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219083A - 热交换器 - Google Patents

热交换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219083A
CN112219083A CN201980037048.0A CN201980037048A CN112219083A CN 112219083 A CN112219083 A CN 112219083A CN 201980037048 A CN201980037048 A CN 201980037048A CN 112219083 A CN112219083 A CN 11221908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low path
upstream
fluid
fluid inlet
flow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80037048.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2219083B (zh
Inventor
岩崎充
松平范光
新林利浩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arilyn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Marilyn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arilyn Co ltd filed Critical Marilyn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221908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21908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221908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219083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DHEAT-EXCHANGE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IN ANOTHER SUBCLASS, IN WHICH THE HEAT-EXCHANGE MEDIA DO NOT COME INTO DIRECT CONTACT
    • F28D7/00Heat-exchange apparatus having stationary tubular conduit assemblies for both heat-exchange media, the media being in contact with different sides of a conduit wall
    • F28D7/16Heat-exchange apparatus having stationary tubular conduit assemblies for both heat-exchange media, the media being in contact with different sides of a conduit wall the conduits being arranged in parallel spaced relation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FDETAILS OF HEAT-EXCHANGE AND HEAT-TRANSFER APPARATUS, OF GENERAL APPLICATION
    • F28F1/00Tubular elements; Assemblies of tubular elements
    • F28F1/02Tubular elements of cross-section which is non-circular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FDETAILS OF HEAT-EXCHANGE AND HEAT-TRANSFER APPARATUS, OF GENERAL APPLICATION
    • F28F3/00Plate-like or laminated elements; Assemblies of plate-like or laminated elements
    • F28F3/02Elements or assemblies thereof with means for increasing heat-transfer area, e.g. with fins, with recesses, with corrugations
