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477814B - 无人车内传感器镜面的除雾装置及除雾方法 - Google Patents

无人车内传感器镜面的除雾装置及除雾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477814B
CN112477814B CN202011259073.4A CN202011259073A CN112477814B CN 112477814 B CN112477814 B CN 112477814B CN 202011259073 A CN202011259073 A CN 202011259073A CN 112477814 B CN112477814 B CN 112477814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mirror surface
sensor
processing unit
demiste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1259073.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2477814A (zh
Inventor
崔凯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eolix Technologie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Neolithic Huiyi Zhixing Zhichi Beijing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eolithic Huiyi Zhixing Zhichi Beijing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Neolithic Huiyi Zhixing Zhichi Beijing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11259073.4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2477814B/zh
Publication of CN11247781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47781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247781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47781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SSERVICING, CLEANING, REPAIRING, SUPPORTING, LIFTING, OR MANOEUVRING OF VEHICL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S1/00Cleaning of vehicles
    • B60S1/62Other vehicle fittings for cleaning
    • B60S1/64Other vehicle fittings for cleaning for cleaning vehicle interiors, e.g. built-in vacuum cleane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16/00Electric or fluid circui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rrangement of elements of electric or fluid circui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16/02Electric or fluid circui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rrangement of elements of electric or fluid circui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lectric constitutive element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Rear-View Mirror Devices That Are Mounted On The Exterior Of The Vehicl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无人车内传感器镜面的除雾装置及除雾方法,涉及无人驾驶和自动驾驶的技术领域。该除雾装置包括:吹风扇,设置于传感器的处理单元一端且出风一侧朝向处理单元;扰流板,设置于处理单元两侧以形成吹风扇的出风导风槽,且导风槽的出风口位于处理单元的另一端以使吹风扇的出风经处理单元加热;通风管,进风口和导风槽的出风口连接,出风口处设置传感器的待除雾镜面。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适用于无人车内传感器镜面除雾的低能耗装置及方法。

