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9074954B - 线圈装置 - Google Patents

线圈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9074954B
CN109074954B CN201780024668.1A CN201780024668A CN109074954B CN 109074954 B CN109074954 B CN 109074954B CN 201780024668 A CN201780024668 A CN 201780024668A CN 109074954 B CN109074954 B CN 109074954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ver
base
coil
fixing
fixing memb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80024668.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9074954A (zh
Inventor
西村贤二
降矢健太郎
荒木淳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HI Corp
Original Assignee
IHI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HI Corp filed Critical IHI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907495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07495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907495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07495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27/00Details of transformers or inductances, in general
    • H01F27/02Casing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LPROPULSION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SUPPLYING ELECTRIC POWER FOR AUXILIARY EQUIPMENT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ODYNAMIC BRAKE SYSTEMS FOR VEHICLES IN GENERAL; MAGNETIC SUSPENSION OR LEVITATION FOR VEHICLES; MONITORING OPERATING VARIABLES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IC SAFETY DEVICES FOR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 B60L53/00Methods of charging batteri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ectric vehicles; Charging stations or on-board charging equipment therefor; Exchange of energy storage elements in electric vehicles
    • B60L53/10Methods of charging batteri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ectric vehicles; Charging stations or on-board charging equipment therefor; Exchange of energy storage elements in electric vehicles characterised by the energy transfer between the charging station and the vehicle
    • B60L53/12Inductive energy transfe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LPROPULSION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SUPPLYING ELECTRIC POWER FOR AUXILIARY EQUIPMENT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ODYNAMIC BRAKE SYSTEMS FOR VEHICLES IN GENERAL; MAGNETIC SUSPENSION OR LEVITATION FOR VEHICLES; MONITORING OPERATING VARIABLES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IC SAFETY DEVICES FOR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 B60L53/00Methods of charging batteri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ectric vehicles; Charging stations or on-board charging equipment therefor; Exchange of energy storage elements in electric vehicles
    • B60L53/3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charging st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27/00Details of transformers or inductances, in general
    • H01F27/28Coils; Windings; Conductive connec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38/00Adaptations of transformers or inductances for specific applications or functions
    • H01F38/14Inductive coupling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7/00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27/00Details of transformers or inductances, in general
