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208312B - 后部车门构造 - Google Patents
后部车门构造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2208312B CN112208312B CN202010656367.4A CN202010656367A CN112208312B CN 112208312 B CN112208312 B CN 112208312B CN 202010656367 A CN202010656367 A CN 202010656367A CN 112208312 B CN112208312 B CN 112208312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rear door
- inner panel
- indoor side
- cross member
- recess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J—WINDOWS, WINDSCREENS, NON-FIXED ROOFS, DOORS, OR SIMILAR DEVICES FOR VEHICLES; REMOVABLE EXTERNAL PROTECTIVE COVER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 B60J5/00—Doors
- B60J5/10—Doors arranged at the vehicle rear
- B60J5/101—Doors arranged at the vehicle rear for non-load transporting vehicles, i.e. family cars including vans
- B60J5/107—Doors arranged at the vehicle rear for non-load transporting vehicles, i.e. family cars including van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e.g. about door frame, panels, materials used, reinforcement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后部车门构造,其与以往相比能够更加可靠地提高横梁处的刚性。本发明的后部车门构造具备后部车门(1),该后部车门(1)包括:内面板(1a);外面板,其配置在所述内面板(1a)的车外侧;窗部件(7),其安装于所述外面板;以及后雨刷器(5),其擦拭所述窗部件(7),所述内面板(1a)具备沿所述窗部件(7)的下缘延伸的横梁(9),所述横梁(9)具备从所述横梁(9)的面向车内侧的一般部(19)朝向车外侧凹陷的凹部(10),所述后雨刷器(5)安装在所述凹部(10)中,所述内面板(1a)具备从所述一般部(19)与所述凹部(10)之间沿上下方向延伸的纵加强筋(20)。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后部车门构造。
背景技术
以往,已知使形成后部车门的内面板的横梁局部地向车外侧凹陷并在该凹部中安装有后雨刷器单元的后部车门构造(例如参见专利文献1)。
根据这样的后部车门构造,通过将后雨刷器单元配置在凹部中,从而能够将后雨刷器单元以横跨横梁和后部车门的在该横梁的车外侧配置的外面板的方式支承于后部车门。
由此,后部车门构造中的后雨刷器单元相对于后部车门的安装强度进一步提高。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第4478118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但是,现有的后部车门构造(例如参见专利文献1)通过使横梁局部凹陷而使得该凹部处的截面积与其他部分相比相对减小。换言之,考虑横梁的凹部附近的刚性与其他部分相比相对降低的情况。
因而,本发明的课题在于提供一种与以往相比能够更加可靠地提高横梁处的刚性的后部车门构造。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
解决前述课题的后部车门构造的特征在于,具备后部车门,该后部车门包括:内面板;外面板,其配置在所述内面板的车外侧;窗部件,其安装于所述外面板;后雨刷器,其擦拭所述窗部件,所述内面板具备沿所述窗部件的下缘延伸的横梁,所述横梁具备从所述横梁的面向车内侧的一般部朝向车外侧凹陷的凹部,所述后雨刷器安装在所述凹部中,所述内面板具备从所述一般部与所述凹部之间沿上下方向延伸的纵加强筋。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后部车门构造,与以往相比能够更加可靠地提高横梁处的刚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实施方式的后部车门构造中的后部车门的构成说明图。
