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432399B - 空调系统 - Google Patents
空调系统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2432399B CN112432399B CN202011423336.0A CN202011423336A CN112432399B CN 112432399 B CN112432399 B CN 112432399B CN 202011423336 A CN202011423336 A CN 202011423336A CN 112432399 B CN112432399 B CN 112432399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pipeline
- heat
- heat exchange
- port
- conditioning system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8000004378 air conditioning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84
- 238000010438 heat treatment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22
- 239000003507 refrigerant Substanc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03
- 238000002347 injec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70
- 239000007924 injection Substanc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70
- 238000005507 spraying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2
- 229910052751 meta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6
- 239000002184 metal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6
- 238000010257 thaw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2
- 238000004781 supercooling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29
- 230000001965 increas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1
- 239000000243 solutio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7
- 238000005485 electric heat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3
- 229910001220 stainless stee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0
- 239000010935 stainless stee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0
- 230000005389 magnetism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9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8
- 239000007788 liqui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7
- RYGMFSIKBFXOCR-UHFFFAOYSA-N Copper Chemical compound [Cu] RYGMFSIKBFXOCR-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6
- 230000008859 chang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6
- 229910052802 copper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6
- 239000010949 copp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6
- 230000004044 respons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6
- 239000002470 thermal conducto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6
- 239000004020 conducto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5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29910052782 aluminium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4
- XAGFODPZIPBFFR-UHFFFAOYSA-N aluminium Chemical compound [Al] XAGFODPZIPBFFR-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6872 improvemen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5057 refriger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9286 benefici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1816 cool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07769 metal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3750 condition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5674 electromagnetic indu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17525 heat dissip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1737 promo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0521 absorp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33228 biological regul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276 constru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5684 electric field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708 enhanc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349 favourabl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728 strengthen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39/00—Evaporators; Condenser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341/00—Details of ejectors not being used as compression device; Details of flow restrictors or expansion valve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400/00—General features or devices for 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or heat-pump systems, i.e. not limited to a particular subgroup of F25B
