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078336B - 带空调功能的控制装置 - Google Patents

带空调功能的控制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078336B
CN112078336B CN202010453807.6A CN202010453807A CN112078336B CN 112078336 B CN112078336 B CN 112078336B CN 202010453807 A CN202010453807 A CN 202010453807A CN 112078336 B CN112078336 B CN 112078336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flow path
outlet
path portion
control devi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0453807.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2078336A (zh
Inventor
寺井伸弘
户谷千春
政次美德
福井直行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oyoda Gosei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Toyoda Gosei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oyoda Gosei Co Ltd filed Critical Toyoda Gosei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207833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07833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207833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078336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HARRANGEMENTS OF HEATING, COOLING, VENTILATING OR OTHER AIR-TREAT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SSENGER OR GOODS SPACES OF VEHICLES
    • B60H1/00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HVAC] devices
    • B60H1/34Nozzles; Air-diffuse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HARRANGEMENTS OF HEATING, COOLING, VENTILATING OR OTHER AIR-TREAT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SSENGER OR GOODS SPACES OF VEHICLES
    • B60H1/00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HVAC] devices
    • B60H1/24Devices purely for ventilating or where the heating or cooling is irrelevant
    • B60H1/26Ventilating openings in vehicle exterior; Ducts for conveying ventilating air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Air-Conditioning For Vehicles (AREA)
  • Vehicle Step Arrangements And Article Storage (AREA)

Abstract

提供能同时进行接近空调和通常空调且通用性优异的带空调功能的控制装置。具有:壳体(2),具有内部空间(29),配置于车辆的坐席的侧方;以及筒状的管道(3),组装于所述壳体(2)而配置于所述内部空间(29),所述壳体(2)具有:第1吹出口(21),朝向所述坐席开口;以及第2吹出口(22),朝向比所述坐席更靠后方的位置开口,所述管道(3)具有:流入流路部(30),与车辆用空调装置(97)连通而成为空调空气的流入端部;以及分配流路部(40),与所述流入流路部(30)连通,所述分配流路部(40)分支为与所述第1吹出口(21)连通的第1流路部(41)及与所述第2吹出口(22)连通的第2流路部(42)这两个独立的流路。

Description

带空调功能的控制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具有用于进行车辆的制冷制热的空调功能的控制装置。
背景技术
