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9069286B - 连结部件以及具备连结部件的牙套 - Google Patents

连结部件以及具备连结部件的牙套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9069286B
CN109069286B CN201780022614.1A CN201780022614A CN109069286B CN 109069286 B CN109069286 B CN 109069286B CN 201780022614 A CN201780022614 A CN 201780022614A CN 109069286 B CN109069286 B CN 109069286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ttachment
sleeve
engaging member
axial
small ho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80022614.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9069286A (zh
Inventor
永井秀幸
雪田崇史
山本真纪
土谷稳史
瓦利德·拉德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tsui Chemicals Inc
Original Assignee
Mitsui Chemicals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tsui Chemicals Inc filed Critical Mitsui Chemicals Inc
Priority to CN202110310570.0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3057748A/zh
Publication of CN10906928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06928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906928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069286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CDENTISTRY; APPARATUS OR METHODS FOR ORAL OR DENTAL HYGIENE
    • A61C7/00Orthodontics, i.e. obtaining or maintaining the desired position of teeth, e.g. by straightening, evening, regulating, separating, or by correcting malocclusions
    • A61C7/36Devices acting between upper and lower teeth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CDENTISTRY; APPARATUS OR METHODS FOR ORAL OR DENTAL HYGIENE
    • A61C7/00Orthodontics, i.e. obtaining or maintaining the desired position of teeth, e.g. by straightening, evening, regulating, separating, or by correcting malocclusions
    • A61C7/08Mouthpiece-type retainers or positioners, e.g. for both the lower and upper arch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FFILTERS IMPLANTABLE INTO BLOOD VESSELS; PROSTHESES; DEVICES PROVIDING PATENCY TO, OR PREVENTING COLLAPSING OF, TUBULAR STRUCTURES OF THE BODY, e.g. STENTS; ORTHOPAEDIC, NURSING OR CONTRACEPTIVE DEVICES; FOMENTATION; TREATMENT OR PROTECTION OF EYES OR EARS; BANDAGES, DRESSINGS OR ABSORBENT PADS; FIRST-AID KITS
    • A61F5/00Orthopaedic methods or devices for non-surgical treatment of bones or joints; Nursing devices; Anti-rape devices
    • A61F5/56Devices for preventing snoring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FFILTERS IMPLANTABLE INTO BLOOD VESSELS; PROSTHESES; DEVICES PROVIDING PATENCY TO, OR PREVENTING COLLAPSING OF, TUBULAR STRUCTURES OF THE BODY, e.g. STENTS; ORTHOPAEDIC, NURSING OR CONTRACEPTIVE DEVICES; FOMENTATION; TREATMENT OR PROTECTION OF EYES OR EARS; BANDAGES, DRESSINGS OR ABSORBENT PADS; FIRST-AID KITS
    • A61F5/00Orthopaedic methods or devices for non-surgical treatment of bones or joints; Nursing devices; Anti-rape devices
    • A61F5/56Devices for preventing snoring
    • A61F5/566Intra-oral device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MDEVICES FOR INTRODUCING MEDIA INTO, OR ONTO, THE BODY; DEVICES FOR TRANSDUCING BODY MEDIA OR FOR TAKING MEDIA FROM THE BODY; DEVICES FOR PRODUCING OR ENDING SLEEP OR STUPOR
    • A61M16/00Devices for influencing the respiratory system of patients by gas treatment, e.g. mouth-to-mouth respiration; Tracheal tubes
    • A61M16/06Respiratory or anaesthetic masks

Landscapes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Animal Behavior & Ethology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Public Health (AREA)
  • Veterinary Medicine (AREA)
  • Oral & Maxillofacial Surgery (AREA)
  • Dentistry (AREA)
  • Epidemiology (AREA)
  • Pulmonology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Biomedical Technology (AREA)
  • Heart & Thoracic Surgery (AREA)
  • Otolaryngology (AREA)
  • Nursing (AREA)
