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181201A - 触控基板及其制作方法、触控显示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 Google Patents

触控基板及其制作方法、触控显示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181201A
CN112181201A CN202011042949.XA CN202011042949A CN112181201A CN 112181201 A CN112181201 A CN 112181201A CN 202011042949 A CN202011042949 A CN 202011042949A CN 112181201 A CN112181201 A CN 11218120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ouch
electrode
receiving
electrodes
substrat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1042949.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胡耀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Chengdu BOE Optoelectronics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Chengdu BOE Optoelectronics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Chengdu BOE Optoelectronics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11042949.X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2181201A/zh
Publication of CN11218120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181201A/zh
Priority to US17/921,344 priority patent/US11954294B2/en
Priority to PCT/CN2021/110545 priority patent/WO2022062690A1/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3Arrangements for converting the position or the displacement of a member into a coded form
    • G06F3/041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 G06F3/0412Digitisers structurally integrated in a display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3Arrangements for converting the position or the displacement of a member into a coded form
    • G06F3/041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 G06F3/044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by capacitive means
    • G06F3/0446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by capacitive means using a grid-like structure of electrodes in at least two directions, e.g. using row and column electrode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3Arrangements for converting the position or the displacement of a member into a coded form
    • G06F3/041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 G06F3/0416Control or interface arrang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digitisers
    • G06F3/04164Connections between sensors and controllers, e.g. routing lines between electrodes and connection pad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3Arrangements for converting the position or the displacement of a member into a coded form
    • G06F3/041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 G06F3/044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by capacitive means
    • G06F3/0443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by capacitive means using a single layer of sensing electrode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2203/00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G06F3/00 - G06F3/048
    • G06F2203/041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G06F3/041 - G06F3/045
    • G06F2203/04102Flexible digitiser, i.e. constructional details for allowing the whole digitising part of a device to be flexed or rolled like a sheet of paper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2203/00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G06F3/00 - G06F3/048
