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976404A - 全地形车 - Google Patents

全地形车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976404A
CN111976404A CN202010903117.6A CN202010903117A CN111976404A CN 111976404 A CN111976404 A CN 111976404A CN 202010903117 A CN202010903117 A CN 202010903117A CN 111976404 A CN111976404 A CN 11197640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rame
rod
ball
terrain vehicle
revers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0903117.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彭刚
彭彩丽
周龙飞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unan Yanghang Intelligent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unan Yanghang Intelligent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unan Yanghang Intelligent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Hunan Yanghang Intelligent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10903117.6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1976404A/zh
Publication of CN11197640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976404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GVEHICLE SUSPENSION ARRANGEMENTS
    • B60G3/00Resilient suspensions for a single wheel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GVEHICLE SUSPENSION ARRANGEMENTS
    • B60G13/00Resilient suspensions characterised by arrangement, location or type of vibration dampe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K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ROPULSION UNITS OR OF TRANSMISSIONS IN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LURAL DIVERSE PRIME-MOVERS IN VEHICLES; AUXILIARY DRIVES FOR VEHICLES; INSTRUMENTATION OR DASHBOARDS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S IN CONNECTION WITH COOLING, AIR INTAKE, GAS EXHAUST OR FUEL SUPPLY OF PROPULSION UNITS IN VEHICLES
    • B60K20/00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change-speed gearing control devices in vehicles
    • B60K20/02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change-speed gearing control devices in vehicles of initiating mea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N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VEHICLE PASSENGER ACCOMMODA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2/00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 B60N2/005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e.g. dismountable auxiliary seat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Aviation & Aerospace Engineering (AREA)
