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310307A - Oled显示面板 - Google Patents

Oled显示面板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310307A
CN112310307A CN202011132577.XA CN202011132577A CN112310307A CN 112310307 A CN112310307 A CN 112310307A CN 202011132577 A CN202011132577 A CN 202011132577A CN 112310307 A CN112310307 A CN 11231030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ayer
display panel
oled display
light emitting
distan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1132577.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汪博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Wuhan China Star Optoelectronics Semiconductor Display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Wuhan China Star Optoelectronics Semiconductor Display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Wuhan China Star Optoelectronics Semiconductor Display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Wuhan China Star Optoelectronics Semiconductor Display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11132577.X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2310307A/zh
Publication of CN11231030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310307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0/00Organic light-emitting devices
    • H10K50/8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10K50/805Electrodes
    • H10K50/82Cathode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0/00Organic light-emitting devices
    • H10K50/8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10K50/85Arrangements for extracting light from the devices
    • H10K50/856Arrangements for extracting light from the devices comprising reflective mean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9/00Integrated devices, or assemblies of multiple devices, comprising at least one organic light-emitting element covered by group H10K50/00
    • H10K59/10OLED displays
    • H10K59/12Active-matrix OLED [AMOLED] display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9/00Integrated devices, or assemblies of multiple devices, comprising at least one organic light-emitting element covered by group H10K50/00
    • H10K59/30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ulticolour light emission
    • H10K59/35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ulticolour light emission comprising red-green-blue [RGB] subpixels
