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445107A - 定影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 Google Patents

定影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445107A
CN112445107A CN202010658580.9A CN202010658580A CN112445107A CN 112445107 A CN112445107 A CN 112445107A CN 202010658580 A CN202010658580 A CN 202010658580A CN 112445107 A CN112445107 A CN 11244510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ubricant
fixing device
image forming
fixing belt
heat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0658580.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川口贵弘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oshiba TEC Corp
Original Assignee
Toshiba TEC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oshiba TEC Corp filed Critical Toshiba TEC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244510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445107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2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 G03G15/2003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using heat
    • G03G15/2014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using heat using contact heat
    • G03G15/2017Structural details of the fixing unit in general, e.g. cooling means, heat shielding means
    • G03G15/2025Structural details of the fixing unit in general, e.g. cooling means, heat shielding means with special means for lubricating and/or cleaning the fixing unit, e.g. applying offset preventing fluid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2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 G03G15/2003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using heat
    • G03G15/2014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using heat using contact heat
    • G03G15/2064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fixing, e.g. by using heat using heat using contact heat combined with pressure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Fixing For Electrophotography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定影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能够长期维持定影带的滑动性。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定影装置是使已形成于介质的调色剂图像定影于介质的定影装置,具备加热旋转体、加热器、按压部件、加压旋转体以及润滑剂保持部件。加热旋转体被支承为能够旋转。加热器对加热旋转体进行加热。按压部件配置于加热旋转体的内部。加压旋转体经由加热旋转体而被按压部件按压,形成供介质通过的间隙。润滑剂保持部件被添加比第一粘度高的第二粘度的第二润滑剂,并抵接于加热旋转体的内周面。

Description

