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503683B - 空气调节机 - Google Patents

空气调节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503683B
CN112503683B CN202010948938.1A CN202010948938A CN112503683B CN 112503683 B CN112503683 B CN 112503683B CN 202010948938 A CN202010948938 A CN 202010948938A CN 112503683 B CN112503683 B CN 112503683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light emitting
unit
light
air outle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0948938.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2503683A (zh
Inventor
十仓淳
清水荣一
张金妮
田畑雅基
柯阳
铃木祥太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rp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harp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rp Corp filed Critical Sharp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250368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50368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250368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503683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1LIGHTING
    • F21VFUNCTIONAL FEATURES OR DETAILS OF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THEREOF; STRUCTURAL COMBINATIONS OF LIGHTING DEVICES WITH OTHER ARTICL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1V33/00Structural combinations of lighting devices with other articl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5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characterised by user interfaces or communication
    • F24F11/52Indication arrangements, e.g. display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5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characterised by user interfaces or communication
    • F24F11/54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characterised by user interfaces or communication using one central controller connected to several sub-controlle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62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type of control or by internal processing, e.g. using fuzzy logic, adaptive control or estimation of values
    • F24F11/63Electronic processing
    • F24F11/64Electronic processing using pre-stored data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62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type of control or by internal processing, e.g. using fuzzy logic, adaptive control or estimation of values
    • F24F11/63Electronic processing
    • F24F11/65Electronic processing for selecting an operating mod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70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 F24F11/72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for controlling the supply of treated air, e.g. its pressure
    • F24F11/74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for controlling the supply of treated air, e.g. its pressure for controlling air flow rate or air velocity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70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 F24F11/72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for controlling the supply of treated air, e.g. its pressure
    • F24F11/74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for controlling the supply of treated air, e.g. its pressure for controlling air flow rate or air velocity
    • F24F11/77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for controlling the supply of treated air, e.g. its pressure for controlling air flow rate or air velocity by controlling the speed of ventilato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89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control or safety devic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0Details common to, or for 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or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8Air-flow control members, e.g. louvres, grilles, flaps or guide plates
    • F24F13/10Air-flow control members, e.g. louvres, grilles, flaps or guide plates movable, e.g. dampers
    • F24F13/14Air-flow control members, e.g. louvres, grilles, flaps or guide plates movable, e.g. dampers built up of tilting members, e.g. louvr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3/00Air-conditioning systems in which conditioned primary air is supplied from one or more central stations to distributing units in the rooms or spaces where it may receive secondary treatment; Apparatu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such systems
    • F24F3/12Air-conditioning systems in which conditioned primary air is supplied from one or more central stations to distributing units in the rooms or spaces where it may receive secondary treatment; Apparatu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such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eatment of the air otherwise than by heating and cooling
    • F24F3/14Air-conditioning systems in which conditioned primary air is supplied from one or more central stations to distributing units in the rooms or spaces where it may receive secondary treatment; Apparatu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such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eatment of the air otherwise than by heating and cooling by humidification; by dehumidification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6/00Air-humidification, e.g. cooling by humidification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2110/00Control inputs relating to air properties