    • G06F2203/041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G06F3/041 - G06F3/045
    • G06F2203/04103Manufacturing, i.e. details related to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specially suited for touch sensitive device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2203/00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G06F3/00 - G06F3/048
    • G06F2203/041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G06F3/041 - G06F3/045
    • G06F2203/04107Shielding in digitiser, i.e. guard or shielding arrangements, mostly for capacitive touchscreens, e.g. driven shields, driven ground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2203/00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G06F3/00 - G06F3/048
    • G06F2203/041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G06F3/041 - G06F3/045
    • G06F2203/04111Cross over in capacitive digitiser, i.e. details of structures for connecting electrodes of the sensing pattern where the connections cross each other, e.g. bridge structures comprising an insulating layer, or vias through substrat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Position Input By Displaying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触控基板及制作方法、触控显示装置及控制方法。触控基板包括:衬底,和触控电极结构,触控基板包括弯折区和与弯折区相邻的第一非弯折区和第二非弯折区,触控电极结构包括位于第一非弯折区的第一触控电极结构和位于第二非弯折区的第二触控电极结构,第一触控电极结构包括多个第一发射电极组和多个第一接收电极组,第二触控电极结构包括多个第二发射电极组和多个第二接收电极组,弯折区至少包括所述第一接收电极和所述第二接收电极。由此,该触控基板可有效缓解显示装置分屏显示时出现整机接地不良以及误触的问题。

Description

触控基板及其制作方法、触控显示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显示技术领域,具体地,涉及触控基板及其制作方法、触控显示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显示器件的更新换代,折叠显示屏越来越多的受到人们的关注。按照使用场景划分,折叠显示屏可分为外折屏和内折屏,其中,外折屏即折叠后显示屏处于外侧,例如,折叠前可作为平板电脑或者笔记本电脑使用,折叠后可作为手机使用。折叠显示屏通常包括触控模组,用户通过触摸显示屏实现对显示屏的控制。
然而,目前的外折屏仍有待改进。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基于发明人对于以下事实和问题的发现和认识作出的:
发明人发现,目前的外折屏存在整机接地信号差的问题以及误触的问题,影响用户的使用体验。具体的,当外折屏处于弯折状态时(即分屏显示时),在应用场景中会出现用户单手拿屏的情况,在此种应用场景中,由于外折屏的屏幕较大,通常会出现用户的手指都放在显示屏上的情况(参考图5,用户的触控手指31触摸第一显示区310进行触控显示,用户手部的其他部分32放在第二显示区320上),此时,因为手指触碰不到中框,且人体接地,使得外折屏中存在两个接地信号,从而导致整机接地信号差的问题,当用户的触控手指31触摸第一显示区310时,会存在不报点的现象,进而影响触控效果,影响用户使用体验。
此外,外折屏中具有触控基板,参考图6,触控基板具有弯折区130和与弯折区130相邻的第一非弯折区110和第二非弯折区120,目前处于弯折状态的外折屏在使用时,第二非弯折区120中的发射电极组40处于关闭状态,第一非弯折区110中的发射电极组40处于开启状态,触控基板上的接收电极组50从第一非弯折区110经弯折区130延伸至第二非弯折区120中。参考图5,当触控手指31对第一非弯折区(如图中所示出的第一显示区310)进行触控时,用户手部的其他部分32会对触控产生干扰,进而导致报点位置与触控位置不符,产生误触的问题,影响用户使用体验。具体的,参考图6,当用户的触控手指触摸第一非弯折区110中的C点位置时,与C点位置对应的发射电极组40发射信号,接收电极组50接收信号进行报点,当手部的其他部分触摸到接收电极组50延伸至第二非弯折区120中的部分后,会增强接收电极组50的感应量,使得感应到的触控位置(即报点位置)相较于实际的触控位置发生偏移,从而导致报点位置与实际触控位置不符,产生误触问题,影响使用。且上述干扰不易作为背景噪声拦截,因此无法通过算法解决。
本发明旨在至少一定程度上缓解或解决上述提及问题中至少一个。
在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本发明提出了一种触控基板。所述触控基板包括:衬底,和位于所述衬底上触控电极结构,所述触控基板包括弯折区和与所述弯折区相邻的第一非弯折区和第二非弯折区,所述第一非弯折区和所述第二非弯折区被配置为围绕所述弯折区弯折;所述触控电极结构包括位于所述第一非弯折区的第一触控电极结构和位于所述第二非弯折区的第二触控电极结构,所述第一触控电极结构包括多个第一发射电极组和多个第一接收电极组,所述第二触控电极结构包括多个第二发射电极组和多个第二接收电极组,所述第一发射电极组和所述第二发射电极组均沿第一方向延伸,所述第一接收电极组和所述第二接收电极组均沿第二方向延伸,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相交,所述第一接收电极组包括多个沿第一方向排列的第一接收电极,所述第二接收电极组包括多个沿第一方向排列的第二接收电极,所述弯折区至少包括所述第一接收电极和所述第二接收电极。由此,该触控基板可有效缓解显示装置分屏显示时出现整机接地不良以及误触的问题,提升触控显示效果,提升用户使用体验。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接收电极与所述第二接收电极同层同材料,所述第一发射电极组包括多个第一发射电极,所述第二发射电极组包括多个第二发射电极,所述第一发射电极和所述第二发射电极同层同材料由此,令触控电极结构具有良好的使用性能,且便于电极组的制作。
