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192059A - 冷却设备及激光机床 - Google Patents

冷却设备及激光机床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192059A
CN112192059A CN202011045022.1A CN202011045022A CN112192059A CN 112192059 A CN112192059 A CN 112192059A CN 202011045022 A CN202011045022 A CN 202011045022A CN 112192059 A CN112192059 A CN 11219205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oled
connecting pipe
cooling
water tank
outle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1045022.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王传奇
黄家峰
王涛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ree Electric Appliances Inc of Zhuhai
Zhuhai Gree Intelligent Equip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ree Electric Appliances Inc of Zhuhai
Zhuhai Gree Intelligent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ree Electric Appliances Inc of Zhuhai, Zhuhai Gree Intelligent Equip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Gree Electric Appliances Inc of Zhuhai
Priority to CN202011045022.1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2192059A/zh
Publication of CN11219205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192059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3MACHINE TOOLS; METAL-WORKING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23KSOLDERING OR UNSOLDERING; WELDING; CLADDING OR PLATING BY SOLDERING OR WELDING; CUTTING BY APPLYING HEAT LOCALLY, e.g. FLAME CUTTING; WORKING BY LASER BEAM
    • B23K26/00Working by laser beam, e.g. welding, cutting or boring
    • B23K26/70Auxiliary operations or equipment
    • B23K26/702Auxiliary equipment
    • B23K26/703Cooling arrangement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Plasma & Fus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冷却设备及激光机床。冷却设备包括:换热器;水箱,与换热器连接,以接收与换热器的冷媒完成换热的冷却液;水箱具有水箱出口,水箱出口用于向第一待冷却结构提供冷却液;管路组件,管路组件具有相互连通的管路进口、第一管路出口和第二管路出口,管路进口用于与第一待冷却结构连接;第一管路出口与水箱连接,以将与第一待冷却结构完成换热的冷却液输送至水箱;第二管路出口用于与第二待冷却结构连接,以将与第一待冷却结构完成换热的冷却液输送至第二待冷却结构,以对第二待冷却结构进行冷却。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的由于第一待冷却结构的冷却温度和第二待冷却结构的冷却温度不同而导致的冷却设备的结构较为复杂的问题。

Description