  • Orthopedic Medicine & Surgery (AREA)
  • Vascular Medicine (AREA)
  • Emergency Medicine (AREA)
  • Anesthesiology (AREA)
  • Hematology (AREA)
  • Orthopedics, Nursing, And Contraception (AREA)
  • Dental Prosthetics (AREA)

Abstract

连结部件具备:滑动部件,其轴向一端与设于第一附件的第一安装部连结,第一附件佩戴于上颌和下颌的一方;以及套筒,其轴向一端部与设于第二附件的第二安装部连结,第二附件佩戴于上颌和下颌的另一方,套筒供滑动部件能够滑动地插入,并且在轴向两端部之间形成有限制滑动部件在轴向的两个方向的滑动的限制部。

Description

连结部件以及具备连结部件的牙套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连结部件以及具备该连结部件的牙套。
背景技术
现今,在睡眠呼吸暂停综合症、颞下颌关节等的治疗中,使用医疗用的牙套。作为该牙套,在例如专利文献1中公开一种齿科用具,其具备连接于上颌用具和下颌用具的连接部件、安装于连接部件且调整上颌用具与下颌用具的相对位置的伸缩套筒和伸缩杆、以及调整伸缩杆的长度的螺母。
并且,例如在专利文献2中公开一种齿科用具,其具备套在上颌齿列上的上颌用具、套在下颌齿列上的下颌用具、以及将上颌用具与下颌用具连接的咬合系统。
专利文献1:德国专利申请公开第202012005525号说明书
专利文献2:美国专利申请公开第2007/0224567号说明书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在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齿科用具中,调整伸缩杆的长度的螺母在使伸缩杆最短时也作为与连接部件抵接的限位器来使用。但是,在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齿科用具中,由于在外侧设有作为不同部件的螺母,所以齿科用具变得大型。
并且,在专利文献2所公开的齿科用具中,咬合系统利用紧固金属件而固定于上颌用具以及下颌用具。因此,为了分离上颌用具和下颌用具,需要使用专用的夹具等来破坏紧固金属件等将其拆下,在想要仅更换下颌用具的情况等下花费时间以及劳力。
因此,本公开的第一方案的目的在于,提供具备小型的连结部件以及具备该连结部件的牙套。
并且,本公开的第二方案的目的在于,提供能够容易分离所连结的上颌用附件与下颌用附件的牙套。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
作为本公开的第一方案,可举出以下的实施方案<1>~<10>。
作为本公开的第二方案,可举出以下的实施方案<11>~<16>。
<1>一种连结部件,具备:滑动部件,其轴向一端部与设于第一附件的第一安装部连结,第一附件佩戴于上颌和下颌的一方;以及套筒,其轴向一端部与设于第二附件的第二安装部连结,第二附件佩戴于上颌和下颌的另一方,套筒供滑动部件能够滑动地插入,并且在轴向两端部之间形成有限制滑动部件在轴向的两个方向的滑动的限制部。
根据上述<1>的结构,通过使滑动部件在套筒内滑动,能够使连结部件追随第一附件以及第二附件的动作。此时,连结部件的滑动部件被形成于套筒的轴向两端部之间的限制部限制在轴向的两个方向的滑动。
此处,由于滑动部件设置在套筒内,所以与在套筒的外部设置螺母之类的卡合部件的结构比较,能够使连结部件变得小型。此外,在本公开中,“轴向两端部之间”是指套筒的轴向一端面至轴向另一端面之间、即比套筒的轴向两端面更靠轴向内侧。
<2>根据<1>所述的连结部件,第一安装部突出形成于第一附件的外壁面,第二安装部突出形成于第二附件的外壁面,滑动部件由杆和筒状的卡合部件构成,该杆的轴向一端部连结于第一安装部且在轴向另一端部形成有螺纹结合部,该筒状的卡合部件在轴向一端部的内周面形成有与杆的螺纹结合部螺纹结合的被螺纹结合部。
根据上述<2>的结构,通过调整杆的螺纹结合部与卡合部件的被螺纹结合部的螺纹结合量,能够调整连结部件的长度来调整第一附件与第二附件的相对位置。并且,通过使卡合部件在套筒内滑动,能够使连结部件追随第一附件以及第二附件的动作。
<3>根据<2>所述的连结部件,限制部是沿轴向形成于套筒的外周面的狭缝,并在卡合部件的轴向另一端部的外周面形成有向狭缝内插入的突起。
根据上述<3>的结构,通过使形成于卡合部件的外周面的突起与形成于套筒的外周面的狭缝的两端部抵接,来限制卡合部件的滑动。此时,由于卡合部件的突起在套筒的狭缝内移动,所以能够抑制卡合部件相对于套筒绕轴旋转,并且能够使连结部件追随第一附件以及第二附件的动作。
<4>根据<3>所述的连结部件,一对狭缝形成于套筒的外周面的对置的位置。
根据上述<4>的结构,在套筒的外周面的对置的位置分别形成有供卡合部件的突起插入的狭缝。因此,能够更加抑制卡合部件相对于套筒绕轴旋转。
<5>根据<2>所述的连结部件,限制部是设于套筒的内部的一对限位器,并在套筒的一对限位器之间插入有卡合部件。
根据上述<5>的结构,由于在设于套筒的内部的一对限位器间插入有卡合部件,所以利用限位器来限制卡合部件在轴向的两个方向的滑动。此外,由于限位器设于套筒的内部,所以与在套筒的外部设有限位器的结构比较,能够使连结部件变得小型。
<6>根据<2>所述的连结部件,限制部是形成于套筒的内周面的缩径部,并在卡合部件形成有与缩径部抵接的扩径部。
根据上述<6>的结构,在套筒的内周面形成有缩径部,并在卡合部件形成有扩径部。因此,通过使卡合部件的扩径部抵接于套筒的缩径部,来限制卡合部件在轴向的两个方向的滑动。此外,由于卡合部件的扩径部在套筒内抵接于缩径部,所以与卡合部件的扩径部在套筒外抵接于套筒的结构比较,能够使连结部件变得小型。
<7>根据<2>、<5>、<6>任一项中所述的连结部件,卡合部件能够绕轴旋转,通过使卡合部件绕轴旋转,能够调整杆的螺纹结合部相对于卡合部件的被螺纹结合部的螺纹结合量。
根据上述<7>的结构,通过使卡合部件绕轴旋转,能够不使杆绕轴旋转地调整杆的螺纹结合部相对于卡合部件的被螺纹结合部的螺纹结合量。因此,在杆的轴向一端部连结于第一安装部的状态下,能够调整连结部件的长度。
<8>根据<2>、<5>~<7>任一项中所述的连结部件,套筒的轴向一端部敞开,并在卡合部件的轴向另一端部形成有供夹具插入的插入空间。
根据上述<8>的结构,通过从套筒的轴向一端部向卡合部件的插入空间插入夹具,并使夹具绕轴旋转,能够使卡合部件绕轴旋转。由此,能够不使杆绕轴旋转地调整杆相对于卡合部件的位置,从而在杆连结于第一附件的第一安装部的状态下,能够调整连结部件的长度。
<9>根据<2>~<8>任一项中所述的连结部件,杆的螺纹结合部是形成有刻度的外螺纹部,卡合部件的被螺纹结合部是内螺纹部,在卡合部件的轴向一端部的外周面形成有开口。
根据上述<9>的结构,通过调整杆的外螺纹部与卡合部件的内螺纹部的螺纹结合量,能够调整连结部件的长度。此处,由于在杆形成有刻度,并在卡合部件的轴向一端部的外周面形成有开口,所以通过从卡合部件的开口目视观察刻度,能够目视观察来确认外螺纹部与内螺纹部的螺纹结合量。
<10>一种牙套,具备:作为第一附件的下颌用附件;作为第二附件的上颌用附件;从下颌用附件的外壁面突出的第一安装部;从上颌用附件的外壁面突出的第二安装部;以及<1>~<9>任一项中所述的连结部件。
根据上述<10>的结构,牙套具备<1>~<9>任一项中所述的连结部件、即利用形成于套筒的轴向两端部之间的限制部来限制插入在套筒内的卡合部件的滑动的连结部件。因此,与具备在套筒的外部设有螺母之类的卡合部件的连结部件的结构比较,能够使牙套变得小型。
<11>一种牙套,具备:上颌用附件,其佩戴于上颌;下颌用附件,其佩戴于下颌;上安装部,其设于上颌用附件;下安装部,其设于下颌用附件;以及连结部件,其安装于上安装部和下安装部,在上颌用附件以及下颌用附件佩戴于上颌以及下颌的佩戴状态下的安装角度时,抑制相对于上安装部以及下安装部装卸,并在上颌用附件以及下颌用附件未佩戴于上颌以及下颌的非佩戴状态下的安装角度时,能够相对于上安装部和下安装部的至少一方装卸。
根据上述<11>的结构,由于在上颌用附件以及下颌用附件未佩戴于上颌以及下颌的非佩戴状态下的安装角度时,连结部件能够相对于上安装部和下安装部的至少一方装卸,所以能够容易分离上颌用附件与下颌用附件。
另一方面,由于在上颌用附件以及下颌用附件佩戴于上颌以及下颌的佩戴状态下的安装角度时,抑制至连结部件基本无法相对于上安装部以及下安装部装卸的程度,所以能够维持上颌用附件与下颌用附件的连结状态。
<12>根据<11>所述的牙套,上安装部突出形成于上颌用附件的外壁面,下安装部突出形成于下颌用附件的外壁面。
