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346599B - 显示面板及触控显示装置 - Google Patents

显示面板及触控显示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346599B
CN112346599B CN202011380482.XA CN202011380482A CN112346599B CN 112346599 B CN112346599 B CN 112346599B CN 202011380482 A CN202011380482 A CN 202011380482A CN 112346599 B CN112346599 B CN 112346599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ouch
bending
sub
bending region
touch tra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1380482.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2346599A (zh
Inventor
卢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ubei Changjiang New Display Industry Innovation Cente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ubei Changjiang New Display Industry Innovation Cente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ubei Changjiang New Display Industry Innovation Center Co Ltd filed Critical Hubei Changjiang New Display Industry Innovation Center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11380482.X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2346599B/zh
Priority to CN202210880487.1A priority patent/CN115268693A/zh
Priority to CN202210880516.4A priority patent/CN115268694A/zh
Priority to CN202210878877.5A priority patent/CN115268692A/zh
Publication of CN11234659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34659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234659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346599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3Arrangements for converting the position or the displacement of a member into a coded form
    • G06F3/041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3Arrangements for converting the position or the displacement of a member into a coded form
    • G06F3/041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 G06F3/0416Control or interface arrang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digitisers
    • G06F3/04164Connections between sensors and controllers, e.g. routing lines between electrodes and connection pad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2203/00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G06F3/00 - G06F3/048
    • G06F2203/041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G06F3/041 - G06F3/045
    • G06F2203/04102Flexible digitiser, i.e. constructional details for allowing the whole digitising part of a device to be flexed or rolled like a sheet of paper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10/00Energy generation through renewable energy sources
    • Y02E10/50Photovoltaic [PV] energy
    • Y02E10/549Organic PV cell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Devices For Indicating Variable Information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AREA)
  • Electroluminescent Light Source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显示面板及触控显示装置。包括弯折区和非弯折区,弯折区包括至少一个弯折轴,弯折区绕弯折轴弯折;衬底基板;发光层,设置在衬底基板的一侧;触控层,设置在发光层远离衬底基板的一侧,触控层包括多个第一触控走线,第一触控走线沿第一方向延伸,第一方向平行于弯折轴;弯折区内的第一触控走线密度为N1,非弯折区内的第一触控走线密度为N2,其中0≤N1<N2。在弯折时,本申请的弯折区内触控层难以产生裂纹,进而提高显示面板和触控显示装置的使用寿命。

Description

显示面板及触控显示装置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触控显示技术领域,尤其是一种显示面板及触控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为了满足人们对电子产品的各种需求,能够弯折、折叠的电子产品也越来越多地被使用。在一些情况下,带有触控显示屏的电子产品在弯折时,触控显示屏也需要一起弯折,但触控显示屏弯折时,容易在弯折区域出现裂纹,影响触控显示屏使用。
