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118803A - 齿科连结部件及护齿 - Google Patents

齿科连结部件及护齿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118803A
CN112118803A CN201980032125.3A CN201980032125A CN112118803A CN 112118803 A CN112118803 A CN 112118803A CN 201980032125 A CN201980032125 A CN 201980032125A CN 112118803 A CN112118803 A CN 11211880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leeve
dental
cylindrical
inner member
teeth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80032125.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雪田崇史
杉田遥
长谷川在
土谷稳史
石黑雄大
远藤千昭
笠原贤一
矢崎耕平
土沼利彰
佐藤洋
滨大吾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tsui Chemicals Inc
Original Assignee
Mitsui Chemicals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8106213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2019208736A/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8106212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2019208735A/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8247212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2020000829A/ja
Application filed by Mitsui Chemicals Inc filed Critical Mitsui Chemicals Inc
Priority claimed from PCT/JP2019/011819 external-priority patent/WO2019230152A1/ja
Publication of CN11211880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118803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CDENTISTRY; APPARATUS OR METHODS FOR ORAL OR DENTAL HYGIENE
    • A61C7/00Orthodontics, i.e. obtaining or maintaining the desired position of teeth, e.g. by straightening, evening, regulating, separating, or by correcting malocclusions
    • A61C7/08Mouthpiece-type retainers or positioners, e.g. for both the lower and upper arch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CDENTISTRY; APPARATUS OR METHODS FOR ORAL OR DENTAL HYGIENE
    • A61C7/00Orthodontics, i.e. obtaining or maintaining the desired position of teeth, e.g. by straightening, evening, regulating, separating, or by correcting malocclusions
    • A61C7/36Devices acting between upper and lower teeth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FFILTERS IMPLANTABLE INTO BLOOD VESSELS; PROSTHESES; DEVICES PROVIDING PATENCY TO, OR PREVENTING COLLAPSING OF, TUBULAR STRUCTURES OF THE BODY, e.g. STENTS; ORTHOPAEDIC, NURSING OR CONTRACEPTIVE DEVICES; FOMENTATION; TREATMENT OR PROTECTION OF EYES OR EARS; BANDAGES, DRESSINGS OR ABSORBENT PADS; FIRST-AID KITS
    • A61F5/00Orthopaedic methods or devices for non-surgical treatment of bones or joints; Nursing devices; Anti-rape devices
    • A61F5/56Devices for preventing snoring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FFILTERS IMPLANTABLE INTO BLOOD VESSELS; PROSTHESES; DEVICES PROVIDING PATENCY TO, OR PREVENTING COLLAPSING OF, TUBULAR STRUCTURES OF THE BODY, e.g. STENTS; ORTHOPAEDIC, NURSING OR CONTRACEPTIVE DEVICES; FOMENTATION; TREATMENT OR PROTECTION OF EYES OR EARS; BANDAGES, DRESSINGS OR ABSORBENT PADS; FIRST-AID KITS
    • A61F5/00Orthopaedic methods or devices for non-surgical treatment of bones or joints; Nursing devices; Anti-rape devices
    • A61F5/56Devices for preventing snoring
    • A61F5/566Intra-oral devic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S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S602/00Surgery: splint, brace, or bandage
    • Y10S602/902Antisnoring or mouth closing devices

Landscapes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Veterinary Medicine (AREA)
  • Public Health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Animal Behavior & Ethology (AREA)
  • Epidemiology (AREA)
  • Dentistry (AREA)
  • Oral & Maxillofacial Surgery (AREA)
  • Orthopedic Medicine & Surgery (AREA)
  • Vascular Medicine (AREA)
  • Heart & Thoracic Surgery (AREA)
  • Biomedical Technology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Nursing (AREA)
  • Pulmonology (AREA)
  • Otolaryngology (AREA)
  • Dental Tools And Instruments Or Auxiliary Dental Instruments (AREA)

Abstract

提供在不使连结部件大型化的情况下,能够容易地进行使用者的下颌的位置调整的齿科连结部件。所述齿科连结部件具有:外部件,具有筒状部,该筒状部是具有通孔的筒状部件,该外部件安装于上颌护齿及下颌护齿中的一方的护齿;套筒,具有主体部,该主体部是具有在内表面形成有内螺纹的插入孔的筒状部件,该套筒可滑动地插入至筒状部所具有的通孔的内部;以及内部件,具有杆状的插入部,该杆状的插入部上形成有与内螺纹螺合的外螺纹,且该杆状的插入部通过外螺纹与内螺纹的螺合而被保持于套筒,该内部件安装于上颌护齿及下颌护齿中的另一方的护齿。筒状部具有小径部,套筒具有前后一对的扩径部,该前后一对的扩径部均具有比小径部大的直径,在套筒插入至筒状部的内部时,一方的扩径部配置于比小径部更靠内部侧的位置,另一方的扩径部配置于比小径部更靠外部侧的位置。

Description

齿科连结部件及护齿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齿科连结部件及护齿。
背景技术
已知有用于在睡眠呼吸暂停综合症的预防及治疗等的护齿。
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记载了一种护齿,该护齿以连结部件将上颌护齿与下颌护齿连结,并将下颌护齿定位于要使装戴着该护齿的使用者的下颌朝前方及下方位移的位置。根据专利文献1,通过将上述连结部件可转动地安装于上述上颌护齿及上述下颌护齿,不对上颌护齿及下颌护齿的位置进行固定,从而能够减少使用者的不适感,并且还能够使得使用者的舌头的伸出及饮料摄取等成为可能。
另外,在专利文献2中记载了一种护齿,该护齿中,将上述连结部件设为如下结构:使杆插入套筒之中并使它们连接。根据专利文献2,通过利用旋转螺母来改变上述套筒与杆的连接部的位置,能够调整上述连结部件的长度,从而自由地调整使用者的下颌的位置。
另外,在专利文献3中记载了一种齿科连结部件,该齿科连结部件具有:外部件、可滑动地插入至上述外部件的内部的套筒、以及通过螺栓与上述套筒螺合的内部件。根据专利文献3,能够通过上述螺栓的螺合量来调整齿科连结部件的长度,从而自由地调整使用者的下颌的位置。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美国专利申请公开第2007/0224567号说明书
专利文献2:德国专利申请公开第202012005525号说明书
专利文献3:国际公开第2018/016258号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对于专利文献1及专利文献2中记载的那样的护齿,期望配合使用者的颌的形状等来精细地调整下颌的位置。但是,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护齿难以进行下颌的位置的微调整,专利文献2中记载的护齿需要将螺母配置于上述套筒与杆的连接部,因此连结部件会大型化,有可能造成使用者的不适感。
