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334653B - 可变容量压缩机 - Google Patents

可变容量压缩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334653B
CN112334653B CN201980040454.2A CN201980040454A CN112334653B CN 112334653 B CN112334653 B CN 112334653B CN 201980040454 A CN201980040454 A CN 201980040454A CN 112334653 B CN112334653 B CN 112334653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valve
chamber
passage
discharge passage
bimeta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80040454.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2334653A (zh
Inventor
田口幸彦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anden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anden Automotive Conponents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anden Automotive Conponents Corp filed Critical Sanden Automotive Conponents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233465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33465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233465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334653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BPOSITIVE-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 F04B27/00Multi-cylinder pump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astic fluids and characterised by number or arrangement of cylinders
    • F04B27/08Multi-cylinder pump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astic fluids and characterised by number or arrangement of cylinders having cylinders coaxial with, or parallel or inclined to, main shaft axis
    • F04B27/10Multi-cylinder pump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astic fluids and characterised by number or arrangement of cylinders having cylinders coaxial with, or parallel or inclined to, main shaft axis having stationary cylinders
    • F04B27/12Multi-cylinder pump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astic fluids and characterised by number or arrangement of cylinders having cylinders coaxial with, or parallel or inclined to, main shaft axis having stationary cylinders having plural sets of cylinders or pist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BPOSITIVE-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 F04B27/00Multi-cylinder pump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astic fluids and characterised by number or arrangement of cylinders
    • F04B27/08Multi-cylinder pump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astic fluids and characterised by number or arrangement of cylinders having cylinders coaxial with, or parallel or inclined to, main shaft axis
    • F04B27/14Control
    • F04B27/16Control of pumps with stationary cylinders
    • F04B27/18Control of pumps with stationary cylinders by varying the relative positions of a swash plate and a cylinder block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BPOSITIVE-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 F04B39/00Component parts, details, or accessories, of pumps or pumping system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astic fluid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in, or of interest apart from, groups F04B25/00 - F04B37/00
    • F04B39/02Lubrication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4POSITIVE - 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FOR LIQUIDS OR ELASTIC FLUIDS
    • F04BPOSITIVE-DISPLACEMENT MACHINES FOR LIQUIDS; PUMPS
    • F04B39/00Component parts, details, or accessories, of pumps or pumping system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astic fluid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in, or of interest apart from, groups F04B25/00 - F04B37/00
