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993941B - 一种新能源汽车用充电系统 - Google Patents

一种新能源汽车用充电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993941B
CN111993941B CN202010926330.9A CN202010926330A CN111993941B CN 111993941 B CN111993941 B CN 111993941B CN 202010926330 A CN202010926330 A CN 202010926330A CN 111993941 B CN111993941 B CN 111993941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ox body
pedal
charging
telescopic rod
controll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0926330.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1993941A (zh
Inventor
鲍卫
陈子奇
赵淑芳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ongcheng digital intelligenc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Nanj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Zhongcheng Digital Intelligenc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Nanj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ongcheng Digital Intelligenc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Nanj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Zhongcheng Digital Intelligenc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Nanjing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10926330.9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1993941B/zh
Publication of CN11199394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99394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199394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99394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LPROPULSION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SUPPLYING ELECTRIC POWER FOR AUXILIARY EQUIPMENT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ODYNAMIC BRAKE SYSTEMS FOR VEHICLES IN GENERAL; MAGNETIC SUSPENSION OR LEVITATION FOR VEHICLES; MONITORING OPERATING VARIABLES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IC SAFETY DEVICES FOR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 B60L53/00Methods of charging batteri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ectric vehicles; Charging stations or on-board charging equipment therefor; Exchange of energy storage elements in electric vehicles
    • B60L53/3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charging stations
    • B60L53/35Means for automatic or assisted adjustment of the relative position of charging devices and vehicl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LPROPULSION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SUPPLYING ELECTRIC POWER FOR AUXILIARY EQUIPMENT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ODYNAMIC BRAKE SYSTEMS FOR VEHICLES IN GENERAL; MAGNETIC SUSPENSION OR LEVITATION FOR VEHICLES; MONITORING OPERATING VARIABLES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IC SAFETY DEVICES FOR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 B60L53/00Methods of charging batteri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ectric vehicles; Charging stations or on-board charging equipment therefor; Exchange of energy storage elements in electric vehicles
    • B60L53/10Methods of charging batteri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ectric vehicles; Charging stations or on-board charging equipment therefor; Exchange of energy storage elements in electric vehicles characterised by the energy transfer between the charging station and the vehicle
    • B60L53/14Conductive energy transfer
    • B60L53/16Connectors, e.g. plugs or socke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harging electric vehicl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LPROPULSION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SUPPLYING ELECTRIC POWER FOR AUXILIARY EQUIPMENT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ODYNAMIC BRAKE SYSTEMS FOR VEHICLES IN GENERAL; MAGNETIC SUSPENSION OR LEVITATION FOR VEHICLES; MONITORING OPERATING VARIABLES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IC SAFETY DEVICES FOR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 B60L53/00Methods of charging batteri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ectric vehicles; Charging stations or on-board charging equipment therefor; Exchange of energy storage elements in electric vehicles
    • B60L53/3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charging st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LPROPULSION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SUPPLYING ELECTRIC POWER FOR AUXILIARY EQUIPMENT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ODYNAMIC BRAKE SYSTEMS FOR VEHICLES IN GENERAL; MAGNETIC SUSPENSION OR LEVITATION FOR VEHICLES; MONITORING OPERATING VARIABLES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IC SAFETY DEVICES FOR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 B60L53/00Methods of charging batteri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ectric vehicles; Charging stations or on-board charging equipment therefor; Exchange of energy storage elements in electric vehicles
    • B60L53/60Monitoring or controlling charging station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4BUILDING
    • E04HBUILDINGS OR LIKE STRUCTURES FOR PARTICULAR PURPOSES; SWIMMING OR SPLASH BATHS OR POOLS; MASTS; FENCING; TENTS OR CANOPIES, IN GENERAL
    • E04H6/00Buildings for parking cars, rolling-stock, aircraft, vessels or like vehicles, e.g. garages
    • E04H6/42Devices or arrangements peculiar to garages, not covered elsewhere, e.g. securing devices, safety devices, monitoring and operating schemes; centering devic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60Other road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ies with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effect
    • Y02T10/70Energy storage systems for electromobility, e.g. batteri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60Other road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ies with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effect
    • Y02T10/7072Electromobility specific charging systems or methods for batteries, ultracapacitors, supercapacitors or double-layer capacitor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9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or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T90/10Technologies relating to charging of electric vehicles
    • Y02T90/12Electric charging st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9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or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T90/10Technologies relating to charging of electric vehicles
    • Y02T90/14Plug-in electric vehicl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Architecture (AREA)
  • Civil Engineering (AREA)
  • Structural Engineering (AREA)
  • Charge And Discharge Circuits For Batteries Or The Lik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新能源汽车用充电系统,所述系统包括:箱体,箱体下表面固定在预设车位上,箱体的竖直中心线与车位竖直中心线重合,箱体的长度与车位的长度匹配,箱体的宽度小于预设车位的宽度且大于预设车辆的车身宽度,箱体内设有空腔,空腔内安装有用于为预设车位上停放的车辆进行充电的充电装置,箱体侧面设有用于充电装置中的充电枪进出的第一出入口;本系统使得不靠近墙体的车位能够安装充电设备的同时不占用非车位面积,本系统不占用非车位面积,且不需要墙体安装充电盒。

