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196312B - 多层建筑 - Google Patents

多层建筑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196312B
CN112196312B CN202011079008.3A CN202011079008A CN112196312B CN 112196312 B CN112196312 B CN 112196312B CN 202011079008 A CN202011079008 A CN 202011079008A CN 112196312 B CN112196312 B CN 112196312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torey building
platform
storey
building
building bod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1079008.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2196312A (zh
Inventor
唐文丹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ividual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riority to CN202011079008.3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2196312B/zh
Publication of CN11219631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19631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219631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196312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4BUILDING
    • E04HBUILDINGS OR LIKE STRUCTURES FOR PARTICULAR PURPOSES; SWIMMING OR SPLASH BATHS OR POOLS; MASTS; FENCING; TENTS OR CANOPIES, IN GENERAL
    • E04H1/00Buildings or groups of buildings for dwelling or office purposes; General layout, e.g. modular co-ordination or staggered storeys
    • E04H1/02Dwelling houses; Buildings for temporary habitation, e.g. summer houses
    • E04H1/04Apartment houses arranged in two or more level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4BUILDING
    • E04BGENERAL BUILDING CONSTRUCTIONS; WALLS, e.g. PARTITIONS; ROOFS; FLOORS; CEILINGS; INSULATION OR OTHER PROTECTION OF BUILDINGS
    • E04B1/00Constructions in general; Structures which are not restricted either to walls, e.g. partitions, or floors or ceilings or roofs
    • E04B2001/0053Building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or layout grid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rchitecture (AREA)
  • Civil Engineering (AREA)
  • Structural Engineering (AREA)
  • Steps, Ramps, And Handrail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多层建筑物,包括:第一多层建筑体,包括设置于每一层通过外墙壁通往外面的开口;第二多层建筑体,设置为以预定的距离与第一多层建筑体相对;以及室外通道,设置在第一和第二多层建筑体之间,且包括:第一平台,在开口下方从第一多层建筑体的外墙壁水平向外延伸,第二平台,位于第一平台的一侧或两侧且其标高位于两个相邻第一平台的标高之间,至少一个第一结构梁,连接第一多层建筑体和第二多层建筑体,及楼梯,连接第一平台及其相邻的第二平台,其中每一层的第一平台从第一多层建筑体的外墙壁的相同位置水平向外伸展,至少三个相连续的楼梯在水平正投影上不重叠而错列设置,且至少一个第一平台沿着至少一个第一结构梁延伸且与其连接。

