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334619A - 作业车辆的驾驶室 - Google Patents

作业车辆的驾驶室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334619A
CN112334619A CN201980043478.3A CN201980043478A CN112334619A CN 112334619 A CN112334619 A CN 112334619A CN 201980043478 A CN201980043478 A CN 201980043478A CN 112334619 A CN112334619 A CN 11233461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oor
side link
lid
cab
protrus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80043478.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2334619B (zh
Inventor
江口智之
林部泰一郎
齐藤俊
大津隆
村上大河
田川智香子
力丸隆平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Komatsu Ltd
Original Assignee
Komatsu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Komatsu Ltd filed Critical Komatsu Ltd
Publication of CN11233461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33461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233461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334619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2HYDRAULIC ENGINEERING; FOUNDATIONS; SOIL SHIFTING
    • E02FDREDGING; SOIL-SHIFTING
    • E02F9/00Component parts of dredgers or soil-shifting machines, not restricted to one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E02F3/00 - E02F7/00
    • E02F9/16Cabins, platforms, or the like, for drivers
    • E02F9/163Structures to protect drivers, e.g. cabins, doors for cabins; Falling object protection structure [FOPS]; Roll over protection structure [ROP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ining & Mineral Resources (AREA)
  • Civi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tructural Engineering (AREA)
  • Component Parts Of Construction Machinery (AREA)
  • Air-Conditioning For Vehicles (AREA)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作业车辆的驾驶室(8)具备:驾驶室本体(11),该驾驶室本体形成有出入口(21)以及换气口(22);车门(12),该车门开闭出入口(21);盖部(13),该盖部开闭换气口(22);连杆机构(14),该连杆机构将车门(12)和盖部(13)连结,以在打开车门(12)时使盖部(13)打开,且在关闭车门(12)时使盖部(13)关闭;封闭时机调整部(15),该封闭时机调整部在关闭车门(12)的动作的第一阶段使盖部(13)的关闭动作停止,在第一阶段后的关闭车门(12)的动作的第二阶段实施盖部(13)的关闭动作。

Description

作业车辆的驾驶室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作业车辆的驾驶室。
本申请基于2018年8月3日申请的日本特愿2018-147031号主张优先权,并将其内容援引于此。
背景技术
