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105287A - 眼科光学系统、眼科用物镜及眼科装置 - Google Patents

眼科光学系统、眼科用物镜及眼科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105287A
CN112105287A CN201980031198.0A CN201980031198A CN112105287A CN 112105287 A CN112105287 A CN 112105287A CN 201980031198 A CN201980031198 A CN 201980031198A CN 112105287 A CN112105287 A CN 11210528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ens
eye
optical system
group
inspecte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80031198.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2105287B (zh
Inventor
G·木优
A·戈尔曼
D·M·威廉姆森
藤本诚
西泰史
野中杏菜
渡边胜也
吉田三环子
德永京也
水田正宏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Optos PLC
Nikon Corp
Original Assignee
Optos PLC
Nikon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Optos PLC, Nikon Corp filed Critical Optos PLC
Priority to CN202311018399.1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6999015A/zh
Publication of CN11210528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10528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210528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105287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3/00Apparatus for testing the eyes; Instruments for examining the eyes
    • A61B3/10Objective types, i.e. instruments for examining the eyes independent of the patients' perceptions or reactions
    • A61B3/14Arrang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ye photography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3/00Apparatus for testing the eyes; Instruments for examining the eyes
    • A61B3/10Objective types, i.e. instruments for examining the eyes independent of the patients' perceptions or reactions
    • A61B3/102Objective types, i.e. instruments for examining the eyes independent of the patients' perceptions or reactions for 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OCT]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3/00Apparatus for testing the eyes; Instruments for examining the eyes
    • A61B3/0008Apparatus for testing the eyes; Instruments for examining the eyes provided with illuminating mea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3/00Apparatus for testing the eyes; Instruments for examining the eyes
    • A61B3/0016Operational features thereof
    • A61B3/0041Operational features thereof characterised by display arrangement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3/00Apparatus for testing the eyes; Instruments for examining the eyes
    • A61B3/10Objective types, i.e. instruments for examining the eyes independent of the patients' perceptions or reactions
    • A61B3/12Objective types, i.e. instruments for examining the eyes independent of the patients' perceptions or reactions for looking at the eye fundus, e.g. ophthalmoscope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21/00Microscopes
    • G02B21/0004Microscop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pecific applications
    • G02B21/002Scanning microscope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21/00Microscopes
    • G02B21/02Objective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21/00Microscopes
    • G02B21/0004Microscop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pecific applications
    • G02B21/0012Surgical microscopes

Landscapes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Medical Informatics (AREA)
  • Surgery (AREA)
  • Biophysics (AREA)
  • Ophthalmology & Optometry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Biomedical Technology (AREA)
  • Heart & Thoracic Surgery (AREA)
  • Veterinary Medicine (AREA)
  • Molecular Biology (AREA)
  • Public Health (AREA)
  • Animal Behavior & Ethology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Analytical Chemistry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Radiology & Medical Imaging (AREA)
  • Nuclear Medicine, Radiotherapy & Molecular Imaging (AREA)
  • Eye Examination Apparatus (AREA)
  • Lenses (AREA)

Abstract

眼科光学系统构成为向被检眼侧照射角度扫描光线。在将向眼科光学系统的入射光线与眼科光学系统的光轴所成的角设为ωin,将从眼科光学系统向被检眼侧的出射光线与光轴所成的角设为ωout,定义为M=|ωout/ωin|,将入射光线为近轴光线时的M设为Mpar,将入射光线为ωin的最大角度光线时的M设为Mmax的情况下,眼科光学系统满足条件式Mpar<Mmax。

Description

眼科光学系统、眼科用物镜及眼科装置
技术领域
本公开的技术涉及眼科光学系统、眼科用物镜及眼科装置。
背景技术
专利文献1、专利文献2及专利文献3中公开了使用激光扫描检眼镜及光学相干断层扫描仪拍摄被检眼的装置。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美国专利申请公开第2015/0216408号说明书
专利文献2:美国专利申请公开第2016/0150953号说明书
专利文献3:美国专利申请公开第2014/0320813号说明书
另外,如这些文献也有记载那样,为方便起见,将激光扫描检眼镜(ScanningLaser Ophthalmoscope)称为“SLO”。此外,将光学相干断层扫描仪(Optical CoherenceTomography)称为“OCT”。
发明内容
本公开的技术的第1方案是一种眼科光学系统,其构成为将角度扫描光线向被检眼侧照射,
在(1)将向所述眼科光学系统的入射光线与所述眼科光学系统的光轴所成的角设为ωin,
(2)将从所述眼科光学系统向所述被检眼侧的出射光线与所述光轴所成的角设为ωout,
(3)将M定义为M=|ωout/ωin|,
将所述入射光线为近轴光线时的M设为Mpar,
将所述入射光线为ωin的最大角度光线时的M设为Mmax的情况下,
满足以Mpar<Mmax表示的条件式。
本公开的技术的第2方案是一种眼科光学系统,其构成为将角度扫描光束向被检眼侧照射,
在(1)将来自所述眼科光学系统的出射光束与所述眼科光学系统的光轴所成的最大角度设为ωmax,
(2)将所述出射光束与所述光轴所成的角为ωmax时在所述被检眼的光瞳位置处子午方向的所述出射光束的直径设为Pmax,
(3)将所述出射光束与所述光轴所成的角最小时在所述被检眼的所述光瞳位置处子午方向的所述出射光束的直径设为Pmin的情况下,
满足以Pmax<Pmin×0.7/(cos(ωmax)表示的条件式。
本公开的技术的第3方案是一种眼科光学系统,其构成为将角度扫描光线向被检眼侧照射,
在(1)将向所述眼科光学系统的入射光线与所述眼科光学系统的光轴所成的角设为ωin,
(2)将从所述眼科光学系统向所述被检眼侧的出射光线与所述光轴所成的角设为ωout,
(3)将M定义为M=|ωout/ωin|,
将包含与所述光轴的交点在内的、被扫描所述被检眼的中心部的M设为Mc,
将被扫描的所述被检眼的周边部的M设为Mp的情况下,
满足以Mc<Mp表示的条件式。
本公开的技术的第4方案是一种眼科用物镜,其构成为使入射光线向出射光线转变,包括以满足如下条件式的方式沿光轴排列的多个透镜,
所述如下条件式为:
将相对于所述光轴的所述入射光线的角度设为ωin,
将相对于所述光轴的所述出射光线的角度设为ωout,
将M定义为M=|ωout/ωin|,
将所述入射光线为近轴光线时的M设为Mpar,
将所述入射光线为最大视角的光线时的M设为Mmax的情况下,
以Mpar<Mmax表示的条件式。
本公开的技术的第5方案是一种眼科用物镜,其构成为使入射光束向出射光束转变,包括以满足如下条件式的方式沿光轴排列的多个透镜,
所述如下条件式为:
在将来自所述眼科用物镜的所述出射光束与所述光轴所成的最大角度设为ωmax,
将所述出射光束与所述光轴所成的角为ωmax时、在所述出射光束与所述光轴交叉的位置处与垂直于所述光轴的面交叉的所述出射光束的子午方向上的直径设为Pmax,
将来自所述眼科用物镜的所述出射光束与所述光轴所成的角度最小时的、与所述面交叉的所述出射光束的子午方向上的直径设为Pmin的情况下,
以Pmax<Pmin×0.7/(cos(ωmax))表示的条件式。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眼科装置的整体结构的一例的概略结构图。
图2是表示眼科装置所包括的广角光学系统的概略结构的一例的概念图。
图3是表示作为广角光学系统的SLO用和OCT用的复合型的物镜系统的一例的结构图。
图4是用于说明角放大率的图。
图5是用于说明角放大率的图。
图6A是表示复合型的物镜系统的变形例的结构的概念图。
图6B是表示复合型的物镜系统的其他变形例的结构的概念图。
图7是用于说明物镜系统的扫描光的入射角ωin和出射角ωout的图。
图8是表示物镜系统的ωin与ωout的关系的例子的图。
图9是表示物镜系统的ωout与M的关系的例子的图。
图10是表示从扫描器经物镜系统入射至被检眼的瞳面的最大视角的光束和近轴光束的概念图。
图11是表示被检眼的瞳面的最小角度和最大角度的光束的剖面形状的一例的图。
图12是表示物镜系统的ωout与Pmax/Pmin的关系的例子的图。
图13是表示实施例1-1的物镜系统的结构的图。
图14是表示实施例1-1的物镜系统的ωout与M的关系的图。
图15是表示实施例1-1的物镜系统的ωout与Pmax/Pmin的关系的图。
图16是表示实施例1-2的物镜系统的结构的图。
图17是表示实施例1-2的物镜系统的ωout与M的关系的图。
图18是表示实施例1-2的物镜系统的ωout与Pmax/Pmin的关系的图。
图19是表示实施例2-1的物镜系统的结构的图。
图20是表示实施例2-1的物镜系统的ωout与M的关系的图。
图21是表示实施例2-1的物镜系统的ωout与Pmax/Pmin的关系的图。
图22是表示实施例2-2的物镜系统的结构的图。
图23是表示实施例2-2的物镜系统的ωout与M的关系的图。
图24是表示实施例2-2的物镜系统的ωout与Pmax/Pmin的关系的图。
图25是表示实施例3-1的物镜系统的结构的图。
图26是表示实施例3-1的物镜系统的ωout与M的关系的图。
图27是表示实施例3-1的物镜系统的ωout与Pmax/Pmin的关系的图。
图28是表示实施例3-2的物镜系统的结构的图。
图29是表示实施例3-2的物镜系统的ωout与M的关系的图。
图30是表示实施例3-2的物镜系统的ωout与Pmax/Pmin的关系的图。
图31是表示实施例4-1的物镜系统的结构的图。
图32是表示实施例4-1的物镜系统的ωout与M的关系的图。
图33是表示实施例4-1的物镜系统的ωout与Pmax/Pmin的关系的图。
图34是表示实施例5-1的物镜系统的结构的图。
图35是表示实施例6-1的物镜系统的结构的图。
图36是表示实施例7-1的物镜系统的结构的图。
图37是表示实施例8-1的物镜系统的结构的图。
图38是表示实施例9-1的物镜系统的结构的图。
图39是表示实施例10-1的物镜系统的结构的图。
图40是表示实施例11-1的物镜系统的结构的图。
图41是表示拍摄光学系统的其他实施方式的结构的剖视图。
图42是表示拍摄光学系统的另一其他实施方式的结构的立体图。
图43是表示图像处理装置的动作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详细说明实施方式。
首先,参照图1对眼科装置110的结构的一例进行说明。眼科装置110包括拍摄装置14及控制装置16。拍摄装置14具备SLO单元18及OCT单元20,获取被检眼12的眼底的眼底图像。以下,将由SLO单元18获取的图像称为SLO图像。此外,将由OCT单元20获取的图像称为OCT图像。
控制装置16由具备CPU(Central Processing Unit,中央处理器)16A、RAM(RandomAccess Memory,随机存取存储器)16B、ROM(Read-Only memory,只读存储器)16C、及输入输出(I/O)端口16D的计算机来实现。
控制装置16具备经由I/O端口16D与CPU16A连接的输入/显示装置16E。输入/显示装置16E具有显示被检眼12的图像、从用户接收各种指示等的图形用户界面。作为图形用户界面的一例,可列举触摸面板显示器。
此外,控制装置16具备与I/O端口16D连接的图像处理装置17。图像处理装置17基于由拍摄装置14获取的数据而生成被检眼12的图像。另外,控制装置16也可以构成为经由未图示的通信接口与网络连接。
拍摄装置14在控制装置16的控制下工作。拍摄装置14包括SLO单元18、拍摄光学系统19、及OCT单元20。拍摄光学系统19包括第1光学扫描器22、第2光学扫描器24、及广角光学系统30。广角光学系统30包括具有共用透镜组28的物镜系统(在图1中未图示)、及合成部26。
第1光学扫描器22将从SLO单元18射出的光沿X方向及Y方向进行二维扫描。第2光学扫描器24将从OCT单元20射出的光沿X方向及Y方向进行二维扫描。第1光学扫描器22及第2光学扫描器24只要是能够使光束偏转的光学元件即可,例如能够使用多面镜(polygonmirror)或扫描振镜(galvanometer mirror)等。此外,也也可以是它们的组合。
另外,在本说明书中,将眼科装置110设置于水平面的情况下的水平方向设为“X方向”,将相对于水平面垂直的垂直方向设为“Y方向”,将与X方向和Y方向这两者垂直的方向设为“Z方向”。
拍摄光学系统19具备广角光学系统30。由广角光学系统30实现在眼底的大FOV(Field of View:视野)12A下的观察。FOV12A表示能够由拍摄装置14拍摄的范围。FOV12A能够作为视场角来表现。在本实施方式中,视场角能够由内部照射角和外部照射角规定。外部照射角是以瞳孔27为基准来规定从眼科装置110向被检眼12照射的光束的照射角的照射角。此外,内部照射角是以眼球中心O为基准来规定向眼底照射的光束的照射角的照射角。外部照射角和内部照射角呈对应关系。例如,在外部照射角为120度的情况下,内部照射角相当于约160度。
如图1所示,SLO系统由控制装置16、SLO单元18、及拍摄光学系统19来实现。SLO系统具备广角光学系统30,因此能够进行大FOV12A下的眼底拍摄。SLO单元18包括光源18A、检测元件18B、及分光器18C。另外,检测元件18B为本公开的技术的受光部的一例。从光源18A射出的光透过分光器18C而入射至拍摄光学系统19。入射到拍摄光学系统19的光由第1光学扫描器22沿X方向及Y方向扫描。扫描光经由广角光学系统30及瞳孔27照射到眼底。由眼底反射的反射光经由广角光学系统30及第1光学扫描器22入射至SLO单元18。入射至SLO单元的反射光由分光器18C反射,而由检测元件18B接收。图像处理装置17基于由检测元件18B检测到的信号生成SLO图像。