Description

无人车内传感器镜面的除雾装置及除雾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无人驾驶和自动驾驶的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无人车内传感器镜面的除雾装置及除雾方法。
背景技术
无人车,又称无人驾驶车辆或自动驾驶车辆,是一种在各种传感器的辅助下无需驾驶员驾驶的车辆。
现有无人车在使用过程中会受治于很多条件,这些条件的存在大多数源于传感器,其中之一就是传感器的镜面起雾问题,具体包括传感器内与相机镜头有关玻璃的起雾问题,例如,相机外设防水玻璃的起雾问题。由于受无人车低能耗等诸多要求的限制,目前的所有无人车对传感器镜面起雾问题没有较好的解决办法,仅仅是采用镜面上贴设疏水性薄膜的方法进行防雾化。
因而,亟需一种适用于无人车内传感器镜面除雾的低能耗装置及方法。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无人车内传感器镜面的除雾装置及除雾方法。
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面,提供一种无人车内传感器镜面的除雾装置,包括:
吹风扇,设置于传感器的处理单元一端且出风一侧朝向所述处理单元;
扰流板,设置于所述处理单元两侧以形成针对所述吹风扇出风的导风槽,且所述导风槽的出风口位于所述处理单元的另一端以使所述吹风扇的出风经所述处理单元加热;
通风管,所述通风管的进风口和所述导风槽的出风口连接,所述通风管的出风口处设置所述传感器的待除雾镜面。
可选地,所述除雾装置还包括抽风扇,所述抽风扇的进风口设置在所述导风槽内且位于所述处理单元的另一端而作为所述导风槽的出风口。
可选地,所述处理单元固设在承载板上,所述承载板固设在所述无人车上;
所述吹风扇、所述扰流板和所述抽风扇皆固设在所述承载板上。
可选地,所述处理单元固设在承载板上,所述承载板安装在所述无人车上的第一位置;
所述待除雾镜面安装在所述无人车上的第二位置;
所述通风管在所述无人车内沿预设线路从所述第一位置延伸到所述第二位置,且所述预设线路为经风流仿真确定的所述通风管内不产生涡流的线路。
可选地,所述传感器中固定所述待除雾镜面的部件为耐高温部件;
和/或,所述传感器中固定所述待除雾镜面的部件和所述待除雾镜面通过耐高温胶进行粘接。
可选地,所述通风管的进风口设置有吸水器。
可选地,所述除雾装置还包括:
雾气感应器,邻接所述待除雾镜面安装,用于根据所述待除雾镜面的结雾厚度生成除雾信号;
温度感应器,邻接所述处理单元安装,用于根据所述处理单元的温度生成降温信号;
控制器,与所述雾气感应器、所述温度感应器以及所述吹风扇连接,用于根据所述除雾信号和所述降温信号控制所述吹风扇的风速。
根据本发明的第二方面,提供一种无人车内传感器镜面的除雾方法,包括:
通过吹风扇取将自然空气送入导风槽内;
通过置于所述导风槽内的处理单元对流经所述导风槽的气流进行加热,其中,所述处理单元为所述传感器的处理器;
通过通风管将所述导风槽内加热后的气流通向所述传感器的待除雾镜面。
可选地,所述除雾方法还包括:通过风流仿真从多条候选线路中确定所述通风管的布置线路以使所述通风管内不产生涡流,其中,
所述候选线路为所述无人车内允许从第一位置到第二位置布置的线路;
所述第一位置为所述导风槽的出风口在所述无人车上所处的位置,所述第二位置为所述待除雾镜面在所述无人车上的安装位置。
可选地,通过所述吹风扇取风源于自然空气并送进所述导风槽内,包括:
获取除雾信号,所述除雾信号为根据所述待除雾镜面的结雾厚度生成的信号;
获取降温信号,所述降温信号为根据所述处理单元的温度生成的信号;
根据所述除雾信号和所述降温信号确定所述吹风扇的风速,并通过所述吹风扇以所述风速取风源于自然空气并送进所述导风槽内。
本发明的实施例具有以下优点或有益效果:
(1)处理单元为传感器的处理器(即传感器内运行的核心部件),发热为处理单元运行过程中不可避免的现象,因而,处理单元加热的气流实现传感器镜面除雾的能耗是通过传感器自身供应,属于热量内循环利用且为废热量的回收再利用,对于传感器整体来说具有低能耗的优点;
(2)对于传感器的处理单元来说,温度升高后运行性能会受到影响,且长期工作于高温条件下自身使用寿命还会受到影响,因而气流带走处理单元产生的热量还对处理单元具有不可忽略的有利影响;
