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978449A - 丙烯酸酯-乙烯共聚物 - Google Patents

丙烯酸酯-乙烯共聚物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978449A
CN111978449A CN201910426886.9A CN201910426886A CN111978449A CN 111978449 A CN111978449 A CN 111978449A CN 201910426886 A CN201910426886 A CN 201910426886A CN 111978449 A CN111978449 A CN 11197844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crylate
ethylene
polymer
copolymer
methyl acrylat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0426886.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肖长发
淡宜
张波
江龙
吴江红
黄云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ongqing Chuanwei Technology Co ltd
Sichuan University
China Petroleum and Chemical Corp
Sinopec Chongqing Chuanwei Chemical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hongqing Chuanwei Technology Co ltd
Sichuan University
China Petroleum and Chemical Corp
Sinopec Chongqing Chuanwei Chemical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ongqing Chuanwei Technology Co ltd, Sichuan University, China Petroleum and Chemical Corp, Sinopec Chongqing Chuanwei Chemical Co Ltd filed Critical Chongqing Chuanwei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10426886.9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1978449A/zh
Publication of CN11197844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978449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F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BY REACTIONS ONLY INVOLVING CARBON-TO-CARBON UNSATURATED BONDS
    • C08F210/00Copolymers of unsaturated aliphatic hydrocarbons having only one carbon-to-carbon double bond
    • C08F210/02Ethene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F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BY REACTIONS ONLY INVOLVING CARBON-TO-CARBON UNSATURATED BONDS
    • C08F220/00Copolymers of compounds having one or more unsaturated aliphatic radicals, each having only one carbon-to-carbon double bond, and only one being terminated by only one carboxyl radical or a salt, anhydride ester, amide, imide or nitrile thereof