在矿山现场或土木现场运转的自卸卡车等作业车辆的驾驶室为了防止沙尘从外部进入或维持通过空调等调整的室内温度而要求高气密性。专利文献1公开了如下结构:在检测到车门的打开动作时使形成于驾驶室的换气口打开工作,在检测到车门的关闭动作时使换气口关闭工作。在该结构中,在关闭驾驶室的车门时,驾驶室内的空气通过换气口流出,由此抑制驾驶室内的气压瞬间上升。由此,能够以较小的力关闭驾驶室的车门。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4-142667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在专利文献1的结构中,为了检测车门的开闭动作或是开闭换气口,需要使用传感器或螺线管等电气设备。但是,作业车辆在沙尘多的现场进行运转,另外,运转中的车辆振动也多。因此,要求电气设备在严酷的环境下可靠地工作。因此,存在如下问题:需要针对电气设备的耐久性采取相关的对策,使得驾驶室的制造成本变高。
本发明是鉴于这样的技术问题而作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以低成本容易地关闭驾驶室的车门且能够维持驾驶室的密闭性的作业车辆的驾驶室。
用于解决技术问题的手段
本发明的一方式的作业车辆的驾驶室具备:驾驶室本体,该驾驶室本体形成有出入口以及换气口;车门,该车门开闭所述出入口;盖部,该盖部开闭所述换气口;连杆机构,该连杆机构将所述车门和所述盖部连结,以在打开所述车门时使所述盖部打开,且在关闭所述车门时使所述盖部关闭;封闭时机调整部,该封闭时机调整部在关闭所述车门的动作的第一阶段使所述盖部的关闭动作停止,在所述第一阶段后的关闭所述车门的动作的第二阶段实施所述盖部的关闭动作。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够以低成本容易地关闭驾驶室的车门,且能够维持驾驶室的密闭性。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具备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驾驶室的自卸卡车的侧视图。
图2是示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驾驶室的主要部分的俯视剖视图。
图3是图2的III-III剖视图。
图4是图2的IV-IV剖视图。
图5是示出驾驶室所具备的封闭时机调整部的立体图。
图6是示出在图2~图5所示的结构中关闭车门的动作的过程的示意图。
图7是示出在图2~图5所示的结构中关闭车门的动作的过程的示意图。
图8是示出在图2~图5所示的结构中关闭车门的动作的过程的示意图。
图9是示出在图2~图5所示的结构中打开车门的动作的过程的示意图。
图10是示出在图2~图5所示的结构中打开车门的动作的过程的示意图。
图11是示出在图2~图5所示的结构中打开车门的动作的过程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图1~图11对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详细地进行说明。本实施方式的驾驶室设置于图1所例示的自卸卡车1。首先,对自卸卡车1进行说明。
<自卸卡车>
如图1所示,自卸卡车1是作业车辆,是以轴线O为中心将前车架2与后车架3摆动自如地连结的铰接型的自卸卡车。
在后车架3上,设有后轮4以及倾卸车身5。倾卸车身5相对于后车架3起伏自如地设置。倾卸车身5由作为液压致动器的翻斗缸6驱动。
在前车架2上,设有前轮7、驾驶室8(驾驶舱)以及发动机室9。发动机室9配置在驾驶室8的前方,且由外装罩10覆盖。
<驾驶室>
如图1~图4所示,驾驶室8具备驾驶室本体11、车门12、盖部13、连杆机构14和封闭时机调整部15。
<驾驶室本体>
如图2、图4所示,驾驶室本体11形成为箱状,在内部具有空间。在驾驶室本体11上,形成有用于供作业车辆的驾驶员等出入驾驶室8的出入口21以及用于使空气出入驾驶室8内外的换气口22。
出入口21和换气口22可以形成在驾驶室本体11的任意部位。在本实施方式中,出入口21形成在驾驶室本体11的侧壁部23。换气口22形成在驾驶室本体11的底壁部24。即,换气口22开设在底壁部24的内表面24a。换气口22将驾驶室本体11的内部的空间与驾驶室本体11的外部的空间连通。
换气口22可以形成在底壁部24的任意位置。本实施方式的换气口22形成在不被出入驾驶室8的驾驶员等踩踏的位置。具体而言,相对于出入口21,换气口22沿着底壁部24的内表面24a位于与之在与出入口21开口的方向(Y轴方向;以下也称为第二方向)正交的方向(X轴方向;以下也称为第一方向)上隔开间隔的位置。注意,与Y轴方向以及X轴方向双方正交的方向是与底壁部24的内表面24a正交的驾驶室本体11的高度方向(Z轴方向;以下也称为第三方向)。
<车门>
如图2所示,车门12开闭驾驶室本体11的出入口21。本实施方式的车门12可旋转地安装于驾驶室本体11的侧壁部23。轴25(车门旋转轴25)使车门12相对于侧壁部23旋转,其在驾驶室本体11的高度方向(Z轴方向)上延伸。车门旋转轴25位于沿第一方向排列的出入口21和换气口22之间。车门12通过以从出入口21向驾驶室本体11的外侧离开的方式旋转,将驾驶室本体11的出入口21开放。
<盖部>
