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185741A - 开关 - Google Patents

开关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185741A
CN112185741A CN202011123668.7A CN202011123668A CN112185741A CN 112185741 A CN112185741 A CN 112185741A CN 202011123668 A CN202011123668 A CN 202011123668A CN 112185741 A CN112185741 A CN 11218574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key
switch
transition
trigger
transition trigg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1123668.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2185741B (zh
Inventor
唐雪龙
张宇
彭美南
龚金和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ingbo Gongniu Electric Appliance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Ningbo Gongniu Electric Appliance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ingbo Gongniu Electric Appliances Co Ltd filed Critical Ningbo Gongniu Electric Appliance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11123668.7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2185741B/zh
Publication of CN11218574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18574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218574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18574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23/00Tumbler or rocker switches, i.e. switches characterised by being operated by rocking an operating member in the form of a rocker button
    • H01H23/02Details
    • H01H23/12Movable parts; Contacts mounted thereon
    • H01H23/16Driving mechanisms

Landscapes

  • Rotary Switch, Piano Key Switch, And Lever Switch (AREA)
  • Push-Button Switches (AREA)

Abstract

本公开提供了一种开关,属于电器设备领域。该开关包括按键、过渡触发件和开关本体;按键和过渡触发件位于开关本体的同侧,且均与开关本体枢接,过渡触发件位于按键和开关本体之间;过渡触发件具有按压部和触发部,按压部位于过渡触发件靠近按键的一面,触发部位于过渡触发件远离按键的一面。由于按压部与按键相接触的部位到过渡触发件的旋转轴线的间距小于触发部到过渡触发件的旋转轴线的间距,因此按键只需要产生较小角度的转动,推动按压部产生较小的位移,触发部就可以产生较大的位移,满足触发开关本体的要求,这样在安装墙壁开关时,有利于减小按键与墙面之间的间隙。

Description

开关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电器设备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开关。
背景技术
开关是用于控制电路通断的电子器件。例如常见的设置于墙壁的墙壁开关,通过按动开关的按键,控制电路的通断。
墙壁开关包括按键和开关本体,按键与开关本体枢接,开关本体安装在墙壁中,按键突出于墙面,在垂直于墙面的方向上,按键与墙面所在平面之间具有一定的间隙。在按下按键时,按键转动一定的角度,触发开关本体中的微动开关,在松开按键时,微动开关和按键均复位。