在通常的车辆搭载有用于进行制冷制热的空调系统。对于以汽油等石油燃料为动力源且以发动机为原动机的发动机车而言,作为空调系统的制热用的热源,通常利用石油燃料燃烧时排放的热量。
近年来势头强劲的电动汽车以锂离子二次电池等汽车用电池作为动力源,不进行石油燃料的燃烧,因此与上述发动机车相比在降低CO2排出量等方面较为有利。
然而相反地,电动汽车无法利用石油燃料燃烧时排放的热量。
因此,在搭载于电动汽车的空调系统中,通常还将作为电动机的动力源的汽车用电池用作电动加热器的动力源。然而,作为行驶用的电动机以及制热用的电动加热器的动力源而使用相同的汽车用电池,从而例如在严寒期等制热所需的能量较大的情况下,存在如下问题,即,因空调系统消耗较大的能量而导致车辆能够行驶的距离缩短。在这方面,可以说电动汽车与发动机车相比较为不利。对于同时使用发动机和电动机的混合动力车也一样。
近年来,提出了仅针对车室中的目标部分进行空调以取代对整个车室进行空调的技术。
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如下技术,即,对于配置于车辆的坐席的侧方的控制装置而言,在控制台的侧面部的上端侧与盖体的侧端部之间设置有用于对就坐于坐席的乘员吹出空调空气的间隙。
这样,在车室内仅针对接近乘员的部分进行空调,从而与针对整个车室进行空调的情况相比,存在能够降低能量的用量的可能性。
下面,在本说明书中,有时将这样在车室内针对接近乘员的部分进行空调的技术称为接近空调。另外,有时将遍及车室内的广阔的范围而进行空调的技术称为通常空调。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7-56917号公报
发明内容
但是,如上所述,可以认为,接近空调对于实现空调系统甚至车辆的节能化、且使得乘员能够舒适地驾驶而进行车室内的空调较为有用。然而,实际上有时难以仅通过接近空调充分进行车室内的空调。
例如在乘员的数量较多的情况下,如果通过接近空调仅对车室的一部分区域进行空调,则搭乘于未进行空调的区域的乘员有可能感受到不悦感。从这个方面考虑,作为车辆用的空调系统,仅进行接近空调也不充分。
专利文献1中作为实施例而公开了同时进行接近空调和通常空调的例子。专利文献1的实施例公开了如下主旨,即,在控制台的外侧面板与内侧面板之间划分形成通常空调用的流路,在该流路设置供给孔,经由该供给孔而将在流路流通的空调空气供给至接近空调用的吹出口(间隙27)。
另外,专利文献1中作为其他例子还公开了如下主旨,即,与通常空调用的流路不同地设置接近空调用的管道(专用管道34)。
根据这种专利文献1的技术,能够同时进行接近空调和通常空调。然而,根据该技术,作为流路而使用控制台的侧部面板,从而控制台的通用性大幅受损,甚至接近空调用的吹出口、通常空调用的吹出口的设计自由度也大幅受损。因此,这种装置存在通用性较差的问题。
在与通常空调用的流路不同地设置接近空调用的专用管道的情况下,至少与该专用管道相关的形状、位置的自由度提高,但源自通常空调用的流路的通用性的问题依然未消除。
本发明就是鉴于上述情形而提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能够同时进行通常空调和接近空调、且通用性较高的带空调功能的控制装置。
解决上述问题的本发明的带空调功能的控制装置具有:壳体,其具有内部空间,配置于车辆的坐席的侧方;以及筒状的管道,其组装于所述壳体而配置于所述内部空间,
所述壳体具有:第1吹出口,其朝向所述坐席开口;以及第2吹出口,其朝向比所述坐席更靠后方的位置开口,
所述管道具有:流入流路部,其与车辆用空调装置连通而构成空调空气的流入端部;以及分配流路部,其与所述流入流路部连通,
所述分配流路部分支为与所述第1吹出口连通的第1流路部、以及与所述第2吹出口连通的第2流路部这两个独立的流路。
发明的效果
本发明的带空调功能的控制装置能够同时进行通常空调以及接近空调,且通用性也优异。
附图说明
图1是示意性地表示车室内的实施例1的带空调功能的控制装置的说明图。
图2是示意性地表示侧视观察实施例1的带空调功能的控制装置的情形的说明图。
图3是示意性地表示俯视观察实施例1的带空调功能的控制装置的情形的说明图。
图4是示意性地表示实施例1的带空调功能的控制装置的剖面的说明图。
图5是示意性地表示实施例1的带空调功能的控制装置的管道的说明图。
图6是示意性地表示俯视观察实施例2的带空调功能的控制装置的情形的说明图。
图7是示意性地表示实施例2的带空调功能的控制装置的剖面的说明图。
标号的说明
2:壳体、3:管道、21:第1吹出口、22:第2吹出口、29:内部空间、30:流入流路部、35:立壁、40:分配流路部、41:第1流路部、42:第2流路部、41E:第1分支端部、42E:第2分支端部、43:导入部、44:整流部、45:出口部、46:缓冲部、81:第1开闭风门、82:第2开闭风门、91:坐席(驾驶席)、92:坐席(副驾席)、96:乘员、97:车辆用空调装置。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的带空调功能的控制装置具有:壳体,其具有内部空间、且配置于车辆的坐席的侧方;以及筒状的管道,其组装于上述壳体、且配置于上述内部空间。
壳体具有:第1吹出口,其朝向上述坐席开口;以及第2吹出口,其朝向比上述坐席靠后方的位置开口。壳体配置于坐席的侧方,因此设置于该壳体、且朝向上述坐席开口的第1吹出口相当于接近空调用的吹出口。另外,设置于该壳体、且朝向比上述坐席靠后方的位置开口的第2吹出口相当于通常空调用的吹出口。