    • F28F3/04Elements or assemblies thereof with means for increasing heat-transfer area, e.g. with fins, with recesses, with corrugations the means being integral with the element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FDETAILS OF HEAT-EXCHANGE AND HEAT-TRANSFER APPARATUS, OF GENERAL APPLICATION
    • F28F9/00Casings; Header boxes; Auxiliary supports for elements; Auxiliary members within casings
    • F28F9/22Arrangements for directing heat-exchange media into successive compartments, e.g. arrangements of guide plat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ometry (AREA)
  • Heat-Exchange Devices With Radiators And Conduit Assemblies (AREA)
  • Details Of Heat-Exchange And Heat-Transfer (AREA)

Abstract

热交换器(100)包括:层叠的多个管(50);多个第一流路(21),其形成于所述管(50)的内部并沿流路方向延伸而供第一流体流通;多个第二流路(22),其形成于相邻的所述管(50)之间而供第二流体流通;以及第二流体入口(25),其以相对于所述第二流路(22)与所述流路方向正交的流路宽度方向排列的方式配置,使第二流体流入到所述第二流路(22),所述管(50)具有:上游边部(63),其为沿所述流路宽度方向延伸而使第一流体流入到所述第一流路(21)的端部;以及倾斜引导件(71、91),其向所述第二流路(22)突出并以越远离所述第二流体入口(25)越靠近所述上游边部(63)的方式延伸,在从相邻的所述管(50)相向而突出的成对的所述倾斜引导件(71、91)之间形成有间隙(23)。

Description

热交换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在流体彼此之间进行热交换的热交换器。
背景技术
JP2014-194296A公开了一种利用冷却水对内燃机的废气进行冷却的多管式热交换器。
上述多管式热交换器包括:多个扁平导热管,其内部供废气流通;以及外壳(casing),其使冷却水在各个扁平导热管之间流通。导入到外壳内的冷却水流在各个扁平导热管之间流动,据此与废气进行热交换而对废气进行冷却。
在上述各个扁平导热管之间,沿着废气流入口侧端部而配置用于引导冷却水流的引导部件。冷却水流沿着引导部件流动而导向废气流入口侧端部一侧。由此,可抑制冷却水的温度在废气流入口侧端部附近局部上升的情况,防止冷却水的沸腾。
发明内容
然而,在JP2014-194296A的多管式热交换器中,导入到外壳内的冷却水流沿着引导部件流动,由此,引导部件的背后会产生冷却水流的滞留,因此,可能会产生不能有效地与废气进行热交换的问题。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抑制流体的温度局部上升的现象而热交换效率得以提高的热交换器。
根据本发明的某一方式,在第一流体和第二流体之间进行热交换的热交换器包括:层叠的多个管;多个第一流路,其形成于所述管的内部并沿流路方向延伸而供第一流体流通;多个第二流路,其形成于相邻的所述管之间而供第二流体流通;以及第二流体入口,其以相对于所述第二流路与所述流路方向正交的流路宽度方向排列的方式配置,使第二流体流入到所述第二流路,所述管具有:上游边部,其为沿所述流路宽度方向延伸而所述第一流路流入的端部;以及倾斜引导件,其向所述第二流路突出并以越远离所述第二流体入口越靠近所述上游边部的方式延伸,在从相邻的所述管相向而突出的成对的所述倾斜引导件之间形成有间隙。
根据上述方式,从第二流体入口流入到第二流路的第二流体沿着倾斜引导件而被引导至容易产生滞留的上游边部的附近,由此,可抑制第二流体的温度局部上升的现象。沿着倾斜引导件流动的第二流体的一部分经过间隙而向流路方向引导,使得第二流体的速度分布均匀化。由此,热交换器的热交换效率得以提高。
附图说明
图1为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热交换器的立体图。
图2为热交换器的分解立体图。
图3为管的俯视图。
图4为放大了热交换器的一部分的分解立体图。
图5为沿图3的V-V线的剖视图。
图6为示出冷却水的流动方向的管的俯视图。
图7为示出冷却水的温度差T和间隙的尺寸比例D/H之间的关系的曲线图。
图8为示出冷却水的压力差P和间隙的尺寸比例D/H之间的关系的曲线图。
图9为示出性能比例T/P和间隙的尺寸比例D/H之间的关系的曲线图。
图10为变形例的管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热交换器100进行说明。此外,为了简化说明,附图省略了热交换器100的一部分而进行图示。