冷却设备及激光机床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冷却设备,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冷却设备及激光机床。
背景技术
机床会有对发热部件进行冷却的需要,其中,由于激光机床有两路冷却需求,一路是激光头主路,一路是外光路,两路冷却温度要求有所不同,外光路由于有光学镜片,需要的冷却温度较高,以避免结露,所需要的制冷量较激光头主路要低,冷却介质(水)的流量要求也低。
然而,现有的冷却机为了给激光头主路和外光路分别提供目标温度的冷却水,均需要设置两个储水箱、两路水泵、电加热来实现。具体地,根据目标温度和实测温度来控制压缩机、电加热的启停,调节两个水箱内的温度,并且,两路有各自水泵将冷却介质送至机床处。由于整个系统部件多,结构复杂,导致成本高,且制冷机的制冷和电加热的制热相互冲抵,浪费能源。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冷却设备及激光机床,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由于第一待冷却结构的冷却温度和第二待冷却结构的冷却温度不同而导致的冷却设备的结构较为复杂的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冷却设备,用于对第一待冷却结构和第二待冷却结构进行冷却,冷却设备包括:换热器;水箱,与换热器连接,以接收与换热器的冷媒完成换热的冷却液;水箱具有水箱出口,水箱出口用于向第一待冷却结构提供冷却液;管路组件,管路组件具有相互连通的管路进口、第一管路出口和第二管路出口,管路进口用于与第一待冷却结构连接;第一管路出口与水箱连接,以将与第一待冷却结构完成换热的冷却液输送至水箱;第二管路出口用于与第二待冷却结构连接,以将与第一待冷却结构完成换热的冷却液输送至第二待冷却结构,以对第二待冷却结构进行冷却。
进一步地,管路组件包括第一连接管和第二连接管,第一连接管的一端与管路进口连接,第一连接管的另一端形成第一管路出口;第二连接管的一端与管路进口连接,第二连接管的另一端形成第二管路出口;第一连接管上设置有第一电磁阀;和/或,第二连接管上设置有第二电磁阀。
进一步地,冷却设备还包括:三通接头,三通接头具有相互连通的第一连通口、第二连通口和第三连通口;连接总管,连接总管的一端形成管路进口,连接总管的另一端与第一连通口连接;第一连接管远离水箱的一端与第二连通口连接,第二连接管远离第二待冷却结构的一端与第三连通口连接。
进一步地,冷却设备还包括:第三连接管,第三连接管的一端用于与第一待冷却结构连接,第三连接管的另一端与水箱出口连接;变频水泵,设置在第三连接管上。
进一步地,冷却设备还包括:第四连接管,第四连接管的一端用于与第二待冷却结构连接,第四连接管的另一端与换热器连接,以使与第二待冷却结构完成换热的冷却液经过换热器的换热作用后流至水箱。
进一步地,冷却设备还包括:热量回收单元,热量回收单元具有相互连通的第一进口和第一出口;热量回收单元设置在第四连接管上,第一进口和第一出口均与第四连接管相连通,以使与第二待冷却结构完成换热的冷却液经过热量回收单元后流至换热器;热量回收单元还具有相互连通的第二进口和第二出口;热量回收单元设置在第二连接管上,第二进口和第二出口均与第二连接管相连通,以使与第一待冷却结构完成换热的冷却液经过热量回收单元后流至第二待冷却结构。
进一步地,冷却设备还包括:第五连接管,第五连接管的一端与第三连接管连接且位于变频水泵和第一待冷却结构之间,第五连接管的另一端与第二连接管连接;第一控制阀,设置在第一连接管上,以控制第一连接管的通断;第二控制阀,设置在第五连接管上,以控制第五连接管的通断。
进一步地,冷却设备还包括加热单元,加热单元设置在水箱内。
进一步地,冷却设备还包括:连接回路,用于输送冷媒,换热器设置在连接回路上;压缩机,设置在连接回路上;冷凝器,设置在连接回路上且位于压缩机和换热器之间;节流部件,设置在连接回路上且位于冷凝器和换热器之间;连接支路,连接支路的一端与连接回路连接且位于压缩机和冷凝器之间,连接支路的另一端与连接回路连接且位于节流部件和换热器之间;第三电磁阀,设置在连接支路上。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激光机床,包括机床本体和冷却设备,冷却设备用于对机床本体的激光头主路和外光路进行冷却;其中,冷却设备为上述的冷却设备。