- F25B2400/01—Heate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Heat-Exchange Devices With Radiators And Conduit Assembli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空调系统,包括喷焓压缩机,喷焓压缩机具有排气口、回气口和喷焓口;室内换热器和室外换热器;换热装置,包括:第一管路;第二管路,与第一管路对应设置,第二管路与第一管路相接触,以与第一管路换热;加热组件,用于对第二管路进行加热。第一管路的两端分别与室内换热器的一端和室外换热器的一端相连,第二管路的一端接入至第一管路连接室内换热器的管路中,第二管路的另一端与喷焓口相连。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中,换热装置集成了换热和加热的功能,能够有效提高室外机流出的冷媒的过冷度,也能够通过对冷媒加热来增强冷媒的换热能力,且换热装置结构简单,占用空间小,节约成本,特别适用于家用空调或小型多联机空调的室外。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换热装置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空调系统。
背景技术
目前,采用喷气增焓压缩机的空调系统中,通常会增加一个过冷板式换热器来提高室外机的过冷度,有时还会增加一个加热装置来给冷媒加热。如图14所示的常规带喷焓系统的空调系统,在空调系统制冷或者制热时,一部分冷媒从辅路经过电子膨胀阀节流后,流过板式换热器与主路冷媒换热器后,变成气态或者两相态的冷媒进过电磁阀或者电子膨胀阀进入压缩机。由于过冷换热器和加热装置都是单独结构,为了提高换热能力,现有技术中提供了使用微通道换热器或增加盘管长度的方式,但会增加微通道换热器或盘管的成本,且单独的加热装置会占用室外机机箱内的体积,对于家用空调或小型多联机而言,由于室外机机箱空间较小,加热装置装配难度较大。
发明内容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旨在至少改善现有技术或相关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
为此,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换热装置。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空调系统。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面的一个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换热装置,包括:第一管路;第二管路,与第一管路对应设置,第二管路与第一管路相接触,以与第一管路换热;加热组件,用于对第二管路进行加热。
根据本发明第一方面的实施例,换热装置包括第一管路、第二管路和加热组件。第一管路和第二管路均能够供介质流通;第二管路与第一管路对应设置,并与第一管路相接触,以在第一管路和第二管路中有介质流通时,能够相互换热。当冷凝后的介质流入第一管路后,经与第二管路中的介质换热,再次冷却,能够提高过冷度。通过设置加热组件,为第二管路加热,进而通过第二管路向第一管路传递热量,以在低温情况下使介质温度上升,有利于增强介质的换热能力。
本方案中的换热装置,集成了换热和加热的功能,用于空调系统时,能够有效提高室外机流出的冷媒的过冷度,也能够通过加热来增强冷媒的换热能力,且换热装置结构简单,占用空间小,节约成本,特别适用于家用空调或小型多联机空调的室外机。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管路和第二管路中可以流通同一种介质,也可以分别流通不同的介质。
另外,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的换热装置还可以具有如下附加技术特征: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加热组件包括:导热件,与至少部分第二管路相接触;加热件,与导热件对应设置,用于对导热件加热,以使导热件向第二管路传递热量。
在该技术方案中,加热组件包括导热件和加热件。加热件与导热件对应设置,以便于通过加热件对导热件进行加热;通过设置导热件与至少部分第二管路相接触,使得导热件能够向第二管路中传导热量,进而通过第二管路与第一管路之间的接触,使热量继续向第一管路传导,使第一管路中的介质温度上升,从而提高介质的换热能力。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导热件的延伸方向与至少部分第二管路的延伸方向相同。
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设置导热件的延伸方向与至少部分第二管路的延伸方向相同,使得导热件的形状与第二管路相适配,以增大导热件与第二管路之间的接触面积,从而提高导热件与第二管路的导热效率。其中,根据第二管路以及导热件的具体结构和形状的不同,可以设置一个或多个导热件,且在导热件为多个时,可设于第二管路的一侧或两侧,还可以环绕第二管路设置。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导热件为磁性导热件;加热件为电磁线圈,电磁线圈与磁性导热件对应设置,用于使磁性导热件发热。
在该技术方案中,导热件和加热件分别为磁性导热件和电磁线圈,通过将电磁线圈与磁性导热件对应设置,以利用电磁线圈通电时产生的电场感应使磁性导热件发热,以向第二管路传递热量,进而促进第二管路与第一管路之间的换热。本方案中的电磁加热方式响应迅速、加热效率高。其中,磁性导热件可以是具有磁性的金属材料,例如具有磁性的不锈钢板。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导热件为金属导热件;加热件为电加热器,电加热器设于金属导热件内或金属导热件外侧,用于对金属导热件加热。
在该技术方案中,导热件和加热件分别为金属导热件和电加热器。通过电加热器对金属导热件加热,以利用金属导热件向第二管路传递热量,以促进第二管路与第一管路之间的换热。本方案中的电加热方式结构简单,易于实现。其中,电加热器可以是电加热棒,具体的设置位置可以是金属导热件的外表面,也可以是金属导热件内部。金属导热件可以采用铝、铜或不锈钢等导热材料。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第一管路包括:两个第一端口管段;至少一个第一换热管段,第一换热管段的两端分别接入至两个第一端口管段中;其中,第一换热管段与第二管路相接触。
在该技术方案中,第一管路包括两个第一端口管段和至少一个第一换热管段。第一端口管段作为第一管路的出入口,用于与外部管路连接;第一换热管段与第二管路相接触,且第一换热管段的两端分别接入至两个第一端口管段中,使得介质能够由其中一个第一端口管段流入第一换热管段中,并在第一换热管段中与第二管路进行换热,之后由另一个第一端口管段向外流出。当第一换热管段的数量为多个时,可在两个端口管段之间形成多个并联管段,以促进换热。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第二管路包括:两个第二端口管段;多个第二换热管段,每个第二换热管段的两端分别接入至两个第二端口管段中;其中,每个第一换热管段与多个第二换热管段相接触。
在该技术方案中,与第一管路相对应,第二管路包括两个第二端口管段和多个第二换热管段。两个第二端口管段分别为第二管路的出入口;第二换热管段的两端分别接入至两个第二端口管段中,使第二管路整体贯通;多个第二换热管段形成并联的管段,且每个第一换热管段均与第二换热管段接触,以使得第一管段能够同时与多个第二管段进行换热,以进一步提高换热效率,有利于提高第一管路中流出的介质的过冷度。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第二换热管段的延伸方向与第一换热管段的延伸方向相同。
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将第二换热管段沿第一换热管段的延伸方向设置,即第二换热管段与第一换热管段的延伸方向相同,从而增大第二换热管段与第一换热管段之间的接触面积,进一步提高换热效率,特别是第一换热管段的长度较长时,效果更佳。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第一换热管段的周向方向间隔设置有多个第二换热管段。
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设置多个第二换热管段沿第一换热管段的周向方向间隔设置,使得第一换热管段在周向方向的多个角度均能够与第二换热管段进行换热,从而进一步增大换热面积。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第一换热管段和第二换热管段均为扁平管,且第一换热管段和第二换热管段中均设有多个细微流道。