如图1所示,OCT系统由控制装置16、OCT单元20、及拍摄光学系统19来实现。OCT系统具备广角光学系统30,因此能够进行大FOV12A下的眼底拍摄。OCT单元20包括光源20A、检测元件20B、光耦合器20C、光耦合器20F、参照光学系统20D、及准直透镜20E。另外,检测元件20B是本公开的技术的受光部的一例。从光源20A射出的光由光耦合器20C分支。分支后的一支光作为测定光由准直透镜20E形成为平行光后,入射至拍摄光学系统19。测定光由第2光学扫描器24被沿X方向及Y方向扫描。扫描光经由广角光学系统30及瞳孔27照射至眼底。由眼底反射的测定光经由广角光学系统30及第2光学扫描器24入射至OCT单元20。由光耦合器20C分支的另一支光作为参照光,入射至参照光学系统20D。参照光和由眼底反射的测定光由光耦合器20F干涉而生成干涉光。干涉光由检测元件20B接收。图像处理装置17基于由检测元件20B检测到的信号而生成OCT图像。另外,作为OCT的方式,可以是SD-OCT(Spectral-Domain OCT,频域OCT),也可以是SS-OCT(Swept-Source OCT,扫频源OCT)。
<SLO用和OCT用的复合型物镜系统>
接下来,参照图2对拍摄光学系统19所包括的广角光学系统30的结构进行说明。另外,在下文中,将从SLO单元18射出并入射至拍摄光学系统19的光称为“SLO光”,将从OCT单元20射出并入射至拍摄光学系统19的光称为“OCT光”。在本实施方式中,构成为向拍摄光学系统19入射的SLO光及OCT光为大致平行的光。
图2是表示拍摄光学系统19的概略结构的一例的概念图。如图2所示,广角光学系统30具有如下结构:通过合成部26将用于获取SLO图像的SLO用物镜系统31和用于获取OCT图像的OCT用物镜系统32组合起来。SLO用物镜系统31和OCT用物镜系统32分别为本公开的技术的眼科光学系统的一例、本公开的技术的眼科用物镜的一例、本公开的技术的物镜的一例。
SLO用物镜系统31由第1透镜组G1和第3透镜组G3构成。OCT用物镜系统32由第2透镜组G2和第3透镜组G3构成。第1透镜组G1为SLO专用透镜组。第2透镜组G2为OCT专用透镜组。第3透镜组G3为图1所示的共用透镜组28的一例。SLO用物镜系统31具有透过合成部26的光路,在第1透镜组G1与第3透镜组G3之间配置有合成部26。此外,合成部26位于第2透镜组G2与第3透镜组G3之间的光路上,OCT用物镜系统32具有因合成部26而光路折曲的弯曲型的光路。即,SLO用物镜系统31和OCT用物镜系统32在与合成部26相比靠被检眼侧具有作为共用透镜组28的第3透镜组G3。
在本实施方式中,SLO光和OCT光使用不同波长的光,作为合成部26,使用具有波长依赖性的分色镜。图2的合成部26具有对朝向被检眼侧的SLO光的光路和朝向被检眼侧的OCT的光路进行合成的功能。此外,关于照射到被检眼12的光由被检眼12反射而得到的光,合成部26还具有将其分离为基于SLO光的反射光的光路和基于OCT光的反射光的光路,并将基于SLO光的反射光向第1透镜组G1引导,将基于OCT光的反射光向第2透镜组G2引导的功能。
如图2所示,使用分色镜那样的具有光合成及光分离功能的元件,在SLO用物镜系统31和OCT用物镜系统32中共用被检眼侧的透镜组,从而构成SLO用物镜系统31和OCT用物镜系统32复合得到的复合型的物镜系统。由此,能够用一个装置得到超广角的眼底图像及超广角的眼底部分处的视网膜的断层图像。
另外,作为SLO光,能够使用可见光的一种波长的光、或者可见光的多种波长的光。例如,作为SLO光,能够使用波长450nm、波长520nm、波长638nm这三种光来得到彩色的SLO图像。此外,作为OCT光,能够使用波长800~1000nm的红外光。SLO光和OCT光的波长不同,因而以使得针对在与合成部26相比靠被检眼侧的第3透镜组G3产生的色差,在第1透镜组G1根据SLO光的波长来校正上述色差、在第2透镜组G2根据OCT光的波长来校正上述色差的方式,构成SLO用物镜系统31和OCT用物镜系统32。
此外,SLO用物镜系统31为无焦光学系统(afocal optical system),构成为第1光学扫描器22的位置(第1光学扫描器22的扫描中心的位置)和被检眼12的光瞳位置呈共轭关系。OCT用物镜系统32也是无焦光学系统,构成为第2光学扫描器24的位置(第2光学扫描器24的扫描中心的位置)与被检眼12的光瞳位置呈共轭关系。另外,在本说明书中,“共轭关系”不限定于完全的共轭关系,其是包含预先容许的作为制造上的误差及随时间变化而产生的误差等误差的共轭关系。此外,在本说明书中,“无焦光学系统”不限定于完全的无焦光学系统,其是包含预先容许的作为制造上的误差及随时间变化而产生的误差等误差的无焦光学系统。
对具有上述构成的拍摄光学系统19的动作进行说明。首先,对SLO拍摄相关的动作进行说明。由多面镜等第1光学扫描器22将从SLO单元18入射至拍摄光学系统19的平行光的SLO光进行角度扫描。角度扫描后的平行光的SLO光依次透过第1透镜组G1、合成部26、第3透镜组G3并在保持平行光的状态下以规定放大率投影至被检眼12的瞳面上,以被检眼12的光瞳为扫描中心进行角度扫描。该平行光由被检眼12聚光,在被检眼12的眼底,SLO光的聚光点作为照射光而扫描眼底。由眼底反射该照射光而得到的反射光通过被检眼12的光瞳,依次透过第3透镜组G3、合成部26、第1透镜组G1,并经由第1光学扫描器22而入射至SLO单元18。反射光入射至SLO单元18后的动作如参照图1所说明的那样。
对OCT拍摄相关的动作进行说明。由扫描振镜等第2光学扫描器24将从OCT单元20入射到拍摄光学系统19的平行光的OCT光进行角度扫描。角度扫描后的平行光的OCT光透过第2透镜组G2,由合成部26反射后,透过第3透镜组G3并在保持平行光的状态下以规定放大率投影至被检眼12的瞳面上,以被检眼12的光瞳为扫描中心进行角度扫描。该平行光由被检眼12聚光,在被检眼12的眼底,OCT光的聚光点作为照射光而扫描眼底(视网膜面)及视网膜的内部。该OCT光由眼底或视网膜内部反射而得到的反射光通过被检眼12的光瞳,透过第3透镜组G3,并由合成部26反射,透过第2透镜组G2,经由第2光学扫描器24而入射至OCT单元20。反射光入射至OCT单元20后的动作如参照图1所说明的那样。另外,如前文所述,OCT用物镜系统32也与SLO用物镜系统31同样大致为无焦系统,但为了获取被检眼12的眼底等的剖面信息而照射光的光束直径较大,需要在观察面正确地聚光。因而,需要根据至观察面的距离的变化和/或被检眼12的屈光度而使平行光束适当地收敛或者发散。但是,在该情况下,作为物镜系统,无焦系统也成为基准。
图3表示第1透镜组G1、第2透镜组G2、及第3透镜组G3的具体结构的一例。第1透镜组G1作为一例如图示那样,从第1光学扫描器22侧朝向被检眼侧依次包括凸面朝向第1光学扫描器22侧的弯月形状的透镜成分(透镜L11和透镜L12的接合透镜)、在第1光学扫描器22侧具有凹面的负透镜L13、在被检眼侧具有凸面的正透镜L14、及正透镜L15。更详细而言,关于负透镜L13的形状,第1光学扫描器22侧的透镜面的曲率半径的绝对值比被检眼侧的透镜面的曲率半径的绝对值小。此外,关于正透镜L14的形状,被检眼侧的透镜面的曲率半径的绝对值比第1光学扫描器22侧的透镜面的曲率半径的绝对值小。另外,在本说明书中,“透镜成分”的意思是在光轴上与空气的接触界面为两个面的透镜,1个透镜成分的意思是1个单透镜、或者多个透镜接合而构成的1组接合透镜。在图示那样采用接合透镜的情况下,第1透镜组G1的弯月形状的透镜成分用于校正色差是有效的,但在使用的光的波段较窄的情况下,能够采用单透镜。
作为一例,第2透镜组G2从第2光学扫描器24侧向被检眼侧依次包括凸面朝向第2光学扫描器24侧的弯月形状的透镜成分(透镜L21和透镜L22的接合透镜)、凹面朝向第2光学扫描器24侧的负透镜L23、凸面朝向被检眼侧的正透镜L24、及正透镜L25。更详细而言,关于负透镜L23的形状,第2光学扫描器24侧的透镜面的曲率半径的绝对值比被检眼侧的透镜面的曲率半径的绝对值小。此外,关于正透镜L24的形状,被检眼侧的透镜面的曲率半径的绝对值比第2光学扫描器24侧的透镜面的曲率半径的绝对值小。在图示那样采用接合透镜的情况下,第2透镜组G2的弯月形状的透镜成分用于校正色差是有效的,但在使用的光的波段较窄的情况下,能够采用单透镜。
第3透镜组G3设置于合成部26与被检眼12之间,是在SLO用和OCT用中公用的共用透镜组28。第3透镜组G3作为一例,从合成部26侧向被检眼侧依次包括凸面朝向被检眼侧的正透镜L31、凸面朝向被检眼侧的正透镜L32和负透镜L33接合的透镜成分、凸面朝向被检眼侧的正透镜L34和负透镜L35接合的透镜成分、及凹面朝向被检眼侧的正弯月透镜L36。该例的第3透镜组G3包括2个接合透镜,但根据色差校正的状况也可以设为仅含有1个接合透镜的结构。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具有共用透镜组28的结构中,适当地设定SLO用物镜系统31及OCT用物镜系统32的近轴角放大率。此处,参照图4及图5对近轴角放大率进行说明。
图4及图5例示了由k个面构成的无焦光学系统40。在图4及图5中,图的左侧为物体侧,右侧为像侧。入射到无焦光学系统40的平行光束通过无焦光学系统40后也作为平行光束射出。但是,入射的平行光束在无焦光学系统40的物体侧与光轴AX所成的角(称为入射角ω)和射出的平行光束在无焦光学系统40的像侧与光轴AX所成的角(称为出射角ωk)通常不同。
如图5所示,从由k个面构成的无焦光学系统40的第1面401起向物体侧隔开距离s1的轴上物点发出的任意的近轴光线在通过无焦光学系统40后,在从最终面的第k面40k向像侧隔开sk’处与光轴相交。将该近轴光线与第1面401和第k面40k相交的高度分别设为h1、hk,将在物体侧及像侧与光轴所成的角分别设为u1、uk’,将物体的大小和与其对应的像的大小分别设为y1、yk’。为简化说明,将无焦光学系统前后的介质的折射率设为1。根据Helmholtz-Lagrange(亥姆霍兹-拉格朗日)恒等式,
u1·y1=uk’·yk’,
由于u1=h1/s1、uk’=hk/sk’,所以h1·(y1/s1)=hk·(yk’/sk’),此处,设ω≡y1/s1,ωk≡yk’/sk’,在s1→-∞时sk’→∞。此时,如下那样定义Mpar。
Mpar≡ωk/ω=(h1/hk)s1→-∞
Mpar为近轴区域的角放大率,即近轴角放大率。从上述说明可知,在使与光轴平行的近轴光线输入至无焦光学系统时,该近轴光线在通过无焦光学系统后也与光轴平行,取该情况下物体侧的近轴光线和像侧的近轴光线的距光轴的高度之比h1/hk,即为无焦光学系统的近轴角放大率。换句话说,近轴角放大率Mpar为与入射角ω无关的光学系统的常数。另外,如光学领域所周知那样,横向放大率为角放大率的倒数,因此,在将近轴横向放大率设为βpar时,
βpar=1/Mpar。
此处,将M1设为第1光学扫描器22与被检眼12的光瞳呈共轭关系的光学系统的近轴角放大率,将M2设为第2光学扫描器24与被检眼12的光瞳呈共轭关系的光学系统的近轴角放大率。即,在图2所示的结构中,构成为在将M1设为从第1光学扫描器22向被检眼12的SLO用物镜系统31的近轴角放大率,将M2设为从第2光学扫描器24向被检眼12的OCT用物镜系统32的近轴角放大率的情况下,满足下述条件式(1)。
|M1|<|M2| (1)
通过这样的结构,能够进行超广角视野(Ultra-Wide field。以下,称为UWF)下的SLO拍摄,并且能够进行超高视角的所有区域中的OCT拍摄。在眼科装置的使用方法的一例中,首先,通过SLO拍摄以基于SLO光的0.5秒以下的高速扫描而拍摄与被检眼12的可拍摄区域12A整体相同程度的大范围的图像,之后,通过基于OCT光的OCT拍摄来拍摄病变部等狭小的范围而得到剖面形状的信息。在这样的使用方法中,SLO拍摄用的第1光学扫描器22的X方向扫描和Y方向扫描的至少一者需要较快的扫描速度,但OCT拍摄用的第2光学扫描器24不需要那么快的扫描速度。因而,具体而言,例如SLO拍摄用的第1光学扫描器22的X方向扫描和Y方向扫描的至少一者使用多面镜,OCT拍摄用的第2光学扫描器24使用扫描振镜是较为实用的。在将作为SLO用的第1光学扫描器22使用多面镜的、扫描方向上能够对SLO光进行扫描的最大扫描角设为θ1,将第2光学扫描器24能够对OCT光进行扫描的最大扫描角设为θ2时,从上述情况来看,与SLO用的第1光学扫描器22的最大扫描角θ1相比,OCT用的第2光学扫描器24的最大扫描角θ2小,为θ2<θ1。即,与第1光学扫描器22的扫描角范围相比,第2光学扫描器24的扫描角范围小。
另一方面,在考虑可拍摄区域时,通过OCT拍摄而拍摄的区域虽然窄,但是产生病变部等的区域无法确定,因此,期望在通过SLO拍摄而拍摄的区域的任意部分均能够进行OCT拍摄。换句话说,期望能够进行OCT拍摄的区域与能够进行SLO拍摄的区域相同。换言之,在将能够以SLO拍摄的外部照射角设为Θ1,将能够以OCT拍摄的外部照射角设为Θ2的情况下,期望Θ1=Θ2。
通过满足上述条件式(1),即使在SLO拍摄和OCT拍摄中使用扫描角不同的扫描器,在θ2<θ1的情况下,也能够使Θ1=Θ2。
更具体而言,优选设定为SLO物镜系统31的近轴角放大率M1的范围满足下述条件式(2)。此外,优选设定为OCT物镜系统32的近轴角放大率M2的范围满足下述条件式(3)。
1.5<|M1|<3.5 (2)
2.5<|M2|<5 (3)
满足条件式(2)及(3)的结构在外部照射角为比100度更大角的情况下是有效的。此外,满足条件式(2)及(3)的结构在进行外部照射角比120度更大角的被称为UWF的超广角的光束扫描而需要180度左右或者超过180度的内部照射角的情况下更为有效。
此外,如上所述近轴横向放大率为近轴角放大率的倒数,因此,在将从第1光学扫描器22向被检眼12的SLO用物镜系统31的近轴横向放大率设为β1,将从第2光学扫描器24向被检眼12的OCT用物镜系统32的近轴横向放大率设为β2时,满足下述条件式(4)。另外,此处所说的β1是以第1光学扫描器22的扫描中心为物点、以被检眼12的光瞳位置为像点的情况下的SLO用物镜系统31的近轴横向放大率,β2是以第2光学扫描器24的扫描中心为物点、以被检眼12的光瞳位置为像点的情况下的OCT用物镜系统32的近轴横向放大率。
|β2|<|β1| (4)
此外,能够将近轴横向放大率考虑为与光轴平行的平行光束入射至物镜系统并射出的情况下的、入射光束的直径与出射光束的直径之比。在与光轴平行的SLO光及OCT光的平行光束入射至物镜系统的情况下,若将SLO光的入射光束的直径设为φin(SLO)、出射光束的直径设为φout(SLO),同样地,将OCT光的入射光束的直径设为φin(OCT)、出射光束的直径设为φout(OCT),则可表示为
β1=φout(SLO)/φin(SLO)
β2=φout(OCT)/φin(OCT)。
因而,根据条件式(4)可知,与光轴平行的平行光束入射到物镜系统的情况下的物镜系统产生的光束直径的变化构成为OCT用物镜系统32比SLO用物镜系统31小。
更具体而言,β1的范围优选设定为满足下述条件式(5)。此外,β2的范围优选设定为满足下述条件式(6)。
0.25<|β1|<0.7 (5)
0.2<|β2|<0.4 (6)
满足条件式(5)及(6)的结构在外部照射角为比100度更大角的情况下是有效的。此外,满足条件式(5)及(6)的结构在进行外部照射角为比120度更大角的被称为UWF的超广角的光束扫描而需要180度左右或超过180度的内部照射角的情况下更为有效。另外,对于条件式(5),更优选下限值设为0.28,上限值设为0.67。
另外,在上述眼科装置的通常使用方法中,在最初的SLO拍摄中,在X方向扫描和Y方向扫描的至少一者中需要多面镜等的高速扫描。与此相对,在OCT拍摄中,扫描区域相对较窄,扫描速度也不要求像SLO拍摄中所需的那么高。因而,构成为在X方向扫描和Y方向扫描的至少一者,第2光学扫描器24对OCT光进行扫描的扫描速度比第1光学扫描器22对SLO光进行扫描的扫描速度慢。另外,此处所言的扫描速度的意思是每单位面积的扫描时间。在SLO拍摄中,需要高速地扫描作为UWF的超广角的眼底拍摄区域整体,SLO用的第1光学扫描器22的最大扫描角由眼底拍摄区域决定。另一方面,在OCT拍摄中,扫描需要测量剖面的有限的部分区域,但优选采用虽是按各个部分区域进行但能够测量与SLO拍摄同样的超广角的眼底区域整体的方式,使OCT用的第2光学扫描器24的最大扫描角度遵照上述条件式的关系而构成。
在像上述那样设定了扫描速度的拍摄光学系统19中,也优选构成为满足上述条件式(1)。此外,优选设定为满足条件式(2)及(3)的至少一者。同样地,在像上述那样设定了扫描速度的拍摄光学系统19中,优选构成为满足上述条件式(4)。此外,优选设定为满足条件式(5)及(6)的至少一者。
另外,上述条件式(2)、(3)、(5)、(6)的结构不限定于广角光学系统30具有SLO和OCT的复合型的物镜系统的情况,在分别构成SLO用物镜系统31和OCT用物镜系统32的情况下也是有效的。因而,根据上述条件式(2)、(3)所示的条件,作为UWF用物镜优选近轴角放大率比1.5大,另外从实用角度来说选择比1.8大是有利的。
在以上那样的结构中,作为共用透镜组28的第3透镜组G3主要校正因作为SLO用物镜以及作为OCT用物镜的基本的功能、即因形成被检眼12的光瞳与扫描器的共轭关系的大致无焦系统的光瞳像差。并且,第1透镜组G1通过与第3透镜组G3并用,能够实现作为SLO用物镜系统31所需的确保上述放大率关系和校正色差的功能。此外,第2透镜组G2通过与第3透镜组G3并用,能够实现作为OCT用物镜系统32所需的确保上述放大率关系和校正色差的功能。这样的透镜结构适合作为外部照射角超过120度的超广角物镜系统,但在视角较小的情况下,各透镜的结构当然能够采用更简单的透镜结构。
另外,在图2的结构中SLO用物镜系统31和OCT用物镜系统32均在与合成部26相比靠扫描器侧(即光源侧)具有透镜组,但通过适当设计共用透镜组28,也能够成为SLO用物镜系统31和OCT用物镜系统32的任一者在与合成部26相比靠光源侧即扫描器侧不具有透镜组的结构。图6A及图6B分别示出了复合型的物镜系统的第1变形例、第2变形例的概念图。
在图6A所示的结构中,与图2的结构相比,在SLO用的第1光学扫描器22与合成部26之间没有配置透镜组,图2的第3透镜组G3变更为第3透镜组G3-1,图2的第2透镜组G2变更为第2透镜组G2-1。在图6A的结构中,第3透镜组G3-1与共用透镜组28对应,并且SLO用物镜系统31仅由第3透镜组G3-1构成,OCT用物镜系统32由第2透镜组G2-1及第3透镜组G3-1构成。在该结构中,第3透镜组G3-1进行SLO用的可见光域的像差校正。并且,OCT用物镜系统32中的第2透镜组G2-1在与第3透镜组G3-1的合成系统中,需要采用用于进行OCT用的红外区域的像差校正的透镜结构,优选采用基本上具有负折射力的结构。并且,在该变形例中也考虑了上述情况时,与SLO用的第1光学扫描器22的最大扫描角θ1相比,OCT用的第2光学扫描器24的最大扫描角θ2小,θ2<θ1。
此外,在图6B所示的结构中,与图2的结构相比,在第2光学扫描器24与合成部26之间没有配置透镜组,图2的第3透镜组G3变更为第3透镜组G3-2,图2的第1透镜组G1变更为第1透镜组G1-1。在图6B的结构中,第3透镜组G3-2与共用透镜组28对应,并且SLO用物镜系统31由第1透镜组G1-1及第3透镜组G3-2构成,OCT用物镜系统32仅由第3透镜组G3-2构成。在该结构中,第3透镜组G3-2进行OCT用的红外光域的像差校正。并且,SLO用物镜系统31中的第1透镜组G1-1在与第3透镜组G3-2的合成系统中,需要采用用于SLO用的可见光域中的像差校正的透镜结构,优选采用基本上具有正折射力的结构。并且,在该变形例中也考虑了上述情况时,与SLO用的第1光学扫描器22的最大扫描角θ1相比,OCT用的第2光学扫描器24的最大扫描角θ2小,θ2<θ1。
另外,图2、图6A及图6B的光路的形状为一例。在本公开的技术中,也能够采用不同的形状的光路。例如,也能够通过适当设定合成部26的波长特性,而采用使SLO用物镜系统31的光路成为弯曲型且OCT用物镜系统32的光路成为直线状的结构。
<SLO用或者OCT用的物镜系统>
接下来,对拍摄光学系统19中使用的物镜系统进行说明。另外,以下阐述的实施方式不限定于广角光学系统30具有图2、图6A、及图6B所示的复合型的物镜系统的情况,也能够适用于SLO用物镜系统31和OCT用物镜系统32分别构成的情况。另外,在下文中,为便于说明,在无需区分SLO用物镜系统31和OCT用物镜系统32进行说明的情况下,仅称为“物镜系统”。此外,在无需区分第1光学扫描器22和第2光学扫描器24进行说明的情况下,仅称为“扫描器”。
