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407056B - 一种车顶抗压结构 - Google Patents

一种车顶抗压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407056B
CN112407056B CN202011134270.3A CN202011134270A CN112407056B CN 112407056 B CN112407056 B CN 112407056B CN 202011134270 A CN202011134270 A CN 202011134270A CN 112407056 B CN112407056 B CN 112407056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late
reinforcing plate
roof
column
side rai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1134270.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2407056A (zh
Inventor
刘其文
吴忠杰
曹卫林
孙善招
张哲�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Lantu Automobile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Lantu Automobile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Lantu Automobile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Lantu Automobile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11134270.3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2407056B/zh
Publication of CN11240705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40705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240705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407056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5/00Superstructure or monocoque structure sub-units; Parts or details thereof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2D25/04Door pillars ; windshield pilla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5/00Superstructure or monocoque structure sub-units; Parts or details thereof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2D25/06Fixed roof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车顶抗压结构,其包括:上边梁加强板,其具有位于前端的第一连接部,及位于所述第一连接部后方的第二连接部;A柱加强板,其包括第一贴合部,所述第一贴合部贴合于所述第一连接部的内侧,且与所述第一连接部固定;B柱加强板,其包括第二贴合部,所述第二贴合部覆盖于所述第二连接部上,且与所述第二连接部固定;当所述上边梁加强板受到压力时,所述上边梁加强板通过所述第一连接部和所述第二连接部将压力分别传递至所述A柱加强板和所述B柱加强板。本发明涉及的一种车顶抗压结构,通过对上边梁加强板周边接头的优化,提升了车顶抗压能力。

Description

一种车顶抗压结构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汽车零部件加工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车顶抗压结构。
背景技术
目前,在诸多交通事故中,大车侧翻碾压小车的事故,往往会对小车造成较大的破坏,也往往会引起驾乘人员的人身伤害,其中不乏严重的伤亡事故,引起人们对车辆安全,特别是对车顶抗压能力的关注。
相关技术中,参见图1所示,一种车顶抗压结构,其是通过在车窗上方的A柱内板2’和A柱外板1’之间使用了可焊接的加强板3’,加强板3’设置在A柱与车顶的连接处,加强板3’与A柱外板1’、A柱内板2’焊接后,使A柱内部分割形成两个空腔结构,提高了A柱的强度,而且在车顶被重物倾轧时,该加强板3’和B柱形成两点支撑,降低A柱在Z向的下移量,从而提升在汽车侧翻或被重物倾轧时A柱的承载能力,提高车顶抗压性能。
但是,这种结构,只是对A柱的空腔结构进行了优化,增加的加强板3’需要和侧围外板4’焊接,由于电阻焊需要设置重叠搭接边,在改善加强区域抗压能力的同时,会导致整车重量的增加和成本上升;A柱内板2’、加强板3’、A柱外板1’和侧围外板4’在截面下部形成四层板贴合特征,而四层板焊接的焊接缺陷多发。
基于采用加强板3’使整车的重量增加和成本上升,因此,有必要设计一种全新的车顶抗压结构,以增强其抗压性能。
