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971828A - 锂离子二次电池用负极材的制造方法和锂离子二次电池的制造方法 - Google Patents

锂离子二次电池用负极材的制造方法和锂离子二次电池的制造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971828A
CN111971828A CN201880091798.1A CN201880091798A CN111971828A CN 111971828 A CN111971828 A CN 111971828A CN 201880091798 A CN201880091798 A CN 201880091798A CN 111971828 A CN111971828 A CN 11197182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negative electrode
ion secondary
secondary battery
electrode material
produc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80091798.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平贺爱实
政吉健志
坂本崇
佐藤克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owa Denko Material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itachi Chemical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itachi Chemical Co Ltd filed Critical Hitachi Chemical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197182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971828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4/13Electrodes for accumulators with non-aqueous electrolyte, e.g. for lithium-accumulators;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4/139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 H01M4/1393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electrodes based on carbonaceous material, e.g. graphite-intercalation compounds or CFx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05Accumulators with non-aqueous electrolyte
    • H01M10/052Li-accumulators
    • H01M10/0525Rocking-chair batteries, i.e. batteries with lithium insertion or intercalation in both electrodes; Lithium-ion batteri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05Accumulators with non-aqueous electrolyte
    • H01M10/058Construction or manufactur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4/04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in general
    • H01M4/0402Methods of deposition of the material
    • H01M4/0411Methods of deposition of the material by extrusion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4/04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in general
    • H01M4/043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in general involving compressing or compaction
    • H01M4/0433Molding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4/04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in general