具有上述共用透镜组28的SLO用物镜系统和OCT用物镜系统分别独立地设计。在以下的实施方式中,分别在SLO用物镜系统31及OCT用物镜系统32中适当地设计角放大率的角度分布。此处,对角放大率的角度分布进行说明。
图7作为一例示出了物镜系统300的图。物镜系统300是包括透镜L1~L11这11个透镜的折射光学系统。此外,物镜系统300基本上为无焦光学系统。图7还示出了扫描器所具有的1个反射面所处的扫描中心位置Ps和被检眼12的瞳面Pp。扫描器的扫描中心位置Ps和瞳面Pp的位置构成为通过物镜系统300而成为光学上的共轭关系。从扫描器入射到物镜系统300的光束为大致平行的光。图7示出了由扫描器扫描,通过物镜系统300而入射至瞳面Pp的最大视角的光束的状态。
如图7所示,将从扫描器侧向物镜系统300入射的入射光线44i与物镜系统300的光轴AX所成的角设为ωin,将从物镜系统300向被检眼侧射出的出射光线44o与光轴AX所成的角设为ωout。并且,定义为M=|ωout/ωin|。在将入射光线44i为近轴光线时的M设为Mpar,将入射光线44i为最大视角的光线时的M设为Mmax的情况下,构成为满足下述条件式(7)。
Mpar<Mmax (7)
条件式(7)意味着最大视角的光线的M比近轴区域中的角放大率大。通过满足条件式(7),易于具有角放大率的角度分布伴随周边光线的出射角的增大而变得更大那样的像差结构。通过采用这样的角放大率分布的结构,能够在扫描器的最大扫描角中采用更大的角度,作为物镜系统易于得到更大角度的外部照射角,能够使拍摄光学系统19的眼底中的视场角成为能够观察从眼底中心至眼底周边的大范围的眼底区域的角度。
进一步,优选满足下述条件式(8)。
1.1×Mpar<Mmax (8)
ωout为从物镜系统300向被检眼12入射的光线的角度。通过满足条件式(8),能够高效地扩大从物镜系统300向被检眼12入射的光线的角度ωout,易于得到较大的外部照射角。
此外,优选满足下述条件式(9)。
Mmax<2×Mpar (9)
通过满足条件式(9),易于构成为ωin较小时的眼科装置的分辨率与ωin最大时的眼科装置的分辨率之差处于允许范围内。另外,作为UWF用的眼科装置的结构,优选同时满足条件式(8)及条件式(9)。
此外,优选满足下述条件式(10)及(11)。
1<Mpar (10)
1<Mmax (11)
通过满足条件式(10)及(11),易于得到较大的外部照射角。进一步,对于Mmax,更优选满足下述条件式(11A)。另外,关于条件式(11A),进一步更优选将下限值设为2.5,上限值设为3。
2<Mmax<5 (11A)
另外,在从待扫描的被检眼12的区域的观点出发对上述条件式(7)进行考量时,优选在将包括被检眼12的与光轴AX的交点在内的中心部的M设为Mc、将被检眼12的周边部的M设为Mp的情况下,满足下述条件式(7A)。
Mc<Mp (7A)
Mpar和Mc为近似的值。此外,在最大视角的光线到达被检眼12的周边部的情况下,Mmax与Mp成为相同的值。通过满足条件式(7A),能够得到与满足条件式(7)的情况同样的效果。
图8中用实线例示了本实施方式的一例的物镜系统的ωin与ωout的关系。图8的图表的横轴为ωin,纵轴为ωout。作为扫描器,使用扫描振镜或多面镜,但为了防止装置的大型化及高成本化,有想要在使ωin为尽量小的值的状态下,实现ωout的最大化的期望。因此,在该例子中,作为ωin与ωout之比的M并非恒定。另外,在图8中,为了比较,用虚线示出了全视角下M取固定值的比较例中的ωin与ωout的关系。比较例的M的值为直线,但在本实施方式的一例中,随着入射角ωin变大而出射角ωout急剧变大。
此外,图9的图表中例示了本实施方式的一例的物镜系统的ωout与M的关系。图9的横轴为ωout,纵轴为M。图8及图9所示的例子满足上述条件式(7)~(11)。此外,本例在Mpar至Mmax之间具有随着ωin变大而M变大的范围。另外,更优选采用在Mpar至Mmax的整个范围,M随着ωin变大而变大的结构。
上述那样的角放大率的角度分布不限于图7所例示的物镜系统,在维持100度左右以上的外部照射角的物镜系统中也是适当的结构。并且,与条件式(2)、(3)所示的条件相关联地,如上所述,作为UWF用物镜优选近轴角放大率比1.5大,进而优选满足有关近轴角放大率Mp的条件式1.5<Mpar<5.0。并且,从实用角度出发,近轴角放大率的下限值比1.8大是有利的。此外,为了使作为UWF的扫描方式的扫描角不会过大,上限值比4.0小是有利的。
接下来,对通过广角光学系统30向被检眼12的瞳面上照射的光的光束直径进行考察。在眼科装置中,优选即使扫描角即ωin变化,在被检眼12的瞳面,光束直径也处于所期望的值以下的位置。如果光束直径超过所期望的值,则会发生光束不进入被检眼12的光瞳这样的问题。此外,周边光束、即ωin较大的光束通过物镜系统300的透镜的周边部,因而物镜系统300的像差的影响易于较明显地体现,在被检眼12的光瞳上沿子午方向变动而发生摇摆。
于是,在本实施方式中,构成为在将从物镜系统300向被检眼12射出的出射光束与物镜系统300的光轴AX所成的角的最大值设为ωmax,将出射光束与光轴AX所成的角为ωmax时的被检眼12的瞳面Pp的位置处的、出射光束的子午方向上的光束直径设为Pmax,将出射光束与光轴AX所成的角最小时的被检眼12的瞳面Pp的位置处的、出射光束的子午方向上的光束直径设为Pmin的情况下,满足下述条件式(12)。
Pmax<Pmin×0.7/(cos(ωmax)) (12)
通过满足条件式(12),能够成为子午方向的光束直径在被检眼12的光瞳上变小,而光束易于进入被检眼12的光瞳内的结构。
图10中示出了从扫描器的反射面22A射出并通过物镜系统300而入射至瞳面Pp的光束的概念图。图10中示出了YZ平面,将光轴AX的方向设为Z方向,将基于扫描器的反射面22A的扫描方向设为Y方向。即,在图10所示的结构中,子午方向为Y方向。此外,在图10中,用虚线表示出射光束与光轴AX所成的角为最大角度ωmax时的光束,用双点划线表示出射光束与光轴AX所成的角最小时的光束。如关于图7的说明中在前所述那样,扫描器的扫描中心位置Ps和瞳面Pp的位置构成为在近轴区域通过物镜系统300而成为光学上的共轭关系。图7中,将光瞳位置作为与光轴AX垂直的面、即瞳面Pp的位置示出。因而,由配置于光轴AX上的反射面22A反射的扫描光束经由物镜系统300在瞳面Pp交叉。在图10的结构中,与用双点划线表示的光轴大致平行的光束在瞳面Pp上的子午方向的剖面直径为Pmin。此外,关于用虚线表示的来自物镜系统300的最大角度ωmax的光束,在瞳面Pp上子午方向的剖面直径为Pmax。
图11示意性地示出了图10中用虚线及双点划线表示的2个光束在被检眼12的瞳面处的形状。图11中示出了XY平面,将Y方向设为纸面上下方向。在图11中,用实线表示被检眼12的光瞳12B的形状,用虚线表示出射光束与光轴AX所成的角为最大角度ωmax时的光束的形状,用双点划线表示出射光束与光轴AX所成的角最小时的光束的形状。用双点划线表示的光束的形状为大致圆形,用虚线表示的光束的形状为沿Y方向、即子午方向缩小了的形状。通过采用这样的形状,即使在发生摇摆的情况下也易于使来自物镜系统300的出射光束入射至被检眼12的光瞳12B。另外,在图11中,为进行说明,作为光束沿Y方向进行角度扫描的情形进行了说明,但实际的光束以瞳面Pp的轴上位置为中心沿XY的二维方向进行角度扫描。因此,图11所示的Y方向并非必须与基于扫描器的扫描方向一致,上述光束的直径为子午方向的直径。
为了使光束高效地入射至被检眼12的光瞳12B,进一步优选满足下述条件式(13)。
Pmax<Pmin (13)
在不满足条件式(13)的情况下,在设计及制造中,需要管理出射光束与光轴AX所成的角为ωmax时光束在光瞳上的位置,制造难度提升。
此外,优选满足下述条件式(14)。
0.2×Pmin<Pmax (14)
在不满足条件式(14)的情况下,视网膜上的光束直径的变化过于显著。另外,作为眼科装置的结构,优选同时满足条件式(13)及条件式(14)。
图12中用实线例示了本实施方式的一例的物镜系统中的ωout与Pmax/Pmin的关系。图12的横轴为通过该物镜系统入射至瞳面Pp的光束与光轴AX所成的角度ωout,纵轴为Pmax/Pmin。与本实施方式不同,在不考虑光束直径的系统中,被检眼12的光瞳12B上的子午方向的光束直径应为1/cos(ωout)的关系。在图12中,作为比较例,用虚线示出了没有考虑这样的光束直径的系统的特性。
如图12所例示那样,ωout的最大角度为72度时,用虚线表示的比较例为320%。与此相对,在用实线表示的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对物镜系统进行适当地设计,Pmax/Pmin成为1以下,成为约64%。
接下来,参照图13对本实施方式的物镜系统的结构进行说明。另外,本说明书的透镜系统的结构的说明中“~由~构成”用于作为构成要素仅考虑透镜的情况下的含义,透镜以外的部件(例如,滤波器、棱镜等不具有折射力的光学部件、光阑等)不属于考虑的对象。即,在本说明书中,“物镜系统由前组和后组构成”的意思是构成物镜系统的透镜组仅为前组和后组,物镜系统除此之外也可以含有透镜以外的部件而构成。
图13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物镜系统的结构的图,也是表示后文所述的实施例1-1的结构的图。另外,此处主要对整体的结构和组构成进行说明,对各个透镜的详细的结构将在后文所述的实施例项下说明。图13所示的物镜系统311从扫描器侧起依次包括第1透镜组G1及第3透镜组G3。第1透镜组G1和第3透镜组G3在物镜系统311内由最大的空气间隔隔开。第3透镜组G3为共用透镜组28的一例。该最大的空气间隔正好用于设置分色镜等具有光合成及光分离功能的合成部26,能够构成SLO用与OCT用的复合型的物镜系统。
通过利用上述最大的空气间隔来分组,物镜系统311由具有正折射力的前组GF和配置于前组GF的被检眼侧的具有正折射力的后组GR构成,能够认为前组GF和后组GR由物镜系统311的透镜面间的光轴上的最大空气间隔而隔开。在图13的例子中,第1透镜组G1与前组GF对应,第3透镜组G3与后组GR对应。在图3的由第2透镜组G2和第3透镜组G3构成的OCT用物镜系统32的例子中,第2透镜组G2与前组GF对应,第3透镜组G3与后组GR对应。另外,在物镜系统311中的透镜面间的光轴上的最大空气间隔有2个以上的情况下,由最靠被检眼侧的最大的空气间隔将前组GF和后组GR分开。
前组GF具有将从光源侧入射的光线的倾斜角变换为较小的角度并向后组GR传送的功能。如图13所示,关于最大视角的光线45相对于光轴AX的角度,与向前组GF入射时的角度相比,从前组GF射出时的角度小。另一方面,从后组GR向被检眼侧射出的光线相对于光轴AX的角度非常大,结果为,成为适于作为UWF用物镜的结构。
如上述那样适于作为用于将来自光源的光向被检眼引导的光学系统的、本实施方式的物镜系统构成为,在将从物镜系统的最靠近光源侧的透镜面至物镜系统的最靠近被检眼侧的透镜面在光轴上的几何距离设为TL,将物镜系统的焦距设为f的情况下,满足下述条件式(15)。TL相当于所谓的透镜全长。条件式(15)为作为无焦光学系统的物镜系统所满足的1个条件。通过满足无焦光学系统的条件,能够使大致平行的光束入射至被检眼。由此,能够抑制被检眼的形状和/或尺寸等个体差所造成的影响并良好地观察被检眼。
-1<TL/f<1 (15)
进一步,本实施方式的物镜系统优选在将前组GF的焦距设为fF,将后组GR的焦距设为fR的情况下,作为UWF用物镜,满足下述条件式(16)。
1<fF/fR<4 (16)
在前组GF与后组GR之间的光线与光轴AX大致平行的情况下,fF/fR与近轴角放大率Mpar的含义大致相同。通过配合条件式(16)而满足前述关于Mmax的条件式,能够得到较大的外部照射角。另外,作为UWF用物镜,更优选的是,fF/fR比1.5大。
此外,本实施方式的物镜系统中,优选在将隔开前组GF和后组GR的光轴上的最大空气间隔设为D,将从物镜系统的最靠近光源侧的透镜面至物镜系统的最靠近被检眼侧的透镜面的光轴上的几何距离设为TL的情况下,满足下述条件式(17)。
0.1<D/TL<0.5 (17)
在不满足条件式(17)的下限的情况下,规定的透镜全长内的透镜密度变高,导致重量化。在不满足条件式(17)的上限的情况下,无法将像差校正所需的透镜成分容纳到规定的透镜全长内。
更详细而言,后组GR由具有正折射力的A组GRA、和配置于A组GRA的被检眼侧的、具有正折射力的B组GRB构成。A组GRA作为接合透镜整体包括至少1个具有正折射力的接合透镜,A组GRA的最靠近被检眼侧的透镜的、被检眼侧的透镜面为凸面或平面。B组GRB由凹面朝向被检眼侧的1个或多个正弯月形状的透镜成分构成。通过像这样构成B组GRB,能够良好地校正光线像差。
优选在将B组GRB的焦距设为fB,将后组GR的焦距设为fR的情况下,满足下述条件式(18)。
0.4<fB/fR<2.5 (18)
在不满足条件式(18)的下限的情况下,难以进行色差和/或高阶像差的校正。在不满足条件式(18)的上限的情况下,透镜系统整体大型化且重量化。另外,对于条件式(18),更优选将下限值设为0.5,上限值设为1.75,进一步更优选将下限值设为0.8,上限值设为1.1。
此外,优选在将构成A组GRA所包含的接合透镜的正透镜的焦距设为fAp,后组GR的焦距设为fR的情况下,A组GRA所含的所有接合透镜内的所有正透镜满足下述条件式(19)。
0.9<fAp/fR<3.7 (19)
在不满足条件式(19)的下限的情况下,玻璃材料的体积增加,成本增高且重量变大。在不满足条件式(19)的上限的情况下,色差的校正不充分。另外,对于条件式(19),更优选将下限值设为1.7,上限值设为3。
前组GF优选具有负折射力的透镜面、和配置于该透镜面的被检眼侧的、具有正折射力的透镜面。通过该结构,能够更良好地校正大视角侧的高阶的光线像差,尤其是像面弯曲及彗形像差。
作为一例,在前组GF具有凸面朝向被检眼侧的正弯月透镜的情况下,该正弯月透镜的扫描器侧的凹面成为上述负折射力的透镜面,该正弯月透镜的被检眼侧的凸面成为正折射力的透镜面,因此,能够校正大视角侧的高阶的光线像差。
此外,在前组GF具有凸面朝向扫描器侧的弯月透镜的情况下,优选在该弯月透镜的被检眼侧还具有负透镜和正透镜。通过该结构,除了校正大视角侧的高阶的光线像差这一效果之外,还能够根据玻璃材料的选择来校正放大率色差。在无需放大率色差的校正的情况下,也能够更高精度地校正大视角的高阶的光线像差。
进一步,前组GF具有负透镜和配置于该负透镜的被检眼侧的正透镜,优选在这些负透镜和正透镜之间形成负折射力的空气透镜。通过该结构,能够校正大视角侧的高阶的光线像差,尤其是像面弯曲及彗形像差。此外,在形成上述空气透镜的结构中,优选上述负透镜和上述正透镜被配置为彼此凹面相对。通过该结构,能够校正大视角侧的高阶的光线像差,尤其是像面弯曲及彗形像差。此外,在形成上述空气透镜的结构中,优选在构成空气透镜的上述负透镜的扫描器侧还具有凹面朝向被检眼侧的弯月透镜,在构成空气透镜的上述正透镜的被检眼侧还具有正透镜。通过该结构,除了校正大视角侧的高阶的光线像差这一效果之外,还能够根据玻璃材料的选择而校正放大率色差。在无需放大率色差的校正的情况下,还能够更高精度地校正大视角的高阶的光线像差。
后组GR的A组GRA优选具有1个以上的接合透镜。通过该结构,能够校正轴上色差和光瞳的色差。A组GRA优选具有2个以上的接合透镜。通过该结构,能够更高精度地校正轴上色差和光瞳的的色差。
优选后组GR的B组GRB具有1个以上的正弯月形状的单透镜。通过该透镜,能够消球差地接收最靠被检眼侧的大视角光线,并以不发生高阶的光线像差,尤其是像面弯曲及彗形像差的方式弯曲。通过采用单透镜,不会产生因接合面造成的多余的光线像差。为了提高该效果,优选B组GRB仅由1个或者多个正弯月形状的单透镜构成。
图13所示的物镜系统311具备多个上述优选的结构,最大视角的光线45从物镜系统311向被检眼侧射出时的出射光线与物镜系统的光轴AX所成的角为50度以上。这意味着物镜系统311为大视角的眼底用光学系统。
<优选的实施例的说明>
接下来,对本公开的技术的物镜系统的数值实施例进行说明。以下所述的实施例中,实施例1-1、实施例2-1、实施例3-1、实施例4-1、实施例5-1、实施例6-1、实施例7-1、实施例8-1、实施例9-1、实施例10-1、及实施例11-1为SLO用物镜系统的实施例,实施例1-2、实施例2-2、及实施例3-2为OCT用物镜系统的实施例。此外,实施例1-1和实施例1-2具有共用透镜组,通过实施例1-1和实施例1-2,能够构成复合型的物镜系统的实施例1。同样地,实施例2-1和实施例2-2具有共用透镜组,通过实施例2-1和实施例2-2,能够构成复合型的物镜系统的实施例2。同样地,实施例3-1和实施例3-2具有共用透镜组,通过实施例3-1和实施例3-2,能够构成复合型的物镜系统的实施例3。
各实施例是上述ωmax远超过60度而达到72度的超广角的物镜系统。外部照射角能够设为ωmax的2倍,因此,以下的实施例能够实现能够进行外部照射角具有120度至144度的视场角,内部照射角超过200度的眼底拍摄的超广角的眼科装置。
〔实施例1-1〕
实施例1-1是设想了波段为450nm~650nm、基准波长为520nm的SLO用物镜系统的物镜系统311。图13中,与扫描器的扫描中心位置Ps及被检眼12的瞳面Pp一同示出了实施例1-1的物镜系统311的透镜结构的图。另外,图中的Ps及Pp是为了表示光轴方向的位置而图示的部分,并非用于表示形状和/或大小。物镜系统311从扫描器侧起依次包括第1透镜组G1及第3透镜组G3。第1透镜组G1和第3透镜组G3在物镜系统311内由最大的空气间隔隔开。
第1透镜组G1包括:凸面朝向扫描器侧的弯月透镜L11;同样凸面朝向扫描器侧的弯月透镜L12;在扫描器侧具有凹面的负透镜L13;凸面朝向被检眼侧的正弯月透镜L14;和正透镜L15。透镜L11和透镜L12彼此接合而形成凸面朝向扫描器侧的弯月形状的透镜成分,最靠扫描器侧的透镜面为非球面。第3透镜组G3包括正透镜L31、正透镜L32、负透镜L33、正透镜L34、双凹形状的负透镜L35、和凹面朝向被检眼侧的正弯月透镜L36。更详细而言,关于正透镜L34的形状,扫描器侧的透镜面的曲率半径的绝对值比被检眼侧的透镜面的曲率半径的绝对值小。透镜L32与透镜L33、以及透镜L34与透镜L35分别相互接合。更详细而言,透镜L32和透镜L33接合而形成双凸透镜成分,透镜L34和透镜L35形成凸面朝向扫描器侧的正透镜成分。
另外,物镜系统311能够认为是由前述前组GF和后组GR构成的。前组GF与第1透镜组G1对应,后组GR与第3透镜组G3对应。A组GRA由透镜L31、透镜L32、透镜L33构成。B组GRB由透镜L34、透镜L35、透镜L36构成。
表1表示实施例1-1的透镜数据。在透镜数据中,从左侧栏起依次表示面序号、曲率半径、光轴上的面间隔、d线(波长587.56nm)基准的折射率、d线基准的阿贝数。透镜数据的第1面为扫描器的扫描中心位置Ps,面间隔栏的最下行的值表示从表中的最靠被检眼侧的透镜面至瞳面Pp的光轴上的距离。
【表1】
面序号 曲率半径 面间隔 折射率 阿贝数
1 23.41
(ASP)2 33.702 4.92 1.8513 40.1
3 44.620 4.97 1.6516 58.6
4 33.891 11.37
5 -46.127 5.05 1.8000 29.8
6 171.416 7.43
7 -67.910 11.04 1.6516 58.6
8 -38.376 0.16
9 1.00E+18 22.06 1.6516 58.6
10 -60.524 150.56
12 1.00E+18 16.70 1.6031 60.6
13 -202.592 0.20
14 218.409 50.07 1.5163 64.1
15 -87.895 5.00 1.6889 31.1
16 -330.235 0.20
17 82.775 49.57 1.6584 50.9
18 -153.617 5.00 1.8467 23.8
19 365.192 0.20
20 57.078 17.54 1.8830 40.8
21 153.597 25.00