发明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显示面板及触控显示装置,旨在解决现有柔性触控显示屏中,弯曲时容易出现裂纹的问题。
第一方便,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显示面板,包括弯折区和非弯折区,弯折区包括至少一个弯折轴,弯折区绕弯折轴弯折;衬底基板;发光层,设置在衬底基板的一侧;触控层,设置在发光层远离衬底基板的一侧,触控层包括多个第一触控走线,第一触控走线沿第一方向延伸,第一方向平行于弯折轴;弯折区内的第一触控走线密度为N1,非弯折区内的第一触控走线密度为N2,其中0≤N1<N2
第二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触控显示装置,包括上述第一方面的显示面板。
第三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显示面板,包括弯折区和非弯折区,弯折区包括至少一个弯折轴,弯折区绕弯折轴弯折;衬底基板;发光层,设置在衬底基板的一侧;触控层,设置在发光层远离衬底基板的一侧,触控层包括多个第一触控走线,第一触控走线沿第一方向延伸,第一方向平行于弯折轴;弯折区内的第一触控走线密度为N1,非弯折区内的第一触控走线密度为N2,其中N1=N2;弯折区内,至少一个第一触控走线包括多个第一触控走线段,第一触控走线段沿第一方向间隔设置。
第四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触控显示装置,包括上述第三方面的显示面板。
在本申请实施提供的显示面板及触控显示装置,通过降低弯折区内平行于弯折轴的第一触控走线的密度,减少触控层内其他部分因第一触控而在走线第一触控走线边缘的产生的断差的数量,从而在弯折时,弯折区内触控层难以产生裂纹,进而提高显示面板和触控显示装置的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通过阅读以下参照附图对非限制性实施例所作的详细描述,本申请的其它特征、目的和优点将会变得更明显,其中,相同或相似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或相似的特征。
图1为本申请一实施例的显示面板的剖视图;
图2为本申请一实施例的显示面板的平面分区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一实施例的显示面板的弯折状态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另一实施例的显示面板的弯折状态示意图;
图5一实施例对应图2中的A区域的触控层局部放大图;
图6为与图5同一实施例对应图2中的B区域的触控层局部放大图;
图7为本申请一实施例的第一触控走线的局部放大图;
图8为本申请又一实施例的显示面板的平面分区示意图;
图9为本申请一实施例对应图8中的C区域的触控层局部放大图;
图10为与图9同一实施例对应图8中的D区域的触控层局部放大图;
图11为本申请另一实施例对应图8中的C区域或D区域的触控层局部放大图;
图12为本申请一实施例的显示面板上某个区域到弯折轴的距离与第一触控走线的密度之间的关系;
图13为本申请另一实施例的显示面板上某个区域到弯折轴的距离与第一触控走线的密度之间的关系;
图14为本申请一实施例对应图8中的C区域或D区域的第一触控走线段和第二触控走线段的局部放大图;
图15为本申请另一实施例对应图8中的C区域或D区域的第一触控走线段和第二触控走线段的局部放大图;
图16为本申请一实施例对应图8中的C区域或D区域的第一触控走线段和第二触控走线段的局部放大图;
图17为本申请一实施例对应8中的C区域或D区域的第二触控走线段的形状的局部放大图;
图18为本申请另一实施例的显示面板的平面分区示意图;
图19为本申请一实施例第一触控走线倾斜成为第三触控走线的示意图;
图20为本申请一实施例的第一触控走线段与第二触控走线在像素块内的示意图;
图21为本申请一实施例的第二触控走线段与第二触控走线在像素块内的示意图;
图22为本申请另一实施例的第二触控走线段与第二触控走线在像素块内的示意图;
图23为本申请又一实施例的第二触控走线段与第二触控走线在像素块内的示意图;
图24为本申请再一实施例的第二触控走线段与第二触控走线在像素块内的示意图;
图25为本申请一实施例的触控显示装置的平面分区示意图;
附图标记
1、显示面板1;
10、触控层10;20、发光层20;30、衬底基板30;
1000、弯折区1000;2000、非弯折区2000;3000、弯折轴3000;
1010、第一触控走线1010;1011、第一触控走线段1011;1012、第二触控走线段1012;1020、第二触控走线;1030、第三触控走线;1040、子像素;
1100、第一子弯折区1100;1200、第二子弯折区1200。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详细描述本申请的各个方面的特征和示例性实施例。在下面的详细描述中,提出了许多具体细节,以便提供对本申请的全面理解。但是,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很明显的是,本申请可以在不需要这些具体细节中的一些细节的情况下实施。下面对实施例的描述仅仅是为了通过示出本申请的示例来提供对本申请的更好的理解。本申请决不限于下面所提出的任何具体配置和算法,而是在不脱离本申请的精神的前提下覆盖了元素、部件和算法的任何修改、替换和改进。在附图和下面的描述中,没有示出公知的结构和技术,以便避免对本申请造成不必要的模糊。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而且,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所述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应当理解,在描述部件的结构时,当将一层、一个区域称为位于另一层、另一个区域“上面”或“上方”时,可以指直接位于另一层、另一个区域上面,或者在其与另一层、另一个区域之间还包含其它的层或区域。并且,如果将部件翻转,该一层、一个区域将位于另一层、另一个区域“下面”或“下方”。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显示面板1。在一些实施例中,本申请实施例的显示面板1是柔性触控显示面板1,不仅能够显示图像,还能通过显示面板1进行触摸控制,同时,显示面板1还能够进行弯折。可选择地,本申请实施例的显示面板1为柔性OLED触控显示面板1。
图1为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的显示面板1的层状剖视图。如图1所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显示面板1,包括衬底基板30、发光层20、触控层10。衬底基板30作为发光层20和触控层10的载体使用。发光层20,用于显示图像,设置在衬底基板30的一侧。触控层10,用于实现本申请实施例的触控功能,设置在发光层20背离衬底基板30的一侧。