    • H10K59/353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ulticolour light emission comprising red-green-blue [RGB] subpixels characterised by the geometrical arrangement of the RGB subpixels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OLED显示面板,该OLED显示面板包括:第一电极层、第二电极层、以及位于第一电极层和第二电极层之间的发光材料层,第一电极层包括全反射层,发光材料层包括红光发光层、绿光发光层和蓝光发光层;全反射层到蓝光发光层中心面的距离,大于全反射层到绿光发光层中心面的距离和/或全反射层到红光发光层中心面的距离。提高了OLED显示面板的发光效率,减小了OLED显示面板的功耗,同时减少了OLED显示面板的材料消耗量,降低了OLED显示面板的制备成本。

Description

OLED显示面板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显示领域,尤其涉及一种OLED显示面板。
背景技术
OLED(Organic Electroluminesecent Display,有机电致发光显示面板)由于具有自发光、反应快、视角广、亮度高、色彩艳、轻薄等优点,已经发展成为当今显示器领域的技术热点之一。
目前,OLED显示器主要采用顶发射结构,顶发射结构的OLED显示器一般包括阴极、阳极、以及位于阴极和阳极之间的有机发光材料层,阳极一般采用具有全反射特性的金属材料,阴极一般采用半反射半透明的导电材料。在OLED中,正电荷和负电荷分别从阳极和阴极注入到发光材料层中,并在发光材料层中结合发出光子,全反射的阳极和半反射半透明的阴极构成了光学微腔,光子在微腔中来回反射,形成某些固定波长光线强度增强,其他波长光线减弱的微腔效应。
在现有技术中,红色像素、绿色像素、蓝色像素均采用第二微腔结构,无法实现OLED显示面板的最佳发光效率。
因此,现有OLED显示面板存在发光效率有待提高的问题,需要解决。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OLED显示面板,以改进现有OLED显示面板存在发光效率有待提高的问题。
为解决以上问题,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如下:
本发明提供一种OLED显示面板,其包括第一电极层、第二电极层、以及位于所述第一电极层和所述第二电极层之间的发光材料层,所述第一电极层包括全反射层,所述发光材料层包括红光发光层、绿光发光层和蓝光发光层;
所述全反射层到所述蓝光发光层中心面的距离,大于所述全反射层到所述绿光发光层中心面的距离和/或所述全反射层到所述红光发光层中心面的距离。
在本发明提供的OLED显示面板中,所述OLED显示面板还包括调节层,所述调节层包括位于所述第一电极层和所述红光发光层之间的第一调节层、位于所述第一电极层和所述绿光发光层之间的第二调节层、以及位于所述第一电极层和所述蓝光发光层之间的第三调节层。
在本发明提供的OLED显示面板中,所述调节层为空穴传输层。
在本发明提供的OLED显示面板中,所述第一电极层包括反射层和第一金属层,所述第一金属层设置于所述反射层靠近所述发光材料层的一侧,所述第三调节层包括第四调节层和第五调节层,所述第五调节层设置于所述第一金属层靠近所述蓝光发光层的一侧。
在本发明提供的OLED显示面板中,所述第一调节层、所述第二调节层和所述第四调节层均为空穴传输层。
在本发明提供的OLED显示面板中,所述第五调节层的材料与所述第一金属层的材料相同,且为透光材料。
在本发明提供的OLED显示面板中,所述空穴传输层的厚度为为20纳米至180纳米。
在本发明提供的OLED显示面板中,所述红光发光层、所述绿光发光层的厚度为30纳米至60纳米,所述蓝光发光层的厚度为20纳米至50纳米。
在本发明提供的OLED显示面板中,所述全反射层到所述红光发光层中心面的距离为所述红光四分之一波长的奇数倍,所述全反射层到所述绿光发光层中心面的距离为所述绿光四分之一波长的奇数倍,所述全反射层到所述蓝光发光层中心面的距离为所述蓝光四分之一波长的奇数倍。
在本发明提供的OLED显示面板中,所述全反射层到所述蓝光发光层中心面的距离为蓝光波长的四分之三,且所述全反射层到所述红光发光层中心面的距离为红光波长的四分之一和/或所述全反射层到所述绿光发光层中心面的距离为绿光波长的四分之一。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OLED显示面板,所述OLED显示面板包括:第一电极层、第二电极层、以及位于所述第一电极层和所述第二电极层之间的发光材料层,所述第一电极层包括全反射层,所述发光材料层包括红光发光层、绿光发光层和蓝光发光层;所述全反射层到所述蓝光发光层中心面的距离,大于所述全反射层到所述绿光发光层中心面的距离和/或所述全反射层到所述红光发光层中心面的距离。提高了所述OLED显示面板的发光效率,减小了所述OLED显示面板的功耗,同时减少了所述OLED显示面板的材料消耗量,进而降低了所述OLED显示面板的制备成本。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通过对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详细描述,将使本申请的技术方案及其它有益效果显而易见。