在安装墙壁开关时,通常要求按键与墙面之间的间隙尽量小。但按键需要转动足够大的角度,以产生足够大的行程触发微动开关,这又要求按键与墙面之间具有较大的间隙,使按键有足够的空间转动。
发明内容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开关,有利于减小按键与墙面之间的间隙。所述技术方案如下: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开关,包括按键、过渡触发件和开关本体;
所述按键和所述过渡触发件位于所述开关本体的同侧,且均与所述开关本体枢接,所述过渡触发件位于所述按键和所述开关本体之间;
所述过渡触发件包括本体部、按压部和触发部;
所述按压部位于所述本体部靠近所述按键的一侧,用于在所述按键被按下时与所述按键接触,以使所述过渡触发件能够被所述按键按下;
所述触发部位于所述本体部远离所述按键的一侧,用于在所述过渡触发件被按下时,触发所述开关本体;
所述按压部与所述按键相接触的部位到所述过渡触发件的旋转轴线的间距小于所述触发部到所述过渡触发件的旋转轴线的间距。
可选地,所述过渡触发件的旋转轴线与所述按键的旋转轴线平行,所述按压部、所述触发部均位于所述过渡触发件的旋转轴线与所述按键的旋转轴线之间。
可选地,所述本体部和所述按压部均呈板状,所述按压部的一侧边与所述本体部的一侧边相连,且所述按压部和所述本体部所成夹角为锐角;
所述触发部呈柱状,所述触发部位于所述本体部远离所述按压部的一侧处,且所述触发部的一端与所述本体部相连,所述触发部的另一端与所述开关本体的微动开关相对。
可选地,所述本体部和所述按压部的连接处具有枢轴或圆孔,所述过渡触发件通过所述枢轴或所述圆孔与所述开关本体枢接。
可选地,所述按键靠近所述过渡触发件的表面具有第一凸起,在所述按键被按下时所述第一凸起与所述按压部接触,且所述第一凸起与所述按压部接触的表面为斜面;
所述斜面和所述按键远离所述过渡触发件的表面所呈的夹角为锐角,且所述斜面与所述按压部平行。
可选地,所述斜面和所述按键远离所述过渡触发件的表面所呈的夹角为30°~60°。
可选地,所述按键关于其旋转轴线对称;
所述开关包括两个所述过渡触发件,两个所述过渡触发件关于所述按键的旋转轴线对称分布。
可选地,所述开关还包括刚性支架,所述刚性支架位于所述按键和所述开关本体之间,所述刚性支架与所述开关本体枢接,且所述刚性支架的旋转轴线与所述过渡触发件的旋转轴线共线;
所述刚性支架至少部分位于所述按键和所述过渡触发件之间,且与所述按键和所述过渡触发件接触。
可选地,所述刚性支架包括压杆、第一连杆和第二连杆,所述压杆的一端与所述第一连杆相连,所述压杆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连杆相连,所述第一连杆和所述第二连杆与所述开关本体枢接;
所述压杆位于所述按键和所述过渡触发件之间且与所述过渡触发件接触;
在所述过渡触发件的旋转轴线的延伸方向上,所述第一连杆和所述第二连杆分别位于所述过渡触发件的两侧,且均与所述按键接触。
可选地,所述过渡触发件靠近所述按键的一面具有凹槽,所述压杆位于所述凹槽中。
可选地,还包括多个弹性支撑结构,所述弹性支撑结构位于所述开关本体和所述按键之间,所述弹性支撑结构与所述开关本体相连,且与所述按键靠近所述开关本体的表面接触。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带来的有益效果至少包括:
通过设置过渡触发件,在按键被按下时,过渡触发件的按压部与按键接触,使得过渡触发件随着按键一同被按下,过渡触发件被按下时,由过渡触发件的触发部触发开关本体。由于按压部与按键相接触的部位到过渡触发件的旋转轴线的间距小于触发部到过渡触发件的旋转轴线的间距,因此按键只需要产生较小角度的转动,推动按压部产生较小的位移,触发部就可以产生较大的位移,满足触发开关本体的要求,这样在安装墙壁开关时,有利于减小按键与墙面之间的间隙。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公开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开关的外部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所示开关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1中的A-A截面图;
图4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开关本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开关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按键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开关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过渡触发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图3中的B处放大示意图;