图2为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的显示面板1的平面分区示意图,如图2所示,本申请实施例的显示面板1包括弯折区1000和非弯折区2000,在对本申请实施例进行弯折时,弯折区1000包括至少一个弯折轴3000,显示面板1的弯折区1000绕弯折弯折轴3000进行弯折,实现本申请实施例的显示面板1的弯折。
图3为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的显示面板1在绕弯折轴3000弯曲180°时的侧视图。需要说明的是,弯折区1000和非弯折区2000的剖面结构均包括衬底基板30、发光层20、触控层10。如图3所示,在弯折区1000绕弯折轴3000进行弯折时,整个显示面板1一同弯折,即弯折区1000的衬底基板30、发光层20、触控层10均发生弯折。此外,如图4所示,本申请实施例在进行弯折时,也可使弯折区1000弯折为水滴状,从而使得两个非弯折区2000能够尽可能地互相靠近。
当触控层10弯折时,触控层10内的触控走线具备一定厚度,导致触控层10的一部分会在触控走线的边缘产生断差,容易引发裂纹,最终导致整个显示面板1损坏。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申请实施例中,触控层10包括多个沿第一方向延伸的第一触控走线1010,第一方向平行于弯折轴3000;弯折区1000内的第一触控走线1010密度为N1,非弯折区2000内的第一触控走线1010密度为N2,其中0≤N1<N2
图5为本申请一些实施例对应的图2中弯折区1000中的区域A的触控层10局部放大图,图6为本申请同一些实施例对应的图2中非弯折区2000中的区域B的触控层10局部放大图,如图5、图6所示,弯折区1000的区域A内的第一触控走线1010的密度N1小于非弯折区2000的区域B内的第一触控走线1010密度N2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中,除了沿第一方向延伸的第一触控走线1010,还可能会包括第二触控走线1020,第二触控走线1020相对第一触控走线1010倾斜,示例性地,如图5、图6所示,第二触控走线1020与第一触控走线1010垂直。
本申请实施例中,通过使弯折区1000内的第一触控走线1010密度低于非弯折区2000内的第一触控走线1010密度,相对非弯折区2000,降低了弯折区1000内平行于弯折轴3000的触控走线的密度,使得弯折区1000内,可能会引发裂纹的断差密度降低,从而减小触控层10产生裂纹的风险,降低显示面板1弯折时损坏的可能性。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弯折区1000内的第一触控走线1010密度N1>0,此时,非弯折区2000内的第一触控走线1010的密度N2>N1,即在将弯折区1000内的第一触控走线1010降低的同时,保留弯折区1000内的一部分第一触控走线1010,以降低弯折区1000内平行于弯折轴3000的触控走线的密度,考虑到触控走线的侧边缘会引起断差,在单位面积内,弯折区1000内平行于弯折轴3000的断差会因第一触控走线1010的密度降低而减少,从而在弯折区1000发生弯折时,相较于现有技术,平行于弯折轴3000的断差更难于引发触控层10的裂纹,进而降低本申请实施例的显示面板1在弯折时损坏的概率。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弯折区1000内的第一触控走线1010密度N1=0,此时,非弯折区2000内的第一触控走线1010的密度N2>0,即将弯折区1000内的第一触控走线1010全部去掉,以使得触控走线在弯折区1000内均不平行于弯折轴3000,即使触控走线的边缘会导致断差的产生,弯折区1000内也不存在平行与弯折轴3000的断差,而在弯折区1000发生弯折时,与弯折轴3000不平行的断差更加难以引发触控层10的裂纹,从而降低本申请实施例的显示面板1在弯折时损坏的概率。
图7为本申请一些实施例2的弯折区1000中其中一个第一触控走线1010的局部放大图,如图7所示,当弯折区1000内的第一触控走线1010密度N1>0时,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弯折区1000内的至少一个第一触控走线1010包括多个第一触控走线段1011,第一触控走线段1011沿第一方向间隔设置,第一触控走线段1011沿第一方向延伸,从而将弯折区1000内的第一触控走线1010进行分段设置,在弯折区1000的单位面积内,第一触控走线1010的数量确定的前提下,通过将第一触控走线1010分段为多个间隔的第一触控走线段1011,来降低第一触控走线1010与弯折轴3000平行的部分的总长度,从而减少平行于弯折轴3000的断差的总长度,进而在弯折区1000发生弯折时,难以引发触控层10的裂纹,降低本申请实施例的显示面板1在弯折时损坏的概率。示例性地,同一第一触控走线1010的互相间隔的相邻的两个第一触控走线段1011可以采用相对于弯折轴3000倾斜的斜线、曲线或折线等形式进行电连接。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弯折区1000还包括第一子弯折区1100和第二子弯折区1200,第二子弯折区1200位于第一子弯折区1100和非弯折区2000之间,第一子弯折区1100相当于弯折区1000的核心区,第二子弯折区1200相当于核心区与非弯折区2000之间的过渡区域,因此,第一子弯折区1100的弯折程度大于第二子弯折区1200的弯折程度,在对弯折区1000进行弯折时,第一子弯折区1100更容易产生裂纹。
图8为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的平面分区示意图。图18所示,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本申请实施例中,通过进一步降低第一子弯折区1100的第一触控走线1010的密度N11,来使得,0≤N11<N12,其中,第二子弯折区1200内的第一触控走线1010密度为N12,由于第一子弯折区1100内的第一触控走线1010密度小于第二子弯折区1200内的第一触控走线1010密度,因此相对于第二子弯折区1200,第一子弯折区1100内的第一触控走线1010引起的平行于弯折轴3000的断差更少,使得第一子弯折区1100比第二子弯折区1200更难于因平行于弯折轴3000的断差而引发裂纹,即第一子弯折区1100能够承受的弯折程度大于第二子弯折区1200,使得在弯折区1000进行弯折时,整个弯折区1000都难以产生裂纹。