鉴于上述问题,本发明的第一方面及第二方面的目的在于,提供在不使连结部件大型化的情况下,能够容易地进行使用者的下颌的位置调整的齿科连结部件、以及具有该齿科连结部件的护齿。
另外,专利文献1及专利文献2中记载的下颌前进装置中,有时因护齿的使用中的振动等,导致上颌护齿及下颌护齿的位置从最佳的位置错位。
鉴于上述问题,本发明的第三方面的目的在于,提供能够抑制上颌护齿及下颌护齿的错位的护齿。
解决问题的方案
用于解决上述问题的本发明的第一方面的齿科连结部件安装于上颌护齿及下颌护齿并连结所述上颌护齿与所述下颌护齿,限制闭口时或开口时的所述下颌护齿向后方的位移,该齿科连结部件中,具有:外部件,具有筒状部,该筒状部是具有通孔的筒状部件,该外部件安装于所述上颌护齿及所述下颌护齿中的一方的护齿;内部件,具有插入至所述筒状部的内部并可滑动地被保持于所述外部件的杆状的插入部,该内部件安装于所述上颌护齿及所述下颌护齿中的另一方的护齿;以及止挡件,以能够进行位置调整的方式配置于所述筒状部的内部,通过沿着所述筒状部的轴向被定位,来限制所述插入部在所述筒状部的内部的滑动幅度。
用于解决上述问题的本发明的第二方面的齿科连结部件安装于上颌护齿及下颌护齿并连结所述上颌护齿与所述下颌护齿,限制闭口时或开口时的所述下颌护齿向后方的位移,该齿科连结部件中,具有:外部件,具有筒状部,该筒状部是具有通孔的筒状部件,该外部件安装于所述上颌护齿及所述下颌护齿中的一方的护齿;套筒,具有主体部,该主体部是具有在内表面形成有内螺纹的插入孔的筒状部件,该套筒可滑动地插入至所述筒状部所具有的所述通孔的内部;以及内部件,具有杆状的插入部,该杆状的插入部上形成有与所述内螺纹螺合的外螺纹,且该杆状的插入部通过所述外螺纹与所述内螺纹的螺合而被保持于所述套筒,该内部件安装于所述上颌护齿及所述下颌护齿中的另一方的护齿,所述筒状部具有减小了所述通孔的直径而成的小径部,所述套筒具有前后一对的扩径部,该前后一对的扩径部均具有比所述小径部大的直径,在所述套筒插入至所述筒状部的内部时,所述一对的扩径部中的一方的扩径部配置于比所述小径部更靠内部侧的位置,所述一对的扩径部中的另一方的扩径部配置于比所述小径部更靠外部侧的位置。
用于解决上述问题的本发明的第三方面的齿科连结部件安装于上颌护齿及下颌护齿并连结所述上颌护齿与所述下颌护齿,限制闭口时或开口时的所述下颌护齿向后方的位移,该齿科连结部件中,具有:外部件,具有筒状部,该筒状部是具有通孔的筒状部件且在内部配置有内螺纹,该外部件安装于所述上颌护齿及所述下颌护齿中的一方的护齿;以及内部件,具有杆状的插入部,该杆状的插入部上形成有与所述内螺纹螺合的外螺纹,且该杆状的插入部通过所述外螺纹与所述内螺纹的螺合而被保持于所述外部件,所述内部件安装于所述上颌护齿及所述下颌护齿中的另一方的护齿,所述插入部具有弹性部,该弹性部使插入至所述筒状部的内部的所述插入部在所述筒状部的轴向上伸缩。
另外,用于解决上述问题的本发明的一个形态的护齿具有:上颌护齿及下颌护齿;以及上述齿科连结部件,以左右一对的方式安装于所述上颌护齿及所述下颌护齿的侧面,并连结所述上颌护齿与所述下颌护齿。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可提供在不使连结部件大型化的情况下能够容易地进行使用者的下颌的位置调整的齿科连结部件、以及具有该齿科连结部件的护齿。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护齿的结构的示意性的主视图。
图2A是表示本发明的护齿的结构的示意性的闭口时的侧视图,图2B是表示本发明的护齿的结构的示意性的开口时的侧视图。
图3A是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齿科连结部件的示意性的侧视图。
图3B是表示内部件相对于外部件最大限度地插入时的情况的、图3A所示的齿科连结部件的剖面图。
图3C是表示内部件相对于外部件最大限度地拉出时的情况的、图3A所示的齿科连结部件的剖面图。
图4A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齿科连结部件的、与图3B同样的从侧面观察时的剖面的剖面图。
图4B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齿科连结部件的、与图3C同样的从侧面观察时的剖面的剖面图。
图5A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的齿科连结部件的、与图3B同样的从侧面观察时的剖面的剖面图。
图5B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的齿科连结部件的结构的示意性的平面图。
图5C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的齿科连结部件的、与图3C同样的从侧面观察时的剖面的剖面图。
图6A是表示本发明的第四实施方式的齿科连结部件的示意性的侧视图。
图6B是表示内部件相对于外部件最大限度地插入时的情况的、图6A所示的齿科连结部件的剖面图。
图6C是表示内部件相对于外部件最大限度地拉出时的情况的、图6A所示的齿科连结部件的剖面图。
图7A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五实施方式的齿科连结部件的示意性的侧视图。
图7B是表示内部件相对于外部件最大限度地插入时的情况的、图7A所示的齿科连结部件的剖面图。
图7C是表示内部件相对于外部件最大限度地拉出时的情况的、图7A所示的齿科连结部件的从侧面观察时的剖面图。
图8A是示意性地表示本发明的第五实施方式的齿科连结部件所具有的内部件的结构的、从侧面观察时的剖面图。
图8B是示意性地表示本发明的第六实施方式的齿科连结部件所具有的内部件的结构的、从侧面观察时的剖面图。
图8C是示意性地表示本发明的第七实施方式的齿科连结部件所具有的内部件的结构的、从侧面观察时的剖面图。
图9A是示意性地表示本发明的第八实施方式的齿科连结部件所具有的内部件的结构的、从侧面观察时的剖面图。
图9B是示意性地表示本发明的第八实施方式的齿科连结部件所具有的另一种内部件的结构的、从侧面观察时的剖面图。
图9C是示意性地表示本发明的第八实施方式的齿科连结部件所具有的又一种内部件的结构的、从侧面观察时的剖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使用多个实施方式,对本发明的齿科连结部件及护齿进行说明。
此外,在以下的说明中,“前方”及“后方”分别是指朝向装戴着护齿的使用者的前方的方向(在口腔内从舌体观察时朝向口唇侧的方向)、以及朝向后方的方向(在口腔内从舌体观察时朝向喉侧的方向),“下方”是指朝向装戴着护齿的使用者的下方的方向(在使用者直立时从头顶朝向脚下的方向),“左右方向”是指以装戴着护齿的使用者的上颌的正中为基准的、使用者朝向前方时的左右的方向(具体而言是从上颌的正中观察时朝向两侧的脸颊的方向),“外侧”及“内侧”分别是指距装戴着护齿的使用者的体表较近的一侧及距体表较远的一侧。
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将装戴着护齿的使用者闭口时称作“闭口时”,将装戴着护齿的使用者开口时称作“开口时”。在闭口时,上颌护齿及下颌护齿配置成彼此的对置面大致平行,在开口时,通过下颌护齿在圆弧状的轨道上移动,从而上颌护齿及下颌护齿非平行地配置成彼此的对置面具有最多为约45°左右的角度。
1.护齿
如表示护齿100的结构的示意性的主视图即图1、闭口时的侧视图即图2A、以及开口时的侧视图即图2B所示,本发明的护齿100具有对置的一对的上颌护齿及下颌护齿、以及连结上颌护齿与下颌护齿的左右一对的齿科连结部件200。上颌护齿110构成为可装戴于使用者的上颌,下颌护齿120构成为可装戴于使用者的下颌。
上颌护齿110具有上颌护齿主体部114,该上颌护齿主体部114上形成有可装戴于使用者的上颌的齿列的齿列压膜部112,从而构成为可装戴于使用者的上颌。另外,下颌护齿120具有下颌护齿主体部124,该下颌护齿主体部124上形成有可装戴于使用者的下颌的齿列的齿列压膜部122,从而构成为可装戴于使用者的下颌。另外,下颌护齿120通过齿科连结部件200与对置地配置的上颌护齿110连结,该齿科连结部件200的一方的端部安装于上颌护齿主体部114的侧面116,另一方的端部安装于下颌护齿主体部124的侧面126。
上颌护齿主体部114在其外侧面116具有用于安装并保持外部件210的上保持部130。另外,下颌护齿主体部124在其外侧面126具有用于安装并保持内部件230的下保持部140。下保持部140配置于在闭口时比上保持部130更靠前方的位置。
上保持部130具有:固定于上颌护齿主体部114的侧面116并从侧面116向外部方向延伸的大致圆柱状的上轴体132、以及从上轴体132的前端进一步向外部方向延伸的柱状的上凸缘部134。上凸缘部134的底面是具有长轴及短轴的圆角长方形形状,上述长轴的长度比构成上轴体132的底面的圆的直径大。上述长轴只要相对于上颌护齿110与下颌护齿120对置的对置面具有60°~120°的倾斜角即可。在本实施方式中,上述长轴相对于上述对置面约倾斜90°。
下保持部140具有:固定于下颌护齿主体部124的侧面126并从侧面126向外部方向延伸的大致圆柱状的下轴体142、以及从下轴体142的前端进一步向外部方向延伸的柱状的下凸缘部144。下凸缘部144的底面是具有长轴及短轴的圆角长方形形状,上述长轴的长度比构成下轴体142的底面的圆的直径大。上述长轴只要相对于下颌护齿120与上颌护齿110对置的对置面具有60°~120°的倾斜角即可。在本发明的各实施方式中,上述长轴相对于上述对置面约倾斜90°。
上颌护齿110及下颌护齿120是由不易通过人的通常的咬合力而破损的材料形成的。
例如,上颌护齿110及下颌护齿120也可以由依据日本工业标准JIS T6501测定的弯曲弹性常数为2000MPa以上且3000MPa以下的单一且较硬的材料(例如丙烯酸树脂)、或将10MPa以上且300MPa以下的较软的材料和1000MPa以上且3000MPa以下的较硬的材料组合而成的材料形成。
另外,为了提高向使用者的牙齿的跟随性,上颌护齿110及下颌护齿120也可以由抗拉强度在150N以上且低于2000N的材料形成,优选由抗拉强度为150N以上且500N以下的较软的材料形成。
此外,抗拉强度是指,在使用日新标准模型制成的护齿(厚度3mm)的上颌护齿的齿列第6个开
Figure BDA0002775805680000071
的孔,向臼齿方向(后方)进行了拉伸试验时上述上颌护齿裂开的强度。
作为上述抗拉强度在150N以上且低于2000N的材料的例子,可举出烯烃系树脂、聚酯系树脂、聚氨酯系树脂、聚酰胺系树脂、以及丙烯酸系橡胶树脂。其中优选烯烃系树脂。
烯烃系树脂是将烯烃均聚而成的聚合体、或将烯烃与其他单体聚合而成的共聚物。上述烯烃优选为包括乙烯、丙烯、丁烯、甲基戊烯和己烯等碳原子数为2~6的烯烃。作为上述其他单体的例子,可举出乙酸乙烯等。
上述烯烃系树脂优选为聚乙烯(PE)、聚乙烯系树脂、聚丙烯(PP)、聚丙烯系树脂和及乙烯-乙酸乙烯共聚物(EVA)等,更优选为聚乙烯(PE)、聚乙烯系树脂、聚丙烯(PP)、聚丙烯系树脂等。
聚酯系树脂是多元羧酸(二元羧酸等)与聚乙醇(二元醇等)的缩聚物。作为上述聚酯系树脂的例子,可举出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等。
聚氨酯系树脂是具有异氰酸酯基的化合物与具有羟基的化合物的缩聚物。作为上述聚氨酯系树脂的例子,可举出热塑性聚氨酯(TPU)等。
