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135066B - 调整摄像装置的入射光强度的装置、方法、介质和设备 - Google Patents

调整摄像装置的入射光强度的装置、方法、介质和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135066B
CN112135066B CN201910550269.XA CN201910550269A CN112135066B CN 112135066 B CN112135066 B CN 112135066B CN 201910550269 A CN201910550269 A CN 201910550269A CN 112135066 B CN112135066 B CN 112135066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incident light
light
motor
image pickup
light intensit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0550269.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2135066A (zh
Inventor
董书成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eijing Horizon Robotics Technology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eijing Horizon Robotics Technology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eijing Horizon Robotics Technology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Beijing Horizon Robotics Technology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10550269.X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2135066B/zh
Publication of CN11213506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13506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213506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135066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70Circuitry for compensating brightness variation in the scene
    • H04N23/75Circuitry for compensating brightness variation in the scene by influencing optical camera component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5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04N23/55Optical par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Mounting thereof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ultimedia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Studio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公开实施例公开了一种调整摄像装置的入射光强度的装置、方法、介质和设备,其中的调整摄像装置的入射光强度的装置包括:遮光件、检测模块以及控制模块,所述控制模块与所述遮光件和所述检测模块分别连接;所述遮光件设置于所述摄像装置的光学透镜的外侧,所述遮光件包括:第一遮光部以及第二遮光部;所述检测模块用于检测摄像装置的入射光强度;所述控制模块用于根据所述检测模块检测到的入射光强度,控制所述第一遮光部和第二遮光部之间所形成的透光区域的重叠面积。本公开有利于提高摄像装置的使用寿命,并有利于提高摄像装置所拍摄的图像的质量,对于智能驾驶领域而言,有利于提高车辆行驶的安全性。

Description

调整摄像装置的入射光强度的装置、方法、介质和设备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图像采集技术,尤其是涉及一种调整摄像装置的入射光强度的装置、调整摄像装置的入射光强度的方法、存储介质以及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在使用摄像装置的过程中,强光不仅会使摄像装置所图像采集的图像存在过曝光现象,而且,当光功率达到一定程度时,还会影响摄像装置中的相应元器件的使用寿命。对于智能驾驶领域而言,由于过曝光现象会影响图像的清晰度,如图像中的细节由于高亮而被模糊等,因此,强光还会对车辆行驶的安全性,产生不良影响。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提出了本公开。本公开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调整摄像装置的入射光强度的装置和方法、存储介质以及电子设备。
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一个方面,提供一种调整摄像装置的入射光强度的装置,该装置包括:遮光件、检测模块和控制模块,所述控制模块与所述遮光件和所述检测模块分别连接;所述遮光件设置于所述摄像装置的光学透镜的外侧,所述遮光件包括:第一遮光部和第二遮光部;所述检测模块用于检测摄像装置的入射光强度;所述控制模块用于根据所述检测模块检测到的入射光强度,控制所述第一遮光部和第二遮光部之间所形成的透光区域的重叠面积。
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另一方面,提供一种调整摄像装置的入射光强度的方法,该方法包括:检测摄像装置的入射光强度;在确定所述入射光强度符合预设条件时,确定所述摄像装置的入射光占空比;基于所述占空比,调整所述摄像装置的入射光强度。
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再一个方面,提供一种调整摄像装置的入射光强度的装置,该装置包括:强度检测模块,用于检测摄像装置的入射光强度;确定占空比模块,用于在确定所述入射光强度符合预设条件时,确定所述摄像装置的入射光占空比;调整模块,用于基于所述占空比,调整所述摄像装置的入射光强度。
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再一方面,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所述存储介质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用于执行上述调整摄像装置的入射光强度的方法。
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又一方面,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该电子设备包括:处理器;用于存储所述处理器可执行指令的存储器;所述处理器,用于从所述存储器中读取所述可执行指令,并执行所述指令以实现上述调整摄像装置的入射光强度的方法。