图10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过渡触发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1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刚性支架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公开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公开实施方式作进一步地详细描述。
除非另作定义,此处使用的技术术语或者科学术语应当为本公开所属领域内具有一般技能的人士所理解的通常意义。本公开专利申请说明书以及权利要求书中使用的“第一”、“第二”、“第三”以及类似的词语并不表示任何顺序、数量或者重要性,而只是用来区分不同的组成部分。同样,“一个”或者“一”等类似词语也不表示数量限制,而是表示存在至少一个。“包括”或者“包含”等类似的词语意指出现在“包括”或者“包含”前面的元件或者物件涵盖出现在“包括”或者“包含”后面列举的元件或者物件及其等同,并不排除其他元件或者物件。“连接”或者“相连”等类似的词语并非限定于物理的或者机械的连接,而是可以包括电性的连接,不管是直接的还是间接的。“上”、“下”、“左”、“右”等仅用于表示相对位置关系,当被描述对象的绝对位置改变后,则所述相对位置关系也可能相应地改变。
图1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开关的外部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所示开关的分解结构示意图。如图2所示,该开关包括按键10、过渡触发件20和开关本体30。
按键10和过渡触发件20位于开关本体30的同侧,且均与开关本体30枢接,过渡触发件20位于按键10和开关本体30之间。
图3是图1中的A-A截面图。如图3所示,过渡触发件20包括本体部21、按压部22和触发部23。
按压部22位于本体部21靠近按键10的一侧,按压部22用于在按键10被按下时与按键10接触,以使过渡触发件20能够被按键10按下。图3中的箭头示出了过渡触发件20在被按下的过程中的转动方向。
触发部23位于本体部21远离按键10的一侧,触发部23用于在过渡触发件20被按下时,触发开关本体30。
按压部22与按键10相接触的部位到过渡触发件20的旋转轴线a的间距小于触发部23到过渡触发件20的旋转轴线a的间距。
通过设置过渡触发件,在按键被按下时,过渡触发件的按压部与按键接触,使得过渡触发件随着按键一同被按下,过渡触发件被按下时,由过渡触发件的触发部触发开关本体。由于按压部与按键相接触的部位到过渡触发件的旋转轴线的间距小于触发部到过渡触发件的旋转轴线的间距,因此按键只需要产生较小角度的转动,推动按压部产生较小的位移,触发部就可以产生较大的位移,满足触发开关本体的要求,这样在安装墙壁开关时,有利于减小按键与墙面之间的间隙。
图4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开关本体的分解结构示意图。如图4所示,开关本体30包括面盖31、固定架32、面板33和微动开关34。面板33呈框状,面板33与固定架32相连,面盖31位于面板33围成的框中。面盖31与固定架32相连,面盖31和固定架32之间形成一空腔,微动开关34位于该空腔中。
面盖31靠近按键10的表面可以具有安装槽31a,过渡触发件20可以位于该安装槽31a中,并与面盖31枢接。按键10可以与面盖31或者固定架32枢接,例如在本公开实施例中,按键10与固定架32枢接。固定架32两侧具有两根安装轴321,该安装轴321可以用于连接固定架32。
可选地,面盖31与固定架32可以通过螺钉相连。
微动开关34具有一个按钮,该按钮可以通过外力按下,并在撤去外力后弹起。在过渡触发件20被按下的过程中,过渡触发件20转动,从而将微动开关34的按钮按下,触发开关本体30。在撤去按压过渡触发件20的外力后,微动开关34的按钮弹起。
如图3所示,该开关还可以包括复位弹簧61。复位弹簧61套在触发部23外,复位弹簧61的一端与过渡触发件20相抵,复位弹簧61的另一端与开关本体30相抵。
示例性地,复位弹簧61的上端可以与本体部21相抵,复位弹簧61的下端可以与微动开关34相抵。在其他实施例中,复位弹簧61的下端也可以与面盖31相抵。
过渡触发件20在被按下的过程中,复位弹簧61被压缩,在触发部23将微动开关34的按钮按下后,复位弹簧61的压缩量达到最大,在撤去按压按键10的外力后,复位弹簧61推动过渡触发件20反向转动进行复位,过渡触发件20则推动按键10反向转动进行复位。虽然撤去按压按键10的外力后,微动开关34的按钮本身就可以弹起,从而推动触发部23,使过渡触发件20和按键10复位,但微动开关34所能提供的作用力有限,可能无法使过渡触发件20和按键10完全复位,并且也有可能损坏微动开关34。通过设置复位弹簧61,由复位弹簧61提供额外的作用力来推动过渡触发件20和按键10进行复位,减小微动开关34的负担,有利于延长其使用寿命。此外,复位弹簧61还可以起到一定的缓冲作用,降低触发部23触发微动开关34时,微动开关34受到的冲击,避免微动开关34受损。
