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039246A - 旋转电机 - Google Patents

旋转电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039246A
CN112039246A CN202010464977.4A CN202010464977A CN112039246A CN 112039246 A CN112039246 A CN 112039246A CN 202010464977 A CN202010464977 A CN 202010464977A CN 112039246 A CN112039246 A CN 11203924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oling medium
flow path
electric machine
coolant
machine accord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0464977.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2039246B (zh
Inventor
涌井隆至
藤田泰宽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onda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onda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onda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Honda Motor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203924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03924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203924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039246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1/00Details of the magnetic circuit
    • H02K1/06Details of the magnetic circuit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 H02K1/22Rotating parts of the magnetic circuit
    • H02K1/32Rotating parts of the magnetic circuit with channels or ducts for flow of cooling medium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1/00Details of the magnetic circuit
    • H02K1/06Details of the magnetic circuit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 H02K1/22Rotating parts of the magnetic circuit
    • H02K1/27Rotor cores with permanent magnets
    • H02K1/2706Inner rotors
    • H02K1/272Inner rotors the magnetisation axis of the magnets being perpendicular to the rotor axis
    • H02K1/274Inner rotors the magnetisation axis of the magnets being perpendicular to the rotor axis the rotor consisting of two or more circumferentially positioned magnets
    • H02K1/2753Inner rotors the magnetisation axis of the magnets being perpendicular to the rotor axis the rotor consisting of two or more circumferentially positioned magnets the rotor consisting of magnets or groups of magnets arranged with alternating polarity
    • H02K1/278Surface mounted magnets; Inset magnet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3/00Details of windings
    • H02K3/04Windings characterised by the conductor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e.g. with bar conductors