另一方面,管道具有:流入流路部,其与车辆用空调装置连通而成为空调空气的流入端部;以及分配流路部,其与上述流入流路部连通。该分配流路部分支为与上述第1吹出口连通的第1流路部、以及与上述第2吹出口连通的第2流路部这两个独立的流路。
因此,在本发明的带空调功能的控制装置中,从车辆用空调装置供给的空调空气进入至管道的流入流路部,接着到达分配流路部。分配流路部分支为第1流路部以及第2流路部,因此在管道流通的空调空气的一部分进入至第1流路部、且另一部分进入至第2流路部。
第1流路部与第1吹出口连通,因此第1流路部内的空调空气经由第1吹出口而朝向坐席吹出。由此,根据本发明的带空调功能的控制装置,能够进行接近空调。
另一方面,第2流路部与第2吹出口连通,因此第2流路部内的空调空气经由第2吹出口而向车辆的后方吹出。由此,根据本发明的带空调功能的控制装置,在上述接近空调的基础上还能够进行通常空调。
另外,在本发明的带空调功能的控制装置中,管道组装于壳体、而配置于该壳体的内部空间。即,在本发明的带空调功能的控制装置中,管道和壳体独立地设置。由此,壳体即控制台以及管道的设计自由度、管道相对于壳体的配置自由度提高。另外,例如,还能够将相同形状的管道组装于不同形状的壳体、将不同形状的管道组装于相同形状的壳体。因此,可以说本发明的带空调功能的控制装置的壳体、管道的通用性优异。
并且,作为管道,不使用接近空调用以及通常空调用的不同的两种管道,而是使用共享流入流路部的分支形状的结构,从而能够节省劳力、尽量减小管道的外形。而且,这样将节省空间化的管道配置于壳体的内部空间,从而本发明的带空调功能的控制装置的操作性也优异。例如在管道设置于壳体的下侧等、且未收纳于壳体的内部的情况下,在将带空调功能的控制装置安装于车辆时,无法一体地对管道和壳体进行处理,安装作业变得繁琐。然而,通过将管道配置于壳体的内部,从而将带空调功能的控制装置安装于车辆的作业变得容易。
这样,本发明的带空调功能的控制装置通过将节省空间化的管道配置于壳体的内部而适合作为车辆用的控制装置。
下面,对本发明的带空调功能的控制装置进行详细说明。
此外,只要未事先声明,本说明书所记载的数值范围“x~y”在其范围内包含下限x以及上限y。而且,还包含上述上限值和下限值、以及实施方式中列举的数值而任意地对它们进行组合,由此能够构成数值范围。并且,可以将从数值范围内任意地选择的数值设为上限、下限的数值。
下面,根据需要的不同,有时将空调空气的流路上游侧简称为上游侧,将空调空气的流路下游侧简称为下游侧。
本发明的带空调功能的控制装置具有壳体以及管道。
其中,壳体具有能够配置管道的内部空间,配置于车辆的坐席的侧方。并且,壳体具有:朝向坐席开口的第1吹出口;以及朝向比坐席靠后方的位置开口的第2吹出口。
壳体可以配置于驾驶席与副驾席之间,也可以配置于2个后部坐席之间。根据情况的不同,壳体可以仅配置于任一坐席的侧方、例如配置于坐席与车门之间等。
在壳体的内部空间配置管道。管道可以整体收纳于该内部空间,也可以一部分在内部空间的外部即壳体的外部露出。特别地,管道的流入流路部是与车辆用空调装置连通的部分。因此,如果考虑到将流入流路部和车辆用空调装置连接的作业的效率,则可以说优选该流入流路部的车辆用空调装置侧的端部在壳体的外部露出。优选管道的另一部分收纳于内部空间而未在壳体的外部露出。
在壳体的内部空间可以仅配置管道,也可以在管道的基础上还配置除了管道以外的车辆搭载仪器。作为该车辆搭载仪器,例如能举例示出饮料架、小桌、音频仪器、车辆导航系统或者其监视器、用于对各种仪器进行操作的触摸面板等。上述车辆搭载仪器可以视为本发明的带空调功能的控制装置的一部分,也可以视为与本发明的带空调功能的控制装置不同的装置。
壳体具有上述第1吹出口以及第2吹出口。第2吹出口的形状并未特别限定,关于第1吹出口,如果考虑对就坐于坐席的乘员的附近进行接近空调,则优选为沿着就坐于坐席的乘员延伸的狭缝状。
具体而言,优选该第1吹出口沿坐席的前后方向延伸。换言之,优选第1吹出口的长边方向的一端部在坐席的前后方向上位于比长边方向的另一端部靠前侧的位置。在该情况下,从第1吹出口吹出的空调空气能够朝乘员的脚部吹拂。
或者,该第1吹出口可以沿坐席的上下方向延伸。换言之,优选第1吹出口的长边方向的一端部在坐席的上下方向上位于比长边方向的另一端部靠上侧的位置。在该情况下,从第1吹出口吹出的空调空气能够朝乘员的躯体吹拂。
除此以外,形成为狭缝状的该第1吹出口的延伸方向可以设为各种方向。
这里,例如,“第1吹出口的长边方向的一端部在坐席的前后方向上位于比另一端部靠前侧的位置”是指“第1吹出口的长边方向朝向与坐席的前后方向大致相同的方向”。第1吹出口的长边方向可以与坐席的前后方向不一致,但优选二者构成的角度小于或等于90°,更优选小于或等于45°,进一步优选小于或等于30°,特别优选小于或等于15°。
另外,“坐席的前后方向”还可以设为“坐席的朝向”,与将就坐于坐席的乘员的臀部和膝部连结的方向一致。该乘员的膝部侧为坐席的前侧,臀部侧为坐席的后侧。本发明的带空调功能的控制装置的坐席的前后方向可以与车辆的行进方向相同,也可以不同。在后述的实施例的带空调功能的控制装置中,坐席的前后方向与车辆的行进方向一致,但例如在多个坐席相对于车辆行进方向而在横向上排列等情况下,有时前后方向还和车辆行进方向不一致。在多个坐席相对于车辆行进方向而在横向上排列的情况下,与车辆的行进方向大致正交的方向是坐席的前后方向。
通过使吹出口的长边方向朝向与坐席的前后方向大致相同的方向,能够使从吹出口流出的空调空气朝向处于乘员的臀部与膝部之间的整个大腿部吹拂,能够高效地将乘员的大腿部加热或冷却。
这里,在寒冷环境中优选将人体的背部、大腿部加热,因此为了利用较小的热量使乘员感受到温暖,集中将乘员的背部、大腿部加热较为合理。
背部由坐席的靠背覆盖,根据情况的不同而利用座椅加热器进行加热。因此,可以认为,与背部相比,乘员更容易在大腿部感受到寒冷、温暖。