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将第一换热管段和第二换热管段设置为扁平管,以缩减第一换热管段和第二换热管段的厚度,可在有限空间内设置更多的第一换热管段和第二换热管段。同时,扁平管的换热面积更大,有利于促进换热。其中,第一换热管段和第二换热管段中均设有多个细微流道,从而形成微通道换热器的结构,能够使进入管中的介质分为多股细流进行流动,使得介质受热更加均匀,换热更加充分。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每个第一换热管段的两侧各设有一个第二换热管段。
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在每个第一换热管段的两侧各设置一个第二换热管段,一方面利用第一换热管段和第二换热管段的扁平结构,增大换热面积,另一方面利用两个第二换热管段从两侧分别与第一换热管段进行换热,能够使第一换热管段中的介质受热较为均匀,提高换热效率。
本发明的第二方面的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空调系统,包括:喷焓压缩机,喷焓压缩机具有排气口、回气口和喷焓口;室内换热器和室外换热器;上述第一方面的实施例的换热装置,换热装置的第一管路的两端分别与室内换热器的一端和室外换热器的一端相连,换热装置的第二管路的一端接入至第一管路连接室内换热器的管路中,第二管路的另一端与喷焓口相连,且在第二管路与喷焓口之间设有第一开关装置;第一四通阀,第一四通阀的第一阀口与回气口相连,第一四通阀的第二阀口关闭,第一四通阀的第三阀口与排气口相连,第一四通阀的第四阀口与室内换热器的另一端相连;第二四通阀,第二四通阀的第一阀口接入至连接第一四通阀的第一阀口与回气口之间的管路中,第二四通阀的第二阀口关闭,第二四通阀的第三阀接入至连接排气口与第一四通阀的第三阀口之间的管路中,第二四通阀的第四阀口与室外换热器的另一端相连;其中,连接回气口的管路与连接喷焓口的管路之间通过支路相连,且支路中设有第二开关装置,连接第一管路两端的管路中分别设有第一节流装置和第二节流装置,第二管路与连接第一管路和室内换热器的管路之间的管路中设有第三节流装置。
根据本发明的第二方面的实施例,空调系统包括喷焓压缩机、室内换热器、室外换热、上述第一方面实施例中的换热装置、第一四通阀、第二四通阀、第一节流装置、第二节流装置、第三节流装置、第一开关装置和第二开关装置,并通过管路连接成回路。
喷焓压缩机具有排气口、回气口和喷焓口;室内换热器和室外换热器分别用于室内机和室外机,以分别作为冷凝器和蒸发器,使冷媒进行热量交换。换热装置的第一管路的一端通过管路与室外换热器相连,第一管路的另一端通过管路与室内换热器相连,其中,第一管路与室外换热器之间的管路中设有第一节流装置,第一管路与室内换热器之间的管路中设有第二节流装置。换热装置的第二管路的一端接入至第一管路与室内换热器之间的管路中,且该管路中设有第三节流装置,以对流入第二管路中的冷媒进行节流;第二管路的另一端通过管路连接至喷焓压缩机的喷焓口,且该管路中设有第一开关装置,用于导通或关闭该管路。
第一四通阀、第二四通阀分别设于空调系统中不同的管路中,以通过换向改变冷媒的流向。具体地,第一四通阀的第一阀口与回气口相连,第一四通阀的第二阀口关闭,第一四通阀的第三阀口与排气口相连,第一四通阀的第四阀口与室内换热器的另一端相连;第二四通阀的第一阀口接入至连接第一四通阀的第一阀口与回气口之间的管路中,第二四通阀的第二阀口关闭,第二四通阀的第三阀接入至连接排气口与第一四通阀的第三阀口之间的管路中,第二四通阀的第四阀口与室外换热器的另一端相连。其中,通过在连接回气口的管路与连接喷焓口的管路之间设置支路,使以上两个管路之间相连通,且支路中设置用于导通或关闭支路的第二开关装置,使得第二管路中的冷媒可以流回喷焓压缩机的喷焓口,也可以通过支路流回喷焓压缩机的回气口,具体可通过第一开关装置和第二开关装置的开闭来控制。
在制冷或制热模式下,经冷凝后的高压冷媒流入第一管路中,一部分冷媒经第三节流装置节流后形成低温低压冷媒流入第二管路,并与第一管路中的高压冷媒进行换热,使第一管路中的冷媒再次冷却,以提高第一管路流出的冷媒的过冷度。而在低温情况下,换热装置中的加热组件能够对第二管路中的冷媒进行加热,以防止由第二管路流回喷焓压缩机的冷媒未完全液化而损坏喷焓压缩机,同时也可以增加喷焓压缩机的喷焓口的焓值,提高低温状态下的制热能力。例如,在化霜模式下无需进行换向,通过开启加热组件对冷媒加热,在化霜过程中不从室内侧吸热,从而降低对室内温度的影响,化霜结束后室内侧能够快速达到较高的出风温度。
需要说明的是,室内换热器和第二节流装置位于空调系统的室内侧,可设于室内机中,用于对室内空气进行调节;而喷焓压缩机、室外换热器、换热装置、第一节流装置、第三节流装置、第一四通阀、第二四通阀、第一开关装置和第二开关装置均位于空调系统的室外侧,可设于室外机中。
此外,本方案中的空调系统还具有上述第一方面实施例中的换热装置的全部有益效果,在此不再赘述。
另外,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中提供的空调系统还可以具有如下附加技术特征: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室内换热器的数量为多个,且每个室内换热器的两端分别与第一管路和第一四通阀的第四阀口相连。
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设置多个室内换热器,且每个室内换热器的两端分别与第一管路和第一四通阀的第四阀口相连,以形成多联机形式的空调系统,以提高空气调节效率。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空调系统还包括:室外风机,与室外换热器对应设置;室内风机,与室内换热器对应设置。
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设置室内风机,用于在室内换热器与室内空气换热时加速空气流动,以促进换热,同时可加速出风气流在室内的流动,实现对室内空气的调节。类似地,通过设置室外风机,用于在室外换热器与室外空气换热时加速空气流动,促进换热,并能够加快室外换热器的散热。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第一节流装置、第二节流装置和第三节流装置为电子膨胀阀。
在该技术方案中,第一节流装置、第二节流装置和第三节流装置具体为电子膨胀阀,以对流经相应管路的冷媒进行节流操作,利用电子膨胀阀响应迅速、精度高、易于实现精细控制等特点,可有效提高空调系统的运行效率。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第一开关装置和第二开关装置为电磁阀或电子膨胀阀。
在该技术方案中,第一开关装置和第二开关装置为电磁阀或电子膨胀阀,以根据使用需要对相应的管路进行开闭控制,使第二管路中的冷媒可以经第二开关装置流回喷焓压缩机的回气口,或经第一开关装置流回喷焓压缩机的喷焓口,实现增焓效果。
本发明的实施例中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部分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发明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发明的实施例中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换热装置的示意图;
图2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换热装置的示意图;
图3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换热装置的示意图;
图4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换热装置的示意图;
图5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第一管路和第二管路的示意图;
图6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第一换热管段的示意图;
图7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第二换热管段的示意图;
图8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换热装置的示意图;
图9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空调系统的示意图;
图10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空调系统的示意图;
图11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空调系统的示意图;
图12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空调系统的示意图;
图13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空调系统的示意图;
图14示出了一个常规空调系统的示意图。
其中,图1至图13中附图标记与部件名称之间的对应关系如下:
1换热装置,11第一管路,111第一端口管段,112第一换热管段,113第一细微流道,12第二管路,121第二端口管段,122第二换热管段,123第二细微流道,13加热组件,131导热件,1311磁性导热件,1312金属导热件,132加热件,1321电磁线圈,1322电加热器,2空调系统,21喷焓压缩机,211排气口,212回气口,213喷焓口,221室外换热器,222室内换热器,231第一四通阀,P1第一四通阀的第一阀口,Q1第一四通阀的第二阀口,R1第一四通阀的第三阀口,S1第一四通阀的第四阀口,232第二四通阀,P2第二四通阀的第一阀口,Q2第二四通阀的第二阀口,R2第二四通阀的第三阀口,S2第二四通阀的第四阀口,241第一节流装置,242第二节流装置,243第三节流装置,251第一开关装置,252第二开关装置,261室外风机,262室内风机,271室外机,272室内机。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能够更清楚地理解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中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进行进一步的详细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但是,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他方式来实施,因此,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并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下面参照图1至图13描述根据本发明一些实施例的换热装置和空调系统。
实施例一
本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换热装置1,如图1所示,换热装置1包括第一管路11、第二管路12和加热组件13。
第一管路11与第二管路12相互独立,且第二管路12与第一管路11对应设置,并与第一管路11相接触;第一管路11的两端以及第二管路12的两端均能够与外界管路相连,以供介质流通。在第一管路11和第二管路12中有介质流通时,第一管路11与第二管路12之间能够相互换热,以改变介质的温度。
加热组件13与第二管路12对应设置,用于对第二管路12加热,以在低温环境下,通过第二管路12向第一管路11传递热量,使介质温度上升,从而增强介质的换热能力。
换热装置1可以用于空调系统,在空调系统正常制冷或制热时,可以利用第二管路12与第一管路11之间的换热,使冷凝后的冷媒再次冷却,以提高冷媒的过冷度;而在低温环境下,可以通过加热组件13对冷媒进行加热,以提高冷媒的换热能力;在空调系统化霜时,可通过加热组件13进行加热化霜,空调系统无需进行换向,从而大幅降低了对室内温度的影响。
需要说明的是,介质可以是液体或气体;第一管路11和第二管路12中的介质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
本实施例中的换热装置1,集成了换热和加热的功能,用于空调系统时,能够有效提高室外机流出的冷媒的过冷度,也能够通过加热来增强冷媒的换热能力,且换热装置1结构简单,占用空间小,节约成本,特别适用于家用空调或小型多联机空调的室外机。
实施例二
本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换热装置1,在实施例一的基础上做了进一步改进。
如图2所示,加热组件13包括导热件131和加热件132。其中,加热件132与导热件131对应设置,以便于通过加热件132对导热件131进行加热。导热件131与至少部分第二管路12相接触,以在加热件132对导热件131进行加热时,热量能够通过导热件131向第二管路12传导,进而通过第二管路12与第一管路11之间的接触,使热量进一步向第一管路11传导,以使第一管路11中的介质温度上升,从而提高介质的换热能力。
实施例三
本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换热装置1,在实施例二的基础上做了进一步改进。
如图2所示,导热件131的形状与第二管路12相适配,且导热件131的延伸方向与部分第二管路12的延伸方向相同,以增大导热件131与第二管路12之间的接触面积,从而提高导热件131与第二管路12之间的导热效率。
其中,导热件131和加热件132不限于图2示出的形状和结构,根据第二管路12的不同,导热件131和加热件132也可以是其他的形状或结构。
进一步地,导热件131的数量可以是一个或多个,相应地,加热件132的数量也可以是一个或多个。在导热件131为多个时,可设于第二管路12的一侧或两侧,还可以环绕第二管路12设置。
实施例四
本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换热装置1,在实施例三的基础上做了进一步改进。
如图2和图3所示,导热件131具体为磁性导热件1311,加热件132具体为和电磁线圈1321。电磁线圈1321与磁性导热件1311对应设置,在电磁线圈1321通电时,电磁线圈1321与磁性导热件1311之间能够产生电磁感应,并使磁性导热件1311发热。具体地,磁性导热件1311和电磁线圈1321可以位于第二管路12背向第一管路11的一侧;磁性导热件1311与第二管路12接触,以在电磁线圈1321对磁性导热件1311加热时,通过磁性导热件1311向第二管路12传递热量,进而通过第二管路12与第一管路11传递热量,以使介质温度上升。
本实施例中的电磁加热方式响应迅速、加热效率高。其中,磁性导热件1311可以是具有磁性的金属材料,例如具有磁性的不锈钢板。
实施例五
本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换热装置1,在实施例三的基础上做了进一步改进。
如图2和图4所示,导热件131具体为金属导热件1312,加热件132具体为和电加热器1322。电加热器1322与金属导热件1312对应设置,以通过电加热器1322对金属导热件1312加热。具体地,金属导热件1312和电加热器1322可以设于第二管路12背向第一管路11的一侧;金属导热件1312与第二管路12接触,电加热器1322位于金属导热件1312背向第二管路12的一侧,以在电加热器1322对金属导热件1312加热时,利用金属导热件1312向第二管路12传递热量,以通过第二管路12与第一管路11之间的换热,使介质的温度上升,以增加介质的换热能力。
本实施例中的电加热方式结构简单,易于实现。其中,电加热器1322可以是电加热棒或其他电加热装置;电加热器1322的设置位置不限于本实施例中的位置,电加热器1322可以位于金属导热件1312的外表面,也可以位于金属导热件1312内部。金属导热件1312可以采用铝、铜或不锈钢等导热材料。
实施例六
本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换热装置1,在实施例一的基础上做了进一步改进。
如图2和图5所示,第一管路11包括两个第一端口管段111和第一换热管段112。第一端口管段111作为第一管路11的出入口,用于与外部管路连接;第一换热管段112与第二管路12相接触,且第一换热管段112的两端分别接入至两个第一端口管段111中,使得介质能够由其中一个第一端口管段111流入第一换热管段112中,并在第一换热管段112中与第二管路12进行换热,之后由另一个第一端口管段111向外流出。其中,第一换热管段112可以是一个或多个;当第一换热管段112的数量为多个时,可在两个端口管段之间形成多个并联管段,以促进换热。
进一步地,与第一管路11相对应,第二管路12包括两个第二端口管段121和多个第二换热管段122。两个第二端口管段121分别为第二管路12的出入口;第二换热管段122的两端分别接入至两个第二端口管段121中,使第二管路12整体贯通,且多个第二换热管段122形成并联的管段。其中,每个第一换热管段112均与多个第二换热管段122接触,以使得第一管段能够同时与多个第二管段进行换热,以进一步提高换热效率。
进一步地,第二换热管段122沿第一换热管段112的延伸方向设置,即第二换热管段122与第一换热管段112的延伸方向相同,从而增大第二换热管段122与第一换热管段112之间的接触面积,进一步提高换热效率,特别是第一换热管段112的长度较长时,效果更佳。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的第一端口管段111、第一换热管段112、第二端口管段121以及第二换热管段122,不限于图5中示出的形状和结构,均可以是直管结构或弯管结构。
实施例七
本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换热装置1,在实施例六的基础上做了进一步改进。
如图2和图5所示,多个第二换热管段122沿第一换热管段112的周向方向间隔设置,使得第一换热管段112在周向方向的多个角度均能够与第二换热管段122进行换热,从而进一步增大换热面积。
进一步地,如图6和图7所示,第一换热管段112和第二换热管段122均设置为扁平管,以缩减第一换热管段112和第二换热管段122的厚度,可在有限空间内设置更多的第一换热管段112和第二换热管段122,同时通过扁平管扩大换热面积,有利于促进换热。其中,第一换热管段112内沿宽度方向设有多个第一细微流道113,类似地,第二换热管段122中沿宽度方向设有多个第二细微流道123,从而使换热装置1形成类似微通道换热器的结构,以使进入第一换热管段112和第二换热管段122中的介质分为多股细流进行流动,介质受热更加均匀,换热更加充分。
