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141840B - 轿顶人员防碰撞装置 - Google Patents

轿顶人员防碰撞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141840B
CN112141840B CN201910566443.XA CN201910566443A CN112141840B CN 112141840 B CN112141840 B CN 112141840B CN 201910566443 A CN201910566443 A CN 201910566443A CN 112141840 B CN112141840 B CN 112141840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ottom movable
movable frame
frame assembly
limit switch
car roof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0566443.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2141840A (zh
Inventor
董德靖
张皓然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nghai Mitsubishi Eleva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anghai Mitsubishi Eleva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nghai Mitsubishi Eleva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anghai Mitsubishi Elevator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10566443.X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2141840B/zh
Publication of CN11214184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14184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214184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14184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6HOISTING; LIFTING; HAULING
    • B66BELEVATORS; ESCALATORS OR MOVING WALKWAYS
    • B66B5/00Applications of checking, fault-correcting, or safety devices in elevators
    • B66B5/0043Devices enhancing safety during maintenance
    • B66B5/005Safety of maintenance personnel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6HOISTING; LIFTING; HAULING
    • B66BELEVATORS; ESCALATORS OR MOVING WALKWAYS
    • B66B11/00Main component parts of lifts in, or associated with, buildings or other structures
    • B66B11/02Cages, i.e. ca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ivil Engineering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Structural Engineering (AREA)
  • Cage And Drive Apparatuses For Elevators (AREA)
  • Elevator Door Apparatuses (AREA)
  • Maintenance And Inspection Apparatuses For Elevato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轿顶人员防碰撞装置,安全限位开关安装于顶部框架组件上或者井道顶部;顶部框架组件固定于井道顶部;顶部框架组件一侧安装有转动轴,另一侧安装有转动限位装置;底部活动框架组件一端枢转安装连接于所述转动轴,另一端能绕转动轴在转动限位装置限定的弧度内旋转;底部活动框架组件的上侧面设置有安全限位开关操作部件;安全限位开关内部的常闭触点用于接入电梯安全回路;当底部活动框架组件沿着转动轴向上旋转带动安全限位开关操作部件上移一段距离后会触发安全限位开关的常闭触点使其断开。该轿顶人员防碰撞装置,体积小,现场施工简便,能够在顶层高度较低的情况下,有效的保护轿顶人员的人身安全。