定影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施方式涉及定影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背景技术
多功能一体机、激光打印机等图像形成装置具备用于使调色剂图像定影于纸张上的定影装置。定影装置通过将加热器的热经由例如定影带向纸张传递,从而使已转印至纸张上的调色剂图像定影于该纸张上。由此,实现图像、文字等向纸张的印刷。
在这种定影装置中,加压辊经由定影带而按压至配置于定影带的内侧的加压垫,从而在定影带与加压辊之间形成供纸张通过的间隙。因此,在纸张通过间隙时,若定影带与加压辊旋转,则定影带的内周面相对于加压垫滑动。因此,在定影带的内周面上涂布有硅油等润滑剂。由此,降低定影带的摩擦阻力。
然而,硅油会从定影带的端部漏出,或者由于定影带被加热使得硅油气化而减少。由此,伴随着装置的工作,定影带的滑动性逐渐下降。因此,提出了各种通过在装置的工作中也向定影带的内周面供给润滑剂而抑制定影带的滑动性下降的技术。
发明内容
在以往的技术中,由于通过润滑剂供给部件在定影带的内周面上涂布润滑剂,所以能够抑制定影带的滑动性的下降。然而,润滑剂由于被加热而粘性下降,变得容易从定影带的内周面向外部漏出。因此,若定影装置的工作时间变长,则存在润滑剂不足的情况。另外,若作为润滑剂使用粘度高的润滑脂等,则能够抑制润滑剂的流出,但存在粘性阻力增加、滑动性下降这样的问题。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的事情而完成的,所以将长期维持定影带的滑动性作为课题。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定影装置是使已形成于介质的调色剂图像定影于介质的定影装置,具备:加热旋转体,被支承为能够旋转;加热器,对所述加热旋转体进行加热;按压部件,配置于所述加热旋转体的内部;加压旋转体,经由所述加热旋转体而被所述按压部件按压,形成供所述介质通过的间隙;以及润滑剂保持部件,被添加第一粘度的第一润滑剂和比所述第一粘度高的第二粘度的第二润滑剂,并抵接于所述加热旋转体的内周面。
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图像形成装置具备:调色剂图像形成单元,形成调色剂图像;转印体,将所述调色剂图像转印至介质上;以及上述定影装置,对通过所述转印体转印有所述调色剂图像的所述介质进行加热,从而使所述调色剂图像定影于所述介质。
附图说明
图1是概略地示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图像形成装置的结构的图。
图2是放大示出图像形成部的图。
图3是示出定影装置的一例的图。
图4是将定影带省略而示出定影装置的立体图。
图5是安装于基底部件的润滑剂保持部件的俯视图。
图6是构成图像形成装置的控制系统的框图。
图7是示出变形例所涉及的润滑剂保持部件的立体图。
图8是示出变形例所涉及的润滑剂保持部件的立体图。
图9是示出变形例所涉及的定影装置的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图像形成装置;11…主体部;12…原稿台;13…自动原稿输送装置;14…操作面板;15…扫描仪;16…图像传感器;17…图像形成部;18…供纸盒;18a…拾取辊;19C、19K、19M、19Y…扫描头;20C、20K、20M、20Y…图像形成部;21…中间转印带;22…感光鼓;23…带电充电器;24…显影器;24a…显影辊;25…一次转印辊;26…清洁器;27…刮板;31…驱动辊;32…从动辊;33…二次转印辊;34…带清洁器;35…供纸辊;37…排纸辊;38…排纸部;50、50A…定影装置;51…定影带;52…加压辊;52a…芯材;52b…硅橡胶层;60…加热辊;61…卤素加热器;62…陶瓷加热器;80…基底部件;81…加压垫;81a…滑动片;90、901、902…润滑剂保持部件;91…凹部;92…缝隙;100…CPU;110…总线;120…只读存储器(ROM);121…随机存取存储器(RAM);122…接口;123…输入输出控制电路;130…输送控制电路;131…电机组;132…传感器;140…图像形成控制电路;150…定影控制电路;151…驱动电机;152…传感器;153…恒温器;501…驱动辊502…张力辊;P…纸张。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图像形成装置进行说明。在说明时,适当使用由彼此正交的X轴、Y轴、Z轴构成的XYZ坐标系。
图1是概略地示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图像形成装置10的结构的图。图像形成装置10例如为多功能一体机(MFP:Multi-Function Peripherals)。图像形成装置10由主体部11和配置于主体部11的上方的自动原稿输送装置(ADF)13构成。在主体部11的上部配置有由透明玻璃形成的原稿台12,在原稿台12的上表面侧以能够起伏转动的方式设有自动原稿输送装置(ADF)13。另外,在主体部11的上部设有操作面板14。操作面板14具有各种键以及GUI(Graphical User Interface,图形用户界面)等。
在原稿台12的下方设有用于读取原稿的扫描仪15。扫描仪15读取由自动原稿输送装置13输送的原稿或载置于原稿台12的原稿而生成图像数据。扫描仪15具备图像传感器16。
