过嵌入用突起40a接触(卡在)孔44a的上侧的边缘,而规定第一平面部12与第二平面部16的最大距离。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初期状态(未进行第一平面部12及第二平面部16的一者朝另一者的按压的状态)下,嵌入用突起40a接触孔44a的上侧的边缘,并且由带状部14形成的弹簧(上下伸缩的弹簧)以变成略微收缩的状态的方式设定。由此,在初期状态下,也通过带状部14的弹力来朝相互分离的方向对第一平面部12与第二平面部16施力。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如所述那样对所述弹簧设定初期负荷(预负荷),可使初期状态下的第一平面部12与第二平面部16的距离稳定成所述经规定的最大距离。另外,通过调节初期负荷的大小,也可以调节连接对象与第一平面部12的初期的接触力(弹簧触头10a开始变形时的接触力)。另外,所述初期负荷的大小或最大距离的大小可对照制品规格等而适宜设定。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前后的各引导件44的内表面,设置有朝对应的止动件40的外表面(相向面)突出的导电用突起44b。导电用突起44b可与凸部24的情况同样地,通过对引导件44的外表面进行按压加工来形成。另外,形成在引导件44的外表面的凹部44c通过所述按压加工来形成。导电用突起44b接触止动件40的相向面,由此使各引导件44与止动件40经由导电用突起44b而接触,可形成第一平面部与第二平面部之间的导电路径。所述导电路径变得比各引导件44与止动件40未接触的情况的导电路径(隔着带状部14的第一平面部与第二平面部之间的导电路径)更短,其结果,例如可实现高频电路中的高速的信号的收发。
为了使引导件44与止动件40更确实地接触,理想的是导电用突起44b的前端压接在止动件40的外表面。另外,也可以将相当于导电用突起44b者设置在止动件40的外表面,使其与引导件44的内表面接触。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初期状态下使导电用突起44b不与止动件40接触,在平面部12朝下方移动了规定量以上的阶段使两者接触。如此,在初期状态下抑制导电用突起44b与止动件40的外表面的摩擦,以第一平面部12变得极其容易朝下方移动的方式考虑。另外,使止动件40的外表面与引导件44的内表面接近并相向,由此可将止动件40的外表面与引导件44的内表面始终维持成平行,并防止第一平面部12与第二平面部16的俯视时的相对的旋转等,这一点与第一实施方式的情况相同。尤其在本实施方式(后述的第三实施方式也一样)中,在初期状态下也使止动件40的外表面与引导件44的内表面接近并相向,因此也可以防止初期状态下的所述旋转等。进而,通过所述嵌入用突起40a与孔44a的组合来抑制位置偏离的效果在初期状态下也有效。通过此种结构,即便本实施方式的弹簧触头10a在初期状态下被施加无意的外力,也可以极力抑制变形或破损等。另外,弹簧触头维持尚未使连接对象接触第一平面部12的初期状态而被处理的情况也多,如此,重要的是在初期状态下也可以抑制变形或破损等。
3.第三实施方式
继而,对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将重点放在与第二实施方式不同的内容来进行说明,关于与第二实施方式相同的内容,有时省略说明。另外,在第二实施方式与第三实施方式中附加有相同的符号的元件彼此基本上是相同的元件。
图16及图17分别是第三实施方式的弹簧触头10b的从不同角度观察的立体图。如这些图所示,第三实施方式的弹簧触头10b的形状也将穿过顶点26(第一平面部12的中心),并与第一平面部12正交的轴(在上下方向上伸长的轴)作为基准而180°旋转对称,作为其一部分的第一平面部12或各带状部14也变成180°旋转对称。弹簧触头10b的上下方向尺寸在0.9mm(已被按压的状态)~1.2mm(初期状态)左右的范围内变动。