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OLED显示面板的第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OLED显示面板的第二种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红色像素、蓝色像素、绿色像素在不同微腔结构中的发光效率的模拟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案,对本发明实施方案和/或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的描述,显而易见的,下面所描述的实施方案和/或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方案和/或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方案和/或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方案和/或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方案和/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范围。
本发明所提到的方向用语,例如[上]、[下]、[左]、[右]、[前]、[后]、[内]、[外]、[侧]等,仅是参考附加图式的方向。因此,使用的方向用语是用以说明和理解本发明,而非用以限制本发明。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是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等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
针对现有液晶显示器存在背光模组不可挠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背光模组可以缓解这个问题。
本发明提供的OLED显示面板包括顶发光OLED显示面板和底发光OLED显示面板,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以顶发光OLED显示面板为例作进一步的解释说明。
在一种实施例中,请参照图1和图2,图1和图2分别示出了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OLED显示面板的两种结构示意图。如图所示,本发明提供的OLED显示面板包括:
衬底110,一般包括刚性衬底和柔性衬底,所述刚性衬底一般为玻璃衬底;所述柔性衬底通常包括第一有机衬底、无机衬底、以及第二无机衬底,所述第一有机衬底和所述第二有机衬底用于实现OLED显示面板的柔性性能,所述无机衬底用于维持所述柔性衬底的支撑性能,和防止OLED显示面板外的水氧进入所述显示OLED显示面板。
驱动电路层120,形成于所述衬底110上。所述驱动电路层120包括阵列设置的薄膜晶体管以及金属导线,所述薄膜晶体管与所述金属导线连接,共同构成所述OLED显示面板的驱动电路,用于驱动所述发光材料层150进行发光显示。驱动电路层120包括在衬底110上依次层叠设置的第一缓冲层121、半导体有源层122、第一绝缘层123、栅极金属层124、第二绝缘层125、源漏极层126,钝化层127、以及平坦化层128。所述半导体有源层122图案化形成薄膜晶体管的沟道,所述栅极金属层124图案化形成所述薄膜晶体管的栅极以及所述驱动电路的扫描线,所述源漏极层126图案化形成所述薄膜晶体管的源极、漏极以及所述驱动电路的数据线、电源线等。在如图1和图2所示的实施例中,所述薄膜晶体管为顶栅结构的薄膜晶体管,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薄膜晶体管也可以是底栅结构的薄膜晶体管;在如图1和图2所示的实施例中,所述薄膜晶体管为单栅结构的薄膜晶体管,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薄膜晶体管也可以是双栅、三栅结构的薄膜晶体管,在此不做限定。所述绝缘层125、所述钝化层127均为隔绝金属导电层,使位于其两侧的金属导电层电性绝缘。平坦化层128,用于平坦化所述驱动电路层120,为所述阳极层130的制备提供平坦的基底。
第一电极层210,形成于所述驱动电路层120上,所述第一电极层210图案化形成第一电极210,所述第一电极210是所述OLED显示面板的阳极,所述阳极通过贯穿所述钝化层127和所述平坦化层128的过孔与所述薄膜晶体管的源极或漏极电性连接。
在一种实施方案中,所述第一电极层210为氧化铟锡/金属银/氧化铟锡(ITO/Ag/ITO)构成的叠层结构,所述金属银层为全反射层212。在其他实施方案中,所述第一电极层210可以包括其他导电性良好的金属材料或合金材料,且所述第一电极层210也可以是其他具有全反射性能的膜层结构。
像素定义层220,形成于所述驱动电路层120和所述第一电极层210上,图案化形成像素定义区,所述像素定义区对应于所述第一电极210,所述像素定义区位于所述第一电极210上且露出所述第一电极210。
发光材料层230,形成于所述第一电极210上,包括在所述第一电极210上依次层叠设置的空穴传输层231、发光层232、以及电子传输层233。其中,所述空穴注入层231和所述发光层232均形成于所述像素定义区内,所述电子传输层233可以形成于所述像素定义区内,也可以是平铺于所述像素定义层220和所述发光层232上。为了能够提高电子和空穴注入发光材料层的效率,发光材料层230还可以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二电极层与电子传输层233之间的电子注入层,以及设置在所述空穴传输层231与所述第一电极层210之间的空穴注入层。
所述空穴传输层231为具备高的空穴迁移率、高的热稳定性和良好的电子和激子阻挡能力的材料。在一种实施方案中中,所述空穴传输层231的材料为有机小分子2TNATA、NPB、TAPC中的一种或几种,空穴传输层231的厚度为20纳米至180纳米。