进一步地,位于弯折区的所述第一接收电极在所述衬底上的正投影和位于弯折区的所述第二接收电极在所述衬底上的正投影间隔设置。由此,可进一步提高触控电极结构具有良好的使用性能。
进一步地,所述弯折区具有多个所述第一接收电极和多个所述第二接收电极,多个所述第一接收电极和多个所述第二接收电极均沿所述第二方向排布,两个所述第二接收电极和位于所述两个第二接收电极之间的所述第一接收电极排布成三角形。由此,可进一步提高触控电极结构具有良好的使用性能。
进一步地,位于所述弯折区的所述第一接收电极和所述第二接收电极均为菱形电极块,所述第一接收电极具有第一边,所述第二接收电极具有第二边,所述第一边和所述第二边平行且相邻,相邻的所述第一边与所述第二边之间的距离小于所述菱形电极块沿所述第一方向对角线长度的
Figure BDA0002707172990000021
倍。由此,可避免第一接收电极和所述第二接收电极之间的间距设置不合理导致的使显示装置在展平显示时线性度变差的问题。
进一步地,所述弯折区具有多个所述第一接收电极和多个所述第二接收电极,多个所述第一接收电极和多个所述第二接收电极均沿所述第一方向排布,且相邻的所述第一接收电极的所述第二接收电极之间具有间隙。由此,可进一步提高触控电极结构具有良好的使用性能。
进一步地,位于所述弯折区的所述第一接收电极和所述第二接收电极均为三角形电极块,所述非弯折区的所述第一接收电极和所述第二接收电极均为菱形电极块,位于所述弯折区的所述第一接收电极和所述第二接收电极的所述间隙的长度小于位于所述非弯折区的所述菱形电极块沿所述第一方向的对角线长度的1/2。由此,可进一步提高触控电极结构具有良好的使用性能。
在本发明的另一方面,本发明提出了一种制作触控基板的方法。该方法包括:提供衬底,所述衬底具有弯折区和与所述弯折区相邻的第一非弯折区和第二非弯折区,所述第一非弯折区和所述第二非弯折区被配置为围绕所述弯折区弯折;在所述衬底上形成触控电极结构,包括位于所述第一非弯折区的第一触控电极结构和位于所述第二非弯折区的第二触控电极结构,所述第一触控电极结构包括多个第一发射电极组和多个第一接收电极组,所述第二触控电极结构包括多个第二发射电极组和多个第二接收电极组,所述第一发射电极组和所述第二发射电极组均沿第一方向延伸,所述第一接收电极组和所述第二电极组均沿第二方向延伸,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相交,所述第一接收电极组包括多个沿第一方向排列的第一接收电极,所述第二接收电极组包括多个沿第一方向排列的第二接收电极,所述弯折区至少包括所述第一接收电极和所述第二接收电极。由此,可简便地获得具有前述的触控结构的触控基板。
在本发明的另一方面,本发明提出了一种触控显示装置。所述触控显示装置包括前面所述的触控基板。由此,该触控显示装置具有前面所述的触控基板的全部特征以及优点,在此不再赘述。总的来说,该触控显示装置具有良好的触控显示效果,可显著提升用户的使用体验。
进一步地,还包括一个触控芯片,位于第一非弯折区的第一触控电极结构中的第一接收电极和所述第二接收电极连接至同一个触控芯片,或者,还包括一个主触控芯片和副触控芯片,所述主触控芯片与所述副触控芯片电连接,所述第一发射电极组和所述第二发射电极组,所述第一接收电极组与所述主触控芯片电连接,所述第二接收电极组与所述副触控芯片电连接。
在本发明的另一方面,本发明提出了一种控制前面所述的触控显示装置的方法。所述方法包括:在所述触控显示装置分屏显示时,令位于第一非弯折区和第二非弯折区中的触控电极结构处于开启状态;在所述触控显示装置分屏显示时,令位于第二非弯折区中的第二触控电极结构处于关闭状态,或者,在所述触控显示装置分屏显示时令所述第二非弯折区中的所述第二触控电极结构中的第二发射电极组处于关闭状态,令第二接收电极组处于开启状态,并向所述第二接收电极组施加接地信号。由此,可有效缓解显示装置整机接地不良的问题。
附图说明
本发明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显示了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触控基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显示了一个触控显示装置的线性度曲线;
图3显示了根据本发明另一个实施例的触控基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显示了一个触控显示装置的线性度曲线;
图5显示了单手握持外折屏的示意图;
图6显示了传统触控基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显示了沿图1中A-A’方向的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8显示了沿图1中B-B’方向的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9显示了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制作触控基板的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10显示了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触控显示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11显示了根据本发明另一个实施例的触控显示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12显示了根据本发明又一个实施例的触控显示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0:衬底;110:第一非弯折区;120:第二非弯折区;130:弯折区;140:显示区;150:周边走线区;200:第一触控电极结构;400:第二触控电极结构;210:第一发射电极组;230:第二发射电极组;40:发射电极组;221:第一接收电极组;222:第二接收电极组;223:间隙;11:第一接收电极;12:第二接收电极;1:第一边;2:第二边;310:第一显示区;320:第二显示区;31:触控手指;32:手部的其他部分;50:接收电极组;300:绝缘层;500:导电连接层;600:触控芯片;610:副触控芯片;1000:触控基板;2000:显示面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发明,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在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本发明提出了一种触控基板。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参考图1,该触控基板包括:衬底100和触控电极结构,其中,衬底100具有弯折区130以及与弯折区130相邻的第一非弯折区110和第二非弯折区120,触控电极结构包括位于第一非弯折区110的第一触控电极结构200和位于第二非弯折区120的第二触控电极结构400。第一触控电极结构200具有多个第一发射电极组210和多个第一接收电极组221,第二触控电极结构400包括多个第二发射电极组230和多个第二接收电极组222,第一发射电极组221和第二发射电极组222均沿第一方向延伸,第一接收电极组210和第二电极组230均沿第二方向延伸,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相交,第一接收电极组包括多个沿第一方向排列的第一接收电极11,第二接收电极组包括多个沿第一方向排列的第二接收电极12,弯折区至少包括第一接收电极和第二接收电极。也即是说,第一非弯折区110的第一发射电极组和第二非弯折区120内的第二发生电极组之间不相连。由此,该触控基板可有效缓解显示装置分屏显示时出现整机接地不良以及误触的问题,提升触控显示效果,提升用户使用体验。