另外,在第二实施方式中,在前后各设置有一组相互对应的嵌入用突起40a与孔44a的组合,但在第三实施方式中,在前后各设置有两组相同的组合。更具体而言,在前后的各止动件40设置有两个嵌入用突起40a1、40a2,在前后的各引导件44设置有两个孔44a1、44a2。嵌入用突起40a1设置在止动件40的靠左侧,嵌入用突起40a2设置在止动件40的靠右侧。另外,孔44a1设置在引导件44中的被嵌入用突起40a1嵌入的位置,孔44a2设置在引导件44中的被嵌入用突起40a2嵌入的位置。
这些嵌入用突起40a1、嵌入用突起40a2及孔44a1、孔44a2的作用基本上与第二实施方式的情况相同。但是,在第三实施方式中,通过增加嵌入用突起与孔的组合,可更有效地抑制第一平面部12与第二平面部16的左右方向的相对的位置关系的偏离。另外,相互对应的嵌入用突起与孔的共计四个组合以通过俯视,在前后与左右的任一者中均大致变成对称的方式配置,可使承受了由带状部14所产生的初期负荷的初期状态下的形态更稳定。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也从以可获得多个弹簧触头的方式进行了切断加工(冲裁加工)的金属条材(金属板材)制造弹簧触头,但在弹簧触头10b的制造阶段产生的中间体(即将从金属条材切出弹簧触头之前的状态)变成图18的(a)中所示的形态。另外,在图18中,将由虚线框包围的部分的放大图示于右侧。如此,在所述中间体中,在弹簧触头10b中的第一平面部12的前后的端边连接有金属条材的其他部分,通过将所述连接部分附近切断来获得弹簧触头10b。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平面部12的前后的端部的一部分23a变成已被从金属条材的其他部分切离的部分。
另外,所述端部的一部分23a通过弯曲加工而位于比第一平面部12的外表面略下方,以极力避免与连接对象的接触(参照图19)的方式考虑。另外,只要可适当地获得弹簧触头,则所述中间体的形态并无特别限定。例如,如图18的(b)所示,也可以在弹簧触头10b中的第一平面部12的左右的端边连接金属条材的其他部分,通过将所述连接部分附近切断来获得弹簧触头10b。
4.第四实施方式
继而,对本发明的第四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在以下的说明中,将重点放在与第三实施方式不同的内容来进行说明,关于与第三实施方式相同的内容,有时省略说明。在第三实施方式与第四实施方式中附加有相同的符号的元件彼此基本上是相同的元件。另外,第四实施方式(后述的第五实施方式及第六实施方式也一样)的弹簧触头的形状也将穿过第一平面部12的中心,并与第一平面部12正交的轴(在上下方向上伸长的轴)作为基准而180°旋转对称。
图20及图21分别是第四实施方式的弹簧触头10c的从不同角度观察的立体图。如这些图所示,在弹簧触头10c中,形成在前后的各引导件44的两个孔44a1、44a2的下侧未到达第二平面部16与前后的各引导件44之间的弯折部β的R部分(通过金属板材的弯折所形成的曲面部分)。因此,在第四实施方式中,变成在弯折部β的R部分未设置孔,在第二平面部16的前后两端的整体中连接有弯折部β的R部分的形态。
因此,在朝下侧的连接对象安装弹簧触头10c的步骤中,可朝连接对象焊接图21中所示的由虚线包围的范围(由斜线的阴影表示的范围)。即,不仅可朝连接对象焊接第二平面部16,而且可朝连接对象焊接弯折部β的R部分的宽广的范围,可朝连接对象更牢固地连接固定弹簧触头10c。另外,当通过回流焊接来朝所述连接对象固定第二平面部16时,所述R部分中的焊料的表面张力变强,可抑制弹簧触头10c无意地旋转的事态。
另外,左右两个嵌入用突起40a1、40a2是将止动件40的一部分向外弯折来形成,所述弯折的角度(弯折角度θ)可设定成各种值。图22的(A)~图22的(C)分别表示将弯折角度θ设定成不同的值时的弹簧触头10c。另外,在图22中,上侧表示弹簧触头10c的外观立体图,下侧表示剖面图(利用穿过嵌入用突起40a1并与左右方向垂直的平面切断时的剖面图)。
图22的(A)中的弯折角度θ大概为180°,嵌入用突起40a1、嵌入用突起40a2以朝止动件40密接的方式弯折。在此情况下,嵌入用突起40a1、嵌入用突起40a2的从止动件40朝前后方向的突出量δ大概变成相当于嵌入用突起40a1、嵌入用突起40a2的板厚。