热交换器100是,车辆的EGR(Exhaust Gas Recirculation,废气再循环)系统(未图示)中所使用的水冷式EGR冷却器。热交换器100利用冷却水(第二流体)对从发动机排出的废气的一部分(第一流体)进行冷却。循环于冷却回路的冷却水流过热交换器100之后,流过放热器(又称散热器)而向外部空气放热。
如图1和图2所示,热交换器100包括:多个管(tube)50,其形成在内部供废气流通的第一流路21;外壳10,其形成在层叠的各个管50之间供冷却水循环的第二流路22。
以下,在各附图中设定彼此正交的X、Y、Z三轴而对热交换器100的结构进行说明。此外,在管50中,将第一流路21延伸的X轴方向称为“流路方向”,将Y轴方向称为“流路宽度方向”,将各个管50排列的Z轴方向称为“层叠方向”。
如图2所示,管50由半筒状的上板60和下板80组装而形成为在Z轴方向上扁平的筒状。在上板60和下板80之间作为导热部件配置有散热片11。
上板60和下板80可通过将金属板冲压(press)加工而形成为扁平的半筒状。
上板60具有:导热板部61,其呈板状,并在X轴方向和Y轴方向延伸;一对侧端部62,其从导热板部61的两侧弯折而在Z轴方向以及X轴方向延伸;上游边部63,其从导热板部61的上游端弯折而在X轴方向以及Y轴方向延伸;以及下游边部64,其从导热板部61的下游端弯折而在X轴方向以及Y轴方向延伸。
下板80具有:导热板部81,其呈板状,并在X轴方向以及Y轴方向延伸;一对侧端部82,其从导热板部81的两侧弯折而在Z轴方向以及X轴方向延伸;上游边部83,其从导热板部81的上游端延伸;以及下游边部84,其从导热板部81的下游端延伸。
层叠的各个管50的上游边部63、83彼此之间、下游边部64、84彼此之间无间隙地接合。层叠的各个管50的导热板部61、81隔着间隙H排列(参照图5)而在两者之间形成第二流路22。
外壳10由半筒状的上壳体20和下壳体30组装而形成为剖面为大致矩形的筒状。外壳10的两个开口端部分别组装有框状的管座(header)15、16。管座15、16分别与EGR通路的管道(未图示)连接,可将废气导入到各个管50内的第一流路21。
管座15的内部设置有将从EGR通路的管道导入的废气分配到第一流路21的第一流体入口35(参照图3)。管座16的内部设置有将从第一流路21流出的废气向EGR通路的管道引导的第一流体出口36(参照图3)。
外壳10连接有导管(pipe)17、18。一方的导管17与用于供给冷却水的管道(未图示)连接。另一方的导管18与用于排出冷却水的管道(未图示)连接。
外壳10的内部设置有第二流体入口25(参照图3)和第二流体出口27(参照图3),所述第二流体入口25将从导管17导入的冷却水分配到各个管50之间的第二流路22,所述第二流体出口27将从第二流路22流出的冷却水向导管18引导。
上壳体20和下壳体30可通过分别将金属板冲压(press)加工而形成为半筒状。上壳体20具有用于形成第二流体入口25的膨出部33以及用于形成第二流体出口27的膨出部34。下壳体30具有用于形成第二流体入口25的膨出部31以及用于形成第二流体出口27的膨出部32。
在制造热交换器100时,形成由上述各部件组装而成的组装体。通过将金属制的组装体运送至加热炉而进行热处理,借助于钎焊来接合各个接合部。
在热交换器100工作时,如图1中的黑色箭头所示,循环于冷却回路的冷却水从导管17内流入到第二流体入口25而被分配到各个管50之间的第二流路22。如下文所述那样流过了第二流路22的冷却水在第二流体出口27处汇集,并经过导管18而流出。另一方面,如图1中的空心箭头所示,从发动机的燃烧室排出的废气的一部分经过管座15内的第一流体入口35而被分配到各个管50内的第一流路21。流通于第一流路21的废气通过向借助于各个管50而流通于第二流路22的冷却水放热而被冷却。从第一流路21流出的废气经过管座16内的第一流体出口36而汇集,被供给到发动机的燃烧室。
接下来,参照图3~图5来对管50的结构进行说明。
图3为示出管50的上板60的俯视图。上板60的导热板部61在上游边部63和下游边部64之间延伸,并具有以沿X轴方向延伸的中心线Ox为中心的大致矩形的外形。
第二流体入口25面向靠近上游边部63的侧端部62而形成。第二流体入口25以沿Y轴方向延伸的第二流体入口中心线Oyi为中心而形成。上游边部63配置为大致平行于第二流体入口中心线Oyi而延伸。
第二流体出口27面向靠近下游边部64的侧端部62而形成。第二流体出口27以沿Y轴方向延伸的中心线Oyo为中心而形成。下游边部64配置为大致平行于中心线Oyo而延伸。
第二流体入口25面向一方的侧端部62而形成。第二流体出口27面向另一方的侧端部62而形成。此外,并不限定于此,第二流体入口25和第二流体出口27也可以都面向一侧的侧端部62而形成。
在导热板部61上通过冲压(press)加工而形成一条倾斜引导件71、一条上游侧倾斜引导件72以及四条纵引导件73~76。倾斜引导件71、上游侧倾斜引导件72以及纵引导件73~76向第二流路22突出,并如下文所述那样引导冷却水的流动。此外,纵引导件73~76的条数并不限定于此,可以根据导热板部61的尺寸等来任意设定。
倾斜引导件71配置为相对于上游边部63倾斜,并随着远离第二流体入口25而靠近上游边部63。倾斜引导件71的中心线O71配置为与第二流体入口25相交。倾斜引导件71相对于上游边部63(第二流体入口中心线Oyi)的倾斜角度θ1可以根据导热板部61以及第二流体入口25的配置等来任意设定。
