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351633B - 散热组件以及电子设备 - Google Patents

散热组件以及电子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351633B
CN112351633B CN201910726415.XA CN201910726415A CN112351633B CN 112351633 B CN112351633 B CN 112351633B CN 201910726415 A CN201910726415 A CN 201910726415A CN 112351633 B CN112351633 B CN 112351633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flow
section
air
heat
heat dissipa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0726415.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2351633A (zh
Inventor
杨丛富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angzhou Hikvision Digital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angzhou Hikvision Digital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angzhou Hikvision Digital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Hangzhou Hikvision Digital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10726415.X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2351633B/zh
Publication of CN11235163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35163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235163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351633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7/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common to different types of electric apparatus
    • H05K7/20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ventilating, or heating
    • H05K7/20009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ventilating, or heating using a gaseous coolant in electronic enclosures
    • H05K7/20136Forced ventilation, e.g. by fans
    • H05K7/20145Means for directing air flow, e.g. ducts, deflectors, plenum or guides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散热组件以及电子设备。该散热组件包括:第一空气流道,围绕设置第一空气流道之外的第二空气流道,第二空气流道包括与外界连通的入口段,与入口段相连的过流面积缩小的收缩段,和与收缩段相连的过流面积逐扩大的扩散段,第一空气流道延伸穿过所述入口段,并且其起始端与外界连通,末端处于第二空气流道内并朝向收缩段,在入口段内设置有风扇,风扇驱动第二空气流道内的空气流过收缩段和扩散段,同时第一空气流道内的空气也流入收缩段并与第二空气流道内的空气混合。在散热组件中,第二空气流道和第一空气流道相互配合起到风量倍增作用,从而提高气流速度,有助于对电子设备的散热。

Description

散热组件以及电子设备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电子元器件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散热组件。本申请还涉及使用这种散热组件的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电子设备在使用过程中会发热,而导致电子设备的性能劣化,为此需要为电子设备进行散热。