在本发明的带空调功能的控制装置中,将第1吹出口的形状设为沿坐席的前后方向延伸的狭缝状,从而能够使空调空气在乘员的大腿部集中、且能够朝整个大腿部吹拂。由此,能够进行高效的空调而使得乘员感受到舒适的温度。
为了在充分的范围内将乘员的大腿部加热或冷却,优选以某种程度将第1吹出口的长边方向的长度加长。具体而言,优选该第1吹出口的长边方向的长度大于或等于坐席的座面的前后方向的长度的50%,更优选大于或等于70%,进一步优选大于或等于80%。
优选第1吹出口的长边方向的实际长度大于或等于150mm,更优选大于或等于170mm,特别优选大于或等于200mm。
此外,在具有长边方向的情况下,第1吹出口还具有短边方向。第1吹出口的长边方向的长度和短边方向的长度的比率并未特别限定,但根据节能的观点,优选第1吹出口的流路截面积不过大。因此,优选第1吹出口的短边方向的长度较短。具体而言,优选第1吹出口的长边方向的长度大于或等于短边方向的长度的2倍,更优选大于或等于3倍,进一步优选大于或等于5倍,特别优选大于或等于10倍。优选长边方向和短边方向是正交的方向,但二者也可以以除了直角以外的角度相交叉。优选该情况下的二者的交叉角(锐角)大于或等于45°,更优选大于或等于60°,进一步优选大于或等于75°。
另外,为了更高效地将乘员的大腿部加热或冷却,优选使空调空气在乘员的大腿部的上方流通。因此,优选第1吹出口位于比坐席的座面更靠上侧的位置。优选地,第1吹出口的上端处于比坐席的座面靠上侧的位置、且第1吹出口的上端与座面的上下方向的距离大于或等于50mm。另外,在该情况下,优选第1吹出口的下端也处于比座面靠上侧的位置、且第1吹出口的下端与座面的上下方向的距离大于或等于10mm。
作为上述的第1吹出口的上端与座面的上下方向的距离的更优选的范围,能够举出大于或等于70mm、大于或等于100mm、大于或等于150mm的各范围。对于该第1吹出口的上端与座面的上下方向的距离并未特别设置上限,但作为优选的范围,能够举出小于或等于250mm、小于或等于230mm、小于或等于200mm的各范围。
另外,作为上述的第1吹出口的下端与座面的上下方向的距离的更优选的范围,能够举出大于或等于20mm、大于或等于40mm、大于或等于80mm的各范围。对于该第1吹出口的下端与座面的上下方向的距离并未特别设置上限,但作为优选的范围,能够举出小于或等于170mm、小于或等于150mm、小于或等于140mm的各范围。
另外,在接近空调中,优选空调空气朝乘员身体的尽量较大的范围吹拂。例如,在利用第1吹出口将乘员的大腿部加热或冷却的情况下,优选空调空气从乘员的一对大腿部中的接近吹出口一侧的大腿部朝向远离吹出口一侧的大腿部流通。为了使空调空气在乘员的两个大腿部的上方流通,只要将吸入空调空气的吸入管道设置于相对于坐席与壳体相反侧的侧方即可。由此,能够抑制在乘员的大腿部的上方产生空调空气的紊流、或空调空气的紊流滞留于乘员的大腿部的上方,适当地将温度调整后的空调空气连续地供给至乘员的大腿部。因此,在该情况下,能够高效地将乘员的大腿部加热。
吸入管道具有:位于第1吹出口侧的吸入口;以及位于上述吸入口的相反侧的排气口。壳体内部的管道是供气用的管道,与此相对,还能够将吸入管道称为排气用的管道。
吸入管道的排气口可以与车室外连通,也可以与车室内连通。另外,可以根据需要而设置用于在吸入管道内产生空气的气流的吸入管道用鼓风机。在将壳体配置于驾驶席与副驾席之间的情况下,优选吸入管道以及吸入管道用鼓风机设置于壳体的相反侧的侧门。
如上所述,管道为如下结构,即,具有流入流路部以及分配流路部,并且分配流路部分支为第1流路部以及第2流路部这两个独立的流路。
管道只要形成为在内部具有空调空气的流路即上述流入流路部以及分配流路部的筒状即可,其形状、材料并未特别限定。在搭载于车辆的情况下,优选管道为轻量材料,作为管道的材料,优选树脂、橡胶。可以通过吹塑成型、注射吹塑成型、水助成型等方法而使得管道的整体成型为一体,或者成型为多个分体结构并将该分体结构彼此组装而实现一体化。
管道的分配流路部只要分支为第1流路部以及第2流路部即可。
但是,第1流路部是管道的接近空调用的流路,第2流路部是管道的通常空调用的流路。因此,在第1流路部流通且经由第1吹出口而吹出的空调空气主要从接近乘员的位置直接吹拂乘员。另外,在第2流路部流通且经由第2吹出口而吹出的空调空气主要从远离乘员的位置直接或间接吹拂乘员。因此,可以想到,为了对乘员进行舒适的空调,优选能够从第2吹出口强烈地吹出在第2流路部流通的空调空气,与此相对,优选从第1吹出口比较舒缓地吹出在第1流路部流通的空调空气。这是因为,如果空调空气经由第1吹出口而直接且强烈地吹拂乘员,则乘员感受到不悦感的可能性较高。
为了使经由第1流路部的空调空气从第1吹出口舒缓地吹出,使得第1流路部的空调空气的流量少于第2流路部的空调空气的流量较为有效。
作为具体方法,能举出将第2流路部中的成为与第1流路部的边界的部分的流路截面积设为大于或等于第1流路部中的成为与第2流路部的边界的部分的流路截面积的2倍的方法。将该“第1流路部中的成为与第2流路部的边界的部分”称为第1分支端部。将该“第2流路部中的成为与第1流路部的边界的部分”称为第2分支端部。
通过将第2分支端部的流路截面积设为大于或等于第1分支端部的流路截面积的2倍,经由流入流路部而流入至分配流路部的空调空气较多地分配给第2流路部。如果在流入流路部流通的空调空气的量相同,则分配给第2流路部的空调空气的量越多,分配给第1流路部的空调空气的量越少,第1流路部的空调空气的流量减少。因此,在该情况下,从第1吹出口舒缓地吹出空调空气。
此外,优选第2分支端部的流路截面积大于或等于第1分支端部的流路截面积的2倍,特别优选大于或等于2.3倍。