倾斜引导件71具有与第二流体入口25对置的上游端71a。上游端71a在X轴方向上配置于第二流体入口中心线Oyi和纵引导件73的上游端73a之间。此外,倾斜引导件71具有下游端71b,所述下游端71b配置于与上游端71a相比更靠近上游边部63的位置且与第二流体入口中心线Oyi相比更靠近第一流路21的上游侧的位置。
上游侧倾斜引导件72配置于上游边部63和倾斜引导件71之间。上游侧倾斜引导件72的上游端72a在X轴方向上配置于上游边部63和第二流体入口中心线Oyi之间。上游侧倾斜引导件72具有比倾斜引导件71短的长度。
上游侧倾斜引导件72的中心线O72配置为与第二流体入口25相交。上游侧倾斜引导件72的倾斜角度θ2可设定为与倾斜引导件71的倾斜角度θ1大致相等的值。即,上游侧倾斜引导件72可配置为与倾斜引导件71大致平行。上游侧倾斜引导件72和倾斜引导件71之间的间隔S可以根据导热板部61及第二流体入口25的配置等来任意设定。
纵引导件73~76在X轴方向上配置于倾斜引导件71和下游边部64之间。纵引导件73~76配置为与侧端部62大致平行,并与上游边部63以及下游边部64大致正交。纵引导件73~76在Y轴方向上配置为具有大致恒定的间隔。
纵引导件73~76的上游端73a~76a配置为随着远离第二流体入口25而靠近上游边部63的台阶状。纵引导件73~76的上游端73a~76a配置为在与倾斜引导件71大致平行的线A上排列,并与倾斜引导件71相距大致恒定的距离C。
纵引导件73~76的下游端73b~76b配置为与下游边部64相距大致恒定的距离。
图4为示出下板80以及上板60的立体图。在下板80的导热板部81上通过冲压(press)加工而形成一条倾斜引导件91、一条上游侧倾斜引导件92以及四条纵引导件93~96。倾斜引导件91、上游侧倾斜引导件92以及纵引导件93~96分别与上板60的倾斜引导件71、上游侧倾斜引导件72以及纵引导件73~76相向而突出,并配置于分别相同的位置。
图5为沿图3的V-V线的剖视图。上板60的导热板部61和下板80的导热板部81配置为大致平行地延伸并在Z轴方向上相距流路高度H。
倾斜引导件71、91可通过分别将上板60、下板80冲压(press)成型而形成,是从第二流路22的流路面69、89以堤状隆起而在第一流路21的流路面68、88以沟状凹陷的凹槽(dimple)。在上板60的倾斜引导件71和下板80的倾斜引导件91之间形成有在Z轴方向上具有大小D的间隙23。如下文所述,根据仿真分析,相对于流路高度H的大小D的尺寸比例D/H设定为0.05以上且0.43以下的范围。此外,实际的流路高度H设定为1.0mm。间隙23的大小D设定为0.05以上且0.43mm以下的范围。
同样地,上游侧倾斜引导件72、92以及纵引导件73~76、93~96可以是分别将上板60、下板80冲压(press)成型而形成的凹槽(dimple)。上板60的上游侧倾斜引导件72以及纵引导件73~76与下板80的上游侧倾斜引导件92纵引导件93~96之间也分别形成有具有与间隙23相等的大小D的间隙。
接下来,对热交换器100工作时的冷却水的流动进行说明。图6以箭头示出冷却水的流动方向。
如图6所示,关于从第二流体入口25流入第二流路22的冷却水,其一部分被倾斜引导件71向Y轴方向引导,剩余的部分被最接近第二流体入口25的纵引导件73引导向X轴方向。
从第二流体入口25流入第二流路22的冷却水沿着纵引导件73向X轴方向流动,据此被引导至在位于下游边部64附近的下游端流路部22c(在图6中为右侧的区域)中远离容易产生滞留的第二流体出口27的区域(在图6中为右上侧的区域)。
从第二流体入口25流入第二流路22的冷却水沿着倾斜引导件71、上游侧倾斜引导件72、倾斜引导件91以及上游侧倾斜引导件92流动,据此被引导至位于上游边部63附近的上游端流路部22a(在图6中为左侧的区域)。由此,在上游端流路部22a中,即使在远离第二流体入口25的区域(在图6中为左下侧的区域)中,也可以抑制冷却水滞留的现象。由此,在上游端流路部22a中,可抑制因从废气吸收的热而导致的冷却水的温度局部上升,防止冷却水沸腾。
沿着倾斜引导件71以及倾斜引导件91流动的冷却水的一部分经过间隙23(参照图5)而向X轴方向流动,由此,被引导至由纵引导件73~76、纵引导件93~96以及外壳10所分隔的中间流路部22b。在倾斜引导件71以及倾斜引导件91的下游侧,冷却水经过间隙23而流动,由此,可抑制产生滞留的现象。
由于纵引导件73~76的上游端73a~76a与倾斜引导件71相距恒定的距离C而配置(参照图3),因此,使得中间流路部22b中的冷却水流的速度分布均匀化。
流通于中间流路部22b的冷却水流沿着纵引导件73~76、纵引导件93~96、以及外壳10的内壁流动,由此,被引导至位于下游边部64附近的下游端流路部22c。由此,即使在远离下游端流路部22c的第二流体出口27的区域中,也可以抑制冷却水流滞留的现象,防止冷却水沸腾。流通于下游端流路部22c的冷却水流沿着下游边部64而流向第二流体出口27。
由此,在第二流路22中,在倾斜引导件71、上游侧倾斜引导件72、倾斜引导件91、上游侧倾斜引导件92、纵引导件73~76以及纵引导件93~96的作用下,使得冷却水流的速度分布均匀。由此,热交换器100的热交换效率得以提高。
在第二流路22中,使间隙23的大小D相对于流路高度H小到某种程度,据此提高传热系数(Heat transfer coefficient),另一方面,流路的阻力增大。在热交换器100中,以如下方式来确定大小D相对于流路高度H的尺寸比例D/H。
