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346275A - 电子设备 - Google Patents

电子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346275A
CN112346275A CN202010575889.1A CN202010575889A CN112346275A CN 112346275 A CN112346275 A CN 112346275A CN 202010575889 A CN202010575889 A CN 202010575889A CN 112346275 A CN112346275 A CN 11234627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iring
liquid crystal
control
region
ligh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0575889.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青木良朗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Japan Display Inc
Original Assignee
Japan Display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Japan Display Inc filed Critical Japan Display Inc
Publication of CN11234627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346275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43Electrodes
    • G02F1/134309Electrode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geometrical arrangement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308Support structures for LCD panels, e.g. frames or bezels
    • G02F1/133314Back frame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308Support structures for LCD panels, e.g. frames or bezels
    • G02F1/133322Mechanical guidance or alignment of LCD panel support component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38Input devices, e.g. touch panel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388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with constructional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display region and the peripheral region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5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cells with optical devices, e.g. polarisers or reflectors
    • G02F1/133509Filters, e.g. light shielding masks
    • G02F1/133512Light shielding layers, e.g. black matrix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5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cells with optical devices, e.g. polarisers or reflectors
    • G02F1/1336Illuminating devices
    • G02F1/133615Edge-illuminating devices, i.e. illuminating from the side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45Conductors connecting electrodes to cell terminals
    • G02F1/13452Conductors connecting driver circuitry and terminals of panel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6Liquid crystal cells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a semi-conducting layer or substrate, e.g. cells forming part of an integrated circuit
    • G02F1/1362Active matrix addressed cells
    • G02F1/136286Wiring, e.g. gate line, drain line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2201/00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G02F1/00 - G02F7/00
    • G02F2201/12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G02F1/00 - G02F7/00 electrode
    • G02F2201/122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G02F1/00 - G02F7/00 electrode having a particular pattern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2201/00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G02F1/00 - G02F7/00
    • G02F2201/12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G02F1/00 - G02F7/00 electrode
    • G02F2201/12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G02F1/00 - G02F7/00 electrode pixel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9/00Exposure-making shutters; Diaphragms
    • G03B9/02Diaphragm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1/00Details not covered by groups G06F3/00 - G06F13/00 and G06F21/00
    • G06F1/16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 G06F1/1613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for portable computers
    • G06F1/1633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of portable computers not specific to the type of enclosures covered by groups G06F1/1615 - G06F1/1626
    • G06F1/1684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integrated I/O peripherals not covered by groups G06F1/1635 - G06F1/1675
    • G06F1/1686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integrated I/O peripherals not covered by groups G06F1/1635 - G06F1/1675 the I/O peripheral being an integrated camera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MTELEPHONIC COMMUNICATION
    • H04M1/00Substation equipment, e.g. for use by subscribers
    • H04M1/02Constructional features of telephone sets
    • H04M1/0202Portable telephone sets, e.g. cordless phones, mobile phones or bar type handsets
    • H04M1/026Details of the structure or mounting of specific components
    • H04M1/0264Details of the structure or mounting of specific components for a camera module assembly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Nonlinear Science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rystallography & Structural Chemistry (AREA)
  • Mathematical Phys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Geometry (AREA)
  • Liquid Crystal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Devices For Indicating Variable Information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AREA)
  • Diaphragms For Camera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能够良好地进行拍摄的电子设备。电子设备具备液晶面板和摄像头。所述液晶面板具备显示区域、入射光控制区域(PCA)和周边区域。所述摄像头与所述入射光控制区域重叠。所述显示区域具有像素电极。所述入射光控制区域具有形状与所述像素电极不同的控制电极。所述电子设备在从所述周边区域到所述入射光控制区域之间的所述显示区域具有与所述控制电极连接的引绕布线。

Description

电子设备
本申请以日本专利申请2019-147980(申请日:2019年8月9日)为基础,从该申请享受优先的利益。本申请通过参照该申请,而包含同申请的全部内容。
技术领域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涉及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近年来,在同一面侧具有显示部以及受光部的智能电话等电子设备被广泛使用。这种电子设备具有液晶面板、和位于液晶面板的外侧的摄像头。在上述这种电子设备中,期望拍摄清晰的图像。
发明内容
本实施方式提供一种能够良好地进行拍摄的电子设备。
一实施方式的电子设备具备液晶面板和摄像头,所述液晶面板具备显示区域、形成于所述显示区域的内侧的入射光控制区域、和形成于所述显示区域的外侧的周边区域,所述摄像头与所述入射光控制区域重叠,所述显示区域具有像素电极,所述入射光控制区域具有形状与所述像素电极不同的控制电极,在从所述周边区域到所述入射光控制区域之间的所述显示区域具有与所述控制电极连接的引绕布线。
另外,一实施方式的电子设备具备:液晶基板,其具有第1基板、第2基板、和在所述第1基板与所述第2基板之间保持的液晶层;以及摄像头,所述液晶面板具备显示图像的显示区域、形成于所述显示区域的内侧的入射光控制区域、和形成于所述显示区域的外侧的周边区域,来自外部的光从所述入射光控制区域通过而入射至所述摄像头,所述显示区域具有像素电极,所述入射光控制区域具有形状与所述像素电极不同的控制电极,在从所述周边区域到所述入射光控制区域之间的所述显示区域具有与所述控制电极连接的引绕布线。
另外,一实施方式的电子设备具有液晶面板和照明装置的液晶显示装置;以及摄像头,其配置在形成于所述照明装置的开口,所述液晶面板具有显示图像的显示区域、形成于所述显示区域的内侧的入射光控制区域、和形成于所述显示区域的外侧的周边区域,来自外部的光从所述入射光控制区域通过而入射至所述摄像头,所述入射光控制区域具有:第1环状遮光部;形成于所述第1环状遮光部的内侧的第2环状遮光部;以及第1环状入射光控制部,其外周与所述第1环状遮光部相接,且内周与所述第2环状遮光部相接,所述第1环状入射光控制部具有控制电极,在从所述周边区域到所述入射光控制区域之间的所述显示区域具有与所述控制电极连接的引绕布线。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第一实施方式的电子设备的一结构例的分解立体图。
图2是示出上述电子设备的摄像头周边的剖视图。
图3是示出图2示出的液晶面板的一结构例的俯视图,是一并显示一个像素的等效电路的图。
图4是示出上述液晶面板中的像素排列的俯视图。
图5是示出上述液晶面板的一个单位像素的俯视图,是示出扫描线、信号线、像素电极以及遮光部的图。
图6是示出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不同的主像素的俯视图,是示出扫描线、信号线、像素电极以及遮光部的图。
图7是示出包括图5示出的像素在内的液晶面板的剖视图。
图8是示出上述液晶面板的入射光控制区域中的遮光层的俯视图。
图9是示出上述液晶面板的多个控制电极构造以及多个引绕布线的俯视图。
图10是示出上述液晶面板上述入射光控制区域的剖视图。
图11是示出第二实施方式的电子设备的液晶面板的一部分以及摄像头的图,是一并示出液晶面板以及摄像头的俯视图和液晶面板以及摄像头的剖视图的图。
图12是示出上述第二实施方式的液晶面板的一部分、照明装置的一部分以及摄像头的剖视图。
图13是示出上述第二实施方式的液晶面板的一部分、照明装置的一部分以及摄像头的其他剖视图。
图14是示出上述第二实施方式的液晶面板的一部分以及摄像头的剖视图。
图15是示出上述第二实施方式的液晶面板的一部分以及摄像头的其他剖视图。
图16是示出上述第二实施方式的液晶面板的一部分以及摄像头的位置的剖视图。
图17是示出上述第二实施方式的液晶面板的一部分以及摄像头的位置的其他剖视图。
图18是示出上述第二实施方式的液晶面板的入射光控制区域以及摄像头的俯视图。
图19是示出上述第二实施方式的液晶面板的一部分、照明装置的一部分以及摄像头的剖视图。
图20是示出第三实施方式的电子设备的液晶面板的一部分的剖视图。
图21是示出上述第三实施方式的液晶面板的入射光控制区域中的遮光层的俯视图。
图22是示出上述第三实施方式的第1基板的多个控制电极构造以及多个引绕布线的俯视图。
图23是示出上述第三实施方式的第2基板的对置电极以及引绕布线的俯视图。
图24是示出上述第三实施方式的多个第1控制电极、多个第2控制电极以及多个线状对置电极的俯视图。
图25是示出沿图24的线XXV-XXV的液晶面板的剖视图,是示出绝缘基板、多个第1控制电极、多个第2控制电极、多个线状对置电极以及第1控制液晶层的图。
图26是示出上述第三实施方式的第3控制电极构造以及第4控制电极构造的俯视图。
图27是示出沿图26的线XXVII-XXVII的液晶面板的剖视图,是示出绝缘基板、第3控制电极构造、第4控制电极构造、线状对置电极以及第2控制液晶层的图。
图28是示出上述第三实施方式的第5控制电极构造以及第6控制电极构造的俯视图。
图29是示出沿图28的线XXIX-XXIX的液晶面板的剖视图,是示出绝缘基板、多个第5控制电极、多个第6控制电极、多个线状对置电极以及第3控制液晶层的图。
图30是示出第四实施方式的电子设备的液晶面板的第1控制电极构造以及第2控制电极构造的俯视图。
图31是示出上述第四实施方式的第3控制电极构造、第4控制电极构造、第5控制电极、第6控制电极、第3引绕布线以及第4引绕布线的俯视图。
图32是示出第五实施方式的电子设备的液晶面板的第1控制电极构造以及第2控制电极构造的俯视图。
图33是示出上述第五实施方式的第3控制电极构造、第4控制电极构造、第5控制电极构造、第6控制电极构造、第3引绕布线以及第4引绕布线的俯视图。
图34是示出第六实施方式的电子设备的液晶面板的俯视图。