    • H01F27/34Special means for preventing or reducing unwanted electric or magnetic effects, e.g. no-load losses, reactive currents, harmonics, oscillations, leakage fields
    • H01F27/36Electric or magnetic shields or screens
    • H01F27/366Electric or magnetic shields or screens made of ferromagnetic material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2310/00The network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characterised by its spatial reach or by the load
    • H02J2310/40The network being an on-board power network, i.e. within a vehicle
    • H02J2310/48The network being an on-board power network, i.e. within a vehicle for electric vehicles [EV] or hybrid vehicles [HEV]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50/00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wireless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50/10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wireless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using inductive coupling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50/00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wireless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50/10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wireless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using inductive coupling
    • H02J50/12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wireless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using inductive coupling of the resonant type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7/00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 H02J7/02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for charging batteries from ac mains by converte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Electric Propulsion And Braking For Vehicles (AREA)
  • Housings And Mounting Of Transformers (AREA)
  • Charge And Discharge Circuits For Batteries Or The Like (AREA)
  • Coils Or Transformers For Communication (AREA)
  • Current-Collector Devices For Electrically Propelled Vehicles (AREA)

Abstract

线圈装置(10)具备:至少包含线圈(12)的线圈部(T);包含被配置于线圈部(T)的第一面(T1)侧的基座(15)、以及被配置于线圈部(T)的第二面(T2)侧的罩(11),在由基座(15)以及罩(11)形成的内部空间(S)收纳线圈部(T)的框体(C);以及将罩(11)固定于基座(15)的固定部件(16)。固定部件(16)包含在框体(C)的包围基座(15)以及罩(11)的第一外周(R1)上至少沿着罩(11)配置的第一固定部(160)。

Description

线圈装置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线圈装置。
背景技术
以往,作为在非接触供电系统中使用的线圈装置,公知有具备:包含线圈的线圈部;包含基座以及罩,在由基座以及罩形成的内部空间收纳线圈部的框体的线圈装置(例如专利文献1)。在该线圈装置中,能够与基座抵接的长方体状的隔离物被设置于罩,罩经由隔离物支承于基座。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8-120239号公报
例如若线圈等内装部件向重力方向被拉动,而内装部件的负载作用于罩,则存在罩变形的可能性。因此,希望将罩从内装部件受到的负载向基座传递。然而,在上述线圈装置中,存在负载集中在罩的隔离物处的担忧。在该情况下,例如需要在该处提高罩的强度那样的形状设计以及材料选定。因此,希望抑制负载在罩处的集中。
发明内容
本公开对提供一种能够抑制负载在罩处的集中的线圈装置进行说明。
本公开的一实施方式的线圈装置具备:线圈部,其至少包含线圈;框体,其包含被配置于线圈部的第一面侧的基座、以及被配置于线圈部的第二面侧的罩,在由基座以及罩形成的内部空间收纳线圈部;以及固定部件,其将罩固定于基座,固定部件包含第一固定部,该第一固定部在框体的包围基座以及罩的第一外周上至少沿着罩配置。
根据本公开,能够抑制负载在罩处的集中。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具备第一实施方式的线圈装置的非接触供电系统的结构例的框图。
图2是表示构成图1的非接触供电系统的输电侧的线圈装置以及受电侧的线圈装置的侧剖视图。
图3是图2的线圈装置的分解立体图。
图4的(a)以及(b)是图2的线圈装置的立体图。
图5的(a)是图2的线圈装置的俯视图。图5的(b)是沿着图5的(a)的Vb-Vb线的剖视图。
图6是用于说明固定部件的变形例的图。
图7是第二实施方式的线圈装置的立体图。
图8的(a)是图7的线圈装置的俯视图。图8的(b)是沿着图8的(a)的VIIIb-VIIIb线的剖视图。图8的(c)是图8的(b)的局部放大图。
图9是第三实施方式的线圈装置的立体图。
图10是用于说明固定部件的变形例的图。
图11是第四实施方式的线圈装置的立体图。
图12的(a)以及(b)是图11的线圈装置的立体图。
图13是用于说明固定部件的变形例的图。
图14是第五实施方式的线圈装置的分解立体图。
图15的(a)是图14的线圈装置的俯视图。图15的(b)是沿着图15的(a)的XVb-XVb线的剖视图。