图像传感器16在读取载置于原稿台12的原稿的图像时一边沿着原稿台12向+X方向移动一边读取原稿的图像。另外,在读取通过自动原稿输送装置13向原稿台12供给的原稿的图像时,图像传感器16被固定于图1所示的位置来读取被依次输送的每个原稿的图像。
在主体部11的内部配置有图像形成部17。图像形成部17基于通过扫描仪15读取的图像数据、通过个人计算机等制作的图像数据,在收纳于供纸盒18中的纸张等记录介质上形成调色剂图像。
图像形成部17具有:使用黄色(Y)、品红色(M)、青色(C)、黑色(K)的调色剂而形成潜像的图像形成部20Y、20M、20C、20K;与图像形成部对应地设置的扫描头19Y、19M、19C、19K;以及中间转印带21等。
图像形成部20Y、20M、20C、20K被配置于中间转印带21的下方。在图像形成部17中,图像形成部20Y、20M、20C、20K从-X侧向+X侧排列。扫描头19Y、19M、19C、19K分别配置于图像形成部20Y、20M、20C、20K的下方。
图2是放大示出图像形成部20Y、20M、20C、20K中的图像形成部20K的图。各图像形成部20Y、20M、20C、20K具有同等的结构。因此,以图像形成部20K为例对各图像形成部的结构进行说明。
图像形成部20K具有作为像载体的感光鼓22。在感光鼓22的周围依照箭头t所示的方向配置有带电充电器23、显影器24、一次转印辊25以及清洁器26等。从扫描头19K向感光鼓22的曝光位置照射激光。通过向旋转的感光鼓22的表面照射激光,使得在感光鼓22的表面上形成静电潜像。
图像形成部20K的带电充电器23使感光鼓22的表面均匀地带电。显影器24通过施加有显影偏压的显影辊24a向感光鼓22供给调色剂,从而进行静电潜像的显影。清洁器26使用刮板27剥离并除去感光鼓22表面的残留调色剂。通过刮板27剥离的调色剂由清洁器26回収。
如图1所示,中间转印带21被驱动辊31以及3个从动辊32架设。通过驱动辊31旋转,使得中间转印带21向图1中的左旋转方向旋转。另外,如图1所示,中间转印带21与图像形成部20Y、20M、20C、20K的感光鼓22各自的上表面接触。在中间转印带21的与感光鼓22相对的位置,通过一次转印辊25施加有一次转印电压。由此,显影于感光鼓22的表面的调色剂图像被一次转印至中间转印带21。
二次转印辊33与架设中间转印带21的驱动辊31相对配置。在纸张P通过驱动辊31与二次转印辊33之间时,通过二次转印辊33将二次转印电压施加于纸张P。由此,形成于中间转印带21的调色剂图像被二次转印至纸张P上。在中间转印带21的从动辊32的附近,如图1所示,设有带清洁器34。通过带清洁器34将中间转印带21的表面的残留调色剂除去。
如图1所示,在供纸盒18与二次转印辊33之间设有供纸辊35。通过配置于供纸盒18的附近的拾取辊18a而从供纸盒18取出的纸张P由供纸辊35向中间转印带21与二次转印辊33之间输送。
在二次转印辊33的上方设有定影装置50。另外,在定影装置50的上方设有排纸辊37。通过了中间转印带21与二次转印辊33的纸张P被定影装置50加热。由此,调色剂图像定影在纸张P上。通过了定影装置50的纸张P由排纸辊37向排纸部38排出。
图3是示出定影装置50的一例的图。定影装置50具备加热辊60、基底部件80、被基底部件80支承的加压垫81、被卷绕于加热辊60与加压垫81的定影带51、加压辊52以及润滑剂保持部件90等。
图4是将定影带51省略而示出图3所示的定影装置50的立体图。加热辊60为将长度方向设为Y轴方向的筒状的部件。加热辊60的长度为约35cm,且直径为约20mm,由例如铝等热传导率高的金属形成。加热辊60被支承为能够绕与Y轴平行的轴旋转。在加热辊60的内部配置有例如卤素加热器61。卤素加热器61的Y轴方向的长度与加热辊60的Y轴方向的长度大致相等。
基底部件80是将长度方向设为Y轴方向且XZ截面为U字状的部件。基底部件80由例如铁、不锈钢等形成。基底部件80的长度与加热辊60的长度大致相等,被水平支承为与Y轴平行。
加压垫81是将长度方向设为Y轴方向的部件。加压垫81的长度与加热辊60的长度相等,以例如硅橡胶、氟橡胶等弹性材料、聚酰亚胺树脂、聚苯硫醚树脂(PPS)、聚醚砜树脂(PES)、液晶聚合物(LCP)、酚醛树脂(PF)等耐热树脂等为原料。在加压垫81的表面,例如图3所示,也可以设有覆盖该加压垫81的表面的摩擦阻力小的滑动片81a。作为滑动片81a,能够使用例如含浸了氟树脂的玻璃布。
定影带51是将长度方向设为Y轴方向且被整形为筒状的环状的带。定影带51的Y轴方向的长度与加热辊60的长度大致相等,并且比纸张P的宽度(Y轴方向的尺寸)大。定影带51卷绕于加热辊60与加压垫81。通过向-X方向对加热辊60施力,使得定影带51以一定的张力被架设。
定影带51的厚度为约300μm。定影带51将以例如具有耐热性且厚度为70μm的聚酰亚胺为原料的膜作为基材。在基材的表面层叠形成有例如金属层、复合功能层、弹性层以及保护层。
金属层是由铜、SUS等金属形成的层,复合功能层是由镍形成的层。弹性层是由厚度为约200μm的硅橡胶形成的层。该弹性层被由PFA树脂(全氟烷氧基树脂)等形成的保护层覆盖。为了缩短定影装置50的预热时间,弹性层及保护层将厚度调整为热容量不会变的过大。在定影带51的内周面上涂布有作为润滑剂的硅油。
如图4所示,加压辊52是将长度方向设为Y轴方向的圆柱状的部件。加压辊52具备由铝等金属形成的芯材52a和层叠于芯材的外周面的硅橡胶层52b。硅橡胶层52b的表面被PFA树脂(全氟烷氧基树脂)覆盖。加压辊52的外径为例如约30mm,且长度与定影带51的宽度大致相等。
加压辊52被支承为能够以芯材52a为中心旋转,并且通过例如弹簧的弹性力等而向-X方向施力。由此,加压辊52经由定影带51而抵接于加压垫81。通过加压辊52经由定影带51而抵接于加压垫81,在加压辊52与定影带51之间形成供纸张P通过的间隙。