    • F24F2110/20Humidity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2110/00Control inputs relating to air properties
    • F24F2110/50Air quality properties
    • F24F2110/64Airborne particle content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B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BUILDINGS, e.g. HOUSING, HOUSE APPLIANCES OR RELATED END-USER APPLICATIONS
    • Y02B30/00Energy efficient heating, ventilation or air conditioning [HVAC]
    • Y02B30/70Efficient control or regulation technologies, e.g. for control of refrigerant flow, motor or heating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 (AREA)
  • Fuzzy Systems (AREA)
  • Mathematical Physics (AREA)
  • Fluid Mechanics (AREA)
  • Air Conditioning Control Device (AREA)
  • Disinfection, Sterilisation Or Deodorisation Of Air (AREA)

Abstract

一种空气调节机,其具备以将从吸入口吸入,并被过滤器部收集了灰尘的空气从出风口吹出的方式进行送风的风扇;用于表示从所述出风口吹出的空气的状态的第一发光部;用于表示从所述吸入口吸入的空气的状态的第二发光部。

Description

空气调节机
技术领域
本发明是关于空气调节机。
背景技术
例如,日本特开2012-102899号公报公开了一种空气净化机,其具备传感器、判断装置以及用于显示空气的污染程度的一个蓝色LED和一个红色LED;传感器设置在吸入口附近,检测空气中的污染成分;判断装置根据检测结果将空气的污染程度判断为多个阶段;蓝色LED表示空气是洁净的,红色LED表示空气被污染。根据传感器的检测结果,使空气中的污染程度对应各个污染阶段,通过变化蓝色LED和红色LED的占空比,对蓝色LED、红色LED的亮度施加强弱,从而用两个LED来表示多种情况的污染程度。
发明内容
然而,在日本特开2012-102899号公报所记载的空气净化机中,例如,由于常年使用,过滤器部(例如,收集灰尘的除尘过滤器、吸附臭气成分的除臭过滤器等)劣化,或者当过滤器部上附着臭气成分、尘埃时,由于吸入的空气没有被净化而吹出,存在无法对室内进行净化的情况。
进而,由于没有注意到那样的状态而继续运行,会出现使室内环境恶化的情况。
鉴于上述的问题点,作为一个例子,本发明的一个方面以提供一种能够容易掌握在机器内部流通的空气的状态的空气调节机为目的。
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所涉及的空气调节机,具备风扇、第一发光部和第二发光部;风扇以将从吸入口吸入、利用过滤器部收集了尘埃的空气从出风口吹出的方式进行送风;第一发光部用于表示从所述出风口吹出的空气的状态;第二发光部用于表示从所述吸入口吸入的空气的状态。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空气净化机的立体图。
图2是图1所示的空气净化机的主视图。
图3是图1所示的空气净化机的右侧面图。
图4是图1所示的空气净化机的俯视图。
图5是图2所示的空气净化机的V-V剖视图。
图6是表示图5所示的空气净化机的出风口的部分放大剖视图。
图7(a)是表示图1所示的空气净化机的转动机构的立体图;(b)是表示图1所示的空气净化机的转动机构的分解立体图;(c)是表示图1所示的空气净化机的转动机构的部分放大剖视图。图8(a)是表示图1所示的空气净化机的操作部的第一姿势的侧面剖视图;(b)是表示图1所示的空气净化机的操作部的第二姿势的侧面剖视图。
图9是表示图1所示的空气净化机的控制部的硬件构成的框图。
图10(a)是表示根据图1所示的空气净化机的吸入口侧的空气的污染度控制风扇的转速的图;(b)是表示根据图1所示的空气净化机的吸入口侧的空气的干湿度控制风扇的转速的图。
图11是表示图1所示的空气净化机的控制部的功能结构的框图。
图12是表示由图1所示的空气净化机的控制部进行异常检测处理的第一实施方式的流程图。
图13是表示由图1所示的空气净化机的控制部进行异常检测处理的第二实施方式的流程图。
图14是表示由图1所示的空气净化机的控制部进行异常检测处理的第三实施方式的流程图。
图15是表示由图1所示的空气净化机的控制部进行异常检测处理的第四实施方式的流程图。
图16是表示由图1所示的空气净化机的控制部进行异常检测处理的第五实施方式的流程图。
图17是表示由图1所示的空气净化机的控制部进行异常检测处理的第六实施方式的流程图。
图18(a)是表示图1所示的空气净化机的第一发光部的发光模式的图;(b)是表示图1所示的空气净化机的第一发光部的发光时机的图。
图19(a)是表示图1所示的空气净化机的第二发光部的发光模式的图;(b)是表示图1所示的空气净化机的第二发光部的发光时机的图。
图20(a)是表示图1所示的空气净化机的污染度变化为“0”时的第一发光部及第二发光部的发光时机的图;(b)是表示图1所示的空气净化机的污染度变化为“1”时的第一发光部及第二发光部的发光时机的图;(c)是表示图1所示的空气净化机的污染度变化为“2”时的第一发光部及第二发光部的发光时机的图;
图21是表示由图1所示的空气净化机的控制部进行第一发光部及第二发光部的发光模式的联动处理的流程图。
图22(a)是表示图1所示的空气净化机的第一发光部及第二发光部的发光模式的第二实施方式的图;(b)是表示针对第一发光部的发光模式和第二发光部的发光模式的每种组合所联想的图像的图。
图23(a)是表示图1所示的空气净化机的第一发光部及第二发光部的发光模式的第三实施方式的图;(b)是表示针对第一发光部的发光模式和第二发光部的发光模式的每种组合所联想的图像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各实施方式。另外,在本说明书及附图中,通过对相同或同等的要素赋予相同的附图标记而省略重复的说明,另外,与本发明没有直接关系的要素有时省略图示。此外,该实施方式所示的构成要素的形态始终是示例性的,并不限定于这些形态。
(第一实施方式)
参照图1到图5,对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空气净化机100的整体构造进行说明。在以下说明中,将设置空气净化机100的吸入口120的一侧称为后侧或后面,与后侧相对的空气净化机100的一侧称为前侧或前面。另外,空气净化机100的右侧是指从前面看空气净化机100时的右侧,空气净化机100的左侧是指从前面看空气净化机100时的左侧。图1是空气净化机100的立体图。图2是空气净化机100的主视图。图3是空气净化机100的右侧面图。图4是空气净化机100的俯视图。图5是图2所示的空气净化机100的V-V线剖视图。
参照图1到图4,对空气净化机100的外观进行说明。空气净化机100包括箱体110。箱体110由前表面110a、后表面110b、左侧面110c、右侧面110d、上表面110e和底面110f构成,被形成为上表面110e具有开口的大致锥台状。箱体110以随着从上往下向外侧扩展的方式而形成。具体地,前表面110a和后表面110b以随着向下而相对间隔变大的方式向外侧倾斜设置。同样地,左侧面110c和右侧面110d以随着往下而相对间隔变大的方式向外侧倾斜设置。前表面110a通过平滑的曲面分别连接到左侧面110c和右侧面110d。同样地,后表面110b通过平滑的曲面分别连接到左侧面110c和右侧面110d。如上所述,围绕箱体110周围的外周面在俯视图中被形成为大致矩形。
在箱体110的后表面110b上形成吸入空气(风)的吸入口120。吸入口120由形成在可装卸地设置在箱体110上的后面板的多个孔构成。箱体110的上表面110e形成有吹出空气(风)的出风口130。箱体110的右侧面110d上以可装卸的方式设置有供水箱140。箱体110的左侧面110c和右侧面110d的上部分别形成有把手部150,以便于箱体110的搬运。箱体110的底面110f上安装有多个轮子160,使得空气净化机100能够沿着地面S顺利地移动。出风口130上设置有后述的百叶窗300,其切换从出风口130吹出的空气(风)的朝向。
另外,箱体110的前表面110a也可以设置表示空气净化机100的运行状态的显示部170。作为一个例子,显示部170包括配置了LED光源的基板而构成,通过从箱体110的内部向具有透光性的箱体110的前表面110a照射光,从而向用户显示空气净化机100的运行状态等。
使用图5,对空气净化机100的内部构造进行说明。箱体110内以空气从吸入口120朝向出风口130流通的方式而构成。在箱体110的内部,从吸入口120朝向出风口130依次设置粗滤器210、除臭过滤器220、除尘过滤器230、加湿单元240、送风机250、放电装置260。
粗滤器210是用于收集通过的空气中的尘埃(粗尘)的元件。作为一个例子,粗滤器210由聚丙烯等的片状网而形成。粗滤器210以面对吸入口120的方式,安装在箱体110的后表面110b的内侧。
箱体110的内部形成有收容除臭过滤器220和除尘过滤器230的收容部110g。收容部110g是在箱体110的后部侧,形成在与箱体110的吸入口120相对向的位置的大致长方体状的凹陷空间。在收容部110g中从空气流动方向的上游侧开始,依次并列收容除臭过滤器220和除尘过滤器230。
除臭过滤器220是用于吸附通过的空气中的臭气成分(例如乙醛、氨、醋酸等),以对空气进行除臭的元件。作为一个例子,除臭过滤器220具有在矩形的框体安装聚酯无纺布,在其上均匀地分散配置活性炭,并从其上覆盖聚酯无纺布的结构。
除尘过滤器230是用于收集通过的空气中的尘埃的元件,具体而言,收集比微细的尘埃、比规定粒径(例如3μm)更小粒径的PM2.5等的微粒子。作为一个例子,除尘过滤器230由HEPA(High Efficiency Particulate Air)过滤器构成,具有由框架材料通过热熔被焊接的结构,以覆盖过滤材料。
加湿单元240是用于对通过的空气进行加湿的元件。加湿单元240配置在收容部110g的前方,更具体地说配置在除尘过滤器230的前方。加湿单元240由蓄水的托盘240a和配置为将下部浸入托盘240a内的水的加湿过滤器240b而构成。托盘240a构成为能够从供水箱140供给水。加湿单元240通过向加湿过滤器240b吹风,使加湿过滤器240b中包含的水汽化,以对空气进行加湿。
加湿单元240的前方,即,箱体110的前底部侧配置有送风机250。送风机250具有风扇250a和驱动风扇250a的风扇马达(未图示)。风扇250a由西洛克风扇等的离心式风扇形成,构成朝向轴方向(前后方向)吸入空气,并朝周方向(上方)送出空气。
加湿单元240和送风机250之间配置有分隔壁110h。分隔壁110h配置成前后划分箱体110的内部空间,其上部以向后倾斜的方式延伸。分隔壁110h的后方配置有加湿单元240、除尘过滤器230、除臭过滤器220和粗滤器210。分隔壁110h的前方配置有送风机250。分隔壁110h上形成有多个连通送风机250的通气孔110i。由此,经由吸入口120吸入到箱体110内部的空气通过通气孔110i被吸入到送风机250中。
箱体110的内部形成有从风扇250a连通到出风口130的送风通道200。送风通道200由上游侧的第一送风通道200a和下游侧的第二送风通道200b构成。第一送风通道200a由截面形状大致呈矩形的管道构成,管道由分隔壁110h和收容风扇250a的风扇壳250b构成。风扇壳250b的上部(位于风扇250a的更上方的部分)与分隔壁110h一样,形成为从前方向后方倾斜并向上方延伸,且以围绕分隔壁110h的前面的方式而安装。如上所述,作为一个例子,第一送风通道200a构成为倾斜方向成为斜后上方。另外,第一送风通道200a构成为向斜后上方延伸,但不限于此,只要构成为至少朝上方延伸即可。