图2是图1的II-II剖视图。
图3是图1的箭头III部的局部放大图。
图4是图3的IV-IV剖视图。
图5是图3的V-V剖视图。
图6是示出在图1所示的后部车门的车内侧配置有装饰部件的情形的后部车门的构成说明图。
图7的(a)是图6的VII-VII剖视图,(b)是(a)的VIIb部的局部放大图。
附图标记说明
1 后部车门
1a 内面板
1b 外面板
5 后雨刷器
6 外框部
6a 下边
7 窗部件
8 窗框部
9 横梁
9a 上壁
9b 下壁
9c 底壁
10 凹部
11 第一加强部
12 第二加强部
13 第三加强部
16 线束
17 卡夹
18 切起部
19 一般部
20 纵加强筋
20a 纵加强筋部分
20b 纵加强筋部分
30 连结部件
31 外延部
31a 凸缘部
32 第二外延部
32a 上下壁
33 纵壁部
33b 紧固孔(动力减振器的安装部)
40 罩部件
50 装饰部件
52 唇部
C 后部车门构造
具体实施方式
用于实施本发明的方式(实施方式)的后部车门构造设想具有使在车室后部的行李厢设置的后部开口开闭的后部车门的构造。该后部车门成为将该后部车门的上缘部与后部开口的上缘部通过一对铰链连结的所谓掀背式。
本实施方式的后部车门构造的主要特征在于,在后部车门的内面板形成的横梁上设有供后雨刷器安装的凹部,并以从横梁的一般部与凹部之间沿上下方向延伸的方式形成有纵加强筋。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后部车门构造中,纵加强筋以在车宽方向上将凹部夹入的方式形成,且还具有将这些纵加强筋彼此连结的连结部件。
以下参照适当附图详细说明本实施方式的后部车门构造。需要说明的是,参照附图的上下前后左右的箭头方向与具有本实施方式的后部车门构造的车辆的上下前后左右的方向一致。车宽方向与左右方向一致。
图1是后部车门构造C中的后部车门1的构成说明图。图1示出从车内侧观察后部车门1的情形。
<内面板>
如图1所示,后部车门构造C的后部车门1具备相对于形成该后部车门1的外侧面的也称为表皮的外面板(图示省略)配置在车内侧的内面板1a。
该内面板1a构成为包括外框部6、横梁9、第一加强部11、第二加强部12及第三加强部13。
本实施方式中的内面板1a设想通过冲压成形一体地成形以上的外框部6、横梁9、第一加强部11、第二加强部12及第三加强部13而成。但内面板1a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采用通过焊接等使以上各部分相互接合的构成。
本实施方式中的外框部6的外侧的轮廓与车辆的后部开口(图示省略)匹配而形成为大致矩形。
另外,内面板1a的外框部6的内侧由在外框部6的上下方向的中央沿车宽方向延伸的横梁9在上下方向上分隔开。
图2是图1的II-II剖视图。
如图2所示,横梁9通过内面板1a局部弯曲而以在与其长度方向交叉的剖切观察时形成为向车外侧(后方)张开的大致コ字状(大致C字状)的方式形成。
具体来说,横梁9以与在外面板1b安装的窗部件7的下缘对应的方式延伸,并形成为包括面向上下方向的上壁9a、在与该上壁9a相对的位置形成的下壁9b及在车内侧(前方)形成コ字形状(C字形状)的闭合侧的底壁9c。也就是说,横梁9在内面板1a上形成向车内侧鼓凸并沿车宽方向延伸的长条。关于该横梁9如后进一步详细说明。
如图1所示,外框部6在由横梁9分隔开的上侧具有窗框部8。该窗框部8以与安装于外面板1b(参照图2)的窗部件7(参照图2)对应的方式呈大致矩形。
并且,外框部6在由横梁9分隔开的下侧具有前述的第一加强部11、第二加强部12、第三加强部13。
第一加强部11具有在外框部6的下侧形成V字的一对。
一对第一加强部11、11中的一方的第一加强部11在从横梁9与外框部6的一方的连接部到外框部6的下边6a的中央之间延伸并与外框部6连接。另外,另一第一加强部11在从横梁9与外框部6的另一连接部到外框部6的下边6a的中央之间延伸并与外框部6连接。
第二加强部12以在第一加强部11、11彼此之间沿车宽方向延伸的方式上下配置有一对。
一对第二加强部12、12中的下侧的第二加强部12在第一加强部11、11的上下方向的中央沿车宽方向延伸,连接第一加强部11、11彼此。
一对第二加强部12、12中的上侧的第二加强部12连接第一加强部11、11的上端彼此,并且,沿后述的横梁9的下缘延伸并与该横梁9连接。
第三加强部13在各第一加强部11、11的下部处的车宽方向外侧,以填埋与外框部6的下边6a之间的角部(空间部)的方式左右设有一对。
该第一加强部11、第二加强部12及第三加强部13在外框部6的内侧形成多个开口部4。并且,在这些开口部4的内周侧形成有从内面板1a侧朝向车外侧延伸的切起部18。这样的切起部18的顶端通过点焊等与外面板1b(参照图2)接合。
<横梁的凹部>
在前述的横梁9上,如图1的阴影部分所示,在车宽方向的大致中央部具有局部向车外侧(图1的纸面的背侧)凹陷的凹部10。
关于该凹部10,参照图3具体说明。
图3是图1的箭头III部的局部放大图。需要说明的是,在图3中,在横梁9的凹部10及横梁9的一般部19、以及后述的纵加强筋20上,分别以改变浓淡的方式填充阴影。另外,图3中的假想线(双点划线)示出横梁9的延伸方向,隐藏线(虚线)示出后述的连结部件30。
