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366791A - 智能连接装置、启动电源以及电瓶夹 - Google Patents

智能连接装置、启动电源以及电瓶夹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366791A
CN112366791A CN202011318257.3A CN202011318257A CN112366791A CN 112366791 A CN112366791 A CN 112366791A CN 202011318257 A CN202011318257 A CN 202011318257A CN 112366791 A CN112366791 A CN 11236679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oad
power supply
electrically connected
connection
modu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1318257.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雷云
张智锋
全和清
程铭
林建平
欧阳明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Carku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Carku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Carku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Carku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11318257.3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2366791A/zh
Priority to EP21155325.0A priority patent/EP4002639A1/en
Priority to DE202021003986.4U priority patent/DE202021003986U1/de
Priority to US17/167,408 priority patent/US11277014B1/en
Publication of CN11236679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366791A/zh
Priority to CA3199720A priority patent/CA3199720A1/en
Priority to CN202180001843.1A priority patent/CN113474965A/zh
Priority to KR1020237017856A priority patent/KR20230093497A/ko
Priority to PCT/CN2021/094489 priority patent/WO2022105159A1/zh
Priority to EP21893315.8A priority patent/EP4250515A1/en
Priority to JP2023530683A priority patent/JP2023549947A/ja
Priority to PCT/CN2021/119611 priority patent/WO2022105411A1/zh
Priority to CA3136099A priority patent/CA3136099A1/en
Priority to PCT/CN2021/127718 priority patent/WO2022105578A1/zh
Priority to JP2021180290A priority patent/JP7348671B2/ja
Priority to KR1020210151191A priority patent/KR102655661B1/ko
Priority to US17/588,970 priority patent/US11979045B2/en
Priority to US18/319,814 priority patent/US20230291200A1/en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7/00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 H02J7/0029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with safety or protection devices or circuits
    • H02J7/0034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with safety or protection devices or circuits using reverse polarity correcting or protecting circuit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HEMERGENCY PROTECTIVE CIRCUIT ARRANGEMENTS
    • H02H7/00Emergency protective circuit arrang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pecific types of electric machines or apparatus or for sectionalised protection of cable or line systems, and effecting automatic switching in the event of an undesired change from normal working conditions
    • H02H7/18Emergency protective circuit arrang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pecific types of electric machines or apparatus or for sectionalised protection of cable or line systems, and effecting automatic switching in the event of an undesired change from normal working conditions for batteries; for accumulator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7/00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 H02J7/0029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with safety or protection devices or circuits
    • H02J7/00304Overcurrent protection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7/00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 H02J7/0029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with safety or protection devices or circuits
    • H02J7/00309Overheat or overtemperature protection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7/00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 H02J7/0029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with safety or protection devices or circuits
    • H02J7/0031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with safety or protection devices or circuits using battery or load disconnect circuit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7/00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 H02J7/0029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with safety or protection devices or circuits