本发明中,显示装置分屏显示时,用户的触控手指可以触摸触控基板的第一非弯折区110进行触控显示,其他手指放在触控基板的第二非弯折区120上,由于第一接收电极组221延伸至弯折区130中的部分,与第二接收电极组222延伸至弯折区130中的部分不相连,因此,其他手指对第二非弯折区的触摸,不会对第一非弯折区中的触控显示造成干扰,使得报点位置与触控位置相符,从而有效缓解误触的问题。
并且,由于第一接收电极组221延伸至弯折区130中的部分,与第二接收电极组222延伸至弯折区130中的部分不相连,在显示装置分屏显示过程中,可以令第二非弯折区中的第二发射电极组和第二接收电极组均处于关闭状态,以缓解整机接地不良的问题。或者,还可以令第二非弯折区中的第二发射电极组处于关闭状态,第二非弯折区中的第二接收电极组处于开启状态,通过驱动电路向第二非弯折区中的接收电极组施加接地信号,使得显示装置中仅具有一个接地信号,可以进一步缓解整机接地不良的问题。
下面根据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对该触控基板的各个结构进行详细说明: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参考图1,同一个第一发射电极组210中的多个第一发射电极沿第二方向延伸,多个第一发射电极组210在第一方向上依次排列。同一个第一接收电极组221中的多个第一接收电极11沿第一方向延伸,多个第一接收电极组221在第二方向上依次排列。类似地,第二触控结构400中的第二发射电极组和第二接收电极组也按照相同的排布方式进行排布。第一接收电极11与第二接收电极12可以同层同材料,类似地,第一发射电极组可包括多个第一发射电极,第二发射电极组可包括多个第二发射电极,第一发射电极和第二发射电极也可以同层同材料。由此,发射电极组和接收电极组构成的触控电极结构具有良好的使用性能,且便于发射电极组和接收电极组的制作。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理解的是,同层设置的属于第一触控电极结构的电极和属于第二触控电极结构的电极之间是彼此绝缘的。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位于弯折区的第一接收电极在衬底上的正投影和位于弯折区的第二接收电极在衬底上的正投影间隔。具体地,弯折区的第一接收电极可与位于第一非弯折区110中的第一接收电极组中的第一接收电极相连,即第一非弯折区110中的第一接收电极组中的第一接收电极可延伸至弯折区中。类似地,弯折区的第二接收电极可与位于第二非弯折区130中的第二接收电极组中的第二接收电极相连,即第二非弯折区130中的第二接收电极组中的第二接收电极也可延伸至弯折区中。但弯折区中的第一接收电极和第二接收电极并不相连,二者在衬底上的正投影之间具有间隔。
具体地,参考图1,第一接收电极组221和第二接收电极组222可以共线设置。弯折区中的第一接收电极和第二接收电极也共线设置,且共线设置的第一接收电极和第二接收电极之间具有间隙223。由此,可缓解误触和整机接地不良的问题。
需要说明的是,“共线设置”可以是指电极组或电极在第一方向上的中心轴线,与另一个电极组或电极在第一方向上的中心轴线在同一条直线上。换句话说,弯折区中的多个所述第一接收电极和多个第二接收电极可以均沿第一方向排布,例如第一接收电极和与其相邻的第二接收电极沿着第一方向排布为一行。并且相邻的第一接收电极的第二接收电极之间具有间隙。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参考图1,第一接收电极和第二接收电极可以均为菱形电极块,第一接收电极和第二接收电极的面积可以一致。间隙223的长度d小于第一接收电极11或第二接收电极12对角线长度L的1/2。具体地,当菱形电极块两条对角线长度不相等时,间隙223的长度d可小于第一接收电极11或第二接收电极12沿着第一方向上的对角线长度L的1/2。发明人发现,若间隙的长度大于或等于接收电极对角线长度的1/2,在显示装置展平显示时(即显示装置处于展开状态),显示装置的线性度会变差。具体的,对显示装置划线,从第一非弯折区经弯折区划到第二非弯折区,由于间隙过大,会有部分均匀增大的噪声,线性度变差(参考图2),在显示上体现为划线不连续。本发明将间隙的长度设置在上述范围内,不仅可以缓解显示装置在分屏显示时出现误触和整机接地不良的问题,还可以保证显示装置在展平显示时具有良好的线性度(与图4示出的线性度曲线类似)。关于间隙的具体长度不受特别限制,只要可以起到缓解误触和整机接地不良的作用,并且使显示装置在展平显示时具有良好的线性度即可,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设计。
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理解的是,当显示装置展平显示时,触控电极结构中的发射电极和接收电极均处于开启状态。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参考图1,第一发射电极组210和第二发射电极组230中的多个发射电极均可沿着第二方向排列,且位于同一个发射电极组的多个发射电极在第二方向上的对称轴可以位于同一条直线上。由此,可以使触控电极结构具有良好的使用性能。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发射电极的大小可以与接收电极的大小一致。即:第一发射电极的大小可以和第一接收电极一致,第二发射电极的大小可以和第二接收电极12的大小一致。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些实施例,参考图3,在第二方向上,第一接收电极组221和第二接收电极组222可以依次交替排列。此时第一接收电极11和第二接收电极12也可以均为菱形电极块。弯折区中具有多个第一接收电极11和多个第二接收电极12,多个第一接收电极11和多个第二接收电极12在第二方向上交叉设置,即此时的第一接收电极11和多个第二接收电极12并非是共线设置的。也即是说,弯折区可以具有多个第一接收电极和多个第二接收电极,两个第二接收电极和位于两个第二接收电极之间的第一接收电极可排布成三角形。具体参考图3,具有第一边1的第一接收电极11和具有第二边2的第二接收电极12,以及位于该第二接收电极12上方的另一个第二接收电极可排布为三角形,第一接收电极11沿着第一方向的对称轴可位于两个第二接收电极相邻的两个拐角之间垂直连线的中线上。由此,可令第一接收电极组延伸至弯折区中的部分,与第二接收电极组延伸至弯折区中的部分不相连,以缓解误触以及整机接地不良的问题,且使得接收电极组具有良好的使用性能。