    • H02K3/24Windings characterised by the conductor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e.g. with bar conductors with channels or ducts for cooling medium between the conductor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9/00Arrangements for cooling or ventilating
    • H02K9/19Arrangements for cooling or ventilating for machines with closed casing and closed-circuit cooling using a liquid cooling medium, e.g. oil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Motor Or Generator Cooling System (AREA)
  • Iron Core Of Rotating Electric Machines (AREA)

Abstract

提供一种能够适当地冷却线圈端部的旋转电机。旋转电机(1)具备在径向上隔着规定的间隙对置的转子(10)及定子(11)。转子(10)具备:转子铁心(30),其具有第一冷却介质流路(311)及第二冷却介质流路(312);以及端面板(50),其配置于转子铁心的至少轴向一方侧。定子具备:定子铁心(111);以及线圈端部(112),其从定子铁心的至少轴向一方侧突出。端面板具有:根部侧冷却介质供给部(51),其与第一冷却介质流路连通,且向线圈端部的根部区域(112A)供给冷却介质;以及前端侧冷却介质供给部(52),其与第二冷却介质流路连通,且向线圈端部的前端区域(112B)供给冷却介质。

Description

旋转电机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搭载于电动车辆等中的旋转电机。
背景技术
近年来,在混合动力车辆或EV车辆中使用旋转电机。在旋转电机旋转时,由于发生对旋转电机的性能带来很大影响的线圈的温度上升,因此要求适当地冷却。
在专利文献1中,从贯通转子铁心的冷却介质流路排出液体冷却介质,使该液体冷却介质沿碗状端板的内周面旋转飞散,由此向定子的线圈端部供给冷却介质。另外,记载了将在转子铁心的流路中流动的冷却介质从设置于端面板上的开口和端面板的外缘部排出的情况。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第6279059号公报
然而,在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旋转电机中,由于从设置于端面板上的开口和外缘部排出的冷却介质在设置于转子铁心的共同的流路中流动,因此有可能无法适当地分配。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能够适当地冷却线圈端部的旋转电机。
本发明是一种旋转电机,其具备在径向上隔着规定的间隙对置的转子及定子,其中,
所述转子具备:
转子铁心,其具有供冷却介质通过的冷却介质流路;以及
端面板,其配置于该转子铁心的至少轴向的一方侧,
所述冷却介质流路具备:
第一冷却介质流路,在所述第一冷却介质流路中所述冷却介质沿所述轴向流动;
第二冷却介质流路,其在径向上配置于比所述第一冷却介质流路靠内侧的位置,且在所述第二冷却介质流路中所述冷却介质沿所述轴向流动,所述定子具备:
定子铁心;以及
线圈端部,其从该定子铁心的所述至少轴向的一方侧突出,
所述端面板具有:
根部侧冷却介质供给部,其与所述第一冷却介质流路连通,且向所述线圈端部的根部区域供给所述冷却介质;以及
前端侧冷却介质供给部,其与所述第二冷却介质流路连通,且向所述线圈端部的前端区域供给所述冷却介质。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由于端面板具备:根部侧冷却介质供给部,其与转子铁心的第一冷却介质流路连通,且向线圈端部的根部区域供给冷却介质;以及前端侧冷却介质供给部,其与转子铁心的第二冷却介质流路连通,且向线圈端部的前端区域供给冷却介质,因此通过向线圈端部的根部区域及前端区域这两者适当地供给冷却介质,能够适当地冷却线圈端部。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旋转电机的局部剖视图。
图2是图1的旋转电机的转子的分解立体图。
图3是图2的转子的冷却介质分配板的立体图。
图4是将用于对外径侧冷却介质流路进行说明的冷却介质分配板的一部分进行分解的分解立体图。
图5是冷却介质分配板的一部分的放大图。
图6是从轴向观察图1的旋转电机的端面板的图。
图7是将图1的一部分放大的放大图。
图8是具备本发明的第一变形例的端面板的旋转电机的局部剖视图。
图9是具备本发明的第二变形例的端面板的旋转电机的局部剖视图。
图10是放大表示图9的旋转电机的一部分的放大立体图。
附图标记说明:
1 旋转电机;
10 转子;
11 定子;
111 定子铁心;
112 线圈端部;
112A 根部区域;
112B 前端区域;
20 转子轴;
21 轴内流路;
30 转子铁心;
30A 第一转子铁心;
30B 第二转子铁心;
310 冷却介质流路;
311 第一冷却介质流路;
312 第二冷却介质流路;
312a 外径侧壁部;
34 磁通屏障;
40 绕丝层;
41 磁铁;
41A 磁铁贴附槽(磁铁配置部);