图9为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应图8的第一子弯折区1100中区域C的触控层10局部放大图,图10本申请同一些实施例对应图8的第二子弯折区1200中区域D的触控层10局部放大图,如图9、图10所示,第一子弯折区1100的区域C中的第一触控走线1010密度N11小于第二子弯折区1200的区域D中的第一触控走线1010密度N12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子弯折区1100内的第一触控走线1010密度N11=0,此时,第二子弯折区1200内的第一触控走线1010的密度N12>0,即将第一子弯折区1100内的第一触控走线1010全部去掉,以使得触控走线在第一弯折区1000内均不平行于弯折轴3000,即使触控走线的边缘会导致断差的产生,第一子弯折区1100内也不存在平行与弯折轴3000的断差,而在弯折区1000发生弯折时,相较于第二子弯折区1200,与弯折轴3000不平行的断差更加难以引发第一子弯折区1100内触控层10的裂纹,从而使第一子弯折区1100能够承受比第二子弯折区1200弯折程度更大的弯折,进而使得整个弯折区1000都难以产生裂纹。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子弯折区1100内的第一触控走线1010密度N11>0,此时,第二子弯折区1200内的第一触控走线1010的密度N12>N11,即在将第一子弯折区1100内的第一触控走线1010降低的同时,保留第一子弯折区1100内的一部分第一触控走线1010,以进一步降低第一子弯折区1100内平行于弯折轴3000的触控走线的密度,考虑到触控走线的侧边缘会引起断差,在单位面积内,相比于第二子弯折区1200,第一子弯折区1100内平行于弯折轴3000的断差会因第一触控走线1010的密度降低而减少,从而在弯折区1000发生弯折时,相较于第二子弯折区1200,第一子弯折区1100内的平行于弯折轴3000的断差更难于引发触控层10的裂纹,使得第一子弯折区1100能够承受比第二子弯折区1200弯折程度更大的弯折,进而使得整个弯折区1000都难以产生裂纹。
图11为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应图8的区域C或D的触控层10局部放大图。如图13所示,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沿第一子弯折区1100指向非弯折区2000的方向,即图10中向左的箭头方向,第一触控走线1010密度逐渐增大。在对弯折区1000进行弯折时,靠近弯折轴3000位置的弯折程度最大,而显示面板1上的位置随着远离弯折轴3000,弯折程度逐渐降低,本申请实施例通过使第一触控走线1010沿第一子弯折区1100指向非弯折区2000的方向密度逐渐增大,使得本申请实施例的显示面板1上越靠近弯折轴3000的位置的第一触控走线1010密度越低,从而使显示面板1上越靠近弯折轴3000的位置承受弯折的能力越强。示例性地,如图12、图13所示,沿第一子弯折区1100指向非弯折区2000的方向,显示面板1上某个区域到弯折轴3000的距离与第一触控走线1010的密度之间正相关,例如可以是线性关系、曲线关系等。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针对第一子弯折区1100和第二子弯折区1200,第一子弯折区1100内的第一触控走线1010密度N11、第二子弯折区1200内的第一触控走线1010密度N12,满足N11=N12≠0时,第一子弯折区1100和第二子弯折区1200内,第一触控走线1010的密度相等,此时,第一子弯折区1100内的至少一个第一触控走线1010包括多个第一触控走线段1011,第一触控走线段1011沿第一方向间隔设置,从而将第一子弯折区1100内的第一触控走线1010进行分段设置,在第一子弯折区1100的单位面积内,第一触控走线1010的数量确定的前提下(即第一子弯折区1100第一触控走线1010的密度为某一确定的N11),通过将第一触控走线1010分段为多个间隔的第一触控走线段1011,来降低第一触控走线1010与弯折轴3000平行的部分的总长度,从而减少平行于弯折轴3000的断差的总长度,进而在弯折区1000发生弯折时,使第一子弯折区1100比第二子弯折区1200更难以引发触控层10的裂纹,即第一子弯折区1100能够承受比第二子弯折区1200弯折程度更大的弯折,进而使得整个弯折区1000都难以产生裂纹。示例性地,同一第一触控走线1010的互相间隔的相邻的两个第一触控走线段1011可以采用相对于弯折轴3000倾斜的斜线、曲线或折线等形式进行电连接。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二子弯折区1200内的至少一个第一触控走线1010包括多个第一触控走线段1011,第一触控走线段1011沿第一方向间隔设置,第一触控走线段1011沿第一方向延伸,从而将第二子弯折区1200内的第一触控走线1010进行分段设置,此时,单位面积内,第一子弯折区1100的第一触控走线段1011的数量小于第二子弯折区1200的第一触控走线段1011的数量,使得第一子弯折区1100内第一触控走线1010与弯折轴3000平行的部分的总长度小于第二子弯折区1200内第一触控走线1010与弯折轴3000平行的部分的总长度,进而在弯折区1000发生弯折时,使第一子弯折区1100比第二子弯折区1200更难以引发触控层10的裂纹,即第一子弯折区1100能够承受比第二子弯折区1200弯折程度更大的弯折,进而使得整个弯折区1000都难以产生裂纹。示例性地,在第一子弯折区1100和第二子弯折区1200中,同一第一触控走线1010的互相间隔的相邻的两个第一触控走线段1011可以采用相对于弯折轴3000倾斜的斜线、曲线或折线等形式进行电连接。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当第一子弯折区1100和第二子弯折区1200内均设有第一触控走线段1011时,非弯折区2000内的第一触控走线1010也可以包括第一触控走线段1011,此时,沿第一子弯折区1100指向非弯折区2000的方向,单位面积的第一子弯折区1100和单位面积的第二子弯折区1200内,第一触控走线段1011的数量逐渐增加,使得本申请实施例的显示面板1上越靠近弯折轴3000的位置单位面积内的第一触控走线段1011数量越低,从而使显示面板1上越靠近弯折轴3000的位置承受弯折的能力越强。示例性地,如图12、图13所示,沿第一子弯折区1100指向非弯折区2000的方向,显示面板1上某个区域到弯折轴3000的距离与第一触控走线1010的密度之间正相关,例如可以是线性关系、曲线关系等。需要说明的是,当非弯折区2000内的第一触控走线1010包括第一触控走线段1011时,单位面积的非弯折区2000的第一触控走线段1011的数量可以为定值。
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当对第一触控走线1010进行分段设置,使第一触控走线1010包括多个间隔设置的第一触控走线段1011时,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触控层10还包括多个沿第一方向间隔设置的第二触控走线段1012,第二触控走线段1012的延伸方向与第一触控走线段1011的延伸方向不同,即第二触控走线段1012相对于第一方向是不平行的,第二触控走线段1012与第一触控走线段1011电连接,即第二触控走线段1012可以连接同一第一触控走线1010之间的第一触控走线段1011,也可以连接不同第一触控走线1010之间的第一触控走线段1011。由于第二触控走线段1012的延伸方向与第一方向不平行,因此,第二触控走线段1012的边缘引起的断差与弯折轴3000不平行,相对于第一触控走线段1011,在弯折区1000进行弯折时,更难以引发弯折区1000内的裂纹,既保证了第一触控走线段1011之间的电连接,还不会降低弯折区1000对弯折的承受能力。