本发明的冷却设备用于对第一待冷却结构和第二待冷却结构进行冷却,冷却设备包括换热器、水箱和管路组件。该冷却设备中的冷却液与换热器的冷媒完成换热后进入水箱内,在对第一待冷却结构和第二待冷却结构进行冷却时,首先,水箱内的冷却液经过水箱出口流至第一待冷却结构,以对第一待冷却结构进行冷却降温;与第一待冷却结构完成换热的冷却液由第一待冷却结构流出,通过管路进口后进入管路组件;然后,进入管路组件内的冷却液分为两路,一路回流至水箱内,一路流至第二待冷却结构,以对第二待冷却结构进行冷却降温。该冷却设备通过管路组件的设置,可以将第一待冷却结构冷却降温至第一冷却温度,并利用对第一待冷却结构冷却后的冷却液对第二待冷却结构,将第二待冷却结构冷却降温至第二冷却温度(第二冷却温度高于第一冷却温度);且根据第二待冷却结构所需要的第二冷却温度来调配回流至水箱内的冷却液和流至第二待冷却结构的冷却液的占比。该冷却设备仅需要管路组件和水箱便可以实现对第一待冷却结构和第二待冷却结构的冷却,所需要的部件较少,结构简单,成本较低,且避免了能量的浪费。
附图说明
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发明的进一步理解,本发明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发明,并不构成对本发明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冷却设备的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上述附图包括以下附图标记:
10、换热器;20、水箱;21、水箱出口;30、管路组件;31、第一管路出口;32、第二管路出口;33、管路进口;41、第一连接管;42、第二连接管;50、连接总管;60、第三连接管;70、第四连接管;80、连接回路;90、压缩机;100、冷凝器;110、节流部件;120、连接支路;130、第三电磁阀;140、变频水泵。
具体实施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发明。
应该指出,以下详细说明都是例示性的,旨在对本申请提供进一步的说明。除非另有指明,本文使用的所有技术和科学术语具有与本申请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相同含义。
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所使用的术语仅是为了描述具体实施方式,而非意图限制根据本申请的示例性实施方式。如在这里所使用的,除非上下文另外明确指出,否则单数形式也意图包括复数形式,此外,还应当理解的是,当在本说明书中使用术语“包含”和/或“包括”时,其指明存在特征、步骤、操作、器件、组件和/或它们的组合。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冷却设备,请参考图1,该冷却设备用于对第一待冷却结构和第二待冷却结构进行冷却,冷却设备包括:换热器10;水箱20,与换热器10连接,以接收与换热器10的冷媒完成换热的冷却液;水箱20具有水箱出口21,水箱出口21用于向第一待冷却结构提供冷却液;管路组件30,管路组件30具有相互连通的管路进口33、第一管路出口31和第二管路出口32,管路进口33用于与第一待冷却结构连接;第一管路出口31与水箱20连接,以将与第一待冷却结构完成换热的冷却液输送至水箱20;第二管路出口32用于与第二待冷却结构连接,以将与第一待冷却结构完成换热的冷却液输送至第二待冷却结构,以对第二待冷却结构进行冷却。
本发明的冷却设备用于对第一待冷却结构和第二待冷却结构进行冷却,冷却设备包括换热器10、水箱20和管路组件30。该冷却设备中的冷却液与换热器10的冷媒完成换热后进入水箱20内,在对第一待冷却结构和第二待冷却结构进行冷却时,首先,水箱20内的冷却液经过水箱出口21流至第一待冷却结构,以对第一待冷却结构进行冷却降温;与第一待冷却结构完成换热的冷却液由第一待冷却结构流出,通过管路进口33后进入管路组件30;然后,进入管路组件30内的冷却液分为两路,一路回流至水箱20内,一路流至第二待冷却结构,以对第二待冷却结构进行冷却降温。该冷却设备通过管路组件30的设置,可以将第一待冷却结构冷却降温至第一冷却温度,并利用对第一待冷却结构冷却后的冷却液对第二待冷却结构,将第二待冷却结构冷却降温至第二冷却温度(第二冷却温度高于第一冷却温度);且根据第二待冷却结构所需要的第二冷却温度来调配回流至水箱20内的冷却液和流至第二待冷却结构的冷却液的占比。该冷却设备仅需要管路组件30和水箱20便可以实现对第一待冷却结构和第二待冷却结构的冷却,所需要的部件较少,结构简单,成本较低,且避免了能量的浪费。
具体地,冷却液为水。
在本实施例中,管路组件30包括第一连接管41和第二连接管42,第一连接管41的一端与管路进口33连接,第一连接管41的另一端形成第一管路出口31;第二连接管42的一端与管路进口33连接,第二连接管42的另一端形成第二管路出口32;第一连接管41上设置有第一电磁阀;和/或,第二连接管42上设置有第二电磁阀。这样,通过第一电磁阀和第二电磁阀的设置便于调节经过第一连接管41和第二连接管42的冷却液的流量,进而精确控制流至第二待冷却结构的冷却液的流量,进而精确控制第二待冷却结构的第二冷却温度。