图35是示出第七实施方式的电子设备的液晶面板的入射光控制区域中的扫描线以及信号线的俯视图。
图36是用曲线图示出第八实施方式的电子设备的液晶面板中,光相对于液晶层的间隙的透射率的变化、和相对于上述间隙的液晶的响应速度的变化的图。
图37是用曲线图示出上述第八实施方式中,相对于施加至液晶层的电压的液晶的响应速度的变化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各实施方式。此外,公开只不过是一例,针对本领域技术人员容易想到的保持发明的主旨的适当变更,当然也包含在本发明的范围内。另外,为了使说明更明确,与实际的形态相比,有时附图中各部分的宽度、厚度、形状等被示意性示出,但只不过为一例,不限定对本发明的解释。另外,在本说明书和各图中,对与已经出现的图说明的要素同样的要素标注同一附图标记,有时适当省略详细的说明。
(第一实施方式)
首先,针对本第一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图1是示出本第一实施方式的电子设备100的一结构例的分解立体图。
如图1所示,方向X、方向Y以及方向Z彼此正交,但也可以以90度以外的角度交叉。
电子设备100具有液晶显示装置DSP和摄像头(摄像头单元)1。液晶显示装置DSP具有液晶面板PNL和照明装置(背光源)IL。
照明装置IL具有导光体LG1、光源EM1和壳体CS。这种照明装置IL例如对在图1中用虚线简略示出的液晶面板PNL进行照明。
导光体LG1形成为与由方向X以及方向Y规定的X-Y平面平行的平板状。导光体LG1与液晶面板PNL相对置。导光体LG1具有侧面SA、侧面SA的相反侧的侧面SB、和包围摄像头1的贯穿孔h1。侧面SA以及SB分别沿方向X延伸。例如,侧面SA以及SB为与由方向X以及方向Z规定的X-Z平面平行的面。贯穿孔h1供导光体LG1沿方向Z贯穿。贯穿孔h1在方向Y上位于侧面SA以及SB之间,比侧面SA更接近侧面SB。
多个光源EM1在方向X上隔开间隔地排列。各光源EM1安装在布线基板F1上,与布线基板F1电连接。光源EM1例如为发光二极管(LED),射出白色的照明光。从光源EM1射出的照明光从侧面SA向导光体LG1入射,从侧面SA朝向侧面SB在导光体LG1的内部行进。
壳体CS收容有导光体LG1以及光源EM1。壳体CS具有侧壁W1~W4、底板BP、贯穿孔h2和突部PP。侧壁W1以及W2沿方向X延伸,在方向Y上相对置。侧壁W3以及W4沿方向Y延伸,在方向X上相对置。贯穿孔h2在方向Z上与贯穿孔h1重叠。突部PP固定于底板BP。突部PP沿方向Z从底板BP朝向液晶面板PNL突出,包围贯穿孔h2。
导光体LG1与液晶面板PNL重叠。
摄像头1安装于布线基板F2,与布线基板F2电连接。摄像头1从贯穿孔h2、突部PP的内部以及贯穿孔h1通过,与液晶面板PNL相对置。
图2是电子设备100的摄像头1周边的剖视图。
如图2所示,照明装置IL还具有光反射片RS、光漫射片SS以及棱镜片PS1、PS2。
光反射片RS、导光体LG1、光漫射片SS、棱镜片PS1以及棱镜片PS2在方向Z上按顺序配置,收容在壳体CS内。壳体CS具有金属制的壳体CS1、和作为周边部件的树脂制的遮光壁CS2。遮光壁CS2与摄像头1相邻,与壳体CS1一并形成突部PP。在本第一实施方式中,遮光壁CS2位于摄像头1与导光体LG1之间,具有筒状的形状。遮光壁CS2以黑色树脂等吸收光的树脂来形成。光漫射片SS、棱镜片PS1以及棱镜片PS2分别具有与贯穿孔h1重叠的贯穿孔。突部PP位于贯穿孔h1的内侧。
液晶面板PNL还具有偏振片PL1以及偏振片PL2。液晶面板PNL以及作为盖部件的盖板玻璃CG在方向Z上配置,构成相对于在方向Z上行进的光而具有光学性的开关功能的液晶元件LCD。液晶元件LCD通过胶带TP1贴附于照明装置IL。在本第一实施方式中,胶带TP1粘接于突部PP、棱镜片PS2以及偏振片PL1。
液晶面板PNL可以具有与如下的显示模式对应的任一结构,显示模式为利用沿基板主面的横向电场的显示模式、利用沿基板主面的法线的纵向电场的显示模式、利用相对于基板主面向倾斜方向倾斜的倾斜电场的显示模式、还有将上述的横向电场、纵向电场以及倾斜电场适当组合利用的显示模式。在此的基板主面是指与X-Y平面平行的面。
液晶面板PNL具有显示图像的显示区域DA、显示区域DA的外侧的非显示区域NDA、被显示区域DA包围且具有圆形的形状的入射光控制区域PCA。液晶面板PNL具有第1基板SUB1、第2基板SUB2、液晶层LC和密封材料SE。密封材料SE位于非显示区域NDA,接合了第1基板SUB1和第2基板SUB2。液晶层LC位于显示区域DA以及入射光控制区域PCA,保持在第1基板SUB1与第2基板SUB2之间。液晶层LC形成在由第1基板SUB1、第2基板SUB2以及密封材料SE包围的空间。
通过利用液晶面板PNL控制从照明装置IL照射的光的透射量,而在显示区域DA显示图像。电子设备100的使用者位于盖板玻璃CG的Z方向侧(图中上侧),将来自液晶面板PNL的射出光看作图像。
相对地,在入射光控制区域PCA中也通过液晶面板PNL控制光的透射量,但光从盖板玻璃CG的Z方向侧经由液晶面板PNL入射至摄像头1。
在本说明书中,将从照射装置IL经由液晶面板PNL朝向盖板玻璃CG侧的光称为射出光,将从盖板玻璃CG侧经由液晶面板PNL朝向摄像头1的光称为入射光。
在此,针对第1基板SUB1以及第2基板SUB2的主要部分进行说明。
第1基板SUB1具有绝缘基板10和取向膜AL1。第2基板SUB2具有绝缘基板20、彩色滤光片CF、遮光层BM、透明层OC和取向膜AL2。
绝缘基板10以及绝缘基板20为玻璃基板或挠性的树脂基板等透明基板。取向膜AL1、AL2与液晶层LC相接。
彩色滤光片CF、遮光层BM以及透明层OC位于绝缘基板20与液晶层LC之间。此外,在图示的例子中,彩色滤光片CF设于第2基板SUB2,但也可以设于第1基板SUB1。彩色滤光片CF位于显示区域DA。
入射光控制区域PCA至少具有位于最外周且具有圆环的形状的第1遮光区域LSA1、和被第1遮光区域LSA1包围且与第1遮光区域LSA1相接的第1入射光控制区域TA1。
遮光层BM包括位于显示区域DA的用来划分像素的遮光部、和位于非显示区域NDA的框状的遮光部BMB。在入射光控制区域PCA中,遮光层BM至少包括位于第1遮光区域LSA1且具有圆环的形状的第1遮光部BM1、和位于第1入射光控制区域TA1的第1开口OP1。
显示区域DA与非显示区域NDA的边界例如由遮光部BMB的内端(显示区域DA侧的端部)规定。密封材料SE与遮光部BMB重叠。
透明层OC在显示区域DA中与彩色滤光片CF相接,在非显示区域NDA中与遮光部BMB相接,在第1遮光区域LSA1中与第1遮光部BM1相接,在第1入射光控制区域TA1中与绝缘基板20相接。取向膜AL1以及取向膜AL2在显示区域DA、入射光控制区域PCA以及非显示区域NDA的范围内设置。
在此,省略彩色滤光片CF的详细说明,但彩色滤光片CF具有例如配置于红色像素的红色的着色层、配置于绿色像素的绿色的着色层以及配置于蓝色像素的蓝色的着色层。另外,彩色滤光片CF有时也具有配置于白色像素的透明树脂层。透明层OC覆盖彩色滤光片CF以及遮光层BM。透明层OC例如为透明的有机绝缘层。
摄像头1位于壳体CS的贯穿孔h2的内部。摄像头1在方向Z上与盖板玻璃CG以及液晶面板PNL重叠。此外,液晶面板PNL还可以在入射光控制区域PCA中具有偏振片PL1以及偏振片PL2以外的光学片。作为上述光学片,举出有相位差板、光散射层、防止光反射层等。在具有液晶面板PNL、摄像头1等的电子设备100中,从电子设备100的使用者来看,摄像头1设置在液晶面板PNL的里侧。
摄像头1例如具有包括至少一个透镜在内的光学系统2、摄像元件(图像传感器)3和壳体4。摄像元件3包括朝向液晶面板PNL侧的摄像面3a。光学系统2位于摄像面3a与液晶面板PNL之间,包括朝向液晶面板PNL侧的入光面2a。光学系统2位于与液晶面板PNL隔开间隙的位置。壳体4收容有光学系统2以及摄像元件3。
摄像元件3经由盖板玻璃CG、液晶面板PNL以及光学系统2受光。例如,摄像头1接受从盖板玻璃CG以及液晶面板PNL透射的可见光(例如,400nm~700nm的波长范围的光)。
偏振片PL1与绝缘基板10粘接。偏振片PL2与绝缘基板20粘接。盖板玻璃CG通过透明粘接层AD贴附于偏振片PL2。
另外,为了使液晶层LC不受来自外部的电场等的影响,有时在偏振片PL2与绝缘基板20之间设置透明导电层。透明导电层由氧化铟锡(ITO)或氧化铟锌(IZO)等透明的导电材料形成。
另外,偏振片PL1或者偏振片PL2还能够包括超双折射膜。已知超双折射膜用于在直线偏振光入射时使透射光成为非偏振光(自然光化),即使在被摄体包含产生偏振光的情况下也能够毫无违和感地进行摄影。例如,在摄像头1的被摄体中拍摄到电子设备100等的情况下,由于从电子设备100射出直线偏振光,所以因偏振片PL1以及偏振片PL2与成为被摄体的电子设备100的偏振片之间的角度的关系,而使入射至摄像头1的被摄体的电子设备100的亮度发生变化,在摄影时担心会产生违和感。然而,通过使偏振片PL1以及偏振片PL2具备超双折射膜,能够抑制产生违和感的亮度的变化。
作为示出超双折射性的薄膜,例如优选使用东洋纺(株)的COSMOSHINE(注册商标)等。在此,超双折射性是指,相对于可视范围内的光例如500nm的光的面内方向上的延迟为800nm以上。
如上所述,来自外部的光从入射光控制区域PCA通过并入射至摄像头1。
图3是示出图2示出的液晶面板PNL的一结构例的俯视图,是一并示出一个像素PX的等效电路的图。在图3中,用不同的斜线标注了液晶层LC以及密封材料SE。
如图3所示,显示区域DA可以是实质上为四边形的区域而四个角为倒圆角,可以为四边形以外的多边形或圆形。显示区域DA由密封材料SE包围。
液晶面板PNL具有沿方向X延伸的一对短边E11以及E12、和沿方向Y延伸的一对长边E13以及E14。此外,有时分别将短边E11称为第一边、将短边E12称为第二边、将长边E14称为第三边、将长边E13称为第四边。液晶面板PNL在显示区域DA中具有沿方向X以及方向Y呈矩阵状排列的多个像素PX。显示区域DA中的各像素PX具有同一电路结构。如在图3中放大示出那样,各像素PX具备开关元件SW、像素电极PE、共用电极CE、液晶层LC等。
开关元件SW例如由薄膜晶体管(TFT)构成。开关元件SW与多个扫描线G中对应的一个扫描线G、多个信号线S中对应的一个信号线S以及像素电极PE电连接。向扫描线G赋予用于控制开关元件SW的控制信号。向信号线S赋予作为与控制信号不同的信号的影像信号等图像信号。向共用电极CE赋予公共电压(共用电压)。液晶层LC通过在像素电极PE与共用电极CE之间产生的电压(电场)来驱动。电容CP例如形成在与共用电极CE同电位的电极、和与像素电极PE同电位的电极之间。
电子设备100还具有布线基板5以及IC芯片6。
布线基板5安装在第1基板SUB1的延伸部Ex,与延伸部Ex连结。IC芯片6安装于布线基板5,与布线基板5电连接。此外,IC芯片6也可以安装于延伸部Ex,与延伸部Ex电连接。IC芯片6例如内置有输出图像显示所需的信号的显示器驱动器等。布线基板5也可以为可弯折的柔性印刷电路基板。
图4是示出液晶面板PNL中的像素PX的排列的俯视图。
如图4所示,各主像素MPX由多个像素PX构成。多个主像素MPX被分类为两种的主像素MPXa、MPXb。在方向Y上相邻的两个主像素MPXa、MPXb构成单位像素UPX。主像素MPXa、MPXb分别相当于用于显示彩色图像的最小单位。主像素MPXa包括像素PX1a、像素PX2a以及像素PX3a。主像素MPXb包括像素PX1b、像素PX2b以及像素PX3b。另外,上述的像素PX的形状为图示那样的大致平行四边形。
主像素MPXa以及主像素MPXb分别包括沿方向X排列的多色的像素PX。像素PX1a以及像素PX1b为第1色的像素,具有第1色的着色层CF1。像素PX2a以及像素PX2b为与第1色不同的第2色的像素,具有第2色的着色层CF2。像素PX3a以及像素PX3b为与第1色以及第2色不同的第3色的像素,具有第3色的着色层CF3。
主像素MPXa以及主像素MPXb分别沿方向X重复配置。沿方向X排列的主像素MPXa的行、和沿方向X排列的主像素MPXb的行在方向Y上交替重复配置。主像素MPXa的各像素PX在第1延伸方向d1上延伸,主像素MPXb的各像素PX在第2延伸方向d2上延伸。此外,第1延伸方向d1为与方向X以及方向Y不同的方向。第2延伸方向d2为与方向X、方向Y以及第1延伸方向d1不同的方向。在图5示出的例子中,第1延伸方向d1为斜向右下方向,第2延伸方向d2为斜向左下方向。
在像素PX的形状为图示那样的大致平行四边形的情况下,能够将指向矢(director)的旋转方向彼此不同的多个域设定为单位像素UPX。即,通过组合两个主像素MPXa、MPXb,关于各色的像素也能够形成许多域,能够针对视角特性进行补偿。因此,若着眼于视角特性,则组合了主像素MPXa以及主像素MPXb的一个单位像素UPX相当于用于显示彩色图像的最小单位。
图5是示出液晶面板PNL的一个单位像素UPX的俯视图,是示出扫描线G、信号线S、像素电极PE以及遮光部BMA的图。此外,在图5中,仅图示了说明所需的结构,省略了开关元件SW、共用电极CE、彩色滤光片CF等的图示。
如图5所示,多个像素PX具有与作为利用横向电场的显示模式之一的FFS(FringeField Switching:边缘场开关技术)模式对应的结构。扫描线G以及信号线S配置在上述的第1基板SUB1上,另一方面,遮光部BMA(遮光层BM)配置在上述的第2基板SUB2上。扫描线G以及信号线S彼此交叉并在显示区域(DA)内延伸。此外,遮光部BMA位于显示区域DA,是划分像素PX的栅格状的遮光部,在图中用双点划线示出。
遮光部BMA具有至少遮挡从上述的照明装置(IL)照射来的光的功能。遮光部BMA由黑色的树脂等光吸收率高的材料形成。遮光部BMA形成为栅格状。遮光部BMA由沿方向X延伸的多个遮光部BMA1、和沿第1延伸方向d1以及第2延伸方向d2弯曲地延伸的多个遮光部BMA2一体地形成。
各扫描线G在方向X上延伸。各扫描线G与对应的遮光部BMA1相对置,沿对应的遮光部BMA1延伸。遮光部BMA1与扫描线G、像素电极PE的端部等相对置。各信号线S沿方向Y、第1延伸方向d1以及第2延伸方向d2弯曲地延伸。各信号线S与对应的遮光部BMA2相对置,沿对应的遮光部BMA2延伸。
遮光层BM具有多个开口区域AP。开口区域AP由遮光部BMA1以及遮光部BMA2划分。主像素MPXa的开口区域AP在第1延伸方向d1上延伸。主像素MPXb的开口区域AP在第2延伸方向d2上延伸。
主像素MPXa的像素电极PE包括位于开口区域AP的多个线状像素电极PA。多个线状像素电极PA在第1延伸方向d1上呈直线状地延伸,在与第1延伸方向d1正交的正交方向dc1上隔开间隔地排列。主像素MPXb的像素电极PE包括位于开口区域AP的多个线状像素电极PB。多个线状像素电极PB在第2延伸方向d2上呈直线状地延伸,在与第2延伸方向d2正交的正交方向dc2上隔开间隔地排列。
在显示区域DA中,上述的取向膜AL1、AL2具有与方向Y平行的取向轴AA。取向膜AL1的取向方向AD1与方向Y平行,取向膜AL2的取向方向AD2与取向方向AD1平行。
在向上述的液晶层(LC)施加电压时,主像素MPXa的开口区域AP中的液晶分子的旋转状态(取向状态)与主像素MPXb的开口区域AP中的液晶分子的旋转状态(取向状态)彼此不同。
如上所述,在图4以及图5中,针对利用一个单位像素UPX关于视角特性进行补偿的结构进行了说明。然而,与本第一实施方式不同,也可以利用一个主像素MPX关于视角特性进行补偿。图6是示出与本第一实施方式不同的主像素MPX的俯视图,是示出扫描线G、信号线S、像素电极PE以及遮光部BMA的图。
如图6所示,各开口区域AP具有<符号的形状,具有第1开口区域AP1和第2开口区域AP2。第1开口区域AP1在第1延伸方向d1上延伸,第2开口区域AP2在第2延伸方向d2上延伸。
像素电极PE具有多个线状像素电极PA以及多个线状像素电极PB。多个线状像素电极PA位于第1开口区域AP1,在第1延伸方向d1上呈直线状地延伸,在正交方向dc1上隔开间隔地排列。多个线状像素电极PB位于第2开口区域AP2,在第2延伸方向d2上呈直线状地延伸,在正交方向dc2上隔开间隔地排列。连续的一个线状像素电极PA和一个线状像素电极PB具有<符号的形状。
在像素PX1位于左侧且像素PX3位于右侧的俯视下,连续的一个线状像素电极PA和一个线状像素电极PB可以具有>符号的形状,且开口区域AP可以具有>符号的形状。
在向上述的液晶层(LC)施加电压时,第1开口区域AP1中的液晶分子的旋转状态与第2开口区域AP2中的液晶分子的旋转状态彼此不同。各开口区域AP具有指向矢的旋转方向彼此不同的四种域。因此,液晶面板PNL能够得到良好的视角特性。
此外,在本第一实施方式中,像素电极PE作为显示电极发挥功能,线状像素电极PA以及线状像素电极PB作为线状显示电极发挥功能。
图7是示出包括图5示出的像素PX1a、PX2a在内的液晶面板PNL的剖视图。本第一实施方式的液晶面板PNL与利用横向电场的显示模式对应。
如图7所示,第1基板SUB1在绝缘基板10与取向膜AL1之间具有绝缘层11、信号线S、绝缘层12、共用电极CE、金属层ML、绝缘层13、像素电极PE等。
绝缘层11设在绝缘基板10上。此外,虽然没有详细说明,但在绝缘基板10与绝缘层11之间配置有上述的扫描线(G)、开关元件SW的栅极电极以及半导体层、其他绝缘层等。信号线S形成在绝缘层11上。绝缘层12设在绝缘层11以及信号线S上。
共用电极CE设在绝缘层12上。金属层ML设在共用电极CE上,与共用电极CE相接。金属层ML位于信号线S的正上方。此外,在图示的例子中,第1基板SUB1具有金属层ML,但可以省略金属层ML。绝缘层13设在共用电极CE以及金属层ML上。
像素电极PE形成在绝缘层13上。各像素电极PE分别位于相邻的信号线S之间,与共用电极CE相对置。另外,各像素电极PE在与共用电极CE对置的位置具有狭缝。共用电极CE以及像素电极PE由ITO、IZO等透明的导电材料形成。绝缘层13由像素电极PE和共用电极CE夹持。取向膜AL1设在绝缘层13以及像素电极PE上,覆盖像素电极PE等。
另一方面,第2基板SUB2在与绝缘基板20的第1基板SUB1相对一侧具有包括遮光部BMA2在内的遮光层BM、包括着色层CF1、CF2、CF3在内的彩色滤光片CF、透明层OC、取向膜AL2。遮光部BMA2形成在绝缘基板20的内表面。遮光部BMA2位于信号线S以及金属层ML的正上方。着色层CF1、CF2分别形成在绝缘基板20的内表面,这些着色层中的一部分与遮光部BMA2重叠。透明层OC覆盖彩色滤光片CF。取向膜AL2覆盖透明层OC。