Description

一种新能源汽车用充电系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新能源汽车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新能源汽车用充电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能源问题的加剧,新能源汽车逐渐成为主流汽车,如电动汽车,电动汽车目前在使用中面临的最大问题还是充电问题。现有技术中地下车位用于电动汽车的充电设备具有两种形式,一种是挂在墙壁上的充电盒,这种充电盒适用于靠近墙体的车位,还有一种是安装在地面上的充电桩,由于部分车位距离墙体或者柱子较远无法安装充电盒,只能安装装在地面的充电桩,充电桩安装在靠近车位的非车位位置上,安装这种充电桩需要占用相应的地面非车位空间,且需要设置相应的保护围栏或路障设施避免车辆碰撞充电桩,这导致原本紧凑的地下停车位变的更加拥挤且不便于使用。
因此,发明人发现现有的充电设备在地下车位上安装和实现时存在以下技术问题:
第一,仅在靠近墙体的车位上安装充电盒,导致充电车位有限,充电车位覆盖率低,充电盒安装条件苛刻。
第二,由于充电桩需要安装在靠近充电车位的非车位位置上,导致需要预设更多的非车位位置来安装充电桩,因此,安装充电桩需要占用较多的地面面积,导致有效的车位数量较少。
综上,发明人发现现有的墙式充电盒安装位置和范围有限,需要依赖墙体来安装,难于普及,现有的柱式充电桩需要占用非停车位面积,导致地下车位数量减少。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使得不靠近墙体的车位能够安装充电设备的同时不占用非车位面积,本发明设计了一种新能源汽车用充电系统。
地下车库中具有2种车位,一种是靠近墙体的车位,适用于安装充电盒,本发明针对的是不靠近墙体,距离墙体较远,不适用于安装充电盒的车位。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新能源汽车用充电系统,所述系统包括:
箱体,箱体下表面固定在预设车位上,箱体的竖直中心线与车位竖直中心线重合,箱体的长度与车位的长度匹配,箱体的宽度小于预设车位的宽度且大于预设车辆的车身宽度,箱体内设有空腔,空腔内安装有用于为预设车位上停放的车辆进行充电的充电装置,箱体侧面设有用于充电装置中的充电枪进出的第一出入口。
其中,本发明的原理为:将充电装置安装在车位内,不占用非车位面积,同时充电装置安装在箱体内,将车辆停放在箱体上,使得车辆能够正常停放,当需要充电时将充电装置中的充电枪从第一出入口中取出即可,本发明不占用非车位面积,且不需要墙体安装充电盒。
本发明中的充电装置安装在车位地面上的箱体内,车辆停车后停在箱体上,不需要占用非车位面积,也不需要墙体来安装充电盒。
将充电枪收回箱体可以对充电枪进行保护,避免暴露在外面损坏,且可以避免充电枪接触位置堆积杂质和灰尘,也可以避免充电枪进水,保障充电枪的正常使用,在使用时将充电枪取出使用即可,方便用户使用和充电。
优选的,本发明在实施的过程中发明人还发现以下技术问题:
因为将车辆停放在箱体上,而箱体具有一定的高度,这时的车辆的车身变高,即车辆底盘距离地面的高度变高了,这使得用户在开门下车或上车时距离地面较高,不容易下车或上车或者容易踩空,为了便于用户下车和上车以及提高本系统的安全性,本发明中的所述系统还包括:第一控制端、第一脚踏板、第二脚踏板、第一伸缩杆、第二伸缩杆和第一控制器;
第一脚踏板位于箱体左侧,第一伸缩杆下端固定在箱体左侧的预设车位内,第一伸缩杆上端与第一脚踏板下表面固定连接,第二脚踏板位于箱体右侧,第二伸缩杆下端固定在箱体右侧的预设车位内,第二伸缩杆上端与第二脚踏板下表面固定连接,第一脚踏板、第二脚踏板和箱体三者的宽度之和等于预设车位的宽度,第一控制端用于向第一控制器发送下降或上升指令;基于下降指令,第一控制器控制第一伸缩杆和第二伸缩杆缩短至第一预设长度,使得第一脚踏板和第二脚踏板的高度均低于箱体的高度;基于上升指令,第一控制器控制第一伸缩杆和第二伸缩杆伸长至第二预设长度,使得第一脚踏板和第二脚踏板的高度均等于箱体的高度。
其中,通过上述结构能够使得用户在下车和上车时,能够先踩踏高度较低的第一脚踏板和第二脚踏板,然后再下车或者上车,这样使得用户便于上下车和提高安全性,其中,具体的上下车过程为:
当用户需要上下车时,用户通过第一控制端用于向第一控制器发送下降或上升指令;基于下降指令,第一控制器控制第一伸缩杆和第二伸缩杆缩短至第一预设长度,如箱体一半的高度,使得第一脚踏板和第二脚踏板的高度均低于箱体的高度,这样便于用户上下车,当用户完成上下车动作后,基于上升指令,第一控制器控制第一伸缩杆和第二伸缩杆伸长至第二预设长度,使得第一脚踏板和第二脚踏板的高度均等于箱体的高度,即将第一脚踏板和第二脚踏板返回至原来的高度。
优选的,本发明在实施的过程中发明人还发现以下技术问题:
上述第一脚踏板、第二脚踏板上升和下降来给用户踩踏实现方便上下车的方案中,是针对车辆停放的比较规则,即车辆的4个车轮是均停放在箱体上,当车辆停放的并不那么规则,部分车轮停放超出箱体时,如部分车轮压在了第一脚踏板、第二脚踏板上,此时若在移动第一脚踏板、第二脚踏板则会比较困难,或者容易出现车辆车轮悬空,存在安全隐患,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实现当第一脚踏板、第二脚踏板被车辆按压后无法上下移动时用户也能够方便上下车,本申请发明人进行了改进设计,所述系统还包括:若干压力传感器、第二控制器和4个脚踏结构;