发明人发现,令第一接收电极组和第二接收电极组在第二方向上依次交替排列,且第二菱形电极块在第二方向上的中心轴线,位于第一菱形电极块在第二方向上的中心轴线远离第一非弯折区的一侧,即第一接收电极组和第二接收电极组错开排列,相较于第一接收电极组和第二接收电极组共线设置,更有利于使显示装置在展平显示时具有良好的线性度。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参考图3,第一接收电极11具有第一边1,第二接收电极12具有第二边2,第一边1和第二边2平行且相邻,第一边1与第二边2之间的距离d小于接收电极10对角线长度的
Figure BDA0002707172990000071
倍。发明人发现,若第一边和第二边之间的距离大于或等于接收电极对角线长度的
Figure BDA0002707172990000072
倍,在显示装置展平显示时,显示装置的线性度会变差。本发明将第一边和第二边之间的间距设置在上述范围内,不仅可以缓解显示装置在分屏显示时出现误触和整机接地不良的问题,还可以保证显示装置在展平显示时具有良好的线性度(参考图4)。关于第一边和第二边之间间距的具体长度不受特别限制,只要可以起到缓解误触和整机接地不良的作用,并且使显示装置在展平显示时具有良好的线性度即可,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设计。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参考图3,为了简化触控电极组的制作,当触控电极结构中的电极均为菱形电极块,第一接收电极11和第二接收电极12错开排列时,可以令接收电极组和位于另一个非弯折区中的多个发射电共线设置。具体地,由于第一接收电极组中的多个第一接收电极均是沿着第一方向排列的,且第二接收电极组中的多个第二接收电极也沿着第一方向排列,因此第一接收电极11和第二接收电极12错开排列时,位于第一非弯折区110中的第一接收电极组221和位于第二非弯折区120中的第二接收电极组222也是错开排列的。而发射电极组沿着第二方向延伸,因此第一非弯折区110中多个第一发射电极组中排布在最上方的第一发射电极可以沿着第一方向排列在一条直线上。此时如令第二非弯折区130中最上方的第二接收电极组222和上述多个第一发射电极共线,则可以节省触控电极组的整体占用面积,并降低发射电极和接收电极之间的距离。由此,可以使触控电极结构具有良好的使用性能。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第一触控电极结构和第二触控电极结构的电极组中的多个电极的具体位置和连接方式不受特别限制,例如同一电极组中的多个电极可以同层同材料,并通过连接导线相连。或者,位于同一电极组中的多个电极之间也可以通过包括但不限于过孔跳线的方式联通。例如,以第一触控电极结构为例,第一发射电极组和第一接收电极组中的电极(如图1中示出的菱形电极快)可同层同材料。为了避免第一发射电极组和第一接收电极组中连接电极的连接线在投影相交处短接,可在第一发射电极组的连接线和第一接收电极组中的连接线在衬底上的投影交叠的区域设置绝缘块以进行搭接。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些实施例,参考图7和图8,触控电极结构(如图中所示出的第一接收电极组221)和衬底100之间可以设置有导电连接层500,导电连接层500与触控电极结构之间设置有绝缘层300,发射电极组和接收电极组同层设置,以第一发射电极组和第一接收电极组为例,每个第一发射电极组210中的多个发射电极之间可以直接相连,每个第一接收电极组221中的多个接收电极之间可以通过贯穿绝缘层300的过孔与导电连接层500相连,实现多个接收电极之间的连接,导电连接层500可在如图1中所示出的间隙223处断开,第一发射电极组210可与第一接收电极组221同层设置。由此可避免第一发射电极组中的连接线和第一接收电极组的连接线之间短接。参考图8,第一发射电极组210中的电极块和连接线可同层设置,导电连接层500可通过构图工艺形成连接第一接收电极组中连接多个第一接收电极之间的连接线。或者,每个接收电极组中的多个接收电极之间可以直接相连,每个发射电极组中的多个发射电极之间可以通过贯穿绝缘层的过孔与导电连接层相连,实现多个发射电极之间的连接(图中未示出该种情况)。
在本发明的另一方面,本发明提出了一种制作触控基板的方法。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由该方法制作的触控基板可以为前面描述的触控基板,由此,由该方法制作的触控基板可以具有与前面描述的触控基板相同的特征以及优点,在此不再赘述。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参考图8,该方法包括:
S100:提供衬底
在该步骤中,提供衬底。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衬底具有弯折区以及与弯折区相邻的第一非弯折区和第二非弯折区。关于衬底的具体材料不受特别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触控基板中衬底的常用材料进行设计。
S200:在衬底上形成触控电极结构
在该步骤中,在衬底上形成触控电极结构。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触控电极结构包括位于第一非弯折区的第一触控电极结构和位于第二非弯折区的第二触控电极结构,第一触控电极结构包括多个第一发射电极组和多个第一接收电极组,第二触控电极结构包括多个第二发射电极组和多个第二接收电极组,第一发射电极组和所述第二发射电极组均沿第一方向延伸,第一接收电极组和第二电极组均沿第二方向延伸,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相交,第一接收电极组包括多个沿第一方向排列的第一接收电极,第二接收电极组包括多个沿第一方向排列的第二接收电极,弯折区至少包括第一接收电极和第二接收电极。由此,可有效缓解显示装置误触以及整机接地不良的问题,提升触控显示效果,提升用户使用体验。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触控电极结构中的多个发射电极组沿第二方向延伸,并在第一方向上依次排列,发射电极组和接收电极组可以是通过以下步骤形成的:首先,在衬底上形成导电材料层。随后,基于预定的掩膜版,对导电材料层进行图案化处理,形成发射电极组和接收电极组。由此,可同步形成发射电极组和接收电极组。由于发射电极组和接收电极组是经预定的掩膜版经图案化处理同步形成的,因此,掩膜版的开口形状是根据发射电极组和接收电极组的形状以及位置关系进行设计的。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在形成发射电极组和接收电极组的过程中,可以调整掩膜版的开口,令第一接收电极组和第二接收电极组共线设置,并令第一接收电极组中延伸至弯折区中的部分,与第二接收电极组延伸至弯折区中的部分之间具有间隙,即位于弯折区中的第一接收电极和第二接收电极之间间隔开。由此,可令第一接收电极组延伸至弯折区中的部分,与第二接收电极组延伸至弯折区中的部分不相连,以缓解误触以及整机接地不良的问题。