如图3所示,本实施方式中的凹部10通过横梁9的面向车内侧的一般部19、具体来说是横梁9在该一般部19处的底壁9c局部向车外侧(后方)后退而形成。
并且,该凹部10的底面14从横梁9侧向下方延伸,与上侧的第二加强部12的壁面12a成为一体。
后述的后雨刷器5以横跨这样的凹部10的底面14和第二加强部12的壁面12a的方式安装。
需要说明的是,在图3中,附图标记12b表示的在第二加强部12的壁面12a设置的开口以与后述的连结部件30中的动力减振器(图示省略)的安装开口33a对应的方式设置。内面板1a的内外经由该开口12b和安装开口33a连通。
<纵加强筋>
接下来说明纵加强筋20(参照图2)。
如图2所示,纵加强筋20在图2中如填充阴影所示,以从横梁9的一般部19与凹部10之间沿上下方向延伸的方式形成。
在本实施方式的纵加强筋20中,在横梁9上形成的纵加强筋部分20a与在第二加强部12上形成的纵加强筋部分20b成为一体并在上下方向上连续。
具体来说,横梁9的纵加强筋部分20a与一般部19相比向车外侧后退,与凹部10的底面14相比向车内侧前进。也就是说,该横梁9的纵加强筋部分20a以填埋横梁9的一般部19与凹部10的底面14的层差的方式形成为阶梯状。
另外,第二加强部12的纵加强筋部分20b以与横梁9的纵加强筋部分20a连续的方式,通过第二加强部12的壁面12a局部向车内侧鼓出而形成。
并且,第二加强部12的纵加强筋部分20b以随着向下方延伸而其鼓出高度逐渐减小的方式倾斜。由此,纵加强筋部分20b的下端部被第二加强部12吸收。
这样的本实施方式中的纵加强筋20在夹着凹部10的车宽方向的两个外侧配置有一对。
<后雨刷器>
如图3所示,本实施方式中的后雨刷器5将雨刷器主体5b借助板状的基座部5a通过螺栓等紧固于凹部10的底面14和第二加强部12的壁面12a。
顺带一提,基座部5a被从内面板1a的车内侧紧固。并且,雨刷器主体5b以上下横跨凹部10的底面14侧和第二加强部12的壁面12a侧的方式,经由在内面板1a上形成的开口15配置在内面板1a的车外侧。
图4是图3的IV-IV剖视图。图5是图3的V-V剖视图。
如图4所示,雨刷器主体5b一体地包括雨刷器马达5c、减速机5d等。在图4中,附图标记14为凹部10的底面,附图标记15为凹部10的开口。另外,附图标记16为与雨刷器主体5b连接的线束,附图标记30为后述的连结部件。
并且,如图5所示,后雨刷器5还包括从雨刷器主体5b延伸的以在顶端贯通外面板1b的方式突出的枢轴5e和与该枢轴5e连结的雨刷片安装部5f。
需要说明的是,在图5中,附图标记16为与雨刷器主体5b连接的线束,附图标记30为连结部件。
<连结部件>
如图3所示,连结部件30在雨刷器主体5b的下方配置在内面板1a的车外侧(图3的纸面的背侧)。
本实施方式中的连结部件30由车宽方向上较长的弯曲的板体形成。
如图4所示,连结部件30在其车宽方向外侧具有一对由面向上下方向的板体形成的外延部31。
该外延部31沿车门厚度方向即在内面板1a与外面板1b之间延伸。
并且,外延部31的车宽方向两端部处的后缘具有后述的凸缘部31a(参照图5)。
另外,连结部件30如图4所示,以夹在一对外延部31、31彼此之间的方式具备第二外延部32。具体来说,第二外延部32在外延部31的车宽方向的中央形成在与雨刷器主体5b的车宽方向的长度大致对应的长度范围内。
本实施方式中的第二外延部32在与雨刷器主体5b的车宽方向的长度大致对应的长度范围内使外延部31的后缘部以规定宽度朝向上方弯折而形成。由此,第二外延部32与外延部31相比在车门厚度方向上变短。
并且,第二外延部32如图5所示使外延部31弯折而形成,从而具有沿上下方向延伸的上下壁32a。
在该上下壁32a上借助卡夹17固定从雨刷器主体5b延伸出的线束16。
另外,连结部件30如图5所示,将在外延部31的端部形成的所述的凸缘部31a通过点焊等与外面板1b连接。
另外,连结部件30如图5所示,具有从外延部31的前缘朝向下方弯曲并沿内面板1a的车外侧面延伸的纵壁部33。
在该纵壁部33上形成有前述动力减振器(图示省略)的安装开口33a。
并且,如图3所示,在连结部件30的安装开口33a的周缘部形成有动力减振器(图示省略)的紧固孔33b(安装部)。
需要说明的是,连结部件30的安装开口33a如前所述,与在第二加强部12设置的开口12b对应。
另外,如图3所示,纵壁部33的车宽方向的两端部通过点焊等与纵加强筋20的下端部接合。
并且,在开口12b及安装开口33a的周围,连结部件30的纵壁部33与第二加强部12通过点焊等连接。
也就是说,横梁9上形成的凹部10的周围由纵加强筋20和连结部件30以U字状包围而被加强。
<罩部件及装饰部件>
接下来,说明在内面板1a(参照图1)的车内侧安装的罩部件40(参照图6)和装饰部件50(参照图6)。
图6是示出在图1所示的后部车门1的车内侧配置有罩部件40和装饰部件50的情形的后部车门1的构成说明图。图7的(a)是图6的VII-VII剖视图,图7的(b)是图7的(a)的VIIb部的局部放大图。
如图6所示,本实施方式中的罩部件40设想在横梁9的车宽方向的中央配置的树脂成形品。
该罩部件40以横跨横梁9中的纵加强筋部分20a(参照图3)和凹部10(参照图3)而覆盖横梁9的方式配置。也就是说,罩部件40覆盖凹部10(参照图3)的上方。