Description

多层建筑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多层建筑物,特别是包括彼此相对设置的第一多层建筑体和第二多层建筑体且在二者之间包括室外通道连接的多层建筑物。
背景技术
本发明专利申请的发明人多年来一直致力于多层建筑物设计中的土地高效综合利用,减少室内辅助功能间以提高室内面积的有效使用,加强室外庭院的立体开发,增设和有效利用室外通道,兼作或替代室内消防通道,确保紧急情况下的人员疏散和救援,并且增添庭院的立体美化。
本发明专利申请的发明人的有关专利或专利申请文献:
1.多层建筑及建筑群,授权公告日2019年03月15日,专利号ZL201611257823.8。
2.多层建筑,授权公告日2020年03月20日,专利号ZL201920587244.2。
3.多层建筑,申请日2019年05月20日,申请号2019104202715。
上述文献通过全文引用结合于此。
发明内容
本申请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包括彼此相对设置的第一多层建筑体和第二多层建筑体且在二者之间包括室外通道连接的多层建筑物。室外通道可兼作或替代多层建筑物的室内疏散通道,充分有效利用建筑用地,提高建筑设计灵活性,并且可增添庭院的立体美化。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根据本申请的一个方面,提供一种多层建筑物,其包括:第一多层建筑体,包括设置于每一层通过外墙壁通往外面的开口;第二多层建筑体,设置为以预定的距离与第一多层建筑体相对;以及室外通道,设置在第一多层建筑体和第二多层建筑体之间。室外通道包括:第一平台,在开口的每一个的下方从第一多层建筑体的外墙壁水平向外延伸;第二平台,位于第一平台的一侧或两侧且其标高位于两个相邻第一平台的标高之间;至少一个第一结构梁,连接第一多层建筑体和第二多层建筑体;以及楼梯,连接室外通道的第一平台及其相邻的第二平台,其中室外通道的每一层的第一平台从第一多层建筑体的外墙壁在垂直方向上的相同位置水平向外伸展,其中至少三个相连续的楼梯在水平正投影上不重叠而错列设置,并且其中至少一个第一平台沿着至少一个第一结构梁延伸且与其连接。
根据本申请的实施例,第二多层建筑体与第一多层建筑体可具有对应的层高。
根据本申请的实施例,至少一个第一平台可沿着至少一个第一结构梁延伸且与其连接,直至延伸至第二多层建筑体的外墙壁。在此情况下,室外通道的第一平台可包括沿着多层建筑物的第二多层建筑体的外墙壁延伸的单侧或双侧的扩展平台。
根据本申请的实施例,第二平台的至少一个可从第一多层建筑体的相邻墙壁水平向外延伸。
根据本申请的实施例,第二平台的至少一个可从第二多层建筑体的相邻墙壁水平向外延伸。
根据本申请的实施例,多层建筑物还可包括至少一个第二结构梁,至少一个第二结构梁连接第一多层建筑体和第二多层建筑体,并且至少一个第二平台可沿着至少一个第二结构梁延伸且与其连接。
根据本申请的实施例,第一多层建筑体通往室外通道的各层开口可位于电梯候梯间的一侧。
根据本申请的实施例,各层第二平台在水平正投影上可距第一平台相同的距离。
根据本申请的实施例,第二平台的每一个在水平正投影上可位于第一平台的同一侧。
根据本申请的实施例,第二平台中的一个可在水平正投影上位于第一平台的一侧,而其余的第二平台可在水平正投影上位于第一平台的另一侧。
根据本申请的实施例,第二平台中的两个可在水平正投影上位于第一平台的一侧,而其余的第二平台可在水平正投影上位于第一平台的另一侧。
根据本申请的实施例,最底层的第一平台可为地表面或多层建筑物的底层地板。
根据本申请的实施例,最上层的楼梯可通往多层建筑物的楼顶。
根据本申请的实施例,室外通道的第一平台可包括沿着多层建筑物的第一多层建筑体的外墙壁延伸的单侧或双侧的扩展平台。
根据本申请的实施例,室外通道的楼梯与第一多层建筑体或第二多层建筑体的外墙壁可相距预定的距离。
根据本申请的实施例,在水平正投影上楼梯之间可具有彼此分隔开的预定距离。
根据本申请的实施例,室外通道可包括沿着第一平台、第二平台和楼梯设置的盖顶。
根据本申请的实施例,室外通道可包括沿着第一平台、第二平台和楼梯设置的花木托架。
根据本申请的实施例,第二多层建筑体与室外通道连接的楼层可通过第二多层建筑体的外墙壁上的开口通向室外通道。
根据本申请的实施例,楼梯可平行于第一多层建筑体的外墙壁设置。但是,楼梯的至少一段楼梯也可垂直于第一多层建筑体的外墙壁设置。
根据本申请的另一个方面,提供一种建筑群,其包括多个并排或错列设置的如上任一多层建筑物。
本申请的有益效果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多层建筑物包括第一多层建筑体、第二多层建筑体和室外通道,并且室外通道包括第一平台、第二平台、至少一个第一结构梁和楼梯。室外通道的每一层的第一平台从第一多层建筑体的外墙壁在垂直方向上的相同位置水平向外伸展,至少三个相连续的楼梯在水平正投影上不重叠而错列设置,并且至少一个第一平台沿着至少一个第一结构梁延伸且与其连接。因为第一多层建筑体的每一层在相同的垂直位置与室外通道连接且相通,所以室外通道完全可替代室内疏散通道以保证应急时刻的人员疏散,方便救援或救火人员通过室外通道进入任何楼层,并且开口设在电梯候梯间的情况下非常便利行人自主选择使用电梯或通过室外通道步行上下楼。因为至少一个第一结构梁连接第一多层建筑体和第二多层建筑体,并且第一平台可沿着至少一个第一结构梁延伸且与其连接,所以可借助于两个多层建筑体的结构强度增加对室外通道的支撑强度,扩大了室外通道的布设宽度,实现至少三个相连续的楼梯在水平正投影上不重叠而错列设置。错列设置的室外通道设计可结合环境美化设计,从而可形成立体的庭院美化景观,并且可方便按季节定期更换花木盆景,以满足人们对美好环境的精神需求。庭院景观为邻里和谐相处提供的交往空间,有助于建设和谐社会。露天的室外通道不是封闭空间,便于防烟排烟,有利于建筑火灾疏散,减少烟雾中毒。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涉及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而非对本申请的限制。
