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116405A - 电平移位电路、显示面板及电子设备 - Google Patents

电平移位电路、显示面板及电子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5116405A
CN115116405A CN202210222808.9A CN202210222808A CN115116405A CN 115116405 A CN115116405 A CN 115116405A CN 202210222808 A CN202210222808 A CN 202210222808A CN 115116405 A CN115116405 A CN 11511640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output
input
voltage
reference voltage
invert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0222808.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5116405B (zh
Inventor
仲户川博人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Japan Display Inc
Original Assignee
Japan Display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Japan Display Inc filed Critical Japan Display Inc
Publication of CN11511640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11640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511640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11640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9EDUCATION; CRYPTOGRAPHY; DISPLAY; ADVERTISING; SEALS
    • G09G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FOR CONTROL OF INDICATING DEVICES USING STATIC MEANS TO PRESENT VARIABLE INFORMATION
    • G09G3/00Control 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of interest only in connection with visual indicators other than cathode-ray tubes
    • G09G3/20Control 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of interest only in connection with visual indicators other than cathode-ray tubes for presentation of an assembly of a number of characters, e.g. a page, by composing the assembly by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arranged in a matrix no fixed position being assigned to or needed to be assigned to the individual characters or partial characters
    • G09G3/34Control 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of interest only in connection with visual indicators other than cathode-ray tubes for presentation of an assembly of a number of characters, e.g. a page, by composing the assembly by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arranged in a matrix no fixed position being assigned to or needed to be assigned to the individual characters or partial characters by control of light from an independent source
    • G09G3/36Control 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of interest only in connection with visual indicators other than cathode-ray tubes for presentation of an assembly of a number of characters, e.g. a page, by composing the assembly by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arranged in a matrix no fixed position being assigned to or needed to be assigned to the individual characters or partial characters by control of light from an independent source using liquid crystals
    • G09G3/3611Control of matrices with row and column drivers
    • G09G3/3674Details of drivers for scan electrodes
    • G09G3/3677Details of drivers for scan electrodes suitable for active matrices only
    • GPHYSICS
    • G09EDUCATION; CRYPTOGRAPHY; DISPLAY; ADVERTISING; SEALS
    • G09G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FOR CONTROL OF INDICATING DEVICES USING STATIC MEANS TO PRESENT VARIABLE INFORMATION
    • G09G3/00Control 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of interest only in connection with visual indicators other than cathode-ray tubes
    • G09G3/20Control 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of interest only in connection with visual indicators other than cathode-ray tubes for presentation of an assembly of a number of characters, e.g. a page, by composing the assembly by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arranged in a matrix no fixed position being assigned to or needed to be assigned to the individual characters or partial characters
    • G09G3/34Control 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of interest only in connection with visual indicators other than cathode-ray tubes for presentation of an assembly of a number of characters, e.g. a page, by composing the assembly by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arranged in a matrix no fixed position being assigned to or needed to be assigned to the individual characters or partial characters by control of light from an independent source
    • G09G3/36Control 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of interest only in connection with visual indicators other than cathode-ray tubes for presentation of an assembly of a number of characters, e.g. a page, by composing the assembly by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arranged in a matrix no fixed position being assigned to or needed to be assigned to the individual characters or partial characters by control of light from an independent source using liquid crystals
    • G09G3/3611Control of matrices with row and column drivers
    • G09G3/3648Control of matrices with row and column drivers using an active matrix
    • GPHYSICS
    • G09EDUCATION; CRYPTOGRAPHY; DISPLAY; ADVERTISING; SEALS
    • G09G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FOR CONTROL OF INDICATING DEVICES USING STATIC MEANS TO PRESENT VARIABLE INFORMATION
    • G09G3/00Control 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of interest only in connection with visual indicators other than cathode-ray tubes
    • G09G3/20Control 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of interest only in connection with visual indicators other than cathode-ray tubes for presentation of an assembly of a number of characters, e.g. a page, by composing the assembly by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arranged in a matrix no fixed position being assigned to or needed to be assigned to the individual characters or partial characters
    • G09G3/34Control 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of interest only in connection with visual indicators other than cathode-ray tubes for presentation of an assembly of a number of characters, e.g. a page, by composing the assembly by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arranged in a matrix no fixed position being assigned to or needed to be assigned to the individual characters or partial characters by control of light from an independent source