在现有技术中,通常使用强迫风冷的方式来对电子设备进行散热,这是由于,电子设备中,强迫风冷的散热能力要比自然散热的能力大的多。强迫风冷是利用散热组件驱使气流经过电子设备的发热表面,把热量带走的一种冷却方法。在强迫风冷中,气流的速度越高,带走的热量越多,散热效果越好。
发明内容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提出了一种散热组件。根据本发明的散热组件,第二空气流道和第一空气流道相互配合起到风量倍增作用,从而提高气流速度。因此,本发明的散热组件对电子设备的散热效果也较好。
根据本发明第一方面的散热组件,包括:第一空气流道,围绕设置在所述第一空气流道之外的第二空气流道,所述第二空气流道包括与外界连通的入口段,与所述入口段相连的过流面积缩小的收缩段,和与所述收缩段相连的过流面积逐渐扩大的扩散段,所述第一空气流道的起始端与外界连通,且延伸穿过所述入口段,末端处于所述第二空气流道内并朝向所述收缩段,在所述入口段内设置有风扇,所述风扇引导所述第二空气流道内的空气流过所述收缩段和扩散段,并且引导所述第一空气流道内的空气流入所述收缩段。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风扇包括固定体和与所述固定体相连的逆压电弹性片,所述逆压电弹性片朝向所述收缩段延伸。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逆压电弹性片包括作为芯材的弹性金属片和分别形成在所述弹性金属片的两个表面上的逆压电陶瓷片,所述逆压电陶瓷片接收交流电而变形来使所述逆压电弹性片振动。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空气流道的末端处于所述收缩段内,所述第一空气流道的侧壁与所述收缩段的侧壁之间形成腔体。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收缩段的内径与所述第一空气流道的内径之比大于5:1小于等于15:1。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入口段的长度大于所述扩散段的长度,所述扩散段的长度大于所述收缩段的长度。在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中,所述入口段,收缩段以及扩散段的长度比为8:1:4。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空气流道包括具有装配端和自由端的第二管体,在所述第二管体的侧壁上开设有入风口,在所述第二管体内轴向偏离所述入风口和风扇设置有径向向里凸出的凸环,所述凸环朝向所述自由端延伸,所述凸环与所述入风口间隔的第一距离形成所述入口段,沿空气的流动方向,所述凸环具有处于上游的迎风区和处于下游并与所述迎风区连接的导风区,所述迎风区的厚度逐渐增大而在所述第二管体内形成所述收缩段,所述导风区的厚度从与所述迎风区的连接处开始逐渐减小而在所述第二管体内形成所述扩散段。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迎风区的表面为弧形面。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空气流道包括第一管体,在所述第一管体的起始端设置有与所述第二管体的装配端匹配的沿径向的装配挡板,以将所述第一管体和所述第二管体装配在一起。
根据本发明第二方面的电子设备,包括壳体,安装在所述壳体内的设备主体和根据上文所述的散热组件,所述散热组件的第二空气流道的扩散段朝向所述设备主体,以向所述设备主体吹风。
本发明还公开了另一种风扇,包括作为固定体的导热块,散热叶片,所述散热叶片的第一端为安装端,第二端为自由端,安装在所述散热叶片的第一端上的逆压电弹性片,所述逆压电弹性片在电流作用下产生振动,其中,所述散热叶片的第一端的根部和所述逆压电弹性片的根部固定安装在所述导热块上,以使得所述散热叶片在所述逆压电弹性片的驱动下振动。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散热叶片为弹性导热金属片体和石墨烯层的叠层结构。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导热金属片体为芯材,在所述导热金属片体的两个表面上形成有石墨烯层。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逆压电弹性片包括作为芯材的弹性金属片体和设置在所述弹性金属片体的两个表面上的逆压电陶瓷片,所述逆压电陶瓷片接收交流电而变形来使所述逆压电弹性片振动。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散热装置还包括与所述逆压电陶瓷片电连接的导线,以给所述逆压电陶瓷片提供交流电。
在一个实施例中,在所述散热叶片的第一端的两个表面上均安装有所述逆压电弹性片。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散热装置具有多个散热叶片,并且所述多个散热叶片分散安装在所述导热块上且在相同的平面内振动。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散热叶片的数量为两个,所述两个散热叶片在所述导热块的两侧正对布置或者错位布置。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散热叶片的数量大于两个,并且在所述导热块的两侧错位布置或正对布置。