此外,与本第一实施方式不同,液晶面板PNL也可以构成为在显示区域DA中没有遮光部BMA2以及遮光部BMA1(图6)。在该情况下,在显示区域DA中,可以将金属层ML形成为栅格状,取代遮光部BMA1、BMA2而使金属层ML具有遮光功能。
液晶层LC具有位于显示区域DA的显示液晶层LCI。例如,在像素PX1a中,在像素电极PE与共用电极CE之间没有产生电压(电场)而显示液晶层LCI没有被施加电压的关断状态下,包含在显示液晶层LCI内的液晶分子在取向膜AL1与取向膜AL2之间向规定的方向初始取向。即,像素PX1a成为最小透射率,显示黑色。也就是说,在像素PX1a中,液晶面板PNL发挥遮光功能。
另一方面,在像素PX1a中,在将像素电极PEUI与共用电极CE之间产生的电压(电场)施加于显示液晶层LCI的导通状态下,液晶分子向与初始取向方向不同的方向取向,该取向方向通过电场来控制。也就是说,在像素PX1a中,液晶面板PNL发挥透光功能。因此,导通状态的像素PX1a呈现与着色层CF1对应的颜色。
液晶面板PNL的方式为在关断状态下显示黑色的所谓常黑(Normally black)方式,但也可以为在导通状态下显示黑色的(在关断状态下显示白色)所谓常白(Normallywhite)方式。
在本第一实施方式中,像素电极PE以及共用电极CE中靠近显示液晶层LCI(液晶层LC)的一方电极为像素电极PE,像素电极PE如上所述作为显示电极发挥功能。但是,也可以是像素电极PE以及共用电极CE中靠近显示液晶层LCI(液晶层LC)的一方电极为共用电极CE。在该情况下,共用电极CE如上所述作为显示电极发挥功能,取代像素电极PE具有线状显示电极。
图8是示出液晶面板PNL的入射光控制区域PCA中的遮光层BM的俯视图。如图8所示,入射光控制区域PCA在中心具有第2入射光控制区域TA2,从外侧朝向中心,具有第1遮光区域LSA1、第1入射光控制区域TA1、第3遮光区域LSA3、第3入射光控制区域TA3、第2遮光区域LSA2、和第2入射光控制区域TA2。
第1遮光区域LSA1位于入射光控制区域PCA的最外周,具有圆环的形状。第1入射光控制区域TA1由第1遮光区域LSA1包围,与第1遮光区域LSA1相接,具有圆环的形状。第2入射光控制区域TA2位于入射光控制区域PCA的中心,具有圆形的形状。第2遮光区域LSA2与第2入射光控制区域TA2相接,包围第2入射光控制区域TA2,具有圆环的形状。第3遮光区域LSA3由第1入射光控制区域TA1包围,与第1入射光控制区域TA1相接,具有圆环的形状。第3入射光控制区域TA3由第3遮光区域LSA3包围,与第3遮光区域LSA3以及第2遮光区域LSA2相接,具有圆环的形状。
在入射光控制区域PCA中,遮光层BM具有第1遮光部BM1、第1开口OP1、第2遮光部BM2、第2开口OP2、第3遮光部BM3、和第3开口OP3。第1遮光部BM1位于第1遮光区域LSA1,具有圆环的形状。第2遮光部BM2位于第2遮光区域LSA2,具有圆环的形状。第3遮光部BM3位于第3遮光区域LSA3,具有圆环的形状。
能够将第1遮光部BM1、第2遮光部BM2以及第3遮光部BM3各遮光部称为环状遮光部。
第1开口OP1位于第1入射光控制区域TA1,具有圆环的形状。第2开口OP2位于第2入射光控制区域TA2,具有圆形的形状。第3开口OP3位于第3入射光控制区域TA3,具有圆环的形状。
入射光控制区域PCA具有:第1环状入射光控制部,其位于第1开口OP1,且形成有后述的第1控制电极RL1以及第2控制电极RL2;圆形入射光控制部,其位于第2开口OP2,且形成有后述的第3控制电极构造RE3(第3控制电极RL3)以及第4控制电极构造RE4(第4控制电极RL4);以及第2环状入射光控制部,其位于第3开口OP3,且形成有后述的第5控制电极RL5以及第6控制电极RL6。
在上述第1环状入射光控制部中,外周与第1遮光部BM1相接,内周与第3遮光部BM3相接。圆形入射光控制部的外周与第2遮光部BM2相接。在第2环状入射光控制部中,外周与第3遮光部BM3相接,内周与第2遮光部BM2相接。
在本第一实施方式中,入射光控制区域PCA还具有第4遮光区域LSA4以及第5遮光区域LSA5。第4遮光区域LSA4从第2遮光区域LSA2到第3遮光区域LSA3为止在第1延伸方向d1上呈直线状地延伸。第5遮光区域LSA5从第3遮光区域LSA3到第1遮光区域LSA1为止在第1延伸方向d1上呈直线状地延伸,在第1延伸方向d1上与第4遮光区域LSA4对齐。如上所述,第2入射光控制区域TA2以及第3入射光控制区域TA3分别实质上具有C形的形状。
在本第一实施方式中,遮光层BM还具有第4遮光部BM4、和第5遮光部BM5。第4遮光部BM4位于第4遮光区域LSA4,从第2遮光部BM2到第3遮光部BM3为止在第1延伸方向d1上呈直线状地延伸。第5遮光部BM5位于第5遮光区域LSA5,从第3遮光部BM3到第1遮光部BM1为止在第1延伸方向d1上呈直线状地延伸。
第1遮光部BM1的外周圆、第1入射光控制区域TA1的外周圆、第2遮光部BM2的外周圆、第2入射光控制区域TA2、第3遮光部BM3的外周圆以及第3入射光控制区域TA3的外周圆为同心圆。
但是,液晶面板PNL也可以构成为在入射光控制区域PCA中没有第4遮光区域LSA4、第5遮光区域LSA5、第4遮光部BM4以及第5遮光部BM5。这是因为,即使不设置第4遮光部BM4以及第5遮光部BM5,后述的引绕布线L对受光光量带来的影响也很轻微,是能够修正的等级。
另外,液晶面板PNL也可以构成为没有第3遮光区域LSA3、第3遮光部BM3以及第3入射光控制区域TA3。在该情况下,第1入射光控制区域TA1只要与第2遮光区域LSA2相接即可。
在本第一实施方式中,在入射光控制区域PCA的半径方向上,第1遮光部BM1的宽度WI1为800~900μm,第3遮光部BM3的宽度WI3为30~40μm,第2遮光部BM2的宽度WI2为30~40μm,第5遮光部BM5的宽度WI5为60~70μm,第4遮光部BM4的宽度WI4为30~40μm。
宽度WI1比宽度WI3以及宽度WI2都大。第1遮光部BM1的从外径减去内径而得到的第一宽度比第3遮光部BM3的从外径减去内径而得到的第二宽度更大。另外,上述第一宽度比第2遮光部BM2的从外径减去内径而得到的第三宽度更大。
图9示出液晶面板PNL的入射光控制区域PCA的电极构造,是示出多个控制电极构造RE以及多个引绕布线L的俯视图。如图9以及图8所示,液晶面板PNL具有第1控制电极构造RE1、第2控制电极构造RE2、第3控制电极构造RE3、第4控制电极构造RE4、第5控制电极构造RE5、第6控制电极构造RE6、第1引绕布线L1、第2引绕布线L2、第3引绕布线L3、第4引绕布线L4、第5引绕布线L5以及第6引绕布线L6。
此外,图9是示出在入射光控制区域PCA中具有电极与IPS(In-Plane-Switching:共面转换)模式对应的结构的概略图。
第1控制电极构造RE1具有第1供电布线CL1和第1控制电极RL1。
第1供电布线CL1位于第1遮光区域LSA1,包含具有圆环的形状的第1布线WL1。在本第一实施方式中,第1布线WL1具有C形的形状,在第2引绕布线L2~第6引绕布线L6通过的区域中断开地形成。
多个第1控制电极RL1位于第1遮光区域LSA1以及第1入射光控制区域TA1,与第1布线WL1电连接,在第1延伸方向d1上呈直线状地延伸,在正交方向dc1上隔开间隔地排列。在本第一实施方式中,第1布线WL1以及第1控制电极RL1一体地形成。第1控制电极RL1配置在第1布线WL1的内侧。
多个第1控制电极RL1具有在两端部与第1布线WL1连接的第1控制电极RL1、和在一端部与第1布线WL1连接且在另一端部不与第1布线WL1连接的第1控制电极RL1。
第2控制电极构造RE2具有第2供电布线CL2和第2控制电极RL2。
第2供电布线CL2位于第1遮光区域LSA1,包含具有圆环的形状的第2布线WL2。在本第一实施方式中,第2布线WL2具有C形的形状,在第3引绕布线L3~第6引绕布线L6通过的区域中断开地形成。第2布线WL2与第1布线WL1相邻。第2布线WL2的内径比第1布线WL1的内径小。在本第一实施方式中,第2布线WL2与第1布线WL1相比位于内侧,但也可以与第1布线WL1相比位于外侧。
多个第2控制电极RL2位于第1遮光区域LSA1以及第1入射光控制区域TA1,与第2布线WL2电连接,在第1延伸方向d1上呈直线状地延伸,在正交方向dc1上隔开间隔地排列。在本第一实施方式中,第2布线WL2以及第2控制电极RL2一体地形成。第2控制电极RL2配置在第2布线WL2的内侧。
多个第2控制电极RL2具有在两端部与第2布线WL2连接的第2控制电极RL2、和在一端部与第2布线WL2连接且在另一端部不与第2布线WL2连接的第2控制电极RL2。
多个第1控制电极RL1和多个第2控制电极RL2在正交方向dc1上交替排列。
第3控制电极构造RE3以及第4控制电极构造RE4位于第2遮光区域LSA2以及第2入射光控制区域TA2。第3控制电极构造RE3以及第4控制电极构造RE4分别以具有与第1延伸方向d1平行的边的半圆的形状表示。第3控制电极构造RE3的上述边和第4控制电极构造RE4的上述边在正交方向dc1上隔开间隔地位置。此外,第3控制电极构造RE3以及第4控制电极构造RE4的轮廓以半圆的形状表示,在后面说明其详细的构造。
第5控制电极构造RE5具有第5供电布线CL5和第5控制电极RL5。
第5供电布线CL5位于第3遮光区域LSA3,包含具有圆环的形状的第5布线WL5。在本第一实施方式中,第5布线WL5具有C形的形状,在第4引绕布线L4~第6引绕布线L6通过的区域中断开地形成。
多个第5控制电极RL5位于第3遮光区域LSA3以及第3入射光控制区域TA3,与第5布线WL5电连接,在第1延伸方向d1上呈直线状地延伸,在正交方向dc1上隔开间隔地排列。在本第一实施方式中,第5布线WL5以及第5控制电极RL5一体地形成。第5控制电极RL5配置在第5布线WL5的内侧。
多个第5控制电极RL5具有在两端部与第5布线WL5连接的第5控制电极RL5、和在一端部与第5布线WL5连接且在另一端部不与第5布线WL5连接的第5控制电极RL5。
第6控制电极构造RE6具有第6供电布线CL6和第6控制电极RL6。
第6供电布线CL6位于第3遮光区域LSA3,包含具有圆环的形状的第6布线WL6。在本第一实施方式中,第6布线WL6具有C形的形状,在第5引绕布线L5以及第6引绕布线L6通过的区域中断开地形成。第6布线WL6与第5布线WL5相邻。第5布线WL5的内径比第2布线WL2的内径小。第6布线WL6的内径比第5布线WL5的内径小。在本第一实施方式中,第6布线WL6与第5布线WL5相比位于内侧,但也可以与第5布线WL5相比位于外侧。
多个第6控制电极RL6位于第3遮光区域LSA3以及第3入射光控制区域TA3,与第6布线WL6电连接,在第1延伸方向d1上呈直线状地延伸,在正交方向dc1上隔开间隔地排列。在本第一实施方式中,第6布线WL6以及第6控制电极RL6一体地形成。第6控制电极RL6配置在第6布线WL6的内侧。
多个第6控制电极RL6具有在两端部与第6布线WL6连接的第6控制电极RL6、和在一端部与第6布线WL6连接且在另一端部不与第6布线WL6连接的第6控制电极RL6。
多个第5控制电极RL5和多个第6控制电极RL6在正交方向dc1上交替排列。
液晶面板PNL在入射光控制区域PCA中具有与作为利用横向电场的显示模式之一的IPS(In-Plane-Switching:共面转换)模式对应的结构。上述的第1控制电极RL1~第6控制电极RL6分别具有不同于与上述的FFS模式对应的像素电极PE的形状的形状。
如第1控制电极RL1和第2控制电极RL2所代表的那样,向交替配置的控制电极供给电压,通过在电极间产生的电位差驱动液晶分子。例如,能够从显示区域DA延长布线,向第1控制电极RL1供给与像素电极同样的影像信号,向第2控制电极RL2供给与共用电极同样的公共电压。另外,还能够向第1控制电极RL1供给相对于公共电压为正极性的信号,向第2控制电极RL2供给负极性的信号。
在入射光控制区域PCA中,上述的取向膜AL1、AL2具有与方向Y平行的取向轴AA。即,取向膜AL1、AL2的取向轴AA在显示区域DA和入射光控制区域PCA中平行。在入射光控制区域PCA中,取向膜AL1的取向方向AD1与方向Y平行,取向膜AL2的取向方向AD2与取向方向AD1平行。
在没有对液晶层LC施加电压的状态下,显示区域DA的液晶分子的初始取向方向与入射光控制区域PCA的液晶分子的初始取向方向相同。上述线状像素电极(线状显示电极)PA与控制电极RL平行地延伸。在本第一实施方式的X-Y平面中,第1延伸方向d1以及第2延伸方向d2分别相对于方向Y倾斜10°。因此,在显示区域DA和入射光控制区域PCA中,能够统一液晶分子的旋转方向。此外,说明了线状像素电极PA倾斜的情况。但是,上述内容在将线状像素电极PA倾斜替换成共用电极的狭缝的倾斜的情况下也相同。
图10是示出液晶面板PNL的入射光控制区域PCA的剖视图。在图10中,省略信号线S以及扫描线G等的图示。如图10所示,绝缘层13由第1布线WL1、第1控制电极RL1、第2布线WL2、第2控制电极RL2、第3控制电极构造RE3、第4控制电极构造RE4、第5布线WL5、第5控制电极RL5、第6布线WL6、第6控制电极RL6中的一个以上的导体、和第1布线WL1、第1控制电极RL1、第2布线WL2、第2控制电极RL2、第3控制电极构造RE3、第4控制电极构造RE4、第5布线WL5、第5控制电极RL5、第6布线WL6、第6控制电极RL中其余的导体夹持。
上述一个以上的导体与像素电极PE以及共用电极CE的一方电极设在同一层,与上述一方电极以同一材料形成。上述其余的导体与像素电极PE以及共用电极CE的另一方电极设在同一层,与上述另一方电极以同一材料形成。
在本第一实施方式中,第2布线WL2、第2控制电极RL2、第4控制电极构造RE4、第6布线WL6以及第6控制电极RL6设在绝缘层12上,由绝缘层13覆盖。第2布线WL2、第2控制电极RL2、第4控制电极构造RE4、第6布线WL6以及第6控制电极RL6与共用电极CE设在同一层,由与共用电极CE相同的透明的导电材料形成。
第1布线WL1、第1控制电极RL1、第3控制电极构造RE3、第5布线WL5以及第5控制电极RL5设在绝缘层13上,由取向膜AL1覆盖。第1控制电极RL1、第3控制电极构造RE3、第5布线WL5以及第5控制电极RL5与像素电极PE设在同一层,由与像素电极PE相同的透明的导电材料形成。
例如,绝缘层13由第1控制电极RL1(第1控制电极构造RE1)和第2控制电极RL2(第2控制电极构造RE2)夹持。
在入射光控制区域PCA中,第1~第6引绕布线L1~L6在第1延伸方向d1上延伸。第1~第6引绕布线L1~L6由金属形成。例如,第1~第6引绕布线L1~L6与上述金属层ML位于同一层,由与上述金属层ML相同的金属形成。
第1引绕布线L1与第1布线WL1(第1供电布线CL1)电连接。第2引绕布线L2从第1布线WL1的断开部通过而与第2布线WL2(第2供电布线CL2)电连接。
第3引绕布线L3从第1布线WL1、第2布线WL2、第5布线WL5以及第6布线WL6各自的断开部、和第1引绕布线L1以及第2引绕布线L2之间通过,与第3控制电极构造RE3电连接。第4引绕布线L4从第1布线WL1、第2布线WL2、第5布线WL5以及第6布线WL6各自的断开部、和第2引绕布线L2以及第3引绕布线L3之间通过,与第4控制电极构造RE4电连接。
第5引绕布线L5从第1布线WL1以及第2布线WL2各自的断开部、和第2引绕布线L2以及第4引绕布线L4之间通过,与第5布线WL5(第5供电布线CL5)电连接。第6引绕布线L6从第1布线WL1、第2布线WL2以及第5布线WL5各自的断开部、和第1引绕布线L1以及第3引绕布线L3之间通过,与第6布线WL6(第6供电布线CL6)电连接。
第1~第6引绕布线L1~L6捆绑在一起,在显示区域DA中在由一个遮光部(BMA2)覆盖的区域中延伸。但是,第1~第6引绕布线L1~L6也可以不捆绑在一起,第1~第6引绕布线L1~L6各自可以在显示区域DA中在遮光部BMA1以及遮光部BMA2的至少一方延伸。
此外,第1供电布线CL1、第2供电布线CL2、第5供电布线CL5、第6供电布线CL6以及第1~第6引绕布线L1~L6也可以由透明的导电层以及金属层的层叠体构成。
如使用图7说明的那样,显示区域DA的像素电极PE和共用电极CE由透明的导电材料(透明导电膜)形成,像素PX具有不同的两层的透明导电膜。如后述那样,第1布线WL1~第6布线WL6由两层的透明导电膜的一方透明导电膜形成,第1控制电极RL1~第6控制电极RL6由另一方透明导电膜形成,能够将第1控制电极RL1~第6控制电极RL6形成在同一层。此外,第1布线WL1~第6布线WL6也能够以透明导电膜和金属膜的多层膜来形成。
在入射光控制区域PCA中,取向膜AL1覆盖第1布线WL1、第1控制电极RL1、第2布线WL2、第2控制电极RL2、第3控制电极构造RE3、第4控制电极构造RE4、第5布线WL5、第5控制电极RL5、第6布线WL6、第6控制电极RL6,与液晶层LC相接。
在此,将第1控制电极RL1以及第2控制电极RL2的正交方向dc1上的间距设为间距pi1,将第5控制电极RL5以及第6控制电极RL6的正交方向dc1上的间距设为间距pi2。换言之,间距pi1为第1控制电极RL1的中心与第2控制电极RL2的中心在正交方向dc1上的间距。间距pi2为第5控制电极RL5的中心与第6控制电极RL6的中心在正交方向dc1上的间距。
间距pi1以及间距pi2可以分别固定,但优选分别随机地设定。由此,能够防止在将间距pi1、pi2设为固定的情况下发生的光的干涉。
在第2基板SUB2中,彩色滤光片CF没有设在入射光控制区域PCA。
液晶层LC具有位于第1入射光控制区域TA1的第1控制液晶层LC1、位于第2入射光控制区域TA2的第2控制液晶层LC2、和位于第3入射光控制区域TA3的第3控制液晶层LC3。
向第1控制液晶层LC1施加通过第1控制电极RL1以及第2控制电极RL2产生的电压。向第2控制液晶层LC2施加通过第3控制电极构造RE3以及第4控制电极构造RE4产生的电压。向第3控制液晶层LC3施加通过第5控制电极RL5以及第6控制电极RL6产生的电压。
在本第一实施方式中,在多个第1控制电极RL1与多个第2控制电极RL2之间产生的电压(电场)被施加给第1控制液晶层LC1。在第3控制电极构造RE3与第4控制电极构造RE4之间产生的电压(电场)被施加给第2控制液晶层LC2。在多个第5控制电极RL5与多个第6控制电极RL6之间产生的电压(电场)被施加给第3控制液晶层LC3。
