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172799A - 一种狭小垂直泊车路径规划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狭小垂直泊车路径规划方法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2172799A CN112172799A CN202011099875.3A CN202011099875A CN112172799A CN 112172799 A CN112172799 A CN 112172799A CN 202011099875 A CN202011099875 A CN 202011099875A CN 112172799 A CN112172799 A CN 112172799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vehicle
- point
- parking
- coordinate value
- loc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45
- 238000005457 optimiz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
- 230000002498 deadly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39000006185 dispersion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39000000725 suspension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04088 simu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6978 adapt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9286 benefici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W—CONJOINT CONTROL OF VEHICLE SUB-UNITS OF DIFFERENT TYPE OR DIFFERENT FUNCTION; CONTROL SYSTEMS SPECIALLY ADAPTED FOR HYBRID VEHICLES; ROAD VEHICLE DRIVE CONTROL SYSTEMS FOR PURPOSES NOT RELATED TO THE CONTROL OF A PARTICULAR SUB-UNIT
- B60W30/00—Purposes of road vehicle drive control systems not related to the control of a particular sub-unit, e.g. of systems using conjoint control of vehicle sub-units
- B60W30/06—Automatic manoeuvring for parking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W—CONJOINT CONTROL OF VEHICLE SUB-UNITS OF DIFFERENT TYPE OR DIFFERENT FUNCTION; CONTROL SYSTEMS SPECIALLY ADAPTED FOR HYBRID VEHICLES; ROAD VEHICLE DRIVE CONTROL SYSTEMS FOR PURPOSES NOT RELATED TO THE CONTROL OF A PARTICULAR SUB-UNIT
- B60W2552/00—Input parameters relating to infrastructur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utomation & Control Theory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Control Of Driving Devices And Active Controlling Of Vehicle (AREA)
- Steering Control In Accordance With Driving Condition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是一种狭小垂直泊车路径规划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步骤一、终点位置确定,并从终点位置到车位外进行规划,根据车位走廊的宽度及车辆当前的位置来确定在停车过程中执行一次机动停车或二次机动停车或三次机动停车;步骤二、起始停车位置确定目标线;步骤三、确定目标线设置后,从当前位置选择目标线,并规划路径到达起始停车位置;步骤四、到达起始停车位置时,跟随规划路径。本发明可根据泊车位参数和车辆参数确定一次机动停车、两次机动停车和三次机动停车可执行的最小走廊宽度,能够为更加多变的交通情况适应,如车位狭小与停车走廊空间狭小的情况。具有拟人化的泊车路径规划方式,若乘坐驾驶员,能够满足驾驶员的心理接受能力。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汽车技术领域,具体的说是一种狭小垂直泊车路径规划方法。
背景技术
2003年,自动泊车技术首次商业化。自动泊车越来越多地安装在车辆上。停车位可分为平行停车、垂直停车和倾斜停车。城市人口密度高、面积有限,随着汽车数量不断增加,停车位也越来越窄。由于空间狭小,机动次数增加,给驾驶员带来了很大的负担。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狭小垂直泊车路径规划方法,该方法可根据泊车位参数和车辆参数确定一次机动停车、两次机动停车和三次机动停车可执行的最小走廊宽度。在特定的走廊空间中,提出了三种停车方式的选择,分别为一次机动、二次机动和三次机动,以满足在狭小车位环境要求,解决在垂直泊车场景下,车位狭小而无法停车的问题。
本发明技术方案结合附图说明如下:
一种狭小垂直泊车路径规划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终点位置确定,并从终点位置到车位外进行规划,该过程与车辆从现场取出的路径规划一致;起始停车位置是方位角为零的位置,根据车位走廊的宽度及车辆当前的位置来确定在停车过程中执行一次机动停车或二次机动停车或三次机动停车;
步骤二、起始停车位置确定目标线;目标线是与起始停车位置相切的线,目标线组是在不同起始停车位置处的目标线的集合;
步骤三、确定目标线设置后,从当前位置选择目标线,并规划路径到达起始停车位置;
步骤四、到达起始停车位置时,跟随规划路径。
所述步骤一的具体方法如下:
若车位走廊宽度大于h1min+2e,且车辆yloc在一次机动停车的目标线集范围内则选择一次机动停车;当走廊宽度小于h2min时,则选用三次机动停车;其他条件下均使用二次机动停车。
机动包括前行和后退;所述一次机动停车为前行或者后退;所述一次机动停车的具体方法如下:
11)将车辆从车位内取出,车辆不与车位走廊的边界和车位碰撞,车位走廊的宽度为h1;车辆左部与车位的极限距离为a,车辆以Cr为转向中心,转弯半径为最小转弯半径Rmin;当车辆左部与车位间的距离为a时,车辆从车位内取出的高度减小;若车辆后部与车位间的安全距离为b,可得泊车结束位置为(Xend,Yend);
其中,a为车辆左部与车位的极限距离;Rmin为车辆最小转弯半径;Wcar为车辆总宽;Lrear为车辆后悬的长度;Xend为车辆泊车结束位置的x坐标值;Yend为车辆泊车结束位置的y坐标值;
12)车辆从车位内结束位置(Xend,Yend)规划到起始泊车位置(xstart, ystart),车辆初始规划直线L1,达到车辆以Cr为转向中心下C(Cr,Rmin),为满足不碰撞要求,定义车辆后轴延长线与车身的右侧交点为易碰撞点E,E点的轨迹在车位右上角F的上方或者重合;定义θ1为车辆进行一次泊车时,当车辆由车辆结束位置的左前点B转到一次泊车后相应的车辆左前点B’点位置,车辆所需要转过的角度值,由几何关系得其中由车辆本身车辆参数决定的第二次机动转过的角度;其中,Lcar为车辆总长;Wcar为车辆总宽;Lrear为车辆后悬的长度;R为车辆转弯半径;在车辆位于结束位置时,易碰撞点E以车辆结束位置的最小转弯半径的圆心Cr_int为瞬时中心,与车位右边界的交点为P点,由几何约束关系得其中,yp为P点的纵坐标;R为车辆结束位置(Xend,Yend)到点Cr_int的距离;Wcar为车辆总宽;Xend为车辆泊车结束位置的x坐标值;Yend为车辆泊车结束位置的y坐标值;