  • Automatic Cycles, And Cycles In General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全地形车,车架的前端部分设置有多层结构,前轮立柱的顶端和底端分别设置有第一安装口和第二安装口,侧方设置有第三安装口,第一安装口、第二安装口和第三安装口上均设置有一球杆,球杆的杆端与对应安装口固定连接,球端分别与前上悬架、前下悬架以及转向传动件的外侧活动连接,前上悬架和前下悬架的内侧分别与上层和底层的车架前端部分铰接,前下悬架上还设置有一减震器,其一端与前下悬架铰接,另一端与上层的车架前端部分铰接。本发明进一步提升了前轮处的缓冲效果,使得全地形车在恶劣路况行驶时吸能效果更好,硬受力减轻明显,从而提升了通过性能。

Description

全地形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非道路车辆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全地形车。
背景技术
全地形车属于非道路车辆的一种,其英文全称为All Terrain Vehicle,中文也习惯称其为沙滩车,它可以在普通车辆难以机动的地形上行走自如,车辆简单实用,越野性能好,外观一般无篷。基于全地形车目前的使用情况,其发展趋势越来越具有小型化和低成本化的特点,以适配沙滩、公园、野外等旅游地区的使用需求。全地形车由于需要在各类恶劣的地形环境中行驶,因此其车轮、特别是前轮的受力将会变得异常,需要复杂的连接及缓冲结构保护,因而增加了整车的制造成本,且增大了结构布置空间,与小型化的需求背道相驰。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前轮支撑结构进一步优化的全地形车,能更好地适应恶劣路况,同时整车制造成本降低,具有小型化的特点。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全地形车,包括车架以及分别设置在所述车架前端和后端的前轮和后轮,所述前轮固定套设在前轮毂上,所述前轮毂与前轮立柱的支撑轴转动连接,所述前轮毂的内侧还设置有前刹车盘,所述车架的前端部分具有多层结构,所述前轮立柱的顶端和底端分别设置有第一安装口和第二安装口,侧方设置有第三安装口,所述第一安装口、所述第二安装口和所述第三安装口上均设置有一球杆,所述球杆的杆端与对应安装口固定连接,球端分别与前上悬架、前下悬架以及转向传动件的外侧活动连接,所述前上悬架和所述前下悬架的内侧分别与上层和底层的所述车架前端部分铰接,所述前下悬架上还设置有一减震器,所述减震器的一端与所述前下悬架铰接,另一端与上层的所述车架前端部分铰接。
进一步地,所述车架的前端部分设置有三层,所述前上悬架设置为U形,内侧与中层的所述车架前端部分铰接,所述前下悬架设置为A形,内侧与底层的所述车架前端部分铰接,所述减震器的底端与所述前下悬架的中梁铰接,顶端与顶层的所述车架前端部分铰接。
进一步地,所述前上悬架和所述前下悬架的外侧均设置有一球头,所述第一安装口和所述第二安装口上球杆的球端均活动设置在所述球头内,所述转向传动件的外侧设置有一牛眼轴承,所述第三安装口上球杆的球端活动设置在所述牛眼轴承内。
进一步地,所述第三安装口位于所述前轮立柱侧边延伸设置的、弧形的连接臂端部,所述转向传动件的左侧和右侧分别设置有一所述牛眼轴承,所述牛眼轴承分别与左侧和右侧的所述前轮立柱上的连接臂通过所述球杆活动连接,所述转向传动件的中部设置有齿条,所述齿条与方向杆底端的齿轮啮合,所述方向杆的顶端与方向盘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转向传动件包括设置在中间位置的齿条杆,所述齿条位于所述齿条杆的中部下表面,所述齿条杆活动设置在一外壳内,所述外壳通过方向机卡座与所述车架固定连接,所述齿条杆的两侧分别设置有一牛眼套,所述牛眼套的外侧设置有一所述球杆,所述球杆的球端活动设置在所述牛眼套内,杆端与一延长杆固定连接,所述延长杆的外侧与所述牛眼轴承固定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车架的后端位置设置有一发动机,所述发动机的前侧和后侧分别设置有一前侧支撑件和一后侧支撑件,所述前侧支撑件和所述后侧支撑件的底端分别设置在一横跨所述车架的支撑梁上,所述前侧支撑件和所述后侧支撑件的内部均设置有减震弹簧,所述发动机的输出端通过一万向节与传动轴组件固定连接,所述传动轴组件的底端与车辆的后桥传动连接,所述发动机的一侧还设置有一水箱,顶端设置有一油箱。