    • H02J7/0036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with safety or protection devices or circuits using connection detecting circuits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一种智能连接装置、启动电源以及电瓶夹。该智能连接装置包括电源连接端、负载连接端、开关电路、驱动电源模块、以及反接检测模块。电源连接端、负载连接端分别与电池组件、外部负载电连接。反接检测模块检测到外部负载反接至负载连接端时输出第一控制信号至驱动电源模块,以控制驱动电源模块暂停给开关电路供电,使开关电路断电并保持在断开且失效的状态,从而断开电池组件与外部负载的电连接,以禁止电池组件对外部负载进行放电输出。该智能连接装置通过反接检测模块来直接控制驱动电源模块对开关电路的供电,可迅速响应外部负载的反接状态而及时地断开电池组件对外部负载的放电输出,从而可提升相关保护功能的检测速度和有效性。

Description

智能连接装置、启动电源以及电瓶夹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电子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智能连接装置、启动电源以及电瓶夹。
背景技术
目前市场上大多数应急启动电源产品虽然都可以实现为汽车引擎点火的应急启动输出功能,但大多数类似的产品的启动电路都没有自动识别连接极性的功能,在与汽车电瓶等外部负载的电气连接操作上,一些用户无法正确区分外部负载与启动电源的输出端口之间的电气连接极性。在两者极性接反时会发生短路,从而导致启动电源的电池或外部负载损坏,甚至会引发火灾造成财产受损、人员受伤等安全事件。
目前市场上也有一些启动电源带有极性识别电路或极性反接保护电路,但大多都是采用光电隔离器件作为极性检测器件,在极性反接时由光电隔离器件输出反接电平信号,再由控制器(MCU)根据该反接电平信号来断开启动电源的放电输出回路,控制器同时还驱动相应的状态指示电路进行报警提示。
然而,光电隔离器件、控制器存在成本较高、寿命容易衰减、响应时间长、容易受外部干扰而失效的应用缺陷,当用户把外部负载与启动电源的输出端口之间进行极性反接时,一旦光电隔离器件发生故障失效或者传递反接电平信号发生异常,往往会导致控制器做出误判,从而不能准确、及时地响应该反接电平信号来及时断开启动电源的放电输出,如此,容易造成启动电源或外部负载的损坏。
发明内容
本申请针对上述连接极性检测电路和电源输出控制系统的应用缺陷,提供一种智能连接装置、启动电源以及智能电瓶夹,能够迅速检测和响应外部负载的反接状态而及时控制电池组件对所述外部负载的放电输出,从而提升相关保护功能的检测速度和有效性,并提升电源输出控制系统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本申请的第一方面提供一种智能连接装置,所述智能连接装置包括电源连接端、负载连接端、开关电路、驱动电源模块、以及反接检测模块。所述电源连接端用于与电池组件电连接。所述负载连接端用于与外部负载电连接。所述开关电路电连接于所述电源连接端和所述负载连接端之间。所述驱动电源模块与所述开关电路电连接,所述驱动电源模块用于给所述开关电路提供驱动电源,使所述开关电路保持在通电且有效的状态。所述反接检测模块与所述负载连接端以及所述驱动电源模块分别电连接,所述反接检测模块用于通过所述负载连接端来检测所述外部负载的接入状态,以及在检测到所述外部负载反接至所述负载连接端时输出第一控制信号,并将所述第一控制信号输出至所述驱动电源模块,以控制所述驱动电源模块暂停给所述开关电路供电,使所述开关电路断电并保持在断开且失效的状态,从而断开所述电池组件与所述外部负载的电连接,以禁止所述电池组件对所述外部负载进行放电输出。
本申请的第二方面提供一种启动电源,所述启动电源包括壳体、电池组件、以及上述第一方面所述的智能连接装置。所述电池组件以及所述智能连接装置的至少部分结构设置于所述壳体内,所述智能连接装置的电源连接端与所述应急启动电源的电池组件电连接。
本申请的第三方面提供一种电瓶夹,所述电瓶夹包括壳体、电源输入接口、连接件、以及上述第一方面所述的智能连接装置。所述电源输入接口设于所述壳体上,所述电源输入接口用于与外部启动电源电连接,其中,所述外部启动电源包括电池组件。所述智能连接装置的至少部分结构设于所述壳体内,所述智能连接装置的电源连接端与所述电源输入接口电连接,并通过所述电源输入接口与所述外部启动电源的电池组件电连接。所述连接件一端与所述智能连接装置的负载连接端电连接,另一端用于与外部负载电连接。
本申请提供的所述智能连接装置通过利用所述反接检测模块输出的控制信号来直接控制驱动电源模块对开关电路的供电,从而可达到迅速响应与外部负载反接状态对应的控制信号,并及时地断开所述电池组件对所述外部负载的放电输出的目的,能够显著地提升相关保护功能的检测速度和有效性,进而能够显著地提升电源输出控制系统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方式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方式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申请的实施方式提供的一种智能连接装置的功能模块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的智能连接装置的电流输出回路的电路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所示的智能连接装置的反接检测模块和反接状态指示模块的电路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1所示的控制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的一实施方式提供的一种启动电源的功能模块示意图。
图6为图5所示的启动电源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申请的另一实施方式提供的一种启动电源的功能模块示意图。
图8为图7所示的启动电源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申请的实施方式提供的一种电瓶夹的功能模块示意图。
图10为图9所示的电瓶夹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主要元件符号说明
智能连接装置 100
电流输出回路 11
电源连接端 20
电源正连接端 BAT+
电源负连接端 BAT-
负载连接端 30
负载正连接端 CAR+
负载负连接端 CAR-
第一接地端 PGND
开关电路 40
开关装置 41
开关驱动模块 42
驱动电源模块 43
驱动电源输入端 431
控制开关 Q8
二极管 D3
电阻 R23
反接检测模块 50
第一检测端 51
第二检测端 52
驱动电压输入端 53
控制信号输出端 54
第一晶体管 Q3
第二晶体管 Q6
电阻 R4、R21、R22、R27、R26
二极管 D1
第二接地端 GND
负载连接状态指示模块 60
反接状态指示模块 61
开关单元 Q1
显示单元 611
发光二极管 LED2
报警单元 612
喇叭 LS1
电阻 R10、R11、R16
稳压二极管 D9
电容器 C6
正接状态指示模块 62
控制器 70
微控制器 U2
稳压电源模块 81
按键控制模块 82
负载电压检测模块 83
温度检测模块 84
电流检测模块 85
过流和短路保护模块 86
启动电源 200、200’
壳体 201、201’
电池组件 202
连接端口 203
充电接口 204
电瓶夹 300
壳体 301
电源输入接口 302
连接件 400、205、303
第一线夹 401
第二线夹 402
线缆 403
连接端子 404
外部电源设备 500
连接端口 501
如下具体实施方式将结合上述附图进一步说明本申请。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方式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方式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其中,附图仅用于示例性说明,表示的仅是示意图,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显然,所描述的实施方式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方式,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除非另有定义,本申请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本领域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申请在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实施方式的目的,不是旨在限制本申请。
本申请提供一种智能连接装置,所述智能连接装置利用所述反接检测模块输出的控制信号来直接控制驱动电源对开关电路的供电,从而可迅速响应与外部负载反接状态对应的控制信号,并及时地控制电池组件对所述外部负载的放电输出。其中,所述智能连接装置可应用于应急启动电源中,也可以应用于电瓶夹中。