    • G09G3/36Control 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of interest only in connection with visual indicators other than cathode-ray tubes for presentation of an assembly of a number of characters, e.g. a page, by composing the assembly by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arranged in a matrix no fixed position being assigned to or needed to be assigned to the individual characters or partial characters by control of light from an independent source using liquid crystal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6Liquid crystal cells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a semi-conducting layer or substrate, e.g. cells forming part of an integrated circuit
    • G02F1/1362Active matrix addressed cells
    • G02F1/136286Wiring, e.g. gate line, drain line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6Liquid crystal cells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a semi-conducting layer or substrate, e.g. cells forming part of an integrated circuit
    • G02F1/1362Active matrix addressed cells
    • G02F1/1368Active matrix addressed cells in which the switching element is a three-electrode device
    • GPHYSICS
    • G09EDUCATION; CRYPTOGRAPHY; DISPLAY; ADVERTISING; SEALS
    • G09G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FOR CONTROL OF INDICATING DEVICES USING STATIC MEANS TO PRESENT VARIABLE INFORMATION
    • G09G2300/00Aspects of the constitution of display devices
    • G09G2300/04Structural and physical details of display devices
    • G09G2300/0421Structural details of the set of electrodes
    • G09G2300/0426Layout of electrodes and connections
    • GPHYSICS
    • G09EDUCATION; CRYPTOGRAPHY; DISPLAY; ADVERTISING; SEALS
    • G09G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FOR CONTROL OF INDICATING DEVICES USING STATIC MEANS TO PRESENT VARIABLE INFORMATION
    • G09G2310/00Command of the display device
    • G09G2310/02Addressing, scanning or driving the display screen or processing steps related thereto
    • G09G2310/0243Details of the generation of driving signals
    • GPHYSICS
    • G09EDUCATION; CRYPTOGRAPHY; DISPLAY; ADVERTISING; SEALS
    • G09G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FOR CONTROL OF INDICATING DEVICES USING STATIC MEANS TO PRESENT VARIABLE INFORMATION
    • G09G2310/00Command of the display device
    • G09G2310/02Addressing, scanning or driving the display screen or processing steps related thereto
    • G09G2310/0264Details of driving circuits
    • GPHYSICS
    • G09EDUCATION; CRYPTOGRAPHY; DISPLAY; ADVERTISING; SEALS
    • G09G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FOR CONTROL OF INDICATING DEVICES USING STATIC MEANS TO PRESENT VARIABLE INFORMATION
    • G09G2310/00Command of the display device
    • G09G2310/02Addressing, scanning or driving the display screen or processing steps related thereto
    • G09G2310/0264Details of driving circuits
    • G09G2310/0289Details of voltage level shifters arranged for use in a driving circuit

Abstract

提供一种能够进行3值输出的电平移位电路、显示面板及电子设备。电平移位电路(LSC)具备第1输入端子(Ti1)、第2输入端子(Ti2)、输出端子(To)、第1电平移位部(LS1)、第1反相器(IV1)、第2电平移位部(LS2)、第2反相器(IV2)和第1至第4开关元件(SW1至SW4)。上述第1电平移位部(LS1)输出第1输出电压(gvdd)及基准电压(gnd)。上述第2电平移位部(LS2)输出上述基准电压(gnd)及第2输出电压(gvss)。

Description

电平移位电路、显示面板及电子设备
技术领域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涉及电平移位电路、显示面板及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作为显示装置,已知例如液晶显示装置。液晶显示装置具备作为显示面板的液晶显示面板。液晶显示面板具备多个像素、多条扫描线、多条信号线、与多条信号线连接的信号线驱动电路等。多个像素设于显示区域。各个像素具备薄膜晶体管(TFT)、和与TFT连接的像素电极。
信号线驱动电路是由IC(integrated circuit,集成电路)芯片形成的驱动IC。信号线驱动电路向信号线输出影像信号。通过在各个像素中使TFT成为ON(导通)状态,信号线驱动电路能够经由信号线及TFT向像素电极写入影像信号。
用于使信号线驱动电路工作的控制信号为低电压。因此,信号线驱动电路向信号线输出低电压电平的影像信号,例如向信号线输出具有-5V至+5V的范围内的电压值的影像信号。通过使用上述信号线驱动电路等,能够利用极性反转驱动对多个像素进行驱动,液晶显示面板能够在显示区域进行多阶显示。
另外,存在液晶显示面板如专利文献1那样具备像素电极以外的电极的情况。
发明内容
本实施方式提供一种用于向设于显示面板上的像素电极以外的电极施加电压的能够进行3值输出的电平移位电路、具备该电平移位电路的显示面板、以及具备该显示面板的电子设备。
一个实施方式的电平移位电路具备:第1输入端子;第2输入端子;输出端子;第1电平移位部,其在从上述第1输入端子输入了与基准电压相比为正的第1电源电压时输出与上述基准电压相比为正的第1输出电压,在从上述第1输入端子输入了上述基准电压或与上述基准电压相比为负的第2电源电压时输出上述基准电压;第1反相器,其在从上述第1电平移位部输入了上述第1输出电压时输出上述基准电压,在从上述第1电平移位部输入了上述基准电压时输出上述第1输出电压;第1开关元件,其在从上述第1反相器输入了上述基准电压时允许上述第1输出电压向上述输出端子输出,在从上述第1反相器输入了上述第1输出电压时禁止上述第1输出电压向上述输出端子输出;第2电平移位部,其在从上述第1输入端子输入了基准电压或上述第1电源电压时输出上述基准电压,在从上述第1输入端子输入了上述第2电源电压时输出与上述基准电压相比为负的第2输出电压;第2反相器,其在从上述第2电平移位部输入了上述基准电压时输出上述第2输出电压,在从上述第2电平移位部输入了上述第2输出电压时输出上述基准电压;第2开关元件,其在从上述第2反相器输入了上述基准电压时允许上述第2输出电压向上述输出端子输出,在从上述第2反相器输入了上述第2输出电压时禁止上述第2输出电压向上述输出端子输出;第3开关元件,其连接于上述第2输入端子与上述输出端子之间,在从上述第1反相器输入了上述第1输出电压时允许上述基准电压从上述第2输入端子向上述输出端子输出,在从上述第1反相器输入了上述基准电压时禁止上述基准电压从上述第2输入端子向上述输出端子输出;以及第4开关元件,其与上述第3开关元件一起串联连接于上述第2输入端子与上述输出端子之间,在从上述第2反相器输入了上述第2输出电压时允许上述基准电压从上述第2输入端子向上述输出端子输出,在从上述第2反相器输入了上述基准电压时禁止上述基准电压从上述第2输入端子向上述输出端子输出。
另外,一个实施方式的显示面板具备:多条扫描线;多条信号线;控制开关元件,其与上述多条扫描线中的相对应的一条扫描线和上述多条信号线中的相对应的一条信号线连接;控制电极;以及电平移位电路,其连接于上述控制开关元件与上述控制电极之间。上述电平移位电路具备:与上述控制开关元件连接的第1输入端子;第2输入端子;与上述控制电极连接的输出端子;第1电平移位部,其在从上述第1输入端子输入了与基准电压相比为正的第1电源电压时输出与上述基准电压相比为正的第1输出电压,在从上述第1输入端子输入了上述基准电压或与上述基准电压相比为负的第2电源电压时输出上述基准电压;第1反相器,其在从上述第1电平移位部输入了上述第1输出电压时输出上述基准电压,在从上述第1电平移位部输入了上述基准电压时输出上述第1输出电压;第1开关元件,其在从上述第1反相器输入了上述基准电压时允许上述第1输出电压向上述输出端子输出,在从上述第1反相器输入了上述第1输出电压时禁止上述第1输出电压向上述输出端子输出;第2电平移位部,其在从上述第1输入端子输入了基准电压或上述第1电源电压时输出上述基准电压,在从上述第1输入端子输入了上述第2电源电压时输出与上述基准电压相比为负的第2输出电压;第2反相器,其在从上述第2电平移位部输入了上述基准电压时输出上述第2输出电压,在从上述第2电平移位部输入了上述第2输出电压时输出上述基准电压;第2开关元件,其在从上述第2反相器输入了上述基准电压时允许上述第2输出电压向上述输出端子输出,在从上述第2反相器输入了上述第2输出电压时禁止上述第2输出电压向上述输出端子输出;第3开关元件,其连接于上述第2输入端子与上述输出端子之间,在从上述第1反相器输入了上述第1输出电压时允许上述基准电压从上述第2输入端子向上述输出端子输出,在从上述第1反相器输入了上述基准电压时禁止上述基准电压从上述第2输入端子向上述输出端子输出;以及第4开关元件,其与上述第3开关元件一起串联连接于上述第2输入端子与上述输出端子之间,在从上述第2反相器输入了上述第2输出电压时允许上述基准电压从上述第2输入端子向上述输出端子输出,在从上述第2反相器输入了上述基准电压时禁止上述基准电压从上述第2输入端子向上述输出端子输出。