    • F04B39/10Adaptations or arrangements of distribution membe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ressors, Vaccum Pumps And Other Relevant Systems (AREA)
  • Compressor (AREA)

Abstract

提供一种可变容量压缩机,即使以驱动轴的轴线为中心的可变容量压缩机的安装角度因发动机不同而不同,也无须改变开闭机构的位置且能提高开闭机构向可变容量压缩机内的组装性。在可变容量压缩机(1)中,将曲柄室(30)的制冷剂向吸入室(51)排出的排出通路(8)构成为包括:具有形成于驱动轴(6)的另一端侧的面与阀板(4)之间的缸膛(22)内的空间即收纳室(82)的第一排出通路(8a);以及与第一排出通路(8a)分开地设置于缸体(2)的第二排出通路(8b)。包括开闭机构(10),其配置于收纳室(82)内,且在收纳室(82)的温度为预先设定的第一阈值温度以上时将第一排出通路(8a)打开以将存在于曲柄室(30)内的油排出,在收纳室(82)的温度为比第一阈值温度低的预先设定的第二阈值温度以下时将第一排出通路(8a)关闭。

Description

可变容量压缩机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例如用于车用的空调装置等的可变容量压缩机。
背景技术
作为根据曲柄室的压力变动而使吐出容量变化的可变容量型的可变容量压缩机,例如存在专利文献1记载的结构。
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可变容量压缩机包括:曲柄室,上述曲柄室对与转轴一起旋转的斜板进行收纳;供气通路,上述供气通路使曲柄室与吐出室相连;以及抽气通路,上述抽气通路使吸入室与曲柄室相连。抽气通路包括:第一通路,上述第一通路与曲柄室连通;以及第二通路,上述第二通路通过与第一通路不同的路径而与曲柄室连通,且在转轴的径向上形成于比第一通路更靠外周侧的位置处。另外,抽气通路包括:汇流部,上述汇流部使第一通路与第二通路相互汇流;以及节流通路,上述节流通路形成于汇流部与吸入室之间。除此之外,可变容量压缩机包括开闭元件,上述开闭元件将第一通路和第二通路中的至少一方打开或关闭,第二通路在曲柄室内的温度为规定温度以上时被打开。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2007-009720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在包括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可变容量压缩机在内的一般的可变容量压缩机中,多数情况下,以驱动轴的轴线为中心的可变容量压缩机的安装角度因发动机不同而不同。因而,为了高效地将存在于曲柄室内的油排出,需要改变将存在于曲柄室内的油排出的排出通路在曲柄室一侧的开口位置,伴随此,对于作为驱动轴的安装对象的每个发动机,需要沿着铅锤方向改变将排出通路打开或关闭的元件的位置。因此,有时难以确保对将排出通路打开或关闭的元件进行收纳的空间。另外,将排出通路打开或关闭的元件朝可变容量压缩机内的组装较为困难。
本发明是着眼于上述技术问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变容量压缩机,能容易地配置将排出通路打开或关闭的元件。
解决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提供一种可变容量压缩机,在所述可变容量控制阀中,根据使将吐出室的制冷剂向曲柄室供给的供给通路的开度变化的容量控制阀的开度变化,曲柄室的压力发生变化,以使活塞的行程发生变化。此外,可变容量压缩机包括排出通路,所述排出通路将曲柄室的制冷剂向吸入室排出。排出通路构成为,包括:第一排出通路,所述第一排出通路具有收纳室,所述收纳室是形成在驱动轴的另一端侧的面与阀板之间的中心孔内的空间;以及第二排出通路,所述第二排出通路与第一排出通路分开地设置于缸体,另外,可变容量压缩机包括配置于收纳室内的开闭机构。开闭机构在收纳室的温度为预先设定的第一阈值温度以上的情况下将第一排出通路打开,以将存在于曲柄室内的油排出,而在收纳室的温度为比第一阈值温度低的预先设定的第二阈值温度以下的情况下将第一排出通路关闭。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将排出存在于曲柄室内的油的第一排出通路打开或关闭的开闭机构被收纳在配置于驱动轴的中心轴的延长线上的收纳室。因此,能提供一种可变容量压缩机,即使以驱动轴的轴线为中心的可变容量压缩机的安装角度因发动机不同而不同,也无须改变开闭机构的位置,且能提高开闭机构向可变容量压缩机内的组装性。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可变容量压缩机的结构的剖视图。
图2是图1中的线II所包围的范围的放大图。
图3是图2中的线III所包围的范围的放大图。
图4是表示开闭机构的结构的图。
图5是图4中的线V所包围的范围的放大图。
图6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图。
图7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图。
图8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图。
图9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图。
图10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图。
图11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图。
图12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图。
图13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图。
图14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在以下说明中参照的附图的记载中,对相同或类似的部分标注相同或类似的符号。但是,应当留意的是,附图是示意性的,厚度与平面尺寸的关系、各层厚度的比率等与实际不同。因此,应当参照下面的说明来判断具体的厚度及尺寸。此外,在附图彼此之间当然也包含彼此的尺寸的关系及比率不同的部分。
此外,以下所示的第一实施方式例示出用于将本发明的技术思想具体化的结构,本发明的技术思想并非将构成部件的材质及他们的形状、结构、配置等特定为下面的记载。本发明的技术思想能够在权利要求书所记载的技术方案所规定的技术范围内追加各种变更。此外,以下的说明中的“左右”、“上下”的方向仅是为了便于说明的定义,并非对本发明的技术思想进行限定。由此,例如,若将纸面旋转90度,则“左右”和“上下”便交换,若将纸面旋转180度,则“左”变成“右”,“右”变成“左”,这是自不必言的。
(第一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结构)
使用图1至图5对第一实施方式的结构进行说明。
(可变容量压缩机)
图1中所示的可变容量压缩机1主要构成为应用于车用(车载)的空调系统(空气调节系统)的无离合器可变容量压缩机。另外,图1中的上方是铅锤方向的上方。同样,图1中的下方是铅锤方向的下方。
如图1所示,可变容量压缩机1包括:缸体2,上述缸体2形成有排列成环状的多个缸膛21;前外壳3,上述前外壳3设置于缸体2的一端;以及缸盖5,上述缸盖5隔着阀板4设置于缸体2的另一端。
此外,通过将前外壳3、中心垫圈(未图示)、缸体2、缸垫圈83、吸入阀形成板84、阀板4、吐出阀形成板87、盖垫圈(未图示)、缸盖5依次连接,并利用多个贯穿螺栓11紧固,从而形成可变容量压缩机1的外壳。
此外,通过缸体2和前外壳3构成曲柄室30,沿水平方向延伸的驱动轴6以横穿曲柄室30内的方式设置。