润滑剂保持部件90由具有吸液性并弹性变形的原料形成。润滑剂保持部件90通过例如粘结剂而粘结于基底部件80的下表面(-Z侧的面)。润滑剂保持部件90是将长度方向设为Y轴方向的部件,且Y轴方向的长度与定影带51的长度相等。另外,润滑剂保持部件90的宽度(X轴方向的尺寸)为例如1cm~2cm左右,厚度为例如3mm~5mm左右。润滑剂保持部件90由例如芳纶纤维、三聚氰胺树脂、玻璃纤维等吸液性及耐热性高的材料形成。
遍及润滑剂保持部件90的+X侧的外边缘至中央部而形成有矩形的凹部91和将长度方向设为X轴方向的缝隙92。除了形成于润滑剂保持部件90的Y轴方向两端的缝隙92,凹部91与缝隙92沿着Y轴交替形成。
图5是安装于基底部件80的润滑剂保持部件90的俯视图。如图5所示,在润滑剂保持部件90的被着色的部分,含浸有作为第一润滑剂的油,在凹部91的内部的被着色的部分,添加有作为第二润滑剂的润滑脂。凹部91的第二润滑剂由润滑剂保持部件90保持。
作为第一润滑剂的油能够使用在100度粘度为100cs左右的硅油。另外,作为第二润滑剂的润滑脂能够使用粘度为200cs~300cs左右并且以例如合成油为基础油的润滑剂。
如图3所示,如上述那样构成的润滑剂保持部件90被贴在基底部件80的下表面,由此成为抵接于定影带51的内周面的状态。在该状态时,润滑剂保持部件90弹性变形,成为抵接于定影带51的抵接面通过润滑剂保持部件90的弹性力而被按压于定影带51的状态。
在上述的定影装置50中,通过对卤素加热器61通电而使加热辊60被加热。加热辊60作为定影带51的加热器发挥功能,将定影带51加热升温。而且,通过加压辊52旋转,从而由在图3的箭头所示的方向上分别旋转的加压辊52与定影带51的间隙输送纸张P。由此,通过被加热升温了的定影带51加热纸张P,使得已形成于纸张P上的调色剂图像定影于纸张P上。
若定影带51旋转,则含浸于润滑剂保持部件90的第一润滑剂被涂布于定影带51的内周面整体。另外,被添加到凹部91中的第二润滑剂被涂布于定影带51的内周面中通过凹部91的区域A1。
图6是构成图像形成装置10的控制系统的框图。控制系统具备例如控制图像形成装置整体的CPU100、总线110、只读存储器(ROM)120、随机存取存储器(RAM)121、接口122、扫描仪15、输入输出控制电路123、供纸/输送控制电路130、图像形成控制电路140以及定影控制电路150。CPU100与各电路经由总线110而连接。
ROM120存储规定图像形成处理的基本的动作的控制程序及控制数据等。
RAM121作为成为CPU100的工作区域的工作存储器而发挥功能。
CPU100执行存储于ROM120的程序。由此,通过CPU100总体控制构成图像形成装置10的各部,依次执行用于在纸张上形成图像的处理。
接口122与用户所使用的终端等装置进行通信。输入输出控制电路123在操作面板14上显示信息,或者受理来自操作面板14的输入。图像形成装置10的用户能够通过操作操作面板14而指定例如纸张尺寸、原稿的复制份数等。
供纸/输送控制电路130是控制驱动拾取辊18a、供纸辊35、或者输送路的排纸辊37等的电机组131的单元。供纸/输送控制电路130根据来自CPU100的控制信号、设置于供纸盒18的附近或者输送路等的各种传感器132的检测结果来控制电机组131。
图像形成控制电路140基于来自CPU100的控制信号而分别控制感光鼓22、带电充电器23、扫描头19Y、19M、19C、19K、显影器24以及一次转印辊25。
定影控制电路150基于来自CPU100的控制信号控制使定影装置50的加压辊52旋转的驱动电机151,并且基于来自检测定影带51的温度的传感器152的输出、从CPU通知的纸张P的大小等来驱动卤素加热器61。另外,定影控制电路150基于来自监视定影带51过热的恒温器153的信号来停止定影装置50的运转。
在图像形成装置10中,将来自用户的印刷指令作为触发来进行用于在纸张P上进行印刷的图像形成处理等。图像形成处理在印刷例如经由接口122接收的图像数据的情况下,或者在印刷由扫描仪15生成的图像数据的情况下进行。
接下来,对图像形成装置10的图像形成处理进行说明。图像形成装置10在受理来自用户的印刷指令时,执行用于在纸张P上形成图像的图像形成处理。在图像形成处理中,如图1所示,纸张P由拾取辊18a从供纸盒18引出,由供纸辊35向中间转印带21与二次转印辊33之间输送。
与上述动作并行地,在图像形成部20Y、20M、20C、20K中,在感光鼓22上分别形成调色剂图像。形成于各图像形成部20Y、20M、20C、20K的感光鼓22的调色剂图像被依次转印至中间转印带21上。由此,在中间转印带21上形成有由黄色(Y)的调色剂、品红色(M)的调色剂、青色(C)的调色剂、黑色(K)的调色剂构成的调色剂图像。
在被输送到中间转印带21与二次转印辊33之间的纸张P通过中间转印带21与二次转印辊33时,形成于中间转印带21的调色剂图像被转印至纸张P上。由此,在纸张P上形成有由黄色(Y)、品红色(M)、青色(C)、黑色(K)的调色剂构成的调色剂图像。
形成有调色剂图像的纸张P通过定影装置50。此时,定影控制电路150根据纸张P的大小而控制卤素加热器61的输出。纸张P由于通过定影装置50而被加热。由此,被转印至纸张P上的调色剂图像定影于纸张P上,从而在纸张P上形成图像。形成有图像的纸张P通过排纸辊37向排纸部38进行排纸。在图像形成处理中,将上述的处理执行与印刷份数相应的次数。