图1A-1D是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第二平台位于第一平台一侧的多层建筑物的示意图,其中图1A是轴测图,图1B是主视图,图1C是俯视图,图1D是左视图(从第二多层建筑体侧向第一多层建筑体投影,下同)。
图2A-2D是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第二平台位于第一平台一侧的多层建筑物的示意图,其中图2A是轴测图,图2B是主视图,图2C是俯视图,图2D是左视图。
图3A-3D是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一个第二平台位于第一平台的一侧而其余第二平台位于另一侧的多层建筑物的示意图,其中图3A是轴测图,图3B是主视图,图3C是俯视图,图3D是左视图。
图4A-4D是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两个第二平台位于第一平台的一侧而其余第二平台位于另一侧的多层建筑物的示意图,其中图4A是轴测图,图4B是主视图,图4C是俯视图,图4D是左视图。
图5A-5D是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第二多层建筑体相对于第一多层建筑体倾斜布置的多层建筑物的示意图,其中图5A是轴测图,图5B是主视图,图5C是俯视图,图5D是左视图。
图6A是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第二平台距第一平台具有不同距离的多层建筑物的俯视图,图6B是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第二平台距第一平台具有不同距离的多层建筑物的左视图。
图7A是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多层建筑群的轴测图,图7B是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多层建筑群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申请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申请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所描述的本申请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无需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除非另作定义,此处使用的技术术语或者科学术语应当为本申请所属领域内具有一般技能的人士所理解的通常意义。本申请专利申请说明书以及权利要求书中使用的“第一”、“第二”以及类似的词语并不表示任何顺序、数量或者重要性,而只是用来区分不同的组成部分。同样,“一个”或者“一”等类似词语也不表示数量限制,而是表示存在至少一个。术语“相邻”不表示空间距离的远近,而是表示在标高数值上的接近。“相同位置”表示多层建筑各层平面中上下楼层对齐的相同的功能空间。为了更清楚的加以说明,本发明中“楼梯”的休息平台包含在所述“第一平台”,“第二平台”中。“第一平台”和“第二平台”不表示平台的具体平面形状,平台平面形状可以为规则的或者不规则的。楼梯、平台附属的栏杆和建筑开口均未示出。
图1A-1D是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第二平台位于第一平台一侧的多层建筑物的示意图,其中图1A是轴测图,图1B是主视图,图1C是俯视图,图1D是左视图(从第二多层建筑体侧向第一多层建筑体投影,下同)。
参见图1A-1D,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多层建筑物包括第一多层建筑体100、第二多层建筑体200和室外通道300。
第一多层建筑体100包括设置于每一层通过外墙壁通往外面的开口(未示出)。如图1A-1D所示,第一多层建筑体100为长方体的四层建筑体,但本申请不限于此。例如,第一多层建筑体100可应用于其它层数的多层建筑,例如4至8层。例如,第一多层建筑体100的平面形状可为矩形、T形、直角形等。各外墙壁不限于平面,可具有任何建筑所需的墙壁错位以及楼体造型。
第二多层建筑体200设置为以预定的距离与第一多层建筑体100相对,即从水平正投影上看,第一多层建筑体100的楼体主体与第二多层建筑体200的楼体主体基本上平行布置。需要说明的是,第二多层建筑体200可以与第一多层建筑体100相同,例如,第二多层建筑体200的水平横截面可为矩形、T形、直角形等。因此,当多个所述多层建筑体并排布置时,可形成各种形状的不同楼群组合。此时,相邻设置的两个多层建筑体可分别称为第一多层建筑体和第二多层建筑体。另一方面,根据本申请的实施例,第二多层建筑体200与第一多层建筑体100可为不同的建筑体,具有对应的层高,或者可具有不同的层高。