具体地,根据第二连接管42所需冷却液流量的大小,对流出第一待冷却结构的冷却液进行分流,一部分直接回到水箱20,其余的流至第二待冷却结构,吸收热量后,再经换热器10接收冷量,回到水箱20。
在本实施例中,冷却设备还包括:三通接头,三通接头具有相互连通的第一连通口、第二连通口和第三连通口;连接总管50,连接总管50的一端形成管路进口33,连接总管50的另一端与第一连通口连接;第一连接管41远离水箱20的一端与第二连通口连接,第二连接管42远离第二待冷却结构的一端与第三连通口连接。具体地,三通接头为三通阀。可选地,三通阀也可以为流量分配可调节的三通阀,以实现第二连接管42的水温、水流量的高精度控制。
在本实施例中,冷却设备还包括:第三连接管60,第三连接管60的一端用于与第一待冷却结构连接,第三连接管60的另一端与水箱出口21连接;变频水泵140,设置在第三连接管60上。这样,通过设置变频水泵140可以控制进入第一待冷却结构的冷却液的流量。
具体地,控制上,通过变频水泵140的转速控制调节,可以控制第二连接管42的水温。
在本实施例中,冷却设备还包括:第四连接管70,第四连接管70的一端用于与第二待冷却结构连接,第四连接管70的另一端与换热器10连接,以使与第二待冷却结构完成换热的冷却液经过换热器10的换热作用后流至水箱20。
在本实施例中,冷却设备还包括:热量回收单元,热量回收单元具有相互连通的第一进口和第一出口;热量回收单元设置在第四连接管70上,第一进口和第一出口均与第四连接管70相连通,以使与第二待冷却结构完成换热的冷却液经过热量回收单元后流至换热器10;热量回收单元还具有相互连通的第二进口和第二出口;热量回收单元设置在第二连接管42上,第二进口和第二出口均与第二连接管42相连通,以使与第一待冷却结构完成换热的冷却液经过热量回收单元后流至第二待冷却结构。
具体地,热量回收单元为换热器。
具体地,当第一待冷却结构的第一冷却温度和第二待冷却结构的第二冷却温度的差值较大时,可增加该热量回收单元,回收第四连接管70内的冷却液的热量,用于加热第二连接管42内的冷却液的温度,实现更大温差的冷却液的供应,节约电加热带来的能源损耗。
在一个实施例中,冷却设备还包括:第五连接管,第五连接管的一端与第三连接管60连接且位于变频水泵140和第一待冷却结构之间,第五连接管的另一端与第二连接管42连接;第一控制阀,设置在第一连接管41上,以控制第一连接管41的通断;第二控制阀,设置在第五连接管上,以控制第五连接管的通断。这样,当有特别设备,要求第二连接管42的冷却液的流量大于第三连接管60的冷却液的流量时,可对冷却设备进行改造,从第三连接管60分出一路汇入到第二连接管42,并取消通过第一连接管41进水到水箱的水路。
在本实施例中,冷却设备还包括加热单元,加热单元设置在水箱20内。这样的设置可以避免冬天刚开机时水箱温度太低,低于所需的冷却温度,对设备造成不良影响;在温度稳定后加热单元停止使用。
可选地,加热单元为电加热器。
在本实施例中,冷却设备还包括:连接回路80,用于输送冷媒,换热器10设置在连接回路80上;压缩机90,设置在连接回路80上;冷凝器100,设置在连接回路80上且位于压缩机90和换热器10之间;节流部件110,设置在连接回路80上且位于冷凝器100和换热器10之间;连接支路120,连接支路120的一端与连接回路80连接且位于压缩机90和冷凝器100之间,连接支路120的另一端与连接回路80连接且位于节流部件110和换热器10之间;第三电磁阀130,设置在连接支路120上。其中,换热器10为蒸发器;压缩机90为变频压缩机。
具体地,节流部件110为膨胀阀。
具体地,控制上,通过压缩机90的启停,控制蒸发器产生的冷量,平衡机组的热量,实现以水箱20的水温作为控制目标,水温低则停,水温高则启动;特别地,使用变频压缩机及连接支路120可以实现水箱温度的高精度控制。
具体地,气态低压冷媒被压缩机90压缩成气态高温高压冷媒,输送到冷凝器100处(可水冷、可风冷)散热降温,变成高压液态冷媒,经过节流部件110后压力被降低,沸点也降低,成为低温低压的液体,然后过换热器10吸收水的热量,蒸发成低压气态冷媒,被压缩机90吸收后再压缩,形成循环。此制冷回路用于平衡机床负载(即第一待冷却结构和第二待冷却结构)的发热量,因此回路内压缩机90的配置和控制,影响着水路的水温是否稳定,控温精度高低:压缩机90使用变频压缩机,并附加连接支路120的卸载调节,可实现冷量从0到最大能力的连续变化,根据水箱20的水温或者第一连接管41内的温度与设定温度的差值以及该差值的变化,按与设定温度偏差的范围,模糊成几个区间,根据压缩机制冷量的滞后性、变化速率、机床处负载变化特点等因素调节各区间内算法,进行模糊控制,使其与机组发热量和变频水泵发热量完全平衡,即达到精确控温的效果。
具体地,水箱20内的冷却液的温度按照第一待冷却结构的需求调节,主要由压缩机90、冷凝器100、换热器10构成的制冷回路来控温;第二待冷却结构的温度则由变频水泵140输送的冷却液的流量来调节,利用冷却液从第一待冷却结构吸收的热量升温(调节经过变频水泵140的冷却液的流量可以达到调节冷却液的温度上升幅度的效果),达到第二待冷却结构所需的供水温度,以将第二待冷却结构降温至第二冷却温度。