所述发光层232包括红光发光层2321、绿光发光层2322、蓝光发光层2323。所述红光发光层2321和所述绿光发光层2322的厚度为30纳米至60纳米,所述蓝光发光层的厚度为20纳米至50纳米。
电子传输层233为具备高的电子迁移率、高的热稳定性和良好的空穴和激子阻挡能力的材料。在一种实施方案中,电子传输层233的材料为TPBi、BPhen、TmPyPB中的一种或几种,电子传输层233的厚度为20纳米至80纳米。
第二电极层240,平铺于所述像素定义层220以及所述发光材料层230上。所述第二电极240是所述OLED显示面板的阴极,所述第二电极层240对光线具有半透过半反射的作用。在一种实施方案中,所述第二电极层240的材料为镱(Yb)、钙(Ca)、镁(Mg)、银(Ag)或其合金中的一种或几种。优选摩尔比10:1的AgMg合金,所述第二电极层的厚度为8纳米至20纳米。
封装层300,形成于所述第二电极层240上,用于封装所述OLED显示面板,防止外界的水氧进入所述发光功能层200,所述封装层300一般包括第一无机层、第二无机层、以及位于第一无机层和第二无机层之间的有机层。
当向所述第一电极210和所述第二电极240施加工作电压时,所述第一电极210中的空穴和所述第二电极240中的电子均注入到所述发光层232中;空穴和电子在所述发光层232中相遇,二者复合在一起形成电子-空穴对,并释放出能量;该能量以光的形式发出,经过所述发光层232中的不同光子而显示为不同颜色的光,并从所述发光功能层200的两侧均匀的射出。
全反射层212和半反射半透明的阴极层240构成了光学微腔结构,所述微腔是一种光学微腔,由所述发光层232中产生并向外发射的光子,会在光学微腔中来回反射,由于所述光学微腔的微腔效应,所述光子在所述光学微腔中来回反射,使得最终从所述第二电极240射出的某些固定波长的光线增强,而其他波长光线减弱。光学微腔的长度通常是通过位于所述第一电极层210和所述发光层232之间的调节层来进行调节的。
在一钟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所述调节层为所述空穴传输层231,包括位于所述第一电极层210和所述红光发光层2321之间的第一调节层、位于所述第一电极层210和所述绿光发光层2322之间的第二调节层、以及位于所述第一电极层210和所述蓝光发光层2323之间的第三调节层。通过调控所述第一调节层的厚度可以控制红色像素(R)对应的光学微腔的腔长,即控制所述红色发光层2321中心面到所述反射层212之间的距离;通过调控所述第二调节层的厚度可以控制绿色像素(G)对应的光学微腔的腔长,即控制所述绿色发光层2322中心面到所述反射层212之间的距离;通过调控所述第三调节层的厚度可以控制蓝色像素(B)对应的光学微腔的腔长,即控制所述蓝色发光层2323中心面到所述反射层212之间的距离。
可分别采用红色像素(R)、绿色像素(G)和蓝色像素(B)对应的精细掩模版,通过真空热蒸镀工艺在像素定义区内、第一电极210上沉积红色像素(R)、绿色像素(G)和蓝色像素(B)对应厚度的空穴传输层231,从而使红色像素(R)、绿色像素(G)和蓝色像素(B)对应的微腔结构,满足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OLED显示面板的结构设计。
在另一种实施方案中,如图2所示,所述调节层包括位于所述第一电极层210和所述红光发光层2321之间的第一调节层、位于所述第一电极层210和所述绿光发光层2322之间的第二调节层、以及位于所述第一电极层210和所述蓝光发光层2323之间的第四调节层和第五调节层214。所述第一调节层、所述第二调节层和所述第四调节层均为空穴传输层,所述第五调节层214设置于所述第一电极层210靠近所述蓝色发光层2323的一侧,且与所述第一电极层210靠近所述蓝色发光层2323侧的表面材料相同,以所述第一电极210为氧化铟锡/银/氧化铟锡的叠层结构为例,所述第五调节层214的材料为氧化铟锡。
通过调控所述第一调节层的厚度可以控制红色像素(R)对应的光学微腔的腔长,即控制所述红色发光层2321中心面到所述反射层212之间的距离;通过调控所述第二调节层的厚度可以控制绿色像素(G)对应的光学微腔的腔长,即控制所述绿色发光层2322中心面到所述反射层212之间的距离;通过综合调控所述第四调节层和所述第五调节层214的厚度可以控制蓝色像素(B)对应的光学微腔的腔长,即控制所述蓝色发光层2323中心面到所述反射层212之间的距离。
本实施方案通过在所述蓝色子像素(B)内的空穴传输层和所述第一电极210之间增设第五调节层214,所述第五调节层214的材料与所述第一电极210靠近所述发光层侧的材料相同,所述第五调节层214的材料成本小于所述空穴传输层的材料成本,所述第五调节层214与所述空穴传输层共同作用,调节所述蓝色子像素(B)对应的光学微腔的长度,保证了所述光学微腔的长度,降低了所述空穴传输层的材料消耗量,减小了所述OLED显示面板的制备成本。
为了实现所述光学微腔对特定光线增强的效果,所述光线的波长与光学微腔之间需要满足法布里微腔光学共振关系:
Figure BDA0002735621270000071
Figure BDA0002735621270000072
其中,公式(1.1)表示微腔长度(即所述反射层212与所述第二电极240之间的距离)为半波长的整数m倍,公式(1.2)表示所述反射层212与所述发光层232中心面之间的距离为半波长的(m-1/2)倍。
在现有技术中,红色像素、绿色像素、蓝色像素均采用第二微腔结构(即m=2),反射层到阴极的距离为半波长的2倍,反射层到发光层中心面的距离为半波长的3/2倍。