50 端面板;
51 根部侧冷却介质供给部;
52 前端侧冷却介质供给部;
53 环状板部;
54 筒状部;
54a 外周面;
61 第一供给孔;
62 第二供给孔;
62a 外径侧壁部;
63 冷却介质引导部;
64 阶梯部;
65 螺旋槽;
62b 储存部;
81A 内径侧冷却介质流路(板内流路);
82A 外径侧冷却介质流路(板内流路);
80 冷却介质分配板(分配板)。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旋转电机的一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在以下说明中,称为旋转轴心C时,是指旋转电机的转子10或转子轴20旋转时的中心的轴,轴向是指沿着该旋转轴心C的方向。另外,称为周向时,是指在旋转轴心C被观察成点的状态下以该点为中心描绘圆并沿着该圆的圆周的方向。另一方面,称为径向时,是指从点朝向圆的方向或从圆朝向点的方向。称为径向外侧时,是指从点朝向圆的方向。称为径向内侧时,是指从圆朝向点的方向。另外,图中的粗线的箭头概念性地表示冷却介质的流动。
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旋转电机1具备沿径向隔着规定的间隙相互对置的转子10和定子11,是定子11配置于转子10的径向外侧的所谓的内转子型的旋转电机。
如图1所示,定子11具备定子铁心111和线圈110,线圈110具有从定子铁心111的轴向的两侧突出的线圈端部112。
如图1及图2所示,转子10具备:转子轴20;转子铁心30,其轴支于转子轴20;冷却介质分配板80,其夹设于转子铁心30;以及一对端面板50,它们分别配置于转子铁心30的轴向的两端部。
如图2所示,转子10是在转子铁心30的表面配置有磁铁41的所谓的SPM型的旋转电机。磁铁41配置于在转子铁心30的外周面上设置的磁铁贴附槽41A及在冷却介质分配板80的外周面上设置的磁铁贴附槽41A。在转子10中,由在转子铁心30及冷却介质分配板80上配置于相同的周向位置的磁铁41构成磁极部。在本实施方式中,沿周向以等间隔形成有八个磁极部。设定成配置有磁铁41的转子铁心30的外径尺寸与配置有磁铁41的冷却介质分配板80的外径尺寸大致相同。而且,如图1所示,在该转子铁心30及冷却介质分配板80的外周面上设置有圆筒状的绕丝层40,防止磁铁41从磁铁贴附槽41A脱离。需要说明的是,外径尺寸是指距旋转轴心C的距离。
如图1所示,在转子轴20上,在其内侧形成有供冷却介质流通的轴内流路21。轴内流路21在转子轴20的内部沿轴向延伸,构成为能够从外部供给冷却介质。作为冷却介质,例如使用ATF(Automatic Transmission Fluid,自动变速箱油),以ATF在变速箱壳体和马达外壳中循环的方式形成循环路径。
在转子轴20上形成有用于从轴内流路21向转子铁心30侧输送冷却介质的一个以上的冷却介质供给部22。
转子铁心30通过层叠多个电磁钢板而构成。转子铁心30具备第一转子铁心30A及第二转子铁心30B,第一转子铁心30A及第二转子铁心30B配置成在轴向上隔着冷却介质分配板80而对置。在本实施方式中,冷却介质分配板80在轴向上配置于转子铁心30的大致中央部。
在转子铁心30、冷却介质分配板80及一对端面板50中,在它们的中央形成有沿轴向贯通的轴插通孔32。转子轴20插通于转子铁心30、冷却介质分配板80及一对端面板50的轴插通孔32中,转子轴20、转子铁心30、冷却介质分配板80及一对端面板50组装成一体旋转。
第一转子铁心30A及第二转子铁心30B具有供冷却介质通过的冷却介质流路310。冷却介质流路310具备:第一冷却介质流路311,在该第一冷却介质流路311中冷却介质沿轴向流动;以及第二冷却介质流路312,其在径向上配置于比第一冷却介质流路311靠内侧的位置,且在该第二冷却介质流路312中冷却介质沿轴向流动。
如图2所示,在第一转子铁心30A及第二转子铁心30B的外周面上,沿周向以等间隔设置有八个磁铁贴附槽41A。另外,在周向上相邻的磁铁贴附槽41A之间设置有隔壁部43,并设定成隔壁部43的外径尺寸与配置于磁铁贴附槽41A的磁铁41的外径尺寸大致相同。在磁铁贴附槽41A的两侧设置有大于磁铁贴附槽41A的外径尺寸且小于隔壁部43的外径尺寸的肩部44,通过肩部44在隔壁部43与磁铁41的侧面之间形成有磁通屏障34。
第一冷却介质流路311通过磁通屏障34被绕丝层40覆盖而构成。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冷却介质流路311形成十六个,即与磁通屏障34的数量相同。这样,利用磁通屏障34形成第一冷却介质流路311,由此能够避免转子铁心30的制造复杂化。
换言之,由于第一冷却介质流路311通过磁通屏障34被绕丝层40覆盖而构成,因此在SPM型的旋转电机1中,也能够利用磁通屏障34来形成第一冷却介质流路311。
如图2所示,第二冷却介质流路312在第一转子铁心30A及第二转子铁心30B的内部沿周向以等间隔形成。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冷却介质流路312形成有八个。第二冷却介质流路312位于在周向上相邻的磁极部(磁铁41)与磁极部(磁铁41)之间。这样,第二冷却介质流路312位于在周向上相邻的磁极部与磁极部之间,由此能够利用通过第二冷却介质流路312的冷却介质冷却在周向上相邻的磁极部这两者。
如图3所示,冷却介质分配板80由一对第一冷却介质分配板81和夹在该一对第一冷却介质分配板81之间的第二冷却介质分配板82构成。第一冷却介质分配板81及第二冷却介质分配板82沿轴向层叠。