聚酰胺系树脂是通过酰胺键键结多个单体而成的聚合体(或共聚物)。作为上述聚酰胺系树脂的例子,可举出尼龙、对位酰胺和间位酰胺等。
丙烯酸系橡胶树脂是以丙烯酸系橡胶为主要成分的聚合体(或共聚物)。作为上述丙烯酸系橡胶树脂的例子,可举出甲基丙烯酸甲酯与丙烯酸丁酯的嵌段共聚物等。
作为抗拉强度在150N以上且低于2000N的材料,也可以使用普瑞曼聚合物株式会社(Prime Polymer Co.,Ltd.)制的F327(聚丙烯系树脂)等市面上销售的材料。
此外,在以下的各实施方式中,在上颌护齿主体部上及下颌护齿主体部上形成有可装戴于齿列的齿列压膜部。但是,上颌护齿主体部及下颌护齿主体部只要是收纳齿列的形状即可,也可以不是齿列型,还可以仅将上颌护齿主体部及下颌护齿主体部的一部分设为齿列压膜部。
另外,上颌护齿及下颌护齿可以由多种材料构成,也可以利用由有机物构成的部分与由无机物构成的部分的组合来制作。
2.第一方面的齿科连结部件
[第一实施方式]
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齿科连结部件200如其示意性的侧视图即图3A及从侧面观察时的剖面图即图3B、图3C所示,具有外部件210、内部件230及止挡件240。此外,图3B是表示内部件230相对于外部件210最大限度地插入时的情况的、齿科连结部件200的剖面图,图3C是表示内部件230相对于外部件210最大限度地拉出时的情况的、齿科连结部件200的剖面图。齿科连结部件200中,内部件230以能够相对于外部件210滑动的方式被保持于外部件210,因此内部件230相对于外部件210的位置可以是图3B与图3C之间的任意位置。由此,齿科连结部件200能够伸缩成介于图3B与图3C之间的长度。
外部件210具有:安装于上颌护齿110的上安装部212、以及具有通孔214的筒状部215。外部件210所具有的上安装部212相对于筒状部215,配置于侧方的如下位置,即,从通孔214延伸的方向(以下,称作“筒状部215的轴向”,或简称作“轴向”)错开的位置。内部件230具有:安装于下颌护齿120的下安装部232、以及能可滑动地插入至外部件210所具有的筒状部215的内部的杆状的插入部235。内部件230所具有的下安装部232配置于与插入部235延伸的方向大致相同的直线上。内部件230所具有的插入部235插入至外部件210所具有的筒状部215的内部,从而可滑动地被保持于外部件210。由此,外部件210与内部件230连结。
外部件210的上安装部212是具有大致圆柱形的通孔的扣眼部。构成上述通孔的上述圆柱的底面的直径,与上保持部130所具有的上凸缘部134的长轴的长度大致相同。另外,外部件210的上安装部212的厚度为,与上保持部130所具有的上轴体132的厚度(从上颌护齿主体部114的侧面116延伸的高度)大致相同,或比上轴体132的厚度稍薄。
另外,内部件230的下安装部232也是具有大致圆柱形的通孔的扣眼部。构成上述通孔的上述圆柱的底面的直径,与下保持部140所具有的下凸缘部144的长轴的长度大致相同。另外,内部件230的下安装部232的厚度为,与下保持部140所具有的下轴体142的厚度(从下颌护齿主体部124的侧面126延伸的高度)大致相同,或比下轴体142的厚度稍薄。
将上保持部130所具有的上凸缘部134插入外部件210的上安装部212所具有的通孔并使其穿过该通孔,从而将外部件210的上安装部212挂在上保持部130所具有的上轴体132上,由此将齿科连结部件200安装于上颌护齿110。另外,将下保持部140所具有的下凸缘部144插入内部件230的下安装部232所具有的通孔并使其穿过该通孔,从而将内部件230的下安装部232挂在下保持部140所具有的下轴体142上,由此将齿科连结部件200安装于下颌护齿120。在使用者装戴着护齿100时,由于外部件210的上安装部212挂在上保持部130所具有的上轴体132上,内部件230的下安装部232挂在下保持部140所具有的下轴体142上,所以齿科连结部件200不易从护齿100脱离。
另外,这时,齿科连结部件200中,外部件210的上安装部212可转动地挂在上保持部130所具有的上轴体132上,内部件230的下安装部232可转动地挂在下保持部140所具有的下轴体142上。因此,护齿100不易对装戴着该护齿100的使用者的开口及闭口产生限制。
齿科连结部件200在开口时或闭口时,将上颌护齿110所具有的上保持部130与下颌护齿120所具有的下保持部140之间的距离保持在规定的范围内,从而限制下颌护齿120向后方的位移。这时,上述距离的最小值限定下颌护齿120能够向后方位移的界限。
另外,如后述那样,齿科连结部件200的结构如下:内部件230以能够相对于外部件210滑动的方式与外部件210连结,从而齿科连结部件200可伸缩。并且,在齿科连结部件200被安装于上颌护齿110及下颌护齿120时,内部件230配置于比外部件210更靠前方的位置。因此,齿科连结部件200能够在抑制装戴着护齿100的使用者的下颌向后方的位移的同时,使在内部件230可滑动的范围内的、使用者的下颌向前方或下方的自由移动成为可能,从而减少使用者的不适感。
此外,对于上述的上保持部130与下保持部140之间的距离的最小值,能够通过内部件230所具有的插入部235能相对于外部件210所具有的筒状部215插入的深度(长度),来进行调整。这时,通过限制插入部235在筒状部215的内部的滑动量,使插入部235能插入筒状部215的最大的深度(以下,简称作“最大插入量”)变浅(变短),从而能够使上保持部130与下保持部140之间的距离的最小值变长,由此,将下颌护齿120配置于更靠前方的位置。另外,通过使上述最大插入量变深(变长),能够使上保持部130与下保持部140之间的距离的最小值变短,从而使下颌护齿120能够位移至更靠后方的位置。上述滑动量可通过止挡件240的位置来进行调整。
外部件210具有筒状部215,该筒状部215是具有大致圆柱状的通孔214的筒状部件。筒状部215在供内部件230的插入部235插入的一侧的端部(以下,简称作“插入侧端部”),具有通过塑性变形而减小了通孔214的开口直径而成的小径部216。另外,筒状部215在从轴向上的大致中央部到插入侧端部相反侧的端部(以下,简称作“相反侧端部”)侧的、通孔214的内周面上,具有形成有螺牙的内螺纹部217。
内部件230具有杆状的插入部235。插入部235具有大致圆柱状的形状,构成上述圆柱的底面的圆的直径,比筒状部215所具有的小径部216的开口直径小。另外,在插入部235上形成有突起部236。突起部236是大致圆盘状的部件,构成上述圆盘的底面的圆的直径比筒状部215所具有的通孔214的直径小,且比小径部216的开口直径大。在装戴着护齿100的使用者活动下颌,从而内部件230向从外部件210抽出的方向滑动时,突起部236与筒状部215的小径部216抵接而限制内部件230的进一步滑动,抑止内部件230从外部件210脱离(参照图3C)。
在本实施方式中,止挡件240被插入至外部件210所具有的筒状部215的内部,且以能够沿着轴向进行位置调整的方式配置于筒状部215的内部。
止挡件240是大致圆筒状的螺纹部件,且具有:与内部件230所具有的插入部235的前端238对置的对置部242、与筒状部215所具有的内螺纹部217螺合的外螺纹部244、以及形成有能够与螺纹转动件卡合的螺丝槽的头部246。对置部242及头部246均为大致圆柱形,构成上述圆柱的底面的圆的直径比筒状部215所具有的通孔214的直径小,且比内螺纹部217的、在隔着底面而对置的位置所配置的螺牙的螺牙顶端间的距离小。
对置部242配置于止挡件240中的、在插入至筒状部215的内部的情况下与内部件230对置的一侧的端部(以下,简称作“对置侧端部”)。在装戴着护齿100的使用者活动下颌,从而内部件230朝向使插入部235沿着筒状部215的轴向更深地插入的方向滑动时,对置部242与插入部235的前端238抵接而限制插入部235的进一步插入,限制内部件230的滑动量。由此,止挡件240对插入部235相对于筒状部215的最大插入量进行限定(参照图3B)。
外螺纹部244配置于止挡件240中的、对置部242与头部246之间。外螺纹部244与筒状部215所具有的内螺纹部217螺合,从而在止挡件240旋转时,使止挡件240沿着筒状部215的轴向移动,在止挡件240不旋转时,相对于筒状部215固定止挡件240的位置。这样,外螺纹部244将止挡件240相对于筒状部215进行定位。
头部246配置于在插入至筒状部215的内部的情况下不与内部件230对置的一侧的、朝向筒状部215的相反侧端部的一侧的端部(以下,简称作“开口侧端部”)。头部246在朝向开口侧端部的面上具有螺丝槽,通过与上述螺丝槽卡合的螺纹转动件的旋转,使止挡件240旋转。
根据上述结构,若利用螺纹转动件使止挡件240旋转,则在外螺纹部244与内螺纹部217螺合的状态下,止挡件240在筒状部215的内部移动,从而止挡件240定位于沿着筒状部215的轴向的规定位置。通过调整止挡件240的位置,能够将插入部235在筒状部215的内部的滑动量限制为所希望的滑动量。
齿科连结部件200可以由钛或包含钛的合金、铁(包含不锈钢的钢等)、以及金、银、铂、钴及铬等的合金等金属材料、以及依据日本工业标准JIS T 6501测定的弯曲弹性常数为1000MPa以上且3000MPa以下的较硬的树脂材料(例如聚碳酸酯树脂)等形成。此外,也可以通过化学转化膜等来提高上述金属材料的耐腐蚀性。
根据本实施方式,可提供更为小型的齿科连结部件。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通过止挡件240的外螺纹部244与外部件210所具有的筒状部215的内螺纹部217的螺合,能够无级地改变并限制插入部235的滑动量,因此能够与使用者的个人差异相适应地,设定下颌护齿120的前进量。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在使内部件230与外部件210连结的状态下,将螺纹转动件插进通孔214并使止挡件240旋转,来设定插入部235的最大插入量,因此下颌护齿120的前进量的设定是容易的。
[第二实施方式]
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护齿中,仅齿科连结部件300的结构与第一实施方式的护齿100不同。因此,以下,关于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有时省略说明。
如表示与图3B同样的剖面的剖面图即图4A及表示与图3C同样的剖面的剖面图即图4B所示,齿科连结部件300具有外部件310、筒状的套筒320、内部件330、以及止挡件340。
外部件310具有:安装于上颌护齿110的上安装部312、以及筒状部315,该筒状部315是具有大致圆柱状的通孔314的筒状部件。筒状部315在插入侧端部具有通过塑性变形而减小了通孔314的开口直径而成的小径部316。另外,筒状部315在从轴向上的大致中央部到相反侧端部侧的、通孔314的内周面上,具有形成有螺牙的内螺纹部317。
套筒320具有:形成于插入侧端部的大致圆筒形的主体部325、以及形成于相反侧端部侧的大致圆柱形的扩径部326。主体部325中,构成上述圆筒的底面的圆的直径比筒状部315所具有的小径部316的开口直径小。扩径部326中,构成上述圆柱的底面的圆的直径比筒状部315所具有的通孔314的直径小,且比小径部316的开口直径大。套筒320以主体部325与扩径部326能够一体地滑动的方式,插入至外部件310所具有的筒状部315的内部。
主体部325是具有大致圆柱状的插入孔324的筒状部件。主体部325在插入侧端部,具有通过塑性变形而减小了插入孔324的开口直径而成的小径部328。