另一方面,图22的(B)中的弯折角度θ变得比图22的(A)中的弯折角度θ略小。由此,图22的(B)中的突出量δ变得比图22的(A)中的突出量δ更大。因此,在图22的(B)中所示的弹簧触头10c中,即便如由图22的空心箭头所例示那样对止动件40施加前后方向的外力,也可以与突出量δ变大相应地,使嵌入用突起40a1、嵌入用突起40a2难以从孔44a1、孔44a2脱离。由此,可使嵌入用突起40a1、嵌入用突起40a2的钩挂(朝孔44a1、孔44a2的上侧的边缘的钩挂)脱落的事态难以产生。
另外,在图22的(C)中所示的弹簧触头10c中,弯折角度θ变得比图22的(B)中所示的弯折角度θ更小,相应地,突出量δ也变得更大。进而,在图22的(C)中所示的弹簧触头10c中,在引导件44与嵌入用突起40a1、嵌入用突起40a2之间,形成有孔44a1、孔44a2的上侧的边缘进入的大小的间隙。因此,所述弹簧触头10c至少在初期状态下,变成孔44a1、孔44a2的上侧的边缘嵌入引导件44与嵌入用突起40a1、嵌入用突起40a2之间的状态。由此,即便如由图22的空心箭头所例示那样对止动件40施加前后方向的外力,嵌入用突起40a1、嵌入用突起40a2也朝孔44a2的上侧的边缘附近碰撞,由此可防止止动件40的前后方向的位置偏离。
5.第五实施方式
继而,对本发明的第五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在以下的说明中,将重点放在与第四实施方式不同的内容来进行说明,关于与第四实施方式相同的内容,有时省略说明。在第四实施方式与第五实施方式中附加有相同的符号的元件彼此基本上是相同的元件。
图23是第五实施方式的弹簧触头10d的立体图。在弹簧触头10d中,以与引导件44的左右方向的一端连接的方式设置有增强部45。若更具体地进行说明,则与前侧的引导件44的左侧连接的金属板材的部分朝后方弯折90°,而形成左侧的增强部45。另一方面,与后侧的引导件44的右侧连接的金属板材朝前方弯折90°,而形成右侧的增强部45。
另外,增强部45的下端部45a的上下方向位置与第二平面部16的下侧表面的上下方向位置一致。由此,若如图24所示那样将弹簧触头10d固定在连接对象Ob1的上侧平面,则下端部45a与第二平面部16一同接触连接对象Ob1。
当将弹簧触头10d固定在连接对象Ob1时,只要将下端部45a与第二平面部16一同焊接在连接对象Ob1的上侧平面即可。例如,在图24中所示的区域γ设置焊料,由此可将下端部45a也焊接在连接对象Ob1,可抑制弹簧触头10d的无意的变形或从连接对象Ob1的剥离。即,即便对引导件44施加由空心箭头所例示的外力,由于下端部45a已与连接对象Ob1接触,因此也可以通过增强部45的支撑来抑制如引导件44的上侧朝后方倒塌那样的变形。另外,此时产生下端部45a被朝连接对象Ob1挤压的力,所述力以阻碍下端部45a与连接对象Ob1的焊接的剥离的方式发挥作用。
6.第六实施方式
继而,对本发明的第六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在以下的说明中,将重点放在与第四实施方式不同的内容来进行说明,关于与第四实施方式相同的内容,有时省略说明。在第四实施方式与第六实施方式中附加有相同的符号的元件彼此基本上是相同的元件。
图25是第六实施方式的弹簧触头10e的立体图。图26是图25中所示的弹簧触头10e的剖面图(利用将弹簧触头10e前后一分为二的平面切断时的剖面图)。关于本实施方式中的止动件40及引导件44,设置有槽部40x及爪部44x来代替设置嵌入用突起40a1、嵌入用突起40a2及孔44a1、孔44a2。
在止动件40,上下伸长的两条槽部40x以左右排列的方式设置。另外,在引导件44,以与两条槽部40x分别对应的方式设置有两个爪部44x。爪部44x以从引导件44的上端朝前后方向内侧弯折,并朝对应的槽部40x嵌入的方式形成。
爪部44x的宽度(左右方向尺寸)与槽部40x的宽度相等、或变得比槽部40x的宽度略小。由此,爪部44x可在槽部40x内朝上下方向相对地移动。另一方面,爪部44x卡在槽部40x的左右的边缘,由此可防止第一平面部12朝左右方向的位置偏离。另外,爪部44x卡在槽部40x的下侧的边缘,由此可规定第一平面部12朝上侧的可动范围。