    • C08F220/02Monocarboxylic acids having less than ten carbon atoms; Derivatives thereof
    • C08F220/10Esters
    • C08F220/12Esters of monohydric alcohols or phenols
    • C08F220/14Methyl esters, e.g. methyl (meth)acrylate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Medicinal Chemistry (AREA)
  • Polymers & Plastics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Addition Polymer Or Copolymer, Post-Treatments, Or Chemical Modification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具有小于10个碳原子的一元羧酸的共聚物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丙烯酸酯‑乙烯共聚物。所述丙烯酸酯‑乙烯共聚物,其乙烯单体单元和丙烯酸酯单体单元呈交替序列结构排列。本发明的丙烯酸酯‑乙烯共聚物的耐热性能得到了显著提高。

Description

丙烯酸酯-乙烯共聚物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具有小于10个碳原子的一元羧酸的共聚物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丙烯酸酯-乙烯共聚物。
背景技术
随着汽车工业高燃油效率发动机技术的发展,更高环保标准的政府法规的要求,对弹性体材料的耐老化及耐热性能的要求愈来愈高。10年前,汽车上使用的密封及胶管材料已不适用于当今的应用场合(“发展高效汽油机技术是汽车节能减排的重要选择”,司康,汽车工业研究,2010年第7期,第38-40及44页,公开日2010年11月29日;“用于高温和耐油胶管的乙烯丙烯酸酯弹性体替代材料”,王进文等,世界橡胶工业,2015年第42卷第1期,第12-17页,公开日2015年01月31日)。近年来,工程技术人员采用了各种方法提高发动机的燃油效率,如减小发动机尺寸以及采用燃油直喷系统。利用两轮增压技术,燃油效率高,同时,未消耗的能量浪费少。与上世界80年代的涡轮增压系统相比,当今的涡轮增压系统采用性能更好的材料,改进了设计,并采用智能传感器。随着高校涡轮增压发动机的普及,对高耐热胶管和密封垫圈的弹性体材料的需求更为迫切(“用于高温和耐油胶管的乙烯丙烯酸酯弹性体替代材料”,王进文等,世界橡胶工业,2015年第42卷第1期,第12-17 页,公开日2015年01月31日)。
丙烯酸酯橡胶是指以丙烯酸烷基酯(如丙烯酸乙酯、丙烯酸丁酯)为单体经共聚而得的一类弹性共聚物,由于其特殊的结构被赋予了许多优异的特点,如较小的透气性,耐热、耐老化、耐压缩、不龟裂,在火焰中不产生浓烟和有害气体,以及耐臭氧、抗紫外线、耐应力疲劳等性能。丙烯酸酯橡胶对机油、齿轮油、喷气发动机油具有良好的耐久性,虽然高温下材料强度会有所下降,但弹性显著上升。上述特点令其非常适合用于汽车产业中的密封圈以及其他动态条件下使用的配件,成为近年来汽车工业着重开发推广的一种密封材料,具有“汽车胶”的美称,还广泛应用于涂料、化纤、纺织、粘合剂、造纸、皮革、塑料改性、卫生材料、农业保水等领域(“我国丙烯酸酯橡胶工业化生产现状”,杨波等,技术与市场,2014年第21卷第5期,第116级118页,公开日2014年10月27日;“丙烯酸酯橡胶的应用于开发”,吕仪军,化学推进剂与高分子材料,1999年第2期,第31及33页,公开日1999 年12月31日)。
由于汽车速度提高导致发动机室温升高,汽车配件的环境温度通常要达到150℃以上 (“丙烯酸酯橡胶的生产应用与市场”,金霖,橡胶科技,2004年第7期,第8-10页)。而传统的丙烯酸酯橡胶(ACM)的工作温度范围仅为135-160℃。因此,传统的ACM已经不能满足高性能发动机对聚合物密封和连接材料的耐热性要求。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耐热性能优异的丙烯酸酯-乙烯共聚物。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为:
丙烯酸酯-乙烯共聚物,其乙烯单体单元和丙烯酸酯单体单元呈交替序列结构排列。
发明人在研究过程中意外发现,乙烯单体单元和丙烯酸酯单体单元呈交替序列结构排列的丙烯酸酯-乙烯共聚物的耐热性能优异。