根据上述<12>的结构,由于上安装部以及下安装部分别突出形成于上颌用附件以及下颌用附件的外壁面,所以容易在上安装部以及下安装部安装连结部件。并且,与上安装部以及下安装部设于上颌用附件以及下颌用附件的内壁面等的结构比较,在连结部件安装于上安装部以及下安装部时,能够抑制舌头的动作被连结部件阻碍的情况。
<13>根据<11>或者<12>所述的牙套,上安装部和下安装部的至少一方具备轴部,该轴部在前端附近设有具有长轴以及短轴的凸缘部,连结部件具有小孔部,该小孔部与凸缘部卡合,且长径比凸缘部的长轴长度长,短径比凸缘部的短轴长度长且比凸缘部的长轴长度短。
根据上述<13>的结构,在上安装部和下安装部的至少一方设有具有长轴以及短轴的凸缘部,连结部件的小孔部的长径比凸缘部的长轴长度长,短径比凸缘部的短轴长度长且比凸缘部的长轴长度短。
因此,通过改变连结部件的相对于牙套的安装角度、即小孔部的相对于凸缘部的安装角度,能够进行连结部件的装卸或者抑制装卸。
<14>根据<13>所述的牙套,在凸缘部的长轴方向与小孔部的长径方向一致的情况下,小孔部能够使凸缘部通过。
根据上述<14>的结构,在凸缘部的长轴方向与小孔部的长径方向一致的情况下,小孔部能够使凸缘部通过。因此,在上颌用附件以及下颌用附件未佩戴于上颌以及下颌的非佩戴状态下,通过使小孔部的长径方向与凸缘部的长轴方向一致,能够从上安装部或者下安装部的凸缘部拆下连结部件的小孔部。
另一方面,在上颌用附件以及下颌用附件佩戴于上颌以及下颌的佩戴状态下,凸缘部的长轴方向与小孔部的长径方向保持不一致,从而基本无法从凸缘部拆下小孔部。因此,能够维持上颌用附件与下颌用附件的连结状态。
<15>根据<13>或者<14>所述的牙套,凸缘部呈小孔部的相似形。
根据上述<15>的结构,由于凸缘部呈小孔部的相似形,所以仅在凸缘部的角度与小孔部的角度大致一致的位置处,凸缘部能够通过小孔部。另一方面,在凸缘部的角度与小孔部的角度偏离的情况下,小孔部使凸缘部基本无法通过。
<16>根据<15>所述的牙套,凸缘部以及小孔部呈椭圆形状。
根据上述<16>的结构,使凸缘部以及小孔部呈椭圆形状。因此,不使凸缘部以及小孔部呈复杂的形状,就能够进行连结部件的装卸或者抑制装卸。
<17>根据<13>~<16>任一项中所述的牙套,小孔部的长径方向是连结部件的长度方向,凸缘部的长轴相对于上颌用附件的与下颌用附件对置的对置面、或者下颌用附件的与上颌用附件对置的对置面的角度为10度至60度的范围外。
根据上述<17>的结构,在上颌用附件以及下颌用附件佩戴于上颌以及下颌的佩戴状态下,连结部件安装于上安装部或者下安装部的安装角度(小孔部的长径的角度)约为10度~60度。因此,通过使凸缘部的长轴相对于上颌用附件或者下颌用附件的对置面的角度为10度~60度的范围外,从而能够在上颌用附件以及下颌用附件佩戴于上颌以及下颌的佩戴状态下防止小孔部从凸缘部脱落。
发明的效果如下。
根据第一方案,可提供小型的连结部件以及具备该连结部件的牙套。
根据第二方案,可提供能够容易分离所连结的上颌用附件与下颌用附件的牙套。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第一方案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牙套的主视图。
图2A是示出第一方案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牙套的连结部件的俯视图。
图2B是图2A中的B-B线剖视图。
图3A是示出第一方案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牙套的闭嘴时的状态的侧视图。
图3B是示出第一方案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牙套的张嘴时的状态的侧视图。
图3C是示出第一方案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牙套的连结部件的拆下时的状态的侧视图。
图4A是示出第一方案的第二实施方式的牙套的连结部件的剖视图。
图4B是示出第一方案的第三实施方式的牙套的连结部件的剖视图。
图5是示出第一方案的第四实施方式的牙套的连结部件的剖视图。
图6A是示出第一方案的第五实施方式的牙套的连结部件的主视图。
图6B是示出第一方案的第五实施方式的牙套的连结部件的俯视图。
图6C是图6A中的C-C线剖视图。
图6D是图6B中的D-D线剖视图。
图6E是示出图6D中的套筒的轴向下端部的局部放大图。
图6F是示出从杆侧观察第一方案的第五实施方式的牙套的连结部件的状态的侧视图。
图6G是示出从套筒侧观察第一方案的第五实施方式的牙套的连结部件的状态的侧视图。
图6H是示出第一方案的第五实施方式的牙套的连结部件的仰视图。
图7A是示出使第一方案的第五实施方式的牙套的连结部件伸长后的状态的主视图。
图7B是示出使第一方案的第五实施方式的牙套的连结部件伸长后的状态的俯视图。
图7C是图7A中的E-E线剖视图。
图7D是图7B中的F-F线剖视图。
图7E是示出使第一方案的第五实施方式的牙套的连结部件伸长后的状态的仰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说明书中,“里侧”是指佩戴牙套时的后齿(例如齿列4~8号)侧、即腭侧。并且,“左右”是指齿列的中心、即正面观察齿列1号时的左右侧。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公开的第一方案,以及第二方案的一个例子进行说明,本公开不限定于附图所示的方案。此外,各图中的部件的大小是示意性的,部件间的大小的相对关系不限定于此。
[第一方案]
本公开的第一方案的连结部件具备:滑动部件,其轴向一端部与设于第一附件的第一安装部连结,上述第一附件佩戴于上颌和下颌的一方;以及套筒,其轴向一端部与设于第二附件的第二安装部连结,上述第二附件佩戴于上颌和下颌的另一方,上述套筒供滑动部件能够滑动地插入,并且在轴向两端部之间形成有限制滑动部件在轴向的两个方向的滑动的限制部。
根据第一方案,由于在套筒内设有连结部件的滑动部件,所以与在套筒的外部设置螺母之类的卡合部件的结构比较,能够使连结部件变得小型。
<第一实施方式>
以下,使用图1~图3C对第一方案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牙套进行说明。
(牙套)
本实施方式的牙套10例如是用于减少或者防止打呼噜、磨牙、睡眠时的呼吸暂停等的睡眠呼吸暂停综合症用的牙套,如图1所示,具备佩戴于上颌齿列的上颌用附件(第二附件的一个例子)12、和佩戴于下颌齿列的下颌用附件(第一附件的一个例子)14。
上颌用附件12以及下颌用附件14例如由丙烯酸树脂构成,但也可以由弯曲弹性模量为2000MPa以上3000MPa以下的单一较硬的材料、组合有10MPa以上300MPa以下的较软的材料和1000MPa以上3000MPa以下的较硬材料的材料构成。
此外,上颌用附件12以及下颌用附件14也可以由抗拉强度为150N以上且小于2000N、尤其为150N以上500N以下的较软的材料构成,在该情况下,在佩戴牙套10时,能够提高上颌用附件12以及下颌用附件14对于牙齿的追随性。
此外,抗拉强度是指对使用Nissin标准模型制成的牙套(厚度3mm)的上颌用附件中的齿列6号开设φ1.5mm的孔,并在臼齿方向(即齿列的后方)上进行拉伸试验时发生破裂的强度。
作为抗拉强度为150N以上且小于2000N的材料,例如可举出烯烃系树脂、聚酯系树脂、聚氨酯系树脂、聚酰胺系树脂、丙烯酸系橡胶树脂,其中,优选烯烃系树脂。
烯烃系树脂是将烯烃均聚而成的聚合物、或者将烯烃与其它单体聚合而成的共聚物。作为烯烃,优选碳原子数为2~6的烯烃,例如可举出乙烯、丙烯、丁烯、甲基戊烯、己烯。作为其它单体,例如可举出乙酸乙烯酯。
作为烯烃系树脂,例如优选聚乙烯(PE)、聚乙烯系树脂、聚丙烯(PP)、聚丙烯系树脂、乙烯-乙酸乙烯酯共聚物(EVA),尤其优选聚乙烯(PE)、聚乙烯系树脂、聚丙烯(PP)、聚丙烯系树脂。
聚酯系树脂是多元羧酸(二羧酸)与多元醇((二醇)的缩聚物,具体可举出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并且,聚氨酯系树脂是具有异氰酸酯基的化合物与具有羟基的化合物的缩聚物,例如可举出热塑性聚氨酯(TPU)。
聚酰胺系树脂是大量单体通过酰胺键结合而成的聚合物,例如可举出尼龙、对系酰胺、间系酰胺。并且,丙烯酸系橡胶树脂是将丙烯酸系橡胶作为主成分的物质,例如可举出甲基丙烯酸甲酯与丙烯酸丁酯的嵌段共聚物。
作为抗拉强度为150N以上且小于2000N的材料,可以使用市售的材料,例如可以使用普瑞曼聚合物株式会社制的F327等作为聚丙烯树脂。
在上颌用附件12的从齿列的中心观察时的左右里侧(在本实施方式中为齿列6号~7号)的外壁面12A,以从外壁面12A突出的方式设有金属制的上安装部16(第二安装部的一个例子)。