图16是用于说明固定部件的变形例的图。
图17是第六实施方式的线圈装置的分解立体图。
图18的(a)以及(b)是图17的线圈装置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公开的一实施方式的线圈装置具备:线圈部,其至少包含线圈;框体,其包含被配置于线圈部的第一面侧的基座、以及被配置于线圈部的第二面侧的罩,在由基座以及罩形成的内部空间收纳线圈部;以及固定部件,其将罩固定于基座,固定部件包含在框体的包围基座以及罩的第一外周上至少沿着罩配置的第一固定部。
在该线圈装置中,将罩固定在基座的固定部件包含在框体的第一外周至少沿罩配置的第一固定部。该固定部件与罩以线状或者面状接触。由此,在固定部件将作用于罩的负载向基座传递时,罩的与固定部件接触的位置处的负载被分散。因此,例如即使线圈部的负载作用于罩,也能够抑制负载在罩处的集中。
在几个实施方式中,固定部件也可以是带状。在该情况下,由于固定部件与罩以面状接触,所以容易分散固定部件与罩的接触部处的负载。
在几个实施方式中,固定部件在框体的与线圈部的第一面以及第二面相对的中央部处的宽度,也可比固定部件在框体的侧面部处的宽度小。在该情况下,由于固定部件以大范围覆盖框体的侧面部,所以能够将罩可靠地固定在基座。
在几个实施方式中,第一外周也可通过基座的中央部以及罩的中央部。在该情况下,以在框体的第一外周上至少通过基座的中央部以及罩的中央部的方式配置固定部件。因此,作用于罩的负载容易向基座传递。
在几个实施方式中,固定部件也可遍及第一外周整周而被配置,包含接合该固定部件彼此的接合部。在该情况下,通过接合部接合固定部件彼此,从而固定部件遍及第一外周整周而配置,所以能够节省用于接合固定部件的部件。
在几个实施方式中,固定部件也可包含沿着罩的与第二面对置的面延伸的中间部、沿着基座的与第一面对置的面延伸的两端部、连接中间部以及两端部的连结部,两端部也可包含能够与基座卡止的卡止部。在该情况下,能够仅通过使卡止部卡止在基座,就能够容易地将罩固定于基座。
在几个实施方式中,固定部件也可进一步包含:沿着框体的包围基座以及罩并且与第一外周交叉的第二外周延伸,并且至少沿着罩配置的第二固定部。在该情况下,除了第一固定部以外还通过第二固定部将罩固定于基座。因此,能够可靠地将罩固定于基座。
在几个实施方式中,固定部件也可包含以连结基座在第一外周上的中央部、与罩在第一外周上的中央部的方式配置的内固定部。在该情况下,作用于罩的中央部的负载容易经由内固定部向基座的中央部传递。
在几个实施方式中,框体也可包含配置固定部件的槽部。在该情况下,能够抑制固定部件从框体偏离。
本公开的其它实施方式的线圈装置具备:线圈部,其至少包含线圈;框体,其包含配置于线圈部的第一面侧的平板状的基座、以及配置于线圈部的第二面侧的箱状的罩,在由基座以及罩形成的内部空间收纳线圈部,罩包含固定于基座的与线圈部相反侧的面上的固定部,固定部通过被固定于基座的面上从而将罩固定于基座。
在该线圈装置中,罩处的固定部固定于基座的与线圈部相反侧的面上,从而将罩固定于基座。作用于罩的负载向整个箱状的罩分散,经由固定部向基座传递。因此,例如即使线圈部的负载作用于罩,也能够抑制负载在罩处的集中。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公开的几个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此外,在附图的说明中对相同要素标注相同符号,省略重复的说明。以下,有时使用图中所示的正交坐标系来说明。在以下的说明中,“前”与X方向的正方向对应,“后”与X方向的负方向对应。另外,“左”与Y方向的正方向对应,“右”与Y方向的负方向对应。另外,“上”与Z方向的正方向对应,“下”与Z方向的负方向对应。
参照图1以及图2对具备第一实施方式的线圈装置10的非接触供电系统1进行说明。非接触供电系统1是用于对搭载于电动车、混合动力汽车等车辆V的电池进行充电、或对马达等驱动源直接供给电力的系统。此外,虽在图1中省略了,但车辆V包含马达、操作方向盘以及制动器等行驶所需的构成。
如图1以及图2所示,非接触供电系统1包含被设置于路面G的输电装置2、和被设置于车辆V侧的受电装置3。输电装置2包含电源部4、和与电源部4连接的输电线圈装置5。受电装置3包含受电线圈装置(线圈装置)6、受电电路7和充电电路8。输电装置2在行驶于地上的车辆V在预先决定的位置(形成电磁耦合电路的位置)停车时,向车辆V的受电装置3以非接触方式传送电力(用于对电池9进行充电的电力)。受电线圈装置6接受从输电侧的输电线圈装置5以非接触方式供给的电力(交流电)。
输电线圈装置5被设置于路面G。电源部4包含整流电路4a、输电电路4b和控制部4c。电源部4与外部电源4d连接。外部电源4d是供给用于生成要向车辆V传送的电力所需的电力的电源,例如是供给商用交流电源那样的单相交流电的电源。
整流电路4a是对从外部电源4d接受的交流电进行整流并转换为直流电的电路。整流电路4a也可包含PFC[Power Factor Correction:功率因数校正]功能、升降压功能。
输电电路4b经由由输电线圈装置5与受电线圈装置6形成的电磁耦合电路将从整流电路4a接受的电力以非接触方式向车辆V供给。输电电路4b例如具备逆变器电路,将来自整流电路4a的直流电转换为频率比外部电源4d的交流电高的交流电(高频电力)并向输电线圈装置5输送。由此,在输电线圈装置5与受电线圈装置6之间进行非接触供电。输电电路4b能够在逆变器电路的输出侧具备与包含于输电线圈装置5的线圈12(参照图2)一起构成输电侧共振电路的电容器。
控制部4c例如是包含CPU[Central Processing Unit:中央处理单元]、ROM[ReadOnly Memory:只读存储器]、RAM[RandomAccess Memory:随机存取存储器]等的电子控制单元。控制部4c控制从输电线圈装置5向受电线圈装置6的电力供给。控制部4c以改变从输电线圈装置5向受电线圈装置6供给的电力的大小的方式控制电源部4的各电路(整流电路4a、输电电路4b等)。
输电线圈装置5与受电线圈装置6接近,处于输电线圈装置5所包含的线圈12与受电线圈装置6所包含的线圈12接近的状态,从而形成电磁耦合电路。该电磁耦合电路是指线圈12、12彼此电磁性地耦合而进行从输电侧的线圈12向受电侧的线圈12的非接触供电的电路,可以是以“电磁感应方式”进行供电的电路,也可是以“磁场共振方式”进行供电的电路。
受电电路7将来自受电线圈装置6的交流电转换为直流电并向充电电路8输出。该受电电路7能够具备与受电侧的线圈12一起构成受电侧共振电路的电容器。
对于充电电路8而言,输入端与受电电路7的输出端连接并且输出端与电池9的输入端连接。充电电路8将来自受电电路7的电力(直流电)转换为所希望电力并向电池9供给。电池9是被搭载于车辆V的能够再充电的电池(例如锂电池、镍氢电池等二次电池),向未图示的行驶马达等供给电力。
接下来,参照图2~图5对第一实施方式的输电线圈装置5以及受电线圈装置6进行说明。
如图2所示,输电线圈装置5以及受电线圈装置6被配置为在上下方向上对置,并以规定的间隔分离。输电线圈装置5以从路面G向上方突出的方式被设置。受电线圈装置6例如被安装于车辆V的底盘B的下表面。输电线圈装置5以及受电线圈装置6例如呈扁平的锤台状或长方体状。此外,输电线圈装置5也可被埋入路面G而不从路面G突出。作为一个例子,输电线圈装置5以及受电线圈装置6是具有相同的结构的线圈装置10。因此,有时将受电线圈装置6作为线圈装置10来说明,关于输电线圈装置5省略重复的说明。
如图3所示,线圈装置10具备包含罩11以及基座15的框体C、将罩11固定在基座15的带状的固定部件16。框体C在将罩11固定于基座15时在由罩11以及基座15形成的收纳空间(内部空间)S中收纳线圈部T。线圈部T至少包含线圈12,是包含第一面T1以及第二面T2的扁平状的内装部件。作为一个例子,线圈部T包含线圈12、保持部件13以及铁素体部14。线圈12、保持部件13以及铁素体部14在收纳空间S中从罩11侧到基座15侧(从第二面T2侧到第一面T1侧)以线圈12、保持部件13、铁素体部14的顺序被配置。此外,在线圈部T中,也可省略保持部件13以及铁素体部14中的一方或者双方。
