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119474A - 非接触式能量传输用部件、座椅、车辆用车顶及车辆用车门 - Google Patents

非接触式能量传输用部件、座椅、车辆用车顶及车辆用车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119474A
CN112119474A CN201980030344.8A CN201980030344A CN112119474A CN 112119474 A CN112119474 A CN 112119474A CN 201980030344 A CN201980030344 A CN 201980030344A CN 112119474 A CN112119474 A CN 11211947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nergy transmission
seat
vehicle
wire
fixe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80030344.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2119474B (zh
Inventor
山本泰行
水野芳正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AutoNetworks Technologies Ltd
Sumitomo Electric Industries Ltd
Original Assignee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AutoNetworks Technologies Ltd
Sumitomo Electric Industrie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AutoNetworks Technologies Ltd, Sumitomo Electric Industries Ltd filed Critical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Publication of CN11211947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11947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211947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11947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50/00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wireless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50/10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wireless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using inductive coupling
    • H02J50/12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wireless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using inductive coupling of the resonant typ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16/00Electric or fluid circui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rrangement of elements of electric or fluid circui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16/02Electric or fluid circui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rrangement of elements of electric or fluid circui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lectric constitutive element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38/00Adaptations of transformers or inductances for specific applications or functions
    • H01F38/14Inductive coupling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50/00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wireless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50/005Mechanical details of housing or structure aiming to accommodate the power transfer means, e.g. mechanical integration of coils, antennas or transducers into emitting or receiving device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50/00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wireless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50/40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wireless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using two or more transmitting or receiving devices