在部分开关中,开关本体30可以包括两个微动开关34,两个微动开关34均可以接通电路。例如,用于对窗帘进行控制的开关,在一个微动开关34被触发时,相应的控制电路被接通,窗帘逐渐开启,在另一个微动开关34被触发时,相应的控制电路被接通,窗帘逐渐关闭。
图5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开关的局部结构示意图。为了显示开关的内部结构,图5中省略了按键10中部的壁面。如图5所示,按键10关于其旋转轴线b对称。开关包括两个过渡触发件20,两个过渡触发件20关于按键10的旋转轴线b对称分布。按键10关于其旋转轴线b对称,使得在按键10上分别按压其旋转轴线b的两侧区域时,按键10可以沿相反的方向转动。开关本体30的两个微动开关34也关于按键10的旋转轴线b对称布置,分别对应两个过渡触发件20的位置,这样就可以通过一个按键10分别触发开关本体30中不同位置的两个微动开关34。
如图5所示,过渡触发件20的旋转轴线a与按键10的旋转轴线b平行,按压部22、触发部23均位于过渡触发件20的旋转轴线a与按键10的旋转轴线b之间。使过渡触发件20和按键10两者的旋转轴线平行,在按压按键10时更容易推动过渡触发件20。通过合理布置过渡触发件20的摆放方式,使按压部22和触发部23均位于过渡触发件20的旋转轴线a与按键10的旋转轴线b之间,可以使整个过渡触发件20都位于按键10的正下方,使开关整体的结构更加紧凑。两个过渡触发件20关于按键10的旋转轴线b对称,分别用于触发两个微动开关34。
可选地,按键10可以呈矩形板状,按键10靠近开关本体30的表面具有间隔的两个耳板11,耳板11上具有卡槽11a。该两个耳板11用于与开关本体30枢接。在本公开实施例中,固定架32两侧具有两根安装轴321,两根安装轴321同轴,按键10的两个耳板11通过卡槽11a分别与两根安装轴321相连,使得按键10可以绕这两根安装轴321转动。
如图5所示,面盖31靠近按键10的表面还具有V型槽31b,V型槽31b位于两根安装轴321之间,且V型槽31b的长度方向沿两根安装轴321的轴向延伸。图6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按键的结构示意图。如图6所示,按键10靠近开关本体30的表面具有支撑凸起12,支撑凸起12位于两个耳板11之间。支撑凸起12位于V型槽31b中,且支撑凸起12与V型槽31b的槽底接触。支撑凸起12可以为按键10的中部提供支撑,由于其支撑在V型槽31b的槽底,因此在按压到按键10的转动轴线b附近时,按键10不会被按下,并且在按键10受到按压时,可以避免两根安装轴321受到较大的作用力,能有效防止安装轴321断裂。
如图5所示,该开关还可以包括多个弹性支撑结构50。弹性支撑结构50位于开关本体30和按键10之间,弹性支撑结构50与开关本体30相连,且与按键10靠近开关本体30的表面接触。弹性支撑结构50可以在按键10未受到按压时,使其保持平稳状态。
在本公开实施例中,该开关包括4个弹性支撑结构50,4个弹性支撑结构50分别位于按键10的4个角处,通过4个弹性支撑结构50从按键10的4个角处提供支撑。在按键10的旋转轴线b某一侧受到按压而被按下时,该侧的弹性支撑结构50被压缩,在撤去按压按键10的外力后,被压缩的弹性支撑结构50复原,在弹性支撑结构50的作用力下,按键10被按下的一侧弹起复位。
按键10靠近开关本体30的表面可以对应弹性支撑结构50设置有第二凸起102,按键10被按下时,第二凸起102与弹性支撑结构50接触。示例性地,第二凸起102可以呈十字形。
图7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开关的局部结构示意图。图7中示出了弹性支撑结构50的结构。如图7所示,弹性支撑结构50包括键帽51和支撑弹簧52。面盖31靠近按键10的表面具有键帽安装槽31d,键帽51位于键帽安装槽31d中,且键帽51的顶部相对键帽安装槽31d伸出,支撑弹簧52位于键帽安装槽31d中,支撑弹簧52的一端与键帽51相抵,支撑弹簧52的另一端与键帽安装槽31d的槽底相抵。键帽51在受到按压时,支撑弹簧52被压缩,键帽51下沉,在撤去按压键帽51的作用力后,在支撑弹簧52的弹力下键帽51被顶起。
如图7所示,弹性支撑结构50还可以包括导向柱53,导向柱53位于键帽51远离按键10的一面且与键帽51相连。键帽安装槽31d的槽底可以具有导向孔31e,导向柱53位于导向孔31e中,在按压键帽51时,导向孔31e与导向柱53配合,可以避免键帽51倾斜。
支撑弹簧52可以同轴套于导向柱53外,这样还可以通过导向柱53的支撑,防止支撑弹簧52歪曲。