罩11被配置于线圈部T的第二面T2侧,是保护线圈12、保持部件13以及铁素体部14的箱体。罩11例如也可以是包含底部11a以及侧部(框体的侧面部)11b的扁平的长方体状。底部11a与线圈部T的第二面T2相对。底部11a的中央部是罩11的中央部M2(参照图4的(b)),是与线圈部T的第一面T1以及第二面T2相对的框体C的中央部。罩11例如由具有非磁性以及绝缘性的GFRP(玻璃纤维强化树脂)等材料形成。
罩11包含配置固定部件16的槽部11c。槽部11c是在底部11a以及侧部11b中以规定的宽度以及规定的深度连续地形成的凹部(参照图4)。槽部11c在底部11a以沿X方向通过罩11的中央部M2的方式被形成。槽部11c在侧部11b以从底部11a处的槽部11c的X方向两端部沿着Z方向延伸的方式被形成。槽部11c的规定的宽度能够与固定部件16的宽度对应地设定。槽部11c的规定的深度能够根据固定部件16的厚度而被设定。槽部11c的规定的宽度能够是与固定部件16的宽度相同的宽度。槽部11c的规定的深度能够是与固定部件16的厚度相同的深度(参照图5的(b))。
线圈12由在同一平面内被卷绕为大致矩形漩涡状的导线12a形成,产生感应电流。线圈12是所谓的圆形线圈。圆形线圈是导线12a被卷绕为平面漩涡状的方式的线圈。平面漩涡状是以包围卷轴的方式从外侧向内侧或者从内侧向外侧卷绕导线的形状。线圈12只要是导线12a被卷绕为平面漩涡状的方式即可,可以是一层也可以是多层。从卷轴方向观察的线圈12的形状也可以是矩形、圆形、椭圆形等各种形状。导线12a例如使用将相互绝缘的多个导体线材加捻而成的绞合线。导线12a可以是铜或者铝的单线,或者母线等。
保持部件13是用于保持线圈12的平板状部件(所谓的管筒)。例如线圈12也可嵌入到形成于保持部件13的槽部。作为保持部件13的材料,使用具有电气绝缘特性的材料(例如硅酮、聚苯硫醚树脂等)。
铁素体部14例如是矩形平板状的铁素体铁芯。铁素体部14是磁性体,进行从线圈12产生的磁力线的定向以及汇集。铁素体部14的形状以及大小例如在俯视时大致与保持部件13的形状以及大小相等。此外,铁素体部14的形状以及大小只要能被收纳于由罩11和基座15围起的收纳空间,则能够任意设定。铁素体部14的俯视形状并不限于正方形,能够任意设定。
基座15被配置于线圈部T的第一面T1侧,确保整个线圈装置10的刚性,是用于遮挡漏磁通的外部流出的板状部件。基座15例如也可以是包含板部15a以及侧部(框体的侧面部)15b的平板。板部15a与线圈部T的第一面T1相对。板部15a的中央部是基座15的中央部M1,是与线圈部T的第一面T1以及第二面T2相对的框体C的中央部。基座15例如也可由1张板材构成,也可通过组合多个板材而构成。对于基座15的X方向以及Y方向的形状,作为一个例子,与罩11的X方向以及Y方向的形状相同(参照图3以及图4)。基座15具有非磁性且导电性,由刚性高的材料(例如铝或者铜等)形成。
基座15包含配置固定部件16的槽部15c。槽部15c是在板部15a以及侧部15b以规定的宽度以及规定的深度连续地形成的凹部(参照图4)。槽部15c在板部15a中以沿X方向通过基座15的中央部M1的方式被形成。槽部15c在侧部15b中以从板部15a处的槽部15c的X方向两端部沿Z方向延伸的方式被形成。槽部15c的规定的宽度能够与固定部件16的宽度对应地设定。槽部15c的规定的深度能够根据固定部件16的厚度而设定。槽部15c的规定的宽度可以是与固定部件16的宽度相同的宽度。槽部15c的规定的深度可以是板部15a中固定部件16的厚度的约2倍的深度。槽部15c的规定的深度可以是与侧部15b中固定部件16的厚度相同的深度(参照图5的(b))。
基座15的刚性为:固定部件16将作用于罩11的负载向基座15传递时,能够抑制罩11偏离基座15或罩11变形的程度的刚性。作为作用于罩11的负载,例如可举出用于支承线圈部T等内装部件的负载、从线圈装置10的外部直接作用于罩11的负载等。例如在以罩11成为铅垂方向下方侧的方式将线圈装置10安装于车辆V的情况下,能够抑制罩11向铅垂方向下方垂下那样的变形。
固定部件16将罩11固定于基座15,将作用于罩11的负载向基座15传递。固定部件16包含在框体C的第一外周R1至少沿罩11配置的第一固定部160。第一外周R1是以Y方向为轴包围框体C,并且通过罩11的中央部M2以及基座15的中央部M1的框体C的外周。第一外周R1只要是包围罩11以及基座15的框体C的外周即可,没有特别限定。
固定部件16遍及第一外周R1整周而配置。固定部件16包含沿罩11的底部11a配置的中间部162、沿罩11的侧部11b以及基座15的侧部15b配置的连结部163、以及沿基座15的板部15a配置的两端部164。固定部件16在中间部162以及连结部163中与罩11以面状接触。中间部162以及连结部163在与罩11的接触位置,使负载分散。两端部164将在中间部162以及连结部163的与罩11接触的位置从罩11传递来的负载向基座15传递。
固定部件16例如将具有规定宽度的长条带状部件在长度方向的两端部使该固定部件16彼此重叠的接合部161接合而形成为环状。固定部件16例如也可构成为通过并排设置多个绳材、线、线材等线状部件而实际上作为具有规定宽度的长条带状部件来发挥功能。固定部件16的材料只要是非导电性则没有特别限定,可以是布、树脂、橡胶、弹力体等弹性体,也可以是GFRP等,能够选择各种材料。固定部件16例如也可通过未图示的粘合剂、螺栓、钩等直接固定在基座15。
如图6所示,固定部件16也可变形为固定部件16X。固定部件16X代替固定部件16的接合部161以及两端部164,而在基座15的中央部M1被分割的两端部164X经由保持件165固定,从而被形成为环状。在这种情况下,中间部162以及连结部163也在与罩11接触的位置,使负载分散。两端部164X将在中间部162以及连结部163的与罩11接触的位置从罩11传递来的负载向基座15传递。
参照图7以及图8对第二实施方式的线圈装置10A进行说明。线圈装置10A在以下点上与线圈装置10不同,即代替基座15而具备包含凹部15d的基座15A,并且代替固定部件16而具备包含能够与凹部15d卡止的卡止部166的固定部件16A。
基座15A包含分别被设置于板部15a的槽部15c的X方向两端部的凹部15d。凹部15d是在Y方向延伸的固定槽,例如以与Y方向垂直的剖面形状成为帽形的方式凹陷。
固定部件16A包含:包含沿着与罩11的第二面T2对置的面的底部11a延伸的中间部162、从中间部162沿基座15的侧部15b延伸的连结部163、以及从连结部163沿着基座15的板部15a而设置的两端部164A。两端部164A包含被设置于与基座15A的凹部15d对应的位置的卡止部166。卡止部166是向下方突出并在Y方向延伸的凸肋。因此,卡止部166能够卡止在基座15A的凹部15d。
在这样的线圈装置10中,例如若相对于在收纳空间S收纳了线圈部T的状态的罩11以及基座15A从罩11侧压入固定部件16A,则两端部164A的卡止部166钩挂于基座15的凹部15d而被卡止。由此,两端部164A向X方向的移动被限制,所以从罩11传递来的负载向基座15A被传递,罩11被固定于基座15A。
参照图9以及图10对第三实施方式的线圈装置10B进行说明。线圈装置10B在以下点与线圈装置10不同,即,代替罩11而具备包含一部分的宽度被放大的槽部11c的罩11B,代替基座15而具备包含一部分的宽度被放大的槽部15c的基座15B,并且代替固定部件16而具备一部分的宽度被放大的固定部件16B。
与线圈部T的第一面T1以及第二面T2相对的框体C的中央部M1、M2处的固定部件16B的宽度,比侧部11b以及侧部15b(框体C的侧面部)处的固定部件16B的宽度小。固定部件16B的宽度是与第一外周R1的延伸方向交叉的方向上的固定部件16B的尺寸。