基于本公开上述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调整摄像装置的入射光强度的装置和方法,通过检测摄像装置的入射光强度,并根据入射光强度控制第一遮光部和第二遮光部之间所形成的透光区域的重叠面积,可以实现对摄像装置的入射光占空比的控制,从而可以减少单位时间内,进入摄像装置中的入射光,因此,有利于避免强烈的入射光对摄像装置中的相应元器件的使用寿命的影响,并有利于避免摄像装置形成图像过程中,图像中的部分区域或者全部区域存在的过曝光现象。由此可知,本公开提供的技术方案有利于提高摄像装置的使用寿命,并有利于提高摄像装置所拍摄的图像的质量,对于智能驾驶领域而言,有利于提高车辆行驶的安全性。
下面通过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公开的技术方案做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附图说明
通过结合附图对本公开实施例进行更详细的描述,本公开的上述以及其他目的、特征以及优势将变得更加明显。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公开实施例的进一步的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公开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公开,并不构成对本公开的限制。在附图中,相同的参考标号通常代表相同部件或步骤。
图1为本公开所适用的一个场景示意图;
图2为本公开所适用的又一个场景示意图;
图3为本公开所适用的再一个场景示意图;
图4为本公开的调整摄像装置的入射光强度的装置一实施例的示意图;
图5为本公开的调整摄像装置的入射光强度的装置一实施例的主视图;
图6为本公开的调整摄像装置的入射光强度的装置一实施例的仰视图;
图7为本公开的调整摄像装置的入射光强度的装置一实施例的一立体图;
图8为本公开的调整摄像装置的入射光强度的装置一实施例的另一立体图;
图9为本公开的调整摄像装置的入射光强度的装置一实施例的主视图;
图10为本公开的调整摄像装置的入射光强度的方法一实施例的流程图;
图11为本公开的调整摄像装置的入射光强度的装置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12是本申请一示例性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的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参考附图详细地描述根据本公开的示例实施例。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公开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本公开的全部实施例,应理解,本公开不受这里描述的示例实施例的限制。
应注意到:除非另外具体说明,否则在这些实施例中阐述的部件和步骤的相对布置、数字表达式和数值不限制本公开的范围。
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本公开实施例中的“第一”、“第二”等术语仅用于区别不同步骤、设备或模块等,既不代表任何特定技术含义,也不表示它们之间的必然逻辑顺序。
还应理解,在本公开实施例中,“多个”可以指两个或两个以上,“至少一个”可以指一个、两个或两个以上。
还应理解,对于本公开实施例中提及的任一部件、数据或结构,在没有明确限定或者在前后文给出相反启示的情况下,一般可以理解为一个或多个。
另外,本公开中术语“和/或”,仅是一种描述关联对象的关联关系,表示可以存在三种关系,如A和/或B,可以表示:单独存在A,同时存在A和B,单独存在B这三种情况。另外,本公开中字符“/”,一般表示前后关联对象是一种“或”的关系。
还应理解,本公开对各个实施例的描述着重强调各个实施例之间的不同之处,其相同或相似之处可以相互参考,为了简洁,不再一一赘述。
同时,应当明白,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所示出的各个部分的尺寸并不是按照实际的比例关系绘制的。
以下对至少一个示例性实施例的描述实际上仅仅是说明性的,决不作为对本公开及其应用或使用的任何限制。
对于相关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已知的技术、方法和设备可能不作详细讨论,但在适当情况下,所述技术、方法和设备应当被视为说明书的一部分。
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讨论。
本公开的实施例可以应用于终端设备、计算机系统、服务器等电子设备,其可与众多其它通用或者专用计算系统环境或配置一起操作。适于与终端设备、计算机系统或者服务器等电子设备一起使用的众所周知的终端设备、计算系统、环境和/或配置的例子包括但不限于:个人计算机系统、服务器计算机系统、瘦客户机、厚客户机、手持或膝上设备、基于微处理器的系统、机顶盒、可编程消费电子产品、网络个人电脑、小型计算机系统、大型计算机系统和包括上述任何系统的分布式云计算技术环境等等。
终端设备、计算机系统、服务器等电子设备可以在由计算机系统执行的计算机系统可执行指令(诸如程序模块)的一般语境下描述。通常,程序模块可以包括例程、程序、目标程序、组件、逻辑、数据结构等等,它们执行特定的任务或者实现特定的抽象数据类型。计算机系统/服务器可以在分布式云计算环境中实施。在分布式云计算环境中,任务可以是由通过通信网络链接的远程处理设备执行的。在分布式云计算环境中,程序模块可以位于包括存储设备的本地或远程计算系统存储介质上。
本公开概述
在图像采集技术领域中,强光对于摄像装置而言,存在一定的危害;例如,强光会使摄像装置所采集的图像(如照片或者视频帧等)存在过曝光现象,再例如,强光还会影响摄像装置中的相应元器件(如图像传感器等)的使用寿命。
对于照相机等摄像装置而言,用户可以通过在照相的过程中,手动调整光圈的大小来避免强光对照相机的不良影响。而对于车载摄像装置或者用于视频监控的摄像装置等摄像装置而言,通过手动调整摄像装置的光圈,来避免强光对摄像装置的不良影响,是不现实的。
如果能够自适应的控制摄像装置的入射光的光透过率,从而自适应的控制进入到摄像装置内部的入射光强度,则有利于实时的自适应的避免强光对摄像装置的不良影响。
示例性概述
利用本公开提供的调整摄像装置的入射光强度的装置和方法,可以在入射光的光线强度符合预设条件的情况下,实时的自适应的避免入射光对摄像装置的不良影响,从而有利于提高摄像装置的使用寿命,并有利于提高摄像装置所拍摄的照片或者视频帧等的图像质量。
本公开的技术方案的适用场景的一个例子如图1所示。
图1中,车辆100中设置有行车记录仪101。行车记录仪101中设置有摄像装置以及本公开的调整摄像装置的入射光强度的装置。
车辆100在白天行驶过程中,会存在迎着阳光行驶的现象。阳光的光线会以一定的入射角通过行车记录仪101中的摄像装置的光学透镜,进入到摄像装置内部,例如,入射光被摄像装置中的图像传感器捕捉。在阳光形成的入射光的光线强度符合预设条件(如超过一定阈值)时,形成强光。
设置于行车记录仪101中的调整摄像装置的入射光强度的装置,可以通过调整遮光件中的第一遮光部和第二遮光部之间所形成的透光区域的重叠面积,并使遮光件在行车记录仪101中的摄像装置的光学透镜前周期性运动(如旋转运动等),可以控制摄像装置的入射光的占空比,从而可以减少单位时间内,进入行车记录仪101中的摄像装置内的入射光,进而可以降低进入到行车记录仪101中的摄像装置内的入射光的光线强度,因此,一方面有利于避免强烈的阳光照射使行车记录仪101中的摄像装置所摄取到的视频帧中的至少部分区域的灰度值过高,而造成视频帧中的至少部分区域的景象不清楚的现象,从而有利于提高行车记录仪101中存储的视频的图像质量;另一方面,有利于避免强烈的阳光对行车记录仪101中的摄像装置内的相应元器件造成不可逆损坏的现象,从而有利于提高行车记录仪101的使用寿命。
