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406319A - 废液收容体及液体喷射装置 - Google Patents

废液收容体及液体喷射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406319A
CN112406319A CN202010844090.8A CN202010844090A CN112406319A CN 112406319 A CN112406319 A CN 112406319A CN 202010844090 A CN202010844090 A CN 202010844090A CN 112406319 A CN112406319 A CN 11240631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all
waste liquid
liquid container
port
ejecting apparatu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0844090.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2406319B (zh
Inventor
田中耕治
铃木智二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eiko Epson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eiko Epson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eiko Epson Corp filed Critical Seiko Epson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240631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40631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240631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406319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7Ink jet characterised by ink handling
    • B41J2/18Ink recirculation systems
    • B41J2/185Ink-collectors; Ink-catche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7Ink jet characterised by ink handling
    • B41J2/18Ink recirculation systems
    • B41J2/185Ink-collectors; Ink-catchers
    • B41J2002/1856Ink-collectors; Ink-catchers waste ink containers

Landscapes

  • Ink Jet (AREA)

Abstract

提供一种废液收容体及液体喷射装置,能够减少废液附着于操作者的手的风险。废液收容体(42),具有在装配于液体喷射装置的装配状态下收容从液体喷射装置排出的废液的收容室(60),废液收容体具备:第一壁(71),设置有导入废液的导入口(67);第二壁(72),设置有把持部(56),且位于隔着收容室(60)与第一壁(71)相对的位置;第三壁(73);第四壁(74),设置有能够将收容室(60)内外连通的连通口(86),且位于隔着收容室(60)与第三壁(73)相对的位置;第五壁,设置有收容体侧连接端子;及第六壁,设置有被卡定部,且位于隔着收容室(60)与第五壁相对的位置,把持部(56)被设置在离第三壁(73)比离第四壁(74)更近的位置。

Description

废液收容体及液体喷射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收容废液的废液收容体以及具备废液收容体的液体喷射装置。
背景技术
例如专利文献1那样,存在作为如下的液体喷射装置的一例的喷墨记录装置:从作为液体喷射部的一例的记录头喷出作为液体的一例的油墨并进行印刷。为了维持喷嘴的性能,喷墨记录装置将排出的废液储存在作为废液收容体的一例的废液容器中。
废液容器设为密封构造,并且在长边方向的一端部设置有作为导入口的一例的废液导入口部。废液容器从作为插入到废液导入口部的排出管的一例的针导入废液,并且通过从针排出来进行更换。在长边方向的另一端部设置有作为将废液容器内向大气开放的连通口的一例的大气连通口。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3-60026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若在废液容器的另一端部设置操作者把持的把持部,则在废液从大气连通口泄漏的情况下,废液易于附着于把持部。但是,若在远离大气连通口的一端部设置把持部,则在废液从废液导入口部泄漏的情况下,会导致废液易于附着于把持部。若把持部附着有废液,则在把持部被操作者把持时,存在会污染操作者的手的风险。
用于解决技术问题的方案