进一步地,所述发动机通过换挡装置进行不同挡位切换,所述换挡装置包括安装在所述发动机侧壁上的换挡气缸和安装在所述车架上的控制箱,所述换挡气缸的活塞杆端部设置有一换挡摇臂,所述换挡摇臂上设置有一与所述发动机换挡位置连接的换挡轴,所述换挡气缸的活塞将活塞腔分隔为前活塞腔与后活塞腔,所述前活塞腔和所述后活塞腔上均设置有一气接口,所述控制箱内设置有三位五通阀,所述三位五通阀的第一端连接一储气罐,所述储气罐设置在所述车架的尾端部分并配有一压缩泵,所述三位五通阀的第二端和第三端分别接通所述前活塞腔和所述后活塞腔上的气接口,第四端和第五端接通外部大气,所述三位五通阀具有第一端和第二端连通、第三端和第五端连通的第一连通状态,第一端和第三端连通、第二端和第四端连通的第二连通状态,以及全部端口关闭的中封状态。
进一步地,所述三位五通阀为电磁阀,所述控制箱内还设置有继电器组,所述继电器组与所述三位五通阀电连接,以切换所述三位五通阀的状态,所述继电器组同时与方向盘上设置的控制按钮电连接,所述前活塞腔和所述后活塞腔内分别设置有一位置传感器,所述位置传感器与所述继电器组电连接,所述换挡摇臂的底端设置有一曲板,所述曲板具有下凹的形状,所述曲板的下方设置有一滚轮式推杆,所述曲板随所述换挡摇臂旋转时所述滚轮式推杆的滚轮与所述曲板弹性滚动接触,所述滚轮式推杆内设置有接触开关,所述接触开关与所述继电器组电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换挡装置还包括倒挡切换机构,所述倒挡切换机构包括倒挡连杆、与所述倒挡连杆第一端固定连接的倒挡手柄以及与所述倒挡连杆第二端固定连接的连接片,所述倒挡手柄设置在驾驶室内,所述倒挡切换机构还包括一倒挡拉杆,所述倒挡拉杆的第一端与所述连接片端部铰接,第二端与所述发动机的倒挡器上的倒挡拉臂通过一连接螺丝铰接,所述倒挡器的输出轴为所述发动机的输出端。
进一步地,所述驾驶室位于所述车架的中部,所述驾驶室后侧的车架部分包括倾斜设置的第一后架体和第二后架体,所述第一后架体和所述第二后架体上均设置有一横跨的安装板,所述安装板上设置有一朝向车辆后侧的后座,所述第二后架体上还设置有至少两层的台阶板,所述台阶板横跨所述第二后架体固定,同时每层所述台阶板均保持水平。
本发明的上述方案有如下的有益效果:
本发明的全地形车,前轮通过前轮立柱安装,前轮立柱由双层的悬架结构支撑,提升了支撑稳定性,同时底层的前下悬架与最顶层的车架结构之间通过减震器进行缓冲,拉大了缓冲距离,进一步提升了缓冲效果,使得全地形车在恶劣路况行驶时吸能效果更好,硬受力减轻明显,从而提升了通过性能;
本发明通过三位五通阀切换换挡气缸内的气压差,控制活塞结构的位移,带动换挡摇臂以及换挡轴旋转,进行发动机换挡的操作,并通过继电器组自动控制活塞的复位动作,确保发动机在换挡后换挡摇臂以及换挡轴复位并能保持在中间位置,具有结构简单、制造成本低、控制效率及可靠性高的优势;
本发明在车架的后端部分设置有朝后的后座,乘客可以面朝后地坐在后座上,提升了乘坐乐趣,适用于旅游地区的使用需求,通过台阶板的设置,方便乘客走上后座处就坐,且在就坐后放脚便利。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的前轮立柱位置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的齿条杆位置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的发动机支撑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的换挡装置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的换挡气缸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的控制箱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的的倒挡切换机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车架;2-底盘;3-车身;4-前轮;5-后轮;6-前轮毂;7-前轮立柱;8-支撑轴;9-前刹车盘;10-第一安装口;11-第二安装口;12-第三安装口;13-球杆;14-开口销;15-前上悬架;16-前下悬架;17-球头;18-牛眼轴承;19-减震器;20-连接臂;21-齿条;22-方向杆;23-齿轮;24-方向盘;25-齿条杆;26-外壳;27-方向机卡座;28-牛眼套;29-延长杆;30-发动机;31-前侧支撑件;32-后侧支撑件;33-支撑梁;34-减震弹簧;35-水箱;36-油箱;37-换挡装置;38-换挡气缸;39-控制箱;40-换挡摇臂;41-活塞;42-前活塞腔;43-后活塞腔;44-活塞杆;45-气接口;46-三位五通阀;47-储气罐;48-继电器组;49-曲板;50-滚轮式推杆;51-倒挡切换机构;52-倒挡连杆;53-倒挡手柄;54-连接片;55-倒挡拉杆;56-倒挡器;57-倒挡拉臂;58-第一后架体;59-第二后架体;60-后座;61-台阶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例进行详细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此外,下面所描述的本发明不同实施方式中所涉及的技术特征只要彼此之间未构成冲突就可以相互结合。