另外,在弹簧触头10e的左右两侧,分别设置有将左右方向作为厚度方向的壁部49。左侧的壁部49的靠后部分朝上方突出,以从左侧保护后侧的带状部14。另一方面,右侧的壁部49的靠前部分朝上方突出,以从右侧保护前侧的带状部14。另外,通过第一平面部12的规定部位(例如图25中由Q2表示的部位)与这些突出部分的上端(例如图25中由Q1表示的部位)接触,可规定第一平面部12朝下侧的可动范围。
另外,前侧的引导件44之中,靠左的部分作为从左侧的壁部49的前端朝右方弯折了90度的部分来形成,靠右的部分作为从右侧的壁部49的前端朝左方弯折了90度的部分来形成。另一方面,后侧的引导件44之中,靠左的部分作为从左侧的壁部49的后端朝右方弯折了90度的部分来形成,靠右的部分作为从右侧的壁部49的后端朝左方弯折了90度的部分来形成。另外,在前侧的引导件44的靠左部分与靠右部分、及后侧的引导件44的靠左部分与靠右部分,分别设置有从下端的一部分朝前后方向内侧弯折了90度的延伸部44z。延伸部44z作为第四实施方式中的第二平面部16的一部分发挥功能。
前侧的带状部14的一个端部与第一平面部12连接,另一方面,另一个端部与左侧的壁部49的靠前部分的上侧连接。后侧的带状部14的一个端部与第一平面部12连接,另一方面,另一个端部与右侧的壁部49的靠后部分的上侧连接。另外弹簧触头10e的前后的各引导部44的下侧的边缘、及左右的各壁部49的下侧的边缘(均相当于金属板材的侧面)、以及各延伸部44z朝下方露出。
在本实施方式中,这些朝下方露出的部分位于同一平面上,所述平面(假想平面)与第一平面部12平行。将这些部分的全部或一部分焊接在连接对象Ob1的上侧平面,由此可将弹簧触头10e连接固定在连接对象Ob1。
另外,本实施方式的弹簧触头10e在各引导部44及各壁部49的下侧实施增厚(板材元件的追加),而容易对应于各种情况来调节上下方向尺寸。将以上下方向的尺寸变大的方式对图25中所示的弹簧触头10e进行调节而成的弹簧触头10e1示于图27。在此例中,图27中所示的虚线Y1与虚线Y2之间的元件被增厚,相应地,上下方向的尺寸变大。
为了制造尺寸调节后的弹簧触头10e1,只要对用于制造原来的弹簧触头10e的金属板材进行增厚即可。具体而言,只要针对图28中未着色来表示的金属板材,对进行着色来表示的部分(制造后变成虚线Y1与虚线Y2之间的元件的部分)进行增厚即可。由此,可不变更基本的制造步骤,而容易地制造尺寸调整后的弹簧触头10e1。
7.其他
所述各实施方式的弹簧触头是将上下各个连接对象电性连接的弹簧触头,包括:连接部,具有第一平面部12,与上侧的连接对象连接;至少两个带状部14,以一端与第一平面部的端边连续的方式形成,作为通过弯折而设置有两处以上的弯曲部的弹簧来形成;以及基底部,与带状部14各自的另一端连续来形成,与下侧的连接对象连接。另外,当所述连接部已被朝下方按压时,带状部14分别均等地承受所述按压的负荷,并以所述连接部朝下方平行移动的方式进行弹性变形。
因此,可使第一平面部12的移动不由弹簧的板宽限制,并使具有第一平面部12的连接部与连接对象的接触更稳定。另外,也可以维持平面部彼此(第一平面部12与第二平面部16)的平行。另外,第一实施方式~第五实施方式的第二平面部16、以及第六实施方式的引导件44及壁部49可看作本发明的基底部的一形态。
假设在连接部不进行平行移动的情况下,存在连接部与连接对象的接触变得不稳定,或每当弹簧伸缩时均在触头与连接对象之间产生摩擦,其成为磨耗等的因素的担忧。为了更容易理解此种现象,在图19中概略地表示相对于将第二平面部16连接固定在一个连接对象Ob1的弹簧触头,使另一个连接对象Ob2(向下的基板)朝下方移动来按压连接部的情况。图19表示若在(a)中所示的状态下连接对象Ob2朝下方移动,则连接部被朝下方按压而变成(b)中所示的状态。
此处,若假设第一平面部12朝由任一个虚线箭头表示的方向倾斜,则存在连接对象Ob2的下表面碰撞第一平面部12的端部附近(大概由α表示的部位),第一平面部12与连接对象Ob2的接触变得不稳定的担忧。但是,在连接部朝下方进行平行移动的情况下避免所述问题,在未在第一平面部12设置凸部24的情况下也同样如此。另外,当产生朝由所述虚线箭头表示的方向的倾斜时,存在尤其在凸部的顶点26附近与连接对象Ob2之间产生摩擦的担忧。在连接部朝下方进行平行移动的情况下,也避免此种问题。另外,在各实施方式中,平面部的移动方向(上下方向)与弹簧的板宽方向(前后方向)正交,平面部的移动不会由弹簧的板宽限制。