为了描述上的方便、便于理解和区别起见,如图1A-1D所示,第一和第二多层建筑体的最底层定义为第一层,分别以附图标记110和210表示,第二层分别以附图标记120和220表示,第三层分别以附图标记130和230表示,以此类推。
室外通道300设置在第一多层建筑体100和第二多层建筑体200之间。
室外通道300包括:第一平台310,在开口的每一个的下方从第一多层建筑体100的外墙壁水平向外延伸;第二平台320,位于第一平台310的一侧或两侧且其标高位于两个相邻第一平台310的标高之间;至少一个第一结构梁330,连接第一多层建筑体100和第二多层建筑体200;以及楼梯340,连接室外通道300的第一平台310及其相邻的第二平台320。
为了描述上的方便、便于理解和区别起见,如图1A-1D所示,第一平台310包括从下至上的一层至五层第一平台311、312、313、314和315。第二平台320包括从下至上的一层至四层第二平台321、322、323和324。楼梯340包括从下至上的一层至五层楼梯段341a、341b、342a、342b、343a、343b、344a和344b。一层至五层楼梯段341a、342a、343a和344a可在一个方向上连接下层的第一平台至上面的第二平台,例如,二层楼梯段342a连接二层第一平台312至上面的二层第二平台322。一层至五层楼梯段341b、342b、343b和344b可在与上述一个方向相反的方向上连接下面的第二平台至上层第一平台,例如,二层楼梯段342b连接二层的第二平台322至上层的第一平台313。在如图1A-1D所示的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多层建筑物中,至少一个第一结构梁330仅为一个结构梁,位于第一多层建筑体和第二多层建筑体的顶层。然而,本申请不限于此,而是第一结构梁可为多个结构梁,如后面的实施例所述。
室外通道300的每一层的第一平台310从第一多层建筑体100的外墙壁在垂直方向上的相同位置水平向外伸展。根据本申请的实施例,第一多层建筑体100通往室外通道300的各层开口可位于电梯候梯间的一侧。然而,本申请的实施例不限于此,而是第一平台310可位于第一多层建筑体100的任意位置,而且不同楼层的第一平台彼此可在水平正投影上有一定的偏离,例如,位于电梯候梯间的两侧。再者,第一平台310从第一多层建筑体100的外墙壁向外延伸的长度没有限制,可根据实际需要任意选择。
至少三个相连续的楼梯340在水平正投影上不重叠而错列设置。这里所说的错列是指在水平正投影上彼此不重叠,而且可以彼此分隔开预定的距离,其目的是在各楼梯段之间形成预定的距离,以在楼梯的间隙之间进行庭院花木摆放,增强室外通道300的立体空间效果,将兼顾疏散通道的室外通道300与庭院美化有机地结合起来,成为住户茶余饭后休闲不可多得的最佳选择之所之一。
至少一个第一平台310沿着至少一个第一结构梁330延伸且与其连接。如图1A-1D所示,在所示的实施例中,仅提供一个第一结构梁330,同层的第一平台315沿着第一结构梁330延伸,第一平台315设置在第一结构梁330上,并且二者彼此连接。
根据本申请的实施例,多层建筑物还可包括至少一个第二结构梁350,至少一个第二结构梁350连接第一多层建筑体100和第二多层建筑体200,并且至少一个第二平台320可沿着至少一个第二结构梁350延伸且与其连接。如图1A-1D所示,在所示的实施例中,提供两个第二结构梁352和353,第二结构梁352的标高位于第二层120和第三层130之间,第二结构梁353的标高位于第三层130和第四层140之间。第二平台322和323分别沿着第二结构梁352和353延伸,第二平台322设置在第二结构梁352上且二者彼此连接,并且第二平台323设置在第二结构梁353上且二者彼此连接。
如图1A-1D所示,根据本申请的实施例,第二平台320的每一个在水平正投影上可位于第一平台310的同一侧。如图1C所示,第二平台320的每一个位于第一平台310的下侧。
根据本申请的实施例,最底层的第一平台311可为地表面或多层建筑物的底层地板。
如图1A所示,根据本申请的实施例,最上层的楼梯340可经由第一平台315通往多层建筑物的第一多层建筑体100的楼顶。
图2A-2D是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第二平台位于第一平台一侧的多层建筑物的示意图,其中图2A是轴测图,图2B是主视图,图2C是俯视图,图2D是左视图。
参见图2A-2D,如图2A-2D所示的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多层建筑物为六层建筑物。与如图1A-1D所示的多层建筑物一样,第二平台320的每一个在水平正投影上可位于第一平台310的同一侧。如图2C所示,第二平台320的每一个位于第一平台310的下侧。
如图2A-2D所示的多层建筑物与如图1A-1D所示的多层建筑物的区别在于楼层数不同,第一结构梁330的位置和数量不同。如图1A-1D所示的多层建筑物所有楼梯在水平投影上都是完全不重叠的,而如图2A-2D所示的多层建筑物室外通道300的楼梯部分在水平投影上是重叠的,如最上层的楼梯345b和第四层楼梯344a、第一层楼梯341b重叠,但与第四层楼梯344a上下楼方向不同,与第一层楼梯341b上下楼方向相同。