另外,一个实施方式的电子设备具备:显示面板,其具有多条扫描线、多条信号线、入射光控制区域、与上述多条扫描线中的相对应的一条扫描线和上述多条信号线中的相对应的一条信号线连接的控制开关元件、位于上述入射光控制区域的控制电极、和连接于上述控制开关元件与上述控制电极之间的电平移位电路;以及拍摄装置,其获取从上述显示面板的上述入射光控制区域透射过的光的信息。上述电平移位电路具备:与上述控制开关元件连接的第1输入端子;第2输入端子;与上述控制电极连接的输出端子;第1电平移位部,其在从上述第1输入端子输入了与基准电压相比为正的第1电源电压时输出与上述基准电压相比为正的第1输出电压,在从上述第1输入端子输入了上述基准电压或与上述基准电压相比为负的第2电源电压时输出上述基准电压;第1反相器,其在从上述第1电平移位部输入了上述第1输出电压时输出上述基准电压,在从上述第1电平移位部输入了上述基准电压时输出上述第1输出电压;第1开关元件,其在从上述第1反相器输入了上述基准电压时允许上述第1输出电压向上述输出端子输出,在从上述第1反相器输入了上述第1输出电压时禁止上述第1输出电压向上述输出端子输出;第2电平移位部,其在从上述第1输入端子输入了基准电压或上述第1电源电压时输出上述基准电压,在从上述第1输入端子输入了上述第2电源电压时输出与上述基准电压相比为负的第2输出电压;第2反相器,其在从上述第2电平移位部输入了上述基准电压时输出上述第2输出电压,在从上述第2电平移位部输入了上述第2输出电压时输出上述基准电压;第2开关元件,其在从上述第2反相器输入了上述基准电压时允许上述第2输出电压向上述输出端子输出,在从上述第2反相器输入了上述第2输出电压时禁止上述第2输出电压向上述输出端子输出;第3开关元件,其连接于上述第2输入端子与上述输出端子之间,在从上述第1反相器输入了上述第1输出电压时允许上述基准电压从上述第2输入端子向上述输出端子输出,在从上述第1反相器输入了上述基准电压时禁止上述基准电压从上述第2输入端子向上述输出端子输出;以及第4开关元件,其与上述第3开关元件一起串联连接于上述第2输入端子与上述输出端子之间,在从上述第2反相器输入了上述第2输出电压时允许上述基准电压从上述第2输入端子向上述输出端子输出,在从上述第2反相器输入了上述基准电压时禁止上述基准电压从上述第2输入端子向上述输出端子输出。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一个实施方式的电子设备的一个结构例的分解立体图。
图2是表示上述电子设备的摄像头周边的剖视图。
图3是表示图2所示的液晶显示面板及多个摄像头的配置等的俯视图,是将一个像素的等效电路一并示出的图。
图4是表示上述液晶显示面板中的像素排列的俯视图。
图5是表示上述液晶显示面板的一个单位像素的俯视图,是示出扫描线、信号线、像素电极及遮光部的图。
图6是表示与上述实施方式不同的主像素的俯视图,是示出扫描线、信号线、像素电极及遮光部的图。
图7是表示包含图5所示的像素的液晶显示面板的剖视图。
图8是表示上述液晶显示面板的入射光控制区域中的遮光层的俯视图。
图9是表示上述液晶显示面板的多个控制电极的俯视图。
图10是表示上述液晶显示面板的上述入射光控制区域的剖视图。
图11是表示上述液晶显示面板的控制开关元件、电容、电平移位电路、第1控制电极构造、液晶层、第2控制电极构造、扫描线、信号线的等效电路的图,是将多个像素、扫描线驱动电路及信号线驱动电路一并示出的图。
图12是表示上述电平移位电路的电路图。
图13是表示图12所示的第1电平移位部的电路图。
图14是表示图12所示的第2电平移位部的电路图。
图15是表示上述实施方式的变形例1的电平移位电路的一部分的图,是示出第1电平移位部的电路图。
图16是表示上述实施方式的变形例2的电平移位电路的一部分的图,是示出第1电平移位部的电路图。
图17是表示上述变形例2的电平移位电路的一部分的图,是示出第2电平移位部的电路图。
图18是表示上述实施方式的变形例3的电平移位电路的一部分的图,是示出第1电平移位部的主体部的电路图。
图19是表示上述变形例3的电平移位电路的一部分的图,是示出第2电平移位部的主体部的电路图。
图20是表示上述实施方式的变形例4的电平移位电路的一部分的图,是示出第1电平移位部的电路图。
图21是表示上述实施方式的变形例5的电平移位电路的电路图。
图22是表示上述变形例5的液晶显示面板、布线基板、IC芯片及电源电路的俯视图。
图23是表示上述实施方式的变形例6的液晶显示面板、布线基板、IC芯片及电源电路的俯视图。
图24是表示上述实施方式的变形例7的液晶显示面板、布线基板、IC芯片及电源电路的俯视图。
图25是表示上述实施方式的变形例8的液晶显示面板、布线基板、IC芯片及电源电路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及变形例。此外,公开内容只不过为一例,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针对保持发明主旨的适当变更容易想到的方案当然也包含于本发明的范围。另外,为了使说明更明确,附图存在与实际样态相比将各部分的宽度、厚度、形状等示意性示出的情况,但只不过是一例,不限定对本发明的解释。另外,在本说明书和各图中,有时对与关于已出现的附图而前述的要素相同的要素,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适当省略详细的说明
(一个实施方式)
首先,对一个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图1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电子设备100的一个结构例的分解立体图。
如图1所示,方向X、方向Y及方向Z相互正交,但也可以以90度以外的角度交叉。
电子设备100具备作为显示装置的液晶显示装置DSP、和作为拍摄装置的摄像头1。液晶显示装置DSP具备作为显示面板的液晶显示面板PNL、和照明装置(背光源)IL。摄像头单元1在布线基板F2上安装作为第1摄像头的摄像头(摄像头模块)1a而构成。在本实施方式中,未将作为第2摄像头的摄像头1b全部图示出,电子设备100还具备两个摄像头1b。此外,摄像头1也可以仅包含摄像头1a。
照明装置IL具备导光体LG1、光源EM1和壳体CS。这样的照明装置IL例如对图1中以虚线简化示出的液晶显示面板PNL进行照明。
导光体LG1形成为与由方向X及方向Y规定的X-Y平面平行的平板状。导光体LG1与液晶显示面板PNL相对。导光体LG1具有侧面SA、侧面SA的相反侧的侧面SB、和包围摄像头1a的贯穿孔h1。导光体LG1与多个摄像头1b相对。侧面SA及SB分别在方向X延伸。例如,侧面SA及SB是与由方向X及方向Z规定的X-Z平面平行的面。贯穿孔h1将导光体LG1沿方向Z贯穿。贯穿孔h1在方向Y上位于侧面SA与SB之间,与侧面SA相比更接近侧面SB。
多个光源EM1在方向X上隔开间隔排列。各个光源EM1安装于布线基板F1,与布线基板F1电连接。光源EM1例如是发光二极管(LED),射出白色的照明光。从光源EM1射出的照明光从侧面SA向导光体LG1入射,从侧面SA朝向侧面SB在导光体LG1的内部行进。
壳体CS收容导光体LG1及光源EM1。壳体CS具有侧壁W1至W4、底板BP、贯穿孔h2、突部PP和贯穿孔h3。侧壁W1及W2沿方向X延伸,在方向Y上相对。侧壁W3及W4沿方向Y延伸,在方向X上相对。贯穿孔h2在方向Z上与贯穿孔h1重叠。突部PP固定于底板BP。突部PP在方向Z上从底板BP朝向液晶显示面板PNL突出,并包围贯穿孔h2。
在本实施方式中,壳体CS具有与摄像头1b为相同数量的两个贯穿孔h3。贯穿孔h3沿方向Z将底板BP贯穿而形成。在俯视下,多个贯穿孔h3与贯穿孔h2一起分散设置。另外,在底板BP由透射红外光的材料形成的情况下,也可以不在底板BP形成贯穿孔h3。此外,从减小电子设备100的方向Z上的厚度的观点考虑,更期望在底板BP上形成贯穿孔h3并通过贯穿孔h3包围摄像头1b。
导光体LG1与液晶显示面板PNL重叠。
摄像头1a、1b安装于布线基板F2,与布线基板F2电连接。摄像头1a从贯穿孔h2、突部PP的内部及贯穿孔h1穿过,与液晶显示面板PNL相对。摄像头1b从贯穿孔h3穿过并与导光体LG1相对。
图2是表示电子设备100的摄像头1a周边的剖视图。
如图2所示,照明装置IL还具备光反射片RS、光扩散片SS以及棱镜片PS1、PS2。
光反射片RS、导光体LG1、光扩散片SS、棱镜片PS1及棱镜片PS2沿方向Z依次配置,收容于壳体CS。壳体CS具备金属制的壳体CS1和作为周边部件的树脂制的遮光壁CS2。遮光壁CS2与摄像头1a相邻,与壳体CS1一起形成了突部PP。遮光壁CS2位于摄像头1a与导光体LG1之间且具有筒状形状。遮光壁CS2由黑色树脂等吸收光的树脂形成。光扩散片SS、棱镜片PS1及棱镜片PS2分别具有与贯穿孔h1重叠的贯穿孔。突部PP位于贯穿孔h1的内侧。
液晶显示面板PNL还具有偏振片PL1及偏振片PL2。液晶显示面板PNL及作为护罩部件的护罩玻璃CG沿方向Z配置,构成了对于沿方向Z行进的光而具备光学性开关功能的液晶元件LCD。液晶元件LCD通过粘接带TP1而粘贴于照明装置IL。粘接带TP1粘接于突部PP、棱镜片PS2及偏振片PL1。
液晶显示面板PNL可以具备与利用沿着基板主面的横电场的显示模式、利用沿着基板主面的法线的纵电场的显示模式、利用相对于基板主面向斜向倾斜的倾斜电场的显示模式、以及将上述的横电场、纵电场及倾斜电场适当组合利用的显示模式对应的任意结构。此处的基板主面是与X-Y平面平行的面。
液晶显示面板PNL具备显示图像的显示区域DA、显示区域DA的外侧的非显示区域NDA、和被显示区域DA包围的具有圆形形状的入射光控制区域PCA。液晶显示面板PNL具备第1基板SUB1、第2基板SUB2、液晶层LC和密封材料SE。密封材料SE位于非显示区域NDA,将第1基板SUB1与第2基板SUB2接合。液晶层LC位于显示区域DA及入射光控制区域PCA,保持于第1基板SUB1与第2基板SUB2之间。液晶层LC形成于由第1基板SUB1、第2基板SUB2及密封材料SE围出的空间。
通过利用液晶显示面板PNL控制从照明装置IL照射的光的透射量,从而在显示区域DA显示图像。电子设备100的使用者位于护罩玻璃CG的方向Z侧(图中上侧),观察来自液晶显示面板PNL的射出光来作为图像。
与之相对,在入射光控制区域PCA中也是,利用液晶显示面板PNL控制光的透射量,但光从护罩玻璃CG的方向Z侧经由液晶显示面板PNL入射到摄像头1。
在本说明书中,将从照明装置IL经由液晶显示面板PNL朝向护罩玻璃CG侧的光称为射出光,将从护罩玻璃CG侧经由液晶显示面板PNL朝向摄像头1的光称为入射光。
在此,对第1基板SUB1及第2基板SUB2的主要部分进行说明。
第1基板SUB1具备绝缘基板10和取向膜AL1。第2基板SUB2具备绝缘基板20、彩色滤光片CF、遮光层BM、透明层OC和取向膜AL2。
绝缘基板10及绝缘基板20是玻璃基板或挠性树脂基板等透明基板。取向膜AL1、AL2与液晶层LC相接。
彩色滤光片CF、遮光层BM及透明层OC位于绝缘基板20与液晶层LC之间。此外,在图示的例子中,彩色滤光片CF设于第2基板SUB2,但也可以设于第1基板SUB1。彩色滤光片CF位于显示区域DA。
入射光控制区域PCA至少具有位于最外周且具有圆环形状的第1遮光区域LSA1、和被第1遮光区域LSA1包围且与第1遮光区域LSA1相接的第1入射光控制区域TA1。
遮光层BM包括位于显示区域DA且划分像素的遮光部、和位于非显示区域NDA的框状的遮光部BMB。在入射光控制区域PCA中,遮光层BM至少包括位于第1遮光区域LSA1且具有圆环形状的第1遮光部BM1、和位于第1入射光控制区域TA1的第1开口OP1。
显示区域DA与非显示区域NDA的边界例如由遮光部BMB的内端(显示区域DA侧的端部)规定。密封材料SE与遮光部BMB重叠。
透明层OC在显示区域DA中与彩色滤光片CF相接,在非显示区域NDA中与遮光部BMB相接,在第1遮光区域LSA1中与第1遮光部BM1相接,在第1入射光控制区域TA1中与绝缘基板20相接。取向膜AL1及取向膜AL2在显示区域DA、入射光控制区域PCA及非显示区域NDA的范围设置。
关于彩色滤光片CF的详情,在此省略,彩色滤光片CF例如具备配置于红色像素的红色的着色层、配置于绿色像素的绿色的着色层、以及配置于蓝色像素的蓝色的着色层。另外,彩色滤光片CF也存在具备配置于白像素的透明树脂层的情况。透明层OC覆盖彩色滤光片CF及遮光层BM。透明层OC例如是透明的有机绝缘层。
摄像头1a位于壳体CS的贯穿孔h2的内部。摄像头1a在方向Z上与护罩玻璃CG及液晶显示面板PNL重叠。此外,液晶显示面板PNL也可以在入射光控制区域PCA还具备偏振片PL1及偏振片PL2以外的光学片。作为上述光学片,可列举相位差片、光散射层、光反射防止层等。在具有液晶显示面板PNL、摄像头1a等的电子设备100中,从电子设备100的使用者观察时,摄像头1a位于液晶显示面板PNL的内侧(里侧)。
摄像头1a例如具备包含至少一个透镜的光学系统2、拍摄元件(图像传感器)3和壳体4。拍摄元件3包括朝向液晶显示面板PNL侧的拍摄面3a。光学系统2与液晶显示面板PNL的入射光控制区域PCA相对。光学系统2位于拍摄面3a与液晶显示面板PNL之间,包括朝向液晶显示面板PNL侧的入光面2a。入光面2a与入射光控制区域PCA重叠。光学系统2与液晶显示面板PNL空开间隙地取位。壳体4收容光学系统2及拍摄元件3。
在壳体4的上部配置有作为第1光源的光源EM2、和作为第2光源的光源EM3。光源EM2构成为向液晶显示面板PNL侧射出红外光。光源EM3构成为向液晶显示面板PNL侧射出可见光。光源EM2、EM3以对由摄像头1a拍摄的被摄体进行照明为目的而设置。
摄像头1a获取从液晶显示面板PNL的入射光控制区域PCA透射过的光的信息。摄像头1a的拍摄元件3经由护罩玻璃CG、液晶显示面板PNL及光学系统2而受光。拍摄元件3构成为将从液晶显示面板PNL的入射光控制区域PCA、光学系统2等透射过的光转换成图像数据。例如,摄像头1a接受从护罩玻璃CG及液晶显示面板PNL透射过的可见光(例如,400nm至700nm的波长范围的光)。另外,也能够同时接受可见光和红外光(例如,800nm至1500nm的波长范围的光)。
此外,摄像头1b在不具有光源EM3这点上与摄像头1a不同。摄像头1b从贯穿孔h3(图1)穿过并与光反射片RS相对。摄像头1b能够经由护罩玻璃CG、液晶显示面板PNL、棱镜片PS2、棱镜片PS1、光扩散片SS、导光体LG1、光反射片RS及光学系统2接受红外光。光反射片RS在与IR(红外线)传感器重叠的位置在光反射片上开孔。但是,在光反射片为能够实现IR透射的程度的薄膜的情况下,也可以不在光反射片上开孔,可以由IR传感器接受从光反射片透射过的红外光。该情况下,能够降低对图像的视觉辨认性的不良影响。另外,也能够将摄像头1b与摄像头1a同样地收纳于导光体LG1的贯穿孔h1及底板BP的贯穿孔h2。
偏振片PL1粘接于绝缘基板10。偏振片PL2粘接于绝缘基板20。护罩玻璃CG通过透明粘接层AD而粘贴于偏振片PL2。
另外,为了使液晶层LC不会受到来自外部的电场等的影响,存在在偏振片PL2与绝缘基板20之间设置透明导电层的情况。上述透明导电层由铟锡氧化物(ITO)或铟锌氧化物(IZO)等透明导电材料形成。