13)车辆规划无碰撞轨迹,从结束位置所需要走的直线距离为L'1,要求 L'1≥L1,其中L1=Lspot-yp,Lspot为车位总长,yp为P点的纵坐标;车辆一次泊车所需要的高度为h1,通过非线性优化求解,得到h1的最小值;约束条件如下:
其中,h1min为车辆一次泊车所需要的最小高度;L1为规划无碰撞轨迹,从结束位置所需要走的最小直线距离;L'1为从结束位置所需要走的直线距离;Yend为车辆泊车结束位置的y坐标值;Lspot为车位总长;R为任意转弯半径;RB为B 点的转弯半径;Rmin为最小转弯半径;yp为P点的纵坐标;
推导得车位F点在车辆E点以Cr为瞬时转向中心轨迹上,则为一次泊车下h1 的极限高度。
所述二次机动停车为前行切换到后退或后退切换到前行;具体方法如下:21)由于一次泊车下车位走廊空间宽度最小为h1min,定义二次泊车最小走廊空间为h2min,直线L2为规划无碰撞轨迹,从结束位置所需要走的最小直线距离,其中L2=L1,R=Rmin,其中,Rmin为车辆最小转弯半径;R为车辆转弯半径;;绕Cr转向中心下,车辆转过的角度值θ1;在这种情况下车辆所对应的车位空间h2为最小值;车辆绕转向中心Cl,在最小转弯半径Rmin下,车辆右后点A’的轨迹与车位左前点J相交,则θ1为最小值;通过下式求得θ1min;
其中,xCl为Cl点的x坐标值;yCl为Cl点的y坐标值;xCr为Cr点的x 坐标值;yCr为Cr点的y坐标值;xJ为J点的x坐标值;yJ为J点的y坐标值; Rmin为最小转弯半径;RA为车辆左下角A点的转弯半径;θ1为绕Cr转向中心下,车辆转过的角度值;
若θ1>90°-β,其中,β为第二次机动转过的角度,则二次泊车的与一次泊车的极限高度一致,所以h2=h1;
若θ1<90°-β,则一次泊车后车辆的左前点B’点没有达到一次泊车的高度,此时二次泊车的极限高度为其中,yCl为Cl点的y坐标值;θ1为绕Cr转向中心下,车辆转过的角度值;β为第二次机动转过的角度;Rmin为最小转弯半径;Lspot为车位总长;Wcar为车辆总宽;Lcar为车辆总长;Lrear为车辆后悬的长度;
22)二次泊车在泊车位走廊存在右边界情况下,则右边界xboundary为其中,Xend为车辆泊车结束位置的x坐标值;θ1为绕Cr转向中心下,车辆转过的角度值;Rmin为最小转弯半径;Wcar为车辆总宽;Lcar为车辆总长;Lrear为车辆后悬的长度。
当车位走廊h3比二次泊车宽度h2min低时,则需要进行三次机动停车;具体方法如下:
31)B’的坐标值yB'=h3,其中,xCr为Cr点的 x坐标值;yCr为Cr点的y坐标值;dCrB'为Cr点与B'点的距离;车辆从车位内开出,右打死下,车辆转过的极限角度θ1如下:θ1=arctan((yB'-yCr)/(xCr-xB'))-β,推导出Cl坐标值(xcl,ycl);dClF为瞬时转向中心Cl到F点的距离其中xCr为Cr点的x坐标值;yCr为Cr点的y坐标值;xB'为B'点的x坐标值;yB'为B'点的y坐标值;xCl为Cl点的x坐标值;yCl为Cl点y坐标值;xF为F点的x;yF为F点的y坐标值;β为第二次机动转过的角度;
32)创建arc C(Cl,dClF)与arc C(Cr,REmin)相交于点G(xG,yG),即为以车辆结束位置的转向中心Cr2车辆E点的轨迹与以瞬时转向中心Cl车位右上角F点轨迹的交点,确保车辆以Cr2为转向中心,以最小转弯半径运动,能够不与车位F点碰撞;由余弦定理,G点与F点距离dGF,推导车辆以瞬时转向中心Cl,半径为Rmin下转过的角度belta1如下:
其中,xCr为Cr点的x坐标值;yCr为Cr点的y坐标值;xG为G点的x 坐标值;yG为G点的y坐标值;xCl为Cl点的x坐标值;yCl为Cl点y坐标值; dClF为瞬时转向中心Cl到F点的距离;dGF为G点到F点的距离;RE为E点的转弯半径;
33)以转向中心Cl运动,存在与车位左上角J点或者车位左界线JQ碰撞的可能性,因此需要对于两种情况判断;通过比较两种不同的情况来得到belta2, belta2取两种情况下最小的值;
比较dClA’与dClJ,转向中心Cl到车辆左下角A’的距离为dClA’,Cl到车位左上角J点距离为dClJ;当dClJ>dClA',车位J点与车辆底边相交;以转向中心 Cl为圆心,dClJ为半径J点相对车辆的运动轨迹为C(Cl,dClJ),此轨迹与经过A’点的车辆底边直线的交点为PJA(xJA,yJA);dJA’为J点与A’点距离,使用三角形的余弦定理,可以得到belta2,如下所示:
其中,xA'为A'点的x;yA'为A'点的y坐标值;xCrCr点的x坐标值;yCr为 Cr点的y坐标值;xCl为Cl点的x坐标值;yCl为Cl点的y坐标值;J点圆弧与车身后的交点为PJA点;xJA为PJA点的x坐标值;yJA为PJA点的y坐标值;Rmin为最小转弯半径;Wcar为车辆总宽;Lrear为车辆后悬的长度;θ1为绕 Cr转向中心下,车辆转过的角度值;x为以车位左下角为原点的坐标轴的x方向上的大小;y为以车位左下角为原点的坐标轴的y方向上的大小;dClJ为Cl 到车位左上角J点距离;dJA'为车辆左下角A'到车位左上角J点距离;xJ为车位左上角J点的x坐标值;yJ为车位左上角J点的y坐标值。
若dClJ<dClA',车辆左下角A’与车位左边JQ相交于点PJQ(xJQ,yJQ),按下式推导belta2:
其中,xJQ为PJQ点的x坐标值;yJQ为PJQ点的y坐标值;xJ为J点的x 坐标值;xCl为Cl点的x坐标值;yCl为Cl点的y坐标值;xA'为A'点的x坐标值;yA'为A'点的y坐标值;dClA'为Cl到车辆左下角A'点距离;dJA'为J点到车辆左下角A'点距离;
考虑到两种碰撞的情况,取较小的belta来进行规划,belta=min(belta1,belta2),从而避免了在规划过程中,车辆与车位的碰撞;通过下面的非线性约束推导得到三次泊车下最小高度h3。
其中,yCr为Cr点的y坐标值;yCr_int为Cr_int点的y坐标值;dCrB'为Cr 到车辆左上角A'点距离;θ1为绕Cr转向中心下,车辆转过的角度值;β为第二次机动转过的角度;Rmin为最小转弯半径;Wcar为车辆总宽;Lspot为车位总长; Wspot为车位总宽;L3为规划无碰撞轨迹,从结束位置所需要走的最小直线距离; Xend为车辆泊车结束位置的x坐标值;Yend为车辆泊车结束位置的y坐标值。
所述步骤二的具体方法如下:
当车位走廊宽度为h1min时,一次机动停车位置的目标线只存在一条,若控制系统存在控制误差,则会导致一次机动停车无法成功;选择二次机动停车,生成连续的目标线集,对于在当前位置选择目标线,若存在误差则选择起始位置调整具有优势;车辆绕瞬时转向中心Cr转过角度θ1,则车辆在绕瞬时转向中心Cl转过角度确定θ1的极大值与极小值,得到yhmax和yhmin;因此能够在宽度h下生成多个转弯半径为Rmin的圆;目标线是与第二段圆弧水平切线,在起始可泊区域高度的最大值yhmax与最小值yhmin范围内连续的目标线集,即可泊车的目标线集;若车辆存在控制误差,则将目标线集设为(yhmax-e, yhmin+e);得到的约束条件如下:
其中,xCl为转向中心Cl点的x坐标值;yCl为转向中心Cl点的y坐标值; xCr为转向中心Cr点的x坐标值;yCr为转向中心Cr点的y坐标值;Rmin为最小转弯半径;θ1为绕Cr转向中心下,车辆转过的角度值;θ1min为绕Cr转向中心下,车辆转过的角度值的最小值;θ1max为绕Cr转向中心下,车辆转过的角度值的最大值;yhmin为起始可泊区域高度的最小值;yhmax为起始可泊区域高度的最大值;θ1为绕Cr转向中心下,车辆转过的角度值;θ2为绕Cl转向中心下,车辆转过的角度值;θtwo_manuver为二次机动车辆转过的角度值;
根据当前车辆的位置信息(xloc,yloc),以及航向角信息Φ,从目标线集中选择;将选择的目标线作为从当前位置规划到起始泊车位置的中介;由于起始位置为任意的,则需要对起始位置分类讨论,以选择合理的目标线,具体为:
1)对于车辆的航向角Φ,当Φ=0,则根据下式进行选择目标线;若车辆 yloc不在目标线时,使车辆向前或向后规划,规划后Φ=0;
其中,yloc为车辆当前位置的y坐标值;yhmin为起始可泊区域高度的最小值; yhmax为起始可泊区域高度的最大值;e为误差;Rlocmin为车辆当前位置的最小转弯半径;C为当前位置与起始泊车位置的在y轴方向上的差值;θ为执行最小转弯半径下车辆绕转向中心转过的角度;