发明内容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车顶抗压结构,以解决相关技术中在A柱的空腔中增加加强板导致整车重量和成本增加的问题。
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车顶抗压结构,其包括:上边梁加强板,其具有位于前端的第一连接部,及位于所述第一连接部后方的第二连接部;A柱加强板,其包括第一贴合部,所述第一贴合部贴合于所述第一连接部的内侧,且与所述第一连接部固定;B柱加强板,其包括第二贴合部,所述第二贴合部覆盖于所述第二连接部上,且与所述第二连接部固定;当所述上边梁加强板受到压力时,所述上边梁加强板通过所述第一连接部和所述第二连接部将压力分别传递至所述A柱加强板和所述B柱加强板。
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贴合部包括:第一倾斜板,其与所述第一连接部沿车辆的长度方向贴合;连接于所述第一倾斜板一侧的第二倾斜板,其与所述第一连接部沿车辆的宽度方向贴合;连接于所述第一倾斜板另一侧的第三倾斜板,其与所述第一连接部沿车辆的高度方向贴合。
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贴合部包括第四倾斜板,所述第四倾斜板与所述第二连接部的上表面贴合,且所述第四倾斜板凸出于所述上边梁加强板的上表面。
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贴合部还包括:连接于所述第四倾斜板的第五倾斜板,所述第五倾斜板与所述第二连接部沿车辆的宽度方向贴合;以及连接于所述第五倾斜板的第六倾斜板,所述第六倾斜板与所述第五倾斜板、所述第四倾斜板围成槽形,且所述第六倾斜板与所述第二连接部之间具有间隙。
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上边梁加强板的内侧设有上边梁内板;所述A柱加强板的内侧设有A柱内板,所述A柱内板具有至少两个第二贴合面,所述第二贴合面贴合于所述上边梁内板的内侧,且所述第二贴合面设有烧焊孔。
一些实施例中,所述B柱加强板的内侧设有B柱内板,所述B柱内板与所述B柱加强板焊接固定;所述B柱加强板与所述B柱内板之间设有B柱加强筋板,所述B柱加强筋板与所述B柱内板焊接固定。
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上边梁加强板的内侧设有上边梁内板;所述B柱加强板的内侧设有B柱内板,所述B柱内板的顶部设有至少一排第一贴合面,所述第一贴合面贴合于所述上边梁内板的内侧。
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上边梁加强板的内侧焊接有补强板,所述补强板向后延伸超过所述第二连接部。
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上边梁加强板的内侧设有上边梁内板,所述上边梁加强板与所述上边梁内板之间的空腔填充上边梁增强件;所述A柱加强板的内侧设有A柱内板,所述A柱加强板与所述A柱内板之间的空腔填充A柱增强件;所述补强板连接所述上边梁增强件与所述A柱增强件。
一些实施例中,所述A柱增强件的后端向后延伸超过所述第一连接部,并进入所述上边梁加强板与所述上边梁内板之间形成的空腔。
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带来的有益效果包括: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车顶抗压结构,由于上边梁加强板的第一连接部与A柱加强板固定,上边梁加强板的第二连接部与B柱加强板固定,当上边梁加强板受到压力时,通过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可将上边梁加强板的压力分别传递至A柱加强板和B柱加强板,使A柱加强板和B柱加强板与上边梁加强板一同受力,提升了上边梁加强板的抗压能力;并且,由于第一贴合部贴合于第一连接部的内侧,使得上边梁加强板覆盖于A柱加强板上,当上边梁加强板受到压力时,上边梁加强板会压在A柱加强板上,使上边梁加强板与A柱加强板接触的更加紧密,A柱加强板能够更好的为上边梁加强板提供支撑力,提升车顶的抗压能力,同时,采用第一连接部与第一贴合部贴合,形成的是两层板贴合结构,第二连接部与第二贴合部也是两层板贴合结构,零件数量少,避免了多层板焊接时带来的公差累计,同时提高了车身制造精度,也避免了零件接头处的板材重叠,减轻了车身重量,提高了燃油经济性,因此,通过对上边梁加强板周边接头的优化,提升了车顶抗压能力。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相关技术中一种车顶抗压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车顶抗压结构的分解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车顶抗压结构的部分分解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车顶抗压结构自车内向车外看的部分分解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车顶抗压结构的组合示意图;
图6为图5中A-A的剖视示意图;
图7为图5中B-B的剖视示意图;
图8为图5中C-C的剖视示意图;
图9为图5中D-D的剖视示意图;
图10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车顶抗压结构的上边梁加强板与A柱加强板、B柱加强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车顶抗压结构的上边梁加强板与门槛梁的结构示意图;