更进一步地,如图5所示,每个第一换热管段112的两侧各设置一个第二换热管段122,以利用第一换热管段112和第二换热管段122的扁平结构相互接触,增大换热面积,同时能够使介质受热较为均匀,有利于提高换热效率。
更进一步地,第一换热管段112的数量为多个,且第一换热管段112与第二换热管段122交替设置。
实施例八
本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换热装置1,如图8所示,换热装置1包括第一管路11、第二管路12和加热组件13。
第一管路11与第二管路12相互独立,且第二管路12与第一管路11对应设置,并与第一管路11相接触;第一管路11的两端以及第二管路12的两端均能够与外界管路相连,以供介质流通。在第一管路11和第二管路12中有介质流通时,第一管路11与第二管路12之间能够相互换热,以改变介质的温度。加热组件13与第二管路12对应设置,用于对第二管路12加热,以在低温环境下,通过第二管路12向第一管路11传递热量,使介质温度上升,从而增强介质的换热能力。
具体地,如图8所示,第一管路11包括两个第一端口管段111和第一换热管段112。第一端口管段111作为第一管路11的出入口,用于与外部管路连接;第一换热管段112与第二管路12相接触,且第一换热管段112的两端分别接入至两个第一端口管段111中,使得介质能够由其中一个第一端口管段111流入第一换热管段112中,并在第一换热管段112中与第二管路12进行换热,之后由另一个第一端口管段111向外流出。
与第一管路11相对应,第二管路12包括两个第二端口管段121和多个第二换热管段122。两个第二端口管段121分别为第二管路12的出入口;第二换热管段122的两端分别接入至两个第二端口管段121中,使第二管路12整体贯通,且多个第二换热管段122形成并联的管段。其中,第二换热管段122沿第一换热管段112的延伸方向设置,即第二换热管段122与第一换热管段112的延伸方向相同,从而增大第二换热管段122与第一换热管段112之间的接触面积,进一步提高换热效率,特别是第一换热管段112的长度较长时,效果更佳。
加热组件13包括导热件131和加热件132。导热件131与第二管路12接触,加热件132与导热件131对应设置,以便于通过加热件132对导热件131进行加热,使热量通过导热件131向第二管路12传导,进而通过第二管路12与第一管路11之间的接触,使热量进一步向第一管路11传导,以使第一管路11中的介质温度上升,从而提高介质的换热能力。
具体地,在加热组件13的一种实现方式中,如图3和图8所示,导热件131具体为磁性导热件1311,加热件132具体为和电磁线圈1321。电磁线圈1321与磁性导热件1311对应设置,在电磁线圈1321通电时,电磁线圈1321与磁性导热件1311之间能够产生电磁感应,并使磁性导热件1311发热。磁性导热件1311和电磁线圈1321位于第二换热管段122背向第一换热管段112的一侧,磁性导热件1311与第二管路12接触,且磁性导热件1311的延伸方向与第二换热管段122的延伸方向相同,以增大接触面积。在电磁线圈1321对磁性导热件1311加热时,通过磁性导热件1311向第二管路12传递热量,进而通过第二管路12与第一管路11传递热量,以使介质温度上升。电磁加热方式响应迅速、加热效率高。其中,磁性导热件1311可以是具有磁性的金属材料,例如具有磁性的不锈钢板。
在加热组件13的另一种实现方式中,如图4和图8所示,导热件131具体为金属导热件1312,加热件132具体为和电加热器1322。电加热器1322与金属导热件1312对应设置,以通过电加热器1322对金属导热件1312加热。金属导热件1312和电加热器1322设于第二换热管段122背向第一换热管段112的一侧;金属导热件1312与第二换热管段122接触,且金属导热件1312的延伸方向与第二换热管段122的延伸方向相同。电加热器1322位于金属导热件1312背向第二换热管段122的一侧,以在电加热器1322对金属导热件1312加热时,利用金属导热件1312向第二管路12传递热量,以通过第二管路12与第一管路11之间的换热,使介质的温度上升,以增加介质的换热能力。电加热方式结构简单,易于实现。其中,电加热器1322可以是电加热棒或其他电加热装置;金属导热件1312可以采用铝、铜或不锈钢等导热材料。
进一步地,多个第二换热管段122沿第一换热管段112的周向方向间隔设置,使得第一换热管段112在周向方向的多个角度均能够与第二换热管段122进行换热,从而进一步增大换热面积。
进一步地,如图6和图7所示,第一换热管段112和第二换热管段122均设置为扁平管,以缩减第一换热管段112和第二换热管段122的厚度,可在有限空间内设置更多的第一换热管段112和第二换热管段122,同时通过扁平管扩大换热面积,有利于促进换热。其中,第一换热管段112内沿宽度方向设有多个第一细微流道113,类似地,第二换热管段122中沿宽度方向设有多个第二细微流道123,从而使换热装置1形成类似微通道换热器的结构,以使进入第一换热管段112和第二换热管段122中的介质分为多股细流进行流动,介质受热更加均匀,换热更加充分。
进一步地,如图8所示,每个第一换热管段112的两侧各设置一个第二换热管段122,以利用第一换热管段112和第二换热管段122的扁平结构相互接触,增大换热面积,同时能够使介质受热较为均匀,有利于提高换热效率。
更进一步地,第一换热管段112和第二换热管段122的数量均为多个,且第一换热管段112与第二换热管段122交替设置。
更进一步地,换热装置1可以是带加热组件13的板式换热器。
换热装置1可以用于空调系统,在空调系统正常制冷或制热时,可以利用第二管路12与第一管路11之间的换热,使冷凝后的冷媒再次冷却,以提高冷媒的过冷度;而在低温环境下,可以通过加热组件13对冷媒进行加热,以提高冷媒的换热能力;在空调系统化霜时,可通过加热组件13进行加热化霜,空调系统无需进行换向,从而大幅降低了对室内温度的影响。
需要说明的是,介质可以是液体或气体;第一管路11和第二管路12中的介质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此外,第一管路11、第二管路12、加热组件13不限于本实施例的附图中示出的形状或结构。
本实施例中的换热装置1,集成了换热和加热的功能,用于空调系统时,能够有效提高室外机流出的冷媒的过冷度,也能够通过加热来增强冷媒的换热能力,且换热装置1结构简单,占用空间小,节约成本,特别适用于家用空调或小型多联机空调的室外机。
实施例九
本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空调系统2,如图9所示,空调系统2包括喷焓压缩机21、室内换热器222、室外换热、上述任一实施例中的换热装置1、第一四通阀231、第二四通阀232、第一节流装置241、第二节流装置242、第三节流装置243、第一开关装置251和第二开关装置252,并通过管路连接成回路。
喷焓压缩机21设有排气口211、回气口212和喷焓口213;室内换热器222和室外换热器221分别用于在室内侧和室外侧进行换热,以分别作为冷凝器和蒸发器,使冷媒进行热量交换。
换热装置1的第一管路11的一端通过管路与室外换热器221相连,第一管路11的另一端通过管路与室内换热器222相连,其中,第一管路11与室外换热器221之间的管路中设有第一节流装置241,第一管路11与室内换热器222之间的管路中设有第二节流装置242,以通过第一节流装置241和第二节流装置242对冷媒进行节流。换热装置1的第二管路12的一端接入至第一管路11与室内换热器222之间的管路中,且该管路中设有第三节流装置243,用于对流入第二管路12中的冷媒进行节流;第二管路12的另一端通过管路连接至喷焓压缩机21的喷焓口213,且该管路中设有第一开关装置251,用于导通或关闭该管路。
第一四通阀231、第二四通阀232分别设于连接喷焓压缩机21的排气口211的不同管路中,以通过换向改变冷媒的流向。具体地,第一四通阀231的第一阀口P1连接至喷焓压缩机21的回气口212,第一四通阀231的第二阀口Q1关闭,第一四通阀231的第三阀口R1连接至喷焓压缩机21的排气口211,第一四通阀231的第四阀口S1连接至室内换热器222的另一端。第一四通阀231能够通过换向操作,使第一四通阀231的第一阀口P1和第二阀口Q1连通,第三阀口R1与第四阀口S1连通,也可以使第一四通阀231的第一阀口P1与第四阀口S1连通,第二阀口Q1与第三阀口R1连通,从而改变冷媒的流向。
类似地,第二四通阀232的第一阀口P2接入至连接第一四通阀231的第一阀口P2与喷焓压缩机21的回气口212之间的管路中,第二四通阀232的第二阀口Q2关闭,第二四通阀232的第三阀接入至连接喷焓压缩机21的排气口211与第一四通阀231的第三阀口R2之间的管路中,第二四通阀232的第四阀口S2连接至室外换热器221的另一端。第二四通阀232能够通过换向操作,使第二四通阀232的第一阀口P2与第二罚款连通,第三阀口R2与第四阀口S2连通,也可以使第二四通阀232的第一阀口P2与第四阀口S2连通,第二阀口Q2与第三阀口R2连通,从而改变冷媒的流向。
其中,在连接喷焓压缩机21的回气口212的管路与连接喷焓压缩机21的喷焓口213的管路之间设置有支路,使以上两个管路之间相连通;支路中设置有用于导通或关闭支路的第二开关装置252。第二管路12中的冷媒可以流回喷焓压缩机21的喷焓口213,也可以通过支路流回喷焓压缩机21的回气口212,具体可通过第一开关装置251和第二开关装置252的开闭来控制。
室内换热器222和第二节流装置242位于空调系统2的室内侧,并设于室内机272中,用于对室内空气进行调节;喷焓压缩机21、室外换热器221、换热装置1、第一节流装置241、第三节流装置243、第一四通阀231、第二四通阀232、第一开关装置251和第二开关装置252均位于空调系统2的室外侧,并设于室外机271中。