关于接收电极组中接收电极的形状、发射电极组中发射电极的形状、发射电极和接收电极之间的位置关系以及间隙的长度,前面已经进行了详细描述,在此不再赘述。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些实施例,当弯折区具有多个第一接收电极和多个第二接收电极,多个第一接收电极和多个第二接收电极在第二方向上交叉设置时,可在形成发射电极组和接收电极组的过程中调整掩膜版的开口,令第一接收电极组和第二接收电极组在第二方向上依次交替排列,以形成如图3中所示出的触控电极结构。由此,可令第一接收电极组延伸至弯折区中的部分,与第二接收电极组延伸至弯折区中的部分不相连,以缓解误触的问题以及整机接地不良的问题,且使得接收电极组具有良好的使用性能。
关于发射电极和接收电极之间的位置关系、第一接收电极和第二接收电极之间的距离,前面已经进行了详细描述,在此不再赘述。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在该步骤中,形成触控电极结构之前,还可以预先在衬底上形成导电连接层,然后在导电连接层远离衬底的一侧形成绝缘层,并在绝缘层的预定区域形成贯穿绝缘层的过孔,最后在绝缘层远离导电连接层的一侧形成触控电极结构,令每个发射电极组中的多个发射电极之间可以直接相连,每个接收电极组中的多个接收电极之间可以通过上述过孔与导电连接层相连,实现多个接收电极之间的连接。或者,每个接收电极组中的多个接收电极之间可以直接相连,每个发射电极组中的多个发射电极之间可以通过上述过孔与导电连接层相连,实现多个发射电极之间的连接。
在本发明的另一方面,本发明提出了一种触控显示装置。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该触控显示装置包括前面描述的触控基板。由此,该触控显示装置具有前面描述的触控基板的全部特征以及优点,在此不再赘述。总的来说,该触控显示装置具有良好的触控显示效果,可显著提升用户的使用体验。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参考图10,该触控显示装置包括:显示面板2000和触控基板1000。触控基板1000设置在显示面板2000的出光侧。由此,该触控显示装置具有良好的触控显示效果,可提升用户的使用体验。
参考图11和图12,该触控显示装置还可以包括触控芯片。例如,参考图11,位于第一非弯折区的第一触控电极结构中的第一接收电极和位于第二非弯折区的第二接收电极可以连接至同一个触控芯片600,例如位于显示区140的触控电极结构可通过连接线在周边走线区150处连接至触控芯片600。由此,可通过一个触控芯片600对该触控显示装置中的触控结构进行统一控制。或者,当该触控显示装置的周边走线区150不足以支持多个触控电极的通道时,参考图12,该触控显示装置可以包括一个主触控芯片(如图中所示出的触控芯片600)和副触控芯片610,主触控芯片与副触控芯片610电连接,第一发射电极组和第二发射电极组(图中未示出连接关系)、第一接收电极组可以均与主触控芯片600电连接,第二接收电极组可与副触控芯片电连接。
在本发明的另一方面,本发明提出了一种控制前面描述的触控显示装置的方法。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在触控显示装置分屏显示时,令第二非弯折区中的第二发射电极组和第二接收电极组均处于关闭状态。由此,可缓解显示装置整机接地不良的问题。或者,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些实施例,在触控显示装置分屏显示时,令第二非弯折区中的第二发射电极组处于关闭状态,令第二接收电极组处于开启状态,并向第二接收电极组施加接地信号。由此,可进一步缓解显示装置整机接地不良的问题,进一步提升触控显示效果,提升用户使用体验。
具体地,可以令位于第一非弯折区的第一触控电极结构中的第一接收电极和第二接收电极连接至同一个触控芯片。也即是说,该方法断开弯折区两边的两个非弯折区的接收电极组,每个非弯折区的接收电极组单独进入控制系统进行控制和信号采集,报醒点位。因此,在该触控显示装置处于展平的情况下,可避免左右屏同时报点,缓解两个非弯折区之间触控信号相互的影响。将第一接收电极和第二接收电极连接至同一个触控芯片可以更好地将两边的触控信号做统一处理,两边报出的信号通过校准处理达到单一报点,左右屏(即两个非弯折区)划线连续。在该触控显示装置折叠情况下,可利用该触控芯片将副屏(即两个非弯折区中的一个)关闭,该区域内的触控电极不接受信号并进行接地或者Floating(浮动)处理,可通过触控芯片边缘弱化处理,减少边缘的误报点。
或者,当该触控显示装置的周边走线区不足以支持多个触控电极的通道时,也可令第一接收电极和第二接收电极也可以分别连接至辅助触控芯片和主触控芯片。辅助触控芯片和主触控芯片是一体控制的。由此,可进一步提高利用该方法进行触控的效果。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术语“上”、“下”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而不是要求本发明必须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另一个实施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发明的至少一个实施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在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以及不同实施例或示例的特征进行结合和组合。另外,需要说明的是,本说明书中,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
尽管上面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实施例,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发明的范围内可以对上述实施例进行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

Claims (12)

1.一种触控基板,其特征在于,包括:
衬底,和位于所述衬底上触控电极结构,
所述触控基板包括弯折区和与所述弯折区相邻的第一非弯折区和第二非弯折区,所述第一非弯折区和所述第二非弯折区被配置为围绕所述弯折区弯折;
所述触控电极结构包括位于所述第一非弯折区的第一触控电极结构和位于所述第二非弯折区的第二触控电极结构,所述第一触控电极结构包括多个第一发射电极组和多个第一接收电极组,所述第二触控电极结构包括多个第二发射电极组和多个第二接收电极组,所述第一发射电极组和所述第二发射电极组均沿第一方向延伸,所述第一接收电极组和所述第二接收电极组均沿第二方向延伸,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相交,所述第一接收电极组包括多个沿第一方向排列的第一接收电极,所述第二接收电极组包括多个沿第一方向排列的第二接收电极,所述弯折区至少包括所述第一接收电极和所述第二接收电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基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接收电极与所述第二接收电极同层同材料,所述第一发射电极组包括多个第一发射电极,所述第二发射电极组包括多个第二发射电极,所述第一发射电极和所述第二发射电极同层同材料。