在装戴着护齿100的使用者活动下颌,从而套筒320向从外部件310抽出的方向滑动时,扩径部326与筒状部315的小径部316抵接而限制套筒320的进一步滑动(参照图4B)。由此,扩径部326抑止套筒320及内部件330的插入部335(在本实施方式中,插入部335可滑动地插入于套筒320的内部)从外部件310脱离。
内部件330具有:安装于下颌护齿120的下安装部332、以及插入至套筒320的内部并与套筒320卡合的杆状的插入部335。插入部335具有大致圆柱状的形状,构成上述圆柱的底面的圆的直径比套筒320的主体部325所具有的小径部328的开口直径小。另外,在插入部335上形成有突起部336。突起部336是大致圆盘状的部件,构成上述圆盘的底面的圆的直径比套筒320的主体部325所具有的插入孔324的直径小,且比小径部328的开口直径大。在装戴着护齿100的使用者活动下颌,从而内部件330向从套筒320抽出的方向滑动时,突起部336与主体部325的小径部328抵接而限制内部件330的进一步滑动,抑止内部件330从套筒320脱离(参照图4B)。通过将插入部335可滑动地插入至套筒320的内部,从而插入部335被保持于插入有套筒320的外部件310。由此,外部件310与内部件330连结。
本实施方式中也同样地,止挡件340插入至外部件310所具有的筒状部315的内部,以能够沿着轴向进行位置调整的方式配置于筒状部315的内部。
止挡件340是大致圆筒状的螺纹部件,且具有:与套筒320所具有的扩径部326的前端329对置的对置部342、与筒状部315所具有的内螺纹部317螺合的外螺纹部344、以及形成有能够与螺纹转动件卡合的螺丝槽的头部346。对置部342及头部346均为大致圆柱形,构成上述圆柱的底面的圆的直径比筒状部315所具有的通孔314的直径小,且比内螺纹部317的、在隔着底面而对置的位置所配置的螺牙的螺牙顶端间的距离小。
对置部342配置于止挡件340的对置侧端部。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对置侧端部是止挡件340中的、在插入至筒状部315的内部的情况下与套筒320对置的一侧的端部。在装戴着护齿100的使用者活动下颌,从而内部件330朝向使插入部335沿着筒状部315的轴向更深地插入的方向滑动时,对置部342与套筒320所具有的扩径部326的前端329抵接而限制套筒320的进一步滑动。由此,止挡件340限制套筒320的滑动量,从而限制内部件330的插入部335在筒状部315的内部的滑动量。另外,由此,止挡件340对插入部335相对于筒状部315的最大插入量进行限定(参照图4A)。
外螺纹部344配置于止挡件340中的、对置部342与头部346之间。外螺纹部344与筒状部315所具有的内螺纹部317螺合,从而在止挡件340旋转时,使止挡件340沿着筒状部315的轴向移动,在止挡件340不旋转时,相对于筒状部315固定止挡件340的位置。这样,外螺纹部344将止挡件340相对于筒状部315进行定位。
头部346配置于止挡件340的开口侧端部。头部346在朝向开口侧端部的面上具有螺丝槽,通过与上述螺丝槽卡合的螺纹转动件的旋转,使止挡件340旋转。
根据上述结构,若利用螺纹转动件使止挡件340旋转,则在外螺纹部344与内螺纹部317螺合的状态下,止挡件340在筒状部315的内部移动,从而止挡件340定位于沿着筒状部315的轴向的规定位置。通过调整止挡件340的位置,从而既能限制套筒320在筒状部315的内部的滑动量,又能将插入部335在筒状部315的内部的滑动量限制为所希望的滑动量。
根据本实施方式,内部件330的插入部335可滑动地插入至套筒320的主体部325,因此能使齿科连结部件300可伸缩的长度更长。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在使内部件330与外部件310连结的状态下,将螺纹转动件插进通孔314并使止挡件340旋转,来设定插入部335的最大插入量,因此下颌护齿120的前进量的设定是容易的。
[第三实施方式]
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的护齿中,仅齿科连结部件400的结构与第一实施方式的护齿100不同。因此,以下,关于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有时省略说明。
如表示与图3B同样的剖面的剖面图即图5A、平面图即图5B、以及表示与图3C同样的剖面的剖面图即图5C所示,齿科连结部件400具有外部件410、筒状的套筒420、内部件430、以及止挡件440。
外部件410具有安装于上颌护齿110的上安装部412、以及筒状部415,该筒状部415是具有大致圆柱状的通孔414的筒状部件。筒状部415中,至少从其中央部到插入侧端部的、通孔414的开口直径是大致相同的。另外,筒状部415在相反侧端部侧具有减小了通孔414的开口直径后的相反侧小径部418。另外,外部件410的筒状部具有从插入侧端部沿着轴向形成的狭缝419。
套筒420具有:形成于插入侧端部的大致圆筒形的主体部425、以及形成于相反侧端部侧的大致圆柱形的扩径部426。主体部425中,构成上述圆筒的底面的圆的直径比筒状部415所具有的通孔414的直径小。扩径部426中,构成上述圆柱的底面的圆的直径比筒状部415所具有的通孔414的直径小。套筒420以主体部425与扩径部426能够一体地滑动的方式,插入至外部件410所具有的筒状部415的内部。
主体部425是具有大致圆柱状的插入孔424的筒状部件。主体部425在插入侧端部,具有通过塑性变形而减小了插入孔424的开口直径而成的小径部428。另外,主体部425在从轴向上的大致中央部到相反侧端部侧的、插入孔424的内周面上,具有形成有螺牙的内螺纹部427。
另外,主体部425在其外侧面上,具有插入至筒状部415所具有的狭缝419中的突起429。通过将突起429插入至狭缝419,来限制套筒420在筒状部415的内部的旋转,使得用于调整止挡件440的位置的、止挡件440的旋转变得容易(参照图5B)。此外,在套筒420沿着筒状部415的轴向滑动时,突起429保持着插入至狭缝419中的状态而同步地滑动,因此不易限制套筒420的滑动。另外,在装戴着护齿100的使用者活动下颌,从而套筒420向从外部件410抽出的方向滑动时,突起429与筒状部415的插入侧端部抵接而限制套筒420的进一步滑动。由此,突起429抑止套筒420及内部件430的插入部435从外部件410脱离(参照图5C)。
另外,扩径部426形成于主体部425的相反侧端部侧,在装戴着护齿100的使用者活动下颌,从而内部件430所具有的插入部435向插入外部件410的方向滑动时,扩径部426与筒状部415的相反侧小径部418抵接而限制套筒420的进一步滑动(参照图5A)。由此,扩径部426抑止套筒420及内部件430的插入部435(在本实施方式中,插入部435可滑动地插入于套筒420的内部)从外部件410脱离。
内部件430具有:安装于下颌护齿120的下安装部432、以及能可滑动地插入至套筒420所具有的主体部425的内部的杆状的插入部435。插入部435具有大致圆柱状的形状,构成上述圆柱的底面的圆的直径,比套筒420的主体部425所具有的小径部428的开口直径小。另外,在插入部435上形成有突起部436。突起部436是大致圆盘状的部件,构成上述圆盘的底面的圆的直径比套筒420的主体部425所具有的插入孔424的直径小,且比小径部428的开口直径大。在装戴着护齿100的使用者活动下颌,从而内部件430向从套筒420抽出的方向滑动时,突起部436与主体部425的小径部428抵接而限制内部件430的进一步滑动,抑止内部件430从套筒420脱离(参照图5C)。通过将插入部435可滑动地插入至套筒420的内部,从而插入部435被保持于插入有套筒420的外部件410。由此,外部件410与内部件430连结。
在本实施方式中,止挡件440插入至套筒420所具有的主体部425的内部,以能够沿着轴向进行位置调整的方式配置于主体部425的内部。
止挡件440是大致圆筒状的螺纹部件,且具有:与内部件430所具有的插入部435的前端438对置的对置部442、与套筒420的主体部425所具有的内螺纹部427螺合的外螺纹部444、以及形成有能够与螺纹转动件卡合的螺丝槽的头部446。对置部442及头部446均为大致圆柱形,构成上述圆柱的底面的圆的直径比主体部425所具有的插入孔424的直径小,且比内螺纹部427的螺牙间的距离小。
对置部442配置于止挡件440的对置侧端部。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对置侧端部是止挡件440中的、在插入至主体部425的内部的情况下与内部件430的插入部435对置的一侧的端部。在装戴着护齿100的使用者活动下颌,从而内部件430朝向使插入部435沿着主体部425的轴向更深地插入的方向滑动时,对置部442与内部件410所具有的插入部435的前端438抵接而限制内部件430的进一步滑动。由此,止挡件440限制内部件430的滑动量,限制内部件430的插入部435在套筒420的主体部425的内部的滑动量,并限制内部件430的插入部435在筒状部415的内部的滑动量。另外,由此,止挡件440对插入部435相对于筒状部415的最大插入量进行限定(参照图5A)。
外螺纹部444配置于止挡件440中的、对置部442与头部446之间。外螺纹部444与主体部425所具有的内螺纹部427螺合,从而在止挡件440旋转时,使止挡件440沿着主体部425的轴向移动,在止挡件440不旋转时,相对于主体部425固定止挡件440的位置。这样,外螺纹部444将止挡件440相对于套筒420的主体部425进行定位。
头部446配置于止挡件440的开口侧端部。头部446在朝向开口侧端部的面上具有螺丝槽,通过与上述螺丝槽卡合的螺纹转动件的旋转,使止挡件440旋转。
根据上述结构,若利用螺纹转动件使止挡件440旋转,则在外螺纹部444与内螺纹部427螺合的状态下,止挡件440在套筒420的主体部425的内部移动,从而止挡件440定位于沿着主体部425的轴向的规定位置。通过调整止挡件440的位置,从而能够将插入部435在主体部425的内部的滑动量也限制为所希望的滑动量。
根据本实施方式,使套筒420能够在外部件410所具有的筒状部415的内部滑动的长度更长,并将插入部435可滑动地配置于套筒420的内部,由此,使得装戴着护齿100的使用者的下颌向前方或下方的可自由移动的范围变大,能够进一步减少使用者的不适感。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在使内部件430与外部件410连结的状态下,将螺纹转动件插进通孔414并使止挡件440旋转,来设定插入部435的最大插入量,因此下颌护齿120的前进量的设定是容易的。
[第一方面的齿科连结部件的其他实施方式]
此外,上述的实施方式分别表示第一方面的齿科连结部件的一例,第一方面的齿科连结部件不限于上述的实施方式,毋庸置疑,在不脱离本发明思想的范围内,也可以有其他各种各样的实施方式。
例如,在上述的各实施方式中,齿科连结部件以使内部件位于靠前方的位置而外部件位于靠后方的位置的方式,安装于护齿,但也可以是,齿科连结部件以使内部件位于靠后方的位置而外部件位于靠前方的位置的方式,安装于护齿。
另外,在上述的各实施方式中,齿科连结部件设置于上颌护齿及下颌护齿的外侧面,但齿科连结部件也可以设置于上颌护齿及下颌护齿的内侧面。
另外,在上述的各实施方式中,止挡件通过外螺纹部的螺合来进行位置调整及定位,但也可以不是通过螺纹的螺合来进行定位,而是构成为,使在止挡件的外周面所上配置的盘式弹簧等弹性部件,与在筒状部或套筒的内周面上所形成的突起卡合来进行定位。
另外,在上述的各实施方式中,止挡件是通过由抵接部与插入部的端部抵接,来抑止内部件的进一步滑动的,但止挡件也可以不与内部件抵接,例如也可以配置磁体,利用磁力等来非接触地抑止内部件的滑动。
3.第二方面的齿科连结部件