车辆100在夜间或者隧道等暗环境中行驶时,通常会碰到与其相向行驶且开着远光灯的车辆。远光灯的光线会以一定的入射角通过行车记录仪101中的摄像装置的光学透镜,进入到摄像装置内,例如,被图像传感器捕捉。在远光灯形成的入射光的光线强度符合预定条件时,形成强光。
设置于行车记录仪101中的调整摄像装置的入射光强度的装置,可以通过调整遮光件中的第一遮光部和第二遮光部之间所形成的透光区域的重叠面积,并使遮光件在控制行车记录仪101中的摄像装置的光学透镜前周期性运动(如旋转运动等),可以控制摄像装置的入射光占空比,从而可以减少单位时间内,进入到行车记录仪101中的摄像装置内的入射光,进而可以降低进入到行车记录仪101 中的摄像装置内的入射光的光线强度,因此,一方面有利于避免强烈的远光灯照射使行车记录仪101中的摄像装置所摄取到的视频帧中的至少部分区域的灰度值过高,而造成视频帧中的至少部分区域的景象不清楚的现象,从而有利于提高行车记录仪101中存储的视频的图像质量;另一方面,有利于避免强烈的远光灯对行车记录仪101中的摄像装置内的相应元器件造成不可逆损坏的现象,从而有利于提高行车记录仪101的使用寿命。
本公开的技术方案的适用场景的一个例子如图2所示。
图2中,车辆200可以实现智能驾驶,例如,车辆200可以实现自动驾驶或者辅助驾驶等。车辆200的车载系统包括:摄像装置201、本公开的调整摄像装置的入射光强度的装置以及控制系统等。
在用户控制车辆200处于智能驾驶模式的情况下,摄像装置201通过拍摄可以实时的获得车辆200所在路面的视频流,摄像装置201将其拍摄获得的视频流实时的提供给车辆200中的车载系统中的控制系统。
在车辆200行驶过程中,本公开的调整摄像装置的入射光强度的装置在检测外部光线形成摄像装置201的入射光的光线强度符合预定条件,可以通过调整遮光件中的第一遮光部和第二遮光部之间所形成的透光区域的重叠面积,并使遮光件在控制车辆200中的摄像装置201的光学透镜前周期性运动(如旋转运动等),可以控制摄像装置的入射光占空比,从而可以减少单位时间内,进入到摄像装置 201内的入射光,进而可以降低进入到摄像装置201内的入射光的光线强度,因此,一方面有利于避免强烈的外部光线形成的入射光,使摄像装置201输出的视频流中的各视频帧中的至少部分区域的灰度值过高,而造成视频帧中的至少部分区域的景象不清楚的现象;另一方面,有利于避免强烈的入射光对摄像装置201 内的相应元器件造成不可逆损坏的现象,从而有利于提高摄像装置201的使用寿命。
车辆200中的车载系统中的控制系统,可以根据摄像装置201传输来的视频流实时的产生并下发相应的控制指令;例如,控制系统可以针对视频流中的各视频帧实时的进行运动物体检测,以便于确定各视频帧中的运动物体在真实的三维空间中的运动信息,控制系统可以根据其获得的运动信息以及车辆200当前自身的行驶情况,生成并下发相应的控制指令,从而实现智能驾驶。控制系统生成并下发的控制指令包括但不限于:速度保持控制指令、速度调整控制指令、方向保持控制指令、方向调整控制指令以及预警提示控制指令等。
本公开的技术方案的适用场景的一个例子如图3所示。
图3中,道路标志杆300上设置有红绿灯以及道路视频监控装置301。其中的道路视频监控装置301中设置有摄像装置以及本公开的调整摄像装置的入射光强度的装置。道路视频监控装置301接入网络,并将其拍摄获得的照片或者视频等通过网络传输给相应的网络设备(例如,设置于交管局的服务器等)。
在白天,道路视频监控装置301可能会存在对着太阳的现象。太阳的光线会以一定的入射角通过道路视频监控装置301中的摄像装置的光学透镜,进入到道路视频监控装置301中的摄像装置内部,例如,被图像传感器捕捉。在阳光形成的入射光的光线强度符合预设条件时,形成强光。
设置于道路视频监控装置301中的调整摄像装置的入射光强度的装置,可以通过调整遮光件中的第一遮光部和第二遮光部之间所形成的透光区域的重叠面积,并使遮光件在控制道路视频监控装置301中的摄像装置的光学透镜前周期性运动(如旋转运动等),可以控制摄像装置的入射光占空比,从而可以减少单位时间内,进入行道路视频监控装置301中的摄像装置内的入射光,进而可以降低进入道路视频监控装置301中的摄像装置内的入射光的光线强度,因此,一方面有利于避免强烈的阳光照射使道路视频监控装置301中的摄像装置所拍摄到的照片或者视频帧中的至少部分区域的灰度值过高,而造成照片或者视频帧中的至少部分区域的景象不清楚的现象,从而有利于提高道路视频监控装置301上传到网络侧的照片或者视频等的图像质量;另一方面,有利于避免强烈的阳光对道路视频监控装置301中的摄像装置内的相应元器件造成的不可逆的损坏,从而有利于提高道路视频监控装置301的使用寿命。
在夜间等暗环境中,道路上的车辆开启远光灯时,远光灯的光线可能会以一定的入射角,通过道路视频监控装置301中的摄像装置的光学透镜,进入到道路视频监控装置301中的摄像装置内。在远光灯形成的入射光的光线强度符合预设条件时,形成强光。
设置于道路视频监控装置301中的调整摄像装置的入射光强度的装置,可以通过调整遮光件中的第一遮光部和第二遮光部之间所形成的透光区域的重叠面积,并使遮光件在控制道路视频监控装置301中的摄像装置的光学透镜前周期性运动(如旋转运动等),可以控制摄像装置的入射光占空比,从而可以减少单位时间内,进入道路视频监控装置301中的摄像装置内的入射光,进而可以降低进入道路视频监控装置301中的摄像装置内的入射光的光线强度,因此,一方面有利于避免强烈的远光灯照射使道路视频监控装置301中的摄像装置所拍摄到的照片或者视频帧中的至少部分区域的灰度值过高,而造成照片或者视频帧中的至少部分区域的景象不清楚的现象,从而有利于提高道路视频监控装置301上传至网络侧的照片或者视频等的图像质量;另一方面,有利于避免强烈的远光灯对道路视频监控装置301中的摄像装置内的相应元器件造成的不可逆的损坏,从而有利于提高道路视频监控装置301的使用寿命。
示例性装置
图4为本公开的调整摄像装置的入射光强度的装置的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如图4所示的装置包括:遮光件400、检测模块401以及控制模块402,其中的控制模块402与遮光件400和检测模块401分别连接。下面对图4所示的装置中的各部分分别进行说明。
遮光件400设置于摄像装置的光学透镜的外侧。即遮光件设置于摄像装置的光学透镜之前。在通常情况下,入射光在通过遮光件400之后,才能够抵达光学透镜。本公开中的入射光包括但不限于:光源的直射光(也可以称为硬光)以及光源的散射光等。本公开中的光学透镜通常是指:表面为球面的一部分的光学元件。本公开中的光学透镜用于形成摄像装置的镜头。摄像装置的镜头可以包括一片或多片光学透镜。在摄像装置的镜头包括多片光学透镜的情况下,多片光学透镜按照前后顺序依次排列,且多片光学透镜的中心通常在一条直线上。
本公开中的遮光件400可以是指:在其运动到第一预定位置时,会对光学透镜的入射光进行遮挡,而在其运动到第二预定位置时,不会对光学透镜的入射光进行遮挡的元件。遮光件400可以包括:第一遮光部和第二遮光部。第一遮光部和第二遮光部均用于对光学透镜的入射光进行遮挡。也就是说,在遮光件400运动到第一预定位置时,第一遮光部和第二遮光部均位于摄像装置的光学透镜的外侧,但是入射光无法通过第一遮光部和第二遮光部,抵达光学透镜;在遮光件400 运动到第二预定位置时,第一遮光部和第二遮光部仍然均位于摄像装置的光学透镜的外侧,但是入射光并未受到第一遮光部和第二遮光部的阻挡,从而抵达光学透镜。在遮光件400从第一预定位置切换到第二预定位置的过程中,可能会存在第一遮光部和第二遮光部遮挡了摄像装置的一部分入射光,而并未对另一部分入射光进行遮挡的情况,在遮光件400的切换速度非常快的情况下,可以忽略该现象的存在。
检测模块401用于检测摄像装置的入射光强度。本公开中的入射光强度可以是指入射光的光线强度。本公开中的检测模块401可以检测通过摄像装置的光学透镜而进入到摄像装置内部的入射光的光线强度。本公开中的光线强度也可以称为光照强度或者光强度等。光线强度可以是指:单位面积上所接受的可见光的光通量。光线强度可以认为是:指示光照的强弱以及物体表面积被照明程度的量。
控制模块402用于根据检测模块401检测到的入射光强度,控制第一遮光部和第二遮光部之间所形成的透光区域的重叠面积。由于在第一遮光部和第二遮光部形成透光区域的重叠面积的同时,还可以形成遮光区域的面积,因此,可以认为控制模块402用于根据检测模块401检测到的入射光强度,控制第一遮光部和第二遮光部之间所形成的遮光区域的面积。本公开中的透光区域是指不会对摄像装置的入射光进行遮挡的区域。本公开中的遮光区域是指会对摄像装置的入射光进行遮挡的区域。