在各缸膛21的内部收纳有在缸膛21内往复运动的活塞23。
在驱动轴6的轴向的中间部周围配置有斜板31,上述斜板31形成为圆环状并从径向将驱动轴6包围。
斜板31经由连杆机构33而与固定于驱动轴6的转子32连结,并且与驱动轴6一起旋转。此外,斜板31构成为能改变相对于与驱动轴6的中心轴线正交的平面的角度(斜板31的倾角)。
另外,斜板31通过使曲柄室30的压力(内部压力)变化,能使相对于驱动轴6的轴线的倾角(倾斜角度)变化。
连杆机构33包括:第一臂33a,上述第一臂33a从转子32的与斜板31相对的面突出;第二臂33b,上述第二臂33b从斜板31的与转子32相对的面突出;以及连杆臂33c,上述连杆臂33c的一端侧经由第一连结销33d能旋转地与第一臂33a连结,另一端侧经由第二连结销33e能旋转地与第二臂33b连结。
此外,在斜板31以使斜板31能在最大倾角与最小倾角的范围内倾斜运动的形状形成有通孔34。在通孔34形成有与驱动轴6接触的最小倾角限制部(未图示)。最小倾角限制部形成为,在将斜板31与驱动轴6正交时的斜板31的倾角设为0(°)的情况下,使斜板31的倾角位移至大致0(°)。此外,当倾角最大时,斜板31与转子32接触,倾角的增加受到限制。
在转子32与斜板31之间安装有倾角减小弹簧35,上述倾角减小弹簧35朝使斜板31的倾角减小的方向施力直至斜板31变为最小倾角。此外,在斜板31与弹簧支承构件36之间安装有倾角增大弹簧37,上述倾角增大弹簧37朝使斜板31的倾角增大的方向施力。
最小倾角的倾角增大弹簧37的施力设定为比倾角减小弹簧35的施力大。因而,在驱动轴6未旋转时,斜板31的倾角为使倾角减小弹簧35的施力与倾角增大弹簧37的施力平衡的角度。
斜板31的外周部收纳于活塞23中的、朝曲柄室30一侧突出的端部处。由此,斜板31为经由一对滑履38而与活塞23连动的结构。因此,因斜板31伴随着驱动轴6的旋转的旋转,使各活塞23在被收纳的缸膛21的内部往复运动。即,斜板31和滑履38形成往复运动转换部,所述往复运动转换部将驱动轴6的旋转转换为活塞23的往复运动。
驱动轴6的一端(图1中的右侧的端部)向中心孔22插入。
中心孔22是在排列成环状的多个缸膛21的径向内侧设置于中心处且将缸体2贯穿的空间。
在驱动轴6与中心孔22之间配置有第一滑动轴承61。因而,驱动轴6的一端能旋转地支承于缸体。
由驱动轴6和转子32形成的连结体被第一滑动轴承61和第二滑动轴承64支承成能在径向上旋转,并被推力板62和推力轴承66支承成能在推力方向上旋转。
驱动轴6的另一端(图1中的左侧的端部)的一部分局部地朝前外壳3的外侧突出,并与动力传递装置(未图示)连结。动力传递装置经由条带连结于发动机等驱动力发生源(未图示)。即,驱动轴6的另一端能旋转地支承于前外壳3。曲柄室30的内部被轴密封装置65而与外部空间截断。
因此,当驱动力产生源所产生的驱动力传递至动力传递装置时,驱动轴6能与动力传递装置的旋转同步地旋转。
此外,驱动轴6的与阀板4相对的一侧的端面被圆环状的推力板62支承。
驱动轴6与推力板62的接触状态(间隙)是根据调节螺钉63相对于缸体2的安装状态来调节的。
调节螺钉63形成为圆环状,在外径面形成有阳螺纹(未图示)。此外,在中心孔22中的、与调节螺钉63的外径面相对的面形成有阴螺纹(未图示),上述阴螺纹与形成于调节螺钉63的阳螺纹嵌合。
因此,通过使阳螺钉与中心孔22的阴螺纹嵌合,从而调节螺钉63在比驱动轴6更靠近阀板4的位置处向中心孔22的内部配置。
调节螺钉63所具有的空隙部形成为例如从驱动轴6的轴向观察时呈六边形。
另外,在可变容量压缩机1的内部封入有润滑用的油(未图示),当驱动轴6旋转时,油被搅拌。此外,当制冷剂在可变容量压缩机1的内部移动时,油与制冷剂一起移动,以对可变容量压缩机1的内部进行润滑。
在可变容量压缩机1的内部、尤其是曲柄室30的内部,所存在的油的量多的区域是铅锤方向的下方区域。此外,在曲柄室30的内部,所存在的油的量少的区域是铅锤方向的上方区域。
缸盖5以将阀板4夹在中间的方式与缸体2相对配置。即,缸盖5隔着阀板4设置于缸体2的另一端侧。
此外,在缸盖5中,吸入室51和吐出室52以在缸盖5的内部区划的方式形成。另外,吸入室51和吐出室52被阀板4的另一面封堵。
吸入室51在从驱动轴6的轴向观察时配置于缸盖5的中央部处。
此外,吸入室51经由吸入端口53和吸入通路54而与空调系统所具有的吸入侧的外部制冷剂回路连接,并将低压侧的制冷剂(制冷剂气体)从吸入侧的外部制冷剂回路吸入。
另外,吸入室51经由设置于阀板4的吸入孔42和吸入阀(未图示)而与各缸膛21连通。
吐出室52配置于从驱动轴6的轴向观察时呈环状地将吸入室51包围的位置处。
此外,吐出室52经由吐出阀(未图示)和设置于阀板4的吐出孔41而与各缸膛21连通。
因此,从吸入侧的外部制冷剂回路被向吸入室51的内部吸入的低压侧的制冷剂因活塞23的往复运动而被吸入到对活塞23进行收纳的缸膛21。接着,利用活塞23的往复运动被压缩而成为高压,并向吐出室52吐出。即,由缸膛21和活塞23形成对向吸入室51的内部吸入的制冷剂进行压缩的压缩部。
另外,吐出室52经由吐出通路55和吐出端口56而与空调系统所具有的吐出侧的外部制冷剂回路连接。因此,向吐出室52吐出的、被压缩部压缩的制冷剂经由吐出通路55和吐出端口56向吐出侧的外部制冷剂回路吐出高压侧的制冷剂(制冷剂气体)。
在吐出室52与吐出通路55之间配置有吐出止回阀57。
吐出止回阀57响应于吐出室52(上游侧)与吐出通路55(下游侧)的压力差而动作。此外,在压力差小于预先设定的阈值的压力的情况下,吐出止回阀57将吐出室52与吐出通路55之间截断,并阻止制冷剂从吐出室52向吐出通路55的移动。另一方面,在压力差大于阈值的压力的情况下,吐出止回阀57使吐出室52与吐出通路55之间连通。
因此,从吐出室52经由吐出通路55和吐出端口56向吐出侧的外部制冷剂回路吐出的高压侧的制冷剂被吐出止回阀57阻止逆流。
在第一实施方式中,可变容量压缩机1包括:供给通路7,上述供给通路7将吐出室52的制冷剂向曲柄室30供给;排出通路8,上述排出通路8将曲柄室30的制冷剂向吸入室51排出;容量控制阀9;以及开闭机构10。
(供给通路)
供给通路7是缸膛2中的、形成于缸膛21与中心孔22之间的区域的通路。
此外,供给通路7是将吐出室52的制冷剂向曲柄室30供给的通路,其使容量控制阀9中的、将从吐出室52供给的制冷剂排出的部分与曲柄室30连通。即,供给通路7与吐出室52和曲柄室30连通,以将吐出室52的制冷剂向曲柄室30供给。
(排出通路)
排出通路8是将曲柄室30的制冷剂向吸入室51排出的通路。即,排出通路8与曲柄室30和吸入室51连通,以将曲柄室30的制冷剂向吸入室51排出。
此外,排出通路8包括第一排出通路8a、第二排出通路8b、汇流部8c和节流通路8d。
第一排出通路8a具有轴内通路81和收纳室82。
轴内通路81是排出通路8中的、形成于驱动轴6内部的通路。
轴内通路81的一端开口于驱动轴6的侧面,经由油导入通路39而与曲柄室30连通。轴内通路81的另一端开口于驱动轴6的、与阀板4相对的一侧的端面。
因此,轴内通路81使曲柄室30与中心孔22连通。
此外,轴内通路81的一端在曲柄室30的内部与所存在的油的量多的区域连通。
收纳室82由缸体2所包括的、中心孔22中的靠近阀板4一侧的一部分形成。即,收纳室82是缸体2中的、形成于驱动轴6的另一端侧(后侧)的面与阀板4之间的中心孔22内的空间。
此外,收纳室82是在中心孔22的内部形成于驱动轴6的另一端侧的端面与阀板4之间的空间。驱动轴6的另一端侧的端面是与阀板4相对一侧的端面。
此外,收纳室82具有大径部82a和小径部82b,与轴内通路81的另一端连通。
此外,在收纳室82与轴内通路81之间,利用推力板62所具有的空隙部和调节螺钉63所具有的空隙部形成通路。推力板62所具有的空隙部的内径比轴内通路81的内径大。调节螺钉63所具有的空隙部的内径比推力板62所具有的空隙部的内径大。
大径部82a是从驱动轴6的轴向观察时形成为圆形的空间,其构成收纳室82中的靠近阀板4一侧的空间。
此外,如图2中所示,大径部82a以从缸体2的阀板4一侧凹设的方式形成。
在第一实施方式中,作为一例,对大径部82a为被缸垫圈83和吸入阀形成板84覆盖的结构的情况进行说明。
综上,第一排出通路8a具有轴内通路81,上述轴内通路81形成于驱动轴6的内部,且开口于驱动轴6的另一端面以与收纳室82连通。
缸垫圈83在比吸入阀形成板84靠近缸体2的位置处与吸入阀形成板84一起配置在缸体2与阀板4之间。