如图2、图4所示,盖部13开闭驾驶室本体11的换气口22。本实施方式的盖部13可旋转地安装于驾驶室本体11的底壁部24。轴26(盖部旋转轴26)连结盖部13和底壁部24并使盖部13相对于底壁部24旋转,其沿着底壁部24的内表面24a在出入口21开口的方向(Y轴方向)上延伸。盖部旋转轴26位于沿第一方向排列的出入口21和换气口22之间。盖部13通过重叠配置在底壁部24的内表面24a上来封闭驾驶室本体11的换气口22。即,盖部13通过其关闭动作来封闭换气口22,由此隔断驾驶室本体11的内部的空间和驾驶室本体11的外部的空间。盖部13可以形成为任意形状。本实施方式的盖部13形成为俯视视角下呈矩形的平板状。俯视视角下的盖部13的一边与盖部旋转轴26平行。在以下的说明中,有时将与盖部13的板厚方向正交且离开盖部旋转轴26的方向称为盖部13的长度方向。
<连杆机构>
如图2~图4所示,连杆机构14将车门12和盖部13连结,以在打开车门12时使盖部13打开,且在关闭车门12时使盖部13关闭。本实施方式的连杆机构14具备车门侧连杆31以及盖侧连杆32。车门侧连杆31以及盖侧连杆32分别延伸形成为直线状。
车门侧连杆31以车门侧连杆31的长度方向的第一端部31a为中心可摆动地连结于车门12。车门侧连杆31例如可以与车门12直接连结。本实施方式的车门侧连杆31经由与车门侧连杆31一起构成连杆机构14的第一连杆部件33、第二连杆部件34与车门12连结。
第一连杆部件33形成为L形。第一连杆部件33以第一连杆部件33的长度方向的第一端部33a为中心可摆动地连结于车门12。第一连杆部件33能够以与车门旋转轴25平行的第一旋转轴35为中心相对于车门12进行摆动。
第二连杆部件34延伸形成为直线状。第二连杆部件34以第二连杆部件34的长度方向的第一端部34a为中心可摆动地连结于第一连杆部件33的第二端部33b。第一连杆部件33与第二连杆部件34能够以与车门旋转轴25平行的第二旋转轴36为中心相互摆动。
本实施方式的车门侧连杆31以车门侧连杆31的长度方向的第一端部31a为中心可摆动地连结于上述第二连杆部件34的第二端部34b。车门侧连杆31与第二连杆部件34能够以第三旋转轴37为中心相互摆动,第三旋转轴37沿着驾驶室本体11的内表面24a在与第一方向正交的第二方向(Y轴方向)上延伸。
车门侧连杆31的第一端部31a相对于驾驶室本体11仅能在第一方向上移动。具体对这一点来说,如图2、图3所示,在车门侧连杆31的第一端部31a和第二连杆部件34的第二端部34b之间设置有导轨部38。导轨部38仅引导车门侧连杆31的第一端部31a以及第二连杆部件34在第一方向上移动。具体而言,在导轨部38上,形成有沿第一方向延伸的长孔38a。连结车门侧连杆31与第二连杆部件34的第三旋转轴37被插入长孔38a中。由此,车门侧连杆31的第一端部31a以及第二连杆部件34相对于驾驶室本体11仅能在第一方向上移动。例如,车门侧连杆31的第一端部31a以及第二连杆部件34根据关闭车门12的动作而朝向第一方向的盖部13侧移动。
上述导轨部38固定在驾驶室本体11上。具体而言,导轨部38经由后述的带狭缝板材61固定在底壁部24的内表面24a上。
如图2、图4所示,盖侧连杆32以盖侧连杆32的长度方向的第一端部32a为中心可摆动地连结于盖部13。盖侧连杆32能够以沿第二方向延伸的第四旋转轴39为中心相对于盖部13进行摆动。本实施方式的盖侧连杆32与盖部13直接连结。盖侧连杆32的第一端部32a与盖部13的长度方向的中途部连结。
如图2~图4所示,盖侧连杆32的第二端部32b可摆动地连结于车门侧连杆31的第二端部31b。车门侧连杆31与盖侧连杆32能够以沿第二方向延伸的第五旋转轴40为中心相互摆动。
上述的车门侧连杆31和盖侧连杆32从车门12侧(出入口21侧)向盖部13侧(换气口22侧)沿第一方向依次排列。另外,车门侧连杆31的长度方向以车门侧连杆31的第二端部31b在第三方向上比第一端部31a更远离底壁部24的内表面24a的方式相对于底壁部24的内表面24a倾斜。
<封闭时机调整部>
封闭时机调整部15在关闭车门12的动作的第一阶段使盖部13的关闭动作停止,在第一阶段后的关闭车门12的动作的第二阶段实施盖部13的关闭动作。
如图3、图5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封闭时机调整部15具备形成在车门侧连杆31的第二端部31b上的狭缝孔51和形成在盖侧连杆32的第二端部32b上并插入狭缝孔51中的狭缝用突起52。
狭缝孔51沿车门侧连杆31的长度方向延伸形成。从车门侧连杆31的板厚方向即第二方向观察,狭缝孔51形成为长孔形状。狭缝孔51只要形成为至少供狭缝用突起52插入即可。本实施方式的狭缝孔51以沿第二方向贯通车门侧连杆31的方式形成。
狭缝用突起52在插入到狭缝孔51中的状态下能够在狭缝孔51的长度方向上移动。狭缝用突起52兼用作前述第五旋转轴40,即,狭缝用突起52将车门侧连杆31和盖侧连杆32可相互摆动地连结。
狭缝用突起52在关闭车门12的操作的第一阶段能够相对于狭缝孔51沿其长度方向移动。另外,狭缝用突起52在关闭车门12的动作的第二阶段到达狭缝孔51的长度方向的终止端53。狭缝孔51的终止端53位于车门侧连杆31的长度方向的第一端部31a侧。在以下的说明中,将在狭缝孔51的长度方向上位于与狭缝孔51的终止端53相反的一侧的狭缝孔51的端部称为狭缝孔51的开始端54。
