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140732B - 液体容纳体 - Google Patents

液体容纳体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140732B
CN112140732B CN202010584601.7A CN202010584601A CN112140732B CN 112140732 B CN112140732 B CN 112140732B CN 202010584601 A CN202010584601 A CN 202010584601A CN 112140732 B CN112140732 B CN 112140732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quid
suction port
flow path
container
spacer memb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0584601.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2140732A (zh
Inventor
太田代真央
长岛巧
川手宽之
尾关洋义
山口学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eiko Epson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eiko Epson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eiko Epson Corp filed Critical Seiko Epson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214073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14073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214073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140732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7Ink jet characterised by ink handling
    • B41J2/175Ink supply systems ; Circuit parts therefor
    • B41J2/17503Ink cartridg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Landscapes

  • Ink Jet (AREA)
  • Containers And Packaging Bodies Having A Special Means To Remove Content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即使容纳的液体的粘度变高也容易吸入液体容纳部的下侧的沉降成分的液体容纳体。当以使用时的姿态为基准,将水平方向设为D方向,将D方向的正方向设为+D方向,将负方向设为‑D方向,将重力方向设为T方向,将上方向设为+T方向,将下方向设为‑T方向时,液体容纳体具有:容纳含有沉降成分的液体的液体容纳部;以及设置在液体容纳部的内部,从液体供给口(液体导出部)分支且在+D方向延伸的第一流路部以及第二流路部,在第一流路部的顶端,设置有吸入液体的第一吸入口(第一导入口),第一导入口配置在+T方向上,在第二流路部的顶端,设置有吸入液体的第二吸入口,第二吸入口配置在‑T方向上,第二吸入口朝向‑T方向。

Description

液体容纳体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液体容纳体。
背景技术
以往,用于向液体喷射装置供给液体的液体容纳体被广泛地利用。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一种在具备容纳含有沉降成分的液体的液体容纳部的液体容纳体中供给浓度均匀的液体的技术。
然而,在专利文献1记载的液体容纳体中,存在以下课题:若容纳的液体的粘度变高,则变得难以吸入液体容纳部的下侧的浓度高的沉降成分。因此,从液体喷射装置喷出的液体的浓度或量等液体的喷出特性有可能变得不稳定。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8-65373号公报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液体容纳体的特征在于,当以使用时的姿态为基准,将水平方向设为D方向,将所述D方向的正方向设为+D方向,将所述D方向的负方向设为-D方向,将重力方向设为T方向,将上方向设为+T方向,将下方向设为-T方向时,具有:液体容纳部,其容纳含有沉降成分的液体;液体供给口,其设置在所述液体容纳部的所述-D方向的端部,且具有与所述D方向平行的中心轴线;以及第一流路部以及第二流路部,其设置在所述液体容纳部的内部,且从所述液体供给口分支而在+D方向延伸,在所述第一流路部的顶端,设置有吸入所述液体的第一吸入口,所述第一吸入口配置在与所述液体供给口的所述中心轴线的位置相比更靠所述+T方向,在所述第二流路部的顶端,设置有吸入所述液体的第二吸入口,所述第二吸入口配置在与所述液体供给口的所述中心轴线的位置相比更靠所述-T方向,所述第二吸入口朝向所述-T方向。