如图1所示,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全地形车,包括车架1,车架1底端设置有底盘2、侧面设置有车身3以形成整体结构,车架1的前端和后端分别一组前轮4和一组后轮5,为四轮全地形车。前轮4固定套设在前轮毂6上,前轮毂6与前轮立柱7的支撑轴8转动连接,同时前轮毂6的内侧还设置有前刹车盘9,由于本实施例中全地形车为后轮驱动式,因此前轮4无传动结构,以降低制造成本。
同时如图2所示,前轮立柱7的顶端和底端分别设置有第一安装口10和第二安装口11,侧方设置有第三安装口12,第一安装口10、第二安装口11和第三安装口12上均设置有一球杆13,球杆13的杆端与对应安装口通过开口销14固定,球端分别与前上悬架15、前下悬架16以及转向传动件的外侧活动连接。具体地,前上悬架15和前下悬架16的外侧均设置有一球头17,第一安装口10和第二安装口11上球杆13的球端均活动设置在球头17内,转向传动件的外侧设置有一牛眼轴承18,第三安装口12上球杆13的球端活动设置在牛眼轴承18内。其中,球头17使第一安装口10和第二安装口11上的球杆13仅能绕球头17的中心轴旋转,也即球杆13自身中心轴旋转,在前上悬架15和前下悬架16内侧与车架1铰接而仅能绕X轴摆动的情况下,前轮立柱7仅能绕第一安装口10和第二安装口11所在的轴旋转,以控制前轮4的转向。而牛眼轴承18的设置使得第三安装口12上的球杆13与牛眼轴承18组成万向结构,牛眼轴承18在转向传动件作用下带动球杆13的球端移动,从而使球杆13的杆端带动前轮立柱7的侧边绕前述的轴旋转,完成前轮4转向动作。
在本实施例中,车架1的前端部分设置有三层结构,前上悬架15设置为U形,内侧与中层的车架1前端部分铰接,前下悬架16设置为A形,内侧与底层的车架1前端部分铰接,减震器19的底端与前下悬架16的中梁铰接,顶端与顶层的车架1前端部分铰接。因此,支撑前轮4的前轮立柱7通过双层的悬架结构支撑,提升了支撑稳定性,同时底层的前下悬架16与最顶层的车架1结构之间通过减震器19进行缓冲,拉大了缓冲距离,进一步提升了缓冲效果,使得全地形车在恶劣路况行驶时吸能效果更好,硬受力减轻明显,提升了通过性能。
在本实施例中,第三安装口12位于前轮立柱7侧边延伸设置的、弧形的连接臂20端部,当转向传动件带动牛眼轴承18横向移动时,球杆13的杆端带动连接臂20沿其自身所在的曲线移动,使得前轮立柱7旋转。转向传动件的左侧和右侧分别设置有一牛眼轴承18,中部设置有齿条21,齿条21与方向杆22底端的齿轮23啮合。方向杆22的顶端与方向盘24连接,因此转动方向盘24能带动转向传动件左右移动,从而控制前轮立柱7旋转、前轮4同步转向。
同时如图3所示,转向传动件具体包括设置在中间位置的齿条杆25,齿条21位于齿条杆25的中部下表面,齿条杆25活动设置在一外壳26内,外壳26通过方向机卡座27与底层的车架1前端部分固定连接。齿条杆25的两侧分别设置有一牛眼套28,牛眼套28的外侧设置有一球杆13,其球端活动设置在牛眼套28内,杆端与一延长杆29固定连接。延长杆29的外侧与牛眼轴承18固定连接,因此延长杆29的外侧能相对于牛眼套28万向旋转,使得齿条杆25在横向位移时,延长杆29带动前轮立柱7旋转时自身也能摆动一定角度,减少弯曲应力,延长使用寿命。
同时如图4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全地形车为后驱式,在车架1的后端位置设置有一发动机30,其前侧和后侧分别设置有一前侧支撑件31和一后侧支撑件32,对发动机30进行支撑。同时,前侧支撑件31和后侧支撑件32的底端分别设置在一横跨车架1的支撑梁33上,并且前侧支撑件31和后侧支撑件32的内部均设置有减震弹簧34,通过减震弹簧34将发动机30的惯性力缓冲吸收,最终由整个车架1结构分散。其中,发动机30的输出端通过一万向节与传动轴组件固定连接,传动轴组件的底端与车辆的后桥传动连接,车辆的后桥两侧设置有后轮毂、刹车盘等并通过后悬臂支撑,发动机30的一侧还设置有一水箱35,顶端设置有一油箱36,上述均为现有技术中车辆的常见组件,其设置细节此处不再赘述。
在本实施例中发动机30通过换挡装置37进行不同挡位切换,从而控制不同转速的输出。同时如图5所示,换挡装置37具体包括安装在发动机30侧壁上的换挡气缸38和安装在车架1上的控制箱39,换挡气缸38的活塞杆外端设置有一换挡摇臂40,换挡摇臂40上设置有一与发动机30换挡位置连接的换挡轴,换挡轴插入发动机30换挡位置内部。此发动机30自身换挡原理与摩托车的发动机类似,由换挡摇臂40驱动换挡轴旋转,使集成在发动机30内部的变速箱完成升挡或降挡过程。
同时如图6所示,换挡气缸38内部的活塞41将活塞腔分隔为前活塞腔42与后活塞腔43,活塞杆44内端从气缸前端插入前活塞腔42中并与活塞41一体固定,前活塞腔42和后活塞腔43上均设置有一气接口45,通过向前活塞腔42或后活塞腔43内通气,改变两腔室的气压差,从而控制活塞41和活塞杆44的位移,由活塞杆44带动换挡摇臂40旋转,切换发动机30挡位。
同时如图7所示,控制箱39内设置三位五通阀46,其第一端a连接一储气罐47,第二端b和第三端c分别接通前活塞腔42和后活塞腔43上的气接口45,第四端d和第五端e通过管道接通外部大气环境。其中,三位五通阀46可切换三个位置,具有第一端和第二端连通、第三端和第五端连通的第一连通状态,第一端和第三端连通、第二端和第四端连通的第二连通状态,以及全部端口关闭的中封状态。另外,储气罐47设置在车架1的尾端部分并配有一压缩泵,持续提供压缩空气。