此外,在缸垫圈83形成有突出部83a、垫圈侧第一端口83b和垫圈侧第二端口83c。
突出部83a从缸垫圈83的与缸体2相对的面朝大径部82a突出,并形成为从驱动轴6的轴向观察时呈环状。
垫圈侧第一端口83b是沿厚度方向贯穿缸垫圈83的孔,其配置于从驱动轴6的轴向观察时与轴内通路81不重叠的位置处。
垫圈侧第二端口83c是沿厚度方向贯穿缸垫圈83的孔,其配置于从驱动轴6的轴向观察时与第二排出通路8b重叠的位置处。
另外,虽省略图示,但缸垫圈83的、与缸体2相对的面被树脂制(橡胶制)的涂层覆盖。
吸入阀形成板84配置在缸垫圈83与阀板4之间。
此外,在吸入阀形成板84形成有吸入侧第一端口84a和吸入侧第二端口84b。
吸入侧第一端口84a是沿厚度方向贯穿吸入阀形成板84的孔,其配置于从驱动轴6的轴向观察时与垫圈侧第一端口83b重叠的位置处。
吸入侧第二端口84b是沿厚度方向贯穿吸入阀形成板84的孔,其配置于从驱动轴6的轴向观察时与垫圈侧第二端口83c重叠的位置处。
小径部82b是从驱动轴6的轴向观察时形成为圆形的空间,其构成收纳室82中的靠近驱动轴6一侧的空间。
小径部82b的内径比大径部82a的内径小。因此,在小径部82b与大径部82a连续的位置形成有层差。
此外,在形成收纳室82的壁面中的、小径部82b与大径部82a连续的位置处形成层差,作为与阀板4相对的面的侧壁面82c以随着远离驱动轴6的中心轴线而远离阀板4的方式倾斜。
因此,小径部82b的直径比大径部82a的直径小,且开口于大径部82a的底壁(侧壁面82c)。
第二排出通路8b具有缸体侧排出通路形成部85和阀板侧排出通路形成部86。
缸体侧排出通路形成部85是第二排出通路8b中的形成于缸体2的通路,其形成于缸膛21与中心孔22之间,并使曲柄室30与阀板侧排出通路形成部86连通。
在第一实施方式中,作为一例,对缸体侧排出通路形成部85的一端配置于曲柄室30内部的、比驱动轴6更靠铅锤方向上方的位置处的情况进行说明。因此,缸体侧排出通路形成部85的一端与曲柄室30的内部的、所存在的油的量少的区域连通。
阀板侧排出通路形成部86是第二排出通路8b中的、形成于阀板4的开口部,其使缸体侧排出通路形成部85与汇流部8c连通。
综上,第二排出通路8b是与第一排出通路8a分开地设置于缸体2的通路。
汇流部8c是形成于阀板4的开口部,其使垫圈侧第一端口83b及吸入侧第一端口84a与阀板侧排出通路形成部86连通。即,汇流部8c是使第一排出通路8a与第二排出通路8b汇流的空间。
因此,垫圈侧第一端口83b和吸入侧第一端口84a形成与汇流部8c连通的开口部。
此外,汇流部8c配置于从驱动轴6的轴向观察时与收纳室82重叠的位置处。
此外,汇流部8c配置于从驱动轴6的轴向观察时比多个缸膛21靠近驱动轴6的位置处。
节流通路8d是形成于配置在阀板4与缸盖5之间的吐出阀形成板87的通孔,其使汇流部8c与吸入室51连通。即,节流通路8d形成排出通路8的一部分,其在第一排出通路8a的比收纳室82靠下游侧的位置处开口于吸入室51,并使汇流部8c与吸入室51连通的通路,其配置于汇流部8c的下游侧。
此外,节流通路8d的内径比垫圈侧第一端口83b、吸入侧第一端口84a和阀板侧排出通路形成部86的内径小。
因此,第一排出通路8a包括汇流部8c,上述汇流部8c配置在收纳室82与节流通路8d之间,且与第二排出通路8b汇流。
(容量控制阀)
容量控制阀9在缸盖5的内部使吐出室52与曲柄室30连通,并配置于供给通路7的中途(两个端部之间)。
此外,容量控制阀9能使供给通路7的开度(截面积)变化。
通过利用容量控制阀9对供给通路7的开度进行控制,能对制冷剂从吐出室52向曲柄室30的导入量进行控制。因此,若通过利用容量控制阀9对供给通路7的开度进行控制来使曲柄室30的压力变化,并使得斜板31的倾斜角度变化,则使活塞23的行程变化成为可能。此外,若使活塞23的行程变化,则对可变容量压缩机1的吐出容量(吐出的制冷剂的流量)进行可变控制成为可能。即,可变容量压缩机1是曲柄室30的压力根据容量控制阀9的开度变化而变化,以使活塞23的行程发生变化的压缩机。
例如,在空调装置工作时、即在使可变容量压缩机1工作的状态下,内置于容量控制阀9的螺线管的通电量是基于从外部输入的信号来调节的。由此,以使吸入室51的压力为规定值的方式对可变容量压缩机1的吐出容量进行可变控制。此时,容量控制阀9能根据外部环境将吸入压力控制为最佳值。
此外,例如在空调装置未工作时、即未使可变容量压缩机1工作的状态下,通过使内置于容量控制阀9的螺线管不通电,从而强制性地将供给通路7打开,并将可变容量压缩机1的吐出容量控制为最小。
(开闭机构)
开闭机构10包括配置于收纳室82内的双金属片阀100(日文:バイメタル弁)。
另外,收纳室82例如能在将驱动轴6和推力板62配置于中心孔22,然后将调节螺钉63安装于缸膛2的作业中,使用所需的空间形成。因此,收纳室82并非是为了将开闭机构10配置于可变容量压缩机1的内部而作为专门的收纳室形成的空间,其是能在可变容量压缩机1中利用现有的结构形成的结构。
双金属片阀100是将热膨胀率不同的多块金属板贴合以形成为圆板状。
此外,双金属片阀100收纳于收纳室82中的、大径部82a的内部。
在从厚度方向观察双金属片阀100的中心(中央)形成有沿厚度方向贯穿双金属片阀100的圆形的阀孔100a。
因此,由垫圈侧第一端口83b和吸入侧第一端口84a形成的、收纳室82所具有的开口部配置于与阀孔100a不相对的位置处。
构成双金属片阀100的多块金属板沿驱动轴6的轴向层叠。
构成双金属片阀100的多块金属板在收纳室82的温度为预先设定的第一阈值温度以上的情况下,如图4和图5中所示的那样,采用驱动轴6一侧的面即第一面101为突出的曲面的组合。
除此以外,构成双金属片阀100的多块金属板在收纳室82的温度为预先设定的第二阈值温度以下的情况下,如图2和图3中所示的那样,形成阀板4一侧的面即第一面102变为突出的曲面的组合。
第一阈值温度例如以曲柄室30的周壁处的温度为基准,被设定为130(℃)以上、150(℃)以下的范围内。
第二阈值温度例如设定为比第一阈值温度低15(℃)以上、25(℃)以下的范围内的温度。
因此,双金属片阀100根据收纳室82的温度变化沿驱动轴6的轴向进行位移。
综上,双金属片阀100形成为外周缘被支承于收纳室82内并沿驱动轴6的轴线方向进行位移的圆板状。
双金属片阀100的外径在第一面101和第二面102为曲面的状态下与大径部82a的外径相等。
此外,双金属片阀100未弯曲的状态下的双金属片阀100的外径比大径部82a的外径大。
具体来说,双金属片阀100未弯曲的状态下的双金属片阀100的外径设定为,当收纳室82的温度为第二阈值温度以下而使得双金属片阀100的第二面102突出时,第二面102与缸垫圈83接触的值。
当第二面102与缸垫圈83接触时,双金属片阀100中的、阀孔100a的周围与缸垫圈83接触,轴内通路81与汇流部8c之间被截断,因此,第一排出通路8a被截断。由此,排出通路8变为经由第二排出通路8b、汇流部8c和节流通路8d而将曲柄室30的制冷剂向吸入室51排出的通路。
另一方面,如图4中所示,当第二面102与缸垫圈83分开时,轴内通路81与汇流部8c之间通过阀孔100a连通,因此,第一排出通路8a连通。由此,排出通路8变为经过从第一排出通路8a经由汇流部8c和节流通路8d的路径以及从第二排出通路8b经由汇流部8c和节流通路8d的路径这两条路径,将曲柄室30的制冷剂向吸入室51排出的通路。
因而,缸垫圈83在收纳室82内配置于比双金属片阀100更靠下游侧的位置处,并形成供双金属片阀100接触或分开的双金属片阀抵接构件。此外,双金属片阀100的外周缘配置在大径部82a的底壁与双金属片阀抵接构件(缸垫圈83)之间,且被大径部82a的底壁和双金属片阀抵接构件(缸垫圈83)支承。
此外,对双金属片阀100的外周缘进行支承的外周缘的大径部82a的底壁(侧壁面82c)以随着朝向双金属片阀100的径向外侧而远离双金属片阀抵接构件(缸垫圈83)的方式倾斜。
综上,收纳室82和缸垫圈83形成从外周侧对双金属片阀100进行支承的环状槽。
此外,双金属片阀100在收纳室82的温度为第一阈值温度以上的情况下使阀孔100a离开阀板4,并能通过阀孔100a使第一排出通路8a与汇流部8c连通。另一方面,双金属片阀100在收纳室82的温度为第二阈值温度以下的情况下,通过阀板4将阀孔100a封堵,以将第一排出通路8a与汇流部8c之间截断。