具体而言,沿着罩11B延伸的中间部162B的宽度,随着从罩11B的中央部M2朝向侧部11b而变大。中间部162B的宽度在罩11B的中央部M2最小。沿着基座15B延伸的两端部164B的宽度,随着从基座15B的中央部M1朝向侧部15b而变大。两端部164B的宽度在基座15B的中央部M1最小。在侧部11b以及侧部15b中,连结部163B覆盖侧部11b以及侧部15b的大致整体。固定部件16B与接合部161相同地在接合部161B被接合,从而形成为环状。
罩11B的槽部11c以及基座15B的槽部15c的宽度与固定部件16B的宽度对应地被设定。即,罩11B的中央部M2处的槽部11c的宽度,随着朝向罩11B的侧部11b而变大。基座15B的中央部M1处的槽部15c的宽度,随着朝向基座15B的侧部15b而变大。
以上那样的固定部件16B在中间部162B以及连结部163B中与罩11B以面状接触。中间部162B以及连结部163B在与罩11B接触的位置,使负载分散。两端部164B将在中间部162B以及连结部163B的与罩11B接触的位置从罩11B传递来的负载,向基座15B传递。
如图10所示,固定部件16B也可变形为固定部件16BX。在固定部件16BX中,在基座15B的中央部M1被分割的两端部164BX经由保持件165B而被固定。在这种情况下,中间部162B以及连结部163B也在与罩11B接触的位置,使负载分散。两端部164BX将在中间部162B以及连结部163B的与罩11B接触的位置从罩11B传递来的负载向基座15B传递。
参照图11以及图12对第三实施方式的线圈装置10C进行说明。线圈装置10C在以下点与线圈装置10不同,即,代替罩11而具备还包含沿着第二外周R2延伸的槽部11c的罩11C,代替基座15而具备还包含沿着第二外周R2延伸的槽部15c的基座15C,并且代替固定部件16而具备还包含沿着第二外周R2配置的第二固定部260的固定部件16C。
固定部件16C包含第一固定部160和第二固定部260,其中所述第二固定部260沿着框体C的包围罩11C以及基座15C并且与第一外周R1交叉的第二外周R2延伸,并且至少沿着罩11C配置。第二外周R2能够是以X方向为轴包围框体C、并且通过罩11C的中央部M2以及基座15C的中央部M1的框体C的外周。即第二外周R2能够与第一外周R1正交。
固定部件16C的第一固定部160与固定部件16的第一固定部160相同地构成。第二固定部260遍及第二外周R2整周而被配置。第二固定部260包含:沿着罩11C的底部11a配置的中间部262、沿着罩11C的侧部11b以及基座15C的侧部15b配置的连结部263、以及沿着基座15C的板部15a配置的两端部264。
罩11C包含配置固定部件16C的第一固定部160以及第二固定部260的槽部11c。槽部11c能够在底部11a以沿着X方向以及Y方向通过罩11C的中央部M2的方式被形成。槽部11c在侧部11b分别以从底部11a处的槽部11c的X方向两端部以及Y方向两端部沿Z方向延伸的方式被形成。
基座15C包含配置固定部件16C的第一固定部160以及第二固定部260的槽部15c。槽部15c能够在板部15a以沿着X方向以及Y方向通过基座15C的中央部M1的方式被形成。槽部15c在侧部15b分别以从板部15a处的槽部15c的X方向两端部以及Y方向两端部沿着Z方向延伸的方式被形成。
第一固定部160例如通过将具有规定宽度的长条带状部件在长度方向的两端部使该第一固定部160彼此重叠的接合部161接合而被形成为环状。第二固定部260例如通过将具有规定宽度的长条带状部件在长度方向的两端部使该第二固定部260彼此重叠的接合部261接合而形成为环状。第一固定部160以及第二固定部260可以一体地形成,也可独立地形成。
以上那样的固定部件16C在中间部162、中间部262、连结部163以及连结部263中与罩11C以面状接触。中间部162、连结部163、中间部262以及连结部263在与罩11C接触的位置,使负载分散。两端部164以及两端部264将在与上述罩11C接触的位置从罩11C传递来的负载向基座15C传递。
如图13所示,固定部件16C也可变形为固定部件16CX。在固定部件16CX中,在基座15C的中央部M1被分割的两端部164X以及两端部264X经由保持件165CX而被固定。在这种情况下,中间部162B以及连结部163B在与罩11C接触的位置,使负载分散。两端部164X以及两端部264X将在中间部162、连结部163、中间部262以及连结部263的与罩11C接触的位置从罩11C传递来的负载向基座15C传递。
此外,固定部件16C也可进一步包含在以除X方向以及Y方向以外的方向为轴包围框体C的、框体C的外周至少沿着罩11C配置的固定部。另外,固定部件16C例如也可通过未图示的粘合剂、螺栓、钩等,而被直接固定于基座15C。另外,例如也可在两端部164以及两端部264分别设置卡止部166,并且在与基座15C处的卡止部166对应的位置分别设置凹部15d,从而两端部164以及两端部264的卡止部166钩挂于基座15C的凹部15d而卡止。
参照图14~图16对第四实施方式的线圈装置10D进行说明。线圈装置10D在以下点与线圈装置10B不同,即,代替罩11B而具备包含贯通孔11h的罩11D,代替保持部件13而具备包含贯通孔13h的保持部件13D,代替铁素体部14而具备包含贯通孔14h的铁素体部14D,代替基座15B而具备包含贯通孔15h的基座15D,并且代替固定部件16B而具备包含一对第一固定部160D的固定部件16D。
固定部件16D包含夹着贯通孔11h、13h、14h以及15h而被配置、且将罩11D固定在基座15D的一对第一固定部160D。第一固定部160D的形状例如是将固定部件16B在X方向中央附近对X方向分割为2个、并且在该分割位置设置一对内固定部167那样的形状。
在罩11D中,能够插通一对内固定部167的贯通孔11h被设置于罩11D的中央部M2。在保持部件13D中,能够插通一对内固定部167的贯通孔13h被设置于保持部件13D的中央部。在铁素体部14D中,能够插通一对内固定部167的贯通孔14h被设置于铁素体部14D的中央部。在基座15D中,能够插通一对内固定部167的贯通孔15h被设置于基座15D的中央部M1。因此,被插通在贯通孔11h、13h、14h以及15h的一对内固定部167连结罩11D的中央部M2、与第一外周R1上的基座15D的中央部M1。贯通孔11h、13h、14h以及15h例如是在沿着XY平面延伸的一方向(在本实施方式中是Y方向)长的长孔。
一对第一固定部160D的各个第一固定部,例如与接合部161相同地通过在一对接合部161D接合而形成为环状。一对第一固定部160D的各个第一固定部在一对内固定部167被插通在贯通孔11h、13h、14h以及15h的状态下,在第一外周R1夹着贯通孔11h、15h而对称。因此,一对第一固定部160D整体实际上遍及第一外周R1整周而被配置。此外,固定部件16D也可例如通过未图示的粘合剂、螺栓、钩等,而被直接固定在基座15D。
以上那样的固定部件16D在一对中间部162D以及一对连结部163D中与罩11D以面状接触。一对中间部162D以及一对连结部163D在与罩11D接触的位置,使负载分散。一对两端部164D将在与上述罩11D接触的位置从罩11D传递来的负载向基座15D传递。而且,一对内固定部167通过连结罩11D的中央部M2和基座15D的中央部M1,从而将从罩11D的中央部M2传递来的负载向基座15D的中央部M1传递。由此,固定部件16D的紧固强度被进一步分散。
如图16所示,固定部件16D也可变形为包含一对第一固定部160DX的固定部件16DX。在各第一固定部160DX中,在基座15D的中央部M1附近被分割的两端部164DX经由保持件165D而被固定。在这种情况下,一对中间部162D以及一对连结部163D在与罩11D接触的位置中,使负载分散。一对两端部164DX将在与上述罩11D接触的位置从罩11D传递来的负载向基座15D传递。而且,一对内固定部167通过连结罩11D的中央部M2与基座15D的中央部M1,从而将从罩11D的中央部M2传递来的负载向基座15D的中央部M1传递。