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废液收容体,在装配于液体喷射装置的装配状态下,具有收容从该液体喷射装置排出的废液的收容室,其特征在于,具备:第一壁,设置有导入所述废液的导入口,并构成所述废液收容体的轮廓;第二壁,设置有把持部,并且所述第二壁位于隔着所述收容室与所述第一壁相对的位置并构成所述轮廓;第三壁,连接在所述第一壁与所述第二壁之间,并构成所述轮廓;第四壁,设置有能够将所述收容室的内部与外部连通的连通口,并且所述第四壁连接在所述第一壁与所述第二壁之间且位于隔着所述收容室与所述第三壁相对的位置,并构成所述轮廓;第五壁,设置有在所述装配状态下能够与液体喷射装置侧连接端子接触的收容体侧连接端子,并且所述第五壁连接在所述第一壁与所述第二壁之间并构成所述轮廓;以及第六壁,设置有在所述装配状态下被所述液体喷射装置的卡定部卡定的被卡定部,并且所述第六壁连接在所述第一壁与所述第二壁之间且位于隔着所述收容室与所述第五壁相对的位置,并构成所述轮廓,所述把持部被设置在离所述第三壁比离所述第四壁更近的位置。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液体喷射装置的一实施方式的内部的俯视图。
图2是装配部和装配姿态的废液收容体的侧视图。
图3是装配状态的废液收容体的侧视图。
图4是从图3中的4-4线观察的剖视图。
图5是装配姿态的废液收容体的立体图。
图6是装配姿态的废液收容体的立体图。
图7是装配姿态的废液收容体的分解立体图。
图8是存放姿态的废液收容体的部分剖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1…液体喷射装置;12…壳体;13…液体收容体;14…收容部;15…注入口;17…液体喷射部;18…滑架;19…引导轴;20…介质;21…支承台;22…供给流路;24…喷嘴;25…送出口;27…维护装置;28…帽部;28a…上端;29…排出流路;30…吸引机构;31…擦拭部件;32…滑块;33…支承部件;35…卡合突部;42…废液收容体;42a…肋部;42b…定位凸部;42c…识别凸部;43…装配部;43a…导轨;43b…定位凹部;43c…识别凹部;44…盖板;45…轴;47…控制部;49…排出管;50…支架;51…液体喷射装置侧连接端子;52…定位销;53…限制销;54…卡定部;56…把持部;58…第一凹部;59…第一膜;60…收容室;60a…底面;61…第二凹部;62…第二膜;63…废液流路;63a…第一导入部;63b…第二导入部;63c…第三导入部;63d…第四导入部;64…吸收体;65…保护板;67…导入口;68…排出口;71…第一壁;72…第二壁;73…第三壁;74…第四壁;75…第五壁;76…第六壁;78…密封部件;79…阀体;80…按压部件;81…第三膜;83…定位孔;84…限制孔;86…连通口;87…基座;88…突起;90…收容体侧连接端子;91…被卡定部;A…装配姿态;B…存放姿态;X…宽度方向;Y…进深方向;Z…装配方向。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废液收容体以及具备废液收容体的液体喷射装置的一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液体喷射装置例如是对纸张等介质喷射作为液体的一例的油墨并进行印刷的喷墨式的打印机。废液收容体是收容从液体喷射装置排出的废液的容器。
在附图中,设为液体喷射装置11被放置在水平面上,以Z轴表示重力的方向,以X轴和Y轴表示沿着水平面的方向。X轴、Y轴以及Z轴互相正交。在以下的说明中,也将与X轴平行的方向称为宽度方向X,与Y轴平行的方向称为进深方向Y,与Z轴平行的方向称为装配方向Z。
如图1所示,液体喷射装置11具备:壳体12;以及收容部14,收容能够收容液体的液体收容体13。收容部14也可以以在宽度方向X上排列的形态收容多个液体收容体13。本实施方式的液体收容体13是具有能够注入液体的注入口15的容器。液体收容体13也可以是能够更换的盒。
液体喷射装置11具备喷射液体的液体喷射部17。液体喷射装置11也可以具备:滑架18,使液体喷射部17沿着X轴往复移动;引导轴19,对滑架18的移动进行导向;支承台21,支承介质20;以及供给流路22,从液体收容体13向液体喷射部17供给液体。供给流路22的一部分例如也可以由可弹性变形的软管形成。
液体喷射部17具有多个喷嘴24。液体喷射部17从喷嘴24对被支承台21支承的介质20喷射液体并进行印刷。印刷后的介质20被未图示的输送部输送,并从形成于壳体12的前表面的送出口25排出到壳体12的外部。
液体喷射装置11也可以具备维护液体喷射部17的维护装置27。维护装置27具备:帽部28,能够将从液体喷射部17所具有的喷嘴24排出的液体作为废液收集;排出流路29,上游端与帽部28连接;以及吸引机构30,配置在排出流路29的中途。维护装置27具备:擦拭部件31,能够擦拭液体喷射部17;滑块32,保持帽部28;以及支承部件33,支承擦拭部件31以及滑块32。
滑块32具有向上方突出的卡合突部35。卡合突部35的上端位于帽部28的上方。卡合突部35能够卡合于滑架18。滑块32被设置为能够相对于支承部件33相对移动。位于图1中实线所示的下方位置的滑块32被卡合于卡合突部35的滑架18推压而倾斜向上移动,到达图1中两点划线所示的覆盖位置。
位于覆盖位置的帽部28与液体喷射部17接触,并在与液体喷射部17之间形成包围喷嘴24的封闭空间而覆盖液体喷射部17。在帽部28覆盖了液体喷射部17的状态下,维护装置27通过驱动吸引机构30,从而进行穿过排出流路29以及帽部28并吸引液体喷射部17内的吸引清洗。吸引清洗是如下的维护:使液体喷射部17内的气泡、异物等与液体一起从喷嘴24排出。
液体喷射装置11具备:废液收容体42,收容随着液体喷射部17的维护而排出的废液;以及装配部43,能够拆装地装配废液收容体42。液体喷射装置11还可以具备遮盖装配部43的盖板44。盖板44以设置在进深方向Y上的后方端部的轴45为中心进行转动,并且被设置为能够在图1中两点划线所示的关闭位置与图2所示的打开位置之间移动,其中,所述关闭位置是遮盖装配部43的位置,所述打开位置是使装配部43露出的位置。
装配部43也可以具有:一对导轨43a,在装配方向Z上延伸;定位凹部43b;以及识别凹部43c。废液收容体42也可以具有:一对肋部42a,在装配于装配部43时被导轨43a导向;定位凸部42b,卡合于定位凹部43b;以及识别凸部42c,卡合于识别凹部43c。
液体喷射装置11具备:控制部47,控制由液体喷射装置11执行的各种动作。控制部47例如由包括计算机以及存储器的处理电路等构成,并根据存储于存储器的程序来控制液体喷射部17、维护装置27等。