但是,如上所述,优选从第1吹出口吹出的空调空气吹拂乘员的整个大腿部,根据该观点,第1吹出口优选为沿坐席的前后方向延伸的狭缝状。
为了更高效地将就坐于坐席的乘员的大腿部加热或冷却,优选使空调空气从形成为狭缝状的第1吹出口的整个长边方向均匀地吹出。
为了使空调空气从该第1吹出口的整个长边方向均匀地吹出,在第1流路部中的位于第1吹出口的上游侧的部分设置用于对空调空气进行整流的机构较为有效。
实施例一栏示出了上述用于对空调空气进行整流的机构的具体构造,在第1流路部设置该机构的目的在于,在第1吹出口的上游侧改变空调空气在第1流路部的流通方向,由此在第1吹出口的整个长边方向上大致均匀地分配该空调空气。如果通过改变空调空气在第1流路部的流通方向而抑制在第1流路部流通的空调空气从第1吹出口的一部分直接吹出,则容易在第1吹出口的长边方向上均匀地分配该空调空气。
为了改变空调空气在第1流路部的流通方向,可以在管道中的第1吹出口的上游侧设置从内壁面凸出的立壁,利用该立壁对空调空气的流通施加干扰。沿着立壁而对吹到该立壁的空调空气进行引导,该空调空气在该立壁的凸出端部侧从立壁与管道的内壁面之间的间隙通过而供给至第1吹出口。优选这种立壁沿第1吹出口的长边方向延伸。
上述立壁可以从管道的内壁面中的位于第1吹出口侧的部分凸出,也可以从该内壁面中的位于与第1吹出口相对一侧的部分凸出。为了更可靠地抑制在第1流路部流通的空调空气从第1吹出口的一部分直接吹出,优选立壁从管道的内壁面中的位于第1吹出口侧的部分凸出。
在第1流路部设置有立壁的情况下,第1流路部中的第1吹出口侧的部分由立壁划分为两部分。将这两部分称为整流部,其中,将接近第1吹出口一侧的部分称为出口部,将远离第1吹出口一侧的部分称为缓冲部。
缓冲部位于出口部的上游侧。缓冲部和出口部由立壁在局部隔开,在立壁的凸出端部侧连通。
为了更可靠地抑制在第1流路部流通的空调空气从第1吹出口的一部分直接吹出,在第1吹出口的整个长边方向上大致均匀地分配空调空气,优选使整流部至第1吹出口的所有空调空气大致与立壁抵接。因此,优选在整流部的整个长边方向上设置立壁。这里所说的整流部的长边方向与第1吹出口的长边方向一致。
另外,为了使整流部至第1吹出口的所有空调空气大致与立壁抵接,首先只要使从流入流路部向整流部流入的空调空气流入至缓冲部即可。具体而言,只要使得流入流路部不与出口部连通而与缓冲部连通即可。在整流部,缓冲部位于出口部的上游侧,立壁配置于缓冲部与出口部之间,因此流入至缓冲部的空调空气频繁地与立壁抵接。
此外,在该情况下,通过将立壁设置于整流部的整个长边方向,能够更进一步提高空调空气与立壁抵接的频率。
另外,为了使从第1吹出口吹出的空调空气变得更加舒缓,优选将缓冲部的流路截面积设为大于出口部的流路截面积。优选缓冲部的流路截面积大于或等于出口部的流路截面积的1.5倍,特别优选大于或等于2倍。
下面,列举具体例对本发明的带空调功能的控制装置进行说明。
(实施例1)
图1中示出了示意性地表示车室内的实施例1的带空调功能的控制装置的说明图。图2中示出了示意性地表示侧视观察实施例1的带空调功能的控制装置的情形的说明图。图3中示出了示意性地表示俯视观察实施例1的带空调功能的控制装置的情形的说明图。图4中示出了示意性地表示实施例1的带空调功能的控制装置的剖面的说明图。图5中示出了示意性地表示实施例1的带空调功能的控制装置的管道的说明图。下面,上、下是指铅直方向的上、下,前、后、左、右是指车辆行进方向的前、后、左、右。左右方向为车宽方向,前后方向为车辆行进方向。
如图1所示,实施例1的带空调功能的控制装置1配置于车室95,具有壳体2、管道3(参照图3~图5)、饮料架90、杂物箱91(参照图3)、以及盖92。如图1所示,壳体2是车辆的中央控制台。如图3所示,壳体2配置于驾驶席99与副驾席98之间。
壳体2使其长边方向朝向前后。如图1~图3所示,在壳体2设置有两个第1吹出口21以及两个第2吹出口22。如图1及图2所示,一个第1吹出口21L设置于壳体2的左侧壁的前侧且设置于上侧部分。如图3所示,第1吹出口21L朝向副驾席98开口。另一个第1吹出口21R设置于壳体2的右侧壁的前侧且设置于上侧部分,朝向驾驶席99开口。
如图1所示,两个第2吹出口22设置于壳体2的后侧壁的上侧部分、且朝向后方开口。一个第2吹出口22L配置于左侧,另一个第2吹出口22R配置于右侧。
如图3所示,在壳体2的左右方向的中央部分设置有饮料架90以及杂物箱91。杂物箱91形成为向上方开口的箱状。杂物箱91的上部由盖92覆盖。饮料架90配置为比杂物箱91更靠前侧,如图4所示,形成为具有下底且向上方开口的筒状。
如图3所示,壳体2形成为具有内部空间29的箱状。在壳体2的内部空间29配置有管道3。上述饮料架90以及杂物箱91也配置于内部空间29。
壳体2及管道3由树脂制成,管道3相对于壳体2分体地成型、且组装于壳体2。
如图3所示,管道3形成为大致沿前后方向延伸的筒状。管道3的前端与配置于车辆前部的车辆用空调装置97连通。管道3的前端与车辆用空调装置97连通,因此从车辆用空调装置97供给至管道3的空调空气从前方朝向后方流通。
此外,该车辆用空调装置97也称为制热换气空调(HVAC:heating ventilatingair conditioning)系统,具有用于对车室95进行制冷制热的省略图示的热泵系统以及省略图示的鼓风机。
管道3具有流入流路部30、以及两个分配流路部40。将一个分配流路部40称为左侧分配流路部40L,将另一个分配流路部40称为右侧分配流路部40R。右侧分配流路部40R以及左侧分配流路部40L左右排列,均与流入流路部30的后侧即下游侧相连续。右侧分配流路部40R以及左侧分配流路部40L分别具有第1流路部41以及第2流路部42。如图5所示,第1流路部41配置于第2流路部42的上侧。此外,第1流路部41以及第2流路部42在比成为分支部位的第1分支端部41E以及第2分支端部42E更靠下游侧的位置,未连通而是彼此独立。