进一步,所述丙烯酸酯为丙烯酸甲酯。
进一步,所述共聚物中乙烯单体含量为30%-50%,以摩尔百分比计。
进一步,所述共聚物的热分解温度为360-400℃。
本发明的目的还在于保护所述丙烯酸酯-乙烯共聚物的制备方法,采用路易斯酸催化剂,丙烯酸酯、乙烯和自由基引发剂,通过溶液聚合制备该共聚物,所述丙烯酸酯和自由基引发剂的摩尔比为0.1:1-1:1。
发明人在研究过程中意外发现,采用路易斯酸催化剂,丙烯酸酯、乙烯和自由基引发剂,通过溶液聚合制备该共聚物,所述丙烯酸酯和自由基引发剂的摩尔比为0.1:1-1:1;制得的丙烯酸酯-乙烯共聚物的耐热性能优异。
进一步,所述丙烯酸酯和自由基引发剂的摩尔比为0.2:1。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
本发明的方法制得的丙烯酸酯-乙烯共聚物的耐热性能得到了显著提高。
附图说明
图1为实施例1-6得到的聚合物的热失重曲线,其中,横坐标为温度,纵坐标为热失重;
图2为实施例2得到的共聚物的共聚单元核磁氢谱图;
图3为实施例2得到的共聚物的聚单元序列结构的核磁氢谱图;
图4为实施例3得到的共聚物的共聚单元核磁氢谱图;
图5为实施例3得到的共聚物的聚单元序列结构的核磁氢谱图;
图6为实施例4得到的共聚物的共聚单元核磁氢谱图;
图7为实施例4得到的共聚物的聚单元序列结构的核磁氢谱图;
图8为实施例5得到的共聚物的共聚单元核磁氢谱图;
图9为实施例5得到的共聚物的聚单元序列结构的核磁氢谱图;
图10为实施例6得到的共聚物的共聚单元核磁氢谱图。
具体实施方式
所举实施例是为了更好地对本发明的内容进行说明,但并不是本发明的内容仅限于所举实施例。所以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根据上述发明内容对实施方案进行非本质的改进和调整,仍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以下数均分子量Mn的检测方法为凝胶渗透色谱(GPC);
以下多分散指数PDI的检测方法为凝胶渗透色谱(GPC)。
实施例1(即对比例1)
丙烯酸酯聚合物,具体按照以下步骤进行制备:
取丙烯酸甲酯5mL,偶氮二异庚腈0.1g和二氯甲烷50mL,密封有搅拌的条件下水浴40℃反应7h,得粘稠产物溶液,将该溶液倒入盐酸甲醇溶液中得聚合物沉淀。干燥后,将该聚合物溶于丙酮后,用盐酸甲醇溶液沉淀2次,得提纯聚合物。
经检测,该聚合物的数均分子量Mn=203000,多分散指数PDI=2.43。
同时,在氮气,10℃/min条件下测试该聚合物的热失重曲线,结果如图1所示。
实施例2(即对比例2)
丙烯酸甲酯-1-辛烯聚合物,具体按照以下步骤进行制备:
将丙烯酸甲酯5mL,1-辛烯5mL,三氯化铝3.68g,偶氮二异庚腈0.1g和二氯甲烷50mL,密封有搅拌的条件下水浴40℃反应7h,得粘稠产物溶液,将该溶液倒入盐酸甲醇溶液中得聚合物沉淀。干燥后,将该聚合物溶于丙酮用盐酸甲醇溶液沉淀2次,得提纯聚合物。
经检测,该聚合物的数均分子量Mn=40400,多分散指数PDI=1.89。
检测该聚合物的丙烯酸甲酯单元和1-辛烯单元的摩尔含量,具体检测方法为:将样品溶于氘代氯仿,利用核磁氢谱表征其共聚单元组成,其核磁共振氢谱图如图2所示,根据公式 (1)和(2)分别计算丙烯酸甲酯单元和1-辛烯单元的组成,测得CMA=48.2%,C1-octene=51.8%。
Figure BDA0002067739300000031
C1-octene=1-CMA (2)
式中,CMA为共聚物中丙烯酸甲酯单元的摩尔含量,C1-octene为共聚物中1-辛烯单元的摩尔含量;S1-10分别代表1#-10#C上氢的积分面积,S11代表11#C上氢的积分面积。
利用核磁碳谱表征其共聚单元序列结构,结果如图3所示。
由图3可知,本实施例制得的共聚物在35ppm处代表MA-MA(其中,MA为丙烯酸甲酯)序列结构的C的化学位移消失。由此证明,本实施例制得的共聚物为丙烯酸甲酯-丙烯酸甲酯全交替结构。
同时,在氮气,10℃/min条件下测试该聚合物的热失重曲线,结果如图1所示。
实施例3(即对比例3)
丙烯酸甲酯-乙烯聚合物,具体按照以下步骤进行制备:
将丙烯酸甲酯5mL,乙烯2MPa,偶氮二异庚腈0.1g和二氯甲烷50mL,设定高压反应器聚合温度为40℃反应7h,得粘稠产物溶液,将该溶液倒入盐酸甲醇溶液中得聚合物沉淀。干燥后,将该聚合物溶于丙酮用盐酸甲醇溶液沉淀2次,得提纯聚合物。
经检测,该聚合物的数均分子量Mn=38300,多分散指数PDI=1.34。
检测该聚合物的丙烯酸甲酯单元和乙烯单元的摩尔含量,具体检测方法为:样品溶于氘代氯仿,利用核磁氢谱表征其共聚单元组成,其核磁共振氢谱图如图4所示,根据公式(3) 和(4)分别计算丙烯酸甲酯单元和乙烯单元的组成,测得CMA=74.3%,CE=25.7%。