在本实施例中,三位五通阀46为电磁阀,与控制箱39内设置的继电器组48电连接,由继电器组48控制三个位置的切换。继电器组48内提前编程设置控制程序,同时继电器组48还与方向盘24上设置的控制按钮电连接,从而驾驶员可以按下升挡或降挡按钮进行发动机30挡位切换。
当驾驶员按下升档按钮时,反馈信号至继电器组48,继电器组48控制三位五通阀46切换至第一连通状态,使储气罐47与后活塞腔43接通,前活塞腔42与外界接通,储气罐47内的压缩空气进入后活塞腔43,增大后活塞腔43的气压,活塞41在气压差作用下向气缸前端移动,带动活塞杆44前移、换挡摇臂40和换挡轴旋转,使发动机30提升一个挡位。当活塞41向前移动至前端预设位置后,继电器组48内的程序自动控制三位五通阀46切换至第二连通状态,此时储气罐47与前活塞腔42接通,后活塞腔43与外界连通,前活塞腔42的气压逐渐增大而反向形成气压差,驱动活塞41向后移动,使得换挡摇臂40和换挡轴复位。当活塞41移动至预设的中间位置时,继电器组48内的程序自动控制三位五通阀46切换至中封状态,此时各个接口关闭,前活塞腔42与后活塞腔43内的气压不再发生变化,从而使活塞41保持在中间位置。
当驾驶员按下降挡按钮时,反馈信号至继电器组48,继电器组48控制三位五通阀46切换至第二连通状态,使储气罐47与前活塞腔42接通,前活塞腔42与外界接通,储气罐47内的压缩空气进入前活塞腔42,驱动活塞41前移、换挡摇臂40和换挡轴反向旋转,使发动机30降低一个挡位,后续的复位过程和前述类似,这里不再赘述。
因此本实施例通过三位五通阀46切换换挡气缸38内的气压差,控制活塞41的位移,进行换挡的操作,具有结构设计简单,控制效率高等优势。
在本实施例中,活塞41移动至预设位置后均通过传感器检测并反馈至继电器组48,具体地,前活塞腔42和后活塞腔43内分别设置有一位置传感器,位置传感器与继电器组48电连接,分别检测活塞41向前和向后移动至预设位置后反馈至继电器组48。换挡摇臂40的底端设置有一曲板49,其具有下凹的形状,同时曲板49下方设置有一滚轮式推杆50。当换挡摇臂40旋转进行换挡或复位动作时,曲板49随换挡摇臂40移动,滚轮式推杆50设置在一定高度位置,使得曲板49位移过程中与滚轮弹性滚动接触,而曲板49中间的最低点与滚轮接触时,将推杆下压至极限位置,与内部的开关接触而产生电信号并反馈至继电器组48,从而确认活塞41移动至中间位置。
另外如图8所示,本实施例中的换挡装置37还包括倒挡切换机构51,具体包括倒挡连杆52、与倒挡连杆52第一端固定连接的倒挡手柄53以及与倒挡连杆52第二端固定连接的连接片54。倒挡连杆52转动设置在车架1上,倒挡手柄53位于驾驶室内,驾驶员拉动倒挡手柄53的端部而控制倒挡连杆52旋转,带动连接片54旋转,使得第一端与连接片54固定的倒挡拉杆55同步旋转,进而带动与倒挡拉杆55第二端固定的、发动机30倒挡器56的倒挡拉臂57旋转,切换倒挡器56的正转或反转状态,从而由倒挡器56的输出轴带动与后桥连接的传动轴组件旋转。
本实施例中驾驶室位于车架1的中部,驾驶室后侧的车架1部分包括倾斜设置的第一后架体58和第二后架体59(C柱位置)。如图1所示,作为进一步改进,第一后架体58和第二后架体59上均设置有一横跨的安装板,两块安装板支撑固定一朝向车辆后侧的后座60,乘客可以面朝后地坐在后座60上,通过安全带和扶手稳定,提升乘坐乐趣,适用于旅游地区的使用需求。其中,第二后架体59上设置有至少两层的台阶板61,台阶板61横跨第二后架体59固定,且每层台阶板61均保持水平,方便乘客通过台阶板61走上后座60处就坐,且在就坐后放脚便利。
以上所述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所述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作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Claims (10)

1.一种全地形车,包括车架以及分别设置在所述车架前端和后端的前轮和后轮,所述前轮固定套设在前轮毂上,所述前轮毂与前轮立柱的支撑轴转动连接,所述前轮毂的内侧还设置有前刹车盘,其特征在于,所述车架的前端部分具有多层结构,所述前轮立柱的顶端和底端分别设置有第一安装口和第二安装口,侧方设置有第三安装口,所述第一安装口、所述第二安装口和所述第三安装口上均设置有一球杆,所述球杆的杆端与对应安装口固定连接,球端分别与前上悬架、前下悬架以及转向传动件的外侧活动连接,所述前上悬架和所述前下悬架的内侧分别与上层和底层的所述车架前端部分铰接,所述前下悬架上还设置有一减震器,所述减震器的一端与所述前下悬架铰接,另一端与上层的所述车架前端部分铰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全地形车,其特征在于,所述车架的前端部分设置有三层,所述前上悬架设置为U形,内侧与中层的所述车架前端部分铰接,所述前下悬架设置为A形,内侧与底层的所述车架前端部分铰接,所述减震器的底端与所述前下悬架的中梁铰接,顶端与顶层的所述车架前端部分铰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全地形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前上悬架和所述前下悬架的外侧均设置有一球头,所述第一安装口和所述第二安装口上球杆的球端均活动设置在所述球头内,所述转向传动件的外侧设置有一牛眼轴承,所述第三安装口上球杆的球端活动设置在所述牛眼轴承内。