如图14、图15、图16所示,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考虑到第二触控走线段1012的延伸方向与第一触控走线段1011的延伸方向不同,第二触控走线段1012在衬底基板30上的投影为直线段、折线段或者曲线段,使得,第二触控走线段1012可以连接同一第一触控走线1010之间的第一触控走线段1011,也可以连接不同第一触控走线1010之间的第一触控走线段1011。
图17为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弯折区1000的第二触控走线段1012的局部放大图。如图15所示,当对第一触控走线1010进行分段设置,使第一触控走线1010包括多个间隔设置的第一触控走线段1011时,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触控层10还包括多个沿第一方向间隔设置的第二触控走线段1012,第二触控走线段1012的延伸方向与第一触控走线段1011的延伸方向相同,即第二触控走线段1012沿第一方向延伸,第二触控走线段1012与第一触控走线段1011电连接,此时,第二触控走线段1012在衬底基板30上的投影沿弯折轴3000至少具有第一宽度W1和第二宽度W2,其中W1≠W2,使得即使第二触控走线段1012沿第一方向延伸,第二触控走线段1012的边缘依然不会与第一方向平行,因此,第二触控走线段1012的边缘引起的断差与弯折轴3000不平行,相对于第一触控走线段1011,在弯折区1000进行弯折时,更难以引发弯折区1000内的裂纹,既保证了第一触控走线段1011之间的电连接,还不会降低弯折区1000对弯折的承受能力。
图18为本申请的另一实施例的显示面板1的平面示意图,本申请实施例的显示面板1,包括弯折区1000和非弯折区2000,弯折区1000包括至少一个弯折轴3000,弯折区1000绕弯折轴3000弯折;衬底基板30;发光层20,设置在衬底基板30的一侧;触控层10,设置在发光层20远离衬底基板30的一侧,触控层10包括多个沿第一方向延伸的第一触控走线1010,第一方向平行于弯折轴3000;弯折区1000内的第一触控走线1010密度为N1,非弯折区2000内的第一触控走线1010密度为N2,其中N1=N2;弯折区1000内的至少一个第一触控走线1010包括多个沿第一方向间隔设置的第一触控走线段1011。本申请实施例中,弯折区1000的第一触控走线1010的密度与非弯折区2000第一触控走线1010的密度相等,同时将弯折区1000内的至少一个第一触控走线1010进行分段,以减小单位面积的弯折区1000内第一触控走线1010与弯折轴3000平行的部分的总长度,从而减少平行于弯折轴3000的断差的总长度,提高弯折区1000对弯折的承受能力,降低断差引发触控层10裂纹的可能性,进而使得整个弯折区1000都难以产生裂纹。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沿弯折区1000指向非弯折区2000方向,第一触控走线段1011的数量逐渐增加。在对弯折区1000进行弯折时,靠近弯折轴3000位置的弯折程度最大,而显示面板1上的位置随着远离弯折轴3000,弯折程度逐渐降低,本申请实施例通过使第一触控走线1010沿弯折区1000指向非弯折区2000的方向密度逐渐增大,使得本申请实施例的显示面板1上越靠近弯折轴3000的位置的第一触控走线1010密度越低,从而使显示面板1上越靠近弯折轴3000的位置承受弯折的能力越强。示例性地,如图11、图12所示,沿第一子弯折区1100指向非弯折区2000的方向,显示面板1上某个区域到弯折轴3000的距离与第一触控走线1010的密度之间正相关,例如可以是线性关系、曲线关系等。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当弯折区1000和非弯折区2000内的第一触控走线1010密度相等时,触控层10还包括多个沿第一方向间隔设置的第二触控走线段1012,第二触控走线段1012的延伸方向与第一触控走线段1011的延伸方向不同,即第二触控走线段1012相对于第一方向是不平行的,第二触控走线段1012与第一触控走线段1011电连接,即第二触控走线段1012可以连接同一第一触控走线1010之间的第一触控走线段1011,也可以连接不同第一触控走线1010之间的第一触控走线段1011。由于第二触控走线段1012的延伸方向与第一方向不平行,因此,第二触控走线段1012的边缘引起的断差与弯折轴3000不平行,相对于第一触控走线段1011,在弯折区1000进行弯折时,更难以引发弯折区1000内的裂纹,既保证了第一触控走线段1011之间的电连接,又不会降低弯折区1000对弯折的承受能力。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考虑到第二触控走线段1012的延伸方向与第一触控走线段1011的延伸方向不同,第二触控走线段1012在衬底基板30上的投影为直线段、折线段或者曲线段,使得,第二触控走线段1012可以连接同一第一触控走线1010之间的第一触控走线段1011,也可以连接不同第一触控走线1010之间的第一触控走线段1011。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当弯折区1000和非弯折区2000内的第一触控走线1010密度相等时,触控层10还包括多个沿第一方向间隔设置的第二触控走线段1012,第二触控走线段1012的延伸方向与第一触控走线段1011的延伸方向相同,第二触控走线段1012与第一触控走线段1011电连接;第二触控走线段1012在衬底基板30上的投影沿弯折轴3000至少具有第一宽度W1和第二宽度W2,其中W1≠W2,使得即使第二触控走线段1012沿第一方向延伸,第二触控走线段1012的边缘依然不会与第一方向平行,因此,第二触控走线段1012的边缘引起的断差与弯折轴3000不平行,相对于第一触控走线段1011,在弯折区1000进行弯折时,更难以引发弯折区1000内的裂纹,既保证了第一触控走线段1011之间的电连接,还不会降低弯折区1000对弯折的承受能力。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申请的上述任一实施例中,显示面板1可以包括多个阵列排布的子像素,子像素内设有多个子像素1040,相邻的子像素1040之间设有像素限定遮挡区,第一触控走线1010位于像素限定遮挡区内。需要说明的是,在本申请上述实施例中,弯折区1000内的第一触控走线1010密度低于非弯折区2000,第一子弯折区1100内的第一触控走线1010密度低于第二子弯折区1200,密度降低的方式可以为增加相邻的2个第一触控走线1010之间的距离,或,旋转第一触控走线1010使其相对弯折轴3000倾斜,为了方便说明,将旋转倾斜后的第一触控走线1010定义为第三触控走线1030,由于第二触控走线1020不会对第一触控走线1010造成干扰,第二触控走线1020与第三触控走线1030依然会形成网格结构,以实现触控层10的触控走线功能。
如图19所示,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触控走线1010密度N1=0时,为了不影响触控层10的触控线路连接,旋转所有的第一触控走线1010,使其成为第三触控走线1030,此时,第三触控走线1030与第二触控走线1020对倾斜,并形成触控层的网格结构,此时,由于第三触控走线1030相对弯折轴3000倾斜,所以第三触控走线1030引起的断差也会相对弯折轴3000倾斜,从而降低断差引发裂纹的可能性,进而降低显示面板弯折时出现裂纹的风险。