另外,各实施方式中的第一平面部12及第二平面部16如所述那样,不仅可维持平行,也可以防止俯视时的相对的旋转。因此,也避免因所述旋转而在凸部的顶点26附近与连接对象Ob2之间产生摩擦的事态。进而,当使用吸引喷嘴(吸附喷嘴)吸附第一平面部12来从压纹带(包装材料)等取出各实施方式的弹簧触头时,若在朝第一平面部12轻轻地挤压吸引喷嘴时第一平面部12产生此种旋转,则存在对朝吸引喷嘴的吸附带来障碍的担忧。进而,当将已吸附在吸引喷嘴的弹簧触头安装在连接对象Ob1时,若在使用吸引喷嘴朝连接对象Ob1轻轻地挤压弹簧触头时第二平面部16产生此种旋转,则存在连接对象Ob1中的弹簧触头的固定位置偏离的担忧。若可抑制第一平面部12与第二平面部16的俯视时的相对的旋转,则也可以解决此种问题。
另外,在进行了第一平面部12及第二平面部16的一者朝另一者的按压时,各带状部14也可以看做一边相互抑制产生所述平面部彼此的倾斜的动作,一边进行弹性变形。例如参照图5(前方视点的图),在假定不存在与第一平面部12的右侧连接的带状部14的情况下,只有与第一平面部12的左侧连接的带状部14发挥弹簧的作用,但在此情况下,若朝下方按压第一平面部12(凸部24),则第一平面部12容易一边朝左右的任一侧倾斜(即,一边伴随旋转的动作)一边向下移动。但是,若存在与第一平面部12的右侧连接的带状部14,则所述带状部14一边以抑制另一个带状部14中的产生所述倾斜的动作的方式发挥作用,一边进行弹性变形,因此可一边极力维持平面部彼此的平行,一边使第一平面部12向下移动。
另外,两个带状部14的一者以与第一平面部12的左侧的端边连续的方式形成,另一者以与第一平面部12的右侧的端边连续的方式形成。两个带状部14分别朝前后方向错开位置,并以通过前视,一部分重叠的方式形成。因此,从前方观察,可足够大地使用第一平面部12与第二平面部16之间的空间来配置各带状部14,并且可避免带状部14彼此的接触。
另外,两个带状部14分别将穿过第一平面部12的中央部并在上下方向上伸长的轴(与第一平面部12正交的轴)作为基准,而180度旋转对称。由此,可极力抑制带状部14彼此的位置或特性等的偏颇,可更确实且容易地获得各带状部14均等地承受平面部的按压的负荷,并以平面部彼此的平行得到维持的方式进行弹性变形的效果。另外,在第一平面部12的中央部设置有使连接对象接触的凸部24,因此容易将第一平面部12的中央部按压在上侧的连接对象。
另外,在各实施方式中,将第一平面部12的前侧及后侧的端边朝下方弯折来形成止动件40(第一弯折部),将第二平面部16的前侧及后侧的端边朝上方弯折来形成引导件44(第二弯折部)。而且,使止动件40及引导件44的前后相向的相向面彼此接近,使第一平面部12与第二平面部16的相对的位置关系由所述相向面彼此的接触来限制。
另外,也可以仅将第一平面部12的前侧及后侧的一者的端边朝下方弯折来形成第一弯折部,仅将第二平面部16的前侧及后侧的一者的端边朝上方弯折来形成第二弯折部。
另外,各实施方式的弹簧触头通过包含金属条材(金属板材)的弯折步骤的形成方法来形成。所述金属板材在第一平面部12的构成元件的一端依次连接有一个带状部14的构成元件、及作为第二平面部16的构成元件的一部分的第一元件,在第一平面部12的构成元件的另一端依次连接有另一个带状部14的构成元件、及作为第二平面部16的构成元件的剩余部分的第二元件。通过使用此种金属板材,可实现从第一元件至依次到达一个带状部14、第一平面部12、另一个带状部14、及第二元件为止不需要粘接等而连接的状态,可防止与弹簧性能的关系大的带状部14的品质因粘接等而劣化。
另外,在第一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元件与第二元件具有可将一侧嵌入另一侧的嵌入结构。而且,所述形成方法包含所述嵌入的步骤。因此,可防止第一元件与第二元件朝平面方向的位置偏离,并容易维持弹簧触头的形状。
本发明的结构除所述实施方式以外,可在不脱离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施加各种变更。即,所述实施方式应认为在所有方面均为例示,而非进行限制的实施方式。本发明的技术范围由权利要求而非所述实施方式的说明来表示,应理解包含属于与权利要求均等的含义及范围内的所有变更。