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全地形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安装口位于所述前轮立柱侧边延伸设置的、弧形的连接臂端部,所述转向传动件的左侧和右侧分别设置有一所述牛眼轴承,所述牛眼轴承分别与左侧和右侧的所述前轮立柱上的连接臂通过所述球杆活动连接,所述转向传动件的中部设置有齿条,所述齿条与方向杆底端的齿轮啮合,所述方向杆的顶端与方向盘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全地形车,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向传动件包括设置在中间位置的齿条杆,所述齿条位于所述齿条杆的中部下表面,所述齿条杆活动设置在一外壳内,所述外壳通过方向机卡座与所述车架固定连接,所述齿条杆的两侧分别设置有一牛眼套,所述牛眼套的外侧设置有一所述球杆,所述球杆的球端活动设置在所述牛眼套内,杆端与一延长杆固定连接,所述延长杆的外侧与所述牛眼轴承固定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全地形车,其特征在于,所述车架的后端位置设置有一发动机,所述发动机的前侧和后侧分别设置有一前侧支撑件和一后侧支撑件,所述前侧支撑件和所述后侧支撑件的底端分别设置在一横跨所述车架的支撑梁上,所述前侧支撑件和所述后侧支撑件的内部均设置有减震弹簧,所述发动机的输出端通过一万向节与传动轴组件固定连接,所述传动轴组件的底端与车辆的后桥传动连接,所述发动机的一侧还设置有一水箱,顶端设置有一油箱。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全地形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动机通过换挡装置进行不同挡位切换,所述换挡装置包括安装在所述发动机侧壁上的换挡气缸和安装在所述车架上的控制箱,所述换挡气缸的活塞杆端部设置有一换挡摇臂,所述换挡摇臂上设置有一与所述发动机换挡位置连接的换挡轴,所述换挡气缸的活塞将活塞腔分隔为前活塞腔与后活塞腔,所述前活塞腔和所述后活塞腔上均设置有一气接口,所述控制箱内设置有三位五通阀,所述三位五通阀的第一端连接一储气罐,所述储气罐设置在所述车架的尾端部分并配有一压缩泵,所述三位五通阀的第二端和第三端分别接通所述前活塞腔和所述后活塞腔上的气接口,第四端和第五端接通外部大气,所述三位五通阀具有第一端和第二端连通、第三端和第五端连通的第一连通状态,第一端和第三端连通、第二端和第四端连通的第二连通状态,以及全部端口关闭的中封状态。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全地形车,其特征在于,所述三位五通阀为电磁阀,所述控制箱内还设置有继电器组,所述继电器组与所述三位五通阀电连接,以切换所述三位五通阀的状态,所述继电器组同时与方向盘上设置的控制按钮电连接,所述前活塞腔和所述后活塞腔内分别设置有一位置传感器,所述位置传感器与所述继电器组电连接,所述换挡摇臂的底端设置有一曲板,所述曲板具有下凹的形状,所述曲板的下方设置有一滚轮式推杆,所述曲板随所述换挡摇臂旋转时所述滚轮式推杆的滚轮与所述曲板弹性滚动接触,所述滚轮式推杆内设置有接触开关,所述接触开关与所述继电器组电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全地形车的换挡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换挡装置还包括倒挡切换机构,所述倒挡切换机构包括倒挡连杆、与所述倒挡连杆第一端固定连接的倒挡手柄以及与所述倒挡连杆第二端固定连接的连接片,所述倒挡手柄设置在驾驶室内,所述倒挡切换机构还包括一倒挡拉杆,所述倒挡拉杆的第一端与所述连接片端部铰接,第二端与所述发动机的倒挡器上的倒挡拉臂通过一连接螺丝铰接,所述倒挡器的输出轴为所述发动机的输出端。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全地形车的换挡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驾驶室位于所述车架的中部,所述驾驶室后侧的车架部分包括倾斜设置的第一后架体和第二后架体,所述第一后架体和所述第二后架体上均设置有一横跨的安装板,所述安装板上设置有一朝向车辆后侧的后座,所述第二后架体上还设置有至少两层的台阶板,所述台阶板横跨所述第二后架体固定,同时每层所述台阶板均保持水平。
CN202010903117.6A 2020-09-01 2020-09-01 全地形车 Pending CN111976404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903117.6A CN111976404A (zh) 2020-09-01 2020-09-01 全地形车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903117.6A CN111976404A (zh) 2020-09-01 2020-09-01 全地形车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976404A true CN111976404A (zh) 2020-11-24