经由第1引绕布线L1向第1控制电极构造RE1赋予第1控制电压,经由第2引绕布线L2向第2控制电极构造RE2赋予第2控制电压,经由第3引绕布线L3向第3控制电极构造RE3赋予第3控制电压,经由第4引绕布线L4向第4控制电极构造RE4赋予第4控制电压,经由第5引绕布线L5向第5控制电极构造RE5赋予第5控制电压,经由第6引绕布线L6向第6控制电极构造RE6赋予第6控制电压。
第1控制电压、第3控制电压以及第5控制电压可以与图像信号以及公共电压的一方为相同的电压电平,第2控制电压、第4控制电压以及第6控制电压可以与图像信号以及公共电压的另一方为相同的电压电平。
或者,第1控制电压、第3控制电压以及第5控制电压可以相对于公共电压具有第1极性的电压电平,第2控制电压、第4控制电压以及第6控制电压可以相对于公共电压具有第2极性的电压电平。此外,在上述第1极性以及上述第2极性中,一方为正极性,另一方为负极性。
在将入射光控制区域PCA作为光圈DP进行说明时,对光圈DP的开口的状态进行定义。液晶显示装置DSP通过以第1条件的驱动将光圈DP设定为扩大到最大的状态(开放状态)。液晶显示装置DSP通过以第2条件的驱动将光圈DP设定为缩小到最小的状态。液晶显示装置DSP通过以第3条件的驱动将光圈DP设定为扩大到最大的状态与缩小到最小的状态中间的状态。液晶显示装置DSP通过以第4条件的驱动设定为将光圈DP关闭的状态。
如上所述,入射光控制区域PCA从外侧朝向中心具有第1入射光控制区域TA1、第3入射光控制区域TA3、和第2入射光控制区域TA2,与第1条件~第4条件对应的第1入射光控制区域TA1、第3入射光控制区域TA3、第2入射光控制区域TA2的透射状态/非透射状态如下所述。
例如,在第1控制液晶层LC1、第2控制液晶层LC2以及第3控制液晶层LC3以第1条件驱动时,液晶面板PNL将第1入射光控制区域TA1、第2入射光控制区域TA2以及第3入射光控制区域TA3设定为透射状态。
在第1控制液晶层LC1、第2控制液晶层LC2以及第3控制液晶层LC3以第2条件驱动时,液晶面板PNL将第2入射光控制区域TA2设定为透射状态,将第1入射光控制区域TA1以及第3入射光控制区域TA3设定为非透射状态。
在第1控制液晶层LC1、第2控制液晶层LC2以及第3控制液晶层LC3以第3条件驱动时,液晶面板PNL将第3入射光控制区域TA3以及第2入射光控制区域TA2设定为透射状态,将第1入射光控制区域TA1设定为非透射状态。
在第1控制液晶层LC1、第2控制液晶层LC2以及第3控制液晶层LC3以第4条件驱动时,液晶面板PNL将第1入射光控制区域TA1、第3入射光控制区域TA3以及第2入射光控制区域TA2设定为非透射状态。在此,非透射状态是指遮光状态或者透射率比上述透射状态低的状态。
如上所述,液晶面板PNL的入射光控制区域PCA构成摄像头1的光圈。因此,能够扩大光圈(第1条件)、或者缩小光圈(第3条件)、或者进一步缩小光圈(第2条件)、或者关闭光圈(第4条件),能够改变焦点深度地利用摄像头1进行拍摄。液晶面板PNL能够将光圈呈同心圆状地扩大或者缩小。换言之,液晶面板PNL在入射光控制区域PCA中能够呈同心圆状地控制光透射区域。
第2条件下的光圈能够作为对入射至摄像头1的光量进行调整的针孔发挥功能。在摄像头1与被摄体的距离为数cm的情况下,能够使摄像头1的解析度得到提高,拍摄到与被摄体距离极近的清晰的写真。作为被摄体与摄像头1接近的摄影的一例,为了进行指纹认证而能够拍摄指纹。另外,在光量多的情况下,使用针孔的摄影也是有效的。
根据以上述方式构成的第一实施方式的液晶显示装置DSP以及电子设备100,能够得到能够控制入射光控制区域PCA的光透射区域的液晶显示装置DSP以及电子设备100。
(第二实施方式)
接着,针对本第二实施方式进行说明。电子设备100除了在本第二实施方式中说明的结构以外,以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同样的结构构成。图11是示出本第二实施方式的电子设备100的液晶面板PNL的一部分以及摄像头1的图,是将示出液晶面板PNL以及摄像头1的俯视图、和示出液晶面板PNL以及摄像头1的剖视图一并示出的图。在图中,关于摄像头1示出了外形。遮光层BM在入射光控制区域PCA中仅示出第1遮光部BM1。
如图11所示,液晶面板PNL在入射光控制区域PCA中,以同心圆状构成对光透射区域进行切换的光圈DP。光圈DP位于摄像头1的近前,从光圈DP通过的光入射至摄像头1。通过使用控制液晶面板PNL的透射光量的功能,光圈DP能够控制入射至摄像头1的光量。如后述那样,光圈DP的外径由光学系统2(摄像头1)的有效孔径EA的直径DI2规定,第1遮光部BM1的内径DI1比光学系统2(摄像头1)的有效孔径EA的直径DI2大。在光圈DP的外周的外侧,为了遮挡不需要的光而形成有第1遮光部BM1。以下,由于边界明确,所以用第1遮光部BM1的内周I1来说明光圈DP的外周。光圈DP通过对第1遮光部BM1的内周I1的内侧遮光,能够增减入射至摄像头1的光的量。具有宽度WI1的第1遮光部BM1围绕有效孔径EA,覆盖摄像头1的周边的没有用于显示的第1遮光区域LSA1。
图12是示出本第二实施方式的液晶面板PNL的一部分、照明装置IL的一部分以及摄像头1的剖视图。
液晶面板PNL具有第1基板SUB1、第2基板SUB2、液晶层LC、偏振片PL1、偏振片PL2等。在图中,用第1基板SUB1与第2基板SUB2之间的线示出液晶层LC。
照明装置IL具有使来自上述光源EM1的光作为平面光射出的导光体LG1、将来自导光体LG1的光向液晶面板PNL侧反射的光反射片RS、和控制来自导光体LG1的光的朝向的光学片等。上述光学片例如包括光漫射片SS和棱镜片PS。棱镜片PS可以包含图2示出的棱镜片PS1以及棱镜片PS2。
在照明装置IL形成有配置摄像头1的开口ILO,在导光体LG1等与开口ILO之间配置有遮光壁CS2。在遮光壁CS2贴附有用于固定棱镜片PS的胶带TP1。胶带TP1还具有对遮光壁CS2附近的不需要的光进行遮蔽的功能。另外,照明装置IL位于照明装置IL的周边部,具有容置导光体LG1等的树脂框FR。
摄像头1配置在液晶面板PNL的端部附近。
接着,对入射至摄像头1的有效孔径EA的光的角度进行说明。在此,如图12所示,在包括光学系统2(摄像头1)的中心轴AX1、与中心轴AX1正交的正交轴AX2在内的假想平面上,边定义边进行说明。
将光学系统2的有效孔径EA的最外周上的点设为第1点P1。将从第1点P1通过的直线设为第1基准线RF1。将有效孔径EA的最外周上的另一点设为第3点P3。将从第3点P3通过的直线设为第2基准线RF2。将从第1点P1、中心轴AX1、和第3点P3通过的直线设为第3基准线RF3。将第1基准线RF1与第2基准线RF2相交的点设为第5点P5。将中心轴AX1与第3基准线RF3交叉的点设为第6点P6。
第6点P6也为有效孔径EA的中心。中心轴AX1与第3基准线RF3正交。另外,中心轴AX1是相对于形成有有效孔径EA的面的垂线,通常为摄像头1(光学系统2)的光轴。第1基准线RF1以及第2基准线RF2也为由摄像头1的焦点距离或上述的摄像面3a的大小决定的、用于摄像的光束的最外周光线的光路。
有效孔径EA相对于中心轴AX1呈圆对称。中心轴AX1从第5点P5通过。第1基准线RF1与中心轴AX1以角度θ交叉。第2基准线RF2与中心轴AX1也以角度θ交叉。此外,根据摄像头1,使角度θ的2倍角度2θ为视角。
遮光壁CS2在平行于第3基准线RF3的方向上与摄像头1相邻。遮光壁CS2位于摄像头1与导光体LG1之间,具有筒状的形状。
接着,对第3距离DT3和内径DI1进行说明。在此,第3距离DT3为从第5点P5到遮光层BM的开口(第2开口OP2)为止的中心轴AX1上的直线距离。图13是示出本第二实施方式的液晶面板PNL的一部分、照明装置IL的一部分以及摄像头1的其他剖视图。在此,在包括中心轴AX1以及正交轴AX2在内的假想平面上,也边定义边进行说明。
如图13所示,将靠近第1点P1的第1遮光部BM1的内周I1上的点设为第2点P2。将靠近过第3点P3的第1遮光部BM1的内周I1上的点设为第4点P4。第1基准线RF1为从第1点P1、和第2点P2通过的直线。第2基准线RF2为从第3点P3、和第4点P4通过的直线。
与第2点P2相比从外侧(图中右侧)趋向摄像头1的光、且相对于中心轴AX1以角度θ以下的角度交叉的光从有效孔径EA的外侧通过而不入射至有效孔径EA。另外,与第4点P4相比从外侧(图中左侧)趋向摄像头1的光、且相对于中心轴AX1以角度θ以下的角度交叉的光不入射至有效孔径EA。即使上述第1入射光控制区域(TA1)与第2点P2相比位于右侧以及与第4点P4相比位于左侧,对入射至有效孔径EA的光的量的影响也很小。
因此,由第1基准线RF1代表的、相对于中心轴AX1以角度θ交叉的、从有效孔径EA的最外周通过的线、与液晶层LC交叉的点所形成的圆周成为光圈DP的有效最大内径。
此外,液晶层LC单体没有遮光的功能,为了遮光,需要组合液晶层LC、偏振片PL1、偏振片PL2等的功能,严密来说,液晶层LC并非光圈DP,但考虑为在液晶层LC形成有光圈DP的结构,而且,由于边界明确,所以在形成有第1遮光部BM1的平面内,以第1遮光部BM1的开口的内侧表示光圈DP来进行说明。此外,如图7所示,在液晶层LC与遮光层BM之间存在彩色滤光片CF以及透明层OC、取向膜AL2,但这些层的厚度的合计为数μm,因此,以液晶层LC与遮光层BM位于同一平面来进行说明。具有宽度WI1的第1遮光部BM1对入射光控制区域PCA的外周附近的不需要的光进行遮挡。因此,还能够考虑将内周I1作为光圈DP的最外周。
而且,还能够考虑将最外周光线的光路设在第1基准线RF1上以及第2基准线RF2上。即,最外周光线的光路为将作为光圈DP发挥功能的结构的最外周和摄像头1的有效孔径EA的最外周连结的线。
将在中心轴AX1上位于遮光层BM的开口(第2开口OP2)的点设为第7点P7。若分别着眼于由第5点P5、第2点P2以及第7点P7形成三角形以及由第5点P5、第4点P4以及第7点P7形成的三角形,则下面的关系成立。
DI1/2=DT3×tanθ
随着从第5点P5到第7点P7为止的第3距离DT3变长,第1遮光部BM1的内径DI1也变长。因此,在想要缩小内径DI1的情况下,需要使摄像头1接近液晶面板PNL。
从由遮光壁CS2包围的区域的内部没有向液晶面板PNL照射来自照明装置IL的光。因此,在第1遮光区域LSA1(以从第2点P2到胶带TP1的光照射区域侧的端部EN1为止的宽度WI1示出的范围以及以从第4点P4到胶带TP1的光照射区域侧的端部EN2为止的宽度WI1示出的范围)配置有第1遮光部BM1。这是因为,第1遮光区域LSA1成为既没有用于光圈DP也没有用于显示的区域。
为了尽可能扩大形成显示区域DA,需要尽可能缩小第1遮光部BM1。通过使摄像头1接近液晶面板PNL,能够缩小内径DI1,能够缩小由第1遮光部BM1包围的区域。
接着,针对第1遮光部BM1的内径DI1和摄像头1的有效孔径EA的直径DI2的关系进行说明。图14是示出本第二实施方式的液晶面板PNL的一部分以及摄像头1的剖视图。此外,为了使图简洁,在液晶面板PNL中,用实线示出第1遮光部BM1,用虚线示出第1遮光部BM1的开口内的液晶层LC。在此,也在包括中心轴AX1以及正交轴AX2在内的假想平面上,边定义边进行说明。
如图14所示,将从第5点P5到第6点P6为止的中心轴AX1上的直线距离设为第1距离DT1。将从第6点P6到第7点P7(遮光层BM的开口)为止的中心轴AX1上的直线距离设为第2距离DT2。内径DI1以及直径DI2能够分别以下面的关系式求出。
DI1/2=DT3×tanθ
DI2/2=DT1×tanθ
根据上述的关系式,下面的关系成立。
DI1/DI2=DT3/DT1
例如,在想要将内径DI1设为直径DI2的2倍以下的情况下,需要将第2距离DT2(DT3-DT1)缩短得比第1距离DT1短。
此外,在图14中,针对扩大光圈DP的情况进行了说明(第1条件)。因此,在入射光控制区域PCA中,第1入射光控制区域TA1、第2入射光控制区域TA2以及第3入射光控制区域TA3全被设定为透射状态(图8)。
接着,对缩小光圈DP的情况进行说明(第3条件)。因此,在入射光控制区域PCA中,第2入射光控制区域TA2以及第3入射光控制区域TA3被设定为透射状态。第1入射光控制区域TA1被设定为非透射状态(图8)。图15是示出本第二实施方式的液晶面板PNL的一部分以及摄像头1的其他剖视图。此外,为了使图简洁,在液晶面板PNL中,用实线示出第1遮光部BM1以及第3遮光部BM3,用虚线示出第1遮光部BM1以及第3遮光部BM3以外的液晶层LC。在此,也在包括中心轴AX1以及正交轴AX2在内的假想平面上,边定义边进行说明。
如图15所示,在缩小光圈DP的开口而减少了入射至摄像头1的光的情况下,相对于中心轴AX1以大的角度交叉的斜入射光变得比相对于中心轴AX1以小的角度交叉的入射光少。因此,存在摄像头1的摄像的周边部的光量减少的问题。
于是,对用于不极度减少上述斜入射光的、第3遮光部BM3的内径DI3进行研究。在此,将与第2基准线RF2平行且从第1点P1通过的直线设为第4基准线RF4。将与第1基准线RF1平行且从第3点P3通过的直线设为第5基准线RF5。将第4基准线RF4与遮光层BM交叉的点设为第8点P8。将第5基准线RF5与遮光层BM交叉的点设为第9点P9。
若着眼于第4基准线RF4,则在相对于中心轴AX1以角度θ交叉的光(斜光线OL1)内的、与第4基准线RF4相比位于有效孔径EA的外侧的光不入射至有效孔径EA。因此,即使对第8点P8的外侧(图中右侧)进行遮光,也不会增减斜光线OL1。于是,第3遮光部BM3的内周I3位于第8点P8。
同样地,若着眼于第5基准线RF5,则在相对于中心轴AX1以角度θ交叉的光(斜光线OL2)内的、与第5基准线RF5相比相对于有效孔径EA在外侧的光不入射至有效孔径EA。因此,即使对第9点P9的外侧(图中左侧)进行遮光,也不会增减斜光线OL2。于是,第3遮光部BM3的内周I3在另一侧位于第9点P9。但是,若对第9点P9的外侧进行遮光,则在斜光线OL1内的比第9点P9更靠外侧的光会被遮挡。
为了不使摄像头1的摄像的周边部的光量极度减少,使第3遮光部BM3的内径DI3与第8点P8和第9点P9之间的距离一致。
接着,对缩小光圈DP的情况下的内周I3的内侧的面积进行说明(第3条件)。图16是示出本第二实施方式的液晶面板PNL的一部分以及摄像头1的位置的剖视图。此外,为了使图简洁,在液晶面板PNL中,用实线示出第1遮光部BM1以及第3遮光部BM3,用虚线示出第1遮光部BM1以及第3遮光部BM3以外的液晶层LC。在此,也在包括中心轴AX1以及正交轴AX2在内的假想平面上,边定义边进行说明。
如图16所示,将从第1点P1通过且与中心轴AX1平行的直线设为第6基准线RF6。将从第3点P3通过且与中心轴AX1平行的直线设为第7基准线RF7。将第6基准线RF6与液晶层LC交叉的点设为第10点P10。将第7基准线RF7与液晶层LC交叉的点设为第11点P11。
第4基准线RF4与中心轴AX1以角度θ交叉,因此,以第1点P1、第8点P8以及第10点P10为顶点的三角形与以第5点P5、第1点P1以及第6点P6为顶点的三角形相似。此外,第5基准线RF5也与中心轴AX1以角度θ交叉,因此,以第3点P3、第9点P9以及第11点P11为顶点的三角形与以第5点P5、第3点P3以及第6点P6为顶点的三角形相似。
在第1点P1与第10点P10之间的直线距离为第2距离DT2。另外,将第8点P8与第10点P10之间的直线距离以及第9点P9与第11点P11之间的直线距离分别设为距离DT4/2。将距离DT4/2的2倍的直线距离设为第4距离DT4。于是,
DT4/DT2=DI2/DT1的关系成立,
成为DT4=DI2×(DT2/DT1)。
根据DT4=DI2-DI3的关系,
成为DI2×(DT2/DT1)=DI2-DI3,
成为DI2(1-DT2/DT1)=DI3,
DI3/DI2=1-(DT2/DT1)的关系成立。
在将第2距离DT2设为第1距离DT1的50%的情况下,
成立DI3/DI2=0.5。
在该情况下,半径成为50%,因此,第3遮光部BM3的内周I3的内侧的面积成为有效孔径EA的面积的0.25%。
而且,在将第2距离DT2设为第1距离DT1的60%的情况下,
成为DI3=0.4×DI2,内周I3的内侧的面积成为有效孔径EA的面积的0.16%。
此外,
由于DT4=DI2×(DT2/DT1)的关系成立,所以在DT2=DT1的情况下,成为DT4=DI2,内周I3的内侧的面积成为0。因此,为了实现内周I3的内侧的开口,需要将第1距离DT1设为比第2距离DT2长(DT1>DT2)。
接着,针对第1遮光部BM1的内径DI1、与第3遮光部BM3的内径DI3的关系进行说明。图17是示出本第二实施方式的液晶面板PNL的一部分以及摄像头的位置的其他剖视图。此外,为了使图简洁,在液晶面板PNL中,用实线示出第1遮光部BM1以及第3遮光部BM3,用虚线示出第1遮光部BM1以及第3遮光部BM3以外的液晶层LC。在此,也在包括中心轴AX1以及正交轴AX2在内的假想平面上,边定义边进行说明。
如图17所示,以第1点P1、第8点P8以及第10点P10为顶点的三角形、和以第5点P5、第2点P2以及第7点P7为顶点的三角形相似。此外,以第3点P3、第9点P9以及第11点P11为顶点的三角形、和以第5点P5、第4点P4以及第7点P7为顶点的三角形相似。
如上所述,
DT4/DT2=DI1/DT3的关系成立,成为DT4=(DI1×DT2)/DT3。
根据DI3=DI1-(2×DT4)的关系,
成为DI3=DI1-(2×DI1×DT2)/DT3,
DI3/DI1=1-(2×DT2)/DT3的关系成立。
例如,在第2距离DT2为第3距离DT3的25%的情况下,
成为DI3=0.5×DI1。
另外,在第2距离DT2为第1距离DT1的50%的情况下,第3距离DT3成为第1距离DT1的150%。第2距离DT2成为第3距离DT3的1/3,因此,
成立DI3=DI1/3。
图18是示出本第二实施方式的液晶面板PNL的入射光控制区域PCA以及摄像头1的俯视图。在图中,液晶面板PNL位于近前,摄像头1位于远处。在此,示出将第3遮光部BM3的内径DI3设为第1遮光部BM1的内径DI1的1/3的情况。
如图18所示,例如,在内径DI1为1.8mm情况下,内径DI3为0.6mm。在图8中也示出,在第3遮光部BM3的内周I3的内侧设有由第2遮光部BM2包围的第2开口OP2(第2入射光控制区域TA2)。第2开口OP2例如为用于针孔摄影的直径0.2mm的开口。因此,图8示出的第2遮光部BM2的内径DI4成为0.2mm。第2开口OP2为比较小的开口。因此,能够使用从第2开口OP2通过的光进行对液晶面板PNL和摄像头1的对位。