在本发明的第一种实施例中,红色像素(R)、绿色像素(G)和蓝色像素(B)均采用第一微腔结构结构(m=1)。即在所述红色像素(R)内,所述反射层212到所述第二电极极240的距离D1为红光波长λR的1/2倍,所述反射层212到所述红光发光层2321中心面的距离L1为红光波长λR的1/4倍;在所述绿色像素(G)内,所述反射层212到所述第二电极极240的距离D2为绿光波长λG的1/2倍,所述反射层212到所述绿光发光层2322中心面的距离L2为绿光波长λG的1/4倍;在所述蓝色像素(B)内,所述反射层212到所述第二电极极240的距离D3为蓝光波长λB的1/2倍,所述反射层212到所述蓝光发光层2322中心面的距离L3为蓝光波长λB的1/4倍。
请参照图3,图3分别示出了红色像素(R)、绿色像素(G)、蓝色像素(B)在不同微腔结构下发光效率的模拟图。由图中可以看出,红色像素(R)在第一微腔结构下的发光效率大于在第二微腔结构下的发光效率,绿色像素(G)在第一微腔结构下的发光效率大于在第二微腔结构下的发光效率,蓝色像素(B)在第一微腔结构下的发光效率小于在第二微腔结构下的发光效率。即红色像素(R)处于最佳发光效率时对应的微腔结构为第一微腔结构,绿色像素(G)处于最佳发光效率时对应的微腔结构为第一微腔结构,蓝色像素(B)处于最佳发光效率时对应的微腔结构为第二微腔结构。
本实施例通过将红色像素(R)、绿色像素(G)和蓝色像素(B)均设置为第一微腔结构,保证红色像素(R)、绿色像素(G)均处于最佳的发光效率,相对于现有技术,仅有蓝色像素(B)处于最佳的发光效率,提高了整个OLED显示面板的发光效率,降低了所述OLED显示面板的功耗。另一方面,将红色像素(R)、绿色像素(G)和蓝色像素(B)均设置为第一微腔结构,相对于现有技术中,将红色像素(R)、绿色像素(G)和蓝色像素(B)均设置为第二微腔结构,减小了光学微腔的长度,减少了所述OLED显示面板的材料消耗量,进而降低了所述OLED显示面板的制备成本。
在第二种实施例中,红色像素(R)采用第一微腔结构结构(m=1),绿色像素(G)和蓝色像素(B)均采用第二微腔结构结构(m=2)。即在所述红色像素(R)内,所述反射层212到所述第二电极极240的距离D1为红光波长λR的1/2倍,所述反射层212到所述红光发光层2321中心面的距离L1为红光波长λR的1/4倍;在所述绿色像素(G)内,所述反射层212到所述第二电极极240的距离D2为绿光波长λG,所述反射层212到所述绿光发光层2322中心面的距离L2为绿光波长λG的3/4倍;在所述蓝色像素(B)内,所述反射层212到所述第二电极极240的距离D3为蓝光波长λB,所述反射层212到所述蓝光发光层2322中心面的距离L3为蓝光波长λB的3/4倍。
本实施例通过将红色像素(R)设置为第一微腔结构,绿色像素(G)和蓝色像素(B)均设置为第二微腔结构,保证红色像素(R)和蓝色像素(B)均处于最佳的发光效率,相对于现有技术,仅有蓝色像素(B)处于最佳的发光效率,提高了整个OLED显示面板的发光效率,降低了所述OLED显示面板的功耗。另一方面,将红色像素(R)设置为第一微腔结构,相对于现有技术,减小了红色像素(R)对应的光学微腔的长度,减少了所述OLED显示面板的材料消耗量,进而降低了所述OLED显示面板的制备成本。
在第三种实施例中,绿色像素(G)采用第一微腔结构结构(m=1),红色像素(R)和蓝色像素(B)均采用第二微腔结构结构(m=2)。即在所述红色像素(R)内,所述反射层212到所述第二电极极240的距离D1为红光波长λR,所述反射层212到所述红光发光层2321中心面的距离L1为红光波长λR的3/4倍;在所述绿色像素(G)内,所述反射层212到所述第二电极极240的距离D2为绿光波长λG的1/2倍,所述反射层212到所述绿光发光层2322中心面的距离L2为绿光波长λG的1/4倍;在所述蓝色像素(B)内,所述反射层212到所述第二电极极240的距离D3为蓝光波长λB,所述反射层212到所述蓝光发光层2322中心面的距离L3为蓝光波长λB的3/4倍。
本实施例通过将绿色像素(G)设置为第一微腔结构,红色像素(R)和蓝色像素(B)均设置为第二微腔结构,保证了绿色像素(G)和蓝色像素(B)均处于最佳的发光效率,相对于现有技术,仅有蓝色像素(B)处于最佳的发光效率,提高了整个OLED显示面板的发光效率,降低了所述OLED显示面板的功耗。另一方面,将绿色像素(G)设置为第一微腔结构,相对于现有技术,减小了绿色像素(G)对应的光学微腔的长度,减少了所述OLED显示面板的材料消耗量,进而降低了所述OLED显示面板的制备成本。
在第四种实施例中,红色像素(R)和绿色像素(G)均采用第一微腔结构结构(m=1),蓝色像素(B)采用第二微腔结构结构(m=2)。即在所述红色像素(R)内,所述反射层212到所述第二电极极240的距离D1为红光波长λR的1/2倍,所述反射层212到所述红光发光层2321中心面的距离L1为红光波长λR的1/4倍;在所述绿色像素(G)内,所述反射层212到所述第二电极极240的距离D2为绿光波长λG的1/2倍,所述反射层212到所述绿光发光层2322中心面的距离L2为绿光波长λG的1/4倍;在所述蓝色像素(B)内,所述反射层212到所述第二电极极240的距离D3为蓝光波长λB,所述反射层212到所述蓝光发光层2322中心面的距离L3为蓝光波长λB的3/4倍。
本实施例通过将红色像素(R)和绿色像素(G)均设置为第一微腔结构,蓝色像素(B)设置为第二微腔结构,保证了红色像素(R)、绿色像素(G)和蓝色像素(B)均处于最佳的发光效率,相对于现有技术,仅有蓝色像素(B)处于最佳的发光效率,极大的提高了整个OLED显示面板的发光效率,降低了所述OLED显示面板的功耗。另一方面,将红色像素(R)和绿色像素(G)设置为第一微腔结构,相对于现有技术,减小了红色像素(R)和绿色像素(G)对应的光学微腔的长度,减少了所述OLED显示面板的材料消耗量,进而降低了所述OLED显示面板的制备成本。