另外,也能够在偏振片PL1或偏振片PL2中包含超双折射薄膜。已知超双折射薄膜在入射了直线偏振光时将透射光进行非偏振化(自然光化),即使被摄体包含发出偏振光的物体也能够无不协调感地进行拍摄。例如,在摄像头1a的被摄体中映入电子设备100等的情况下,从电子设备100射出直线偏振光,因此,由于偏振片PL1及偏振片PL2、和成为被摄体的电子设备100与偏振片之间的角度的关系,入射至摄像头1a的被摄体的电子设备100的明亮度发生变化,有可能在拍摄时产生不协调感。但是,通过在偏振片PL1及偏振片PL2具备超双折射薄膜,能够抑制产生不协调感的明亮度变化。
作为示出超双折射性的薄膜,可以适宜地使用例如东洋纺(株)的COSMOSHINE(注册商标)等。在此,超双折射性是指相对于可见光范围、例如500nm的光而言的面内方向的光程差为800nm以上。
液晶显示面板PNL具有显示图像那一侧的第1面S1、和与第1面S1为相反侧的第2面S2。在本实施方式中,偏振片PL2具有第1面S1,偏振片PL1具有第2面S2。
光源EM2、EM3位于液晶显示面板PNL的第2面S2侧。
显示区域DA、入射光控制区域PCA及后述的射出光控制区域ICA分别是与第1基板SUB1、第2基板SUB2及液晶层LC重叠的区域。
图3是表示图2所示的液晶显示面板PNL及多个摄像头1a、1b的配置等的俯视图,是将一个像素PX的等效电路一并示出的图。在图3中,将液晶层LC及密封材料SE标注不同斜线而示出。
如图3所示,显示区域DA实质上是四边形的区域,但四个角也可以具有圆度,还可以是四边形以外的多边形或圆形。显示区域DA被密封材料SE包围。
液晶显示面板PNL具有沿方向X延伸的一对短边E11及E12、和沿方向Y延伸的一对长边E13及E14。液晶显示面板PNL在显示区域DA中具备沿方向X及方向Y以矩阵状排列的多个像素PX。显示区域DA中的各像素PX具有相同的电路结构。如图3中放大所示,各像素PX具备像素开关元件SWp、像素电极PE、公共电极CE、液晶层LC等。
像素开关元件SWp例如由薄膜晶体管(TFT)构成。像素开关元件SWp与多条扫描线G中的相对应的一条扫描线G、和多条信号线S中的相对应的一条信号线S电连接。像素电极PE与像素开关元件SWp电连接。在扫描线G中被提供用于控制像素开关元件SWp的控制信号。在信号线S中,作为与控制信号不同的信号,被提供影像信号等图像信号。在公共电极CE中被提供公共电压。液晶层LC通过在像素电极PE与公共电极CE之间产生的电压(电场)而被驱动。电容Cp例如形成于与公共电极CE为同电位的电极、和与像素电极PE为同电位的电极之间。
电子设备100还具备布线基板5及IC芯片6。
布线基板5安装于第1基板SUB1的延伸部Ex,与延伸部Ex连结。IC芯片6安装于布线基板5,与布线基板5电连接。此外,IC芯片6也可以安装于延伸部Ex并与延伸部Ex电连接。IC芯片6例如内置有输出图像显示所需信号的显示驱动器等。布线基板5可以是能够折曲的柔性印刷电路基板。
在图3中,电子设备100在显示区域DA内具备三台摄像头1。其中,图中,与上部中央的摄像头1a重叠地形成有入射光控制区域PCA。此外,入射光控制区域PCA包含与显示区域DA相接的外周。通常的像素PX与其他摄像头1b重叠,在与摄像头1b重叠的像素PX中进行通常的显示。
偏振片PL1和偏振片PL2在红外光的波长区域下的透射率高,透射红外光,因此即使像素PX与摄像头1a、1b重叠,在摄像头1a、1b中也能够接受红外光。通过在与摄像头1b重叠的像素PX中进行通常的显示,使用者能够在不会意识摄像头1b的位置的情况下使用电子设备100。另外,由于显示区域DA的面积不会减少,所以能够实现数量多的摄像头1b的配置。另外,也不会使使用者意识到配置了数量多的摄像头1b这一情况。尤其是,在自动存取机(ATM)等中使用电子设备100的情况下,通过将摄像头1b配置在固定为黑显示的部分,能够使使用者更难以认知到摄像头1b的存在。
附图标记300是指示器,能够向使用者直观地通知摄像头1a、1b的状态。例如,在指纹认证的情况等下能够利用指示器300向使用者通知手指的最佳位置。另外,箭头400是反而要将摄像头1b的位置通知给使用者的情况下显示的记号(标志)。显示的图形不仅可以是箭头400,也能够在摄像头1b的周边围上圆形等选择适当的形状。
图4是表示液晶显示面板PNL中的像素PX的排列的俯视图。
如图4所示,各个主像素MPX由多个像素PX构成。多个主像素MPX分类为两种主像素MPXa、MPXb。沿方向Y相邻的两个主像素MPXa、MPXb构成单位像素UPX。主像素MPXa、MPXb分别相当于用于显示彩色图像的最小单位。主像素MPXa包含像素PX1a、像素PX2a及像素PX3a。主像素MPXb包含像素PX1b、像素PX2b及像素PX3b。另外,上述像素PX的形状为如图示那样的大致平行四边形。
主像素MPXa及主像素MPXb分别包含沿方向X排列的多个颜色的像素PX。像素PX1a及像素PX1b是第1颜色的像素,具备第1颜色的着色层CF。像素PX2a及像素PX2b是与第1颜色不同的第2颜色的像素,具备第2颜色的着色层CF2。像素PX3a及像素PX3b是与第1颜色及第2颜色不同的第3颜色的像素,具备第3颜色的着色层CF3。
主像素MPXa及主像素MPXb分别沿方向X重复配置。沿方向X排列的主像素MPXa的行和沿方向X排列的主像素MPXb的行在方向Y上交替地反复配置。主像素MPXa的各个像素PX沿第1延伸方向d1延伸,主像素MPXb的各个像素PX沿第2延伸方向d2延伸。此外,第1延伸方向d1是与方向X及方向Y不同的方向。第2延伸方向d2是与方向X、方向Y及第1延伸方向d1不同的方向。在图5所示的例子中,第1延伸方向d1是右斜下方向,第2延伸方向d2是左斜下方向。
在像素PX的形状为图示那样的大致平行四边形的情况下,能够对单位像素UPX设定指向矢(director)的旋转方向互不相同的多个域。即,通过将两个主像素MPXa、MPXb组合,关于各色像素也能够形成多个域,关于视场角特性能够进行补偿。因此,若关注视场角特性,则将主像素MPXa及主像素MPXb组合得到的一个单位像素UPX相当于用于显示彩色图像的最小单位。
图5是表示液晶显示面板PNL的一个单位像素UPX的俯视图,是示出扫描线G、信号线S、像素电极PE及遮光部BMA的图。此外,在图5中,仅图示说明所需的结构,省略了像素开关元件SWp、公共电极CE、彩色滤光片CF等的图示。
如图5所示,多个像素PX具有与作为利用横电场的显示模式之一的FFS(FringeField Switching:边缘场开关)模式对应的结构。扫描线G及信号线S配置于上述的第1基板SUB1,另一方面,遮光部BMA(遮光层BM)配置于上述的第2基板SUB2。扫描线G及信号线S相互交叉并在显示区域(DA)延伸。此外,遮光部BMA是位于显示区域DA且划分像素PX的格子状的遮光部,在图中以双点划线示出。
遮光部BMA具有至少将从上述的照明装置(IL)照射的光遮蔽的功能。遮光部BMA由黑色树脂等光吸收率高的材料形成。遮光部BMA形成为格子状。遮光部BMA由沿方向X延伸的多个遮光部BMA1和沿着第1延伸方向d1及第2延伸方向d2弯曲且延伸多个遮光部BMA2成为一体而形成。
各个扫描线G沿方向X延伸。各个扫描线G与相对应的遮光部BMA1相对,沿着相对应的遮光部BMA1延伸。遮光部BMA1与扫描线G、像素电极PE的端部等相对。各个信号线S沿着方向Y、第1延伸方向d1及第2延伸方向d2弯曲并延伸。各个信号线S与相对应的遮光部BMA2相对,沿着相对应的遮光部BMA2延伸。
遮光层BM具有多个开口区域AP。开口区域AP由遮光部BMA1及遮光部BMA2划分。主像素MPXa的开口区域AP沿第1延伸方向d1延伸。主像素MPXb的开口区域AP沿第2延伸方向d2延伸。
主像素MPXa的像素电极PE包含位于开口区域AP的多个线状像素电极PA。多个线状像素电极PA沿第1延伸方向d1呈直线状延伸,在与第1延伸方向d1正交的正交方向dc1上隔开间隔排列。主像素MPXb的像素电极PE包含位于开口区域AP的多个线状像素电极PB。多个线状像素电极PB沿第2延伸方向d2呈直线状延伸,在与第2延伸方向d2正交的正交方向dc2上隔开间隔排列。
在显示区域DA中,上述的取向膜AL1、AL2具有与方向Y平行的取向轴AA。取向膜AL1的取向方向AD1与方向Y平行,取向膜AL2的取向方向AD2与取向方向AD1平行。
在向上述的液晶层(LC)施加电压时,主像素MPXa的开口区域AP中的液晶分子的旋转状态(取向状态)与主像素MPXb的开口区域AP中的液晶分子的旋转状态(取向状态)互不相同。因此,能够补偿视场角特性。
如上述那样,在图4及图5中,对在一个单位像素UPX中关于视场角特性进行补偿的结构进行了说明。但是,也可以与本实施方式不同,而在一个主像素MPX中关于视场角特性进行补偿。图6是表示与本实施方式不同的主像素MPX的俯视图,是示出扫描线G、信号线S、像素电极PE及遮光部BMA的图。
如图6所示,各个开口区域AP沿第2延伸方向d2延伸,并在中途弯曲而沿第1延伸方向d1延伸。各个开口区域AP具有<符号的形状,具有第1开口区域AP1和第2开口区域AP2。第1开口区域AP1沿第1延伸方向d1延伸,第2开口区域AP2沿第2延伸方向d2延伸。
像素电极PE沿第2延伸方向d2延伸,并在中途弯曲而沿第1延伸方向d1延伸。像素电极PE具备多个线状像素电极PA及多个线状像素电极PB。多个线状像素电极PA位于第1开口区域AP1,沿第1延伸方向d1呈直线状延伸,在正交方向dc1上隔开间隔排列。多个线状像素电极PB位于第2开口区域AP2,沿第2延伸方向d2呈直线状延伸,在正交方向dc2上隔开间隔排列。连续的一个线状像素电极PA和一个线状像素电极PB具有<符号的形状。
也可以是,在像素PX1位于左侧且像素PX3位于右侧的俯视下,连续的一个线状像素电极PA和一个线状像素电极PB具有>符号的形状,并且开口区域AP具有>符号的形状。
在向上述的液晶层(LC)施加电压时,第1开口区域AP1中的液晶分子的旋转状态与第2开口区域AP2中的液晶分子的旋转状态互不相同。各个开口区域AP具有指向矢的旋转方向互不相同的四种域。因此,液晶显示面板PNL能够得到良好的视场角特性。
此外,在本第1实施方式中,像素电极PE作为显示电极而发挥功能,线状像素电极PA及线状像素电极PB作为线状显示电极而发挥功能。
图7是表示包含图5所示的像素PX、PX2的液晶显示面板PNL的剖视图。液晶显示面板PNL具有与作为利用横电场的显示模式之一的FFS(Fringe Field Switching)模式对应的结构。
如图7所示,第1基板SUB1在绝缘基板10与取向膜AL1之间具备绝缘层11、信号线S、绝缘层12、公共电极CE、金属层ML、绝缘层13、像素电极PE等。另外,在第1基板SUB1的外侧,形成有偏振片PL1。
绝缘层11设在绝缘基板10之上。此外,虽未详述,但在绝缘基板10与绝缘层11之间配置有上述的扫描线(G)、像素开关元件SWp的栅极电极及半导体层、其他绝缘层等。信号线S形成在绝缘层11之上。绝缘层12设在绝缘层11及信号线S之上。
公共电极CE设在绝缘层12之上。金属层ML设在公共电极CE之上,与公共电极CE相接。金属层ML位于信号线S的正上方。此外,在图示的例子中,第1基板SUB1具备金属层ML,但也可以省略金属层ML。绝缘层13设在公共电极CE及金属层ML之上。
像素电极PE形成在绝缘层13之上。各像素电极PE分别位于相邻的信号线S之间,与公共电极CE相对。另外,各像素电极PE在与公共电极CE(开口区域AP)相对的位置具有狭缝。公共电极CE及像素电极PE由ITO、IZO等透明导电材料形成。绝缘层13被像素电极P和公共电极CE夹持。取向膜AL1设在绝缘层13及像素电极PE之上,覆盖像素电极PE等。
另一方面,第2基板SUB2在绝缘基板20的与第1基板SUB1相对的那一侧具备包含遮光部BMA2的遮光层BM、包含着色层CF1、CF2、CF3的彩色滤光片CF、透明层OC、取向膜AL2等。遮光部BMA2形成于绝缘基板20的内表面。遮光部BMA2位于信号线S及金属层ML的正上方。着色层CF1、CF2分别形成于绝缘基板20的内表面,它们的一部分与遮光部BMA2重叠。透明层OC覆盖彩色滤光片CF。取向膜AL2覆盖透明层OC。另外,在第2基板SUB2的外侧形成有偏振片PL2。
此外,液晶显示面板PNL也可以构成为在显示区域DA没有遮光部BMA2及遮光部BMA1(图6)。该情况下,在显示区域DA中,可以将金属层ML形成为格子状,取代遮光部BMA1、BMA2而使金属层ML具有遮光功能。
液晶层LC具有位于显示区域DA的显示液晶层LCI。例如,偏振片PL1的透射轴与偏振片PL2的透射轴正交,在像素PX1中,在像素电极PE与公共电极CE之间不产生电压(电场)、未对显示液晶层LCI施加电压的OFF状态下,显示液晶层LCI所包含的液晶分子在取向膜AL与取向膜AL2之间初始取向为偏振片PL1的透射轴方向。因此,在液晶层LC中不产生相位差,由于偏振片PL1的透射轴与偏振片PL2的透射轴正交,所以像素PX1成为最小透射率,显示黑色。也就是说,在像素PX1中,液晶显示面板PNL发挥遮光功能。
另一方面,在像素PX1a中,在像素电极PE与公共电极CE之间产生的电压(电场)施加于显示液晶层LCI的ON状态下,液晶分子取向为与初始取向方向不同的方向,该取向方向受电场控制。因此,在液晶层LC中产生相位差,在像素PX1中,液晶显示面板PNL发挥透光功能。因此,ON状态的像素PX1呈现与着色层CF1相应的颜色。
液晶显示面板PNL的方式是在OFF状态下显示黑色的所谓常黑方式,但也可以是在ON状态下显示黑色(在OFF状态下显示白色)的所谓常白方式。
像素电极PE及公共电极CE中的与显示液晶层LCI(液晶层LC)更接近的电极是像素电极PE,像素电极PE如上述那样作为显示电极而发挥功能。但是,像素电极PE及公共电极CE中的与显示液晶层LCI(液晶层LC)更接近的电极也可以是公共电极CE。该情况下,公共电极CE具有位于开口区域AP的狭缝,如上述那样作为显示电极而发挥功能,取代像素电极PE而具有线状显示电极。
图8是表示液晶显示面板PNL的入射光控制区域PCA中的遮光层BM的俯视图。图中,对遮光层BM标注了点图案。如图8所示,入射光控制区域PCA在中心具备第2入射光控制区域TA2,从外侧朝向中心而具备第1遮光区域LSA、第1入射光控制区域TA1、第3遮光区域LSA3、第3入射光控制区域TA3、第2遮光区域LSA2和第2入射光控制区域TA2。