图12为自车内向车外看的上边梁加强板与A柱加强板、B柱加强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13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车顶抗压结构的A柱加强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14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车顶抗压结构的B柱加强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15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车顶抗压结构的上边梁加强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16为自车内向车外看的上边梁加强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17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车顶抗压结构的B柱内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18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车顶抗压结构的A柱内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19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车顶抗压结构的顶盖横梁连接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上边梁加强板;11、第一连接部;12、第二连接部;13、补强板;14、上边梁增强件;2、A柱加强板;21、第一贴合部;211、第一倾斜板;212、第二倾斜板;213、第三倾斜板;214、第七倾斜板;215、第八倾斜板;22、A柱增强件;3、B柱加强板;31、第二贴合部;311、第四倾斜板;312、第五倾斜板;313、第六倾斜板;4、门槛梁;5、上边梁内板;6、A柱内板;61、第二贴合面;62、烧焊孔;7、B柱内板;71、B柱加强筋板;72、第一贴合面;8、顶盖横梁连接板;81、第三贴合面;82、第四贴合面;83、顶盖横梁增强件。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车顶抗压结构,其能解决相关技术中在A柱的空腔中增加加强板导致整车重量和成本增加的问题。
参见图2至图4所示,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车顶抗压结构,本实施例中,可以以车辆的长度方向(也就是前后方向)为X轴,以车辆的宽度方向(也就是左右方向)为Y轴,以车辆的高度方向(也就是上下方向)为Z轴建立三维空间坐标系,其中,车顶抗压结构可以包括:上边梁加强板1,其可以一体冲压成型且沿X轴方向设于车辆的顶部,上边梁加强板1可以具有位于前端的第一连接部11,及位于第一连接部11后方的第二连接部12(参见图15、16所示);A柱加强板2,也可以是一体冲压成型,其包括位于顶部的第一贴合部21,第一贴合部21可以贴合于第一连接部11的内侧,也就是说第一连接部11是覆盖于第一贴合部21上的,且第一贴合部21与第一连接部11固定,本实施例中,第一贴合部21与第一连接部11优选采用电阻焊;B柱加强板3,也可以是一体冲压成型,其包括位于顶部的第二贴合部31,第二贴合部31可以覆盖于第二连接部12上,且与第二连接部12固定,本实施例中,第二贴合部31与第二连接部12也优选采用电阻焊;当上边梁加强板1受到沿Z轴方向的压力时,作用于上边梁加强板1上的压力可以通过第一连接部11和第二连接部12分别将压力传递至A柱加强板2和B柱加强板3,通过对A柱加强板2、B柱加强板3与上边梁加强板1的搭接关系进行优化,大幅度降低板件之间的搭接头数量,从而避免应力集中,有效避免多层板焊接;同时,由于整个上边梁加强板1是一体冲压成型的,相比于将上边梁加强板1分为单独成型的前部和后部,避免了前部和后部之间的搭接边,有利于减小车顶抗压结构的整体重量,且提升上边梁加强板1的整体强度。
参见图2和图13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贴合部21可以包括:第一倾斜板211,第一倾斜板211的板面可以大致沿Y轴与Z轴形成的平面延伸,使其可以与第一连接部11沿车辆的长度方向(也就是X轴方向)贴合;以及连接于第一倾斜板211一侧的第二倾斜板212,第二倾斜板212的板面可以大致沿X轴与Z轴形成的平面延伸,使其可以与第一连接部11沿车辆的宽度方向(也就是Y轴方向)贴合;以及连接于第一倾斜板211另一侧的第三倾斜板213,第三倾斜板213的板面可以大致沿X轴与Y轴形成的平面延伸,使其与第一连接部11沿车辆的高度方向(也就是Z轴方向)贴合;通过在第一贴合部21设置第一倾斜板211、第二倾斜板212和第三倾斜板213,使得第一贴合部21与第一连接部11在X向、Y向、Z向三个方向实现多角度贴合,可以使上边梁加强板1将压力有效的传递给A柱加强板2,并且,可以在第一贴合部21与第一连接部11互相贴合的部位采用电阻焊固定;同时,由于第一贴合部21设有与第一连接部11在Z轴方向贴合的第三倾斜板213,使得第一连接部11像帽子一样罩在第一贴合部21的上方,当上边梁加强板1受到向下的压力时,上边梁加强板1对A柱加强板2仅产生向下的压力,不易导致A柱加强板2弯曲。