图1为本申请提供的一种智能连接装置的功能模块示意图。如图1所示,智能连接装置100包括电源连接端20、负载连接端30以及开关电路40,其中,所述电源连接端20用于与电池组件(图未示)电连接,所述负载连接端30用于与外部负载(图未示)电连接,所述开关电路40电连接于所述电源连接端20与所述负载连接端30之间。
请一并参阅图1和图2,所述电源连接端20、所述负载连接端30以及所述开关电路40构成所述电池组件对所述外部负载放电的电流输出回路11,所述开关电路40用于导通或断开所述电流输出回路11。如此,所述电池组件能够通过所述智能连接装置100对所述外部负载放电。
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电源连接端20包括电源正连接端BAT+和电源负连接端BAT-,其中,所述电源正连接端BAT+和电源负连接端BAT-用于与所述电池组件的正极和负极一一对应电连接。所述电池组件通过所述电源连接端20接入所述智能连接装置100中,从而为所述智能连接装置100提供工作电压,以及通过所述开关电路40为所述外部负载提供电力。可以理解的是,当所述智能连接装置100应用于应急启动电源中时,所述电池组件可为所述应急启动电源的内置电池组件。当所述智能连接装置100应用于电瓶夹中时,所述电池组件可为外部电源设备,例如外部应急启动电源或其他储能电源设备的电池组件。
所述负载连接端30包括负载正连接端CAR+和负载负连接端CAR-,其中,所述负载正连接端CAR+和负载负连接端CAR-用于与所述外部负载的正极和负极一一对应电连接,所述负载负连接端CAR-还与第一接地端PGND电连接。所述外部负载可为汽车电池或汽车引擎。可以理解的是,所述汽车电池包括但不限于铅酸电池、锂电池、超级电容等。例如,假设所述电池组件为外部应急启动电源包含的电池组件,而所述外部负载为汽车电池或汽车引擎,则当外部应急启动电源通过所述电源连接端20正确接入所述智能连接装置100中,且所述外部负载正确接入所述负载连接端30中时,所述外部应急启动电源即可通过所述电源连接端20、所述开关电路40、所述负载连接端30构成的所述电流输出回路11启动放电输出,即为所述汽车电池或汽车引擎提供应急启动电源,这里也可以理解为所述外部应急启动电源给所述汽车电池或汽车引擎充电,如此,汽车在所述汽车电池或汽车引擎在电量不足时也能被启动。
请再次参阅图1,所述智能连接装置100还包括与所述电源连接端20电连接的稳压电源模块81,所述稳压电源模块81用于通过所述电源连接端20接收所述电池组件的输入电压,并对所述输入电压进行电压转换以输出一稳定电压VCC,例如5V的直流电压,以给所述智能连接装置100的各个功能模块提供稳定的供电电压。例如,当外部应急启动电源通过所述电源连接端20正确接入所述智能连接装置100中时,所述稳压电源模块81即可获得所述输入电压而正常工作,并输出所述稳定电压VCC,以给所述智能连接装置100内部的各个功能模块供电,使各个功能模块通电而正常工作。其中,所述稳压电源模块81可采用DC-DC转换器或线性稳压器,例如低压差线性稳压器(low dropout regulator,LDO)。
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智能连接装置100还包括与所述开关电路40电连接的驱动电源模块43,所述驱动电源模块43用于给所述开关电路40提供驱动电源,使所述开关电路40保持在通电且有效的状态。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开关电路40的通断状态需要在所述开关电路40处于通电且有效的状态下才能被控制,而在所述开关电路40处于断电状态时,所述开关电路40自动断开且失效,其通断状态无法被控制。应当说明的是,本文中涉及的所述开关电路40的“失效”是指禁止所述开关电路40响应相关信号,例如驱动信号,即,所述开关电路40处于不受相关信号的控制的无效状态。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驱动电源模块43与所述电源连接端20电连接,所述开关电路40的驱动电源由电连接至所述电源连接端20的电池组件来提供。可选地,在其他实施方式中,所述驱动电源模块43也可与所述稳压电源模块81电连接,所述开关电路40的驱动电源由所述稳压电源模块81输出的稳定电压VCC来提供。
所述智能连接装置100还包括与所述开关电路40电连接的控制器70,所述控制器70用于输出驱动信号RELAY_EN2至所述开关电路40,以导通处于通电且有效的状态下的所述开关电路40,即,所述开关电路40在接收到所述控制器70输出的驱动信号时进入导通状态,从而使所述电池组件能够与所述外部负载电连接,并对所述外部负载进行放电输出。
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智能连接装置100还包括与所述控制器70电连接的按键控制模块82,所述按键控制模块82能够接收用户的按压操作而产生按键指令,以强制所述控制器70输出所述驱动信号RELAY_EN2,从而实现所述电池组件对外部负载进行的放电输出。
可以理解的是,所述控制器70的工作模式可包括自动输出模式和强制输出模式。在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控制器70在通电后默认进入自动输出模式。当所述控制器70处于自动输出模式时,所述控制器70在确定所述外部负载正接至所述负载连接端30,且所述外部负载的电压满足预设条件时才输出所述驱动信号RELAY_EN2。所述控制器70在接收到所述按键指令时进入强制输出模式,并响应所述按键指令而立刻输出所述驱动信号RELAY_EN2。在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控制器70在响应所述按键指令并输出所述驱动信号RELAY_EN2之后,恢复自动输出模式。
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开关电路40包括开关装置41以及开关驱动模块42,其中,所述开关装置41电连接于所述电源连接端20和所述负载连接端30之间。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开关装置41电连接于所述电源正连接端BAT+和所述负载正连接端CAR+之间。在其他实施方式中,所述开关装置41也可以电连接于所述电源负连接端BAT-和所述负载负连接端CAR-之间。所述开关装置41可采用电磁式继电器或者半导体功率器件,例如MOSFET。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开关装置41采用电磁式继电器K1。
所述开关驱动模块42电连接于所述开关装置41与所述控制器70之间,所述控制器70用于将所述驱动信号RELAY_EN2发送至所述开关驱动模块42,以通过所述开关驱动模块42来导通所述开关装置41。
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智能连接装置100还包括与所述负载连接端30电连接的反接检测模块50,所述反接检测模块50用于通过所述负载连接端30来检测所述外部负载的接入状态,并根据检测结果输出相应的控制信号C_EN。其中,所述控制信号C_EN包括第一控制信号和第二控制信号。
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反接检测模块50还与所述驱动电源模块43电连接,所述反接检测模块50还用于将所述控制信号C_EN发送至所述驱动电源模块43,以控制所述驱动电源模块43给所述开关电路40供电,或者控制所述驱动电源模块43暂停给所述开关电路40供电。
具体地,所述反接检测模块50在检测到所述外部负载反接至所述负载连接端30时输出所述第一控制信号,并将所述第一控制信号输出至所述驱动电源模块43,以控制所述驱动电源模块43暂停给所述开关电路40供电,使所述开关电路40断电并保持在断开且失效的状态,从而断开所述电池组件与所述外部负载的电连接,即,切断所述电池组件对所述外部负载放电的电流输出回路11,以禁止所述电池组件对所述外部负载进行放电输出。
所述反接检测模块50还用于在检测到所述负载连接端30空载或所述外部负载正接到所述负载连接端30时输出所述第二控制信号,并将所述第二控制信号输出至所述驱动电源模块43,以控制所述驱动电源模块43给所述开关电路40供电,使所述开关电路40通电并保持在断开且有效的状态。可以理解的是,所述开关电路40在通电状态下才可被所述控制器70根据实际运行状况进行导通或断开的控制,从而实现所述电池组件对外部负载进行的放电输出,或禁止所述电池组件对外部负载进行放电输出。
由于用户可以通过所述按键控制模块82来强制所述控制器70输出所述驱动信号RELAY_EN2,因此,在所述外部负载反接至所述负载连接端30时将所述开关电路40断电,可以避免所述开关电路40响应由用户输入的按键指令来强制所述控制器70输出的所述驱动信号RELAY_EN2,从而禁止所述电池组件对所述外部负载进行放电输出,如此,可以确保电路的用电安全。另外,通过利用所述反接检测模块50输出的控制信号来直接控制所述驱动电源模块43对所述开关电路40的供电,从而可达到迅速响应与外部负载反接状态对应的第一控制信号,并及时地断开所述电池组件对所述外部负载的放电输出的目的。
下面将结合图2和图3对所述驱动电源模块43和所述反接检测模块50的电路结构以及工作原理进行介绍。
请参阅图2,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驱动电源模块43包括驱动电源输入端431和控制开关Q8,所述控制开关Q8电连接于所述驱动电源输入端431和所述开关电路40之间,其中,所述开关电路40通过所述驱动电源输入端431来接收所述驱动电源。