弹性支撑结构50还具有限位结构,限位结构用于防止键帽51与面盖31分离。在本公开实施例中,限位结构包括卡扣54,卡扣54与键帽51的边缘相连,键帽安装槽31d的侧壁可以具有勾槽31f,卡扣54位于勾槽31f中,勾槽31f限制卡扣54的活动范围,在键帽51被按下和弹起的过程中,卡扣54只能在勾槽31f中活动,使得键帽51不会在支撑弹簧52的作用下从键帽安装槽31d中完全弹出而与面盖31分离。
图8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过渡触发件的结构示意图。如图8所示,本体部21和按压部22均呈板状,按压部22的一侧边与本体部21的一侧边相连,且按压部22和本体部21所成夹角α为锐角。触发部23呈柱状。结合图3,触发部23位于本体部21远离按压部22的一侧处,且触发部23的一端与本体部21相连,触发部23的另一端与开关本体30的微动开关34相对。在未按压按键10时,本体部21与按键10基本处于平行的状态,在按压按键10时,按键10推动按压部22,从而带动过渡触发件20整体发生旋转,触发部23靠近开关本体30的微动开关34的一端对微动开关34进行按压,从而触发开关本体30。本体部21和按压部22设计为形状比较规则的板状,方便过渡触发件20的制作。柱状的触发部23可以方便延伸至开关本体30内部,以按压微动开关34。
本体部21和按压部22可以呈平板状,也可以局部呈弧形板状。例如,本公开实施例中,本体部21靠近其与按压部22相连的一侧边的一部分呈弧形板状。可以通过对过渡触发件20进行力学分析,对过渡触发件20的形状进行优化,以确定出较为合适的本体部21的形状和按压部22的形状。
图9是图3中的B处放大示意图。图9中示出了按键10与按压部22的配合关系。如图9所示,按键10靠近过渡触发件20的表面具有第一凸起101,在按键10被按下时第一凸起101与按压部22接触,且第一凸起101与按压部22接触的表面为斜面101a。该斜面101a和按键10远离过渡触发件20的表面10a所呈的夹角β为锐角,且该斜面101a与按压部22平行。使用者在按压按键10时,通常都是垂直按键10的表面10a进行按压,作用力垂直与按键10的表面10a,第一凸起101在推动按压部22时,第一凸起101对按压部22的推动力是垂直于斜面101a的,第一凸起101对于过渡触发件20竖直向下(指微动开关34的按钮被按下的方向)的作用力只是按压按键10的作用力的一个分力,从而可以减小过渡触发件20对微动开关34的按压作用,避免按压按键10时作用力过大导致微动开关34受损。
可选地,斜面101a和按键10远离过渡触发件20的表面10a所呈的夹角β为30°~60°。夹角β的大小会影响按压按键10的过程中,第一凸起101对过渡触发件20竖直向下的作用力的大小,在30°~60°的范围,较容易按下按键,触发开关本体30,又可以避免微动开关34的按钮受到过大的作用力。
示例性地,本公开实施例中,斜面101a和按键10远离过渡触发件20的表面10a所呈的夹角β为30°。
如图8所示,过渡触发件20还可以包括第一支撑部24和第二支撑部25,第一支撑部24和第二支撑部25均呈板状,第一支撑部24和第二支撑部25均位于本体部21远离触发部23的一侧,第一支撑部24位于本体部21和第二支撑部25之间。其中,第一支撑部24与本体部21垂直相连,且还与按压部22远离按键10的表面相连。第二支撑部25与本体部21平行,第二支撑部25与第一支撑部24和按压部22相连。
本体部21与开关本体30可以通过轴和孔的配合进行枢接。作为一种示例,如图8所示,本体部21和按压部22的连接处具有枢轴201,过渡触发件20通过枢轴201与开关本体30枢接。面盖31的安装槽31a侧壁上可以设置孔,通过枢轴201与孔的配合,将过渡触发件20枢接于开关本体30上,使过渡触发件20可以以枢轴201为转轴转动。
作为另一种示例,图10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过渡触发件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0所示,本体部21和按压部22的连接处具有圆孔202,过渡触发件20通过圆孔202与开关本体30枢接。面盖31的安装槽31a侧壁上可以设置轴,通过圆孔202与轴的配合,将过渡触发件20枢接于开关本体30上,使过渡触发件20可以以该轴为转轴转动。
如图8或图10所示,本体部21的侧边处还可以具有止挡凸起211。该止挡凸起211可以用来与开关本体30上的结构配合,以对过渡触发件20进行限位。例如,参照图4,面盖31上对应于本体部21两侧的位置可以具有限位凸起311,过渡触发件20安装在面盖31时,限位凸起311位于止挡凸起211的正上方。在本公开实施例中,限位凸起311位于面盖31的安装槽31a的侧壁上,限位凸起311与止挡凸起211的配合将过渡触发件20限制在安装槽31a中。
可选地,该开关还可以包括刚性支架40。图11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刚性支架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1所示,刚性支架40可以包括压杆41、第一连杆42和第二连杆43,压杆41的一端与第一连杆42相连,压杆41的另一端与第二连杆43相连,第一连杆42和第二连杆43与开关本体30枢接。第一连杆42和第二连杆43可以是平直的直杆,也可以是弯折的弯折杆。作为一种示例,本公开实施例中,第一连杆42和第二连杆43均为弯折杆。