本实施例中的空调系统2,能够在制冷或制热模式下,利用换热装置1对冷凝后的高压冷媒进行再次冷却,以提高冷媒的过冷度。而在低温情况下,通过换热装置1中的加热组件13对第二管路12加热,进行使流经换热装置1的冷媒的温度升高,体增强冷媒的换热能力,同时可防止由第二管路12流回喷焓压缩机21的冷媒未完全液化而损坏喷焓压缩机21,也可以增加喷焓压缩机21的喷焓口213的焓值,提高低温状态下的制热能力。另外,空调系统2在化霜模式下,可通过换热装置1中的加热组件13进行加热化霜,无需进行换向,不从室内侧吸热,从而降低对室内温度的影响。
此外,本实施例中的空调系统2还具有上述任一实施例中的换热装置1的全部有益效果,在此不再赘述。
实施例十
本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空调系统2,在实施例九的基础上做了进一步改进。
如图10所示,空调系统2包括多个室内换热器222,每个室内换热器222的两端分别与第一管路11和第一四通阀231的第四阀口S1相连;多个室内换热器222分别设于不同的室内机272中,通过不同的室内机272对不同的房间进行空气调节,以形成多联机形式的空调系统2,以提高空气调节效率。
其中,每个室内换热器222连接第一管路11的管路中,均设有一个第二节流装置242,用于对冷媒进行节流操作。
实施例十一
本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空调系统2,在实施例九的基础上做了进一步改进。
如图9所示,空调系统2还包括室外风机261和室内风机262。室外风机261设于室外机271中,用于在室外换热器221与室外空气换热时加速空气流动,促进换热,并能够加快室外换热器221的散热。室内风机262设于室内机272中,用于在室内换热器222与室内空气换热时加速空气流动,以促进换热,同时可加速出风气流在室内的流动,实现对室内空气的调节。
进一步地,第一节流装置241、第二节流装置242和第三节流装置243具体为电子膨胀阀,以对流经相应管路的冷媒进行节流操作,利用电子膨胀阀响应迅速、精度高、易于实现精细控制等特点,可有效提高空调系统2的运行效率。
进一步地,第一开关装置251和第二开关装置252为电磁阀,以根据使用需要,通过电磁阀的导通或断开,对相应的管路进行开闭控制,使第二管路12中的冷媒可以经第一开关装置251流回喷焓压缩机21的喷焓口213,实现增焓效果,或者经第二开关装置252流回喷焓压缩机21的回气口212。
上述空调系统2的具体实施例:
在空调系统2处于制冷模式时,如图11所示,第一四通阀231的第一阀口P1与第四阀口S1连通,第一四通阀231的第二阀口Q1与第三阀口R1连通,第二四通阀232的第一阀口P2与第二阀口Q2连通,第二四通阀232的第三阀口R2与第四阀口S2连通。此时,换热装置1的加热组件13不开启。喷焓压缩机21的排气口211排出的高温高压冷媒经第二四通阀232流向室外换热器221,经室外换热器221冷凝后的冷媒,经第一节流装置241节流,并流经换热装置1的第一管路11,之后,一部分冷媒经第三节流装置243节流后流入换热装置1的第二管路12,另一部分流向室内机272。第二管路12中的经节流的低温低压两相态冷媒与第一管路11中的高压液态冷媒进行换热,使第一管路11中的冷媒再次冷却,从而提高了第一管路11流出的冷媒的过冷度。流入室内机272的冷媒经第二节流装置242节流后,进入室内换热器222,并蒸发吸热,以降低室内温度,实现制冷,之后流回喷焓压缩机21的回气口212。当第一开关装置251打开、第二开关装置252关闭时,第二管路12中的冷媒则经过第一开关装置251流回喷焓压缩机21的喷焓口213;当第一开关装置251关闭、第二开关装置252打开时,第二管路12中的冷媒则经第二开关装置252流回喷焓压缩机21的回气口212。
在空调系统2处于制热模式时,如图12所示,第一四通阀231的第一阀口P1与第二阀口Q1连通,第一四通阀231的第三阀口R1与第四阀口S1连通,第二四通阀232的第一阀口P2与第四阀口S2连通,第二四通阀232的第二阀口Q2与第三阀口R2连通。此时,换热装置1的加热组件13不开启。喷焓压缩机21的排气口211排出的高温高压冷媒经第一四通阀231流向室内换热器222,冷媒在室内换热器222中冷凝放热,使室内温度升高,实现制热。经冷凝后的冷媒,经第二节流装置242节流,一部分流经换热装置1的第一管路11,另一部分经第三节流装置243节流后流入换热装置1的第二管路12。第二管路12中的经节流的低温低压两相态冷媒与第一管路11中的高压液态冷媒进行换热,使第一管路11中的冷媒再次冷却,从而提高了第一管路11流出的冷媒的过冷度。第一管路11流出的冷媒经第一节流装置241节流后流入室外换热器221,并蒸发吸热,之后流回喷焓压缩机21的回气口212。当第一开关装置251打开、第二开关装置252关闭时,第二管路12中的冷媒则经过第一开关装置251流回喷焓压缩机21的喷焓口213;当第一开关装置251关闭、第二开关装置252打开时,第二管路12中的冷媒则经第二开关装置252流回喷焓压缩机21的回气口212。
在空调系统2处于化霜模式时,可实现不换向化霜。如图13所示,第一四通阀231的第一阀口P1与第二阀口Q1连通,第一四通阀231的第三阀口R1与第四阀口S1连通,第二四通阀232的第一阀口P2与第二阀口Q2连通,第二四通阀232的第三阀口R2与第四阀口S2连通。喷焓压缩机21的排气口211排出的高温高压冷媒,一部分经第一四通阀231流入室内换热器222,并进行冷凝放热,另一部分经第二四通阀232流入室外换热器221,并通过冷凝放热进行化霜操作。室外换热器221流出的冷媒流入换热装置1的第一管路11,由第一管路11流出的冷媒与由室内换热器222流出的冷媒汇合,经第三节流装置243节流后流入换热装置1的第二管路12中。此时,换热装置1的加热组件13开启,对第二管路12进行加热,并通过第二管路12与第一管路11之间的换热,使冷媒温度升高。当第一开关装置251打开、第二开关装置252关闭时,第二管路12中的冷媒则经过第一开关装置251流回喷焓压缩机21的喷焓口213;当第一开关装置251关闭、第二开关装置252打开时,第二管路12中的冷媒则经第二开关装置252流回喷焓压缩机21的回气口212。
进一步地,当加热组件13的功率较小时,化霜过程中可以关闭室内机272的第一节流装置241以及室内风机262,使得喷焓压缩机21的排气口211排出的高温高压冷媒不流入室内机272,从而提高化霜效率。
通过开启加热组件13对冷媒加热,在化霜过程中不从室内侧吸热,从而降低对室内温度的影响,化霜结束后室内侧能够快速达到较高的出风温度。且在低温情况下,可防止由第二管路12流回喷焓压缩机21的冷媒未完全液化而损坏喷焓压缩机21,同时也可以增加喷焓压缩机21的喷焓口213的焓值,提高空调系统2在低温状态下的制热能力。
此外本实施例的空调系统2也可以在化霜模式下采用传统的换向逆循环化霜操作。
上述空调系统的另一个具体实施例:
在空调系统中既有过冷板式换热器,又有加热装置时,目前都是单独存在的,加热装置为了增加换热能力,需要强化换热,比如增加换热面积,有的专利是使用微通道换热器,有的是通过很长的铜盘管。这样会增加微通道换热器或者是铜盘管的成本,而且加热装置会占用空调外机箱体的体积,特别对于家用空调或小多联来说,外机的箱体都特别的小,加热装置很难放在里面。本发明提出一种带加热装置的板式换热器及其空调系统,通过这种集成的方式,可以有效的降低成本,减小外机箱体的空间占用。
图10为本实施例的空调系统示意图,过冷装置分为主路和辅路,第一节流装置241、第二节流装置242和第三节流装置243均为电子膨胀阀,与第一节流装置241连接的为主路,与第三节流装置243连接的为辅路,制冷或者制热时,高压液态冷媒分为两路,一路经过主路,另外一路先通过第三节流装置243节流后,变成低温低压的两相态冷媒进入辅路,在过冷装置中主路的高压液态冷媒和辅路中的低压低温冷媒换热,可以增加主路冷媒的过冷度,辅路的冷媒吸收主路冷媒的热量后温度升高,如果打开第一开关装置251,关闭第二开关装置252,冷媒就进入喷焓压缩机。如果关闭第一开关装置251,打开第二开关装置252,冷媒直接进入压缩机回气。第一开关装置251和第二开关装置252都是电磁阀或电子膨胀阀。
本实施例是在过冷装置的外面增加电加热装置,图5为微通道过冷板式换热器的示意图,上下为微通道换热器的辅路,中间为主路。
图3为其中一个具体实施例,加热装置为电磁加热,微通道上下采用带有磁性的不锈钢板,然后在增加电磁线圈,通过电磁对不锈钢板加热,不锈钢的热量导到微通道上对冷媒加热。
图4为其中一个具体实施例,加热装置为电加热,可以是PTC(PositiveTemperature Coefficient,正温度系数热敏电阻)或者厚膜加热等,微通道上下采用铝、铜或者不锈钢等导热材料,电加热对导热体加热后,进而对微通道里面的冷媒加热。
此外,也可以把加热装置直接放到导热材料中,然后在导热材料中放热电加热棒,通过电加热棒加热导热材料,然后再对过冷板式换热器加热,从而对冷媒加热。
在相同正常制冷制热时,加热装置不开,过冷装置的作用和常规空调系统,提供过冷或者喷焓的作用。正常化霜时,系统采用逆循环化霜,即系统做制冷运行。
如图10所示,不换向化霜时,第一四通阀231保持上电,第二四通阀232断电,压缩机排出的高压高温冷媒经过第二四通阀232后进入室外换热器221化霜后,然后进过电子膨胀阀241进入过冷换热装置,打开加热装置对流过过冷装置的冷媒进行加热后,通过第三节流装置243进入辅路后,关闭第一开关装置251,打开第二开关装置252,从而辅路的冷媒回到压缩机。当加热装置的加热功率较小时,在化霜过程中,所有的内机阀是关闭的,室内机的风机也是关闭的。