本发明解决了如下技术问题:通过单水泵(即变频水泵140)、单水箱(即水箱20)实现了对第一待冷却结构和第二待冷却结构提供两路不同温度的冷却液,解决了由于第一待冷却结构的冷却温度和第二待冷却结构的冷却温度不同而导致的冷却设备的结构较为复杂的问题,也解决了单水泵的控制逻辑复杂、能源浪费、控温精度低的问题。
在现有技术中,双温控冷却机为负载侧有两路冷却水需求,但要求水温却不同的场景所设计。针对负载侧都是发热源,要维持系统平衡,理论上冷却机只要有制冷单元即可,不需要发热单元,但一般系统均需要用两个水箱来两路水泵来保证差异温度,或需要额外配置电加热来保证两路温度的差异控制,系统复杂,成本高,控制复杂;且制冷机的制冷和电加热的制热相互冲抵,浪费能源。本发明的冷却设备解决了上述技术问题。
该冷却设备平衡了第一待冷却结构和第二待冷却结构处的总热量,实现了第一连接管处的水温控制。而第二连接管处的水温控制,则通过变频水泵的流速调节来获得。利用第一待冷却结构的热量,使水温升到第二待冷却结构所需的温度,节约了为了调温而投入电加热的能耗。一般来说,激光机床对所维持的温度精度要求并不高,所以水流量的变化对其几乎没有影响,并且,如果第二待冷却结构有水流量的要求,通过在第一连接管上增加电磁阀,控制第二连接管的分水流量。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激光机床,激光机床包括机床本体和冷却设备,冷却设备用于对机床本体的激光头主路和外光路进行冷却;其中,冷却设备为上述实施例中的冷却设备。
具体地,激光头主路为第一待冷却结构,外光路为第二待冷却结构。
从以上的描述中,可以看出,本发明上述的实施例实现了如下技术效果:
本发明的冷却设备用于对第一待冷却结构和第二待冷却结构进行冷却,冷却设备包括换热器10、水箱20和管路组件30。该冷却设备中的冷却液与换热器10的冷媒完成换热后进入水箱20内,在对第一待冷却结构和第二待冷却结构进行冷却时,首先,水箱20内的冷却液经过水箱出口21流至第一待冷却结构,以对第一待冷却结构进行冷却降温;与第一待冷却结构完成换热的冷却液由第一待冷却结构流出,通过管路进口33后进入管路组件30;然后,进入管路组件30内的冷却液分为两路,一路回流至水箱20内,一路流至第二待冷却结构,以对第二待冷却结构进行冷却降温。该冷却设备通过管路组件30的设置,可以将第一待冷却结构冷却降温至第一冷却温度,并利用对第一待冷却结构冷却后的冷却液对第二待冷却结构,将第二待冷却结构冷却降温至第二冷却温度(第二冷却温度高于第一冷却温度);且根据第二待冷却结构所需要的第二冷却温度来调配回流至水箱20内的冷却液和流至第二待冷却结构的冷却液的占比。该冷却设备仅需要管路组件30和水箱20便可以实现对第一待冷却结构和第二待冷却结构的冷却,所需要的部件较少,结构简单,成本较低,且避免了能量的浪费。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数据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这里描述的本申请的实施方式例如能够以除了在这里图示或描述的那些以外的顺序实施。此外,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他们的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例如,包含了一系列步骤或单元的过程、方法、系统、产品或设备不必限于清楚地列出的那些步骤或单元,而是可包括没有清楚地列出的或对于这些过程、方法、产品或设备固有的其它步骤或单元。
为了便于描述,在这里可以使用空间相对术语,如“在……之上”、“在……上方”、“在……上表面”、“上面的”等,用来描述如在图中所示的一个器件或特征与其他器件或特征的空间位置关系。应当理解的是,空间相对术语旨在包含除了器件在图中所描述的方位之外的在使用或操作中的不同方位。例如,如果附图中的器件被倒置,则描述为“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上方”或“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之上”的器件之后将被定位为“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下方”或“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之下”。因而,示例性术语“在……上方”可以包括“在……上方”和“在……下方”两种方位。该器件也可以其他不同方式定位(旋转90度或处于其他方位),并且对这里所使用的空间相对描述作出相应解释。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发明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冷却设备,其特征在于,用于对第一待冷却结构和第二待冷却结构进行冷却,所述冷却设备包括:
换热器(10);
水箱(20),与所述换热器(10)连接,以接收与所述换热器(10)的冷媒完成换热的冷却液;所述水箱(20)具有水箱出口(21),所述水箱出口(21)用于向所述第一待冷却结构提供冷却液;
管路组件(30),所述管路组件(30)具有相互连通的管路进口(33)、第一管路出口(31)和第二管路出口(32),所述管路进口(33)用于与所述第一待冷却结构连接;所述第一管路出口(31)与所述水箱(20)连接,以将与所述第一待冷却结构完成换热的冷却液输送至所述水箱(20);所述第二管路出口(32)用于与所述第二待冷却结构连接,以将与所述第一待冷却结构完成换热的冷却液输送至所述第二待冷却结构,以对所述第二待冷却结构进行冷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冷却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管路组件(30)包括第一连接管(41)和第二连接管(42),所述第一连接管(41)的一端与所述管路进口(33)连接,所述第一连接管(41)的另一端形成所述第一管路出口(31);所述第二连接管(42)的一端与所述管路进口(33)连接,所述第二连接管(42)的另一端形成所述第二管路出口(32);
所述第一连接管(41)上设置有第一电磁阀;和/或,所述第二连接管(42)上设置有第二电磁阀。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冷却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设备还包括:
三通接头,所述三通接头具有相互连通的第一连通口、第二连通口和第三连通口;
连接总管(50),所述连接总管(50)的一端形成所述管路进口(33),所述连接总管(50)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连通口连接;
所述第一连接管(41)远离所述水箱(20)的一端与所述第二连通口连接,所述第二连接管(42)远离所述第二待冷却结构的一端与所述第三连通口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冷却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设备还包括:
第三连接管(60),所述第三连接管(60)的一端用于与所述第一待冷却结构连接,所述第三连接管(60)的另一端与所述水箱出口(21)连接;
变频水泵(140),设置在所述第三连接管(60)上。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冷却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设备还包括:
第四连接管(70),所述第四连接管(70)的一端用于与所述第二待冷却结构连接,所述第四连接管(70)的另一端与所述换热器(10)连接,以使与所述第二待冷却结构完成换热的冷却液经过所述换热器(10)的换热作用后流至所述水箱(20)。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冷却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设备还包括:
热量回收单元,所述热量回收单元具有相互连通的第一进口和第一出口;所述热量回收单元设置在所述第四连接管(70)上,所述第一进口和所述第一出口均与所述第四连接管(70)相连通,以使与所述第二待冷却结构完成换热的冷却液经过所述热量回收单元后流至所述换热器(10);
所述热量回收单元还具有相互连通的第二进口和第二出口;所述热量回收单元设置在所述第二连接管(42)上,所述第二进口和所述第二出口均与所述第二连接管(42)相连通,以使与所述第一待冷却结构完成换热的冷却液经过所述热量回收单元后流至所述第二待冷却结构。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冷却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设备还包括:
第五连接管,所述第五连接管的一端与所述第三连接管(60)连接且位于所述变频水泵(140)和所述第一待冷却结构之间,所述第五连接管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连接管(42)连接;
第一控制阀,设置在所述第一连接管(41)上,以控制所述第一连接管(41)的通断;
第二控制阀,设置在所述第五连接管上,以控制所述第五连接管的通断。