图7示出通过仿真分析而求出的以规定条件来使冷却水以及废气流动于热交换器100时所产生的冷却水的温度差T随间隙23的尺寸比例D/H的变化而变化的值的结果。冷却水的温度差T为流动于第二流体入口25的冷却水的温度和流动于第二流体出口27的冷却水的温度之差。如图7所示,在尺寸比例D/H从0变大时,冷却水的温度差T逐渐变大,在尺寸比例D/H为0.2~0.3的范围时达到峰值,在尺寸比例D/H从0.3变大时,冷却水的温度差T逐渐变小。
图8示出通过仿真分析而求出的以规定条件来使冷却水及废气流动于热交换器100时所产生的冷却水的压力差P随间隙23的尺寸比例D/H的变化而变化的值的结果。冷却水的压力差P为流动于第二流体入口25的冷却水的压力和流动于第二流体出口27的冷却水的压力之差。如图8所示,在尺寸比例D/H从0增加到0.5时,冷却水的压力差P逐渐变小。
图9示出冷却水的温度差T除以冷却水的压力差P的性能比例T/P和间隙23的尺寸比例D/H之间的关系。如图9所示,在尺寸比例D/H从0变大时,性能比例T/P逐渐变大,在尺寸比例D/H为0.2~0.3的范围时达到峰值,在尺寸比例D/H从0.3变大时,性能比例T/P逐渐变小。在尺寸比例D/H为0.05以上且0.43以下的范围时,性能比例T/P为市场所要求的基准值以上。
接下来,对本实施方式的效果进行说明。
根据本实施方式,热交换器100包括:层叠的多个管50;第一流路21,其形成于管50的内部而供废气(第一流体)流通;第二流路22,其形成于相邻的管50之间而供冷却水(第二流体)流通;以及第二流体入口25,其向多个第二流路22分配冷却水。第二流体入口25以相对于第二流路22与流路方向(X轴方向)正交的流路宽度方向(Y轴方向)排列的方式配置。管50具有:上游边部63、83,其为在流路宽度方向(Y轴方向)延伸而使废气流入到第一流路21的端部;以及倾斜引导件71、91,其向第二流路22突出并以越远离第二流体入口25越靠近上游边部63、83的方式延伸。在从相邻的管50相向而突出的成对的倾斜引导件71、91之间形成间隙23。
此外,第二流体入口25以沿流路宽度方向(Y轴方向)延伸的第二流体入口中心线Oyi为中心而形成。倾斜引导件71的上游端71a在流路方向(X轴方向)上配置于与第二流体入口中心线Oyi相比靠第一流路21的下游侧。与上游端71a相比更靠近倾斜引导件71的上游边部63、83的倾斜引导件71的下游端71b构成为配置于与第二流体入口中心线Oyi相比更靠第一流路21的上游侧。
根据上述结构,从第二流体入口25流入到第二流路22的冷却水沿着倾斜引导件71、91而被引导至容易产生滞留的上游边部63的附近,由此,可抑制冷却水的温度局部上升的现象,防止冷却水沸腾。沿着倾斜引导件71、91流动的冷却水的一部分经过间隙23而向流路方向(X轴方向)引导,使得冷却水流的速度分布均匀化。由此,热交换器的热交换效率得以提高。
此外,管50具有向第二流路22突出并沿流路方向(X轴方向)延伸的纵引导件73~76、93~96。从相邻的管50相向而突出的成对的倾斜引导件71、91构成为在第二流路22中的纵引导件73~76、93~96的上游侧形成有间隙23。
此外,纵引导件73~76的上游端73a~76a构成为与倾斜引导件71隔开。
基于上述结构,沿着倾斜引导件71、91流动的冷却水的一部分经过间隙23而向纵引导件73~76、93~96之间引导,使得冷却水流的速度分布均匀化。由此,热交换器的热交换效率得以提高。
进而,关于从第二流体入口25流入到第二流路22的冷却水,其大部分被倾斜引导件71向流路宽度方向(Y轴方向)引导,其一部分被最接近于第二流体入口25的纵引导件73向流路方向(X轴方向)引导。由此,使得第二流路22中的冷却水流的速度分布均匀化。
此外,根据本实施方式,包括:层叠的多个管50;第一流路21,其形成于管50的内部而供废气(第一流体)流通;第一流体入口35,其向多个第一流路21分配废气;第一流体出口36,其使从多个第一流路21流出的废气汇集;第二流路22,其形成于相邻的管50之间而供冷却水(第二流体)流通;第二流体入口25,其向多个第二流路22分配冷却水;以及第二流体出口27,其使从多个第二流路22流出的冷却水汇集。第一流体入口35以及第一流体出口36在第一流路21上流路方向(X轴方向)排列而配置,第二流体入口25以及第二流体出口27第二流路22上与流路方向(X轴方向)正交的流路宽度方向(Y轴方向)排列而配置。管50具有:上游边部63、83,其为在流路宽度方向(Y轴方向)延伸而使废气从第一流体入口35流入到第一流路21的端部;倾斜引导件71、91,其向第二流路22突出并以越远离第二流体入口25越靠近上游边部63、83的方式延伸;以及纵引导件73~76、93~96,其向第二流路22突出并向流路方向(X轴方向)延伸。从相邻的管50相向而突出的成对的倾斜引导件71、91在第二流路22中的纵引导件73~76、93~96的上游侧形成间隙23。
根据上述结构,从第二流体入口25流入到第二流路22的冷却水沿着倾斜引导件71、91而被引导至容易产生滞留的上游边部63的附近,由此,可抑制冷却水的温度局部上升的现象,防止冷却水沸腾。沿着倾斜引导件71、91流动的冷却水的一部分经过间隙23而被引导至纵引导件73~76、93~96之间,使得冷却水流的速度分布均匀化。由此,热交换器的热交换效率得以提高。