参照图17以及图18对第五实施方式的线圈装置10E进行说明。线圈装置10E在以下点与线圈装置10不同,即,代替罩11以及固定部件16而具备与固定部16E一体地形成的罩11E,并且代替基座15而具备省略了槽部15c的基座15E。
罩11E是包含底面11m、侧面11p、11r、11s以及11t的箱状。罩11E包含以从侧面11p、11r、11s以及11t的每个边11u延伸的方式设置的4个固定部16E。固定部16E通过被固定于基座15E的板部15a上而将罩11E固定于基座15E。
罩11E确保线圈装置10E整体的刚性。罩11E由具有非磁性且非导电性且刚性高的材料(例如高强度PET(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树脂、硅酮橡胶等)形成。罩11E的刚性为:在固定部16E将作用于罩11E的负载向基座15E传递时,能够抑制罩11E偏离基座15E,或罩11E变形的程度的刚性。作为作用于罩11E的负载,例如可举出用于支承线圈部T等的内装部件的负载、从线圈装置10E的外部直接作用于罩11E的负载等。例如在以罩11E成为铅垂方向下方侧的方式将线圈装置10E安装于车辆V的情况下,能够抑制罩11E向铅垂方向下方垂下那样的变形。
固定部16E被固定于包含基座15E的与线圈部T相反侧的面的、平板状的基座15E的板部15a上。作为各固定部16E的形状的一个例子,是与用一对对角线将底面11m进行四等分而得到的三角形相同的形状。该三角形包含一对边部16a以及顶部16b。在各固定部16E被固定于板部15a上的状态下,边部16a能够延伸成:沿着邻接的固定部16E的边部16a,与该邻接的固定部16E的边部16a之间的间隔,随着朝向该邻接的固定部16E的顶部16b而变大。在各固定部16E被固定于板部15a上的状态下,顶部16b能够相对于邻接的固定部16E的顶部16b以规定的间隔而被配置。固定部16E的形状并不局限于此,只要是能够固定于板部15a上的形状即可。
通过沿着基座15E的板部15a配置罩11E的固定部16E,从而形成收纳空间S。罩11E以与基座15E一起整体地包入线圈部T的方式来收纳线圈部T。此时,固定部16E具有线圈装置10E的强度保持功能和作为外装罩的功能。因此,罩11E以及基座15E是在由罩11E以及基座15E形成的收纳空间S收纳线圈部T的框体C。
通过以上那样的固定部16E被固定于基座15E的板部15a上,从而罩11E被固定于基座15E。作用于罩11E的负载向整个箱状的罩11E被分散,经由固定部16E向基座15E传递。
以上,在线圈装置10~10D中,将罩11~11D固定于基座15~15D的固定部件16~16D,包含在框体C的第一外周R1至少沿着罩11~11D配置的第一固定部160。该固定部件16~16D与罩11~11D以线状或者面状接触。由此,在固定部件16~16D将作用于罩11~11D的负载向基座15~15D传递时,罩11~11D的与固定部件16~16D接触的位置的负载被分散。因此,例如即使线圈部T的负载被作用于罩11~11D,也能够抑制负载在罩11~11D处的集中。
在线圈装置10~10D中,固定部件16~16D是带状。由此,由于固定部件16~16D与罩11~11D以面状接触,所以固定部件16~16D与罩11~11D的接触部的负载容易被分散。
在线圈装置10B、10D中,与线圈部T的第一面T1以及第二面T2相对的框体C的中央部M1、M2处的固定部件16B、16D的宽度,比框体C的侧面部亦即侧部11b以及侧部15b处的固定部件16B、16D的宽度小。由此,固定部件16B、16D以大范围覆盖框体C的侧部11b以及侧部15b,所以能够将罩11B、11D可靠地固定在基座15B、15D。
在线圈装置10~10D中,第一外周R1通过基座15~15D的中央部M1以及罩11~11D的中央部M2。由此,以在框体C的第一外周R1中至少通过基座15~15D的中央部M1以及罩11~11D的中央部M2的任一方的方式配置固定部件16~16D。因此,作用于罩11~11D的负载容易向基座15~15D传递。
在线圈装置10、10B~10D中,固定部件16、16B~16D遍及第一外周R1整周而被配置,包含使该固定部件16、16B~16D彼此接合的接合部161、161B、261、161D。在该情况下,通过利用接合部161、161B、261、161D接合固定部件16、16B~16D彼此,从而固定部件16、16B~16D遍及第一外周R1整周而被配置,所以能够省去用于接合固定部件16、16B~16D的部件。
在线圈装置10A中,固定部件16A包含:沿着罩11的与第二面T2对置的底部11a延伸的中间部162、沿着基座15的与第一面T1对置的板部15a延伸的两端部164A、以及连结中间部162以及两端部164A的连结部163,固定部件16A的两端部164包含能够与基座15A的凹部15d卡止的卡止部166。由此,仅通过将卡止部166卡止在基座15A的凹部15d,就能够容易地将罩11固定于基座15A。
在线圈装置10C中,固定部件16C还包含第二固定部260,该第二固定部260沿着框体C的包围罩11C以及基座15C并且与第一外周R1交叉的第二外周R2延伸,并且至少沿着罩11C配置。由此,除了第一固定部160以外还通过第二固定部260将罩11C固定于基座15C。因此,能够可靠地将罩11C固定于基座15C。
在线圈装置10D中,第一固定部160包含以连结第一外周R1上的基座15D的中央部M1、与第一外周R1上的罩11D的中央部M2的方式被配置的内固定部167。由此,作用于罩11D的中央部M2的负载容易经由内固定部167向基座15D的中央部M1传递。
在线圈装置10~10D中,框体C包含配置固定部件16~16D的槽部11c、15c。由此,能够抑制固定部件16~16D从框体C偏离。
在线圈装置10E中,罩11E处的固定部16E被固定于基座15E的包含与线圈部T相反侧的面的板部15a上,从而罩11E被固定于基座15E。作用于罩11E的负载向整个箱状的罩11E分散,经由固定部16E向基座15E传递。因此,例如即使线圈部T的负载作用于罩11E,也能够抑制负载在罩11E处的集中。
以上,虽对本公开的几个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固定部件16虽是带状的部件,但例如也可以是线材。在这种情况下,也由于固定部件16与罩11以线状接触,所以固定部件16与罩11的接触部处的负载容易被分散。固定部件16例如也可在与第一外周R1交叉的方向并排设置多个线材而构成。在这种情况下,也由于固定部件16实际上与罩11以面状接触,所以固定部件16与罩11的接触部处的负载容易被分散。
线圈12虽是所谓的圆形线圈。但也可以是导线12a绕轴卷绕的方式的螺线管型线圈。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以安装于车辆V的受电线圈装置6为例对线圈装置10进行了说明。线圈装置10也能够采用在被设置于路面G的输电线圈装置5中。在这种情况下,固定部件16能够抑制罩11因作用于线圈装置10的负载而偏离基座15的情况。作为该情况下的负载,例如例示在行驶于地面的车辆V在预先决定的位置停车之前或者停车之后,车辆V的轮胎与输电线圈装置5(线圈装置10)的罩11接触时的负载等。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虽以在用于对搭载于车辆V的电池9进行充电的非接触供电系统1中使用的受电线圈装置6为例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该实施方式。例如在用于对水中航行体这样的车辆以外的移动体的电池进行充电的非接触供电系统所使用的线圈装置中,也能够应用本公开的线圈装置10。另外,在向马达、传感器等消耗电力的部件直接供给电力的系统所使用的线圈装置中,也可应用本公开的线圈装置10。而且,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虽对本公开的线圈装置10作为非接触供电系统1的受电线圈装置6而应用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并不限定于该例,例如本公开的线圈装置10也可作为感应加热系统、涡流探伤系统的线圈装置而应用。