    • H02J50/402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wireless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using two or more transmitting or receiving devices the two or more transmitting or the two or more receiving devices being integrated in the same unit, e.g. power mats with several coils or antennas with several sub-antenna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2310/00The network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characterised by its spatial reach or by the load
    • H02J2310/40The network being an on-board power network, i.e. within a vehicle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2310/00The network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characterised by its spatial reach or by the load
    • H02J2310/40The network being an on-board power network, i.e. within a vehicle
    • H02J2310/46The network being an on-board power network, i.e. within a vehicle for ICE-powered road vehicl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Seats For Vehicles (AREA)
  • Electric Cable Arrangement Between Relatively Moving Part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将非接触式能量传输用的电线在不进行嵌件成型的情况下以简易的结构保持成一定路径。非接触式能量传输用部件具备:基体构件,包括平坦的平坦部;和非接触式能量传输用的电线,以沿着一定路径的状态固定于平坦部的主面上。

Description

非接触式能量传输用部件、座椅、车辆用车顶及车辆用车门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非接触式能量传输用部件、座椅、车辆用车顶及车辆用车门。
背景技术
专利文献1公开了设为如下结构:将受电线圈通过嵌件成型与车门的内装构件成形为一体的结构;及将受电线圈形成为卷绕的线圈件被树脂膜夹着的片状并贴附于车门的内装构件的内侧面的结构。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5-133827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但是,根据前者的结构,需要用于将受电线圈与内装构件嵌件成型的模具装置。另外,根据后者的结构,是通过将卷绕的线圈件用树脂膜夹着从而将线圈件保持为卷绕形态的结构,因此其结构变得复杂。
因此,本公开以如下为目的:能够将非接触式能量传输用的电线在不嵌件成型的情况下以简易的结构保持成一定路径。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
本公开的非接触式能量传输用部件具备:基体构件,包括平坦的平坦部;和非接触式能量传输用的电线,以沿着一定路径的状态固定于所述平坦部的主面上。
发明效果
根据本公开,能够将该非接触式能量传输用的电线在不进行嵌件成型的情况下以简易的结构保持成一定路径。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实施方式1的非接触式能量传输用部件的概要俯视图。
图2是图1的II-II线概要剖视图。
图3是示出将绝缘电线超声波接合到片材的工序的说明图。
图4是示出将绝缘电线利用缝线缝到片材上的状态的说明图。
图5是示出图5磁共振方式的非接触供电系统的框图。
图6是示出实施方式2的座椅的概要立体图。
图7是示出实施方式2的变形例的说明图。
图8是示出在座椅周围产生的磁场的情况的说明图。
图9是示出实施方式3的车辆用车顶的概要图。
图10是示出在车辆用车顶的车顶内衬组装有非接触式能量传输用部件的状态的概要俯视图。
图11是示出变形例的概要俯视图。
图12是示出实施方式3的其他变形例的概要俯视图。
图13是示出实施方式4的车辆用车门的概要侧视图。
图14是车辆用车门的概要分解图。
图15是示出实施方式4的变形例的概要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公开的实施方式的说明]
首先列举本公开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本公开的非接触式能量传输用部件如下。
(1)是一种非接触式能量传输用部件,具备:基体构件,包括平坦的平坦部;和非接触式能量传输用的电线,以沿着一定路径的状态固定于所述平坦部的主面上。通过将非接触式能量传输用的电线以沿着一定路径的状态固定于基体构件的平坦部主面上,从而能够将该非接触式能量传输用的电线在不进行嵌件成型的情况下以简易的结构保持成一定路径。
(2)所述基体构件也可以为能弯曲的构件。通过将非接触式能量传输用的电线固定于能弯曲的基体构件的主面上,从而能够沿着一定路径保持电线。因此,例如通过将该基体构件沿着组装对象构件的表面配设,能够容易地将非接触式能量传输用的电线组装到组装对象构件。或者,例如能够直接将非接触式能量传输用部件固定于作为车辆的构成部件的能弯曲的构件。
(3)所述基体构件也可以为硬到保持一定形状的程度的车身构成部件。由此,能够直接将非接触式能量传输用的电线沿着一定路径保持于车身构成部件。
(4)本公开的座椅是组装有上述非接触式能量传输用部件的座椅。由此,适于与就座于座椅的乘客携带的终端机器等以非接触的方式供电、收发无线信号等。
(5)所述座椅包括座部和靠背部,在所述座部及所述靠背部中的一方组装有上述非接触式能量传输用部件,在另一方组装有能量中继用线圈。因为在座部及靠背部中的一方组装非接触式能量传输用部件,在另一方组装能量中继用线圈,所以能够将能量的传输范围有效地扩大。
(6)本公开的车辆用车顶是组装有上述非接触式能量传输用部件的车辆用车顶。因为在车辆用车顶组装有非接触式能量传输用部件,所以适于例如与在车辆用车顶的下方存在的乘客携带的终端机器等非接触地供电、收发无线信号等、或者与外部之间收发无线信号等。
(7)本公开的车辆用车门是组装有上述非接触式能量传输用部件的车辆用车门。因为在车辆用车门组装有非接触式能量传输用部件,所以适于例如与在车辆用车门的旁边存在的乘客携带的终端机器等非接触地供电、收发无线信号等、或者与组装于车辆用车门的电气部件非接触地供电、收发无线信号等。