另一方面,在下颌用附件14的从齿列的中心观察时的左右里侧(在本实施方式中为齿列3号~4号)的外壁面14A,以从外壁面14A突出的方式设有金属制的下安装部18(第一安装部的一个例子)。
上安装部16具备一端固定于上颌用附件12的外壁面12A的圆柱形状的轴部20、和设于轴部20的另一端(前端)的凸缘部22。此外,凸缘部22呈具有长轴以及短轴的椭圆形状。并且,如图3所示,凸缘部22的长轴相对于上颌用附件12的与下颌用附件14对置的对置面12B的角度约为90度。
同样,下安装部18具备轴部24、和设于轴部24的前端的椭圆形状的凸缘部26。并且,如图3所示,凸缘部26的长轴相对于下颌用附件14的与上颌用附件12对置的对置面14B的角度约为90度。此外,凸缘部22、26的长轴相对于对置面12B、14B的角度为10度~60度的范围外即可。
并且,在右侧的上安装部16和右侧的下安装部18、以及左侧的上安装部16和左侧的下安装部18,分别能够绕上安装部16、下安装部18的轴旋转地连结有金属制的连结部件28。连结部件28将上颌用附件12和下颌用附件14能够开闭地连结,并且相对于上颌用附件12以使下颌用附件14不向齿列里侧移动的方式进行定位。
在本实施方式的牙套10中,在从齿列的中心观察时,上安装部16比下安装部18更靠里侧(后齿侧)。即,牙套10是在佩戴时由连结部件28将下颌用附件14(下颌)向前推出的推(Push)型。
(连结部件)
如图2A以及图2B所示,连结部件28具备轴向两端部敞开的筒状的套筒30、能够滑动地设置在套筒30内的筒状的卡合部件32、以及卡合于卡合部件32的杆34。此外,由卡合部件32和杆34构成滑动部件。
在套筒30的外周面的轴向两端部之间,沿轴向形成有狭缝30A(限制部的一个例子)。并且,在套筒30的轴向上端部(图2A中的左端部)的从轴心偏移的位置,形成有与图1中的上安装部16的凸缘部22卡合的椭圆形状的上侧小孔部30B。
上侧小孔部30B呈长径方向是与连结部件28的长度方向(即套筒30的轴向)相同的方向、且大小比凸缘部22大一圈的凸缘部22的相似形。具体而言,上侧小孔部30B的长径的长度L1比图3B所示的凸缘部22的长轴长度R1长。
另一方面,上侧小孔部30B的短径的长度L2比图3B所示的凸缘部22的短轴长度R2长,且比凸缘部22的长轴长度R1短。因此,上侧小孔部30B仅在长径方向与凸缘部22的长轴的方向一致的位置处,能够相对于凸缘部22装卸。
在卡合部件32的轴向上端部(图2A中的左端部)的外周面,突出形成有突起32A。突起32A的直径比套筒30的狭缝30A的宽度小一圈,从而能够滑动地插入在狭缝30A内。并且,在卡合部件32的轴向下端部(图2B中的右端部)的内周面形成有内螺纹部32B,并在轴向下端部的外周面形成有开口32C。
在杆34的轴向上端部(图2A中的左端部)形成有与卡合部件32的内螺纹部32B螺纹结合的外螺纹部34A。在外螺纹部34A的一部分,沿轴向形成有非螺纹部36,并在非螺纹部36形成有刻度36A。
另一方面,在杆34的轴向下端部(图2A中的右端部),形成有与图1中的下安装部18的凸缘部26卡合的椭圆形状的下侧小孔部34B。作为一个例子,下侧小孔部34B形成在杆34的轴心上,长径方向是与连结部件28的长度方向(即杆34的轴向)相同的方向。
并且,与上侧小孔部30B相同,下侧小孔部34B的大小是比凸缘部26大一圈的凸缘部26的相似形。具体而言,下侧小孔部34B的长径的长度L1比图3B所示的凸缘部26的长轴长度R1长。
另外,下侧小孔部34B的短径的长度L2比图3B所示的凸缘部26的短轴长度R2长、且比凸缘部26的长轴长度R1短。因此,下侧小孔部34B仅在长径方向与凸缘部26的长轴的方向一致的位置处能够相对于凸缘部26装卸。
连结部件28使杆34绕轴旋转来调整外螺纹部34A与卡合部件32的内螺纹部32B的螺纹结合量,由此无级地调整长度。并且,卡合部件32在套筒30内滑动,由此连结部件28追随上颌用附件12以及下颌用附件14的动作。
此时,卡合部件32的突起32A抵接于套筒30的狭缝30A的两端部(图2A中的左右端部),由此限制卡合部件32的在轴向的两个方向的滑动。此外,由连结部件28在大约18mm~50mm之间调整上安装部16与下安装部18的距离(中心间距)。
(作用、效果)
如图1所示,通过上侧小孔部30B钩挂于轴部20,下侧小孔部34B钩挂于轴部24,从而牙套10在上颌用附件12与下颌用附件14利用连结部件28而连结的状态下佩戴于齿列。
此时,通过调整图2A以及图2B中的外螺纹部34A与内螺纹部32B的螺纹结合量,来以使下颌用附件14不会相对于上颌用附件12更靠齿列里侧的方式调整下颌用附件14的位置。此外,外螺纹部34A的螺纹结合量通过从卡合部件32的开口32C目视观察形成于杆34的非螺纹部36的刻度36A来确认。
在闭嘴时,如图3A所示,卡合部件32的突起32A抵接于套筒30的狭缝30A的上端部(图3A中的右端部),由此限制下颌用附件14的向齿列里侧(图3A中的右方)的移动。
并且,在闭嘴时,连结部件28的安装角度M、即上侧小孔部30B的长径相对于上颌用附件12的对置面12B的角度以及下侧小孔部34B的长径相对于下颌用附件14的对置面14B的角度约为10度。
此处,由于凸缘部22、26的长轴相对于对置面12B或者对置面14B的角度约为90度,所以凸缘部22、26的长轴的角度与上侧小孔部30B、下侧小孔部34B的长径的角度不一致。
因此,在闭嘴时,上侧小孔部30B、下侧小孔部34B基本无法使凸缘部22、26通过。即,基本无法从上安装部16以及下安装部18拆下连结部件28,从而维持上颌用附件12与下颌用附件14的连结状态。
同样,在张嘴时,如图3B所示,连结部件28的安装角度N、即上侧小孔部30B的长径相对于上颌用附件12的对置面12B的角度以及下侧小孔部34B的长径相对于下颌用附件14的对置面14B的角度约为40~60度。
此处,由于凸缘部22、26的长轴相对于对置面12B或者对置面14B的角度约为90度,所以凸缘部22、26的长轴的角度与上侧小孔部30B、下侧小孔部34B的长径的角度不一致。
因此,在张嘴时,上侧小孔部30B、下侧小孔部34B也基本无法使凸缘部22、26通过。即,基本无法从上安装部16以及下安装部18拆下连结部件28,从而维持上颌用附件12与下颌用附件14的连结状态。
此外,在张嘴时,卡合部件32在套筒30内滑动,由此连结部件28追随上颌用附件12以及下颌用附件14的动作。此时,卡合部件32的突起32A从套筒30的狭缝30A的上端部向下方(图3B中的左方)移动,从而抵接于狭缝30A的下端部(图3B中的左端部)。
在相对于上颌用附件12以及下颌用附件14(上安装部16以及下安装部18)装卸连结部件28的情况下,首先,从齿列拆下牙套10。而且,如图3C所示,以使连结部件28的安装角度约成为90度的方式使上颌用附件12与下颌用附件14相互在大致水平方向上分离。
此时,上侧小孔部30B的长径相对于上颌用附件12的对置面12B的角度、以及下侧小孔部34B的长径相对于下颌用附件14的对置面14B的角度也约为90度。
即,凸缘部22、26的长轴的角度与上侧小孔部30B、下侧小孔部34B的长径的角度一致,上侧小孔部30B、下侧小孔部34B能够使凸缘部22、26通过。因此,能够从上安装部16以及下安装部18拆下连结部件28。
根据本实施方式,通过使杆34绕轴旋转,来调整外螺纹部34A与内螺纹部32B的螺纹结合量。此处,杆34在下侧小孔部34B卡合于凸缘部26的状态下基本无法绕轴旋转。因此,当向齿列佩戴牙套10时,能够防止杆34旋转而连结部件28的长度不必要地变化的情况。
并且,根据本实施方式,通过使设于套筒30内的卡合部件32的突起32A与形成于套筒30内的轴向两端部之间的狭缝30A的两端部抵接,来限制卡合部件32的在轴向的两个方向的滑动。
因此,与在套筒30的外部设置螺母之类的卡合部件、或者使卡合部件32、杆34抵接于套筒30的外侧端部的结构比较,能够使连结部件28以及牙套10变得小型。
此外,卡合部件32的突起32A在套筒30的狭缝30A内沿轴向移动。因此,当卡合部件32在套筒30内滑动时,能够抑制卡合部件32相对于套筒30绕轴旋转。
并且,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从卡合部件32的开口32C目视观察形成于杆34的非螺纹部36的刻度36A。因此,在使杆34的外螺纹部34A螺纹结合于卡合部件32的内螺纹部32B时,能够确认外螺纹部34A的螺纹结合量。
并且,根据本实施方式,在上安装部16以及下安装部18设有椭圆形状的凸缘部22、26,并且连结部件28的上侧小孔部30B以及下侧小孔部34B呈比凸缘部22、26大一圈的椭圆形状(即相似形)。
另外,凸缘部22、26的长轴相对于上颌用附件12或者下颌用附件14的对置面12B、14B的角度是作为连结部件28的安装角度的范围外的约90度。
因此,在牙套10佩戴于齿列的佩戴状态下,上侧小孔部30B以及下侧小孔部34B被抑制至基本无法相对于凸缘部22、26装卸的程度,从而能够维持上颌用附件12与下颌用附件14的连结状态。