参见图2和图13所示,本实施例中,在第二倾斜板212远离第一倾斜板211的一侧还可以设有第七倾斜板214和第八倾斜板215,第七倾斜板214可以位于第八倾斜板215与第二倾斜板212之间,其中,第七倾斜板214可以与第一倾斜板211的贴合方向相同,第八倾斜板215可以与第二倾斜板212的贴合方向相同,使得第一贴合部21与第一连接部11在X轴方向和Y轴方向间隔贴合,如此设置,当第一倾斜板211因受力有与第一连接部11分离的趋势时,第七倾斜板214会被第二倾斜板212挡止,从而避免第一倾斜板211与第一连接部11分离,有利于提高第一贴合部21与第一连接部11之间连接的稳定性。
参见图5和图14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贴合部31可以包括第四倾斜板311,第四倾斜板311可以与第二连接部12的上表面贴合,且第四倾斜板311凸出于上边梁加强板1的上表面,由于第四倾斜板311贴附于第二连接部12的上表面,因此,第四倾斜面可以大致呈水平状态,其相对于水平面的倾斜角度可以是0°至10°,由于第二贴合部31具有大致呈水平方向的第四倾斜板311,其覆盖在上边梁加强板1的上表面,当上边梁加强板1受到向下的压力时,该压力也会作用于第四倾斜板311上,使得第四倾斜板311带动B柱加强板3与上边梁加强板1一同受力,从而提升上边梁加强板1的抗压能力,同时,压力作用于第四倾斜板311上,可以保证在下压的过程中第四倾斜板311能够与第二连接部12紧密接触,不易分离。
参见图6、图10和图14所示,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第二贴合部31还可以包括:连接于第四倾斜板311的第五倾斜板312,第五倾斜板312可以大致呈竖直状态,使第五倾斜板312可以与第二连接部12沿车辆的宽度方向(也就是Y轴方向)贴合;以及连接于第五倾斜板312的第六倾斜板313,第六倾斜板313与第五倾斜板312、第四倾斜板311围成槽形,且第六倾斜板313与第二连接部12之间具有间隙,此间隙优选3mm至6mm,通过设置第五倾斜板312、第六倾斜板313与第四倾斜板311围成U形槽,进一步提高第二贴合部31与第二连接部12的连接强度,且第六倾斜板313与第二连接部12之间的间隙可以保证第二连接部12与第四倾斜面、第五倾斜面完全贴合的同时,为第二连接部12的回弹预留一定空间。
参见图5和图11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车顶抗压结构还可以包括位于A柱加强板2底部的门槛梁4,A柱加强板2的下端、以及B柱加强板3的下端可以分别与门槛梁4焊接,使上边梁加强板1、A柱加强板2、B柱加强板3与门槛梁4形成前门环总成,上边梁加强板1承受的车顶压力可以通过A柱加强板2和B柱加强板3向下传递至门槛梁4。
参见图4、图12和图18所示,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上边梁加强板1的内侧可以设有上边梁内板5,上边梁内板5也可以是一体冲压成型,根据具体车型车顶抗压性能的要求,上边梁内板5也可以采用超高强钢或者热成型钢,上边梁内板5可以与上边梁加强板1焊接固定,且上边梁加强板1与上边梁内板5可以呈反向相反的弧形,使上边梁加强板1与上边梁内板5固定后,内部形成空腔,由于整个上边梁内板5是一体冲压成型的,相比于将上边梁内板5分为单独成型的前部和后部,避免了前部和后部之间的搭接边,有利于减小车顶抗压结构的整体重量,且提升上边梁内板5的整体强度;A柱加强板2的内侧也可以设有A柱内板6,A柱内板6可以具有至少两个第二贴合面61,第二贴合面61可以贴合于上边梁内板5的内侧,也就是说,从车外向车内方向看,第二贴合面61更靠近车内,通过设置第二贴合面61与上边梁内板5贴合,可以使A柱内板6与上边梁内板5连接的更稳定,且可以采用电阻焊将第二贴合面61与上边梁内板5焊接固定,同时,由于A柱内板6的第二贴合面61更靠近车内侧,使得上边梁内板5覆盖于第二贴合面61上,当上边梁内板5受到向下的压力时,上边梁内板5可以从上方对第二贴合面61产生向下的压力,使得上边梁内板5与A柱内板6连接稳定,且A柱内板6可以支撑上边梁内板5;且第二贴合面61可以设有烧焊孔62,当第二贴合面61与上边梁内板5无法全部实现电阻焊时,可以通过烧焊孔62进行补焊,从而保证焊接完整,连接牢固。
参见图6和图17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B柱加强板3的内侧可以设有B柱内板7,B柱内板7与B柱加强板3焊接固定,具体的,B柱加强板3一般采用超高强度钢板或者热成型钢,其自身强度足够强,无需进行加强,B柱内板7一般使用高强度钢板或普通板材,零件自身强度较弱,且易于焊接,因此B柱内板7与B柱加强板3形成一强一弱,容易焊接固定于一起;B柱加强板3与B柱内板7之间还可以设有B柱加强筋板71,B柱加强筋板71也一般采用超高强度钢板或者热成型钢,将B柱加强筋板71与B柱内板7焊接固定,更有利于对B柱内板7进行加强,且相比于B柱加强筋板71与B柱加强板3焊接,B柱加强筋板71与B柱内板7更容易焊接牢固,且如此设置可以减小整个B柱上承受的最大应力,提升B柱总成的抗压能力。
参见图4和图17所示,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B柱内板7的顶部可以设有至少一排第一贴合面72,第一贴合面72贴合于上边梁内板5的内侧,也就是说,从车外向车内方向看,第一贴合面72更靠近车内,且本发明实施例可以先将B柱内板7与上边梁内板5安装且焊接之后,再将上边梁加强板1安装至上边梁内板5上,因此,第一贴合面72与上边梁内板5之间可以采用电阻焊。