具体地,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驱动电源输入端431与所述电源正连接端BAT+电连接。可选地,在其他实施方式中,所述驱动电源输入端431可与所述稳压电源模块81电连接。
所述控制开关Q8的第一连接端S通过二极管D3与所述驱动电源输入端431电连接,其中,所述二极管D3的正极与所述驱动电源输入端431电连接,负极与所述控制开关Q8的第一连接端S电连接。所述控制开关Q8的第二连接端D与所述开关装置41电连接,所述控制开关Q8的控制端G通过电阻R23以及所述二极管D3与所述驱动电源输入端431电连接。所述控制开关Q8的控制端G还通过电阻R26与所述反接检测模块50电连接,从而实现所述反接检测模块50与所述驱动电源模块43的电连接,并使所述驱动电源模块43能够接收所述反接检测模块50输出的控制信号C_EN。
这里可以理解为,所述驱动电源模块43、所述开关装置41、以及所述开关驱动模块42电连接以构成所述开关装置41的供电回路,其中,所述驱动电源输入端431用于给所述开关装置41供电,所述控制开关Q8以及所述开关驱动模块42用于控制所述供电回路的通断状态。其中,所述控制开关Q8受控于所述反接检测模块50输出的控制信号,而所述开关驱动模块42受控于所述控制器70输出的驱动信号RELAY_EN2。所述供电回路在所述控制开关Q8以及所述开关驱动模块42均导通时导通,从而给所述开关装置41通电,例如给所述继电器K1的线圈通电,以导通所述开关装置41。
这里也可以理解为,所述驱动电源模块43、所述开关装置41、以及所述开关驱动模块42电连接以构成所述开关装置41的驱动回路,其中,所述驱动电源输入端431用于给所述驱动回路供电,所述控制开关Q8以及所述开关驱动模块42用于控制所述驱动回路的通断状态。所述开关装置41在所述驱动回路导通时进入导通状态,而所述驱动回路在所述开关装置41在所述控制开关Q8以及所述开关驱动模块42均导通时处于导通状态。
请参阅图3,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反接检测模块50为由晶体管组成的组合开关电路,包括第一检测端51、第二检测端52、驱动电压输入端53、控制信号输出端54、第一晶体管Q3、以及第二晶体管Q6。其中,所述第一检测端51与所述负载正连接端CAR+电连接,所述第二检测端52与所述负载负连接端CAR-电连接,如上文所述,所述负载负连接端CAR-还与第一接地端PGND电连接。所述驱动电压输入端53与电压源VCC电连接,所述反接检测模块50通过所述驱动电压输入端53来接收所述电压源提供的驱动电压,从而使所述反接检测模块50能够正常工作。其中,所述电压源可由所述稳压电源模块81输出的稳定电压VCC或由电连接至所述电源连接端20的电池组件来提供。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电压源由所述稳压电源模块81输出的稳定电压VCC来提供。
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晶体管Q3电连接于所述第一检测端51和所述第二晶体管Q6的控制端1之间,所述第一晶体管Q3的控制端1还与所述第二检测端52电连接。所述第二晶体管Q6电连接于所述控制信号输出端54和第二接地端GND(电源参考地,即电源负连接端)之间,所述第二晶体管Q6的控制端1还通过电阻R21与所述驱动电压输入端53电连接。
具体地,所述第一晶体管Q3的控制端1通过电阻R22电连接到所述第二检测端52,以及通过电阻R4电连接到所述第一晶体管Q3的第一连接端2。所述第一晶体管Q3的第一连接端2通过二极管D1电连接到所述第一检测端51,其中,所述二极管D1的负极与所述第一检测端51电连接,正极与所述第一晶体管Q3的第一连接端2电连接。所述第一晶体管Q3的第二连接端3通过电阻R27电连接到所述第二晶体管Q6的控制端1。所述控制信号输出端54还通过电阻R26与所述控制开关Q8的控制端G电连接,使所述反接检测模块50能够将所述控制信号C_EN输出至所述驱动电源模块43。
其中,所述第一晶体管Q3与所述第二晶体管Q6采用高电平导通的晶体管,例如NMOS管或NPN三极管,所述控制开关Q8采用低电平导通的晶体管,例如PMOS管或PNP三极管。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晶体管Q3采用NPN三极管,所述第二晶体管Q6采用NMOS管,所述控制开关Q8采用PMOS管。可以理解的是,所述反接检测模块50通过使用简单的晶体管(例如二极管、三极管、场效应管)和被动器件(例如电阻、电容)来实现对外部负载的极性反接检测功能,从而可以利用晶体管导通和断开速度快的特性迅速检测出外部负载的反接状态,进而能够显著地提升相关保护功能的检测速度和有效性。
工作时,所述反接检测模块50将所述控制信号C_EN输出至所述控制开关Q8的控制端G,以切换所述控制开关Q8的通断状态,从而控制所述驱动电源模块43对所述开关电路40的供电,进而控制所述电池组件对所述外部负载的放电输出。
具体地,若所述外部负载反接到所述负载连接端30,即,所述外部负载的正极电连接到所述负载负连接端CAR-,所述外部负载的负极电连接到所述负载正连接端CAR+,则所述第一晶体管Q3的控制端1接收到所述外部负载的正极的高电平信号,使所述第一晶体管Q3导通。所述第二晶体管Q6的控制端1通过导通的所述第一晶体管Q3电连接到所述外部负载的负极而接收到低电平信号,使所述第二晶体管Q6断开。所述控制开关Q8的控制端G以及所述控制信号输出端54电连接到所述驱动电源输入端431而处于高电平状态,这时,所述控制信号输出端54输出所述第一控制信号,其中,所述第一控制信号为高电平信号。
所述控制开关Q8由于其控制端G处于高电平状态而进入断开状态,这里也可以理解为所述控制开关Q8由于其控制端G接收到所述反接检测模块50的控制信号输出端54输出的所述第一控制信号(高电平信号)而进入断开状态,以断开所述驱动电源输入端431与所述开关电路40的电连接,使所述驱动电源输入端431暂停给所述开关电路40供电,从而使所述开关电路40断电并保持在断开且失效的状态。也就是说,所述继电器K1的线圈的驱动电压被切断,使继电器K1因为线圈断电而保持断开的状态。
若所述负载连接端30空载,或所述外部负载正接到所述负载连接端30,即,所述外部负载的正极电连接到所述负载正连接端CAR+,所述外部负载的负极电连接到所述负载负连接端CAR-,则所述第一晶体管Q3的控制端1电连接到所述第一接地端PGND而接收到低电平信号,使所述第一晶体管Q3断开。所述第二晶体管Q6的控制端1通过电阻R21电连接到所述驱动电压输入端53而接收到高电平信号,使所述第二晶体管Q6导通。所述控制信号输出端54通过导通的所述第二晶体管Q6电连接到所述第二接地端GND而处于低电平状态,这时,所述控制信号输出端54输出所述第二控制信号,其中,所述第二控制信号为低电平信号。
所述控制开关Q8由于其控制端G接收到所述反接检测模块50的控制信号输出端54输出的所述第二控制信号(低电平信号)而进入导通状态,以导通所述驱动电源输入端431与所述开关电路40的电连接,使所述驱动电源输入端431给所述开关电路40供电,从而使所述开关电路40通电并保持在断开且有效的状态。
可以理解的是,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控制开关Q8在常规状态下默认处于导通状态,从而使所述开关电路40在常规状态下通电并保持在断开且有效的状态。
本申请提供的所述智能连接装置100,通过采用由晶体管组成的组合开关电路作为反接检测模块,从而可利用晶体管导通和断开速度快的特性迅速检测出外部负载的反接状态;通过利用所述反接检测模块输出的控制信号来直接控制驱动电源模块对开关电路的供电,从而可达到迅速响应与外部负载反接状态对应的第一控制信号,并及时地断开所述电池组件对所述外部负载的放电输出的目的。可见,采用本申请提供的智能连接装置能够显著地提升相关保护功能的检测速度和有效性,从而能够显著地提升电源输出控制系统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另外,本申请提供的智能连接装置的关键器件成本低、外围电路简单可靠,不仅降低了产品的物料成本,同时还节省了产品售后的人力、物力成本。
可以理解的是,在其他实施方式中,所述反接检测模块50也可以采用由传感器件,例如采用光电耦合器构成的检测电路来实现对所述外部负载的反接检测功能。
请再次参阅图1,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智能连接装置100还包括与所述反接检测模块50电连接的反接状态指示模块61,所述反接检测模块50还用于将所述第一控制信号输出至所述反接状态指示模块61,以控制所述反接状态指示模块61发出报警信号来进行反接报警提示。
请再次参阅图3,所述反接状态指示模块61包括开关单元Q1、显示单元611和/或报警单元612。其中,所述显示单元611包括至少一个发光二极管或至少一个液晶显示器件,所述显示单元611与所述反接检测模块50电连接,所述反接检测模块50还用于将所述第一控制信号输出至所述显示单元611,以控制所述显示单元611发光或显示信息来进行反接报警提示。
所述报警单元612包括至少一个蜂鸣器或喇叭,所述报警单元612与所述反接检测模块50电连接,所述反接检测模块50还用于将所述第一控制信号输出至所述报警单元612,以控制所述报警单元612发出报警声音来进行反接报警提示。