[本公开的实施方式的详情]
以下一边参照附图一边说明本公开的非接触式能量传输用部件、座椅、车辆用车顶以及车辆用车门的具体例。另外,本发明并不限定于这些例示,而通过权利要求书示出,意图包括与权利要求等同的意思及范围内的所有变更。
[实施方式1]
以下对实施方式1的非接触式能量传输用部件进行说明。图1是示出实施方式1的非接触式能量传输用部件20的概要俯视图,图2是图1的II-II线概要剖视图。
非接触式能量传输用部件20具备基体构件22和电线30。
基体构件22是包括平坦的平坦部24的部件。
基体构件22既可以是能弯曲的构件,也可以是硬到保持一定形状的程度的车身构成部件。
作为能弯曲的基体构件22的例子,考虑是具有在厚度方向上容易弯曲的柔软性的片材,例如是由包括PVC(聚氯乙烯)、PET(聚对苯二甲酸乙酯)、PP(聚丙烯)等树脂在内的材料形成的片材。这样的片材既可以是内部同样填满的片材,也可以是无纺布片等。片材也能够包括金属等材料。这样的能弯曲的基体构件22可以具有能够沿着成为组装对象构件的构件的表面配设的程度的柔软性。
片材既可以是单层,也可以层积有多个层。在层积有多个层的情况下,例如考虑到层积有树脂层和树脂层。另外,例如考虑到层积有树脂层和金属层。
作为硬到保持一定形状的程度的车身构成部件即基体构件22的例子,考虑到是构成车身的一部分的树脂板部件,例如是组装于车门内部的树脂板、设置于车门内侧的树脂制门装饰件、树脂制车顶内衬、设置于驾驶座及副驾驶座前方的树脂板、其他构成车辆内装的树脂板、树脂车身等的情况。
在此,用基体构件22是能弯曲的树脂制片材、其整体是平坦部24的例子进行说明。
电线30是以沿着一定路径的状态固定于上述平坦部24的主面上的、非接触式能量传输用部件的部件。
电线30是包括用于将电能朝向外部传输的、或者用于接受来自外部的电能并传输的导电线在内的线状构件。在此,用电线30是包括芯线30a和将芯线30a覆盖的绝缘包覆部30b的绝缘电线30的例子进行说明。芯线30a由一根或者多根线材构成。线材由铜、铜合金、铝、铝合金等导体形成。绝缘包覆部30b通过PVC(聚氯乙烯)、PE(聚乙烯)等树脂材料在芯线30a的周围挤压成形而形成。电线30也可以是裸导线、漆包线、镍铬合金线等。
绝缘电线30以沿着一定路径的状态固定于基体构件22的主面上。
在此,绝缘电线30包括线圈部32a和引出路径部32b。
在线圈部32a中,绝缘电线30以沿着描绘平面上的螺旋的一定路径的状态固定于基体构件22。也就是说,绝缘电线30以沿着构成一种线圈的一定路径的状态固定于基体构件22。
从线圈部32a的起始端(例如构成最外周的环的一端)朝向外方引出绝缘电线30。从线圈部32a的终端(例如构成最内周的环的一端)朝向外方引出绝缘电线30。绝缘电线30中沿着这两个引出路径固定于基体构件22的部分是引出路径部32b。
另外,从线圈部32a的最内周的环引出的绝缘电线30与其他的环交叉,但是在相互间通过绝缘电线30的绝缘包覆部30b而绝缘。
将绝缘电线30在基体构件22的主面上固定的结构没有特别限定。
例如,作为将绝缘电线30和基体构件22接合的结构,能够采用熔敷的结构。也就是说,绝缘电线30和基体构件22中的至少一方具有树脂材料,该树脂材料熔化而与对方侧接合。在此,绝缘包覆部30b和树脂制的基体构件22均熔化而相互接合。该情况下,优选绝缘包覆部30b和树脂制的片材包含相同的树脂材料。
具体地讲,例如也可以为,如图3所示,将绝缘电线30和基体构件22夹入在超声波接合用的焊嘴50与砧座52之间,将绝缘电线30超声波熔敷于基体构件22。在该情况下,绝缘电线30和基体构件22通过它们中的至少一方熔化得到的接合部29而接合。
绝缘电线30和基体构件22除了上述超声波熔敷之外,还能够通过加热加压熔敷、热风熔敷、高频熔敷等各种熔敷方法熔敷。
绝缘电线和片材也可以通过热或者溶剂等使至少一方的树脂熔化而接合。作为这样的接合结构,能够使用熔敷、熔化、焊接等公知的接合结构等。
绝缘电线30和基体构件22也可以通过粘合剂、双面胶带等接合。
另外,如图4所示,绝缘电线30也可以利用缝线29B缝到基体构件22上而与其接合。在该情况下,也可以将绝缘电线30的相邻的多个部位利用共用的缝线缝到基体构件22上。
在图1所示的例子中,绝缘电线30以在线圈部32a中描绘圆形螺旋的方式固定于基体构件22。绝缘电线30也可以以沿着描绘三角形、四边形等多边形螺旋的一定路径固定于基体构件22。另外,绝缘电线30沿着描绘螺旋状的路径固定于基体构件22不是必须的。绝缘电线30只要沿着适于将电能向外部放出的路径、或者适于接受外部电能的路径固定于基体构件22即可。例如,绝缘电线30相对于基体构件22既可以以描绘一圈的环的方式固定,也可以直线状固定,从而以能够作为线状天线发挥功能的方式固定。
另外,也可以在基体构件22固定有将电或者光等以有线形式传输的线状传输构件38。线状传输构件38也可以是裸导线、屏蔽线、漆包线、镍铬合金线、光纤等。作为传输电的电线,也可以是各种信号线、各种电力线。作为用于将这样的线状传输构件固定于基体构件22的结构,如上所述,能够采用用于将绝缘电线30固定于基体构件22的各种结构。
如上所述以包括线圈部32a的方式固定于基体构件22的绝缘电线30可用作将能量向周围空间放出或者接受周围空间的能量的、非接触式能量传输用的部件。
当假设非接触供电时,绝缘电线30是将电能非接触式传输的部件,线圈部32a是非接触供电用的供电线圈或者受电线圈。
当假设非接触通信、即无线通信时,绝缘电线是将电磁波能量非接触式传输的部件,线圈部32a是对电磁波能量进行发送及接收中的至少一方的天线。
也就是说,也能够掌握为非接触式能量传输用的电线是实现如下部件中的至少一方的构件:给周围的电场及磁场中的至少一方带来变化的构件;及受到周围的电场及磁场中的至少一方的变化的构件。
在图5中,作为一例,是示出磁共振方式的非接触供电系统40的框图。
供电装置42具备供电线圈42a、电容器42b以及交流电源42c。
供电线圈42a和电容器42b串联连接,构成一种共振电路。从交流电源42c向供电线圈42a和电容器42b供给交流电。
受电装置44具备受电线圈44a、电容器44b以及负载44c。
受电线圈44a和电容器44b串联连接,构成一种共振电路。该共振电路连接到负载44c。供电装置42的上述共振电路和受电装置44的共振电路被调整成磁场共振。
在该非接触供电系统40中,当来自交流电源42c的交流电向供电线圈42a供给时,供电线圈42a和受电线圈44a发生磁场共振,受电线圈44a接受交流电。由受电线圈44a接受的交流电被整流成直流电,并向负载44c供给。
绝缘电线30的线圈部32a能够用作上述供电线圈42a或者受电线圈44a。电容器42b或者电容器44b也可以夹插到沿着上述基体构件22配设的绝缘电线32的引出路径部32b等。
如上所述,绝缘电线30的线圈部32a能够用作发送用天线、接收用天线、收发用天线等电气通信用天线。而且,绝缘电线30的线圈部32a也能够用作兼备电气通信用和供电用或者受电用的天线。
根据如上构成的非接触式能量传输用部件,通过将作为非接触式能量传输用的电线的绝缘电线30以沿着一定路径的状态固定于基体构件22的平坦部24的主面上,从而能够将该绝缘电线30在不进行嵌件成型的情况下、另外在不夹入固定于一对膜间的情况下,以简易的结构沿着一定路径、即适于能量放出或者接受能量的路径进行保持。因此,能够容易组装能量的非接触传输系统。
另外,在基体构件22上也可以覆盖其他的片材等,以使得保护绝缘电线30。