风扇壳250b的上部的壁面设置有放电装置260。作为一个例子,放电装置260配置成针状的放电电极在送风通道200内露出,且通过施加高压电压而产生离子。由放电装置260产生的离子随着由送风机250产生的空气流动从出风口130向外部吹出。
风扇壳250b和分隔壁110h的上端部(送风方向中的末端部)连接第二送风通道200b。第二送风通道200b连接第一送风通道200a和出风口130。箱体110具有由出风口130、第二送风通道200b和箱体110上部的外周面一体成形的上盖(未图示),第二送风通道200b构成为上盖的一部分。
在以上的结构中,通过使风扇250a旋转,从吸入口120吸入的空气在箱体110的内部前进的同时,通过粗滤器210、除臭过滤器220、除尘过滤器230,从而被净化为没有臭味和灰尘的空气,并通过加湿单元240被加湿。并且,构成为从送风机250向斜后上方前进的同时,被附着由放电装置260产生的离子,包含离子的空气从出风口130吹出。更具体地,包含离子的空气构成为通过后述的第一出风口130a向前方或前下方吹出,并且通过后述的第二出风口130b向斜后上方吹出。
另外,虽然空气净化机100不具有清洁粗滤器210的功能,但是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构成为在粗滤器210和除臭过滤器220之间配置清洁装置,以清洁粗滤器。另外,虽然空气净化机100具有加湿空气的结构或产生离子的结构,但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仅具有收集室内尘埃的功能,也可以具有对空气进行除湿的功能。
使用图6,对出风口130和第二送风通道200b进行说明。图6是表示空气净化机100的出风口130的一部分放大剖视图。
箱体110的上表面110e形成有出风口130。作为一个例子,出风口130遍及整个上表面110e而形成,在左右方向上形成为细长的大致矩形。因此,上表面110e由构成出风口130的边缘部构成。另外,出风口130虽然遍及整个上表面110e而形成,但不限于此,也可以形成在上表面110e的一部分上。
第二送风通道200b具有相对于弯曲面或第一送风通道200a而倾斜的倾斜面。作为一个例子,构成第二送风通道200b的壁部201以朝向出风口130扩展的方式而弯曲。即,第二送风通道200b具有构成弯曲面的壁部201。壁部201以随着靠近出风口130,开口变宽的方式而形成。开口变宽是指在与空气流通的方向(第一送风通道200a的倾斜方向)垂直相交的方向上,切断了第二送风通道200b时的横截面积变大。壁部201以朝箱体110的内侧上方突出的方式弯曲。换言之,壁部201形成为从出风口130朝向内侧下方倾斜(弯曲)的大致漏斗状。
如上所述,第二送风通道200b虽然具有构成弯曲面的壁部201,但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具有相对于第一送风通道200a倾斜的倾斜面。在这种情况下,壁部201形成为朝向出风口130扩展。另外,第二送风通道200b也可以具有相对于垂直方向倾斜的倾斜面。
百叶窗300是用于切换从出风口130吹出的空气(风)的朝向的元件。通过由后述的转动机构400(参照图7)转动,百叶窗300构成为可以变更从出风口130吹出的空气(风)的朝向。百叶窗300上设置有对空气净化机100的各种动作进行设定的操作部350。空气净化机100的各种动作的设定例如是指空气净化机100的运行开始、运行停止、运行模式的选择、风量、风向等的设定。也就是说,百叶窗300还具有作为操作部350的功能。作为一个例子,操作部350包括触控面板而构成。如上所述,百叶窗300通过同时具有如上所述的改变风向的功能和设定空气净化机100的各种动作的功能的结构,也能够减少设计上的构成要素,能够成为更时尚的设计。另外,由操作部350进行的各种动作的设定虽然在百叶窗300中进行,但不限于此,也可以通过百叶窗300以外的设定部等来进行。
百叶窗300被设置为从送风通道200到达出风口130。更具体地,百叶窗300被设置成从第二送风通道200b突出到箱体110的外部。
通过前后组合形成为两张弓形形状的板状元件,百叶窗300具有在侧视图中形成为大致新月状的基体310。前方的板状元件由从送风通道200朝出风口130方向延伸的同时,向箱体110的正面侧弯曲的弯曲面部310a构成。后方的板状元件包括从送风通道200朝出风口130方向延伸的后面部310b和从后面部310b弯曲并向正面侧延伸的上表面部310c而构成。基体310形成为中空状,在中空部分容纳构成操作部350的基板或触控面板等。更具体地说,在上表面部310c上重叠有构成操作部350的基板或触控面板,用户通过操作上表面部310c,能够进行空气净化机100的各种动作。
基体310的基部311侧、即位于送风通道200的内部侧的部分配置成在左右方向上横穿第二送风通道200b的内部,前后隔开。另外,基体310的基部311侧被配置为在第二送风通道200b内靠近前部。另外,随着从下部向上部,基体310的基部311侧的左右方向的宽度被形成为根据第二送风通道200b内的左右方向的宽度而变大。
如上所述,第二送风通道200b通过基体310被前后隔断。以下,将夹着基体310而位于前部的送风通道称为第一分支流路200c。第一分支流路200c主要是指由壁部201中的从前面到达侧面的部分、和弯曲面部310a包围的空间。也就是说,百叶窗300的一部分(弯曲面部310a)构成第一分支流路200c。以下,将第一分支流路200c的出风口称为第一出风口130a。另外,将夹着基体310而位于后部的送风通道称为第二分支流路200d。第二分支流路200d主要是指由后面部310b和壁部201中的从侧面到达后面的部分所围成的空间。以下,将第二分支流路200d的出风口称为第二出风口130b。通过由后述的转动机构400(参照图7)使百叶窗300转动,第一出风口130a和第二出风口130b的开口面积分别变化。更具体地,构成为:随着百叶窗300的转动,如果一方的出风口(例如,第一出风口130a)的开口面积变大,则另一方的出风口(例如,第二出风口130b)的开口面积变小。
基体310的前端部312侧、即,位于比出风口130更靠外侧(上方)的部分形成为面对箱体110的前面(前方)侧。另外,随着向前端部312侧前进,基体310被形成为弯曲面部310a和上表面部310c的相对间隔(厚度)变薄。
基体310通过构成为从送风通道200朝出风口130方向延伸,并朝箱体110的正面侧弯曲,从而基体310的前端部312构成为位于构成出风口130的正面侧边缘部130c的大致上方。在以上的构成中,第一出风口130a通过在前方侧形成开口,从而能够将在第一分支流路200c流动的空气向前方吹出。另外,基体310由于具有从送风通道200向出风口130延伸的同时,朝箱体110的正面侧弯曲的弯曲面部310a,从而能够有效地向第一出风口130a输送空气。即,弯曲面部310a作为将在第一分支流路200c流动的空气引导至第一出风口130a的引导面而发挥作用。
另外,在第二分支流路200d中流动的空气沿着与第一送风通道200a的倾斜方向大致相同的方向,从第二出风口130b主要向斜后上方吹出。此时,基体310在第二送风通道200b内被靠近前部配置,并且后面部310b被形成为从基部311侧向上方(大致正上方)延伸,因此难以成为在第二分支流路200d中流动的空气的阻碍。通过以上,空气净化机100不仅可以从形成于上表面110e的一个出风口130向上方吹,而且还可以向前方吹出空气。
以下,与弯曲面部310a相对的壁部201也称为第一壁部201a,与后面部310b相对的壁部201也称为第二壁部201b。第一壁部201a是指从出风口130的正面侧边缘部130c朝内侧下方弯曲的部分。第二壁部201b是指从出风口130的后面侧边缘部130d向内侧下方弯曲的部分。
第一壁部201a形成为与弯曲面部310a的相对间隔大致相同。即,第一壁部201a具有与弯曲面部310a大致相同的弯曲面。由此,在第一分支流路200c中流动的空气可以通过第一壁部201a和弯曲面部310a,顺利地引导至第一出风口130a,从而提高送风效率。进一步地,由于百叶窗300的一部分(弯曲面部310a)构成第一分支流路200c,所以仅通过使百叶窗300转动,就能够容易切换风向。
在上述的构成中,壁部201虽然以环绕出风口130的周向,朝出风口130扩展的方式而弯曲,但不限于此,也可以构成为仅将第一壁部201a弯曲成朝出风口130扩展。
此外,壁部201例如形成为:随着靠近出风口130,切线方向接近水平方向。由此,可以将沿着壁部201流动的空气顺利地引导至前方。另外,壁部201虽然构成为切线方向环绕周向接近水平方向,但不限于此,随着靠近出风口130,也可以仅将第一壁部201a形成为切线方向接近水平方向。
另外,出风口130例如构成为后面侧边缘部130d变得比正面侧边缘部130c更高。由此,流过第二分支流路200d的空气能够向斜后上方稳定地输送空气。
如图6和图7(a)所示,基体310上设置有一对侧壁320,该一对侧壁320被形成为从弯曲面部310a朝向壁部201(第一壁部201a)侧(前下方)突出。一对侧壁320设置在基体310的左右方向的两端部,通过平滑的曲面分别与弯曲面部310a连接。
通过一对侧壁320,能够抑制流入第一分支流路200c的空气向侧方流动。另外,在后述的百叶窗300的第二姿势中,基体310的前端部312和出风口130的正面侧边缘部130c之间的间隔变窄,在吹出的空气的流速上升时,可以抑制空气从第一出风口130a向侧方(例如左方向或右方向)流动。
在送风通道200内,例如设置有挡板330,该挡板330改变向第一分支流路200c和第二分支流路200d流动的空气的流量平衡。挡板330形成为薄板状,以设置在上部的转动轴330a作为支点,使下部在前后方向可转动地支承。通过转动挡板330,改变第一分支流路200c和第二分支流路200d的空气的流量平衡。
挡板330例如设置在第一送风通道200a的上端部周围。转动轴330a配置在基体310的基部311的下方,并且挡板330被构成为可以改变至三个位置。更具体地说,构成为可改变为如下三个位置:挡板330的倾斜方向成为与第一送风通道200a的倾斜方向(斜后上方)相同的第一位置P1;随着向送风通道200的上游侧(下方)前进,挡板330向后方倾斜而配置的第二位置P2;和挡板330抵接于构成第一送风通道200a的前侧的壁面而被卡止的第三位置P3。在第三位置P3中,构成为:挡板330抵接于卡止部330b而被卡止,该卡止部330b形成在构成第一送风通道200a的前侧的壁面上。
挡板330在第一位置P1时,构成为将预定的空气量分别送进第一分支流路200c和第二分支流路200d。挡板330在第二位置P2时,与第一位置P1相比,增加流向第一分支流路200c的空气的流量。挡板330在第三位置P3时,构成为基本不向第一分支流路200c流入空气。即,构成为使大部分的空气流入到第二分支流路200d中。如上所述,通过将挡板330配置在送风通道200的内部,并且可将挡板330变更为三个位置(三种姿势),来改变流向第一分支流路200c和第二分支流路200d的空气的流量平衡。
在送风通道200中,例如设置有对进入第一分支流路200c的空气进行整流的第一整流元件340a和对进入第二分支流路200d的空气进行整流的第二整流元件340b。第一整流元件340a安装在第一壁部201a侧。第一整流元件340a是通过组合多个整流板而形成的格子状元件,以便能够向上方(大致正上方)输送空气。第二整流元件340b安装在第二壁部201b侧。第二整流元件340b是通过组合多个整流板而形成的格子状元件,以便能够向斜后上方输送空气。第一整流元件340a和第二整流元件340b在基体310的基部311上连接。
使用图7,对百叶窗300的转动机构400进行说明。图7(a)是表示空气净化机100的转动机构400的立体图。图7(b)是表示空气净化机100的转动机构400的立体分解图。图7(c)是表示空气净化机100的转动机构400的一部分放大剖视图。百叶窗300通过转动机构400来转动,从而主要改变从第一出风口130a吹出的空气(风)的朝向。转动机构400包括转动臂410、安装板420、弹簧430、弹簧盖440和臂压脚450而构成。
如图7(a)所示,转动机构400具有使基体310转动的一对转动臂410。转动臂410由中空的筒状元件构成,以向下方突出的方式弯曲。转动臂410的一端可转动地支承在第一壁部201a的里侧空间。第一壁部201a的里侧的空间是指由第一壁部201a和箱体110的外周面(例如前表面110a)所包围的空间。转动臂410的另一端穿过基体310的底部,固定在内部的壁面(未图示)。由此,百叶窗300构成为以转动臂410的一端作为支点,另一端侧在前后方向可转动。转动臂410分别通过同样的机构,安装在基体310的左右方向中的端部。