如图2所示,液体喷射装置11还可以具备:排出管49,设置在装配部43的内部即下端;支架50,保持排出管49;以及液体喷射装置侧连接端子51,与控制部47电连接。液体喷射装置11还可以具备:定位销52以及限制销53,从支架50朝向装配部43的开口位于的上方突出;以及卡定部54,与装配于装配部43的废液收容体42卡合。
液体喷射装置侧连接端子51、定位销52、排出管49、限制销53以及卡定部54在进深方向Y上依次排列。具体而言,排出管49在进深方向Y上,位于定位销52与限制销53之间。在进深方向Y上,液体喷射装置侧连接端子51与定位销52的距离短于定位销52与排出管49的距离。排出流路29的下游端与排出管49连接。即,排出管49经由排出流路29与帽部28连接。
废液收容体42具备把持部56。在使盖板44位于打开位置的状态下,废液收容体42以把持部56朝上的装配姿态A从上方插入到装配部43,并在从上方朝向下方的装配方向Z上移动而装配于装配部43。
如图3所示,在废液收容体42装配于液体喷射装置11的装配状态下,卡定部54卡合于被卡定部91,并约束从废液收容体42的装配部43向被拔出的抽出方向的移动。卡定部54例如由板弹簧构成。
如图3、图4所示,废液收容体42还可以具备:收容室60,通过第一凹部58被第一膜59堵塞而形成;以及废液流路63,通过第二凹部61被第二膜62堵塞而形成。废液收容体42还可以具备:吸收体64,能够吸收收容于收容室60的废液;以及保护板65,保护第二膜62。也可以在层叠的状态下将多个吸收体64收容于收容室60。
废液流路63是将从排出管49导入的废液引导至收容室60的流路。排出管49将经由排出流路29运送的废液排出到装配状态的废液收容体42内。在装配状态下,收容室60经由废液流路63收容从液体喷射装置11排出的废液。
废液收容体42具备:导入口67,插入有排出管49并导入废液;以及排出口68,在收容室60开口。废液流路63是连接排出口68与导入口67的流路。成为废液流路63的下游端的排出口68将从成为废液流路63的上游端的导入口67导入的废液向收容室60内排出。在装配状态下,排出口68也可以位于比图3所示的帽部28的上端28a靠近下方的位置。排出口68也可以位于比连接于帽部28的排出流路29的上游端靠近下方的位置。
如图4~图7所示,废液收容体42具备构成废液收容体42的轮廓的第一壁71~第六壁76。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膜59的一部分构成第四壁74。在装配姿态A中,第一壁71成为底壁,第二壁72成为上壁。第三壁73~第六壁76分别连接在第一壁71与第二壁72之间。
如图8所示,从装配部43拆卸下的废液收容体42也可以以第三壁73成为底壁的存放姿态B来存放。在存放姿态B中,排出口68也可以在收容室60的底面60a的上方开口。
废液收容体42还可以具备:筒状的密封部件78,构成导入口67;阀体79,被设置为能够移动;按压部件80,将阀体79按压于密封部件78;以及第三膜81,遮盖导入口67。若废液收容体42装配于装配部43,则排出管49破坏第三膜81并进入到导入口67,并且推压阀体79而与废液流路63连通。
废液流路63具有第一导入部63a~第四导入部63d。
第一导入部63a是接续于导入口67的部分。第一导入部63a收容密封部件78、阀体79以及按压部件80。
第二导入部63b连接第一导入部63a与第三导入部63c。第二导入部63b在存放姿态B中,从第一导入部63a延伸到导入口67的下方。
第三导入部63c连接第二导入部63b与第四导入部63d。第三导入部63c在存放姿态B中,从第二导入部63b沿着第三壁73以远离第一壁71的方式朝向第二壁72延伸。
第四导入部63d连接第三导入部63c与排出口68。换言之,排出口68设置于第四导入部63d。第四导入部63d在存放姿态B中,从第三导入部63c向上方延伸。
如图7所示,在第一壁71上设置有导入口67、定位孔83以及限制孔84。本实施方式的定位孔83为圆孔,限制孔84为长孔。在装配姿态A中,导入口67可以设置在进深方向Y上的中央位置、并且离第三壁73比离第四壁74更近的位置。在宽度方向X上,第三壁73与导入口67的距离可以短于导入口67与第四壁74的距离。
定位孔83可以设置在第一壁71的离第五壁75比离第六壁76更近的位置。在进深方向Y上,定位孔83也可以位于导入口67与第五壁75之间。在进深方向Y上,定位孔83与第五壁75的距离可以短于导入口67与定位孔83的距离。限制孔84可以设置在第一壁71的离第六壁76比离导入口67更近的位置。在进深方向Y上,限制孔84与第六壁76的距离可以短于导入口67与限制孔84的距离。
在装配状态下,定位销52插入到定位孔83。在装配状态下,限制废液收容体42绕着定位销52转动的限制销53插入到限制孔84。即,装配状态的废液收容体42被定位销52定位,并且通过限制销53约束以定位销52为中心的倾斜。
如图4~图6所示,第二壁72位于隔着收容室60与第一壁71相对的位置。在装配姿态A中,第二壁72、收容室60以及第一壁71排列在装配方向Z上。把持部56设置于第二壁72。把持部56被设置在离第三壁73比离第四壁74更近的位置。换言之,在装配姿态A中,宽度方向X上的第三壁73与把持部56的距离短于第四壁74与把持部56的距离。
如图4、图5所示,也可以将定位凸部42b设置于第三壁73。第三壁73的一部分也可以由第二膜62或者保护板65构成。
如图4、图6所示,第四壁74位于隔着收容室60与第三壁73相对的位置。第四壁74是第一膜59中的比第一凹部58的开口靠内侧的部分。在装配姿态A中,第三壁73、收容室60以及第四壁74排列在宽度方向X上。能够将收容室60内部与外部连通的连通口86设置于第四壁74。连通口86也可以设置在离第二壁72比离第一壁71更近的位置。在装配姿态A中,装配方向Z上的第二壁72与连通口86的距离可以短于第一壁71与连通口86的距离。在装配状态下,连通口86可以位于排出口68的上方。
如图4所示,本实施方式的连通口86是在具有可挠性的第一膜59上被打开的圆孔。废液收容体42还可以具有:圆柱状的基座87,从第三壁73朝向第四壁74横穿收容室60内部而设置;以及圆柱状的突起88,设置在基座87的前端。