另外,当上述基体构件22是能弯曲的构件时,通过将绝缘电线30固定于该能弯曲的基体构件22的主面上,从而能够将绝缘电线30沿着一定路径保持。因此,例如通过将该能弯曲的基体构件22沿着组装对象构件的表面配设固定,能够容易地将非接触式能量传输用的电线30组装到组装对象构件。或者,例如能够在作为车辆的构成部件的能弯曲的构件上直接固定非接触式能量传输用的电线30。
另外,当基体构件22是硬到保持一定形状的程度的车身构成部件时,能够直接将非接触式能量传输用的电线30沿着一定路径保持于那样的车身构成部件。另外,因为将非接触供电或者无线通信用的线圈或者天线组装到车身构成部件,所以也有助于节省空间。
在以下的实施方式2至实施方式4中更具体地说明本非接触式能量传输用部件20的组装例。
[实施方式2]
对实施方式2的非接触式能量传输用部件120及组装有该非接触式能量传输用部件120的座椅110进行说明。图6是示出实施方式2的座椅110的概要立体图。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说明中,对与在实施方式1中说明的结构要素同样的结构要素标注相同附图标记,省略其说明。
在此,用座椅110是车辆(特别是汽车)的座椅的例子进行说明。车辆的座椅既可以是驾驶座,也可以是副驾驶座,还可以是后部座椅。座椅既可以是铁路、飞机等的椅子,也可以是办公室或者家庭用的椅子。
座椅110具备座部112。在此,座椅110进一步具备靠背部114。
座部112形成为扁平形状,人就座于座部112上。
靠背部114以从座部112的周围的一部分朝向上方立起的方式形成。就座于座部112的人能够使后背靠在靠背部114。在此,在靠背部114的上部设置有头枕116,但这不是必须的。
组装于本座椅110的非接触式能量传输用部件120具备作为基体构件的、座部112的上表面的表皮112a,并且具备作为非接触式能量传输用的电线的绝缘电线30。
即,座部112形成为将缓冲件等弹性件用表皮112a覆盖而成的结构。表皮112a是能弯曲的(柔软的)片状构件,整体也是平坦部112F。在该表皮112a的主面上直线状固定有绝缘电线30。在此,在表皮112a的背面侧固定绝缘电线30,但是也可以在表皮112a的表面侧固定绝缘电线30。也可以在表皮112a中将座部112的上表面侧覆盖的部分固定绝缘电线30,但这不是必须的。作为在表皮112a将绝缘电线30固定的结构,能够适用在上述实施方式1中说明的结构。
绝缘电线30在表皮112a的主面中的固定路径与上述实施方式1同样,是适于非接触式能量传输用的路径,在此是描绘平面上的螺旋的一定路径,这部分构成线圈部132a。
也可以如图7所示的变形例那样,与表皮112a不同,作为基体构件使用能弯曲的片材138,在该片材138将绝缘电线30固定而形成为非接触式能量传输用部件120B。也可以将该非接触式能量传输用部件120B例如粘贴到表皮112a的背面侧、或者夹入在缓冲件等弹性构件与表皮112a之间。绝缘电线30相对于片材138也可以固定于表皮112a侧的主面,还可以固定于缓冲件等弹性构件侧的主面。
另外,在靠背部114组装有能量中继用线圈140。能量中继用线圈140形成为电线142描绘平面上的螺旋的形态。作为电线142,与上述绝缘电线30同样,也可以是绝缘电线、裸导线、漆包线、镍铬合金线等。在此,用电线142是绝缘电线142的例子进行说明。
靠背部114形成为将缓冲件等弹性件用表皮114a覆盖的结构。表皮114a是能弯曲的(柔软的)片状构件,整体也是平坦部114F。在该表皮114a的主面上直线状固定有绝缘电线142。在此,在表皮114a的背面侧将绝缘电线142固定,但是也可以在表皮114a的表面侧将绝缘电线142固定。也可以在表皮114a中将靠背部114的前侧覆盖的部分将绝缘电线142固定,但这不是必须的。作为在表皮114a将绝缘电线142固定的结构,能够适用在上述实施方式1中说明的结构。
绝缘电线142在表皮114a的主面中的固定路径是适于非接触式能量传输的中继用的路径,在此是描绘平面上的螺旋的一定路径。也就是说,绝缘电线142以沿着构成一种线圈的一定路径的状态固定于作为基体构件的表皮114a。
当着眼于靠背部114时,表皮114a相当于包括平坦的平坦部114F的基体构件,绝缘电线142相当于以沿着一定路径的状态固定于平坦部114F的主面上的、非接触式能量传输用的电线。另外,表皮114a也是能弯曲的构件的一例。
也可以与图7所示的变形例同样,与表皮114a不同,作为基体构件使用能弯曲的片材,在该片材将绝缘电线142固定而形成为中继用的非接触式能量传输用部件,并将其组装到靠背部114。
图8是示出在座椅110周围产生的磁场的情况的说明图。如该图所示,通过组装于座部112的绝缘电线30的线圈部132a生成的磁场向座部112的上方空间扩展。另外,组装到靠背部114的绝缘电线142作为能量中继用线圈140与该线圈部132a磁结合,由此,磁场也向能量中继用线圈140的前方扩展。
在此,假设就座于座椅110的人150携带终端机器160。在终端机器160组装有将从线圈部132a放出的能量以非接触的方式接受的线圈等。
假设人150在就座姿势下在面部前方携带操作终端机器160、或者在膝上位置携带操作终端机器160等。无论如何,通过线圈部132a或者能量中继用线圈140生成的磁场向座部112的上方及靠背部114的前方较大地扩展。因此,在终端机器160中,能够有效地接受供电用的能量。
根据本实施方式,除了由形成为硬到将基体构件保持成一定形状的程度的车身构成部件带来的作用效果之外,还能够得到与上述实施方式1同样的作用效果。
另外,适于向就座于座椅110的人150携带的终端机器160等以非接触的方式供电或者收发无线信号等。
特别是,因为在靠背部114组装有能量中继用线圈140,所以能够将能量的传输范围较大地扩大,更适于与就座于座椅110的人150携带的终端机器160等以非接触的方式供电等。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用在座部112组装有供电用的线圈部132a、在靠背部114组装有能量中继用线圈140的例子进行说明,但是反之也可以在靠背部114组装有供电用的线圈部132a,并在座部112组装有能量中继用线圈140。
[实施方式3]
对实施方式3的非接触式能量传输用部件220及组装有该非接触式能量传输用部件220的车辆用车顶210进行说明。图9是示出实施方式3的车辆用车顶210的概要图,图10是示出在车辆用车顶210的车顶内衬214组装有非接触式能量传输用部件220的状态的概要俯视图。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说明中,对与在实施方式1中说明的结构要素同样的结构要素标注相同附图标记,省略其说明。
车辆用车顶210具备车顶主体212和车顶内衬214。
车顶主体212是构成车辆的基本形状的车身中将车厢的上方覆盖的部分,通过金属等形成为板状。在该车顶主体212的各角部等设置有支承该车顶主体212的立柱。
车顶内衬214是由树脂等形成的板状部分,形成为将上述车顶主体212的内表面侧覆盖的板状。车顶内衬214是在车厢内露出的内装构件的一种,是硬到保持一定形状的程度的车身构成部件的一例。
在车顶内衬214装配于上述车顶主体212的内表面侧的状态下,在它们之间设置间隙。也有时在车顶内衬214装配车内灯、开关、照相机等电气部件。