附图标记说明
5…输电线圈装置(线圈装置)
6…受电线圈装置(线圈装置)
10、10A、10B、10C、10D、10E…线圈装置
11、11B、11C、11D、11E…罩
11a…底部(面)
11b…侧部(侧面部)
11c…槽部
12…线圈
15、15A、15B、15C、15D、15E…基座
15a…板部(面)
15b…侧部(侧面部)
15c…槽部
16、16A、16B、16C、16D、16X、16BX、16CX、16DX…固定部件
16E…固定部
160、160D、160DX…第一固定部
161、161B、161D…接合部
162、162B、162D…中间部
163、163B、163D…连结部
164、164A、164B、164D、164X、164BX、164DX…两端部
166…卡止部
167…内固定部
260…第二固定部
261…接合部
262…中间部
263…连结部
264、264X…两端部
C…框体
M1…中央部
M2…中央部
R1…第一外周
R2…第二外周
S…收纳空间(内部空间)
T…线圈部
T1…第一面
T2…第二面

Claims (9)

1.一种线圈装置,其中,
具备:
线圈部,其至少包含线圈;
框体,其包含被配置于上述线圈部的第一面侧的基座、以及被配置于上述线圈部的第二面侧的罩,在由上述基座以及上述罩形成的内部空间收纳上述线圈部;以及
固定部件,其将上述罩固定于上述基座,
上述固定部件包含第一固定部,该第一固定部在上述框体的包围上述基座以及上述罩的第一外周上至少沿着上述罩配置,
上述固定部件是带状,
上述固定部件在上述框体的与上述线圈部的上述第一面以及上述第二面相对的中央部处的宽度,比上述固定部件在上述框体的侧面部处的宽度小。
2.一种线圈装置,其中,
具备:
线圈部,其至少包含线圈;
框体,其包含被配置于上述线圈部的第一面侧的基座、以及被配置于上述线圈部的第二面侧的罩,在由上述基座以及上述罩形成的内部空间收纳上述线圈部;以及
固定部件,其将上述罩固定于上述基座,
上述固定部件包含第一固定部,该第一固定部在上述框体的包围上述基座以及上述罩的第一外周上至少沿着上述罩配置,
上述固定部件遍及上述第一外周整周而被配置,包含接合该固定部件彼此的接合部。
3.一种线圈装置,其中,
具备:
线圈部,其至少包含线圈;
框体,其包含被配置于上述线圈部的第一面侧的基座、以及被配置于上述线圈部的第二面侧的罩,在由上述基座以及上述罩形成的内部空间收纳上述线圈部;以及
固定部件,其将上述罩固定于上述基座,
上述固定部件包含第一固定部,该第一固定部在上述框体的包围上述基座以及上述罩的第一外周上至少沿着上述罩配置,
上述固定部件还包含第二固定部,该第二固定部沿着上述框体的包围上述基座以及上述罩并且与上述第一外周交叉的第二外周延伸,并且至少沿着上述罩被配置。
4.一种线圈装置,其中,
具备:
线圈部,其至少包含线圈;
框体,其包含被配置于上述线圈部的第一面侧的基座、以及被配置于上述线圈部的第二面侧的罩,在由上述基座以及上述罩形成的内部空间收纳上述线圈部;以及
固定部件,其将上述罩固定于上述基座,
上述固定部件包含第一固定部,该第一固定部在上述框体的包围上述基座以及上述罩的第一外周上至少沿着上述罩配置,
上述第一外周通过上述基座的中央部以及上述罩的中央部,
上述固定部件包含内固定部,该内固定部以连结上述基座在上述第一外周上的中央部、与上述罩在上述第一外周上的中央部的方式被配置。
5.根据权利要求2~4中任一项所述的线圈装置,其中,
上述固定部件是带状。
6.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线圈装置,其中,
上述第一外周通过上述基座的中央部以及上述罩的中央部。
7.根据权利要求1或3所述的线圈装置,其中,
上述固定部件包含:沿着上述罩的与上述第二面对置的面延伸的中间部、沿着上述基座的与上述第一面对置的面延伸的两端部、以及连结上述中间部以及上述两端部的连结部,
上述两端部包含能够与上述基座卡止的卡止部。
8.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线圈装置,其中,
上述框体包含配置上述固定部件的槽部。
9.一种线圈装置,其中,
具备:
线圈部,其至少包含线圈;以及
框体,其包含被配置于上述线圈部的第一面侧的平板状的基座、以及被配置于上述线圈部的第二面侧的箱状的罩,在由上述基座以及上述罩形成的内部空间收纳上述线圈部,
上述罩包含底面、包围上述底面的周缘整周的多个侧面、以及以从所有上述侧面分别延伸的方式设置并且被固定于上述基座的与上述线圈部相反侧的面上的多个固定部,
上述多个固定部通过被固定于上述基座的上述面上,从而将上述罩固定于上述基座。
CN201780024668.1A 2016-07-07 2017-06-09 线圈装置 Active CN109074954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6-135128 2016-07-07
JP2016135128A JP6589759B2 (ja) 2016-07-07 2016-07-07 コイル装置
PCT/JP2017/021526 WO2018008331A1 (ja) 2016-07-07 2017-06-09 コイル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074954A CN109074954A (zh) 2018-12-21
CN109074954B true CN109074954B (zh) 2020-07-24

Family

ID=6091259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80024668.1A Active CN109074954B (zh) 2016-07-07 2017-06-09 线圈装置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11211189B2 (zh)
EP (1) EP3483906B1 (zh)
JP (1) JP6589759B2 (zh)
CN (1) CN109074954B (zh)
WO (1) WO2018008331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FR3092283B1 (fr) * 2019-01-31 2021-01-15 Psa Automobiles Sa Véhicule à motorisation électrique équipé d’un dispositif de recharge par induction comprenant une pluralité de bobines d’induction dans un bac de protection à déformation programmée
DE102019212151A1 (de) 2019-08-13 2021-02-18 Mahle International Gmbh Energieübertrager für eine berührungslose Energieübertragung und Traktionsakkumulator-Ladesystem