因此,开闭机构10配置于收纳室82内,且在收纳室82的温度为第一阈值温度以上的情况下使第一排出通路8a与汇流部8c之间连通,在收纳室82的温度为第二阈值温度以下的情况下将第一排出通路8a与汇流部8c之间截断。由此,开闭机构10在收纳室82的温度为第一阈值温度以上的情况下将第一排出通路8a打开,以将存在于曲柄室30内的油排出,并且在收纳室82的温度为第二阈值温度以下的情况下将第一排出通路关闭。
即,配置于收纳室82内的开闭机构10(双金属片阀100)根据收纳室82的温度变化将第一排出通路8a与汇流部8c之间打开或关闭。
此外,通过吸入阀形成板84、缸垫圈83、阀板4中的至少一个,来防止配置于收纳室82的开闭机构10(双金属片阀100)从收纳室82脱落。
综上,开闭机构10包括:阀孔100a,上述阀孔100a形成于双金属片阀100的中央处;以及阀座(缸垫圈83),上述阀座形成于双金属片阀抵接构件(缸垫圈83)的与阀孔100a相对的位置处。
(动作和作用)
参照图1至图5对通过第一实施方式的可变容量压缩机1进行的动作的一例和作用进行说明。
在使用可变容量压缩机1时,当通过驱动轴6的旋转使转子32和斜板31旋转时,通过斜板31和滑履38将驱动轴6的旋转转换为活塞23的往复运动,并对供给至缸膛21内部的制冷剂进行压缩。
通过利用容量控制阀9对供给通路7的开度进行控制,从而使缸膛21内部的活塞23的行程发生变化。
在控制供给通路7的开度时,当容量控制阀9将供给通路7打开时,制冷剂从曲柄室30经过轴内通路81并向收纳室82移动。
在此,在第一实施方式的结构中,排出通路8包括第一排出通路8a、第二排出通路8b和汇流部8c。除此之外,配置于收纳室82的开闭机构10根据收纳室82的温度变化将第一排出通路8a与汇流部8c之间打开或关闭。
另外,在第一实施方式的结构中,开闭机构10在收纳室82的温度为第一阈值温度以上的情况下使第一排出通路8a与汇流部8c连通。另一方面,在收纳室82的温度为低于第一阈值温度的第二阈值温度以下的情况下,将第一排出通路8a与汇流部8c之间截断。
因此,当从曲柄室30向收纳室82移动的制冷剂的温度上升,使得收纳室82的温度变为第一阈值温度以上时,如图4和图5中所示,双金属片阀100的第一面101变为朝驱动轴6一侧突出的曲面。
当双金属片阀100的第一面101变为朝驱动轴6一侧突出的曲面时,第二面102与阀板4分开,阀孔100a打开,因此,第一排出通路8a打开,轴内通路81和汇流部8c经由收纳室82连通。
由此,如图4中所示,从曲柄室30经由轴内通路81向收纳室82移动的制冷剂经过阀孔100a向汇流部8c移动。此外,在汇流部8c处,制冷剂经由第二排出通路8b从曲柄室30移动。
因此,在汇流部8c处,从曲柄室30经由第一排出通路8a移动的制冷剂与从曲柄室30经由第二排出通路8b移动的制冷剂汇流。接着,在汇流部8c处汇流后的制冷剂经由节流通路8d向吸入室51移动。另外,在图4中,用虚线箭头表示制冷剂的流动。
因而,当从曲柄室30向收纳室82移动的制冷剂的温度上升而使得收纳室82的温度变为第一阈值温度以上时,第一排出通路8a打开。因此,排出通路8变为经由从第一排出通路8a经由汇流部8c和节流通路8d的路径以及从第二排出通路8b经由汇流部8c和节流通路8d的路径这两条路径,将曲柄室30的制冷剂向吸入室51排出的通路。由此,排出通路8的开度变为最大,能增加从曲柄室30向吸入室51排出的制冷剂的排出量。
此外,缸垫圈83包括突出部83a,上述突出部83a向大径部82a突出,并形成为从驱动轴6的轴向观察时呈环状。除此以外,收纳室82的侧壁面82c以随着远离驱动轴6的中心轴线而远离阀板4的方式倾斜。
因此,当双金属片阀100的第一面101变为朝驱动轴6一侧突出的曲面时,如图5中所示,第一面101被突出部83a按压,并且第二面102被侧壁面82c(小径部82b与大径部82a连续的位置的层差)按压。由此,通过突出部83a和侧壁面82c稳定地支承双金属片阀100。
因此,在双金属片阀100和双金属片阀抵接构件(缸垫圈83)中的任一方(双金属片阀100)形成有阀孔100a的情况下,缸垫圈83形成在双金属片阀100和双金属片阀抵接构件(缸垫圈83)中的另一方处形成的阀座。
即,在收纳室82的温度为第一阈值温度以上时,因双金属片阀100变为朝驱动轴6的另一端面侧的凸曲面的位移,使得阀孔100a与阀座(缸垫圈83)分开,以将阀孔100a打开。此外,当收纳室82的温度变为第二阈值温度以下时,因双金属片阀100变为朝双金属片阀抵接构件(缸垫圈83)一侧的凸曲面的位移,使得阀孔100a与阀座(缸垫圈83)抵接,以将阀孔100a关闭。
此外,在双金属片阀100与缸垫圈83之间,能确保为了使经过阀孔100a的制冷剂向汇流部8c移动所需的充分的空间。
另一方面,当从曲柄室30向收纳室82移动的制冷剂的温度下降,而使得收纳室82的温度变为第二阈值温度以下时,如图2和图3中所示,双金属片阀100的第二面102变为朝阀板4一侧突出的曲面。
当双金属片阀100的第二面102变为朝阀板4一侧突出的曲面时,双金属片阀100中的、阀孔100a的周围与缸垫圈83接触,从而将轴内通路81与汇流部8c之间截断。因此,第一排出通路8a截断。
由此,排出通路8变为经由第二排出通路8b、汇流部8c和节流通路8d以将曲柄室30的制冷剂向吸入室51排出的通路,排出通路8的开度变为比零大的最小开度。
因此,当从曲柄室30向收纳室82移动的制冷剂的温度下降而使得收纳室82的温度变为第二阈值温度以下时,第一排出通路8a截断,因此,能减少从曲柄室30向吸入室51排出的制冷剂的排出量。
此外,收纳室82的侧壁面82c以随着远离驱动轴6的中心轴线而远离阀板4的方式倾斜。
因此,当第二面102变为朝阀板4一侧突出的曲面时,第一面101被从轴内通路81向收纳室82移动的制冷剂流按压,第一面101的外周部被收纳室82的侧壁面82c按压。由此,通过在第一排出通路8a中流动的制冷剂流稳定地支承双金属片阀100。除此以外,双金属片阀100的第一面101和侧壁面82c以接近于面接触的状态接触,因此,能抑制制冷剂在收纳室82中从配置有第一面101一侧的区域向配置有第二面102一侧的区域的泄漏。
另外,缸垫圈83的、与缸体2相对的面被树脂制(橡胶制)的涂层覆盖。因此,在第二面102变为朝阀板4一侧突出的曲面而使得双金属片阀100与缸垫圈83接触时,能通过涂层减轻双金属片阀100与缸垫圈83接触时的冲击。
此外,汇流部8c形成于阀板4,因此,能容易地形成从曲柄室30至吸入室51的排出通路8。
另外,上述第一实施方式是本发明的一例,本发明并不局限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即便是上述实施方式以外的方式,只要不脱离本发明的技术思想的范围,则也能根据设计等进行各种改变。
(第一实施方式的效果)
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可变容量压缩机1,能实现以下所记载的效果。
(1)排出通路8构成为包括:第一排出通路8a,上述第一排出通路8a具有收纳室82;以及第二排出通路8b,上述第二排出通路8b与第一排出通路8a分开地设置于缸体2。除此以外,包括开闭机构10,上述开闭机构10在收纳室82的温度为第一阈值温度以上的情况下将第一排出通路8a打开,以将存在于曲柄室30内的油排出,并且在收纳室82的温度为第二阈值温度以下的情况下将第一排出通路8a关闭。
因此,存在于曲柄室30内的油排出的第一排出通路8a打开或关闭的开闭机构10被收纳于配置在驱动轴6的中心轴的延长线上的收纳室82。
其结果是,能提供一种可变容量压缩机1,即使以驱动轴6的轴线为中心的可变容量压缩机1的安装角度因发动机不同而不同,也无须改变开闭机构10的位置,并且能提高开闭机构10向可变容量压缩机1内的组装性。
此外,开闭机构10在缸体2的内部收纳在形成于比驱动轴6靠阀板4一侧的收纳室82,因此,开闭机构10不会因由驱动轴6的旋转产生的离心力受到横向力。因此,能防止因驱动轴6的旋转导致动作不良。
另外,通过将第一阈值温度和第二阈值温度设定为与可变容量压缩机1的特性对应的温度,从而能将开闭机构10的动作条件设定为与可变容量压缩机1的特性对应的条件。
(2)设置于排出通路8的节流通路8d位于比第一排出通路8a的收纳室82更靠下游侧,并开口于吸入室51。除此以外,第一排出通路8a包括汇流部8c,上述汇流部8c配置在收纳室82与节流通路8d之间,且与第二排出通路8b汇流。
其结果是,能抑制汇流部8c的温度急剧变动,使得收纳室82的温度稳定,因此,能准确地进行开闭机构10的工作。
(3)第一排出通路8a具有轴内通路81,上述轴内通路81形成于驱动轴6的内部,且开口于驱动轴6的另一端面并与收纳室82连通。