接着,对液晶面板PNL和摄像头1的对位进行说明。图19是示出本第二实施方式的液晶面板PNL的一部分、照明装置IL的一部分以及摄像头1的剖视图。
如图19所示,光从由光圈DP限定的面积的开口入射至摄像头1。因此,若入射光控制区域PCA的中心与光学系统2的中心轴AX1偏移,则存在所需的光变得无法到达摄像面3a的问题。因此,需要对入射光控制区域PCA的中心和中心轴AX1高精度地进行对位。
因此,为了提高对位的精度,使用入射光控制区域PCA的开口中的开口最小的第2开口OP2。即,进一步缩小光圈DP(第3条件),在入射光控制区域PCA中,第2入射光控制区域TA2被设定为透射状态,第1入射光控制区域TA1以及第3入射光控制区域TA3被设定为非透射状态(图8)。
通过与液晶面板PNL垂直地照射激光或LED光等的平行光,能够在摄像面3a检测从第2开口OP2(第2入射光控制区域TA2)透射的光。然后,能够基于摄像面3a中的、中心轴AX1穿过的区域的光强度,测定入射光控制区域PCA的中心与中心轴AX1一致的程度,并进行对位。
只要能够高精度地对入射光控制区域PCA的中心和中心轴AX1进行对位,则能够缩小摄像头1与遮光壁CS2之间的周边间隙PG。在此,周边间隙PG是指,在与第3基准线RF3平行的方向上,从摄像头1到遮光壁CS2为止的间隙。由此,能够缩小包括第1遮光部BM1在内的光圈DP(入射光控制区域PCA)的尺寸。
因此,由于减小周边间隙PG,所以优选使第2遮光部BM2的内径DI4(第2开口OP2的直径)足够短于周边间隙PG(DI4<PG)(图8)。
此外,内径DI4为了防止光的衍射而优选设为0.1mm以上(0.1mm≤DI4)(图8)。
根据通过上述方式构成的第二实施方式的电子设备100,能够获得能够良好地进行拍摄的电子设备100。
(第三实施方式)
接着,对本第三实施方式进行说明。电子设备100除了在本第三实施方式中说明的与纵向电场模式关联的结构以外,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同样地构成。图20是示出本第三实施方式的电子设备100的液晶面板PNL的一部分的剖视图。此外,在图20中,示出显示区域DA与入射光控制区域PCA的边界附近。另外,仅示出液晶面板PNL中的说明所需的部件,省略了上述的取向膜AL1、AL2等的图示。
如图20所示,在纵向电场模式的结构中,在设于绝缘基板10的控制电极构造RE的基础上,还在绝缘基板20设有对置电极OE。在纵向电场模式下,入射光控制区域PCA的液晶层LC通过向对控制电极构造RE与对置电极OE之间施加的电压来驱动。此外,能够将上述共用电极CE称为第1共用电极,将对置电极OE称为第2共用电极。
在电极绝缘基板10以及绝缘基板20之间设有多个间隔件SP。显示区域DA中的第1基板SUB1与第2基板SUB2的第1间隙Ga1以及入射光控制区域PCA中的第1基板SUB1与第2基板SUB2的第2间隙Ga2通过多个间隔件SP来保持。在显示区域DA中,间隔件SP由遮光部BMA2(遮光部BMA)覆盖。在入射光控制区域PCA中,间隔件SP由第2遮光部BM2或者第3遮光部BM3覆盖。
在入射光控制区域PCA中,第1控制液晶层LC1、第2控制液晶层LC2以及第3控制液晶层LC3在纵向电场模式中的ECB(Electrically Controlled Birefringence:电控双折射)模式下驱动,因此,在偏振片PL2与绝缘基板20之间夹持有λ/4板QP2,在偏振片PL1与绝缘基板10之间夹持有λ/4板QP1。
在显示区域DA以及入射光控制区域PCA中,偏振片PL1以及偏振片PL2分别共用。偏振片PL1以及偏振片PL2分别在显示区域DA以及入射光控制区域PCA中使易透射轴(偏振光轴)朝向同一方向。偏振片PL1的易透射轴与偏振片PL2的易透射轴正交。
另一方面,在显示区域DA中,显示液晶层LCI与上述的第一实施方式同样地,在横向电场模式下驱动。在本第三实施方式中,显示液晶层LCI在FFS模式下驱动,但也可以在IPS模式下驱动。在显示区域DA中,在像素电极PE与共用电极CE之间没有施加电压的状态下,液晶分子的取向轴(快轴)相对于偏振片PL1(或者偏振片PL2)的易透射轴正交或者平行。因此,在显示液晶层LCI没有施加电压的状态下,在显示液晶层LCI中没有产生相位差,因此,由于偏振片PL2与偏振片PL1的易透射轴正交所以光被遮蔽(常黑方式)。
若向像素电极PE与共用电极CE之间施加电压,则液晶分子旋转,液晶分子的快轴相对于直线偏振光的偏振光方向具有角度,从而产生相位差。在显示液晶层LCI中液晶分子旋转的(快轴相对于偏振光方向倾斜45°)情况下,调整双折射率Δn和间隙Ga(Δn×Ga=1/2λ)使得相位差成为π。透射了显示液晶层LCI的光从与偏振片PL1的易透射轴平行的直线偏振光变化为相对于偏振片PL1的易透射轴倾斜了90°的直线偏振光。因此,在显示区域DA中,通过对像素电极PE与共用电极CE之间施加电压来透射光。
在本第三实施方式中,在显示区域DA以及入射光控制区域PCA中,均使用相同的液晶层LC和偏振片PL1、PL2,液晶分子的取向轴也为相同方向。因此,液晶层LC的相位差也相同,相对于偏振片PL1、PL2的易透射轴的液晶分子的取向轴的方向也相同。
因此,在入射光控制区域PCA中,λ/4板QP2以及λ/4板QP1由偏振片PL2和偏振片PL1夹持。λ/4板QP2的慢轴相对于偏振片PL2的易透射轴以45°倾斜,λ/4板QP1的慢轴相对于偏振片PL1的易透射轴以45°倾斜。从λ/4板QP2以及λ/4板QP1透射的光从直线偏振光变化为圆偏振光,或者从圆偏振光变化为直线偏振光。
在本第三实施方式中,λ/4板QP1的慢轴相对于偏振片PL1的易透射轴倾斜+45°,从偏振片PL1射出的直线偏振光变化为向右旋转的圆偏振光。在第1控制液晶层LC1、第2控制液晶层LC2以及第3控制液晶层LC3中,调整双折射率Δn和第2间隙Ga2(Δn×Ga2=1/2λ)使相位差成为π,从向右旋转圆偏振光变化为向左旋转的圆偏振光。
λ/4板QP2的慢轴相对于偏振片PL1的易透射轴倾斜-45°,从λ/4板QP2通过的光成为相对于偏振片PL1的易透射轴倾斜了90°的直线偏振光,透射偏振片PL2。
在本第三实施方式中,第1基板SUB1位于入射光控制区域PCA,设置有包含多个控制电极构造RE在内的控制电极构造组REG。第2基板SUB2位于入射光控制区域PCA,具有与控制电极构造组REG相对置的对置电极OE。因此,在入射光控制区域PCA中,在控制电极构造RE与对置电极OE之间没有施加电压的状态下光透射(常白方式)。此外,本第三实施方式的第2基板SUB2在入射光控制区域PCA中,取代彩色滤光片CF而具有透明层TL。
在ECB模式下,在控制电极构造RE与对置电极OE之间施加电压,通过使液晶分子沿与第1基板SUB1以及第2基板SUB2垂直的方向取向,使液晶分子的双折射(Δn)变化,据此来控制透射光的量。
在本第三实施方式中,对控制电极构造RE与对置电极OE之间施加电压,液晶分子的长轴方向沿与第1基板SUB1以及第2基板SUB2垂直的方向,由此,针对透射的光,双折射变小,透射光量减少。
例如,若双折射Δn成为0、且相位差成为0,则从第1控制液晶层LC1、第2控制液晶层LC2以及第3控制液晶层LC3透射的光仍为向右旋转的圆偏振光,从λ/4板QP2通过的向右旋转的圆偏振光成为相对于偏振片PL1的易透射轴平行的直线偏振光,不透射偏振片PL2。因此,通过对控制电极构造RE与对置电极OE之间施加电压,能够利用光圈DP使入射至摄像头1的光减少(非透射状态)。
图21是示出本第三实施方式的液晶面板PNL的入射光控制区域PCA中的遮光层BM的俯视图。在本第三实施方式中,第1入射光控制区域TA1、第2入射光控制区域TA2以及第3入射光控制区域TA3分别分成两个范围这一点,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图8)不同。
如图21所示,第1入射光控制区域TA1包括第1范围TA1a和第1范围TA1a以外的第2范围TA1b。第2入射光控制区域TA2包含第3范围TA2a和第3范围TA2a以外的第4范围TA2b。第3入射光控制区域TA3包含第5范围TA3a和第5范围TA3a以外的第6范围TA3b。
在本第三实施方式中,第1范围TA1a以及第2范围TA1b在方向Y上相邻,第3范围TA2a以及第4范围TA2b在方向Y上相邻,第5范围TA3a以及第6范围TA3b在方向Y上相邻。而且,第1范围TA1a以及第2范围TA1b的边界、第3范围TA2a以及第4范围TA2b的边界以及第5范围TA3a以及第6范围TA3b的边界在方向X上对齐。
入射光控制区域PCA能够通过由第1遮光部BM1的外周形成的圆的直径而分成第1区域A1和第2区域A2。在本第三实施方式中,第1区域A1包括第1范围TA1a、第3范围TA2a以及第6范围TA3b。第2区域A2包括第2范围TA1b、第4范围TA2b以及第5范围TA3a。
但是,在本第三实施方式中,第1入射光控制区域TA1、第2入射光控制区域TA2以及第3入射光控制区域TA3各自的、向两个范围的划分方法为例示,能够进行各种变形。
接着,在入射光控制区域PCA中,在纵向电场模式下,对在驱动第1控制液晶层LC1、第2控制液晶层LC2以及第3控制液晶层LC3的情况下的第1控制电极构造RE1、第2控制电极构造RE2、第3控制电极构造RE3、第4控制电极构造RE4、第5控制电极构造RE5、第6控制电极构造RE6以及对置电极OE的结构进行说明。图22是示出本第三实施方式的第1基板SUB1的多个控制电极构造RE以及多个引绕布线L的俯视图。
如图22以及图21所示,第1控制电极构造RE1具有位于第1遮光区域LSA1的第1供电布线CL1、和位于第1遮光区域LSA1以及第1范围TA1a的第1控制电极RL1。第1供电布线CL1包括第1布线WL1。在本第三实施方式中,第1布线WL1以及第1控制电极RL1一体地形成。
第2控制电极构造RE2具有位于第1遮光区域LSA1的第2供电布线CL2、和位于第1遮光区域LSA1以及第2范围TA1b的第2控制电极RL2。第2供电布线CL2包括第2布线WL2。在本第三实施方式中,第2布线WL2以及第2控制电极RL2一体地形成。
第3控制电极构造RE3具有位于第2遮光区域LSA2的第3供电布线CL3、和位于第2遮光区域LSA2以及第3范围TA2a的第3控制电极RL3。第3供电布线CL3包括第3布线WL3。
第4控制电极构造RE4具有位于第2遮光区域LSA2的第4供电布线CL4、和位于第2遮光区域LSA2以及第4范围TA2b的第4控制电极RL4。第4供电布线CL4包括第4布线WL4。
第5控制电极构造RE5具有位于第3遮光区域LSA3的第5供电布线CL5、和位于第3遮光区域LSA3以及第5范围TA3a的第5控制电极RL5。第5供电布线CL5包括第5布线WL5。在本第三实施方式中,第5布线WL5以及第5控制电极RL5一体地形成。
第6控制电极构造RE6具有位于第3遮光区域LSA3的第6供电布线CL6、和位于第3遮光区域LSA3以及第6范围TA3b的第6控制电极RL6。第6供电布线CL6包括第6布线WL6。在本第三实施方式中,第6布线WL6以及第6控制电极RL6一体地形成。
此外,在本第三实施方式中,第1控制电极构造RE1、第3控制电极构造RE3以及第5控制电极构造RE5位于绝缘层13与取向膜AL1之间。第2控制电极构造RE2、第4控制电极构造RE4以及第6控制电极构造RE6位于绝缘层12与绝缘层13之间。
图23是示出本第三实施方式的第2基板SUB2的对置电极OE以及引绕布线Lo的俯视图。如图23以及图21所示,对置电极OE位于入射光控制区域PCA。对置电极OE具有位于第1遮光区域LSA1的对置供电布线CLo、和位于入射光控制区域PCA的对置电极主体OM。对置供电布线CLo包括具有圆环的形状的对置布线WLo。在本第三实施方式中,对置布线WLo以及对置电极主体OM由ITO等透明的导电材料形成。
对置电极主体OM包括多个线状对置电极OML。多个线状对置电极OML位于入射光控制区域PCA,与对置布线WLo电连接,在第3延伸方向d3上呈直线状地延伸,在与第3延伸方向d3正交的正交方向dc3上隔开间隔地排列。
在本第三实施方式中,对置布线WLo以及线状对置电极OML一体地形成。另外,第3延伸方向d3与方向X朝向同一方向,正交方向dc3与方向Y朝向同一方向。如上所述,对置电极OE为具有在第3延伸方向d3上延伸且在正交方向dc3隔开间隔地排列的多个狭缝OS的电极。
在入射光控制区域PCA中,引绕布线Lo在第1延伸方向d1上延伸。引绕布线Lo由金属形成,与对置布线WLo电连接。引绕布线Lo在显示区域DA中由一个遮光部(BMA2)覆盖的区域内延伸。但是,引绕布线Lo在显示区域DA中只要在遮光部BMA1以及遮光部BMA2的至少一方延伸即可。
此外,对置供电布线CLo以及引绕布线Lo分别可以由透明的导电层以及金属层的层叠体结构。
在此,将经由引绕布线Lo对对置电极OE施加的电压设为对置电压。此外,也有将对对置电极(第2共用电极)OE施加的电压称为共用电压的情况。
图24是示出本第三实施方式的多个第1控制电极RL1、多个第2控制电极RL2以及多个线状对置电极OML的俯视图。
如图24所示,多个第1控制电极RL1位于第1遮光区域LSA1以及第1范围TA1a,与第1布线WL1电连接,在第3延伸方向d3上呈直线状地延伸,在正交方向dc3上隔开间隔地排列。多个第2控制电极RL2位于第1遮光区域LSA1以及第2范围TA1b,与第2布线WL2电连接,在第3延伸方向d3上呈直线状地延伸,在正交方向dc3上隔开间隔地排列。
第1控制电极RL1以及第2控制电极RL2包括具有分成第1区域A1和第2区域A2的沿上述直径的边的条纹形状部。
图25是示出沿图24的线XXV-XXV的液晶面板PNL的剖视图,是示出绝缘基板10、20、多个第1控制电极RL1、多个第2控制电极RL2、多个线状对置电极OML以及第1控制液晶层LC1的图。此外,在图25中,仅图示了说明所需的结构。
如图25所示,相邻的一对第1控制电极RL1的第1间隙SC1与对应的一个线状对置电极OML相对置。相邻的一对第2控制电极RL2的第2间隙SC2与对应的一个线状对置电极OML相对置。相邻的第1控制电极RL1和第2控制电极RL2的第3间隙SC3与对应的一个线状对置电极OML相对置。相邻的一对线状对置电极OML的第4间隙SC4与对应的一个第1控制电极RL1或者对应的一个第2控制电极RL2相对置。
在正交方向dc3中,第1控制电极RL1的宽度WD1以及第2控制电极RL2的宽度WD2分别为390μm,第1间隙SC1、第2间隙SC2以及第3间隙SC3分别为10μm。另外,在正交方向dc3中,线状对置电极OML的宽度WDo为390μm,第4间隙SC4为10μm。
此外,第1控制电极RL1与第2控制电极RL2的正交方向dc3的间距以及线状对置电极OML的间距如上述第一实施方式(图10)那样分别可以随机地设定。
在第1控制电极构造RE1、第2控制电极构造RE2以及对置电极OE以第1条件(用于扩大光圈DP的条件)驱动时,液晶面板PNL将第1入射光控制区域TA1设定为透射状态。对第1控制电极构造RE1施加的第1控制电压以及对第2控制电极构造RE2施加的第2控制电压分别与对对置电极OE施加的对置电压相同。
另一方面,在第1控制电极构造RE1、第2控制电极构造RE2以及对置电极OE以第3条件(用于缩小光圈DP的条件)、第2条件(用于进一步缩小光圈DP的条件)以及第4条件(用于关闭光圈DP的条件)驱动时,液晶面板PNL将第1入射光控制区域TA1设定为非透射状态。
若着眼于驱动第1控制液晶层LC1的期间中的一部分期间,则第1控制电压以及第2控制电压的一方的控制电压相对于对置电压为正。在此期间内,第1控制电压以及第2控制电压的另一方的控制电压相对于对置电压为负。相对于对置电压,第1控制电压的极性与第2控制电压的极性不同。
因此,在第1控制电极构造RE1与对置电极OE之间产生并施加给第1控制液晶层LC1的电压的极性、与在第2控制电极构造RE2与对置电极OE之间产生并施加给第1控制液晶层LC1的电压的极性彼此不同。因第1控制电极构造RE1的电位变动引起的对置电极OE的电位变动的影响、和因第2控制电极构造RE2的电位变动引起的对置电极OE的电位变动的影响彼此抵消。由此,能够抑制对置电极OE的不期望的电位变动。
在本第三实施方式中,对置电压与第1控制电压之差的绝对值和对置电压与第2控制电压之差的绝对值相同。因此,能够进一步抑制对置电极OE的不期望的电位变动。
此外,在与本第三实施方式不同的、相对于对置电压的第1控制电压以及第2控制电压各自的极性相同的情况下,会招致对置电极OE的不期望的电位变动,因此不为优选。
如上所述,以第2~第4条件驱动第1控制液晶层LC1的期间,可以进行以对置电压为基准将第1控制电压的极性和第2控制电压的极性反转的极性反转驱动。在上述的期间内,对置电压为恒压。
另外,第1间隙SC1、第2间隙SC2以及第3间隙SC3各自与线状对置电极OML的位置关系如上所述。第4间隙SC4与第1控制电极RL1以及第2控制电极RL2各自的位置关系如上所述。在以第2~第4条件驱动第1控制液晶层LC1的期间内,能够在第1控制电极RL1与线状对置电极OML之间产生倾斜电场,或者能够在第2控制电极RL2与线状对置电极OML之间产生倾斜电场。因此,与上述电场平行于方向Z的情况相比,能够进一步控制第1控制液晶层LC1的液晶分子立起的方向。此外,在图中,用虚线示出上述电场。
图26是示出本第三实施方式的第3控制电极构造RE3以及第4控制电极构造RE4的俯视图。
如图26所示,第3控制电极RL3以及第4控制电极RL4分别具有包括与第3延伸方向d3平行的边在内的半圆状的形状。第3控制电极RL3以及第4控制电极RL4的上述边沿着划分第1区域A1和第2区域A2的上述直径。第3控制电极RL3以及第4控制电极RL4在正交方向dc3上隔开间隔地排列。
如图26以及图22所示,第3布线WL3的内径比第6布线WL6的内径小。第4布线WL4的内径比第3布线WL3的内径小。
图27是示出沿着图26的线XXVII-XXVII的液晶面板PNL的剖视图,是示出绝缘基板10、20、第3控制电极构造RE3、第4控制电极构造RE4、线状对置电极OML以及第2控制液晶层LC2的图。此外,在图27中,仅图示了说明所需的结构。
如图27所示,相邻的第3控制电极RL3与第4控制电极RL4的第5间隙SC5与对应的一个线状对置电极OML相对置。第5间隙SC5与上述第3间隙SC3在第3延伸方向d3上对齐(图22以及图25)。