在低温情况下,可以打开加热装置,对辅路的冷媒进行加热,可以防止进入压缩机喷焓的冷媒未液态,损坏压缩机,此外也可以增加喷进压缩机冷媒的焓值,从而提高低温制热能力。
本实施例的流路和装置,集成了过冷板式换热器和加热的两个功能,板式换热器的作用是过冷和喷焓,而加热装置可以增加低温制热能力,化霜时四通阀不换向,保持室内机高压,不从室内侧吸热,化霜过程不会明显降低室内温度,化霜结束后,室内机可以快速的达到高的出风温度。
以上结合附图详细说明了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的技术方案,换热装置集成了换热和加热的功能,用于空调系统时,能够有效提高室外机流出的冷媒的过冷度,也能够通过加热来增强冷媒的换热能力,且换热装置结构简单,占用空间小,节约成本,特别适用于家用空调或小型多联机空调的室外机。
在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中,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的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术语“多个”则指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均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相连”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中的具体含义。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左”、“右”、“前”、“后”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单元必须具有特定的方向、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技术方案的限制。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具体实施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包含于根据本发明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实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以上仅为根据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申请的技术方案,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申请的技术方案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申请的技术方案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6)
1.一种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喷焓压缩机,所述喷焓压缩机具有排气口、回气口和喷焓口;
室内换热器和室外换热器;
换热装置,所述换热装置包括:
第一管路;
第二管路,与所述第一管路对应设置,所述第二管路与所述第一管路相接触,以与所述第一管路换热;
加热组件,用于对所述第二管路进行加热;
所述第一管路的两端分别与所述室内换热器的一端和所述室外换热器的一端相连,所述第二管路的一端接入至所述第一管路连接所述室内换热器的管路中,所述第二管路的另一端与所述喷焓口相连;
连接所述回气口的管路与连接所述喷焓口的管路之间通过支路相连;
在所述空调系统制冷或制热时,所述第二管路与所述第一管路之间的换热,使冷凝后的冷媒再次冷却,在所述空调系统化霜时,能够通过所述加热组件进行加热化霜。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组件包括:
导热件,与至少部分所述第二管路相接触;
加热件,与所述导热件对应设置,用于对所述导热件加热,以使所述导热件向所述第二管路传递热量。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导热件的延伸方向与至少部分所述第二管路的延伸方向相同。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导热件为磁性导热件;
所述加热件为电磁线圈,所述电磁线圈与所述磁性导热件对应设置,用于使所述磁性导热件发热。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导热件为金属导热件;
所述加热件为电加热器,所述电加热器设于所述金属导热件内或所述金属导热件外侧,用于对所述金属导热件加热。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管路包括:
两个第一端口管段;
至少一个第一换热管段,所述第一换热管段的两端分别接入至两个所述第一端口管段中;
其中,所述第一换热管段与所述第二管路相接触。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管路包括:
两个第二端口管段;
多个第二换热管段,每个所述第二换热管段的两端分别接入至两个所述第二端口管段中;
其中,每个所述第一换热管段与多个所述第二换热管段相接触。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换热管段的延伸方向与所述第一换热管段的延伸方向相同。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换热管段的周向方向间隔设置有多个所述第二换热管段。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换热管段和所述第二换热管段均为扁平管,且所述第一换热管段和所述第二换热管段中均设有多个细微流道。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
每个所述第一换热管段的两侧各设有一个所述第二换热管段。
12.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所述第二管路与所述喷焓口之间设有第一开关装置;
第一四通阀,所述第一四通阀的第一阀口与所述回气口相连,所述第一四通阀的第二阀口关闭,所述第一四通阀的第三阀口与所述排气口相连,所述第一四通阀的第四阀口与所述室内换热器的另一端相连;
第二四通阀,所述第二四通阀的第一阀口接入至连接所述第一四通阀的第一阀口与所述回气口之间的管路中,所述第二四通阀的第二阀口关闭,所述第二四通阀的第三阀接入至连接所述排气口与所述第一四通阀的第三阀口之间的管路中,所述第二四通阀的第四阀口与所述室外换热器的另一端相连;
其中,所述支路中设有第二开关装置,连接所述第一管路两端的管路中分别设有第一节流装置和第二节流装置,所述第二管路与连接所述第一管路和所述室内换热器的管路之间的管路中设有第三节流装置。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室内换热器的数量为多个,且每个所述室内换热器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管路和所述第一四通阀的第四阀口相连。
14.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室外风机,与所述室外换热器对应设置;
室内风机,与所述室内换热器对应设置。
15.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节流装置、所述第二节流装置和所述第三节流装置为电子膨胀阀。
16.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开关装置和所述第二开关装置为电磁阀或电子膨胀阀。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11423336.0A CN112432399B (zh) | 2020-12-08 | 2020-12-08 | 空调系统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11423336.0A CN112432399B (zh) | 2020-12-08 | 2020-12-08 | 空调系统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2432399A CN112432399A (zh) | 2021-03-02 |
CN112432399B true CN112432399B (zh) | 2022-07-01 |
Family
ID=7469092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011423336.0A Active CN112432399B (zh) | 2020-12-08 | 2020-12-08 | 空调系统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12432399B (zh) |