第一冷却介质分配板81具有:第一冷却介质储存部81B,其设置成在转子铁心30的周向上与第二冷却介质流路312(图2)相重叠;以及内径侧冷却介质流路81A,从轴向观察时其从轴内流路21向第一冷却介质储存部81B延伸。在第一冷却介质分配板81的外周面上,在周向上与转子铁心30的磁铁贴附槽41A、隔壁部43及肩部44相同的位置设置有磁铁贴附槽41A、隔壁部43及肩部44。
如图4所示,第二冷却介质分配板82具有:第二冷却介质储存部82B,其设置成在转子铁心30的周向上与第二冷却介质流路312相重叠;以及外径侧冷却介质流路82A,其从第二冷却介质储存部82B向外周面延伸。在第二冷却介质分配板82的外周面上,在周向上与转子铁心30的磁铁贴附槽41A相同的位置设置有磁铁贴附槽41A。另外,在周向上相邻的磁铁贴附槽41A之间,隔着在磁铁贴附槽41A的两侧设置的肩部44设置有外径侧冷却介质流路82A的出口。即,在第二冷却介质分配板82上未设置隔壁部43,在第二冷却介质分配板82的外周面(肩部44)与绕丝层40(图1)之间形成有与第一冷却介质流路311(图1)连通的空间13。
在此,参照图4及图5对在冷却介质分配板80中流动的冷却介质进行说明。沿箭头AR0的方向流过第一冷却介质分配板81的内径侧冷却介质流路81A的冷却介质在第一冷却介质储存部81B及第二冷却介质储存部82B中暂时停留,一部分如用箭头AR1及箭头AR2所示那样供给至第一转子铁心30A及第二转子铁心30B的第二冷却介质流路312。
另外,在第一冷却介质储存部81B及第二冷却介质储存部82B中暂时停留的冷却介质的剩余部分如用箭头AR3所示那样在外径侧冷却介质流路82A中流动并与绕丝层40(图1)碰触。然后,如用箭头AR4及箭头AR5所示,向周向的两侧改变流动。而且,冷却介质与磁铁41的侧面碰触,向轴向的两侧改变流动,供给至第一转子铁心30A及第二转子铁心30B的第一冷却介质流路311。即,用箭头AR4示出的冷却介质的流动如用箭头AR9及箭头AR10所示那样分支,沿着磁铁41的侧面去往第一冷却介质流路311及第二转子铁心30B的第一冷却介质流路311。另一方面,用箭头AR5示出的冷却介质的流动如用箭头AR7及箭头AR8所示那样沿着磁铁41的侧面去往第一冷却介质流路311及第二转子铁心30B的第一冷却介质流路311。
这样,在轴内流路21中流动的冷却介质在冷却介质分配板80内分配成多个路径的流动,供给至第一冷却介质流路311及第二冷却介质流路312。
如图7所示供给至第一冷却介质流路311及第二冷却介质流路312的冷却介质,如用箭头AR11及AR12所示那样,朝向两侧的端面板50流动。需要说明的是,在以后的说明中,第一转子铁心30A及第二转子铁心30B左右对称,因此仅对第一转子铁心30A侧进行图示,当然,对第二转子铁心30B侧也相同。
如图1、图6及图7所示,端面板50具备:环状板部53,其沿着转子铁心30的外表面延伸;以及圆筒状的筒状部54,其从环状板部53的外周缘沿着轴向外侧突出。在筒状部54的外周面54a上设置有根部侧冷却介质供给部51,该根部侧冷却介质供给部51与第一冷却介质流路311连通,且向线圈端部112的根部区域112A供给冷却介质。另外,在环状板部53上,在径向上比筒状部54的外周面54a靠内侧的位置设置有前端侧冷却介质供给部52,该前端侧冷却介质供给部52与第二冷却介质流路312连通,且向线圈端部112的前端区域112B供给冷却介质。
因此,由箭头AR11示出的在第一冷却介质流路311中流动的冷却介质,由箭头AR13所示,从根部侧冷却介质供给部51供给至线圈端部112的根部区域112A。另一方面,由箭头AR12示出的在第二冷却介质流路312中流动的冷却介质,由箭头AR14所示,从前端侧冷却介质供给部52供给至线圈端部112的前端区域112B。这样,端面板50具备向线圈端部112的根部区域112A供给冷却介质的根部侧冷却介质供给部51和向线圈端部112的前端区域112B供给冷却介质的前端侧冷却介质供给部52,因此通过向线圈端部112的根部区域112A及前端区域112B这两者适当地供给冷却介质,能够均匀地冷却线圈端部112。
另外,根部侧冷却介质供给部51与第一冷却介质流路311连通,并且前端侧冷却介质供给部52与第二冷却介质流路312连通,因此与从共同的冷却介质流路向根部侧冷却介质供给部51及前端侧冷却介质供给部52供给冷却介质的情况相比,容易调整供给至根部侧冷却介质供给部51的冷却介质量和供给至前端侧冷却介质供给部52的冷却介质量。
如图7所示,根部侧冷却介质供给部51是由在端面板50的外周面即筒状部54的外周面54a上设置的缺口或贯通孔构成的第一供给孔61,前端侧冷却介质供给部52是由从轴向贯通端面板50的环状板部53的贯通孔构成的第二供给孔62。这样,第一供给孔61设置于筒状部54的外周面54a,因此通过调整第一供给孔61的位置,能够向目标区域适当地排出冷却介质。另外,第二供给孔62设置于环状板部53,因此通过调整筒状部54的轴向的长度,能够调整从第二供给孔62排出的冷却介质所碰触的线圈端部112的前端区域112B的位置。
第一供给孔61在周向上以规定的样式在端面板50的外周面上配置有多个。规定的样式是指在周向上具有规则性。多个第一供给孔61在周向上以规定的样式配置,因此能够在整周的范围均等地排出冷却介质来冷却线圈端部112的根部区域112A。需要说明的是,第一供给孔61可以在周向上以规定的间隔即以等间隔配置。另外,多个第一供给孔61优选为相同的形状。由此,能够在整周的范围更均等地排出冷却介质来冷却线圈端部112的根部区域112A。
第二供给孔62在径向上配置于相同的位置且在周向上以规定的间隔配置有多个。这样,多个第二供给孔62在径向上配置于相同的位置且在周向上以规定的间隔配置,因此能够在整周的范围均等地排出冷却介质来冷却线圈端部112的前端区域112B。需要说明的是,多个第二供给孔62可以在周向上以规定的样式配置。