    • H01M4/0471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in general involving thermal treatment, e.g. firing, sintering, backing particulate active material, thermal decomposition, pyrolysi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4/13Electrodes for accumulators with non-aqueous electrolyte, e.g. for lithium-accumulators;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4/133Electrodes based on carbonaceous material, e.g. graphite-intercalation compounds or CFx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4/36Selection of substances as active materials, active masses, active liquids
    • H01M4/362Composites
    • H01M4/364Composites as mixtur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4/36Selection of substances as active materials, active masses, active liquids
    • H01M4/58Selection of substances as active materials, active masses, active liquids of inorganic compounds other than oxides or hydroxides, e.g. sulfides, selenides, tellurides, halogenides or LiCoFy; of polyanionic structures, e.g. phosphates, silicates or borates
    • H01M4/583Carbonaceous material, e.g. graphite-intercalation compounds or CFx
    • H01M4/587Carbonaceous material, e.g. graphite-intercalation compounds or CFx for inserting or intercalating light metal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2004/026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characterised by the polarity
    • H01M2004/027Negative electrod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4/00Electrodes
    • H01M4/02Electrodes composed of, or comprising, active material
    • H01M4/62Selection of inactive substances as ingredients for active masses, e.g. binders, fillers
    • H01M4/621Binders
    • H01M4/622Binders being polymer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P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OR PROCESSING OF GOODS
    • Y02P70/00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process for final industrial or consumer products
    • Y02P70/50Manufacturing or production processes characterised by the final manufactured product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Electrochemistry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Materials Engineering (AREA)
  • Inorganic Chemistry (AREA)
  • Composite Materials (AREA)
  • Battery Electrode And Active Subsutance (AREA)

Abstract

一种锂离子二次电池用负极材的制造方法,其具备如下工序:(a)得到如下混合物的工序,所述混合物包含选自由能够石墨化的骨材和石墨组成的组中的至少一种、以及能够石墨化的粘合剂;(b)在所述混合物所含的所述能够石墨化的粘合剂软化的状态下将所述混合物成型而得到成型物的工序;(c)将所述成型物石墨化而得到石墨化物的工序;以及(d)将所述石墨化物粉碎而得到粉碎物的工序。

Description

锂离子二次电池用负极材的制造方法和锂离子二次电池的制 造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锂离子二次电池用负极材的制造方法和锂离子二次电池的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锂离子二次电池与镍-镉电池、镍-氢电池、铅蓄电池等其他二次电池相比能量密度高,因此被广泛用作笔记本电脑、手机等便携电气化产品用的电源。另外,不仅期待在较小型的电气化产品中利用锂离子二次电池,还期待在电动汽车、蓄电用电源等中利用锂离子二次电池。