在第3控制电极构造RE3、第4控制电极构造RE4以及对置电极OE以第1条件、第2条件以及第3条件驱动时,液晶面板PNL将第2入射光控制区域TA2设定为透射状态。对第3控制电极构造RE3施加的第3控制电压以及对第4控制电极构造RE4施加的第4控制电压分别与对对置电极OE施加的对置电压相等。
另一方面,在第3控制电极构造RE3、第4控制电极构造RE4以及对置电极OE以第4条件驱动时,液晶面板PNL将第2入射光控制区域TA2设定为非透射状态。
若着眼于用于驱动第2控制液晶层LC2的期间内的一部分期间,则第3控制电压以及第4控制电压的一方的控制电压相对于对置电压为正。在此期间内,第3控制电压以及第4控制电压的另一方的控制电压相对于对置电压为负。
因此,在第3控制电极构造RE3与对置电极OE之间产生且施加给第2控制液晶层LC2的电压的极性、和在第4控制电极构造RE4与对置电极OE之间产生且施加给第2控制液晶层LC2的电压的极性彼此不同。在本第三实施方式中,对置电压与第3控制电压之差的绝对值、和对置电压与第4控制电压之差的绝对值相同。
此外,在与本第三实施方式不同的、相对于对置电压的第3控制电压以及第4控制电压各自的极性相同的情况下会招致对置电极OE的不期望的电位变动,因此不为优选。
如上所述,也可以在以第4条件驱动第2控制液晶层LC2的期间内,进行以对置电压为基准将第3控制电压的极性和第4控制电压的极性反转的极性反转驱动。在上述的期间内,对置电压为恒压。另外,也可以在以第1条件驱动第3控制电极构造RE3以及第4控制电极构造RE4时,与第1控制电极构造RE1以及第2控制电极构造RE2的极性反转驱动同步地进行第3控制电极构造RE3以及第4控制电极构造RE4的极性反转驱动。
另外,第5间隙SC5与线状对置电极OML的位置关系如上所述。因此,与在第3控制电极RL3与线状对置电极OML之间产生的电场以及在第4控制电极RL4与线状对置电极OML之间产生的电场平行于方向Z的情况相比,能够进一步控制第2控制液晶层LC2的液晶分子立起的方向。
图28是示出本第三实施方式的第5控制电极构造RE5以及第6控制电极构造RE6的俯视图。
如图28所示,多个第5控制电极RL5位于第3遮光区域LSA3以及第5范围TA3a,与第5布线WL5电连接,在第3延伸方向d3上呈直线状地延伸,在正交方向dc3上隔开间隔地排列。多个第6控制电极RL6位于第1遮光区域LSA1以及第6范围TA3b,与第6布线WL6电连接,在第3延伸方向d3上呈直线状地延伸,在正交方向dc3上隔开间隔地排列。
第5布线WL5以及第6控制电极RL6具有包括沿着划分第1区域A1和第2区域A2的上述直径的边在内的条纹形状部。
图29是示出沿着图28的线XXIX-XXIX的液晶面板PNL的剖视图,是示出绝缘基板10、20、多个第5控制电极RL5、多个第6控制电极RL6、多个线状对置电极OML以及第3控制液晶层LC3的图。此外,在图29中,仅图示了说明所需的结构。
如图29所示,相邻的一对第5控制电极RL5的第6间隙SC6与对应的一个线状对置电极OML相对置。相邻的一对第6控制电极RL6的第7间隙SC7与对应的一个线状对置电极OML相对置。相邻的第5控制电极RL5与第6控制电极RL6的第8间隙SC8与对应的一个线状对置电极OML相对置。第4间隙SC4与对应的一个第5控制电极RL5或者对应的一个第6控制电极RL6相对置。
第8间隙SC8与上述第3间隙SC3以及上述第5间隙SC5在第3延伸方向d3上对齐(图22、图25以及图27)。第6间隙SC6与上述第2间隙SC2在第3延伸方向d3上对齐(图22以及图25)。第7间隙SC7与上述第1间隙SC1在第3延伸方向d3上对齐(图22以及图25)。
在正交方向dc3中,第5控制电极RL5的宽度WD5以及第6控制电极RL6的宽度WD6分别为390μm,第6间隙SC6、第7间隙SC7以及第8间隙SC8分别为10μm。
此外,第5控制电极RL5以及第6控制电极RL6的正交方向dc3的间距如上述第一实施方式(图10)那样,可以分别随机地设定。
在第5控制电极构造RE5、第6控制电极构造RE6以及对置电极OE以第1条件以及第3条件驱动时,液晶面板PNL将第3入射光控制区域TA3设定为透射状态。对第5控制电极构造RE5施加的第5控制电压以及对第6控制电极构造RE6施加的第6控制电压分别与对对置电极OE施加的对置电压相同。
另一方面,在第5控制电极构造RE5、第6控制电极构造RE6以及对置电极OE以第2条件以及第4条件驱动时,液晶面板PNL将第3入射光控制区域TA3设定为非透射状态。
若着眼于驱动第3控制液晶层LC3的期间中的一部分期间,则第5控制电压以及第6控制电压的一方的控制电压相对于对置电压为正。在此期间内,第5控制电压以及第6控制电压的另一方的控制电压相对于对置电压为负。
因此,在第5控制电极构造RE5与对置电极OE之间产生且施加给第3控制液晶层LC3的电压的极性、与在第6控制电极构造RE6与对置电极OE之间产生且施加给第3控制液晶层LC3的电压的极性彼此不同。在本第三实施方式中,对置电压与第5控制电压之差的绝对值、和对置电压与第6控制电压之差的绝对值相同。
此外,在与本第三实施方式不同的、相对于对置电压的第5控制电压以及第6控制电压各自的极性相同的情况下会招致对置电极OE的不期望的电位变动,因此不为优选。
如上所述,也可以在以第2条件以及第4条件驱动第3控制液晶层LC3的期间内,进行以对置电压为基准将第5控制电压的极性、和第6控制电压的极性反转的极性反转驱动。在上述的期间内,对置电压为恒压。另外,也可以在以第2条件以及第4条件驱动第5控制电极构造RE5以及第6控制电极构造RE6时,同步进行第5控制电极构造RE5以及第6控制电极构造RE6的极性反转驱动、和第1控制电极构造RE1以及第2控制电极构造RE2的极性反转驱动,
另外,第6间隙SC6、第7间隙SC7以及第8间隙SC8各自与线状对置电极OML的位置关系如上所述。因此,与在第5控制电极RL5与线状对置电极OML之间产生的电场以及在第6控制电极RL6与线状对置电极OML之间产生的电场平行于方向Z的情况相比,能够进一步控制第3控制液晶层LC3的液晶分子立起的方向。
根据以上述方式构成的第三实施方式的液晶显示装置DSP以及电子设备100,能够获得能够控制入射光控制区域PCA的光透射区域的液晶显示装置DSP以及电子设备100。
(第四实施方式)
接着,针对本第四实施方式进行说明。电子设备100除了在本第四实施方式中说明的结构以外,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同样地构成。图30是示出本第四实施方式的电子设备100的液晶面板PNL的第1控制电极构造RE1以及第2控制电极构造RE2的俯视图。此外,在图30中,仅图示了说明所需的结构。
如图30所示,第1布线WL1、第1控制电极RL1、第2布线WL2以及第2控制电极RL2分别由ITO等透明的导电材料形成。绝缘层13由第1布线WL1、第1控制电极RL1、第2布线WL2以及第2控制电极RL2中的一个以上的导体、和第1布线WL1、第1控制电极RL1、第2布线WL2以及第2控制电极RL2的中其余的导体夹持(图10)。
上述一个以上的导体与像素电极PE以及共用电极CE的一方电极设在同一层,由与上述一方电极相同的材料形成(图7)。上述其余的导体与像素电极PE以及共用电极CE的另一方电极设在同一层,由与上述另一方电极相同的材料形成(图7)。
在本第四实施方式中,绝缘层13由第1布线WL1以及第2布线WL2的布线组、和第1控制电极RL1以及第2控制电极RL2的电极组夹持(图10)。换言之,布线WL和控制电极RL夹持绝缘层13地形成在不同的层。
第1布线WL1以及第2布线WL2与共用电极CE设在同一层,以与共用电极CE相同的透明的导电材料形成,彼此隔开间隙地配置(图7)。第1控制电极RL1以及第2控制电极RL2与像素电极PE设在同一层,由与像素电极PE相同的透明的导电材料形成,在正交方向dc3上彼此隔开间隙地配置(图7)。如上所述,第1控制电极RL1、第2控制电极RL2以及像素电极PE由第一导电层(透明导电层)形成。第1布线WL1、第2布线WL2以及共用电极CE由第二导电层(透明导电层)形成。
第1控制电极构造RE1还具有一个以上的第1金属层ME1。第1金属层ME1位于第1遮光区域LSA1,与第1布线WL1相接,与第1布线WL1一并构成第1供电布线CL1。第1金属层ME1有助于实现第1供电布线CL1的低电阻化。
第2控制电极构造RE2还具有一个以上的第2金属层ME2。第2金属层ME2位于第1遮光区域LSA1,与第2布线WL2相接,与第2布线WL2一并构成第2供电布线CL2。第2金属层ME2有助于实现第2供电布线CL2的低电阻化。
此外,在本第四实施方式中,上述第1金属层ME1以及第2金属层ME2与金属层ML设在同一层,由与金属层ML相同的金属材料形成。
第1控制电极RL1从形成于绝缘层13的接触孔ho1通过,与第1布线WL1接触。第2控制电极RL2从形成于绝缘层13的接触孔ho2通过,与第2布线WL2接触。第1控制电极RL1以及第2控制电极RL2在正交方向dc1上交替配置。第1控制电极RL1与第2布线WL2交叉且在第1延伸方向d1上延伸。
在正交方向dc1上,第1控制电极RL1的宽度WT1为2μm,第2控制电极RL2的宽度WT2为2μm,多个间隙SF并非固定。在此,上述间隙SF是指第1控制电极RL1与第2控制电极RL2的间隙,在第1入射光控制区域TA1中随机地变化。
例如,间隙SF以8μm为中心以0.25μm单位随机地变化。而且,在正交方向dc1上排列的间隙SF按照7.75μm、6.25μm、10.25μm、8.75μm、7.25μm、5.75μm、6.75μm、9.25μm、8.25μm、9.75μm的顺序变化。
第1控制电极RL1与第2控制电极RL2的间距可以固定,但优选如本第四实施方式那样,随机地设定。由此,能够防止在将上述间距设为固定的情况下产生的光的衍射以及干涉。此外,间隙SF可以从8μm到18μm为止的范围为中心以0.25μm为单位随机地变化。
如上所述利用图30说明了第1控制电极构造RE1以及第2控制电极构造RE2,但使用图30说明的技术还能够应用于第5控制电极构造RE5以及第6控制电极构造RE6。
图31是示出本第四实施方式的第3控制电极构造RE3、第4控制电极构造RE4、第5控制电极构造RE5、第6控制电极构造RE6、第3引绕布线L3以及第4引绕布线L4的俯视图。
如图31所示,液晶面板PNL在第2入射光控制区域TA2中也具有与IPS模式对应的结构。
第3控制电极构造RE3具有第3供电布线CL3和第3控制电极RL3。
第3供电布线CL3位于第2遮光区域LSA2,包括具有圆环的形状的第3布线WL3和第3金属层ME3(图8)。在本第四实施方式中,第3布线WL3具有C形的形状,在从第4引绕布线L4通过的区域中断开地形成。第3金属层ME3位于第2遮光区域LSA2,与第3布线WL3相接,与第3布线WL3一并构成第3供电布线CL3。第3金属层ME3有助于实现第3供电布线CL3的低电阻化。
多个第3控制电极RL3位于第2遮光区域LSA2以及第2入射光控制区域TA2,与第3布线WL3电连接,在第1延伸方向d1上呈直线状地延伸,在正交方向dc1上隔开间隔地排列(图8)。
多个第3控制电极RL3在两端部与第3布线WL3连接。然而,多个第3控制电极RL3也可以具有一端部与第3布线WL3连接且在另一端部不与第3布线WL3连接的第3控制电极RL3。
第4控制电极构造RE4具有第4供电布线CL4和第4控制电极RL4。
第4供电布线CL4位于第2遮光区域LSA2,包括具有圆环的形状的第4布线WL4、和第4金属层ME4(图8)。第4布线WL4与第3布线WL3相邻。在本第四实施方式中,第4布线WL4也可以与第3布线WL3相比位于内侧,与第3布线WL3相比位于外侧。第4金属层ME4位于第2遮光区域LSA2,与第4布线WL4相接,与第4布线WL4一并构成第4供电布线CL4。第4金属层ME4有助于实现第4供电布线CL4的低电阻化。
多个第4控制电极RL4位于第2遮光区域LSA2以及第2入射光控制区域TA2,与第4布线WL4电连接,在第1延伸方向d1上呈直线状地延伸,在正交方向dc1上隔开间隔地排列(图8)。
多个第4控制电极RL4在两端部与第4布线WL4连接。然而,多个第4控制电极RL4也可以具有在一端部与第4布线WL4连接且在另一端部不与第4布线WL4连接的第4控制电极RL4。
第3控制电极RL3与第4布线WL4交叉。多个第3控制电极RL3与多个第4控制电极RL4在正交方向dc1上交替排列。第3布线WL3、第3控制电极RL3、第4布线WL4以及第4控制电极RL4分别由ITO等透明的导电材料形成。绝缘层13由第3布线WL3、第3控制电极RL3、第4布线WL4以及第4控制电极RL4中的一个以上的导体、和第3布线WL3、第3控制电极RL3、第4布线WL4以及第4控制电极RL4中的其余的导体夹持(图10)。
上述一个以上的导体与像素电极PE以及共用电极CE的一方电极设在同一层,由与上述一方电极相同的材料形成(图7)。上述其余的导体与像素电极PE以及共用电极CE的另一方电极设在同一层,由与上述另一方电极相同的材料形成(图7)。
在本第四实施方式中,绝缘层13由第3布线WL3以及第4布线WL4的布线组、和第3控制电极RL3以及第4控制电极RL4的电极组夹持(图10)。
第3布线WL3以及第4布线WL4与共用电极CE设在同一层,以与共用电极CE相同的透明的导电材料形成,彼此隔开间隙地配置(图7)。第3控制电极RL3以及第4控制电极RL4与像素电极PE设在同一层,以与像素电极PE相同的透明的导电材料形成(图7)。
第3控制电极RL3从形成于绝缘层13的接触孔ho3通过,与第3布线WL3接触。第4控制电极RL4从形成于绝缘层13的接触孔ho4通过,与第4布线WL4接触。
此外,在本第四实施方式中,第2遮光部BM2的内径DI4为200μm(图8)。在正交方向dc1上,多个第3控制电极RL3以及多个第4控制电极RL4以将10μm作为中心的随机的间距进行排列。
在本第四实施方式中,第3引绕布线L3以及第4引绕布线L4由透明的导电层以及金属层的层叠体构成。
根据以上述方式构成的第四实施方式的液晶显示装置DSP以及电子设备100,能够获得能够控制入射光控制区域PCA的光透射区域的液晶显示装置DSP以及电子设备100。
(第五实施方式)
接着,针对本第五实施方式进行说明。电子设备100除了在本第五实施方式中说明的结构以外,与上述第三实施方式(图22)同样地构成。图32是示出本第五实施方式的电子设备100的液晶面板PNL的第1控制电极构造RE1以及第2控制电极构造RE2的俯视图。此外,在图32中,仅图示说明所需的结构。
如图32所示,第1布线WL1、第1控制电极RL1、第2布线WL2以及第2控制电极RL2分别由ITO等透明的导电材料形成。绝缘层13由第1布线WL1、第1控制电极RL1、第2布线WL2以及第2控制电极RL2中的一个以上的导体、和第1布线WL1、第1控制电极RL1、第2布线WL2以及第2控制电极RL2中的其余的导体夹持(图10)。
上述一个以上的导体与像素电极PE以及共用电极CE的一方电极设在同一层,由与上述一方电极相同的材料形成(图7)。上述其余的导体与像素电极PE以及共用电极CE的另一方电极设在同一层,由与上述另一方电极相同的材料形成(图7)。
在本第五实施方式中,绝缘层13由第1布线WL1以及第2布线WL2的布线组、和第1控制电极RL1以及第2控制电极RL2的电极组夹持(图10)。
第1布线WL1以及第2布线WL2与共用电极CE设在同一层,由与共用电极CE相同的透明的导电材料形成,彼此隔开间隙地配置(图7)。第1控制电极RL1以及第2控制电极RL2与像素电极PE设在同一层,由与像素电极PE相同的透明的导电材料形成,在正交方向dc3上彼此隔开间隙地配置(图7)。
第1控制电极构造RE1还具有一个以上的第1金属层ME1。第1金属层ME1位于第1遮光区域LSA1,与第1布线WL1相接,与第1布线WL1一并构成第1供电布线CL1(图21)。第1金属层ME1有助于实现第1供电布线CL1的低电阻化。
第2控制电极构造RE2还具有一个以上的第2金属层ME2。第2金属层ME2位于第1遮光区域LSA1,与第2布线WL2相接,与第2布线WL2一并构成第2供电布线CL2(图21)。第2金属层ME2有助于实现第2供电布线CL2的低电阻化。
此外,在本第五实施方式中,上述第1金属层ME1以及第2金属层ME2与金属层ML设在同一层,以与金属层ML相同的金属材料形成。
第1控制电极RL1位于第1范围TA1a,与第2布线WL2交叉,在第3延伸方向d3上延伸。第2控制电极RL2位于第2范围TA1b,在第3延伸方向d3上延伸。
第1控制电极RL1从形成于绝缘层13的接触孔ho1通过,与第1布线WL1接触。第2控制电极RL2从形成于绝缘层13的接触孔ho2通过,与第2布线WL2接触。在本第五实施方式中,第1控制电极RL1以及第2控制电极RL2分别在两处与对应的布线WL接触。
此外,说明了第1供电布线CL1包含第1金属层ME1、且第2供电布线CL2包含第2金属层ME2的情况,但在没有用遮光层BM覆盖控制电极构造RE以及引绕布线L的情况下等,还能够仅利用透明的导电层形成第1供电布线CL1、第2供电布线CL2以及引绕布线L。
如上所述,利用图32说明了第1控制电极构造RE1以及第2控制电极构造RE2,但使用图32说明的技术也能够应用于第5控制电极构造RE5以及第6控制电极构造RE6。
图33是示出本第五实施方式的第3控制电极构造RE3、第4控制电极构造RE4、第5控制电极构造RE5、第6控制电极构造RE6、第3引绕布线L3以及第4引绕布线L4的俯视图。
如图33所示,液晶面板PNL在第2入射光控制区域TA2中,也具有与纵向电场模式对应的结构。
第3控制电极构造RE3具有第3供电布线CL3和第3控制电极RL3。
第3供电布线CL3位于第2遮光区域LSA2,包括具有圆环的形状的第3布线WL3、和第3金属层ME3(图21)。在本第五实施方式中,第3布线WL3具有C形的形状,在从第4引绕布线L4通过的区域中断开地形成。第3金属层ME3位于第2遮光区域LSA2,与第3布线WL3相接,与第3布线WL3一并构成第3供电布线CL3。第3金属层ME3有助于实现第3供电布线CL3的低电阻化。第3控制电极RL3位于第2遮光区域LSA2以及第3范围TA2a,与第3布线WL3电连接(图21)。
第4控制电极构造RE4具有第4供电布线CL4和第4控制电极RL4。
第4供电布线CL4位于第2遮光区域LSA2,包括具有圆环的形状的第4布线WL4、和第4金属层ME4(图21)。在本第五实施方式中,第4布线WL4与第3布线WL3相比位于内侧,但也可以与第3布线WL3相比位于外侧。第4金属层ME4位于第2遮光区域LSA2,与第4布线WL4相接,与第4布线WL4一并构成第4供电布线CL4。第4金属层ME4有助于实现第4供电布线CL4的低电阻化。第4控制电极RL4位于第2遮光区域LSA2以及第4范围TA2b,与第4布线WL4电连接(图21)。