第1遮光区域LSA1位于入射光控制区域PCA的最外周,具有圆环形状。第1遮光区域LSA1具有与显示区域DA相接的外周。第1入射光控制区域TA1被第1遮光区域LSA1包围,具有与第1遮光区域LSA1相接的外周,具有圆环形状。第2入射光控制区域TA2位于入射光控制区域PCA的中心,具有与第2遮光区域LSA2相接的外周,具有圆形形状。
第2遮光区域LSA2具有与第2入射光控制区域TA2相接的内周,包围第2入射光控制区域TA2,具有圆环形状。第3遮光区域LSA3被第1入射光控制区域TA1包围,具有与第1入射光控制区域TA1相接的外周,具有圆环形状。第3入射光控制区域TA3被第3遮光区域LSA3包围,具有与第3遮光区域LSA3相接的外周及与第2遮光区域LSA2相接的内周,具有圆环形状。
能够将第1遮光区域LSA1、第2遮光区域LSA2及第3遮光区域LSA3称为环状遮光区域。能够将第1入射光控制区域TA1及第3入射光控制区域TA3称为环状入射光控制区域。能够将第2入射光控制区域TA2称为圆形入射光控制区域。第1入射光控制区域TA1、第2入射光控制区域TA2及第3入射光控制区域TA3分别是能够调整光的透射量的区域。
在入射光控制区域PCA中,遮光层BM具备第1遮光部BM1、第1开口OP1、第2遮光部BM2、第2开口OP2、第3遮光部BM3和第3开口OP3。第1遮光部BM1位于第1遮光区域LSA1,具有圆环形状。第2遮光部BM2位于第2遮光区域LSA2,具有圆环形状。第3遮光部BM3位于第3遮光区域LSA3,具有圆环形状。
能够将第1遮光部BM1、第2遮光部BM2及第3遮光部BM3的各个遮光部称为环状遮光部。第1开口OP1及第3开口OP3具有圆环形状,第2开口OP2具有圆形形状。
此外,第1遮光部BM1、第2遮光部BM2及第3遮光部BM3能够与形成于显示区域DA的遮光层BM在相同层且以相同工序及相同材料形成。
第1遮光部BM1的外周圆、第1入射光控制区域TA1的外周圆、第2遮光部BM2的外周圆、第2入射光控制区域TA2、第3遮光部BM3的外周圆及第3入射光控制区域TA3的外周圆为同心圆。
液晶显示面板PNL也可以构成为没有第3遮光区域LSA3、第3遮光部BM3及第3入射光控制区域TA3。该情况下,只要第1入射光控制区域TA1的内周与第2遮光区域LSA2相接即可。
图9示出液晶显示面板PNL的入射光控制区域PCA的电极构造,是示出多个控制电极构造RE的俯视图。如图9及图8所示,液晶显示面板PNL具备第1控制电极构造RE1、第2控制电极构造RE2、第3控制电极构造RE3、第4控制电极构造RE4、第5控制电极构造RE5及第6控制电极构造RE6。
此外,图9是表示在入射光控制区域PCA中电极具有与IPS(In-Plane-Switching)模式对应的结构的概略图。
第1控制电极构造RE1具有第1供电布线CL1和第1控制电极RL1。
第1供电布线CL1位于第1遮光区域LSA1,包含第1布线WL1。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布线WL1具有圆环形状。
多个第1控制电极RL1位于第1遮光区域LSA1及第1入射光控制区域TA1,与第1布线WL1电连接,沿第1延伸方向d1呈直线状延伸,在正交方向dc1上隔开间隔排列。第1控制电极RL1配置于第1布线WL1的内侧。
多个第1控制电极RL1具有在两端部与第1布线WL1连接的第1控制电极RL1、和在一个端部与第1布线WL1连接且另一个端部不与第1布线WL1连接的第1控制电极RL1。
第2控制电极构造RE2具有第2供电布线CL2和第2控制电极RL2。第2供电布线CL2包含第2布线WL2。第2控制电极构造RE2具有与第1控制电极构造RE1相同的构造。第2布线WL2与第1布线WL1相比位于内侧,但也可以与第1布线WL1相比位于外侧。
多个第1控制电极RL1和多个第2控制电极RL2在正交方向dc1上交替排列。
第3控制电极构造RE3及第4控制电极构造RE4位于第2遮光区域LSA2及第2入射光控制区域TA2。第3控制电极构造RE3及第4控制电极构造RE4分别以具有与第1延伸方向d1平行的边的半圆形状示出。第3控制电极构造RE3的上述边和第4控制电极构造RE4的上述边在正交方向dc1上隔开间隔而取位。此外,第3控制电极构造RE3及第4控制电极构造RE4的形状能够进行各种变形。
第5控制电极构造RE5具有第5供电布线CL5和第5控制电极RL5。第5供电布线CL5包含第5布线WL5。第5供电布线CL5位于第3遮光区域LSA3,具有圆环形状。
多个第5控制电极RL5位于第3遮光区域LSA3及第3入射光控制区域TA3,与第5布线WL5电连接,沿第1延伸方向d1呈直线状延伸,在正交方向dc1上隔开间隔排列。第5布线WL5及第5控制电极RL5一体地形成。第5控制电极RL5配置于第5布线WL5的内侧。
多个第5控制电极RL5具有在两端部与第5布线WL5连接的第5控制电极RL5、和在一个端部与第5布线WL5连接且另一个端部不与第5布线WL5连接的第5控制电极RL5。
第6控制电极构造RE6具有第6供电布线CL6和第6控制电极RL6。第6供电布线CL6包含第6布线WL6。第6控制电极构造RE6具有与第5控制电极构造RE5相同的构造。第6布线WL6与第5布线WL5相比位于内侧,但也可以与第5布线WL5相比位于外侧。
多个第5控制电极RL5和多个第6控制电极RL6在正交方向dc1上交替地排列。
此外,第1供电布线CL1、第2供电布线CL2、第5供电布线CL5及第6供电布线CL6可以由透明的导电层及金属层的层叠体构成。
如使用图7说明那样,显示区域DA的像素电极PE和公共电极CE由透明导电材料(透明导电膜)形成,像素PX具有不同的两层透明导电膜。第1布线WL1至第6布线WL6由两层透明导电膜中的一方的透明导电膜形成,第1控制电极RL1至第6控制电极RL6由另一方的透明导电膜形成,第1控制电极RL1至第6控制电极RL6能够形成于同层。此外,第1布线WL1至第6布线WL6也能够由透明导电膜与金属膜的多层膜形成。
液晶显示面板PNL在入射光控制区域PCA中具有与作为利用横电场的显示模式之一的IPS模式对应的结构。上述的第1控制电极RL1至第6控制电极RL6分别具有与前述的对应于FFS模式的像素电极PE的形状不同的形状。
如以第1控制电极RL1和第2控制电极RL2代表那样,对交替配置的控制电极供给电压,利用电极间产生的电位差来驱动液晶分子。
在入射光控制区域PCA中,上述的取向膜AL1、AL2具有与方向Y平行的取向轴AA。即,取向膜AL1、AL2的取向轴AA在显示区域DA和入射光控制区域PCA中平行。在入射光控制区域PCA中,取向膜AL1的取向方向AD1与方向Y平行,取向膜AL2的取向方向AD2与取向方向AD1平行。
在未对液晶层LC施加电压的状态下,显示区域DA的液晶分子的初始取向方向与入射光控制区域PCA的液晶分子的初始取向方向相同。上述线状像素电极(线状显示电极)PA和控制电极RL平行地延伸。在X-Y平面中,第1延伸方向d1及第2延伸方向d2分别相对于方向Y倾斜10°。因此,在显示区域DA和入射光控制区域PCA中,能够使液晶分子的旋转方向一致。此外,在线状像素电极PA中对倾斜进行了说明。但是,关于上述内容,在将线状像素电极PA中的倾斜置换成公共电极的狭缝的倾斜的情况下也是同样的。
图10是表示液晶显示面板PNL的入射光控制区域PCA的剖视图。在图10中,省略了信号线S及扫描线G等的图示。
如图10所示,隔着绝缘层13形成的两个导体中的一个导体设在与像素电极PE及公共电极CE中的一方电极相同的层上,并由与上述一方电极相同的材料形成。上述两个导体中的另一个导体设在与像素电极PE及公共电极CE中的另一方电极相同的层上,并由与上述另一方电极相同的材料形成。
在图10中,第2布线WL2、第2控制电极RL2、第4控制电极构造RE4、第6布线WL6及第6控制电极RL6设在绝缘层12之上,被绝缘层13覆盖。第2布线WL2、第2控制电极RL2、第4控制电极构造RE4、第6布线WL6及第6控制电极RL6设在与公共电极CE相同的层上,并由与公共电极CE相同的透明导电材料形成。
第1布线WL1、第1控制电极RL1、第3控制电极构造RE3、第5布线WL5及第5控制电极RL5设在绝缘层13之上,被取向膜AL1覆盖。第1控制电极RL1、第3控制电极构造RE3、第5布线WL5及第5控制电极RL5设在与像素电极PE相同的层上,并由与像素电极PE相同的透明导电材料形成。
例如,绝缘层13被第1控制电极RL1(第1控制电极构造RE1)和第2控制电极RL2(第2控制电极构造RE2)夹持。此外,第1控制电极RL1、第2控制电极RL2、第3控制电极构造RE3、第4控制电极构造RE4、第5控制电极RL5及第6控制电极RL6也可以同层形成。
在入射光控制区域PCA中,取向膜AL1覆盖第1布线WL1、第1控制电极RL1、第2布线WL2、第2控制电极RL2、第3控制电极构造RE3、第4控制电极构造RE4、第5布线WL5、第5控制电极RL5、第6布线WL6及第6控制电极RL6,并与液晶层LC相接。
在第2基板SUB2中,在入射光控制区域PCA没有设置彩色滤光片CF。
液晶层LC具有位于第1入射光控制区域TA1的第1控制液晶层LC1、位于第2入射光控制区域TA2的第2控制液晶层LC2、和位于第3入射光控制区域TA3的第3控制液晶层LC3。
对第1控制液晶层LC1施加由第1控制电极RL1及第2控制电极RL2产生的电压。对第2控制液晶层LC2施加由第3控制电极构造RE3及第4控制电极构造RE4产生的电压。对第3控制液晶层LC3施加由第5控制电极RL5及第6控制电极RL6产生的电压。
在此,关注多个控制电极RL中的用于对第1控制液晶层LC1施加电压的第1控制电极构造RE1及第2控制电极构造RE2的驱动。对第1控制电极构造RE1提供第1控制电压,对第2控制电极构造RE2提供第2控制电压。
可以是,第1控制电压及第2控制电压中的一方固定为与公共电极相同的基准电压,第1控制电压及第2控制电压中的另一方在基准电压、与基准电压相比为正极性的第1输出电压、以及与基准电压相比为负极性的第2输出电压之间切换。
或者也可以是,在任意的期间,第1控制电压及第2控制电压中的一方为第1输出电压,第1控制电压及第2控制电压中的另一方为第2输出电压。
通过如上述那样设定第1控制电压及第2控制电压,例如能够有助于极性反转驱动。此外,上述的第1控制电极构造RE1及第2控制电极构造RE2的驱动也能够同样地适用于第3控制电极构造RE3及第4控制电极构造RE4的驱动、第5控制电极构造RE5及第6控制电极构造RE6的驱动。
接下来,作为第1控制电极构造RE1至第6控制电极构造RE6的代表而对第1控制电极构造RE1及第2控制电极构造RE2进行说明。在此说明的事项能够适用于第3控制电极构造RE3及第4控制电极构造RE4的组,能够适用于第5控制电极构造RE5及第6控制电极构造RE6的组。
首先,对第1控制电极构造RE1及第2控制电极构造RE2和它们的周边回路进行说明。图11是表示液晶显示面板PNL的控制开关元件SWc、电容Cc、电平移位电路LSC、第1控制电极构造RE1、液晶层LC、第2控制电极构造RE2、扫描线G、信号线S的等效电路的图,是将多个像素PX、扫描线驱动电路GD及信号线驱动电路SD一并示出的图。
如图11所示,液晶显示面板PNL具备扫描线驱动电路GD及信号线驱动电路SD。扫描线驱动电路GD与多条扫描线G连接。信号线驱动电路SD与多条信号线S连接。此外,扫描线驱动电路GD的一部分及信号线驱动电路SD的一部分也可以设在液晶显示面板PNL的外部。
液晶显示面板PNL还具备控制开关元件SWc、电容Cc及电平移位电路LSC。控制开关元件SWc由例如N沟道型的晶体管(TFT)形成。在本实施方式中,像素开关元件SWp与控制开关元件SWc同样地构成。控制开关元件SWc与多条扫描线G中的相对应的一条扫描线G和多条信号线S中的相对应的一条信号线S电连接。
电平移位电路LSC连接于控制开关元件SWc与第1控制电极构造RE1(第1控制电极RL1)之间。电平移位电路LSC具有第1输入端子Ti1、第2输入端子Ti及输出端子To。第1输入端子Ti1与控制开关元件SWc电连接。第2输入端子Ti2例如与接地线(gnd)电连接。输出端子To与第1控制电极构造RE1(第1控制电极RL1)电连接。
此外,在与控制开关元件SWc连接的扫描线G及信号线S上连接有多个像素PX。例如,与控制开关元件SWc连接的信号线S和与多个像素PX中的一个像素PXα的像素开关元件SWp连接的信号线S为同一条。另外,与控制开关元件SWc连接的扫描线G和与多个像素PX中的一个像素PXβ的像素开关元件SWp连接的扫描线G为同一条。
控制开关元件SWc根据从扫描线驱动电路GD经由扫描线G提供的控制信号SG而切换为ON(导通状态)或OFF(非导通状态)。控制信号SG也提供给像素PX的像素开关元件SWp。控制信号SG的电压电平例如处于-8V至+8V的范围内。在本实施方式中,控制信号SG的电压电平在-8V与+8V的2值之间切换。在此,若将栅极高电压设为VGH、将栅极低电压设为VGL,则VGH=+8V,VGL=-8V。
信号线驱动电路SD向各个信号线S输出图像信号Vsig。因此,像素PX的像素开关元件SWp切换是否向像素电极PE输出图像信号Vsig。图像信号Vsig的电压电平例如处于第1电源电压vdd与第2电源电压vss之间的范围内。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电源电压vdd为+5V,第2电源电压vss为-5V。
信号线驱动电路SD针对与控制开关元件SWc连接的信号线S,与图像信号Vsig不同地,输出第1电源电压vdd、第2电源电压vss及基准电压gnd。因此,控制开关元件SWc切换是否将从信号线S输入的第1电源电压vdd、第2电源电压vss及基准电压gnd向电平移位电路LSC输出。在本实施方式中,基准电压gnd的电平为接地电平,是例如0V。电平移位电路LSC将第1输出电压gvdd、第2输出电压gvss及基准电压gnd选择性地施加于第1控制电极构造RE1(第1控制电极RL1)。
在此,对入射光控制区域PCA中的电平移位电路LSC及控制开关元件SWc的位置进行说明。
如图8、图9及图11所示,电平移位电路LSC及控制开关元件SWc位于遮光区域LSA。在本实施方式中,电平移位电路LSC及控制开关元件SWc位于第1遮光区域LSA1。此外,期望与第1控制电极构造RE1以外的各个控制电极构造RE电连接的电平移位电路LSC及控制开关元件SWc也位于第1遮光区域LSA1等的遮光区域LSA。由于电平移位电路LSC及控制开关元件SWc不位于入射光控制区域TA,所以能够防止入射光控制区域TA的面积缩小。
接下来,对电平移位电路LSC的结构进行说明。图12是表示电平移位电路LSC的电路图。