本公开中的控制模块402可以通过控制第一遮光部和第二遮光部之间的相对位置,来控制第一遮光部和第二遮光部之间所形成的透光区域的重叠面积的大小,相应的,也就是使第一遮光部和第二遮光部之间所形成的遮光区域的面积大小得到控制;而透光区域的重叠面积大小和遮光区域的面积大小会影响摄像装置的入射光占空比。
本公开通过检测摄像装置的入射光强度,并根据入射光强度控制第一遮光部和第二遮光部之间所形成的透光区域的重叠面积,可以实现对摄像装置的入射光占空比的控制,从而可以减少单位时间内,进入摄像装置中的入射光,因此,有利于避免强烈的入射光对摄像装置中的相应元器件的使用寿命的影响,并有利于避免摄像装置形成图像(如照片或者视频帧等)过程中,图像中的部分区域或者全部区域存在的过曝光现象。由此可知,本公开提供的技术方案有利于提高摄像装置的使用寿命,并有利于提高摄像装置所拍摄的图像的质量,对于智能驾驶领域而言,有利于提高车辆行驶的安全性。
在一个可选示例中,本公开中的第一遮光部包含有至少一个第一叶片和至少一个第一透光区域,且至少一个第一叶片与至少一个第一透光区域相互交错设置。也就是说,第一叶片与第一透光区域交替设置。例如,在第一遮光部包含有多个第一叶片以及多个第一透光区域的情况下,相邻的两个第一叶片之间通常设置有一个第一透光区域,而相邻的两个第一透光区域之间通常设置有一个第一叶片。第一叶片用于使摄像装置的入射光无法抵达摄像装置的光学透镜。摄像装置的入射光可以通过第一透光区域中的未被第二叶片遮挡的区域,成功抵达摄像装置的光学透镜。第一叶片的材质可以为金属或者不透明塑料或者不透明橡胶或者不透明树脂等。可选的,第一遮光部可以具体为包含有叶片的光电码盘等。
在一个可选示例中,本公开中的第二遮光部包含有至少一个第二叶片和至少一个第二透光区域,且至少一个第二叶片与至少一个第二透光区域相互交错设置。也就是说,第二叶片与第二透光区域交替设置。例如,在第二遮光部包含有多个第二叶片以及多个第二透光区域的情况下,相邻的两个第二叶片之间通常设置有一个第二透光区域,而相邻的两个第二透光区域之间通常设置有一个第二叶片。第二叶片用于使摄像装置的入射光无法抵达摄像装置的光学透镜。摄像装置的入射光可以通过第二透光区域中的未被第一叶片遮挡的区域,成功抵达摄像装置的光学透镜。第二叶片的材质可以为金属或者不透明塑料或者不透明橡胶或者不透明树脂等。可选的,第二遮光部可以具体为包含有叶片的光电码盘等。
在一个可选示例中,至少一个第一叶片中的一个第一叶片和至少一个第二叶片中的一个第二叶片可以形成一遮光区域。例如,在一个第一叶片和一个第二叶片存在重叠现象的情况下,形成一个等效叶片,该等效叶片可视为一遮光区域。即,第一叶片与该第二叶片交叠后共同形成的区域(即等效叶片的区域),即为遮挡区域。再例如,在更多的叶片之间存在重叠现象的情况下,同样形成一等效叶片,存在重叠现象的所有叶片所形成的面积并集(即等效叶片的区域),即为遮光区域。
可选的,第一遮光部和第二遮光部的运动包括:两者同步运动。第一遮光部和第二遮光部在同步运动过程中,两者的相对位置保持不变。第一遮光部和第二遮光部运动到第一预定位置时,第一叶片和第二叶片所形成的遮光区域位于摄像装置的光学透镜的外侧,且遮光区域位于光学透镜的正前方(即光学透镜被完全遮挡),摄像装置的入射光无法通过遮光区域抵达光学透镜。在第一遮光部和第二遮光部运动到第二预定位置时,第一叶片和第二叶片所形成的遮光区域位于摄像装置的光学透镜的外侧,但是该遮光区域并未位于光学透镜的正前方(即光学透镜完全不被遮挡),因此,摄像装置的入射光并未受到遮光区域的阻挡,从而抵达光学透镜。在第一遮光部和第二遮光部由第一预定位置切换为第二预定位置的过程中,摄像装置的部分入射光受到遮光区域的阻挡,而其他部分入射光并未受到遮光区域的阻挡,从而部分入射光可以成功抵达光学透镜。
本公开通过调整第一遮光部和第二遮光部的位置,可以方便的使第一叶片和第二叶片的相对位置,发生变化,从而可以非常方便的使遮光区域和透光区域的面积发生变化,进而有利于便捷的对摄像装置的入射光占空比进行控制。
在一个可选示例中,本公开中的控制模块402可以包括:第一电机。第一电机可以称为相位调节电机。第一电机固定在摄像装置的侧面。第一遮光部固设在第一电机的转轴上,第二遮光部通过固定座固设在第一电机的转轴底座上。第一电机的转轴转动,可以带动第一遮光部发生位置变化,而由于第一电机的转轴转动并不会使第二遮光部的位置发生变化,因此,第一电机的转轴转动可以使第一遮光部和第二遮光部的相对位置发生变化,从而使第一遮光部和第二遮光部之间所形成的透光区域的重叠面积发生变化,也就是说,第一电机的转轴转动可以使第一遮光部和第二遮光部之间所形成的遮光区域的面积发生变化(即等效叶片的区域大小发生变化),进而可以使摄像装置的入射光占空比发生变化。
本公开通过将第一遮光部设置在第一电机的转轴上,并将第二遮光部设置在第一电机的转轴底座上,可以利用第一电机的转轴的转动调节第一遮光部和第二遮光部之间的相对位置,从而可以方便的调节第一遮光部和第二遮光部所形成的遮光区域和透光区域的面积,进而有利于便捷的对摄像装置的入射光占空比进行控制。
在一个可选示例中,本公开的控制模块402还可以包括:第二电机。该第二电机用于驱动第一电机整个旋转。即第一电机被作为一个整体,在第二电机的作用下旋转。第一电机通常固定在第二电机的转轴上,由于第一遮光部和第二遮光部均设置在第一电机上,因此,在第二电机的转轴旋转时,第一电机在第二电机的转轴的驱动作用下,带动第一遮光部和第二遮光部一起同步旋转。即:对于第二电机而言,可以将第一电机、第一遮光部和第二遮光部作为一个整体,该整体在第二电机的作用下,同步运动。第二电机可以被称为主驱动电机。
本公开通过将第一电机设置在第二电机的转轴上,可以利用第二电机的转轴的转动使第一电机旋转,从而使遮光区域和透光区域在摄像装置的光学透镜前持续切换,进而可以便捷的控制摄像装置的入射光占空比。
在一个可选示例中,本公开中的第一电机可以通过接触式供电底座与第二电机电连接。本公开中的电连接可以包括将两个元件连接起来的所有方式中的一种或者多种。第一电机可以通过接触式供电底座固定在第二电机的转轴上,第一电机可以通过接触式供电底座,从第二电机处获得电力资源。其中的接触式供电底座可以为接触式电刷等。本公开通过利用接触式供电底座,不仅可以方便将第一电机固定在第二电机的转轴上,还可以使第一电机方便的获得电力资源。
在一个可选示例中,本公开的遮光件、第一电机和第二电机的一个例子如图 5-9所示。
图5-9中,遮光件、第一电机504(即相位调节电机)以及第二电机505(即主驱动电机)均设置在摄像装置503的一侧。其中的遮光件可以包括:至少两个码盘。码盘也可以称为光栅盘,即在具有一定直径的圆板上设置了若干个通光区域。本公开中的码盘可以采用光电码盘。例如,图5-9中采用了第一光电码盘501 和第二光电码盘502。
其中的第一光电码盘501形成第一遮光部。第一光电码盘501固设在第一电机504的转轴5041上,可以认为第一光电码盘501与第一电机504同轴。第一光电码盘501包括两个叶片5011以及两个透光区域。
其中的第二光电码盘502形成第二遮光部。第二光电码盘502通过固定座 5022固设在第一电机504的转轴底座上,可以认为,第二光电码盘502与第一电机504不同轴。第二光电码盘502包括两个叶片5021以及两个透光区域。
第一电机504的转轴5041转动,可以带动第一光电码盘501转动,从而使第一光电码盘501发生位置变化,而由于第一电机504的转轴5041转动并不会使第二光电码盘502的位置发生变化,因此,第一电机504的转轴5041转动可以使第一光电码盘501和第二光电码盘502的相对位置发生变化,从而使第一光电码盘501和第二光电码盘502之间所形成的透光区域的重叠面积发生变化,也就是说,第一电机504的转轴5041转动,可以使第一光电码盘501的叶片5011 和第二光电码盘502的叶片5021所形成的等效叶片的区域发生变化,即第一光电码盘501和第二光电码盘502之间所形成的遮光区域的面积发生变化,进而可以使摄像装置503的入射光占空比发生变化。第一电机504的转轴5041转动的幅度可以由控制模块402控制。