如图4、图5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封闭时机调整部15还具有固定在驾驶室本体11上的第一突起部55和设置在盖侧连杆32上的第二突起部56。即,本实施方式的封闭时机调整部15具备狭缝孔51、狭缝用突起52、第一突起部55和第二突起部56。
本实施方式的第一突起部55经由后述的带狭缝板材61固定在底壁部24的内表面24a上。
第一突起部55在与底壁部24的内表面24a正交的方向(Z轴方向)上位于底壁部24的内表面24a与盖侧连杆32之间。另外,第一突起部55位于随着盖部13的开闭而在第一方向上移动的盖侧连杆32的第二端部32b的移动范围的中途。
第一突起部55在第一方向上朝向车门12侧具有被第二突起部56按压的被按压面57。被按压面57例如可以与底壁部24的内表面24a正交。在本实施方式中,被按压面57为:越是在Z轴方向上从底壁部24的内表面24a离开,越是在第一方向上从车门12侧朝向盖部13侧倾斜。即,被按压面57是相对于第三方向以规定的角度倾斜的面。
另外,第一突起部55具有在第一方向上朝向与被按压面57相反的一侧的倾斜面58。倾斜面58为:越是在Z轴方向上接近底壁部24的内表面24a,越是在第一方向上从车门12侧朝向盖部13侧倾斜。
本实施方式的第二突起部56从盖侧连杆32的第二端部32b朝向底壁部24的内表面24a突出。
第二突起部56通过朝向盖部13侧按压于第一突起部55来限制盖侧连杆32向关闭盖部13的方向的移动。例如,在车门12以及盖部13完全打开的状态下,第二突起56可以按压于第一突起55。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2、图4所例示,在车门12以及盖部13完全打开的状态下,第二突起部56位于相对于第一突起部55向车门12侧(第一方向侧)隔开间隔的位置。因此,第二突起部56在关闭盖部13的中途阶段被按压于第一突起部55。当前述狭缝用突起52通过车门侧连杆31的移动而到达狭缝孔51的长度方向的终止端53时,第二突起部56相对于第一突起部55的按压被解除。
<弹性部件>
如图4所示,本实施方式的驾驶室8还具备弹性部件16。弹性部件16设置在盖部13和驾驶室本体11之间。弹性部件16通过弹性力向关闭盖部13的方向施力。弹性部件16可以是扭簧或橡胶等。本实施方式的弹性部件16是螺旋弹簧。弹性部件16的第一端安装在盖部13的与换气口22对置的对置面13a上。弹性部件16的第二端安装在驾驶室本体11的配置在换气口22的外侧的安装部27上。如图4所例示,安装部27可以与底壁部24分开形成并固定在底壁部24,也可以例如与底壁部24一体形成。通过像这样安装弹性部件16,能够防止弹性部件16阻碍盖部13对换气口22的封闭。即,由于弹性部件16具有伸缩特性(弹性力),因此在盖部13的关闭动作的中途,弹性部件16产生收缩力,盖部13以盖部旋转轴26为旋转轴而试图关闭。另外,在盖部13的关闭动作完成的状态(盖部13堵住换气口22的状态)下弹性部件16也产生收缩力,盖部13维持换气口22的封闭。
注意,在弹性部件16为扭簧或盘簧的情况下,弹性部件16例如可以安装在设置于盖部13与驾驶室本体11之间的盖部旋转轴26上。
如图2~图5所示,本实施方式的驾驶室8还具备带狭缝板材61,该带狭缝板材61固定在驾驶室本体11上,且在第二方向上介于车门侧连杆31和盖侧连杆32之间。在带狭缝板材61上形成有狭缝62,该狭缝62在第二方向上贯通并供狭缝用突起52(第五旋转轴40)插入。狭缝62是为了使狭缝用突起52的与车门12的开闭动作相伴的移动范围变得适当而形成的。
如图4、图5所示,本实施方式的驾驶室8还具备固定在驾驶室本体11上的支承部63。支承部63从底壁部24的内表面24a侧支承第二突起部56。支承部63在第一方向上配置于在车门12侧与第一突起部55相邻的位置。支承部63具有支承面64,该支承面64以与底壁部24的内表面24a平行的方式在第一方向上延伸,且支承第二突起部56。支承部64位于比第一突起部55(特别是被按压面57)更靠底壁部24内表面24a侧的位置。被按压面57和支承面64连续且相连。在图4、图5中,支承部63与第一突起部55一体地形成,但不限定于此。
<作用效果>
接着,参照图6~图11对本实施方式的驾驶室8的动作进行说明。在图6~图11中,为了说明驾驶室8的动作,将图2~图4中所示的驾驶室8的构造加以简化或者改变并示出。首先,参照图6~图8对关闭车门12时的动作进行说明。
如图6所示,在车门12以及盖部13完全打开的状态下,第二突起部56位于相对于第一突起部55向车门12侧隔开间隔的位置。另外,通过弹性部件16的弹性力,狭缝用突起52到达了狭缝孔51的开始端54。因此,在从车门12以及盖部13完全打开的状态,如箭头ND1所示那样关闭车门12时,如图6、图7所示,在第二突起部56被按压在第一突起部55上之前,一直如箭头NC1所示那样,与车门12的关闭动作连动地实施盖部13的关闭动作。此时,第二突起部56既可以位于远离支承部63的支承面64的位置,也可以配置在支承部63的支承面64上。
如图7所示,在第二突起部56被按压在第一突起部55上的状态下,盖侧连杆32向关闭盖部13的方向的移动被限制。即,盖部13的关闭动作停止。在该状态下,在如箭头ND1所示那样继续进行车门12的关闭动作时,车门侧连杆31的第一端部31a在第一方向上如箭头N所示那样朝向盖部13侧移动。因此,车门侧连杆31相对于盖侧连杆32进行移动,以使狭缝用突起52从狭缝孔51的开始端54朝向终止端53移动。由此,能够使盖部13的关闭动作停止,同时又能够实施车门12的关闭动作。该阶段中的动作相当于前述的关闭车门12的动作的第一阶段。