[第四实施方式]
本实施方式的齿科连结部件600如其示意性的侧视图即图6A及从侧面观察时的剖面图即图6B、图6C所示,具有:外部件610、套筒620、以及内部件630。此外,图6B是表示内部件630相对于外部件610最大限度地插入时的情况的、齿科连结部件600的剖面图,图6C是表示内部件630相对于外部件610最大限度地拉出时的情况的、齿科连结部件600的剖面图。齿科连结部件600中,内部件630以能够相对于外部件610滑动的方式被保持于外部件610,因此内部件630相对于外部件610的位置可以是图6B与图6C之间的任意位置。由此,齿科连结部件600能够伸缩成介于图6B与图6C之间的长度。
外部件610具有:安装于上颌护齿110的上安装部612、以及具有通孔614的筒状部615。外部件610所具有的上安装部612相对于筒状部615,配置于侧方的如下位置,即,从通孔614延伸的方向(以下,称作“筒状部615的轴向”或简称作“轴向”)错开的位置。套筒620可滑动且可旋转地插入至外部件610所具有的筒状部615的内部。内部件630具有:安装于下颌护齿120的下安装部632、以及杆状的插入部635。内部件630所具有的下安装部632配置于与插入部635延伸的方向大致相同的直线上。内部件630所具有的插入部635插入至套筒620所具有的主体部625的内部,从而被保持于套筒620。由此,外部件610与内部件630通过套筒620连结。
以下,关于与第一方面的齿科连结部件相同的结构,有时省略说明。
如后述那样,本实施方式的齿科连结部件600的结构如下:内部件630及套筒620以能够相对于外部件610滑动的方式与外部件610连结,从而齿科连结部件600可伸缩。并且,在齿科连结部件600被安装于上颌护齿110及下颌护齿120时,内部件630及套筒620配置于比外部件610更靠前方的位置。因此,齿科连结部件600能够在抑制装戴着护齿100的使用者的下颌向后方的位移的同时,使在套筒620可滑动的范围内的、使用者的下颌向前方或下方的自由移动成为可能,从而减少使用者的不适感。
此外,对于上述的上保持部130与下保持部140之间的距离的最小值,能够通过内部件630所具有的插入部635能相对于外部件610所具有的筒状部615插入的深度(长度),来进行调整。插入部635能相对于上述筒状部615插入的深度,是通过内部件630所具有的插入部635相对于套筒620所具有的主体部625插入的深度来调整的。
外部件610具有筒状部615,该筒状部615是具有大致圆柱状的通孔614的筒状部件。筒状部615在供内部件630的插入部635插入的一侧的端部(以下,简称作“插入侧端部”),具有通过塑性变形而减小了通孔614的开口直径而成的小径部616。
套筒620具有:形成于插入侧端部的大致圆筒形的主体部625、以及在插入侧端部、和从套筒620的轴向上的大致中央部至插入侧端部相反侧的端部(以下,简称作“相反侧端部”)上形成的前后一对的大致圆柱形的扩径部626a及扩径部626b。主体部625中,构成上述圆筒的底面的圆的直径比筒状部615所具有的小径部616的开口直径小。扩径部626a中,构成上述圆柱的底面的圆的直径比筒状部615所具有的通孔614的直径小,且比小径部616的开口直径大。扩径部626b中,构成上述圆柱的底面的圆的直径比小径部616的开口直径大。套筒620以主体部625与扩径部626a及扩径部626b能够一体地滑动的方式,插入至外部件610所具有的筒状部615的内部。
主体部625是具有插入孔的筒状部件,该插入孔具有内部件630的插入部635可插入的形状,在上述插入孔的内周面上具有螺牙(内螺纹)627。
在装戴着护齿100的使用者活动下颌,从而套筒620所具有的主体部625向从外部件610抽出的方向滑动时,扩径部626a与筒状部615所具有的小径部616的相反侧端部的面抵接而限制套筒620的进一步滑动。由此,扩径部626a抑止套筒620从外部件610的脱离(参照图6C)。
另外,扩径部626a具有形成于相反侧端部的、能够与螺纹转动件卡合的螺丝槽628。
在装戴着护齿100的使用者活动下颌,从而套筒620所具有的主体部625向插入外部件610的方向滑动时,扩径部626b与筒状部615的插入侧端部(也包括筒状部615所具有的小径部616的插入侧端部侧的面)抵接而限制套筒620的进一步滑动。由此,扩径部626a抑止套筒620向外部件610的过度插入(参照图6B)。
这样,扩径部626a与扩径部626b之间的长度成为套筒620(以及与套筒620连结的内部件630)可滑动的范围。
此外,扩径部626b具有能够供内部件630的插入部635插通的通孔,上述通孔具有与大致圆筒形的主体部625所具有的插入孔大致相同的直径,且与上述插入孔连通。
内部件630具有插入至套筒620的内部并与套筒620卡合的杆状的插入部635。插入部635在其外表面上,具有与在套筒620所具有的主体部625的内周面上所形成的螺牙627螺合的螺牙(外螺纹)637。通过使插入部635所具有的螺牙637与套筒620所具有的主体部625的螺牙627螺合,并使套筒620或内部件630旋转,来将插入部635相对于套筒620沿轴向调整位置并定位。插入部635插入至套筒620的内部,通过上述螺纹的螺合而被保持于套筒620。由此,套筒620与内部件630连结,且外部件610与内部件630连结。在外部件610所具有的筒状部615的内部,与套筒620连结的内部件630与套筒620一体地滑动。内部件630与套筒620一体地在筒状部615的内部滑动,从而齿科连结部件600伸缩。
根据本实施方式,可提供更为小型的齿科连结部件。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通过内部件630的外螺纹637与套筒620所具有的主体部625的内螺纹627的螺合,能够无级地改变并限制内部件630相对于套筒620插入的深度,因此能够更为适宜地根据使用者的个人差异设定下颌护齿120的前进量。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在将内部件630安装于下颌护齿120,且将外部件610安装于上颌护齿110的状态下,将螺纹转动件插进通孔614并使套筒620旋转,来调整内部件630的外螺纹637与套筒620所具有的主体部625的内螺纹627的螺合量,从而能够调整内部件630相对于套筒620插入的深度,因此下颌护齿120的前进量的设定是容易的。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套筒630的扩径部626b所具有的直径比筒状部615所具有的通孔614的直径大,因此能够更可靠地抑止套筒620向外部件610的过度插入。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通过使套筒620的扩径部626a及扩径部626b的轴向上的厚度变厚,从而能够抑制在滑动时扩径部626a及扩径部626b与小径部616抵接所导致的、扩径部626a及扩径部626b的破损。
[第二方面的齿科连结部件的其他实施方式]
此外,上述的实施方式分别表示第二方面的齿科连结部件的一例,第二方面的齿科连结部件不限于上述的实施方式,毋庸置疑,在不脱离本发明思想的范围内,也可以有其他各种各样的实施方式。
例如,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齿科连结部件以使内部件位于靠前方的位置而外部件位于靠后方的位置的方式,安装于护齿,但也可以是,齿科连结部件以使内部件位于靠后方的位置而外部件位于靠前方的位置的方式,安装于护齿。
另外,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齿科连结部件设置于上颌护齿及下颌护齿的外侧面,但齿科连结部件也可以设置于上颌护齿及下颌护齿的内侧面。
另外,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内部件的插入部通过螺牙的螺合来进行位置调整及定位,但也可以不是通过螺纹的螺合来进行定位,而是构成为,使在插入部的外周面上所配置的盘式弹簧等弹性部件,与在套筒的内周面上所形成的突起卡合来进行定位。
另外,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外部件所具有的小径部与套筒所具有的前后一对的扩径部,是通过由某一个扩径部与小径部抵接,来抑止套筒的进一步滑动的,但扩径部也可以不与小径部抵接,例如也可以配置磁体,利用磁力等来非接触地抑止内部件的滑动。
另外,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将前后一对的扩径部设为直径比主体部大的圆柱状的部件,但只要能够与外部件所具有的筒状部的小径部抵接而抑止套筒的进一步滑动即可,也可以是从套筒的主体部向外部侧突出的突起等。在该情况下,同样地,配置于外部件610所具有的筒状部615的内部侧的扩径部626a的包含上述突起的底面的最大宽度,比筒状部615所具有的通孔614的直径小,且比小径部616的开口直径大即可。另外,配置于外部件610所具有的筒状部615的外部侧的扩径部626b的、包含上述突起的底面的最大宽度,比小径部616的开口直径大即可。此外,在本说明书中,在仅标记为扩径部626a或626b的直径时,所指的是扩径部的底面的最大宽度。
另外,也可以是,配置于套筒的外部侧的扩径部626b的、构成圆柱的底面的圆的直径(或包含上述突起的底面的最大宽度)比筒状部615所具有的通孔614的直径大。由此,可抑制扩径部626b意外地侵入筒状部615的内部。
另外,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小径部设置于外部件所具有的筒状部的端部,但小径部无需配置在筒状部的端部,可以配置于任意的位置。
4.第三方面的齿科连结部件
[第五实施方式]
本实施方式的齿科连结部件700如其示意性的侧视图即图7A以及从侧面观察时的剖面图即图7B、图7C所示,具有:外部件710、套筒720及内部件730。此外,图7B是表示内部件730相对于外部件710最大限度地插入时的情况的、齿科连结部件700的剖面图,图7C是表示内部件730相对于外部件710最大限度地拉出时的情况的、齿科连结部件700的剖面图。齿科连结部件700中,内部件730以能够相对于外部件710滑动的方式被保持于外部件710,因此内部件730相对于外部件710的位置可以是图7B与图7C之间的任意位置。由此,齿科连结部件700能够伸缩成介于图7B与图7C之间的长度。
外部件710具有:安装于上颌护齿110的上安装部712、以及具有通孔714的筒状部715。外部件710所具有的上安装部712相对于筒状部715,配置于侧方的如下位置,即,从通孔714延伸的方向(以下,称作“筒状部715的轴向”或简称作“轴向”)错开的位置。套筒720可滑动地插入至外部件710所具有的筒状部715的内部。内部件730具有:安装于下颌护齿120的下安装部732、杆状的插入部735。内部件730所具有的下安装部732配置于与插入部735延伸的方向大致相同的直线上。内部件730所具有的插入部735插入至套筒720所具有的主体部725的内部,从而被保持于套筒720。由此,外部件710与内部件730通过套筒720连结。
以下,关于与第一方面的齿科连结部件及第二方面的齿科连结部件相同的结构,有时省略说明。
如后述那样,本实施方式的齿科连结部件700的结构如下:内部件730及套筒720以能够相对于外部件710滑动的方式与外部件710连结,从而齿科连结部件700可伸缩。并且,在齿科连结部件700被安装于上颌护齿110及下颌护齿120时,内部件730及套筒720配置于比外部件710更靠前方的位置。因此,齿科连结部件700能够在抑制装戴着护齿100的使用者的下颌向后方的位移的同时,使在套筒720可滑动的范围内的、使用者的下颌向前方或下方的自由移动成为可能,从而减少使用者的不适感。