参见图2、图4和图6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上边梁加强板1的内侧可以焊接有补强板13,补强板13可以增强上边梁加强板1的整体强度,且补强板13可以向后延伸超过第二连接部12,也就是说,补强板13也是沿着上边梁加强板1的长度方向延伸的,其向后延伸超过第二连接部12,可以在B柱加强板3与上边梁加强板1的连接处进一步增强其强度,使第二连接部12不易变形;本实施例中,补强板13为变断面轧制板(Tailor Rolled Blank,TRB),补强板13与上边梁加强板1采用先焊接,后冲压的成形方式,即补强板13与上边梁加强板1的平面板材,在材料流动较少的区域,先通过电阻焊固定其相对位置,然后整体送入冲压模具中进行冲压,冲压后再进行补充焊接,形成上边梁加强板1总成,为提高上边梁加强板1总成的强度,本发明实施例优选使用热成型工艺。
参见图4、图7至图9所示,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上边梁加强板1与上边梁内板5之间的空腔可以填充有上边梁增强件14,且呈X向延伸,本实施例中,上边梁增强件14可以通过涂装工序在上边梁加强板1和上边梁内板5上涂覆膨胀材料进行发泡后充满空腔形成,上边梁增强件14在提高强度和刚度的同时,对空腔的噪音传递也具有隔断作用,在其他实施例中,上边梁增强件14的后端也可以向后延伸超过第二连接部12,使第二连接部12处也能够充满上边梁增强件14,避免应力突变;A柱加强板2与A柱内板6之间的空腔可以填充有A柱增强件22,A柱增强件22也可以通过涂装工序在A柱加强板2与A柱内板6上涂覆膨胀材料进行发泡后充满空腔形成,通过设置重量较轻的上边梁增强件14和A柱增强件22,可以避免金属板件空腔受力时由于变形不连续带来的应力突变,整体上提升了车顶抗压性能,且补强板13可以连接上边梁增强件14与A柱增强件22,从而加强上边梁的整体结构与A柱的整体结构之间的联系,有效的将上边梁承受的压力沿着上边梁加强板1与上边梁内板5形成的通道传递给A柱,以及下部车身。
参见图3所示,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A柱增强件22的前端可以与车门铰链加强板贴合面相交或保持一定间隙,A柱增强件22的后端可以向后延伸超过第一连接部11,并进入上边梁加强板1与上边梁内板5之间形成的空腔,具体的,A柱增强件22的后端可以与上边梁增强件14相交或者具有少量距离,但A柱增强件22与上边梁增强件14之间的距离小于补强板13的前端与上边梁增强件14的前端之间的距离,使补强板13能够连接上边梁增强件14与A柱增强件22的同时,A柱增强件22的作用范围能够覆盖A柱加强板2与上边梁加强板1之间的搭接边,从而有效的将上边梁加强板1承受的压力传递至A柱加强板2,且上边梁加强板1与A柱加强板2之间的连接部位不易分裂。
参见图2、图3和图19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车顶抗压结构还可以包括设于上边梁内板5靠近车内一侧的顶盖横梁连接板8,顶盖横梁连接板8用于与顶盖前横梁(未图示)连接,使作用于上边梁加强板1的压力能够通过顶盖横梁连接板8传递至顶盖前横梁,其中,顶盖横梁连接板8可以包括第三贴合面81和第四贴合面82,第三贴合面81可以与上边梁内板5沿Y轴方向贴合,第四贴合面82可以与顶盖前横梁沿Z轴方向贴合;顶盖横梁连接板8与顶盖前横梁以及上边梁内板5之间形成的空腔可以设有顶盖横梁增强件83,顶盖横梁增强件83可以呈Y轴方向延伸,顶盖横梁增强件83也可以通过涂装膨胀材料进行发泡后充满空腔形成,通过设置顶盖横梁增强件83提升了顶盖横梁连接板8区域的抗压能力,且重量较轻;根据车身的具体结构,也可以在其他部位设置多个采用膨胀材料形成的增强件,来增强车身的整体强度。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车顶抗压结构的原理为:
由于上边梁加强板1的第一连接部11与A柱加强板2固定,上边梁加强板1的第二连接部12与B柱加强板3固定,当上边梁加强板1受到压力时,通过第一连接部11和第二连接部12可将上边梁加强板1的压力分别传递至A柱加强板2和B柱加强板3,使A柱加强板2和B柱加强板3与上边梁加强板1一同受力,提升了上边梁加强板1的抗压能力;并且,由于第一贴合部21贴合于第一连接部11的内侧,使得上边梁加强板1覆盖于A柱加强板2上,当上边梁加强板1受到压力时,上边梁加强板1会压在A柱加强板2上,使上边梁加强板1与A柱加强板2接触的更加紧密,A柱加强板2能够更好的为上边梁加强板1提供支撑力,提升车顶的抗压能力,同时,第一连接部11与第一贴合部21是两层板贴合,第二连接部12与第二贴合部31也是两层板贴合,零件数量少,避免了多层板焊接时带来的公差累计,同时提高了车身制造精度,也避免了零件接头处的板材重叠,减轻了车身重量,提高了燃油经济性,因此,通过对上边梁加强板1周边接头的优化,提升了车顶抗压能力。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上”、“下”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发明中,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而且,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所述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使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理解或实现本发明。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发明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申请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