Figure BDA0002067739300000041
CE=1-CMA (4)
式中,CMA为共聚物中丙烯酸甲酯单元的摩尔含量,CE为共聚物中乙烯单元的摩尔含量; S1-4分别代表1#-4#C上氢的积分面积,S5代表5#C上氢的积分面积。
利用核磁碳谱表征其共聚单元序列结构,结果如图5所示。
由图5可知,本实施例制得的共聚物在35ppm处存在明显的代表MA-MA(其中,MA为丙烯酸甲酯)序列结构的C的化学位移。由此证明,本实施例制得的共聚物为无规结构。
同时,在氮气,10℃/min条件下测试该聚合物的热失重曲线,结果如图1所示。
实施例4(即对比例4)
丙烯酸甲酯-乙烯聚合物,具体按照以下步骤进行制备:
将丙烯酸甲酯5mL,乙烯6MPa,偶氮二异庚腈0.1g和二氯甲烷50mL,设定高压反应器聚合温度为40℃反应7h,得粘稠产物溶液,将该溶液倒入盐酸甲醇溶液中得聚合物沉淀。干燥后,将该聚合物溶于丙酮用盐酸甲醇溶液沉淀2次,得提纯聚合物。
经检测,该聚合物的数均分子量Mn=182000,多分散指数PDI=1.50。
检测该聚合物的丙烯酸甲酯单元和乙烯单元的摩尔含量,具体检测方法与实施例3中聚合物的丙烯酸甲酯单元和的乙烯单元的摩尔含量的检测方法相同,其核磁共振氢谱图如图 6所示,测得CMA=57.1%,CE=42.9%。
利用核磁碳谱表征其共聚单元序列结构,结果如图7所示。
由图7可知,本实施例制得的聚合物在35ppm处存在明显的代表MA-MA(其中,MA为丙烯酸甲酯)序列结构的C的化学位移。由此证明,本实施例制得的共聚物为无规结构。
同时,在氮气,10℃/min条件下测试该聚合物的热失重曲线,结果如图1所示。
实施例5
丙烯酸甲酯-乙烯聚合物,具体按照以下步骤进行制备:
将丙烯酸甲酯5mL,乙烯1MPa,三氯化铝7.36g,偶氮二异庚腈0.1g和二氯甲烷50mL,设定高压反应器聚合温度为40℃反应7h,得聚合产物与溶剂分相的两相体系,将体系倒入盐酸甲醇溶液中得聚合物沉淀。干燥后,将该聚合物溶于丙酮用盐酸甲醇溶液沉淀2次,得提纯聚合物。
经检测,该聚合物的数均分子量Mn=324000,多分散指数PDI=1.77。
检测该聚合物的丙烯酸甲酯单元和乙烯单元的摩尔含量,具体检测方法与实施例3中
聚合物的丙烯酸甲酯单元和的乙烯单元的摩尔含量的检测方法相同,其丙烯酸甲酯摩尔单元含量结果如图8所示,测得CMA=49.0%,CE=51.0%。
利用核磁碳谱表征其共聚单元序列结构,结果如图9所示。
由图9可知,本实施例制得的共聚物在35ppm处代表MA-MA(其中,MA为丙烯酸甲酯)序列结构的C的化学位移消失。由此证明,本实施例制得的共聚物为乙烯单体单元和丙烯酸酯单体单元呈交替序列结构排列。
同时,在氮气,10℃/min条件下测试该聚合物的热失重曲线,结果如图1所示。
由图1可知,本实施例制得的丙烯酸甲酯-乙烯共聚物的热分解温度为380℃。由此证明,本实施例制得的丙烯酸甲酯-乙烯共聚物耐热性能优异。
实施例6(即对比例5)
丙烯酸甲酯-氯代乙酸乙烯-乙烯聚合物,具体按照以下步骤进行制备:
将丙烯酸甲酯5mL,乙烯1MPa,1-十八烯3mL,氯代乙酸乙烯酯1mL,三氯化硼的二氯甲烷溶液(1mol/L)11mL,偶氮二异庚腈0.1g和二氯甲烷50mL,设定高压反应器聚合温度为40℃反应7h,得粘稠聚合物溶液,将该溶液倒入盐酸甲醇溶液中得聚合物,将该聚合物溶于丙酮用盐酸甲醇溶液沉淀2次,得提纯聚合物。
经检测,该聚合物的数均分子量Mn=47200,多分散指数PDI=2.11。
检测该聚合物的丙烯酸甲酯单元、氯代乙酸乙烯酯单元和乙烯单元的摩尔含量,具体检测方法为:将样品溶于氘代氯仿,利用核磁氢谱表征其共聚单元组成,丙烯酸甲酯摩尔单元含量结果如图10所示,根据公式(5)-(7)分别计算丙烯酸甲酯单元、乙烯单元和氯代乙酸乙烯酯单元的组成,测得CMA=31.60%,CE=67.33%,CClVAc=1.07%。
Figure BDA0002067739300000061
Figure BDA0002067739300000062
Figure BDA0002067739300000063
式中,CMA为共聚物中丙烯酸甲酯单元的摩尔含量,CE为共聚物中乙烯单元的摩尔含量 CClVAc为共聚物中氯代乙酸乙烯酯单元的摩尔含量;S1代表1#C上氢的积分面积,S2代表2#C 上氢的积分面积,S3代表3#C上氢的积分面积,Sother代表其他#C上氢的积分面积。
同时,在氮气,10℃/min条件下测试该聚合物的热失重曲线,结果如图1所示。
此外,应当理解,虽然本说明书按照实施方式加以描述,但并非每个实施方式仅包含一个独立的技术方案,说明书的这种叙述方式仅仅是为清楚起见,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将说明书作为一个整体,各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也可以经适当组合,形成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其他实施方式。