JP7398670B2 (ja) * 2020-03-23 2023-12-15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表示制御装置、表示制御方法、及び、車両
DE102020209282A1 (de) * 2020-07-23 2022-01-27 Mahle International Gmbh Induktionsbaugruppe einer induktiven Ladevorrichtung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73125U (ja) * 1993-06-08 1995-01-17 トップ電子株式会社 コモンモードチョークコイル部品およびemiノイズフィルタ
JPH118142A (ja) * 1997-06-18 1999-01-12 Tokin Corp 電子部品
CN102651499A (zh) * 2011-02-28 2012-08-29 株式会社爱考斯研究 天线
CN203706837U (zh) * 2011-03-09 2014-07-09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非接触充电模块、非接触充电器以及电子设备
CN105164771A (zh) * 2013-05-01 2015-12-16 高通股份有限公司 具有减小厚度的车辆充电垫

Family Cites Families (1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115053Y2 (zh) * 1971-06-22 1976-04-21
JPS5115053A (ja) 1974-07-22 1976-02-06 Teijin Ltd Tokirihanashisochi
JPS5544342Y2 (zh) * 1975-02-20 1980-10-17
JP4356844B2 (ja) 2006-10-05 2009-11-04 昭和飛行機工業株式会社 非接触給電装置
JP4209437B2 (ja) 2006-11-10 2009-01-14 三菱重工業株式会社 移動体の非接触給電装置及びその保護装置
US20090230163A1 (en) 2008-03-13 2009-09-17 Chi-Tsai Chang Adhesive tape dispenser
KR101040662B1 (ko) * 2009-04-06 2011-06-13 한국과학기술원 전기자동차용 초박형 급전장치와 집전장치
JP5240786B2 (ja) 2009-08-25 2013-07-17 国立大学法人埼玉大学 非接触給電装置
JP5562797B2 (ja) * 2010-10-18 2014-07-30 昭和飛行機工業株式会社 非接触給電装置の1次コイル配設構造
JP5244250B1 (ja) * 2012-03-28 2013-07-24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給電装置
JP2014075899A (ja) 2012-10-04 2014-04-24 Nissan Motor Co Ltd 非接触給電装置
JP6417713B2 (ja) 2014-05-22 2018-11-07 株式会社Ihi コイル装置
JP6131915B2 (ja) 2014-06-11 2017-05-24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送電装置および受電装置
JP2016010171A (ja) 2014-06-20 2016-01-18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非接触給電装置における受電側ユニット
JP6371130B2 (ja) * 2014-06-20 2018-08-08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コイルユニット
JP6485080B2 (ja) 2015-02-02 2019-03-20 株式会社Ihi コイル装置の取付構造およびコイル装置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73125U (ja) * 1993-06-08 1995-01-17 トップ電子株式会社 コモンモードチョークコイル部品およびemiノイズフィルタ
JPH118142A (ja) * 1997-06-18 1999-01-12 Tokin Corp 電子部品
CN102651499A (zh) * 2011-02-28 2012-08-29 株式会社爱考斯研究 天线
CN203706837U (zh) * 2011-03-09 2014-07-09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非接触充电模块、非接触充电器以及电子设备
CN105164771A (zh) * 2013-05-01 2015-12-16 高通股份有限公司 具有减小厚度的车辆充电垫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074954A (zh) 2018-12-21
EP3483906A1 (en) 2019-05-15
JP6589759B2 (ja) 2019-10-16
WO2018008331A1 (ja) 2018-01-11
US11211189B2 (en) 2021-12-28
EP3483906B1 (en) 2022-08-10
JP2018006672A (ja) 2018-01-11
EP3483906A4 (en) 2020-01-22
US20190252105A1 (en) 2019-08-1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9074954B (zh) 线圈装置
CN108431913B (zh) 线圈装置
JP5293851B2 (ja) コイルユニット及び非接触給電システム
KR101750149B1 (ko) 차량
KR101711532B1 (ko) 수전 장치, 차량 및 송전 장치
US20150102684A1 (en) Vehicle capable of contactlessly receiving electric power
US10090717B2 (en) Power receiving device and power feeding device
WO2013108108A2 (en) Vehicle
US11322984B2 (en) Coil device
CN105765825A (zh) 受电装置以及送电装置
US11001156B2 (en) Charging device having an induction coil stitched to a surface of a cross-laid structure
WO2014156014A1 (ja) 非接触充電装置
JP6301675B2 (ja) コイルユニット及びそれを有する給電システム
JP2019036626A (ja) コイルユニット
JP2017212302A (ja) コイル装置、非接触給電装置、及び非接触受電装置
JP2021168340A (ja) コイルユニット、移動体、受電装置、及び、ワイヤレス電力伝送システム
JP2016012614A (ja) コイルユニット及び給電システ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