Description

轿顶人员防碰撞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梯安全技术,特别设计一种轿顶人员防碰撞装置。
背景技术
电梯轿厢的轿顶作为重要的检修平台,检修人员需要经常在轿顶检修电梯,并且同时运行电梯。检修人员在轿顶运行电梯时,就存在着人员碰撞井道顶部的风险。现有的通常保护方法有:1)增大顶层高度,保证轿厢在顶部极限位置时,人员站立也不会碰撞井道顶部;2)有限的缩小顶层高度,在轿顶预先规划避险空间,保证轿厢在顶部极限位置时,人员可以蹲下或者趴下来避免碰撞井道顶部;3)大幅的缩小顶层高度,增加检修运行时的额外限位,保证轿厢在检修状态下的极限位置,人员站立也不会碰撞井道顶部。
以上传统的解决方法均存在着各自的问题:增大顶层高度会导致用户土建尺寸增加;预留蹲下或者趴下的避险空间,需要人员能够有足够的反应时间,并经过培训;增加检修状态下的极限位置无法保护人员在轿顶时,电梯意外进入正常运行的情况。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轿顶人员防碰撞装置,体积小,现场施工简便能够在顶层高度较低的情况下,有效的保护轿顶人员的人身安全。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的轿顶人员防碰撞装置,其包括一个顶部框架组件1、一个安全限位开关2及一个底部活动框架组件3;
所述安全限位开关2安装于顶部框架组件1上,或者通过安装件直接安装于井道顶部;
所述顶部框架组件1用于固定于井道顶部;
所述顶部框架组件1,一侧安装有转动轴11,另一侧安装有转动限位装置12;
所述底部活动框架组件3,一端枢转安装连接于所述转动轴11,使底部活动框架组件另一端能绕所述转动轴11在所述转动限位装置12限定的弧度内旋转;
所述底部活动框架组件3的上侧面设置有安全限位开关操作部件31;
所述安全限位开关2内部的常闭触点用于接入电梯安全回路;
当底部活动框架组件3在自由状态时,因为重力原因保持在所述转动限位装置12的最下端位置,此时安全限位开关操作部件31不会触发安全限位开关2;
当底部活动框架组件3沿着所述转动轴11向上旋转,底部活动框架组件3的上侧面设置的安全限位开关操作部件31上移一段距离后会触发所述安全限位开关2的常闭触点使其断开。
较佳的,轿顶人员防碰撞装置还包括控制电路、复位操作单元;
所述控制电路,当所述安全限位开关2的常闭触点被触发断开,则立刻禁止电梯自动运行;并且,当所述安全限位开关2的常闭触点被触发断开后,如果所述复位操作单元未被触发,当电梯安全回路接通后,所述控制电路仅允许电梯向下手动运行。
较佳的,所述底部活动框架组件3包括框架32和封板33;所述封板33覆盖在所述框架32上。
较佳的,所述底部活动框架组件3的封板33为透明亚克力板。
较佳的,所述封板33中部开设有钢丝绳孔34。
较佳的,所述顶部框架组件1的安装位置为轿顶检修空间的垂直投影面。
较佳的,所述底部活动框架组件3的尺寸与顶部框架组件1相同。
较佳的,所述顶部框架组件1的尺寸大于轿顶检修站立面积,并小于井道顶部面积。
较佳的,所述顶部框架组件1直接通过膨胀螺钉固定于井道顶部。
较佳的,所述顶部框架组件1为金属或者非金属材质;
所述底部活动框架组件3的框架32为金属或者非金属材材质。
本发明的轿顶人员防碰撞装置,当底部活动框架组件3在自由状态时,因为重力原因保持在所述转动限位装置12的最下端位置,此时安全限位开关操作部件31不会触发安全限位开关2;当底部活动框架组件3当中任何一个点被(轿顶人员)向上顶起时,底部活动框架组件3会沿着所述转动轴11向上旋转,底部活动框架组件3的上侧面设置的安全限位开关操作部件31上移一段距离后会触发所述安全限位开关2的常闭触点使其断开,从而使电梯安全回路断开,电梯停止运行。本发明的轿顶人员防碰撞装置,通过低成本的机械结构及安全限位开关,能够直接检测到人员碰撞井道顶部的情况,并使电梯急停,并且体积小,能够在顶层高度较低的情况下,有效的保护轿顶人员的人身安全。并且由于井道顶部一般安装的部件较少,能够有足够的空间安装该轿顶人员防碰撞装置,现场施工简便。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下面对本发明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的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发明的轿顶人员防碰撞装置一实施例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的轿顶人员防碰撞装置另一实施例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顶部框架组件;11转动轴;12转动限位装置;2安全限位开关;3底部活动框架组件;31安全限位开关操作部件;32框架;33封板;34钢丝绳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的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实施例一