之后,如图8所示,通过进一步继续箭头ND1所示的车门12的关闭动作,在狭缝用突起52到达狭缝孔51的终止端53时,解除第二突起部56相对于第一突起部55的按压。以下,对这一点具体进行说明。
车门侧连杆31的长度方向以车门侧连杆31的第二端部31b位于比第一端部31a更远离底壁部24的内表面24a的位置的方式,相对于底壁部24的内表面24a倾斜。因此,在狭缝用突起52到达狭缝孔51的终止端53之后,若车门侧连杆31的第一端部31a随着车门12的关闭动作进一步在第一方向上朝向盖部13侧移动,则车门侧连杆31以该第一端部31a为中心进行旋转,以使车门侧连杆31的第二端部31b以及包括第二突起部56在内的盖侧连杆32的第二端部32b向远离底壁部24的内表面24a的方向移动。由此,解除第二突起部56相对于第一突起部55的按压。
注意,在第一突起部55的被按压面57如图4所例示那样倾斜的情况下,即使盖侧连杆32的摆动中心(即第四旋转轴39)位于比第一突起部55更靠近底壁部24的内表面24a的位置,也能够顺利地解除第二突起部56相对于第一突起部55的按压。
当随着车门12的关闭动作而解除了第二突起部56相对于第一突起部55的按压时,允许盖侧连杆32向关闭盖部13的方向(箭头NC1所示的方向)的移动。在该状态下,由于狭缝用突起52到达了狭缝孔51的终止端53,因此通过与箭头ND1所示的车门12的关闭动作相伴的车门侧连杆31的移动,能够将盖侧连杆32向盖部13侧推压。由此,能够实施盖部13的关闭动作,通过盖部13来封闭换气口22。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盖部13被弹性部件16的弹性力向关闭盖部13的方向施力,因此能够通过盖部13在换气口22迅速且可靠地封闭换气口22。该阶段中的动作相当于前述的关闭车门12的动作的第二阶段。
由此,完成关闭车门12以及盖部13的动作。
在关闭车门12动作的第二阶段,第二突起部56相对于第一突起部55的按压的解除可以如图8所例示那样在即将通过车门12封闭驾驶室本体11的出入口21之前进行,也可以例如在通过车门12封闭驾驶室本体11的出入口21的同时进行。在即将封闭驾驶室本体11的出入口21之前进行第二突起部56的按压的解除的情况下,能够同时封闭出入口21以及换气口22。另外,在与封闭驾驶室本体11的出入口21的同时进行第二突起部56的按压的解除的情况下,能够在封闭出入口21之后立即封闭换气口22。即,换气口22不会比出入口21先被封闭。
在车门12以及盖部13完全关闭的状态下,第二突起部56在第一方向上位于比第一突起部55的被按压面57更靠盖部13侧的位置。第二突出部56可以隔开间隔地配置在第一突出部55的倾斜面58的上方。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突起部56如图9所例示那样配置在第一突起部55的倾斜面58上。
接着,参照图9~图11对打开车门12时的动作进行说明。
如图9所示,在从车门12以及盖部13完全关闭的状态向箭头ND2所示的方向打开车门12时,车门侧连杆31的第一端部31a被拉向车门12侧而在第一方向上移动。由此,狭缝用突起52位于狭缝孔51的开始端54,盖侧连杆32与车门侧连杆31一起在第一方向上朝向车门12侧移动。此时,由于盖侧连杆32的第二突起部56配置在第一突起部55的倾斜面58上,因此上述的盖侧连杆32的移动不会被第一突起部55阻碍。随着该盖侧连杆32的移动,打开盖部13的力作用于盖部13而克服弹性部件16的弹性力,盖部13向箭头NC2所示的方向打开。
之后,如图10所示,若进一步向箭头ND2所示的方向打开车门12,使得盖侧连杆32的第二突起部56在第一方向上移动到比第一突起部55更靠车门12侧的位置,则第二突起部56配置在支承部63的支承面64上,第二突起部56相对于第一突起部55的被按压面57位于车门12侧。在该状态下,即使盖部13由于弹性部件16的弹性力等而试图向关闭方向移动,第二突起部56也被按压在第一突起部55的被按压面57上。因此,能够防止盖部13以及车门12因弹性部件16的弹性力等而关闭。
然后,如图11所示,通过进一步向箭头ND2所示的方向打开车门12,能够完全打开车门12以及盖部13。
如以上说明,根据本实施方式的驾驶室8,使盖部13的开闭与车门12的开闭连动的设备是作为机械设备的连杆机构14,因此,与电气设备的情况相比,对沙尘和自卸卡车的振动的耐久性高。由此,能够将驾驶室8的制造成本抑制得较低。另外,在实施方式的驾驶室8中,由于电气设备所需的电源也是不需要的,因此,例如,即使不起动发动机以向电气设备供给电力,也能够容易地关闭车门12以及盖部13。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的驾驶室8,在关闭车门12的动作的第一阶段,通过封闭时机调整部15来停止盖部13的关闭动作。即,即使继续进行车门12的关闭动作,也能够将盖部13保持在大幅度打开的状态。因此,在第一阶段,能够将驾驶室8内的空气高效地从换气口22向驾驶室8的外部排出。由此,在关闭车门12时能够有效地抑制驾驶室8内的气压上升。