第一结构梁和第二结构梁共同贡献于对室外通道的支撑。由于楼层数和室外通道布局上的不同,第一结构梁和第二结构梁可做相应的布局和调整。在如图2A-2D所示的多层建筑物中,第一结构梁330为三个结构梁,分别是三层结构梁333、四层结构梁334和五层结构梁335。
第一平台总的来说都是从墙壁水平向外延伸的,第二平台是从楼梯段向外延伸的,都相当于悬臂结构。第一结构梁和第二结构梁的设置主要是要结合对第一平台和第二平台支撑的需要。例如,在平台满足强度要求(悬臂较短)的情况下,就不需要设置结构梁。相反,在平台强度不能满足要求(悬臂较长)的情况下,就要设置结构梁。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多层建筑物的室外通道提供至少一个第一结构梁,以通过对第一平台的支撑而达到满足室外通道的强度要求。各个平台设置的第一结构梁和第二结构梁数量和形式可以根据具体需要确定,一个平台可以沿两个或多个结构梁延伸并与其连接,如后面的实施例所述。当结构梁足够宽大,其本身可以成为平台。各个平台设置的第一结构梁和第二结构梁与平台的位置关系可以根据具体需要确定,结构梁可以在平台上侧,也可以在平台下侧。
图3A-3D是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一个第二平台位于第一平台的一侧而其余第二平台位于另一侧的多层建筑物的示意图,其中图3A是轴测图,图3B是主视图,图3C是俯视图,图3D是左视图。
如图3A-3D所示,在如图3A-3D所示的根据本申请的实施例中,多层建筑物的第一多层建筑体100和第二多层建筑体200均为六层。室外通道300包括五层第一结构梁332、333、334、335和336,第一平台312、313、314、315和316分别设置在第一结构梁332、333、334、335和336上,沿其延伸且与其连接,并且延伸至第二多层建筑体200的外墙壁,在第二多层建筑体200可以设置通往对应第一平台的开口。
与如图1A-1D和图2A-2D所示的多层建筑物不同,如图3C和3D所示,第二平台320中的二层第二平台322可在水平正投影上位于第一平台310的一侧,即图3C的上侧,而其余的第二平台321、323、324和325可在水平正投影上位于第一平台310的另一侧,即图3C的下侧。反之亦然。
如图3A、3B和3C所示,第二平台320的至少一个第二平台321可从第一多层建筑体100的相邻墙壁水平向外延伸。同样,第二平台320的至少一个第二平台325可从第二多层建筑体200的相邻墙壁水平向外延伸。
图4A-4D是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两个第二平台位于第一平台的一侧而其余第二平台位于另一侧的多层建筑物的示意图,其中图4A是轴测图,图4B是主视图,图4C是俯视图,图4D是左视图。
如图4A-4D所示,在如图4A-4D所示的根据本申请的实施例中,多层建筑物的第一多层建筑体100和第二多层建筑体200均为六层。室外通道300包括五层第一结构梁332、333、334、335和336。如图所示,第一结构梁332、333、334、335和336都可为平行设置的双梁,即二层第一结构梁332(332a、332b)、三层第一结构梁333(333a、333b)、四层第一结构梁334(334a、334b)、五层第一结构梁335(335a、335b)和六层第一结构梁336(336a、336b),第一平台312、313、314、315和316分别设置在第一结构梁332(332a、332b)、333(333a、333b)、334(334a、334b)、335(335a、335b)和336(336a、336b)上,沿其延伸且与其连接,其中第一平台314和315直至延伸至第二多层建筑体200的外墙壁。室外通道300包括四层第二结构梁352、353、354(354a、354b)和355(355a、355b),其中第二结构梁354a、354b是平行双梁,第二结构梁355a、355b是平行双梁。第二平台322、323、324和325分别设置在第二结构梁352、353、354(354a、354b)和355(355a、355b)上,沿其延伸且与其连接。然而,本申请不限于此,而是部分或所有的第一结构梁330和第二结构梁350可以根据实际需要成为平行设置的双梁。
如图4C和4D所示,根据本申请的实施例,第二平台320中的两个第二平台324和325可在水平正投影上位于第一平台310的一侧,即图4C中的上侧,而其余的第二平台321、322和323可在水平正投影上位于第一平台310的另一侧。
如图4A所示,根据本申请的实施例,室外通道300的第一平台310可包括沿着多层建筑物的第一多层建筑体100的外墙壁延伸的单侧或双侧的扩展平台360。扩展平台360可设在每个第一平台310的一侧或两侧,也可选择性地设在某一层第一平台310的一侧或两侧。当第一平台310沿着第一结构梁330延伸至第二多层建筑体200时,室外通道的第一平台310可包括沿着多层建筑物的第二多层建筑体200的外墙壁延伸的单侧或双侧的扩展平台。
如图4A-4D所示,第一多层建筑体100与第二多层建筑体200相对的墙壁可不是平面,而是包括局部的错位。第一平台310及其扩展平台360可借助于这样的错位设置以增加其强度,当然也可用于其它目的。
图5A-5D是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第二多层建筑体相对于第一多层建筑体倾斜布置的多层建筑物的示意图,其中图5A是轴测图,图5B是主视图,图5C是俯视图,图5D是左视图。