此外,纵引导件73~76构成为以越远离第二流体入口25,各自的上游端73a~76a越靠近上游边部63方式排列,而配置为呈台阶状。
根据上述结构,纵引导件73~76的上游端73a~76a沿着倾斜引导件71配置,由此,使得第二流路22中冷却水从间隙23流至纵引导件73~76之间的流路长度均匀化。由此,可谋求流动于纵引导件73~76之间的冷却水流的速度分布的均匀化。
此外,第二流体入口25以沿流路宽度方向(Y轴方向)延伸的第二流体入口中心线Oyi为中心而形成。倾斜引导件71的上游端71a构成为在流路方向(X轴方向)上配置于第二流体入口中心线Oyi和设置于最接近第二流体入口25的位置的纵引导件73的上游端73a之间。
根据上述结构,关于从第二流体入口25流入到第二流路22的冷却水,其大部分被倾斜引导件71向流路宽度方向(Y轴方向)引导,其一部分被最接近于第二流体入口25的纵引导件73向流路方向(X轴方向)引导。由此,可使得第二流路22中的冷却水流的速度分布均匀化。
此外,管50构成为,具备向第二流路22突出并以越远离第二流体入口25越靠近上游边部63的方式延伸的上游侧倾斜引导件72,上游侧倾斜引导件72配置于上游边部63和倾斜引导件71之间。
根据上述结构,从第二流体入口25流入到第二流路22的冷却水沿着上游侧倾斜引导件72而被引导至容易产生滞留的上游边部63的附近,由此,可抑制冷却水的温度局部上升的现象。
此外,倾斜引导件71、91构成为从面向管50的第二流路22的流路面69、89隆起且在面向第一流路21的流路面68、88以沟状凹陷的凹槽(dimple)。
根据上述结构,倾斜引导件71、91可以通过分别将管50的上板60、下板80冲压(press)成型而形成。由此,可确保管50的生产率。
此外,在管50的层叠方向(Z轴方向)上,相对于第二流路22的流路高度H的间隙23的大小D的尺寸比例D/H设定为0.05以上且0.43以下的范围。
根据上述结构,在热交换器100中,可兼顾将第二流路22的流路的阻力抑制为低和提高传热系数。
接下来,对图10示出的热交换器100的变形例进行说明。
在本变形例中,如图10所示,相对于流路宽度方向(Y轴方向),上游侧倾斜引导件72的倾斜角度θ2大于倾斜引导件72的倾斜角度θ1。
根据上述结构,从第二流体入口25流入到第二流路22的冷却水沿着倾斜程度比倾斜引导件71的大的上游侧倾斜引导件72流动,由此,被引导至容易产生滞留的上游边部63的附近的冷却水的流速增大,可抑制冷却水的温度局部上升的现象。
以上,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是上述实施方式只不过是示出了本发明的应用例的一部分,本发明的技术范围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的具体结构。
例如,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倾斜引导件71和上游侧倾斜引导件72以延伸直线状,但也可以以曲线状延伸。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具备与倾斜引导件71并排的上游侧倾斜引导件72,但也可以不具备上游侧倾斜引导件72,而仅具备倾斜引导件71。
本发明优选为作为搭载于车辆的热交换器,但也能够适用于车辆以外所使用的热交换器。
本专利申请主张基于2018年6月29日向日本特许厅提出的特愿2018-125241的优先权,并且该申请的全部内容以引用的方式并入本申请的说明书中。

Claims (8)

1.一种热交换器,其在第一流体和第二流体之间进行热交换,其特征在于,包括:
层叠的多个管;
多个第一流路,其形成于所述管的内部并沿流路方向延伸而供第一流体流通;
多个第二流路,其形成于相邻的所述管之间而供第二流体流通;以及
第二流体入口,其以相对于所述第二流路与所述流路方向正交的流路宽度方向排列的方式配置,使第二流体流入到所述第二流路,
所述管具有:
上游边部,其为沿所述流路宽度方向延伸而使第一流体流入到所述第一流路的端部;以及
倾斜引导件,其向所述第二流路突出并以越远离所述第二流体入口越靠近所述上游边部的方式延伸,
在从相邻的所述管相向而突出的成对的所述倾斜引导件之间形成有间隙。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交换器,其中,
所述第二流体入口以沿所述流路宽度方向延伸的第二流体入口中心线为中心而形成,
所述倾斜引导件的与所述第二流体入口对置的上游端在所述流路方向上配置于与所述第二流体入口中心线相比靠所述第一流路的下游侧,所述倾斜引导件的与所述上游端相比靠近所述上游边部的下游端配置于与所述第二流体入口中心线相比靠所述第一流路的上游侧。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热交换器,其中,
所述管还包括向所述第二流路突出并以越远离所述第二流体入口越靠近所述上游边部的方式延伸的上游侧倾斜引导件,
所述上游侧倾斜引导件配置于所述上游边部和所述倾斜引导件之间。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热交换器,其中,
所述上游侧倾斜引导件的相对于所述流路宽度方向的倾斜角度大于所述倾斜引导件的倾斜角度。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任一项所述的热交换器,其中,