第3布线WL3、第3控制电极RL3、第4布线WL4以及第4控制电极RL4分别由ITO等透明的导电材料形成。绝缘层13由第3布线WL3、第3控制电极RL3、第4布线WL4以及第4控制电极RL4中的一个以上的导体、和第3布线WL3、第3控制电极RL3、第4布线WL4以及第4控制电极RL4中的其余的导体夹持(图10)。
上述一个以上的导体与像素电极PE以及共用电极CE的一方电极设在同一层,以与上述一方电极相同的材料形成(图7)。上述其余的导体与像素电极PE以及共用电极CE的另一方电极设在同一层,以与上述另一方电极相同的材料形成(图7)。
在本第五实施方式中,绝缘层13由第3布线WL3以及第4布线WL4的布线组、和第3控制电极RL3以及第4控制电极RL4的电极组夹持(图10)。
第3布线WL3以及第4布线WL4与共用电极CE设在同一层,由与共用电极CE相同的透明的导电材料形成,彼此隔开间隙地配置(图7)。第3控制电极RL3以及第4控制电极RL4与像素电极PE设在同一层,由与像素电极PE相同的透明的导电材料形成(图7)。
此外,在本第五实施方式中,第2遮光部BM2的内径(DI4)为200μm。图32示出的宽度WD1以及宽度WD2如上所述实质上为400μm。因此,在第3范围TA2a内,第3控制电极RL3并没有被截断或者具有狭缝。同样地,在第4范围TA2b内,第4控制电极RL4也没有被截断或者具有狭缝。
第3控制电极RL3具有延伸部RL3a。在本第五实施方式中,第3控制电极RL3具有多个延伸部RL3a。各延伸部RL3a与第4布线WL4交叉,从形成于绝缘层13的接触孔ho3通过,与第3布线WL3接触。
第4控制电极RL4具有延伸部RL4a。在本第五实施方式中,第4控制电极RL4具有多个延伸部RL4a。各延伸部RL4a从形成于绝缘层13的接触孔ho4通过,与第4布线WL4接触。
在本第五实施方式中,第3引绕布线L3以及第4引绕布线L4由透明的导电层以及金属层的层叠体构成。
根据以上述方式构成的第五实施方式的液晶显示装置DSP以及电子设备100,能够获得能够控制入射光控制区域PCA的光透射区域的液晶显示装置DSP以及电子设备100。
(第六实施方式)
接着,针对本第六实施方式进行说明。电子设备100除了在本第六实施方式中说明的结构以外,与上述第三实施方式(图20)同样地构成。图34是示出本第六实施方式的电子设备100的液晶面板PNL的俯视图。此外,在图34中,仅图示了说明所需的结构。
如图34所示,非显示区域NDA具有包括第1基板SUB1的延伸部Ex所处的区域在内的第1非显示区域NDA1、夹着显示区域DA而位于第1非显示区域NDA1的相反侧的第2非显示区域NDA2、位于第1非显示区域NDA1与第2非显示区域NDA2之间的第3非显示区域NDA3、和夹着显示区域DA而位于第3非显示区域NDA3的相反侧的第4非显示区域NDA4。
在本第六实施方式中,在附图中,第1非显示区域NDA1位于下侧,第2非显示区域NDA2位于上侧,第3非显示区域NDA3位于右侧,第4非显示区域NDA4位于左侧。
第1基板SUB1还具有包括第1焊盘PD1、第2焊盘PD2、第3焊盘PD3、第4焊盘PD4、第5焊盘PD5、第6焊盘PD6、第7焊盘PD7等在内的多个焊盘PD。这些焊盘PD在第1基板SUB1的第1非显示区域NDA1中位于延伸部Ex,在方向X上对齐。
第1引绕布线L1、第2引绕布线L2、第3引绕布线L3、第4引绕布线L4、第5引绕布线L5以及第6引绕布线L6在入射光控制区域PCA、显示区域DA以及非显示区域NDA中延伸。在本第六实施方式中,光圈DP(入射光控制区域PCA)设在第1~第4非显示区域NDA1~NDA4中第2非显示区域NDA2附近的位置。因此,第1~第6引绕布线L1~L6以在显示区域DA中延伸的距离变得尽可能短的方式在显示区域DA内迂回,在非显示区域NDA内延伸。
在此,对控制电极构造RE与焊盘(连接端子)PD的连接关系进行说明。
如图34以及图22所示,第1引绕布线L1将位于第1入射光控制区域TA1的第1控制电极构造RE1与第1焊盘PD1电连接。第2引绕布线L2将位于第1入射光控制区域TA1的第2控制电极构造RE2与第2焊盘PD2电连接。
第3引绕布线L3将位于第2入射光控制区域TA2的第3控制电极构造RE3与第3焊盘PD3电连接。第4引绕布线L4将位于第2入射光控制区域TA2的第4控制电极构造RE4与第4焊盘PD4电连接。
第5引绕布线L5将位于第3入射光控制区域TA3的第5控制电极构造RE5与第5焊盘PD5电连接。第6引绕布线L6将位于第3入射光控制区域TA3的第6控制电极构造RE6与第6焊盘PD6电连接。
在本第六实施方式中,第1引绕布线L1、第3引绕布线L3以及第6引绕布线L6分别在第2非显示区域NDA2、第3非显示区域NDA3以及第1非显示区域NDA1内延伸。第2引绕布线L2、第4引绕布线L4以及第5引绕布线L5分别在第2非显示区域NDA2、第4非显示区域NDA4以及第1非显示区域NDA1内延伸。
在入射光控制区域PCA中,第3引绕布线L3以及第4引绕布线L4由第5引绕布线L5以及第6引绕布线L6夹入。第5引绕布线L5以及第6引绕布线L6由第1引绕布线L1以及第2引绕布线L2夹入。
在第2非显示区域NDA2、第3非显示区域NDA3以及第1非显示区域NDA1中,第1引绕布线L1与第6引绕布线L6相比位于显示区域DA侧,第6引绕布线L6与第3引绕布线L3相比位于显示区域DA侧。
在第2非显示区域NDA2、第4非显示区域NDA4以及第1非显示区域NDA1中,第2引绕布线L2与第5引绕布线L5相比位于显示区域DA侧,第5引绕布线L5与第4引绕布线L4相比位于显示区域DA侧。
在上述的第1~第6引绕布线L1~L6的每一个中,有时将从非显示区域NDA到入射光控制区域PCA之间的位于显示区域DA的部分称为引绕布线,将位于非显示区域NDA的部分称为周边布线。在该情况下,上述引绕布线经由对应的布线WL与对应的控制电极RL连接。另外,上述周边布线在非显示区域NDA中从对应的焊盘PD到对应上述引绕布线为止之间延伸,与对应的焊盘PD和对应上述引绕布线连接。
此外,光圈DP(入射光控制区域PCA)也可以布设在第2非显示区域NDA2附近的位置。例如,光圈DP(入射光控制区域PCA)可以设在第1~第4非显示区域NDA1~NDA4中的第3非显示区域NDA3附近的位置。在该情况下,第1~第6引绕布线L1~L6可以在非显示区域NDA中仅在第3非显示区域NDA3以及第1非显示区域NDA1中延伸。
如上所述,在本第六实施方式中,为了对控制电极构造RE赋予电压而使用了引绕布线L,但液晶面板PNL只要能够向控制电极构造RE赋予电压即可,也可以构成为不设引绕布线L。例如,也可以使用多个信号线S(图3)中的一些信号线S将控制电极构造RE和IC芯片6电连接,经由控制电极构造RE专用的信号线S来驱动控制电极构造RE。
第1基板SUB1还具有位于非显示区域NDA的第8焊盘PD8、和连接布线CO,该连接布线CO位于非显示区域NDA,将第8焊盘PD8与第7焊盘PD7电连接。第2基板SUB2还具有位于非显示区域NDA且与第8焊盘PD8重叠的第9焊盘PD9。第9焊盘PD9与引绕布线Lo电连接(图23)。
例如,引绕布线Lo与第2引绕布线L2等同样地,在第2非显示区域NDA2、第4非显示区域NDA4以及第1非显示区域NDA1内延伸,将对置电极OE与第9焊盘PD9电连接。第8焊盘PD8和第9焊盘PD9通过未图示的导电部件电连接。由此,能够经由第7焊盘PD7、连接布线CO、第8焊盘PD8、第9焊盘PD9、引绕布线Lo等对对置电极OE施加对置电压。
在此,针对向对置电极OE施加的对置电压、与向第1~第6控制电极构造RE1~RE6施加的第1~第6控制电压的关系进行说明。
如图34、图25、图27以及图29所示,在上述第1条件下,第1~第6控制电压分别与对置电压相同。例如,在上述第1条件下的任意期间内,第1~第6控制电压以及对置电压分别为0V。液晶面板PNL能够将第1~第3入射光控制区域TA1~TA3设定为透射状态。
在该情况下,实质上,没有因第1引绕布线L1、第3引绕布线L3以及第6引绕布线L6对第3非显示区域NDA3带来的电压的影响以及因第2引绕布线L2、第4引绕布线L4以及第5引绕布线L5对第4非显示区域NDA4带来的电压的影响。
在上述第2条件下,第1控制电压的极性以及第2控制电压的极性相对于对置电压彼此不同。即,第1控制电压的极性以及第2控制电压的极性为相反极性。第5控制电压的极性以及第6控制电压的极性相对于对置电压彼此不同。第3控制电压以及第4控制电压与对置电压相同。例如,在上述第2条件下的任意期间内,第3控制电压、第4控制电压以及对置电压分别为0V,第1控制电压以及第5控制电压分别为+αV,第2控制电压以及第6控制电压分别为-αV。液晶面板PNL能够将第2入射光控制区域TA2设定为透射状态,将第1入射光控制区域TA1以及第3入射光控制区域TA3设定为非透射状态。
在该情况下,第1引绕布线L1以及第6引绕布线L6被设定为相反极性,第2引绕布线L2以及第5引绕布线L5被设定为相反极性。因此,与第1引绕布线L1的极性以及第6引绕布线L6的极性相同且第2引绕布线L2的极性以及第5引绕布线L5的极性为相同的情况相比,能够抑制可能会波及第3非显示区域NDA3以及第4非显示区域NDA4的电压的影响。
在上述第3条件下,第1控制电压的极性以及第2控制电压的极性相对于对置电压彼此不同。第3控制电压、第4控制电压、第5控制电压以及第6控制电压与对置电压相同。例如,在上述第3条件下的任意期间内,第3控制电压、第4控制电压、第5控制电压、第6控制电压以及对置电压分别为0V,第1控制电压为+αV,第2控制电压为-αV。液晶面板PNL能够将第2入射光控制区域TA2以及第3入射光控制区域TA3设定为透射状态,将第1入射光控制区域TA1设定为非透射状态。
在该情况下,第3引绕布线L3以及第6引绕布线L6被设定为0V,第4引绕布线L4以及第5引绕布线L5被设定为0V。因此,在上述第3条件中,引绕布线L可能波及到第3非显示区域NDA3以及第4非显示区域NDA4的电压的影响也很小。
在上述第4条件下,第1控制电压的极性以及第2控制电压的极性相对于对置电压彼此不同。第5控制电压的极性以及第6控制电压的极性相对于对置电压彼此不同。第3控制电压的极性以及第4控制电压的极性相对于对置电压彼此不同。例如,在上述第4条件下的任意期间内,第1控制电压、第3控制电压以及第5控制电压分别为+αV,第2控制电压、第4控制电压以及第6控制电压分别为-αV。液晶面板PNL能够将第1~第3入射光控制区域TA1~TA3设定为非透射状态。
在该情况下,第1引绕布线L1的极性、第3引绕布线L3的极性以及第6引绕布线L6的极性不同,第2引绕布线L2的极性、第4引绕布线L4的极性以及第5引绕布线L5的极性不同。因此,与上述极性相同的情况相比,能够抑制可能波及至第3非显示区域NDA3以及第4非显示区域NDA4的电压的影响。
如上所述,因引绕布线L产生的电容在第3非显示区域NDA3与第4非显示区域NDA4间取得平衡。例如,能够抑制对位于第3非显示区域NDA3以及第4非显示区域NDA4的电路的不良影响。
根据以上述方式构成的第六实施方式的液晶显示装置DSP以及电子设备100,能够获得能够控制入射光控制区域PCA的光透射区域的液晶显示装置DSP以及电子设备100。
(第七实施方式)
接着,对本第七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图35是示出本第七实施方式的电子设备100的液晶面板PNL的入射光控制区域PCA中的扫描线G以及信号线S的俯视图。在图35中,用实线表示扫描线G,用虚线表示信号线S,分别用双点划线表示第1遮光区域LSA1的内周以及外周。此外,在图35中,仅图示了说明所需的结构。本第七实施方式的电子设备100除了入射光控制区域PCA中的扫描线G以及信号线S的布线以外,与上述的第一~第六实施方式的任一种实施方式的电子设备100同样地构成。
如图35所示,多个扫描线G在显示区域DA中,隔开60~180μm的间隔地在方向Y上排列。多个信号线S隔开20~60μm的间隔地在方向X上排列。扫描线G以及信号线S分别也在入射光控制区域PCA中延伸。
在多个扫描线G以及多个信号线S中的、朝向第1入射光控制区域TA1在显示区域DA内延伸的一个以上布线在第1入射光控制区域TA1内迂回,并在入射光控制区域PCA中的第1遮光区域LSA1延伸。因此,在第1遮光区域LSA1(第1遮光部BM1)的外周的直径为6~7mm的情况下,避开第1入射光控制区域TA1地在被第1遮光部BM1覆盖的第1遮光区域LSA1配置有30~120条扫描线G和100~350条信号线S。因此,即使存在由显示区域DA包围的入射光控制区域PCA,也能够良好地将扫描线G、信号线S等布线。
根据以上述方式构成的第七实施方式的液晶显示装置DSP以及电子设备100,电子设备100与上述的实施方式的电子设备100同样地构成,因此,能够得到与上述的实施方式同样的效果。
(第八实施方式)
接着,对本第八实施方式进行说明。首先,对液晶层LC的间隙Ga与透射率以及响应速度的关系进行说明。图36是曲线图示出本第八实施方式的电子设备100的液晶面板PNL中,光相对于液晶层LC的间隙Ga的透射率的变化、和相对于间隙Ga的液晶的响应速度的变化的图。电子设备100除了在本第八实施方式中说明的结构以外,与上述第三实施方式(图20)同样地构成。
图36示出图20示出的间隙Ga与液晶的响应速度的关系。可知越是减小间隙Ga则液晶的响应速度越快。此外,在本说明书中,液晶的响应速度是指,液晶分子从初始取向变位至规定的状态的速度,是指所谓的立起时的速度。于是,在本第八实施方式中,将第2间隙Ga2设为小于第1间隙Ga1(Ga2<Ga1)。若例示,则能够将第2间隙Ga2设为第1间隙Ga1的一半(Ga2=Ga1/2)。
由此,能够将入射光控制区域PCA的第1控制液晶层LC1、第2控制液晶层LC2以及第3控制液晶层LC3各自的液晶的响应速度设为比显示区域DA的显示液晶层LCI中的液晶的响应速度高。例如,能够使液晶面板PNL的入射光控制区域PCA(光圈DP)作为液晶快门发挥功能。
也有要求快门速度在0.001秒以下的情况,为了作为液晶快门发挥功能,对控制电极RL施加了电压的时间与对像素电极PE施加电压的时间相比变短。因此,要求由控制电极RL驱动的液晶的响应速度也变快。
但是,越减小第2间隙Ga2,则入射光控制区域PCA中的光的透射率变得越低,因此需要注意。
此外,也可以缩小第1间隙Ga1,能够提高显示液晶层LCI中的液晶的响应速度。然而,显示区域DA中的光的透射率变低,显示图像变暗,因此需要注意。
接着,针对对液晶层LC施加的电压和响应速度的关系进行说明。图37是用曲线图示出在本第八实施方式中相对于施加液晶层LC的电压的液晶的响应速度的变化的图。此外,在图37中,将第2间隙Ga2设定为1.7μm。
如图37所示,可知越增大控制电极构造RE与对置电极OE之间的电位差,液晶的响应速度变得越高。在使入射光控制区域PCA(光圈DP)作为液晶快门发挥功能的情况下,液晶的响应速度优选为1.0ms以下。可知在得到1.0ms以下的液晶的响应速度的情况下,对控制电极构造RE与对置电极OE之间施加的电压(电压的绝对值)需要在13V以上。
例如,在将第1入射光控制区域TA1、第2入射光控制区域TA2以及第3入射光控制区域TA3分别从透射状态高速地变为非透射状态的情况下,只要对第1控制液晶层LC1、第2控制液晶层LC2以及第3控制液晶层LC3施加13V以上的电压即可。
此外,在使入射光控制区域PCA(光圈DP)作为液晶快门发挥功能的情况下,对第1控制液晶层LC1施加的电压的绝对值、对第2控制液晶层LC2施加的电压的绝对值以及对第3控制液晶层LC3施加的电压的绝对值分别比对显示液晶层LCI施加的电压的绝对值高。
如上所述,也能够根据电压将入射光控制区域PCA的第1控制液晶层LC1、第2控制液晶层LC2以及第3控制液晶层LC3各自的液晶的响应速度设为比显示区域DA的显示液晶层LCI中的液晶的响应速度高。
液晶面板PNL的入射光控制区域PCA(光圈DP)从上述第4条件经过第1条件又恢复至第4条件,由此能够作为第1液晶快门发挥功能。液晶面板PNL在同时将第1入射光控制区域TA1、第2入射光控制区域TA2以及第3入射光控制区域TA3从非透射状态切换至透射状态之后,恢复至非透射状态,由此能够得到第1液晶快门。
在以上述方式将第1入射光控制区域TA1、第2入射光控制区域TA2以及第3入射光控制区域TA3从透射状态恢复至非透射状态时,液晶面板PNL同时对第1控制液晶层LC1、第2控制液晶层LC2以及第3控制液晶层LC3施加13V以上的电压,同时驱动第1控制液晶层LC1、第2控制液晶层LC2以及第3控制液晶层LC3。
液晶面板PNL的入射光控制区域PCA(光圈DP)从上述第4条件经过第2条件又恢复至第4条件,由此能够作为第2液晶快门发挥功能。液晶面板PNL在将第1入射光控制区域TA1以及第3入射光控制区域TA3保持为非透射状态的状态下,在将第2入射光控制区域TA2从非透射状态切换至透射状态后恢复至非透射状态,由此能够得到第2液晶快门。就第2液晶快门而言,能够使光圈DP兼具针孔和快门的功能。
此外,在将第1入射光控制区域TA1以及第3入射光控制区域TA3保持为非透射状态的期间内,对第1控制液晶层LC1以及第3控制液晶层LC3施加的电压可以少于13V。例如,为了保持非透射状态而对第1控制液晶层LC1以及第3控制液晶层LC3施加的上述电压可以与对显示液晶层LCI施加的电压为同一电平。
在以上述方式将第2入射光控制区域TA2从透射状态恢复至非透射状态时,液晶面板PNL对第2控制液晶层LC2施加13V以上的电压,驱动第2控制液晶层LC2。
液晶面板PNL的入射光控制区域PCA(光圈DP)从上述第4条件经过第3条件又恢复至第4条件,由此能够作为第3液晶快门发挥功能。液晶面板PNL在将第1入射光控制区域TA1保持为非透射状态的状态下,能够在同时将第2入射光控制区域TA2以及第3入射光控制区域TA3从非透射状态切换至透射状态后恢复至非透射状态,由此能够得到第3液晶快门。就第3液晶快门而言,能够使光圈DP兼具减少入射光的功能与快门的功能。
此外,为了获得希望的图像,需要调节光圈和快门速度,因此,在将第1入射光控制区域TA1保持为非透射状态的期间内,对第1控制液晶层LC1施加的电压可以少于13V。
在以上述方式将第2入射光控制区域TA2以及第3入射光控制区域TA3从透射状态恢复至非透射状态时,液晶面板PNL同时对第2控制液晶层LC2以及第3控制液晶层LC3施加13V以上的电压,同时驱动第2控制液晶层LC2以及第3控制液晶层LC3。