(3)通风管将导风槽内加热后的气流通向传感器的待除雾镜面,这不仅会使待除雾镜面在热传导的作用下升温而无法结雾;甚至对于已结雾或有水滴的镜面来说,加热后气流的作用会使水雾乃至水滴迅速气化而消除,因而具有去水雾效果更好的优点。
附图说明
通过参照以下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的描述,本发明的上述以及其它目的、特征和优点将更为清楚,在附图中:
图1示出本发明所提供除雾装置的使用环境;
图2示出本发明所提供除雾装置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3示出本发明所提供除雾装置的另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4示出本发明中通风管的理想风道走向示意图;
图5示出本发明所提供除雾方法的流程图;
图6示出本发明中通过吹风扇取风源于自然空气并送进导风槽内的方法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便于理解本发明,下面将参照相关附图对本发明进行更全面的描述。附图中给出了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但是,本发明可以通过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相反的,提供这些实施例的目的是使对本发明的公开内容的理解更加透彻全面。
图1所示为自动行进的一辆无人车100,该自动行进过程得以平稳完成的重要原因在于无人车100上安装的多种传感器,传感器作为一个感测部件需要包括探测单元和处理单元,其中,探测单元用于探测无人车100的周围环境信息,常见的探测单元例如有能够进行图像拍摄的相机;处理单元用于将探测单元探测到的周围环境信息经过高速处理以得到无人车100上控制器识别的信号,具体处理过程包括读、写以及计算等过程,常见的处理单元例如有微控制单元(Microcontroller Unit,简称MCU)。
现有的无人车100在使用过程中会受治于很多条件,例如时速不得超过一个较小的阈值,而这一较小时速阈值的设置原因在于相机外设防水玻璃起雾而致使相机无法拍清楚较远地方的境况。针对相机外设防水玻璃起雾的问题,由于受无人车低能耗等诸多要求的限制,目前的所有无人车仅仅是采用镜面上贴设疏水性薄膜的方法进行防雾化,这种除雾方法仍然会使防水玻璃镜面挂上小水滴。针对此,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适用于无人车内传感器镜面除雾的低能耗装置及方法,能够达到较好的除雾净化效果。
以下基于实施例对无人车内传感器镜面除雾的装置及方法进行详细描述。
实施例一:
图2所示为无人车内传感器镜面的除雾装置200。参照图2,除雾装置200包括:
吹风扇210,设置于传感器的处理单元110一端(即沿y轴正半轴方向的一端)且出风一侧朝向处理单元110;
扰流板220,设置于处理单元110两侧以形成针对吹风扇210出风的导风槽,且导风槽的出风口B2位于处理单元110的另一端(即沿y轴负半轴方向的一端)以使吹风扇210的出风经处理单元110加热;
通风管(图中未示出),通风管的进风口和导风槽的出风口B2连接,通风管的出风口处设置传感器的待除雾镜面120。
具体地,扰流板220为两个,这两个扰流板220在处理单元110两侧各设置一个,从而形成导风槽。各个扰流板220可以不呈平面型,而是由矩形式平板221和位于矩形式平板一组对边上的第一弧形板222和第二弧形板223组成,其中,第一弧形板222一端连接矩形式平板221而另一端连接吹风扇210的固定板211,从而确保吹风扇210的出风都沿导风槽流动;第二弧形板223的一端连接矩形式平板221而另一端与另一个扰流板220上第二弧形板223的对应端形成收窄口,导风槽的出风口B2即为该收窄口或位于收窄口内,从而使得通风管进风口有较强气流流入,这样有利于确保通风管内气流的通畅流动。应当理解的是,位于矩形式平板一组对边上的第一弧形板222和第二弧形板223使得整个扰流板220内无尖的拐角,这样有利于气流流动的通畅性。
上述吹风扇210从y轴正半轴方向取风源于自然空气,然后向y轴负半轴方向送风进导风槽内。进入导风槽内的气流经过处理单元110从导风槽的出风口B2流进通风管。处理单元110为传感器的处理器,即传感器内运行的核心部件,发热为处理单元运行过程中不可避免的现象,因而,流经导风槽的气流会将处理单元自产热带走,该过程不仅使得进入通风管的气流温度升高而且有利于处理单元110降温。
上述通风管的出风口处设置传感器的待除雾镜面120,可以是通风管的出风口内设置待除雾镜面120,也可以是通风管的出风口外设置待除雾镜面120。无论是通风管的出风口内还是出风口外设置除雾镜面120,由于通风管流出的较热气流会加热待除雾镜面120,从而使得待除雾镜面120不会结雾;并且,即使待除雾镜面120上已结雾或挂有小水滴,热气流也会加快待除雾镜面120上不同形式液体水的蒸发,从而对待除雾镜面120实现较好的除雾净化。