其中,当车辆停放在箱体上时,每个脚踏结构对应车辆的一个车门,脚踏结构包括:第三脚踏板、第三伸缩杆、第一固定支架、第一支撑柱、第一滑块、第二支撑柱和第二滑块;
第一脚踏板和第二脚踏板上均匀分布有若干压力传感器;箱体侧面设有用于第三脚踏板出入的第二出入口;第三脚踏板一端与第三伸缩杆的一端连接,第三伸缩杆的另一端与第一固定架的上端连接;第一固定架的下端与箱体内底部连接,第三脚踏板上表面设有上滑槽,第三脚踏板下表面设有下滑槽,第一支撑柱上端与箱体内顶部固定连接,第一支撑柱下端与第一滑块固定连接,第一滑块嵌入在上滑槽中,第二支撑柱下端与箱体内底部固定连接,第二支撑柱上端与第二滑块固定连接,第二滑块嵌入在下滑槽中;第三伸缩杆用于在第二控制器的控制下伸长将第三脚踏板从第二出入口滑出箱体,以及用于在第二控制器的控制下缩短将第三脚踏板收回至箱体内;当若干压力传感器中任意一个压力传感器检测到的压力大于阈值时,则第一控制器控制第一伸缩杆和第二伸缩杆保持当前长度,并且第一控制器将接收到的上升指令和下降指令转发至第二控制器;基于下降指令,第二控制器控制第三伸缩杆伸长至第三预设长度,将第三脚踏板从第二出入口滑出箱体;基于上升指令,第二控制器控制第三伸缩杆缩短至第四预设长度,将第三脚踏板收回至箱体内。
其中,上述改进结构的实现方式为:在第一脚踏板和第二脚踏板上安装干压力传感器用于检测第一脚踏板和第二脚踏板是否被车辆压住,当第一脚踏板和第二脚踏板上的压力传感器检测到的压力大于阈值时,则表明第一脚踏板和第二脚踏板被车轮按压,为了安全性则此时不能移动第一脚踏板和第二脚踏板,则此时利用脚踏结构来实现用户踩踏上下车,其中每个脚踏结构对应车辆的一个车门,方便每个车门的用户上下车,其中,利用脚踏结构上下车的过程为:第一控制器将接收到的上升指令和下降指令转发至第二控制器;基于下降指令,第二控制器控制第三伸缩杆伸长至第三预设长度,将第三脚踏板从第二出入口滑出箱体,即将第三脚踏板从箱体中移出便于用户进行踩踏;基于上升指令,第二控制器控制第三伸缩杆缩短至第四预设长度,将第三脚踏板收回至箱体内。通过上述方式实现了在第一脚踏板和第二脚踏板被车轮按压时启用第三脚踏板来便于用户上下车,同时保障安全性。
并且,为了保障安全性,本发明还对脚踏结构进行了特殊设计,因为用户踩踏在第三脚踏板上时,是踩踏在第三脚踏板前端或前半部分,为了保障第三脚踏板不抖动过大或在保障踩踏时第三脚踏板能够稳固保障用户踩踏的安全性,本发明还将踩踏结构中第三踩踏板的受力进行了改进,第三脚踏板上表面设有上滑槽,第三脚踏板下表面设有下滑槽,第一支撑柱上端与箱体内顶部固定连接,第一支撑柱下端与第一滑块固定连接,第一滑块嵌入在上滑槽中,第二支撑柱下端与箱体内底部固定连接,第二支撑柱上端与第二滑块固定连接,第二滑块嵌入在下滑槽中,通过上述设计实现了第一支撑柱和第二支撑柱分别从上下对第三脚踏板进行支撑,使得第三脚踏板稳固,保障用户踩踏的安全性,同时设计了相应的滑槽便于第三脚踏板移出或移入箱体内。
优选的,本发明在实施的过程中发明人还发现以下技术问题:
当需要使用踩踏结构时,需要将第三脚踏板从箱体侧面移出,当箱体侧面具有障碍物时则第三脚踏板容易与障碍物发生碰撞,为了避免发生碰撞,本发明中的所述脚踏结构还包括距离探测传感器,所述距离探测传感器安装在第三脚踏板靠近第二出入口的端头上,用于检测第三脚踏板滑出箱体后与箱体外障碍物的距离K,当距离K小于阈值时,则第二控制器控制第三伸缩杆停止伸长。通过上述方案能够检测第三脚踏板滑出箱体后与箱体外障碍物的距离K,当距离较小时则停止移动,避免发生碰撞。
优选的,充电装置包括:充电器、充电线、充电枪和电源线,充电器通过电源线与电源连接,充电线一端与充电器连接,充电线另一端与充电枪连接。
优选的,为了便于用户使用充电装置,本发明进行了相应的改进设计,使得充电枪能够在用户使用时自动移动至第一出入口便于用户取放,在使用完成后将充电枪移动至箱体内进行存储和保护,避免充电枪被损坏或堆积灰尘或进水,所述充电装置还包括:第一导轨、第三控制器、电动小车和卡件;卡件用于将充电枪固定在电动小车上,电动小车能够在第一导轨上移动,第一导轨首端位于箱体内,第一导轨末端延伸至第一出入口,第三控制器用于基于控制指令对电动小车进行控制,当第三控制器收到充电指令时,将电动小车移动至第一导轨末端,当第三控制器收到充电完成指令时,将电动小车移动至第一导轨首端。
其中,当用户需要充电时,发送充电指令至第三控制器,第三控制器收到充电指令时,将电动小车移动至第一导轨末端,用户将充电枪从卡件上取下,然后进行充电,充电完成后,发送完成充电指令至第三控制器,第三控制器收到充电完成指令时,将电动小车移动至第一导轨首端,将充电枪收回至箱体内。
其中,为了保障系统的安全性,本系统还包括检测单元,用于对箱体内的环境温度和湿度进行检测,当检测到的的环境温度参数或湿度参数异常时,则进行告警。
优选的,本发明为了实现车位的锁定,所述系统还包括第二控制端和第四控制器,箱体前端为开口状,箱体前端设有移动块,移动块为三棱柱体,移动块上端与箱体内顶部接触,移动块下端与箱体内底面接触,箱体具有使用状态和锁定状态,使用状态时移动块前端位于箱体外,锁定状态时移动块前端位于箱体内,第二控制端用于向第四控制器发送锁定指令和解锁指令,基于锁定指令将移动块前端收回至箱体内,基于解锁指令将移动块前端移出至箱体外。