如图7(b)和7(c)所示,转动臂410的一端可转动地支承在设置于第一壁部201a的里侧的安装板420上。安装板420是从第一壁部201a朝向里侧(前方)突出而设置的板状元件。转动机构400具有弹簧430,该弹簧430将转动臂410的一端从侧面向安装板420施力。弹簧430的一端安装有弹簧盖440,该弹簧盖440抵接于转动臂410从而使转动臂410卡止。弹簧盖440形成为圆筒状,并且相对于设置在转动臂410的一端的凹陷410a可相对旋转地支承。弹簧430的另一端上安装有连接于安装板420的臂压脚450。即,转动臂410在安装板420和臂压脚450之间,通过被赋予了弹簧430的弹力的弹簧盖440向安装板420施力而被卡止。弹簧430的弹力是指在所希望的姿势中,能够使百叶窗300卡止的程度的弹力。
在以上的构成中,通过用户在推入或拉出百叶窗300(基体310)的方向上用力,转动臂410可以抵抗弹簧430的弹力而被转动,并能够使百叶窗300旋转至所希望的姿势。并且,通过弹簧430的弹力,可以以期望的姿势使百叶窗300卡止。另外,由于转动臂410构成为中空状,因此可以通过转动臂410的内部,将连接于构成操作部350的基板或后述的照射部600的基板的导线引导至送风通道200外。
使用图8,对百叶窗300的转动姿势进行说明。图8(a)是表示百叶窗300的第一姿势的侧面剖视图。图8(b)是表示百叶窗300的第二姿势的侧面剖视图。
如图6和图8(a)所示,百叶窗300的第一姿势是指基体310的前端部312位于出风口130的正面侧边缘部130c的大致上方的姿势。并且,百叶窗300的弯曲面部310a和第一壁部201a的间隔被配置为大致相同。由此,构成为流向第一分支流路200c的空气从第一出风口130a向前方有效地吹出。在此,弯曲面部310a的前端部312相比出风口130的正面侧边缘部130c(箱体110)位于更内侧。
如图8(b)所示,百叶窗300的第二姿势是使百叶窗300转动以从第一姿势向前拉出的姿势。更具体地,第二姿势是使百叶窗300(弯曲面部310a)的前端部312位于比箱体110更靠前面方向(前方)的姿势。另外,第二姿势是弯曲面部310a的前端部312朝向斜下方的姿势。弯曲面部310a的前端部312位于比出风口130的正面侧边缘部130c(箱体110)更外侧的位置(突出)。由此,构成为流经第一分支流路200c的空气从第一出风口130a向前下方吹出。在此,弯曲面部310a和第一壁部201a的间隔构成为随着向前端部312前进而变窄。
如上所述,转动机构400构成为可将百叶窗300从第一姿势转动到第二姿势。由此,在配置有空气净化机100的室内,在想朝前方送出空气时,采用第一姿势,在想朝室内的底部送出空气时,采取第二姿势,由此可以根据状况改变风向。另外,通过构成为可以在第一壁部201a的里侧的空间收容转动机构400,可以利用现有的空间合理地配置转动机构400。另外,通过操作部350由触控面板构成,可以在不按压操作部350的情况下,进行各种动作的设定。因此,即使百叶窗300被构成为能够转动,也能够进行各种动作的设定,而不会意外地转动百叶窗300。另外,百叶窗300虽然构成为手动转动,但不限于此,也可以构成为利用电动机等使百叶窗300转动。
如图8所示,第一整流元件340a的上部在送风通道200内设置有引导部500,该引导部500将风引导至由弯曲面部310a和壁部201(第一壁部201a)构成的风路(第一分支流路200c)。引导部500安装在第一壁部201a、第一整流元件340a等上。引导部500是在侧视图中形成为扇形的、中空的管状元件。引导部500被构成为从形成在下部的开口(未图示)导入空气,从形成在前部的开口(未图示)排出空气。
引导部500具有滑动面500a,该滑动面500a根据百叶窗300的转动可滑动地支承基体310。滑动面500a由引导部500的外周面、更具体地说,由构成侧视图中的弧状部的面构成。滑动面500a和百叶窗300的弯曲面部310a的下部以沿着以百叶窗300的转动支点为中心的转动轨迹的方式而形成。在百叶窗300的第一姿势中,滑动面500a和百叶窗300的弯曲面部310a的下部处于紧贴状态。当使百叶窗300从第一姿势向前方转动时,百叶窗300的弯曲面部310a沿着滑动面500a上滑动,同时转移到第二姿势。在百叶窗300的第二姿势中,滑动面500a和百叶窗300的弯曲面部310a的下部成为部分紧贴的状态。
如图8所示,例如,百叶窗300的弯曲面部310a上设置有用于限制向后方的转动的卡止部310d。卡止部310d形成于弯曲面部310a的中间部,由卡止引导部500的上部的台阶部构成。由此,限制百叶窗300不向第一姿势的更后方转动。另外,滑动面500a的下端部形成向后方突出的支承部500b,以支承百叶窗300的基部311。由此,可以在第一姿势中稳定地支持百叶窗300。
如上所述,通过以滑动面500a沿着百叶窗300的转动轨迹的方式而形成,能够在稳定地支承百叶窗300的同时使之转动。另外,即使百叶窗300向前方转动,也能够通过引导部500向第一分支流路200c可靠地导入空气。
使用图8,说明对送风通道200照射光的照射部600。在图8(a)中,将百叶窗300的第一姿势中的照射部600的照射区域示意性地表示为由用附图标记L1和附图标记L2所示的直线所包围的区域(用斜线表示的区域)。在图8(b)中,将百叶窗300的第二姿势中的照射部600的照射区域示意性地表示为由用附图标记L3和附图标记L4所示的直线所包围的区域(用斜线表示的区域)。
空气净化机100具有照射部600,该照射部600向设置在送风通道200的下游侧的弯曲面照射光。即,照射部600构成为照射作为第二送风通道200b的弯曲面的壁部201。另外,作为一个例子,照射部600向箱体110的后面方向(后方)照射光。另外,空气净化机100虽然采用向构成为弯曲面的壁部201照射光的结构,但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采用向构成为倾斜面的壁部201照射光的结构。
作为一个例子,照射部600设置在改变风向的百叶窗300上。更具体地,照射部600设置在百叶窗300的后面侧(后面部310b)。另外,照射部600相比出风口130,配置在更下方。
照射部600例如由LED光源(未图示)和使LED光源的光弯曲的透镜(未图示)等构成。LED光源配置在基体310的内部。透镜在基体310内部,与光源相对地配置在光源的照射侧。透镜具有使LED光源的光朝向规定的方向(例如箱体110的后面方向)出射的光学特性。在基体310的后面部310b中,与来自LED光源的照射方向交叉的部分形成为透光区域600a。透光区域600a通过成形具有透光性的玻璃、树脂而形成。另外,虽然为了使LED光源的光朝向规定的方向出射而使用透镜,但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将构成透光区域600a的板状元件(覆盖件)加工为透镜形状,从而使LED光源的光朝向规定的方向出射。
在以上的构成中,从照射部600照射的光经由透光区域600a照射到构成弯曲面的壁部201,更具体地说,照射到第二壁部201b侧。如此,通过使从照射部600照射的光的照射面成为弯曲面,且在弯曲面上反射(散射)光,由此能够照亮出风口130的附近。另外,通过使第二壁部201b弯曲成朝出风口130展开,用户容易看见在第二壁部201b中被反射(散射)的光。另外,随着靠近出风口130,通过使第二壁部201b弯曲为切线方向接近水平方向,从而照射在出风口130的端部的光变得容易向上方反射(散射)。另外,当从上方观察时,通过使壁部201形成为曲面状,从而照射在壁部201的光变得容易向四方(前后左右)反射(散射)。由此,减少了从照射部600直接照射到用户的眼睛的光,即,减少了用户感到刺眼的情况同时,用户能够容易识别在第二壁部201b中反射(散射)的光。因此,能够给用户以柔和的印象,能够抑制破坏房间的气氛。另外,照射部600相比出风口130设置在更下方。另外,照射部600设置在百叶窗300的后面侧。由此,能够减少从照射部600照射的光直接暴露在用户的眼睛上。另外,通过构成为后面侧边缘部130d相比正面侧边缘部130c更高,出风口130能够扩大后面侧的配光范围,提高用户的可视性。
使用图8(a)和图8(b)来说明百叶窗300的第一姿势和第二姿势中的照射部600的照射区域。照射部600构成为与百叶窗300的姿势无关,在照射区域中至少包含第二壁部201b。如图8(a)所示,在百叶窗300的第一姿势中,照射部600的照射区域主要构成为第二壁部201b。即,在百叶窗300的第一姿势中,照射部600构成为向第二壁部201b照射光。如图8(b)所示,在百叶窗300的第二姿势中,照射部600的照射范围构成为至少包括第二壁部201b。更具体地,照射部600的光轴(未图示)构成为第二壁部201b的出风口130侧的端部,即,成为出风口130的后面侧边缘部130d的附近。因此,照射部600可以更加照亮出风口130侧。另外,在百叶窗300的第二姿势中,照射部600除了第二壁部201b以外,还可以照亮出风口130的上方、例如通过照射部600照亮位于箱体110的后方的室内的壁面W。
如上所述,不管吹出空气的方向(百叶窗300的转动姿势)如何,通过构成为至少向第二壁部201b照射光,能够减少用户感到刺眼的情况同时,给用户带来柔和的光的印象。另外,根据吹出空气的方向(百叶窗300的转动姿势),通过变更由照射部600照射的照射部位,用户能够直观地掌握空气(风)的吹出方向。另外,在百叶窗300的第二姿势中,照射部600虽然构成为相比百叶窗300的第一姿势更照亮出风口130侧,但不限于此,也可以构成为不管百叶窗300的转动姿势如何,照亮第二壁部201b的同一部位。
另外,以下,将照射部600称为第一发光部600。另外,如图1、图2以及图5所示,设置有空气净化机100的地板S上至少具备照射第二光的第二发光部610。作为一个例子,第二发光部610横跨左右设置在箱体110的前表面110a的下部。由于第二发光部610具有与第一发光部600相同的构成,因此省略其说明。例如,第二发光部610被配置成使得照射方向成为前向(或前下方)。如上所述,通过第二发光部610被配置成照射地面S,从第二发光部610照射的光在地面S上反射,从而可以照亮地面S附近。
图9是表示空气净化机100的控制部700的硬件构成的框图。空气净化机100主要包括风扇250a、放电装置260、操作部350、第一发光部600、第二发光部610、第一检测部、第二检测部、控制部700、存储部710、通知部720和通信部730。
控制部700连接到风扇250a、放电装置260、操作部350、第一发光部600、第二发光部610、第一检测部(未图示)、第二检测部(未图示)、存储部710、通知部720和通信部730。控制部700例如由CPU(Central Processing Unit,中央处理单元)、MPU(Micro ProcessingUnit,微处理单元)构成。控制部700通过读取并执行存储在存储部710中的程序来控制空气净化机100的各部分。存储部710例如是ROM(Read Only Memory,只读存储器)和RAM(RandomAccess Memory,随机存取存储器),存储由控制部700执行的程序、或在控制部700中使用的各种参数。
第一检测部检测过滤器部的下游侧的空气状态,换句话说,是用于检测从出风口130吹出的空气的状态的元件。即,第一检测部检测出风口130侧的空气状态。所谓过滤器部,是指至少包含了除臭过滤器220、除尘过滤器230、加湿过滤器240b中的任意一个的元件。作为第一检测部,例如,可以列举检测出风口130侧的空气中的灰尘浓度的第一灰尘传感器620、或检测出风口130侧的空气中的臭气浓度的第一气味传感器630、或检测出风口130侧的空气湿度的第一湿度传感器640等。将具有第一灰尘传感器620和第一气味传感器630的至少一方的元件称为第一污染传感器。第一污染传感器检测过滤器部的下游侧中的空气污染状态。第一湿度传感器640检测过滤器部的下游侧中的空气湿度。
第一灰尘传感器620设置在过滤器部的送风方向的下游侧,例如,出风口130附近。第一灰尘传感器620检测包含在过滤器部的下游侧的空气中的灰尘浓度。更具体地,检测通过过滤器部后的空气,例如从出风口130吹出的空气中所包含的灰尘浓度。作为一个例子,第一灰尘传感器620由具有发光元件和光接收元件的光学传感器构成,并且根据从光接收元件输出的输出脉冲宽度来检测空气中的灰尘的浓度。