组装于车辆用车顶210的非接触式能量传输用部件220具备作为基体构件的能弯曲的片材238,并且具有作为非接触式能量传输用的电线的绝缘电线30。
考虑到片材238与在实施方式1中说明的能弯曲的基体构件22同样,例如是由包括PVC(聚氯乙烯)、PET(聚对苯二甲酸乙酯)、PP(聚丙烯)等树脂在内的材料形成的片材。这样的片材既可以是内部同样填满的片材,也可以是无纺布片等。片材也能够包含金属等材料。
在此,片材238形成为与车顶内衬214相同程度或者比车顶内衬214小的方形。片材238可以为扩展到能够将车厢内的多个座椅的上方空间覆盖的程度的大小即可。该片材238的整体也可以是平坦部238F。在该片材238的主面上直线状固定有绝缘电线30。绝缘电线30既可以固定于片材238的下表面侧(车顶内衬214侧),也可以固定于上表面侧(车顶主体212侧)。作为在片材238将绝缘电线30固定的结构,能够适用在上述实施方式1中说明的结构。
绝缘电线30在片材238的主面中的固定路径与上述实施方式1同样,是适于非接触式能量传输用的路径,在此是描绘平面上的方形螺旋的一定路径。
在此,在车厢内的前方设置有驾驶座261、副驾驶座262,并且在车厢内的后方设置有后部座椅263。在片材238中驾驶座261的上方、副驾驶座262的上方、后部座椅263的右侧上方、左侧上方的区域分别沿着描绘平面上的方形螺旋的一定路径固定有绝缘电线30。由此,该绝缘电线30成为包括线圈部232a的结构。绝缘电线30从构成线圈部232a的部分朝向片材238的外方(前方的立柱侧)引出,通过连接器等与非接触供电或者通信用的控制单元等连接。
具备该绝缘电线30及片材238的非接触式能量传输用部件220以展开的状态固定于车顶内衬214上。片材238的固定能够采用粘结剂、粘合剂、超声波熔敷等各种结构。
如实施方式1中说明的那样,绝缘电线30的线圈部232a既可以用作非接触供电用的受电线圈,也可以用作对电磁波能量进行发送及接收中的至少一方的天线。
也可以在片材238固定有向其他电气部件供电用的电线或者信号传输用的电线。
根据本实施方式,除了由将基体构件形成为硬到具有一定形状的程度的车身构成部件带来的作用效果之外,还能够得到与上述实施方式1同样的作用效果。
但是,如本实施方式那样,在与车顶内衬214不同的能弯曲的片材238固定有绝缘电线30不是必须的。例如,也可以如图11所示的变形例那样,在车顶内衬214的主面直接将绝缘电线30固定,并将其作为非接触式能量传输用部件220B。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在各座椅261、262、263的上方设置的绝缘电线30的线圈部232a能够朝向该各座椅261、262、263产生磁场。因此,更适于与就座于各座椅261、262、263的人携带的终端机器等以非接触的方式供电或者收发无线信号等。
另外,在驾驶座261的上方、副驾驶座262的上方、后部座椅263的右侧上方、左侧上方的区域分别沿着描绘平面上的方形螺旋的一定路径固定有绝缘电线30不是必须的。例如,也可以如图12所示的非接触式能量传输用部件220C那样,通过在片材238中将驾驶座261的上方、副驾驶座262的上方、后部座椅263的上方包围的区域沿着描绘单一平面上的螺旋(在此为方形螺旋)的一定路径固定有绝缘电线30而形成为线圈部232b。
假设组装于车辆用车顶210的非接触式能量传输用的电线(在此为绝缘电线30)在与车厢内的终端机器之间传输能量的情况进行说明,但是也可以与车外之间传输能量。例如,在车顶主体212的至少一部分是树脂的情况下,也可以将组装于车顶内衬214的非接触式能量传输用的电线设为接收GPS信号用的天线,或者设为收发移动体通信信号用的天线,或者设为接受来自外部的供电的受电线圈。
[实施方式4]
对实施方式4的非接触式能量传输用部件320及组装有该非接触式能量传输用部件320的车辆用车门310进行说明。图13是示出实施方式4的车辆用车门310的概要侧视图,图14是车辆用车门310的概要分解图。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说明中,对与在实施方式1中说明的结构要素同样的结构要素标注相同附图标记,省略其说明。
车辆用车门310在整体上形成为扁平形状,是在车辆中以将车厢内和车厢外分隔的方式能开闭地设置的部分。可假设车辆用车门310是驾驶座侧门、副驾驶座侧门、后部座椅用门的情况等。
车辆用车门310具备金属板312和车门用树脂部件314。
金属板312具备金属制外板312a和金属制内板312b。金属制外板312a设置于车辆用车门310中面对车辆外侧的部分,是与金属车身一起构成车辆外观的部分。金属制内板312b设置于金属制外板312a的车厢侧。在金属制内板312b设置有开口312bh。在该开口312bh以将该开口312bh关闭的方式装配车门用树脂部件314。
车门用树脂部件314是与开口312bh相同程度或者比312bh更大地扩展的扁平的树脂部件,是硬到保持一定形状的程度的车身构成部件的一例。该车门用树脂部件314以装配于金属制内板312b的开口312bh的状态将该开口312bh封闭。车门用树脂部件314以装配于金属制内板312b的开口312bh的状态通过螺钉止动、卡止结构等保持该装配状态。
在车门用树脂部件314装配于金属制内板312b的状态下,在金属制外板312a与金属制内板312b及车门用树脂部件314之间形成空间。在该空间组装车窗开闭用的马达、门锁用的马达等电气部件370。在此,示出在金属板312的后部及后部下方位置组装有电气部件370的情况。
也可以在车门用树脂部件314的车厢侧设置有作为在车厢内露出的内装部件的门装饰件。
组装于车辆用车门310的非接触式能量传输用部件320具备作为基体构件的能弯曲的片材338,并且具备作为非接触式能量传输用的电线的绝缘电线30。
考虑到片材338与在实施方式1中说明的能弯曲的基体构件22同样,例如是由包含PVC(聚氯乙烯)、PET(聚对苯二甲酸乙酯)、PP(聚丙烯)等树脂在内的材料形成的片材。这样的片材既可以是内部同样填满的片材,也可以是无纺布片等。片材也能够包含金属等材料。
在此,片材338形成为比车门用树脂部件314小的形状。该片材338的整体也是平坦部338F。在该片材338的主面上直线状固定有绝缘电线30。绝缘电线30既可以固定于片材338的外表面侧(金属制外板312a侧),也可以固定于内表面侧(车厢侧)。作为将绝缘电线30固定于片材338的结构,能够适用在上述实施方式1中说明的结构。
绝缘电线30在片材238的主面中的固定路径与上述实施方式1同样,包括适于非接触式能量传输用的路径、在此为描绘平面上的螺旋的一定路径部分。
在此,在金属板312中与配设有电气部件370的部位相邻的区域沿着描绘平面上的螺旋的一定路径固定有绝缘电线30。由此,该绝缘电线30成为包括线圈部332a的结构。绝缘电线30从构成线圈部332a的部分朝向片材238的外方(在此为车门铰链侧)引出。朝向片材238的外方引出的绝缘电线30通过连接器等与非接触供电或者通信用的控制单元等连接。
具备该绝缘电线30及片材338的非接触式能量传输用部件320以展开的状态固定于车门用树脂部件314的主面。非接触式能量传输用部件320既可以固定于车门用树脂部件314的外表面侧(金属制外板312a侧),也可以固定于内表面侧(车厢侧)。针对车门用树脂部件314的非接触式能量传输用部件320能够采用粘结剂、粘合剂、超声波熔敷等各种结构。