上述方式的液体容纳体,优选的是,具备设置在所述液体容纳部内的间隔部件,所述间隔部件具有与所述第一流路部以及所述第二流路部相比更位于所述+D方向的部分,并且所述间隔部件设置在与通过所述中心轴线且包含所述T方向和所述D方向的TD面相交的位置,所述间隔部件在所述+D方向具有面,该面以所述间隔部件的沿着所述T方向的尺寸随着从所述+D方向朝向所述-D方向变大的方式倾斜,所述第一吸入口相对于所述间隔部件的倾斜的所述面朝向所述+D方向开口,所述第二吸入口相对于所述间隔部件的倾斜的所述面朝向所述-T方向开口。
上述方式的液体容纳体,优选的是,相对于倾斜的所述面朝向所述-T方向开口的所述第二吸入口具有:第一侧壁,其位于所述+D方向上;以及第二侧壁,其位于所述-D方向上,所述第二侧壁的顶端部与所述第一侧壁的顶端部相比,在所述-T方向上伸出。
附图说明
图1是涉及本实施方式的液体喷射装置的立体图。
图2是安装部的立体图。
图3是向安装部安装的安装体的立体图。
图4是构成安装体的液体容纳体和容器的立体图。
图5是图4中的液体容纳体的I-I截面图。
图6是间隔部件以及液体导出管的侧视图。
图7是间隔部件以及液体导出管的俯视图。
图8是图7中的间隔部件的II-II截面图。
图9是图8中的间隔部件的III-III截面图。
图10是从-D方向观察间隔部件以及连接部件的立体图。
图11是从+T方向观察间隔部件以及液体导出管的立体图。
[标号说明]
11:液体喷射装置;20:液体容纳体;52:作为液体供给口的液体导出部;60c:液体容纳部;81:第一流路部;82:第二流路部;90:间隔部件;91:倾斜面;92:作为第一吸入口的第一导入口;93:第二导入口;98a:第二吸入口;911:第一侧壁;911a:第一侧壁的顶端部;912:第二侧壁;912a:第二侧壁的顶端部;CX:中心轴线。
具体实施方式
在下文中,关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参考附图而进行说明。另外,在以下的各附图中,为了使各部件为能够识别的程度的大小,存在使得各部件的比例与实际不同的情况。
图1是涉及本实施方式的液体喷射装置11的立体图。液体喷射装置11例如是通过向纸张等介质喷射作为液体的一个例子的墨水而进行记录(印刷)的喷墨打印机。液体喷射装置11具备大致长方体状的外装体12。在外装体12的前面部分,从底部侧朝上依次配置有:容器13;供容器13可装卸地安装的安装部14;覆盖安装部14的能够转动的前盖15;能够容纳省略图示的介质的盒16;以及供盒16安装的安装口17。而且,在安装口17的上侧配置有供介质排出的排出托盘18和用于进行液体喷射装置11的操作的操作面板19。另外,外装体12的前面是指具有高度和宽度并主要进行针对液体喷射装置11的操作的侧面。
多个容器13以沿着稍后描述的宽度方向排列的形态能够安装于本实施方式的安装部14。例如,包括第一容器13S和宽度的尺寸比第一容器13S长的第二容器13M的三个以上的容器13作为多个容器13安装于安装部14。并且,液体容纳体20(参考图3)能够拆卸地载置于这些容器13。即、液体容纳体20载置于能够装卸地安装于液体喷射装置11的容器13。容器13也能够以不保持液体容纳体20的单体的状态可装卸地安装于安装部14,容器13是设置于液体喷射装置11的构成要素。
在外装体12内设置有:液体喷射部21,其从省略图示的喷嘴喷射液体;以及托架22,其沿着与液体喷射装置11的宽度方向一致的扫描方向往复移动。通过液体喷射部21与托架22一起移动,朝向介质喷射从载置于容器13的液体容纳体20供给的液体,从而向该介质印刷。另外,在其他实施方式中,液体喷射部21也可以是不往复移动而位置固定的行打印头。
在本实施方式中,与容器13向安装部14安装时的移动路径交叉(优选正交)的方向成为宽度方向,移动路径延伸的方向成为进深方向。此外,宽度方向和进深方向实质上沿着水平面。在附图中,外装体12作为置于水平面上的外装体,而以Z轴表示重力的方向,以Y轴表示容器13向安装部14安装时的移动方向。也有时将移动方向标记为向安装部14的安装方向或向容纳空间的插入方向,有时将移动方向的相反方向标记为取出方向。此外,宽度方向以与Z轴以及Y轴正交的X轴表示。即、宽度方向、重力方向以及安装方向彼此交叉,分别成为标记宽度、高度以及进深的长度的情况的方向。另外,宽度方向、重力方向以及安装方向优选是彼此正交的交叉。
图2是安装部14的立体图。安装部14具有形成能够容纳一个或者多个容器13的容纳空间的框体24。在本实施方式中,具有形成能够容纳四个容器13的容纳空间的框体24。框体24形成有从处于前盖15侧的跟前侧与容纳空间连通的插入口25。而且,优选框体24具有多组由在进深方向上延伸的一个或两个以上的凸形状或凹形状构成的线状的导轨26,以便引导容器13的装卸时的移动。