如图5A-5D所示,与如图1A-4D所示的多层建筑物相比,本实施例的多层建筑物的第二多层建筑体200相对于第一多层建筑体100倾斜设置。楼梯和平台都离开第二多层建筑体200一定距离,第一结构梁330和第二结构梁350连接至第二多层建筑体200。此外,与如图4A-4D所示的多层建筑物基本上相同。
图6A是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第二平台320距第一平台具有不同距离的多层建筑物的俯视图,图6B是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第二平台距第一平台具有不同距离的多层建筑物的左视图。
在参照图1A-5D所描述的实施例中,根据本申请的实施例,各层第二平台320在水平正投影上可距第一平台310相同的距离。然而,本申请的实施例不限于此,如图6A和6B所示,各层第二平台320在水平正投影上可距第一平台310不同的距离。此外,如图6B所示,第二平台322和324相对于对应第一平台的标高差与其它第二平台321、323和325有所不同。然而,本申请的实施例不限于此,而是即使第二平台320相对于对应第一平台的标高差相同,各层第二平台320在水平正投影上也可距第一平台310不同的距离。从而,为有建筑结构环境限制的建筑物扩大了设计余量。
尽管图中没有示出,但是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多层建筑物还具有如下特征:
根据本申请的实施例,室外通道的楼梯与第一多层建筑体的外墙壁可相距预定的距离。在水平正投影上各层楼梯之间可具有彼此分隔开的预定距离。室外通道可包括沿着第一平台、第二平台和楼梯设置的盖顶。室外通道可包括沿着第一平台、第二平台和楼梯设置的花木托架。第二多层建筑体与室外通道连接的楼层可通过第二多层建筑体的外墙壁上的开口通向室外通道。
另外,在图1A至6B所示的实施例中,楼梯的走向都是平行于第一多层建筑体的相邻外墙壁的,然而,本申请不限于此,而是所有楼梯或部分楼梯段可旋转一定的角度,例如90度角。当所有楼梯或部分楼梯段旋转90度角时,该楼梯或部分楼梯段垂直于第一多层建筑体的相邻外墙壁。再者,从最下层到第二平台321的楼梯段341a可如图所示的一个楼梯段,也可为连接最下层第二平台321的两个或三个侧面的两个或三个楼梯段。
图7A是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多层建筑群的轴测图,图7B是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多层建筑群的俯视图。
如图7A和7B所示,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多层建筑群包括多个并排设置的如上任一多层建筑物。例如,建筑物群可包括多个第一多层建筑体100a、100b和100c、第二多层建筑体200、以及多个室外通道300a、300b和300c。多个第一多层建筑体的数量不限于3个,并且多个室外通道的数量也不限于3个。
需要说明的是,在如图7A和7B所示的实施例中,第一多层建筑体100a、第一多层建筑体100b和室外通道300a可形成如上参考图1A-6B描述的多层建筑物,此时,第一多层建筑体100b可相当于第二多层建筑体200。同理,第一多层建筑体100b、第一多层建筑体100c和室外通道300b可形成如上参考图1A-6B描述的多层建筑物,此时,第一多层建筑体100b可相当于第一多层建筑体100,第一多层建筑体100c可相当于第二多层建筑体200。同理,第一多层建筑体100c、第二多层建筑体200和室外通道300c可形成如上参考图1A-6B描述的多层建筑物,此时,第一多层建筑体100c可相当于第一多层建筑体100。第二多层建筑体200具有向室外通道300c的开口。然而,本申请不限于此,第一多层建筑体100a、第一多层建筑体100b和第一多层建筑体100c可以根据需要互相错开形成品字形或锯齿形排列的建筑体。
本申请的有益效果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多层建筑物包括第一多层建筑体、第二多层建筑体和室外通道,并且室外通道包括第一平台、第二平台、至少一个第一结构梁和楼梯。室外通道的每一层的第一平台从第一多层建筑体的外墙壁在垂直方向上的相同位置水平向外伸展,至少三个相连续的楼梯在水平正投影上不重叠而错列设置,并且至少一个第一平台沿着至少一个第一结构梁延伸且与其连接。因为第一多层建筑体的每一层在相同的垂直位置与室外通道连接且相通,所以室外通道完全可替代室内疏散通道以保证应急时刻的人员疏散,方便救援或救火人员通过室外通道进入任何楼层,并且开口设在电梯候梯间的情况下非常便利行人自主选择使用电梯或通过室外通道步行上下楼。因为至少一个第一结构梁连接第一多层建筑体和第二多层建筑体,并且第一平台可沿着至少一个第一结构梁延伸且与其连接,所以可借助于两个多层建筑体的结构强度增加对室外通道的支撑强度,扩大了室外通道的布设宽度,实现至少三个相连续的楼梯在水平正投影上不重叠而错列设置。错列设置的室外通道设计可结合环境美化设计,从而可形成立体的庭院美化景观,并且可方便按季节定期更换花木盆景,以满足人们对美好环境的精神需求。庭院景观为邻里和谐相处提供的交往空间,有助于建设和谐社会。露天的室外通道不是封闭空间,便于防烟排烟,有利于建筑火灾疏散,减少烟雾中毒。
以上仅是本申请的示范性实施方式,而非用于限制本申请的保护范围,本申请的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确定。