如实施方式1中说明的那样,绝缘电线30的线圈部232a既可以用作非接触供电用的受电线圈,也可以用作对电磁波能量进行发送及接收中的至少一方的天线。
也可以在片材338固定有向其他电气部件供电用的电线或者信号传输用的电线。
当将组装有上述非接触式能量传输用部件320的车门用树脂部件314装配于金属板312时,线圈部332a配设于与装配于金属板312的电气部件370对置的位置。由此,线圈部332a朝向电气部件370产生磁场。因此,能够对装配于车辆用车门310的电气部件370进行非接触供电、或者收发控制用的无线信号。
成为采用线圈部32a的非接触式能量传输的对象的机器也可以是在车门用树脂部件314的车厢侧装配的电气部件、例如装配于门装饰件的开关机器等。另外,成为采用线圈部32a的非接触式能量传输的对象的机器也可以是车厢内的各种电气部件、例如乘客携带的终端机器。
根据本实施方式,除了由将基体构件形成为硬到保持一定形状的程度的车身构成部件带来的作用效果之外,能够得到与上述实施方式1同样的作用效果。
但是,如本实施方式那样,在与车门用树脂部件314不同的能弯曲的片材338固定有绝缘电线30不是必须的。例如,也可以如图15所示的变形例那样,在车门用树脂部件314的主面直接固定绝缘电线30,将其形成为非接触式能量传输用部件320B。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因为在车辆用车门310组装有非接触式能量传输用部件320、320B,所以更适于与组装于该车辆用车门310的电气部件370等以非接触的方式供电或者收发无线信号等。
特别是,通过设为在将非接触式能量传输用部件320、320B组装于车门用树脂部件314、并将车门用树脂部件314装配于金属板312的状态下,线圈部32a与装配于金属板312或者门装饰件等上的电气部件370对置配置的结构,从而能够削减将供电用的电路或者控制信号传输用的电路和电气部件通过连接器连接的构成,能够实现配线结构及配线组装作业的简化。
[变形例]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及各变形例中说明的各结构只要相互不矛盾就能够适当组合。例如,也可以在相同车辆中组合搭载有实施方式2~实施方式4中的多个。
附图标记说明
20 非接触式能量传输用部件
22 基体构件
24 平坦部
29 接合部
29B 缝线
30 电线
30a 芯线
30b 绝缘包覆部
32 绝缘电线
32a 线圈部
32b 引出路径部
38 线状传输构件
40 非接触供电系统
42 供电装置
42a 供电线圈
42b 电容器
42c 交流电源
44 受电装置
44a 受电线圈
44b 电容器
44c 负载
50 焊嘴
52 砧座
110 座椅
112 座部
112F 平坦部
112a 表皮
114 靠背部
114F 平坦部
114a 表皮
116 头枕
120 非接触式能量传输用部件
120B 非接触式能量传输用部件
132a 线圈部
138 片材
140 能量中继用线圈
142 电线
150 人
160 终端机器
210 车辆用车顶
212 车顶主体
214 车顶内衬
220 非接触式能量传输用部件
220B 非接触式能量传输用部件
220C 非接触式能量传输用部件
232a 线圈部
232b 线圈部
238 片材
238F 平坦部
261 座椅
261 驾驶座
262 座椅(副驾驶座)
263 座椅(后部座椅)
310 车辆用车门
312 金属板
312a 金属制外板
312b 金属制内板
312bh 开口
314 车门用树脂部件
320 非接触式能量传输用部件
320B 非接触式能量传输用部件
332a 线圈部
338 片材
338F 平坦部
370 电气部件

Claims (7)

1.一种非接触式能量传输用部件,具备:
基体构件,包括平坦的平坦部;和
非接触式能量传输用的电线,以沿着一定路径的状态固定于所述平坦部的主面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非接触式能量传输用部件,其中,
所述基体构件是能弯曲的构件。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非接触式能量传输用部件,其中,
所述基体构件是硬到保持一定形状的程度的车身构成部件。
4.一种座椅,组装有权利要求1至权利要求3中的任一项所述的非接触式能量传输用部件。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座椅,其中,
所述座椅包括座部和靠背部,在所述座部及所述靠背部中的一方组装有权利要求1至权利要求3中的任一项所述的非接触式能量传输用部件,在另一方组装有能量中继用线圈。
6.一种车辆用车顶,组装有权利要求1至权利要求3中的任一项所述的非接触式能量传输用部件。
7.一种车辆用车门,组装有权利要求1至权利要求3中的任一项所述的非接触式能量传输用部件。
CN201980030344.8A 2018-05-24 2019-05-10 车辆用车顶 Active CN112119474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8099250A JP6977663B2 (ja) 2018-05-24 2018-05-24 車両用ルーフ
JP2018-099250 2018-05-24
PCT/JP2019/018681 WO2019225351A1 (ja) 2018-05-24 2019-05-10 エネルギー非接触伝送用部品、座席、車両用ルーフ及び車両用ドア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119474A true CN112119474A (zh) 2020-12-22
CN112119474B CN112119474B (zh) 2022-08-23

Family

ID=6861714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80030344.8A Active CN112119474B (zh) 2018-05-24 2019-05-10 车辆用车顶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11923691B2 (zh)
JP (1) JP6977663B2 (zh)
CN (1) CN112119474B (zh)
WO (1) WO2019225351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220090774A1 (en) * 2020-01-08 2022-03-24 Van Straten Enterprises, Inc. Heater and Electromagnetic Illuminator Heater

Citations (1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637965A (zh) * 2004-01-06 2005-07-13 阿尔卑斯电气株式会社 线圈
JP2008001250A (ja) * 2006-06-23 2008-01-10 Izumi Industrial Co Ltd 自動車の後付け電装品用電力供給装置