实施例1的带空调功能的控制装置1的管道3分支为在流入流路部30的下游侧左右排列的左侧分配流路部40L以及右侧分配流路部40R,并且,左侧分配流路部40L以及右侧分配流路部40R分别分支为上下排列的第1流路部41以及第2流路部42。
如图3所示,左侧分配流路部40L的第1流路部41L与朝向副驾席98开口的第1吹出口21L连通,右侧分配流路部40R的第1流路部41R与朝向驾驶席99开口的第1吹出口21R连通。另外,左侧分配流路部40L的第2流路部42L与配置于左侧且向后方开口的第2吹出口22L连通,右侧分配流路部40R的第2流路部42R与配置于右侧且向后方开口的第2吹出口22R连通。
如图5所示,第1流路部41中的成为与第2流路部42的边界的第1分支端部41E的流路截面积小于第2流路部42中的成为与第1流路部41的边界的第2分支端部42E的流路截面积。在实施例1的带空调功能的控制装置1中,第1分支端部41E的流路截面积与第2分支端部42E的流路截面积之比为3:7。
如图5所示,第1流路部41具有导入部43以及整流部44。导入部43位于第1分支端部41E侧即上游侧,整流部44位于下游侧。导入部43以及整流部44彼此大致平行地沿前后方向延伸。
如图2及图5所示,第1吹出口21形成为其长边方向朝向前后的狭缝状。整流部44沿第1吹出口21的长边方向即前后方向延伸,具有出口部45以及缓冲部46。
出口部45位于比缓冲部46更靠上侧的位置。如图4所示,出口部45配置为比第1吹出口21更靠内侧即左右方向的中央侧,如图3及图5所示,与第1吹出口21大致平行地沿前后方向延伸。具体而言,左侧分配流路部40L的第1流路部41L配置于朝向副驾席98开口的第1吹出口21L的右侧、且与该第1吹出口21L连通。右侧分配流路部40R的第1流路部41R配置于朝向驾驶席99开口的第1吹出口21R的左侧、且与该第1吹出口21R连通。
如图4所示,缓冲部46位于比出口部45更靠下侧的位置,如图5所示,缓冲部46与出口部45大致平行地沿前后方向延伸。缓冲部46的流路截面积大于出口部45的流路截面积。实施例1的带空调功能的控制装置1的缓冲部46的流路截面积为出口部45的流路截面积的4倍。
如图5所示,导入部43与缓冲部46连通。
在出口部45和缓冲部46的边界设置有立壁35。如4所示,立壁35从管道3的第1吹出口21侧的内壁面大致水平地凸出。另外,如图5所示,立壁35沿第1吹出口21的长边方向即前后方向延伸,且设置于整流部44的整个长边方向。
立壁35的凸出高度比出口部45的左右方向的长度以及缓冲部46的左右方向的长度短。因此,在立壁35的凸出前端侧形成有使得出口部45和缓冲部46连通的间隙47。
在出口部45和缓冲部46的边界设置有立壁35,因此如图4所示,出口部45和缓冲部46在第1吹出口21的相反侧的区域由间隙47实现连通,在第1吹出口21侧的区域由立壁35隔开。
如图1及图5所示,第2吹出口22的一部分由风向调整用的调风口80构成。从第2吹出口22朝向后方吹出的空调空气的风向能够由该调风口80调整。另外,如图5所示,在比调风口80略靠上游侧的位置,配置有第2开闭风门82。该第2开闭风门82能够在将第2吹出口22关闭的关闭位置(图5中由双点划线所示)与将第2吹出口22打开的打开位置(图5中由实线所示)之间转动。如图1所示,用于对第2开闭风门82进行操作的操作转盘89配置于调风口80的侧方。
此外,如图5所示,在第1流路部41的第1分支端部41E的附近,配置有第1开闭风门81。该第1开闭风门81能够在将第1流路部41关闭的关闭位置(图5中由双点划线所示)与将第1流路部41打开的打开位置(图5中由实线所示)之间转动。并未图示,但用于对第1开闭风门81进行操作的操作转盘配置于第1吹出口21的附近。
在实施例1的带空调功能的控制装置1中,从图5所示的车辆用空调装置97供给至管道3的流入流路部30的空调空气在分配流路部40分配给第1流路部41和第2流路部42。这里,位于第1流路部41的上游端的第1分支端部41E的流路截面积小于位于第2流路部42的上游端的第2分支端部42E的流路截面积,因此对第2流路部42分配较多的空调空气。因此,在第2流路部42流通且经由第2吹出口22而向后方吹出的空调空气的风量较大,该空调空气到达较远的位置。因而,根据实施例1的带空调功能的控制装置1,能够执行通常空调,能够高效且充分地对车辆的后部侧的区域进行空调。
另一方面,对第1流路部41分配的空调空气的风量较少。流入至第1流路部41的空调空气朝向后方行进并经由导入部43而向缓冲部46流入。
但是,作为在第1流路部41流通的空调空气的吹出口的第1吹出口21处于缓冲部46的上侧。因此,如果在管道3内朝向后方行进的空调空气在缓冲部46未向上方行进,则不会到达第1吹出口21。并且,如图4所示,在缓冲部46的上方设置有立壁35,到达第1吹出口21的出口部45和缓冲部46仅在第1吹出口21的相反侧的区域实现连通。因此,从缓冲部46至第1吹出口21的空调空气的流路的方向复杂地改变,空调空气在缓冲部46以及出口部45的内部扩散。由此,在前后方向即第1吹出口21的长边方向上分配空调空气。因而,根据实施例1的带空调功能的控制装置1,能够从第1吹出口21的整个长边方向朝向就坐于驾驶席99、副驾席98的乘员96吹出空调空气,能够适当地进行接近空调。
并且,如图1及图2所示,实施例1的带空调功能的控制装置1的第1吹出口21由外侧开口部件83覆盖。如图4所示,在外侧开口部件83的上游侧还配置有内侧开口部件84。