本发明还公开了另一种的电子设备,包括电路板,处于所述电路板上的发热件,以及根据上文所述的散热装置,所述散热装置以所述导热块紧密贴合所述发热件的方式安装在所述电路板上。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如下:在本发明的散热组件中,第二空气流道包括与外界连通的入口段,与入口段相连的过流面积缩小的收缩段,和与收缩段相连的过流面积逐扩大的扩散段;第一空气流道延伸穿过入口段,并且其起始端与外界连通,末端处于第二空气流道内并朝向收缩段。这样,在使用散热组件时,会在收缩段处形成低压区,从而第一空气流道内的空气会被抽吸流入到收缩段内,并与第二空气流道内的空气混合,由此实现了风量倍增。此外,扩散段的过流面积沿空气流动方向逐渐扩大,有助于减小噪音。
附图说明
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申请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本申请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申请,并不构成对本申请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示意性地显示了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散热组件结构。
图2示意性地显示了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风扇。
图3是图2所示风扇的逆压电弹性片的结构。
图4示意性地显示了散热组件的第二管体。
图5示意性地显示了第二管体的内部结构。
图6示意性地显示了散热组件的第一管体。
图7示意性地显示了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电子设备。
图8示意性地显示了风扇在圆形散热组件内的设置方式。
图9示意性地显示了风扇在扁圆形散热组件内的设置方式。
图10示意性地显示了根据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的风扇的结构。
图11是图10的A部分的放大图。
图12示意性地显示了第二实施例的风扇的散热叶片的结构。
图13示意性地显示了第二实施例的风扇的逆压电弹性片的结构。
图14示意性地显示了根据本发明的第三实施例的风扇的结构。
图15示意性地显示了根据本发明的第四实施例的风扇的结构。
图16示意性地显示了图14所示的散热装置的变体。
图17示意性地显示了图15所示的散热装置的变体。
图18示意性地显示了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例的电子设备。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申请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具体实施例及相应的附图对本申请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图1示意性地显示了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散热组件1的结构。如图1所示,散热组件1包括:第一空气流道100和第二空气流道200,空气在第一空气流道100和第二空气流道200沿空心箭头130指示的方向流动。第二空气流道200围绕设置在第一空气流道100之外。第二空气流道200包括与外界连通的入口段201,与入口段201相连的收缩段202和与收缩段202相连的扩散段203。与入口段201相比,收缩段202的过流面积缩小。与收缩段202相比,沿空气流动方向,扩散段203的过流面积逐渐扩大。例如,从整体上看,沿空气流动方向,扩散段203的形状类似于喇叭口,并且喇叭口的小端与收缩段202相邻。第一空气流道100延伸穿过入口段201,并且其起始端101与外界连通,末端102处于第二空气流道200内并朝向收缩段202。散热组件1还包括设置在入口段201内的风扇300。风扇300引导第二空气流道200内的空气流过收缩段202和扩散段203,同时引导第一空气流道100内的空气流入收缩段202。在收缩段202内,来自第一空气流道100的空气与来自第二空气流道200内的空气混合,并一起从扩散段203流出。在一个实施例中,扩散段203形成散热组件1的出风口。
在使用散热组件1时,空气流向如图1中的空心箭头130所示。在风扇300驱动下,第二空气流道200内的空气流过收缩段202时,由于收缩段202的过流面积小于入口段201的过流面积,因此气流速度会提高从而使收缩段202的气压降低,即形成低压区。在这种情况下,第一空气流道100内的空气会被抽吸流入到收缩段202内,并与第二空气流道200内的空气混合,进而流入到扩散段203并从散热组件1中吹出,由此实现风量倍增。此外,扩散段203的过流面积沿空气流动方向逐渐扩大,有助于减小噪音。