表1中,非球面在面序号栏中记入了(ASP)。非球面在将与光轴垂直的方向的高度设为h,将从非球面的顶点的切平面起至高度h的非球面上的位置为止的沿光轴的距离(垂度量)设为zs,将近轴的曲率半径的倒数设为c,将圆锥系数设为k、4阶的非球面系数设为A、6阶的非球面系数设为B、8阶的非球面系数设为C、10阶的非球面系数设为D、12阶的非球面系数设为E时,用以下所示的式子表示。
zs=(c·h2)/〔1+{1-(1+k)·h2·c2}1/2〕+A·h4+B·h6+C·h8+D·h10+E·h12
表2示出了实施例1-1的非球面的非球面系数。表2中的“E-n”(n为整数)的意思是“×10-n”。
【表2】
面序号 2
圆锥常数 0.000E+00
4阶系数 1.981E-07
6阶系数 -2.865E-09
8阶系数 7.929E-13
10阶系数 0.000E+00
12阶系数 0.000E+00
另外,如上所述的透镜数据及非球面系数的记载方法及结构图的图示方法基本上在以下的实施例中也同样。
图14中示出了实施例1-1的ωout与M的关系。图15中用实线示出了实施例1-1的ωout与Pmax/Pmin的关系,用虚线示出了1/cos(ωout)的曲线。本实施例1-1为外部照射角132度的SLO用物镜系统,如图14及图15所示,作为UWF用物镜明显具有优异的性能。
〔实施例1-2〕
实施例1-2是设想了波段为900nm~1050nm、基准波长为1000nm的OCT用物镜系统的物镜系统321。图16示出了实施例1-2的物镜系统321的透镜结构的图。物镜系统321从扫描器侧起依次包括第2透镜组G2及第3透镜组G3。第2透镜组G2和第3透镜组G3在物镜系统321内由最大的空气间隔隔开。该最长空气间隔恰好用于设置分色镜等具有光合成及光分离功能的合成部26,能够构成SLO用和OCT用的复合型的物镜系统。
第2透镜组G2为与前述实施例1-1的第1透镜组G1类似的结构,但最靠扫描器侧的凸面朝向扫描器侧的弯月形状的透镜成分由双凸形状的正透镜L21和双凹形状的负透镜L22的接合透镜而形成。实施例1-2的第3透镜组G3与实施例1-1的第3透镜组G3是共通的。
另外,物镜系统321能够认为是由前述前组GF和后组GR构成的。前组GF与第2透镜组G2对应,后组GR与第3透镜组G3对应。构成A组GRA、B组GRB的透镜与实施例1-1相同。
表3示出了实施例1-2的透镜数据。
【表3】
面序号 曲率半径 面间隔 折射率 阿贝数
1 41.48
(ASP)2 36.806 16.15 1.8513 40.1
3 -34.380 5.01 1.7552 27.5
4 41.976 12.68
5 -22.172 5.00 1.8010 35.0
6 126.002 8.31
7 -61.667 10.55 1.8000 29.8
8 -36.800 0.51
9 2.31E+03 22.01 1.6180 63.3
10 -58.558 155.30
12 1.00E+18 16.70 1.6031 60.6
13 -202.592 0.20
14 218.409 50.07 1.5163 64.1
15 -87.895 5.00 1.6889 31.1
16 -330.235 0.20
17 82.775 49.57 1.6584 50.9
18 -153.617 5.00 1.8467 23.8
19 365.192 0.20
20 57.078 17.54 1.8830 40.8
21 153.597 25.00
表4示出了实施例1-2的非球面的非球面系数。
【表4】
面序号 2
圆锥常数 0.000E+00
4阶系数 3.722E-07
6阶系数 -8.329E-10
8阶系数 2.642E-12
10阶系数 0.000E+00
12阶系数 0.000E+00
图17示出了实施例1-2的ωout与M的关系。图18用实线示出了实施例1-2的ωout与Pmax/Pmin的关系,用虚线示出了1/cos(ωout)的曲线。本实施例1-2为外部照射角128度的OCT用物镜系统,如图17及图18所示,作为UWF用物镜明显具有优异的性能。
〔实施例2-1〕
实施例2-1是设想了SLO用物镜系统的物镜系统312。图19示出了实施例2-1的物镜系统312的透镜结构的图。物镜系统312从扫描器侧起依次包括第1透镜组G1及第3透镜组G3。第1透镜组G1和第3透镜组G3在物镜系统312内由最大的空气间隔隔开。
第1透镜组G1包括双凸形状的正透镜L11、双凹形状的负透镜L12、双凹形状的负透镜L13、凸面朝向被检眼侧的正透镜L14、正透镜L15。透镜L11和透镜L12相互接合而形成凸面朝向扫描器侧的弯月形状的透镜成分,最靠扫描器侧的透镜面为非球面。第3透镜组G3包括正透镜L31、双凸形状的正透镜L32、双凹形状的负透镜L33、凸面朝向扫描器侧的正透镜L34、凹面朝向被检眼侧的正弯月透镜L35。透镜L32和透镜L33相互接合而形成凸面朝向扫描器侧的弯月形状的透镜成分。
另外,物镜系统312能够认为是由前述前组GF和后组GR构成的。前组GF与第1透镜组G1对应,后组GR与第3透镜组G3对应。A组GRA由透镜L31、透镜L32、透镜L33、透镜L34构成。B组GRB由透镜L35构成。
表5示出了实施例2-1的透镜数据。
【表5】
面序号 曲率半径 面间隔 折射率 阿贝数
1 19.39
(ASP)2 35.450 10.88 1.7620 40.1
3 -35.551 6.00 1.6127 44.5
4 38.552 6.30
5 -30.427 65.31 1.7408 27.7
6 244.101 5.00
7 2819.264 32.13 1.4978 82.6
8 -70.370 1.00
9 438.700 33.00 1.5750 41.5
10 -154.053 179.69
11 930.895 45.00 1.5891 61.2
12 -459.976 1.00
13 180.153 81.60 1.6230 58.1
14 -124.896 5.00 1.7847 25.6
15 315.278 1.00
16 140.845 44.68 1.7130 54.0
17 -626.441 1.00
18 51.156 35.15 1.7130 54.0
19 69.870 25.00
表6示出了实施例2-1的非球面的非球面系数。
【表6】
面序号 2
圆锥常数 0.000E+00
4阶系数 -1.078E-05
6阶系数 4.006E-08
8阶系数 -8.501E-11
10阶系数 0.000E+00
12阶系数 0.000E+00
图20示出了实施例2-1的ωout与M的关系。图21用实线示出了实施例2-1的ωout与Pmax/Pmin的关系,用虚线示出了1/cos(ωout)的曲线。本实施例2-1为外部照射角144度的SLO用物镜系统,如图20及图21所示,作为UWF用物镜明显具有优异的性能。
〔实施例2-2〕
实施例2-2是设想了OCT用物镜系统的物镜系统322。图22示出了实施例2-2的物镜系统322的透镜结构的图。物镜系统322从扫描器侧起依次包括第2透镜组G2及第3透镜组G3。第2透镜组G2和第3透镜组G3在物镜系统322内由最大的空气间隔隔开。第2透镜组G2具有与图19所示的前述实施例2-1的第1透镜组G1类似的结构。实施例2-2的第3透镜组G3与实施例2-1的第3透镜组G3是共通的。
另外,物镜系统322能够认为是由前述前组GF和后组GR构成的。前组GF与第2透镜组G2对应,后组GR与第3透镜组G3对应。构成A组GRA、B组GRB的透镜与实施例2-1相同。
表7示出了实施例2-2的透镜数据。
【表7】
面序号 曲率半径 面间隔 折射率 阿贝数
1 39.91
(ASP)2 52.124 30.55 1.7620 40.1
3 -45.402 10.67 1.6127 44.5
4 59.213 12.20
5 -24.669 42.39 1.7408 27.7
6 296.498 11.41
7 -157.302 21.04 2.0006 25.5
8 -75.886 0.87
9 312.301 42.29 1.4978 82.6
10 -126.843 200.97
11 930.895 45.00 1.5891 61.2
12 -459.976 1.00
13 180.153 81.60 1.6230 58.1
14 -124.896 5.00 1.7847 25.6
15 315.278 1.00
16 140.845 44.68 1.7130 54.0
17 -626.441 1.00
18 51.156 35.15 1.7130 54.0
19 69.870 25.00
表8示出了实施例2-2的非球面的非球面系数。
【表8】
面序号 2
圆锥常数 0.000E+00
4阶系数 4.875E-07
6阶系数 -1.307E-10
8阶系数 8.134E-13
10阶系数 0.000E+00
12阶系数 0.000E+00
图23示出了实施例2-2的ωout与M的关系。图24用实线示出了实施例2-2的ωout与Pmax/Pmin的关系,用虚线示出了1/cos(ωout)的曲线。本实施例2-2为外部照射角144度的OCT用物镜系统,如图23及图24所示,作为UWF用物镜明显具有优异的性能。
〔实施例3-1〕
实施例3-1是设想了SLO用物镜系统的物镜系统313。图25示出了实施例3-1的物镜系统313的透镜结构的图。物镜系统313从扫描器侧起依次包括第1透镜组G1及第3透镜组G3。第1透镜组G1和第3透镜组G3在物镜系统313内由最大的空气间隔隔开。
第1透镜组G1包括凸面朝向扫描器侧的负弯月透镜L11、凸面朝向扫描器侧的正弯月透镜L12、双凹形状的负透镜L13、凸面朝向被检眼侧的正透镜L14、正透镜L15。透镜L11和透镜L12相互接合而形成凸面朝向扫描器侧的弯月形状的透镜成分。第3透镜组G3包括凸面朝向扫描器侧的负弯月透镜L31、双凸形状的正透镜L32、双凸形状的正透镜L33、凸面朝向被检眼侧的负弯月透镜L34、凸面朝向扫描器侧的正透镜L35、凹面朝向被检眼侧的正弯月透镜L36。透镜L31和透镜L32接合而形成双凸形状的正透镜成分,透镜L33和透镜L34也相互接合而形成双凸形状的正透镜成分。在该实施例3-1的第3透镜组G3中,也与前述实施例1-1(图13)同样设有2个接合透镜,但实施例1-1的第3透镜组G3的2个接合面均凸面朝向被检眼侧,而在本实施例3-1中,彼此的接合面以凹面相对的方式形成。此外,最靠被检眼侧的透镜面为非球面。
另外,物镜系统313能够认为是由前述前组GF和后组GR构成的。前组GF与第1透镜组G1对应,后组GR与第3透镜组G3对应。A组GRA由透镜L31、透镜L32、透镜L33、透镜L34、透镜L35构成。B组GRB由透镜L36构成。
表9示出了实施例3-1的透镜数据。
【表9】
面序号 曲率半径 面间隔 折射率 阿贝数
1 50.00
2 85.463 5.00 1.5530 55.1
3 47.235 14.52 1.7847 25.6
4 101.009 16.24
5 -63.727 29.65 1.7618 26.6
6 233.733 13.97
7 -228.024 32.12 1.7618 26.6
8 -76.550 1.00
9 385.923 43.28 1.6188 63.7
10 -173.520 173.62
11 529.570 6.00 1.7847 25.6
12 151.818 1.24
13 154.748 51.80 1.5168 64.1
14 -375.360 1.00
15 380.170 60.77 1.5168 64.1
16 -124.356 5.00 1.7847 25.6
17 -299.529 1.00
18 202.435 37.61 1.6188 63.7
19 -407.052 1.00
20 53.068 35.31 1.7725 49.6
(ASP)21 80.000 25.00
表10示出了实施例3-1的非球面的非球面系数。
【表10】
面序号 21
圆锥常数 0.000E+00
4阶系数 8.315E-07
6阶系数 -4.003E-10
8阶系数 1.001E-13
10阶系数 0.000E+00
12阶系数 0.000E+00
图26示出了实施例3-1的ωout与M的关系。图27用实线示出了实施例3-1的ωout与Pmax/Pmin的关系,用虚线示出了1/cos(ωout)的曲线。本实施例3-1也为外部照射角144度的SLO用物镜系统,如图26及图27所示,作为UWF用物镜明显具有优异的性能。
〔实施例3-2〕
实施例3-2是设想了OCT用物镜系统的物镜系统323。图28示出了实施例3-2的物镜系统323的透镜结构的图。物镜系统323从扫描器侧起依次包括第2透镜组G2及第3透镜组G3。第2透镜组G2和第3透镜组G3在物镜系统323内由最大的空气间隔隔开。第2透镜组G2具有与图25所示的第1透镜组G1类似的结构。但是,实施例3-1的第1透镜组G1的最靠扫描器侧的凸面朝向扫描器侧的弯月透镜成分在第1透镜组G1中中心厚度最小,与此相对,在本实施例3-2的第1透镜组G1中,在第1透镜组G1中成为最大的中心厚度。本实施例3-2的第3透镜组G3与实施例3-1的第3透镜组G3是共通的。
另外,物镜系统323能够认为是由前述前组GF和后组GR构成的。前组GF与第2透镜组G2对应,后组GR与第3透镜组G3对应。构成A组GRA、B组GRB的透镜是与实施例3-1同样的。
表11示出了实施例3-2的透镜数据。
【表11】
面序号 曲率半径 面间隔 折射率 阿贝数
1 84.47
2 82.086 22.21 1.5530 55.1
3 60.141 34.30 1.7847 25.6
4 94.801 18.24
5 -66.764 35.00 1.7618 26.6
6 212.352 14.29
7 -330.004 32.72 1.6968 55.5
8 -81.792 11.23
9 287.705 38.19 1.6188 63.7
10 -287.068 173.62
11 529.570 6.00 1.7847 25.6
12 151.818 1.24
13 154.748 51.80 1.5168 64.1
14 -375.360 1.00
15 380.170 60.77 1.5168 64.1
16 -124.356 5.00 1.7847 25.6
17 -299.529 1.00
18 202.435 37.61 1.6188 63.7
19 -407.052 1.00
20 53.068 35.31 1.7725 49.6
(ASP)21 80.000 25.00
表12示出了实施例3-2的非球面的非球面系数。
【表12】
面序号 21
圆锥常数 0.000E+00
4阶系数 8.315E-07
6阶系数 -4.003E-10
8阶系数 1.001E-13
10阶系数 0.000E+00
12阶系数 0.000E+00
图29示出了实施例3-2的ωout与M的关系。图30用实线示出了实施例3-2的ωout与Pmax/Pmin的关系,用虚线示出了1/cos(ωout)的曲线。本实施例3-2也是外部照射角144度的OCT用物镜系统,如图29及图30所示,作为UWF用物镜明显具有优异的性能。
〔实施例4-1〕
实施例4-1是设想了SLO用物镜系统的物镜系统314。图31示出了实施例4-1的物镜系统314的透镜结构的图。物镜系统314从扫描器侧起依次包括第1透镜组G1及第3透镜组G3。第1透镜组G1和第3透镜组G3在物镜系统314内由最大的空气间隔隔开。
第1透镜组G1包括凹面朝向扫描器侧的正弯月透镜L11、凹面朝向扫描器侧的负弯月透镜L12、凸面朝向扫描器侧的负弯月透镜L13、正透镜L14。透镜L11和透镜L12相互接合而形成凹面朝向扫描器侧的弯月形状的透镜成分。第3透镜组G3包括正透镜L31、双凸形状的正透镜L32、凹面朝向扫描器侧的负透镜L33、凹面朝向被检眼侧的正弯月透镜L34、凹面朝向被检眼侧的正弯月透镜L35。透镜L32和透镜L33相互接合而形成正透镜成分。实施例4-1的正弯月透镜L34在其扫描器侧的凸面上设置有衍射光学元件(简称DOE)。通过在透镜面设置衍射光学元件,不仅易于进行色差校正,也能够利用透镜面进行的折射及衍射光学元件进行的衍射,因此,能够减小透镜的有效直径。衍射光学元件也能够设置于其他的透镜面,例如设置在透镜L31那样的有效直径较大的透镜、构成最靠近扫描器的透镜成分的透镜L11、透镜L12上是有效的。
另外,物镜系统314能够认为是由前述前组GF和后组GR构成的。前组GF与第1透镜组G1对应,后组GR与第3透镜组G3对应。A组GRA由透镜L31构成。B组GRB由透镜L32、透镜L33、透镜L34、透镜L35构成。
表13示出了实施例4-1的透镜数据。
【表13】
Figure BDA0002767463620000401
在表13中,设置有衍射光学元件的面在面序号栏中记入了(DOE)。衍射面的相位形状ψ在将与光轴垂直的方向的高度设为h,将衍射光的衍射次数设为m,将设计波长设为λ0,将2阶相位系数设为C2、4阶相位系数设为C4、6阶相位系数设为C6时,可由如下所示的(16)式来表示。
ψ(h,m)=〔2π/(m×λ0)〕×(C2·h2+C4·h4+C6·h6) (16)
表14中示出了实施例4-1的衍射面的相位系数。表20中的“E-n”(n为整数)的意思是“×10-n”。
【表14】
面序号 14
m 1
C2 -3.953E-04
C4 0.000E+00
C6 0.000E+00
图32示出了实施例4-1的ωout与M的关系。图33用实线示出了实施例4-1的ωout与Pmax/Pmin的关系,用虚线示出了1/cos(ωout)的曲线。本实施例4-1是外部照射角130度的SLO用物镜系统,如图32及图33所示,作为UWF用物镜明显具有优异的性能。
〔实施例5-1〕
实施例5-1是设想了SLO用物镜系统的物镜系统315。图34示出了实施例5-1的物镜系统315的透镜结构的图。物镜系统315从扫描器侧起依次包括第1透镜组G1及第3透镜组G3。第1透镜组G1和第3透镜组G3在物镜系统315内由最大的空气间隔隔开。
第1透镜组G1包括凸面朝向扫描器侧的负弯月透镜L11、凸面朝向被检眼侧的正弯月透镜L12。第3透镜组G3包括凸面朝向扫描器侧的负弯月透镜L31、双凸形状的正透镜L32、双凸形状的正透镜L33、凸面朝向被检眼侧的负弯月透镜L34、双凸形状的正透镜L35、凸面朝向被检眼侧的负弯月透镜L36、凸面朝向扫描器侧的正透镜L37、凹面朝向被检眼侧的正弯月透镜L38、凹面朝向被检眼侧的正弯月透镜L39。透镜L31和透镜L32相互接合而形成双凸形状的正透镜成分。透镜L33和透镜L34相互接合而形成双凸形状的正透镜成分。透镜L35和透镜L36相互接合而形成双凸形状的正透镜成分。
另外,物镜系统315能够认为是由前述前组GF和后组GR构成的。前组GF与第1透镜组G1对应,后组GR与第3透镜组G3对应。A组GRA由透镜L31、透镜L32、透镜L33、透镜L34、透镜L35、透镜L36、透镜L37构成。B组GRB由透镜L38、透镜L39构成。
表15示出了实施例5-1的透镜数据。
【表15】
面序号 曲率半径 面间隔 折射率 阿贝数
1 74.45
2 383.09 10.00 1.8467 23.8
3 148.22 14.08
4 -119.89 16.00 1.9020 25.3
5 -59.76 158.55
6 342.87 10.00 1.8467 23.8
7 131.43 43.00 1.5168 64.1
8 -292.47 9.40
9 321.37 42.00 1.5168 64.1
10 -149.01 10.00 1.8467 23.8
11 -317.09 0.50
12 671.80 35.63 1.5168 64.1
13 -156.43 10.00 1.8467 23.8
14 -466.64 0.50
15 199.00 25.00 1.7292 54.6
16 -4943.10 0.52
17 91.12 29.42 1.6031 60.7
18 274.29 0.50
19 51.49 17.71 1.9538 32.3
20 69.12 25.00
实施例5-1的ωout与M的关系就定性而言具有与实施例1-1~实施例4-1同样的倾向。实施例5-1的ωout与Pmax/Pmin的关系就定性而言具有与实施例3-1同样的倾向,但在实施例5-1中,在ωout为70度时Pmax/Pmin取140%以下的值。