容器13通过经由插入口25插入容纳空间,沿着朝内延伸的移动路径移动,从而安装于安装部14。另外,在图2中,关于框体24,用实线仅图示有形成插入口25的前板附近。在容纳空间的里侧,以与容器13分别对应的方式设置有一个或多个连接机构29。在本实施方式,设置有四个连接机构29。
液体喷射装置11具备:供给流路30,其从与容器13一起安装于安装部14的液体容纳体20朝向液体喷射部21供给液体;以及供给机构31,其构成为,将被容纳于液体容纳体20的液体输送至供给流路30。
供给流路30按照液体的种类设置,包括:墨水导入针32,其供液体容纳体20连接;以及供给管33,其具有挠性。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按照液体的颜色设置有供给流路30。在墨水导入针32与供给管33之间设置有省略图示的泵室。墨水导入针32的下游端和供给管33的上游端与泵室连通。泵室借助挠性膜与变压室划分开(任何一个均省略图示)。
供给机构31具备变压机构34、变压机构34的驱动源35以及连接变压机构34和上述的变压室的变压流路36。并且,若通过例如电机等驱动源35的驱动而变压机构34经由变压流路36对变压室进行减压,则挠性膜向变压室侧挠曲位置变化,从而泵室的压力降低。随着该泵室的压力降低而容纳于液体容纳体20的液体经由墨水导入针32向泵室抽吸。将这称为抽吸驱动。
之后,若变压机构34经由变压流路36解除变压室的减压,则由于挠性膜向泵室侧挠曲位置变化,从而泵室的压力上升。于是,随着泵室的压力上升而泵室内的液体以被加压了的状态向供给管33流出。将这称为排出驱动。并且,供给机构31交替地反复进行抽吸驱动和排出驱动,从而从液体容纳体20向液体喷射部21供给液体。
图3是向安装部14安装的安装体50的立体图。在本实施方式中,安装体50由具有呈大致长方体状的外形的容器13和载置于容器13上的液体容纳体20构成。在图3以及稍后描述的图4中,示有作为容器13的第二容器13M的立体图。
液体容纳体20用于向液体喷射装置11供给具有沉降成分的液体。液体容纳体20具备袋60和转接器61。袋60具有挠性。袋60的形状既可以是枕型,也可以是角撑型。本实施方式的袋60是通过使两张长方形状的膜重叠并将其周缘部彼此接合而形成的枕型的袋。
构成袋60的膜由具有挠性和阻气性的原材料形成。例如,作为膜的原材料,能够列举出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尼龙、聚乙烯等。此外,也可以使用层叠构造而形成膜,该层叠构造是将多个由这些原材料形成的膜层叠而成的。在这样的层叠构造中,例如,也可以是,外层由耐冲击性优异的PET或尼龙形成,内层由耐墨水性优异的聚乙烯形成。而且,也可以将具有蒸镀了铝等而成的层的膜设为层叠构造的一个构成部件。
在袋60的内部设置有容纳液体的液体容纳部60c。在液体容纳部60c容纳有作为沉降成分的颜料分散于溶剂中而成的墨水作为液体。袋60具有一端部60a和与一端部60a对置的另一端部60b。转接器61安装于袋60的一端部60a。转接器61具备用于向液体喷射装置11导出液体容纳部60c内的液体的液体导出部52。能够将液体导出部52另称为供给口,设置在液体容纳部60c的稍后叙述的-D方向的端部。
在图3中示出有作为彼此正交的三个方向的D方向、T方向、以及W方向。在本实施方式中,D方向是沿着图1所示的Y方向的方向,是袋60延伸的方向。在以下的说明中,将D方向中的、从液体导出部52朝向袋60的另一端部60b侧的方向设为+D方向,将与+D方向相反的方向设为-D方向。+D方向对应于-Y方向。
此外,将液体容纳体20的外形中的、尺寸最小的方向设为T方向。并且,将与D方向以及T方向正交的方向设为W方向。在本实施方式中,T方向是沿着Z方向的方向,+T方向与-Z方向相对应。此外,W方向是沿着X方向的方向,+W方向与+X方向相对应。
安装体50若将向安装部14(参考图2)安装时先进入的一端设为前端、将前端的相反侧的端设为基端,则在前端部分设置有连接构造51。连接构造51在宽度方向上在隔着液体导出部52的两侧分别具有第一连接构造51F和第二连接构造51S。
第一连接构造51F具备配置于比液体导出部52靠铅垂上方的位置的连接端子53。连接端子53设置于例如电路基板的表面,该电路基板包括存储与液体容纳体20有关的各种信息的存储部。另外,作为各种信息,含有例如液体容纳体20的种类和液体容纳量。优选第二连接构造51S具备配置于比液体导出部52更靠铅垂上方的位置的误插入防止用的识别部54。
连接构造51具备:一对定位孔55、56;施力承受部57,其承受省略图示的施力部的施力;以及插入部58,其在液体导出部52的下方延伸。
图4是构成安装体50的液体容纳体20和容器13的立体图。在容器13的前端形成有与设置于液体容纳体20的转接器61的插入部58卡合的缺口65a。而且,在缺口65a的宽度方向的两侧形成有第一孔55a和第二孔56a,在转接器61的前端形成有第一孔55b和第二孔56b。并且,若液体容纳体20载置于容器13,则第一孔55a、55b彼此与第二孔56a、56b彼此分别在进深方向上排列,第一定位孔55由第一孔55a、55b构成,第二定位孔56由第二孔56a、56b构成。