根据上述实施例可知: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OLED显示面板,所述OLED显示面板包括:第一电极层、第二电极层、以及位于所述第一电极层和所述第二电极层之间的发光材料层,所述第一电极层包括全反射层,所述发光材料层包括红光发光层、绿光发光层和蓝光发光层;所述全反射层到所述蓝光发光层中心面的距离,大于所述全反射层到所述绿光发光层中心面的距离和/或所述全反射层到所述红光发光层中心面的距离。提高了所述OLED显示面板的发光效率,减小了所述OLED显示面板的功耗,同时减少了所述OLED显示面板的材料消耗量,进而降低了所述OLED显示面板的制备成本。
综上所述,虽然本发明已以优选实施例揭露如上,但上述优选实施例并非用以限制本发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内,均可作各种更动与润饰,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以权利要求界定的范围为准。

Claims (10)

1.一种OLED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电极层、第二电极层、以及位于所述第一电极层和所述第二电极层之间的发光材料层,所述第一电极层包括全反射层,所述发光材料层包括红光发光层、绿光发光层和蓝光发光层;
所述全反射层到所述蓝光发光层中心面的距离,大于所述全反射层到所述绿光发光层中心面的距离和/或所述全反射层到所述红光发光层中心面的距离。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OLED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OLED显示面板还包括调节层,所述调节层包括位于所述第一电极层和所述红光发光层之间的第一调节层、位于所述第一电极层和所述绿光发光层之间的第二调节层、以及位于所述第一电极层和所述蓝光发光层之间的第三调节层。
3.如权利要求1所示的OLED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调节层为空穴传输层。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OLED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极层包括反射层和第一金属层,所述第一金属层设置于所述反射层靠近所述发光材料层的一侧,所述第三调节层包括第四调节层和第五调节层,所述第五调节层设置于所述第一金属层靠近所述蓝光发光层的一侧。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OLED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调节层、所述第二调节层和所述第四调节层均为空穴传输层。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OLED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五调节层的材料与所述第一金属层的材料相同,且为透光材料。
7.如权利要求3或5所述的OLED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空穴传输层的厚度为为20纳米至180纳米。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OLED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红光发光层、所述绿光发光层的厚度为30纳米至60纳米,所述蓝光发光层的厚度为20纳米至50纳米。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OLED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全反射层到所述红光发光层中心面的距离为所述红光四分之一波长的奇数倍,所述全反射层到所述绿光发光层中心面的距离为所述绿光四分之一波长的奇数倍,所述全反射层到所述蓝光发光层中心面的距离为所述蓝光四分之一波长的奇数倍。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OLED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全反射层到所述蓝光发光层中心面的距离为蓝光波长的四分之三,且所述全反射层到所述红光发光层中心面的距离为红光波长的四分之一和/或所述全反射层到所述绿光发光层中心面的距离为绿光波长的四分之一。
CN202011132577.XA 2020-10-21 2020-10-21 Oled显示面板 Pending CN112310307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1132577.XA CN112310307A (zh) 2020-10-21 2020-10-21 Oled显示面板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1132577.XA CN112310307A (zh) 2020-10-21 2020-10-21 Oled显示面板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310307A true CN112310307A (zh) 2021-02-02

Family