在第一光电码盘501的叶片5011和第二光电码盘502的叶片5021的形状以及面积完全相同的情况下,一个叶片5011和一个叶片5021所形成的遮光区域的最小面积为叶片5011/叶片5021的面积。在第一光电码盘501的透光区域和第二光电码盘502的透光区域的形状以及面积完全相同的情况下,第一光电码盘501 的一个透光区域和第二光电码盘502的一个透光区域所形成的透光区域的重叠面积的最大值为第一光电码盘501/第二光电码盘502的一个透光区域的面积。
第一电机504通常固定在第二电机505的转轴上,第一电机504可以通过其接触式供电底座5041(例如,电刷)从第二电机505处获得电力资源。例如,图 5中的接触式供电底座5041固定在第二电机505的转轴上,且接触式供电底座 5041通过其引出的电气引脚50411为第一电机504提供电力资源。由于第一光电码盘501和第二光电码盘502均设置在第一电机504上,因此,在第二电机505 的转轴旋转时,第一电机504在第二电机505的转轴的驱动作用下,带动第一光电码盘501和第二光电码盘502一起同步旋转。即:对于第二电机505而言,可以将第一电机504、第一光电码盘501和第二光电码盘502作为一个整体,该整体在第二电机505的作用下,同步运动。第二电机505的转轴的转动频率可以由控制模块402控制。
在通常情况下,第二电机505的转轴会以预先设定的转动频率匀速旋转。例如,第二电机505的转轴以每秒40转或50转等的转动频率匀速旋转。第二电机 505的转轴的转动频率通常与占空比无关。
图6中的第一光电码盘501和第二光电码盘502处于第二预定位置。即第一光电码盘501的叶片5011和第二光电码盘502的叶片5021均未对摄像装置503 的入射光形成遮挡。在第一光电码盘501和第二光电码盘502由第二电机505的驱动下同步处于第一预定位置时,第一光电码盘501的叶片5011和/或第二光电码盘502的叶片5021会对摄像装置503的入射光形成遮挡。
示例性方法
图10为本公开的调整摄像装置的入射光强度的方法的一个实施例的流程图。如图10所示的流程包括:S1000、S1001以及S1002。下面对图10所包括的步骤分别进行说明。
S1000、检测摄像装置的入射光强度。
本公开中的入射光强度可以是指入射光的光线强度。本公开中的入射光强度可以是指入射光的光线强度。本公开中的光线强度也可以称为光照强度或者光强度等。光线强度可以是指:单位面积上所接受的可见光的光通量。光线强度可以认为是:指示光照的强弱以及物体表面积被照明程度的量。本公开可以检测通过摄像装置的光学透镜而进入到摄像装置内部的入射光的光线强度。
S1001、在确定入射光强度符合预设条件时,确定摄像装置的入射光占空比。
本公开中的预设条件可以认为是:预先针对强光设置的条件,即光线强度符合预设条件的入射光,可以被认为是强光。预设条件可以根据实际需求设置。本公开对此不作限定。本公开中的入射光占空比可以认为是:在一单位时间内,遮挡摄像装置的入射光的时间与未遮挡摄像装置的入射光的时间的比值。占空比越大,则遮挡摄像装置的入射光的时间占单位时间的比例越小,占空比越小,则未遮挡摄像装置的入射光的时间占单位时间的比例越小。本公开中的入射光占空比与入射光强度之间的关系可以为正相关的关系。
S1002、基于占空比,调整摄像装置的入射光强度。
本公开可以根据占空比,利用遮光件等,来调整摄像装置的入射光强度。例如,根据占空比对遮光件进行调整,并控制遮光件在摄像装置前运动,以便于调整摄像装置的入射光强度。
本公开通过检测摄像装置的入射光强度,并在入射光强度符合预设条件的情况下,利用占空比来调整摄像装置的入射光强度,可以减少单位时间内,进入摄像装置中的入射光,因此,有利于避免强烈的入射光对摄像装置中的相应元器件的使用寿命的影响,并有利于避免摄像装置形成图像(如照片或者视频帧等)过程中,图像中的部分区域或者全部区域存在的过曝光现象。由此可知,本公开提供的技术方案有利于提高摄像装置的使用寿命,并有利于提高摄像装置所拍摄的图像的质量,对于智能驾驶领域而言,有利于提高车辆行驶的安全性。
在一个可选示例中,本公开可以利用摄像装置拍摄的图像(例如,照片或视频帧等)中的像素的灰度值,来实现对摄像装置的入射光强度的检测。例如,检测摄像装置拍摄的图像中的部分区域的像素的灰度值的均值,并利用该均值来表征入射光强度。其中的部分区域的面积通常应达到预定面积阈值。再例如,检测摄像装置拍摄的图像中的所有区域的像素的灰度值的均值,并利用该均值来表征入射光强度。本公开也可以借助其他设备来检测摄像装置的入射光强度,本公开不限定检测摄像装置的入射光强度的具体实现方式。
通过利用图像中的像素的灰度值来检测摄像装置的入射光强度,可以简单便捷的获得入射光强度,从而不仅有利于提高检测入射光强度的实时性以及准确性,而且有利于降低检测入射光强度的实现成本。
在一个可选示例中,本公开可以根据占空比,控制遮光件在单位时长内,遮挡摄像装置的入射光的时长以及不遮挡摄像装置的入射光的时长,从而调整摄像装置的入射光强度。本公开中的遮光件可以是指:在运动到第一预定位置时,会对光学透镜的入射光进行遮挡,而在运动到第二预定位置时,不会对光学透镜的入射光进行遮挡的元件。遮光件可以包括:第一遮光部和第二遮光部。第一遮光部和第二遮光部均用于对光学透镜的入射光进行遮挡。即在遮光件运动到第一预定位置时,第一遮光部和第二遮光部均位于摄像装置的光学透镜的外侧,入射光无法通过第一遮光部和第二遮光部,抵达光学透镜;在遮光件运动到第二预定位置时,第一遮光部和第二遮光部仍然均位于摄像装置的光学透镜的外侧,但是入射光并未受到第一遮光部和第二遮光部的阻挡,从而抵达光学透镜。
在一个可选示例中,本公开中的第一遮光部包含有至少一个第一叶片和至少一个第一透光区域,且至少一个第一叶片与至少一个第一透光区域相互交错设置。也就是说,第一叶片与第一透光区域交替设置。例如,在第一遮光部包含有多个第一叶片以及多个第一透光区域的情况下,相邻的两个第一叶片之间通常设置有一个第一透光区域,而相邻的两个第一透光区域之间通常设置有一个第一叶片。第一叶片用于使摄像装置的入射光无法抵达摄像装置的光学透镜。摄像装置的入射光可以通过第一透光区域中的未被第二叶片遮挡的区域,成功抵达摄像装置的光学透镜。第一叶片的材质可以为金属或者不透明塑料或者不透明橡胶或者不透明树脂等。可选的,第一遮光部可以具体为包含有叶片的光电码盘等。
在一个可选示例中,本公开中的第二遮光部包含有至少一个第二叶片和至少一个第二透光区域,且至少一个第二叶片与至少一个第二透光区域相互交错设置。也就是说,第二叶片与第二透光区域交替设置。例如,在第二遮光部包含有多个第二叶片以及多个第二透光区域的情况下,相邻的两个第二叶片之间通常设置有一个第二透光区域,而相邻的两个第二透光区域之间通常设置有一个第二叶片。第二叶片用于使摄像装置的入射光无法抵达摄像装置的光学透镜。摄像装置的入射光可以通过第二透光区域中的未被第一叶片遮挡的区域,成功抵达摄像装置的光学透镜。第二叶片的材质可以为金属或者不透明塑料或者不透明橡胶或者不透明树脂等。可选的,第二遮光部可以具体为包含有叶片的光电码盘等。
在一个可选示例中,至少一个第一叶片中的一个第一叶片和至少一个第二叶片中的一个第二叶片可以形成一遮光区域。例如,在一个第一叶片和一个第二叶片存在重叠现象的情况下,即一个第二叶片和一个第一叶片存在交叠区域,该第一叶片与该第二叶片形成一等效叶片,该等效叶片的区域,即为遮光区域。再例如,在更多的叶片之间存在重叠现象的情况下,存在重叠现象的所有叶片所形成的等效叶片的区域即为遮光区域。
本公开通过控制遮光件在单位时长内,遮挡摄像装置的入射光的时长以及不遮挡摄像装置的入射光的时长,可以简单且准确的实现对摄像装置的入射光占空比的控制。
在一个可选示例中,本公开可以根据上述确定出的占空比,控制遮光件的遮光区域和透光区域的面积大小,并控制遮光区域和透光区域在单位时长内,在光学透镜外侧的位置切换频率。
可选的,本公开中的遮光件可以通过以一点为圆心,做旋转运动,使遮光区域和透光区域在光学透镜外侧进行位置切换。遮光件也可以采用左右往复运动或者上下往复运动,使遮光区域和透光区域在光学透镜外侧进行位置切换。
可选的,遮光件可以包括第一光电码盘和第二光电码盘。本公开可以利用第一电机控制第一光电码盘和第二光电码盘之间的相对位置,并利用第二电机使第一光电码盘和第二光电码盘同步旋转,从而实现对遮光件在单位时长内,遮挡摄像装置的入射光的时长以及不遮挡摄像装置的入射光的时长进行控制。具体内容可以参见上述针对图4-9的描述。在此不再详细说明。
本公开通过控制遮光件的遮光区域和透光区域的面积大小,可以方便的实现对摄像装置的入射光的占空比的控制,从而有利于提高对摄像装置的入射光的占空比进行控制的可实施性。