Claims (8)

1.一种车顶抗压结构,其特征在于,其包括:
上边梁加强板(1),其具有位于前端的第一连接部(11),及位于所述第一连接部(11)后方的第二连接部(12);
A柱加强板(2),其包括第一贴合部(21),所述第一贴合部(21)贴合于所述第一连接部(11)的内侧,且与所述第一连接部(11)固定;
B柱加强板(3),其包括第二贴合部(31),所述第二贴合部(31)覆盖于所述第二连接部(12)上,且与所述第二连接部(12)固定;
所述第二贴合部(31)包括第四倾斜板(311),所述第四倾斜板(311)与所述第二连接部(12)的上表面贴合,且所述第四倾斜板(311)凸出于所述上边梁加强板(1)的上表面;
连接于所述第四倾斜板(311)的第五倾斜板(312),所述第五倾斜板(312)与所述第二连接部(12)沿车辆的宽度方向贴合;
以及连接于所述第五倾斜板(312)的第六倾斜板(313),所述第六倾斜板(313)与所述第五倾斜板(312)、所述第四倾斜板(311)围成槽形,且所述第六倾斜板(313)与所述第二连接部(12)之间具有间隙;
当所述上边梁加强板(1)受到压力时,所述上边梁加强板(1)通过所述第一连接部(11)和所述第二连接部(12)分别将压力传递至所述A柱加强板(2)和所述B柱加强板(3);
所述车顶抗压结构还包括对应位于所述上边梁加强板(1)、所述A柱加强板(2)和所述B柱加强板(3)内侧的上边梁内板(5)、A柱内板(6)和B柱内板(7)。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顶抗压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贴合部(21)包括:
第一倾斜板(211),其与所述第一连接部(11)沿车辆的长度方向贴合;
连接于所述第一倾斜板(211)一侧的第二倾斜板(212),其与所述第一连接部(11)沿车辆的宽度方向贴合;
连接于所述第一倾斜板(211)另一侧的第三倾斜板(213),其与所述第一连接部(11)沿车辆的高度方向贴合。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顶抗压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A柱内板(6)具有至少两个第二贴合面(61),所述第二贴合面(61)贴合于所述上边梁内板(5)的内侧,且所述第二贴合面(61)设有烧焊孔(62)。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顶抗压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B柱内板(7)与所述B柱加强板(3)焊接固定;
所述B柱加强板(3)与所述B柱内板(7)之间设有B柱加强筋板(71),所述B柱加强筋板(71)与所述B柱内板(7)焊接固定。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顶抗压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上边梁加强板(1)的内侧设有上边梁内板(5);
所述B柱加强板(3)的内侧设有B柱内板(7),所述B柱内板(7)的顶部设有至少一排第一贴合面(72),所述第一贴合面(72)贴合于所述上边梁内板(5)的内侧。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顶抗压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上边梁加强板(1)的内侧焊接有补强板(13),所述补强板(13)向后延伸超过所述第二连接部(12)。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车顶抗压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上边梁加强板(1)的内侧设有上边梁内板(5),所述上边梁加强板(1)与所述上边梁内板(5)之间的空腔填充上边梁增强件(14);
所述A柱加强板(2)的内侧设有A柱内板(6),所述A柱加强板(2)与所述A柱内板(6)之间的空腔填充A柱增强件(22);
所述补强板(13)连接所述上边梁增强件(14)与所述A柱增强件(22)。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车顶抗压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A柱增强件(22)的后端向后延伸超过所述第一连接部(11),并进入所述上边梁加强板(1)与所述上边梁内板(5)之间形成的空腔。
CN202011134270.3A 2020-10-21 2020-10-21 一种车顶抗压结构 Active CN112407056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1134270.3A CN112407056B (zh) 2020-10-21 2020-10-21 一种车顶抗压结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1134270.3A CN112407056B (zh) 2020-10-21 2020-10-21 一种车顶抗压结构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407056A CN112407056A (zh) 2021-02-26
CN112407056B true CN112407056B (zh) 2022-07-08