Family

ID=7344722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903117.6A Pending CN111976404A (zh) 2020-09-01 2020-09-01 全地形车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1976404A (zh)

Citations (1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741816Y (zh) * 2004-06-16 2005-11-23 赵温朝 沙滩车同轴同步倒挡器
US20050264048A1 (en) * 2004-03-31 2005-12-01 Collins Harry S Seat and cargo carrier apparatus
CN101016062A (zh) * 2007-03-02 2007-08-15 陈建生 沙滩山地车
US20070246901A1 (en) * 2006-04-21 2007-10-25 Houser John A All terrain vehicle with in-motion caster adjustment
CN201647060U (zh) * 2010-04-20 2010-11-24 张小彬 三轮车发动机弹簧托架
CN202971869U (zh) * 2012-12-06 2013-06-05 重庆川渝精工机械配件开发有限公司 小排量三轮摩托车用加力倒挡器
US20140217790A1 (en) * 2012-10-04 2014-08-07 Alfred D. Stavros Quick Release Bench Seat and Hitch Apparatus and Methods of Using the Same
CN205009958U (zh) * 2015-08-07 2016-02-03 雷沃重工股份有限公司 发动机悬挂系统
CN105546111A (zh) * 2016-01-29 2016-05-04 江苏林海动力机械集团公司 发动机变速箱外置式换档锁止装置
CN106678358A (zh) * 2017-02-07 2017-05-17 江苏大学 一种具有数据记录功能的fsae气动换挡装置和方法
US20170334488A1 (en) * 2013-09-04 2017-11-23 Yamaha Hatsudoki Kabushiki Kaisha Straddle-type vehicle
RU176354U1 (ru) * 2017-03-31 2018-01-17 Акционерное общество "Республиканская Управляющая Компания" Транспортное средство высокой проходимости
CN107745612A (zh) * 2012-10-11 2018-03-02 北极星工业有限公司 并排式车辆
US20180201164A1 (en) * 2017-01-16 2018-07-19 Textron Inc. Auxiliary seating system for light weight utility vehicle
CN207931905U (zh) * 2018-02-06 2018-10-02 浙江康迪车业有限公司 一种全地形车前悬挂总成
CN109356709A (zh) * 2018-11-09 2019-02-19 襄阳市中康汽车配件有限公司 一种增压型发动机缸体以及汽车发动机
CN209852120U (zh) * 2019-02-27 2019-12-27 河北尤里卡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底盘托架及电动汽车
CN211039195U (zh) * 2019-09-02 2020-07-17 华晓精密工业(苏州)有限公司 变速气路系统

Patent Citations (1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50264048A1 (en) * 2004-03-31 2005-12-01 Collins Harry S Seat and cargo carrier apparatus
CN2741816Y (zh) * 2004-06-16 2005-11-23 赵温朝 沙滩车同轴同步倒挡器
US20070246901A1 (en) * 2006-04-21 2007-10-25 Houser John A All terrain vehicle with in-motion caster adjustment
CN101016062A (zh) * 2007-03-02 2007-08-15 陈建生 沙滩山地车
CN201647060U (zh) * 2010-04-20 2010-11-24 张小彬 三轮车发动机弹簧托架