其结果是,能容易地使收纳室82与曲柄室30连通。
(4)开闭机构10具有双金属片阀100、双金属片阀抵接构件、阀孔100a和阀座。另外,在收纳室82的温度为第一阈值温度以上时,因双金属片阀100变为朝驱动轴6的另一端面侧的凸曲面的位移,使得阀孔100a与阀座分开,以将阀孔100a打开。此外,当收纳室82的温度变为第二阈值温度以下时,因双金属片阀100变为朝双金属片阀抵接构件一侧的凸曲面的位移,使得阀孔100a与阀座抵接,以将阀孔100a关闭。
其结果是,无须致动器等便能将阀孔100a打开或关闭。
(5)开闭机构100包括:阀孔100a,上述阀孔100a形成于双金属片阀100的中央处;以及阀座,上述阀座形成于双金属片阀抵接构件的、与阀孔100a相对的位置处。
其结果是,能抑制沿驱动轴6的轴向的开闭机构10的高度(长度)增加,并且能容易地将开闭机构10配置于收纳室82。
(6)第一排出通路8a包括汇流部8c,上述汇流部8c配置于收纳室82与节流通路8d之间,且供第二排出通路8b汇流。除此以外,收纳室82具有开口部,上述开口部与汇流部8c连通,且配置于与阀孔100a不相对的位置处。
其结果是,通过与收纳室82的温度对应的双金属片阀100的变形,从而能将阀孔100a打开或关闭。
(7)收纳室82包括大径部82a和小径部82b。此外,双金属片阀100的外周缘配置于大径部82a的底壁与双金属片阀抵接构件之间,且被大径部82a的底壁和双金属片阀抵接构件支承。
其结果是,能将双金属片阀100稳定地保持于收纳室82的内部。
(8)对双金属片阀100的外周缘进行支承的大径部82a的底壁以随着朝向双金属片阀100的径向外侧而远离双金属片阀抵接构件的方式倾斜。
其结果是,能稳定地支承双金属片阀100。
(9)双金属片阀100形成为圆板状,并且具有圆形的阀孔100a,上述阀孔100a沿厚度方向贯穿双金属片阀100。除此以外,阀孔100a形成于双金属片阀100的中心处。
其结果是,能使用作为通用性高的双金属片的、垫圈类型的双金属片,来形成开闭机构10。
(10)双金属片阀100根据收纳室82的温度变化来使100a与阀板4分开,并通过阀孔100a使第一排出通路8a与汇流部8c连通。或者是,通过阀板4将阀孔100a封堵,来将第一排出通路8a与汇流部8c之间截断。
其结果是,通过无须致动器等根据收纳室82的温度变化来使双金属片阀100变形,从而能将第一排出通路8a与汇流部8c之间打开或关闭。
(11)从外周侧对双金属片阀100进行支承的环状槽由收纳室82和缸垫圈83形成。
其结果是,能在不固定双金属片阀100的情况下稳定地支承,能使从外周侧对双金属片阀100进行支承的机构简化。
(12)通过吸入阀形成板84、缸垫圈83、阀板4中的至少一个,来防止配置于收纳室82的开闭机构10(双金属片阀100)从收纳室82脱落。
其结果是,无须用于将开闭机构10固定于收纳室82的固定元件,从而能简化结构。
(第一实施方式的变形例)
(1)在第一实施方式中,将收纳室82的结构设为包括大径部82a和小径部82b的结构,并设为通过形成于小径部82b与大径部82a连续的位置处的层差来对双金属片阀100进行支承的结构,但并不局限于此。
即,例如,如图6至图8中所示,也可以将用于对双金属片阀100进行支承的阀外壳110配置于收纳室82。
阀外壳110包括壳体部111、固位器112和密封构件113,通过缸垫圈83、吸入阀形成板84和阀板4中的任一个来防止阀外壳110从收纳室82脱落。
壳体部111形成为圆筒状,并在外周面与收纳室82的内周面接触的状态下收纳于收纳室82。此外,壳体部111包括圆环状的凸缘部111a,上述凸缘部111a从壳体部111的内周面向中心轴突出。
固位器112形成为圆板状,通过使固位器112的外周面与壳体部111的内周面嵌合,从而与凸缘部111a一起将双金属片阀100夹住并保持。即,壳体部111和固位器112形成从外周侧对双金属片阀100进行支承的环状槽。
此外,固位器112包括固位器侧端口112a,上述固位器侧端口112a沿厚度方向(驱动轴6的轴向)贯穿固位器112。
固位器侧端口112a形成于从驱动轴6的轴向观察时与双金属片阀100的阀孔100a不重叠的位置处。除此以外,固位器侧阀端口112a形成于从驱动轴6的轴向观察时与汇流部8c重叠的位置处。
密封构件113是例如使用树脂材料形成的O形环,其配置于壳体部111的外周面与收纳室82的内周面之间,并与壳体部111的外周面及收纳室82的内周面接触。另外,也可以将阀外壳110的结构设为不包括密封构件113的结构,并将壳体部111的外周面压入并嵌入到收纳室82的内周面。此外,还可以通过使用弹簧等对阀外壳110进行按压,来将阀外壳110保持于收纳室82。
即,收纳室82所包括的阀外壳110形成为外周面与收纳室82的内周面密闭嵌合,并配置于收纳室82内的筒状。在这种情况下,在阀外壳110的内周面形成有大径部82a和小径部82b。
根据上述结构,能在不从现有结构中改变收纳室82的结构的情况下,将双金属片阀100收纳于收纳室82。
此外,如图6至图8中所示,若是通过阀外壳110对双金属片阀100进行支承的结构,则能在交付或出货前等将双金属片阀100装设于可变容量压缩机1之前容易地实施双金属片阀100的动作确认。另外,在将双金属片阀100装设于可变容量压缩机1之前进行的、双金属片阀100的动作确认是例如通过使用高温槽等加热对双金属片阀100进行支承的阀外壳110来进行的。
因此,收纳室82的结构并不如图1等所示局限于大径部82a和小径部82b直接形成于收纳室82的周壁的结构。即,收纳室82的结构例如如图6等所示还包含将包括大径部82a和小径部82b的阀外壳110设置于收纳室82的结构。
此外,在将用于支承双金属片阀100的阀外壳110配置于收纳室82的情况下,也可以将固位器112的结构例如如图9中所示那样设为包括固位器侧节流通路112b的结构。
固位器侧节流通路112b是沿厚度方向(驱动轴6的轴向)贯穿固位器112的通孔,其配置于与固位器侧端口112a不同的位置处。具体而言,固位器侧节流通路112b形成于从驱动轴6的轴向观察时与双金属片阀100的阀孔100a重叠的位置处。此外,固位器侧节流通路112b的内径比固位器侧端口112a和阀孔100a的内径小。
若固位器112的结构为包括固位器节流通路112b的结构,则即使在双金属片阀100与固位器112接触的状态下,通过固位器侧节流通路112b来使收纳室82与吸入室51连通。因此,能在抑制油向吸入室51的流出的同时,将油向驱动轴6与驱动轴6的支承部(例如,第一滑动轴承61)之间供给,从而能实现驱动轴6的润滑。
此外,在将用于对双金属片阀100进行支承的阀外壳110配置于收纳室82的情况下,例如也可以如图10中所示将双金属片阀100设为包括阀芯103的结构。
阀芯103包括阀芯侧端口103a,上述阀芯侧端口103a将安装于双金属片阀100的内周面的阀孔100a关闭,并且沿双金属片阀100的厚度方向贯穿阀芯103。此外,阀芯103的材料既可以是金属材料,也可以是树脂材料,但通过使用树脂材料能减轻阀芯103与固位器112接触时的噪声。
若双金属片阀100为包括阀芯103的结构,则由于双金属片阀100与固位器112不直接接触,因此,能抑制双金属片阀100的耐久性,并能提高双金属片阀100的可靠性。
在这种情况下,在双金属片阀100和双金属片阀抵接构件(固位器112)中的任一方(固位器112)形成有阀芯侧端口103a的情况下,阀芯103形成在双金属片阀100和双金属片阀抵接构件(固位器112)中的另一方(双金属片阀100)处形成的阀座。
此外,在将用于对双金属片阀100进行支承的阀外壳110配置于收纳室82的情况下,例如,也可以如图11中所示采用如下结构,即,将固位器侧阀孔112c形成于固位器112,并在双金属片阀100设置双金属片侧端口100b的结构。
固位器侧阀孔112c是配置于从驱动轴6的轴向观察的固位器112的中心处的、沿厚度方向贯穿固位器112的通孔。
双金属片侧端口100b是内径比固位器侧阀孔112c的内径小的通孔,其沿厚度方向贯穿双金属片阀100。此外,多金属件侧端口100b配置于从驱动轴6的轴向观察时与固位器侧阀孔112c不重叠的位置处。
(2)在第一实施方式中,将汇流部8c形成于阀板4中的、从驱动轴6的轴向观察时与收纳室82重叠的位置处,但并不局限于此。
即,例如,如图12中所示,也可以将汇流部8c形成于缸体2中的、从驱动轴6的轴向观察时与收纳室82不重叠的位置处。在这种情况下,将第二排出通路8b的结构设为具有仅缸体侧排出通路形成部85的结构,并将节流通路8d形成于吸入阀形成板84中的、从驱动轴6的轴向观察时与缸体侧排出通路形成部85和汇流部8c重叠的位置处。