刚性支架40的装配可以参见图5。如图5所示,刚性支架40位于按键10和开关本体30之间,刚性支架40与开关本体30枢接,且刚性支架40的旋转轴线c与过渡触发件20的旋转轴线a共线。刚性支架40至少部分位于按键10和过渡触发件20之间,且刚性支架40与按键10和过渡触发件20接触。
面盖31靠近按键10的表面可以具有支架容纳槽31c,刚性支架40可以位于支架容纳槽31c中。
刚性支架40具有比按键10更高的刚度。按键10通常采用塑料等材质制成,刚度不是很大,在按压按键10的边缘区域时,尤其是远离按键10的转动轴线b的边缘区域,按键10可能会产生形变,导致被按压的区域已经达到最大行程,而按键10的第一凸起101还没有按压至最大行程,使得过渡触发件20不足以触发微动开关34。通过设置刚性支架40,在按压按键10的边缘区域的过程中,按键10被按压的区域可以按压刚性支架40使刚性支架40绕其旋转轴线c转动,由于刚性支架40的刚度比按键10大,因此即使刚性支架40只是局部受到按压,刚性支架40产生的形变也很小,可以带动过渡触发件20转动足够大的角度而触发微动开关34。
示例性地,刚性支架40可以采用金属材料制作,例如钢。
如图5所示,压杆41位于按键10和过渡触发件20之间且与过渡触发件20接触。在过渡触发件20的旋转轴线的a延伸方向上,第一连杆42和第二连杆43分别位于过渡触发件20的两侧,且第一连杆42和第二连杆43均与按键10接触。
在按压按键10的边缘区域时,按键10可以通过第一连杆42或第二连杆43推动刚性支架40,使刚性支架40绕其转动轴线c转动,从而通过压杆41下压过渡触发件20,由过渡触发件20触发开关本体30。
在本公开实施例中,按键10靠近开关本体30的表面可以具有第三凸起103,在按键10被按下时第三凸起103与刚性支架40接触,从而通过第三凸起103下压刚性支架40,使刚性支架40发生转动。在本公开实施例中,按键10上对应第一连杆42和第二连杆43分别设置有第三凸起103,以分别按压第一连杆42和第二连杆43。
作为一种示例,第三凸起103可以呈十字形。
可选地,过渡触发件20靠近按键10的一面还可以具有凹槽20a,压杆41位于凹槽20a中。例如图8中所示,过渡触发件20的第一支撑部24上具有凹槽20a。凹槽20a可以位于触发部23的延伸方向上,即如图8中所示的凹槽20a位于触发部23的正上方。凹槽20a的内壁可以为弧形,压杆41的横截面可以为圆形,以使压杆41与凹槽20a具有较大的接触面积。通过在过渡触发件20上设置凹槽20a,由凹槽20a对压杆41提供限位,使刚性支架40转动过程更平稳。
以上所述仅为本公开的可选实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公开,凡在本公开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公开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1)

1.一种开关,其特征在于,包括按键(10)、过渡触发件(20)和开关本体(30);
所述按键(10)和所述过渡触发件(20)位于所述开关本体(30)的同侧,且均与所述开关本体(30)枢接,所述过渡触发件(20)位于所述按键(10)和所述开关本体(30)之间;
所述过渡触发件(20)包括本体部(21)、按压部(22)和触发部(23);
所述按压部(22)位于所述本体部(21)靠近所述按键(10)的一侧,用于在所述按键(10)被按下时与所述按键(10)接触,以使所述过渡触发件(20)能够被所述按键(10)按下;
所述触发部(23)位于所述本体部(21)远离所述按键(10)的一侧,用于在所述过渡触发件(20)被按下时,触发所述开关本体(30);
所述按压部(22)与所述按键(10)相接触的部位到所述过渡触发件(20)的旋转轴线(a)的间距小于所述触发部(23)到所述过渡触发件(20)的旋转轴线(a)的间距。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开关,其特征在于,
所述过渡触发件(20)的旋转轴线(a)与所述按键(10)的旋转轴线(b)平行,所述按压部(22)、所述触发部(23)均位于所述过渡触发件(20)的旋转轴线(a)与所述按键(10)的旋转轴线(b)之间。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开关,其特征在于,
所述本体部(21)和所述按压部(22)均呈板状,所述按压部(22)的一侧边与所述本体部(21)的一侧边相连,且所述按压部(22)和所述本体部(21)所成夹角(α)为锐角;