US20140217790A1 (en) * 2012-10-04 2014-08-07 Alfred D. Stavros Quick Release Bench Seat and Hitch Apparatus and Methods of Using the Same
CN107745612A (zh) * 2012-10-11 2018-03-02 北极星工业有限公司 并排式车辆
CN202971869U (zh) * 2012-12-06 2013-06-05 重庆川渝精工机械配件开发有限公司 小排量三轮摩托车用加力倒挡器
US20170334488A1 (en) * 2013-09-04 2017-11-23 Yamaha Hatsudoki Kabushiki Kaisha Straddle-type vehicle
CN205009958U (zh) * 2015-08-07 2016-02-03 雷沃重工股份有限公司 发动机悬挂系统
CN105546111A (zh) * 2016-01-29 2016-05-04 江苏林海动力机械集团公司 发动机变速箱外置式换档锁止装置
US20180201164A1 (en) * 2017-01-16 2018-07-19 Textron Inc. Auxiliary seating system for light weight utility vehicle
CN106678358A (zh) * 2017-02-07 2017-05-17 江苏大学 一种具有数据记录功能的fsae气动换挡装置和方法
RU176354U1 (ru) * 2017-03-31 2018-01-17 Акционерное общество "Республиканская Управляющая Компания" Транспортное средство высокой проходимости
CN207931905U (zh) * 2018-02-06 2018-10-02 浙江康迪车业有限公司 一种全地形车前悬挂总成
CN109356709A (zh) * 2018-11-09 2019-02-19 襄阳市中康汽车配件有限公司 一种增压型发动机缸体以及汽车发动机
CN209852120U (zh) * 2019-02-27 2019-12-27 河北尤里卡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底盘托架及电动汽车
CN211039195U (zh) * 2019-09-02 2020-07-17 华晓精密工业(苏州)有限公司 变速气路系统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9381940B2 (en) System and method for vehicle chassis control
CN1572644B (zh) 带有前部两轮转向机构的三轮轮式车辆
US9381785B2 (en) Tilting vehicle and a method of tilting a vehicle with rear wheel supports having hydraulic cylinders communicating through a pump
CN101100162A (zh) 轮式车辆的悬架倾斜模块和配备悬架倾斜模块的轮式车辆
CN101172501A (zh) 具有两个前转向轮和至少一个后驱动轮的轮式车辆
JP4541201B2 (ja) 自動車
EP1199244B1 (en) Front wheel steering system for automotive three- and four-wheeled vehicles
CN106573517A (zh) 机动车
JP2018192887A (ja) インホイールモータ内蔵非操舵駆動輪のサスペンション装置
US6766876B2 (en) Rear wheel suspension system in vehicle
CN204527485U (zh) 一种用于侧倾倒三轮机动车的悬架转向机构
CN109895912B (zh) 一种双前轮车辆的前轮悬挂倾斜机构
JPH06183365A (ja) 車両用懸架装置
US6557661B1 (en) Front axle suspension mechanism for utility vehicles
CN111976404A (zh) 全地形车
CN102951232A (zh) 具有双骑行模式的三轮车
JP4624151B2 (ja) 自動車の操舵装置
CN216546503U (zh) 一种前驱式可甩尾卡丁车
JPH0669774B2 (ja) 車両のリヤサスペンシヨン装置
JPH04317882A (ja) 走行車両
CN210011830U (zh) 一种双前轮车辆的前轮悬挂倾斜机构
JPH0733060A (ja) 操舵可能なホイールサスペンションを有する三輪自動車
US7152868B1 (en) Vehicle with variable guided pendular motion
CN1798680A (zh) 一种微型四轮车及其车架
JPS6225979Y2 (zh)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201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