本实施方式中的罩部件40如图7的(a)所示,在与其长度方向(车宽方向)交叉的剖切观察时呈覆盖横梁9的大致L字形状。
具体来说,罩部件40包括与横梁9的上壁9a相对的上罩部41和与横梁9的底壁9c相对的底罩部42。需要说明的是,在图7的(a)中,附图标记9b为横梁9的下壁。
并且,本实施方式中的罩部件40如图6所示,借助在底罩部42的下缘部设有一对的安装部43以装拆自如的方式夹紧固定于内面板1a。
这样的罩部件40如前所述,其车宽方向的两端部配置在横梁9的纵加强筋部分20a(参照图3)。也就是说,罩部件40在与横梁9的一般部19(参照图3)相比向车外侧(后方)后退的位置与横梁9抵接。
由此,本实施方式中的罩部件40如图7的(b)所示,在车宽方向上与横梁9的一般部19齐平。
接下来说明装饰部件50(参照图6)。
如图6所示,装饰部件50配置在由横梁9分隔开的外框部6内的下侧。该装饰部件50以从车内侧覆盖由横梁9和外框部6划分的区域的方式平面观察时呈大致矩形。
本实施方式中的装饰部件50设想由采用树脂形成的板材构成。
具体来说,装饰部件50如图7的(a)所示,包括覆盖内面板1a的车内侧的板状的主体部51和在该主体部51的全周范围内形成的唇部52。
该唇部52形成得比主体部51薄,并从主体部51的车内侧的面部延伸出。
该唇部52以随着远离主体部51侧而逐渐接近罩部件40的方式,呈圆弧状延伸出。
并且,唇部52的顶端如图7的(b)所示,嵌入在罩部件40上形成的槽部60中。
另外,该槽部60从罩部件40侧连续到与该罩部件40齐平的横梁9的一般部19侧。并且,该槽部60如图1所示,从横梁9到外框部6连续形成,从而与罩部件40侧的槽部60成为一体而形成周槽。
由此,装饰部件50的周缘如图7的(b)所示,连续地与罩部件40及一般部19抵接。具体来说,装饰部件50的唇部52借助槽部60而紧贴于内面板1a及罩部件40。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方式中的装饰部件50借助沿其周缘设有多个的安装部53(参照图6),以装拆自如的方式夹紧固定于内面板1a。需要说明的是,装饰部件50与罩部件40重叠并经由安装部43共同紧固。
<作用效果>
接下来说明本实施方式的后部车门构造C所起的作用效果。
本实施方式的后部车门构造C具备从横梁9的一般部19与凹部10之间沿上下方向延伸的纵加强筋20。
根据这样的后部车门构造C,与以往相比能够更加可靠地提高横梁处的刚性。由此,后部车门构造C能够更进一步提高作为后部车门1整体的刚性。
另外,在后部车门构造C中,具有连结纵加强筋20、20彼此的连结部件30。
根据这样的后部车门构造C,能够更进一步提高横梁处的刚性。
另外,根据后部车门构造C,通过在与横梁9上下偏移的位置设置连结部件30,从而能够防止后雨刷器5与连结部件30的干涉。
另外,在后部车门构造C中,连结部件30的外延部31与外面板1b接合。
根据这样的后部车门构造C,通过外延部31而连结部件30的扭转刚性提高。
另外,根据这样的后部车门构造C,能够防止外面板1b的鼓胀下陷。
另外,在后部车门构造C中,在第二外延部32的上下壁32a设有后雨刷器5的线束16的固定点。
根据这样的后部车门构造C,通过上下壁32a使得连结部件30的扭转刚性进一步提高。
另外,根据这样的后部车门构造C,由于不需要另外设置用于固定线束16的部件,因此能够削减部件数量。
另外,根据这样的后部车门构造C,能够在靠近后雨刷器5的位置固定线束16,因此能够防止线束16的晃动。
另外,在后部车门构造C中,连结部件30具备动力减振器的安装部53。
根据这样的后部车门构造C,连结部件30兼作为动力减振器的安装部件,因此能够削减部件数量。
另外,在后部车门构造C中,除了装饰部件50以外还设有覆盖横梁9的凹部10的上方的罩部件40。
根据这样的后部车门构造C,能够在抑制装饰部件50的大型化的同时,更加可靠地覆盖在凹部10配置的后雨刷器5。
另外,在后部车门构造C中,装饰部件50的周缘(唇部52)连续地与罩部件40及横梁9的一般部19抵接。
根据这样的后部车门构造C,装饰部件50的唇部52与连续的面抵接,因此能够抑制间隙的产生。
另外,根据这样的后部车门构造C,由于装饰部件50与连续的面抵接,因此与例如与层差部抵接的装饰部件50相比,能够简化构造。由此,装饰部件50的成形性提高。
以上对本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前述实施方式,能够以多种方式实施。
在前述实施方式中,设想连结部件30为与内面板1a分体的构造。但是,后部车门构造C也可以采用通过在内面板1a上形成的加强筋使纵加强筋20、20彼此相连的构成。
另外,在前述实施方式中,连结部件30连结纵加强筋20、20的下部彼此。但是,后部车门构造C也可以采用连结纵加强筋20、20的上部彼此的构成,或者可以以不与后雨刷器5干涉为前提,采用连结纵加强筋20、20的中央部彼此的构成。
另外,在前述实施方式中,连结部件30中的第二外延部32的上下壁32a朝向上方延伸。但是,上下壁32a也可以采用朝向下方延伸的构成或分叉为两支而朝向上下两个方向延伸的构成。
Claims (8)
1.一种后部车门构造,其特征在于,