应理解的是,在风扇300驱动第二空气流道200内的空气流动时,外界空气会不断进入入口段201而补充。另外,虽然在图1中示意性地显示了两个风扇300,实际上可以设置更多个风扇300。
优选地,第一空气流道100的末端102处于收缩段202内,第一空气流道100的侧壁与收缩段202的侧壁之间形成腔体。换句话说,第一空气流道100的内侧壁与收缩段202的内表面间隔开。发明人发现,通过这种结构,收缩段202的过流面积被进一步减小,从而使收缩段202的气压进一步降低,这更加有助于第一空气流道100内的空气被抽吸到收缩段202内,从而有助于实现风量倍增。更优选地,收缩段202的内径与第一空气流道100的内径之比大于5:1小于等于15:1。发明人发现,收缩段202的过流面积和第一空气流道100的过流面积的这种组合有助于实现风量倍增。若第一空气流道100的过流面积进一步增大,则会导致收缩段202的过流面积过小,反而不利于收缩段202的气压进一步降低,也就不利于实现风量倍增;而若第一空气流道100的过流面积进一步缩小,则不但不能有足量的空气从第一空气流道100流入到收缩段202内,收缩段内无法达到足够的低压以实现风量倍增,而且会产生较大的噪音,不利于散热组件1的使用。
优选地,入口段201的长度大于扩散段203的长度,扩散段203的长度大于收缩段202的长度。例如,入口段201,收缩段202以及扩散段203的长度比为8:1:4。例如,入口段201的长度为64mm,收缩段202的长度为8mm,扩散段203的长度为32mm。发明人发现,入口段201,收缩段202以及扩散段203这种长度组合不但有助于实现风量倍增,而且有助于消除噪音,从而有助于散热组件1的使用。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风扇300包括固定体301和与固定体301相连的逆压电弹性片302。在散热组件1的装配状态中,逆压电弹性片302朝向收缩段202延伸。固定器301固定安装在第二空气流道200的侧壁上,逆压电弹性片302则与第二空气流道200的侧壁间隔开。在使用时,给逆压电弹性片302施加交变电场,逆压电弹性片302就会在电场的作用下发生高频振动,从而驱动第二空气流道200内的空气流动。从整体上看,风扇300大体为面状,所占用的空间非常小。由此,可以极大地减小第二空气流道200的尺寸,散热组件1的尺寸也就可以大幅减小,这特别有利于应用到需要散热的电子设备中,例如室外的监控摄像机、路边机柜的小型服务器等。另外,由于风扇300并不具有轴承、电机等机械结构,因此极大地延长了风扇300寿命。
另外,图2所示的风扇300仅有一个逆压电弹性片302,然而可根据实际情况设置更多个逆压电弹性片302,并且这些逆压电弹性片302均与同一个固定体301相连。
图3示意性地显示了逆压电弹性片302的结构。如图3所示,逆压电弹性片302包括作为芯材的弹性金属片303和分别设置在弹性金属片体303的两个表面上的逆压电陶瓷片304。逆压电陶瓷片304接受交变电场而变形(例如,可以直接在逆压电陶瓷片304的表面上施加交流电),从而使逆压电弹性片302振动。应理解的是,施加在弹性金属片体303的两个表面上的逆压电陶瓷片304的交流电的频率应相互匹配,以使得两个逆压电陶瓷片304的变形相互配合,进而使逆压电弹性片302产生高频振动。
在一个实施例中,弹性金属片303可为钢片。在另一个实施例中,逆压电陶瓷片304可以为掺杂或非掺杂的钛酸钡系、锆钛酸铅系的压电陶瓷材料,例如Pb(Mn1/3Nb2/3)O3,还可以为偏铌酸盐系压电陶瓷,例如偏铌酸钾钠Na0.5·K0.5·NbO3
图4示意性地显示了散热组件1的第二管体400。第二管体400用于与第一管体600(如图6所示)配合形成第二空气流道200。图5示意性地显示了第二管体400的内部结构。如图4所示,第二管体400是通径直管,并且第二管体400具有装配端401和自由端402,在第二管体400的侧壁上开设有入风口403。在这种情况下,风扇300的固定器301固定安装在第二管体400的靠近装配端401的侧壁上,逆压电弹性片302则与第二管体400的侧壁间隔开并且朝向第二管体400的自由端402延伸。
在第二管体400内轴向偏离入风口403和风扇300设置有径向向里凸出的凸环404,并且凸环404朝向自由端402延伸。凸环404与入风口403间隔的第一距离形成入口段201。在使用中,装配端401用于与作为第一空气流道100的第一管体600装配在一起(如图1所示和下文所述),自由端402作为出风口。
沿空气的流动方向,凸环404具有处于上游的迎风区405和处于下游的导风区406,导风区406与迎风区405连接。优选地,导风区406与迎风区405平滑地连接。沿空气的流动方向,迎风区405的厚度逐渐增大而在第二管体400内形成收缩段202,导风区406的厚度从与迎风区405的连接处开始逐渐减小而在第二管体400内形成扩散段203。
在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中,迎风区405的表面为弧形面。发明人发现,弧形面有助于空气流动并且减少空气与迎风区405之间的摩擦,进而有助于提高风速。还应理解的是,迎风区405的表面也可以为斜面,这里不再赘述。