此外,对于上述的上保持部130与下保持部140之间的距离的最小值,能够通过内部件730所具有的插入部735能相对于外部件710所具有的筒状部715插入的深度(长度),来进行调整。插入部735能相对于上述筒状部715插入的深度,是通过内部件730所具有的插入部735相对于套筒720所具有的主体部725插入的深度来调整的。
外部件710具有筒状部715,该筒状部715是具有大致圆柱状的通孔714的筒状部件。筒状部715在供内部件730的插入部735插入的一侧的端部(以下,简称作“插入侧端部”),具有通过塑性变形而减小了通孔714的开口直径而成的小径部716。另外,筒状部715在插入侧端部相反侧的端部(以下,简称作“相反侧端部”),具有减小了通孔714的开口直径而成的相反侧小径部718。
套筒720具有:形成于插入侧端部的大致圆筒形的主体部725、以及形成于相反侧端部的大致圆柱形的扩径部726。主体部725中,构成上述圆筒的底面的圆的直径比筒状部715所具有的小径部716的开口直径小。扩径部726中,构成上述圆柱的底面的圆的直径比筒状部715所具有的通孔714的直径小,且比小径部716的开口直径及相反侧小径部718的开口直径都更大。套筒720以主体部725与扩径部726能够一体地滑动的方式,插入至外部件710所具有的筒状部715的内部。
主体部725是具有插入孔724的筒状部件,该插入孔724的形状是作为能够将内部件730的插入部735插入的形状的大致圆柱状。主体部725在从轴向上的插入侧端部到相反侧端部侧的、插入孔724的内周面上,具有螺牙(内螺纹)727。在本实施方式中,螺牙727中,以相等的螺距宽度形成螺牙。
在装戴着护齿100的使用者活动下颌,从而套筒720所具有的主体部725向从外部件710抽出的方向滑动时,扩径部726与筒状部715所具有的小径部716的相反侧端部的面抵接而限制套筒720的进一步滑动(参照图7C)。另外,在套筒720所具有的主体部725向插入外部件710的方向滑动时,扩径部726与筒状部715的相反侧小径部718抵接而限制套筒720的进一步滑动。由此,扩径部726抑止套筒720从外部件710的脱离(参照图7B)。
另外,扩径部726具有形成于相反侧端部的、能够与螺纹转动件卡合的螺丝槽728。
内部件730具有插入至套筒720的内部并与套筒720卡合的杆状的插入部735。插入部735在其外表面上,具有与在套筒720所具有的主体部725的内周面上所形成的螺牙727螺合的螺牙(外螺纹)737。通过使插入部735所具有的螺牙737与套筒720所具有的主体部725的螺牙727螺合,并使套筒720或内部件730旋转,来将插入部735相对于套筒720沿轴向调整位置并定位。插入部735插入至套筒720的内部,通过上述螺纹的螺合而被保持于套筒720。由此,套筒720与内部件730连结,且外部件710与内部件730连结。在外部件710所具有的筒状部715的内部,与套筒720连结的内部件730与套筒720一体地滑动。内部件730与套筒720一体地在筒状部715的内部滑动,从而齿科连结部件700伸缩。
图8A是示意性地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内部件730的结构的、从侧面观察时的剖面图。
在本实施方式中,插入部735具有弹性部,在插入部735插入至套筒720的主体部725所具有的插入孔724时,该弹性部使插入部735在轴向上伸缩。具体而言,插入部735具有:根底部735a、前端部735b及配置于插入部735的中间部的作为弹性部的压缩螺旋弹簧739,根底部735a与前端部735b通过压缩螺旋弹簧739连接。
根底部735a是插入部735中的、在插入部735插入于主体部725的插入孔724中时配置于插入孔724的插入侧端部侧的部件。根底部735a在距前端部735b较近的端部侧的区域(以下,将距前端部735b较近的一侧的端部简称作“前端侧端部”、将前端侧端部侧的区域简称作“前端侧区域”)的、沿着轴向的外表面上,具有螺牙737a。另外,根底部735a在前端侧区域的内部,具有从前端侧端部向内部陷入而形成的陷入孔。
前端部735b是插入部735中的、在插入部735插入于主体部725的插入孔724中时配置于插入孔724的相反侧端部侧的部件。前端部735b在沿轴向的、其外表面的整体上具有螺牙737b。另外,前端部735b在距根底部735a较近的端部(以下,简称作“根底侧端部”)具有突出地形成的突出部。
压缩螺旋弹簧739是大致圆筒状的螺旋弹簧。压缩螺旋弹簧739容纳于根底部735a在其前端侧区域的内部所具有的陷入孔之中,且前端部735b在其根底侧端部所具有的突出部插入至上述圆筒状的螺旋弹簧的内部,由此,压缩螺旋弹簧739将根底部735a与前端部735b连结。
另外,在将上述根底部735a与前端部735b连结的状态下,插入部735插入至套筒720的主体部725所具有的插入孔724时,压缩螺旋弹簧739以使前端部735b更接近根底部735a的方式,使插入部735收缩。这时,压缩螺旋弹簧739通过因上述收缩而产生的推斥力,对根底部735a和前端部735b向相互分离的方向施力,使根底部735a所具有的螺牙737a及前端部735b所具有的螺牙737b,分别相对于套筒720的主体部725所具有的螺牙727抵接。由此,压缩螺旋弹簧739增大内部件730的插入部735所具有的螺牙737与套筒720的主体部725所具有的螺牙727之间的接触面积,从而进一步增大套筒720(螺牙727)相对于内部件730(螺牙737)旋转时所需的扭矩。这样,压缩螺旋弹簧739能够抑制在插入部735插入至插入孔724后的、内部件730(螺牙737)相对于套筒720(螺牙727)的意外的旋转,能够抑制由于护齿100的装戴过程中的振动等而使套筒720相对于内部件730旋转所导致的、上颌护齿110与下颌护齿120的意外的错位。
根据本实施方式,可提供更为小型的齿科连结部件。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不易发生在护齿的装戴过程中等,外螺纹相对于内螺纹意外地旋转所导致的、上颌护齿与下颌护齿的意外的错位。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由较小的部件即压缩螺旋弹簧739实现上述螺合量的变化的抑制,因此能够在不使护齿大型化的情况下抑制上颌护齿110与下颌护齿120的错位,不易加大使用者的不适感。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通过内部件730的外螺纹737与套筒720所具有的主体部725的内螺纹727的螺合,无级地改变并限制内部件730相对于套筒720插入的深度,因此能够更为适宜地根据使用者的个人差异设定下颌护齿120的前进量。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在将内部件730安装于下颌护齿120,且将外部件710安装于上颌护齿110的状态下,将螺纹转动件插进通孔714并使套筒720旋转,来调整内部件730的外螺纹737与套筒720所具有的主体部725的内螺纹727的螺合量,从而能够调整内部件730相对于套筒720插入的深度,因此下颌护齿120的前进量的设定是容易的。
[第六实施方式]
本发明的第六实施方式的护齿中,构成齿科连结部件的内部件所具有的插入部的形态不同,除此以外,具有与第五实施方式的齿科连结部件及护齿相同的结构。因此,以下,针对齿科连结部件的结构中的、与第五实施方式不同的结构进行说明,省略对相同结构的说明。
图8B是示意性地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内部件830的结构的、从侧面观察时的剖面图。
在本实施方式中,插入部835具有:根底部835a、前端部835b及配置于插入部835的中间部的作为弹性部的压缩螺旋弹簧839,根底部835a与前端部835b通过压缩螺旋弹簧839连接。
另一方面,在本实施方式中,根底部835a在前端侧端部具有突出地形成的突出部(未图示)。另外,前端部835b在根底侧端部具有突出地形成的突出部(未图示)。
压缩螺旋弹簧839是大致圆筒状的螺旋弹簧。将根底部835a在其前端侧端部所具有的突出部从螺旋弹簧的一端侧,插入上述圆筒状的螺旋弹簧的内部,并且将前端部835b在其根底侧端部所具有的突出部从螺旋弹簧的另一端侧,插入上述圆筒状的螺旋弹簧的内部,由此,压缩螺旋弹簧839将根底部835a与前端部835b连结。
本实施方式中也同样地,在将上述根底部835a与前端部835b连结的状态下,插入部835插入至套筒720的主体部725所具有的插入孔724时,压缩螺旋弹簧839以使前端部835b更接近根底部835a的方式,使插入部835收缩。这时,压缩螺旋弹簧839通过因上述收缩而产生的推斥力,对根底部835a及前端部835b向相互分离的方向施力,使根底部835a所具有的螺牙837a及前端部835b所具有的螺牙837b,分别相对于套筒720的主体部725所具有的螺牙727抵接。由此,压缩螺旋弹簧839增大内部件830的插入部835所具有的螺牙837a及螺牙837b与套筒720的主体部725所具有的螺牙727之间的接触面积,从而进一步增大套筒720(螺牙727)相对于内部件830(螺牙837a及螺牙837b)旋转时所需的扭矩。这样,压缩螺旋弹簧839能够抑制在插入部835插入至插入孔724后的、内部件830(螺牙837a及螺牙837b)相对于套筒720(螺牙727)的意外的旋转,能够抑制由于护齿100的装戴过程中的振动等而使套筒720相对于内部件830旋转所导致的、上颌护齿110与下颌护齿120的意外的错位。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也可以是,使压缩螺旋弹簧839也作为与套筒720的主体部725在插入孔724的内表面所具有的螺牙727抵接而螺合的外螺纹发挥作用。这时,也可以是,通过将压缩螺旋弹簧839的簧圈间的螺距宽度设为与螺牙837a及837b的牙间的螺距宽度不同的螺距宽度,来将压缩螺旋弹簧839螺合于螺牙727而旋转时所需的扭矩设为与螺牙837a及837b螺合于螺牙727而旋转时所需的扭矩大小不同的扭矩。由此,进一步增大插入部835相对于主体部725旋转时所需的扭矩,从而能够抑制由于护齿100的装戴过程中的振动等而使螺牙837a及螺牙837b相对于螺牙727旋转所导致的、上颌护齿110与下颌护齿120的意外的错位。
根据本实施方式,通过使用比第五实施方式更大的压缩螺旋弹簧,能够进一步增大插入部835收缩时的推斥力,从而进一步增大内部件830的插入部835所具有的螺牙837a及螺牙837b与套筒720的主体部725所具有的螺牙727之间的接触压力。因此,压缩螺旋弹簧839能够更有效地抑制由于护齿100的装戴过程中的振动等而使套筒720相对于内部件830旋转所导致的、上颌护齿110与下颌护齿120的意外的错位。
[第七实施方式]
本发明的第七实施方式的护齿中,构成齿科连结部件的内部件所具有的插入部的形态不同,除此以外,具有与第五实施方式的齿科连结部件及护齿相同的结构。因此,以下,针对齿科连结部件的结构中的、与第五实施方式不同的结构进行说明,省略对相同的结构的说明。
图8C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内部件930的结构的、从侧面观察时的剖面图。
在本实施方式中,插入部935具有:根底部935a、以及配置于插入部935的前端的作为弹性部的压缩螺旋弹簧939。