(3)在第一实施方式中,将双金属片阀100形成为圆板状,但并不局限于此。
即,例如,也可以如图13中所示,将双金属片阀100形成为引线状。在上述情况下,通过使用螺栓、螺母等将双金属片阀100固定于阀板4,能简化开闭机构10的结构。
(4)在第一实施方式中采用了轴内通路81的一端经由油导入通路39而与曲柄室30连通的结构,但并不局限于此,也可以采用轴内通路81的一端直接与曲柄室30连通的结构。
(5)在第一实施方式中采用了使第一排出通路8a具有形成于驱动轴6内部的轴内通路81和收纳室82的结构,但并不局限于此。
即,例如,如图14中所示,在缸体2形成使曲柄室30与中心孔22连通的通路、即缸内通路88。由此,也可以采用使第一排出通路8a具有形成于缸体2内部的缸内通路88和收纳室82的结构。
(6)在第一实施方式中,将排出通路8的结构设为包括使第一排出通路8a与第二排出通路8b汇流的汇流部8c的结构,但并不局限于此。
即,也可以将排出通路8的结构设为例如不形成汇流部,而是在第一排出通路8a和第二排出通路8b分别设置节流通路并使各个节流通路与吸入室51连通的结构。
(符号说明)
1可变容量压缩机;2缸体;3前外壳;4阀板;5缸盖;6驱动轴;7供给通路;8排出通路;8a第一排出通路;8b第二排出通路;8c汇流部;8d节流通路;9容量控制阀;10开闭机构;11贯穿螺栓;21缸膛;22中心孔;23活塞;30曲柄室;31斜板;32转子;33连杆机构;33a第一臂;33b第二臂;33c连杆臂;33d第一连结销;33e第二连结销;34通孔;35倾角减小弹簧;36弹簧支承构件;37倾角增大弹簧;38滑履;41吐出孔;42吸入孔;51吸入室;52吐出室;53吸入端口;54吸入通路;55吐出通路;56吐出端口;57吐出止回阀;61第一滑动轴承;62推力板;63调节螺钉;64第二滑动轴承;65轴密封装置;66推力轴承;81轴内通路;82收纳室;82a大径部;82b小径部;82c侧壁面;83缸垫圈;83a突出部;83b垫圈侧第一端口;83c垫圈侧第二端口;84吸入阀形成板;84a吸入侧第一端口;84b吸入侧第二端口;85缸体侧排出通路形成部;86阀板侧排出通路形成部;87吐出阀形成板;88缸内通路;100双金属片阀;100a阀孔;100b双金属片侧端口;101第一面;102第二面;103阀芯;103a阀芯侧端口;110阀外壳;111壳体部;111a凸缘部;112固位器;112a固位器侧端口;112b固位器侧节流通路;112c固位器侧阀孔;113密封构件。

Claims (13)

1.一种可变容量压缩机,包括:
缸盖,所述缸盖区划出吐出室和吸入室;
缸体,所述缸体形成有多个缸膛和中心孔,其中,多个所述缸膛排列成环状,所述中心孔设置于排列成环状的多个所述缸膛的径向内侧;
前外壳,所述前外壳与所述缸体一起形成曲柄室;
阀板,所述阀板设置于所述缸体与所述缸盖之间,一个面将所述缸膛封堵,另一个面将所述吐出室和所述吸入室封堵;
驱动轴,所述驱动轴的一端能旋转地支承于所述缸体,且另一端能旋转地支承于所述前外壳;
活塞,所述活塞在所述缸膛内往复运动;
往复运动转换部,所述往复运动转换部将所述驱动轴的旋转转换为所述活塞的往复运动;
供给通路,所述供给通路与所述吐出室和所述曲柄室连通,以将吐出室的制冷剂向曲柄室供给;
排出通路,所述排出通路与所述曲柄室和所述吸入室连通,以将曲柄室的制冷剂向吸入室排出;
容量控制阀,所述容量控制阀使所述供给通路的开度变化;以及
节流通路,所述节流通路设置于所述排出通路,
所述曲柄室的压力根据所述容量控制阀的开度变化而变化,以使所述活塞的行程发生变化,
其特征在于,
所述排出通路构成为包括:第一排出通路,所述第一排出通路具有收纳室,所述收纳室是形成于所述驱动轴的另一端侧的面与所述阀板之间的所述中心孔内的空间;以及第二排出通路,所述第二排出通路与所述第一排出通路分开地设置于缸体,
所述可变容量压缩机包括开闭机构,所述开闭机构配置于所述收纳室内,且在所述收纳室的温度为预先设定的第一阈值温度以上的情况下将所述第一排出通路打开,以将存在于所述曲柄室内的油排出,而在所述收纳室的温度为比所述第一阈值温度低的预先设定的第二阈值温度以下的情况下将所述第一排出通路关闭。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变容量压缩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节流通路位于所述第一排出通路的比所述收纳室靠下游侧的位置处,并开口于所述吸入室,
所述第一排出通路包括汇流部,所述汇流部配置于所述收纳室与所述节流通路之间,且与所述第二排出通路汇流。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变容量压缩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排出通路具有轴内通路,所述轴内通路形成于所述驱动轴的内部,且开口于所述驱动轴的另一端面并具有与所述收纳室连通的轴内通路。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可变容量压缩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排出通路具有轴内通路,所述轴内通路形成于所述驱动轴的内部,且开口于所述驱动轴的另一端面并具有与所述收纳室连通的轴内通路。
5.如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可变容量压缩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开闭机构包括:形成为圆板状的双金属片阀,所述双金属片阀的外周缘支承于所述收纳室内并沿驱动轴的轴线方向进行位移;双金属片阀抵接构件,所述双金属片阀抵接构件在所述收纳室内配置于比所述双金属片阀更靠下游侧的位置处,并与所述双金属片阀接触或分开;阀孔,所述阀孔形成于所述双金属片阀和所述双金属片阀抵接构件中的任一方;以及阀座,所述阀座形成于所述双金属片阀和所述双金属片阀抵接构件中的任另一方,另外,在所述收纳室的温度为所述第一阈值温度以上时,因所述双金属片阀变为朝所述驱动轴的另一端面侧的凸曲面的位移,使得所述阀孔与所述阀孔分开,以将所述阀孔打开,而当所述收纳室的温度变为所述第二阈值温度以下时,因所述双金属片阀变为朝所述双金属片阀抵接构件一侧的凸曲面的位移,使得所述阀孔与所述阀座抵接,以将所述阀孔关闭。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可变容量压缩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开闭机构包括:形成于所述双金属片阀的中央处的所述阀孔;以及形成于所述双金属片阀抵接构件的与所述阀孔相对的位置处的所述阀座。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可变容量压缩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排出通路包括汇流部,所述汇流部配置在所述收纳室与所述节流通路之间,且与所述第二排出通路汇流,
所述收纳室具有开口部,所述开口部与所述汇流部连通,
所述开口部配置于与所述阀孔不相对的位置处。
8.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可变容量压缩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收纳室包括:大径部,所述大径部从所述缸体的所述阀板一侧凹设;以及小径部,所述小径部的直径比所述大径部的直径小,且开口于所述大径部的底壁,
所述双金属片阀的外周缘配置于所述大径部的底壁与所述双金属片阀抵接构件之间,且被所述大径部的底壁和所述双金属片阀抵接构件支承。
9.如权利要求6或7所述的可变容量压缩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收纳室包括:大径部,所述大径部从所述缸体的所述阀板一侧凹设;以及小径部,所述小径部的直径比所述大径部的直径小,且开口于所述大径部的底壁,