JP2011243772A (ja) * 2010-05-19 2011-12-01 Auto Network Gijutsu Kenkyusho:Kk 無線送電用コイル及び無線給電システム
CN102318967A (zh) * 2011-06-16 2012-01-18 海尔集团公司 用于无线供电的座椅
CN102349214A (zh) * 2009-03-17 2012-02-08 富士通株式会社 无线供电系统
JP2012044827A (ja) * 2010-08-23 2012-03-01 Midori Anzen Co Ltd 非接触充電装置
CN103840533A (zh) * 2013-12-19 2014-06-04 苏州旲烔机电科技有限公司 汽车无线充电发射模块
US20140252813A1 (en) * 2013-03-11 2014-09-11 Robert Bosch Gmbh Contactless Power Transfer System
JP2015101244A (ja) * 2013-11-26 2015-06-04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車両用ルームミラーのワイヤレス給電システム
JP2015133827A (ja) * 2014-01-14 2015-07-23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受電装置及びそれを備える給電システム
CN105359376A (zh) * 2013-07-09 2016-02-24 日东电工株式会社 无线电力传输装置和无线电力传输装置的供给电力控制方法
CN106394286A (zh) * 2016-10-21 2017-02-15 上海忠卜实业有限公司 电动汽车顶部便捷式充电导电装置及方法
US20170092420A1 (en) * 2012-05-28 2017-03-30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Contactless connector system tolerant of position displacement between transmitter coil and receiver coil and having high transmission efficiency
JP2017063536A (ja) * 2015-09-24 2017-03-30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ワイヤレス給電用シートユニット、受電シート、送電シート、電気機器、及び、乗物
DE102016211198A1 (de) * 2016-06-22 2017-12-28 Robert Bosch Gmbh Vorrichtung zur induktiven Energieübertragung

Family Cites Families (1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6115045A (en) * 1980-02-15 1981-09-10 Nippon Telegr & Teleph Corp <Ntt> Telephone to be set on travelling object
US20100277121A1 (en) * 2008-09-27 2010-11-04 Hall Katherine L Wireless energy transfer between a source and a vehicle
US9093853B2 (en) * 2008-09-27 2015-07-28 Witricity Corporation Flexible resonator attachment
US9318922B2 (en) * 2008-09-27 2016-04-19 Witricity Corporation Mechanically removable wireless power vehicle seat assembly
US20150255994A1 (en) * 2009-09-25 2015-09-10 Witricity Corporation Safety systems for wireless energy transfer in vehicle applications
JP5494220B2 (ja) * 2010-05-19 2014-05-14 株式会社オートネットワーク技術研究所 無線給電システム
JP5520780B2 (ja) * 2010-11-08 2014-06-11 鹿島建設株式会社 車両用通信装置
DE102010055696A1 (de) * 2010-12-22 2012-06-28 Airbus Operations Gmbh System zur kontaktlosen Energieübertragung, Verwendung eines Systems zur kontaktlosen Energieübertragung und Fahrzeug mit einem System zur kontaktlosen Energieübertragung zwischen einem ersten Fahrzeugteil und einem zweiten Fahrzeugteil
US9167732B2 (en) * 2011-04-22 2015-10-20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Vehicle-mounting charging apparatus and vehicle mounted therewith
EP2984733B1 (en) * 2013-03-15 2018-10-24 WiTricity Corporation Wireless power transfer in a vehicle
JP6394182B2 (ja) * 2014-08-27 2018-09-26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非接触給電装置
US9906066B2 (en) * 2015-04-13 2018-02-27 Motorola Solutions, Inc. Visor-mountable wireless charger and method of wireless charging
US10069325B2 (en) * 2015-06-12 2018-09-04 Samsung Electro-Mechanics Co., Ltd. Receiver wireless charging and support device
US11183881B2 (en) * 2015-09-11 2021-11-23 Yank Technologies, Inc. Injection molding electroplating for three-dimensional antennas