〔实施例6-1〕
实施例6-1是设想了SLO用物镜系统的物镜系统316。图35示出了实施例6-1的物镜系统316的透镜结构的图。物镜系统316从扫描器侧起依次包括第1透镜组G1及第3透镜组G3。第1透镜组G1和第3透镜组G3在物镜系统316内由最大的空气间隔隔开。
第1透镜组G1包括双凸形状的正透镜L11、双凹形状的负透镜L12、凸面朝向被检眼侧的正弯月透镜L13。透镜L11和透镜L12相互接合而形成凸面朝向扫描器侧的弯月形状的透镜成分。第3透镜组G3包括凸面朝向扫描器侧的负弯月透镜L31、双凸形状的正透镜L32、双凸形状的正透镜L33、凹面朝向扫描器侧的负透镜L34、凹面朝向被检眼侧的正弯月透镜L35、凹面朝向被检眼侧的正弯月透镜L36、凹面朝向被检眼侧的正弯月透镜L37。透镜L31和透镜L32相互接合而形成双凸形状的正透镜成分。透镜L33和透镜L34相互接合而形成双凸形状的正透镜成分。
另外,物镜系统316能够认为是由前述前组GF和后组GR构成的。前组GF与第1透镜组G1对应,后组GR与第3透镜组G3对应。A组GRA由透镜L31、透镜L32、透镜L33、透镜L34构成。B组GRB由透镜L35、透镜L36、透镜L37构成。
表16示出了实施例6-1的透镜数据。
【表16】
面序号 曲率半径 面间隔 折射率 阿贝数
1 62.48
2 379.42 26.00 1.8348 42.7
3 -100.76 18.00 1.6134 44.3
4 125.66 9.21
5 -642.94 15.87 1.7725 49.6
6 -90.17 125.00
7 338.00 8.00 1.8467 23.8
8 123.20 49.13 1.4970 81.6
9 -187.72 0.50
10 148.72 54.24 1.5891 61.2
11 -150.24 8.00 1.8467 23.8
12 -29548.40 1.55
13 158.67 21.75 1.6584 50.9
14 574.91 0.50
15 92.05 21.47 1.7725 49.6
16 179.02 0.50
17 54.79 22.47 1.8919 37.1
18 85.00 25.00
实施例6-1的ωout与M的关系就定性而言具有与实施例1-1~实施例4-1同样的倾向。实施例6-1的ωout与Pmax/Pmin的关系就定性而言具有与实施例3-1同样的倾向,但在实施例6-1中,在ωout为70度时Pmax/Pmin取140%以下的值。
〔实施例7-1〕
实施例7-1是设想了SLO用物镜系统的物镜系统317。图36示出了实施例7-1的物镜系统317的透镜结构的图。物镜系统317从扫描器侧起依次包括第1透镜组G1及第3透镜组G3。第1透镜组G1和第3透镜组G3在物镜系统317内由最大的空气间隔隔开。
第1透镜组G1包括凸面朝向扫描器侧的负弯月透镜L11、凸面朝向被检眼侧的正透镜L12。透镜L12的扫描器侧及被检眼侧的透镜面为非球面。第3透镜组G3包括凸面朝向被检眼侧的正弯月透镜L31、双凸形状的正透镜L32、凸面朝向被检眼侧的负弯月透镜L33、双凸形状的正透镜L34、双凹形状的负透镜L35、双凸形状的正透镜L36、凹面朝向被检眼侧的正弯月透镜L37、凹面朝向被检眼侧的正弯月透镜L38。透镜L32和透镜L33相互接合而形成双凸形状的正透镜成分。透镜L34和透镜L35相互接合而形成凹面朝向被检眼侧的弯月形状的透镜成分。
另外,物镜系统317能够认为是由前述前组GF和后组GR构成的。前组GF与第1透镜组G1对应,后组GR与第3透镜组G3对应。A组GRA由透镜L31、透镜L32、透镜L33、透镜L34、透镜L35、透镜L36构成。B组GRB由透镜L37、透镜L38构成。
表17示出了实施例7-1的透镜数据。
【表17】
面序号 曲率半径 面间隔 折射率 阿贝数
1 44.38
2 100.92 9.71 1.8348 42.7
3 59.05 6.39
(ASP)4 -451.46 17.92 1.5829 59.5
(ASP)5 -65.79 130.59
6 -732.63 20.50 1.9020 25.3
7 -187.14 0.50
8 167.46 72.54 1.5168 64.1
9 -103.18 9.00 2.0006 25.5
10 -311.18 0.50
11 145.98 69.14 1.4875 70.3
12 -140.05 9.00 1.8467 23.8
13 232.19 10.27
14 444.03 36.86 1.7725 49.6
15 -187.67 0.50
16 99.59 38.52 1.7550 52.3
17 323.97 0.50
18 70.25 18.20 2.0006 25.5
19 115.41 25.00
表18示出了实施例7-1的非球面的非球面系数。
【表18】
面序号 4 5
圆锥常数 -8.379 0.919
4阶系数 5.655E-06 2.337E-06
6阶系数 -6.421E-10 1.232E-09
8阶系数 -6.145E-13 -5.666E-13
10阶系数 0.000E+00 0.000E+00
实施例7-1的ω0ut与M的关系就定性而言具有与实施例1-1~实施例4-1同样的倾向。实施例7-1的ωout与Pmax/Pmin的关系就定性而言具有与实施例1-1同样的倾向。
〔实施例8-1〕
实施例8-1是设想了SLO用物镜系统的物镜系统318。图37示出了实施例8-1的物镜系统318的透镜结构的图。物镜系统318从扫描器侧起依次包括第1透镜组G1及第3透镜组G3。第1透镜组G1和第3透镜组G3在物镜系统318内由最大的空气间隔隔开。
第1透镜组G1包括凹面朝向扫描器侧的正弯月透镜L11。透镜L11的扫描器侧的透镜面为非球面。第3透镜组G3包括双凸形状的正透镜L31、双凹形状的负透镜L32、双凸形状的正透镜L33、凹面朝向被检眼侧的负弯月透镜L34、凹面朝向被检眼侧的正弯月透镜L35、双凸形状的正透镜L36、凹面朝向被检眼侧的正弯月透镜L37、凹面朝向被检眼侧的正弯月透镜L38。透镜L32和透镜L33相互接合而形成凸面朝向被检眼侧的弯月形状的透镜成分。透镜L34和透镜L35相互接合而形成凹面朝向被检眼侧的弯月形状的透镜成分。
另外,物镜系统318能够认为是由前述前组GF和后组GR而构成的。前组GF与第1透镜组G1对应,后组GR与第3透镜组G3对应。A组GRA由透镜L31、透镜L32、透镜L33、透镜L34、透镜L35、透镜L36构成。B组GRB由透镜L37、透镜L38构成。
表19示出了实施例8-1的透镜数据。
【表19】
面序号 曲率半径 面间隔 折射率 阿贝数
1 64.90
(ASP)2 -41.48 9.84 1.8511 40.1
3 -33.72 100.67
4 141.02 24.29 1.9027 35.7
5 -432.22 18.65
6 -93.96 5.41 1.8467 23.8
7 243.13 36.12 1.5891 61.2
8 -137.28 0.50
9 309.35 6.75 1.8467 23.8
10 96.71 39.18 1.7880 47.4
11 654.71 0.50
12 230.36 23.97 1.7880 47.4
13 -513.61 0.50
14 81.33 25.77 1.7880 47.4
15 170.18 0.50
16 52.12 17.45 1.9027 35.7
17 80.00 25.00
表20示出了实施例8-1的非球面的非球面系数。
【表20】
面序号 2
圆锥常数 0.42
4阶系数 0.000E+00
6阶系数 -8.657E-09
8阶系数 1.354E-11
10阶系数 -8.907E-15
实施例8-1的ωout与M的关系就定性而言具有与实施例1-1~实施例4-1同样的倾向。实施例8-1的ωout与Pmax/Pmin的关系就定性而言具有与实施例1-1~实施例2-2同样的倾向。
〔实施例9-1〕
实施例9-1是设想了SLO用物镜系统的物镜系统319。图38示出了实施例9-1的物镜系统319的透镜结构的图。物镜系统319从扫描器侧起依次包括第1透镜组G1及第3透镜组G3。第1透镜组G1和第3透镜组G3在物镜系统319内由最大的空气间隔隔开。
第1透镜组G1包括凸面朝向扫描器侧的负弯月透镜L11、双凸形状的正透镜L12、双凹形状的负透镜L13、双凹形状的负透镜L14、双凸形状的正透镜L15、凸面朝向被检眼侧的正透镜L16。透镜L11和透镜L12相互接合而形成双凸形状的透镜成分。透镜L14和透镜L15相互接合而形成凸面朝向被检眼侧的弯月形状的透镜成分。第3透镜组G3包括双凸形状的正透镜L31、凸面朝向被检眼侧的负弯月透镜L32、双凸形状的正透镜L33、凹面朝向被检眼侧的正弯月透镜L34。透镜L31和透镜L32接合而形成双凸形状的正透镜成分。
另外,物镜系统319能够认为是由前述前组GF和后组GR构成的。前组GF与第1透镜组G1对应,后组GR与第3透镜组G3对应。A组GRA由透镜L31、透镜L32、透镜L33构成。B组GRB由透镜L34构成。
表21示出了实施例9-1的透镜数据。
【表21】
面序号 曲率半径 面间隔 折射率 阿贝数
1 40.76
2 326.99 9.00 1.4875 70.3
3 37.08 23.00 1.8467 23.8
4 -117.47 4.05
5 -55.03 10.00 1.8467 23.8
6 79.18 10.90
7 -182.04 11.00 1.8467 23.8
8 78.91 40.00 1.7725 49.6
9 -78.91 16.58
10 1.00E+18 20.00 1.7550 52.3
11 -140.87 146.71
12 130.04 55.00 1.5891 61.2
13 -94.10 11.00 1.8467 23.8
14 -484.46 0.50
15 97.43 30.10 1.6030 65.4
16 -738.15 0.50
17 46.43 17.30 1.8830 40.7
18 70.03 25.00
实施例9-1的ωout与M的关系就定性而言具有与实施例1-1~实施例4-1同样的倾向。实施例9-1的ωout与Pmax/Pmin的关系就定性而言具有与实施例1-1同样的倾向。
〔实施例10-1〕
实施例10-1是设想了SLO用物镜系统的物镜系统3110。图39示出了实施例10-1的物镜系统3110的透镜结构的图。物镜系统3110从扫描器侧起依次包括第1透镜组G1及第3透镜组G3。第1透镜组G1和第3透镜组G3在物镜系统3110内由最大的空气间隔隔开。
第1透镜组G1包括双凹形状的负透镜L11、凸面朝向被检眼侧的正弯月透镜L12、凸面朝向扫描器侧的正弯月透镜L13、双凹形状的负透镜L14。第3透镜组G3包括双凸形状的正透镜L31、双凹形状的负透镜L32、双凸形状的正透镜L33、凸面朝向扫描器侧的正透镜L34、凹面朝向被检眼侧的正弯月透镜L35。透镜L31和透镜L32接合而形成弯月形状的透镜成分。
另外,物镜系统3110能够认为是由前述前组GF和后组GR构成的。前组GF与第1透镜组G1对应,后组GR与第3透镜组G3对应。A组GRA由透镜L31、透镜L32、透镜L33、透镜L34构成。B组GRB由透镜L35构成。
表22示出了实施例10-1的透镜数据。
【表22】
面序号 曲率半径 面间隔 折射率 阿贝数
1 119.18
2 -970.44 5.00 1.4875 70.3
3 255.21 17.38
4 -515.36 35.00 1.7550 52.3
5 -89.83 13.46
6 109.15 30.00 1.7550 52.3
7 3238.08 19.60
8 -130.77 5.00 1.7847 25.6
9 379.99 65.50
10 126.87 45.42 1.4970 81.7
11 -155.12 5.00 1.7847 25.6
12 137.37 10.51
13 231.94 30.00 1.7550 52.3
14 -205.63 0.50
15 102.97 31.73 1.7550 52.3
16 -6066.30 1.08
17 51.24 20.44 1.9538 32.3
18 67.63 25.00
实施例10-1的ωout与M的关系就定性而言具有与实施例1-1~实施例4-1同样的倾向。实施例10-1的ωout与Pmax/Pmin的关系就定性而言具有与实施例1-1同样的倾向。
〔实施例11-1〕
实施例11-1是设想了SLO用物镜系统的物镜系统3111。图40示出了实施例11-1的物镜系统3111的透镜结构的图。物镜系统3111从扫描器侧起依次包括第1透镜组G1及第3透镜组G3。第1透镜组G1和第3透镜组G3在物镜系统3111内由最大的空气间隔隔开。
第1透镜组G1包括凸面朝向被检眼侧的正弯月透镜L11、凸面朝向扫描器侧的负弯月透镜L12、凸面朝向扫描器侧的正透镜L13、双凹形状的负透镜L14、双凸形状的正透镜L15。透镜L14和透镜L15接合而形成弯月形状的透镜成分。第3透镜组G3包括凸面朝向扫描器侧的负弯月透镜L31、双凸形状的正透镜L32、凹面朝向被检眼侧的正弯月透镜L33、凹面朝向被检眼侧的正弯月透镜L34。透镜L31和透镜L32接合而形成双凸形状的正透镜成分。
另外,物镜系统3111能够认为是由前述前组GF和后组GR构成的。前组GF与第1透镜组G1对应,后组GR与第3透镜组G3对应。A组GRA由透镜L31、透镜L32构成。B组GRB由透镜L33、透镜L34构成。
表23示出了实施例11-1的透镜数据。
【表23】
面序号 曲率半径 面间隔 折射率 阿贝数
1 79.39
2 -160.34 12.00 1.9500 29.4
3 -65.43 0.50
4 142.92 3.77 1.5168 64.1
5 63.37 34.38
6 122.44 15.29 1.8348 42.7
7 -470.86 18.36
8 -65.69 6.00 1.8467 23.8
9 148.63 49.36 1.7440 44.9
10 -90.40 80.00
11 127.50 8.00 1.8467 23.8
12 77.08 47.36 1.5891 61.2
13 -576.12 0.50
14 65.96 30.00 1.5891 61.2
15 168.50 0.50
16 45.91 17.05 1.8348 42.7
17 69.38 25.00
实施例11-1的ωout与M的关系就定性而言具有与实施例1-1~实施例4-1同样的倾向。实施例11-1的ωout与Pmax/Pmin的关系就定性而言具有与实施例1-1同样的倾向。
表24~表27示出了各实施例的各条件式的对应值。在表27中,fAp/fR(min)栏示出了各实施例的fAp/fR的最小值,fAp/fR(max)栏示出了各实施例的fAp/fR的最大值。
【表24】
Figure BDA0002767463620000511
【表25】
Figure BDA0002767463620000512
【表26】
Pmin Pmax Pmax/Pmin 0.7/cos(ωmax)
实施例1-1 0.95 0.64 0.68 1.70
实施例1-2 3.41 2.38 0.70 1.58
实施例2-1 0.85 0.63 0.74 2.27
实施例2-2 3.11 2.65 0.85 2.26
实施例3-1 2.63 4.74 1.81 2.27
实施例3-2 2.72 3.45 1.27 2.26
实施例4-1 1.06 0.54 0.51 1.66
实施例5-1 0.4 0.5 1.25 2.27
实施例6-1 0.4 0.51 1.28 2.27
实施例7-1 0.49 0.27 0.55 2.25
实施例8-1 0.41 0.29 0.71 2.27
实施例9-1 0.56 0.42 0.75 1.72
实施例10-1 0.56 0.45 0.80 1.49
实施例11-1 0.56 0.36 0.64 1.72
【表27】
Figure BDA0002767463620000521
上述各实施例是作为外部照射角超过了120度的UWF光学系统,从最靠被检眼侧的透镜面至被检眼的瞳面Pp的轴上距离作为所谓的工作距离确保在25mm以上。在具有UWF光学系统的眼科装置的实际使用中,将该工作距离设为较大的值是重要的,但作为物镜的有效直径伴随工作距离的增大而继续变大。因此,作为UWF光学系统的工作距离,20mm以上、优选22mm以上是较为实用的。工作距离的上限值越大则越能够减轻被检者的负担,但从光学系统的性能方面、成本方面以及制造的容易性考虑可以说42mm是上限。
<使用转像系统的其他的实施方式>
接下来,对拍摄光学系统的其他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图41示出了拍摄光学系统的其他实施方式的结构的剖视图。与图3所示的例子相比,图41所示的拍摄光学系统在具有转像用的光学系统这一点具有较大不同。图41的拍摄光学系统在第1光学扫描器22与被检眼12之间的光路上包括第1转像系统601和物镜系统600,在第2光学扫描器24与被检眼12之间的光路上包括第2转像系统602和物镜系统600。第1转像系统601从第1光学扫描器22侧起依次包括第1副透镜组RG1和共用副透镜组RG3。第2转像系统602从第2光学扫描器24侧起依次包括第2副透镜组RG2和共用副透镜组RG3。
图41的拍摄光学系统包括具有与图3的合成部26同样的功能的合成部626。合成部626配置于第1副透镜组RG1与共用副透镜组RG3之间,且配置于第2副透镜组RG2与共用副透镜组RG3之间。以能够与具有入射角依赖性的合成部626对应的方式,构成为通过第1副透镜组RG1与共用副透镜组RG3之间的扫描光束为平行光,通过第2副透镜组RG2与共用副透镜组RG3之间的扫描光束也为平行光。
在图41所示的例子中,共用透镜组由共用副透镜组RG3和物镜系统600构成。由第1光学扫描器22进行了角度扫描了的光依次透过第1副透镜组RG1、合成部626、共用副透镜组RG3、物镜系统600而到达被检眼12。由第2光学扫描器24进行了角度扫描的光依次透过第2副透镜组RG2、合成部626、共用副透镜组RG3、物镜系统600而到达被检眼12。
利用第1转像系统601,与第1光学扫描器22呈共轭关系的转像共轭位置Pr形成于合成部626与被检眼12之间的光路中。在图41所示的例子中,通过第1转像系统601,转像共轭位置Pr形成于第1转像系统601与物镜系统600之间的光路中。此外,通过第2转像系统602,第2光学扫描器24和转像共轭位置Pr隔着合成部626成为共轭关系。并且,通过物镜系统600,转像共轭位置Pr与被检眼12的光瞳位置成为共轭关系。因而,在图41所示的结构例中,第1光学扫描器22与被检眼12的光瞳位置也呈共轭关系,第2光学扫描器24与被检眼12的光瞳位置也呈共轭关系。通过如图41所示的例子那样使用转像系统,即使在得到与图3所示的例子相同程度的较大的外部照射角的情况下,也能够使图41的合成部626的直径与图3的合成部26相比较小,因此,能够减小合成部的口径而实现成本下降。在光学部件的直径易于变得较大的超广角的眼科用光学系统中,能够期待通过使用转像系统而使成本大幅下降。
在本实施方式中,构成为在将MR1设为从第1光学扫描器22向转像共轭位置Pr的第1转像系统601的近轴角放大率,将MR2设为从第2光学扫描器24向转像共轭位置Pr的第2转像系统602的近轴角放大率的情况下,满足下述条件式(20)。通过满足条件式(20),可得到与满足条件式(1)时同样的效果。
|MR1|<|MR2| (20)
此外,为了小型化优选MR1满足下述条件式(21)。根据条件式(20)和条件式(21),MR2优选满足下述条件式(22)。
|MR1|=1 (21)
|MR2|>1 (22)
作为一例,图41所示的第1副透镜组RG1从第1光学扫描器22侧朝向被检眼侧依次包括凹面朝向第1光学扫描器22侧的正弯月透镜Lr11、双凸形状的正透镜Lr12、和双凹形状的负透镜Lr13。透镜Lr12和透镜Lr13接合而形成凸面朝向第1光学扫描器22侧的弯月形状的透镜成分。