因此,能够以较小的力容易地关闭驾驶室8的车门12。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的驾驶室8,在关闭驾驶室8的车门12的动作的第二阶段,通过封闭时机调整部15和弹性部件16来实施盖部13的关闭动作。因此,能够在车门12封闭出入口21的同时或者在车门12刚刚封闭出入口21之后,通过盖部13迅速地封闭换气口22。由此,能够有效地抑制存在于驾驶室8的外部的沙尘等异物通过换气口22侵入驾驶室8内。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的驾驶室8,封闭时机调整部15具有形成在车门侧连杆31上的狭缝孔51和形成在盖侧连杆32上的狭缝用突起52。
因此,在关闭车门12的动作的第一阶段,即使车门侧连杆31随着关闭车门12的动作而移动,也能够通过使盖侧连杆32的狭缝用突起52沿车门侧连杆31的狭缝孔51的长度方向移动来使车门侧连杆31相对于盖侧连杆32移动。由此,能够防止盖侧连杆32与关闭车门12的动作连动地移动。即,能够在关闭车门12的动作的第一阶段使盖部13的关闭动作停止。
另一方面,在关闭车门12的动作的第二阶段,通过使盖侧连杆32的狭缝用突起52到达狭缝孔51的长度方向的终止端53,能够使盖侧连杆32与车门侧连杆31的移动连动地移动。即,能够与关闭车门12的动作连动地实施盖部13的关闭动作。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的驾驶室8,封闭时机调整部15除了狭缝孔51以及狭缝用突起52之外,还具备固定于驾驶室本体11的第一突起部55和设置于盖侧连杆32的第二突起部56。因此,在狭缝用突起52未到达狭缝孔51的长度方向的终止端53的状态下,通过使盖侧连杆32的第二突起部56按压在第一突起部55上,能够可靠地防止盖侧连杆32与车门侧连杆31一起移动。即,能够可靠地防止在关闭车门12的动作的第一阶段实施盖部13的关闭动作。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的驾驶室8,在盖部13和驾驶室本体11之间,设置有通过弹性力向关闭盖部13的方向施力的弹性部件16。因此,能够通过弹性部件16的弹性力迅速且可靠地关闭盖部13。通过迅速地关闭盖部13,能够进一步抑制沙尘等异物通过换气口22侵入驾驶室8内。而且,即使在盖部13关闭的状态下,由于通过弹性部件16的弹力维持封闭换气口22的状态,因此也可维持驾驶室8的内部空间的气密性。
<其他实施方式>
以上,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在不脱离本发明的技术思想的范围内可以适当变更。
本发明的驾驶室8例如也可以不具备弹性部件16。盖部13例如可以设置成在关闭盖部13的方向上作用其重力。在该情况下,能够利用重力来代替弹性力而关闭盖部13。
另外,在本发明的驾驶室8中,也可以不对盖部13向关闭盖部13的方向作用弹性力或重力。即使在这样的情况下,在解除了第二突起部56相对于第一突起部55的按压时,狭缝用突起52也会到达狭缝孔51的终止端53,从而能够通过与车门12的关闭动作相伴的车门侧连杆31的移动,将盖侧连杆32向盖部13侧推压。由此,能够实施盖部13的关闭动作。
在本发明的驾驶室8中,换气口22例如可以与出入口21同样地形成在驾驶室本体11的侧壁部23。在该情况下,连杆机构14和封闭时机调整部15不与底壁部24的内表面24a对应地设置,而与侧壁部23的内表面对应地设置即可。
本发明的驾驶室不限定于在铰接型的自卸卡车中应用,而可以在例如刚性型的自卸卡车、液压挖掘机、推土机、机动平地机、起重机等任意的作业车辆中应用。
附图标记说明
1…自卸卡车
8…驾驶室
11…驾驶室本体
12…车门
13…盖部
14…连杆机构
15…封闭时机调整部
16…弹性部件
21…出入口
22…换气口
23…侧壁部
24…底壁部
24a…内表面
31…车门侧连杆
32…盖侧连杆
33…第一连杆部件
34…第二连杆部件
38…导轨部
51…狭缝孔
52…狭缝用突起
53…终止端
54…开始端
55…第一突起部
56…第二突起部
57…被按压面
58…倾斜面

Claims (5)

1.一种作业车辆的驾驶室,其中,具备:
驾驶室本体,该驾驶室本体形成有出入口以及换气口;
车门,该车门开闭所述出入口;
盖部,该盖部开闭所述换气口;
连杆机构,该连杆机构将所述车门和所述盖部连结,以在打开所述车门时使所述盖部打开,且在关闭所述车门时使所述盖部关闭;
封闭时机调整部,该封闭时机调整部在关闭所述车门的动作的第一阶段使所述盖部的关闭动作停止,在所述第一阶段后的关闭所述车门的动作的第二阶段实施所述盖部的关闭动作。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作业车辆的驾驶室,其中,
所述连杆机构具备:
车门侧连杆,该车门侧连杆以该车门侧连杆的第一端部为中心可摆动地连结于所述车门;
盖侧连杆,该盖侧连杆以该盖侧连杆的第一端部为中心可摆动地连结于所述盖部,且该盖侧连杆的第二端部可摆动地连结于车门侧连杆的第二端部;
所述封闭时机调整部具备:
狭缝孔,该狭缝孔在所述车门侧连杆的第二端部沿所述车门侧连杆的长度方向延伸形成;