US10644542B2 (en) 2015-09-11 2020-05-05 Yank Technologies, Inc. Wireless charging platforms via three-dimensional phased coil arrays
JP2022131774A (ja) * 2021-02-26 2022-09-07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両
KR20230064827A (ko) * 2021-11-04 2023-05-11 현대자동차주식회사 차량, 그 제어 방법 및 안테나 장치
KR20230096190A (ko) * 2021-12-22 2023-06-30 세메스 주식회사 반도체 제조 공장의 물품 보관 설비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반도체 제조 공장의 물류 시스템

Patent Citations (1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637965A (zh) * 2004-01-06 2005-07-13 阿尔卑斯电气株式会社 线圈
JP2008001250A (ja) * 2006-06-23 2008-01-10 Izumi Industrial Co Ltd 自動車の後付け電装品用電力供給装置
CN102349214A (zh) * 2009-03-17 2012-02-08 富士通株式会社 无线供电系统
JP2013243923A (ja) * 2009-03-17 2013-12-05 Fujitsu Ltd 無線電力供給システム
JP2011243772A (ja) * 2010-05-19 2011-12-01 Auto Network Gijutsu Kenkyusho:Kk 無線送電用コイル及び無線給電システム
JP2012044827A (ja) * 2010-08-23 2012-03-01 Midori Anzen Co Ltd 非接触充電装置
CN102318967A (zh) * 2011-06-16 2012-01-18 海尔集团公司 用于无线供电的座椅
US20170092420A1 (en) * 2012-05-28 2017-03-30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Contactless connector system tolerant of position displacement between transmitter coil and receiver coil and having high transmission efficiency
US20140252813A1 (en) * 2013-03-11 2014-09-11 Robert Bosch Gmbh Contactless Power Transfer System
CN105359376A (zh) * 2013-07-09 2016-02-24 日东电工株式会社 无线电力传输装置和无线电力传输装置的供给电力控制方法
JP2015101244A (ja) * 2013-11-26 2015-06-04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車両用ルームミラーのワイヤレス給電システム
CN103840533A (zh) * 2013-12-19 2014-06-04 苏州旲烔机电科技有限公司 汽车无线充电发射模块
JP2015133827A (ja) * 2014-01-14 2015-07-23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受電装置及びそれを備える給電システム
JP2017063536A (ja) * 2015-09-24 2017-03-30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ワイヤレス給電用シートユニット、受電シート、送電シート、電気機器、及び、乗物
DE102016211198A1 (de) * 2016-06-22 2017-12-28 Robert Bosch Gmbh Vorrichtung zur induktiven Energieübertragung
CN106394286A (zh) * 2016-10-21 2017-02-15 上海忠卜实业有限公司 电动汽车顶部便捷式充电导电装置及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119474B (zh) 2022-08-23
JP6977663B2 (ja) 2021-12-08
JP2019204881A (ja) 2019-11-28
US11923691B2 (en) 2024-03-05
WO2019225351A1 (ja) 2019-11-28
US20210083519A1 (en) 2021-03-1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2119474B (zh) 车辆用车顶
US20220017026A1 (en) Door wiring module
CN112204836B (zh) 配线构件
JP2009513423A (ja) 導電性の織布、アンテナ及び車両座席
WO2020203758A1 (ja) 配線モジュール
JP6110229B2 (ja) シールドハーネス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CN109074954B (zh) 线圈装置
WO2019215995A1 (ja) 配線部材の取付構造
JP2024003014A (ja) 配線モジュール
US11472352B2 (en) Door wiring module
WO2021172343A1 (ja) シート状導電路
US20210031707A1 (en) Electrically Conducting Textile for Automobiles
WO2021220573A1 (ja) 配線モジュール及び配線モジュールセット
JP2018083611A (ja) 輸送体の頭上荷物箱アセンブリに電気信号を無線で送信するためのシステム及び方法
US20210316530A1 (en) Fixing structure of wiring member
JP2019204881A5 (zh)
WO2022044643A1 (ja) ヘッドレスト用の給電構造
US20230122992A1 (en) Wiring member and attachment structure of wiring member
CN117355441A (zh) 车辆内饰的顶置系统
CN112189240B (zh) 层叠型配线构件
JP2013051867A (ja) アンテナ
CN114097153A (zh) 线束
JP2013074684A (ja) アンテナ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