如图7所示,第二供给孔62的外径侧壁部62a在径向上位于比第二冷却介质流路312的外径侧壁部312a靠外侧的位置,并设置有通过在第二供给孔62的外径侧壁部62a与第二冷却介质流路312的外径侧壁部312a之间形成的阶梯部64,存储从第二冷却介质流路312排出的冷却介质的储存部62b。在第二供给孔62设置有储存部62b,因此能够暂时存储从第二冷却介质流路312排出的冷却介质。另外,在第二供给孔62的外径侧壁部62a与第二冷却介质流路312的外径侧壁部312a之间形成阶梯部64,由此能够容易地形成储存部62b。
接着,参照图8~图10对本发明的变形例的端面板50进行说明。
第一变形例的端面板50在第二供给孔62中设置有冷却介质引导部63,该冷却介质引导部63将从第二冷却介质流路312排出的冷却介质朝向线圈端部112的前端区域112B侧引导。冷却介质引导部63通过第二供给孔62的外径侧壁部62a从第二冷却介质流路312趋向线圈端部112的前端区域112B侧而向径向外侧倾斜或弯曲而构成。根据该结构,能够将从第二冷却介质流路312排出的冷却介质通过由第二供给孔62的外径侧壁部62a的倾斜面或弯曲面构成的冷却介质引导部63朝向线圈端部112的前端区域112B侧引导。
如图9及图10所示,第二变形例的端面板50由在第二供给孔62的内周面设置有冷却介质引导部63的螺旋槽65构成。根据该结构,能够将从第二冷却介质流路312排出的冷却介质通过由第二供给孔62的内周面的螺旋槽65构成的冷却介质引导部63朝向线圈端部112的前端区域112B侧引导。
以上,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能够适当地进行变形、改良等。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端面板50配置于转子铁心30的轴向上的两侧,但端面板50只要配置于转子铁心30的轴向上的至少一方侧即可。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例示了一个磁极部由一个磁铁41构成的情况,但并不限于此,一个磁极部也可以由两个以上的磁铁41构成。而且,旋转电机并不限于SPM(SurfacePermanent Magnet Motor,表面永磁电机)型的旋转电机,可以是IPM(Interior PermanentMagnet Motor,内置永磁电机)型的旋转电机。
另外,在本说明书中至少记载了以下事项。需要说明的是,尽管在括弧内示出了上述实施方式中的相应构成要素等,但并不限定于此。
(1)一种旋转电机(旋转电机1),其具备在径向上隔着规定的间隙对置的转子(转子10)及定子(定子11),其中,
所述转子具备:
转子铁心(转子铁心30),其具有供冷却介质通过的冷却介质流路(冷却介质流路310);以及
端面板(端面板50),其配置于该转子铁心的至少轴向的一方侧,
所述冷却介质流路具备:
第一冷却介质流路(第一冷却介质流路311),在所述第一冷却介质流路中所述冷却介质沿所述轴向流动;
第二冷却介质流路(第二冷却介质流路312),其在径向上配置于比所述第一冷却介质流路靠内侧的位置,且在所述第二冷却介质流路中所述冷却介质沿所述轴向流动,
所述定子具备:
定子铁心(定子铁心111);以及
线圈端部(线圈端部112),其从该定子铁心的所述至少轴向的一方侧突出,
所述端面板具有:
根部侧冷却介质供给部(根部侧冷却介质供给部51),其与所述第一冷却介质流路连通,且向所述线圈端部的根部区域(根部区域112A)供给所述冷却介质;以及
前端侧冷却介质供给部(前端侧冷却介质供给部52),其与所述第二冷却介质流路连通,且向所述线圈端部的前端区域(前端区域112B)供给所述冷却介质。
根据(1),端面板具备向线圈端部的根部区域供给冷却介质的根部侧冷却介质供给部和向线圈端部的前端区域供给冷却介质的前端侧冷却介质供给部,因此通过冷却线圈端部的根部区域及前端区域这两者,能够适当地冷却线圈端部。另外,根部侧冷却介质供给部与第一冷却介质流路连通,并且前端侧冷却介质供给部与第二冷却介质流路连通,因此与从共同的冷却介质流路向根部侧冷却介质供给部及前端侧冷却介质供给部供给冷却介质的情况相比,变得容易地调整供给至根部侧冷却介质供给部的冷却介质量和供给至前端侧冷却介质供给部的冷却介质量。
(2)根据(1)所述的旋转电机,其中,
所述根部侧冷却介质供给部是由设置于所述端面板的外周面的缺口或贯通孔构成的第一供给孔(第一供给孔61),
所述前端侧冷却介质供给部是由从所述轴向贯通所述端面板的贯通孔构成的第二供给孔(第二供给孔62)。
根据(2),根部侧冷却介质供给部是由设置于端面板的外周面的缺口或贯通孔构成的第一供给孔,前端侧冷却介质供给部是由从轴向贯通端面板的贯通孔构成的第二供给孔,因此能够向目标区域适当地排出冷却介质。
(3)根据(2)所述的旋转电机,其中,
所述第一供给孔设置有多个,
所述多个第一供给孔在周向上以规定的间隔或规定的样式配置。
根据(3),多个第一供给孔在周向上以规定的间隔或规定的样式配置,因此能够在整周的范围均等地排出冷却介质。
(4)根据(2)或(3)所述的旋转电机,其中,
所述第二供给孔设置有多个,
所述多个第二供给孔在径向上配置于相同的位置,且在周向上以规定的间隔或规定的样式配置。
根据(4),多个第二供给孔在径向上配置于相同的位置且在周向上以规定的间隔或规定的样式配置,因此能够在整周的范围均等地排出冷却介质。
(5)根据(2)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旋转电机,其中,
所述端面板具备:
环状板部(环状板部53),其沿着所述转子铁心的所述一方侧的外表面延伸;以及筒状部(筒状部54),其从该环状板部的外周缘沿着所述一方侧突出,
所述第一供给孔设置于所述筒状部的外周面(外周面54a),
所述第二供给孔设置于所述环状板部。