转接器61具备把手部62。把手部62由与转接器61不同的部件构成,能够相对于转接器61移动。具体而言,把手部62通过以设置于转接器61的旋转轴63为中心转动而能够移动。旋转轴63以在宽度方向的两侧开口的方式形成,有底的半圆筒状的部分从转接器61的顶面突出。
容器13在前端部分具有液体容纳体20的转接器61能够卡合的卡合接受部65。转接器61包括连接端子53、凹部53a、引导凹部53g、识别部54、第一孔55b以及第二孔56b。容器13的卡合接受部65包括施力承受部57、第一孔55a以及第二孔56a。转接器61在与卡合接受部65卡合了时位于容器13的前端部。
容器13具备:底板67,其构成底面;侧板68,其从底板67的宽度方向的两端向铅垂上方直立设置;前板69,其从底板67的基端向铅垂上方直立设置;以及端板70,其从底板67的前端向铅垂上方直立设置。
在容器13中,底板67、侧板68、前板69以及端板70构成主体部,该主体部形成用于收纳液体容纳体20的收纳空间。容器13具有用于使液体容纳体20相对于收纳空间出入的开口13a。在本实施方式中,容器13的开口13a面向与在容器13向安装部14安装时前进的方向(安装方向)不同的朝向(朝向铅垂上方的朝向)敞开。
在液体容纳体20的转接器61设置有多个在引导方向上贯通而形成的大致圆孔状的被引导部72。在本实施方式中,两个被引导部72以在宽度方向上排列的方式形成。
此外,在容器13的卡合接受部65设置有从底板67在引导方向上突出的大致圆柱形状的多个引导部73。在本实施方式中,两个引导部73以在宽度方向上排列的方式形成。此外,引导方向是与底板67或者开口13a交叉(优选正交)且沿着侧板68的方向。
设置于容器13的引导部73在引导方向上引导被设置于转接器61的被引导部72。另一方面,设置于转接器61的被引导部72被设置于容器13的引导部73在引导方向上引导。
图5是图4中的液体容纳体20的I-I截面图。在图5中,示有圆筒状的液体导出部52具有的中心轴线CX。液体容纳体20在转接器61的内部具有一体地设置有液体导出部52的液体导出部件66。液体导出部件66安装于袋60的一端部60a。在设置于袋60的液体容纳部60c内,液体容纳体20具备液体导出管80和间隔部件90。
液体导出管80是例如由合成橡胶形成的弹性管。在液体容纳部60c内,液体导出管80具有与液体导出部件66连接的基端部80a。在液体容纳部60c内,液体导出管80从液体导出部件66朝向另一端部60b侧延伸。在液体导出部件66的内部,形成有使液体导出管80和液体导出部52连通的流路。液体导出部件66将液体导出部52、袋60、液体导出管80以及间隔部件90固定在转接器61上。
间隔部件90是用于在袋60的内部划分一定的容积的区域的构造物。间隔部件90例如由聚乙烯、聚丙烯等合成树脂形成。间隔部件90具有与液体导出管80相比位于更靠+D方向的部分。此外,间隔部件90设置于与通过液体导出部52的中心轴线的CX的TD面相交的位置。TD面是指包含T方向和D方向的面。
间隔部件90在+D方向具有面91,该面91以间隔部件90的沿着T方向的尺寸随着从+D方向朝向-D方向变大的方式倾斜。以下,将面91称为倾斜面91。在本实施方式中,间隔部件90在比中心轴线CX更靠+T方向和-T方向处分别具有倾斜面91。因此,间隔部件90在从W方向观察的情况下,具有朝向+D方向变尖的形状。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面不仅是仅由平面构成的面,也包括在其表面形成有槽、凹部等的面、在其表面形成有突起、凸部的面、由框围成的假想的面。也就是说,只要能够整体上把握为面,即使在该面所占有的一定区域存在凹凸、贯通孔,也没有关系。
在液体容纳体20被安装在液体喷射装置11上的姿态下,间隔部件90的最下部和最上部中的至少一方与袋60的内面接触。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5所示,间隔部件90的最下部和最上部双方均与袋60的内面接触。以下,将液体容纳体20安装在液体喷射装置11上的姿态称为安装姿态。另外,该安装姿态是使用时的姿态。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安装姿态下,间隔部件90的最下部的高度和间隔部件90的最上部的高度之间的中心,与液体导出部52的中心轴线CX的高度相同。
图6是间隔部件90以及液体导出管80的侧视图。图7是间隔部件90以及液体导出管80的俯视图。液体出口管80构成为,以安装姿态(使用时的姿态)为基准,从液体导出部52在液体容纳部60c(参考图5)内大致在水平方向延伸。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间隔部件90通过棒状的连接部件85被固定于液体导出部件66。在本实施方式中,连接部件85与间隔部件90一体地连接。另外,也可以是间隔部件90不固定于液体导出部件66。例如,也可以是间隔部件90是固定在袋60的内面的构造。
在本实施方式中,液体容纳体20具有从液体导出部52分支而在+D方向延伸的第一流路部81和第二流路部82作为液体导出管80。即,液体容纳体20包括两根液体导出管80。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流路部81和第二流路部82是相同的长度。