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基板,其特征在于,位于弯折区的所述第一接收电极在所述衬底上的正投影和位于弯折区的所述第二接收电极在所述衬底上的正投影间隔设置。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触控基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弯折区具有多个所述第一接收电极和多个所述第二接收电极,多个所述第一接收电极和多个所述第二接收电极均沿所述第二方向排布,两个所述第二接收电极和位于所述两个第二接收电极之间的所述第一接收电极排布成三角形。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触控基板,其特征在于,位于所述弯折区的所述第一接收电极和所述第二接收电极均为菱形电极块,所述第一接收电极具有第一边,所述第二接收电极具有第二边,所述第一边和所述第二边平行且相邻,相邻的所述第一边与所述第二边之间的距离小于所述菱形电极块沿所述第一方向对角线长度的√2/2倍。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触控基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弯折区具有多个所述第一接收电极和多个所述第二接收电极,多个所述第一接收电极和多个所述第二接收电极均沿所述第一方向排布,且相邻的所述第一接收电极的所述第二接收电极之间具有间隙。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触控基板,其特征在于,位于所述弯折区的所述第一接收电极和所述第二接收电极均为三角形电极块,所述非弯折区的所述第一接收电极和所述第二接收电极均为菱形电极块,位于所述弯折区的所述第一接收电极和所述第二接收电极的所述间隙的长度小于位于所述非弯折区的所述菱形电极块沿所述第一方向的对角线长度的1/2。
8.一种制作触控基板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提供衬底,所述衬底具有弯折区和与所述弯折区相邻的第一非弯折区和第二非弯折区,所述第一非弯折区和所述第二非弯折区被配置为围绕所述弯折区弯折;
在所述衬底上形成触控电极结构,包括位于所述第一非弯折区的第一触控电极结构和位于所述第二非弯折区的第二触控电极结构,所述第一触控电极结构包括多个第一发射电极组和多个第一接收电极组,所述第二触控电极结构包括多个第二发射电极组和多个第二接收电极组,所述第一发射电极组和所述第二发射电极组均沿第一方向延伸,所述第一接收电极组和所述第二电极组均沿第二方向延伸,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相交,所述第一接收电极组包括多个沿第一方向排列的第一接收电极,所述第二接收电极组包括多个沿第一方向排列的第二接收电极,所述弯折区至少包括所述第一接收电极和所述第二接收电极。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触控电极结构是通过以下步骤形成的:
在所述衬底上形成导电材料层;
基于预定的掩膜版,对所述导电材料层进行图案化处理,形成所述触控电极结构。
10.一种触控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7任一项所述的触控基板和显示面板,所述触控基板位于所述显示面板的出光侧。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触控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一个触控芯片,位于第一非弯折区的第一触控电极结构中的第一接收电极和所述第二接收电极连接至同一个触控芯片,或者,还包括一个主触控芯片和副触控芯片,所述主触控芯片与所述副触控芯片电连接,所述第一发射电极组和所述第二发射电极组,所述第一接收电极组与所述主触控芯片电连接,所述第二接收电极组与所述副触控芯片电连接。
12.一种控制权利要求10或11所述的触控显示装置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在所述触控显示装置分屏显示时,令位于第一非弯折区和第二非弯折区中的触控电极结构处于开启状态;
在所述触控显示装置分屏显示时,令位于所述第二非弯折区中的第二触控电极结构处于关闭状态,
或者,在所述触控显示装置分屏显示时令所述第二非弯折区中的所述第二触控电极结构中的第二发射电极组处于关闭状态,令第二接收电极组处于开启状态,并向所述第二接收电极组施加接地信号。
CN202011042949.XA 2020-09-28 2020-09-28 触控基板及其制作方法、触控显示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Pending CN112181201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1042949.XA CN112181201A (zh) 2020-09-28 2020-09-28 触控基板及其制作方法、触控显示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US17/921,344 US11954294B2 (en) 2020-09-28 2021-08-04 Touch substrate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for, and touch display device and control method therefor
PCT/CN2021/110545 WO2022062690A1 (zh) 2020-09-28 2021-08-04 触控基板及其制作方法、触控显示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1042949.XA CN112181201A (zh) 2020-09-28 2020-09-28 触控基板及其制作方法、触控显示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181201A true CN112181201A (zh) 2021-01-05

Family

ID=7394661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1042949.XA Pending CN112181201A (zh) 2020-09-28 2020-09-28 触控基板及其制作方法、触控显示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11954294B2 (zh)
CN (1) CN112181201A (zh)
WO (1) WO2022062690A1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2062690A1 (zh) * 2020-09-28 2022-03-31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触控基板及其制作方法、触控显示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WO2023024024A1 (zh) * 2021-08-26 2023-03-02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阵列基板及其制备方法、显示面板