根据(5),第一供给孔设置于筒状部的外周面,第二供给孔设置于环状板部,因此通过调整筒状部的轴向的长度,能够调整从第二供给孔排出的冷却介质所碰触的线圈端部的前端区域的位置。
(6)根据(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旋转电机,其中,
在所述转子铁心中设置有具有板内流路(内径侧冷却介质流路81A、外径侧冷却介质流路82A)的分配板(冷却介质分配板80),
所述分配板与转子轴(转子轴20)的轴内流路(轴内流路21)连通,并且将从所述轴内流路供给的所述冷却介质向所述第一冷却介质流路和所述第二冷却介质流路分配。
根据(6),通过与转子轴的轴内流路连通的分配板,能够在端面板的上游侧向第一冷却介质流路和第二冷却介质流路分配冷却介质。
(7)根据(2)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旋转电机,其中,
在所述第二供给孔中设置有储存从所述第二冷却介质流路排出的所述冷却介质的储存部(储存部62b)。
根据(7),在第二供给孔中设置有储存部,因此能够暂时存储从第二冷却介质流路排出的冷却介质,能够对向线圈端部的前端区域供给的冷却介质供给量进行调整(使之稳定化)。
(8)根据(7)所述的旋转电机,其中,
所述第二供给孔的外径侧壁部(外径侧壁部62a)在径向上位于比所述第二冷却介质流路的外径侧壁部(外径侧壁部312a)靠外侧的位置,
所述储存部由在所述第二供给孔的所述外径侧壁部与所述第二冷却介质流路的所述外径侧壁部之间形成的阶梯部(阶梯部64)构成。
根据(8),通过在第二供给孔的外径侧壁部与第二冷却介质流路的外径侧壁部之间形成阶梯部,能够容易地形成储存部。
(9)根据(2)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旋转电机,其中,
在所述第二供给孔中设置有冷却介质引导部(冷却介质引导部63),该冷却介质引导部将从所述第二冷却介质流路排出的所述冷却介质朝向所述线圈端部的前端区域侧引导。
根据(9),通过第二供给孔的冷却介质引导部,能够将从第二冷却介质流路排出的冷却介质朝向线圈端部的前端区域侧引导。
(10)根据(9)所述的旋转电机,其中,
所述冷却介质引导部通过所述第二供给孔的外径侧壁部从所述第二冷却介质流路趋向所述线圈端部的前端区域侧而向径向外侧倾斜或弯曲而构成。
根据(10),能够通过倾斜面或弯曲面将冷却介质朝向线圈端部的前端区域侧引导。
(11)根据(9)所述的旋转电机,其中,
所述冷却介质引导部是设置于所述第二供给孔的内周面的螺旋槽(螺旋槽65)。
根据(11),能够通过螺旋槽将冷却介质朝向线圈端部的前端区域侧引导。
(12)根据(1)至(11)中任一项所述的旋转电机,其中,
在所述转子铁心的磁铁配置部(磁铁贴附槽41A)设置有磁铁(磁铁41),
所述第一冷却介质流路由设置于所述磁铁配置部的磁通屏障(磁通屏障34)构成。
根据(12),通过利用设置于磁铁配置部的磁通屏障形成第一冷却介质流路,能够避免转子铁心的结构复杂化。另外,能够直接冷却磁铁,因此旋转电机的效率提高。
(13)根据(12)所述的旋转电机,其中,
所述磁铁配置部设置于所述转子铁心的外周面,
在配置有所述磁铁的所述外周面设置有绕丝层(绕丝层40),
所述第一冷却介质流路通过所述磁通屏障被所述绕丝层覆盖而构成。
根据(13),在SPM型的旋转电机中也能够利用磁通屏障形成第一冷却介质流路。
(14)根据(1)至(13)中任一项所述的旋转电机,其中,
在所述转子铁心中,沿周向以规定的间隔设置有磁极部,
所述第二冷却介质流路位于在周向上相邻的所述磁极部与所述磁极部之间。
根据(14),利用通过第二冷却介质流路的冷却介质能够冷却在周向上相邻的磁极部这两者。

Claims (14)

1.一种旋转电机,其具备在径向上隔着规定的间隙对置的转子及定子,
其中,
所述转子具备:
转子铁心,其具有供冷却介质通过的冷却介质流路;以及
端面板,其配置于该转子铁心的至少轴向的一方侧,
所述冷却介质流路具备:
第一冷却介质流路,在所述第一冷却介质流路中所述冷却介质沿所述轴向流动;
第二冷却介质流路,其在径向上配置于比所述第一冷却介质流路靠内侧的位置,且在所述第二冷却介质流路中所述冷却介质沿所述轴向流动,
所述定子具备:
定子铁心;以及
线圈端部,其从该定子铁心的所述至少轴向的一方侧突出,
所述端面板具有:
根部侧冷却介质供给部,其与所述第一冷却介质流路连通,且向所述线圈端部的根部区域供给所述冷却介质;以及
前端侧冷却介质供给部,其与所述第二冷却介质流路连通,且向所述线圈端部的前端区域供给所述冷却介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旋转电机,其中,
所述根部侧冷却介质供给部是由设置于所述端面板的外周面的缺口或贯通孔构成的第一供给孔,
所述前端侧冷却介质供给部是由从所述轴向贯通所述端面板的贯通孔构成的第二供给孔。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旋转电机,其中,
所述第一供给孔设置有多个,
所述多个第一供给孔在周向上以规定的间隔或规定的样式配置。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旋转电机,其中,
所述第二供给孔设置有多个,
所述多个第二供给孔在径向上配置于相同的位置,且在周向上以规定的间隔或规定的样式配置。
5.根据权利要求2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旋转电机,其中,
所述端面板具备:
环状板部,其沿着所述转子铁心的所述一方侧的外表面延伸;以及筒状部,其从该环状板部的外周缘沿着所述一方侧突出,
所述第一供给孔设置于所述筒状部的外周面,