8.根据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冷却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设备还包括加热单元,所述加热单元设置在所述水箱(20)内。
9.根据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冷却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设备还包括:
连接回路(80),用于输送冷媒,所述换热器(10)设置在所述连接回路(80)上;
压缩机(90),设置在所述连接回路(80)上;
冷凝器(100),设置在所述连接回路(80)上且位于所述压缩机(90)和所述换热器(10)之间;
节流部件(110),设置在所述连接回路(80)上且位于所述冷凝器(100)和所述换热器(10)之间;
连接支路(120),所述连接支路(120)的一端与所述连接回路(80)连接且位于所述压缩机(90)和所述冷凝器(100)之间,所述连接支路(120)的另一端与所述连接回路(80)连接且位于所述节流部件(110)和所述换热器(10)之间;
第三电磁阀(130),设置在所述连接支路(120)上。
10.一种激光机床,其特征在于,包括机床本体和冷却设备,所述冷却设备用于对所述机床本体的激光头主路和外光路进行冷却;其中,所述冷却设备为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冷却设备。
CN202011045022.1A 2020-09-28 2020-09-28 冷却设备及激光机床 Pending CN112192059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1045022.1A CN112192059A (zh) 2020-09-28 2020-09-28 冷却设备及激光机床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1045022.1A CN112192059A (zh) 2020-09-28 2020-09-28 冷却设备及激光机床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192059A true CN112192059A (zh) 2021-01-08

Family

ID=7400778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1045022.1A Pending CN112192059A (zh) 2020-09-28 2020-09-28 冷却设备及激光机床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2192059A (zh)

Citation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629767A (zh) * 2009-08-18 2010-01-20 广州恒星冷冻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一种双温工业冷水机组
CN102172800A (zh) * 2010-12-31 2011-09-07 堃霖冷冻机械(上海)有限公司 可同时提供冷水和温水的激光加工设备用冷却系统及方法
JP2017205773A (ja) * 2016-05-17 2017-11-24 オリオン機械株式会社 液体温調装置
CN108015440A (zh) * 2017-10-27 2018-05-11 三河同飞制冷股份有限公司 用于激光加工设备的水冷系统
CN108988109A (zh) * 2018-09-19 2018-12-11 无锡沃尔得精密工业有限公司 用于激光器的双温水冷机
CN208580945U (zh) * 2018-08-29 2019-03-05 无锡沃尔得精密工业有限公司 一种激光器用双温双水箱冷水机
CN110319620A (zh) * 2019-06-26 2019-10-11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机床冷却机组及机床冷却机组的控制方法
CN210107798U (zh) * 2019-06-20 2020-02-21 三河同飞制冷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双回路双精度控制冷却机
CN210292403U (zh) * 2019-05-27 2020-04-10 广州特域机电有限公司 一种多温工业冷水机
KR20200098827A (ko) * 2019-02-13 2020-08-21 우정석 레이저용 냉각수의 냉각방법