在图41的例子中,第1副透镜组RG1和共用副透镜组RG3构成为关于与光轴垂直的平面对称。即,共用副透镜组RG3从第1光学扫描器22侧朝向被检眼侧依次包括双凹形状的负透镜Lr31、双凸形状的正透镜Lr32、和凹面朝向被检眼侧的正弯月透镜Lr33。透镜Lr31和透镜Lr32接合而形成凸面朝向被检眼侧的弯月形状的透镜成分。此外,图41所示的第2副透镜组RG2具有至少1个正透镜和至少1个负透镜,具有由空气间隔隔开且彼此相对的凹面形状的透镜面。
另外,在图41所示的结构中,第1光学扫描器22可以构成为仅扫描X方向及Y方向中的一个方向。同样地,第2光学扫描器24也可以构成为仅扫描X方向及Y方向中的一个方向。在像这样将两个扫描器作为一维扫描器的情况下,能够通过在转像系统的光瞳共轭位置即转像共轭位置Pr设置与该一维扫描方向正交的方向的一维扫描器,而在被检眼的瞳面将光束以二维角度进行扫描。
图42的立体图示出了使用上述那样的转像系统的拍摄光学系统的其他实施方式的结构。与图41所示的结构相比,在图42所示的结构中,在转像共轭位置Pr配置有第3光学扫描器625,代替图41的第1光学扫描器22配置有第1光学扫描器622,代替图41的第2光学扫描器24配置有第2光学扫描器624的方面具有较大差异。第1光学扫描器622及第2光学扫描器624构成为仅扫描X方向及Y方向中的一个方向,第3光学扫描器625构成为扫描与第1光学扫描器622及第2光学扫描器624的扫描方向正交的方向。例如,可以构成为使用多面镜作为第1光学扫描器622沿Y方向扫描,使用扫描振镜作为第2光学扫描器624沿Y方向扫描,使用扫描振镜作为第3光学扫描器625沿X方向扫描。
<使用转像系统的实施方式的实施例>
作为图41及图42所示的拍摄光学系统的物镜系统b00,例如,能够使用<优选实施例的说明>项下所示的各实施例的物镜系统。作为一例,图41中示出了使用前述实施例9-1作为物镜系统b00的例子。此外,将图41所例示的、第1转像系统601的实施例的透镜数据和非球面系数分别示于表28和表29,将第2转像系统602的实施例的透镜数据和非球面系数分别示于表30和表31。
【表28】
面序号 曲率半径 面间隔 折射率 阿贝数
1 41.79
(ASP)2 -87.98 11.50 1.8210 42.5
3 -34.81 0.50
4 47.08 16.60 1.7432 49.3
5 -47.08 4.00 1.8467 23.8
6 73.81 59.02
7 -73.81 4.00 1.8467 23.8
8 47.08 16.60 1.7432 49.3
9 -47.08 0.50
10 34.81 11.50 1.8210 42.5
(ASP)11 87.98 41.79
【表29】
面序号 2 11
圆锥常数 0 0
4阶系数 0.000E+00 0.000E+00
6阶系数 -2.079E-06 2.079E-06
8阶系数 6.626E-11 -6.626E-11
10阶系数 3.339E-13 -3.339E-13
【表30】
面序号 曲率半径 面间隔 折射率 阿贝数
1 20.16
2 22.40 5.00 1.8830 40.7
3 62.88 5.60
(ASP)4 -37.17 3.50 1.8030 25.5
5 27.78 6.30
6 -26.20 9.00 1.8830 40.7
7 -21.30 0.50
8 51.93 9.50 1.7725 49.6
9 -249.44 73.71
10 -73.81 4.00 1.8467 23.8
11 47.08 16.60 1.7432 49.3
12 -47.08 0.50
13 34.81 11.50 1.8210 42.5
(ASP)14 87.98 41.79
【表31】
面序号 4 14
圆锥常数 0 0
4阶系数 0.000E+00 0.000E+00
6阶系数 -1.266E-05 2.079E-06
8阶系数 1.592E-07 -6.626E-11
10阶系数 -4.558E-10 -3.339E-13
将表28~表31所示的各转像系统的实施例与实施例9-1的物镜系统组合得到的光学系统的条件式的对应值示于表32。
【表32】
|M1| |M2| Mpar Mmax
第1转像系统+物镜系统 2.19 - 2.19 2.75
第2转像系统+物镜系统 - 2.50 2.50 3.30
此处,M1是第1转像系统601和物镜系统600组合得到的光学系统的近轴角放大率,M2是第2转像系统602和物镜系统600组合得到的光学系统的近轴角放大率。其能够通过将图3所示的SLO用物镜系统31置换为图41所示的第1转像系统601和物镜系统600组合而得到的光学系统,将图3所示的OCT用物镜系统32置换为图41所示的第2转像系统602和物镜系统600组合而得到的光学系统而认为与条件式(1)的近轴角放大率M1、M2相同。关于表32的Mpar、Mmax,也能够通过将图7所示的物镜系统300置换为图41所示的第1转像系统601和物镜系统600组合而得到的光学系统或者图41所示的第2转像系统602和物镜系统600组合而得到的光学系统,而认为与条件式(7)的Mpar、Mmax相同。
将表28~表31所示的各转像系统的实施例的条件式(20)~(22)的对应值示于表33。
【表33】
|MR1| |MR2| MRpar MRmax
第1转像系统 1.00 - 1.00 1.00
第2转像系统 - 1.14 1.14 1.20
但是,表33的MRpar、MRmax对于各转像系统以如下方式定义。即,将从各扫描器侧向各转像系统入射的入射光线与各转像系统的光轴所成的角设为ωinR,将从各转像系统向物镜系统侧射出的出射光线与光轴AX所成的角设为ωoutR,定义为MR=|ωoutR/ωinR|,将入射光线为近轴光线时的MR设为MRpar,将入射光线为最大视角的光线时的MR设为MRmax。
<图像处理装置的动作说明>
接下来,对使用具有作为前述UWF用物镜系统所优选的角放大率分布特性的物镜系统来构成眼科装置的情况下的、图像处理装置17的动作的一例进行说明。存在需要在图像显示时使用对于物镜系统的角放大率分布的特性数据来进行校正的情况。参照图34对用于该处理的一例进行说明。以下所述的图像显示处理能够适用于SLO图像及OCT图像两者。
在下文中,为便于说明,对由图1所示的控制装置16来执行图像显示处理的情况进行说明。此外,在下文中,为便于说明,以图像处理装置17为ASIC(Application SpecificIntegrated Circuit,专用集成电路)为前提进行说明。另外,此处,作为图像处理装置17的一例,举出了由ASIC实现的方式例,但本公开的技术不限定于此。例如,图像处理装置17也可以是FPGA(Field Programmable gate Array,场可编程门阵列)等其他硬件资源。
在图34所示的图像显示处理中,在步骤500,图像处理装置17根据由输入/显示装置16E接收到的指示设定扫描范围。此处,扫描范围是指例如根据X方向及Y方向的各自的扫描角的上限值及下限值而设定的范围。
在步骤502中,CPU16A确定当前时间点的ωin。另外,ωin根据当前时间点的扫描器的扫描角而唯一确定。
在步骤504中,图像处理装置17从查询表获取物镜系统的角放大率分布数据,获取步骤502中确定的ωin下的物镜系统的数据。查询表是视角和物镜系统的数据相对应、即ωin和物镜系统的数据相对应的表,含有角放大率分布相关的信息。角放大率分布数据是作为扫描器的扫描角即入射角ωin的函数的角放大率M的数据。另外,除此之外,也可以获取作为ωin的函数的歪曲像差量、作为ωin的函数的周边光量等数据。此外,这些数据既可以是设计数据,也可以是测定数据。
在步骤506中,图像处理装置17基于步骤504中获取的物镜系统的角放大率分布数据,对基于受光部中的受光结果的数据进行校正。
在步骤508中,图像处理装置17基于步骤506中校正后的数据生成图像。在步骤510中,输入/显示装置16E基于步骤508中生成的数据显示图像,本图像显示处理结束。
另外,上述说明的图像显示处理终究仅为一例。因而,当然可以在不脱离宗旨的范围内删除不必要的步骤、追加新的步骤、调换处理顺序等。此外,关于上述那样的从眼底像的检测数据至眼底像形成的失真校正相关的图像处理,存在美国专利第9039183号及美国专利9649031号公报、及与国际公开第2014/096835号相关的公开,它们包含在本公开之中。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例示了通过基于CPU16A的软件构成和基于图像处理装置17的硬件构成来实现图像显示处理的情况,但本公开的技术不限定于此。例如,图像显示处理也可以仅由利用计算机的软件构成来执行。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对具有SLO系统和OCT系统这两个功能的装置进行了说明,但也能够利用本公开的技术构成仅具有SLO系统及OCT系统中的一者的功能的装置。
关于本说明书所记载的所有文献、专利申请及技术规格,与通过参考将各个文献、专利申请及技术规格具体且逐个记载地进行援引的情况同程度地、通过参考将其援引至本说明书中。
关于以上的上述实施方式,进一步公开以下的附记。
(附记1)
一种眼科光学系统,构成为将来自光源的光线向被检眼照射,
在将从所述光源侧向所述眼科光学系统入射的入射光线与所述眼科光学系统的光轴所成的角设为ωin,将从所述眼科光学系统向所述被检眼侧射出的出射光线与所述光轴所成的角设为ωout,并且在所述眼科光学系统中定义为M=|ωout/ωin|时,
将所述入射光线为近轴光线时的M设为Mpar,并且将所述入射光线为最大视角的光线时的M设为Mmax的情况下,
满足以Mpar<Mmax表示的条件式。
(附记2)
如附记1所述的眼科光学系统,满足以1.1×Mpar<Mmax表示的条件式。
(附记3)
如附记1或2所述的眼科光学系统,满足以Mmax<2×Mpar表示的条件式。
(附记4)
如附记1至附记3中任一项所述的眼科光学系统,满足以1<Mpar、及1<Mmax表示的条件式。
(附记5)
如附记1至附记4中任一项所述的眼科光学系统,其中,在Mpar至Mmax之间具有随着ωin变大而M变大的范围。
(附记6)
如附记1至附记5中任一项所述的眼科光学系统,其中,所述眼科光学系统为折射光学系统,且所述入射光线为最大视角的光线时的ωout为50度以上。
(附记7)
如附记1至附记6中任一项所述的眼科光学系统,所述眼科光学系统从所述光源侧起依次包括:
凸面朝向所述光源侧的弯月形状的透镜成分;
凹面朝向所述光源侧且所述光源侧的透镜面的曲率半径的绝对值比所述被检眼侧的透镜面的曲率半径的绝对值小的负透镜;
凸面朝向所述被检眼侧且所述被检眼侧的透镜面的曲率半径的绝对值比所述光源侧的透镜面的曲率半径的绝对值小的正透镜;
正透镜;
凸面朝向所述被检眼侧的正透镜;
凸面朝向所述被检眼侧的正透镜和负透镜接合起来的接合透镜;
凸面朝向所述光源侧的正透镜;以及
凹面朝向所述被检眼侧的正弯月透镜。
(附记8)
一种眼科装置,包括:
附记1至附记7中任一项所述的眼科光学系统;和
扫描部,
所述扫描部配置于关于所述眼科光学系统与所述被检眼的光瞳位置呈共轭关系的光瞳共轭位置,以使从所述光源照射的光线入射至所述眼科光学系统,且所述被检眼由所述出射光线扫描的方式,用从所述光源照射的光线进行扫描。
(附记9)
如附记8所述的眼科装置,具备:
受光部,其接收来自所述被检眼的所述出射光线的反射光;和
图像处理装置,其基于关于ωout的M,对基于所述受光部中的受光结果的数据进行校正。
(附记10)
如附记9所述的眼科装置,所述图像处理装置基于校正后的数据生成所述被检眼的图像。
(附记11)
一种眼科光学系统,构成为向被检眼照射以规定扫描角扫描的光束,
在将从所述眼科光学系统向所述被检眼射出的出射光束与所述眼科光学系统的光轴所成的角的最大值设为ωmax,将所述出射光束与所述光轴所成的角为ωmax时在所述被检眼的光瞳位置处所述出射光束的扫描方向的光束直径设为Pmax,将所述出射光束与所述光轴所成的角最小时在所述被检眼的光瞳位置处所述出射光束的扫描方向的光束直径设为Pmin的情况下,
满足以Pmax<Pmin×0.7/(cos(ωmax))表示的条件式。
(附记12)
如附记11所述的眼科光学系统,满足以Pmax<Pmin表示的条件式。
(附记13)
如附记11或附记12所述的眼科光学系统,满足以0.2×Pmin<Pmax表示的条件式。
(附记14)
如附记11至附记13中任一项所述的眼科光学系统,所述眼科光学系统为折射光学系统,且所述入射光束为最大视角的光束时所述出射光束与所述光轴所成的角为50度以上。
(附记15)
如附记11至附记14中任一项所述的眼科光学系统,所述眼科光学系统构成为向所述被检眼照射来自光源的光束,
所述眼科光学系统从所述光源侧起依次包括:
凸面朝向所述光源侧的弯月形状的透镜成分;
凹面朝向所述光源侧且所述光源侧的透镜面的曲率半径的绝对值比所述被检眼侧的透镜面的曲率半径的绝对值小的负透镜;
凸面朝向所述被检眼侧且所述被检眼侧的透镜面的曲率半径的绝对值比所述光源侧的透镜面的曲率半径的绝对值小的正透镜;
正透镜;
凸面朝向所述被检眼侧的正透镜;
凸面朝向所述被检眼侧的正透镜和负透镜接合起来的接合透镜;
凸面朝向所述光源侧的正透镜;以及
凹面朝向所述被检眼侧的正弯月透镜。
(附记16)
一种眼科装置,具备:
附记11至附记15中任一项所述的眼科光学系统;和
扫描部,
所述扫描部配置于关于所述眼科光学系统与所述被检眼的光瞳位置呈共轭关系的光瞳共轭位置,以使从光源照射的光束入射至所述眼科光学系统,且所述被检眼由来自所述眼科光学系统的出射光束扫描的方式,用从所述光源照射的光束进行扫描。
(附记17)
一种眼科装置,具备:
光源;和
眼科光学系统,其向被检眼照射来自所述光源的光线,
在将从所述光源侧向所述眼科光学系统入射的入射光线与所述眼科光学系统的光轴所成的角设为ωin,将从所述眼科光学系统向所述被检眼侧射出的出射光线与所述光轴所成的角设为ωout,在所述眼科光学系统中定义为M=|ωout/ωin|时,
将所述入射光线为近轴光线时的M设为Mpar、及将所述入射光线为最大视角的光线时的M设为Mmax的情况下,
满足以Mpar<Mmax表示的条件式。
(附记18)
一种眼科装置,具备:
第1扫描部,其能够以规定的最大扫描角用第1光束扫描;
第1物镜光学系统,其向被检眼射出从所述第1扫描部入射的所述第1光束,使所述第1扫描部的位置与所述被检眼的光瞳位置成为共轭关系;
第2扫描部,其能够以与所述第1扫描部的最大扫描角相比小的最大扫描角用与所述第1光束不同的第2光束扫描;
第2物镜光学系统,其向所述被检眼射出从所述第2扫描部入射的所述第2光束,使所述第2扫描部的位置和所述被检眼的光瞳位置成为共轭关系;和
合成部,其配置于所述第1扫描部与所述被检眼之间的光路及所述第2扫描部与所述被检眼之间的光路上,对朝向所述被检眼侧的所述第1光束的光路和朝向所述被检眼侧的所述第2光束的光路进行合成,
所述第1物镜光学系统和所述第2物镜光学系统在与所述合成部相比靠所述被检眼侧具有共用的光学系统,
在将从所述第1扫描部向所述被检眼的所述第1物镜光学系统的近轴角放大率设为M1,及将从所述第2扫描部向所述被检眼的所述第2物镜光学系统的近轴角放大率设为M2的情况下,
满足以|M1|<|M2|表示的条件式。
(附记19)
如附记18所述的眼科装置,所述第1物镜光学系统用于激光扫描检眼镜中,所述第2物镜光学系统用于光学相干断层扫描仪中,
满足以1.5<|M1|<3.5、及2.5<|M2|<5表示的条件式。
(附记20)
如附记18或附记19所述的眼科装置,其中,所述第2扫描部用所述第2光束扫描的扫描速度比所述第1扫描部用所述第1光束扫描的扫描速度慢。
(附记21)
如附记18至附记20中任一项所述的眼科装置,其中,所述共用的光学系统从所述合成部侧向所述被检眼侧依次包括:
凸面朝向所述被检眼侧的正透镜;
凸面朝向所述被检眼侧的正透镜和负透镜接合得到的接合透镜;
凸面朝向所述合成部侧的正透镜;以及
凹面朝向所述被检眼侧的正弯月透镜。
(附记22)
如附记18至附记21中任一项所述的眼科装置,其中,所述第1物镜光学系统中与所述合成部相比靠所述第1扫描部侧的光学系统从所述第1扫描部侧向所述被检眼侧依次包括:
凸面朝向所述第1扫描部侧的弯月形状的透镜成分;
凹面朝向所述第1扫描部侧且所述第1扫描部侧的透镜面的曲率半径的绝对值比所述被检眼侧的透镜面的曲率半径的绝对值小的负透镜;
凸面朝向所述被检眼侧且所述被检眼侧的透镜面的曲率半径的绝对值比所述第1扫描部侧的透镜面的曲率半径的绝对值小的正透镜;以及
正透镜。
(附记23)
如附记18至附记22中任一项所述的眼科装置,其中,所述第2物镜光学系统中与所述合成部相比靠所述第2扫描部侧的光学系统从所述第2扫描部侧向所述被检眼侧依次包括:
凸面朝向所述第2扫描部侧的弯月形状的透镜成分;
凹面朝向所述第2扫描部侧且所述第2扫描部侧的透镜面的曲率半径的绝对值比所述被检眼侧的透镜面的曲率半径的绝对值小的负透镜;
凸面朝向所述被检眼侧且所述被检眼侧的透镜面的曲率半径的绝对值比所述第2扫描部侧的透镜面的曲率半径的绝对值小的正透镜;以及
正透镜。
(附记24)
一种眼科装置,具备:
第1扫描部,其能够以规定的最大扫描角用第1光束扫描;
第1物镜光学系统,其向被检眼射出从所述第1扫描部入射的所述第1光束,并使所述第1扫描部的位置与所述被检眼的光瞳位置成为共轭关系;
第2扫描部,其能够以与所述第1扫描部的最大扫描角相比小的最大扫描角用与所述第1光束不同的第2光束扫描;
第2物镜光学系统,其向所述被检眼射出从所述第2扫描部入射的所述第2光束,并使所述第2扫描部的位置与所述被检眼的光瞳位置成为共轭关系;和
合成部,其配置于所述第1扫描部与所述被检眼之间的光路及所述第2扫描部与所述被检眼之间的光路上,对朝向所述被检眼侧的所述第1光束的光路和朝向所述被检眼侧的所述第2光束的光路进行合成,
所述第1物镜光学系统和所述第2物镜光学系统在与所述合成部相比靠所述被检眼侧具有共用的光学系统,
在将从所述第1扫描部向所述被检眼的所述第1物镜光学系统的近轴横向放大率设为β1,及将从所述第2扫描部向所述被检眼的所述第2物镜光学系统的近轴横向放大率设为β2的情况下,
满足以|β2|<|β1|表示的条件式。
(附记25)
如附记24所述的眼科装置,其中,所述第1光学系统用于激光扫描检眼镜中,所述第2光学系统用于光学相干断层扫描仪中,
满足以0.25<|β1|<0.7,及0.2<|β2|<0.4表示的条件式。
(附记26)
如附记24或附记25所述的眼科装置,其中,所述第2扫描部用所述第2光束扫描的扫描速度比所述第1扫描部用所述第1光束扫描的扫描速度慢。
(附记27)
一种眼科装置,具备:
第1扫描部,其能够以规定的扫描速度扫描第1光束;
第1物镜光学系统,其向被检眼射出从所述第1扫描部入射的所述第1光束,使所述第1扫描部的位置与所述被检眼的光瞳位置成为共轭关系;
第2扫描部,其以与所述第1扫描部的扫描速度相比慢的扫描速度用与所述第1光束不同的第2光束扫描;
第2物镜光学系统,其向所述被检眼射出从所述第2扫描部入射的所述第2光束,使所述第2扫描部的位置和所述被检眼的光瞳位置成为共轭关系;和
合成部,其配置于所述第1扫描部与所述被检眼之间的光路及所述第2扫描部与所述被检眼之间的光路,对朝向所述被检眼侧的所述第1光束的光路和朝向所述被检眼侧的所述第2光束的光路进行合成,
所述第1物镜光学系统和所述第2物镜光学系统在与所述合成部相比靠所述被检眼侧具有共用的光学系统,
在将从所述第1扫描部向所述被检眼的所述第1物镜光学系统的近轴角放大率设为M1,及将从所述第2扫描部向所述被检眼的所述第2物镜光学系统的近轴角放大率设为M2的情况下,
满足以|M1|<|M2|表示的条件式。
(附记28)
一种眼科光学系统,构成为向被检眼侧照射角度扫描光线,
在(1)将向所述眼科光学系统的入射光线与所述眼科光学系统的光轴所成的角设为ωin,
(2)将从所述眼科光学系统向所述被检眼侧的出射光线与所述光轴所成的角设为ωout,
(3)M定义为M=|ωout/ωin|,
将所述入射光线为近轴光线时的M设为Mpar,
将所述入射光线为ωin的最大角度光线时的M设为Mmax的情况下,
满足以Mpar<Mmax表示的条件式。
(附记29)
如附记28所述的眼科光学系统,满足以1.1×Mpar<Mmax表示的条件式。
(附记30)
如附记28所述的眼科光学系统,满足以Mmax<2×Mpar表示的条件式。
(附记31)
如附记28所述的眼科光学系统,满足以1<Mpar,及1<Mmax表示的条件式。
(附记32)
如附记28~31中任一项所述的眼科光学系统,满足以1.5<Mpar<5.0表示的条件式。