Family

ID=7484191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1134270.3A Active CN112407056B (zh) 2020-10-21 2020-10-21 一种车顶抗压结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2407056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291381A (zh) * 2021-06-25 2021-08-24 东风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汽车b柱加强结构及汽车b柱
CN113428235A (zh) * 2021-07-01 2021-09-24 东风柳州汽车有限公司 汽车b柱上接头结构及汽车
CN113752797A (zh) * 2021-09-13 2021-12-07 东风柳州汽车有限公司 汽车顶压加强结构及汽车
CN114275051A (zh) * 2021-12-31 2022-04-05 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整体式b柱内板和中横梁支撑板结构
CN114313025B (zh) * 2022-01-25 2023-02-03 岚图汽车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门槛梁骨架结构及门槛梁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6312358A (ja) * 2005-05-09 2006-11-16 Suzuki Motor Corp 自動車のサイドボデー構造
JP2011218979A (ja) * 2010-04-09 2011-11-04 Unipres Corp 車体のルーフサイド構造
CN206914441U (zh) * 2017-07-10 2018-01-23 武汉理工大学 一种工字型汽车前侧围加强结构以及汽车
CN209096830U (zh) * 2018-09-29 2019-07-12 上汽通用五菱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汽车侧围框架加强组件
CN210734297U (zh) * 2019-07-02 2020-06-12 东风小康汽车有限公司重庆分公司 侧围板加强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407056A (zh) 2021-02-2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2407056B (zh) 一种车顶抗压结构
JP3783546B2 (ja) 車両のサイドシル構造
CN113825693B (zh) 用于机动车辆的侧门槛部件
CN211494267U (zh) 汽车侧围总成及汽车
KR20180091937A (ko) 차량 전방부 구조
CN112660244B (zh) 一种偏置碰防撞车体结构
CN108430857B (zh) 车辆后部构造
CN212195652U (zh) 汽车b柱加强结构及汽车
JP5478314B2 (ja) 車体側部構造
JP2003127901A (ja) 自動車の側部車体構造
JP4536883B2 (ja) センタピラー構造
CN212243575U (zh) 一种后围板总成结构及汽车
JP5484175B2 (ja) 車両のセンターピラー構造
CN218839578U (zh) 一种轻量化焊接铝合金副车架的纵梁及其安装结构
CN113428235A (zh) 汽车b柱上接头结构及汽车
CN215475359U (zh) 接头结构、车架和车辆
CN217124938U (zh) 车辆b柱及车辆
CN218877398U (zh) 一种车身结构和车辆
CN220905107U (zh) 汽车侧围接头结构及汽车
CN217863650U (zh) 一种激光焊接的门框
CN214776169U (zh) 一种热成型门环、侧围板总成及汽车
CN213057224U (zh) 一种汽车b柱下接头结构及电动汽车
CN219948339U (zh) 一种汽车b柱及汽车
CN219056394U (zh) 车身结构和车辆
CN219635337U (zh) 一种后地板结构及车辆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20121

Address after: 430000 No. n3010, 3rd floor, R & D building, building n,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Science Park, Wuhan Economic and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Zone, Hubei Province

Applicant after: Lantu Automobile Technology Co.,Ltd.

Address before: 430056 No. 1 Dongfeng Avenue, Wuhan economic and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Zone, Hubei, Wuhan

Applicant before: DONGFENG MOTOR Corp.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