同理,在本申请的上述实施例中,第一触控走线1010包括第一触控走线段1011时,弯折区1000内的第一触控走线段1011的数量低于非弯折区2000的第一触控走线段1011的数量,第一子弯折区1100的第一触控走线段1011的数量低于第二子弯折区1200的第一触控走线段1011的数量,其中第一触控走线段1011的数量降低的方式可以为增加相邻的第一触控走线段1011之间的距离,或,旋转第一触控走线段1011使其相对弯折轴3000倾斜,或,是第一触控走线段1011变形使其边缘相对弯折轴3000倾斜。旋转倾斜后的或变形后的第一触控走线段1011即为第二触控走选段1012,由于第二触控走线1020不会对第一触控走线1010造成干扰,第一触控走线段1011、第二触控走线段1012均能够与第二触控走线1020形成网格结构,以实现触控层10的触控走线功能。
考虑到子像素1040在沿弯折轴3000的方向上可能会进行错位排列,以形成像素块,因此,当第二触控走线1020沿垂直弯折轴3000方向延伸时,可以将第一触控走线段1011和第二触控走线段1012设置于相邻得个第二触控走线1020之间。
图20为本申请一些实施例的第一触控走线段1011在像素块内的示意图,如图20所示,第二触控走线1020沿垂直弯折轴3000方向穿过像素块,第一触控走线段1011位于相邻的第二触控走线1020之间,相邻的第一触控走线段1011和相邻的第二触控走线1020形成网格结构,子像素1040位于网格结构的中部,由于第一触控走线段1011与弯折轴3000平行,因此,第一触控走线段1011的边缘会造成断差,在显示面板弯折时,而引起触控层产生裂纹。
图21为本申请一些实施例的第二触控走线段1012在像素块内的示意图,如图21所示,第二触控走线1020沿垂直弯折轴3000方向穿过像素块,第二触控走线段1012设置于相邻得个第二触控走线1020之间,第二触控走线段1012通过对第一触控走线段1011进行旋转获得,其中旋转的角度不做限制,相邻的第二触控走线段1012和相邻的第二触控走线1020形成网格结构,子像素1040位于网格结构的中部,由于第二触控走线段1012相对弯折轴3000倾斜,因此,第二触控走线段1012的边缘造成的断差也相对弯折轴3000倾斜,在显示面板弯折时,相对弯折轴3000倾斜的断差引起触控层产生裂纹的风险相对平行于弯折轴3000的第一触控走线段1011而言更低,进而降低本申请实施例的显示面板产生裂纹的可能性。
图22为本申请另一些实施例的第二触控走线段1012在像素块内的示意图,如图22所示,第二触控走线1020沿垂直弯折轴3000方向穿过像素块,第二触控走线段1012设置于相邻得个第二触控走线1020之间,第二触控走线段1012通过对第一触控走线段1011进行折线变形获得,且折线段相对弯折轴3000倾斜,其中折线的夹角角度不做限制,相邻的第二触控走线段1012和相邻的第二触控走线1020形成网格结构,子像素1040位于网格结构的中部,由于第二触控走线段1012相对弯折轴3000倾斜,因此,第二触控走线段1012的边缘造成的断差也相对弯折轴3000倾斜,在显示面板弯折时,相对弯折轴3000倾斜的断差引起触控层产生裂纹的风险相对平行于弯折轴3000的第一触控走线段1011而言更低,进而降低本申请实施例的显示面板产生裂纹的可能性。
图23为本申请另一些实施例的第二触控走线段1012在像素块内的示意图,如图23所示,第二触控走线1020沿垂直弯折轴3000方向穿过像素块,第二触控走线段1012设置于相邻得个第二触控走线1020之间,第二触控走线段1012通过对第一触控走线段1011进行弯曲变形获得,相邻的第二触控走线段1012和相邻的第二触控走线1020形成网格结构,子像素1040位于网格结构的中部,由于第二触控走线段1012相对弯折轴3000不平行,因此,第二触控走线段1012的边缘造成的断差也相对弯折轴3000不平行,在显示面板弯折时,相对弯折轴3000不平行的断差引起触控层产生裂纹的风险相对平行于弯折轴3000的第一触控走线段1011而言更低,进而降低本申请实施例的显示面板产生裂纹的可能性。
图24为本申请另一些实施例的第二触控走线段1012在像素块内的示意图,如图24所示,第二触控走线1020沿垂直弯折轴3000方向穿过像素块,第二触控走线段1012设置于相邻得个第二触控走线1020之间,第二触控走线段1012通过对第一触控走线段1011进行加宽变形获得,第二触控走线段1012与第二触控走线1020连接处的宽度大于第二触控走线段1012中部的宽度,相邻的第二触控走线段1012和相邻的第二触控走线1020形成网格结构,子像素1040位于网格结构的中部,由于第二触控走线段1012的边缘相对弯折轴3000不平行,因此,第二触控走线段1012的边缘造成的断差也相对弯折轴3000不平行,在显示面板弯折时,相对弯折轴3000不平行的断差引起触控层产生裂纹的风险相对平行于弯折轴3000的第一触控走线段1011而言更低,进而降低本申请实施例的显示面板产生裂纹的可能性。
图25所示的本申请另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触控显示装置,如图25所示,本申请实施例的触控显示装置包括本申请上述任一实施例的显示面板1,本申请实施例具备与其包括的显示面板1所具备有益效果相同或相应的有益效果,此处不再赘述。
本申请可以以其他的具体形式实现,而不脱离其精神和本质特征。例如,特定实施例中所描述的算法可以被修改,而系统体系结构并不脱离本申请的基本精神。因此,当前的实施例在所有方面都被看作是示例性的而非限定性的,本申请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而非上述描述定义,并且,落入权利要求的含义和等同物的范围内的全部改变从而都被包括在本申请的范围之中。

Claims (11)

1.一种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包括弯折区和非弯折区,所述弯折区包括至少一个弯折轴,所述弯折区绕弯折轴弯折;
衬底基板;
发光层,设置在所述衬底基板的一侧;
触控层,设置在所述发光层远离衬底基板的一侧,所述触控层包括多个沿第一方向延伸的第一触控走线,所述第一方向平行于所述弯折轴;
所述弯折区内的第一触控走线密度为N1,所述非弯折区内的第一触控走线密度为N2,其中0<N1<N2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弯折区内的第一触控走线密度N1≠0,至少一个所述弯折区内的第一触控走线包括多个沿第一方向间隔设置的第一触控走线段。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弯折区还包括第一子弯折区和第二子弯折区,所述第二子弯折区位于所述第一子弯折区和所述非弯折区之间;
所述第一子弯折区内的第一触控走线密度为N11,所述第二子弯折区内的第一触控走线密度为N12,其中0<N11<N12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沿所述第一子弯折区指向非弯折区的方向,所述第一触控走线密度逐渐增大。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弯折区还包括第一子弯折区和第二子弯折区,所述第二子弯折区位于所述第一子弯折区和所述非弯折区之间;
所述第一子弯折区内的第一触控走线密度为N11,所述第二子弯折区内的第一触控走线密度为N12,其中N11=N12