如上所说明,在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定影装置50中,作为一例,如图5所示,在润滑剂保持部件90的整体含浸有作为粘度低的第一润滑剂的油,而在润滑剂保持部件90的凹部91添加有作为粘度高的第二润滑剂的润滑脂。由此,在定影带51的内周面整体的区域涂布有粘性阻力低的第一润滑剂,并且在定影带51的内周面中的通过凹部91的环状的区域A1涂布有粘度高的第二润滑剂。
因此,被涂布在定影带51的内周面之后,向定影带51的Y轴方向端部流动的第一润滑剂的移动量变少。由此,能够抑制粘性阻力小的第一润滑剂从定影带51流出。其结果是,不使粘性阻力显著增加而能够长期维持定影带51与加压垫81之间的滑动性。另外,在加压垫81与定影带51之间设有滑动片81a等缓冲材料的情况下,能够长期维持该缓冲材料与定影带51之间的滑动性。
因而,能够抑制定影带51与加压垫81、或者定影带51与滑动片81a等缓冲材料的磨损,并长期维持定影装置50的性能。
在组装定影装置时,在定影带的内周面上涂布充分的量的硅油等润滑剂。然而,伴随着定影带的旋转,润滑剂从定影带的端部流出而不足。其结果是,定影带与加压垫之间的滑动性下降。即使增加组装定影装置时涂布的润滑剂的量,但由于在装置工作时、组装时流出的润滑剂的量增加,所以没有达到提高使有助于维持润滑性的润滑剂增加的效果。在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定影装置中,能够持续供给润滑剂,所以能够长期维持定影带的润滑性。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定影装置50中,在润滑剂保持部件90交替地设有凹部91和缝隙92。通过设有缝隙92,抑制了被添加到凹部91的第二润滑剂向Y轴方向的渗透。因此,在润滑剂保持部件90中,能够以分离了的状态保持第一润滑剂与第二润滑剂。由此,能够通过涂布于定影带51的第二润滑剂有效抑制第一润滑剂的流出。因而,能够抑制定影带51的滑动所引起的磨损,从而长期维持定影装置50的性能。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定影装置50中,即使第一润滑剂流出,第二润滑剂也不会流出而残存于定影带51的内周面。因而,能够长期维持定影带51的滑动性。
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图像形成装置10具备定影装置50。因此,能够持续高精度地形成图像。
以上,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例如,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如图4所示,对在润滑剂保持部件90形成有从+X侧外边缘至中央部的凹部91的情况进行了说明。设置于润滑剂保持部件90的凹部91的形状并不限定于此。例如,如图7所示,凹部91也可以形成为从润滑剂保持部件90的抵接面(-Z侧的面)到润滑剂保持部件90的中央部。在该情况下,对图7中着色而示出的凹部91的底面添加粘度高的第二润滑剂。
在该情况下,粘性阻力低的第一润滑剂被涂布于定影带51的内周面整体的区域,并且在定影带51的内周面中的通过凹部91的环状的区域A1涂布有粘度高的第二润滑剂。由此,抑制了第一润滑剂的漏出,其结果是,能够抑制定影带51的滑动所引起的磨损,从而长期维持定影装置50的性能。
如图7所示,在凹部91形成为从润滑剂保持部件90的抵接面到润滑剂保持部件90的中央部的情况下,如图8所示,也可以沿着Y轴交替地配置X轴方向的尺寸相互相等但高度不同的润滑剂保持部件901、902。在该情况下,在润滑剂保持部件901、902的边界抑制了润滑剂向Y轴方向的渗透。因此,在润滑剂保持部件90中,能够以分离了的状态保持第一润滑剂与第二润滑剂。由此,能够通过涂布于定影带51的第二润滑剂有效抑制第一润滑剂的流出。
另外,能够提高添加粘度低的第一润滑剂的润滑剂保持部件901的密度,并降低添加粘度高的第二润滑剂的润滑剂保持部件902的密度。由此,能够高效保持2种润滑剂。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如图5所示,在润滑剂保持部件90形成有7处凹部91。但并不限定于此,在润滑剂保持部件90也可以形成有6处以下或者8处以上凹部91。
另外,考虑润滑剂从定影带51的两端向外部流出这一情况,也可以在润滑剂保持部件90的Y轴方向两端部较密地配置凹部91。另外,也可以使位于Y轴方向两端的凹部91的Y轴方向的尺寸比其他的凹部的尺寸大。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设为第一润滑剂为油,且第二润滑剂为润滑脂。但并不限定于此,第一润滑剂只要是粘度为100cs左右,也可以不是油而是润滑脂等。同样,第二润滑剂只要是粘度比第一润滑剂高的润滑剂,也可以是油等润滑脂以外的润滑剂。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作为加热定影带51的热源,使用了卤素加热器61。但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利用加热线圈的电磁感应加热定影带51。另外,也可以使用陶瓷加热器等加热定影带51。
例如,在图9中示出了将陶瓷加热器62作为热源的定影装置50A。如图9所示,在定影装置50A中,定影带51架设于用于使定影带51旋转的1对驱动辊501和对定影带51赋予张力的张力辊502。定影带51通过驱动辊501向箭头s所示的方向旋转而向箭头A所示的方向旋转。陶瓷加热器62具有例如由陶瓷构成的基板和形成于基板的由阻力层构成的加热部。加热部与定影带51的内周面接触。