上述待除雾镜面120例如为相机130的外设防水玻璃,一些情况下待除雾镜面120和相机130粘在一起且通过底座140支撑在无人车上。应当理解是,相机130因其负责拍摄环境的不同而安装在无人车的不同部位,例如,相机130负责拍摄无人车前轮前方(即沿x轴正方向)的路况,则相机130多安装在无人车底盘靠近车头一端,而在相机130这样安装的情况下极易因前轮驶入小水坑而溅上水,因而相机130不被无人车其它部件遮挡的部分需要外设防水玻璃120。相应相机130安装在无人车底盘靠近车头一端的情况,图2所示的除雾装置安装在无人车车头内,且所述无人车(图2中未示出)的车头朝向x轴正反向而车尾朝向x轴负方向。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除雾装置具有能耗低和除雾净化效果佳的优点,并且导风槽内的气流带走处理单元110产生的热量还对处理单元110的运行性能及使用寿命具有有利作用。
实施例二:
本实施例所提供的无人车内传感器镜面的除雾装置基本采用与上述实施例一相同的结构,因此不再赘述。
区别之处在于:参照图3,除雾装置还包括抽风扇230,抽风扇230的进风口设置在导风槽内且位于处理单元110的另一端(即与所述吹风扇210分别位于所述处理单元的两端)而作为导风槽的出风口。这样抽风扇230在处理单元110的另一端将导风槽内加热后的气流抽入通风管240内,因而抽风管240内气流的流动速度更大,抽风管240内气流能迅速流向待除雾镜面120,使得待除雾镜面120上的雾或水珠能够在较大流速气流的作用下蒸发。
实施例三:
本实施例所提供的无人车内传感器镜面的除雾装置基本采用与上述实施例二相同的结构,因此不再赘述。
区别之处在于:参照图3,处理单元110固设在承载板150上,承载板150固设在无人车上;吹风扇210、扰流板220和抽风扇230皆固设在承载板150上。
具体地,扰流板220可以采用焊接的方式固设在承载板150上;吹风扇210可以和扰流板220拧接的同时通过承载板150承载;抽风扇230可以嵌设在承载板150的一个通风孔内,且抽风扇230的进风口位于通风孔上方(即z轴正方向)以将导风槽内热气流作为气流源,抽风扇230的出风口位于通风孔下方(即z轴负方向)以和通风管240的进风口连接。
本发明实施例中,吹风扇210、扰流板220和抽风扇230皆固设在固定处理单元110的承载板150上,这样无需无人车上另外增设部件来固定除雾装置的各结构,对于无人车影响较小;并且,除雾装置的各结构固设在固定处理单元110的承载板150上,较稳定且充分地利用了处理单元110的自发热。
实施例四:
本实施例所提供的无人车内传感器镜面的除雾装置基本采用与上述实施例一至实施例三中任一实施例相同的结构,因此不再赘述。
区别之处在于:通风管为采用保温材质制成的通风管道;或者,通风管外套设有保温层。
具体地,上述制成通风管的保温材质可以选用聚苯乙烯泡沫塑料、聚氨酯泡沫塑料等不仅保温性能良好且防水、耐高温的材质;而通风管外套设的保温层可以为柔性的气凝胶毡,气凝胶毡的常温导热系数仅有0.018W/(K·m),保温性能良好,而且还防火防水。
本发明实施例中,通风管为采用保温材质制成的通风管道,或者,通风管外套设有保温层,这样通风管具有良好的保温效果,进入通风管的高温气流不会在通风管内明显降温,从而有利于确保有效除雾。
实施例五:
本实施例所提供的无人车内传感器镜面的除雾装置基本采用与上述实施例一至实施例四中任一实施例相同的结构,因此不再赘述。
区别之处在于:参照图4,处理单元110固设在承载板150上,承载板150安装在无人车上的第一位置;待除雾镜面120安装在无人车上的第二位置;通风管在无人车内沿预设线路从第一位置延伸到第二位置,且预设线路为经风流仿真确定的通风管内不产生涡流的线路。
需要说明的是,承载板150上承载传感器的处理单元110,因而承载板150在无人车上安装的第一位置决定于处理单元110;待除雾镜面120用在传感器的探测单元上,因而待除雾镜面120在无人车上安装的第二位置决定于传感器内使用待除雾镜面120的探测单元。鉴于无人车对周围环境信息的及时探测要求以及规避处理单元110受周围环境耗损的要求,因而探测单元往往设置在底盘底部或车体前端等接近外部环境的部分,而处理单元设置在车头内不易被外部环境直接碰触到的部位。这样同一传感器的探测单元和处理单元往往设置在无人车100的不同部位,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的间隔距离较远,第一位置处的热量并不能直接使得第二位置处的待除雾镜面120升温。
上述预设线路为经风流仿真确定的通风管内不产生涡流的线路,可以是:根据无人车内部在第一位置到第二位置之间的便于固定管道的空置空间,预先确定无人车内允许从第一位置到第二位置布置管道的多条候选线路,然后将这些候选线路输入到现有的风流仿真软件中来检测出管道内不产生涡流的线路。值得注意的是,现有无人车结构都较为紧凑,因而无人车内便于固定管道的空置空间并不常见,因而通风管并不能具有图4所示的理想风道走向,而是往往需要经过多次复杂的拐弯,也正因为如此,许多无人车都无法确保第一位置到第二位置的通风管内无涡流,从而使加热气流加热待除雾镜面120的方案不可实行。