至少一个所述第一子弯折区内的第一触控走线包括多个沿第一方向间隔设置的第一触控走线段。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至少一个所述第二子弯折区内的第一触控走线包括多个沿第一方向间隔设置的第一触控走线段;
所述第一子弯折区内的第一触控走线段的数量少于所述第二子弯折区内的第一触控走线段的数量。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沿所述第一子弯折区指向非弯折区的方向,所述第一触控走线段的数量逐渐增加。
8.根据权利要求2-7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触控层还包括多个沿第一方向间隔设置的第二触控走线段,所述第二触控走线段的延伸方向与所述第一触控走线段的延伸方向不同,所述第二触控走线段与所述第一触控走线段电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触控走线段在所述衬底基板上的投影为直线段、折线段或者曲线段。
10.根据权利要求2-7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触控层还包括多个沿第一方向间隔设置的第二触控走线段,所述第二触控走线段的延伸方向与所述第一触控走
线段的延伸方向相同,所述第二触控走线段与所述第一触控走线段电连接;
所述第二触控走线段在所述衬底基板上的投影沿所述弯折轴至少具有第一宽度W1和第二宽度W2,其中W1≠W2
11.一种触控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根据权利要求1-10中任一项所述的显示面板。
CN202011380482.XA 2020-11-30 2020-11-30 显示面板及触控显示装置 Active CN112346599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1380482.XA CN112346599B (zh) 2020-11-30 2020-11-30 显示面板及触控显示装置
CN202210880487.1A CN115268693A (zh) 2020-11-30 2020-11-30 显示面板及触控显示装置
CN202210880516.4A CN115268694A (zh) 2020-11-30 2020-11-30 显示面板及触控显示装置
CN202210878877.5A CN115268692A (zh) 2020-11-30 2020-11-30 显示面板及触控显示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1380482.XA CN112346599B (zh) 2020-11-30 2020-11-30 显示面板及触控显示装置

Related Child Applications (3)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0880487.1A Division CN115268693A (zh) 2020-11-30 2020-11-30 显示面板及触控显示装置
CN202210878877.5A Division CN115268692A (zh) 2020-11-30 2020-11-30 显示面板及触控显示装置
CN202210880516.4A Division CN115268694A (zh) 2020-11-30 2020-11-30 显示面板及触控显示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346599A CN112346599A (zh) 2021-02-09
CN112346599B true CN112346599B (zh) 2022-08-12

Family

ID=74427137

Family Applications (4)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0880516.4A Pending CN115268694A (zh) 2020-11-30 2020-11-30 显示面板及触控显示装置
CN202210880487.1A Pending CN115268693A (zh) 2020-11-30 2020-11-30 显示面板及触控显示装置
CN202210878877.5A Pending CN115268692A (zh) 2020-11-30 2020-11-30 显示面板及触控显示装置
CN202011380482.XA Active CN112346599B (zh) 2020-11-30 2020-11-30 显示面板及触控显示装置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3)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0880516.4A Pending CN115268694A (zh) 2020-11-30 2020-11-30 显示面板及触控显示装置
CN202210880487.1A Pending CN115268693A (zh) 2020-11-30 2020-11-30 显示面板及触控显示装置
CN202210878877.5A Pending CN115268692A (zh) 2020-11-30 2020-11-30 显示面板及触控显示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4) CN115268694A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515203B (zh) * 2021-04-16 2022-09-09 武汉华星光电半导体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14115608A (zh) * 2021-12-01 2022-03-01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柔性折叠触控基板及其制作方法、柔性触控显示装置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795425A (zh) * 2015-03-30 2015-07-22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有机发光二极管触控显示屏及其制作方法
CN105389057A (zh) * 2015-12-07 2016-03-09 上海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集成触控显示面板及触控显示设备
CN107646100A (zh) * 2015-05-18 2018-01-30 东友精细化工有限公司 显示装置
JP2018106467A (ja) * 2016-12-27 2018-07-05 Nissha株式会社 タッチセンサおよびタッチセンサ付きディスプレイパネル