第一流路部81具有与液体导出部件66连接的第一基端部81a和将液体容纳部60c内的液体导入第一流路部81内的第一顶端部81b。第二流路部82具有与液体导出部件66连接的第二基端部82a和将液体容纳部60c内的液体导入第二流路部82内的第二顶端部82b。
而且,如图6所示,在安装姿态下,与第二顶端部82b相比,第一顶端部81b位于更靠上侧。如图7所示,上述的锁定部86配置为,在水平方向上夹在第一流路部81的第一基端部81a和第二流路部82的第二基端部82a之间。
如图6、图7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安装姿态下,第一流路部81的第一基端部81a和第二流路部82的第二基端部82a在水平方向上排列。此外,在安装姿态下,第一流路部81的第一顶端部81b和第二流路部82的第二顶端部82b在铅垂方向上排列。因此,从第一流路部81以及第二流路部82吸入的液体在从在铅垂方向上排列而流动的状态转换成在水平方向上排列而流动的状态后,在液体导出部件66内混合,并从液体导出部52导出到液体喷射装置11。
图8是图7中的间隔部件90的II-II截面图。图9是图8中的间隔部件90的III-III截面图。图10是从-D方向观察间隔部件90以及连接部件85的立体图。图11是从+T方向观察间隔部件90以及液体导出管80的立体图。
间隔部件90具有第一导入口92和第二导入口93。第一导入口92作为第一吸入口而发挥作用。第一导入口92是将液体容纳部60c内的上侧的液体导入第一流路部81内的导入口。第二导入口93是将液体容纳部60c内的下侧的液体导入第二流路部82内的导入口。
在T方向上的尺寸最大的部位处,间隔部件90具备沿着TW面平行的背面部件94。背面部件94构成为上边以及底边水平的大致六角形状(参考图10)。另外,如图9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间隔部件90不仅在+D方向,在+W方向以及-W方向也分别具有倾斜面。
第一导入口92以及第二导入口93向-D方向突出地设置在背面部件94上。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导入口92的内径小于第二导入口93的内径。即,第二导入口93的内径比第一导入口92的内径大。因此,与第一导入口92相比更位于下方的第二导入口93更容易吸入液体容纳部60c内的液体。
第一导入口92(第一吸入口)以及第二导入口93朝向+D方向开口。此外,第一导入口92以及第二导入口93设置在以图6所示的液体导出部52的中心轴线CX为中心,在T方向上对称的位置。第一导入口92设置在比中心轴线CX更靠上侧,第二导入口93设置在比中心轴线CX更靠下侧。
如图8~11所示,液体导出管80的第一流路部81的第一顶端部81b与第一导入口92连接。更具体地,如图8、图10所示,在背面部件94的-D方向的面上,设置有与第一导入口92连通的筒状的第一连接管92a。而且,通过该第一连接管92a插入到第一流路部81的第一顶端部81b,从而第一流路部81的第一顶端部81b连接到第一导入口92。
如图8~图11所示,液体导出管80的第二流路部82的第二顶端部82b与第二导入口93连接。更具体地说,如图8、图10所示,在背面部件94的-D方向的面上,设置有与第二导入口93连通的筒状的第二连接管93a。而且,通过该第二连接管93a插入到第二流路部82的第二顶端部82b,从而第二流路部82的第二顶端部82b连接到第二导入口93。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连接管93a以及第一连接管92a的沿D方向的长度相同。
如图8、11所示,间隔部件90具备槽状的第一流路95、第二流路96、第三流路97和第四流路98。第一流路95是使液体容纳部60c内的上侧的液体从+D方向朝向-D方向流动而流向第一导入口92的流路。此外,第一流路95是相对于倾斜面91的朝向+D方向的开口。
第二流路96是使液体容纳部60c内的下侧的液体从+D方向朝向-D方向流动而流向第二导入口93的流路。此外,第二流路96是相对于倾斜面91的朝向+D方向的开口。
第三流路97是使液体向与D方向相交的方向流通的流路。在本实施方式中,形成有多个第三流路97。第三流路97通过形成从间隔部件90的倾斜面91沿D方向和W方向延伸的槽而构成。另外,第三流路97也可以形成为,使液体在与W方向以及D方向双方相交的方向上流通。
第四流路98是使液体容纳部60c内的下侧的液体从-T方向朝向+T方向流动而流向第二导入口93的流路。此外,第四流路98是相对于倾斜面91的朝向-T方向的开口。
如图8、图9所示,第四流路98具有矩形的顶面915。第四流路98从顶面915的D方向的两端向-T方向直立设置,且具有位于+D方向的第一侧壁911(参考图8)和位于-D方向的第二侧壁912。另外,第二侧壁912是背面部件94的+D方向侧的侧壁。此外,第四流路98从顶面915的W方向的两端向-T方向直立设置,且具有位于+W方向的第三侧壁913(参考图9)和位于-W方向的第四侧壁914(参考图9)。