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反接状态指示模块61包括所述显示单元611和所述报警单元612,所述显示单元611包括一个发光二极管LED2,所述报警单元612包括一个喇叭LS1。其中,所述开关单元Q1的控制端1通过电阻R11电连接到所述反接检测模块50的控制信号输出端54,以及通过稳压二极管D9电连接到所述第二接地端GND。所述开关单元Q1的第一连接端2电连接到所述第二接地端GND,所述发光二极管LED2与所述报警单元612并联电连接于所述电压源与所述开关单元Q1的第二连接端3之间。其中,所述发光二极管LED2的正极与所述电压源VCC电连接,所述发光二极管LED2的负极通过电阻R16电连接至所述开关单元Q1的第二连接端3。所述喇叭LS1通过电阻R10电连接至所述开关单元Q1的第二连接端3。所述开关单元Q1的第二连接端3还通过电容器C6与所述电压源VCC电连接。
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开关单元Q1采用高电平导通的晶体管,例如NMOS管或NPN三极管。
工作时,若所述外部负载反接到所述负载连接端30,如上文所述,所述控制信号输出端54输出所述第一控制信号,其中,所述第一控制信号为高电平信号,所述开关单元Q1由于其控制端1接收到所述反接检测模块50的控制信号输出端54输出的所述第一控制信号(高电平信号)而进入导通状态,从而导通所述发光二极管LED2和所述喇叭LS1所在的回路,使所述发光二极管LED2发光以及使所述喇叭LS1发出报警声音,以提示所述外部负载反接到所述负载连接端30。
若所述负载连接端30空载或所述外部负载正接到所述负载连接端30,如上文所述,所述控制信号输出端54输出所述第二控制信号,其中,所述第二控制信号为低电平信号,所述开关单元Q1由于其控制端1接收到所述反接检测模块50的控制信号输出端54输出的所述第二控制信号(低电平信号)而进入断开状态,从而切断所述发光二极管LED2和所述喇叭LS1所在的回路,使所述发光二极管LED2不发光以及使所述喇叭LS1不发出报警声音。
本申请提供的所述智能连接装置100,通过利用所述反接检测模块输出的控制信号来直接控制反接状态指示模块61的工作状态,从而可达到迅速响应与外部负载反接状态对应的第一控制信号,并及时地给用户提供反接状态的报警提示的目的,以便用户及时调整所述智能连接装置100与外部负载的电连接。
请再次参阅图1,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智能连接装置100还包括与所述负载连接端电连接的负载电压检测模块83,所述负载电压检测模块83用于通过所述负载连接端30检测所述外部负载的负载电压,并输出相应的负载电压信号。
所述控制器70还与所述负载电压检测模块83电连接,所述控制器70还用于在处于自动输出模式时接收所述负载电压检测模块83输出的负载电压信号,并根据所述负载电压信号确定所述外部负载的接入状态以及电压变化状态。所述控制器70还用于在确定所述外部负载正接至所述负载连接端30,且所述外部负载的负载电压满足预设条件时,输出驱动信号RELAY_EN2至所述开关电路40,以导通处于通电的有效状态下的所述开关电路40,从而使所述电池组件能够与所述外部负载电连接,并对所述外部负载进行放电输出。
以所述外部负载为汽车电池、所述电池组件为启动电源的电池组件为例,在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控制器70用于根据预设时间内接收到的所述负载电压信号判断所述汽车电池的电压值在预设时间内下降的幅度是否超过预设幅度阈值,即判断所述汽车电池的电压是否发生电压跌落。所述控制器70还用于在判断出所述汽车电池的电压值在预设时间内下降的幅度超过所述预设幅度阈值时,即,所述汽车电池的电压发生电压跌落,且电压跌落的斜率达到预设的下降斜率时,确定所述汽车电池的负载电压满足所述预设条件,从而输出所述驱动信号RELAY_EN2来导通所述开关电路40,使所述启动电源为所述汽车电池提供电力。可以理解的是,若所述汽车电池的电压值在预设时间内下降的幅度超过所述预设幅度阈值,即,所述汽车电池的电压发生电压跌落,说明所述汽车电池被用于启动汽车,此时,通过导通所述开关电路40即可利用所述启动电源为所述汽车电池提供电力,以便启动汽车。可以理解的是,所述控制器70仅在所述汽车电池用于启动汽车时才导通所述开关电路40,如此,既可节约启动电源的电量,又可确保汽车能够被启动。
在另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控制器70用于根据接收到的所述负载电压信号判断所述汽车电池的电压值是否小于预设电压阈值,并在确定所述汽车电池的电压值小于所述预设电压阈值时,根据预设时间内接收到的所述负载电压信号判断所述汽车电池的电压值在预设时间内下降的幅度是否超过预设幅度阈值,并在确定所述汽车电池的电压值在预设时间内下降的幅度超过所述预设幅度阈值时,确定所述汽车电池的负载电压满足所述预设条件,从而输出所述驱动信号RELAY_EN2来导通所述开关电路40,使所述启动电源为所述汽车电池提供电力。可以理解的是,若所述汽车电池的电压值小于所述预设电压阈值,说明所述汽车电池的电量不足,处于亏电状态。若所述汽车电池的电压值在预设时间内下降的幅度超过所述预设幅度阈值,说明所述汽车电池被用于启动汽车。如此,所述控制器70仅在所述智能连接装置100与亏电的汽车电池正接且所述汽车电池用于启动汽车时才导通所述开关电路40,既可节约启动电源的电量,又确保汽车能够被启动,同时还能防止所述汽车电池给所述启动电源反向充电。
在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智能连接装置100还可包括负载连接状态指示模块60,所述负载连接状态指示模块60可包括正接状态指示模块62和所述反接状态指示模块61。所述控制器70还可在确定所述外部负载正接至所述负载连接端30时控制所述正接状态指示模块62发出指示信号来给用户提供相应的工作状态指示。其中,所述正接状态指示模块62可包含至少一个发光二极管或者至少一个蜂鸣器。
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控制器70可采用可编程控制器件,比如微控制器(Micro-controller Unit,MCU)、可编程逻辑阵列(Field-Programmable Gate Array,FPGA)、或数字信号处理器(Digital Signal Processor,DSP)等。所述控制器70作为所述智能连接装置100的逻辑运算和控制中心,主要负责数据采集和转换、逻辑运算、数据通信及执行驱动输出等功能,所述控制器70的供电来自于所述稳压电源模块81输出的稳定电压VCC。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4所示,所述控制器70采用微控制器U2,可包括多个输入输出端口,所述控制器70可通过所述多个输入输出端口与其他功能模块或外部设备进行通信以及信息交互,从而可实现所述智能连接装置100的连接、驱动和控制等功能。
在本实施方式中,请再次参阅图1,所述智能连接装置100还可包括与所述控制器70电连接的通信接口模块(图未示),所述控制器70可通过所述通信接口模块与所外部设备(外部电源设备、外部负载)进行通信连接,以获取所述外部电源设备的电池组件的当前电池电压、最大电流输出能力、电池温度、工作状态、软件版本信息等,并根据获取的相关信息判断外部电源设备的电池组件的电参数是否满足给所述外部负载进行放电输出的条件,从而决定是否输出所述驱动信号RELAY_EN2来导通所述开关电路40。可以理解的是,所述控制器70也可以将自身的软件版本信息、所述智能连接装置100的正常和异常的工作状态、外部负载的电压和输出电流信号等发送给外部电源设备进行适配和相关保护。也就是说,所述智能连接装置100的控制器70能够通过所述通信接口模块来与外部设备进行信息交互,并执行相应的控制。
可以理解的是,当由通信接口模块提供的通信超时中断或数据交互信息出现异常信号时,或外部电源设备提供的电压不在程序设定的阈值范围内时,所述控制器70停止输出所述驱动信号RELAY_EN2,从而断开所述开关电路40,以切断所述电流输出回路11,同时输出相应的状态指示,以确保系统和外部设备的安全。
可选地,所述智能连接装置100还包括与所述控制器70电连接的温度检测模块84,所述温度检测模块84用于检测所述开关装置41和/或内置的所述电池组件等的工作温度,并将检测到的温度值反馈给所述控制器70。所述控制器70还根据接收到的温度值分析所述开关装置41和/或内置的所述电池组件等的工作温度是否超出预设阈值,以及在分析出所述开关装置41和/或内置的所述电池组件等的工作温度超出预设阈值时,暂停输出所述驱动信号RELAY_EN2,从而断开所述开关电路40,以切断所述电流输出回路11,确保系统运行的安全性。
可选地,所述智能连接装置100还包括电连接于所述电源连接端20与所述负载连接端30之间的电流检测模块85,所述电流检测模块85还与所述控制器70电连接。所述电流检测模块85用于在所述开关电路40处于导通状态期间实时采集所述电流输出回路11中的电流,即所述电池组件给所述外部负载输出的放电电流,并将检测到的电流采样信号反馈给所述控制器70。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电流检测模块85电连接于所述电源负连接端BAT-与所述负载负连接端CAR-之间。在其他实施方式中,所述电流检测模块85也可以电连接于所述电源正连接端BAT+与所述负载正连接端BAT+之间。所述控制器70还根据接收到的电流采样信号分析所述电池组件的放电输出是否正常,以及在分析出所述电池组件的放电输出异常时,暂停输出所述驱动信号RELAY_EN2,从而断开所述开关电路40,以切断所述电流输出回路11,确保系统运行的安全性。