所述第二供给孔设置于所述环状板部。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旋转电机,其中,
在所述转子铁心中设置有具有板内流路的分配板,
所述分配板与转子轴的轴内流路连通,并且将从所述轴内流路供给的所述冷却介质向所述第一冷却介质流路和所述第二冷却介质流路分配。
7.根据权利要求2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旋转电机,其中,
在所述第二供给孔中设置有储存从所述第二冷却介质流路排出的所述冷却介质的储存部。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旋转电机,其中,
所述第二供给孔的外径侧壁部在径向上位于比所述第二冷却介质流路的外径侧壁部靠外侧的位置,
所述储存部由在所述第二供给孔的所述外径侧壁部与所述第二冷却介质流路的所述外径侧壁部之间形成的阶梯部构成。
9.根据权利要求2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旋转电机,其中,
在所述第二供给孔中设置有冷却介质引导部,该冷却介质引导部将从所述第二冷却介质流路排出的所述冷却介质朝向所述线圈端部的前端区域侧引导。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旋转电机,其中,
所述冷却介质引导部通过所述第二供给孔的外径侧壁部从所述第二冷却介质流路趋向所述线圈端部的前端区域侧而向径向外侧倾斜或弯曲而构成。
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旋转电机,其中,
所述冷却介质引导部是设置于所述第二供给孔的内周面的螺旋槽。
12.根据权利要求1至11中任一项所述的旋转电机,其中,
在所述转子铁心的磁铁配置部设置有磁铁,
所述第一冷却介质流路由设置于所述磁铁配置部的磁通屏障构成。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旋转电机,其中,
所述磁铁配置部设置于所述转子铁心的外周面,
在配置有所述磁铁的所述外周面设置有绕丝层,
所述第一冷却介质流路通过所述磁通屏障被所述绕丝层覆盖而构成。
14.根据权利要求1至13中任一项所述的旋转电机,其中,
在所述转子铁心中,沿周向以规定的间隔设置有磁极部,
所述第二冷却介质流路位于在周向上相邻的所述磁极部与所述磁极部之间。
CN202010464977.4A 2019-06-03 2020-05-27 旋转电机 Active CN112039246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9-103626 2019-06-03
JP2019103626A JP6934489B2 (ja) 2019-06-03 2019-06-03 回転電機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039246A true CN112039246A (zh) 2020-12-04
CN112039246B CN112039246B (zh) 2023-05-23

Family

ID=7355101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464977.4A Active CN112039246B (zh) 2019-06-03 2020-05-27 旋转电机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11309758B2 (zh)
JP (1) JP6934489B2 (zh)
CN (1) CN112039246B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014008A (zh) * 2021-02-07 2021-06-22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转子结构、电机、变频器以及具有其的离心机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22107336A (ja) * 2021-01-08 2022-07-21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モータの磁石油冷構造及びモータ
DE102022121895A1 (de) 2022-08-30 2024-02-29 Bayerische Motoren Werke Aktiengesellschaft Rotor mit Kühlkanälen, sowie Verfahren zum Kühlen einer elektrischen Maschine
JP7468591B1 (ja) * 2022-09-29 2024-04-16 株式会社明電舎 回転電機の冷却構造および回転電機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9273284A (ja) * 2008-05-09 2009-11-19 Toyota Motor Corp モータ
JP2011172375A (ja) * 2010-02-18 2011-09-01 Aisin Aw Co Ltd 回転電機用ロータ
CN103316786A (zh) * 2012-03-19 2013-09-25 日本米思米株式会社 喷嘴
CN105814779A (zh) * 2013-12-13 2016-07-27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永磁体埋入型旋转电机