所述倾斜引导件为从面向所述管的第二流路的流路面隆起且在面向第一流路的流路面以沟状凹陷的凹槽。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任一项所述的热交换器,其中,
在所述管的层叠方向上,相对于所述第二流路的流路高度的所述间隙的尺寸比例设定为0.05以上且0.43以下的范围。
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任一项所述的热交换器,其中,
所述管具有向所述第二流路突出并沿所述流路方向延伸的纵引导件,
从相邻的所述管相向而突出的成对的所述倾斜引导件在所述第二流路中的所述纵引导件的上游侧形成有间隙。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热交换器,其中,
所述纵引导件的上游端与所述倾斜引导件隔开。
CN201980037048.0A 2018-06-29 2019-06-05 热交换器 Active CN112219083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8-125241 2018-06-29
JP2018125241A JP6496067B1 (ja) 2018-06-29 2018-06-29 熱交換器
PCT/JP2019/022432 WO2020003949A1 (ja) 2018-06-29 2019-06-05 熱交換器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219083A true CN112219083A (zh) 2021-01-12
CN112219083B CN112219083B (zh) 2022-03-18

Family

ID=6599925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80037048.0A Active CN112219083B (zh) 2018-06-29 2019-06-05 热交换器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6496067B1 (zh)
CN (1) CN112219083B (zh)
WO (1) WO2020003949A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719635A (zh) * 2022-04-28 2022-07-08 广西玉柴动力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高速艇发动机排气管的换热方法及装置

Citation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6012466A (ja) * 2004-06-22 2006-01-12 Nissan Motor Co Ltd 燃料電池
CN201047728Y (zh) * 2007-04-30 2008-04-16 车财会 定向导流散热器
CN201191154Y (zh) * 2008-01-29 2009-02-04 四平市恒达传热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换热器板片
JP2011232020A (ja) * 2010-04-09 2011-11-17 Denso Corp 排気熱交換装置
CN202158798U (zh) * 2011-06-14 2012-03-07 辽宁中昊新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换热板片
CN103026164A (zh) * 2010-06-30 2013-04-03 西格里碳素欧洲公司 热交换器板、具有热交换器板的板式热交换器以及用于制造板式热交换器的方法
JP2014194296A (ja) * 2013-03-28 2014-10-09 Usui Kokusai Sangyo Kaisha Ltd 多管式熱交換器
WO2017122832A1 (ja) * 2016-01-12 2017-07-20 株式会社ティラド 偏平チューブ積層型の排気ガス熱交換器
US20180017024A1 (en) * 2016-07-12 2018-01-18 Borgwarner Emissions Systems Spain, S.L.U. Heat exchanger for an egr system
US20180106221A1 (en) * 2016-10-13 2018-04-19 Mahle International Gmbh Exhaust gas recirculation cooler for an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CN108120328A (zh) * 2016-11-28 2018-06-05 赵亨锡 板式热交换器

Patent Citation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6012466A (ja) * 2004-06-22 2006-01-12 Nissan Motor Co Ltd 燃料電池