CN109062442A (zh) * 2018-08-16 2018-12-21 武汉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有机发光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CN109388290A (zh) * 2018-11-06 2019-02-26 上海天马有机发光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柔性显示装置、触控位置确定方法以及电子设备
CN109658831A (zh) * 2018-12-20 2019-04-19 厦门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11381700A (zh) * 2018-12-27 2020-07-07 武汉华星光电半导体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触控结构、采用该触控结构的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11724677A (zh) * 2019-03-21 2020-09-29 三星显示有限公司 显示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2118578B1 (ko) * 2013-10-17 2020-06-04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유기 발광 표시 장치
US20160188092A1 (en) * 2014-12-22 2016-06-30 Paneratech, Inc. Touchscreen antenna system and design method thereof
JP6815901B2 (ja) * 2017-03-06 2021-01-20 株式会社日本製鋼所 表示装置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Patent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795425A (zh) * 2015-03-30 2015-07-22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有机发光二极管触控显示屏及其制作方法
CN107646100A (zh) * 2015-05-18 2018-01-30 东友精细化工有限公司 显示装置
CN105389057A (zh) * 2015-12-07 2016-03-09 上海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集成触控显示面板及触控显示设备
JP2018106467A (ja) * 2016-12-27 2018-07-05 Nissha株式会社 タッチセンサおよびタッチセンサ付きディスプレイパネル
CN109062442A (zh) * 2018-08-16 2018-12-21 武汉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有机发光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CN109388290A (zh) * 2018-11-06 2019-02-26 上海天马有机发光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柔性显示装置、触控位置确定方法以及电子设备
CN109658831A (zh) * 2018-12-20 2019-04-19 厦门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11381700A (zh) * 2018-12-27 2020-07-07 武汉华星光电半导体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触控结构、采用该触控结构的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11724677A (zh) * 2019-03-21 2020-09-29 三星显示有限公司 显示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268694A (zh) 2022-11-01
CN115268693A (zh) 2022-11-01
CN115268692A (zh) 2022-11-01
CN112346599A (zh) 2021-02-0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2346599B (zh) 显示面板及触控显示装置
US8963877B2 (en) Touch window
JP6294506B2 (ja) 導電性フィルム、及びこれを備えるタッチパネルセンサ、並びに、タッチパネルセンサ
TWI746795B (zh) 觸控面板及觸控面板用導電性片及觸控感測器
KR102634958B1 (ko) 보강된 부분을 갖는 배선을 포함하는 플렉서블 디스플레이디바이스 및 이의 제조 방법
CN100443972C (zh) 用于制造具有柔性基板上的弯曲层的设备的设备和方法
US10075573B2 (en) Flexible display device with reduced bend stress wires
US10359896B2 (en) Conductive film and display device including the same
CN107111394B (zh) 导电性薄膜及具备该导电性薄膜的触摸面板传感器
CN108231854A (zh) 一种柔性显示基板、柔性显示面板和柔性显示装置
US20160062503A1 (en) Flexible display apparatus
US20170301266A1 (en) Flexible display device with reduced bend stress wires
TWI796372B (zh) 導電構件及觸控面板
JP6799664B2 (ja) タッチセンサ、タッチパネル、タッチパネル用導電部材およびタッチパネル用導電性シート
TW201349053A (zh) 觸控螢幕感測器、使用該感測器之顯示裝置及其製造方法
EP2854000A1 (en) Touch window and touch device with the same
KR20200034207A (ko) 롤러블 표시 장치
TWI630517B (zh) 觸控視窗以及包含其之觸控裝置
CN109302795A (zh) 柔性线路板、阵列基板以及柔性线路板的制作方法
CN210722213U (zh) 显示模组、显示装置
US20210247865A1 (en) Touch panel, method for making same, and touch display device
KR101352797B1 (ko) 터치 스크린 센서 기판
CN210110774U (zh)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WO2023188080A1 (ja) タッチセンサ、表示装置
CN112436036B (zh) 显示基板、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