可选地,所述智能连接装置100还包括过流和短路保护模块86,所述过流和短路保护模块86与所述电流检测模块85以及所述控制器70分别电连接,所述过流和短路保护模块86用于监测所述电流检测模块85输出的电流采样信号是否超出超过预设定的电流阈值,以及在监测到所述电流采样信号时输出中断触发信号给所述控制器70,使所述控制器70立即暂停输出所述驱动信号,从而可实现快速断开所述开关电路40,以切断所述电流输出回路11,确保系统运行的安全性。在其他实施方式中,所述过流和短路保护模块86的输出端也可以与所述开关电路40直接相连,从而在监测到所述电流采样信号时直接断开所述开关电路40。
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前面所述的示意图1仅仅是本申请用于实现检测外部负载的接入状态、以及所述电池组件对外部负载进行放电输出的功能的智能连接装置100的示例,并不构成对所述智能连接装置100的限定,所述智能连接装置100可以包括比图示更多或更少的部件,或者组合某些部件,或者不同的部件。
请参阅图5-图6,本申请还提供一种使用上述的智能连接装置100的启动电源200。如图5所示,所述启动电源200包括壳体201、电池组件202、以及上述的智能连接装置100。其中,所述电池组件202以及所述智能连接装置100的至少部分结构,例如电源连接端20、负载连接端30、开关电路40、驱动电源模块43、反接检测模块50、控制器70、稳压电源模块81、负载电压检测模块83、温度检测模块84、电流检测模块85、过流和短路保护模块86等,可以设置于所述壳体201内,所述智能连接装置100的至少部分结构,例如负载连接状态指示模块60、按键控制模块82等,可以设置于所述壳体201上。
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启动电源200还包括设于所述壳体201上的充电接口204,所述充电接口204用于与外部电源,例如市电电连接,以接收所述外部电源的供电而给所述电池组件202充电。其中,所述充电接口204的类型包括但不限于DC接口、USB接口、Micro USB口、Mini USB接口、Type-A接口、Type-C接口。
所述智能连接装置100的电源连接端20与所述启动电源200的电池组件202电连接。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5-图6所示,所述启动电源200还包括设于所述壳体201上的连接端口203,所述连接端口203与所述智能连接装置100的负载连接端30电连接,所述连接端口203用于通过接入外部连接件400来与所述外部负载电连接,即,所述连接件400一端与所述连接端口203可拆卸连接,另一端与所述外部负载可拆卸连接。其中,所述启动电源200的外观结构可采用图6所示的启动电源200的结构或其他结构,本申请中不对所述启动电源200的外观结构做具体限定。
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连接件400为线夹,包括第一线夹401、第二线夹402、线缆403、以及连接端子404,所述线缆403用于将所述第一线夹401和第二线夹402分别连接至所述连接端子404。所述连接端子404与所述连接端口203可拆卸电连接。其中,所述第一线夹401用于夹持所述外部负载的正极,所述第二线夹402用于夹持所述外部负载的负极,所述外部负载的正极和负极通过所述第一线夹401和所述第二线夹402、所述连接端子404、所述连接端口203与所述负载连接端30的负载正连接端CAR+和负载负连接端CAR-一一对应电连接。
可选地,在另一种实施方式中,如图7-图8所示,启动电源200’还包括连接件205,所述连接件205一端与所述智能连接装置100的负载连接端30电连接,另一端用于与所述外部负载电连接。也就是说,所述连接件205的一端内置于所述启动电源200’中。在所述另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连接件205为线夹。其中,所述连接件205除了不包含所述连接端子404之外,其他结构与所述连接件400的结构相似,在此不进行赘述。
本申请提供的所述启动电源200和200’通过使用上述的智能连接装置100,可利用所述反接检测模块50输出的控制信号来直接控制驱动电源对开关电路的供电,以达到迅速响应与外部负载反接状态对应的第一控制信号,并及时地断开所述电池组件对所述外部负载的放电输出的目的,从而能够显著地提升相关保护功能的检测速度和有效性,进而显著地提升电源输出控制系统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另外,本申请提供的智能连接装置的关键器件成本低、外围电路简单可靠,如此,不仅能降低启动电源200或200’的物料成本,同时还能节省产品售后的人力、物力成本。
请参阅图9-图10,本申请还提供一种使用上述的智能连接装置100的电瓶夹300。所述电瓶夹300包括壳体301、电源输入接口302、连接件303以及上述的智能连接装置100。其中,所述电源输入接口302设于所述壳体301上,所述电源输入接口302用于与外部电源设备500,例如应急启动电源电连接,其中,所述外部电源设备500包括电池组件(图未示)。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电源输入接口302为连接端子,所述外部电源设备500还包括与所述电瓶夹300的电源输入接口302适配的连接端口501,所述电瓶夹300通过所述电源输入接口302与所述连接端口501的可拆卸电连接来实现与所述外部电源设备500的电连接。
所述智能连接装置100的至少部分结构,例如电源连接端20、负载连接端30、开关电路40、驱动电源模块43、反接检测模块50、控制器70、稳压电源模块81、负载电压检测模块83、温度检测模块84、电流检测模块85、过流和短路保护模块86等,可以设于所述壳体301内,所述智能连接装置100的至少部分结构,例如负载连接状态指示模块60、按键控制模块82等,可以设置于所述壳体301上。
所述智能连接装置100的电源连接端20与所述电源输入接口302电连接,并通过所述电源输入接口302与所述外部电源设备500的电池组件电连接。
所述连接件303一端与所述智能连接装置100的负载连接端30电连接,另一端用于与外部负载电连接。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连接件303为线夹。其中,所述连接件303除了不包含所述连接端子404之外,其他结构与所述连接件400的结构相似,在此不进行赘述。
其中,所述电瓶夹300的外观结构可采用图10所示的电瓶夹300的结构或其他结构,本申请中不对所述电瓶夹300的外观结构做具体限定。
本申请提供的所述电瓶夹300通过使用上述的智能连接装置100,可利用所述反接检测模块50输出的控制信号来直接控制驱动电源对开关电路的供电,以达到迅速响应与外部负载反接状态对应的第一控制信号,并及时地断开所述电池组件对所述外部负载的放电输出的目的,从而能够显著地提升相关保护功能的检测速度和有效性,进而显著地提升电源输出控制系统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另外,本申请提供的智能连接装置100的关键器件成本低、外围电路简单可靠,如此,不仅能降低电瓶夹300的物料成本,同时还能节省产品售后的人力、物力成本。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方式仅用以说明本申请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尽管参照以上较佳实施方式对本申请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申请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等同替换都不应脱离本申请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Claims (14)

1.一种智能连接装置,包括:
电源连接端,用于与电池组件电连接;
负载连接端,用于与外部负载电连接;
开关电路,电连接于所述电源连接端和所述负载连接端之间;
驱动电源模块,与所述开关电路电连接,所述驱动电源模块用于给所述开关电路提供驱动电源,使所述开关电路保持在通电且有效的状态;以及
反接检测模块,与所述负载连接端以及所述驱动电源模块分别电连接,所述反接检测模块用于通过所述负载连接端来检测所述外部负载的接入状态,以及在检测到所述外部负载反接至所述负载连接端时输出第一控制信号,并将所述第一控制信号输出至所述驱动电源模块,以控制所述驱动电源模块暂停给所述开关电路供电,使所述开关电路断电并保持在断开且失效的状态,从而断开所述电池组件与所述外部负载的电连接,以禁止所述电池组件对所述外部负载进行放电输出。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智能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智能连接装置还包括与所述反接检测模块电连接的反接状态指示模块,所述反接检测模块还用于将所述第一控制信号输出至所述反接状态指示模块,以控制所述反接状态指示模块发出报警信号来进行反接报警提示。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智能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反接检测模块还用于在检测到所述负载连接端空载或所述外部负载正接到所述负载连接端时输出第二控制信号,并将所述第二控制信号输出至所述驱动电源模块,以控制所述驱动电源模块给所述开关电路供电,使所述开关电路通电并保持在断开且有效的状态。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智能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电源模块包括驱动电源输入端和控制开关,所述控制开关电连接于所述驱动电源输入端和所述开关电路之间,其中,所述开关电路通过所述驱动电源输入端来接收所述驱动电源;