所述触发部(23)呈柱状,所述触发部(23)位于所述本体部(21)远离所述按压部(22)的一侧处,且所述触发部(23)的一端与所述本体部(21)相连,所述触发部(23)的另一端与所述开关本体(30)的微动开关(34)相对。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开关,其特征在于,所述本体部(21)和所述按压部(22)的连接处具有枢轴(201)或圆孔(202),所述过渡触发件(20)通过所述枢轴(201)或所述圆孔(202)与所述开关本体(30)枢接。
5.根据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开关,其特征在于,
所述按键(10)靠近所述过渡触发件(20)的表面具有第一凸起(101),在所述按键(10)被按下时所述第一凸起(101)与所述按压部(22)接触,且所述第一凸起(101)与所述按压部(22)接触的表面为斜面(101a);
所述斜面(101a)和所述按键(10)远离所述过渡触发件(20)的表面(10a)所呈的夹角(β)为锐角,且所述斜面(101a)与所述按压部(22)平行。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开关,其特征在于,所述斜面(101a)和所述按键(10)远离所述过渡触发件(20)的表面(10a)所呈的夹角(β)为30°~60°。
7.根据权利要求1~4任一项或6所述的开关,其特征在于,
所述按键(10)关于其旋转轴线(b)对称;
所述开关包括两个所述过渡触发件(20),两个所述过渡触发件(20)关于所述按键(10)的旋转轴线(b)对称分布。
8.根据权利要求1~4任一项或6所述的开关,其特征在于,所述开关还包括刚性支架(40),所述刚性支架(40)位于所述按键(10)和所述开关本体(30)之间,所述刚性支架(40)与所述开关本体(30)枢接,且所述刚性支架(40)的旋转轴线(c)与所述过渡触发件(20)的旋转轴线(a)共线;
所述刚性支架(40)至少部分位于所述按键(10)和所述过渡触发件(20)之间,且与所述按键(10)和所述过渡触发件(20)接触。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开关,其特征在于,所述刚性支架(40)包括压杆(41)、第一连杆(42)和第二连杆(43),所述压杆(41)的一端与所述第一连杆(42)相连,所述压杆(41)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连杆(43)相连,所述第一连杆(42)和所述第二连杆(43)与所述开关本体(30)枢接;
所述压杆(41)位于所述按键(10)和所述过渡触发件(20)之间且与所述过渡触发件(20)接触;
在所述过渡触发件(20)的旋转轴线的(a)延伸方向上,所述第一连杆(42)和所述第二连杆(43)分别位于所述过渡触发件(20)的两侧,且均与所述按键(10)接触。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开关,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渡触发件(20)靠近所述按键(10)的一面具有凹槽(20a),所述压杆(41)位于所述凹槽(20a)中。
11.根据权利要求1~4任一项或6所述的开关,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多个弹性支撑结构(50),所述弹性支撑结构(50)位于所述开关本体(30)和所述按键(10)之间,所述弹性支撑结构(50)与所述开关本体(30)相连,且与所述按键(10)靠近所述开关本体(30)的表面接触。
CN202011123668.7A 2020-10-20 2020-10-20 开关 Active CN112185741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1123668.7A CN112185741B (zh) 2020-10-20 2020-10-20 开关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1123668.7A CN112185741B (zh) 2020-10-20 2020-10-20 开关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185741A true CN112185741A (zh) 2021-01-05
CN112185741B CN112185741B (zh) 2023-06-16

Family

ID=7392350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1123668.7A Active CN112185741B (zh) 2020-10-20 2020-10-20 开关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2185741B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616065A (zh) * 2021-09-18 2021-11-09 海南大成供应链管理有限责任公司 电动轨道和电动窗帘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098983U (ja) * 2003-07-01 2004-03-18 游聰謀 プッシュ・スイッチ連動構造