Patent Citation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629767A (zh) * 2009-08-18 2010-01-20 广州恒星冷冻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一种双温工业冷水机组
CN102172800A (zh) * 2010-12-31 2011-09-07 堃霖冷冻机械(上海)有限公司 可同时提供冷水和温水的激光加工设备用冷却系统及方法
JP2017205773A (ja) * 2016-05-17 2017-11-24 オリオン機械株式会社 液体温調装置
CN108015440A (zh) * 2017-10-27 2018-05-11 三河同飞制冷股份有限公司 用于激光加工设备的水冷系统
CN208580945U (zh) * 2018-08-29 2019-03-05 无锡沃尔得精密工业有限公司 一种激光器用双温双水箱冷水机
CN108988109A (zh) * 2018-09-19 2018-12-11 无锡沃尔得精密工业有限公司 用于激光器的双温水冷机
KR20200098827A (ko) * 2019-02-13 2020-08-21 우정석 레이저용 냉각수의 냉각방법
CN210292403U (zh) * 2019-05-27 2020-04-10 广州特域机电有限公司 一种多温工业冷水机
CN210107798U (zh) * 2019-06-20 2020-02-21 三河同飞制冷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双回路双精度控制冷却机
CN110319620A (zh) * 2019-06-26 2019-10-11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机床冷却机组及机床冷却机组的控制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907869B2 (en) Integrated vapor cycle and pumped two-phase cooling system with latent thermal storage of refrigerants for transient thermal management
EP1134523B1 (en) Chilling unit with "free-cooling", designed to operate also with variable flow rate
CN112416029B (zh) 用于半导体生产的温控系统及温控方法
CN104344552A (zh) 供暖供给热水系统
CN108700349B (zh) 包括多个储存室的制冷装置
CN102449411A (zh) 冷冻循环装置、空调装置
US10139142B2 (en) Refrigeration cycle apparatus including a plurality of branch units
JP4916349B2 (ja) 精密空気温度制御装置
CN107152817A (zh) 空调器、空调器的冷却系统及控制方法
US20030037919A1 (en) Connected chilling-heating system
CN110319620A (zh) 机床冷却机组及机床冷却机组的控制方法
CN109253515A (zh) 一种冷冻水恒温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CN208886990U (zh) 一种冷冻水恒温装置
JP2018096560A (ja) 熱伝達ユニットおよび二元温水生成装置
CN112548376A (zh) 冷却液供给系统、机床和冷却液供给方法
WO2021196770A1 (zh) 一种集成桅杆综合冷却系统
CN111322828B (zh) 恒温箱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CN112192059A (zh) 冷却设备及激光机床
CN109140878A (zh) 一种冷却系统
CN111023360A (zh) 一种空气源热泵机组
JP2597926B2 (ja) 低温度冷水製造蓄熱システム
CN113340014A (zh) 冷却系统和冷却设备
JP2003130428A (ja) 連結型冷温水装置
WO2019001413A1 (zh) 液体温控装置和方法
CN108151213A (zh) 空调器、运行控制方法和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210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