2)若航向角为Φ>0,当车辆的位置(xloc,yloc)已知;判断在一次操作下,向前规划能否到达(yhmax-e,yhmin+e)内,且航向角为0,则在该位置下的最大的航向角其中yhmax为起始可泊区域高度的最大值;e为误差;yloc为车辆初始位置的y坐标值;Rmin为最小转弯半径;
a)若Φ<Φforwardmax,则选择向前规划;受到当前位置xloc的值影响,选择目标线是不一样的,因为这决定着是否超过起始泊车位置,而需要进行倒退的操作,按下式进行选择;当存在多个路径可以进行选择,对Rloc离散后求得路径距离,选择路径最短方案;
其中,Rmin为最小转弯半径;Φ为车辆航向角;yhmax为起始可泊区域高度的最大值;e为误差;xloc为车辆当前位置的x坐标值;yloc为车辆当前位置的 y坐标值;xCl为转向中心Cl点的x坐标值;yCl为转向中心Cl点的y坐标值; Rmin为最小转弯半径;Rlocmax为车辆当前位置的最大转弯半径;Rloc为车辆当前位置的转弯半径;θ2max为绕Cl转向中心下,车辆转过的角度值的最大值;θ2min为绕Cl转向中心下,车辆转过的角度值的最小值;θ1为绕Cr转向中心下,车辆转过的角度值;θ2为绕Cl转向中心下,车辆转过的角度值;xClθ2max为转动θ2max时转动中心Cl的x坐标值;
b)若Φ>Φforwardmax,则执行一次向前操作不可以满足目标线集条件;该情况下判断是否存在绕瞬时转向中心后退,转弯半径如为最小转弯半径Rmin,能够满足目标线集目标线集条件;满足条件的最大的航向角其中yhmin为起始可泊区域高度的最小值;e为误差;yloc为车辆当前位置的y坐标值;Rmin为最小转弯半径;若Φ<Φbackmax,并且其中ycurrent为当前车辆的y坐标值;Rmin为最小转弯半径;Φ为车辆航向角;Wcar为车辆总宽;Lspot为车位总长; Lrear为车辆后悬;按下式选取圆半径:
其中,yloc为车辆当前位置的y坐标值;Rmin为最小转弯半径;R max为最大转弯半径;Φ为车辆航向角;yhmin为起始可泊区域高度的最小值;e为误差;θ1为绕Cr转向中心下,车辆转过的角度值;θ2为绕Cl转向中心下,车辆转过的角度值;xloc为车辆当前位置的x坐标值;xCl为转向中心Cl点的x坐标值;
3)若航向角为Φ<0时,按照相同方法选择Rloc;若当前车辆位置均无法满足上述条件时,则需要调整车辆的位置,通过向前或向后打死,转弯半径为最小转弯半径,在一次操作结束时,判断是否满足上述条件;若满足,则选择 Rloc;若不满足,则继续进行下一次操作,直到满足条件;车辆从当前位置规划到起始泊车位置,由于目标线集为连续的区间,若存在控制误差则可以进行调整。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能够为更加多变的交通情况适应,如车位狭小与停车走廊空间狭小的情况。具有拟人化的泊车路径规划方式,若乘坐驾驶员,能够满足驾驶员的心理接受能力。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所述的停车路径规划方法原理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所述的路径规划算法在停车场中的应用实例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所述的一次机动示意图;
图4a和图4b为本发明所述的二次机动示意图;
图5a—图5c为本发明所述的三次机动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所述的目标线的生成和选择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所述的一次机动实例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所述的二次机动实例示意图;
图9为本发明所述的三次机动实例示意图;
图10和图11为本发明所述的二次机动路径优化、目标线生成与选择示意图;
图12为本发明所述的坐标系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参阅图1和图2,一种狭小垂直泊车路径规划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终点位置确定,并从终点位置到车位外进行规划,该过程与车辆从现场取出的路径规划一致;起始停车位置是方位角为零的位置,根据车位走廊的宽度及车辆当前的位置来确定在停车过程中执行一次机动停车或二次机动停车或三次机动停车;
所述步骤一的具体方法如下:
若车位走廊宽度大于h1min+2e,且车辆yloc在一次机动停车的目标线集范围内则选择一次机动停车;当走廊宽度小于h2min时,则选用三次机动停车;其他条件下均使用二次机动停车。
步骤二、起始停车位置确定目标线;目标线是与起始停车位置相切的线,目标线组是在不同起始停车位置处的目标线的集合;
参阅图10和图11,当车位走廊宽度为h1min时,一次机动停车位置的目标线只存在一条,若控制系统存在控制误差,则会导致一次机动停车无法成功;选择二次机动停车,生成连续的目标线集,对于在当前位置选择目标线,若存在误差则选择起始位置调整具有优势;车辆绕瞬时转向中心Cr转过角度θ1,则车辆在绕瞬时转向中心Cl转过角度确定θ1的极大值与极小值,得到yhmax和yhmin;因此能够在宽度h下生成多个转弯半径为Rmin的圆;目标线是与第二段圆弧水平切线,在起始可泊区域高度的最大值yhmax与最小值yhmin范围内连续的目标线集,即可泊车的目标线集;若车辆存在控制误差,则将目标线集设为(yhmax-e,yhmin+e);得到的约束条件如下:
其中,xCl为转向中心Cl点的x坐标值;yCl为转向中心Cl点的y坐标值; xCr为转向中心Cr点的x坐标值;yCr为转向中心Cr点的y坐标值;Rm in为最小转弯半径;θ1为绕Cr转向中心下,车辆转过的角度值;θ1min为绕Cr转向中心下,车辆转过的角度值的最小值;θ1max为绕Cr转向中心下,车辆转过的角度值的最大值;yhmin为起始可泊区域高度的最小值;yhmax为起始可泊区域高度的最大值;θ1为绕Cr转向中心下,车辆转过的角度值;θ2为绕Cl转向中心下,车辆转过的角度值;θtwo_manuver为二次机动车辆转过的角度值;
根据当前车辆的位置信息(xloc,yloc),以及航向角信息Φ,从目标线集中选择;将选择的目标线作为从当前位置规划到起始泊车位置的中介;由于起始位置为任意的,则需要对起始位置分类讨论,以选择合理的目标线,具体为:
1)对于车辆的航向角Φ,当Φ=0,则根据下式进行选择目标线;若车辆 yloc不在目标线时,则执行如图6类似方法,使车辆向前或向后规划,规划后Φ=0;
其中,yloc为车辆当前位置的y坐标值;yhmin为起始可泊区域高度的最小值; yhmax为起始可泊区域高度的最大值;e为误差;Rlocmin为车辆当前位置的最小转弯半径;C为当前位置与起始泊车位置的在y轴方向上的差值;θ为执行最小转弯半径下车辆绕转向中心转过的角度;
2)若航向角为Φ>0,当车辆的位置(xloc,yloc)已知;判断在一次操作下,向前规划能否到达(yhmax-e,yhmin+e)内,且航向角为0,则在该位置下的最大的航向角其中yhmax为起始可泊区域高度的最大值;e为误差;yloc为车辆初始位置的y坐标值;Rmin为最小转弯半径;
a)若Φ<Φforwardmax,则选择向前规划;受到当前位置xloc的值影响,选择目标线是不一样的,因为这决定着是否超过起始泊车位置,而需要进行倒退的操作,按下式进行选择;当存在多个路径可以进行选择,对Rloc离散后求得路径距离,选择路径最短方案;
其中,Rmin为最小转弯半径;Φ为车辆航向角;yhmax为起始可泊区域高度的最大值;e为误差;xloc为车辆当前位置的x坐标值;yloc为车辆当前位置的 y坐标值;xCl为转向中心Cl点的x坐标值;yCl为转向中心Cl点的y坐标值; Rmin为最小转弯半径;Rlocmax为车辆当前位置的最大转弯半径;Rloc为车辆当前位置的转弯半径;θ2max为绕Cl转向中心下,车辆转过的角度值的最大值;θ2min为绕Cl转向中心下,车辆转过的角度值的最小值;θ1为绕Cr转向中心下,车辆转过的角度值;θ2为绕Cl转向中心下,车辆转过的角度值;xClθ2max为转动θ2max时转动中心Cl的x坐标值;
b)若Φ>Φforwardmax,则执行一次向前操作不可以满足目标线集条件;该情况下判断是否存在绕瞬时转向中心后退,转弯半径如为最小转弯半径Rmin,能够满足目标线集目标线集条件;满足条件的最大的航向角其中yhmin为起始可泊区域高度的最小值;e为误差;yloc为车辆当前位置的y坐标值;Rmin为最小转弯半径;若Φ<Φbackmax,并且其中ycurrent为当前车辆的y坐标值;Rmin为最小转弯半径;Φ为车辆航向角;Wcar为车辆总宽;Lspot为车位总长; Lrear为车辆后悬;按下式选取圆半径:
其中,yloc为车辆当前位置的y坐标值;Rmin为最小转弯半径;R max为最大转弯半径;Φ为车辆航向角;yhmin为起始可泊区域高度的最小值;e为误差;θ1为绕Cr转向中心下,车辆转过的角度值;θ2为绕Cl转向中心下,车辆转过的角度值;xloc为车辆当前位置的x坐标值;xCl为转向中心Cl点的x坐标值;
3)若航向角为Φ<0时,按照相同方法选择Rloc;若当前车辆位置均无法满足上述条件时,则需要调整车辆的位置,通过向前或向后打死,转弯半径为最小转弯半径,在一次操作结束时,判断是否满足上述条件;若满足,则选择 Rloc;若不满足,则继续进行下一次操作,直到满足条件;车辆从当前位置规划到起始泊车位置,由于目标线集为连续的区间,若存在控制误差则可以进行调整。
步骤三、确定目标线设置后,从当前位置选择目标线,并规划路径到达起始停车位置;
步骤四、到达起始停车位置时,跟随规划路径。
机动包括前行和后退;
参阅图7,所述一次机动停车为前行或者后退;所述一次机动停车的具体方法如下:
11)将车辆从车位内取出,车辆不与车位走廊的边界和车位碰撞,车位走廊的宽度为h1,如图3所示;车辆左部与车位的极限距离为a,车辆以Cr为转向中心,转弯半径为最小转弯半径Rmin;当车辆左部与车位间的距离为a时,车辆从车位内取出的高度减小;若车辆后部与车位间的安全距离为b,可得泊车结束位置为(Xend,Yend);
其中,a为车辆左部与车位的极限距离;Rmin为车辆最小转弯半径;Wcar为车辆总宽;Lrear为车辆后悬的长度;Xend为车辆泊车结束位置的x坐标值;Yend为车辆泊车结束位置的y坐标值;
12)车辆从车位内结束位置(Xend,Yend)规划到起始泊车位置(xstart, ystart),车辆初始规划直线L1,达到车辆以Cr为转向中心下C(Cr,Rmin),为满足不碰撞要求,定义车辆后轴延长线与车身的右侧交点为易碰撞点E,E点的轨迹在车位右上角F的上方或者重合;如图3所述,定义θ1为车辆进行一次泊车时,当车辆由车辆结束位置的左前点B转到一次泊车后相应的车辆左前点 B’点位置,车辆所需要转过的角度值,由几何关系得其中由车辆本身车辆参数决定的第二次机动转过的角度;其中, Lcar为车辆总长;Wcar为车辆总宽;Lrear为车辆后悬的长度;R为车辆转弯半径;在车辆位于结束位置时,易碰撞点E以车辆结束位置的最小转弯半径的圆心 Cr_int为瞬时中心,与车位右边界的交点为P点,由几何约束关系得其中,yp为P点的纵坐标;R为车辆结束位置(Xend,Yend)到点Cr_int的距离;Wcar为车辆总宽;Xend为车辆泊车结束位置的x坐标值;Yend为车辆泊车结束位置的y坐标值;
13)车辆规划无碰撞轨迹,从结束位置所需要走的直线距离为L'1,要求 L'1≥L1,其中L1=Lspot-yp,Lspot为车位总长,yp为P点的纵坐标;车辆一次泊车所需要的高度为h1,通过非线性优化求解,得到h1的最小值;约束条件如下:
其中,h1min为车辆一次泊车所需要的最小高度;L1为规划无碰撞轨迹,从结束位置所需要走的最小直线距离;L'1为从结束位置所需要走的直线距离;Yend为车辆泊车结束位置的y坐标值;Lspot为车位总长;R为任意转弯半径;RB为B 点的转弯半径;Rmin为最小转弯半径;yp为P点的纵坐标;
推导得车位F点在车辆E点以Cr为瞬时转向中心轨迹上,则为一次泊车下h1 的极限高度。
参阅图8,所述二次机动停车为前行切换到后退或后退切换到前行;具体方法如下:
21)由于一次泊车下车位走廊空间宽度最小为h1min,定义二次泊车最小走廊空间为h2min,直线L2为规划无碰撞轨迹,从结束位置所需要走的最小直线距离,其中L2=L1,R=Rmin,其中,Rmin为车辆最小转弯半径;R为车辆转弯半径;如图4a—图4b所示,绕Cr转向中心下,车辆转过的角度值θ1;在这种情况下车辆所对应的车位空间h2为最小值;车辆绕转向中心Cl,在最小转弯半径Rmin下,车辆右后点A’的轨迹与车位左前点J相交,则θ1为最小值;通过下式求得θ1min;
其中,xCl为Cl点的x坐标值;yCl为Cl点的y坐标值;xCr为Cr点的x 坐标值;yCr为Cr点的y坐标值;xJ为J点的x坐标值;yJ为J点的y坐标值;Rmin为最小转弯半径;RA为车辆左下角A点的转弯半径;θ1为绕Cr转向中心下,车辆转过的角度值;
若θ1>90°-β,其中,β为第二次机动转过的角度,则二次泊车的与一次泊车的极限高度一致,所以h2=h1;
若θ1<90°-β,则一次泊车后车辆的左前点B’没有达到一次泊车的高度,此时二次泊车的极限高度为其中,yCl为Cl点的y坐标值;θ1为绕Cr转向中心下,车辆转过的角度值;β为第二次机动转过的角度;Rmin为最小转弯半径;Lspot为车位总长;Wcar为车辆总宽;Lcar为车辆总长;Lrear为车辆后悬的长度;
22)二次泊车在泊车位走廊存在右边界情况下,则右边界xboundary为其中,Xend为车辆泊车结束位置的x坐标值;θ1为绕Cr转向中心下,车辆转过的角度值;Rmin为最小转弯半径;Wcar为车辆总宽;Lcar为车辆总长;Lrear为车辆后悬的长度。
当车位走廊h3比二次泊车宽度h2min低时,则需要进行三次机动停车;具体方法如下:
参阅图9,31)B’的坐标值yB'=h3,其中,xCr为Cr点的x坐标值;yCr为Cr点的y坐标值;dCrB'为Cr点与B'点的距离;如图4a—图4b所示,车辆从车位内开出,右打死下,车辆转过的极限角度θ1如下:θ1=arctan((yB'-yCr)/(xCr-xB'))-β,推导出Cl坐标值(xcl,ycl);dClF为瞬时转向中心Cl到F点的距离其中xCr为Cr点的x坐标值;yCr为Cr点的y坐标值;xB'为B'点的x坐标值;yB'为B'点的y坐标值;xCl为Cl点的x坐标值;yCl为Cl点y坐标值;xF为F点的x;yF为F点的y 坐标值;β为第二次机动转过的角度;
32)如图5a—图5c所示位置,创建arc C(Cl,dClF)与arc C(Cr,REmin) 相交于点G(xG,yG),即为以转向中心Cr2车辆E点的轨迹与以瞬时转向中心Cl车位右上角F点轨迹的交点,确保车辆以Cr2为转向中心,以最小转弯半径运动,能够不与车位F点碰撞;由余弦定理,G点与F点距离dGF,推导车辆以瞬时转向中心Cl,半径为Rmin下转过的角度belta1如下:
其中,xCr为Cr点的x坐标值;yCr为Cr点的y坐标值;xG为G点的x 坐标值;yG为G点的y坐标值;xCl为Cl点的x坐标值;yCl为Cl点y坐标值; dClF为瞬时转向中心Cl到F点的距离;dGF为G点到F点的距离;RE为E点的转弯半径;
33)以转向中心Cl运动,存在与车位左上角J点或者车位左界线JQ碰撞的可能性,因此需要对于两种情况判断;belta2为考虑J点与车辆碰撞下,车辆绕转向中心Cl转过的角度;
比较dClA’与dClJ,转向中心Cl到车辆左下角A’的距离为dClA’,Cl到车位左上角J点距离为dClJ;当dClJ>dClA',车位J点与车辆底边相交;以转向中心 Cl为圆心,dClJ为半径J点相对车辆的运动轨迹为C(Cl,dClJ),此轨迹与经过A’点的车辆底边直线的交点为PJA(xJA,yJA);dJA’为J点与A’点距离,使用三角形的余弦定理,可以得到belta2,如下所示:
belta2=arc cos((2dClJ 2-dJA' 2)/(2dClJ 2))
参阅图12,其中,xA'为A'点的x;yA'为A'点的y坐标值;xCr为Cr点的x 坐标值;yCr为Cr点的y坐标值;xCl为Cl点的x坐标值;yCl为Cl点的y 坐标值;J点圆弧与车身后的交点为PJA点,xJA为PJA点的x坐标值;yJA为 PJA点的y坐标值;Rmin为最小转弯半径;Wcar为车辆总宽;Lrear为车辆后悬的长度;θ1为绕Cr转向中心下,车辆转过的角度值;x为以车位左下角为原点的坐标轴的x方向上的大小;y为以车位左下角为原点的坐标轴的y方向上的大小;dClJ为Cl到车位左上角J点距离;dJA'为车辆左下角A'到车位左上角J点距离;xJ为车位左上角J点的x坐标值;yJ为车位左上角J点的x坐标值。
若dClJ<dClA',车辆左下角A’与车位左边JQ相交于点PJQ(xJQ,yJQ),按下式推导belta2:
其中,xJQ为PJQ点的x坐标值;yJQ为PJQ点的y坐标值;xJ为J点的x 坐标值;xCl为Cl点的x坐标值;yCl为Cl点的y坐标值;xA'为A'点的x坐标值;yA'为A'点的y坐标值;dClA'为Cl到车辆左下角A'点距离;dJA'为J点到车辆左下角A'点距离;