Claims (7)

1.一种弹簧触头,是将上下各个连接对象电性连接的弹簧触头,其特征在于把一片金属板材弯折出连接部、第一带状部、第二带状部、及基底部来形成:
所述连接部,与上侧的所述连接对象连接;
所述第一带状部,通过以一端与所述连接部的左侧连续并折弯来作为弹簧而形成;
所述第二带状部,通过以一端与所述连接部的右侧连续并折弯来作为弹簧而形成;
所述基底部,由与第一带状部的另一端连续的第一元件、与第二带状部的另一端连续的第二元件左右接近来构成,且所述基底部与下侧的所述连接对象连接;
所述连接部是形成为当所述连接部已被朝下方按压时,第一带状部与第二带状部一边弹性变形且所述连接部朝下方移动,
在前后的至少其中一侧,形成有将所述连接部的端部往下方弯折的第一弯折部、将第一元件的端部往上方弯折的第一元件弯折部、以及将第二元件的端部往上方弯折的第二元件弯折部,
使第一弯折部与、由第一元件弯折部及第二元件弯折部构成的第二弯折部在前后相向的相向面彼此接近,
设于第一弯折部与第一元件弯折部的其中一者的第一嵌入用突起嵌入到设于另一者的孔,设于第一弯折部与第二元件弯折部的其中一者的第二嵌入用突起嵌入到设于另一者的孔。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弹簧触头,其特征在于,
在前后的两侧中形成有第一弯折部、第一元件弯折部及第二元件弯折部,
在前后的其中一侧,在第一弯折部及第一元件弯折部的其中一者设置朝另一者的所述相向面突出而与所述相向面接触的导电用突起,
在前后的其中另一侧,在第一弯折部及第二元件弯折部的其中一者设置朝另一者的所述相向面突出而与所述相向面接触的导电用突起。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弹簧触头,其特征在于,
通过第一或第二嵌入用突起接触对应的所述孔的边缘,而规定未进行所述按压的初期状态下的所述连接部与所述基底部的距离,
在所述初期状态下,通过第一与第二带状部的弹力来朝相互分离的方向对所述连接部与所述基底部施力,
所述第一或第二嵌入用突起,是将下缘部往上的方式,来使第一弯折部的一部分朝外弯折而形成,
所述下缘部接触对应的所述孔的上侧的边缘。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弹簧触头,其特征在于,
第一嵌入用突起与第二嵌入用突起设置于第一弯折部。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弹簧触头,其特征在于,
第一及第二带状部将穿过所述连接部的大致中央部并在上下方向上伸长的轴作为基准,而180度旋转对称。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弹簧触头,其特征在于,
所述基底部具有相对于所述连接部所具备的第一平面部平行,并与下侧的所述连接对象连接的第二平面部。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弹簧触头,其特征在于,
通过第一弯折部的下端与第二平面部的接触、或第二弯折部的上端与第一平面部的接触,而限制第一平面部与第二平面部的相对的位置关系。
CN201980050540.1A 2018-07-31 2019-03-26 弹簧触头以及弹簧触头的形成方法 Active CN112534652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8144315 2018-07-31
JP2018-144315 2018-07-31
PCT/JP2019/012840 WO2020026520A1 (ja) 2018-07-31 2019-03-26 バネコンタクトおよびバネコンタクトの形成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534652A CN112534652A (zh) 2021-03-19
CN112534652B true CN112534652B (zh) 2022-11-29