另一方面,在牙套10未佩戴于齿列的非佩戴状态下,上侧小孔部30B以及下侧小孔部34B相对于凸缘部22、26能够容易装卸。也就是说,仅改变相对于牙套10的安装角度,就能够切换成能够容易装卸连结部件28的状态以及抑制装卸的状态。
因此,与上侧小孔部30B以及下侧小孔部34B粘合或螺纹结合于凸缘部22、26等的结构比较,能够容易分离上颌用附件12与下颌用附件14,从而能够维护、更换。
并且,由于上侧小孔部30B以及下侧小孔部34B呈椭圆形状,所以在牙套10佩戴于齿列的佩戴时,在上安装部16的轴部20与上侧小孔部30B、以及下安装部18的轴部24与下侧小孔部34B之间形成缝隙。轴部20、24在该缝隙内滑动,由此能够使连结部件28进一步追随上颌用附件12以及下颌用附件14的动作。
<第二实施方式>
接下来,使用图4A对第一方案的第二实施方式的牙套的连结部件38进行说明。此外,省略与第一实施方式的连结部件28相同的结构的说明。
如图4A所示,连结部件38具备轴向两端部敞开的筒状的套筒40、能够滑动地设置在套筒40内的筒状的卡合部件42、以及卡合于卡合部件42的杆44。此外,由卡合部件42和杆44构成滑动部件。
在套筒40的外周面的轴向两端部之间,沿套筒40的轴向在相互对置的位置形成有一对狭缝40A(限制部的一个例子)。另一方面,在卡合部件42的轴向上端部(图4A中的左端部),以沿径向贯通卡合部件42的方式安装有圆柱形状的销46。
销46的直径比套筒40的狭缝40A的宽度小一圈,销46的两端部从卡合部件42的外周面突出,并能够分别滑动地插入在一对狭缝40A内。
连结部件38通过使卡合部件42在套筒40内滑动来使长度可变。此时,安装于卡合部件42的销46抵接于套筒40的狭缝40A的两端部(图4A中的左右端部),由此限制卡合部件42在轴向的两个方向的滑动。
根据本实施方式,通过使安装于卡合部件42的销46与形成于套筒40的轴向两端部之间的狭缝40A的两端部抵接,来限制套筒40内的卡合部件42在轴向的两个方向的滑动。因此,与在套筒40外设置螺母之类的卡合部件、或者使卡合部件42、杆44抵接于套筒40的外侧端部的结构比较,能够使连结部件38变得小型。
并且,由于分别在设于套筒40的外周面的一对狭缝40A插入有销46的两端部,所以当卡合部件42在套筒40内滑动时,能够更加抑制卡合部件42相对于套筒40绕轴旋转。
<第三实施方式>
接下来,使用图4B对第一方案的第三实施方式的牙套的连结部件48进行说明。此外,省略与第一、第二实施方式的连结部件28、38相同的结构的说明。
如图4B所示,连结部件48具备轴向两端部敞开的筒状的套筒50、能够滑动地设置在套筒50内的筒状的卡合部件52、以及卡合于卡合部件52的杆54。此外,由卡合部件52和杆54构成滑动部件。
在套筒50的内部的轴向两端部之间,设有一对限位器56A、56B(限制部的一个例子)。限位器56A、56B例如呈具有中空部的圆筒形状,固定于套筒50的内周面。此外,限位器56A、56B的形状呈能够供后述的卡合部件52的抵接部52B、52C抵接的形状即可,不限定于圆筒形状。
另一方面,卡合部件42的轴向长度比限位器56A、56B间的长度、即从上端部侧(图4B中的左端部侧)的限位器56A的下端部至下端部侧(图4B中的右端部侧)的限位器56B的上端部为止的长度短,卡合部件52插入在套筒50内的限位器56A、56B间。
此外,卡合部件52的轴向上端部是与限位器56A的下端部抵接的抵接部52B,卡合部件52的轴向下端部是与限位器56B的上端部抵接的抵接部52C。
并且,杆54的轴向下端部(图4B中的右端部)的下侧小孔部54B从套筒50露出,轴向上端部(图4B中的左端部)的外螺纹部54A通过限位器56B的中空部而插入在套筒50内,与卡合部件52的内螺纹部52A螺纹结合。
连结部件48通过使卡合部件52在套筒50内的限位器56A、56B间滑动来使长度可变。此时,卡合部件52的抵接部52B、52C分别抵接于限位器56A、56B,由此限制卡合部件52在轴向的两个方向的滑动。
根据本实施方式,利用设于套筒50内的轴向两端部之间的限位器56A、56B,来限制在套筒50内的卡合部件52在轴向的两个方向的滑动。因此,与在套筒50外设置卡合部件、限位器的结构比较,能够使连结部件48变得小型。
<第四实施方式>
接下来,使用图5对第一方案的第四实施方式的牙套的连结部件58进行说明。此外,省略与第一~第三实施方式的连结部件28、38、48相同的结构的说明。
如图5所示,连结部件58具备轴向两端部敞开的筒状的套筒60、能够滑动地设置在套筒60内的筒状的卡合部件62、以及卡合于卡合部件62的杆64。此外,由卡合部件62和杆64构成滑动部件。
在套筒60的内周面的轴向两端部之间,形成有内径比套筒60的其它部分的内径小的缩径部66A、66B(限制部的一个例子)。此外,形成于比套筒60的轴向上端面更靠下端侧(图5中的左端部侧)的缩径部66A通过使套筒60的壁厚变厚来形成,并且形成于比套筒60的轴向下端面更靠上端侧(图5中的右端部侧)的缩径部66B通过对套筒60的下端部进行敛缝来形成。
另一方面,在卡合部件62的轴向上端部(图5中的左端部),一体地形成有外径比卡合部件62的其它部分的外径大的扩径部68,卡合部件62的扩径部68能够在套筒60的缩径部66A、66B间滑动。
并且,在卡合部件62的靠轴向上端部侧的扩径部68的端面中央部形成有插入空间68A。插入空间68A形成为呈六棱柱形状的槽,能够供内六角扳手等夹具插入。
杆64的形成于轴向上端部(图5中的左端部)的外螺纹部64A与形成于卡合部件62的内周面的内螺纹部62A螺纹结合。此外,在杆64的靠轴向上端部侧的端面,设有与扩径部68的卡合部件62的靠轴向下端部侧的端面抵接的抵接部70。
连结部件58通过使卡合部件62在套筒60内滑动来使长度可变。此时,卡合部件62的扩径部68分别抵接于套筒60的缩径部66A的下端部(图5中的右端部)以及缩径部66B的上端部(图5中的左端部),由此限制卡合部件62在轴向的两个方向的滑动。
并且,在调整杆64相对于卡合部件62的位置的情况下,从敞开的套筒60的轴向上端部向卡合部件62的扩径部68的插入空间68A插入内六角扳手。而且,通过使内六角扳手绕轴旋转,来使卡合部件62绕轴旋转,从而调整杆64的外螺纹部64A与卡合部件62的内螺纹部62A的螺纹结合量。
根据本实施方式,利用形成于套筒60的内周面的轴向两端部之间的缩径部66A、66B,来限制在套筒60内的卡合部件62在轴向的两个方向的滑动。
因此,与在套筒60外设置螺母之类的卡合部件、或者使卡合部件62、杆64抵接于套筒60的外侧端部的结构比较,能够使连结部件58变得小型。
并且,根据本实施方式,通过使卡合部件62绕轴旋转,能够不使杆34绕轴旋转地调整杆64相对于卡合部件62的轴向位置。因此,在杆64的下侧小孔部64B卡合于图1中的凸缘部26的状态下,能够简单地调整连结部件58的长度。
<第五实施方式>
接下来,使用图6A~图7E对第一方案的第五实施方式的牙套的连结部件78进行说明。此外,省略与第一~第四实施方式的连结部件28、38、48、58相同的结构的说明。
如图6A~图7E所示,连结部件78具备轴向两端部敞开的筒状的套筒80、能够滑动地设置在套筒80内的筒状的卡合部件82、以及卡合于卡合部件82的杆84。此外,由卡合部件82和杆84构成滑动部件。
如图6A以及图7A所示,在套筒80的轴向上端部(图6A以及图7A中的下端部)的从轴心偏移的位置,形成有与未图示的牙套的上安装部的凸缘部卡合的正圆形状的上侧小孔部80A。并且,如图6D以及图7D所示,在套筒80的内周面的轴向两端部之间,形成有内径比套筒80的其它部分的内径小的缩径部86A、86B(限制部的一个例子)。
此外,形成于比套筒80的轴向上端面更靠下端侧(图6D以及图7D中的下端部侧)的缩径部86A通过使套筒80的壁厚变厚来形成。另一方面,如图6E所示,形成于比套筒80的轴向下端面更靠上端侧(图6D以及图7D中的上端部侧)的缩径部86B通过对套筒80的轴向下端部进行敛缝来形成。
如图6D以及图7D所示,在卡合部件82的轴向上端部(图6D以及图7D中的下端部),一体地形成有外径比卡合部件82的其它部分的外径大的扩径部88,卡合部件82的扩径部88能够在套筒80的缩径部86A,86B间滑动。
并且,在卡合部件82的靠轴向上端部侧的扩径部88的端面中央部形成有插入空间88A。插入空间88A形成为呈六棱柱形状的槽,能够供内六角扳手等夹具插入。
杆84的形成于轴向上端部(图6D以及图7D中的下端部)的外螺纹部84A与形成于卡合部件82的内周面的内螺纹部82A螺纹结合。并且,在杆84的轴向下端部(图6D以及图7D中的上端部)的轴心上,形成有与未图示的牙套的下安装部的凸缘部卡合的正圆形状的下侧小孔部84B。
连结部件78通过使卡合部件82在套筒80内滑动来使长度可变。此时,卡合部件82的扩径部88分别抵接于套筒80的缩径部86A的下端部(图6D以及图7D中的上端部)以及缩径部86B的上端部(图6D以及图7D中的下端部),由此限制卡合部件82在轴向的两个方向的滑动。