第一气味传感器630设置在过滤器部的送风方向的下游侧,例如,出风口130附近。第一气味传感器630检测包含在过滤器部的下游侧的空气中的臭气成分的浓度。更具体地,可以检测通过过滤器部后的空气,例如,从出风口130吹出的空气中所包含的臭气成分的浓度。第一气味传感器630例如具备具有金属氧化物半导体的电路,并且根据吸附了臭气成分时的金属氧化物半导体的电阻值的变化,来检测臭气成分。
第一湿度传感器640设置在过滤器部的送风方向的下游侧,例如,出风口130附近。第一湿度传感器640检测过滤器部的下游侧的空气湿度。更具体地,可以检测通过过滤器部后的空气,例如,从出风口130吹出的空气的湿度。第一湿度传感器640例如可以使用应用了高分子感湿材料的电容式或电阻式的湿度传感器。
第二检测部检测过滤器部的上游侧的空气状态,换句话说,是用于检测从吸入口120吸入的空气的状态的元件。即,第二检测部是用于检测吸入口120侧的空气状态的元件。作为第二检测部,例如,可以列举检测吸入口120侧的空气中的灰尘浓度的第二灰尘传感器650、或检测吸入口120侧的空气中的臭气成分浓度的第二气味传感器660、或检测吸入口120侧的空气湿度的第二湿度传感器670等。将具有第二灰尘传感器650和第二气味传感器660中的至少一方的元件也称为第二污染传感器。第二污染传感器检测过滤器部的上游侧中的空气污染状态。第二湿度传感器670检测过滤器部的上游侧中的空气湿度。
第二灰尘传感器650具有与第一灰尘传感器620相同的构成,并且设置在过滤器部的送风方向的上游侧,例如,吸入口120附近。第二灰尘传感器650检测过滤器部的上游侧的空气中所包含的灰尘浓度。更具体地,检测通过过滤器部之前的空气,例如从吸入口120吸入的空气中的灰尘浓度。
第二气味传感器660具有与第一气味传感器630相同的构成,并且设置在过滤器部的送风方向的上游侧,例如,吸入口120附近。第二气味传感器660检测包含在过滤器部的上游侧的空气中的臭气成分的浓度。更具体地,可以检测通过过滤器部之前的空气,例如从吸入口120吸入的空气中所包含的臭气成分的浓度。
第二湿度传感器670具有与第一湿度传感器640相同的构成,并且设置在过滤器部的送风方向的上游侧,例如,吸入口120附近。第二湿度传感器670检测过滤器部的上游侧的空气湿度。更具体地,可以检测通过过滤器部之前的空气,例如,从吸入口120吸入的空气的湿度。
另外,上述灰尘传感器不仅灰尘,也可以是对花粉或PM2.5的微粒子进行感测的传感器。此外,气味传感器不仅气味,也可以是感测气体的传感器。此外,第一检测部和第二检测部也可以是设置在外部设备上的结构,在这种情况下,构成为经由通信部730获取第一检测部的检测值和第二检测部的检测值。
通知部720例如是用于通知后述的空气净化机100的异常状态的元件。通知部720例如由输出声音的扬声器(未图示)等构成。当检测到后述设备的异常状态时,通知部720通过输出特定声音来通知用户。通知部720不限于扬声器,例如也可以是显示部170或显示文字或图像的显示器(未图示)等。
通信部730是用于在与外部设备(例如,服务器装置等)之间传送数据的元件,例如由无线LAN等的通信模块构成。操作部350接受来自用户的命令,输入到控制部700。控制部700根据经由通信部730获取的信息、通过操作部350输入的信息、通过第一检测部或第二检测部检测的信息,控制风扇250a、放电装置260、第一发光部600和第二发光部610。
使用图10,说明与基于空气净化机100的第二检测部的检测值对应的风量控制。图10(a)是表示与吸入口120侧的空气污染度对应的风扇250a的转速控制的图。图10(b)是表示与吸入口120侧的空气的干湿度对应的风扇250a的转速控制的图。
如图10(a)所示,空气净化机100根据空气中的灰尘浓度,将污染度按等级划分为多个阶段。由第二灰尘传感器650检测的灰尘浓度被标准化,例如,污染度根据灰尘浓度被按等级划分为0~2的三个阶段。污染度被构成为灰尘浓度按照0~2的顺序变高。例如,污染度为“0”的情况是指空气大体上处于干净的状态。污染度为“1”的情况是指空气被稍微污染的状态。污染度为“2”的情况是指空气被严重污染的状态。另外,不仅针对第二灰尘传感器650,针对第一灰尘传感器620也与上述相同,根据灰尘浓度来对污染度进行等级划分。
在以上的构成中,虽然仅使用灰尘传感器来对空气的污染度进行分级,但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仅使用气味传感器,与采用了灰尘传感器的情况同样地对空气的污染度进行分级,也可以由根据灰尘传感器的检测值分级后的空气的污染度和根据气味传感器的检测值分级后的空气的污染度,对空气的污染度综合地分级。
使用图10(a),说明由空气净化机100进行与吸入口120侧的空气的污染度对应的常规的风量控制。例如,控制部700根据吸入口120侧的空气的污染状态来控制风扇250a的转速。当确定吸入口120侧的空气被污染(例如,污染度为“2”)时,控制部700使风扇250a的转速上升;当确定吸入口120侧的空气为洁净(例如,污染度为“0”)时,控制部700控制风扇250a,使风扇250a的转速降低。由此,可以根据室内空气的污染状况,以适当的风量进行运行。
如图10(b)所示,空气净化机100根据空气的湿度,将干湿度按等级划分为多个阶段。由第二湿度传感器670检测的检测值被标准化,例如,根据检测值,干湿度按等级被划分为0到2三个阶段。干湿度构成为按照0~2的顺序湿度变低。例如,干湿度为“0”的情况是指湿润,即富含湿气的状态(湿度适当的状态)。干湿度为“1”的情况是指湿润和干燥的中间区域的状态,例如稍微干燥的状态。干湿度为“2”的情况是指干燥,即缺乏湿气的状态。另外,不仅针对第二湿度传感器670,针对第一湿度传感器640也与上述相同,根据检测值对干湿度进行等级划分。
使用图10(b),说明与吸入口120侧的空气的干湿度对应的常规的风量控制。这里以进行加湿运行为前提。例如,控制部700根据吸入口120侧的空气的湿度来控制风扇250a的转速。当确定吸入口120侧的空气干燥(例如,干湿度为“2”)时,控制部700使风扇250a的转速上升;当确定吸入口120侧的空气湿润(例如,干湿度为“0”)时,控制部700控制风扇250a,使风扇250a的转速下降。由此,可以根据室内空气的干湿状态,以适当的风量进行运行。
以下,对由控制部700执行的空气净化机100的异常检测处理进行说明。图11是表示空气净化机100的控制部700的功能结构的框图。如图11所示,控制部700具有获取部701、判别部702、比较判断部703和驱动控制部704。空气净化机100构成为基于出风口130侧的空气状态来控制风扇250a的转速,并通知空气净化机100的异常状态。即,控制部700构成为基于第一检测部的检测值来控制风扇250a的转速的同时,通知空气净化机的异常状态。
获取部701获取第一检测部的检测值。即,获取部701获取第一灰尘传感器620的检测值、或第一气味传感器630的检测值、或第一湿度传感器640的检测值等。
判别部702判别由获取部701获取的第一检测部的检测值属于哪个等级。例如,当判别空气的污染度时,判别部702根据第一灰尘传感器620的检测值来判别过滤器部的下游侧(出风口130侧)的空气的污染度。另外,在判别空气的污染度时,不仅可以使用第一灰尘传感器620的检测值,还可以使用第一气味传感器630的检测值来确定过滤器部的下游侧的空气的污染度。例如,判别部702在判别空气的干湿度时,根据第一湿度传感器640的检测值判别过滤器部的下游侧(出风口130侧)的空气的干湿度。
比较判断部703根据判别部702,比较与判别后的出风口130侧的空气状态有关的等级和预先设定的规定的等级(阈值)。例如,当通过判别部702判别了出风口130侧的空气的污染度时,比较判断部703比较出风口130侧的空气的污染度和预先设定的规定污染度。预先设定的规定污染度例如是指空气非常污浊(污染度为“2”)的情况。当判断为出风口130侧的空气的污染度在规定污染度以上时,比较判断部703检测为设备异常。作为设备的异常,例如可以列举,由于常年使用而过滤器部劣化的状态、或臭气成分附着在过滤器部的状态、或由于常年使用灰尘附着在过滤器部上的状态等。
另外,比较判断部703例如在通过判别部702判别了出风口130侧的干湿度的情况下,比较出风口130侧的干湿度和预先设定的规定干湿度。在比较干湿度时,以空气净化机100处于利用加湿过滤器240b进行加湿运行(基于加湿过滤器240b的加湿)时为前提。例如,为了检测加湿器运行,可以检测加湿过滤器240b的旋转,也可以检测来自控制部700的与加湿运行相关的指令。预先设定的规定干湿度是指例如空气非常干燥(干湿度为“2”)的情况。当判断为出风口130侧的干湿度在规定干湿度以上时,即,判断为出风口130侧的湿度较低时,比较判断部703检测为设备异常。作为设备的异常,例如可以列举加湿过滤器240b由于常年使用而劣化的状态、或供水箱140内没有水的状态等。
驱动控制部704控制风扇250a的转速(风量)。例如,当比较判断部703中检测到设备的异常时,驱动控制部704使风扇250a的转速相比运行中(当前)的转速降低。这里的降低还包括使风扇250a停止的情况。通过降低风扇250a的转速,例如,可以抑制将从劣化的过滤器部产生的臭气成分等输送到机外(室内),同时检测机外(室内)的空气状态。另外,通过使风扇250a停止,例如,可以避免将从劣化的过滤器部产生的臭气成分等输送到机外(室内)。驱动控制部704例如当比较判断部703中检测出设备的异常时,控制通知部720以向用户告知设备的异常。由此,例如,可以促使用户进行过滤器部的维护保养(清洁或交换)。当未检测到设备的异常时,驱动控制部704返回到常规的控制。
如上所述,通过使出风口130侧的空气状态(例如,污染度或干湿度)能够被检测,可以预测设备的异常。因此,当检测到设备的异常时,通过降低风扇250a的转速,可以抑制设备在异常状态下运行所带来的影响。另外,尽管控制部700被构成为当基于第一检测部的检测值控制风扇250a的转速时,与预先设定的规定等级进行比较,但是不限于上述方法,控制部700也可以构成为根据第一检测部的检测值和第二检测部的检测值,控制风扇250a的转速,并告知空气净化机100的异常状态。
在这种情况下,获取部701除了第一检测部的检测值之外,还获取对应的第二检测部的检测值。获取部701例如获取第一灰尘传感器620的检测值和第二灰尘传感器650的检测值,或获取第一气味传感器630的检测值和第二气味传感器660的检测值,或获取第一湿度传感器640的检测值和第二湿度传感器670的检测值。
判别部702除了第一检测部的检测值之外,还判别第二检测部的检测值属于哪个等级。例如,在判别空气的污染度时,根据第一灰尘传感器620的检测值来判别出风口130侧的空气的污染度,根据第二灰尘传感器650的检测值来判别吸入口120侧的空气的污染度。另外,判别部702在判别干湿度时,根据第一湿度传感器640的检测值判别出风口130侧的空气的干湿度,根据第二湿度传感器670的检测值判别吸入口120侧的空气的干湿度。
比较判断部703比较第一检测部的检测值和第二检测部的检测值。更具体地,将由判别部702判别的吸入口120侧的空气状态有关的等级和出风口130侧的空气状态相关的等级进行比较。比较判断部703例如比较由判别部702判别的吸入口120侧的空气的污染度和出风口130侧的空气的污染度。并且,当判定为出风口130侧的空气的污染度在吸入口120侧的空气的污染度以上时,即,在出风口130侧的空气与吸入口120侧的空气被污染为相同程度以上的情况下,检测为设备异常。
另外,比较判断部703例如比较由判别部702判别的吸入口120侧的干湿度和出风口130侧的干湿度。在比较干湿度时,空气净化机100以加湿过滤器240b进行加湿运行时为前提。比较判断部703在判定为出风口130侧的干湿度在吸入口120侧的干湿度以上的情况下,即,在出风口130侧的干湿度与吸入口120侧的干湿度相同,或者比吸入口120侧的空气更干燥的情况下,检测为设备异常。当通过比较判断部703检测到设备的异常时,驱动控制部704与上述相同,控制风扇250a的转速。
如上所述,通过比较第一检测部的检测值(基于出风口130侧的空气状态的等级)和第二检测部的检测值(基于吸入口120侧的空气状态的等级),可以精确地预测设备的异常。因此,当检测到设备的异常时,通过降低风扇250a的转速,可以抑制设备产生异常状态下运行所带来的影响。
使用图12,对基于空气净化机100的异常检测处理的第一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图12是表示基于空气净化机100的异常检测处理的第一实施方式的流程图。控制部700根据第一检测部的检测值来控制风扇250a的转速。在此,仅使用第一检测部(作为一个例子,第一灰尘传感器620)的检测值d1,而不使用第二检测部的检测值d2。此外,设定为除尘运行开始的状态,定期获取第一检测部的检测值d1。在此,作为一个例子,将污染度“2”设定为规定污染度。