换句话说,第四流路98被顶面915、第一侧壁911、第二侧壁912、第三侧壁913以及第四侧壁914包围而构成。此外,通过第一侧壁911、第二侧壁912、第三侧壁913、第四侧壁914各自的顶端部911a、912a、913a、914a相连接,从而第四流路98形成了第二吸入口98a。另外,第二吸入口98a朝向-T方向。
而且,第四流路98经由第二吸入口98a而从-T方向导入液体,而导入设置在第二侧壁912上的第二导入口93。换句话说,第二吸入口98a位于第二流路部82的顶端,从-T方向导入液体,而经由第二导入口93导入第二流路部82。这样构成为通过第二吸入口98a朝向下方向(-T方向),从而变得容易吸入下侧的液体。
此外,在第四流路98中,与第三侧壁913的顶端部913a和第四侧壁914的顶端部914a相比,第一侧壁911的顶端部911a在-T方向上伸出。此外,在第四流路98中,与第一侧壁911的顶端部911a相比,第二侧壁912的顶端部912a在-T方向上伸出。换句话说,第二吸入口98a具有位于+D方向上的第一侧壁911和位于-D方向上的第二侧壁912,与第一侧壁911的顶端部911a相比,第二侧壁912的顶端部912a在-T方向伸出。这样第四流路98通过构成为在第二吸入口98a能够形成高低差,从而抑制了液体容纳部60c的内面堵塞第四流路98的第二吸入口98a。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1所示,间隔部件90具备沿水平面(DW平面)的板状的分隔部99。在T方向上,分隔部99设置在第一顶端部81b与第二顶端部82b之间的位置,即第一导入口92以及第二导入口93之间的位置。在本实施方式中,分隔部99通过液体导出部52的中心轴线CX(参考图6)。即,在本实施方式中,分隔部99水平地设置在液体容纳部60c的中心。也可以说,通过在分隔部99上设置多个肋而形成有多个第三流路97。另外,在其他实施方式中,也可以省略分隔部99。
如以上所述,根据涉及本实施方式的液体容纳体20,能够获得以下的效果。
根据本实施方式的液体容纳体20,针对以往若液体的粘度变高,则存在液体容纳部60c的下侧的浓度高的沉降成分难以吸入的倾向,通过第二吸入口98a朝向下方向(-T方向),从而与第二导入口93连通的第四流路98变得容易吸入含有下侧的浓度高的沉降成分的液体。
根据本实施方式的液体容纳体20,第二吸入口98a具有位于+D方向的第一侧壁911和位于-D方向的第二侧壁912,与第一侧壁911的顶端部911a相比,第二侧壁912的顶端部912a在-T方向上伸出。这样通过构成为在第二吸入口98a能够形成高低差,从而即使在液体的余量变得微小的情况下,也能够抑制液体容纳部60c的内面堵塞第二吸入口98a,因此,进一步变得容易吸入含有下侧的浓度高的沉降成分的液体的同时,能够有效地使用完液体。
此外,液体喷射装置11通过具备上述的液体容纳体20,从而能够使包括从液体喷射装置11喷出的液体的浓度或量等液体的喷出特性稳定化。
在以下,记载从实施方式导出的内容。
一种液体容纳体,其特征在于,当以使用时的姿态为基准,将水平方向设为D方向,将所述D方向的正方向设为+D方向,将所述D方向的负方向设为-D方向,将重力方向设为T方向,将上方向设为+T方向,将下方向设为-T方向时,具有:液体容纳部,其容纳含有沉降成分的液体;液体供给口,其设置在所述液体容纳部的所述-D方向的端部,且具有与所述D方向平行的中心轴线;以及第一流路部以及第二流路部,其设置在所述液体容纳部的内部,且从所述液体供给口分支而在+D方向延伸,在所述第一流路部的顶端,设置有吸入所述液体的第一吸入口,所述第一吸入口配置在与所述液体供给口的所述中心轴线的位置相比更靠所述+T方向,在所述第二流路部的顶端,设置有吸入所述液体的第二吸入口,所述第二吸入口配置在与所述液体供给口的所述中心轴线的位置相比更靠所述-T方向,所述第二吸入口朝向所述-T方向。
根据该结构,在液体容纳部的内部,第一吸入口吸入与液体供给口的中心轴线的位置相比更靠+T方向的液体,且经由第一流路部使液体流动到液体供给口。此外,第二吸入口吸入与液体供给口的中心轴线的位置相比更靠-T方向液体,且经由第二流路部使液体流向液体供给口。而且,第二个吸入口朝向-T方向。因此,针对以往若液体的粘度变高,则存在液体容纳部的-T方向的浓度高的沉降成分难以吸入的倾向,通过第二吸入口朝向-T方向,从而能够容易吸入含有-T方向的浓度高的沉降成分的液体。
此外,液体喷射装置通过具备上述的液体容纳体,从而能够使包括从液体喷射装置喷出的液体的浓度或量等液体的喷出特性稳定化。
上述的液体容纳体,优选的是,具备设置在所述液体容纳部内的间隔部件,所述间隔部件具有与所述第一流路部以及所述第二流路部相比更位于所述+D方向的部分,并且所述间隔部件设置在与通过所述中心轴线且包含所述T方向和所述D方向的TD面相交的位置,所述间隔部件在所述+D方向具有面,该面以所述间隔部件的沿着所述T方向的尺寸随着从所述+D方向朝向所述-D方向变大的方式倾斜,所述第一吸入口相对于所述间隔部件的倾斜的所述面朝向所述+D方向开口,所述第二吸入口相对于所述间隔部件的倾斜的所述面朝向所述-T方向开口。