并且,在调整杆84相对于卡合部件82的位置的情况下,从敞开的套筒80的轴向上端部向卡合部件82的扩径部88的插入空间88A插入内六角扳手。而且,通过使内六角扳手绕轴旋转,来使卡合部件82绕轴旋转,从而调整杆84的外螺纹部84A与卡合部件82的内螺纹部82A的螺纹结合量。
根据本实施方式,与第四实施方式相同,利用形成于套筒80的内周面的轴向两端部之间的缩径部86A、86B,能够限制在套筒80内的卡合部件82在轴向的两个方向的滑动。
并且,通过使卡合部件82绕轴旋转,能够不使杆84绕轴旋转地调整杆84相对于卡合部件82的轴向位置。因此,在杆84的下侧小孔部84B卡合于未图示的牙套的凸缘部的状态下,能够简单地调整连结部件78的长度。
<其它实施方式>
此外,第一方案不限定于上述的实施方式,在本公开的范围内能够有其它各种实施方式。
例如,在第一实施方式中,在牙套10未佩戴于齿列的非佩戴状态下,上侧小孔部30B以及下侧小孔部34B能够相对于上安装部16以及下安装部18的凸缘部22、26装卸。但是,也可以通过粘合或螺纹结合等将上侧小孔部30B以及下侧小孔部34B安装为无法相对于凸缘部22、26装卸。
并且,在第一实施方式中,上安装部16以及下安装部18分别突出形成于上颌用附件12以及下颌用附件14的外壁面12A、14A。但是,上安装部16以及下安装部18可以不从上颌用附件12以及下颌用附件14的外壁面12A、14A突出,并且也可以设于上颌用附件12以及下颌用附件14的内壁面。
并且,在第一实施方式中,上颌用附件12以及下颌用附件14分别佩戴于上颌以及下颌齿列。但是,上颌用附件12以及下颌用附件14也可以不佩戴于上颌以及下颌齿列而是佩戴于牙龈,或者也可以在佩戴于齿列的齿列矫正器等其它部件上装配。
并且,上侧小孔部30B形成于从套筒30的轴心偏移的位置,但也可以形成在套筒30的轴心上。同样,下侧小孔部34B形成在杆34的轴心上,但也可以形成于从杆34的轴心偏移的位置。另外,也可以构成为:不在杆34形成刻度36A,通过从卡合部件32的开口32C目视观察外螺纹部34A的上端的位置来确认外螺纹部34A的螺纹结合量。
并且,在第一~第四实施方式中,上侧小孔部30B、40B、50A以及下侧小孔部34B、44B、54B、64B分别呈椭圆形状,但也可以与第五实施方式的上侧小孔部80A以及下侧小孔部84B相同地呈正圆形状。
同样,在第一实施方式中,上安装部16以及下安装部18的凸缘部22、26呈椭圆形状,但也可以呈正圆形状。并且,上安装部16以及下安装部18也可以分别安装为能够相对于上颌用附件12以及下颌用附件14装卸。
具体而言,例如将具有内螺纹部的螺母的一部分埋设于上颌用附件12以及下颌用附件14的外壁面12A、14A。另一方面,由具有形成有外螺纹部的轴部和设于轴部的前端的正圆形状的头部(即凸缘部)的螺栓构成上安装部以及下安装部。通过将该螺栓的外螺纹部与螺母的内螺纹部螺纹结合,能够在上颌用附件12以及下颌用附件14安装上安装部以及下安装部。
并且,在第四实施方式中,通过使套筒60的壁厚变厚来形成缩径部66A,并且通过对套筒60的下端部进行敛缝来形成缩径部66B。但是,缩径部66A、66B的形成方法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缩径部66A、66B也可以用同一方法来形成。并且,在卡合部件62一体地形成有扩径部68,但也可以构成为在卡合部件62的轴向上端部接合不同部件的扩径部68。
并且,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限制部是狭缝30A、40A、限位器56A、56B或者缩径部66A、66B、86A、86B。但是,限制部只要是形成于套筒30、40、50、60、80的轴向两端部之间、即轴向一端面至轴向另一端面之间,能够限制卡合部件(滑动部件)在轴向的两个方向的滑动的结构即可,可以呈任意形状。
另外,在第一~第五实施方式中,在杆34、44、54、64、84形成有外螺纹部34A、44A、54A、64A、84A,并在卡合部件32、42、52、62、82形成有内螺纹部32B、42A、52A、62A、82A。但是,也可以在杆34、44、54、64、84形成内螺纹部,并在卡合部件32、42、52、62、82形成外螺纹部。
并且,在第一~第五实施方式中,作为滑动部件的卡合部件32、42、52、62、82以及杆34、44、54、64、84是相互螺纹结合的不同部件,能够通过调整螺纹结合量来调整长度。但是,滑动部件也可以由无法进行长度的调整的一个部件构成。
并且,构成上颌用附件12、下颌用附件14、上安装部16、下安装部18、连结部件28的材料也不限定于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举出的材料。例如,上安装部16、下安装部18、以及连结部件28设为金属制,但从能够应用于金属过敏患者、保持部件的强度且实现轻型化、或者减少口腔内的不舒适感的方面看,也可以由塑料构成。
[第二方案]
本公开的第二方案的牙套具备:上颌用附件,其佩戴于上颌;下颌用附件,其佩戴于下颌;上安装部,其设于上颌用附件;下安装部,其设于下颌用附件;以及连结部件,其安装于上安装部和下安装部,在上颌用附件以及下颌用附件佩戴于上颌以及下颌的佩戴状态下的安装角度时,抑制相对于上安装部以及下安装部装卸,并在上颌用附件以及下颌用附件未佩戴于上颌以及下颌的非佩戴状态下的安装角度时,能够相对于上安装部和下安装部的至少一方装卸连。
根据第二方案,由于在上颌用附件以及下颌用附件未佩戴于上颌以及下颌的非佩戴状态下的安装角度时,连结部件能够相对于上安装部和下安装部的至少一方装卸,所以能够容易分离上颌用附件与下颌用附件。
由于第二方案的一个实施方式的牙套的结构与在图1~图3C中公开的第一方案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牙套10的结构相同,所以省略说明。
此外,第二方案不限定于上述的实施方式,在本公开的范围内能够有其它各种实施方式。
例如,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如图1~图3C所示,凸缘部22、26、上侧小孔部30B以及下侧小孔部34B分别呈相似形的椭圆形状。但是,若构成为在牙套10佩戴于齿列的佩戴状态下抑制连结部件28的装卸,并在非佩戴状态下能够容易装卸连结部件28,则凸缘部22、26、上侧小孔部30B以及下侧小孔部34B也可以呈任意形状。
并且,在牙套10未佩戴于齿列的非佩戴状态下,上侧小孔部30B以及下侧小孔部34B能够分别相对于凸缘部22、26装卸。但是,其中任一方能够装卸即可,另一方也可以通过粘合或螺纹结合等而安装为基本无法相对于上安装部16或者下安装部18装卸。
并且,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上安装部16以及下安装部18分别突出形成于上颌用附件12以及下颌用附件14的外壁面12A、14A。但是,上安装部16以及下安装部18可以不从上颌用附件12以及下颌用附件14的外壁面12A、14A突出,并且也可以设于上颌用附件12以及下颌用附件14的内壁面。
并且,上侧小孔部30B形成于从套筒30的轴心偏移的位置,但也可以形成在套筒30的轴心上。另外,上侧小孔部30B、下侧小孔部34B的长径方向是与连结部件28的长度方向相同的方向,但可以是与连结部件28的长度方向正交的方向等。
并且,调整连结部件28的长度的方法也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另外,也可以构成为:不在杆34形成刻度36A,通过从卡合部件32的开口32C目视观察外螺纹部34A的上端的位置来确认外螺纹部34A的螺纹结合量。
在2016年7月19日申请的日本专利申请2016-141424以及日本专利申请2016-141425的公开的全部内容通过参照被纳入本说明书中。
本说明书所记载的全部文献、专利申请以及技术标准通过参照被纳入本说明书中,各文献、专利申请以及技术标准通过参照被纳入的程度与具体且分别地记载的情况的程度相同。

Claims (10)

1.一种连结部件,具备:
滑动部件,其轴向一端部与设于第一附件的第一安装部连结,上述第一附件佩戴于上颌和下颌的一方;以及
套筒,其轴向一端部与设于第二附件的第二安装部连结,上述第二附件佩戴于上述上颌和上述下颌的另一方,上述套筒供上述滑动部件能够滑动地插入,并且在轴向两端部之间形成有限制上述滑动部件在轴向的两个方向的滑动的限制部,
上述滑动部件由杆和筒状的卡合部件构成,该杆的轴向一端部连结于上述第一安装部且在轴向另一端部形成有螺纹结合部,该筒状的卡合部件在轴向一端部的内周面形成有与上述杆的上述螺纹结合部螺纹结合的被螺纹结合部,