狭缝用突起,该狭缝用突起形成于所述盖侧连杆的第二端部且插入所述狭缝孔中,该狭缝用突起在所述第一阶段能够在所述狭缝孔的长度方向上移动,且在所述第二阶段到达所述狭缝孔的长度方向的终止端。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作业车辆的驾驶室,其中,
所述封闭时机调整部还具备:
第一突起部,该第一突起部固定在所述驾驶室本体上;
第二突起部,该第二突起部设置在所述盖侧连杆上,且通过朝向所述盖部侧按压于所述第一突起部来限制所述盖侧连杆的移动;
在所述狭缝用突起到达了所述狭缝孔的长度方向的终止端时,所述第二突起部相对于所述第一突起部的按压被解除。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作业车辆的驾驶室,其中,
所述车门、所述车门侧连杆、所述盖侧连杆和所述盖部在第一方向上依次排列,所述第一方向是沿着所述驾驶室本体的开设所述换气口的内表面的方向,
所述车门侧连杆的长度方向以所述车门侧连杆的第二端部位于比所述车门侧连杆的第一端部更远离所述内表面的位置的方式相对于所述内表面倾斜,
所述车门侧连杆的第一端部相对于所述驾驶室本体仅能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移动,且所述车门侧连杆的第一端部根据关闭所述车门的动作而朝向所述盖部侧移动,
所述第一突起部固定在所述驾驶室本体的所述内表面上,且位于所述盖侧连杆和所述内表面之间,
所述第二突起部从所述盖侧连杆的第二端部朝向所述内表面突出。
5.如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作业车辆的驾驶室,其中,
所述作业车辆的驾驶室具备弹性部件,该弹性部件设置在所述盖部和所述驾驶室本体之间,且通过弹性力向关闭所述盖部的方向施力。
CN201980043478.3A 2018-08-03 2019-06-26 作业车辆的驾驶室 Active CN112334619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8147031A JP7126402B2 (ja) 2018-08-03 2018-08-03 作業車両の運転室
JP2018-147031 2018-08-03
PCT/JP2019/025281 WO2020026648A1 (ja) 2018-08-03 2019-06-26 作業車両の運転室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334619A true CN112334619A (zh) 2021-02-05
CN112334619B CN112334619B (zh) 2022-07-12

Family

ID=6923167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80043478.3A Active CN112334619B (zh) 2018-08-03 2019-06-26 作业车辆的驾驶室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EP (1) EP3795754A4 (zh)
JP (1) JP7126402B2 (zh)
CN (1) CN112334619B (zh)
WO (1) WO2020026648A1 (zh)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4142667A (ja) * 2002-10-25 2004-05-20 Komatsu Ltd 作業車両運転室の半ドア防止装置
CN1693595A (zh) * 2004-04-30 2005-11-09 株式会社竹内制作所 工程机械的驾驶室
US20120003907A1 (en) * 2009-03-13 2012-01-05 Carlson Daniel D Vehicle vent valve assembly
CN203481659U (zh) * 2013-09-07 2014-03-12 杭州红箭电器制造有限公司 联动门式配电箱
JP2014218836A (ja) * 2013-05-09 2014-11-20 プレス工業株式会社 建設機械の前窓開閉装置
US20170232819A1 (en) * 2014-12-19 2017-08-17 Bayerische Motoren Werke Aktiengesellschaft Method for Controlling a Ventilation System for a Vehicle Interior
CN206922287U (zh) * 2017-07-21 2018-01-23 四川晨坤电气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方便检查的电气控制箱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113378Y2 (zh) * 1980-10-29 1986-04-25
JP2001294175A (ja) 2000-04-17 2001-10-23 Takeshi Maruhara 自動車の車室内気圧上昇防止装置およびその車室内気圧上昇防止方法