本发明实施例中预设线路为经风流仿真确定的通风管内不产生涡流的线路,通风管在无人车内沿预设线路从第一位置延伸到第二位置,这样使得采用上述除雾装置的无人车能够预先确保具有热气流通畅流通的通风管以便除雾效果的顺利实现,因而也使得除雾装置能够应用在更多的无人车上。
实施例六:
本实施例所提供的无人车内传感器镜面的除雾装置基本采用与上述实施例一至实施例五中任一实施例相同的结构,因此不再赘述。
区别之处在于:传感器中固定待除雾镜面的部件为耐高温部件,从而通风管流出的高温气流不会损坏传感器中固定待除雾镜面的部件;和/或,传感器中固定待除雾镜面的部件和待除雾镜面通过耐高温胶进行粘接,这样通风管流出的高温气流不会影响待除雾镜面的稳定性。
需要说明的是,经过对多种无人车以及各种无人车的不同行进过程进行试验,得出结论:通风管内流出的热气流温度不会超出50℃。因而,上述传感器中固定待除雾镜面的部件只要选用现有的能耐受住50℃高温的部件即可,而耐高温胶也选用现有的能耐受住50℃高温的耐高温无机粘合剂即可。
以传感器中固定待除雾镜面的部件为相机进行示例性说明,现有的可供传感器选用的相机能够耐受住90℃高温,因而只要选用常用的一些具有耐高温特性的相机即可确保除雾装置对传感器的适用性。
实施例七:
本实施例所提供的无人车内传感器镜面的除雾装置基本采用与上述实施例一至实施例六中任一实施例相同的结构,因此不再赘述。
区别之处在于:通风管的进风口设置有吸水器。
需要说明的是,吸水器为吸附水或水蒸气的器件,吸水器中通过放置一些吸水性材料来实现对进入通风管内热气流进行吸水的功能,吸水性材料例如有高吸水性树脂包括:聚丙烯酸酯类、聚乙烯醇类、醋酸乙烯共聚物类、聚氨酯类、聚环氧乙烷类、淀粉接校共聚物类等。
进一步,吸水器在外型上可以呈圆饼状,圆饼状的吸水器嵌设在通风管的进风口处;吸水器还可以为圆饼状的滤芯上加设盖帽,其中,盖帽上有供连接导风槽出风口的通孔,而盖帽和滤芯之间有供通风管嵌设在里边的空隙,通风管嵌设在上述空隙后滤芯插入通风管内,滤芯内放置吸水材料,这样能够更充分地吸收进入通风管内的水蒸气。
本发明实施例中,通风管的进风口设置有吸水器,从而使得进入通分管的热气流不含水蒸气,这样对待除雾镜面的除雾效果更好。
实施例八:
本实施例所提供的无人车内传感器镜面的除雾装置基本采用与上述实施例一至实施例七中任一实施例相同的结构,因此不再赘述。
区别之处在于:所述除雾装置还包括:
雾气感应器,用于根据待除雾镜面的结雾厚度生成除雾信号;
温度感应器,用于根据处理单元的温度生成降温信号;
控制器,与雾气感应器、温度感应器以及吹风扇连接,用于根据除雾信号和降温信号控制吹风扇的风速。
具体地,雾气感应器根据待除雾镜面的结雾厚度生成除雾信号,可以通过除雾镜面的透光率和/或反光率来确定待除雾镜面的结雾厚度,然后根据待除雾镜面的结雾厚度生成不同等级的除雾信号,并且待除雾镜面的结雾厚度越大则除雾信号的等级越高;而温度感应器根据处理单元的温度生成降温信号,也可以是根据处理单元的温度生成不同等级的降温信号,并且是处理单元的温度越高则降温信号的等级越高。然后,控制器根据除雾信号和降温信号的等级控制吹风扇的风速,其中,除雾信号的等级高则吹风扇的风速大,降温信号的等级高则吹风扇的风速也大。
例如,除雾信号等级和降温信号等级皆为最低的情况下吹风扇的风速采用基础等级风速,然后若除雾信号的等级增一则吹风扇的风速等级在现有等级上加一,而降温信号的等级增一则吹风扇的风速等级在现有等级上加一。
进一步,上述雾气感应器可以邻接待除雾镜面安装,而温度感应器邻接处理单元安装,控制器安装在吹风扇内,雾气感应器和温度感应器与控制器之间通过无线通信进行信号传递,这样避免布线的繁琐。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除雾装置在包括雾气感应器、温度感应器和控制器后,更加智能化,既能根据除雾信号来控制吹风扇的风速,从而确保待除雾镜面及时除雾;又能根据降温信号来控制吹风扇的风速,从而确保处理单元及时降温。
基于同一方面构思,本发明还公开了一种无人车内传感器镜面的除雾方法。图5所示为无人车内传感器镜面的除雾方法流程图。参照图5,该除雾方法包括:
步骤S110,通过吹风扇将自然空气送入导风槽内;
步骤S120,通过置于导风槽内的处理单元对流经导风槽的气流进行加热,其中,处理单元为传感器的处理器;
步骤S130,通过通风管将导风槽内加热后的气流通向传感器的待除雾镜面。
需要说明的是,该无人车内传感器镜面的除雾方法通过上述任一种无人车内传感器镜面的除雾装置来实现,因而可以结合以上对无人车内传感器镜面的除雾装置相关描述来理解该除雾方法,这里对除雾方法不再进行赘述。
上述步骤S110执行前,可以通过风流仿真从多条候选线路中确定通风管的布置线路以使通风管内不产生涡流,其中,候选线路为无人车内允许从第一位置到第二位置布置的线路;第一位置为导风槽的出风口在无人车上所处的位置,第二位置为待除雾镜面在无人车上的安装位置,这样使内部结构较复杂的无人车仍然能够拥有较为通畅的通风管,从而使得该除雾方法能够在更多种无人车上应用。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人车内传感器镜面的除雾方法具有能耗低和除雾净化效果佳的优点,并且处理单元自产热在加热气流的同时自身温度也得到降低,这样有利于处理单元避免长期高温造成的运行性能下降及使用寿命缩短。