上述套筒的轴向一端部敞开,并在上述卡合部件的轴向另一端部形成有供夹具插入的插入空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结部件,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一安装部突出形成于上述第一附件的外壁面,
上述第二安装部突出形成于上述第二附件的外壁面。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连结部件,其特征在于,
上述限制部是沿轴向形成于上述套筒的外周面的狭缝,并在上述卡合部件的轴向另一端部的外周面形成有向上述狭缝内插入的突起。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连结部件,其特征在于,
一对上述狭缝形成于上述套筒的外周面的对置的位置。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连结部件,其特征在于,
上述限制部是设于上述套筒的内部的一对限位器,并在上述套筒的一对上述限位器之间插入有上述卡合部件。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连结部件,其特征在于,
上述限制部是形成于上述套筒的内周面的缩径部,并在上述卡合部件形成有与上述缩径部抵接的扩径部。
7.根据权利要求2、5、6任一项中所述的连结部件,其特征在于,
上述卡合部件能够绕轴旋转,通过上述卡合部件绕轴旋转,能够调整上述杆的上述螺纹结合部相对于上述卡合部件的上述被螺纹结合部的螺纹结合量。
8.根据权利要求2~6任一项中所述的连结部件,其特征在于,
上述杆的上述螺纹结合部是形成有刻度的外螺纹部,
上述卡合部件的上述被螺纹结合部是内螺纹部,
在上述卡合部件的轴向一端部的外周面形成有开口。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连结部件,其特征在于,
上述杆的上述螺纹结合部是形成有刻度的外螺纹部,
上述卡合部件的上述被螺纹结合部是内螺纹部,
在上述卡合部件的轴向一端部的外周面形成有开口。
10.一种牙套,其特征在于,具备:
权利要求1~9任一项中所述的连结部件;
作为上述第一附件的下颌用附件;
作为上述第二附件的上颌用附件;
从上述下颌用附件的外壁面突出的上述第一安装部;以及
从上述上颌用附件的外壁面突出的上述第二安装部。
CN201780022614.1A 2016-07-19 2017-06-21 连结部件以及具备连结部件的牙套 Active CN109069286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310570.0A CN113057748A (zh) 2016-07-19 2017-06-21 连结部件以及具备连结部件的牙套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5)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6141425 2016-07-19
JP2016141424 2016-07-19
JP2016-141425 2016-07-19
JP2016-141424 2016-07-19
PCT/JP2017/022917 WO2018016258A1 (ja) 2016-07-19 2017-06-21 連結部材、及び連結部材を備えるマウスピース

Related Child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0310570.0A Division CN113057748A (zh) 2016-07-19 2017-06-21 连结部件以及具备连结部件的牙套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069286A CN109069286A (zh) 2018-12-21
CN109069286B true CN109069286B (zh) 2021-07-20

Family

ID=60992142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80022614.1A Active CN109069286B (zh) 2016-07-19 2017-06-21 连结部件以及具备连结部件的牙套
CN202110310570.0A Pending CN113057748A (zh) 2016-07-19 2017-06-21 连结部件以及具备连结部件的牙套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0310570.0A Pending CN113057748A (zh) 2016-07-19 2017-06-21 连结部件以及具备连结部件的牙套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11648088B2 (zh)
EP (1) EP3488832B1 (zh)
JP (1) JP6688889B2 (zh)
CN (2) CN109069286B (zh)
WO (1) WO2018016258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200268546A1 (en) * 2017-11-13 2020-08-27 Achaemenid, Llc Provisional oral sleep appliance and jig for making the same
CN111954507B (zh) * 2018-01-31 2023-03-24 奥丁睡眠有限责任公司 具有连接器的睡眠呼吸暂停口腔器具
CN108478297A (zh) * 2018-03-12 2018-09-04 哈尔滨医科大学 弹力片模块活动矫治器
US20210212801A1 (en) * 2018-06-01 2021-07-15 Mitsui Chemicals, Inc. Dental coupling member and oral appliance
WO2019230152A1 (ja) 2018-06-01 2019-12-05 三井化学株式会社 歯科連結部材およびマウスピース
JP2019208735A (ja) * 2018-06-01 2019-12-12 三井化学株式会社 歯科連結部材およびマウスピース
US20230157861A1 (en) * 2019-09-19 2023-05-25 Mitsui Chemicals, Inc. Mouthpiece
CN211750174U (zh) * 2019-11-04 2020-10-27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 口腔内使用的医疗用施力装置以及用于对下颌施加向前的力的牙科器械
USD950066S1 (en) * 2020-02-27 2022-04-26 Mitsui Chemicals, Inc. Hinge for oral sleep appliance
USD995781S1 (en) 2021-05-28 2023-08-15 Achaemenid, Llc Strut assembly
USD980984S1 (en) 2021-09-27 2023-03-14 Yau Yau Cecilia Young Orthodontic appliance
CN117898848B (zh) * 2024-03-20 2024-05-28 泉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一种便于拆装的口腔矫治器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879157A (en) * 1996-11-09 1999-03-09 Scheu Dental Herbst mechanism
US20110000495A1 (en) * 2009-07-02 2011-01-06 Simon Ash Device for mandibular advancement
US20140224257A1 (en) * 2013-02-12 2014-08-14 Mark Abramson Adjustable telescopic hinge system for relative positioning of the upper and lower jaw
US20140326253A1 (en) * 2013-05-03 2014-11-06 Resmed Sas Mandibular repositioning device