其中,本发明中的车位的锁定与传统的车位锁不同,传统的车位锁是在车位上安装一个凸起的块或障碍物,需要在使用时上升或放下车位锁上的挡车臂,且需要手动操作,使用不便,本发明中的移动块为三棱柱体,三棱柱体具有斜面,利用其这一特性,本发明设计实现了箱体与车位锁的融合,箱体具有使用状态和锁定状态,使用状态时移动块前端位于箱体外,此时用户车辆可以通过具有斜面的移动块上下箱体,锁定状态时移动块前端位于箱体内,此时箱体前端与地面之间具有高度差,车辆无法行驶到箱体上,即实现了车位的锁定,第二控制端用于向第四控制器发送锁定指令和解锁指令,基于锁定指令将移动块前端收回至箱体内,基于解锁指令将移动块前端移出至箱体外。与传统的车位锁相比,本发明不需要另外的车位锁装置,只需要将箱体前端的移动块进行相应的移动即可,节省了车位锁装置和相应的安装空间和设备。
优选的,箱体上表面后端设有挡车块,利用挡车块可以避免车辆倒车时从箱体后端掉落至地面,保障安全性,箱体内设有第二导轨、滑动小车、电机、丝杆和固定板,丝杆的一端与电机的输出轴连接,固定板上下两端分别与箱体内顶部和箱体内底面固定连接,第二导轨一端位于箱体内,第二导轨另一端穿过固定板上的通孔后延伸至箱体前端,滑动小车与第二导轨滑动连接,电机安装在滑动小车上,移动块通过底部的滑轮与第二导轨滑动连接,固定板上设有螺孔,丝杆另一端穿过螺孔后与移动块后端连接;基于锁定指令第四控制器控制电机正转第一预设圈数将移动块前端收回至箱体内,基于解锁指令第四控制器控制电机反转预设圈数将移动块前端移出至箱体外。
其中,移动块的移动过程为:当箱体进入使用状态或锁定状态时,第二控制端用于向第四控制器发送解释指令或锁定指令,基于锁定指令第四控制器控制电机正转第一预设圈数将移动块前端收回至箱体内,基于解锁指令第四控制器控制电机反转预设圈数将移动块前端移出至箱体外。电机转动带动丝杆转动,丝杆转动带动移动块移动,滑动小车带动电机整体滑动。
其中,所述系统还包括充电管理单元,用于识别用户身份并对充电装置的充电与断电进行管理。利用充电管理单元可以防止其他用户盗用充电。
本发明提供的一个或多个技术方案,至少具有如下技术效果或优点:
本系统使得不靠近墙体的车位能够安装充电设备的同时不占用非车位面积,本系统不占用非车位面积,且不需要墙体安装充电盒。
本系统将充电枪收回箱体可以对充电枪进行保护,避免暴露在外面损坏,且可以避免充电枪接触位置堆积杂质和灰尘,也可以避免充电枪进水,保障充电枪的正常使用,在使用时将充电枪取出使用即可,方便用户使用和充电。
本系统能够方便用户下车和上车且本系统的安全性较高。
本发明设计实现了箱体与车位锁的融合,箱体具有使用状态和锁定状态,与传统的车位锁相比,本发明不需要另外的车位锁装置,只需要将箱体前端的移动块进行相应的移动即可,节省了车位锁装置和相应的安装空间和设备。
附图说明
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发明实施例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发明的一部分,并不构成对本发明实施例的限定;
图1为新能源汽车用充电系统的分布示意图;
图2为新能源汽车用充电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第一脚踏板和第二脚踏板的安装示意图;
图4为脚踏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充电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移动块的安装示意图;
其中,1-车位,2-箱体,3-充电装置,4-第一脚踏板,5-第二脚踏板,6-第一伸缩杆,7-第二伸缩杆,8-第三脚踏板,9-第三伸缩杆,10-第一固定支架,11-第一支撑柱,12-第一滑块,13-第二支撑柱,14-第二滑块,15-距离探测传感器,16-电源,17-电源线,18-充电器,19-充电线,20-充电枪,21-第一导轨,22-电动小车,23-卡件,24-移动块,25-第二导轨,26-滑动小车,27-电机,28-丝杆,29-固定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能够更清楚地理解本发明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的详细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相互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发明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发明,但是,本发明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范围内的其他方式来实施,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本领域技术人员应理解的是,在本发明的揭露中,术语“纵向”、“横向”、“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是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其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上述术语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可以理解的是,术语“一”应理解为“至少一”或“一个或多个”,即在一个实施例中,一个元件的数量可以为一个,而在另外的实施例中,该元件的数量可以为多个,术语“一”不能理解为对数量的限制。