连通口86的直径大于突起88的直径且小于基座87的直径。突起88位于连通口86的内侧,并约束连通口86向进深方向Y以及装配方向Z的移动。在突起88与连通口86之间,设置有空气能够穿过的缝隙。
基座87的前端在宽度方向X上,位于与安装有第一膜59的第一凹部58的开口相同的位置,或者比第一凹部58靠近外侧的位置。换言之,在装配姿态A中,从第三壁73的内表面到基座87的前端为止的宽度方向X上的距离在从第三壁73的内表面到第一凹部58的开口为止的宽度方向X上的距离以上。在装配姿态A中,从第三壁73的内表面到突起88的前端为止的宽度方向X上的距离长于从第三壁73的内表面到基座87的前端为止的宽度方向X上的距离。
如图5、图7所示,也可以在第五壁75上设置:一个肋部42a;识别凸部42c;以及收容体侧连接端子90,能够在装配状态下与液体喷射装置侧连接端子51接触。肋部42a在装配方向Z上遍及设置于第五壁75。肋部42a在宽度方向X上,分别与识别凸部42c以及收容体侧连接端子90相邻。
收容体侧连接端子90可以设置在离第一壁71比离第二壁72更近的位置。在装配姿态A中,装配方向Z上的收容体侧连接端子90与第一壁71的距离可以短于收容体侧连接端子90与第二壁72的距离。
如图7所示,在宽度方向X上,收容体侧连接端子90设置在第五壁75的中央位置。第一壁71与第五壁75的宽度方向X上的大小几乎是相同的。因此,收容体侧连接端子90与第四壁74的宽度方向X上的距离可以短于设置于第一壁71的导入口67与第四壁74的宽度方向X上的距离。换言之,在第三壁73成为底壁的存放姿态B中,收容体侧连接端子90也可以位于导入口67的中心的上方。收容体侧连接端子90例如是薄板状的IC芯片。收容体侧连接端子90也可以具有存储部,存储与废液收容体42有关的信息。
如图6所示,第六壁76位于隔着收容室60与第五壁75相对的位置。在装配姿态A中,第五壁75、收容室60以及第六壁76排列在进深方向Y上。在第六壁76上设置有:一个肋部42a;以及被卡定部91,在装配状态下被液体喷射装置11的卡定部54卡定。肋部42a在装配方向Z上遍及设置于第六壁76。
对本实施方式的作用进行说明。
如图2所示,在废液收容体42装配于装配部43时,肋部42a卡合于导轨43a,废液收容体42在装配方向Z上被导向。定位销52以及限制销53比排出管49长。因此,在废液收容体42被定位销52以及限制销53定位的状态下,排出管49被插入到导入口67。
如图4所示,若插入到导入口67的排出管49推压阀体79,则阀体79远离密封部件78。其结果,穿过排出流路29而被运送的废液从导入口67导入,并且经由废液流路63从排出口68向收容室60排出。
在空的废液收容体42装配于装配部43的状态下,第四壁74的连通口86的周围与基座87的前端接触。即,连通口86被基座87堵塞。若向收容室60排出废液则作用于第四壁74的内表面的收容室60内部的压力上升。若作用于内表面的压力大于作用于外表面的大气圧,则第四壁74向远离第三壁73的方向挠曲变形。由此,连通口86的周围远离基座87,而连通口86使收容室60内部与外部连通。若收容室60内的空气从连通口86被排出且收容室60内的压力下降,则第四壁74与基座87接触。
对本实施方式的效果进行说明。
(1)把持部56设置于第二壁72,并且被设置在离第三壁73比离第四壁74更近的位置上。第二壁72位于隔着收容室60与设置有导入口67的第一壁71相对的位置。在第四壁74上设置有连通口86。即,把持部56设置在远离导入口67以及连通口86的位置上,因此即使在泄漏的废液附着于导入口67或者连通口86的情况下,也能够减少废液附着于把持部56的风险,并且能够减少操作者在把持废液收容体42的把持部56时废液附着于操作者的手的风险。
(2)连通口86设置于第四壁74,并且被设置在离第二壁72比离第一壁71更近的位置上。收容体侧连接端子90设置于第五壁75,并且被设置在离第一壁71比离第二壁72更近的位置上。因此,收容体侧连接端子90被设置在远离连通口86的位置上,并且能够减少从连通口86漏出的废液附着于收容体侧连接端子90的风险。
(3)在以将第三壁73作为底壁的存放姿态B来放置从液体喷射装置11取下的废液收容体42的情况下,收容体侧连接端子90位于导入口67的中心的上方。因此,例如与收容体侧连接端子90位于导入口67的中心的下方的情况相比,能够减少从导入口67泄漏的废液附着于收容体侧连接端子90的风险。
(4)在第一壁71上设置有定位孔83和限制孔84。因此,在由插入到定位孔83的定位销52和插入到限制孔84的限制销53定位的状态下,废液收容体42被装配于液体喷射装置11。因此,通过设置于废液收容体42的导入口67相对于液体喷射装置11被定位,从而能够减少液体从导入口67泄漏的风险。通过设置于废液收容体42的收容体侧连接端子90相对于液体喷射装置11所具备的液体喷射装置侧连接端子51被定位,从而能够减少发生随着电连接不良而引起的动作不良的风险。
(5)在以将第三壁73作为底壁的姿态来放置从液体喷射装置11取下的废液收容体42的情况下,废液流路63的第二导入部63b和第四导入部63d从第三导入部63c向上方延伸。收容于收容室60的废液被吸收体64吸收。因此,能够减少从导入口67导入的废液、收容于收容室60的废液在废液流路63中逆流而从导入口67泄漏的风险。
(6)从排出口68导入到收容室60的废液易于滞留在排出口68的下方。根据这一点,在将设置有导入口67的第一壁71作为底壁的装配姿态A中,连通口86位于排出口68的上方,因此能够减少从排出口68向收容室60排出的废液从连通口86泄漏的风险。
(7)通过从液体喷射装置11的上方朝向下方被插入而将废液收容体42装配于装配部43,并且从装配部43朝向上方拔出废液收容体42。因此,能够优选地采用将液体收容体13拆装于装配部43的结构。
(8)装配于装配部43的废液收容体42的排出口68位于帽部28的上端28a的下方。因此,能够减少从导入口67导入的、滞留在废液流路63的废液朝向帽部28逆流的风险。
(9)把持部56设置于第二壁72,并且设置在离第三壁73比离第四壁74更近的位置上。因此,在装配姿态A中,与将把持部56设置在第二壁72的宽度方向X的中央的情况相比,把持部56与第四壁74的距离可以更长。因此,操作者易于从第四壁74侧把持把持部56。