DE202015000051U1 (de) * 2015-01-12 2015-02-19 Winfried Toussaint Zweiteilige Unterkieferprotrusionsschiene

Family Cites Families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NO891420D0 (no) * 1989-04-06 1989-04-06 Swadesh Kumar Ortodontisk hengsel.
US6877982B2 (en) * 1998-04-23 2005-04-12 Michael O. Williams Mandibular and maxillary arch expander having polygonal or ovoid rod and tube expanding elements
US6719557B1 (en) * 1998-04-23 2004-04-13 Michael O. Williams Orthodontic appliance contraction connector
US6547560B1 (en) * 2001-10-01 2003-04-15 Juan F. Vazquez Orthodontic bite jumping device with a telescoping limiting assembly
US20070224567A1 (en) 2006-01-06 2007-09-27 Robson Farrand C Dental orthotic and methods of using the same
US7578672B2 (en) * 2006-01-11 2009-08-25 Ormco Corporation Orthodontic device and method for treating malocclusions
FR2933603B1 (fr) * 2008-07-10 2012-03-16 Gerard Vincent Bielle pour arcades dentaires et dispositifs d'attache des bielles
US20120070797A1 (en) * 2010-09-22 2012-03-22 Rmo, Inc. Orthodontic Appliance and Method for Class II and Class III Malocclusion and Dental Asymmetric Correction
FR2974725B1 (fr) * 2011-05-03 2013-12-27 Pul Concept Appareil orthodontique a tiges coulissantes
US9237941B2 (en) * 2011-12-22 2016-01-19 Andrew Hayes Orthodontic appliance and system
DE202012005525U1 (de) 2012-06-06 2012-08-08 Scheu-Dental Gmbh Zahnorthopädische Vorrichtung
TWI505843B (zh) * 2012-12-28 2015-11-01 Univ Nat Cheng Kung Oral snoring device
US9144474B2 (en) * 2013-03-11 2015-09-29 American Orthodontics Corporation Telescopic orthodontic appliance
US11877907B2 (en) * 2014-03-13 2024-01-23 Terry G. Dischinger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treating malocclusions and teeth alignment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879157A (en) * 1996-11-09 1999-03-09 Scheu Dental Herbst mechanism
US20110000495A1 (en) * 2009-07-02 2011-01-06 Simon Ash Device for mandibular advancement
US20140224257A1 (en) * 2013-02-12 2014-08-14 Mark Abramson Adjustable telescopic hinge system for relative positioning of the upper and lower jaw
US20140326253A1 (en) * 2013-05-03 2014-11-06 Resmed Sas Mandibular repositioning device
DE202015000051U1 (de) * 2015-01-12 2015-02-19 Winfried Toussaint Zweiteilige Unterkieferprotrusionsschien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18016258A1 (ja) 2018-01-25
CN113057748A (zh) 2021-07-02
JPWO2018016258A1 (ja) 2018-10-11
CN109069286A (zh) 2018-12-21
JP6688889B2 (ja) 2020-04-28
US20190110866A1 (en) 2019-04-18
EP3488832B1 (en) 2022-08-03
EP3488832A1 (en) 2019-05-29
EP3488832A4 (en) 2020-07-22
US11648088B2 (en) 2023-05-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9069286B (zh) 连结部件以及具备连结部件的牙套
JP6786619B2 (ja) 歯科用連結部材、マウスピース及び歯列矯正器具
CN110087590B (zh) 护齿
US20080176185A1 (en) Jaw advancer connected to bone
US20080311544A1 (en) Free Angled Implant Driver and Free Angled Hole Implant Abutment
JP2010538706A (ja) バー構造体を形成するための構成体及び構成体用の固定ねじ
US20110308532A1 (en) Apparatus for Clamping on the Lower or Upper Teeth, and Activator Comprising Such an Apparatus
JP7211581B2 (ja) マウスピース
AU2019278071B2 (en) Dental coupling member and oral appliance
US20150313751A1 (en) Mandibular advancement device
US20210212801A1 (en) Dental coupling member and oral appliance
US20100266976A1 (en) Orthodontic functional appliance
JP6719265B2 (ja) マウスピース
US20110129785A1 (en) Orthodontic device
JP2019208735A (ja) 歯科連結部材およびマウスピース
JP2019166285A (ja) マウスピースおよびマウスピース部材
JP2020000829A (ja) 歯科連結部材およびマウスピース
FI3866725T3 (en) DEVICE FOR POSITIONING THE LOWER AND UPPER JAW OF A PERSON
US20200289309A1 (en) Oral appliance
JP2019208736A (ja) 歯科連結部材およびマウスピース
EP3405136A1 (en) Wide labial bow with improved support member for greater tooth support and alignment
KR20150139171A (ko) 틀니용 지지바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