所述反接检测模块与所述控制开关的控制端电连接,并将所述第一控制信号和所述第二控制信号输出至所述控制开关的控制端,以切换所述控制开关的通断状态,从而控制所述开关电路的通电状态;
其中,所述控制开关在接收到所述反接检测模块输出的所述第一控制信号时进入断开状态,以断开所述驱动电源输入端与所述开关电路的电连接,使所述驱动电源输入端暂停给所述开关电路供电,从而使所述开关电路断电并保持在断开且失效的状态;
所述控制开关在接收到所述反接检测模块输出的所述第二控制信号时进入导通状态,以导通所述驱动电源输入端与所述开关电路的电连接,使所述驱动电源输入端给所述开关电路供电,从而使所述开关电路通电并保持在断开且有效的状态。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智能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反接检测模块为由晶体管组成的组合开关电路。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智能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负载连接端包括负载正连接端和负载负连接端,其中,所述负载负连接端与第一接地端电连接;
所述反接检测模块包括:
第一检测端,与所述负载正连接端电连接;
第二检测端,与所述负载负连接端电连接;
驱动电压输入端,与电压源电连接,所述反接检测模块通过所述驱动电压输入端来接收所述电压源提供的驱动电压;
控制信号输出端;以及
第一晶体管和第二晶体管,其中,所述第一晶体管电连接于所述第一检测端和所述第二晶体管的控制端之间,所述第一晶体管的控制端还与所述第二检测端电连接;所述第二晶体管电连接于所述控制信号输出端和第二接地端之间,所述第二晶体管的控制端还通过电阻与所述驱动电压输入端电连接;
其中,所述控制开关的控制端分别与所述控制信号输出端以及所述驱动电源输入端电连接;其中,所述第一晶体管和所述第二晶体管采用高电平导通的晶体管,所述控制开关采用低电平导通的晶体管;
在所述外部负载反接到所述负载连接端时,所述第一晶体管导通,所述第二晶体管断开,所述控制开关的控制端以及所述控制信号输出端电连接到所述驱动电源输入端而处于高电平状态,从而使所述控制开关进入断开状态,以及使所述控制信号输出端输出所述第一控制信号,其中,所述第一控制信号为高电平信号;
在所述负载连接端空载或所述外部负载正接到所述负载连接端时,所述第一晶体管断开,所述第二晶体管导通,所述控制信号输出端通过导通的所述第二晶体管电连接到所述第二接地端而处于低电平状态,并输出所述第二控制信号,从而使所述控制开关进入导通状态,其中,所述第二控制信号为低电平信号。
7.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智能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反接检测模块为由传感器件构成的检测电路,其中,所述传感器件包括光电耦合器。
8.如权利要求1-7任意一项所述的智能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智能连接装置还包括:
负载电压检测模块,与所述负载连接端电连接,所述负载电压检测模块用于通过所述负载连接端检测所述外部负载的负载电压,并输出相应的负载电压信号;以及
控制器,与所述负载电压检测模块以及所述开关电路分别电连接,所述控制器还用于接收所述负载电压检测模块输出的负载电压信号,并根据所述负载电压信号确定所述外部负载的接入状态以及电压变化状态;
所述控制器还用于在确定所述外部负载正接至所述负载连接端,且所述外部负载的负载电压满足预设条件时,输出驱动信号至所述开关电路,以导通处于通电的有效状态下的所述开关电路,从而使所述电池组件能够与所述外部负载电连接,并对所述外部负载进行放电输出。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智能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开关电路包括:
开关装置,电连接于所述电源连接端和所述负载连接端之间;以及
开关驱动模块,电连接于所述开关装置与所述控制器之间,其中,所述控制器用于将所述驱动信号发送至所述开关驱动模块,以通过所述开关驱动模块来导通所述开关装置。
10.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智能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智能连接装置还包括与所述电源连接端电连接的稳压电源模块,所述稳压电源模块用于通过所述电源连接端接收所述电池组件的输入电压,并对所述输入电压进行电压转换以输出一稳定电压;
其中,所述电压源由所述稳压电源模块输出的稳定电压或由电连接至所述电源连接端的电池组件来提供;
所述驱动电源输入端与所述电源正连接端电连接,所述开关电路的驱动电源由电连接至所述电源连接端的电池组件来提供;或者,所述驱动电源输入端与所述稳压电源模块电连接,所述开关电路的驱动电源由所述稳压电源模块输出的稳定电压来提供。
11.如权利要求2-7任意一项所述的智能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反接状态指示模块包括:
显示单元,与所述反接检测模块电连接,所述反接检测模块还用于将所述第一控制信号输出至所述显示单元,以控制所述显示单元发光或显示信息来进行反接报警提示;和/或
报警单元,与所述反接检测模块电连接,所述反接检测模块还用于将所述第一控制信号输出至所述报警单元,以控制所述报警单元发出报警声音来进行反接报警提示。
12.一种启动电源,包括:
壳体;
电池组件;以及
如权利要求1-11任意一项所述的智能连接装置,所述电池组件以及所述智能连接装置的至少部分结构设置于所述壳体内,所述智能连接装置的电源连接端与所述启动电源的电池组件电连接。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启动电源,其特征在于,所述启动电源还包括设于所述壳体上的连接端口,所述连接端口与所述智能连接装置的负载连接端电连接,所述连接端口用于通过接入外部连接件来与外部负载电连接;或者
所述启动电源还包括连接件,所述连接件一端与所述智能连接装置的负载连接端电连接,另一端用于与所述外部负载电连接。
14.一种电瓶夹,包括:
壳体;
电源输入接口,设于所述壳体上,所述电源输入接口用于与外部电源设备电连接,其中,所述外部电源设备包括电池组件;
如权利要求1-11任意一项所述的智能连接装置,所述智能连接装置的至少部分结构设于所述壳体内,所述智能连接装置的电源连接端与所述电源输入接口电连接,并通过所述电源输入接口与所述外部电源设备的电池组件电连接;以及
连接件,所述连接件一端与所述智能连接装置的负载连接端电连接,另一端用于与外部负载电连接。
CN202011318257.3A 2020-11-19 2020-11-19 智能连接装置、启动电源以及电瓶夹 Pending CN112366791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7)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1318257.3A CN112366791A (zh) 2020-11-19 2020-11-19 智能连接装置、启动电源以及电瓶夹
EP21155325.0A EP4002639A1 (en) 2020-11-19 2021-02-04 Smart connection device, start-up power supply, and battery clamp
DE202021003986.4U DE202021003986U1 (de) 2020-11-19 2021-02-04 Intelligente Verbindungsvorrichtung, Startleistungsversorgung und Batterieklemme
US17/167,408 US11277014B1 (en) 2020-11-19 2021-02-04 Smart connection device, start-up power supply, and battery clamp
CN202180001843.1A CN113474965A (zh) 2020-11-19 2021-05-19 智能连接装置、启动电源以及电瓶夹
EP21893315.8A EP4250515A1 (en) 2020-11-19 2021-05-19 Smart connection apparatus, startup power supply, and battery clip
JP2023530683A JP2023549947A (ja) 2020-11-19 2021-05-19 スマート接続装置、始動電源及びバッテリークランプ