KR101616491B1 (ko) 2010-10-20 2016-04-28 마벨 월드 트레이드 리미티드 프리-어소시에이션 디스커버리
JP5410457B2 (ja) 2011-01-13 2014-02-05 日立建機株式会社 運転室内気圧上昇防止装置
US20140259928A1 (en) 2013-03-15 2014-09-18 Donald E. Morris Apparatus for reducing the force necessary to close a vehicle door
JP2018147031A (ja) 2017-03-01 2018-09-20 株式会社メガチップス 動作解析装置、情報受付システムおよび入力受付方法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4142667A (ja) * 2002-10-25 2004-05-20 Komatsu Ltd 作業車両運転室の半ドア防止装置
CN1693595A (zh) * 2004-04-30 2005-11-09 株式会社竹内制作所 工程机械的驾驶室
US20120003907A1 (en) * 2009-03-13 2012-01-05 Carlson Daniel D Vehicle vent valve assembly
JP2014218836A (ja) * 2013-05-09 2014-11-20 プレス工業株式会社 建設機械の前窓開閉装置
CN203481659U (zh) * 2013-09-07 2014-03-12 杭州红箭电器制造有限公司 联动门式配电箱
US20170232819A1 (en) * 2014-12-19 2017-08-17 Bayerische Motoren Werke Aktiengesellschaft Method for Controlling a Ventilation System for a Vehicle Interior
CN206922287U (zh) * 2017-07-21 2018-01-23 四川晨坤电气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方便检查的电气控制箱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3795754A1 (en) 2021-03-24
JP2020020239A (ja) 2020-02-06
WO2020026648A1 (ja) 2020-02-06
CN112334619B (zh) 2022-07-12
JP7126402B2 (ja) 2022-08-26
EP3795754A4 (en) 2022-03-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372200B (zh) 乘用车辆及其电动门
EP1306512B1 (en) An actuator assembly
KR100382823B1 (ko) 백호
KR101831479B1 (ko) 건설 기계의 사이드 카메라 설치 구조
KR101863743B1 (ko) 건설 기계
US20130031837A1 (en) Control of an access opening in a body of a vehicle
CN112105549B (zh) 作业机械用驾驶室以及作业机械
US8485586B2 (en) Back-up power for controlling an access opening in a body of a vehicle
KR20190141182A (ko) 차량용 록
CN112334619B (zh) 作业车辆的驾驶室
JP2000064348A (ja) 建設機械
JP3608157B2 (ja) 建設機械の電装品収納構造
JP4847974B2 (ja) バックホー
EP0971077B1 (en) Guard cover for construction machine
WO2015071194A1 (en) Construction machine
KR101939375B1 (ko) 트럭의 적재함용 자동덮개장치
US11773566B2 (en) Cab for work machine and work machine
KR101778827B1 (ko) 건설 기계
KR100383982B1 (ko) 화물차의 캐빈 틸팅장치
CN109203940B (zh) 组件板
JP5026948B2 (ja) 建設機械
EP1739239A1 (en) An earth moving machine
US20150007499A1 (en) Machine guard assembly with electronic disconnect for unobstructed engine hood opening
JP5054805B2 (ja) 建設機械
JPH08100443A (ja) 建設機械のキャブ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