考虑到两种碰撞的情况,取较小的belta来进行规划,belta=min(belta1,belta2),从而避免了在规划过程中,车辆与车位的碰撞;通过下面的非线性约束推导得到三次泊车下最小高度h3。
其中,yCr为Cr点的y坐标值;yCr_int为Cr_int点的y坐标值;dCrB'为Cr到车辆左上角A'点距离;θ1为绕Cr转向中心下,车辆转过的角度值;β为第二次机动转过的角度;Rmin为最小转弯半径;Wcar为车辆总宽;Lspot为车位总长;Wspot为车位总宽;L3为规划无碰撞轨迹,从结束位置所需要走的最小直线距离;Xend为车辆泊车结束位置的x坐标值;Yend为车辆泊车结束位置的y坐标值。
实施例
采用如下仿真参数进行垂直泊车路径规划。
Lcar | 4.155m |
Wcar | 1.645m |
L | 2.405m |
Lfront | 0.8m |
Lrear | 0.95m |
Rmin | 4.2m |
Lspot | 5.3m |
Wspot | 2.5m |
根据仿真参数,一次泊车,二次泊车,三次泊车,得到相应的仿真结果。一次机动下的最小空间为h1min=3.8162m,二次机动下的最小空间为h2min=3.8162m,三次机动下的最小空间为h3min=3.55m,在仿真中构建了虚拟走廊宽度不同的垂直停车位,其中车位的宽度和长度以及走廊宽度是已知的。若走廊宽度大于一个车位宽度(h=4.0162m),则选择停车路径平面图进行对比,如图7所示。若不满足1个机动停车走廊宽度(h=3.9m),则选择2个机动停车路径方案进行停车,如图8所示。若走廊宽度在两个机动停车高度和三个机动停车高度之间(h=3.8m),则选择三个机动停车,如图9所示。生成从当前位置 (x=1.1781m.y=6.8891m,航向角为Φ=π/10)到目标线的路径,如图10所示。生成从当前位置(x=5.5m,y=7m,Φ=π/10)到目标线的路径,如图11所示。
Claims (6)
1.一种狭小垂直泊车路径规划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终点位置确定,并从终点位置到车位外进行规划,该过程与车辆从现场取出的路径规划一致;起始停车位置是方位角为零的位置,根据车位走廊的宽度及车辆当前的位置来确定在停车过程中执行一次机动停车或二次机动停车或三次机动停车;
步骤二、起始停车位置确定目标线;目标线是与起始停车位置相切的线,目标线组是在不同起始停车位置处的目标线的集合;
步骤三、确定目标线设置后,从当前位置选择目标线,并规划路径到达起始停车位置;
步骤四、到达起始停车位置时,跟随规划路径。
2.根据权利要求所述一种狭小垂直泊车路径规划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一的具体方法如下:
若车位走廊宽度大于h1min+2e,且车辆yloc在一次机动停车的目标线集范围内则选择一次机动停车;当走廊宽度小于h2min时,则选用三次机动停车;其他条件下均使用二次机动停车。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一种狭小垂直泊车路径规划方法,其特征在于,机动包括前行和后退;所述一次机动停车为前行或者后退;所述一次机动停车的具体方法如下:
11)将车辆从车位内取出,车辆不与车位走廊的边界和车位碰撞,车位走廊的宽度为h1;车辆左部与车位的极限距离为a,车辆以Cr为转向中心,转弯半径为最小转弯半径Rmin;当车辆左部与车位间的距离为a时,车辆从车位内取出的高度减小;若车辆后部与车位间的安全距离为b,可得泊车结束位置为(Xend,Yend);
其中,a为车辆左部与车位的极限距离;Rmin为车辆最小转弯半径;Wcar为车辆总宽;Lrear为车辆后悬的长度;Xend为车辆泊车结束位置的x坐标值;Yend为车辆泊车结束位置的y坐标值;
12)车辆从车位内结束位置(Xend,Yend)规划到起始泊车位置(xstart,ystart),车辆初始规划直线L1,达到车辆以Cr为转向中心下C(Cr,Rmin),为满足不碰撞要求,定义车辆后轴延长线与车身的右侧交点为易碰撞点E,E点的轨迹在车位右上角F的上方或者重合;定义θ1为车辆进行一次泊车时,当车辆由车辆结束位置的左前点B转到一次泊车后相应的车辆左前点B’点位置,车辆所需要转过的角度值,由几何关系得其中由车辆本身车辆参数决定的第二次机动转过的角度;其中,Lcar为车辆总长;Wcar为车辆总宽;Lrear为车辆后悬的长度;R为车辆转弯半径;在车辆位于结束位置时,易碰撞点E以车辆结束位置的最小转弯半径的圆心Cr_int为瞬时中心,与车位右边界的交点为P点,由几何约束关系得其中,yp为P点的纵坐标;R为车辆结束位置(Xend,Yend)到点Cr_int的距离;Wcar为车辆总宽;Xend为车辆泊车结束位置的x坐标值;Yend为车辆泊车结束位置的y坐标值;
13)车辆规划无碰撞轨迹,从结束位置所需要走的直线距离为L'1,要求L'1≥L1,其中L1=Lspot-yp,Lspot为车位总长,yp为P点的纵坐标;车辆一次泊车所需要的高度为h1,通过非线性优化求解,得到h1的最小值;约束条件如下:
其中,h1min为车辆一次泊车所需要的最小高度;L1为规划无碰撞轨迹,从结束位置所需要走的最小直线距离;L'1为从结束位置所需要走的直线距离;Yend为车辆泊车结束位置的y坐标值;Lspot为车位总长;R为任意转弯半径;RB为B点的转弯半径;Rmin为最小转弯半径;yp为P点的纵坐标;
推导得车位F点在车辆E点以Cr为瞬时转向中心轨迹上,则为一次泊车下h1的极限高度。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一种狭小垂直泊车路径规划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二次机动停车为前行切换到后退或后退切换到前行;具体方法如下:
21)由于一次泊车下车位走廊空间宽度最小为h1min,定义二次泊车最小走廊空间为h2min,直线L2为规划无碰撞轨迹,从结束位置所需要走的最小直线距离,其中L2=L1,R=Rmin,其中,Rmin为车辆最小转弯半径;R为车辆转弯半径;;绕Cr转向中心下,车辆转过的角度值θ1;在这种情况下车辆所对应的车位空间h2为最小值;车辆绕转向中心Cl,在最小转弯半径Rmin下,车辆右后点A’的轨迹与车位左前点J相交,则θ1为最小值;通过下式求得θ1min;
其中,xCl为Cl点的x坐标值;yCl为Cl点的y坐标值;xCr为Cr点的x坐标值;yCr为Cr点的y坐标值;xJ为J点的x坐标值;yJ为J点的y坐标值;Rmin为最小转弯半径;RA为车辆左下角A点的转弯半径;θ1为绕Cr转向中心下,车辆转过的角度值;
若θ1>90°-β,其中,β为第二次机动转过的角度,则二次泊车的与一次泊车的极限高度一致,所以h2=h1;
若θ1<90°-β,则一次泊车后车辆的左前点B’点没有达到一次泊车的高度,此时二次泊车的极限高度为其中,yCl为Cl点的y坐标值;θ1为绕Cr转向中心下,车辆转过的角度值;β为第二次机动转过的角度;Rmin为最小转弯半径;Lspot为车位总长;Wcar为车辆总宽;Lcar为车辆总长;Lrear为车辆后悬的长度;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一种狭小垂直泊车路径规划方法,其特征在于,当车位走廊h3比二次泊车宽度h2min低时,则需要进行三次机动停车;具体方法如下:
31)B’的坐标值yB'=h3,其中,xCr为Cr点的x坐标值;yCr为Cr点的y坐标值;dCrB'为Cr点与B'点的距离;车辆从车位内开出,右打死下,车辆转过的极限角度θ1如下:θ1=arctan((yB'-yCr)/(xCr-xB'))-β,推导出Cl坐标值(xcl,ycl);dClF为瞬时转向中心Cl到F点的距离其中xCr为Cr点的x坐标值;yCr为Cr点的y坐标值;xB'为B'点的x坐标值;yB'为B'点的y坐标值;xCl为Cl点的x坐标值;yCl为Cl点y坐标值;xF为F点的x;yF为F点的y坐标值;β为第二次机动转过的角度;
32)创建arc C(Cl,dClF)与arc C(Cr,REmin)相交于点G(xG,yG),即为以车辆结束位置的转向中心Cr2车辆E点的轨迹与以瞬时转向中心Cl车位右上角F点轨迹的交点,确保车辆以Cr2为转向中心,以最小转弯半径运动,能够不与车位F点碰撞;由余弦定理,G点与F点距离dGF,推导车辆以瞬时转向中心Cl,半径为Rmin下转过的角度belta1如下:
其中,xCr为Cr点的x坐标值;yCr为Cr点的y坐标值;xG为G点的x坐标值;yG为G点的y坐标值;xCl为Cl点的x坐标值;yCl为Cl点y坐标值;dClF为瞬时转向中心Cl到F点的距离;dGF为G点到F点的距离;RE为E点的转弯半径;