Family

ID=6923156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80050540.1A Active CN112534652B (zh) 2018-07-31 2019-03-26 弹簧触头以及弹簧触头的形成方法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2) JP6823229B2 (zh)
CN (1) CN112534652B (zh)
WO (1) WO2020026520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7061151B2 (ja) * 2020-05-13 2022-04-27 株式会社T・P・S・クリエーションズ コンタクト
KR102471721B1 (ko) * 2020-11-13 2022-11-28 주식회사 현대케피코 모터의 축방향 유동 감쇠를 위한 탄성부재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489555B1 (en) * 2001-08-17 2002-12-03 Chin Fu Horng Elastic system for preventing electromagnetic interference to a computer central processing unit
JP2007250320A (ja) * 2006-03-15 2007-09-27 Kitagawa Ind Co Ltd コンタクト部材
TW201101973A (en) * 2009-06-19 2011-01-01 Chi Mei Comm Systems Inc Elastic sheet structure
CN103166024A (zh) * 2011-12-16 2013-06-19 陈惟诚 表面安装侧向伸缩限位弹片
CN103594835A (zh) * 2012-08-14 2014-02-19 昆山信创电子有限公司 电路板表面安装防压跨的弹片
JP2016126986A (ja) * 2015-01-08 2016-07-11 イリソ電子工業株式会社 接続端子
JP2018056060A (ja) * 2016-09-30 2018-04-05 第一精工株式会社 接触端子
CN207217840U (zh) * 2017-08-07 2018-04-10 深圳市信维通信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弹片连接器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1639002U (zh) * 2009-12-23 2010-11-17 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 电连接器及其端子
JP6778596B2 (ja) * 2016-11-30 2020-11-04 アルプスアルパイン株式会社 圧接コネクタ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Patent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489555B1 (en) * 2001-08-17 2002-12-03 Chin Fu Horng Elastic system for preventing electromagnetic interference to a computer central processing unit
JP2007250320A (ja) * 2006-03-15 2007-09-27 Kitagawa Ind Co Ltd コンタクト部材
TW201101973A (en) * 2009-06-19 2011-01-01 Chi Mei Comm Systems Inc Elastic sheet structure
CN103166024A (zh) * 2011-12-16 2013-06-19 陈惟诚 表面安装侧向伸缩限位弹片