实施例一
请参考图1,图1为新能源汽车用充电系统的分布示意图,图2为新能源汽车用充电系统的结构示意图,本发明实施例一提供了一种新能源汽车用充电系统,所述系统包括:
箱体2,箱体下表面固定在预设车位1上,箱体的竖直中心线与车位竖直中心线重合,箱体的长度与车位的长度匹配,箱体的宽度小于预设车位的宽度且大于预设车辆的车身宽度,箱体内设有空腔,空腔内安装有用于为预设车位上停放的车辆进行充电的充电装置3,箱体侧面设有用于充电装置中的充电枪进出的第一出入口。
其中,箱体为长方体状,箱体可以采用钢材或轴承钢等强度较好的材料制作,便于称重,保障车辆能够安全的停放在箱体上。
其中,箱体的尺寸可以根据实际车位的尺寸进行相应的调整,本发明不对箱体的尺寸进行具体的限定。
其中,为了保障安全性,第一出入口处可以设计相应的电动门或电动盖来实现开闭,当需要使用时用户扫描或使用电子锁或机械锁打开相应的电动门或电动盖来实现,然后取放充电枪。
实施例二
请参考图3,图3为第一脚踏板和第二脚踏板的安装示意图,因为将车辆停放在箱体上,而箱体具有一定的高度,这时的车辆的车身变高,即车辆底盘距离地面的高度变高了,这使得用户在开门下车或上车时距离地面较高,不容易下车或上车或者容易踩空,为了便于用户下车和上车以及提高本系统的安全性,本发明实施例二中的系统还包括:第一控制端、第一脚踏板4、第二脚踏板5、第一伸缩杆6、第二伸缩杆7和第一控制器;
第一脚踏板位于箱体左侧,第一伸缩杆下端固定在箱体左侧的预设车位内,第一伸缩杆上端与第一脚踏板下表面固定连接,第二脚踏板位于箱体右侧,第二伸缩杆下端固定在箱体右侧的预设车位内,第二伸缩杆上端与第二脚踏板下表面固定连接,第一脚踏板、第二脚踏板和箱体三者的宽度之和等于预设车位的宽度,第一控制端用于向第一控制器发送下降或上升指令;基于下降指令,第一控制器控制第一伸缩杆和第二伸缩杆缩短至第一预设长度,使得第一脚踏板和第二脚踏板的高度均低于箱体的高度;基于上升指令,第一控制器控制第一伸缩杆和第二伸缩杆伸长至第二预设长度,使得第一脚踏板和第二脚踏板的高度均等于箱体的高度。
其中,通过上述结构能够使得用户在下车和上车时,能够先踩踏高度较低的第一脚踏板和第二脚踏板,然后再下车或者上车,这样使得用户便于上下车和提高安全性。
其中,踏板的宽度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第一控制器与第一伸缩杆和第二伸缩杆均连接,第一伸缩杆和第二伸缩杆均为电动伸缩杆,如电动液压伸缩杆等,本发明对具体的伸缩杆形式不进行限定。第一控制器与第一控制端通讯连接。
实施例三
请参考图4,图4为脚踏结构的结构示意图,在实施例三的基础上,本实施例中的系统还包括:若干压力传感器、第二控制器和4个脚踏结构;
其中,当车辆停放在箱体上时,每个脚踏结构对应车辆的一个车门,脚踏结构包括:第三脚踏板8、第三伸缩杆9、第一固定支架10、第一支撑柱11、第一滑块12、第二支撑柱13和第二滑块14;
第一脚踏板和第二脚踏板上均匀分布有若干压力传感器;箱体侧面设有用于第三脚踏板出入的第二出入口;第三脚踏板一端与第三伸缩杆的一端连接,第三伸缩杆的另一端与第一固定架的上端连接;第一固定架的下端与箱体内底部连接,第三脚踏板上表面设有上滑槽,第三脚踏板下表面设有下滑槽,第一支撑柱上端与箱体内顶部固定连接,第一支撑柱下端与第一滑块固定连接,第一滑块嵌入在上滑槽中,第二支撑柱下端与箱体内底部固定连接,第二支撑柱上端与第二滑块固定连接,第二滑块嵌入在下滑槽中;第三伸缩杆用于在第二控制器的控制下伸长将第三脚踏板从第二出入口滑出箱体,以及用于在第二控制器的控制下缩短将第三脚踏板收回至箱体内;当若干压力传感器中任意一个压力传感器检测到的压力大于阈值时,则第一控制器控制第一伸缩杆和第二伸缩杆保持当前长度,并且第一控制器将接收到的上升指令和下降指令转发至第二控制器;基于下降指令,第二控制器控制第三伸缩杆伸长至第三预设长度,将第三脚踏板从第二出入口滑出箱体;基于上升指令,第二控制器控制第三伸缩杆缩短至第四预设长度,将第三脚踏板收回至箱体内。
其中,在本实施例中,滑块与对应的滑槽尺寸匹配,压力传感器的个数和安装位置不实施例不进行具体的限定,本实施例不对第三脚踏板的长度和宽度进行具体的限定,满足相应的使用要求即可,第三伸缩杆可以为电动伸缩杆等等,第一支撑柱和第二支撑柱均为金属柱,如钢柱。第二控制器与第一控制器连接。
其中,在本实施例中,本发明在实施的过程中发明人还发现以下技术问题:
当需要使用踩踏结构时,需要将第三脚踏板从箱体侧面移出,当箱体侧面具有障碍物时则第三脚踏板容易与障碍物发生碰撞,为了避免发生碰撞,本发明中的所述脚踏结构还包括距离探测传感器15,所述距离探测传感器安装在第三脚踏板靠近第二出入口的端头上,用于检测第三脚踏板滑出箱体后与箱体外障碍物的距离K,当距离K小于阈值时,则第二控制器控制第三伸缩杆停止伸长。通过上述方案能够检测第三脚踏板滑出箱体后与箱体外障碍物的距离K,当距离较小时则停止移动,避免发生碰撞。
其中,在实际应用中距离K可以为10CM,也可以为15CM,本发明不进行具体的限定。
实施例四