33)以转向中心Cl运动,存在与车位左上角J点或者车位左界线JQ碰撞的可能性,因此需要对于两种情况判断;通过比较两种不同的情况来得到belta2,belta2取两种情况下最小的值;
比较dClA’与dClJ,转向中心Cl到车辆左下角A’的距离为dClA’,Cl到车位左上角J点距离为dClJ;当dClJ>dClA',车位J点与车辆底边相交;以转向中心Cl为圆心,dClJ为半径J点相对车辆的运动轨迹为C(Cl,dClJ),此轨迹与经过A’点的车辆底边直线的交点为PJA(xJA,yJA);dJA’为J点与A’点距离,使用三角形的余弦定理,可以得到belta2,如下所示:
其中,xA'为A'点的x;yA'为A'点的y坐标值;xCrCr点的x坐标值;yCr为Cr点的y坐标值;xCl为Cl点的x坐标值;yCl为Cl点的y坐标值;J点圆弧与车身后的交点为PJA点;xJA为PJA点的x坐标值;yJA为PJA点的y坐标值;Rmin为最小转弯半径;Wcar为车辆总宽;Lrear为车辆后悬的长度;θ1为绕Cr转向中心下,车辆转过的角度值;x为以车位左下角为原点的坐标轴的x方向上的大小;y为以车位左下角为原点的坐标轴的y方向上的大小;dClJ为Cl到车位左上角J点距离;dJA'为车辆左下角A'到车位左上角J点距离;xJ为车位左上角J点的x坐标值;yJ为车位左上角J点的y坐标值。
若dClJ<dClA',车辆左下角A’与车位左边JQ相交于点PJQ(xJQ,yJQ),按下式推导belta2:
其中,xJQ为PJQ点的x坐标值;yJQ为PJQ点的y坐标值;xJ为J点的x坐标值;xCl为Cl点的x坐标值;yCl为Cl点的y坐标值;xA'为A'点的x坐标值;yA'为A'点的y坐标值;dClA'为Cl到车辆左下角A'点距离;dJA'为J点到车辆左下角A'点距离;
考虑到两种碰撞的情况,取较小的belta来进行规划,belta=min(belta1,belta2),从而避免了在规划过程中,车辆与车位的碰撞;通过下面的非线性约束推导得到三次泊车下最小高度h3。
其中,yCr为Cr点的y坐标值;yCr_int为Cr_int点的y坐标值;dCrB′为Cr到车辆左上角A′点距离;θ1为绕Cr转向中心下,车辆转过的角度值;β为第二次机动转过的角度;Rmin为最小转弯半径;Wcar为车辆总宽;Lspot为车位总长;Wspot为车位总宽;L3为规划无碰撞轨迹,从结束位置所需要走的最小直线距离;Xend为车辆泊车结束位置的x坐标值;Yend为车辆泊车结束位置的y坐标值。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一种狭小垂直泊车路径规划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二的具体方法如下:
当车位走廊宽度为h1min时,一次机动停车位置的目标线只存在一条,若控制系统存在控制误差,则会导致一次机动停车无法成功;选择二次机动停车,生成连续的目标线集,对于在当前位置选择目标线,若存在误差则选择起始位置调整具有优势;车辆绕瞬时转向中心Cr转过角度θ1,则车辆在绕瞬时转向中心Cl转过角度确定θ1的极大值与极小值,得到yhmax和yhmin;因此能够在宽度h下生成多个转弯半径为Rmin的圆;目标线是与第二段圆弧水平切线,在起始可泊区域高度的最大值yhmax与最小值yhmin范围内连续的目标线集,即可泊车的目标线集;若车辆存在控制误差,则将目标线集设为(yhmax-e,yhmin+e);得到的约束条件如下:
其中,xCl为转向中心Cl点的x坐标值;yCl为转向中心Cl点的y坐标值;xCr为转向中心Cr点的x坐标值;yCr为转向中心Cr点的y坐标值;Rmin为最小转弯半径;θ1为绕Cr转向中心下,车辆转过的角度值;θ1min为绕Cr转向中心下,车辆转过的角度值的最小值;θ1max为绕Cr转向中心下,车辆转过的角度值的最大值;yhmin为起始可泊区域高度的最小值;yhmax为起始可泊区域高度的最大值;θ1为绕Cr转向中心下,车辆转过的角度值;θ2为绕Cl转向中心下,车辆转过的角度值;θtwo_manuver为二次机动车辆转过的角度值;
根据当前车辆的位置信息(Xloc,yloc),以及航向角信息Φ,从目标线集中选择;将选择的目标线作为从当前位置规划到起始泊车位置的中介;由于起始位置为任意的,则需要对起始位置分类讨论,以选择合理的目标线,具体为:
1)对于车辆的航向角Φ,当Φ=0,则根据下式进行选择目标线;若车辆yloc不在目标线时,使车辆向前或向后规划,规划后Φ=0;
if(yloc<yhmin+e)then
select(yhmin+e)
yhmin+e-yloc=C
θ=arccos(1-C/(2Rlocmin))
if(yloc>yhmax-e)then
yloc-yhmax+e=C
θ=arccos(1-C/(2Rlocmin))
select(yhmax-e)
if(yhmin+e<yloc<yhmax-e)then
select(yloc)
其中,yloe为车辆当前位置的y坐标值;yhmin为起始可泊区域高度的最小值;yhmax为起始可泊区域高度的最大值;e为误差;Rlocmin为车辆当前位置的最小转弯半径;C为当前位置与起始泊车位置的在y轴方向上的差值;θ为执行最小转弯半径下车辆绕转向中心转过的角度;
2)若航向角为Φ>0,当车辆的位置(xloc,yloc)已知;判断在一次操作下,向前规划能否到达(yhmax-e,yhmin+e)内,且航向角为0,则在该位置下的最大的航向角其中yhmax为起始可泊区域高度的最大值;e为误差;yloc为车辆初始位置的y坐标值;Rmin为最小转弯半径;
a)若Φ<Φforwardmax,则选择向前规划;受到当前位置xloc的值影响,选择目标线是不一样的,因为这决定着是否超过起始泊车位置,而需要进行倒退的操作,按下式进行选择;当存在多个路径可以进行选择,对Rloc离散后求得路径距离,选择路径最短方案;
if(Rmin(1-cosΦ)+yloc)<=yhmax-e)then
Rlocmax(1-cosΦ)+yloc=yhmax-e
if(xloc+RlocmaxsinΦ<xClθ2max-Rminsinθ2max)then
Rloc∈[Rmin,Rlocmax]
distance=RlocΦ+Rminθ2+Rminθ1+|(xloc±RlocsinΦ)-(xCl-Rminsinθ2)|
Rloc=mindistance(Rloc)
if(xloc+RminsinΦ>xclθ2min-Rminsinθ2min)then
Rloc=Rmin
if(xcl-Rminsinθ2max<xloc+RminsinΦ<xcl-Rminsinθ2min)then
Rloc(1-cosΦ)+yloc=ycl-Rmin
distance=RlocΦ+Rminθ2+Rminθ1+|(xloc±RlocsinΦ)-(xCl-Rminsinθ2)|
Rloc=mindistance(Rloc)
其中,Rmin为最小转弯半径;Φ为车辆航向角;yhmax为起始可泊区域高度的最大值;e为误差;xloc为车辆当前位置的x坐标值;yloc为车辆当前位置的y坐标值;xCl为转向中心Cl点的x坐标值;yCl为转向中心Cl点的y坐标值;Rmin为最小转弯半径;Rlocmax为车辆当前位置的最大转弯半径;Rloc为车辆当前位置的转弯半径;θ2max为绕Cl转向中心下,车辆转过的角度值的最大值;θ2min为绕Cl转向中心下,车辆转过的角度值的最小值;θ1为绕Cr转向中心下,车辆转过的角度值;θ2为绕Cl转向中心下,车辆转过的角度值;xClθ2max为转动θ2max时转动中心Cl的x坐标值;
b)若Φ>Φforwardmax,则执行一次向前操作不可以满足目标线集条件;该情况下判断是否存在绕瞬时转向中心后退,转弯半径如为最小转弯半径Rmin,能够满足目标线集目标线集条件;满足条件的最大的航向角其中yhmin为起始可泊区域高度的最小值;e为误差;yloc为车辆当前位置的y坐标值;Rmin为最小转弯半径;若Φ<Φbackmax,并且其中ycurrent为当前车辆的y坐标值;Rmin为最小转弯半径;Φ为车辆航向角;Wcar为车辆总宽;Lspot为车位总长;Lrear为车辆后悬;按下式选取圆半径:
其中,yloc为车辆当前位置的y坐标值;Rmin为最小转弯半径;Rmax为最大转弯半径;Φ为车辆航向角;yhmin为起始可泊区域高度的最小值;e为误差;θ1为绕Cr转向中心下,车辆转过的角度值;θ2为绕Cl转向中心下,车辆转过的角度值;xloc为车辆当前位置的x坐标值;xCl为转向中心Cl点的x坐标值;