JP2018191363A (ja) * 2017-04-28 2018-11-29 アイシン精機株式会社 回転電機冷却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551664U (zh) * 1978-09-30 1980-04-05
JP5017120B2 (ja) * 2005-11-09 2012-09-05 株式会社東芝 回転電機用回転子及び回転電機
EP2684280B1 (en) * 2011-03-09 2020-09-30 HDD Servo Motors AB Cooled magnet motor
DE102014207470A1 (de) * 2014-04-17 2015-10-22 Zf Friedrichshafen Ag E-Maschine mit einem gekühlten Rotor
JP6269600B2 (ja) * 2015-07-06 2018-01-31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回転電機のロータ
CA2993512C (en) * 2015-07-28 2023-08-15 Nissan Motor Co., Ltd. Cooling structure for dynamo-electric machine
JP6279059B1 (ja) * 2016-11-25 2018-02-14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回転電機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9273284A (ja) * 2008-05-09 2009-11-19 Toyota Motor Corp モータ
JP2011172375A (ja) * 2010-02-18 2011-09-01 Aisin Aw Co Ltd 回転電機用ロータ
CN103316786A (zh) * 2012-03-19 2013-09-25 日本米思米株式会社 喷嘴
CN105814779A (zh) * 2013-12-13 2016-07-27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永磁体埋入型旋转电机
JP2018191363A (ja) * 2017-04-28 2018-11-29 アイシン精機株式会社 回転電機冷却装置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014008A (zh) * 2021-02-07 2021-06-22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转子结构、电机、变频器以及具有其的离心机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039246B (zh) 2023-05-23
US11309758B2 (en) 2022-04-19
JP2020198706A (ja) 2020-12-10
US20200381968A1 (en) 2020-12-03
JP6934489B2 (ja) 2021-09-1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2039246B (zh) 旋转电机
EP1976095B1 (en) Rotating electric machine and rotor thereof
US8269382B2 (en) Cooling structure of stator
EP1171938B1 (en) Direct gas cooled endwinding ventilation schemes for machines with concentric coil rotors
US8232691B2 (en) Stator
KR102649706B1 (ko) 모터
CN110247497B (zh) 旋转电机的转子
CN111641281B (zh) 旋转电机的转子
JP2019129576A (ja) 回転電機のロータ及び回転電機
JP2003523157A (ja) 同心コイルロータを備えた機械のための直接ガス冷却式縦流/横流コイル端通気方式
JP5549857B2 (ja) 回転電機用ロータ
US20220360133A1 (en) Electric machine with rotor cooling
JP2019041487A (ja) 回転電機の固定子の冷却構造
CN111654129A (zh) 转子及旋转电机
CN113498572A (zh) 具有内部冷却通路的电机
CN113224870B (zh) 旋转电机
EP3261225B1 (en) Rotating electrical machine
CN111641284B (zh) 旋转电机的转子
CN111082569B (zh) 旋转电机
CN111446794A (zh) 旋转电机
WO2024090142A1 (ja) ロータ
CN219801990U (zh) 定子冲片、定子及电机
US20240113585A1 (en) Cooling channels in a high-density motor
JP2023096954A (ja) 回転電機
JP2022074958A (ja) 回転電機の冷却構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