在一个可选过程中,在遮光区域和透光区域在光学透镜外侧进行位置切换的过程中,如果检测出当前入射光强度不符合上述预设条件,则本公开可以根据当前占空比和用于增大占空比的步长,减小遮光区域的面积大小,并增大透光区域的面积大小;重复上述过程,直到遮光区域的面积达到预定最小值。
可选的,本公开可以根据用于增大占空比的步长,来控制第一电机的转轴顺时针/逆时针旋转的幅度,从而实现减小遮光区域的面积大小,并增大透光区域的面积大小的目的。本公开可以预先设置用于增大占空比的步长与第一电机的转轴的旋转幅度之间的关系。
本公开通过对这个区域的面积和透光区域的面积进行逐步调整,有利于应对间断性的强烈的入射光,从而有利于使本公开的调整摄像装置的入射光强度的方法更加完善。
在一个可选示例中,本公开可以在遮光区域的面积达到预定最小值的情况下,如果检测到的当前入射光强度仍不符合预设条件,则可以停止遮光件的遮光区域和透光区域在光学镜头前的切换动作,例如,停止第一光电码盘和第二光电码盘的旋转,从而使摄像装置的入射光可以通过透光区域抵达摄像装置的光学透镜,进入到摄像装置内部。上述遮光区域的面积达到预定最小值也可以认为是透光区域的面积达到预定最大值。对于完全相同的第一光电码盘和第二光电码盘而言,遮光区域的面积达到预定最小值可以是指第一光电码盘和第二光电码盘的叶片完全重合,第一光电码盘和第二光电码盘的叶片所形成的遮光件的遮光区域的面积为第一光电码盘或者第二光电码盘的叶片的面积。相应的,透光区域的面积达到预定最大值可以是指第一光电码盘和第二光电码盘的透光区域完全重合,第一光电码盘和第二光电码盘的透光区域所形成的遮光件的透光区域的面积为第一光电码盘或者第二光电码盘的透光区域的面积。
本公开在遮光区域的面积达到预定最小值时,通过停止遮光件的遮光区域和透光区域在光学镜头前的切换动作,可以及时避免遮光件对摄像装置的影响,从而有利于使本公开的调整摄像装置的入射光强度的方法更加完善。
示例性装置
图11为本公开的调整摄像装置的入射光强度的装置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该实施例的装置可用于实现本公开相应的方法实施例。如图11所示的装置包括:强度检测模块1100、确定占空比模块1101以及调整模块1102。
强度检测模块1100用于检测摄像装置的入射光强度。
确定占空比模块1101用于在确定强度检测模块1100检测的入射光强度符合预设条件时,确定摄像装置的入射光占空比。
调整模块1102用于基于确定占空比模块1101确定的占空比,调整摄像装置的入射光强度。
可选的,强度检测模块1100可以根据摄像装置拍摄的图像的至少部分像素的灰度值,确定摄像装置的入射光强度。
可选的,调整模块1102可以根据占空比,控制遮光件在单位时长内,遮挡摄像装置的入射光的时长以及不遮挡摄像装置的入射光的时长。例如,调整模块 1102可以根据占空比,控制遮光件的遮光区域和透光区域的面积大小,并控制遮光区域和透光区域在单位时长内,在光学透镜外侧的位置切换频率。
可选的,在上述位置切换过程中,如果当前入射光强度不符合预设条件,则调整模块1102还可以根据当前占空比和用于增大占空比的步长,减小遮光区域的面积大小,并增大透光区域的面积大小,直到遮光区域的面积达到预定最小值。
可选的,在遮光区域的面积达到预定最小值的情况下,如果当前入射光强度仍不符合预设条件,则调整模块1102还可以停止遮光件的遮光区域和透光区域在光学镜头前的切换动作,使摄像装置的入射光通过透光区域进入摄像装置。
示例性电子设备
下面参考图12来描述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电子设备。图12示出了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电子设备的框图。如图12所示,电子设备121包括一个或多个处理器1211和存储器1212。
处理器1211可以是中央处理单元(CPU)或者具有数据处理能力和/或指令执行能力的其他形式的处理单元,并且可以控制电子设备121中的其他组件以执行期望的功能。
存储器1212可以包括一个或多个计算机程序产品,所述计算机程序产品可以包括各种形式的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例如易失性存储器和/或非易失性存储器。所述易失性存储器,例如,可以包括:随机存取存储器(RAM)和/或高速缓冲存储器(cache)等。所述非易失性存储器,例如,可以包括:只读存储器(ROM)、硬盘以及闪存等。在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上可以存储一个或多个计算机程序指令,处理器12可以运行所述程序指令,以实现上文所述的本公开的各个实施例的调整摄像装置的入射光强度的方法以及/或者其他期望的功能。在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还可以存储诸如输入信号、信号分量、噪声分量等各种内容。
在一个示例中,电子设备121还可以包括:输入装置1213以及输出装置1214 等,这些组件通过总线系统和/或其他形式的连接机构(未示出)互连。此外,该输入设备1213还可以包括例如键盘、鼠标等等。该输出装置1214可以向外部输出各种信息。该输出设备1214可以包括例如显示器、扬声器、打印机、以及通信网络及其所连接的远程输出设备等等。
当然,为了简化,图12中仅示出了该电子设备121中与本公开有关的组件中的一些,省略了诸如总线、输入/输出接口等等的组件。除此之外,根据具体应用情况,电子设备121还可以包括任何其他适当的组件。
示例性计算机程序产品和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除了上述方法和设备以外,本公开的实施例还可以是计算机程序产品,其包括计算机程序指令,所述计算机程序指令在被处理器运行时使得所述处理器执行本说明书上述“示例性方法”部分中描述的根据本公开各种实施例的调整摄像装置的入射光强度的方法中的步骤。
所述计算机程序产品可以以一种或多种程序设计语言的任意组合来编写用于执行本公开实施例操作的程序代码,所述程序设计语言包括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语言,诸如Java、C++等,还包括常规的过程式程序设计语言,诸如“C”语言或类似的程序设计语言。程序代码可以完全地在用户计算设备上执行、部分地在用户设备上执行、作为一个独立的软件包执行、部分在用户计算设备上部分在远程计算设备上执行、或者完全在远程计算设备或服务器上执行。
此外,本公开的实施例还可以是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指令,所述计算机程序指令在被处理器运行时使得所述处理器执行本说明书上述“示例性方法”部分中描述的根据本公开各种实施例的调整摄像装置的入射光强度的方法中的步骤。
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可以采用一个或多个可读介质的任意组合。可读介质可以是可读信号介质或者可读存储介质。可读存储介质例如可以包括但不限于电、磁、光、电磁、红外线、或半导体的系统、装置或器件,或者任意以上的组合。可读存储介质的更具体的例子(非穷举的列举)可以包括:具有一个或者多个导线的电连接、便携式盘、硬盘、随机存取存储器(RAM)、只读存储器(ROM)、可擦式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PROM或闪存)、光纤、便携式紧凑盘只读存储器 (CD-ROM)、光存储器件、磁存储器件、或者上述的任意合适的组合。
以上结合具体实施例描述了本公开的基本原理,但是,需要指出的是,在本公开中提及的优点、优势、效果等仅是示例而非限制,不能认为这些优点、优势以及效果等是本公开的各个实施例必须具备的。另外,上述公开的具体细节仅是为了示例的作用和便于理解的作用,而非限制,上述细节并不限制本公开为必须采用上述具体的细节来实现。