所述双金属片阀的外周缘配置于所述大径部的底壁与所述双金属片阀抵接构件之间,且被所述大径部的底壁和所述双金属片阀抵接构件支承。
10.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可变容量压缩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收纳室包括筒状的阀外壳,所述阀外壳的外周面与所述收纳室的内周面密闭嵌合,并配置于所述收纳室内,
在所述阀外壳的内周面形成有所述大径部和所述小径部。
11.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可变容量压缩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收纳室包括筒状的阀外壳,所述阀外壳的外周面与所述收纳室的内周面密闭嵌合,并配置于所述收纳室内,
在所述阀外壳的内周面形成有所述大径部和所述小径部。
12.如权利要求8、10和11中任一项所述的可变容量压缩机,其特征在于,
对所述双金属片阀的外周缘进行支承的所述底壁以随着朝向所述双金属片阀的径向外侧而远离所述双金属片阀抵接构件的方式倾斜。
13.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可变容量压缩机,其特征在于,
对所述双金属片阀的外周缘进行支承的所述底壁以随着朝向所述双金属片阀的径向外侧而远离所述双金属片阀抵接构件的方式倾斜。
CN201980040454.2A 2018-06-29 2019-06-19 可变容量压缩机 Active CN112334653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8-124676 2018-06-29
JP2018124676A JP6991107B2 (ja) 2018-06-29 2018-06-29 可変容量圧縮機
PCT/JP2019/024243 WO2020004168A1 (ja) 2018-06-29 2019-06-19 可変容量圧縮機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334653A CN112334653A (zh) 2021-02-05
CN112334653B true CN112334653B (zh) 2022-11-15

Family

ID=6898489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80040454.2A Active CN112334653B (zh) 2018-06-29 2019-06-19 可变容量压缩机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6991107B2 (zh)
CN (1) CN112334653B (zh)
WO (1) WO2020004168A1 (zh)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8338364A (ja) * 1995-06-13 1996-12-24 Toyota Autom Loom Works Ltd クラッチレス可変容量型圧縮機における容量制御構造
CN1174938A (zh) * 1996-06-19 1998-03-04 株式会社丰田自动织机制作所 可变容量压缩机及其组装方法
JPH1162823A (ja) * 1997-08-08 1999-03-05 Sanden Corp 可変容量圧縮機
CN101201046A (zh) * 2006-12-13 2008-06-18 株式会社丰田自动织机 可变排量压缩机
CN103807131A (zh) * 2012-11-02 2014-05-21 株式会社丰田自动织机 活塞式压缩机
CN106662087A (zh) * 2014-09-01 2017-05-10 三电控股株式会社 压缩机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269169B2 (ja) * 1993-04-01 2002-03-25 株式会社豊田自動織機 揺動斜板式可変容量圧縮機
JP2008144701A (ja) * 2006-12-12 2008-06-26 Sanden Corp 可変容量型往復動圧縮機
JP6227995B2 (ja) * 2013-12-17 2017-11-08 サンデンホールディングス株式会社 可変容量型圧縮機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8338364A (ja) * 1995-06-13 1996-12-24 Toyota Autom Loom Works Ltd クラッチレス可変容量型圧縮機における容量制御構造
CN1174938A (zh) * 1996-06-19 1998-03-04 株式会社丰田自动织机制作所 可变容量压缩机及其组装方法
JPH1162823A (ja) * 1997-08-08 1999-03-05 Sanden Corp 可変容量圧縮機
CN101201046A (zh) * 2006-12-13 2008-06-18 株式会社丰田自动织机 可变排量压缩机
CN103807131A (zh) * 2012-11-02 2014-05-21 株式会社丰田自动织机 活塞式压缩机
CN106662087A (zh) * 2014-09-01 2017-05-10 三电控股株式会社 压缩机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20004168A1 (ja) 2020-01-02
JP6991107B2 (ja) 2022-01-12
CN112334653A (zh) 2021-02-05
JP2020002901A (ja) 2020-01-0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6663227B2 (ja) 可変容量圧縮機の容量制御弁
US20120301341A1 (en) Compressor
US8439652B2 (en) Suction throttle valve for variable displacement type compressor
JP2002031050A (ja) 圧縮機
CN112334653B (zh) 可变容量压缩机
JP5697024B2 (ja) 圧縮機
US20150252797A1 (en) Variable-Capacity Compressor
JP7185560B2 (ja) 可変容量圧縮機
CN112313413B (zh) 可变容量压缩机
CN109937300B (zh) 可变容量压缩机
JP6469994B2 (ja) 圧縮機
JP6192369B2 (ja) 往復動式圧縮機
WO2021015116A1 (ja) 可変容量圧縮機の制御弁
CN110770440B (zh) 可变容量压缩机的控制阀
JP7028402B2 (ja) 可変容量圧縮機
US20040202551A1 (en) Variable displacement compressor
JP7213700B2 (ja) 圧縮機
JP7052964B2 (ja) 可変容量圧縮機
JP2016169700A (ja) 可変容量圧縮機
JP2021038703A (ja) 往復動型圧縮機
WO2017130843A1 (ja) 圧縮機
KR20210118664A (ko) 사판식 압축기
KR20210105247A (ko) 압축기
JP2015209785A (ja) 圧縮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21201

Address after: Ise City Shou Qi Japanese qunma County town 20 times

Patentee after: SANDEN Corp.

Address before: Gunma

Patentee before: SANDEN AUTOMOTIVE CONPONENTS Corp.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