如图12所示,电平移位电路LSC具备第1电平移位部LS1、第1反相器(inverter)IV1、第1开关元件SW1、第2电平移位部LS2、第2反相器IV2、第2开关元件SW2、第3开关元件SW3和第4开关元件SW4。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开关元件SW1至第4开关元件SW4分别由TFT形成。
第1电平移位部LS1与第1电源电压线、第1输出电压线及基准电压线电连接。在第1电平移位部LS1中,经由第1电源电压线输入与基准电压gnd相比为正的第1电源电压vdd,经由第1输出电压线输入与基准电压gnd相比为正的第1输出电压gvdd,经由基准电压线输入基准电压gnd。
第1电平移位部LS1在从第1输入端子Ti1输入了第1电源电压vdd时,输出第1输出电压gvdd。第1输出电压gvdd的绝对值大于第1电源电压vdd的绝对值。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输出电压gvdd为+10V。第1电平移位部LS1在从第1输入端子Ti1输入了基准电压gnd或与基准电压gnd相比为负的第2电源电压vss时,输出基准电压gnd。
在第1反相器IV1中,一个电源端子与第1输出电压线电连接,另一个电源端子与基准电压线电连接。在第1反相器IV1中,经由第1输出电压线输入第1输出电压gvdd,经由基准电压线输入基准电压gnd。
第1反相器IV1在从第1电平移位部LS1输入了第1输出电压gvdd时输出基准电压gnd。第1反相器IV1在从第1电平移位部LS1输入了基准电压gnd时输出第1输出电压gvdd。
第1开关元件SW1是P沟道型的晶体管,具有从第1反相器IV1输入第1输出电压gvdd或基准电压gnd的第1栅极电极。第1开关元件SW1连接于第1输出电压线与输出端子To之间。
第1开关元件SW1在从第1反相器IV1输入了基准电压gnd时,允许第1输出电压gvdd向输出端子To的输出。第1开关元件SW1在从第1反相器IV1输入了第1输出电压gvdd时,禁止第1输出电压gvdd向输出端子To的输出。
第2电平移位部LS2与基准电压线、第2电源电压线及第2输出电压线电连接。在第2电平移位部LS2中,经由基准电压线输入基准电压gnd,经由第2电源电压线输入第2电源电压vss,经由第2输出电压线输入与基准电压gnd相比为负的第2输出电压gvss。
第2电平移位部LS2在从第1输入端子Ti1输入了基准电压gnd或第1电源电压vdd时,输出基准电压gnd。第2电平移位部LS2在从第1输入端子Ti1输入了第2电源电压vss时,输出第2输出电压gvss。第2输出电压gvss的绝对值大于第2电源电压vss的绝对值。在本实施方式中,第2输出电压gvss为-10V。
在第2反相器IV2中,一个电源端子与基准电压线电连接,另一个电源端子与第2输出电压线电连接。在第2反相器IV2中,经由基准电压线输入基准电压gnd,经由第2输出电压线输入第2输出电压gvss。
第2反相器IV2在从第2电平移位部LS2输入了基准电压gnd时输出第2输出电压gvss。第2反相器IV2在从第2电平移位部LS2输入了第2输出电压gvss时输出基准电压gnd。
第2开关元件SW2是N沟道型的晶体管,具有从第2反相器IV2输入第2输出电压gvss或基准电压gnd的第2栅极电极。第2开关元件SW2连接于第2输出电压线与输出端子To之间。
第2开关元件SW2在从第2反相器IV2输入了基准电压gnd时,允许第2输出电压gvss向输出端子To的输出。第2开关元件SW2在从第2反相器IV2输入了第2输出电压gvss时,禁止第2输出电压gvss向输出端子To的输出。
第3开关元件SW3是N沟道型的晶体管,具有从第1反相器IV1输入第1输出电压gvdd或基准电压gnd的第3栅极电极。第3开关元件SW3连接于第2输入端子Ti2与输出端子To之间。
第2输入端子Ti2与基准电压线电连接。在第2输入端子Ti2中,经由基准电压线输入基准电压gnd。
第3开关元件SW3在从第1反相器IV1输入了第1输出电压gvdd时,允许基准电压gnd从第2输入端子Ti向输出端子To输出。第3开关元件SW3在从第1反相器IV1输入了基准电压gnd时,禁止基准电压gnd从第2输入端子Ti2向输出端子To输出。
第4开关元件SW4是P沟道型的晶体管,具有从第2反相器IV2输入第2输出电压gvss或基准电压gnd的第4栅极电极。第4开关元件SW4与第3开关元件SW3一起串联连接于第2输入端子Ti2与输出端子To之间。
第4开关元件SW4在从第2反相器IV2输入了第2输出电压gvss时,允许基准电压gnd从第2输入端子Ti2向输出端子To输出。第4开关元件SW4在从第2反相器IV2输入了基准电压gnd时,禁止基准电压gnd从第2输入端子Ti2向输出端子To输出。
接下来,对电平移位电路LSC的第1电平移位部LS1及第2电平移位部LS2的电路结构进行说明。图13是表示图12所示的第1电平移位部LS1的电路图。图14是表示图12所示的第2电平移位部LS2的电路图。
如图13所示,第1电平移位部LS1具有前级部P1a、后级部P1b和主体部P1c。
前级部P1a的输入端子(IN)与第1输入端子Ti1电连接,由单个反相器IT构成。后级部P1b的输出端子(OUT)与第1反相器IV1电连接,由串联连接的三个反相器IT构成。在前级部P1a及后级部P1b各自中,反相器IT的级数能够进行各种变形。
前级部P1a的反相器的级数不限于1级,也可以是1级以外的奇数级。该情况下,后级部P1b的反相器的级数不限于3级,也可以是3级以外的奇数级。
第1电平移位部LS1也可以构成为没有前级部P1a(前级部P1a的反相器的级数为0)。或者,前级部P1a的反相器的级数也可以是偶数级。该情况下,后级部P1b的反相器的级数只要为偶数级即可。
主体部P1c电连接于前级部P1a与后级部P1b之间。主体部P1c具有一个反相器IT、多个N沟道型的TFTtrn和多个P沟道型的TFTtrp。
如图14所示,第2电平移位部LS2具有前级部P2a、后级部P2b和主体部P2c。
前级部P2a的输入端子(IN)与第1输入端子Ti1电连接,由单个反相器IT构成。后级部P2b的输出端子(OUT)与第2反相器IV2电连接,由串联连接的三个反相器IT构成。在前级部P2a及后级部P2b各自中,反相器IT的级数能够进行各种变形。
前级部P2a的反相器的级数不限于1级,也可以是1级以外的奇数级。该情况下,后级部P2b的反相器的级数不限于3级,也可以是3级以外的奇数级。
第2电平移位部LS2也可以构成为没有前级部P2a(前级部P2a的反相器的级数为0)。或者,前级部P2a的反相器的级数也可以是偶数级。该情况下,后级部P2b的反相器的级数只要为偶数级即可。
主体部P2c电连接于前级部P2a与后级部P2b之间。主体部P2c具有一个反相器IT、多个N沟道型的TFTtrn和多个P沟道型的TFTtrp。
根据上述那样构成的一个实施方式的电子设备100,电子设备100具备液晶显示装置DSP、摄像头1a等。液晶显示装置DSP具备液晶显示面板PNL。液晶显示面板PNL具有与摄像头1a相对的入射光控制区域PCA。因此,液晶显示面板PNL能够使来自外部的可见光选择性地向摄像头1a透射。
液晶显示面板PNL还具有电平移位电路LSC。电平移位电路LSC与控制电极RL(控制电极构造RE)电连接,能够对控制电极RL(控制电极构造RE)选择性地施加第1输出电压gvdd、第2输出电压gvss及基准电压gnd。
根据上述,能够得到可实现3值输出的电平移位电路LSC、具备电平移位电路LSC的液晶显示面板PNL、以及具备液晶显示面板PNL的电子设备100。
信号线驱动电路SD向各个信号线S输出图像信号Vsig。信号线驱动电路SD施加于信号线S的电压电平在-5V至+5V的范围内。因此,像素电极PE由-5V至+5V的图像信号Vsig驱动。
与之相对,控制电极RL(控制电极构造RE)经由电平移位电路LSC与信号线S电连接。电平移位电路LSC施加于控制电极RL(控制电极构造RE)的电压电平为-10V、接地电平(实质为0V)及+10V。控制电极RL(控制电极构造RE)由比驱动像素电极PE的电压电平高的电压电平驱动。
因此,能够抑制向控制电极RL(控制电极构造RE)的写入不足。例如,在液晶显示面板PNL的入射光控制区域PCA中的方式为常黑方式的情况下,能够解决在将液晶显示面板PNL的入射光控制区域PCA切换为透射状态(白显示状态)时无法得到足够的透射量这一问题。
在液晶显示面板PNL的入射光控制区域PCA中的方式为常白方式的情况下,能够解决针孔拍摄到的图像或IR拍摄到的图像不清晰的问题。此外,针孔拍摄是仅将入射光控制区域PCA中的第2入射光控制区域TA2切换为透射状态进行的拍摄。IR拍摄是将入射光控制区域PCA的整个区域切换为遮光状态(遮蔽可见光的状态)进行的拍摄。
接下来,说明电平移位电路LSC的第1电平移位部LS1及第2电平移位部LS2各自的的电路结构的几个变形例。第1电平移位部LS1及第2电平移位部LS2的电路结构不限定于图13及图14所示的例子,能够进行各种变形。
(变形例1)
接下来,对上述实施方式的变形例1进行说明。图15是表示本变形例1的电平移位电路LSC的一部分的图,是示出第1电平移位部LS1的电路图。电子设备100除了本变形例1中说明的结构以外,与上述实施方式同样地构成。
也可以如图15所示构成第1电平移位部LS1。第1电平移位部LS1的输入端子(IN)与第1输入端子Ti1电连接。在第1电平移位部LS1的另一输入端子(/IN)经由布线等被提供信号。例如,与输入端子(IN)电连接的信号线S和与输入端子(/IN)电连接的信号线S互不相同。输入到输入端子(/IN)的信号相当于将输入到输入端子(IN)的信号反转得到的信号。
在第1电平移位部LS1中,还被提供第1输出电压gvdd及基准电压gnd。第1电平移位部LS1的输出端子(OUT、/OUT)与第1反相器IV1电连接。
虽未图示,第2电平移位部LS2也与图15的第1电平移位部LS1同样地构成。
在上述那样构成的变形例1中,也能够得到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的效果。
(变形例2)
接下来,对上述实施方式的变形例2进行说明。图16是表示本变形例的电平移位电路LSC的一部分的图,是示出第1电平移位部LS1的电路图。图17是表示本变形例2的电平移位电路LSC的一部分的图,是示出第2电平移位部LS2的电路图。电子设备100除了本变形例2中说明的结构以外,与上述实施方式同样地构成。
也可以如图16所示构成第1电平移位部LS1。第1电平移位部LS1的输入端子(IN)与第1输入端子Ti1电连接。第1电平移位部LS1的另一输入端子(/IN)经由奇数个反相器与第1输入端子Ti1电连接。第1电平移位部LS1的输入端子(/IN)也可以不与第1输入端子Ti1电连接。例如,与输入端子(IN)电连接的信号线S和与输入端子(/IN)电连接的信号线S可以互不相同。
在第1电平移位部LS1中,还被提供第1输出电压gvdd及第2电源电压vss。第1电平移位部LS1的输出端子(OUT、/OUT)与第1反相器IV1电连接。
第2电平移位部LS2也与图16的第1电平移位部LS1同样地构成。
也可以如图17所示构成第2电平移位部LS2。第2电平移位部LS2的输入端子(IN)与第1输入端子Ti1电连接。第2电平移位部LS2的另一输入端子(/IN)经由奇数个反相器与第1输入端子Ti1电连接。第2电平移位部LS2的输入端子(/IN)也可以不与第1输入端子Ti电连接。例如,与输入端子(IN)电连接的信号线S和与输入端子(/IN)电连接的信号线S可以互不相同。
在第2电平移位部LS2中,还被提供第2输出电压gvss及第2电源电压vss。第2电平移位部LS2的输出端子(OUT、/OUT)与第2反相器IV2电连接。
在上述那样构成的变形例2中,也能够得到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的效果。
(变形例3)
接下来,对上述实施方式的变形例3进行说明。图18是表示本变形例3的电平移位电路LSC的一部分的图,是示出第1电平移位部LS1的主体部P1c的电路图。图19是表示本变形例3的电平移位电路LSC的一部分的图,是示出第2电平移位部LS2的主体部P2c的电路图。电子设备100除了本变形例3中说明的结构以外,与上述实施方式同样地构成。
也可以如图18所示构成第1电平移位部LS1的主体部P1c。主体部P1c是差动型的L/S(Level Shifter)。对N沟道型的TFTtrn3的栅极电极中施加电压Vref1。设为Vref1=+2V以使得TFTtrn3稍微成为ON。TFTtrn1的栅极电极与前级部P1a电连接。
在从前级部P1a输入到TFTtrn1的栅极电极的电压电平为低(L)电平的情况下,TFTtrn1成为OFF状态。P沟道型的TFTtrp1的栅极电极的电位上升直至TFTtrp1成为OFF状态。因此,TFTtrp2也成为OFF状态,TFTtrn2成为ON状态。向主体部P1c的输出端子(OUT)输出第2电源电压vss。
另一方面,在从前级部P1a输入到TFTtrn1的栅极电极的电压电平为高(H)电平的情况下,TFTtrn3的漏极电极的电位上升直至TFTtrn1与TFTtrn3的电流Ids变得相等,在TFTtrp1也流动相等的电流Ids。因此,穿透电流流动。由此,TFTtrp2成为ON状态,TFTtrn2成为OFF状态。因此,向主体部P1c的输出端子(OUT)输出第1输出电压gvdd。
如图19所示构成第2电平移位部LS2的主体部P2c。主体部P2c是差动型的L/S(Level Shifter),与从第2电源电压vss到第2输出电压gvss侧对应。对P沟道型的TFTtrp5的栅极电极施加电压Vref2。设为Vref2=-2V。主体部P2c的动作与从第2电源电压vss到第1输出电压gvdd侧的主体部P1c的动作相同。
在上述那样构成的变形例3中,也能够得到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的效果。
(变形例4)
接下来,对上述实施方式的变形例4进行说明。图20是表示本变形例4的电平移位电路LSC的一部分的图,是示出第1电平移位部LS1的电路图。电子设备100除了本变形例4中说明的结构以外,与上述实施方式同样地构成。