本说明书中各个实施例均采用递进的方式描述,每个实施例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它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或相似的部分相互参见即可。对于系统实施例而言,由于其与方法实施例基本对应,所以描述的比较简单,相关之处参见方法实施例的部分说明即可。
本公开中涉及的器件、装置、设备、系统的方框图仅作为例示性的例子并且不意图要求或暗示必须按照方框图示出的方式进行连接、布置、配置。如本领域技术人员将认识到的,可以按任意方式连接、布置、配置这些器件、装置、设备以及系统。诸如“包括”、“包含、“具有”等等的词语是开放性词汇,指“包括但不限于”,且可与其互换使用。这里所使用的词汇“或”和“和”指词汇“和/ 或”,且可与其互换使用,除非上下文明确指示不是如此。这里所使用的词汇“诸如”指词组“诸如但不限于”,且可与其互换使用。
可能以许多方式来实现本公开的方法和装置。例如,可通过软件、硬件、固件或者软件、硬件、固件的任何组合来实现本公开的方法和装置。用于所述方法的步骤的上述顺序仅是为了进行说明,本公开的方法的步骤不限于以上具体描述的顺序,除非以其它方式特别说明。此外,在一些实施例中,还可将本公开实施为记录在记录介质中的程序,这些程序包括用于实现根据本公开的方法的机器可读指令。因而,本公开还覆盖存储用于执行根据本公开的方法的程序的记录介质。
还需要指出的是,在本公开的装置、设备和方法中,各部件或各步骤是可以分解和/或重新组合的。这些分解和/或重新组合应视为本公开的等效方案。
提供所公开的方面的以上描述,以使本领域的任何技术人员能够做出或者使用本公开。对这些方面的各种修改等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是非常显而易见的,并且在此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应用于其他方面,而不脱离本公开的范围。因此,本公开不意图被限制到在此示出的方面,而是按照与在此公开的原理和新颖的特征一致的最宽范围。
为了例示和描述的目的已经给出了以上描述。此外,此描述不意图将本公开的实施例限制到在此公开的形式中。尽管以上已经讨论了多个示例方面以及实施例,但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将认识到其某些变型、修改、改变、添加和子组合。

Claims (12)

1.一种调整摄像装置的入射光强度的装置,包括:遮光件、检测模块和控制模块,所述控制模块与所述遮光件和所述检测模块分别连接;
所述遮光件设置于所述摄像装置的光学透镜的外侧,所述遮光件包括:第一遮光部和第二遮光部;
所述检测模块用于检测摄像装置的入射光强度;
所述控制模块用于根据所述检测模块检测到的入射光强度,控制所述第一遮光部和第二遮光部之间所形成的透光区域的重叠面积;
其中,所述控制模块包括第一电机和第二电机,所述第一电机固定在所述摄像装置的侧面,所述第一遮光部固设在所述第一电机的转轴上,所述第二遮光部通过固定座固设在所述第一电机的转轴底座上,所述第一电机固定在所述第二电机的转轴上,所述第一电机在所述第二电机的转轴的驱动下,带动所述第一遮光部与所述第二遮光部旋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调整摄像装置的入射光强度的装置,其中,
所述第一遮光部包含有至少一个第一叶片和至少一个第一透光区域,所述至少一个第一叶片与所述至少一个第一透光区域相互交错设置;以及
所述第二遮光部包含有至少一个第二叶片和至少一个第二透光区域,所述至少一个第二叶片与所述至少一个第二透光区域相互交错设置;
其中,所述至少一个第一叶片中的一个第一叶片和所述至少一个第二叶片中的一个第二叶片形成遮光区域。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调整摄像装置的入射光强度的装置,其中,所述第一电机通过接触式供电底座与所述第二电机电连接,所述第一电机通过接触式供电底座固定在所述第二电机的转轴上。
4.一种调整摄像装置的入射光强度的方法,包括:
检测摄像装置的入射光强度;
在确定所述入射光强度符合预设条件时,确定所述摄像装置的入射光占空比;
基于所述占空比,通过第一遮光部和第二遮光部调整所述摄像装置的入射光强度;
其中,所述第一遮光部固设在第一电机的转轴上,所述第一电机固定在所述摄像装置的侧面,所述第二遮光部通过固定座固设在所述第一电机的转轴底座上,所述第一电机固定在所述第二电机的转轴上,所述第一电机在所述第二电机的转轴的驱动下,带动所述第一遮光部与所述第二遮光部旋转。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检测摄像装置的入射光强度,包括:
根据所述摄像装置拍摄的图像的至少部分像素的灰度值,确定摄像装置的入射光强度。
6.根据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基于所述占空比,调整所述摄像装置的入射光强度,包括:
根据所述占空比,控制遮光件在单位时长内,遮挡摄像装置的入射光的时长以及不遮挡摄像装置的入射光的时长。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根据所述占空比,控制遮光件在单位时长内,遮挡摄像装置的入射光的时长以及不遮挡摄像装置的入射光的时长,包括:
根据所述占空比,控制遮光件的遮光区域和透光区域的面积大小,并控制所述遮光区域和透光区域在单位时长内,在所述光学透镜外侧的位置切换频率。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根据所述占空比,控制遮光件在单位时长内,遮挡摄像装置的入射光的时长以及不遮挡摄像装置的入射光的时长,还包括:
在所述切换过程中,如果当前入射光强度不符合预设条件,则根据当前占空比和用于增大占空比的步长,减小所述遮光区域的面积大小,并增大所述透光区域的面积大小,直到所述遮光区域的面积达到预定最小值。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根据所述占空比,控制遮光件在单位时长内,遮挡摄像装置的入射光的时长以及不遮挡摄像装置的入射光的时长,还包括:
在所述遮光区域的面积达到预定最小值的情况下,如果当前入射光强度仍不符合预设条件,则停止所述遮光件的遮光区域和透光区域在所述光学镜头前的切换动作,使所述摄像装置的入射光通过所述透光区域进入所述摄像装置。
10.一种调整摄像装置的入射光强度的装置,包括:
强度检测模块,用于检测摄像装置的入射光强度;
确定占空比模块,用于在确定所述强度检测模块检测到的入射光强度符合预设条件时,确定所述摄像装置的入射光占空比;
调整模块,用于基于所述确定占空比模块确定出的占空比,通过第一遮光部和第二遮光部调整所述摄像装置的入射光强度;
其中,所述第一遮光部固设在第一电机的转轴上,所述第一电机固定在所述摄像装置的侧面,所述第二遮光部通过固定座固设在所述第一电机的转轴底座上,所述第一电机固定在所述第二电机的转轴上,所述第一电机在所述第二电机的转轴的驱动下,带动所述第一遮光部与所述第二遮光部旋转。
11.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所述存储介质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用于执行上述权利要求4-9任一项所述的方法。
12.一种电子设备,所述电子设备包括:
处理器;
用于存储所述处理器可执行指令的存储器;
所述处理器,用于从所述存储器中读取所述可执行指令,并执行所述指令以实现上述权利要求4-9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
CN201910550269.XA 2019-06-24 2019-06-24 调整摄像装置的入射光强度的装置、方法、介质和设备 Active CN112135066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550269.XA CN112135066B (zh) 2019-06-24 2019-06-24 调整摄像装置的入射光强度的装置、方法、介质和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550269.XA CN112135066B (zh) 2019-06-24 2019-06-24 调整摄像装置的入射光强度的装置、方法、介质和设备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135066A CN112135066A (zh) 2020-12-25