3)若航向角为Φ<0时,按照相同方法选择Rloc;若当前车辆位置均无法满足上述条件时,则需要调整车辆的位置,通过向前或向后打死,转弯半径为最小转弯半径,在一次操作结束时,判断是否满足上述条件;若满足,则选择Rloc;若不满足,则继续进行下一次操作,直到满足条件;车辆从当前位置规划到起始泊车位置,由于目标线集为连续的区间,若存在控制误差则可以进行调整。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11099875.3A CN112172799B (zh) | 2020-10-15 | 2020-10-15 | 一种狭小垂直泊车路径规划方法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11099875.3A CN112172799B (zh) | 2020-10-15 | 2020-10-15 | 一种狭小垂直泊车路径规划方法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2172799A true CN112172799A (zh) | 2021-01-05 |
CN112172799B CN112172799B (zh) | 2021-09-24 |
Family
ID=7395018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011099875.3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12172799B (zh) | 2020-10-15 | 2020-10-15 | 一种狭小垂直泊车路径规划方法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12172799B (zh) |
Cited By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2758084A (zh) * | 2021-01-27 | 2021-05-07 | 爱驰汽车有限公司 | 泊车轨迹规划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
CN114261388A (zh) * | 2022-02-23 | 2022-04-01 | 吉林大学 | 一种拟人化的自动泊车路径规划方法 |
CN114274952A (zh) * | 2021-12-24 | 2022-04-05 | 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垂直车位自主泊车方法、系统、存储介质及电子设备 |
CN115056765A (zh) * | 2022-06-30 | 2022-09-16 | 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垂直与斜列车位自主泊车的路径规划方法及装置 |
CN115465266A (zh) * | 2022-11-10 | 2022-12-13 | 集度科技有限公司 | 泊车路径规划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
Citations (1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5857306A (zh) * | 2016-04-14 | 2016-08-17 | 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 | 一种用于多种泊车场景的车辆自主泊车路径规划方法 |
CN106143609A (zh) * | 2016-07-15 | 2016-11-23 | 江苏大学 | 一种泊车系统及其垂直方向泊车方法 |
DE102015212252A1 (de) * | 2015-06-30 | 2017-01-05 | Continental Automotive Gmbh | Verfahren zur Einparkunterstützung eines Fahrzeugs |
CN106515722A (zh) * | 2016-11-08 | 2017-03-22 | 西华大学 | 一种垂直泊车轨迹规划方法 |
JP2018034541A (ja) * | 2016-08-29 | 2018-03-08 | 日産自動車株式会社 | 駐車支援方法及び駐車支援装置 |
US20180201256A1 (en) * | 2017-01-13 | 2018-07-19 |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 Autonomous parking of vehicles inperpendicular parking spots |
DE102018207860A1 (de) * | 2017-05-23 | 2018-11-29 | Mando Corporation | Intelligentes Einpark-Unterstützungssystem und Verfahren zum Steuern desselben |
CN109720342A (zh) * | 2019-01-16 | 2019-05-07 | 杭州湘滨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垂直泊车的路径规划设计方法 |
CN109814115A (zh) * | 2019-01-16 | 2019-05-28 | 杭州湘滨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垂直泊车的角度识别校正方法 |
US20200122775A1 (en) * | 2018-10-18 | 2020-04-23 | Clarion Co., Ltd. | Autonomous driving control device and autonomous driving path computation method |
CN111497829A (zh) * | 2020-04-14 | 2020-08-07 | 浙江吉利汽车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一种全自动泊车路径确定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
CN111731270A (zh) * | 2020-06-04 | 2020-10-02 | 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自动泊车系统1d前行的泊车方法、系统及车辆 |
-
2020
- 2020-10-15 CN CN202011099875.3A patent/CN112172799B/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Patent Citations (1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DE102015212252A1 (de) * | 2015-06-30 | 2017-01-05 | Continental Automotive Gmbh | Verfahren zur Einparkunterstützung eines Fahrzeugs |
CN105857306A (zh) * | 2016-04-14 | 2016-08-17 | 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 | 一种用于多种泊车场景的车辆自主泊车路径规划方法 |
CN106143609A (zh) * | 2016-07-15 | 2016-11-23 | 江苏大学 | 一种泊车系统及其垂直方向泊车方法 |
JP2018034541A (ja) * | 2016-08-29 | 2018-03-08 | 日産自動車株式会社 | 駐車支援方法及び駐車支援装置 |
CN106515722A (zh) * | 2016-11-08 | 2017-03-22 | 西华大学 | 一种垂直泊车轨迹规划方法 |
US10369988B2 (en) * | 2017-01-13 | 2019-08-06 |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 Autonomous parking of vehicles inperpendicular parking spots |
US20180201256A1 (en) * | 2017-01-13 | 2018-07-19 |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 Autonomous parking of vehicles inperpendicular parking spots |