(附记33)
如附记28~32中任一项所述的眼科光学系统,其中,在Mpar至Mmax的范围内,随着ωin变大而M变大。
(附记34)
如附记28~33中任一项所述的眼科光学系统,所述眼科光学系统为折射光学系统。
(附记35)
如附记28~34中任一项所述的眼科光学系统,
从所述被检眼的相反侧起依次包括:
凹面朝向所述被检眼侧的弯月透镜成分;
凹面朝向所述被检眼的相反侧的负透镜;
凸面朝向所述被检眼侧的正透镜;
正透镜;
凸面朝向所述被检眼侧的正透镜;
接合透镜;
凸面朝向所述被检眼的相反侧的正透镜;以及
凹面朝向所述被检眼侧的正弯月透镜。
(附记36)
一种眼科装置,具备:
附记28~35中任一项所述的眼科光学系统;及
扫描部,其配置于关于所述眼科光学系统与所述被检眼的光瞳位置共轭的位置,
所述扫描部使所述光线入射至所述眼科光学系统,以ωin的角度用所述光线进行扫描。
(附记37)
如附记36所述的眼科装置,所述入射光线为最大视角的光线的情况下,ωout为50度以上。
(附记38)
如附记36或37所述的眼科装置,还具备:
受光部,其接收来自所述被检眼的反射光;和
图像处理部,其基于由所述扫描部控制的关于ωin的M,校正所述受光部的受光结果相关的数据。
(附记39)
如附记38所述的眼科装置,所述图像处理部基于所述校正后的数据生成所述被检眼的图像。
(附记40)
一种眼科光学系统,构成为向被检眼侧照射角度扫描光束,
在(1)将来自所述眼科光学系统的出射光束与所述眼科光学系统的光轴所成的最大角度设为ωmax,
(2)将所述出射光束与所述光轴所成的角为ωmax时在所述被检眼的光瞳位置处子午方向上的所述出射光束的直径设为Pmax,
(3)将所述出射光束与所述光轴所成的角最小时在所述被检眼的所述光瞳位置处子午方向上的所述出射光束的直径设为Pmin的情况下,
满足以Pmax<Pmin×0.7/(cos(ωmax))表示的条件式。
(附记41)
如附记40所述的眼科光学系统,满足以Pmax<Pmin表示的条件式。
(附记42)
如附记40所述的眼科光学系统,满足以0.2×Pmin<Pmax表示的条件式。
(附记43)
如附记40~42中任一项所述的眼科光学系统,所述眼科光学系统为折射光学系统。
(附记44)
一种眼科装置,具备:
附记40~43中任一项所述的眼科光学系统;和
扫描部,
所述扫描部配置于关于所述眼科光学系统与所述被检眼的所述光瞳位置共轭的位置,
所述扫描部使光束在规定的扫描角度范围内向所述眼科光学系统入射,
所述扫描部以通过来自所述眼科光学系统的出射光束扫描所述被检眼的方式用所述光束进行扫描。
(附记45)
如附记44所述的眼科装置,在入射至所述眼科光学系统的所述光束为最大视角的光束时,到达所述被检眼的所述出射光束与所述光轴所成的角度为50度以上。
(附记46)
一种眼科光学系统,构成为向被检眼侧照射角度扫描光线,
在(1)将向所述眼科光学系统的入射光线与所述眼科光学系统的光轴所成的角设为ωin,
(2)将从所述眼科光学系统向所述被检眼侧的出射光线与所述光轴所成的角设为ωout,
(3)M定义为M=|ωout/ωin|,
将包括与所述光轴的交点在内、被扫描的所述被检眼的中心部处的M设为Mc,
将被扫描的所述被检眼的周边部处的M设为Mp的情况下,
满足以Mc<Mp表示的条件式。
(附记47)
一种眼科用物镜,其构成为使入射光线向出射光线转变,
所述眼科用物镜包括多个透镜,
所述多个透镜以满足如下条件式的方式沿光轴排列,
该条件式为:在将所述入射光线相对于所述光轴的角度设为ωin,将所述出射光线相对于所述光轴的角度设为ωout,将M定义为M=|ωout/ωin|,将所述入射光线为近轴光线时的M设为Mpar,将所述入射光线为最大视角的光线时的M设为Mmax的情况下,
以Mpar<Mmax表示的条件式。
(附记48)
一种眼科用物镜,其构成为将入射光束向出射光束移动,
所述眼科用物镜包括多个透镜,
所述多个透镜以满足如下条件式的方式沿所述光轴排列,
该条件式为:在将来自所述眼科用物镜的所述出射光束与光轴所成的最大角度设为ωmax,将所述出射光束与所述光轴所成的角为ωmax时在所述出射光束与所述光轴交叉的位置处与垂直于所述光轴的面交叉的所述出射光束的子午方向的直径设为Pmax,将来自所述眼科用物镜的所述出射光束与所述光轴所成的角度最小时的、与所述面交叉的所述出射光束的子午方向的直径设为Pmin的情况下,
以Pmax<Pmin×0.7/(cos(ωmax))表示的条件式。
(附记49)
一种眼科光学系统,其具有用于将来自光源的光向被检眼引导的物镜,
在将从所述物镜的最靠所述光源侧的透镜面向所述物镜的最靠所述被检眼侧的透镜面的光轴上的距离设为TL,将所述物镜的焦距设为f的情况下,
满足以-1<TL/f<1表示的条件式。
(附记50)
如附记49所述的眼科光学系统,所述物镜由具有正折射力的前组和配置于所述前组的所述被检眼侧的具有正折射力的后组构成,
所述前组和所述后组由所述物镜的透镜面间在光轴上的最大空气间隔隔开,
在将所述前组的焦距设为fF,将所述后组的焦距设为fR的情况下,满足以1<fF/fR<4表示的条件式。
(附记51)
如附记49或50所述的眼科光学系统,所述物镜由具有正折射力的前组和配置于所述前组的所述被检眼侧的具有正折射力的后组构成,
所述前组和所述后组由所述物镜的透镜面间在光轴上的最大空气间隔隔开,
在将所述最大的空气间隔设为D的情况下,满足以0.1<D/TL<0.5表示的条件式。
(附记52)
如附记50或51所述的眼科光学系统,所述后组由具有正折射力的A组和配置于所述A组的所述被检眼侧的具有正折射力的B组构成,
所述A组含有至少1个具有正折射力的接合透镜,所述A组的最靠被检眼侧的透镜的、被检眼侧的透镜面为凸面或平面,
所述B组由凹面朝向被检眼侧的1个或多个正弯月形状的透镜成分构成,
在将所述B组的焦距设为fB、将所述后组的焦距设为fR的情况下,满足以0.4<fB/fR<2.5表示的条件式。
(附记53)
如附记52所述的眼科光学系统,
在将构成所述A组所包括的所述接合透镜的正透镜的焦距设为fAp的情况下,
所述A组所含的所有所述接合透镜内的所有正透镜满足以0.9<fAp/fR<3.7表示的条件式。
(附记54)
如附记49~53中任一项所述的眼科光学系统,其中,从所述物镜向所述被检眼侧射出的出射光线与所述物镜的光轴所成的角为50度以上。
(附记55)
如附记50~53中任一项所述的眼科光学系统,其中,所述前组具有:负折射力的透镜面;和正折射力的透镜面,该正折射力的透镜面配置于所述负折射力的透镜面的所述被检眼侧。
(附记56)
如附记55所述的眼科光学系统,其中,所述前组具有凸面朝向所述被检眼侧的正弯月透镜。
(附记57)
如附记50~53中任一项所述的眼科光学系统,其中,所述前组具有凹面朝向所述被检眼侧的弯月透镜,在所述弯月透镜的所述被检眼侧还具有负透镜和正透镜。
(附记58)
如附记50~52中任一项所述的眼科光学系统,其中,所述前组具有负透镜、和配置于所述负透镜的所述被检眼侧的正透镜,在所述负透镜与所述正透镜之间形成有负折射力的空气透镜。
(附记59)
如附记58所述的眼科光学系统,其中,所述负透镜与所述正透镜配置为彼此凹面相对。
(附记60)
如附记59所述的眼科光学系统,其中,所述前组还具有:相对于所述负透镜配置于所述被检眼侧的相反侧且凹面朝向所述被检眼侧的弯月透镜;和配置于所述正透镜的所述被检眼侧的正透镜。
(附记61)
如附记52或53所述的眼科光学系统,其中,所述A组具有1个以上的接合透镜。
(附记62)
如附记52或53所述的眼科光学系统,其中,所述A组具有2个以上的接合透镜。
(附记63)
如附记52或53所述的眼科光学系统,其中,所述B组具有1个以上的正弯月形状的单透镜。
(附记64)
如附记52或53所述的眼科光学系统,其中,所述B组仅由1个或多个正弯月形状的单透镜构成。
(附记65)
一种眼科装置,具备:
第1扫描部,其构成为以第1最大扫描角将第1扫描光束射出;
第1光学系统,其构成为形成SLO系统且具有共用透镜组,并构成为使所述第1扫描部与被检眼的光瞳成为第1共轭关系,经由所述共用透镜组将所述第1扫描光束向所述被检眼射出;
第2扫描部,其构成为射出第2扫描光束,且具有与所述第1扫描部的所述第1最大扫描角小的第2最大扫描角;
第2光学系统,其构成为形成OCT系统且具有所述共用透镜组,并构成为使所述第2扫描部与所述被检眼的所述光瞳成为第2共轭关系,经由所述共用透镜组将所述第2扫描光束向所述被检眼射出;和
合成部,其构成为对所述第1光学系统的光路和所述第2光学系统的光路进行合成,所述合成部配置于所述第1扫描部与所述共用透镜组之间,同样地,配置于所述第2扫描部与所述共用透镜组之间,
在(1)将所述第1光学系统向处于所述第1共轭关系的所述被检眼的所述光瞳的近轴角放大率设为M1,
(2)将所述第2光学系统向处于所述第2共轭关系的所述被检眼的所述光瞳的近轴角放大率设为M2的情况下,
满足以|M1|<|M2|表示的条件式。
(附记66)
如附记65所述的眼科装置,满足以1.5<|M1|<3.5,及2.5<|M2|<5表示的条件式。
(附记67)
如附记65所述的眼科装置,其中,所述第2扫描部以比所述第1扫描部用所述第1扫描光束进行扫描的扫描速度慢的扫描速度,用所述第2扫描光束进行扫描。
(附记68)
如附记65~67中任一项所述的眼科装置,
所述共用透镜组从所述合成部侧朝向所述被检眼侧依次包括:
凸面朝向所述被检眼侧的正透镜;
接合透镜;
凸面朝向所述合成部侧的正透镜;以及
凹面朝向所述被检眼侧的正弯月透镜。
(附记69)
如附记65~68中任一项所述的眼科装置,其中,
所述第1光学系统在相对于所述合成部靠所述第1扫描部侧具备第1透镜组,
所述第1透镜组从所述第1扫描部侧向所述被检眼侧依次包括:
凸面朝向所述第1扫描部侧的弯月形状的透镜成分;
凹面朝向所述第1扫描部侧的负透镜;
凸面朝向所述被检眼侧的正透镜;以及
正透镜。
(附记70)
如附记65~69中任一项所述的眼科装置,其中,
所述第2光学系统在相对于所述合成部靠所述第2扫描部侧具备第2透镜组,
所述第2透镜组从所述第2扫描部侧向所述被检眼侧依次包括:
凸面朝向所述第2扫描部侧的弯月形状的透镜成分;
凹面朝向所述第2扫描部侧的负透镜;
凸面朝向所述被检眼侧的正透镜;以及
正透镜。
(附记71)
一种眼科装置,具备:
第1扫描部,其构成为以第1最大扫描角射出第1扫描光束;
第1光学系统,其构成为形成SLO系统且具有共用透镜组,并构成为使所述第1扫描部与被检眼的光瞳成为第1共轭关系,经由所述共用透镜组将所述第1扫描光束向所述被检眼射出,
第2扫描部,其构成为射出第2扫描光束,且具有比所述第1扫描部的所述第1最大扫描角小的第2最大扫描角;
第2光学系统,其构成为形成OCT系统且具有所述共用透镜组,并构成为使所述第2扫描部与所述被检眼的所述光瞳成为第2共轭关系,经由所述共用透镜组将所述第2扫描光束向所述被检眼射出;和
合成部,其构成为对所述第1光学系统的光路和所述第2光学系统的光路进行合成,所述合成部配置于所述第1扫描部与所述共用透镜组之间,同样地,配置于所述第2扫描部与所述共用透镜组之间,
在(1)将从所述第1扫描部向所述被检眼的所述第1光学系统的近轴横向放大率设为β1,
(2)将从所述第2扫描部向所述被检眼的所述第2光学系统的近轴横向放大率设为β2的情况下,
满足以|β2|<|β1|表示的条件式。
(附记72)
如附记71所述的眼科装置,满足以0.25<|β1|<0.7,及0.2<|β2|<0.4表示的条件式。
(附记73)
如附记71所述的眼科装置,其中,所述第2扫描部以比所述第1扫描部用所述第1扫描光束进行扫描的扫描速度慢的扫描速度用所述第2扫描光束进行扫描。
(附记74)
一种眼科装置,具备:
第1扫描部,其构成为以第1扫描速度用第1扫描光束进行扫描;
第1光学系统,其构成为形成SLO系统且具有共用透镜组,并构成为使所述第1扫描部与被检眼的光瞳成为第1共轭关系,经由所述共用透镜组将所述第1扫描光束向所述被检眼射出,
第2扫描部,其构成为以比所述第1扫描部的所述第1扫描速度慢的第2扫描速度,用与所述第1光束不同的第2扫描光束进行扫描;
第2光学系统,其构成为形成OCT系统且具有所述共用透镜组,并构成为使所述第2扫描部与所述被检眼的所述光瞳成为第2共轭关系,经由所述共用透镜组将所述第2扫描光束向所述被检眼射出;和
合成部,其构成为对所述第1光学系统的光路和所述第2光学系统的光路进行合成,所述合成部配置于所述第1扫描部与所述共用透镜组之间,同样地,配置于所述第2扫描部与所述共用透镜组之间,
在(1)将所述第1光学系统向处于所述第1共轭关系的所述被检眼的所述光瞳的近轴角放大率设为M1,
(2)将所述第2光学系统向处于所述第2共轭关系的所述被检眼的所述光瞳的近轴角放大率设为M2的情况下,
满足以|M1|<|M2|表示的条件式。
(附记75)
一种眼科装置,具备:
第1扫描部,其构成为以第1扫描角范围射出第1扫描光束;
第1光学系统,其构成为形成SLO系统且具有共用透镜组,并构成为使所述第1扫描部与被检眼的光瞳成为第1共轭关系,经由所述共用透镜组以第1外部照射角Θ1将所述第1扫描光束向所述被检眼射出,
第2扫描部,其构成为以比所述第1扫描角范围小的第2扫描角范围射出第2扫描光束;
第2光学系统,其构成为形成OCT系统且具有所述共用透镜组,并构成为使所述第2扫描部与所述被检眼的所述光瞳成为第2共轭关系,经由所述共用透镜组以第2外部照射角Θ2将所述第2扫描光束向所述被检眼射出;和
合成部,其构成为对所述第1光学系统的光路和所述第2光学系统的光路进行合成,所述合成部配置于所述第1扫描部与所述共用透镜组之间,同样地,配置于所述第2扫描部与所述共用透镜组之间,
满足以Θ1=Θ2表示的条件式。
(附记76)
如附记75所述的眼科装置,其中,所述第1外部照射角Θ1及所述第2外部照射角Θ2均为100度以上。
(附记77)
如附记65~76中任一项所述的眼科装置,其中,所述第1光学系统具有第1转像系统,所述第1转像系统在所述合成部与所述被检眼之间的光路中形成与所述第1扫描部为第3共轭关系的转像共轭位置,
所述第2光学系统具有第2转像系统,所述第2转像系统使所述第2扫描部和所述转像共轭位置成为第4共轭关系。
(附记78)
如附记77所述的眼科装置,还具备配置于所述转像共轭位置的第3扫描部,
所述第3扫描部的扫描方向与所述第1扫描部的扫描方向及所述第2扫描部的扫描方向正交。
(附记79)
如附记77或78所述的眼科装置,其中,在将所述第1转像系统向处于所述第3共轭关系的所述转像共轭位置的近轴角放大率设为MR1,
将所述第2转像系统向处于所述第4共轭关系的所述转像共轭位置的近轴角放大率设为MR2的情况下,
满足以|MR1|<|MR2|表示的条件式。
(附记80)
如附记79所述的眼科装置,满足以|MR1|=1表示的条件式。
(附记81)
如附记79所述的眼科装置,满足以|MR2|>1表示的条件式。
(附记82)
如附记77~81中任一项所述的眼科装置,其中,所述第1转像系统从所述第1扫描部侧起依次具有第1副透镜组和包含于所述共用透镜组的共用副透镜组,
所述第2转像系统从所述第2扫描部起依次具有第2副透镜组和所述共用副透镜组,
所述合成部配置于所述第1副透镜组与所述共用副透镜组之间,且配置于所述第2副透镜组与所述共用副透镜组之间。
(附记83)
如附记82所述的眼科装置,其中,通过所述第1副透镜组与所述共用副透镜组之间的所述第1扫描光束为平行光,
通过所述第2副透镜组与所述共用副透镜组之间的所述第2扫描光束为平行光。
(附记84)
如附记80所述的眼科装置,其中,所述第1转像系统从所述第1扫描部侧起依次具有第1副透镜组和包含于所述共用透镜组的共用副透镜组,
所述第1副透镜组具有凹面朝向所述第1扫描部侧的正弯月透镜、和凸面朝向所述第1扫描部侧的弯月形状的透镜成分,
所述第1副透镜组和所述共用副透镜组构成为关于与光轴垂直的平面对称。
(附记85)
如附记82所述的眼科装置,其中,所述第2副透镜组具有至少1个正透镜和至少1个负透镜,具有由空气间隔隔开而彼此相对的凹面形状的透镜面。
(附记86)
如附记82~85所述的眼科装置,其中,所述共用透镜组具有所述共用副透镜组和配置于与所述转像共轭位置相比靠所述被检眼侧的物镜,
所述物镜从所述转像共轭位置侧起依次具有:具有正折射力的前组;和由所述物镜的透镜面间的光轴上的最大空气间隔与所述前组隔开的、具有正折射力的后组。
(附记87)
如附记86所述的眼科装置,其中,所述前组从所述转像共轭位置侧起依次具有正透镜和负透镜。
(附记88)
如附记86或87所述的眼科装置,其中,所述后组从所述转像共轭位置侧起依次具有:具有正折射力的接合透镜;正透镜;和凹面朝向所述被检眼侧的正弯月透镜。
附图标记说明
12 被检眼
19 拍摄光学系统
22、622 第1光学扫描器
24、624 第2光学扫描器
26、626 合成部
27 瞳孔
28 共用透镜组
30 广角光学系统
31 SLO用物镜系统
32 OCT用物镜系统
110 眼科装置
300、600 物镜系统
601 第1转像系统
602 第2转像系统
625 第3光学扫描器
AX 光轴
G1 第1透镜组
G2 第2透镜组
G3 第3透镜组
GF 前组
GR 后组
GRA A组
GRB B组
Pr 转像共轭位置
RG1 第1副透镜组
RG2 第2副透镜组
RG3 共用副透镜组。

Claims (26)

1.一种眼科光学系统,构成为向被检眼侧照射角度扫描光线,其中,
在(1)将向所述眼科光学系统的入射光线与所述眼科光学系统的光轴所成的角设为ωin,
(2)将从所述眼科光学系统向所述被检眼侧的出射光线与所述光轴所成的角设为ωout,
(3)将M定义为M=|ωout/ωin|,
将所述入射光线为近轴光线时的M设为Mpar,
将所述入射光线为ωin的最大角度光线时的M设为Mmax的情况下,
满足以Mpar<Mmax表示的条件式。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眼科光学系统,其中,
满足以1.1×Mpar<Mmax表示的条件式。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眼科光学系统,其中,
满足以Mmax<2×Mpar表示的条件式。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眼科光学系统,其中,
满足以1<Mpar、以及1<Mmax表示的条件式。
5.如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眼科光学系统,其中,
满足以1.5<Mpar<5.0表示的条件式。
6.如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眼科光学系统,其中,在Mpar至Mmax的范围内,M随着ωin变大而变大。
7.如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眼科光学系统,其中,
所述眼科光学系统为折射光学系统。
8.如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眼科光学系统,其中,
从所述被检眼的相反侧起依次包括:
凹面朝向所述被检眼侧的弯月透镜成分;
凹面朝向所述被检眼的相反侧的负透镜;
凸面朝向所述被检眼侧的正透镜;
正透镜;
凸面朝向所述被检眼侧的正透镜;
接合透镜;
凸面朝向所述被检眼的相反侧的正透镜;以及
凹面朝向所述被检眼侧的正弯月透镜。
9.一种眼科装置,具备:
权利要求1~8中任一项所述的眼科光学系统;和
扫描部,其配置在关于所述眼科光学系统与所述被检眼的光瞳位置共轭的位置,
所述扫描部使所述光线入射至所述眼科光学系统,以ωin的角度用所述光线进行扫描。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眼科装置,其中,
在所述入射光线为最大视角的光线的情况下,ωout为50度以上。
11.如权利要求9或10所述的眼科装置,其中,还具备:
受光部,其接收来自所述被检眼的反射光;和
图像处理部,其基于由所述扫描部控制的关于ωin的M,校正与所述受光部的受光结果相关的数据。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眼科装置,其中,
所述图像处理部基于校正后的所述数据生成所述被检眼的图像。
13.一种眼科光学系统,构成为向被检眼侧照射角度扫描光束,其中,