获取部701获取第一灰尘传感器620的检测值d1(步骤S101)。判别部702根据第一灰尘传感器620的检测值d1来判别出风口130侧的空气的污染度D1(步骤S102)。比较判断部703判断由判别部702判别的出风口130侧的空气的污染度D1是否在预先设定的规定污染度(阈值)以上(步骤S103)。在比较判断部703中,当判断为出风口130侧的空气的污染度D1在规定污染度以上时(步骤S103中为“是”的情况),驱动控制部704控制风扇250a以降低风扇250a的转速(步骤S104),并通过通知部720向用户通知设备的异常(步骤S105),异常检测处理结束。在比较判断部703中,当判断为出风口130侧的空气的污染度不在规定污染度以上时(步骤S103中为“否”的情况)时,异常检测处理结束。
使用图13,对基于空气净化机100的异常检测处理的第二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图13是表示基于空气净化机100的异常检测处理的第二实施方式的流程图。控制部700根据第一检测部的检测值,控制风扇250a的转速。在此,仅使用第一检测部(作为一个例子,第一湿度传感器640)的检测值h1,而不使用第二检测部的检测值h2。另外,设定为正在进行加湿运行的状态,并且定期获取第一检测部的检测值h1。在此,将干湿度“2”设定为规定干湿度。
获取部701获取第一湿度传感器640的检测值h1(步骤S201)。判别部702根据第一湿度传感器640的检测值h1,判别出风口130侧的干湿度H1(步骤S202)。比较判断部703判断由判别部702判别的出风口130侧的干湿度H1是否在预先设定的规定干湿度(阈值)以上(步骤S203)。在比较判断部703中,但判断为出风口130侧的干湿度H1在规定干湿度以上时(在步骤S203中为“是”的情况),驱动控制部704控制风扇250a以降低风扇250a的转速(步骤S204),并通过通知部720向用户通知设备的异常(步骤S205),异常检测处理结束。在比较判断部703中,当判断为出风口130侧的干湿度H1不在规定干湿度以上时(步骤S203中为“否”的情况),异常检测处理结束。
使用图14,对基于空气净化机100的异常检测处理的第三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图14是表示基于空气净化机100的异常检测处理的第三实施例的流程图。控制部700根据第一检测部的检测值d1和第二检测部的检测值d2,控制风扇250a的转速。在此,使用第一检测部(作为一个例子,第一灰尘传感器620)的检测值d1和第二检测部(第二灰尘传感器650)的检测值d2。另外,设定为除尘运行开始的状态,定期获取第一检测部的检测值d1和第二检测部的检测值d2。
获取部701获取第一灰尘传感器620的检测值d1和第二灰尘传感器650的检测值d2(步骤S301)。判别部702根据第一灰尘传感器620的检测值d1来判别出风口130侧的空气的污染度D1,并基于第二灰尘传感器650的检测值d2来判别吸入口120侧的空气的污染度D2(步骤S302)。比较判断部703判断由判别部702判别的出风口130侧的空气的污染度D1是否在吸入口120侧的空气的污染度D2以上(步骤S303)。在比较判断部703中,当判断为出风口130侧的空气的污染度D1在吸入口120侧的空气的污染度D2以上时(步骤S303中为“是”的情况),驱动控制部704控制风扇250a以降低风扇250a的转速(步骤S304),并通过通知部720向用户通知设备的异常(步骤S305),异常检测处理结束。在比较判断部703中,当判断为出风口130侧的空气的污染度D1不在吸入口120侧的空气的污染度D2以上时(步骤S303中为“否”的情况下),异常检测处理结束。
使用图15,对基于空气净化机100的异常检测处理的第四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图15是表示基于空气净化机100的异常检测处理的第四实施方式的流程图。在此,使用第一检测部(作为一个例子,第一湿度传感器640)的检测值h1和第二检测部(第二湿度传感器670)的检测值h2。另外,设定为加湿运行开始的状态,定期获取第一检测部的检测值h1和第二检测部的检测值h2。
获取部701获取第一湿度传感器640的检测值h1和第二湿度传感器670的检测值h2(步骤S401)。判别部702根据第一湿度传感器640的检测值h1判别出风口130侧的干湿度H1,并根据第二湿度传感器670的检测值h2判别吸入口120侧的干湿度H2(步骤S402)。比较判断部703判断由判别部702判别的出风口130侧的干湿度H1是否在吸入口120侧的干湿度H2以上(步骤S403)。在比较判断部703中,当判断为出风口130侧的干湿度H1在吸入口120侧的干湿度H2以上时(步骤S403中为“是”的情况),驱动控制部704控制风扇250a以降低风扇250a的转速(步骤S404),并通过通知部720向用户通知设备的异常(步骤S405),结束异常检测处理。在比较判断部703中,当判断为出风口130侧的干湿度H1不在吸入口120侧的干湿度H2以上时(步骤S403中为“否”的情况),结束异常检测处理。
使用图16,对基于空气净化机100的异常检测处理的第五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图16是表示基于空气净化机100的异常检测处理的第五实施方式的流程图。在此,使用第一检测部(作为一个例子,第一灰尘传感器620)的检测值d1和第二检测部(第二灰尘传感器650)的检测值d2。另外,设定为除尘运行开始的状态,定期获取第一检测部的检测值d1和第二检测部的检测值d2。
在由空气净化机100进行的异常检测处理的第五实施方式中,比较判断部703首先将出风口130侧的空气的污染度D1与预先设定的规定污染度(阈值)进行比较,并且仅在确定为在规定的阈值以上时,比较出风口130侧的空气的污染度D1和吸入口120侧的空气的污染度D2。在此,例如,将污染度“1”设定为规定污染度。并且,在判定为出风口130侧的空气的污染度D1在吸入口120侧的空气的污染度D2以上的情况下,以使风扇250a的转速降低的方式进行控制。另外,在判定为出风口130侧的空气的污染度D1不在吸入口120侧的空气的污染度D2以上的情况下,以使风扇250a的转速上升的方式进行控制。如此,首先,在与预先设定的规定阈值进行比较的基础上,通过比较出风口130侧的空气的污染度D1和吸入口120侧的空气的污染度D2,例如,在出风口130侧的空气是干净的情况下,可以设定为不进行设备的异常检测。另外,在判定为出风口130侧的空气的污染度D1不在吸入口120侧的空气的污染度D2以上的情况下,即,在吸入口120侧的空气污染的状况(正常的状况)下,相对于室内空气的污染状态,在当前的运行中,由于假设出风口130侧的空气没有被充分净化,因此可以通过使风扇250a的转速上升,适当地净化室内。
获取部701获取第一灰尘传感器620的检测值d1和第二灰尘传感器650的检测值d2(步骤S501)。判别部702根据第一灰尘传感器620的检测值d1来判别出风口130侧的空气的污染度D1,并且根据第二灰尘传感器650的检测值d2来判别吸入口120侧的空气的污染度D2(步骤S502)。比较判断部703判断由判别部702判别的出风口130侧的空气的污染度D1是否在预先设定的规定的空气污染度(阈值)以上(步骤S503)。在比较判断部703中,当判断为出风口130侧的空气的污染度D1在预先设定的规定的空气污染度以上时(步骤S503中为“是”的情况),比较判断部703进一步判断出风口130侧的空气的污染度D1是否在吸入口120侧的空气的污染度D2以上(步骤S504)。在比较判断部703中,当判断为出风口130侧的空气的污染度D1不在预先设定的规定的空气污染度以上时(步骤S503中为“否”的情况),异常检测处理结束。在比较判断部703中,当判断为出风口130侧的空气的污染度D1在吸入口120侧的空气的污染度D2以上时(步骤S504中为“是”的情况),则驱动控制部704以使风扇250a的转速降低的方式进行控制(步骤S505),并通过通知部720向用户通知设备的异常(步骤S505),异常检测处理结束。在比较判断部703中,当判断为出风口130侧的空气的污染度D1不在吸入口120侧的空气的污染度D2以上时(步骤S504中为“否”的情况),驱动控制部704以使风扇250a的转速仅上升规定量的方式进行控制(步骤S507),异常检测处理结束。
使用图17,对基于空气净化机100的异常检测处理的第六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图17是表示基于空气净化机100的异常检测处理的第六实施方式的流程图。在此,使用第一检测部(作为一个例子,第一湿度传感器640)的检测值和第二检测部(第二湿度传感器670)。另外,设定为加湿运行开始的状态,定期获取第一检测部的检测值h1和第二检测部的检测值h2。
在由空气净化机100进行的异常检测处理的第六实施方式中,在比较判断部703中,首先,将出风口130侧的干湿度H1与预先设定的规定干湿度(阈值)进行比较,仅在判断为是规定干湿度以上的情况下,比较出风口130侧的空气的干湿度H1和吸入口120侧的干湿度H2。在此,例如将干湿度“1”设定为规定干湿度。并且,在判断为出风口130侧的干湿度H1在吸入口120侧的干湿度H2以上的情况下,以使风扇250a的转速降低的方式进行控制。另外,在判断为出风口130侧的干湿度H1不在吸入口120侧的干湿度H2以上的情况下,以使风扇250a的转速上升的方式进行控制。如此,首先,在与预先设定的规定干湿度比较的基础上,通过比较出风口130侧的干湿度H1和吸入口120侧的干湿度H2,例如,出风口130侧的空气是湿润的,即在空气被适当地加湿的情况下,可以设定为不进行设备的异常检测。另外,在判断为出风口130侧的干湿度H1不在吸入口120侧的干湿度H2以上的情况下,即,在出风口130侧的空气被加湿的情况下(正常的状况),在当前的运行中,由于假设为出风口130侧的空气没有被完全加湿,因此可以通过使风扇250a的转速上升,适当地加湿室内。
获取部701获取第一湿度传感器640的检测值h1和第二湿度传感器670的检测值h2(步骤S601)。判别部702根据第一湿度传感器640的检测值h1来判别出风口130侧的干湿度H1,并且根据第二湿度传感器670的检测值h2来判别吸入口120侧的干湿度H2(步骤S602)。比较判断部703判断由判别部702判别的出风口130侧的干湿度H1是否在预先设定的规定干湿度(阈值)以上(步骤S603)。在比较判断部703中,在判断为出风口130侧的干湿度H1在预先设定的规定干湿度以上的情况下(步骤S603中为“是”的情况),比较判断部703进一步判断出风口130侧的干湿度H1是否在吸入口120侧的干湿度H2以上(步骤S604)。在比较判断部703中,在判断为出风口130侧的干湿度H1不在预先设定的规定干湿度以上的情况下(步骤S503中为“否”的情况),异常检测处理结束。在比较判断部703中,在判断为出风口130侧的干湿度H1在吸入口120侧的干湿度H2以上的情况下(步骤S604中为“是”的情况),驱动控制部704以使风扇250a的转速降低的方式进行控制(步骤S605),并通过通知部720向用户通知设备的异常(步骤S605),异常检测处理结束。在比较判断部703中,在判断为出风口130侧的干湿度H1不在吸入口120侧的干湿度H2以上的情况下(步骤S604中为“否”的情况下),驱动控制部704以使风扇250a的转速仅上升规定量的方式进行控制(步骤S607),异常检测处理结束。
在以上的构成中,当检测到设备的异常时,虽然控制部700根据来自检测部(例如灰尘传感器或气味传感器或湿度传感器)的检测值,来使用按等级划分后的污染度或干湿度,但不限于此,也可以照原样使用检测部的检测值。
另外,第一检测部不限于上述的传感器,例如也可以是检测过滤器部的累计工作时间的结构。例如,加湿过滤器240b的累计工作时间根据利用计时器等测量的加湿运行时间来检测。另外,除臭过滤器220或除尘过滤器230的累积工作时间根据利用计时器等测量的吸尘运行时间来检测。累积工作时间例如通过在除臭过滤器220、除尘过滤器230以及加湿过滤器240b的维护时按压的复位按钮来重置。