CN116841413A (zh) * 2023-06-30 2023-10-03 惠科股份有限公司 柔性触控面板及其驱动方法、柔性显示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2614333B1 (ko) * 2016-09-08 2023-12-19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표시장치
CN106557203A (zh) 2016-11-08 2017-04-05 武汉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柔性触摸屏及柔性触摸显示屏
KR20180064631A (ko) * 2016-12-05 2018-06-15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디스플레이 장치 및 그의 구동 방법
CN108334215B (zh) 2017-01-20 2020-01-14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柔性触控面板及显示装置
KR20200034388A (ko) * 2018-09-21 2020-03-31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이동 단말기
US20200363928A1 (en) * 2019-05-14 2020-11-19 Wuhan China Star Optoelectronics Semiconductor Display Technology Co., Ltd. Foldable screen and method of controlling same
CN110221653A (zh) * 2019-05-14 2019-09-10 武汉华星光电半导体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折叠屏
CN212873451U (zh) * 2020-09-28 2021-04-02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触控基板及触控显示装置
CN112181201A (zh) * 2020-09-28 2021-01-05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触控基板及其制作方法、触控显示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2062690A1 (zh) * 2020-09-28 2022-03-31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触控基板及其制作方法、触控显示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US11954294B2 (en) 2020-09-28 2024-04-09 Chengdu Boe Optoelectronics Technology Co., Ltd. Touch substrate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for, and touch display device and control method therefor
WO2023024024A1 (zh) * 2021-08-26 2023-03-02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阵列基板及其制备方法、显示面板
CN116841413A (zh) * 2023-06-30 2023-10-03 惠科股份有限公司 柔性触控面板及其驱动方法、柔性显示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22062690A1 (zh) 2022-03-31
US20230176701A1 (en) 2023-06-08
US11954294B2 (en) 2024-04-0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2181201A (zh) 触控基板及其制作方法、触控显示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CN109545085B (zh)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US11126291B2 (en) Touch display panel and display device
EP3410268B1 (en) Touch display device and touch display panel
EP4145520A1 (en) Touch module, display panel and display device
CN112419901A (zh) 显示基板、显示面板
CN113778267B (zh)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08899341A (zh) 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09725772B (zh) 一种触控面板和触控显示装置
CN212873451U (zh) 触控基板及触控显示装置
CN103246406A (zh) 触控面板及包含触控面板的触控显示装置
CN114327146A (zh)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WO2020015031A1 (zh) 一种触控显示面板及其制备方法
CN110007810B (zh) 一种触摸屏、显示模组及电子装置
CN113157150B (zh) 一种触控模组及显示装置
CN114237412B (zh) 触控结构、显示面板及电子装置
CN111831163B (zh) 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11324238A (zh) 触控模组及显示装置
US12004394B2 (en) Display substrate and display device
CN115756194A (zh) 触控屏幕和电子设备
US20230030378A1 (en) Display panel and display device
CN106055171B (zh) 一种阵列基板及其制造方法和显示装置
CN114115607A (zh) 触控显示面板及触控显示装置
CN110827689B (zh) 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13867572A (zh)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