在一个实施例中,凸环404与第二管体400一体成型,从而方便制备第二管体。
在一个实施例中,入风口403可以为沿第二管体400的周向延伸的条状开口(如图4所示)。这种结构的入风口403的尺寸较大,有助于较大量的空气快速流入第二空气流道200内。在其他的实施例中,入风口403还可以为在第二管体400的侧壁上离散分布的多个通孔。可根据散热组件1的用途而相应的布设这些通孔,这样有助于扩大散热组件1的应用范围。
图6示意性地显示了散热组件1的用作第一空气流道100的第一管体600。如图6所示,第一管体600为直管,并且第一管体600具有起始端101和末端102。在第一管体600的起始端101处设置有沿径向的装配挡板603。装配挡板603的尺寸与第二管体400的装配端401的尺寸相匹配,以便于将第一管体600装配到第二管体400内。
在散热组件1的装配状态中,第一管体600处于第二管体400的内部,并且第一管体600的装配挡板603将第二管体400的装配端401完全封闭,末端102处于凸环404的迎风区405的范围内。这样,对于第二管体400而言,外界空气仅能从处于其侧壁上的入风口403流入到其内部。第一管体600的内部形成第一空气流道100,第一管体600和第二管体400之间的间隙形成第二空气流道200。
第二管体400和第一管体600可以为任何形状的管,例如圆管,椭圆形管或扁圆形管。优选地,如图4和图6所示,第二管体400和第一管体600大体为扁圆形管,这样有助于进一步减小散热组件1的尺寸,以有助于将散热组件1用到电子设备中。
在一个实施例中,在第二管体400和第一管体600为圆管时,风扇300可以有多个并且沿第二管体400或第一管体600周向均匀设置(如图8所示),以便于高效引导空气流动。在另一个实施例中,在第二管体400和第一管体600为椭圆形管或扁圆形管的情况下,风扇300也可以有多个并且设置为对应于椭圆的长轴或扁圆的平直部(如图9所示),这样风扇300的安装空间较大,方便了散热组件1的装配。
图7示意性地显示了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电子设备7。如图7所示,电子设备7包括壳体701,安装在壳体701内的设备主体702和根据上文所述的散热组件1。散热组件1的第二空气流道200的扩散段203朝向设备主体702,以向设备主体702吹风703。
图10示意性地显示了根据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的风扇1000的结构。如图10所示,风扇1000包括导热块1100和安装在导热块1100上的散热叶片1200。散热叶片1200的第一端1201为安装端,第二端1202为自由端。在散热叶片1200的第一端1201上的安装有逆压电弹性片1300。散热叶片1200的第一端1201的根部1203和逆压电弹性片1300的根部1303固定安装在导热块1100上,以使得散热叶片1200在逆压电弹性片1300的驱动下振动。
导热块1100可作为风扇1000的基座或如前文所述的固定体,例如在使用风扇1000时,将导热块1100贴合安装在待散热的器件上或者如上文所述的第二空气流道200的侧壁上,从而完成风扇1000的安装。
在对待散热的器件进行散热时,导热块1100接收待散热的器件产生的热量,并传递给散热叶片1200。在逆压电弹性片1300的驱动下,散热叶片1200会发生高频振动并搅动其周围的空气,这就提高了散热叶片1200与周围空气的对流换热系数,从而散热叶片1200可将热量快速散发到周围的空气中。这样就实现了风扇1000的快速散热作用。在一个实施例中,导热块1100为铝合金,以提高其传热能力。此外,散热叶片1200的高频振动也可以驱动空气向前流动。
此外,这种风扇1000不使用轴承等机械构件,因此其使用寿命较长。另外,这种风扇1000的体积较小,质量也较小,特别适合于用在小型,散热面积受限的电子产品上。
图11是图10的A部分的放大图,其示意性地显示了散热叶片1200在导热块1100上的安装结构。如图10所示,在导热块1100的侧面上构造有安装槽1101,散热叶片1200连同安装在其上的逆压电弹性片1300固定安装到安装槽1101内。具体来说,散热叶片1200的第一端1201的根部1203(逆压电弹性片1300的根部1303与根部1203一致)固定安装在安装槽1101内。应理解的是,散热叶片1200的根部1203的尺寸较小,只要能将散热叶片1200固定安装在安装槽1101内即可,以使得散热叶片1200的第二端1202的振幅更大,从而有助于提高风扇1000的散热能力。
优选地,在散热叶片1200的第一端1201的两个表面上均安装有逆压电弹性片1300。这样散热叶片1200的振动驱动力更大,从而有助于提高风扇1000的散热能力。
在一个实施例中,风扇1000具有多个散热叶片1200,并且多个散热叶片1200分散安装在导热块1100上且在相同的平面内振动。这样,多个散热叶片1200各自都起到散热作用,从而可以大幅提高风扇1000的散热能力。应注意的是,散热叶片1200的数量可以为两个,也可以为更多个。
在图14所示的实施例中,散热叶片1200的数量为两个,并且两个散热叶片1200正对地布置在导热块1100的两侧。从整体上来看,两个散热叶片1200相对于导热块1100对称布置。在另外的实施例中,还可以将两个散热叶片1200错位布置,如图16所示。这样,处于导热块1100两侧的两个散热叶片1200在振动时产生的作用力可相互抵消,从而避免风扇1000发生损坏。在错位布置的情况下,对于散热叶片1200的装配位置的精度要求较低,从而降低了风扇1000的制造难度。