根底部935a是插入部935中的、在插入部935插入于主体部725的插入孔724中时配置于插入孔724的插入侧端部侧的部件。根底部935a在前端侧区域的、沿着轴向的外表面上具有螺牙937。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插入部935插入至套筒720的主体部725所具有的插入孔724时,压缩螺旋弹簧939与套筒720的主体部725所具有的插入孔724的底(扩径部726的插入侧端部)抵接而收缩。这时,压缩螺旋弹簧939通过因上述收缩而产生的推斥力,对根底部935a向从压缩螺旋弹簧939分离的方向施力,使根底部935a所具有的螺牙937相对于套筒720的主体部725所具有的螺牙727抵接。由此,压缩螺旋弹簧939增大内部件930的插入部935所具有的螺牙937与套筒720的主体部725所具有的螺牙727之间的接触面积,从而进一步增大套筒720(螺牙727)相对于内部件930(螺牙937)旋转时所需的扭矩。这样,压缩螺旋弹簧939能够抑制在插入部935插入至插入孔724后的、内部件930(螺牙937)相对于套筒720(螺牙727)的意外的旋转,能够抑制由于护齿100的装戴过程中的振动等而使套筒720相对于内部件930旋转所导致的、上颌护齿110与下颌护齿120的意外的错位。
在本实施方式中,也可以是,使压缩螺旋弹簧939也作为与套筒720的主体部725在插入孔724的内表面所具有的螺牙727抵接而螺合的外螺纹发挥作用。这时,也可以是,通过将压缩螺旋弹簧939的簧圈间的螺距宽度设为与螺牙937的牙间的螺距宽度不同的螺距宽度,来将压缩螺旋弹簧939螺合于螺牙727而旋转时所需的扭矩设为与螺牙937螺合于螺牙727而旋转时所需的扭矩大小不同的扭矩。由此,进一步增大插入部935相对于主体部725旋转时所需的扭矩,从而能够抑制由于护齿100的装戴过程中的振动等而使螺牙937相对于螺牙727旋转所导致的、上颌护齿110与下颌护齿120的意外的错位。
另外,本实施方式中也同样地,通过使用比第五实施方式更大的压缩螺旋弹簧,还能够进一步增大插入部935收缩时的推斥力,从而进一步增大内部件930的插入部935所具有的螺牙937与套筒720的主体部725所具有的螺牙727之间的接触压力。因此,压缩螺旋弹簧939能够更有效地抑制由于护齿100的装戴过程中的振动等而使套筒720相对于内部件930旋转所导致的、上颌护齿110与下颌护齿120的意外的错位。
[第八实施方式]
本发明的第八实施方式的护齿中,构成齿科连结部件的内部件所具有的插入部的形态不同,除此以外,具有与第五实施方式的齿科连结部件及护齿相同的结构。因此,以下,针对齿科连结部件的结构中的、与第五实施方式不同的结构进行说明,省略对相同的结构的说明。
图9A、图9B及图9C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内部件1030的结构的、从侧面观察时的剖面图。
在本实施方式中,插入部1035具有:根底部1035a、前端部1035b、以及配置于插入部1035的中间部的作为弹性部的伸缩部1039,根底部1035a与前端部1035b通过伸缩部1039连接。
伸缩部1039被成型为,能够通过插入部1035的一部分在插入部的轴向上伸缩而弹性变形的形状。伸缩部1039例如只要是由比内部件1030细的板状或柱状的连接部件非直线地将根底部1035a与前端部1035b连接的形状即可。具体而言,伸缩部1039a可以是如图9A所示的、将沿着内部件1030的轴向相互平行地配置的多个直线状的平行部,利用与它们不平行的连结部连结而成的形状。另外,伸缩部1039b也可以是如图9B所示的、具有沿着内部件1030的轴向平行地配置的两个弯曲的平行部的形状。另外,伸缩部1039c也可以是如图9C所示的、将相对于内部件1030的轴向倾斜的倾斜部组合而成的形状。
在本实施方式中,伸缩部1039是与上述根底部1035a及前端部1035b成为一体的一个部件。在插入部1035插入至套筒720的主体部725所具有的插入孔724时,在螺牙1037b(外螺纹)插入至内螺纹727之后,通过推压插入部,使得伸缩部1039以使前端部1035b更接近根底部1035a的方式收缩,从而将螺牙1037a(外螺纹)插入。这时,伸缩部1039通过因上述收缩而产生的推斥力,对根底部1035a和前端部1035b向相互分离的方向施力,使根底部1035a所具有的螺牙1037a及前端部1035b所具有的螺牙1037b分别相对于套筒720的主体部725所具有的螺牙727抵接。由此,伸缩部1039增大内部件1030的插入部1035所具有的螺牙1037与套筒720的主体部725所具有的螺牙727之间的接触面积,进一步增大套筒720(螺牙727)相对于内部件1030(螺牙1037)旋转时所需的扭矩。这样,伸缩部1039能够抑制在插入部1035插入至插入孔724后的、内部件1030(螺牙1037)相对于套筒720(螺牙727)的意外的旋转,能够抑制由于护齿100的装戴过程中的振动等而使套筒720相对于内部件1030旋转所导致的、上颌护齿110与下颌护齿120的意外的错位。
另外,伸缩部1039具有如下形状:从插入部1035的轴到伸缩部1039的外周部为止的最大距离比根底部1035a的直径小。由此,在插入部1035向套筒720的主体部725插入时,伸缩部1039不会抵接主体部725所具有的螺牙727,因而插入部1035向主体部725的插入较为容易。
[第三方面的齿科连结部件的其他实施方式]
此外,上述的各实施方式分别表示第三方面的齿科连结部件的一例,第三方面的齿科连结部件不限于上述的各实施方式,毋庸置疑,在不脱离本发明思想的范围内,也可以有其他各种各样的各实施方式。
例如,在上述的各实施方式中,齿科连结部件以使内部件位于靠前方的位置而外部件位于靠后方的位置的方式,安装于护齿,但也可以是,齿科连结部件以使内部件位于靠后方的位置而外部件位于靠前方的位置的方式,安装于护齿。
另外,在上述的各实施方式中,将在内部件的插入部的外表面上所形成的螺牙与在套筒的主体部所具有的插入孔的内表面上所形成的螺牙螺合,来将内部件相对于套筒卡合,但也可以是,将在内部件的插入部的外表面上所形成的螺牙与在外部件的筒状部所具有的通孔的内表面上所形成的螺牙螺合,来将内部件相对于外部件卡合。这时,齿科连结部件不具有套筒,是由内部件及外部件构成的。
另外,在上述的各实施方式中,内部件的插入部在插入至套筒的主体部所具有的插入孔的内部的情况下,是通过压缩螺旋弹簧来进行伸缩的,但也可以通过橡胶状部件等具有弹性的其他部件来进行伸缩。
另外,在上述的各实施方式中,齿科连结部件设置于上颌护齿及下颌护齿的外侧面,但齿科连结部件也可以设置于上颌护齿及下颌护齿的内侧面。
另外,在上述的各实施方式中,内部件的插入部通过螺牙的螺合来进行位置调整及定位,但也可以不是通过螺纹的螺合来进行定位,而是构成为,使配置于插入部的外周面上的盘式弹簧等弹性部件与形成于套筒的内周面上的突起卡合来进行定位。
另外,在上述的各实施方式中,外部件所具有的小径部及相反侧小径部与套筒所具有的扩径部,是通过由扩径部与小径部或相反侧小径部抵接,来抑止套筒的进一步滑动的,但扩径部也可以不与小径部或相反侧小径部抵接,例如也可以配置磁体,利用磁力等来非接触地抑止内部件的滑动。
另外,在上述的各实施方式中,小径部设置于外部件所具有的筒状部的端部,但小径部无需配置在筒状部的端部,可以配置于任意的位置。
本申请是主张基于2018年6月1日提出的日本申请号2018-106212号、2018年6月1日提出的日本申请号2018-106213号、2018年6月21日提出的日本申请号2018-117670号、以及2018年12月28日提出的日本申请号2018-247212号的优先权的申请,该申请的说明书、权利要求书及附图中记载的内容引用于本申请。
工业实用性
根据本发明的齿科连结部件,能够调整装戴着具备该齿科连结部件的护齿的使用者的下颌的位置,并限制下颌向后方的位移。另外,与以往相比,本发明的齿科连结部件中,下颌护齿的前进量的调整是容易的。因此,除了利用具备本发明的齿科连结部件的护齿进行的、睡眠呼吸暂停综合症的预防及治疗以外,本发明的齿科连结部件还能够用于颞下颌关节炎的预防及治疗、以及磨牙的抑制等。
附图标记说明
100 护齿
110 上颌护齿
112 齿列压膜部
114 上颌护齿主体部
116 侧面
120 下颌护齿
122 齿列压膜部
124 下颌护齿主体部
126 侧面
130 上保持部
132 上轴体
134 上凸缘部
140 下保持部
142 下轴体
144 下凸缘部
200、300、400 齿科连结部件
210、310、410 外部件
212、312、412 上安装部
214、314、414 通孔
215、315、415 筒状部
216、316 小径部
217、317 内螺纹部
230、330、430 内部件
232、332、432 下安装部
235、335、435 插入部
236、336、436 突起部
238、438 前端
240、340、440 止挡件
242、342、442 对置部
244、344、444 外螺纹部
246、346、446 头部
320、420 套筒
324、424 插入孔
325、425 主体部
326 扩径部
329 前端
418 相反侧小径部
419 狭缝
426 扩径部
427 内螺纹部
428 小径部
429 突起
600 齿科连结部件
610 外部件
612 上安装部
614 通孔
615 筒状部
616 小径部
620 套筒
625 主体部
626a、626b 扩径部
627 螺牙
628 螺丝槽
630 内部件
632 下安装部
635 插入部
637 螺牙
700 齿科连结部件
710 外部件
712 上安装部
714 通孔
715 筒状部
716 小径部
718 相反侧小径部
720 套筒
724 插入孔
725 主体部
726 扩径部
727 螺牙
728 螺丝槽
730、830、930 内部件
732 下安装部
735、835、935、1035 插入部
735a、835a、935a、1035a 根底部
735b、835b、1035b 前端部
737、737a、737b、837a、837b、937a、937b、1037a、1037b 螺牙
739、839、939 压缩螺旋弹簧
1039a、1039b、1039c 伸缩部

Claims (15)

1.一种齿科连结部件,其安装于上颌护齿及下颌护齿并连结所述上颌护齿与所述下颌护齿,限制闭口时或开口时的所述下颌护齿向后方的位移,该齿科连结部件的特征在于,具有:
外部件,具有筒状部,该筒状部是具有通孔的筒状部件,该外部件安装于所述上颌护齿及所述下颌护齿中的一方的护齿;
内部件,具有插入至所述筒状部的内部并可滑动地被保持于所述外部件的杆状的插入部,该内部件安装于所述上颌护齿及所述下颌护齿中的另一方的护齿;以及
止挡件,以能够进行位置调整的方式配置于所述筒状部的内部,通过沿着所述筒状部的轴向被定位,来限制所述插入部在所述筒状部的内部的滑动幅度。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齿科连结部件,其中,
所述外部件在所述筒状部的内部具有内螺纹部,
所述止挡件具有与所述内螺纹部螺合的外螺纹部,所述止挡件通过与所述内螺纹部螺合的所述外螺纹部的旋转,从而沿着所述外部件的轴向被定位。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齿科连结部件,其中,
具有可滑动地插入至所述筒状部的内部的筒状的套筒,
所述内部件的所述插入部可滑动地插入至所述套筒的内部从而被保持于所述外部件,
所述止挡件在所述筒状部的内部被定位,以限制所述套筒在所述筒状部的内部的滑动幅度,从而限制所述插入部的滑动幅度。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齿科连结部件,其中,
具有可滑动地插入至所述筒状部的内部的筒状的套筒,
所述内部件的所述插入部可滑动地插入至所述套筒的内部从而被保持于所述外部件,
所述止挡件在所述套筒的内部被定位,以限制所述插入部在所述套筒的内部的滑动幅度。
5.一种齿科连结部件,其安装于上颌护齿及下颌护齿并连结所述上颌护齿与所述下颌护齿,限制闭口时或开口时的所述下颌护齿向后方的位移,该齿科连结部件的特征在于,具有:
外部件,具有筒状部,该筒状部是具有通孔的筒状部件,该外部件安装于所述上颌护齿及所述下颌护齿中的一方的护齿;
套筒,具有主体部,该主体部是具有在内表面形成有内螺纹的插入孔的筒状部件,该套筒可滑动地插入至所述筒状部所具有的所述通孔的内部;以及
内部件,具有杆状的插入部,该杆状的插入部上形成有与所述内螺纹螺合的外螺纹,且该杆状的插入部通过所述外螺纹与所述内螺纹的螺合而被保持于所述套筒,该内部件安装于所述上颌护齿及所述下颌护齿中的另一方的护齿,
所述筒状部具有减小了所述通孔的直径而成的小径部,
所述套筒具有前后一对的扩径部,该前后一对的扩径部均具有比所述小径部大的直径,在所述套筒插入至所述筒状部的内部时,所述一对的扩径部中的一方的扩径部配置于比所述小径部更靠内部侧的位置,所述一对的扩径部中的另一方的扩径部配置于比所述小径部更靠外部侧的位置。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齿科连结部件,其中,
所述套筒可旋转地插入至所述筒状部所具有的所述通孔的内部。
7.如权利要求5或6所述的齿科连结部件,其中,
所述套筒的所述另一方的所述扩径部具有比所述筒状部所具有的所述通孔的直径大的直径。
8.一种齿科连结部件,其安装于上颌护齿及下颌护齿并连结所述上颌护齿与所述下颌护齿,限制闭口时或开口时的所述下颌护齿向后方的位移,该齿科连结部件的特征在于,具有:
外部件,具有筒状部,该筒状部是具有通孔的筒状部件且在内部配置有内螺纹,该外部件安装于所述上颌护齿及所述下颌护齿中的一方的护齿;以及
内部件,具有杆状的插入部,该杆状的插入部上形成有与所述内螺纹螺合的外螺纹,且该杆状的插入部通过所述外螺纹与所述内螺纹的螺合而被保持于所述外部件,所述内部件安装于所述上颌护齿及所述下颌护齿中的另一方的护齿,
所述插入部具有弹性部,该弹性部使插入至所述筒状部的内部的所述插入部在所述筒状部的轴向上伸缩。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齿科连结部件,其中,
所述弹性部配置于连接所述杆状的插入部的根底部与前端部的位置,
在所述插入部插入至所述筒状部的内部时,所述弹性部以使所述前端部向所述根底部侧位移的方式,使所述插入部伸缩。
10.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齿科连结部件,其中,
所述弹性部是与所述内螺纹螺合且具有与所述外螺纹不同的螺距宽度的压缩弹簧部件。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齿科连结部件,其中,
所述弹性部配置于所述插入部的前端。
12.如权利要求8~10中任意一项所述的齿科连结部件,其中,
所述弹性部配置于所述插入部的中间部。
13.如权利要求8或9所述的齿科连结部件,其中,
所述弹性部是与所述内部件成为一体的一个部件。
14.如权利要求8~13中任意一项所述的齿科连结部件,其中,
具有套筒,该套筒具有主体部,该主体部是具有在内表面形成有内螺纹的插入孔的筒状部件,该套筒可滑动地插入至所述筒状部的内部,
所述内螺纹形成于所述插入孔的内表面。
15.一种护齿,其具有:
上颌护齿及下颌护齿;以及
权利要求1~14中任意一项所述的齿科连结部件,以左右一对的方式安装于所述上颌护齿及所述下颌护齿的侧面,并连结所述上颌护齿与所述下颌护齿。
CN201980032125.3A 2018-06-01 2019-03-20 齿科连结部件及护齿 Pending CN112118803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9)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8-106212 2018-06-01
JP2018-106213 2018-06-01
JP2018106213A JP2019208736A (ja) 2018-06-01 2018-06-01 歯科連結部材およびマウスピース
JP2018106212A JP2019208735A (ja) 2018-06-01 2018-06-01 歯科連結部材およびマウスピース
JP2018-117670 2018-06-21
JP2018117670 2018-06-21
JP2018247212A JP2020000829A (ja) 2018-06-21 2018-12-28 歯科連結部材およびマウスピース
JP2018-247212 2018-12-28
PCT/JP2019/011819 WO2019230152A1 (ja) 2018-06-01 2019-03-20 歯科連結部材およびマウスピース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118803A true CN112118803A (zh) 2020-12-22

Family

ID=7379922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80032125.3A Pending CN112118803A (zh) 2018-06-01 2019-03-20 齿科连结部件及护齿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US (1) US20210212801A1 (zh)
CN (1) CN112118803A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224592A (zh) * 2021-12-09 2022-03-25 四川大学 一种带有智能化自动调节的下颌前移阻鼾器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879157A (en) * 1996-11-09 1999-03-09 Scheu Dental Herbst mechanism
CN101264038A (zh) * 2007-03-16 2008-09-17 洪利杓 打鼾及睡眠呼吸暂停综合症矫正器
US20140224257A1 (en) * 2013-02-12 2014-08-14 Mark Abramson Adjustable telescopic hinge system for relative positioning of the upper and lower jaw
US20140326253A1 (en) * 2013-05-03 2014-11-06 Resmed Sas Mandibular repositioning device
WO2016112891A1 (de) * 2015-01-12 2016-07-21 Yildiz, Fahri Zweiteilige unterkieferprotrusionsschiene
WO2018016258A1 (ja) * 2016-07-19 2018-01-25 三井化学株式会社 連結部材、及び連結部材を備えるマウスピース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879157A (en) * 1996-11-09 1999-03-09 Scheu Dental Herbst mechanism
CN101264038A (zh) * 2007-03-16 2008-09-17 洪利杓 打鼾及睡眠呼吸暂停综合症矫正器
US20140224257A1 (en) * 2013-02-12 2014-08-14 Mark Abramson Adjustable telescopic hinge system for relative positioning of the upper and lower jaw
US20140326253A1 (en) * 2013-05-03 2014-11-06 Resmed Sas Mandibular repositioning device
WO2016112891A1 (de) * 2015-01-12 2016-07-21 Yildiz, Fahri Zweiteilige unterkieferprotrusionsschiene
WO2018016258A1 (ja) * 2016-07-19 2018-01-25 三井化学株式会社 連結部材、及び連結部材を備えるマウスピース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224592A (zh) * 2021-12-09 2022-03-25 四川大学 一种带有智能化自动调节的下颌前移阻鼾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210212801A1 (en) 2021-07-1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9069286B (zh) 连结部件以及具备连结部件的牙套
CN110087590B (zh) 护齿
JP7211581B2 (ja) マウスピース
KR102095618B1 (ko) 클래스 ii 및 클래스 iii 교정을 위한 치과 교정술 힘 모듈
CN109843227B (zh) 牙科用连结部件、护齿及齿列矫正器具
US7383603B2 (en) Flexible neck toothbrush
US8439044B2 (en) Dental appliance for minimizing effects of bruxism
WO2006099213A2 (en) Multifunctional mouthpiece system
AU2019278071B2 (en) Dental coupling member and oral appliance
US20110229847A1 (en) Dental appliance with prop member and saliva ejector
US20170000586A1 (en) Bite Block Lip Protector
CN112118803A (zh) 齿科连结部件及护齿
CN114364352A (zh) 护齿
US20090061377A1 (en) Prefabricated adjustable implant-based tooth movement device
JP2015525593A (ja) 口腔内保護具
US11877907B2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treating malocclusions and teeth alignment
JP2019208735A (ja) 歯科連結部材およびマウスピース
JP2020000829A (ja) 歯科連結部材およびマウスピース
JP2019208736A (ja) 歯科連結部材およびマウスピース
US20200289309A1 (en) Oral appliance
US20160074207A1 (en) Oral appliance
US20160100914A1 (en) Dental repositioning device
JP2019166285A (ja) マウスピースおよびマウスピース部材
US10413704B2 (en) Mechanism for controlling unintentional movement of components
TWI824408B (zh) 拔牙用具套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201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