Claims (23)

1.一种多层建筑物,包括:
第一多层建筑体,包括设置于每一层通过外墙壁通往外面的开口;
第二多层建筑体,设置为以预定的距离与所述第一多层建筑体相对;以及
室外通道,设置在所述第一多层建筑体和第二多层建筑体之间,包括:
第一平台,在所述开口的每一个的下方从所述第一多层建筑体的外墙壁水平向外延伸,
第二平台,位于所述第一平台的一侧或两侧且其标高位于两个相邻第一平台的标高之间,
至少一个第一结构梁,连接所述第一多层建筑体和所述第二多层建筑体,以及
楼梯,连接所述室外通道的所述第一平台及其相邻的第二平台,
其中,所述室外通道的每一层的第一平台从所述第一多层建筑体的外墙壁在垂直方向上的相同位置水平向外伸展,
其中,至少三个相连续的楼梯在水平正投影上不重叠而错列设置,并且
其中,至少一个第一平台沿着所述至少一个第一结构梁延伸且与其连接。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层建筑物,其中所述第二多层建筑体与所述第一多层建筑体具有对应的层高。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层建筑物,其中所述至少一个第一平台沿着所述至少一个第一结构梁延伸且与其连接,直至延伸至所述第二多层建筑体的外墙壁。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层建筑物,其中所述第二平台的至少一个从所述第一多层建筑体的外墙壁水平向外延伸。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层建筑物,其中所述第二平台的至少一个从所述第二多层建筑体的外墙壁水平向外延伸。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层建筑物,还包括至少一个第二结构梁,所述至少一个第二结构梁连接所述第一多层建筑体和所述第二多层建筑体,并且至少一个第二平台沿着所述至少一个第二结构梁延伸且与其连接。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层建筑物,其中所述第一多层建筑体通往所述室外通道的各层开口位于电梯候梯间的一侧。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层建筑物,其中各层第二平台在水平正投影上距所述第一平台相同的距离。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层建筑物,其中所述第二平台的每一个在水平正投影上位于所述第一平台的同一侧。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层建筑物,其中所述第二平台中的一个在水平正投影上位于所述第一平台的一侧,而其余的第二平台在水平正投影上位于所述第一平台的另一侧。
11.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层建筑物,其中所述第二平台中的两个在水平正投影上位于所述第一平台的一侧,而其余的第二平台在水平正投影上位于所述第一平台的另一侧。
1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层建筑物,其中最底层的第一平台是地表面或所述多层建筑物的底层地板。
1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层建筑物,其中最上层的楼梯通往所述多层建筑物的楼顶。
1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层建筑物,其中所述室外通道的所述第一平台包括沿着所述多层建筑物的所述第一多层建筑体的外墙壁延伸的单侧或双侧的扩展平台。
1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层建筑物,其中所述室外通道的所述楼梯与所述第一多层建筑体或第二多层建筑体的外墙壁相距预定的距离。
1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层建筑物,其中在水平正投影上楼梯之间具有彼此分隔开的预定距离。
1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层建筑物,其中所述室外通道包括沿着所述第一平台、第二平台和楼梯设置的盖顶。
1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层建筑物,其中所述室外通道包括沿着所述第一平台、第二平台和楼梯设置的花木托架。
1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层建筑物,其中所述第二多层建筑体与所述室外通道连接的楼层通过所述第二多层建筑体的外墙壁上的开口通向所述室外通道。
20.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多层建筑物,其中所述室外通道的所述第一平台包括沿着所述多层建筑物的所述第二多层建筑体的外墙壁延伸的单侧或双侧的扩展平台。
21.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层建筑物,其中所述楼梯平行于所述第一多层建筑体的外墙壁设置。
2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层建筑物,其中所述楼梯的至少一段楼梯垂直于所述第一多层建筑体的外墙壁设置。