CN112135066B true CN112135066B (zh) 2022-02-25

Family

ID=7384905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0550269.XA Active CN112135066B (zh) 2019-06-24 2019-06-24 调整摄像装置的入射光强度的装置、方法、介质和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2135066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844183B (zh) * 2021-06-30 2023-07-21 厦门汉印电子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打印机及其打印介质的定位装置和定位方法
CN115103131A (zh) * 2022-06-16 2022-09-23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拍摄模组保护方法及装置、计算机可读介质和电子设备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673868A (zh) * 2004-03-26 2005-09-28 力晶半导体股份有限公司 具有可变快门的曝光机台及其曝光方法
CN101631196A (zh) * 2008-07-18 2010-01-20 索尼株式会社 成像装置
CN102422215A (zh) * 2009-04-30 2012-04-18 Jvc建伍株式会社 光量控制装置、摄影装置以及光量控制方法
CN205245084U (zh) * 2015-12-04 2016-05-18 湖北开特汽车电子电器系统股份有限公司 光强自动调节器
CN208621888U (zh) * 2018-07-24 2019-03-19 杭州海康威视数字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镜头光圈及图像获取设备
CN109519789A (zh) * 2018-12-19 2019-03-26 江西苏洋太阳能科技有限公司 适用于隧道入口的自旋转式亮度调节照明设备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8194178B2 (en) * 2008-12-19 2012-06-05 Omnivision Technologies, Inc. Programmable micro-electromechanical microshutter array
JP5507362B2 (ja) * 2010-06-30 2014-05-28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3次元撮像装置および光透過板
US9161017B2 (en) * 2011-08-11 2015-10-13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3D image capture device
CN108366188A (zh) * 2018-02-13 2018-08-03 深圳臻迪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无人机图像获取方法、装置及无人机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673868A (zh) * 2004-03-26 2005-09-28 力晶半导体股份有限公司 具有可变快门的曝光机台及其曝光方法
CN101631196A (zh) * 2008-07-18 2010-01-20 索尼株式会社 成像装置
CN102422215A (zh) * 2009-04-30 2012-04-18 Jvc建伍株式会社 光量控制装置、摄影装置以及光量控制方法
CN205245084U (zh) * 2015-12-04 2016-05-18 湖北开特汽车电子电器系统股份有限公司 光强自动调节器
CN208621888U (zh) * 2018-07-24 2019-03-19 杭州海康威视数字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镜头光圈及图像获取设备
CN109519789A (zh) * 2018-12-19 2019-03-26 江西苏洋太阳能科技有限公司 适用于隧道入口的自旋转式亮度调节照明设备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135066A (zh) 2020-12-2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2135066B (zh) 调整摄像装置的入射光强度的装置、方法、介质和设备
KR101688695B1 (ko) 차량번호 인식 장치 및 그 방법, 그리고 상기 방법을 수행하는 프로그램을 기록한 컴퓨터 판독 가능한 기록 매체
JP6429452B2 (ja) 車載用画像処理装置及び半導体装置
JP2013122756A (ja) 眩しさ検出装置、眩しさ遮断システム、眩しさ検出方法及び眩しさ遮断方法
KR101438640B1 (ko) 선바이저 제어장치 및 선바이저 제어방법
CN106998422A (zh) 一种自动识别偷拍镜头的装置和方法
EP3340600B1 (en) Lens, camera, package inspection system and image processing method
US10652477B2 (en) Night vision imaging apparatus
JP2020056839A (ja) 撮像装置
JP2020057869A (ja) 撮像装置
CN110191290B (zh) 图像采集装置、控制图像采集装置的入射光的方法
US9549115B1 (en) Prism array depth sensing auto-focus
CN112511760B (zh) 调整摄像装置的入射光强度的方法和装置、介质和设备
US9769371B1 (en) Phase detect auto-focus
CN112437209B (zh) 调整摄像装置的入射光强度的装置、方法和系统
CN115103131A (zh) 拍摄模组保护方法及装置、计算机可读介质和电子设备
JP2014081477A (ja) 撮像装置
JP2017073622A (ja) 撮像装置
CN112351211B (zh) 调整摄像装置入射光的方法和装置、系统、介质和设备
CN208434047U (zh) 一种用于消除眼镜镜面反光的摄像装置
US10939054B2 (en) Eliminating digital image artifacts caused by backlighting
KR102260920B1 (ko) 고스트 저감장치와 이것을 구비한 촬상장치, 고스트 감소방법 및 촬상광학계
US20210105412A1 (en) Image sensor with pixelated cutoff filter for phase detection autofocus
CN111756987A (zh) 一种车载摄像头的控制方法、装置及车载图像捕捉系统
US20230370734A1 (en) Image capturing apparatus and brightness balancing method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