(10)第四壁74由可挠曲变形的第一膜59构成,因此能够根据收容室60内的压力来开闭连通口86。但是,若对刚性低的第四壁74或者第四壁74的周边施加力,则存在废液收容体42变形的风险。根据这一点,把持部56在第二壁72上被设置在离第三壁73比离第四壁74更近的位置上。因此,能够减少把持部56被把持而导致拆装于装配部43的废液收容体42变形的风险。
(11)废液收容体42具备:定位凸部42b,在装配姿态A中,设置于在宽度方向X上排列的第三壁73和第四壁74中的第三壁73;以及识别凸部42c,在装配姿态A中,设置于在进深方向Y上排列的第五壁75和第六壁76中的第五壁75。装配部43具备:与定位凸部42b卡合的定位凹部43b以及与识别凸部42c卡合的识别凹部43c。因此,能够减少被把持部56把持的废液收容体42以错误的姿态装配于装配部43的风险。
(12)通过定位凹部43b与定位凸部42b卡合,并且定位销52被插入到定位孔83,从而装配状态的废液收容体42相对于装配部43被定位。因此,与具有定位凸部42b与定位孔83中的一方的情况相比,能够提高废液收容体42相对于装配部43的定位精度。因此,能够减少发生导入口67与排出管49的连接不良、液体喷射装置侧连接端子51与收容体侧连接端子90的连接不良的风险。
如下所述,本实施方式可以进行变更并实施。本实施方式及以下的变更例可以在技术上不矛盾的范围内互相组合并实施。
·在装配状态下,排出口68也可以在装配方向Z上位于与帽部28的上端28a相同的位置,还可以位于帽部28的上端28a的上方。
·作为对液体喷射部17的维护,液体喷射装置11也可以进行将液体作为废液从喷嘴24喷射的冲洗、使加压的液体作为废液从喷嘴24排出的加压清洗等。液体喷射装置11也可以使帽部28接收随着冲洗、加压清洗而产生的废液,也可以具备帽部28以外的接收废液的接收部。排出流路29也可以与接收部连接。
·在装配姿态A中,连通口86也可以在装配方向Z上位于与排出口68相同的位置,还可以位于排出口68的下方。
·装配方向Z也可以与重力方向不一致。例如,装配方向Z也可以是水平方向。废液收容体42也可以在保持存放姿态B的状态下,在水平方向上插入到装配部43并被装配后,与支架50一起变更姿态而成为装配姿态A。
·排出口68也可以设置于第一导入部63a。这种情况下,废液流路63也可以是不具有第二导入部63b~第四导入部63d的结构。排出口68也可以设置于第二导入部63b,还可以设置于第三导入部63c。
·在装配姿态A中,导入口67也可以在宽度方向X上设置在第一壁71的中央,还可以设置在离第四壁74比离第三壁73更近的位置。在存放姿态B的废液收容体42中,收容体侧连接端子90也可以在重力方向上位于与导入口67相同的位置,还可以位于导入口67的下方。
·收容体侧连接端子90也可以位于第五壁75的装配方向Z上的中央,还可以设置在离第二壁72比离第一壁71更近的位置。
·连通口86也可以位于第四壁74的装配方向Z上的中央,还可以设置在离第一壁71比离第二壁72更近的位置。废液收容体42也可以具备排气流路,该排气流路在收容室60内连接排气口和连通口86,其中,所述排气口被设置在离第二壁72比离第一壁71更近的位置。
·在装配姿态A中,在被收集到收容室60中的废液的最大收集量被设定为废液不会到达连通口86时,也可以不需要吸收体64。
·液体喷射装置11也可以是喷射或喷出除了油墨之外的其他的液体的液体喷射装置。作为成为微小量的液滴而从液体喷射装置被喷出的液体的状态,设为也包括粒状、泪状、拖尾呈线状的状态。这里所说的液体只要是能够从液体喷射装置喷射的材料即可。例如,液体只要是物质为液相时的状态即可,设为包括粘性高或低的液态体、溶胶、凝胶水、其他的无机溶剂、有机溶剂、溶液、液态树脂、液态金属、金属熔体这样的流状体。液体不仅包括作为物质的一状态的液体,还包括由颜料、金属粒子等固体物质组成的功能材料的粒子被溶解、分散或混合在溶剂中的物质等。作为液体的代表性例子,列举有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所说明那样的油墨、液晶等。这里,油墨是指包括一般的水性油墨和油性油墨以及凝胶油墨、热熔油墨等各种液体组成物的物质。作为液体喷射装置的具体例,例如存在喷射以分散或溶解的方式包括液晶显示器、电致发光显示器、平面发光显示器、滤色器的制造等所使用的电极材料、色材等材料的液体的装置。液体喷射装置也可以是:喷射用于生物芯片制造的生物有机物的装置、作为精密移液管而使用的喷射成为试料的液体的装置、印染装置、微分配器等。液体喷射装置也可以是:通过精确定位向时钟、相机等精密机械喷射润滑油的装置、以及为了形成用于光通信元件等的微小半球透镜、光学透镜等而向基板上喷射紫外线固化树脂等透明树脂液的装置。液体喷射装置也可以是为了蚀刻基板等而喷射酸或碱等蚀刻液的装置。
以下,对从上述的实施方式以及变更例掌握到的技术思想及其作用效果进行记载。
(A)一种废液收容体,具有在装配于液体喷射装置的装配状态下收容从该液体喷射装置排出的废液的收容室,所述废液收容体具备:第一壁,设置有导入所述废液的导入口,并构成所述废液收容体的轮廓;第二壁,设置有把持部,并且所述第二壁位于隔着所述收容室与所述第一壁相对的位置,并构成所述轮廓;第三壁,连接在所述第一壁与所述第二壁之间,并构成所述轮廓;第四壁,设置有能够将所述收容室的内部与外部连通的连通口,并且所述第四壁连接在所述第一壁与所述第二壁之间且位于隔着所述收容室与所述第三壁相对的位置,并构成所述轮廓;第五壁,设置有在所述装配状态下能够与液体喷射装置侧连接端子接触的收容体侧连接端子,并且所述第五壁连接在所述第一壁与所述第二壁之间并构成所述轮廓;以及第六壁,设置有在所述装配状态下被所述液体喷射装置的卡定部卡定的被卡定部,并且所述第六壁连接在所述第一壁与所述第二壁之间且位于隔着所述收容室与所述第五壁相对的位置,并构成所述轮廓,所述把持部被设置在离所述第三壁比离所述第四壁更近的位置。
根据该结构,把持部设置于第二壁,并且被设置在离第三壁比离第四壁更近的位置上。第二壁位于隔着收容室与设置有导入口的第一壁相对的位置。在第四壁上设置有连通口。即,把持部设置在远离导入口以及连通口的位置上,因此即使在泄漏的废液附着于导入口或者连通口的情况下,也能够减少废液附着于把持部的风险,并且能够减少操作者在把持废液收容体的把持部时废液附着于操作者的手的风险。