在(1)将来自所述眼科光学系统的出射光束与所述眼科光学系统的光轴所成的最大角度设为ωmax,
(2)将所述出射光束与所述光轴所成的角为ωmax时在所述被检眼的光瞳位置处子午方向的所述出射光束的直径设为Pmax,
(3)将所述出射光束与所述光轴所成的角最小时在所述被检眼的所述光瞳位置处子午方向的所述出射光束的直径设为Pmin的情况下,
满足以Pmax<Pmin×0.7/(cos(ωmax))表示的条件式。
14.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眼科光学系统,其中,
满足以Pmax<Pmin表示的条件式。
15.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眼科光学系统,其中,
满足以0.2×Pmin<Pmax表示的条件式。
16.如权利要求13~15中任一项所述的眼科光学系统,其中,
所述眼科光学系统为折射光学系统。
17.一种眼科装置,具备:
权利要求13~16中任一项所述的眼科光学系统;和
扫描部,
所述扫描部配置在关于所述眼科光学系统与所述被检眼的所述光瞳位置共轭的位置,
所述扫描部使光束在规定的扫描角度范围内向所述眼科光学系统入射,
所述扫描部用所述光束进行扫描,以使得由来自所述眼科光学系统的出射光束扫描所述被检眼。
18.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眼科装置,其中,
在入射至所述眼科光学系统的所述光束为最大视角的光束时,到达所述被检眼的所述出射光束与所述光轴所成的角度为50度以上。
19.一种眼科光学系统,构成为向被检眼侧照射角度扫描光线,其中,
在(1)将向所述眼科光学系统的入射光线与所述眼科光学系统的光轴所成的角设为ωin,
(2)将从所述眼科光学系统向所述被检眼侧的出射光线与所述光轴所成的角设为ωout,
(3)将M定义为M=|ωout/ωin|,
将包含与所述光轴的交点在内的、被扫描的所述被检眼的中心部处的M设为Mc,
将被扫描的所述被检眼的周边部处的M设为Mp的情况下,
满足以Mc<Mp表示的条件式。
20.一种眼科用物镜,构成为使入射光线向出射光线转变,其中,
具备多个透镜,所述多个透镜以满足如下条件式的方式沿光轴排列,
所述如下条件式为:
在将所述入射光线相对于所述光轴的角度设为ωin,
将所述出射光线相对于所述光轴的角度设为ωout,
将M定义为M=|ωout/ωin|,
将所述入射光线为近轴光线时的M设为Mpar,
将所述入射光线为最大视角的光线时的M设为Mmax的情况下,
以Mpar<Mmax表示的条件式。
21.一种眼科用物镜,构成为使入射光束向出射光束转变,其中,
具备多个透镜,所述多个透镜以满足如下条件式的方式沿光轴排列,
所述如下条件式为:
在将来自所述眼科用物镜的所述出射光束与所述光轴所成的最大角度设为ωmax,
将所述出射光束与所述光轴所成的角为ωmax时、在所述出射光束与所述光轴交叉的位置处与垂直于所述光轴的面交叉的所述出射光束的子午方向的直径设为Pmax,
将来自所述眼科用物镜的所述出射光束与所述光轴所成的角度最小时的、与所述面交叉的所述出射光束的子午方向的直径设为Pmin的情况下,
以Pmax<Pmin×0.7/(cos(ωmax))表示的条件式。
22.如权利要求1~19中任一项所述的眼科光学系统,其中,
所述眼科光学系统具有用于将来自光源的光向被检眼引导的物镜,
在将从所述物镜的最靠所述光源侧的透镜面至所述物镜的最靠所述被检眼侧的透镜面的光轴上的距离设为TL,
将所述物镜的焦距设为f的情况下,
满足以﹣1<TL/f<1表示的条件式。
23.如权利要求22所述的眼科光学系统,其中,
所述物镜由具有正折射力的前组和配置于所述前组的所述被检眼侧且具有正折射力的后组构成,
所述前组和所述后组以所述物镜的透镜面间在光轴上的最大空气间隔隔开,
在将所述前组的焦距设为fF,将所述后组的焦距设为fR的情况下,满足以1<fF/fR<4表示的条件式。
24.如权利要求22或23所述的眼科光学系统,其中,
所述物镜由具有正折射力的前组和配置于所述前组的所述被检眼侧且具有正折射力的后组构成,
所述前组和所述后组以所述物镜的透镜面间在光轴上的最大空气间隔隔开,
在将所述最大空气间隔设为D的情况下,满足以0.1<D/TL<0.5表示的条件式。
25.如权利要求23或24所述的眼科光学系统,其中,
所述后组由具有正折射力的A组和配置于所述A组的所述被检眼侧且具有正折射力的B组构成,
所述A组包括至少1个具有正折射力的接合透镜,所述A组的最靠被检眼侧的透镜,其被检眼侧的透镜面为凸面或平面,
所述B组由凹面朝向被检眼侧的1个或多个正弯月形状的透镜成分构成,
在将所述B组的焦距设为fB,将所述后组的焦距设为fR的情况下,满足以0.4<fB/fR<2.5表示的条件式。
26.如权利要求25所述的眼科光学系统,其中,
在将构成所述A组所包括的所述接合透镜的正透镜的焦距设为fAp的情况下,
所述A组所包括的所有所述接合透镜内的所有正透镜满足以0.9<fAp/fR<3.7表示的条件式。
CN201980031198.0A 2018-03-30 2019-03-26 眼科装置及眼科光学系统 Active CN112105287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1018399.1A CN116999015A (zh) 2018-03-30 2019-03-26 眼科装置及眼科拍摄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US201862650309P 2018-03-30 2018-03-30
US62/650,309 2018-03-30
PCT/JP2019/012941 WO2019189222A1 (ja) 2018-03-30 2019-03-26 眼科光学系、眼科用対物レンズ、及び眼科装置

Related Child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1018399.1A Division CN116999015A (zh) 2018-03-30 2019-03-26 眼科装置及眼科拍摄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105287A true CN112105287A (zh) 2020-12-18
CN112105287B CN112105287B (zh) 2023-09-01

Family

ID=68060569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80031198.0A Active CN112105287B (zh) 2018-03-30 2019-03-26 眼科装置及眼科光学系统
CN202311018399.1A Pending CN116999015A (zh) 2018-03-30 2019-03-26 眼科装置及眼科拍摄方法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1018399.1A Pending CN116999015A (zh) 2018-03-30 2019-03-26 眼科装置及眼科拍摄方法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12059210B2 (zh)
EP (2) EP4209169A1 (zh)
JP (3) JP7014891B2 (zh)
CN (2) CN112105287B (zh)
WO (1) WO2019189222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4209169A1 (en) 2018-03-30 2023-07-12 Nikon Corporation Ophthalmic optical system, ophthalmic objective lens, and ophthalmic device
AT523322A3 (de) * 2019-12-19 2024-08-15 Occyo Gmbh Ophthalmoskop zur Untersuchung von Augen

Citation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10232347A (ja) * 1996-12-19 1998-09-02 Canon Inc 走査光学装置
CN102438505A (zh) * 2011-04-23 2012-05-02 深圳市斯尔顿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眼科oct系统和眼科oct成像方法
CN102755150A (zh) * 2011-04-27 2012-10-31 佳能株式会社 眼科设备和控制眼科设备的方法
CN103458773A (zh) * 2011-03-31 2013-12-18 佳能株式会社 眼科设备
CN104586350A (zh) * 2013-10-31 2015-05-06 尼德克株式会社 眼科摄影装置、眼科摄影系统以及眼科摄影方法
CN104640497A (zh) * 2012-10-01 2015-05-20 奥普托斯股份有限公司 扫描激光检眼镜中的改进或有关扫描激光检眼镜的改进
EP2901919A1 (en) * 2014-02-03 2015-08-05 Nidek Co., Ltd. Fundus photographing apparatus and wide-angle lens attachment
JP2016104105A (ja) * 2014-12-01 2016-06-09 株式会社ニデック 眼科撮影装置
CN106073697A (zh) * 2015-05-01 2016-11-09 尼德克株式会社 眼科摄像装置
CN107582020A (zh) * 2017-10-20 2018-01-16 视微影像(河南)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眼科成像诊断系统

Family Cites Families (2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0267001A (ja) * 1999-03-18 2000-09-29 Minolta Co Ltd 走査光学系
JP3590564B2 (ja) 2000-05-10 2004-11-17 ペンタックス株式会社 接眼変倍光学系
US20030103191A1 (en) * 2001-11-06 2003-06-05 Ocular Instruments, Inc. Wide angle lens for use with a scanning laser ophthalmoscope
JP2006171636A (ja) 2004-12-20 2006-06-29 Canon Inc 接眼レンズ
JP4999571B2 (ja) 2007-06-19 2012-08-15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変倍ファインダー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撮像装置
JP5536995B2 (ja) 2007-07-17 2014-07-02 オリンパス株式会社 顕微鏡対物レンズおよびレーザー走査型顕微鏡システム
KR101835896B1 (ko) 2010-03-10 2018-03-07 샐플렉스 폴리머스 리미티드 목 조립체
JP5990932B2 (ja) 2012-02-29 2016-09-14 株式会社ニデック 眼光断層画像撮像装置
JP6215413B2 (ja) 2012-05-01 2017-10-18 株式会社トプコン 眼科装置
JP5989523B2 (ja) 2012-05-01 2016-09-07 株式会社トプコン 眼科装置
GB201223184D0 (en) 2012-12-21 2013-02-06 Optos Plc Improvements in and relating to ophthalmoscopes
GB2509131B (en) 2012-12-21 2017-05-17 Optos Plc Improvements in and relating to ophthalmoscopes
JP6218425B2 (ja) 2013-04-30 2017-10-25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光断層撮像装置
GB201307990D0 (en) 2013-05-02 2013-06-12 Optos Plc Improvements in and relating to imaging of the eye
JP6319616B2 (ja) 2013-10-31 2018-05-09 株式会社ニデック 走査型レーザー検眼鏡
US9386920B2 (en) 2013-09-30 2016-07-12 Nidek Co., Ltd. Ophthalmologic image processing apparatus
JP6720653B2 (ja) * 2016-03-31 2020-07-08 株式会社ニデック 眼科撮影装置
JP6766413B2 (ja) * 2016-03-31 2020-10-14 株式会社ニデック 眼底撮影装置
JP6756510B2 (ja) * 2016-04-11 2020-09-16 株式会社トプコン 眼科撮影装置
JP2017192442A (ja) * 2016-04-18 2017-10-26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取得装置及びその制御方法、並びに、プログラム
CN115363519A (zh) 2016-08-31 2022-11-22 株式会社尼康 基于手机的眼底相机的广角光瞳中继器
EP3509474A4 (en) * 2016-09-06 2020-05-13 Nikon Corporation AFOCAL PUPIL RELAY WITH ENHANCED CATADIOPTRIC UNIT AND OPTICAL IMAGING SYSTEM USING THE SAME
EP4209169A1 (en) 2018-03-30 2023-07-12 Nikon Corporation Ophthalmic optical system, ophthalmic objective lens, and ophthalmic device

Patent Citation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10232347A (ja) * 1996-12-19 1998-09-02 Canon Inc 走査光学装置
CN103458773A (zh) * 2011-03-31 2013-12-18 佳能株式会社 眼科设备
CN102438505A (zh) * 2011-04-23 2012-05-02 深圳市斯尔顿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眼科oct系统和眼科oct成像方法
CN102755150A (zh) * 2011-04-27 2012-10-31 佳能株式会社 眼科设备和控制眼科设备的方法
CN104640497A (zh) * 2012-10-01 2015-05-20 奥普托斯股份有限公司 扫描激光检眼镜中的改进或有关扫描激光检眼镜的改进
CN104586350A (zh) * 2013-10-31 2015-05-06 尼德克株式会社 眼科摄影装置、眼科摄影系统以及眼科摄影方法
EP2901919A1 (en) * 2014-02-03 2015-08-05 Nidek Co., Ltd. Fundus photographing apparatus and wide-angle lens attachment
JP2016104105A (ja) * 2014-12-01 2016-06-09 株式会社ニデック 眼科撮影装置
CN106073697A (zh) * 2015-05-01 2016-11-09 尼德克株式会社 眼科摄像装置
CN107582020A (zh) * 2017-10-20 2018-01-16 视微影像(河南)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眼科成像诊断系统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19189222A1 (ja) 2019-10-03
JP2023058628A (ja) 2023-04-25
US12059210B2 (en) 2024-08-13
EP3760101A4 (en) 2021-12-08
US20210093194A1 (en) 2021-04-01
JP7227408B2 (ja) 2023-02-21
JP7014891B2 (ja) 2022-02-01
JPWO2019189222A1 (ja) 2021-03-18
EP3760101B1 (en) 2023-01-11
EP4209169A1 (en) 2023-07-12
CN112105287B (zh) 2023-09-01
CN116999015A (zh) 2023-11-07
EP3760101A1 (en) 2021-01-06
JP2022058704A (ja) 2022-04-1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330914B2 (en) Stereoscopic imaging optical system assembly, stereoscopic imaging apparatus, and endoscope
CN109143538B (zh) 用于内窥镜的物镜和内窥镜
US10606050B2 (en) Portrait lens system suitable for use in a mobile camera
JP2023058628A (ja) 眼科装置及び眼科撮影方法
CN107589534B (zh) 一种透镜系统及镜头
US11317798B2 (en) Catadioptric unit-magnification afocal pupil relay and optical imaging system employing the same
CN108523838A (zh) 用于眼睛的非接触式检查的设备和方法
JP2023062076A (ja) 眼科光学系、眼科装置、及び眼科システム
JP2024063110A (ja) 眼科用光学系及び眼科装置
JP4066079B2 (ja) 対物レンズ及びそれを用いた光学装置
US9700205B2 (en) Ophthalmologic apparatus
CN115844323B (zh) 适用于彩色眼底影像系统的光学镜组、视度补偿方法及驱动方法
WO2019189223A1 (ja) 眼科装置
CN110582224B (zh) 眼科装置
JP6818274B2 (ja) カセグレン式望遠鏡
EP2569660A2 (en) Compact magnifying optical system with wide field of view
US20240350006A1 (en) Ophthalmic optical system, ophthalmic objective lens, and ophthalmic device
JPH0682699A (ja) レンズシステ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