散热叶片1200的数量可以为更多个并且布置在导热块1100的两侧。在一个实施例中,这些散热叶片1200在导热块1100的两侧正对地布置,如图17所示。这样,处于导热块1100两侧的散热叶片1200在振动时产生的作用力也可相互抵消,从而避免风扇1000发生损坏。在另外的实施例中,还可以将这些散热叶片1200在导热块1100的两侧错位布置,如图15所示。这样,对于散热叶片1200的装配位置的精度要求较低,从而降低了风扇1000的制造难度。应注意的是,在这种情况下,导热块1100同侧的散热叶片1200之间的间隙尺寸应当大于散热叶片1200的振幅,以防止散热叶片1200在振动时发生干涉。另外,对于图15和图17所示的实施例,每个散热叶片1200由单独的逆压电弹性片1300来驱动,以便于对每个散热叶片1200分别进行控制和维护。
散热叶片1200为弹性导热金属片体1204和石墨烯层1205的叠层结构。在图12所示的实施例中,弹性导热金属片体1204为芯材,并与导热块1100直接导热式接触;在弹性导热金属片体1204的两个表面上形成有石墨烯层1205,石墨烯层1205与导热块1100间隔开。由于弹性导热金属片体1204和石墨烯层1205都具有良好的导热性能,从而导热块1100的热量可快速传递给弹性导热金属片体1204,然后通过散热叶片1200的高频振动将热量快速散发到周围的空气中,从而实现风扇1000的快速散热作用。在一个实施例中,石墨烯层1205为独立的片体,并通过导热胶贴附在弹性导热金属片体1204上。石墨烯层1205还可以与导热块1100直接接触,从而导热块1100的部分热量也可以直接传递给石墨烯层1205,从而进一步有助于散热。此外,石墨烯层1205的弹性较好,因此在散热叶片1200振动过程中,不会导致石墨烯层1205损坏。
在一个实施例中,弹性导热金属片体1204为0.4mm厚的钢片,石墨烯层1205的厚度为0.1mm,弹性导热金属片体1204的总长度为55mm,逆压电弹性片1300的长度为25mm,根部1203的长度为5mm。发明人发现,这种弹性导热金属片体1204和这种逆压电弹性片1300的组合,使得散热叶片1200有适当的振幅和振动频率振动,从而风扇1000具有较高的散热效果。
图13示意性地显示了逆压电弹性片1300的结构。逆压电弹性片1300的与前文所述的第一实施例的风扇300的逆压电弹性片302类似。如图13所示,逆压电弹性片1300也包括作为芯材的弹性金属片303和分别设置在弹性金属片体303的两个表面上的逆压电陶瓷片304。逆压电陶瓷片304接受交变电场而变形。例如,风扇1000包括与逆压电陶瓷片304电连接的导线1305,以给逆压电陶瓷片304提供交流电,从而使逆压电弹性片1300振动。应理解的是,施加在弹性金属片体303的两个表面上的逆压电陶瓷片304的交流电的频率应相互匹配,以使得两个逆压电陶瓷片304的变形相互配合,进而使逆压电弹性片1300产生高频振动。
在一个实施例中,弹性金属片303可为钢片。在另一个实施例中,逆压电陶瓷片304可以为掺杂或非掺杂的钛酸钡系、锆钛酸铅系的压电陶瓷材料,例如Pb(Mn1/3Nb2/3)O3,还可以为偏铌酸盐系压电陶瓷,例如偏铌酸钾钠(Na0.5·K0.5·NbO3)。
图18示意性地显示了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电子设备1900。电子设备1900可以为小型、散热面积受限的电子产品,例如门禁、门铃、移动设备(如执法记录仪、行车记录仪、热像仪)和摄像机等。
电子设备1900包括电路板1970,处于电路板1970上的电路板1901,以及根据上文所述的风扇1000。风扇1000以导热块1100紧密贴合电路板1901的方式安装在电路板1970上。电路板1901例如可以是处理器。
当电路板1901工作而发热时,导热块1100会接收电路板1901产生的热量,并传递给散热叶片1200。在逆压电弹性片1300的驱动下,散热叶片1200会发生高频振动并搅动其周围的空气而与周围的空气发生对流换热,从而散热叶片1200可将热量快速散发到周围的空气中。这样就实现了风扇1000对电路板1901的快速散热作用。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申请。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本申请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申请的精神和原理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申请的权利要求范围之内。

Claims (9)

1.一种散热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空气流道,围绕设置在所述第一空气流道之外的第二空气流道,
所述第二空气流道包括与外界连通的入口段,与所述入口段相连的过流面积缩小的收缩段,和与所述收缩段相连的过流面积逐渐扩大的扩散段,
所述第一空气流道的起始端与外界连通、且延伸贯穿所述入口段,末端朝向所述收缩段,