(B)也可以是,在废液收容体中,所述连通口被设置在离所述第二壁比离所述第一壁更近的位置,所述收容体侧连接端子被设置在离所述第一壁比离所述第二壁更近的位置。
根据该结构,连通口设置于第四壁,并且被设置在离第二壁比离第一壁更近的位置上。收容体侧连接端子设置于第五壁,并且被设置在离第一壁比离第二壁更近的位置上。因此,收容体侧连接端子被设置在远离连通口的位置上,并且能够减少从连通口漏出的废液附着于收容体侧连接端子的风险。
(C)也可以是,在废液收容体中,在所述第三壁成为底壁的姿态中,所述收容体侧连接端子位于所述导入口的中心的上方。
根据该结构,在以将第三壁作为底壁的姿态来放置从液体喷射装置取下的废液收容体的情况下,收容体侧连接端子位于导入口的中心的上方。因此,例如与收容体侧连接端子位于导入口的中心的下方的情况相比,能够减少从导入口泄漏的废液附着于收容体侧连接端子的风险。
(D)也可以是,在废液收容体中,在所述第一壁中的离所述第五壁比离所述第六壁更近的位置上设置有定位孔,所述定位孔在所述装配状态下插入有所述液体喷射装置所具备的定位销,在所述第一壁中的离所述第六壁比离所述导入口更近的位置上设置有限制孔,所述限制孔在所述装配状态下插入有限制所述废液收容体绕着所述定位销转动的限制销。
根据该结构,在第一壁上设置有定位孔和限制孔。因此,在由插入到定位孔的定位销和插入到限制孔的限制销定位的状态下,废液收容体被装配于液体喷射装置。因此,通过设置于废液收容体的导入口相对于液体喷射装置被定位,从而能够减少液体从导入口泄漏的风险。通过设置于废液收容体的收容体侧连接端子相对于液体喷射装置所具备的液体喷射装置侧连接端子被定位,从而能够减少发生随着电连接不良而引起的动作不良的风险。
(E)也可以是,废液收容体具备:废液流路,在所述第三壁成为底壁的姿态中,所述废液流路具有:第二导入部,从接续于所述导入口的第一导入部向该导入口的下方延伸;第三导入部,从所述第二导入部沿着所述第三壁朝向所述第二壁延伸;第四导入部,从所述第三导入部向上方延伸;以及排出口,设置于所述第四导入部,并且在所述收容室的底面的上方开口;以及吸收体,能够吸收收容于所述收容室的所述废液。
根据该结构,在以将第三壁作为底壁的姿态来放置从液体喷射装置取下的废液收容体的情况下,废液流路的第二导入部和第四导入部从第三导入部向上方延伸。收容于收容室的废液被吸收体吸收。因此,能够减少从导入口导入的废液、收容于收容室的废液在废液流路中逆流而从导入口泄漏的风险。
(F)也可以是,在废液收容体中,在所述第一壁成为底壁的姿态中,所述连通口位于所述排出口的上方。
从排出口导入到收容室的废液易于滞留在排出口的下方。针对这一点,根据该结构,在将设置有导入口的第一壁作为底壁的姿态中,连通口位于排出口的上方,因此能够减少从排出口向收容室排出的废液从连通口泄漏的风险。
(G)也可以是,一种液体喷射装置,具备:上述结构的废液收容体;液体喷射部,喷射液体;装配部,所述废液收容体以能够拆装的方式装配于所述装配部;以及排出管,将所述废液排出到装配于所述装配部的所述废液收容体内。根据该结构,能够实现与上述废液收容体同样的效果。
(H)也可以是,在液体喷射装置中,在所述第一壁成为底壁、所述第二壁成为上壁的姿态下,所述废液收容体从上方被插入到所述装配部。
根据该结构,通过从液体喷射装置的上方朝向下方被插入而将废液收容体装配于装配部,并且从装配部朝向上方拔出废液收容体。因此,能够优选地采用将液体收容体拆装于装配部的结构。
(I)也可以是,在液体喷射装置中,所述废液收容体具备:排出口,将从所述导入口导入的所述废液排出到所述收容室内,在所述废液收容体装配于所述装配部的所述装配状态下,所述连通口位于所述排出口的上方。根据该结构,能够实现与上述废液收容体同样的效果。
(J)也可以是,在液体喷射装置中,所述废液收容体具备连接排出口与所述导入口的废液流路,所述排出口将从所述导入口导入的所述废液排出到所述收容室内,所述液体喷射装置具备:帽部,能够将从所述液体喷射部所具有的喷嘴排出的所述液体作为所述废液进行收集,所述帽部与所述排出管连接,在所述装配状态下,所述排出口位于所述帽部的上端的下方。
根据该结构,装配于装配部的废液收容体的排出口位于帽部的上端的下方。因此,能够减少从导入口导入的、滞留在废液流路的废液朝向帽部逆流的风险。

Claims (10)

1.一种废液收容体,具有在装配于液体喷射装置的装配状态下收容从该液体喷射装置排出的废液的收容室,其特征在于,具备:
第一壁,设置有导入所述废液的导入口,并构成所述废液收容体的轮廓;
第二壁,设置有把持部,并且所述第二壁位于隔着所述收容室与所述第一壁相对的位置,并构成所述轮廓;
第三壁,连接在所述第一壁与所述第二壁之间,并构成所述轮廓;
第四壁,设置有能够将所述收容室的内部与外部连通的连通口,并且所述第四壁连接在所述第一壁与所述第二壁之间且位于隔着所述收容室与所述第三壁相对的位置,并构成所述轮廓;
第五壁,设置有在所述装配状态下能够与液体喷射装置侧连接端子接触的收容体侧连接端子,并且所述第五壁连接在所述第一壁与所述第二壁之间并构成所述轮廓;以及
第六壁,设置有在所述装配状态下被所述液体喷射装置的卡定部卡定的被卡定部,并且所述第六壁连接在所述第一壁与所述第二壁之间且位于隔着所述收容室与所述第五壁相对的位置,并构成所述轮廓,
所述把持部被设置在离所述第三壁比离所述第四壁更近的位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废液收容体,其特征在于,
所述连通口被设置在离所述第二壁比离所述第一壁更近的位置,
所述收容体侧连接端子被设置在离所述第一壁比离所述第二壁更近的位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废液收容体,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三壁成为底壁的姿态中,所述收容体侧连接端子位于所述导入口的中心的上方。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废液收容体,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一壁中的离所述第五壁比离所述第六壁更近的位置上设置有定位孔,所述定位孔在所述装配状态下插入有所述液体喷射装置所具备的定位销,