进一步,参照图6,上述步骤S130,通过吹风扇取风源于自然空气并送进导风槽内,包括:
步骤S131,获取除雾信号,除雾信号为根据待除雾镜面的结雾厚度生成的信号;
步骤S132,获取降温信号,降温信号为根据处理单元的温度生成的信号;
步骤S133,根据除雾信号和降温信号确定吹风扇的风速,并通过吹风扇以风速取风源于自然空气并送进导风槽内。
具体地,除雾信号具有不同的等级,待除雾镜面的结雾厚度越大则除雾信号的等级越高,并且待除雾镜面的结雾厚度超过预设厚度值后除雾信号的等级才会从最低等级上升;同样,降温信号具有不同的等级,处理单元的温度越大则降温信号的等级越高,并且处理单元的温度超过预设温度值后降温信号的等级才会从最低等级上升。
本发明实施例中根据除雾信号和降温信号确定吹风扇的风速,既能根据除雾信号来控制吹风扇的风速,从而确保待除雾镜面及时除雾;又能根据降温信号来控制吹风扇的风速,从而确保处理单元及时降温。
应当说明的是,在本文中,所含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所述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最后应说明的是:显然,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清楚地说明本发明所作的举例,而并非对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上述说明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变化或变动。这里无需也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而由此所引申出的显而易见的变化或变动仍处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中。

Claims (14)

1.一种无人车内传感器镜面的除雾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吹风扇,设置于传感器的处理单元一端且出风一侧朝向所述处理单元;
扰流板,设置于所述处理单元两侧以形成针对所述吹风扇出风的导风槽,且所述导风槽的出风口位于所述处理单元的另一端以使所述吹风扇的出风经所述处理单元加热;
通风管,所述通风管的进风口和所述导风槽的出风口连接,所述通风管的出风口处设置所述传感器的待除雾镜面;
其中,所述处理单元固设在承载板上,所述承载板安装在所述无人车上的第一位置,所述待除雾镜面安装在所述无人车上的第二位置,所述通风管在所述无人车内沿预设线路从所述第一位置延伸到所述第二位置,所述预设线路为经风流仿真确定的所述通风管内不产生涡流的线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除雾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抽风扇,所述抽风扇的进风口设置在所述导风槽内且位于所述处理单元的另一端而作为所述导风槽的出风口。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除雾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通风管为采用保温材质制成的通风管道;
或者,所述通风管外套设有保温层。
4.根据权利要求1-2中任一项所述的除雾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传感器中固定所述待除雾镜面的部件为耐高温部件;
和/或,所述传感器中固定所述待除雾镜面的部件和所述待除雾镜面通过耐高温胶进行粘接。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除雾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传感器中固定所述待除雾镜面的部件为耐高温部件;
和/或,所述传感器中固定所述待除雾镜面的部件和所述待除雾镜面通过耐高温胶进行粘接。
6.根据权利要求1-2、5中任一项所述的除雾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通风管的进风口设置有吸水器。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除雾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通风管的进风口设置有吸水器。
8.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除雾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通风管的进风口设置有吸水器。