请参考图5,图5为充电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在实施例一的基础上,为了便于用户使用充电装置,本发明进行了相应的改进设计,使得充电枪能够在用户使用时自动移动至第一出入口便于用户取放,在使用完成后将充电枪移动至箱体内进行存储和保护,避免充电枪被损坏或堆积灰尘或进水,所述充电装置还包括:第一导轨21、第三控制器、电动小车22和卡件23;卡件用于将充电枪固定在电动小车上,电动小车能够在第一导轨上移动,第一导轨首端位于箱体内,第一导轨末端延伸至第一出入口,第三控制器用于基于控制指令对电动小车进行控制,当第三控制器收到充电指令时,将电动小车移动至第一导轨末端,当第三控制器收到充电完成指令时,将电动小车移动至第一导轨首端。
其中,在本发明实施例中,充电装置包括:充电器、充电线、充电枪和电源线,充电器18通过电源线17与电源16连接,充电线19一端与充电器连接,充电线另一端与充电枪20连接。
其中,当用户需要充电时,发送充电指令至第三控制器,第三控制器收到充电指令时,将电动小车移动至第一导轨末端,用户将充电枪从卡件上取下,然后进行充电,充电完成后,发送完成充电指令至第三控制器,第三控制器收到充电完成指令时,将电动小车移动至第一导轨首端,将充电枪收回至箱体内。
其中,为了保障系统的安全性,本系统还包括检测单元,用于对箱体内的环境温度和湿度进行检测,当检测到的的环境温度参数或湿度参数异常时,则进行告警。
实施例五
请参考图6,图6为移动块的安装示意图,在实施例一的基础上,本发明为了实现车位的锁定,所述系统还包括第二控制端和第四控制器,箱体前端为开口状,箱体前端设有移动块24,移动块为三棱柱体,移动块的尺寸和斜面的倾斜角度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移动块上端与箱体内顶部接触,移动块下端与箱体内底面接触,箱体具有使用状态和锁定状态,使用状态时移动块前端位于箱体外,锁定状态时移动块前端位于箱体内,第二控制端用于向第四控制器发送锁定指令和解锁指令,基于锁定指令将移动块前端收回至箱体内,基于解锁指令将移动块前端移出至箱体外。
其中,本发明中的车位的锁定与传统的车位锁不同,传统的车位锁是在车位上安装一个凸起的块或障碍物,需要在使用时上升或放下车位锁上的挡车臂,且需要手动操作,使用不便,本发明中的移动块为三棱柱体,三棱柱体具有斜面,利用其这一特性,本发明设计实现了箱体与车位锁的融合,箱体具有使用状态和锁定状态,使用状态时移动块前端位于箱体外,此时用户车辆可以通过具有斜面的移动块上下箱体,锁定状态时移动块前端位于箱体内,此时箱体前端与地面之间具有高度差,车辆无法行驶到箱体上,即实现了车位的锁定,第二控制端用于向第四控制器发送锁定指令和解锁指令,基于锁定指令将移动块前端收回至箱体内,基于解锁指令将移动块前端移出至箱体外。与传统的车位锁相比,本发明不需要另外的车位锁装置,只需要将箱体前端的移动块进行相应的移动即可,节省了车位锁装置和相应的安装空间和设备。
其中,在本发明实施例中,箱体上表面后端设有挡车块,利用挡车块可以避免车辆倒车时从箱体后端掉落至地面,保障安全性,箱体内设有第二导轨25、滑动小车26、电机27、丝杆28和固定板29,丝杆的一端与电机的输出轴连接,固定板上下两端分别与箱体内顶部和箱体内底面固定连接,第二导轨一端位于箱体内,第二导轨另一端穿过固定板上的通孔后延伸至箱体前端,滑动小车与第二导轨滑动连接,电机安装在滑动小车上,移动块通过底部的滑轮与第二导轨滑动连接,固定板上设有螺孔,丝杆另一端穿过螺孔后与移动块后端连接;基于锁定指令第四控制器控制电机正转第一预设圈数将移动块前端收回至箱体内,基于解锁指令第四控制器控制电机反转预设圈数将移动块前端移出至箱体外。
其中,移动块的移动过程为:当箱体进入使用状态或锁定状态时,第二控制端用于向第四控制器发送解释指令或锁定指令,基于锁定指令第四控制器控制电机正转第一预设圈数将移动块前端收回至箱体内,基于解锁指令第四控制器控制电机反转预设圈数将移动块前端移出至箱体外。电机转动带动丝杆转动,丝杆转动带动移动块移动,滑动小车带动电机整体滑动。
其中,所述系统还包括充电管理单元,用于识别用户身份并对充电装置的充电与断电进行管理。利用充电管理单元可以防止其他用户盗用充电。
其中,在本实施例中,箱体侧边安装缓冲带,用于对其他车位的车辆进行保护,缓冲带可以为橡胶带或海绵带。
其中,在本实施例中,箱体侧面设有用于控制充电装置的充电开关,充电开关可以通过相应的控制方式开启或关闭,如手动开启或关闭,如自动开启或关闭,如扫描识别开启或关闭等等。
其中,在本实施例中,箱体上表面左右两侧边缘设有灯带,通过灯带的指引能够便于用户准确的将车辆停放在箱体上。
尽管已描述了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但本领域内的技术人员一旦得知了基本创造性概念,则可对这些实施例作出另外的变更和修改。所以,所附权利要求意欲解释为包括优选实施例以及落入本发明范围的所有变更和修改。
显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本发明进行各种改动和变型而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这样,倘若本发明的这些修改和变型属于本发明权利要求及其等同技术的范围之内,则本发明也意图包含这些改动和变型在内。