ID=7432685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1132577.XA Pending CN112310307A (zh) 2020-10-21 2020-10-21 Oled显示面板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2310307A (zh)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345939A (zh) * 2021-05-18 2021-09-03 武汉华星光电半导体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14023908A (zh) * 2021-11-03 2022-02-08 云谷(固安)科技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及其制备方法、显示装置
CN114267804A (zh) * 2021-12-14 2022-04-01 武汉华星光电半导体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WO2022241938A1 (zh) * 2021-05-17 2022-11-24 武汉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itations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843172A (zh) * 2007-08-28 2010-09-22 松下电工株式会社 有机电致发光器件
US20110096540A1 (en) * 2009-10-27 2011-04-28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Light emitting device and electronic device
JP2012038555A (ja) * 2010-08-06 2012-02-23 Canon Inc 有機el表示装置
CN102842686A (zh) * 2011-06-21 2012-12-26 卡帝瓦公司 用于控制有机发光器件的性质的材料和方法
CN103077954A (zh) * 2011-09-29 2013-05-01 佳能株式会社 显示单元
CN105576136A (zh) * 2014-10-31 2016-05-11 乐金显示有限公司 有机发光器件及其制造方法
CN106410050A (zh) * 2015-07-29 2017-02-15 三星显示有限公司 有机发光像素及包括有机发光像素的有机发光显示装置
CN106783915A (zh) * 2016-12-02 2017-05-31 上海天马有机发光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显示装置、阵列基板及其制作方法
CN107275503A (zh) * 2017-06-30 2017-10-20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Oled器件及其制作方法
CN108649132A (zh) * 2018-05-16 2018-10-12 云谷(固安)科技有限公司 有机发光显示器件
CN108666433A (zh) * 2018-05-16 2018-10-16 云谷(固安)科技有限公司 有机电致发光装置
CN108987609A (zh) * 2018-07-27 2018-12-11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白光oled器件和显示装置
CN109802050A (zh) * 2019-01-18 2019-05-24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显示基板和显示装置
CN110164911A (zh) * 2018-07-10 2019-08-23 上海视涯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顶发射式微腔oled显示装置

Patent Citations (1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843172A (zh) * 2007-08-28 2010-09-22 松下电工株式会社 有机电致发光器件
US20110096540A1 (en) * 2009-10-27 2011-04-28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Light emitting device and electronic device
CN102064184A (zh) * 2009-10-27 2011-05-18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发光装置以及电子设备
JP2012038555A (ja) * 2010-08-06 2012-02-23 Canon Inc 有機el表示装置
CN102842686A (zh) * 2011-06-21 2012-12-26 卡帝瓦公司 用于控制有机发光器件的性质的材料和方法
CN103077954A (zh) * 2011-09-29 2013-05-01 佳能株式会社 显示单元
CN105576136A (zh) * 2014-10-31 2016-05-11 乐金显示有限公司 有机发光器件及其制造方法
CN106410050A (zh) * 2015-07-29 2017-02-15 三星显示有限公司 有机发光像素及包括有机发光像素的有机发光显示装置