具备后部车门,该后部车门包括:
内面板;
外面板,其配置在所述内面板的车外侧;
窗部件,其安装于所述外面板;以及
后雨刷器,其擦拭所述窗部件,
所述内面板具备沿所述窗部件的下缘延伸的横梁,
所述横梁具备从所述横梁的面向车内侧的一般部朝向车外侧凹陷的凹部,
所述后雨刷器安装在所述凹部中,
所述内面板具备从所述一般部与所述凹部之间沿上下方向延伸的纵加强筋,
所述横梁在所述凹部的两侧分别具备所述一般部和所述纵加强筋,
在上下方向上相对于所述横梁偏移的位置,设有连结所述纵加强筋彼此的连结部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后部车门构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连结部件具备沿车门厚度方向延伸的外延部,
所述外延部与所述外面板接合。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后部车门构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连结部件具备在车门厚度方向上比所述外延部短的第二外延部,
所述第二外延部具备沿上下方向延伸的上下壁,
在所述上下壁设有与所述后雨刷器连接的线束的固定点。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后部车门构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连结部件具备动力减振器的安装部。
5.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后部车门构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后部车门具备周缘与所述内面板的室内侧面抵接的装饰部件,
覆盖所述凹部的上方的罩部件相对于所述装饰部件另外设置。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后部车门构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后部车门具备周缘与所述内面板的室内侧面抵接的装饰部件,
覆盖所述凹部的上方的罩部件相对于所述装饰部件另外设置。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后部车门构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罩部件的室内侧面与所述一般部的室内侧面形成为齐平,
所述装饰部件的周缘连续地与所述罩部件的室内侧面及所述一般部的室内侧面抵接。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后部车门构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罩部件的室内侧面与所述一般部的室内侧面形成为齐平,
所述装饰部件的周缘连续地与所述罩部件的室内侧面及所述一般部的室内侧面抵接。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9127299A JP6951384B2 (ja) | 2019-07-09 | 2019-07-09 | 後部ドア構造 |
JP2019-127299 | 2019-07-09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2208312A CN112208312A (zh) | 2021-01-12 |
CN112208312B true CN112208312B (zh) | 2023-09-12 |
Family
ID=7405953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010656367.4A Active CN112208312B (zh) | 2019-07-09 | 2020-07-09 | 后部车门构造 |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 Link |
---|---|
JP (1) | JP6951384B2 (zh) |
CN (1) | CN112208312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5626037A (zh) * | 2022-11-08 | 2023-01-20 | 浙江极氪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 车门总成和车辆 |
Citation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07237947A (ja) * | 2006-03-09 | 2007-09-20 | Honda Motor Co Ltd | 車両の後部ドア構造 |
JP2008037163A (ja) * | 2006-08-02 | 2008-02-21 | Honda Motor Co Ltd | 車両の後部ドア構造 |