在所述第一壁中的离所述第六壁比离所述导入口更近的位置上设置有限制孔,所述限制孔在所述装配状态下插入有限制所述废液收容体绕着所述定位销转动的限制销。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废液收容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废液收容体具备:
废液流路,在所述第三壁成为底壁的姿态中,所述废液流路具有:第二导入部,从接续于所述导入口的第一导入部向该导入口的下方延伸;第三导入部,从所述第二导入部沿着所述第三壁朝向所述第二壁延伸;第四导入部,从所述第三导入部向上方延伸;以及排出口,设置于所述第四导入部,并且在所述收容室的底面的上方开口;以及
吸收体,能够吸收收容于所述收容室的所述废液。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废液收容体,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一壁成为底壁的姿态中,所述连通口位于所述排出口的上方。
7.一种液体喷射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废液收容体;
液体喷射部,喷射液体;
装配部,以能够拆装的方式装配有所述废液收容体;以及
排出管,将所述废液排出到装配于所述装配部的所述废液收容体内。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液体喷射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一壁成为底壁、所述第二壁成为上壁的姿态下,所述废液收容体从上方被插入到所述装配部。
9.根据权利要求7或8所述的液体喷射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废液收容体具备:排出口,将从所述导入口导入的所述废液排出到所述收容室内,
在所述废液收容体装配于所述装配部的所述装配状态下,所述连通口位于所述排出口的上方。
10.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液体喷射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废液收容体具备连接排出口与所述导入口的废液流路,所述排出口将从所述导入口导入的所述废液排出到所述收容室内,
所述液体喷射装置具备:帽部,能够将从所述液体喷射部所具有的喷嘴排出的所述液体作为所述废液进行收集,
所述帽部与所述排出管连接,
在所述装配状态下,所述排出口位于所述帽部的上端的下方。
CN202010844090.8A 2019-08-23 2020-08-20 废液收容体及液体喷射装置 Active CN112406319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9153082A JP7322595B2 (ja) 2019-08-23 2019-08-23 廃液収容体、液体噴射装置
JP2019-153082 2019-08-23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406319A true CN112406319A (zh) 2021-02-26
CN112406319B CN112406319B (zh) 2023-11-28

Family

ID=7467472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844090.8A Active CN112406319B (zh) 2019-08-23 2020-08-20 废液收容体及液体喷射装置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7322595B2 (zh)
CN (1) CN112406319B (zh)

Citation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5262499A (ja) * 2004-03-16 2005-09-29 Seiko Epson Corp 液体収容体、液体噴射装置
CN2749676Y (zh) * 2002-10-22 2006-01-04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液体容器及液体喷射装置
CN102673165A (zh) * 2011-03-08 2012-09-19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废液收纳体及液体消耗装置
CN202623517U (zh) * 2011-03-18 2012-12-26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废液收纳体及液体消耗装置
JP2014040045A (ja) * 2012-08-22 2014-03-06 Seiko Epson Corp 液体吸収体およびプリンター
CN204586131U (zh) * 2014-02-25 2015-08-26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废弃墨回收容器
CN105015170A (zh) * 2014-04-30 2015-11-04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废液收纳体、配件、废液回收单元以及液体喷射装置
CN106994834A (zh) * 2016-01-18 2017-08-01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废液收纳体以及液体喷射装置