作为锂离子二次电池的负极材料(负极材),广泛使用石墨。作为使用石墨的负极材的制造方法,例如专利文献1中记载了如下方法:对将碳材料和粘合剂等混合而得到的混合物进行粉碎,在使用金属模具将所得到的粉碎物成型的状态下进行石墨化处理,并将所得到的石墨化物进一步粉碎。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国际公开第2015/147012号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通过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方法制造的负极材与将鳞状的石墨粒子等直接用作负极材的情况相比,锂离子二次电池的充放电容量等电池特性优异,但从负极材的生产率提高的观点考虑,期望制造工序的简化。
鉴于上述情况,本发明的课题在于提供一种生产率优异的锂离子二次电池用负极材的制造方法和锂离子二次电池的制造方法。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法
用于解决上述课题的具体方法包含以下实施方式。
<1>一种锂离子二次电池用负极材的制造方法,其具备如下工序:(a)得到如下混合物的工序,所述混合物包含选自由能够石墨化的骨材和石墨组成的组中的至少一种、以及能够石墨化的粘合剂;
(b)在上述能够石墨化的粘合剂软化的状态下将上述混合物成型而得到成型物的工序;
(c)将上述成型物石墨化而得到石墨化物的工序;以及
(d)将上述石墨化物粉碎而得到粉碎物的工序。
<2>根据<1>所述的锂离子二次电池用负极材的制造方法,在上述混合物的温度大于或等于80℃的状态下进行上述得到成型物的工序。
<3>根据<1>或<2>所述的锂离子二次电池用负极材的制造方法,上述得到成型物的工序通过挤出成型来进行。
<4>根据<1>~<3>中任一项所述的锂离子二次电池用负极材的制造方法,上述混合物进一步包含流动性赋予剂。
<5>根据<4>所述的锂离子二次电池用负极材的制造方法,上述流动性赋予剂包含脂肪酸。
<6>根据<4>或<5>所述的锂离子二次电池用负极材的制造方法,上述流动性赋予剂包含碳原子数10~20的脂肪酸。
<7>根据<1>~<6>中任一项所述的锂离子二次电池用负极材的制造方法,上述粉碎物包含使多个扁平状石墨粒子以上述石墨粒子的主面相互不平行的方式集合或结合的状态的粒子。
<8>一种锂离子二次电池的制造方法,其具备:通过<1>~<7>中任一项所述的锂离子二次电池用负极材的制造方法来制造锂离子二次电池用负极材的工序;以及使用上述锂离子二次电池用负极材来制作负极的工序。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可提供生产率优异的锂离子二次电池用负极材的制造方法和锂离子二次电池的制造方法。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对用于实施本发明的方式进行详细说明。但是,本发明不限于以下的实施方式。在以下的实施方式中,其构成要素(也包含要素步骤等)除了特别明示的情况、原理上可明确认为是必须的情况等以外,都不是必须的。关于数值及其范围也同样,不限制本发明。
本公开中,关于“工序”一词,除了独立于其他工序的工序以外,即使在与其他工序不能明确区分的情况下,如果能够实现该工序的目的,则也包含该工序。
本公开中使用“~”来表示的数值范围中包含“~”前后所记载的数值分别作为最小值和最大值。
在本公开中阶段性记载的数值范围中,一个数值范围所记载的上限值或下限值可以替换为其他阶段性记载的数值范围的上限值或下限值。另外,在本公开中记载的数值范围中,其数值范围的上限值或下限值也可以替换为实施例所示的值。
本公开中各成分可以包含多种相当于各成分的物质。在组合物中存在多种相当于各成分的物质的情况下,只要没有特别说明,各成分的含有率或含量就是指组合物中存在的该多种物质的合计的含有率或含量。
本公开中可以包含多种相当于各成分的粒子。在组合物中存在多种相当于各成分的粒子的情况下,只要没有特别说明,各成分的粒径就是指针对组合物中存在的该多种粒子的混合物的值。
本公开中,关于“层”一词,除了在观察存在该层的区域时形成于该区域整体的情况以外,也包含仅形成于该区域的一部分的情况。
<锂离子二次电池用负极材的制造方法>
本公开的锂离子二次电池用负极材(以下,也仅称为负极材)的制造方法具备如下工序:
(a)得到如下混合物的工序,该混合物包含选自由能够石墨化的骨材和石墨组成的组中的至少一种、以及能够石墨化的粘合剂;
(b)在上述能够石墨化的粘合剂软化的状态下将上述混合物成型而得到成型物的工序;
(c)将上述成型物石墨化而得到石墨化物的工序;以及
(d)将上述石墨化物粉碎而得到粉碎物的工序。
上述方法中,将包含选自由能够石墨化的骨材和石墨组成的组中的至少一种、以及能够石墨化的粘合剂的混合物在不进行粉碎的情况下进行成型而得到成型物。因此,不需要进行石墨化处理前的粉碎,生产率优异。
上述方法的各工序可以连续进行,也可以不连续进行。另外,上述方法的各工序可以在相同的场所进行,也可以在不同的场所进行。
工序(a)中,得到包含选自由能够石墨化的骨材和石墨组成的组中的至少一种、以及能够石墨化的粘合剂的混合物。得到混合物的方法没有特别限制,可以使用捏合机等来进行。混合优选在能够石墨化的粘合剂软化的温度下进行。具体地说,在能够石墨化的粘合剂为沥青、焦油等的情况下可以为50℃~300℃,在为热固性树脂的情况下可以为20℃~100℃。
能够石墨化的骨材只要是通过石墨化处理进行石墨化的骨材就没有特别限制。具体地说,可列举流化焦炭、针状焦炭、镶嵌状焦炭等焦炭。作为石墨,可列举天然石墨、人造石墨等。能够石墨化的骨材或石墨优选为粒子状。
能够石墨化的粘合剂只要是通过石墨化处理进行石墨化的粘合剂就没有特别限制。具体地说,可列举煤炭系、石油系、人造等的沥青和焦油;热塑性树脂、热固性树脂等。