作为第一检测部,当采用检测过滤器部的累计工作时间的结构时,控制部700可以比较累计工作时间和预先设定的规定值,在累计工作时间超过了规定值的情况下,检测为设备异常。当检测到设备的异常时,控制部700可以降低风扇250a的转速,或者使用显示部170、发光部(第一发光部600、第二发光部610等)、通知部720向用户通知设备的异常。例如,可以当加湿单元240的累计工作时间超过480小时时,使第一发光部600发出黄色光,在累计工作时间超过720小时时,使第一发光部600发出红色光,在累计工作时间超过960小时时,使风扇250a的转速降低。这里的降低也包括使风扇250a停止。
下面,使用图18到图21,对第一发光部600和第二发光部610的发光模式进行说明。控制部700控制第一发光部600和第二发光部610的发光。控制部700响应于在空气净化机100中流动的空气状态,使第一发光部600和第二发光部610联动发光。
第一发光部600是用于表示从出风口130吹出的空气的状态的元件。作为一个例子,第一发光部600由蓝色的LED光源构成。另外,第一发光部600虽然由蓝色的LED光源构成,但不限于此,也可以采用与第二发光部610相同的构成。
第二发光部610是用于表示从吸入口120吸入的空气的状态的元件。第二发光部610包括至少两种以上不同颜色的LED光源,举个例子,由红色、黄色和蓝色三种颜色的LED光源构成。
使用图18和图19,对基于控制部700的第一发光部600和第二发光部610的发光模式的第一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存储部710中存储有与空气的状态对应的多个发光模式。作为构成发光模式的要素,有光的颜色(也称为发光颜色)、有无闪烁等。在使发光部闪烁的情况下,闪烁的间隔(周期)、亮灯时间和灭灯时间的比率等也可以作为构成发光模式的要素。
图18是表示第一发光部600的发光模式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图。图18(a)是表示第一发光部600的发光模式的图。图18(b)是表示第一发光部600的发光时机的图。
控制部700根据放电装置260的驱动,使第一发光部600的发光模式产生变化。控制部700在检测到放电装置260的驱动的情况下,控制第一发光部600的光的颜色成为蓝色,并且持续亮灯。控制部700在没有检测到放电装置260的驱动的情况下,控制第一发光部600灭灯。
如上所述,根据放电装置260的驱动,通过控制第一发光部600发光,用户能够容易掌握空气的状态、更具体地说,是否是向空气附加了离子的状态。在空气中附加了离子的状态是指利用放电装置260向从吸入口120吸入的空气放电,从而在从出风口130吹出的空气的流动中包含离子的状态。进而,在空气中附加了离子的情况下,通过控制第一发光部600以冷色(蓝色)发光,能够给用户以清凉感,想起放电装置260正在驱动。另外,在没有检测到放电装置260的驱动的情况下,控制第一发光部600灭灯,但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控制为使第二发光部以蓝色之外的颜色发光。另外,虽然第一发光部600根据放电装置260的驱动来控制发光,但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根据是否是加湿运行中来控制发光。在这种情况下,控制部700在检测到处于加湿运行中的情况下,进行控制,使得第一发光部600的光的颜色成为蓝色,并且持续亮灯。此外,当检测到未处于加湿运行中时,控制部700控制第一发光部600灭灯。
图19是表示第二发光部610的发光模式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图。图19(a)是表示第二发光部610的发光模式的图。图19(b)是表示第二发光部610的发光时机的图。
当污染度判别为“0”时,控制部700根据第二污染传感器(作为一个例子,第二灰尘传感器650)的检测值来进行控制,使得第二发光部的光的颜色成为蓝色,并且在规定时间闪烁发光之后灭灯。在这种情况下,只要污染度不从“0”改变,就控制为维持熄灯状态。当污染度判别为“1”时,控制部700根据第二灰尘传感器650的检测值来进行控制,使得第二发光部610的光的颜色成为黄色,并且闪烁发光。在这种情况下,只要污染度是“1”,就控制为使其闪烁发光。当污染度判别为“2”时,控制部700根据第二灰尘传感器650的检测值来进行控制,使得第二发光部的光的颜色成为红色,并且闪烁发光。在这种情况下,只要污染度是“2”,就控制为使其闪烁发光。
如上所述,通过根据空气的污染状态使发光颜色产生变化,用户能够掌握所吸入的空气的状态,即室内空气的状态。进而,通过越是空气清新的状态,越使发光颜色接近冷色(蓝色),用户能够直观地感受到室内处于洁净的状态。另外,通过越是空气污染的状态,越使发光颜色接近暖色(红色),用户能够直观地感受到室内处于污染的状态。
使用图20,对基于空气净化机100的第一发光部600和第二发光部610的发光模式的联动控制进行说明。图20(a)是表示污染度变为“0”时的第一发光部600和第二发光部610的发光时机的图。图20(b)是表示污染度变为“1”时的第一发光部和第二发光部的发光时机的图。图20(c)是表示污染度变为“2”时的第一发光部和第二发光部的发光时机的图。以下,控制部700(更具体地说,比较判断部703)构成为能够判断有无污染度的变化。具体地,判别出的污染度存储在存储部710中,通过与之前判别的污染度进行比较,判断有无污染度的变化。
控制部700根据第二检测部(作为一个例子,第二灰尘传感器650)的检测值,使第二发光部610的发光模式产生变化。更具体地,首先,通过判别部702判别污染度。并且,通过比较判断部703判断判别出的污染度是否正在变化。当通过比较判断部703判断为污染度正在变化时,使第一发光部600的发光模式和第二发光部610的发光模式联动。即,当根据污染度改变第二发光部610的发光模式(主要是发光颜色)时,控制部700改变第一发光部600的发光模式。更具体地,当判断为污染度变化时,控制部700控制第一发光部600,以使得第一发光部600和第二发光部610以规定时间(或者规定次数)交替地发光。进一步地,控制部700根据所判别的污染度进行控制,使得第一发光部600的闪烁模式产生变化。
在图20(a)中,当判断为污染度变为“0”时,控制部700控制第一发光部600,使得第一发光部600和第二发光部610连续地交替发光。第一发光部600的闪烁间隔,换言之,由熄灯时间t1和亮灯时间t2构成的一个周期的间隔构成为与作为第二发光部610的闪烁间隔的一个周期的间隔相同。并且,控制部700进行控制,使得在第二发光部610被点亮时,熄灭第一发光部600;在第二发光部610被熄灭时,点亮第一发光部600。
在图20(b)中,当判断为污染度变为“1”时,控制部700控制第一发光部600,使得第一发光部600和第二发光部610间歇地交替发光。由第一发光部600的熄灯时间t3和亮灯时间t2构成的一个周期的间隔构成为是第二发光部610的一个周期的间隔的一倍。在图20(b)的发光模式中,与图20(a)的发光模式相比,改变熄灯时间t3和亮灯时间t2的比率,以提高一个周期中的熄灯时间t3的比率。并且,每当第二发光部610闪烁两次时,控制部700控制第一发光部600和第二发光部610交替发光一次。
在图20(c)中,当判断为污染度变为“2”时,与图20(b)一样,控制部700控制第一发光部600和第二发光部610间歇地交替发光。由第一发光部600的熄灯时间t4和亮灯时间t2构成的一个周期的间隔构成为是第二发光部610的一个周期的间隔的三倍。在图20(c)的发光模式中,与图20(b)的发光模式相比,改变熄灯时间t4和亮灯时间t2的比率,以进一步提高一个周期中的熄灯时间t4的比率。并且,每当第二发光部610闪烁三次时,控制部700控制第一发光部600和第二发光部610交替发光一次。
如上所述,当判断为空气的状态(例如,污染度)已经改变时,控制部700可以通过使第一发光部600和第二发光部610交替地发光,来告知用户空气的状态已经改变。进而,根据污染度,通过增加或减少在规定期间交替发光的次数,能够容易掌握当前的空气处于什么样的状态。
另外,第二发光部610朝向载置空气净化机100的地板S照射(散射)光,第一发光部600通过构成为以空气净化机100的上表面110e发光的方式照射(散射)光,因此用户即使是从远方,也可以容易掌握光的状态。以空气净化机100的上表面110e发光的方式照射光,也可以换言为朝空气净化机100的上表面110e照射光。在此,第一发光部600照射光,使得形成在上表面110e的出风口130发光。即,第一发光部600朝出风口130照射光。由此,可以直观地识别一个发光部(第一发光部600)代表出风口130侧的空气的状态。因此,可以直观地识别另一个发光部(第二发光部610)代表吸入口120侧的空气的状态,该另一个发光部在向下远离该一个发光部的位置。另外,第一发光部600以照亮上表面110e的至少一部分的方式照射光即可。
另外,在判断为污染度产生了变化的情况下,虽然使第一发光部600和第二发光部610联动地进行控制,但不限于此,例如在判断为干湿度产生了变化的情况下,也可以使第一发光部600和第二发光部610联动地进行控制。
图21是表示基于空气净化机100的控制部700的第一发光部600和第二发光部610的发光模式的联动处理的流程图。在此,设定为基于空气净化机100的吸尘运行开始,并且定期获取第二灰尘传感器650的检测值d2。另外,设定为存储部710至少存储有之前判别出的污染度D2。
控制部700获取第二灰尘传感器650的检测值d2(步骤S701)。控制部700根据第二灰尘传感器650的检测值d2来判别污染度D2(步骤S702)。控制部700判断污染度D2是否存在变化(步骤S703)。在判断为污染度D2存在变化(步骤S703中为“是”的情况)的情况下,控制部700使第二发光部610的发光模式产生变化(步骤S704)。更具体地,以将第二发光部610的发光颜色设置为与污染度对应的发光颜色的方式进行控制。控制部700根据第二发光部610的发光模式的变化,改变第一发光部600的发光模式。更具体地,在一定期间内,控制为从亮灯变更为闪烁发光(步骤S705),联动控制结束。在判断为污染度D2没有变化的情况下(步骤S703中为“否”的情况),控制部700结束联动控制。
使用图22,对第一发光部600和第二发光部610的发光模式的第二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图22(a)是表示第一发光部600和第二发光部610的发光模式的第二实施方式的图,第一发光部600和第二发光部610对应于根据空气中的灰尘浓度而判别的污染度,改变发光模式。即,具有与第二发光部610的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发光模式。图22(b)是表示每次组合第一发光部600的发光模式和第二发光部610的发光模式时所想起的图像的图。
如图22(b)所示,在第一发光部600和第二发光部610被控制为以冷色(蓝色)发光的情况下(图案“A1”的情况),可以想起吸入口120侧和出风口130侧的空气是干净的。另外,在控制为第一发光部600以冷色(蓝色)发光,并且第二发光部610以暖色(黄色或红色)发光的情况下(图案“A2”的情况),可以想起吸入口120侧的空气是污染的状况,即,室内的空气是污染的。另外,在控制为第一发光部600以暖色(黄色或红色)发光,并且第二发光部610以冷色(蓝色)发光的情况下(图案“A3”的情况),可以想起出风口130侧的空气比吸入口120侧的空气更脏,即,灰尘的收集没有被正常进行,内部发生了异常,需要进行维护保养。同样地,在控制为第一发光部600以暖色(红色)发光,并且第二发光部610以暖色(黄色)发光的情况下(图案“A4”的情况),可以想起出风口130侧的空气比吸入口120侧的空气更脏,即,灰尘的收集没有被正常地进行,内部发生了异常,需要进行维护保养。另外,在控制为第一发光部600以暖色(黄色)发光,并且第二发光部610以暖色(红色)发光的情况下(图案“A5”的情况),可以想起在当前的运行中,是空气还没有净化干净的状况,即,室内的空气是严重污染的状态。
如上所述,通过构成为用第一发光部600表示与出风口130侧的空气的污染有关的状态,并且用第二发光部610表示与吸入口120侧的空气的污染有关的状态,容易想起空气净化机100中流动的空气处于什么样的污染状态。因此,能够容易掌握包括空气净化机100的运行状况在内的室内环境的状况。
使用图23,对第一发光部600和第二发光部610的发光模式的第三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图23(a)是表示第一发光部600和第二发光部610的发光模式的第三实施方式的图,第一发光部600和第二发光部610对应根据空气的湿度而判别的干湿度,改变发光模式。图23(b)是表示每次组合第一发光部600的发光模式和第二发光部610的发光模式时所想起的图像的图。