23.一种建筑群,包括多个并排或错列设置的如权利要求1-22任一项所述的多层建筑物。
CN202011079008.3A 2020-10-10 2020-10-10 多层建筑 Active CN112196312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1079008.3A CN112196312B (zh) 2020-10-10 2020-10-10 多层建筑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1079008.3A CN112196312B (zh) 2020-10-10 2020-10-10 多层建筑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196312A CN112196312A (zh) 2021-01-08
CN112196312B true CN112196312B (zh) 2021-10-26

Family

ID=7401417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1079008.3A Active CN112196312B (zh) 2020-10-10 2020-10-10 多层建筑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2196312B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86103735A (zh) * 1986-06-11 1987-01-31 李方程 双层共廊式住宅
JP3390659B2 (ja) * 1998-03-12 2003-03-24 大成建設株式会社 エレベーター建屋
JP2000144890A (ja) * 1998-11-13 2000-05-26 Misawa Homes Co Ltd 建築物
CN1298997A (zh) * 1999-12-09 2001-06-13 辽宁名洋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 组合式连体居住楼
CN201062439Y (zh) * 2007-06-30 2008-05-21 王松海 互联式多层住宅建筑
CN101575917A (zh) * 2009-06-11 2009-11-11 昆山杰思规划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1梯3户纵向贯通住宅楼的设计方法
CN101614045A (zh) * 2009-07-22 2009-12-30 薛晓光 双塔连廊螺旋建筑
CN102162307B (zh) * 2011-03-17 2012-07-25 天津市红磡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 一种组合式山地叠院住宅
JP6951230B2 (ja) * 2017-12-19 2021-10-20 株式会社竹中工務店 階段構造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196312A (zh) 2021-01-0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3612589B2 (ja) 集合住宅
US3656266A (en) Buildings
WO2008009213A1 (fr) Bâtiment à plusieurs étages
US8033067B2 (en) Multi-level apartment building
IL170870A (en) Multi-level apartment building
US4930273A (en) Multilevel modular building with scissor stairs and method of assembly
JPH07113278B2 (ja) 積み重ね高層建築物
KR20170009422A (ko) 주거 및 공간 효율성을 극대화시킨 다층식 큐브 하우스
US4794747A (en) Multi-storied multiple-unit dwelling
CN112227764B (zh) 多层建筑
CN110005226B (zh) 多层建筑
CN112196312B (zh) 多层建筑
JP3987392B2 (ja) 建物
CN112196311B (zh) 多层建筑
CN109577486B (zh) 一种形成建筑的方法及建筑
CN210164289U (zh) 多层建筑
JP4036858B2 (ja) 建物
JP5377217B2 (ja) 構造物
JP4097645B2 (ja) 建物
JP4109554B2 (ja) 立体駐車設備付建築物
JPH0693742A (ja) 高層建築物の避難階段構造
RU2328581C2 (ru) Многоэтажное двухуровневое здание
KR100746765B1 (ko) 넓은 공용홀을 구비하는 공동주택
CN212053175U (zh) 一种建筑结构装置
JP2682608B2 (ja) 多層階蔵型収納付き建物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