CN106783915A (zh) * 2016-12-02 2017-05-31 上海天马有机发光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显示装置、阵列基板及其制作方法
CN107275503A (zh) * 2017-06-30 2017-10-20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Oled器件及其制作方法
CN108649132A (zh) * 2018-05-16 2018-10-12 云谷(固安)科技有限公司 有机发光显示器件
CN108666433A (zh) * 2018-05-16 2018-10-16 云谷(固安)科技有限公司 有机电致发光装置
CN110164911A (zh) * 2018-07-10 2019-08-23 上海视涯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顶发射式微腔oled显示装置
CN108987609A (zh) * 2018-07-27 2018-12-11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白光oled器件和显示装置
CN109802050A (zh) * 2019-01-18 2019-05-24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显示基板和显示装置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2241938A1 (zh) * 2021-05-17 2022-11-24 武汉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13345939A (zh) * 2021-05-18 2021-09-03 武汉华星光电半导体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14023908A (zh) * 2021-11-03 2022-02-08 云谷(固安)科技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及其制备方法、显示装置
CN114023908B (zh) * 2021-11-03 2024-02-02 云谷(固安)科技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及其制备方法、显示装置
CN114267804A (zh) * 2021-12-14 2022-04-01 武汉华星光电半导体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9985250B2 (en) Organic light emitting device and display unit
JP4573672B2 (ja) 有機elパネル
US9640591B2 (en)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organic light emitting display device
TWI740078B (zh) 有機發光二極體顯示器
Wu et al. Advanced organic light-emitting devices for enhancing display performances
CN112310307A (zh) Oled显示面板
KR101354303B1 (ko) 표시 장치
US8427047B2 (en) Organic light emitting device
TWI376976B (en) Display device and display unit
JP4731211B2 (ja) 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ッセンスパネル
US8716931B2 (en) Organic light emitting diode (OLED) display
US20060181204A1 (en) Flexible organic light emitting devices
KR20100071539A (ko) 유기 발광 표시 장치 및 그 제조 방법
KR101125569B1 (ko) 유기 발광 표시 장치 및 그 제조 방법
KR20090049538A (ko) 표시 장치
KR20060046476A (ko) 일렉트로루미네센스 패널
US9660219B2 (en) Methods of manufacturing display devices
KR101084247B1 (ko) 유기 발광 표시 장치
US20060244371A1 (en) OLED device having improved lifetime and output
JP4479171B2 (ja) 表示素子
JP4644938B2 (ja) 有機電界発光素子
CN111682051A (zh) 硅基有机电致发光显示基板及其制作方法、显示面板
KR101680705B1 (ko) 유기전계 발광소자 및 그 제조방법
KR20050095099A (ko) 광학적 미세공동층을 포함하는 유기 전계 발광 표시장치
WO2020183586A1 (ja) 発光素子、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表示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210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