Claims (6)

1.丙烯酸酯-乙烯共聚物,其特征在于,乙烯单体单元和丙烯酸酯单体单元呈交替序列结构排列。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丙烯酸酯-乙烯共聚物,其特征在于,所述丙烯酸酯为丙烯酸甲酯。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丙烯酸酯-乙烯共聚物,其特征在于,所述共聚物中乙烯单体含量为30%-50%,以摩尔百分比计。
4.根据权利要求1、2或3所述的丙烯酸酯-乙烯共聚物,其特征在于,所述共聚物的热分解温度为360-400℃。
5.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丙烯酸酯-乙烯共聚物的制备方法,采用路易斯酸催化剂,丙烯酸酯、乙烯和自由基引发剂,通过溶液聚合制备该共聚物,其特征在于,所述丙烯酸酯和自由基引发剂的摩尔比为0.1:1-1:1。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丙烯酸酯和自由基引发剂的摩尔比为0.2:1。
CN201910426886.9A 2019-05-22 2019-05-22 丙烯酸酯-乙烯共聚物 Pending CN111978449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426886.9A CN111978449A (zh) 2019-05-22 2019-05-22 丙烯酸酯-乙烯共聚物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426886.9A CN111978449A (zh) 2019-05-22 2019-05-22 丙烯酸酯-乙烯共聚物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978449A true CN111978449A (zh) 2020-11-24

Family

ID=7343729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0426886.9A Pending CN111978449A (zh) 2019-05-22 2019-05-22 丙烯酸酯-乙烯共聚物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1978449A (zh)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GB1208345A (en) * 1967-02-23 1970-10-14 American Cyanamid Co Process for interpolymerzing methyl methacrylate with ehtylene copolymers
CN1840554A (zh) * 2005-03-31 2006-10-04 住友化学株式会社 极性单体-烯烃共聚物及其生产方法
CN101443369A (zh) * 2006-03-13 2009-05-27 Lg化学株式会社 基于1-烯烃-丙烯酸酯的共聚物
CN101472955A (zh) * 2006-04-28 2009-07-01 Lg化学株式会社 烯烃-丙烯酸酯-降冰片烯三元共聚物及其制备方法
CN104327211A (zh) * 2014-09-30 2015-02-04 青岛东泰诚恩新材料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一种acm橡胶
CN106589180A (zh) * 2016-09-26 2017-04-26 天津大学 大位阻中性镍催化剂及制备方法和制备乙烯/极性单体共聚物的应用
CN107501464A (zh) * 2017-07-24 2017-12-22 四川大学 一种烯烃‑丙烯酸酯共聚物的制备方法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GB1208345A (en) * 1967-02-23 1970-10-14 American Cyanamid Co Process for interpolymerzing methyl methacrylate with ehtylene copolymers