9.根据权利要求1-2、5、7-8中任一项所述的除雾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雾气感应器,邻接所述待除雾镜面安装,用于根据所述待除雾镜面的结雾厚度生成除雾信号;
温度感应器,邻接所述处理单元安装,用于根据所述处理单元的温度生成降温信号;
控制器,与所述雾气感应器、所述温度感应器以及所述吹风扇连接,用于根据所述除雾信号和所述降温信号控制所述吹风扇的风速。
10.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除雾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雾气感应器,邻接所述待除雾镜面安装,用于根据所述待除雾镜面的结雾厚度生成除雾信号;
温度感应器,邻接所述处理单元安装,用于根据所述处理单元的温度生成降温信号;
控制器,与所述雾气感应器、所述温度感应器以及所述吹风扇连接,用于根据所述除雾信号和所述降温信号控制所述吹风扇的风速。
11.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除雾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雾气感应器,邻接所述待除雾镜面安装,用于根据所述待除雾镜面的结雾厚度生成除雾信号;
温度感应器,邻接所述处理单元安装,用于根据所述处理单元的温度生成降温信号;
控制器,与所述雾气感应器、所述温度感应器以及所述吹风扇连接,用于根据所述除雾信号和所述降温信号控制所述吹风扇的风速。
12.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除雾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雾气感应器,邻接所述待除雾镜面安装,用于根据所述待除雾镜面的结雾厚度生成除雾信号;
温度感应器,邻接所述处理单元安装,用于根据所述处理单元的温度生成降温信号;
控制器,与所述雾气感应器、所述温度感应器以及所述吹风扇连接,用于根据所述除雾信号和所述降温信号控制所述吹风扇的风速。
13.一种无人车内传感器镜面的除雾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通过吹风扇将自然空气送入导风槽内;
通过置于所述导风槽内的处理单元对流经所述导风槽的气流进行加热,其中,所述处理单元为所述传感器的处理器;
通过风流仿真从多条候选线路中确定通风管的布置线路以使所述通风管内不产生涡流;
通过所述通风管将所述导风槽内加热后的气流通向所述传感器的待除雾镜面;
其中,所述候选线路为所述无人车内允许从第一位置到第二位置布置的线路,所述第一位置为所述导风槽的出风口在所述无人车上所处的位置,所述第二位置为所述待除雾镜面在所述无人车上的安装位置。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除雾方法,其特征在于,通过所述吹风扇取风源于自然空气并送进所述导风槽内,包括:
获取除雾信号,所述除雾信号为根据所述待除雾镜面的结雾厚度生成的信号;
获取降温信号,所述降温信号为根据所述处理单元的温度生成的信号;
根据所述除雾信号和所述降温信号确定所述吹风扇的风速,并通过所述吹风扇以所述风速取风源于自然空气并送进所述导风槽内。
CN202011259073.4A 2020-11-12 2020-11-12 无人车内传感器镜面的除雾装置及除雾方法 Active CN112477814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1259073.4A CN112477814B (zh) 2020-11-12 2020-11-12 无人车内传感器镜面的除雾装置及除雾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1259073.4A CN112477814B (zh) 2020-11-12 2020-11-12 无人车内传感器镜面的除雾装置及除雾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477814A CN112477814A (zh) 2021-03-12
CN112477814B true CN112477814B (zh) 2022-08-23

Family

ID=7492985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1259073.4A Active CN112477814B (zh) 2020-11-12 2020-11-12 无人车内传感器镜面的除雾装置及除雾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2477814B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12015002735B4 (de) * 2014-06-11 2019-11-21 Trw Automotive U.S. Llc Klimatisierung einer Fahrerassistenzkameraumgebung durch einen Kühlventilator