如上所述,通过使液晶面板PNL的入射光控制区域PCA(光圈DP)作为液晶快门发挥功能。不限于静止状态的被摄体,即便是动态的被摄体也能够良好地进行拍摄。液晶面板PNL在入射光控制区域PCA中,能够将光透射区域控制为同心圆状并且使入射光控制区域PCA作为液晶快门发挥功能。
根据以上述方式构成的第八实施方式的电子设备100,能够得到可良好地进行拍摄的电子设备100。
本第八实施方式示出的技术还能够应用于其他实施方式。例如,能够将本第八实施方式的技术应用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中,液晶面板PNL的入射光控制区域PCA的方式为常黑方式。因此,在将非透射状态切换至透射状态时,液晶面板PNL只要对第1控制液晶层LC1、第2控制液晶层LC2以及第3控制液晶层LC3施加13V以上的电压即可。
此外,如图9所示,能够将呈直线状延伸的控制电极RL称为线状电极,能够将具有圆环的形状的供电布线CL称为环状布线。
能够将上述的绝缘层称为绝缘膜。
能够将上述的入射光控制区域称为入射光制限区域。
能够将上述的非显示区域NDA称为周边区域。
说明了本发明的几个实施方式,但这些实施方式是作为例子来提示的,并非意在限定发明的范围。这些新实施方式能够通过其他各种各样的方式实施,在不脱离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能够进行各种各样的省略、替换、变更。这些实施方式和其变形包含在发明的范围或主旨内,并且包含在与权利要求的范围所记载的发明和其等同范围内。根据需要,也能够组合多个实施方式。

Claims (17)

1.一种电子设备,其具备液晶面板和摄像头,
所述液晶面板具备显示区域、形成于所述显示区域的内侧的入射光控制区域、和形成于所述显示区域的外侧的周边区域,
所述摄像头与所述入射光控制区域重叠,
所述显示区域具有像素电极,
所述入射光控制区域具有形状与所述像素电极不同的控制电极,
在从所述周边区域到所述入射光控制区域之间的所述显示区域具有与所述控制电极连接的引绕布线。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设备,其中,
所述液晶面板具有第一边和与所述第一边相对的第二边,
在所述第一边侧的所述周边区域形成有连接端子,
在从所述第一边侧到所述第二边侧为止的所述周边区域形成有连接从所述连接端子到所述引绕布线之间的周边布线。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子设备,其中,
所述液晶面板具有:
所述第一边与所述第二边之间的第三边;以及
与所述第三边相对的第四边,
所述引绕布线具有第一引绕布线和第二引绕布线,
所述第一引绕布线与形成于所述第三边侧的所述周边区域的所述周边布线连接,
所述第二引绕布线与形成于所述第四边侧的所述周边区域的所述周边布线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设备,其中,
所述入射光控制区域具有环状布线,
所述引绕布线经由所述环状布线与所述控制电极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子设备,其中,
所述环状布线具有第1环状布线和所述第1环状布线的内侧的第2环状布线,
所述第一引绕布线与所述第1环状布线连接,
所述第二引绕布线与所述第2环状布线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子设备,其中,
所述环状布线具有所述第2环状布线的内侧的第3环状布线和所述第3环状布线的内侧的第4环状布线,
所述引绕布线具有夹在所述第一引绕布线和所述第二引绕布线之间的第三引绕布线和第四引绕布线,
所述第三引绕布线与所述第3环状布线连接,
所述第四引绕布线与所述第4环状布线连接。
7.一种电子设备,其具备:
液晶基板,其具有第1基板、第2基板和在所述第1基板与所述第2基板之间保持的液晶层;以及
摄像头,
所述液晶面板具备显示图像的显示区域、形成于所述显示区域的内侧的入射光控制区域、和形成于所述显示区域的外侧的周边区域,
来自外部的光从所述入射光控制区域通过而入射至所述摄像头,
所述显示区域具有像素电极,
所述入射光控制区域具有形状与所述像素电极不同的控制电极,
在从所述周边区域到所述入射光控制区域之间的所述显示区域具有与所述控制电极连接的引绕布线。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子设备,其中,
所述液晶面板具有第一边和与所述第一边相对的第二边,
在所述第一边侧的所述周边区域形成有连接端子,
在从所述第一边侧到所述第二边侧为止的所述周边区域形成有连接从所述连接端子到所述引绕布线之间的周边布线。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子设备,其中,
所述液晶面板具有:
所述第一边与所述第二边之间的第三边;以及
与所述第三边相对的第四边,
所述引绕布线具有第一引绕布线和第二引绕布线,
所述第一引绕布线与形成于所述第三边侧的所述周边区域的所述周边布线连接,
所述第二引绕布线与形成于所述第四边侧的所述周边区域的所述周边布线连接。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电子设备,其中,
所述入射光控制区域具有环状布线,
所述引绕布线经由所述环状布线与所述控制电极连接。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电子设备,其中,
所述环状布线具有第1环状布线和所述第1环状布线的内侧的第2环状布线,
所述第一引绕布线与所述第1环状布线连接,
所述第二引绕布线与所述第2环状布线连接。
12.一种电子设备,其具备:
具有液晶面板和照明装置的液晶显示装置;以及
摄像头,其配置在形成于所述照明装置的开口,
所述液晶面板具有显示图像的显示区域、形成于所述显示区域的内侧的入射光控制区域、和形成于所述显示区域的外侧的周边区域,
来自外部的光从所述入射光控制区域通过而入射至所述摄像头,
所述入射光控制区域具有:第1环状遮光部;形成于所述第1环状遮光部的内侧的第2环状遮光部;以及第1环状入射光控制部,其外周与所述第1环状遮光部相接,且内周与所述第2环状遮光部相接,
所述第1环状入射光控制部具有控制电极,
在从所述周边区域到所述入射光控制区域之间的所述显示区域具有与所述控制电极连接的引绕布线。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电子设备,其中,
所述液晶面板具有第一边和与所述第一边相对的第二边,
在所述第一边侧的所述周边区域形成有连接端子,
在从所述第一边侧到所述第二边侧为止的所述周边区域形成有连接从所述连接端子到所述引绕布线之间的周边布线。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电子设备,其中,
所述液晶面板具有:
所述第一边与所述第二边之间的第三边;以及
与所述第三边相对的第四边,
所述引绕布线具有第一引绕布线和第二引绕布线,
所述第一引绕布线与形成于所述第三边侧的所述周边区域的所述周边布线连接,
所述第二引绕布线与形成于所述第四边侧的所述周边区域的所述周边布线连接。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电子设备,其中,
所述入射光控制区域具有与所述第1环状遮光部重叠的第1环状布线、和所述第1环状布线的内侧的第2环状布线。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电子设备,其中,
所述第一引绕布线与所述第1环状布线连接,
所述第二引绕布线与所述第2环状布线连接。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电子设备,其中,
所述入射光控制区域具有与所述第2环状遮光部重叠的第3环状布线、和所述第3环状布线的内侧的第4环状布线,
所述引绕布线具有夹在所述第一引绕布线和所述第二引绕布线之间的第三引绕布线和第四引绕布线,
所述第三引绕布线与所述第3环状布线连接,
所述第四引绕布线与所述第4环状布线连接。
CN202010575889.1A 2019-08-09 2020-06-22 电子设备 Pending CN112346275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9-147980 2019-08-09
JP2019147980A JP7330809B2 (ja) 2019-08-09 2019-08-09 電子機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346275A true CN112346275A (zh) 2021-02-09

Family

ID=7435745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575889.1A Pending CN112346275A (zh) 2019-08-09 2020-06-22 电子设备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11703724B2 (zh)
JP (1) JP7330809B2 (zh)
CN (1) CN112346275A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2227147A1 (zh) * 2021-04-29 2022-11-03 深圳市华星光电半导体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及显示模组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20200108140A (ko) * 2019-03-06 2020-09-17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표시 장치
CN112010995A (zh) 2019-05-30 2020-12-01 株式会社大赛璐 壳聚糖衍生物及光学异构体用分离剂
JP2021028695A (ja) * 2019-08-09 2021-02-25 株式会社ジャパンディスプレイ 電子機器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3955208A (en) * 1973-06-07 1976-05-04 Agfa-Gevaert, A.G. Photographic camera with liquid-crystal diaphragm arrangement
US4313663A (en) * 1978-04-18 1982-02-02 Agfa-Gevaert Ag Electrooptic diaphragm and circuit operative for causing the diaphragm to open up stepwise and then close to terminate exposure
FR2612306A1 (fr) * 1987-03-13 1988-09-16 Asselineau Marc Diaphragme a iris
JPH02113224A (ja) * 1988-10-24 1990-04-25 Olympus Optical Co Ltd 電気光学絞り装置
US20160000557A1 (en) * 2012-12-18 2016-01-07 Lensvector Inc. Liquid crystal optical device with advanced electric field control capability
CN109634002A (zh) * 2019-02-22 2019-04-16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光阑结构、其驱动方法及复眼成像系统
CN109856842A (zh) * 2018-10-04 2019-06-07 友达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液晶显示装置
JP2019133097A (ja) * 2018-02-02 2019-08-08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画像表示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80084498A1 (en) * 2006-10-04 2008-04-10 Motorola, Inc. Camera iris apparatus and method
JP4819952B2 (ja) 2007-08-21 2011-11-24 株式会社日本触媒 アクリル系樹脂パッケージ体
KR20100069896A (ko) * 2008-12-17 2010-06-25 엘지이노텍 주식회사 액정구동 오토 포커싱 카메라 장치
KR102485165B1 (ko) 2015-08-21 2023-01-09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표시 장치 및 그 구동 방법
CN109239997B (zh) 2018-11-27 2021-10-19 厦门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TWI703370B (zh) * 2019-02-22 2020-09-01 友達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畫素陣列基板
CN109656049B (zh) 2019-02-26 2020-12-08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Patent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3955208A (en) * 1973-06-07 1976-05-04 Agfa-Gevaert, A.G. Photographic camera with liquid-crystal diaphragm arrangement
US4313663A (en) * 1978-04-18 1982-02-02 Agfa-Gevaert Ag Electrooptic diaphragm and circuit operative for causing the diaphragm to open up stepwise and then close to terminate exposure
FR2612306A1 (fr) * 1987-03-13 1988-09-16 Asselineau Marc Diaphragme a iris
JPH02113224A (ja) * 1988-10-24 1990-04-25 Olympus Optical Co Ltd 電気光学絞り装置
US20160000557A1 (en) * 2012-12-18 2016-01-07 Lensvector Inc. Liquid crystal optical device with advanced electric field control capability
JP2019133097A (ja) * 2018-02-02 2019-08-08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画像表示装置
CN109856842A (zh) * 2018-10-04 2019-06-07 友达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液晶显示装置
CN109634002A (zh) * 2019-02-22 2019-04-16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光阑结构、其驱动方法及复眼成像系统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2227147A1 (zh) * 2021-04-29 2022-11-03 深圳市华星光电半导体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及显示模组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21028693A (ja) 2021-02-25
JP7330809B2 (ja) 2023-08-22
US20210041737A1 (en) 2021-02-11
US11703724B2 (en) 2023-07-1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7330809B2 (ja) 電子機器
WO2021029137A1 (ja) 電子機器
JP7479858B2 (ja) 電子機器
JP7183028B2 (ja) カメラ及び表示装置を組み込んだ電子機器
WO2022059279A1 (ja) カメラモジュール
JP2012203235A (ja) 液晶装置および電子機器
WO2021029135A1 (ja) 電子機器
TWI759951B (zh) 電子機器
CN113892054B (zh) 电子设备
JP7408415B2 (ja) 電子機器
CN113874782B (zh) 电子设备
CN115116405A (zh) 电平移位电路、显示面板及电子设备
WO2021029134A1 (ja) 電子機器
JP2022051425A (ja) 電子機器及び表示装置
WO2023223660A1 (ja) カメラモジュール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