如图1、图2所示,轿顶人员防碰撞装置包括一个顶部框架组件1、一个安全限位开关2及一个底部活动框架组件3;
所述安全限位开关2安装于顶部框架组件1上,或者通过安装件直接安装于井道顶部;
所述顶部框架组件1用于固定于井道顶部;
所述顶部框架组件1,一侧安装有转动轴11,另一侧安装有转动限位装置12;
所述底部活动框架组件3,一端枢转安装连接于所述转动轴11,使底部活动框架组件另一端能绕所述转动轴11在所述转动限位装置12限定的弧度内旋转;
所述底部活动框架组件3的上侧面设置有安全限位开关操作部件31;
所述安全限位开关2内部的常闭触点用于接入电梯安全回路;
当底部活动框架组件3在自由状态时,因为重力原因保持在所述转动限位装置12的最下端位置,此时安全限位开关操作部件31不会触发安全限位开关2;
当底部活动框架组件3沿着所述转动轴11向上旋转,底部活动框架组件3的上侧面设置的安全限位开关操作部件31上移一段距离后会触发所述安全限位开关2的常闭触点使其断开。
实施例一的轿顶人员防碰撞装置,当底部活动框架组件3在自由状态时,因为重力原因保持在所述转动限位装置12的最下端位置,此时安全限位开关操作部件31不会触发安全限位开关2;当底部活动框架组件3当中任何一个点被(轿顶人员)向上顶起时,底部活动框架组件3会沿着所述转动轴11向上旋转,底部活动框架组件3的上侧面设置的安全限位开关操作部件31上移一段距离后会触发所述安全限位开关2的常闭触点使其断开,从而使电梯安全回路断开,电梯停止运行。实施例一的轿顶人员防碰撞装置,通过低成本的机械结构及安全限位开关,能够直接检测到人员碰撞井道顶部的情况,并使电梯急停,并且体积小,能够在顶层高度较低的情况下,有效的保护轿顶人员的人身安全。并且由于井道顶部一般安装的部件较少,能够有足够的空间安装该轿顶人员防碰撞装置,现场施工简便。
实施例二
基于实施例一,轿顶人员防碰撞装置还包括控制电路、复位操作单元;
所述控制电路,当所述安全限位开关2的常闭触点被触发断开,则立刻禁止电梯自动运行;并且,当所述安全限位开关2的常闭触点被触发断开后,如果所述复位操作单元未被触发,当电梯安全回路接通后,所述控制电路仅允许电梯向下手动运行。
实施例二的轿顶人员防碰撞装置,因所述安全限位开关2的常闭触点被触发断开而产生的故障只有对复位操作单元进行特定操作后才能够消除,能防止二次伤害。
实施例三
基于实施例一的轿顶人员防碰撞装置,所述底部活动框架组件3包括框架32和封板33;所述封板33覆盖在所述框架32上。
较佳的,所述封板33为透明亚克力板,覆盖底部框架组件3全部框架32范围,并且可以直观看到安全限位开关2是否动作。
当为无机房电梯时,由于井道顶部没有钢丝绳等设备,可以用金属或者非金属的板材覆盖底部活动框架组件3的整个框架32。
实施例四
基于实施例三的轿顶人员防碰撞装置,如图2所示,所述封板33中部开设有钢丝绳孔34。
实施例四的轿顶人员防碰撞装置,考虑到当为有机房电梯时,由于井道顶部有限速器钢丝绳、曳引机钢丝绳等部件可能会穿过防碰撞装置,因此底部活动框架组件的封板对应位置提前预留钢丝绳的穿过孔,这样既保证了防碰撞装置的大面积触发保护功能效果,也避免了和原有机械部件的干涉。
实施例五
基于实施例一的轿顶人员防碰撞装置,所述顶部框架组件1的安装位置为轿顶检修空间的垂直投影面。
较佳的,所述底部活动框架组件3的尺寸与顶部框架组件1相同。
实施例六
基于实施例一的轿顶人员防碰撞装置,所述顶部框架组件1的尺寸大于轿顶检修站立面积(例如500mm*700mm),并且小于井道顶部面积(例如1500mm*1500mm),例如可以为1000mm*1000mm。
较佳的,所述安全限位开关选用欧姆龙D4N-3C20,直接安装在顶部框架组件上。
较佳的,所述顶部框架组件1直接通过膨胀螺钉固定于井道顶部。
较佳的,所述顶部框架组件1为金属或者非金属材质。
较佳的,底部活动框架组件3的框架32为金属或者非金属材材质。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保护的范围之内。