根据该结构,间隔部件在+D方向上具有面,该面以间隔部件的沿着T方向的尺寸随着从+D方向朝向-D方向变大的方式倾斜。对于这样的间隔部件,第一吸入口相对于间隔部件的倾斜的面朝向+D方向开口,第二吸入口相对于间隔部件的倾斜的面朝向-T方向开口。因此,即使在液体容纳部内的液体的余量变得微小的情况下,也能够抑制液体容纳部的内面堵塞第一吸入口和第二吸入口。
上述的液体容纳体,优选的是,相对于倾斜的所述面朝向所述-T方向开口的所述第二吸入口具有:第一侧壁,其位于所述+D方向上;以及第二侧壁,其位于所述-D方向上,所述第二侧壁的顶端部与所述第一侧壁的顶端部相比,在所述-T方向上伸出。
根据该结构,第二吸入口具有位于+D方向上的第一侧壁和位于-D方向上的第二侧壁,第二侧壁的顶端部与第一侧壁的顶端部相比,在-T方向伸出。这样通过构成为在第二吸入口能够形成高低差,从而即使在液体的余量变得微小的情况下,也能够进一步抑制液体容纳部的内面堵塞第二吸入口,因此,进一步变得容易吸入含有下侧的浓度高的沉降成分的液体的同时,能够有效地使用完液体。

Claims (2)

1.一种液体容纳体,其特征在于,
当以使用时的姿态为基准,将水平方向设为D方向,将所述D方向的正方向设为+D方向,将所述D方向的负方向设为-D方向,将重力方向设为T方向,将上方向设为+T方向,将下方向设为-T方向时,具有:
液体容纳部,其容纳含有沉降成分的液体;
液体供给口,其设置在所述液体容纳部的所述-D方向的端部,且具有与所述D方向平行的中心轴线;以及
第一流路部以及第二流路部,其设置在所述液体容纳部的内部,且从所述液体供给口分支而在+D方向延伸,
在所述第一流路部的顶端,设置有吸入所述液体的第一吸入口,
所述第一吸入口配置在与所述液体供给口的所述中心轴线的位置相比更靠所述+T方向,
在所述第二流路部的顶端,设置有吸入所述液体的第二吸入口,
所述第二吸入口配置在与所述液体供给口的所述中心轴线的位置相比更靠所述-T方向,
所述第二吸入口朝向所述-T方向,
所述液体容纳体具备设置在所述液体容纳部内的间隔部件,
所述间隔部件具有与所述第一流路部以及所述第二流路部相比更位于所述+D方向的部分,并且所述间隔部件设置在与通过所述中心轴线且包含所述T方向和所述D方向的TD面相交的位置,
所述间隔部件在所述+D方向具有面,该面以所述间隔部件的沿着所述T方向的尺寸随着从所述+D方向朝向所述-D方向变大的方式倾斜,
所述第一吸入口相对于所述间隔部件的倾斜的所述面朝向所述+D方向开口,
所述第二吸入口相对于所述间隔部件的倾斜的所述面朝向所述-T方向开口。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体容纳体,其特征在于,
相对于倾斜的所述面朝向所述-T方向开口的所述第二吸入口具有:
第一侧壁,其位于所述+D方向上;以及
第二侧壁,其位于所述-D方向上,
所述第二侧壁的顶端部与所述第一侧壁的顶端部相比,在所述-T方向上伸出。
CN202010584601.7A 2019-06-27 2020-06-24 液体容纳体 Active CN112140732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9119689A JP7293911B2 (ja) 2019-06-27 2019-06-27 液体収容体
JP2019-119689 2019-06-27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140732A CN112140732A (zh) 2020-12-29
CN112140732B true CN112140732B (zh) 2023-09-05

Family

ID=7388778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584601.7A Active CN112140732B (zh) 2019-06-27 2020-06-24 液体容纳体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7293911B2 (zh)
CN (1) CN112140732B (zh)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7106104A (ja) * 2005-09-13 2007-04-26 Canon Inc 液体収納容器及び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JP2009061757A (ja) * 2007-09-10 2009-03-26 Seiko Epson Corp 液体収容体および印刷装置
JP2015168247A (ja) * 2014-03-11 2015-09-28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カートリッジ
JP2015189069A (ja) * 2014-03-28 2015-11-02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液体収容容器、および、流路形成部材の製造方法