CN104834159B (zh) * 2015-05-28 2018-04-27 浙江宇视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摄像机及用于该摄像机的红外灯固定座
CN206332745U (zh) * 2016-12-08 2017-07-14 浙江宇视科技有限公司 摄像机和罩体
JP6838262B2 (ja) * 2017-01-06 2021-03-03 日立Astemo株式会社 ステレオカメラ
JP6622332B2 (ja) * 2018-02-13 2019-12-18 株式会社Subaru 車外監視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477814A (zh) 2021-03-1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6493554B2 (ja) 気流制御システム
CN105599563A (zh) 用于机动车辆的智能气候控制系统
CN108382156A (zh) 用于自主车辆传感器的流体管理
JP2008049989A (ja) 太陽熱を利用した空調装置駆動システム及びその方法
US10576935B2 (en) Automotive headlight defogging/defrosting
KR101499746B1 (ko) 디포그 센서 유닛
JP2020082837A (ja) ウィンドウガラス加熱装置
US20180117988A1 (en) Automatic vehicular defogging system
CN112477814B (zh) 无人车内传感器镜面的除雾装置及除雾方法
US20170059199A1 (en) Environmentally Friendly Heating Ventilation and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JP2007112268A (ja) 車両用バッテリ適温化システム
JP2008087717A (ja) 車両用熱交換装置
CN109334397A (zh) 新能源汽车供暖系统及新能源汽车
US11137130B1 (en) Vehicle lighting assembly condensation management system and method
CN204020478U (zh) 汽车及室外温度检测装置
CN209776085U (zh) 新能源汽车供暖系统及新能源汽车
US10675951B2 (en) Humidifying device
CN111572309A (zh) 一种汽车空气调节系统送风控制方法
CN219029357U (zh) Adas模组和挡风玻璃的吹风除雾装置
KR20130057624A (ko) 차량용 제어장치
US20110197614A1 (en) Dehumidification system for a vehicle
JP5720982B2 (ja) ダッシュボード冷却システム
JP6664766B1 (ja) 車両用空調システム
JP6621098B1 (ja) 車両用空調システム
KR20110073962A (ko) 차량의 냉난방 제어 장치 및 방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30506

Address after: 100000 1703, floor 17, building 1, No. 10, Ronghua Middle Road, Beijing Economic and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Zone, Daxing District, Beijing (Yizhuang group, high-end industrial area of Beijing Pilot Free Trade Zone)

Patentee after: NEOLIX TECHNOLOGIES Co.,Ltd.

Address before: 101300 room 566, 5th floor, building 6, courtyard 17, Lifu street, Beixiaoying Town, Shunyi District, Beijing

Patentee before: Neolithic Huiyi Zhixing Zhichi (Beijing) Technology Co.,Ltd.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