Claims (9)

1.一种轿顶人员防碰撞装置,其特征在于,其包括一个顶部框架组件(1)、一个安全限位开关(2)及一个底部活动框架组件(3);
所述顶部框架组件(1)的尺寸大于轿顶检修站立面积,并小于井道顶部面积;
所述安全限位开关(2)安装于顶部框架组件(1)上,或者通过安装件直接安装于井道顶部;
所述顶部框架组件(1)用于固定于井道顶部;
所述顶部框架组件(1),一侧安装有转动轴(11),另一侧安装有转动限位装置(12);
所述底部活动框架组件(3),一端枢转安装连接于所述转动轴(11),使底部活动框架组件另一端能绕所述转动轴(11)在所述转动限位装置(12)限定的弧度内旋转;
所述底部活动框架组件(3)的上侧面设置有安全限位开关操作部件(31);
所述安全限位开关(2)内部的常闭触点用于接入电梯安全回路;
当底部活动框架组件(3)在自由状态时,因为重力原因保持在所述转动限位装置(12)的最下端位置,此时安全限位开关操作部件(31)不会触发安全限位开关(2);
当底部活动框架组件(3)沿着所述转动轴(11)向上旋转,底部活动框架组件(3)的上侧面设置的安全限位开关操作部件(31)上移一段距离后会触发所述安全限位开关(2)的常闭触点使其断开。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轿顶人员防碰撞装置,其特征在于,
轿顶人员防碰撞装置还包括控制电路、复位操作单元;
所述控制电路,当所述安全限位开关(2)的常闭触点被触发断开,则立刻禁止电梯自动运行;并且,当所述安全限位开关(2)的常闭触点被触发断开后,如果所述复位操作单元未被触发,当电梯安全回路接通后,所述控制电路仅允许电梯向下手动运行。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轿顶人员防碰撞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底部活动框架组件(3)包括框架(32)和封板(33);所述封板(33)覆盖在所述框架(32)上。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轿顶人员防碰撞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底部活动框架组件(3)的封板(33)为透明亚克力板。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轿顶人员防碰撞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封板(33)中部开设有钢丝绳孔(34)。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轿顶人员防碰撞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顶部框架组件(1)的安装位置为轿顶检修空间的垂直投影面。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轿顶人员防碰撞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底部活动框架组件(3)的尺寸与顶部框架组件(1)相同。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轿顶人员防碰撞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顶部框架组件(1)直接通过膨胀螺钉固定于井道顶部。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轿顶人员防碰撞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顶部框架组件(1)为金属或者非金属材质;
所述底部活动框架组件(3)的框架(32)为金属或者非金属材质。
CN201910566443.XA 2019-06-27 2019-06-27 轿顶人员防碰撞装置 Active CN112141840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566443.XA CN112141840B (zh) 2019-06-27 2019-06-27 轿顶人员防碰撞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566443.XA CN112141840B (zh) 2019-06-27 2019-06-27 轿顶人员防碰撞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141840A CN112141840A (zh) 2020-12-29
CN112141840B true CN112141840B (zh) 2022-04-12

Family

ID=7386850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0566443.XA Active CN112141840B (zh) 2019-06-27 2019-06-27 轿顶人员防碰撞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2141840B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481061A (zh) * 2009-02-04 2009-07-15 上海永大电梯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垂直升降电梯的上机械阻止装置
CN202272598U (zh) * 2011-09-23 2012-06-13 广东台日电梯有限公司 一种电梯轿厢防冲顶保护装置
CN203545378U (zh) * 2013-10-28 2014-04-16 东南电梯股份有限公司 不满足滞留工况下电梯轿厢缓冲制动装置
CN106429703B (zh) * 2016-08-25 2019-04-30 陕西小溪机电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电梯越程强制触发安全钳装置
CN109573791B (zh) * 2018-12-19 2023-05-30 宁波力隆机电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结构简单的电梯及其控制方法
CN109455599A (zh) * 2018-12-29 2019-03-12 宋凤梅 无井道电梯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141840A (zh) 2020-12-2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5727657A (en) Apparatus for blocking elevator car travel
JP5526092B2 (ja) 電子化エレベータ
KR100565158B1 (ko) 엘리베이터 제어 장치
KR102480892B1 (ko) 기계실 없는 하부구동형 엘리베이터
JP2004059211A (ja) シャフトレス型エレベータシステム
CN203624749U (zh) 一种家用电梯机械阻止装置
CN112141840B (zh) 轿顶人员防碰撞装置
CN101139064A (zh) 电梯轿箱的调风装置
AU2019295892A1 (en) Lift system with a protective screen
CN106006291B (zh) 一种用于电梯坠落时的急停控制装置
JP2005255294A (ja) エレベータの安全装置
CN209210121U (zh) 缓冲器座组件及电梯
JP2015231890A (ja) エレベータ装置及びその制御方法
KR102434859B1 (ko) 엘리베이터 승강도어 안전관리 시스템
US3815710A (en) Seismic sensing apparatus
JP4248678B2 (ja) エレベータ装置
US20240067496A1 (en) Guardrail system
US3896906A (en) Seismic sensing apparatus
JP2010168185A (ja) エレベータ装置
JPWO2016157535A1 (ja) エレベータ装置
JP7156418B2 (ja) エレベーター
JP7173182B2 (ja) エレベーター
JP4946027B2 (ja) エレベータ装置
CN103086217A (zh) 一种下置式无机房维修用防护装置
EP4345044A1 (en) Elevator safety system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