在定影装置50A中,通过加压辊52经由定影带51而被按压于与定影带51的内周面接触的陶瓷加热器62的加热部,从而在定影带51与加压辊52之间形成间隙。被转印有调色剂图像的纸张P向上方在该间隙通过,从而纸张P被加热。由此,调色剂图像定影于纸张P上,在纸张P上形成图像。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对图像形成装置10为多功能一体机的情况进行了说明。并不限定于此,图像形成装置10也可以为激光打印机等。
虽然说明了几个实施方式,但这些实施方式只是作为示例而提出的,并非旨在限定发明的范围。这些实施方式能够以其他各种方式进行实施,能够在不脱离发明的宗旨的范围内进行各种省略、替换、变更。这些实施方式及其变形被包括在发明的范围和宗旨中,同样地被包括在权利要求书所记载的发明及其均等的范围内。

Claims (5)

1.一种定影装置,使已形成于介质的调色剂图像定影于所述介质,其特征在于,具备:
加热旋转体,被支承为能够旋转;
加热器,对所述加热旋转体进行加热;
按压部件,配置于所述加热旋转体的内部;
加压旋转体,经由所述加热旋转体而被所述按压部件按压,形成供所述介质通过的间隙;以及
润滑剂保持部件,被添加第一粘度的第一润滑剂和比所述第一粘度高的第二粘度的第二润滑剂,并抵接于所述加热旋转体的内周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定影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润滑剂是油,所述第二润滑剂是润滑脂。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定影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抵接于所述加热旋转体的内周面的所述润滑剂保持部件的抵接面形成有供添加所述第二润滑剂的凹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定影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润滑剂保持部件在与所述加热旋转体的移动方向正交的正交方向上交替地配置有所述凹部和沿所述移动方向的缝隙。
5.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调色剂图像形成单元,形成调色剂图像;
转印体,将所述调色剂图像转印至介质上;以及
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定影装置,对通过所述转印体转印有所述调色剂图像的所述介质进行加热,从而使所述调色剂图像定影于所述介质。
CN202010658580.9A 2019-09-05 2020-07-09 定影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Pending CN112445107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9-162127 2019-09-05
JP2019162127A JP7328090B2 (ja) 2019-09-05 2019-09-05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445107A true CN112445107A (zh) 2021-03-05

Family

ID=7189950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658580.9A Pending CN112445107A (zh) 2019-09-05 2020-07-09 定影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11106163B2 (zh)
EP (1) EP3789829B1 (zh)
JP (1) JP7328090B2 (zh)
CN (1) CN112445107A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634679B2 (ja) * 1999-07-30 2005-03-30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加熱装置
JP2006030790A (ja) * 2004-07-20 2006-02-02 Fuji Xerox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
JP5321905B2 (ja) 2009-09-01 2013-10-23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6051773B2 (ja) * 2012-10-29 2016-12-27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KR20160112465A (ko) 2015-03-19 2016-09-28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정착 장치 및 이를 채용한 전자사진방식 화상형성장치