CN105479946A (zh) * 2014-10-06 2016-04-13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液体容纳体和液体供给装置
EP3272537A1 (en) * 2016-07-21 2018-01-24 Funai Electric Co., Ltd. Fluidic dispensing device
CN107953674A (zh) * 2016-10-17 2018-04-24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液体容纳体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574489A (en) * 1994-03-30 1996-11-12 Hewlett-Packard Company Ink cartridge system for ink-jet printer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7106104A (ja) * 2005-09-13 2007-04-26 Canon Inc 液体収納容器及び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JP2009061757A (ja) * 2007-09-10 2009-03-26 Seiko Epson Corp 液体収容体および印刷装置
JP2015168247A (ja) * 2014-03-11 2015-09-28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カートリッジ
JP2015189069A (ja) * 2014-03-28 2015-11-02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液体収容容器、および、流路形成部材の製造方法
CN105479946A (zh) * 2014-10-06 2016-04-13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液体容纳体和液体供给装置
EP3272537A1 (en) * 2016-07-21 2018-01-24 Funai Electric Co., Ltd. Fluidic dispensing device
CN107953674A (zh) * 2016-10-17 2018-04-24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液体容纳体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21003865A (ja) 2021-01-14
JP7293911B2 (ja) 2023-06-20
CN112140732A (zh) 2020-12-2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7953674B (zh) 液体容纳体
US10239315B2 (en) Liquid ejecting apparatus
JP2004142128A (ja) 液体容器及び液体噴射装置
JP2018065373A (ja) 液体収容体
JP2019107823A (ja) 液体収容体
CN110549742B (zh) 液体容纳体和液体喷射装置
US20070236532A1 (en) Liquid ejecting apparatus
JP7439479B2 (ja) 液体収容体
CN112140732B (zh) 液体容纳体
US6666550B2 (en) Ink cartridge
JP4715460B2 (ja) 液体噴射装置
CN111746127B (zh) 液体容纳体及其制造方法
US20080018718A1 (en) Liquid storage container
JP4770830B2 (ja) 液体収容体
JP4802493B2 (ja) 液体噴射装置
CN210126353U (zh) 再生后的液体容纳体
CN110406262B (zh) 液体供给体、液体供给系统以及液体供给体的制造方法
US20120249695A1 (en) Ink cartridge
JP4590999B2 (ja) 液体噴射装置及び弁機構
US20120249697A1 (en) Ink cartridge
US20220363066A1 (en) Liquid storage container,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liquid storage container, and liquid ejecting apparatus
JP2004050581A (ja) キャップ部材及び液体噴射装置
JP4935922B2 (ja) 液体噴射装置
JP2021079670A (ja) 液体収容容器
CN115674910A (zh) 液体收纳容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