在所述入口段内设置有风扇,所述风扇引导所述第二空气流道内的空气流过所述收缩段和扩散段,并且引导所述第一空气流道内的空气流入所述收缩段;
所述风扇包括固定体和安装于所述固定体上的散热叶片,所述散热叶片的第一端为安装端,所述散热叶片的第二端为自由端,所述散热叶片的第一端安装有逆压电弹性片,所述散热叶片的第一端的根部和所述逆压电弹性片的根部固定安装于所述固定体,以使所述散热叶片在所述逆压电弹性片的驱动下振动;
所述散热叶片的所述根部的尺寸相比于所述散热叶片除所述根部之外的其它部位的尺寸较小,以使所述散热叶片的第二端的振幅更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逆压电弹性片包括作为芯材的弹性金属片和分别形成在所述弹性金属片的两个表面上的逆压电陶瓷片,所述逆压电陶瓷片接收交流电而变形来使所述逆压电弹性片振动。
3.根据权利要求1到2中任一项所述的散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空气流道的末端处于所述收缩段内,所述第一空气流道的侧壁与所述收缩段的侧壁之间形成腔体。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散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收缩段的内径与所述第一空气流道的内径之比大于5:1小于等于15:1。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入口段的长度大于所述扩散段的长度,所述扩散段的长度大于所述收缩段的长度。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空气流道包括具有装配端和自由端的第二管体,在所述第二管体的侧壁上开设有入风口,在所述第二管体内轴向偏离所述入风口和风扇设置有径向向里凸出的凸环,所述凸环朝向所述自由端延伸,
所述凸环与所述入风口间隔的第一距离形成所述入口段,
沿空气的流动方向,所述凸环具有处于上游的迎风区和处于下游并与所述迎风区连接的导风区,所述迎风区的厚度逐渐增大而在所述第二管体内形成所述收缩段,所述导风区的厚度从与所述迎风区的连接处开始逐渐减小而在所述第二管体内形成所述扩散段。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散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迎风区的表面为弧形面。
8.根据权利要求6或7所述的散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空气流道包括第一管体,在所述第一管体的起始端设置有与所述第二管体的装配端匹配的沿径向的装配挡板,以将所述第一管体和所述第二管体装配在一起。
9.一种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安装在所述壳体内的设备主体和根据权利要求1到8中任一项所述的散热组件,所述散热组件的第二空气流道的扩散段朝向所述设备主体,以向所述设备主体吹风。
CN201910726415.XA 2019-08-07 2019-08-07 散热组件以及电子设备 Active CN112351633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726415.XA CN112351633B (zh) 2019-08-07 2019-08-07 散热组件以及电子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726415.XA CN112351633B (zh) 2019-08-07 2019-08-07 散热组件以及电子设备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351633A CN112351633A (zh) 2021-02-09
CN112351633B true CN112351633B (zh) 2022-09-27

Family

ID=7436720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0726415.XA Active CN112351633B (zh) 2019-08-07 2019-08-07 散热组件以及电子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2351633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623133B (zh) * 2021-10-12 2021-12-03 江苏利润友机械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具有防护功能的风电场功率控制装置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101734A (zh) * 2014-04-22 2015-11-25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散热装置及具有该散热装置的机柜