CN201047728Y (zh) * 2007-04-30 2008-04-16 车财会 定向导流散热器
CN201191154Y (zh) * 2008-01-29 2009-02-04 四平市恒达传热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换热器板片
JP2011232020A (ja) * 2010-04-09 2011-11-17 Denso Corp 排気熱交換装置
CN103026164A (zh) * 2010-06-30 2013-04-03 西格里碳素欧洲公司 热交换器板、具有热交换器板的板式热交换器以及用于制造板式热交换器的方法
CN202158798U (zh) * 2011-06-14 2012-03-07 辽宁中昊新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换热板片
JP2014194296A (ja) * 2013-03-28 2014-10-09 Usui Kokusai Sangyo Kaisha Ltd 多管式熱交換器
WO2017122832A1 (ja) * 2016-01-12 2017-07-20 株式会社ティラド 偏平チューブ積層型の排気ガス熱交換器
US20180017024A1 (en) * 2016-07-12 2018-01-18 Borgwarner Emissions Systems Spain, S.L.U. Heat exchanger for an egr system
US20180106221A1 (en) * 2016-10-13 2018-04-19 Mahle International Gmbh Exhaust gas recirculation cooler for an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CN108120328A (zh) * 2016-11-28 2018-06-05 赵亨锡 板式热交换器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719635A (zh) * 2022-04-28 2022-07-08 广西玉柴动力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高速艇发动机排气管的换热方法及装置
CN114719635B (zh) * 2022-04-28 2023-11-03 广西玉柴动力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高速艇发动机排气管的换热方法及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6496067B1 (ja) 2019-04-03
JP2020003188A (ja) 2020-01-09
CN112219083B (zh) 2022-03-18
WO2020003949A1 (ja) 2020-01-0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7078114B (zh) 热交换器
KR20080016588A (ko) 복수 유체 열교환기
US20140246179A1 (en) Plate For A Heat Exchanger And Heat Exchanger Equipped With Such Plates
WO2017097133A1 (zh) 一种换热器
CN112368535B (zh) 热交换器
KR100687637B1 (ko) 열교환기
CN115176120A (zh) 热交换器
CN112219083B (zh) 热交换器
JP5510027B2 (ja) Egrクーラー
EP1001238B1 (en) Stack type evaporator
US11603790B2 (en) Heat exchanger
US20210063091A1 (en) Plate type heat exchanger
JP4416670B2 (ja) 多流体熱交換器
CN218410849U (zh) 一种换热装置
KR20140088124A (ko) 가스, 특히 엔진 배기 가스용 열 교환기
US11874075B2 (en) Heat exchanger
CN114402175B (zh) 热交换器
CN109154478B (zh) 用于气体、特别是用于发动机废气的热交换器
JP2020003191A (ja) 熱交換器
KR101427430B1 (ko) 차량용 열교환기
KR20160025419A (ko) 열교환판 및 판형 열교환기
JP2020091056A (ja) 熱交換器
EP3809088B1 (en) Heat exchanger plate for improved flow distribution
JP2019207085A (ja) 熱交換器
EP3737903B1 (en) Internal heat exchanger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