US20070158172A1 (en) * 2006-01-11 2007-07-12 Fujitsu Component Limited Key switch device
TW201214484A (en) * 2010-09-16 2012-04-01 Hon Hai Prec Ind Co Ltd Keypad assembly and electronic device using the same
CN208922943U (zh) * 2018-09-18 2019-05-31 潍坊歌尔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机械复合按键
CN210167291U (zh) * 2019-08-02 2020-03-20 广东顺德智勤科技有限公司 超薄自发电无线开关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098983U (ja) * 2003-07-01 2004-03-18 游聰謀 プッシュ・スイッチ連動構造
US20070158172A1 (en) * 2006-01-11 2007-07-12 Fujitsu Component Limited Key switch device
TW201214484A (en) * 2010-09-16 2012-04-01 Hon Hai Prec Ind Co Ltd Keypad assembly and electronic device using the same
CN208922943U (zh) * 2018-09-18 2019-05-31 潍坊歌尔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机械复合按键
CN210167291U (zh) * 2019-08-02 2020-03-20 广东顺德智勤科技有限公司 超薄自发电无线开关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616065A (zh) * 2021-09-18 2021-11-09 海南大成供应链管理有限责任公司 电动轨道和电动窗帘
CN113616065B (zh) * 2021-09-18 2023-04-04 宁波公牛生活电器有限公司 电动轨道和电动窗帘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185741B (zh) 2023-06-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2000276975A (ja) マイクロスイッチ
TW201804493A (zh) 按鍵、鍵盤及其按鍵製造方法
US10879021B2 (en) Keyboard
JP5760670B2 (ja) キースイッチ構造
JP2017224581A (ja) キースイッチ
JPH05211021A (ja) プッシュスイッチ
CN112185741A (zh) 开关
TW202105425A (zh) 按鈕開關
US11189442B2 (en) Keyswitch structure
US6483050B1 (en) Key switch with easily attachable key top
US20070108033A1 (en) Slender keyswitch structure
US6545238B2 (en) Key device with a scissors mechanism
US9312079B2 (en) Keyswitch and keyboard therewith
CN112783341A (zh) 鼠标装置
CN110504114B (zh) 按键结构
CN110189949B (zh) 按键结构
US6133538A (en) Keyswitch with rubber dome disposed within housing provided by the plunger
US8168906B2 (en) Support member, keyswitch, and keyboard
CN214753476U (zh) 按键开关
CN219778746U (zh) 按钮结构
JP3994664B2 (ja) 複合スイッチ
CN220829902U (zh) 按键、输入装置及电子设备
CN211670119U (zh) 自复位开关
US11923159B2 (en) Keyswitch structure and keycap support mechanism thereof
CN221040907U (zh) 按键结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