JP2018190921A (ja) * 2017-05-11 2018-11-29 日本電産サンキョー株式会社 駆動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8322889B2 (en) * 2006-09-12 2012-12-04 GE Lighting Solutions, LLC Piezofan and heat sink system for enhanced heat transfer
US7692922B2 (en) * 2007-06-30 2010-04-06 Intel Corporation Heatsink,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same, and microelectronic package containing same
EP2850324A2 (en) * 2012-05-16 2015-03-25 Dyson Technology Limited A fan
CN203757793U (zh) * 2014-03-14 2014-08-06 黎结芝 新型的电磁炉
CN205078426U (zh) * 2015-10-27 2016-03-09 李胜 一种风扇装置
CN205078481U (zh) * 2015-10-27 2016-03-09 李胜 一种无叶风扇空气加湿结构
CN106793668B (zh) * 2015-11-19 2019-06-11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散热器及通信设备
US20190017491A1 (en) * 2017-07-12 2019-01-17 Hongman Co., Ltd. Wind gathering device
CN207945106U (zh) * 2018-03-02 2018-10-09 李胜 一种无叶风扇导风结构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101734A (zh) * 2014-04-22 2015-11-25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散热装置及具有该散热装置的机柜
JP2018190921A (ja) * 2017-05-11 2018-11-29 日本電産サンキョー株式会社 駆動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351633A (zh) 2021-02-0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6439299B1 (en) Heatsink apparatus
US20040221603A1 (en) Method and system for cooling high power density devices
US20100170657A1 (en) Integrated blower diffuser-fin heat sink
US11306711B2 (en) Miniature cooling system
CN104205870A (zh) 使用无源辐射器的对流气流
JP2005311343A (ja) 熱発生デバイス用冷却機構
EP1239716A2 (en) Apparatus for cooling an electronic component and electronic device comprising the apparatus
JPH0340462A (ja) 流体熱交換器
TWI614409B (zh) 氣冷散熱裝置
TW201340853A (zh) 散熱模組
CN112351633B (zh) 散热组件以及电子设备
WO2006117962A1 (ja) 冷却装置、ヒートシンク及び電子機器
US20110168361A1 (en) Heat dissipation device and airflow generator thereof
US7463484B2 (en) Heatsink apparatus
CN112351634B (zh) 散热装置和电子设备
JP2001217366A (ja) 回路部品の冷却装置
JP2006310673A (ja) 噴流発生装置、ヒートシンク、冷却装置及び電子機器
WO2018196141A1 (zh) 一种功率放大器
JP2018113321A (ja) 空気調和機の室外機
JP4999071B2 (ja) ヒートシンク
JP2007273930A (ja) 冷却部材
JP2007294785A (ja) 熱伝達子集合体部材
JP3405900B2 (ja) ヒートシンク装置
EP1579155B1 (en) Method and system for cooling high power density devices
JPH02181957A (ja) ヒートシンク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