Claims (9)

1.一种新能源汽车用充电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系统包括:
箱体,箱体下表面固定在预设车位上,箱体的竖直中心线与车位竖直中心线重合,箱体的长度与车位的长度匹配,箱体的宽度小于预设车位的宽度且大于预设车辆的车身宽度,箱体内设有空腔,空腔内安装有用于为预设车位上停放的车辆进行充电的充电装置,箱体侧面设有用于充电装置中的充电枪进出的第一出入口;
所述系统还包括第二控制端和第四控制器,箱体前端为开口状,箱体前端设有移动块,移动块为三棱柱体,三棱柱体具有斜面,移动块上端与箱体内顶部接触,移动块下端与箱体内底面接触,箱体具有使用状态和锁定状态,使用状态时移动块前端位于箱体外,锁定状态时移动块前端位于箱体内,第二控制端用于向第四控制器发送锁定指令和解锁指令,基于锁定指令将移动块前端收回至箱体内,基于解锁指令将移动块前端移出至箱体外。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能源汽车用充电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系统还包括:第一控制端、第一脚踏板、第二脚踏板、第一伸缩杆、第二伸缩杆和第一控制器;
第一脚踏板位于箱体左侧,第一伸缩杆下端固定在箱体左侧的预设车位内,第一伸缩杆上端与第一脚踏板下表面固定连接,第二脚踏板位于箱体右侧,第二伸缩杆下端固定在箱体右侧的预设车位内,第二伸缩杆上端与第二脚踏板下表面固定连接,第一脚踏板、第二脚踏板和箱体三者的宽度之和等于预设车位的宽度,第一控制端用于向第一控制器发送下降或上升指令;基于下降指令,第一控制器控制第一伸缩杆和第二伸缩杆缩短至第一预设长度,使得第一脚踏板和第二脚踏板的高度均低于箱体的高度;基于上升指令,第一控制器控制第一伸缩杆和第二伸缩杆伸长至第二预设长度,使得第一脚踏板和第二脚踏板的高度均等于箱体的高度。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新能源汽车用充电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系统还包括:若干压力传感器、第二控制器和4个脚踏结构;
其中,当车辆停放在箱体上时,每个脚踏结构对应车辆的一个车门,脚踏结构包括:第三脚踏板、第三伸缩杆、第一固定支架、第一支撑柱、第一滑块、第二支撑柱和第二滑块;
第一脚踏板和第二脚踏板上均匀分布有若干压力传感器;箱体侧面设有用于第三脚踏板出入的第二出入口;第三脚踏板一端与第三伸缩杆的一端连接,第三伸缩杆的另一端与第一固定架的上端连接;第一固定架的下端与箱体内底部连接,第三脚踏板上表面设有上滑槽,第三脚踏板下表面设有下滑槽,第一支撑柱上端与箱体内顶部固定连接,第一支撑柱下端与第一滑块固定连接,第一滑块嵌入在上滑槽中,第二支撑柱下端与箱体内底部固定连接,第二支撑柱上端与第二滑块固定连接,第二滑块嵌入在下滑槽中;第三伸缩杆用于在第二控制器的控制下伸长将第三脚踏板从第二出入口滑出箱体,以及用于在第二控制器的控制下缩短将第三脚踏板收回至箱体内;当若干压力传感器中任意一个压力传感器检测到的压力大于阈值时,则第一控制器控制第一伸缩杆和第二伸缩杆保持当前长度,并且第一控制器将接收到的上升指令和下降指令转发至第二控制器;基于下降指令,第二控制器控制第三伸缩杆伸长至第三预设长度,将第三脚踏板从第二出入口滑出箱体;基于上升指令,第二控制器控制第三伸缩杆缩短至第四预设长度,将第三脚踏板收回至箱体内。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新能源汽车用充电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脚踏结构还包括距离探测传感器,所述距离探测传感器安装在第三脚踏板靠近第二出入口的端头上,用于检测第三脚踏板滑出箱体后与箱体外障碍物的距离K,当距离K小于阈值时,则第二控制器控制第三伸缩杆停止伸长。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能源汽车用充电系统,其特征在于,充电装置包括:充电器、充电线、充电枪和电源线,充电器通过电源线与电源连接,充电线一端与充电器连接,充电线另一端与充电枪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新能源汽车用充电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充电装置还包括:第一导轨、第三控制器、电动小车和卡件;卡件用于将充电枪固定在电动小车上,电动小车能够在第一导轨上移动,第一导轨首端位于箱体内,第一导轨末端延伸至第一出入口,第三控制器用于基于控制指令对电动小车进行控制,当第三控制器收到充电指令时,将电动小车移动至第一导轨末端,当第三控制器收到充电完成指令时,将电动小车移动至第一导轨首端。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能源汽车用充电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系统还包括检测单元,用于对箱体内的环境温度和湿度进行检测,当检测到的环境温度参数或湿度参数异常时,则进行告警。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能源汽车用充电系统,其特征在于,箱体上表面后端设有挡车块,箱体内设有第二导轨、滑动小车、电机、丝杆和固定板,丝杆的一端与电机的输出轴连接,固定板上下两端分别与箱体内顶部和箱体内底面固定连接,第二导轨一端位于箱体内,第二导轨另一端穿过固定板上的通孔后延伸至箱体前端,滑动小车与第二导轨滑动连接,电机安装在滑动小车上,移动块通过底部的滑轮与第二导轨滑动连接,固定板上设有螺孔,丝杆另一端穿过螺孔后与移动块后端连接;基于锁定指令第四控制器控制电机正转第一预设圈数将移动块前端收回至箱体内,基于解锁指令第四控制器控制电机反转预设圈数将移动块前端移出至箱体外。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能源汽车用充电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系统还包括充电管理单元,用于识别用户身份并对充电装置的充电与断电进行管理。
CN202010926330.9A 2020-09-07 2020-09-07 一种新能源汽车用充电系统 Active CN111993941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926330.9A CN111993941B (zh) 2020-09-07 2020-09-07 一种新能源汽车用充电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926330.9A CN111993941B (zh) 2020-09-07 2020-09-07 一种新能源汽车用充电系统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993941A CN111993941A (zh) 2020-11-27
CN111993941B true CN111993941B (zh) 2021-09-28