DE102018207860A1 (de) * | 2017-05-23 | 2018-11-29 | Mando Corporation | Intelligentes Einpark-Unterstützungssystem und Verfahren zum Steuern desselben |
US20200122775A1 (en) * | 2018-10-18 | 2020-04-23 | Clarion Co., Ltd. | Autonomous driving control device and autonomous driving path computation method |
CN109720342A (zh) * | 2019-01-16 | 2019-05-07 | 杭州湘滨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垂直泊车的路径规划设计方法 |
CN109814115A (zh) * | 2019-01-16 | 2019-05-28 | 杭州湘滨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垂直泊车的角度识别校正方法 |
CN111497829A (zh) * | 2020-04-14 | 2020-08-07 | 浙江吉利汽车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一种全自动泊车路径确定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
CN111731270A (zh) * | 2020-06-04 | 2020-10-02 | 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自动泊车系统1d前行的泊车方法、系统及车辆 |
Non-Patent Citations (7)
Title |
---|
K. CHENG: "Planning and control for a fully-automatic parallel parking assist system in narrow parking spaces", 《2013 IEEE INTELLIGENT VEHICLES SYMPOSIUM》 * |
S. MA: "Research on Automatic Parking Systems Based on Parking Scene Recognition", 《IEEE ACCESS》 * |
丁飞: "基于一种四段式规划路径的自动泊车系统研究", 《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工程科技I辑》 * |
孙思: "自动垂直泊车系统转向控制策略的研究", 《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工程科技II辑》 * |
尹刚: "车辆垂直泊车系统路径规划与跟踪研究", 《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工程科技II辑》 * |
张猛: "自动泊车路径规划算法研究", 《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工程科技II辑》 * |
李臣旭: "基于车位场景智能识别技术的全自动垂直泊车系统研究", 《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硕士)工程科技II辑》 * |
Cited By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2758084A (zh) * | 2021-01-27 | 2021-05-07 | 爱驰汽车有限公司 | 泊车轨迹规划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
CN112758084B (zh) * | 2021-01-27 | 2022-04-12 | 爱驰汽车有限公司 | 泊车轨迹规划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
CN114274952A (zh) * | 2021-12-24 | 2022-04-05 | 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垂直车位自主泊车方法、系统、存储介质及电子设备 |
CN114274952B (zh) * | 2021-12-24 | 2023-09-22 | 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垂直车位自主泊车方法、系统、存储介质及电子设备 |
CN114261388A (zh) * | 2022-02-23 | 2022-04-01 | 吉林大学 | 一种拟人化的自动泊车路径规划方法 |
CN115056765A (zh) * | 2022-06-30 | 2022-09-16 | 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垂直与斜列车位自主泊车的路径规划方法及装置 |
CN115465266A (zh) * | 2022-11-10 | 2022-12-13 | 集度科技有限公司 | 泊车路径规划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2172799B (zh) | 2021-09-24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12172799B (zh) | 一种狭小垂直泊车路径规划方法 | |
CN106945662B (zh) | 一种垂直自动泊车路径规划方法及系统 | |
CN109720342B (zh) | 一种垂直泊车的路径规划设计方法 | |
CN109927716B (zh) | 基于高精度地图的自主垂直泊车方法 | |
CN107264531B (zh) | 一种半结构化环境中智能车辆自主换道超车运动规划方法 | |
CN110949374B (zh) | 基于两段二阶贝塞尔曲线的自动平行泊车路径规划方法 | |
CN103158701A (zh) | 为车辆推导泊车轨迹的系统和方法 | |
CN109415088B (zh) | 用于通过确定停车轨迹将机动车辆操纵到停车空间中的方法,驾驶员辅助系统和机动车辆 | |
CN107264617B (zh) | 车辆的车道保持控制装置 | |
CN103158703B (zh) | 一种平行泊车的控制方法 | |
CN111731269B (zh) | 一种自动泊车路径规划方法及其系统 | |
CN113978452B (zh) | 一种自动平行泊车路径规划方法 | |
CN104627175A (zh) | 一种人车交互智能泊车系统 | |
CN110239526A (zh) | 一种基于准均匀b样条曲线的泊车路径规划方法 | |
CN111016886B (zh) | 一种基于b样条理论的自动泊车路径规划方法 | |
CN110696819B (zh) | 一种自动泊车路径规划方法及系统 | |
CN108423067A (zh) | 水平泊车控制方法及控制系统 | |
CN101535080A (zh) | 用于调节汽车的速度的方法和装置 | |
CN113276840B (zh) | 一种方向盘反向控制方法、自动泊车系统和车辆 | |
CN109814115B (zh) | 一种垂直泊车的角度识别校正方法 | |
CN113741463B (zh) | 一种无人地面机动平台的定点定向停车控制方法及系统 | |
CN113335270B (zh) | 一种泊车路径规划方法和装置 | |
JP3362569B2 (ja) | 車両誘導装置 | |
EP1477387A2 (en) | Electric vehicle steering control method | |
CN114454873B (zh) | 一种商用车自动泊车控制系统及自动泊车方法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21092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