CN1840554A (zh) * 2005-03-31 2006-10-04 住友化学株式会社 极性单体-烯烃共聚物及其生产方法
CN101443369A (zh) * 2006-03-13 2009-05-27 Lg化学株式会社 基于1-烯烃-丙烯酸酯的共聚物
CN101472955A (zh) * 2006-04-28 2009-07-01 Lg化学株式会社 烯烃-丙烯酸酯-降冰片烯三元共聚物及其制备方法
CN104327211A (zh) * 2014-09-30 2015-02-04 青岛东泰诚恩新材料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一种acm橡胶
CN106589180A (zh) * 2016-09-26 2017-04-26 天津大学 大位阻中性镍催化剂及制备方法和制备乙烯/极性单体共聚物的应用
CN107501464A (zh) * 2017-07-24 2017-12-22 四川大学 一种烯烃‑丙烯酸酯共聚物的制备方法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张丹枫等: "乙烯-甲基丙烯酸甲酯共聚物结构的~1H NMR和~(13)C NMR表征", 《分析测试学报》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121771A (zh) 丙烯酰氧基烷氧基硅烷改性的丙烯酸酯共聚乳液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CN106432584B (zh) 一种具有增韧效果的咪唑类潜伏性环氧固化促进剂的合成及其在环氧改性上的应用
CN112225839B (zh) 一种超高分子量聚甲基丙烯酸甲酯的合成方法
JPS63182310A (ja) フツ化ビニリデン・アクリル酸エステル共重合体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CN111454401A (zh) 一种接枝改性温敏增稠聚合物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
CN113583180A (zh) 一种含硫辛酸阴离子聚离子液体及其制备方法
CN115160562B (zh) 含磷阻燃耐高温共聚型尼龙及其制备方法
CN111978449A (zh) 丙烯酸酯-乙烯共聚物
CN115477751A (zh) 一种生物质呋喃基可溶性芳香聚酰胺及其制备方法
CN100368446C (zh) 利用a-二亚胺镍配合物催化制备β-蒎烯聚合物的方法
CN110684139B (zh) 桐油基聚合物的制备方法和应用、桐油基聚合物衍生物的制备方法
CN111748167A (zh) 一种热塑性硫化弹性体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CN102453252A (zh) 丙烯酰胺型大单体和梳型共聚物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Kathmann et al. Water-soluble copolymers. 48. Reactivity ratios of N-vinylformamide with acrylamide, sodium acrylate, and n-butyl acrylate
Boztuğ et al. Characterization and synthesis of maleic anhydride-styrene-vinyl acetate terpolymer ester derivatives
CN114686160A (zh) 一种光伏叠瓦组件用无溶剂高韧性有机硅导电胶及其制备方法
CN106632780B (zh) 一种烷氧基硅烷-烯烃共聚物的制备方法及其产品和应用
CN109385049B (zh) 一种防静电改性聚噻吩树脂及其在精密检测仪器上的应用
CN1294217C (zh) 可溶型含氟涂料树脂及其制备方法
CN102464747B (zh) 一种烯烃共聚物及其制备方法
CN107365402B (zh) 一种微支化微交联聚丙烯酰胺的制备方法
CN112745409B (zh) 一种窄分布聚乙烯蜡及其制备方法
CN110591082B (zh) 共聚尼龙树脂及其制备方法和用途
CN116462847A (zh) 一种耐腐蚀有机硅环氧树脂及其制备方法
CN115109547A (zh) 一种可作为热熔胶的萜烯基聚丙烯酰胺的合成方法和应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201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