CN103594835A (zh) * 2012-08-14 2014-02-19 昆山信创电子有限公司 电路板表面安装防压跨的弹片
JP2016126986A (ja) * 2015-01-08 2016-07-11 イリソ電子工業株式会社 接続端子
JP2018056060A (ja) * 2016-09-30 2018-04-05 第一精工株式会社 接触端子
CN207217840U (zh) * 2017-08-07 2018-04-10 深圳市信维通信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弹片连接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21061255A (ja) 2021-04-15
JPWO2020026520A1 (ja) 2021-01-07
JP6823229B2 (ja) 2021-01-27
CN112534652A (zh) 2021-03-19
WO2020026520A1 (ja) 2020-02-0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8092232B2 (en) Board-to-board connector
US8465298B2 (en) Board-to-board connector
JP3860823B2 (ja) コネクタ及びこのコネクタを備えた携帯端末
EP2530791B1 (en) Connector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of the same
US7172434B2 (en) Electrical connection apparatus capable of resisting repetition of connection and disconnection
JP7032094B2 (ja) コネクタ及び電子機器
US9088115B2 (en) Connector
CN112534652B (zh) 弹簧触头以及弹簧触头的形成方法
JP6941131B2 (ja) コネクタ及び電子機器
KR20200119838A (ko) 커넥터 및 전자 기기
JP5124789B2 (ja) 表面実装コンタクト
WO2019082607A1 (ja) コネクタ及び電子機器
CN107968271B (zh) 插口件、连接器、以及用于该连接器的插头件
WO2020209027A1 (ja) コネクタ、接続装置及び接続方法
JP5074179B2 (ja) コンタクト部材及び電気コネクタ
CN107017494B (zh) 压接连接器、压接连接器的制造方法
JP6709819B2 (ja) 導電性エレメント
EP1381116B1 (en) Sprung electrical terminal
JP7304764B2 (ja) コネクタ
JP3975222B2 (ja) コネクタ及びこのコネクタを備えた携帯端末
KR102535074B1 (ko) 커넥터 및 커넥터 시스템
JP2020174034A (ja) コネクタ、接続装置及び接続方法
WO2023223874A1 (ja) コネクタ及び電子機器
WO2023243443A1 (ja) コネクタ、コネクタモジュール、及び電子機器
WO2022168886A1 (ja) コネクタ及び電子機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Address after: 8F, 3-5-5 Strawn Akasaka building, Tokyo port area, Japan

Patentee after: Asmax Corp.

Address before: 8F, 3-5-5 Strawn Akasaka building, Tokyo port area, Japan

Patentee before: TPS Corp.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