US9869952B2 (en) 2015-11-11 2018-01-16 Ricoh Company, Ltd. Fix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including a friction reducer including a lubricant
JP6733301B2 (ja) 2015-11-11 2020-07-29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6686445B2 (ja) 2016-01-07 2020-04-22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6708063B2 (ja) 2016-09-02 2020-06-10 コニカミノルタ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6857324B2 (ja) 2017-01-17 2021-04-14 株式会社リコー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19086566A (ja) 2017-11-02 2019-06-06 コニカミノルタ株式会社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3789829B1 (en) 2022-06-29
US20210072676A1 (en) 2021-03-11
EP3789829A1 (en) 2021-03-10
JP2021039309A (ja) 2021-03-11
JP7328090B2 (ja) 2023-08-16
US11106163B2 (en) 2021-08-3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4534682B2 (ja)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7254508B2 (ja) 像加熱装置
JP4534679B2 (ja)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US11126116B2 (en) Fix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EP3693801B1 (en) Fix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device
US20220004127A1 (en) Fix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2005077872A (ja)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4449545B2 (ja)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US20210116848A1 (en) Image heating device that prevents failure caused by insufficient supply of lubricant at ends parts
JP7328090B2 (ja)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7254507B2 (ja) 像加熱装置
US11340542B2 (en) Fix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2005300732A (ja)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06126536A (ja)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05321462A (ja) 定着装置、低摩擦シート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US20240168417A1 (en) Fix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incorporating the same
JP7267736B2 (ja) 像加熱装置および、それを備える画像形成装置
JP4341338B2 (ja)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22139860A (ja) 定着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05241765A (ja)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CN112526853A (zh) 定影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JP2020106673A (ja) 像加熱装置
JP2005077786A (ja) 定着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15135421A (ja) 定着装置、摺動部材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