CN108297554A (zh) * 2017-01-13 2018-07-20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废液收纳体及附件
CN108859421A (zh) * 2017-05-11 2018-11-23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液体喷射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9269207A (ja) * 2008-04-30 2009-11-19 Seiko Epson Corp 廃液回収体
JP2012196804A (ja) * 2011-03-18 2012-10-18 Seiko Epson Corp 廃液収容体及び液体消費装置
JP6657927B2 (ja) * 2015-12-24 2020-03-04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記録装置
JP2018065324A (ja) * 2016-10-21 2018-04-26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液体カートリッジ

Patent Citation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749676Y (zh) * 2002-10-22 2006-01-04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液体容器及液体喷射装置
JP2005262499A (ja) * 2004-03-16 2005-09-29 Seiko Epson Corp 液体収容体、液体噴射装置
CN102673165A (zh) * 2011-03-08 2012-09-19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废液收纳体及液体消耗装置
CN202623517U (zh) * 2011-03-18 2012-12-26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废液收纳体及液体消耗装置
JP2014040045A (ja) * 2012-08-22 2014-03-06 Seiko Epson Corp 液体吸収体およびプリンター
CN204586131U (zh) * 2014-02-25 2015-08-26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废弃墨回收容器
CN105015170A (zh) * 2014-04-30 2015-11-04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废液收纳体、配件、废液回收单元以及液体喷射装置
CN106994834A (zh) * 2016-01-18 2017-08-01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废液收纳体以及液体喷射装置
CN108297554A (zh) * 2017-01-13 2018-07-20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废液收纳体及附件
CN108859421A (zh) * 2017-05-11 2018-11-23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液体喷射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7322595B2 (ja) 2023-08-08
CN112406319B (zh) 2023-11-28
JP2021030567A (ja) 2021-03-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8011772B2 (en) Liquid container
KR101911128B1 (ko) 케이스, 액체 수용 용기, 접속 구조체, 인쇄재 공급 시스템, 및 인쇄 장치
CN111098600B (zh) 液体收容体、液体供给装置、液体喷射系统
KR102178041B1 (ko) 카트리지, 카트리지 유닛 및 액체 분사 시스템
CN105966080B (zh) 液体收容体、液体收容体单元以及液体供给装置
US11014369B2 (en) Cartridge and liquid ejecting system
CN107599635B (zh) 液体供给装置以及液体喷射装置
US11919315B2 (en) Cartridge
CN108724955B (zh) 液体供给单元
CN110901232A (zh) 废液收纳体以及配件
CN111619914B (zh) 液体容器
CN112406319B (zh) 废液收容体及液体喷射装置
JP5326703B2 (ja) 液体収容容器
JP5663971B2 (ja) 流体噴射装置
JP2006264276A (ja) 洗浄液収容体及び液体噴射装置
CN107933097B (zh) 液体容纳体
CN107599628B (zh) 液体喷射装置以及容器
CN107128072B (zh) 液体供应装置
CN110481163B (zh) 液体喷射装置
US11958295B2 (en) Cartridge
JP2018008435A (ja) 液体供給装置及び液体噴射装置
CN110774769B (zh) 液体收纳体保持单元、液体供给装置以及液体喷射装置
CN112571967B (zh) 液体喷射头以及液体喷射装置
CN110171208B (zh) 墨水连接针、墨水填充用器具、墨盒
JP5725056B2 (ja) 液体収容容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