也可以如图20所示构成第1电平移位部LS1。第1电平移位部LS1的输入端子(IN)与第1输入端子Ti1电连接。第1电平移位部LS1的另一输入端子(/IN)经由奇数个反相器与第1输入端子Ti1电连接。第1电平移位部LS1的输入端子(/IN)也可以不与第1输入端子Ti1电连接。例如,与输入端子(IN)电连接的信号线S和与输入端子(/IN)电连接的信号线S可以互不相同。
对N沟道型的TFTtrn3的栅极电极施加电压VBIAS。例如,电压VBIAS能够经由信号线S施加到TFTtrn3的栅极电极。
第2电平移位部LS2也与图20的第1电平移位部LS1同样地构成。
在上述那样构成的变形例4中,也能够得到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的效果。
此外,第1电平移位部LS1及第2电平移位部LS2的电路结构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及变形例1至4的电路结构,能够进行各种变形。
接下来,说明电平移位电路LSC的电路结构的几个变形例。向电平移位电路LSC输入的电压(信号)不限定于上述例子,能够进行各种变形。
(变形例5)
接下来,对上述实施方式的变形例5进行说明。图21是表示本变形例5的电平移位电路LSC的电路图。图22是表示本变形例5的液晶显示面板PNL、布线基板5、IC芯片6及电源电路7的俯视图。电子设备100除了本变形例5中说明的结构以外,与上述实施方同样地构成。
如图21所示,向电平移位电路LSC输入的第1输出电压gvdd可以是+8V的栅极高电压VGH。向电平移位电路LSC输入的第2输出电压gvss可以是-8V的栅极低电压VGL。由此,电平移位电路LSC能够利用用于驱动扫描线G的栅极高电压VGH及栅极低电压VGL。电平移位电路LSC施加于控制电极RL(控制电极构造RE)的电压电平成为-8V、接地电平(实质为0V)及+8V。
如图22所示,扫描线驱动电路GD向入射光控制区域PCA的电平移位电路LSC输出栅极高电压VGH及栅极低电压VGL。入射光控制区域PCA与显示区域DA的上侧的边最接近。因此,将扫描线驱动电路GD和电平移位电路LSC相连的布线组LI1在非显示区域NDA中的比显示区域DA靠上侧的区域中延伸。由此,与使布线组LI1的整体与扫描线G并行延伸的情况相比,能够缩短显示区域DA的内侧的布线组LI1的距离。
电子设备100具备电源电路7。电源电路7例如安装在布线基板5上。电源电路7输出栅极高电压VGH及栅极低电压VGL。扫描线驱动电路GD与电源电路7经由布线组LI2及布线组LI3而电连接。布线组LI2形成于第1基板SUB1(液晶显示面板PNL),与第1基板SUB1的外引线焊接的焊盘组和扫描线驱动电路GD电连接。布线组LI3形成于布线基板5,与上述焊盘组和电源电路7电连接。
在上述那样构成的变形例5中,也能够得到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的效果。
(变形例6)
接下来,对上述实施方式的变形例6进行说明。图23是表示本变形例6的液晶显示面板PNL、布线基板5、IC芯片6及电源电路7的俯视图。电子设备100除了本变形例6中说明的结构以外,与上述变形例5同样地构成。
如图23所示,IC芯片6安装在第1基板SUB1(液晶显示面板PNL)之上。IC芯片6位于非显示区域NDA中的比显示区域DA靠下侧的区域。可以经由IC芯片6向扫描线驱动电路GD提供栅极高电压VGH及栅极低电压VGL。
扫描线驱动电路GD与电源电路7经由布线组LI2、布线组LI3、布线组LI4等而电连接。布线组LI2形成于第1基板SUB1(液晶显示面板PNL),与IC芯片6和扫描线驱动电路GD电连接。布线组LI3形成于布线基板5,与第1基板SUB1的焊盘组和电源电路7电连接。布线组LI4形成于第1基板SUB1(液晶显示面板PNL),与上述焊盘组和IC芯片6电连接。
在上述那样构成的变形例6中,也能够得到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的效果
(变形例7)
接下来,对上述实施方式的变形例7进行说明。图24是表示本变形例7的液晶显示面板PNL、布线基板5、IC芯片6及电源电路7的俯视图。电子设备100除了本变形例7中说明的结构以外,与上述变形例6同样地构成。
如图24所示,入射光控制区域PCA与显示区域DA的左侧的边最接近。因此,将扫描线驱动电路GD和电平移位电路LSC相连的布线组LI1在非显示区域NDA中的比显示区域DA靠左侧的区域中延伸。布线组LI1与扫描线G并行延伸。能够缩短布线组LI1的全长,能够缩短显示区域DA的内侧的布线组LI1的距离。
在上述那样构成的变形例7中,也能够得到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的效果。
(变形例8)
接下来,对上述实施方式的变形例8进行说明。图25是表示本变形例8的液晶显示面板PNL、布线基板5、IC芯片6及电源电路7的俯视图。电子设备100除了本变形例8中说明的结构以外,与上述变形例5同样构成。
如图25所示,也可以不经由扫描线驱动电路GD及IC芯片6中的任一个而向入射光控制区域PCA的电平移位电路LSC提供栅极高电压VGH及栅极低电压VGL。
电平移位电路LSC与电源电路7经由布线组LI1及布线组LI3等而电连接。布线组LI1形成于第1基板SUB1(液晶显示面板PNL),与电平移位电路LSC和第1基板SUB1的焊盘组电连接。布线组LI3形成于布线基板5,与第1基板SUB1的焊盘组和电源电路7电连接。
入射光控制区域PCA与显示区域DA的下侧的边最接近。因此,布线组LI1在非显示区域NDA中的比显示区域DA靠下侧的区域中延伸。另外,布线组LI1从IC芯片6的下方穿过。换言之,布线组LI从第1基板SUB1的绝缘基板10与IC芯片6之间穿过。
在上述那样构成的变形例8中,也能够得到与上实施方式相同的效果。
说明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及变形例,这些实施方式及变形例是作为例子而提示的,不意图限定发明范围。上述新的实施方式能够以其他各种方式实施,在不脱离发明要旨的范围内,能够进行各种省略、置换、变更。上述的实施方式和其变形包含于发明的范围和要旨,并且包含于权利要求书记载的方案和与其均等的范围。
例如,上述技术不限定于向上述液晶显示面板PNL的适用,也可以适用于其他液晶显示面板,还可以适用于具备电平移位电路LSC的各种显示面板。
另外,上述技术不限定于向上述电子设备100的适用,也能够适用于各种电子设备。
本申请以日本专利申请2021-044500(申请日:2021年3月18日)为基础,享有该申请的优先权。本申请通过参照该申请而包含该申请的全部内容。

Claims (20)

1.一种电平移位电路,其特征在于,具备:
第1输入端子;
第2输入端子;
输出端子;
第1电平移位部,其在从所述第1输入端子输入了与基准电压相比为正的第1电源电压时输出与所述基准电压相比为正的第1输出电压,在从所述第1输入端子输入了所述基准电压或与所述基准电压相比为负的第2电源电压时输出所述基准电压;
第1反相器,其在从所述第1电平移位部输入了所述第1输出电压时输出所述基准电压,在从所述第1电平移位部输入了所述基准电压时输出所述第1输出电压;
第1开关元件,其在从所述第1反相器输入了所述基准电压时允许所述第1输出电压向所述输出端子输出,在从所述第1反相器输入了所述第1输出电压时禁止所述第1输出电压向所述输出端子输出;
第2电平移位部,其在从所述第1输入端子输入了基准电压或所述第1电源电压时输出所述基准电压,在从所述第1输入端子输入了所述第2电源电压时输出与所述基准电压相比为负的第2输出电压;
第2反相器,其在从所述第2电平移位部输入了所述基准电压时输出所述第2输出电压,在从所述第2电平移位部输入了所述第2输出电压时输出所述基准电压;
第2开关元件,其在从所述第2反相器输入了所述基准电压时允许所述第2输出电压向所述输出端子输出,在从所述第2反相器输入了所述第2输出电压时禁止所述第2输出电压向所述输出端子输出;
第3开关元件,其连接于所述第2输入端子与所述输出端子之间,在从所述第1反相器输入了所述第1输出电压时允许所述基准电压从所述第2输入端子向所述输出端子输出,在从所述第1反相器输入了所述基准电压时禁止所述基准电压从所述第2输入端子向所述输出端子输出;以及
第4开关元件,其与所述第3开关元件一起串联连接于所述第2输入端子与所述输出端子之间,在从所述第2反相器输入了所述第2输出电压时允许所述基准电压从所述第2输入端子向所述输出端子输出,在从所述第2反相器输入了所述基准电压时禁止所述基准电压从所述第2输入端子向所述输出端子输出。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平移位电路,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输出电压的绝对值大于所述第1电源电压的绝对值,
所述第2输出电压的绝对值大于所述第2电源电压的绝对值。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平移位电路,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开关元件为P沟道型的晶体管,具有从所述第1反相器输入所述第1输出电压或所述基准电压的第1栅极电极,
所述第2开关元件为N沟道型的晶体管,具有从所述第2反相器输入所述第2输出电压或所述基准电压的第2栅极电极,
所述第3开关元件为N沟道型的晶体管,具有从所述第1反相器输入所述第1输出电压或所述基准电压的第3栅极电极,
所述第4开关元件为P沟道型的晶体管,具有从所述第2反相器输入所述第2输出电压或所述基准电压的第4栅极电极。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平移位电路,其特征在于,
所述基准电压的电平为接地电平。
5.一种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具备:
多条扫描线;
多条信号线;
控制开关元件,其与所述多条扫描线中的相对应的一条扫描线和所述多条信号线中的相对应的一条信号线连接;
控制电极;以及
电平移位电路,其连接于所述控制开关元件与所述控制电极之间,
所述电平移位电路具备:
与所述控制开关元件连接的第1输入端子;
第2输入端子;
与所述控制电极连接的输出端子;
第1电平移位部,其在从所述第1输入端子输入了与基准电压相比为正的第1电源电压时输出与所述基准电压相比为正的第1输出电压,在从所述第1输入端子输入了所述基准电压或与所述基准电压相比为负的第2电源电压时输出所述基准电压;
第1反相器,其在从所述第1电平移位部输入了所述第1输出电压时输出所述基准电压,在从所述第1电平移位部输入了所述基准电压时输出所述第1输出电压;
第1开关元件,其在从所述第1反相器输入了所述基准电压时允许所述第1输出电压向所述输出端子输出,在从所述第1反相器输入了所述第1输出电压时禁止所述第1输出电压向所述输出端子输出;
第2电平移位部,其在从所述第1输入端子输入了基准电压或所述第1电源电压时输出所述基准电压,在从所述第1输入端子输入了所述第2电源电压时输出与所述基准电压相比为负的第2输出电压;
第2反相器,其在从所述第2电平移位部输入了所述基准电压时输出所述第2输出电压,在从所述第2电平移位部输入了所述第2输出电压时输出所述基准电压;
第2开关元件,其在从所述第2反相器输入了所述基准电压时允许所述第2输出电压向所述输出端子输出,在从所述第2反相器输入了所述第2输出电压时禁止所述第2输出电压向所述输出端子输出;
第3开关元件,其连接于所述第2输入端子与所述输出端子之间,在从所述第1反相器输入了所述第1输出电压时允许所述基准电压从所述第2输入端子向所述输出端子输出,在从所述第1反相器输入了所述基准电压时禁止所述基准电压从所述第2输入端子向所述输出端子输出;以及
第4开关元件,其与所述第3开关元件一起串联连接于所述第2输入端子与所述输出端子之间,在从所述第2反相器输入了所述第2输出电压时允许所述基准电压从所述第2输入端子向所述输出端子输出,在从所述第2反相器输入了所述基准电压时禁止所述基准电压从所述第2输入端子向所述输出端子输出。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输出电压的绝对值大于所述第1电源电压的绝对值,
所述第2输出电压的绝对值大于所述第2电源电压的绝对值。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开关元件为P沟道型的晶体管,具有从所述第1反相器输入所述第1输出电压或所述基准电压的第1栅极电极,
所述第2开关元件为N沟道型的晶体管,具有从所述第2反相器输入所述第2输出电压或所述基准电压的第2栅极电极,
所述第3开关元件为N沟道型的晶体管,具有从所述第1反相器输入所述第1输出电压或所述基准电压的第3栅极电极,
所述第4开关元件为P沟道型的晶体管,具有从所述第2反相器输入所述第2输出电压或所述基准电压的第4栅极电极。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
所述基准电压的电平为接地电平。
9.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
还具备多个像素,
各个所述像素具有:
像素开关元件,其与所述多条扫描线中的相对应的一条扫描线和所述多条信号线中的相对应的一条信号线连接;以及
像素电极,其与所述像素开关元件连接。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
与所述控制开关元件连接的所述信号线和与所述多个像素中的一个像素的所述像素开关元件连接的所述信号线是同一条。
11.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
所述控制开关元件切换是否向所述电平移位电路输出从所述信号线输入的所述第1电源电压、所述第2电源电压及所述基准电压,
所述电平移位电路对所述控制电极选择性地施加所述第1输出电压、所述第2输出电压及所述基准电压。
12.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
还具备入射光控制区域,其具有能够调整光的透射量的入射光控制区域和遮光区域,