KR1020237017856A KR20230093497A (ko) 2020-11-19 2021-05-19 스마트 연결 장치, 시동 전원 및 배터리 클램프
PCT/CN2021/094489 WO2022105159A1 (zh) 2020-11-19 2021-05-19 智能连接装置、启动电源以及电瓶夹
CA3199720A CA3199720A1 (en) 2020-11-19 2021-05-19 Smart connection device, jump starter, and battery clamp
PCT/CN2021/119611 WO2022105411A1 (zh) 2020-11-19 2021-09-22 智能连接装置、启动电源设备以及电瓶夹设备
CA3136099A CA3136099A1 (en) 2020-11-19 2021-10-27 Smart connection device, jump starter, and battery clamp
PCT/CN2021/127718 WO2022105578A1 (zh) 2020-11-19 2021-10-29 智能连接装置、启动电源设备以及电瓶夹设备
JP2021180290A JP7348671B2 (ja) 2020-11-19 2021-11-04 スマート接続装置、始動電源及びバッテリークランプ
KR1020210151191A KR102655661B1 (ko) 2020-11-19 2021-11-05 스마트 연결 장치, 시동 전원 및 배터리 클램프
US17/588,970 US11979045B2 (en) 2020-11-19 2022-01-31 Smart connection device, jump starter, and battery clamp
US18/319,814 US20230291200A1 (en) 2020-11-19 2023-05-18 Smart connection device, jump starter and battery clamp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1318257.3A CN112366791A (zh) 2020-11-19 2020-11-19 智能连接装置、启动电源以及电瓶夹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366791A true CN112366791A (zh) 2021-02-12

Family

ID=7453270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1318257.3A Pending CN112366791A (zh) 2020-11-19 2020-11-19 智能连接装置、启动电源以及电瓶夹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2366791A (zh)

Cited By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644717A (zh) * 2021-08-20 2021-11-12 深圳市卓飞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启动连接装置、启动电源及启动方法
WO2022105578A1 (zh) * 2020-11-19 2022-05-27 深圳市华思旭科技有限公司 智能连接装置、启动电源设备以及电瓶夹设备
WO2022105159A1 (zh) * 2020-11-19 2022-05-27 深圳市华思旭科技有限公司 智能连接装置、启动电源以及电瓶夹
WO2023010551A1 (zh) * 2021-08-06 2023-02-09 深圳市华思旭科技有限公司 连接检测装置、启动电源设备以及电瓶夹设备
WO2023010464A1 (zh) * 2021-08-05 2023-02-09 深圳市华思旭科技有限公司 智能连接装置、启动电源设备以及电瓶夹设备
WO2023010530A1 (zh) * 2021-08-06 2023-02-09 深圳市华思旭科技有限公司 保护电路、启动电源设备及电瓶夹设备
CN115800456A (zh) * 2022-12-06 2023-03-14 惠州恒立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锂离子电池模组充放电防反接智能保护控制系统
WO2023039749A1 (zh) * 2021-09-15 2023-03-23 深圳市华思旭科技有限公司 自动打火方法、设备、启动电源设备和电瓶夹设备
WO2023060440A1 (zh) * 2021-10-12 2023-04-20 深圳市华思旭科技有限公司 连接装置、启动电源设备和电瓶夹设备
WO2024067696A1 (zh) * 2022-09-28 2024-04-04 谢燕琳 一种汽车启动电源及汽车启动装置

Cited By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2105578A1 (zh) * 2020-11-19 2022-05-27 深圳市华思旭科技有限公司 智能连接装置、启动电源设备以及电瓶夹设备
WO2022105159A1 (zh) * 2020-11-19 2022-05-27 深圳市华思旭科技有限公司 智能连接装置、启动电源以及电瓶夹
WO2022105411A1 (zh) * 2020-11-19 2022-05-27 深圳市华思旭科技有限公司 智能连接装置、启动电源设备以及电瓶夹设备
WO2023010464A1 (zh) * 2021-08-05 2023-02-09 深圳市华思旭科技有限公司 智能连接装置、启动电源设备以及电瓶夹设备
WO2023010551A1 (zh) * 2021-08-06 2023-02-09 深圳市华思旭科技有限公司 连接检测装置、启动电源设备以及电瓶夹设备
WO2023010530A1 (zh) * 2021-08-06 2023-02-09 深圳市华思旭科技有限公司 保护电路、启动电源设备及电瓶夹设备
CN113644717A (zh) * 2021-08-20 2021-11-12 深圳市卓飞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启动连接装置、启动电源及启动方法
WO2023039749A1 (zh) * 2021-09-15 2023-03-23 深圳市华思旭科技有限公司 自动打火方法、设备、启动电源设备和电瓶夹设备
WO2023060440A1 (zh) * 2021-10-12 2023-04-20 深圳市华思旭科技有限公司 连接装置、启动电源设备和电瓶夹设备
WO2024067696A1 (zh) * 2022-09-28 2024-04-04 谢燕琳 一种汽车启动电源及汽车启动装置
CN115800456A (zh) * 2022-12-06 2023-03-14 惠州恒立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锂离子电池模组充放电防反接智能保护控制系统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2366791A (zh) 智能连接装置、启动电源以及电瓶夹
CN112366790A (zh) 智能连接装置、启动电源以及电瓶夹
CN112366787A (zh) 智能连接装置、启动电源以及电瓶夹
CN112366788A (zh) 智能连接装置、启动电源以及电瓶夹
CN112366789A (zh) 智能连接装置、启动电源以及电瓶夹
KR102655661B1 (ko) 스마트 연결 장치, 시동 전원 및 배터리 클램프
JP7237380B2 (ja) スマート接続装置、始動電源及びバッテリークランプ
CN113474965A (zh) 智能连接装置、启动电源以及电瓶夹
WO2022105159A1 (zh) 智能连接装置、启动电源以及电瓶夹
CN215528626U (zh) 智能连接装置、启动电源以及电瓶夹
CN215681825U (zh) 智能连接装置、启动电源以及电瓶夹
CN215528628U (zh) 智能连接装置、启动电源以及电瓶夹
CN215528625U (zh) 智能连接装置、启动电源以及电瓶夹
CN215528627U (zh) 智能连接装置、启动电源以及电瓶夹
WO2023010464A1 (zh) 智能连接装置、启动电源设备以及电瓶夹设备
WO2023015446A1 (zh) 输出控制电路、启动电源和电瓶夹
CN108879587B (zh) 保护电路及移动终端
CN112018857A (zh) 一种电池管理系统与装置
WO2022105411A1 (zh) 智能连接装置、启动电源设备以及电瓶夹设备
US20050110462A1 (en) Power charger and rechargeable battery system
CN216362247U (zh) 连接装置、启动电源设备和电瓶夹设备
CN212366901U (zh) 一种电池管理系统与装置
CN216056797U (zh) 输出电路、启动电源设备和电瓶夹设备
CN214412271U (zh) 一种智能锂电安全系统
CN217506537U (zh) 电源设备、烧录连接设备及烧录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