CN101844551A (zh) * | 2009-03-26 | 2010-09-29 |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 加强体构造 |
JP2015048018A (ja) * | 2013-09-03 | 2015-03-16 |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 車両用内装構造 |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S6081125U (ja) * | 1983-11-11 | 1985-06-05 | 三菱自動車工業株式会社 | 自動車のリヤゲ−ト |
JP2007253927A (ja) * | 2006-02-24 | 2007-10-04 | Asmo Co Ltd | バックドア装置 |
-
2019
- 2019-07-09 JP JP2019127299A patent/JP6951384B2/ja active Active
-
2020
- 2020-07-09 CN CN202010656367.4A patent/CN112208312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07237947A (ja) * | 2006-03-09 | 2007-09-20 | Honda Motor Co Ltd | 車両の後部ドア構造 |
JP2008037163A (ja) * | 2006-08-02 | 2008-02-21 | Honda Motor Co Ltd | 車両の後部ドア構造 |
CN101844551A (zh) * | 2009-03-26 | 2010-09-29 |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 加强体构造 |
JP2015048018A (ja) * | 2013-09-03 | 2015-03-16 |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 車両用内装構造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JP6951384B2 (ja) | 2021-10-20 |
CN112208312A (zh) | 2021-01-12 |
JP2021011219A (ja) | 2021-02-04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7390049B2 (en) | Vehicle door | |
JP5352682B2 (ja) | 車体フロア構造 | |
US7591501B2 (en) | Hatchback door structure for vehicles | |
EP1785302B1 (en) | Door structure of a motor vehicle | |
US7300097B2 (en) | Door for vehicle | |
EP2789526A1 (en) | Vehicle body lower structure | |
US4717198A (en) | Front structure of vehicle body | |
JP7137133B2 (ja) | 車両の側部車体構造 | |
JP6202743B2 (ja) | カウルトップカバー | |
CN112208312B (zh) | 后部车门构造 | |
EP2923870B1 (en) | Reinforcing structure of vehicle door | |
CN112124054B (zh) | 车辆用门 | |
JP2007203895A (ja) | 車両側部構造 | |
CN109987142B (zh) | 车身前部构造 | |
CN112566806A (zh) | 用于轿车车顶的车顶模块 | |
KR20070090994A (ko) | 자동차 도어용 보강 요소 및 자동차 도어 구조 | |
CN106891999B (zh) | 车身门框结构、车辆和车身门框结构的制造方法 | |
CN210289470U (zh) | 一种汽车车门铰链加强板结构 | |
CN108569117B (zh) | 车辆用后尾门结构 | |
CN112721592A (zh) | 一种车辆用后挡板的内侧板结构 | |
JP5152637B2 (ja) | 車両用バックドアの構造 | |
CN111942477B (zh) | 汽车的发动机罩支承构造 | |
JP6897115B2 (ja) | テールゲートスポイラの補強構造 | |
JP2001206067A (ja) | ドアフレームモール構造 | |
CN113573926B (zh) | 罩构件和罩构件安装结构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