Family

ID=7347016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926330.9A Active CN111993941B (zh) 2020-09-07 2020-09-07 一种新能源汽车用充电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1993941B (zh)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5604807U (zh) * 2016-05-06 2016-09-28 袁长胜 立体停车库及其车载底板箱、停车库
CN205935845U (zh) * 2016-08-25 2017-02-08 福建省闽亿钢构铁塔有限公司 一种梳齿交换式停车设备的进口踏板平台
CN107829381A (zh) * 2017-11-10 2018-03-23 西藏世峰高科能源技术有限公司 具备共享车位锁功能的充电桩装置
CN208934502U (zh) * 2018-09-26 2019-06-04 杭州西子智能停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可充电的立体车库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024468B2 (ja) * 2013-01-17 2016-11-16 日立金属株式会社 車両用充電装置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5604807U (zh) * 2016-05-06 2016-09-28 袁长胜 立体停车库及其车载底板箱、停车库
CN205935845U (zh) * 2016-08-25 2017-02-08 福建省闽亿钢构铁塔有限公司 一种梳齿交换式停车设备的进口踏板平台
CN107829381A (zh) * 2017-11-10 2018-03-23 西藏世峰高科能源技术有限公司 具备共享车位锁功能的充电桩装置
CN208934502U (zh) * 2018-09-26 2019-06-04 杭州西子智能停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可充电的立体车库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993941A (zh) 2020-11-2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3366868A1 (en) Fastening plate-type parking device
CN106143183A (zh) 电动汽车小型自动充换电站
EP0597009A4 (en) VEHICLE RETAINER.
CN105421853A (zh) 一种可为电动汽车充电的嵌入式太阳能车位锁
CN111140048A (zh) 立体式电动车停车装置
CN108625642A (zh) 一种环形立体停车设备
CN108846955A (zh) 一种售货机升降梯及防盗取货结构
CN111731414A (zh) 一种物联网智能引导电动车充电和防盗的停车系统
CN111993941B (zh) 一种新能源汽车用充电系统
CN108177554B (zh) 移动式充电桩组件
CN205915972U (zh) 载车板及立体车库
CN207267514U (zh) 一种用于非机动车寄放的装置
CN212796572U (zh) 一种带有车位锁结构的充电桩
CN114776108A (zh) 一种公交车立体车库系统
CN114809749A (zh) 一种多层立体式停车设备
CN210133844U (zh) 一种搭载独立泊车系统的agv自动小车
CN219342955U (zh) 一种平板式车位锁
CN211422002U (zh) 一种两层升降横移立体车库asgt触发装置
CN214498544U (zh) 一种具备自动升降的智能停车库
CN211058402U (zh) 一种新型智能安防停车位装置
CN216848991U (zh) 一种智慧停车场
CN218265216U (zh) 一种升降停车车库无人检测报警装置
CN213805039U (zh) 一种智能建筑中私人停车库
CN217439648U (zh) 立体车库堆垛机的平层定位装置
CN114215400B (zh) 一种可拼装立体智能防盗车库及其车辆存取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B03 Change of inventor or designer information

Inventor after: Bao Wei

Inventor after: Chen Ziqi

Inventor after: Zhao Shufang

Inventor before: Zhao Shufang

CB03 Change of inventor or designer information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10909

Address after: 211800 building 15, Zhongke innovation Plaza, 150 pubin Road, Nanjing area, China (Jiangsu) pilot Free Trade Zone, Nanjing City, Jiangsu Province

Applicant after: Zhongcheng digital intelligenc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Nanjing Co., Ltd

Address before: 611630 No.39 Yuhong Road, Heshan Town, Pujiang County, Chengdu City, Sichuan Province

Applicant before: Zhao Shufang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