所述控制电极位于所述入射光控制区域,
所述电平移位电路位于所述遮光区域。
13.一种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具备:
显示面板,其具有多条扫描线、多条信号线、入射光控制区域、与所述多条扫描线中的相对应的一条扫描线和所述多条信号线中的相对应的一条信号线连接的控制开关元件、位于所述入射光控制区域的控制电极、和连接于所述控制开关元件与所述控制电极之间的电平移位电路;以及
拍摄装置,其获取从所述显示面板的所述入射光控制区域透射过的光的信息,
所述电平移位电路具备:
与所述控制开关元件连接的第1输入端子;
第2输入端子;
与所述控制电极连接的输出端子;
第1电平移位部,其在从所述第1输入端子输入了与基准电压相比为正的第1电源电压时输出与所述基准电压相比为正的第1输出电压,在从所述第1输入端子输入了所述基准电压或与所述基准电压相比为负的第2电源电压时输出所述基准电压;
第1反相器,其在从所述第1电平移位部输入了所述第1输出电压时输出所述基准电压,在从所述第1电平移位部输入了所述基准电压时输出所述第1输出电压;
第1开关元件,其在从所述第1反相器输入了所述基准电压时允许所述第1输出电压向所述输出端子输出,在从所述第1反相器输入了所述第1输出电压时禁止所述第1输出电压向所述输出端子输出;
第2电平移位部,其在从所述第1输入端子输入了基准电压或所述第1电源电压时输出所述基准电压,在从所述第1输入端子输入了所述第2电源电压时输出与所述基准电压相比为负的第2输出电压;
第2反相器,其在从所述第2电平移位部输入了所述基准电压时输出所述第2输出电压,在从所述第2电平移位部输入了所述第2输出电压时输出所述基准电压;
第2开关元件,其在从所述第2反相器输入了所述基准电压时允许所述第2输出电压向所述输出端子输出,在从所述第2反相器输入了所述第2输出电压时禁止所述第2输出电压向所述输出端子输出;
第3开关元件,其连接于所述第2输入端子与所述输出端子之间,在从所述第1反相器输入了所述第1输出电压时允许所述基准电压从所述第2输入端子向所述输出端子输出,在从所述第1反相器输入了所述基准电压时禁止所述基准电压从所述第2输入端子向所述输出端子输出;以及
第4开关元件,其与所述第3开关元件一起串联连接于所述第2输入端子与所述输出端子之间,在从所述第2反相器输入了所述第2输出电压时允许所述基准电压从所述第2输入端子向所述输出端子输出,在从所述第2反相器输入了所述基准电压时禁止所述基准电压从所述第2输入端子向所述输出端子输出。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输出电压的绝对值大于所述第1电源电压的绝对值,
所述第2输出电压的绝对值大于所述第2电源电压的绝对值。
15.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开关元件为P沟道型的晶体管,具有从所述第1反相器输入所述第1输出电压或所述基准电压的第1栅极电极,
所述第2开关元件为N沟道型的晶体管,具有从所述第2反相器输入所述第2输出电压或所述基准电压的第2栅极电极,
所述第3开关元件为N沟道型的晶体管,具有从所述第1反相器输入所述第1输出电压或所述基准电压的第3栅极电极,
所述第4开关元件为P沟道型的晶体管,具有从所述第2反相器输入所述第2输出电压或所述基准电压的第4栅极电极。
16.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基准电压的电平为接地电平。
17.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显示面板还具备显示区域和位于所述显示区域的多个像素,
各个所述像素具有:
像素开关元件,其与所述多条扫描线中的相对应的一条扫描线和所述多条信号线中的相对应的一条信号线连接;以及
像素电极,其与所述像素开关元件连接。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
与所述控制开关元件连接的所述信号线和与所述多个像素中的一个像素的所述像素开关元件连接的所述信号线是同一条。
19.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控制开关元件切换是否向所述电平移位电路输出从所述信号线输入的所述第1电源电压、所述第2电源电压及所述基准电压,
所述电平移位电路对所述控制电极选择性地施加所述第1输出电压、所述第2输出电压及所述基准电压。
20.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入射光控制区域具有能够调整光的透射量的入射光控制区域、和遮光区域,
所述控制电极位于所述入射光控制区域,
所述电平移位电路位于所述遮光区域。
CN202210222808.9A 2021-03-18 2022-03-09 电平移位电路、显示面板及电子设备 Active CN115116405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1-044500 2021-03-18
JP2021044500A JP2022143791A (ja) 2021-03-18 2021-03-18 レベルシフト回路、表示パネル、及び電子機器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116405A true CN115116405A (zh) 2022-09-27
CN115116405B CN115116405B (zh) 2024-04-12

Family

ID=8328398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0222808.9A Active CN115116405B (zh) 2021-03-18 2022-03-09 电平移位电路、显示面板及电子设备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11749224B2 (zh)
JP (1) JP2022143791A (zh)
CN (1) CN115116405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641781A (zh) * 2021-07-19 2023-01-24 群创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以及电子装置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20020040609A (ko) * 2000-11-22 2002-05-30 가나이 쓰토무 개선된 전압준위변환회로를 가지는 표시장치
CN1744440A (zh) * 2004-08-05 2006-03-08 索尼株式会社 电平转换、电源电压发生、移位、移位寄存器电路和显示设备
US20090033850A1 (en) * 2007-08-01 2009-02-05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Liquid crystal device
CN101826293A (zh) * 2005-12-20 2010-09-08 统宝香港控股有限公司 电路装置
KR20100113408A (ko) * 2009-04-13 2010-10-21 실리콘 디스플레이 (주) 레벨시프터 및 이를 갖는 어레이 기판

Family Cites Families (1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1020839A3 (en) * 1999-01-08 2002-11-27 Sel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oratory Co., Ltd. Semiconductor display device and driving circuit therefor
KR100308792B1 (ko) * 1999-09-28 2001-11-02 윤종용 레벨시프터를 가지는 반도체 장치의 데이터 출력회로 및 데이터 출력방법
TW556145B (en) * 2000-01-11 2003-10-01 Toshiba Corp Flat display apparatus having scan-line driving circuit and its driving method
SG119161A1 (en) 2001-07-16 2006-02-28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 Light emitting device
JP4502190B2 (ja) * 2004-06-08 2010-07-14 ルネサスエレクトロニクス株式会社 レベルシフタ、レベル変換回路及び半導体集積回路
JP4588436B2 (ja) 2004-12-21 2010-12-01 川崎マイクロエレクトロニクス株式会社 レベルシフタ回路
US7521987B1 (en) * 2007-12-03 2009-04-21 Xilinx, Inc. Multiple supply voltage select circuit for reduced supply voltage levels
TWI395405B (zh) * 2009-08-06 2013-05-01 Etron Technology Inc 具提高反應速度與延長工作壽命功能之緩衝驅動電路、緩衝器與相關方法
JP2012191333A (ja) * 2011-03-09 2012-10-04 Toshiba Corp 出力回路および出力制御システム
US8638157B2 (en) * 2011-05-23 2014-01-28 Arm Limited Level shifting circuitry
US9673821B1 (en) * 2014-10-28 2017-06-06 University Of South Florida Wide operating level shifters
KR101675573B1 (ko) * 2016-03-21 2016-11-11 주식회사 이노액시스 레벨 시프터, 디지털 아날로그 변환기, 버퍼 증폭기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소스 드라이버와 전자 장치
JP2019174838A (ja) 2019-06-24 2019-10-10 株式会社半導体エネルギー研究所 表示装置
JP2021028695A (ja) 2019-08-09 2021-02-25 株式会社ジャパンディスプレイ 電子機器
JP2023004758A (ja) * 2021-06-28 2023-01-17 株式会社ジャパンディスプレイ 表示パネル及び電子機器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20020040609A (ko) * 2000-11-22 2002-05-30 가나이 쓰토무 개선된 전압준위변환회로를 가지는 표시장치
CN1744440A (zh) * 2004-08-05 2006-03-08 索尼株式会社 电平转换、电源电压发生、移位、移位寄存器电路和显示设备
CN101826293A (zh) * 2005-12-20 2010-09-08 统宝香港控股有限公司 电路装置
US20090033850A1 (en) * 2007-08-01 2009-02-05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Liquid crystal device
KR20100113408A (ko) * 2009-04-13 2010-10-21 실리콘 디스플레이 (주) 레벨시프터 및 이를 갖는 어레이 기판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22143791A (ja) 2022-10-03
US20220301511A1 (en) 2022-09-22
CN115116405B (zh) 2024-04-12
US11749224B2 (en) 2023-09-0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WO2022059279A1 (ja) カメラモジュール
US11526055B2 (en) Electronic device
US20210311366A1 (en) Electronic apparatus incorporating camera and display device
JP7330809B2 (ja) 電子機器
US11815774B2 (en) Electronic device
CN113348659B (zh) 显示装置以及组装有显示装置的电子设备
US11789321B2 (en) Electronic device
CN115116405B (zh) 电平移位电路、显示面板及电子设备
US11599000B2 (en) Display panel and electronic device
US20220365389A1 (en) Electronic device
US20220155644A1 (en) Electronic device
JP2022051425A (ja) 電子機器及び表示装置
US11493801B2 (en) Display device or electronic device
JP7374652B2 (ja) 電子機器
WO2023223660A1 (ja) カメラモジュール
US11703730B2 (en) Electronic device
CN113242994B (zh) 嵌入有摄像头以及显示装置的电子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