Family Cites Families (2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S57179595A (en) * | 1981-04-27 | 1982-11-05 |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 Heat exchanger |
EP1072453B1 (en) * | 1999-07-26 | 2006-11-15 | Denso Corporation | Refrigeration-cycle device |
JP2001108333A (ja) * | 1999-09-30 | 2001-04-20 | Koa Seisakusho:Kk | 冷凍回路の熱交換構造 |
CN101413739A (zh) * | 2008-02-04 | 2009-04-22 | 吴雅琪 | 双效热泵循环三效换热器 |
DE102008043653A1 (de) * | 2008-11-11 | 2010-05-20 | BSH Bosch und Siemens Hausgeräte GmbH | Saug-Drosselrohraufbau, einen diesen verwendender Verdampfer und ein Haushaltskältegerät mit dem Saug-Drosselrohraufbau bzw. mit einem diesen verwendenden Verdampfer |
CN101776403B (zh) * | 2009-01-13 | 2012-07-04 | 三花丹佛斯(杭州)微通道换热器有限公司 | 一种热交换器 |
CN102620463B (zh) * | 2012-03-27 | 2014-03-26 | 美的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新型低温强热型多联机系统 |
CN103968617B (zh) * | 2014-05-28 | 2016-08-17 |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 过热器以及空调装置 |
CN204006778U (zh) * | 2014-07-21 | 2014-12-10 | 广东美的集团芜湖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 空调器 |
CN104729134A (zh) * | 2015-04-07 | 2015-06-24 | 合肥华凌股份有限公司 | 用于冰箱的制冷系统和具有其的冰箱 |
CN104896785B (zh) * | 2015-05-15 | 2017-06-09 | 广东美的暖通设备有限公司 | 一种喷气增焓多联机空调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
CN204880701U (zh) * | 2015-08-18 | 2015-12-16 | 深圳市大众新源节能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空气源热泵热水机组 |
CN106352613A (zh) * | 2016-09-26 | 2017-01-25 |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空调器及其化霜系统 |
CN106440460B (zh) * | 2016-10-26 | 2022-04-26 | 广东高而美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 一种空调热泵过冷系统及其工作方法 |
CN208186896U (zh) * | 2018-01-17 | 2018-12-04 |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热泵系统 |
CN108518774A (zh) * | 2018-04-19 | 2018-09-11 | 广东美的暖通设备有限公司 | 空调热水器系统 |
CN109386986B (zh) * | 2018-10-22 | 2021-05-04 | 广东美的暖通设备有限公司 | 两管制热回收多联机系统及其空调室外机 |
CN209910139U (zh) * | 2019-03-27 | 2020-01-07 | 佛山市雅绅宝制冷设备制造有限公司 | 一种余热处理冷凝水装置及制冷设备 |
CN211424520U (zh) * | 2019-07-12 | 2020-09-04 | 卢龙县新美新型燃料有限公司 | 太阳能复合加热采暖系统 |
CN112665206A (zh) * | 2019-10-16 | 2021-04-16 |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 空调器及其化霜方法、可读存储介质 |
CN210892258U (zh) * | 2019-11-13 | 2020-06-30 | 广东美的暖通设备有限公司 | 室外系统以及热泵系统 |
-
2020
- 2020-12-08 CN CN202011423336.0A patent/CN112432399B/zh active Activ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2432399A (zh) | 2021-03-02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10830502B2 (en) | Air conditioner | |
EP2336676B1 (en) | Combined refrigerating/freezing and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 |
EP2410249B1 (en) | Heat pump-type hot water feeding apparatus | |
JP4221780B2 (ja) | 冷凍装置 | |
EP2618077B1 (en) | Heat exchanger and air conditioner including same | |
CN109210619A (zh) | 一种空调器室内机和空调系统 | |
CN106225326A (zh) | 换热器、空调室外机、热泵系统、控制方法及空调器 | |
CN105135553A (zh) | 一种多联机系统和增加多联机系统的过冷度的方法 | |
CN112432399B (zh) | 空调系统 | |
KR100877056B1 (ko) | 하이브리드 히트펌프 시스템 | |
KR101173736B1 (ko) | 냉장 및 냉동 복합 공조시스템 | |
CN104697245A (zh) | 耦合热泵系统 | |
CN114992851A (zh) | 空气源热泵热水器系统 | |
CN211060240U (zh) | 一种外机不停机除霜系统与空调器 | |
CN103954087B (zh) | 除霜装置、热泵机以及除霜装置的除霜方法 | |
CN109572352B (zh) | 一种汽车空调系统 | |
CN220187127U (zh) | 制冷装置 | |
CN218154896U (zh) | 一种热泵系统 | |
CN211823250U (zh) | 一种空调器 | |
CN218495411U (zh) | 换热器、空调 | |
CN116592528A (zh) | 制冷装置 | |
CN117537514A (zh) | 用于制冷设备的蒸发器和制冷设备 | |
CN112303948A (zh) | 多级换热系统 | |
JPS6026948B2 (ja) | 空気調和装置 | |
CN116182433A (zh) | 换热装置及换热设备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 ||
E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cordation of patent licensing contract | ||
E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cordation of patent licensing contract |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210302 Assignee: Shanghai Meikong Intelligent Building Co.,Ltd. Assignor: HEFEI MIDEA HEATING & VENTILATING EQUIPMENT Co.,Ltd. Contract record no.: X2023980051923 Denomination of invention: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220701 License type: Common License Record date: 2023121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