内侧开口部件84是形成为沿上下方向延伸的狭缝状、且具有多个在前后方向上排列的内侧开口(省略图示)的部件。外侧开口部件83是具有多个形成为直径小于内侧开口的直径的贯通孔状的外侧开口85的部件。由内侧开口部件84以及外侧开口部件83将第1吹出口21覆盖,由此第1吹出口21附近的空调空气的流路被分割为多条、且阶段性地缩窄。因此,从第1吹出口21吹出的空调空气进一步扩散。由此,根据实施例1的带空调功能的控制装置1,能够从第1吹出口21的整个长边方向舒缓地吹出空调空气。
根据实施例1的带空调功能的控制装置1,如上所述,能够同时进行接近空调以及通常空调。另外,管道3组装于壳体2而配置于该壳体2的内部空间29,因此壳体2以及管道3的更换、设计的变更变得容易。因而,实施例1的带空调功能的控制装置1的壳体2、管道3的通用性优异。
在实施例1的带空调功能的控制装置1中,能够利用第1开闭风门81对第1流路部41进行开闭,能够利用第2开闭风门82对第2吹出口22进行开闭。另外,第1开闭风门81和第2开闭风门82能够独立地执行动作。
因此,根据实施例1的带空调功能的控制装置1,能够选择性地仅进行接近空调和通常空调中的一者。另外,通过将第1分支端部41E的流路截面积设为远小于第2分支端部42E的流路截面积,从而在利用第2开闭风门82将第2吹出口22关闭时,也能够抑制对第1流路部41供给的空调空气的流量变得过大,能够舒缓地从第1吹出口21吹出空调空气。
此外,实施例1的带空调功能的控制装置1具有第1开闭风门81和第2开闭风门82这二者,但本发明的带空调功能的控制装置1可以仅具有其中的一者,也可以不具有二者。可以利用第1开闭风门81对第1吹出口21进行开闭,可以利用第2开闭风门82对第2流路部42进行开闭。并且,可以对第1开闭风门81以及第2开闭风门82的敞开程度进行改变。
(实施例2)
除了第1流路部与第2流路部的位置关系、以及流入流路部的形状以外,实施例2的带空调功能的控制装置与实施例1的带空调功能的控制装置大致相同。图6中示出了示意性地表示俯视观察实施例2的带空调功能的控制装置的情形的说明图。图7中示出了示意性地表示实施例2的带空调功能的控制装置的剖面的说明图。
如图6所示,实施例2的带空调功能的控制装置1的管道3具有两个流入流路部30L、30R、以及两个分配流路部40L、40R。两个流入流路部30L、30R在左右方向上排列、且分别独立地与车辆用空调装置97连通。位于左侧的流入流路部30L与左侧分配流路部40L连通,位于右侧的流入流路部30R与右侧分配流路部40R连通。如图7所示,右侧分配流路部40R的第1流路部41R配置于第2流路部42R的右侧。左侧分配流路部40L的第1流路部41L配置于第2流路部42L的左侧。即,在实施例2的带空调功能的控制装置1中,第1流路部41和第2流路部42在左右方向上排列。
如图7所示,在实施例2的带空调功能的控制装置1中,第1流路部41和第2流路部42在左右方向上排列,从而能够在壳体2的内部空间29的下侧形成较大的空置空间28。该空置空间28能够用于供各种车辆搭载仪器配置。
本发明并不仅仅限定于上述附图所示的实施方式,在未脱离其主旨的范围内可以适当地变更实施。另外,可以分别任意地提取包含实施方式的本说明书所示的各结构要素并对它们组合实施。

Claims (5)

1.一种带空调功能的控制装置,其中,
所述带空调功能的控制装置具有:壳体,其具有内部空间,配置于车辆的坐席的侧方;以及筒状的管道,其组装于所述壳体而配置于所述内部空间,
所述壳体具有:第1吹出口,其朝向所述坐席开口;以及第2吹出口,其朝向比所述坐席更靠后方的位置开口,
所述管道具有:流入流路部,其与车辆用空调装置连通而成为空调空气的流入端部;以及分配流路部,其与所述流入流路部连通,
所述分配流路部分支为与所述第1吹出口连通的第1流路部、以及与所述第2吹出口连通的第2流路部这两个独立的流路,
所述第1吹出口形成为狭缝状,
所述第1流路部具有:导入部,其位于所述空调空气的流路上游侧;以及整流部,其位于比所述导入部更靠所述空调空气的流路下游侧的位置,沿所述第1吹出口的长边方向延伸,
所述整流部具有:出口部,其与所述第1吹出口连通;以及缓冲部,其与所述导入部连通,
在所述出口部和所述导入部的边界设置有立壁,该立壁从所述管道的所述第1吹出口侧的内壁面凸出,沿所述第1吹出口的长边方向延伸,
所述出口部和所述缓冲部在所述第1吹出口的相反侧的区域连通,在所述第1吹出口侧的区域由所述立壁隔开。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空调功能的控制装置,其中,
所述第2流路部中的成为与所述第1流路部的边界的第2分支端部的流路截面积,大于或等于所述第1流路部中的成为与所述第2流路部的边界的第1分支端部的流路截面积的2倍。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空调功能的控制装置,其中,
所述缓冲部的流路截面积大于或等于所述出口部的流路截面积的2倍。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带空调功能的控制装置,其中,
所述立壁设置于所述整流部的整个所述长边方向。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带空调功能的控制装置,其中,
具有第1开闭风门和第2开闭风门中的至少一者,所述第1开闭风门对所述第1流路部或者所述第1吹出口进行开闭,所述第2开闭风门对所述第2流路部或者所述第2吹出口进行开闭。