当检测到空气净化机100正在进行加湿运行时,如下所示,控制部700控制第一发光部600。当根据第一湿度传感器640的检测值,判断为干湿度为“0”时,控制部700进行控制,使得第一发光部600的光的颜色成为蓝色,并且在规定时间闪烁发光之后灭灯。在这种情况下,只要干湿度不从“0”改变,就进行控制以维持熄灯状态。当根据第一湿度传感器640的检测值,干湿度判别为“1”时,控制部700进行控制,使得第一发光部600的光的颜色成为黄色,并且闪烁发光。在这种情况下,只要干湿度为“1”,就控制为持续闪烁发光。当根据第一湿度传感器640的检测值,干湿度判别为“2”时,控制部700进行控制,使得第一发光部600的光的颜色成为红色,并且闪烁发光。在这种情况下,只要干湿度为“2”,就控制为持续闪烁发光。另外,关于第二发光部610的发光模式,由于是与第一发光部600的发光模式相同的构成,因此省略其说明。
如上所述,通过根据湿度改变发光颜色,用户能够掌握所吸入的空气的状态,即室内空气的状态。进一步地,通过空气越被适度地加湿,越使发光颜色接近冷色(蓝色),用户可以直观地掌握室内被加湿的情况。另外,通过越是空气干燥的状态,越使发光颜色接近暖色(红色),用户能够直观地掌握室内处于污染状态这件事。
如图23(b)所示,在第一发光部600和第二发光部610被控制为以冷色(蓝色)发光的情况下(图案“B1”的情况),可以想起吸入口120侧和出风口130侧的空气正在被适当地加湿。另外,在控制为第一发光部600以冷色(蓝色)发光,并且第二发光部610以暖色(黄色或红色)发光的情况下(图案“B2”的情况),可以想起吸入口120侧的空气仍然处于干燥的状态,即,正在对室内进行加湿中。另外,在控制为第一发光部600以暖色(黄色或红色)发光,并且第二发光部610以冷色(蓝色)发光的情况下(图案“B3”的情况),可以想起出风口130的空气是比吸入口120的空气更干燥的状态,即,加湿没有被正常进行,内部发生了异常,需要进行维护保养。同样地,在控制为第一发光部600以暖色(红色)发光,并且第二发光部610以暖色(黄色)发光的情况下(图案“B4”的情况),可以想起出风口130的空气比吸入口120的空气更干燥,即,加湿没有被正常进行,内部发生了异常,需要进行维护保养。另外,在控制为第一发光部600以暖色(黄色)发光,并且第二发光部610以暖色(红色)发光的情况下(图案“B5”的情况),可以想起在当前的运行中,空气还没有被充分加湿,即,室内的空气处于非常干燥的状态。
如上所述,通过构成为用第一发光部600表示与出风口130侧的空气的湿度有关的状态,并且用第二发光部610表示与吸入口120侧的空气的湿度有关的状态,容易想起空气净化机100中流动的空气处于什么样的加湿状态。因此,能够容易掌握包括空气净化机100的运行状况在内的室内环境的状况。
此外,当经由通信部730获取了各种信息时,空气净化机100也可以使第一发光部600闪烁发光。由此,能够容易掌握获取了来自外部设备的信息。
另外,虽然根据第一检测部和第二检测部的检测值来控制第一发光部600和第二发光部610的发光,但不限于此,空气净化机100根据经由通信部730获取的信息,也可以控制第一发光部600和第二发光部610的发光。
例如,当经由通信部730获取到紧急地震快报时,控制第一发光部600和第二发光部610以红色交替发光。此时,通过缩短第一发光部600和第二发光部610的一个周期的闪烁时间,即,使其高速交替地发光,可以使用户想起发生了紧急情况。另外,当经由通信部730获取到大雨警报时,控制第一发光部600和第二发光部610以蓝色交替发光。此时,通过根据警报级别(雨的强度)改变第一发光部600和第二发光部610的一个周期的闪烁时间,能够使用户想起当前的雨的强度。另外,当经由通信部730获取到避难信息时,控制第一发光部600和第二发光部610交替地发光。此时,通过根据避难级别改变第一发光部600和第二发光部610的发光颜色,可以使用户想起当前的避难级别。另外,当经由通信部730获取到雷电警报时,控制第一发光部600和第二发光部610以蓝色(或黄色)交替地发光。此时,也可以使第一发光部600和第二发光部610的亮灯时间以部分重合的方式发光。
另外,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虽然使用了空气净化机100,但不限于此,只要是具有风扇的空气调节机即可,该风扇以从吸入口吸入、使利用过滤器部被收集了灰尘的空气从送风口吹出的方式进行送风。
本发明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可以进行各种变形。例如,可以用与上述实施方式所示的构成实质上相同的构成、发挥相同作用效果的构成或者能够达到相同目的的构成来进行置换。

Claims (4)

1.一种空气调节机,其是空气净化机,其特征在于,具备:
风扇,其以将从吸入口吸入,并被过滤器部收集了灰尘的空气从出风口吹出的方式进行送风;
第一发光部,其用于表示从所述出风口吹出的空气的状态;
第二发光部,其用于表示从所述吸入口吸入的空气的状态,
所述出风口位于所述空气净化机的上表面,
所述第一发光部朝向所述出风口照射光,
所述第二发光部朝向载置所述空气净化机的地板照射光。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气调节机,其特征在于,具备:
控制所述第一发光部和所述第二发光部的发光的控制部;以及
检测从所述吸入口吸入的空气的状态的检测部,
所述控制部在根据所述检测部的检测值从所述吸入口吸入的空气的污染度发生了变化的情况下,以与所述第二发光部的发光模式联动的方式,使得所述第一发光部和所述第二发光部以规定时间或者规定次数交替地发光。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气调节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控制部在根据所述检测部的检测值从所述吸入口吸入的空气的状态发生了变化的情况下,使所述第二发光部的发光模式产生变化。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空气调节机,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具备对从所述吸入口吸入的空气进行放电的放电装置,
所述控制部根据所述放电装置的驱动,使所述第一发光部的发光模式产生变化。
CN202010948938.1A 2019-09-13 2020-09-10 空气调节机 Active CN112503683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9-167022 2019-09-13
JP2019167022A JP7421293B2 (ja) 2019-09-13 2019-09-13 空気清浄機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503683A CN112503683A (zh) 2021-03-16
CN112503683B true CN112503683B (zh) 2023-09-26

Family

ID=7486301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948938.1A Active CN112503683B (zh) 2019-09-13 2020-09-10 空气调节机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7421293B2 (zh)
CN (1) CN112503683B (zh)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539628U (ja) * 1991-10-31 1993-05-28 シヤープ株式会社 空気清浄機
JP2004324927A (ja) * 2003-04-22 2004-11-18 Toshiba Home Technology Corp 空調機器
JP2007025580A (ja) * 2005-07-21 2007-02-01 Sharp Corp 電気機器および空気調節機器
JP2009036492A (ja) * 2007-08-03 2009-02-19 Sharp Corp 表示装置および空気調和機
JP2010136741A (ja) * 2008-12-09 2010-06-24 Panasonic Corp 空気清浄機
JP2012102899A (ja) * 2010-11-08 2012-05-31 Panasonic Corp 空気清浄機
CN105546662A (zh) * 2014-10-24 2016-05-04 Lg电子株式会社 空气净化器
CN107366981A (zh) * 2014-08-26 2017-11-21 夏普株式会社 空气净化器

Patent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539628U (ja) * 1991-10-31 1993-05-28 シヤープ株式会社 空気清浄機
JP2004324927A (ja) * 2003-04-22 2004-11-18 Toshiba Home Technology Corp 空調機器
JP2007025580A (ja) * 2005-07-21 2007-02-01 Sharp Corp 電気機器および空気調節機器
JP2009036492A (ja) * 2007-08-03 2009-02-19 Sharp Corp 表示装置および空気調和機
JP2010136741A (ja) * 2008-12-09 2010-06-24 Panasonic Corp 空気清浄機
JP2012102899A (ja) * 2010-11-08 2012-05-31 Panasonic Corp 空気清浄機
CN107366981A (zh) * 2014-08-26 2017-11-21 夏普株式会社 空气净化器
CN105546662A (zh) * 2014-10-24 2016-05-04 Lg电子株式会社 空气净化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7421293B2 (ja) 2024-01-24
JP2021042934A (ja) 2021-03-18
CN112503683A (zh) 2021-03-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WO2018189924A1 (ja) 空気清浄機
KR101500501B1 (ko) 공기조화기
JP5800652B2 (ja) 空気清浄機
KR101611027B1 (ko) 공기 청정기
WO2007010894A1 (ja) 空気調節装置
WO2007083573A1 (ja) 脱臭機能再生装置および脱臭機能再生装置を備えた空気調和装置
KR102062667B1 (ko) 공기청정기 및 그 제어방법
JP2013072583A (ja) 空気清浄機
KR20150116800A (ko) 차량용 공기 청정 장치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차량
JP5980637B2 (ja) 空気調和機
JP6225225B2 (ja) 空気調和機
CN112594846B (zh) 空气净化机
JP7071901B2 (ja) 電気機器及びその制御方法
CN112503683B (zh) 空气调节机
JP2021042936A (ja) 空気調和機
JP5800617B2 (ja) 空気清浄機
JP2010269058A (ja) 空気清浄機
JP6105899B2 (ja) 加湿装置
CN112594845B (zh) 空气净化机
JP2016090164A (ja) 送風装置
JP2004125374A (ja) 空気清浄機
JP2023096491A (ja) 空気調和機
JP2014074505A (ja) 送風装置
KR101270416B1 (ko) 공기청정기
JP2007029793A (ja) 空気調節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