CN202010453807.6A 2019-06-13 2020-05-26 带空调功能的控制装置 Active CN112078336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9110691A JP7176477B2 (ja) 2019-06-13 2019-06-13 空調機能付コンソール装置
JP2019-110691 2019-06-13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078336A CN112078336A (zh) 2020-12-15
CN112078336B true CN112078336B (zh) 2024-04-26

Family

ID=7373498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453807.6A Active CN112078336B (zh) 2019-06-13 2020-05-26 带空调功能的控制装置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7176477B2 (zh)
CN (1) CN112078336B (zh)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8211905A (ja) * 1982-06-03 1983-12-09 Nissan Motor Co Ltd 車両用空気調和装置
JP2006264440A (ja) * 2005-03-23 2006-10-05 Toyota Auto Body Co Ltd 車両用ヒーターダクト構造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985646B2 (ja) 2002-09-30 2007-10-03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車両用空気吹出装置及び車両用空調装置
US10343488B2 (en) 2015-09-14 2019-07-09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Auxiliary utility duct for a vehicle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8211905A (ja) * 1982-06-03 1983-12-09 Nissan Motor Co Ltd 車両用空気調和装置
JP2006264440A (ja) * 2005-03-23 2006-10-05 Toyota Auto Body Co Ltd 車両用ヒーターダクト構造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078336A (zh) 2020-12-15
JP7176477B2 (ja) 2022-11-22
JP2020200007A (ja) 2020-12-1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8950467B2 (en) Seat-air conditioning system for automotive vehicles
US8460073B2 (en) Air conditioner for vehicle
US20050205247A1 (en) Automotive air-conditioning system
JP4901422B2 (ja) 車両に搭載された電気機器の冷却制御装置
US20220314748A1 (en) Air conditioning function-equipped console device and air conditioning duct device
JPWO2012153409A1 (ja) 車両用熱交換構造
CN112622560A (zh) 用于汽车的紧凑双区控制台hvac系统
JP2006036032A (ja) 自動車用空調装置
US20060207758A1 (en) Heating and ventilation and/or air conditioning device with a compact construction for a motor vehicle passenger compartment
KR20140028498A (ko) 차량용 공조장치
CN110962533A (zh) 车辆空调器
JP7211204B2 (ja) 車両用近接空調ユニット
CN112078336B (zh) 带空调功能的控制装置
KR20110021074A (ko) 차량용 공조장치
KR101507549B1 (ko) 자동차용 공조장치
JP2010023640A (ja) 車両用空調装置
JP4346388B2 (ja) 車両用空気調和装置
JP2022158307A (ja) 空調機能付コンソール装置
CN115284814A (zh) 具有由前排座椅承载的吹风器的交通工具
JP2018144532A (ja) 車両用空調装置
JPH0154204B2 (zh)
CN214928925U (zh) 车体下部结构
KR20120019118A (ko) 차량용 공조장치
JP2000085335A (ja) 自動車用空気調和装置
JP7211326B2 (ja) 車両用空調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