混合物中的各材料的配合比没有特别限制。例如相对于能够石墨化的骨材或石墨100质量份,能够石墨化的粘合剂的含有率可以为15质量份~150质量份,可以为30质量份~130质量份,也可以为50质量份~110质量份。如果粘合剂的量大于或等于15质量份,则可充分确保混合物的流动性,存在成型性优异的倾向。如果粘合剂的量小于或等于150质量份,则可充分确保混合物中的固定碳量,存在收率优异的倾向。
混合物中所含的能够石墨化的骨材、石墨和能够石墨化的粘合剂分别可以仅为一种也可以为两种以上。另外,混合物也可以包含除这些以外的成分。作为除能够石墨化的骨材、石墨和能够石墨化的粘合剂以外的成分,可列举流动性赋予剂、石墨化催化剂等。
从在工序(b)中容易将混合物成型的观点考虑,混合物优选包含流动性赋予剂。特别是在通过挤出成型来进行混合物的成型的情况下,为了一边使混合物流动一边进行成型,优选包含流动性赋予剂。进一步,混合物包含流动性赋予剂时,会抑制能够石墨化的粘合剂的量,也能够期待负极材的初次充放电效率等电池特性的改善。
流动性赋予剂的种类没有特别限制。具体地说,可列举:液体石蜡、固体石蜡(paraffin wax)、聚乙烯蜡等烃;硬脂酸、油酸、芥酸、12-羟基硬脂酸等脂肪酸;硬脂酸锌、硬脂酸铅、硬脂酸铝、硬脂酸钙、硬脂酸镁等脂肪酸金属盐;硬脂酸酰胺、油酸酰胺、芥酸酰胺、亚甲基双硬脂酸酰胺、亚乙基双硬脂酸酰胺等脂肪酸酰胺;硬脂酸单甘酯、硬脂酸硬脂酯、硬化油等脂肪酸酯;硬脂醇等高级醇等。其中,从不易对负极材的性能造成影响、由于在常温下为固体因此容易操作、为了在工序(a)的温度下熔融而均匀地分散、在直到石墨化处理为止的过程中消失、廉价的方面出发,优选为脂肪酸,更优选为硬脂酸。
在混合物包含流动性赋予剂的情况下,其量没有特别限制。例如相对于混合物整体,流动性赋予剂的含有率可以为0.1质量%~20质量%,可以为0.5质量%~10质量%,也可以为0.5质量%~5质量%。
从促进能够石墨化的骨材或粘合剂的石墨化的观点考虑,混合物优选包含石墨化催化剂。石墨化催化剂的种类没有特别限制。具体地说,可列举硅、铁、镍、钛、硼等具有石墨化催化剂作用的物质;这些物质的碳化物、氧化物、氮化物等。
在混合物包含石墨化催化剂的情况下,其量没有特别限制。例如,相对于混合物整体,石墨化催化剂的含有率可以为0.1质量%~50质量%,可以为0.5质量%~40质量%,也可以为0.5质量%~30质量%。
工序(b)中,在工序(a)中得到的混合物中所含的能够石墨化的粘合剂软化的状态下将上述混合物成型而得到成型物。混合物的成型是为了在将混合物进行石墨化时增加石墨化炉中的填充量来提高生产率、或提高石墨化催化剂的效果而进行的。
作为混合物中所含的能够石墨化的粘合剂软化的状态,例如可列举混合物的温度大于或等于混合物中所含的能够石墨化的粘合剂软化的温度的状态。能够石墨化的粘合剂的软化状态只要能够将混合物成型为期望的状态就没有特别限制。在某个实施方式中,混合物的成型可以在混合物的温度大于或等于80℃的状态下进行,也可以在大于或等于100℃的状态下进行。从抑制混合物中的挥发成分的挥发的观点考虑,混合物的成型可以在混合物的温度小于或等于200℃的状态下进行,也可以在小于或等于120℃的状态下进行。
在工序(b)中成型的混合物可以在工序(a)中得到后维持能够石墨化的粘合剂软化的状态,也可以在工序(a)中得到后暂时冷却,然后通过加热等使其成为能够石墨化的粘合剂软化的状态(但是,未经粉碎)。
工序(b)中,将混合物成型的方法没有特别限制。例如可列举:向金属模具等容器内加入混合物并沿单轴方向加压的铸模成型法;向金属模具等容器内加入混合物,在上表面放置重物并对金属框架施加振动·冲击来进行成型的振动成型法;通过水平挤压机将混合物从喷嘴挤出并进行成型的挤出成型法等。从改善成型物的生产效率的观点考虑,优选挤出成型。
工序(b)中得到的成型物优选在工序(c)中将成型物石墨化之前实施热处理。通过实施热处理,能够将混合物中所含的对石墨化没有贡献的有机物成分除去,存在可抑制石墨化处理中的气体产生等的倾向。
上述热处理的温度没有特别限制,优选为低于工序(c)中的热处理温度的温度。例如可以在500℃~1000℃的范围内进行。
工序(c)中,将工序(b)中得到的成型物石墨化。将成型物石墨化的方法只要是混合物中所含的能够石墨化的成分能够进行石墨化的条件就没有特别限制。例如可列举在混合物不易氧化的气氛中进行热处理的方法。混合物不易氧化的气氛没有特别限制,可列举氮气、氩气等非活性气氛、真空等。
用于石墨化的热处理温度例如可以大于或等于1500℃,可以大于或等于2000℃,可以大于或等于2500℃,也可以大于或等于2800℃。热处理温度的上限没有特别限制,例如可以小于或等于3200℃。如果热处理的温度大于或等于1500℃,则存在发生结晶变化而容易进行石墨化的倾向。如果烧成温度大于或等于2000℃,则存在石墨晶体的生长变得更加良好的倾向。另外,在使用了石墨化催化剂的情况下,存在能够减少残存的源自石墨化催化剂的灰分量的倾向。另一方面,如果用于石墨化的热处理温度小于或等于3200℃,则存在可抑制石墨的一部分发生升华的倾向。
工序(d)中,将工序(c)中得到的石墨化物粉碎而得到粉碎物。粉碎的方法没有特别限制,可以使用喷射磨机、振动磨机、针磨机、锤磨机等并通过已知方法进行。粉碎物也可以按照成为期望大小的方式调节粒径。粒径的调节方法没有特别限制,可列举使用上述粉碎用装置来进行的方法、使用筛的方法等。
也可以根据需要,对工序(d)中得到的粉碎物实施(e)在粉碎物的表面的至少一部分配置低结晶性碳的工序;(f)将粉碎物与其他负极活性物质混合的工序等。
作为工序(e)中在粉碎物的表面的至少一部分配置低结晶性碳的方法,例如可列举:将通过热处理能够变成低结晶性碳的物质(树脂等)与粉碎物混合并进行热处理的方法。如果在粉碎物的表面的至少一部分配置有低结晶性碳,则将其作为负极材的锂离子二次电池的快速充放电特性等输入输出特性有时会提高。
在工序(f)中将粉碎物与其他负极活性物质混合的方法没有特别限制。通过将粉碎物与其他负极活性物质混合,从而与仅将粉碎物用作负极活性物质的情况相比,有时能够改善锂离子二次电池的期望特性。作为其他负极活性物质,可列举天然石墨、人造石墨等石墨粒子;包含能够吸藏/放出锂离子的元素的粒子等,但不限于这些。作为能够吸藏/放出锂离子的元素,没有特别限制,例如可列举Si、Sn、Ge、In等。
工序(f)中得到的粉碎物可以包含使多个扁平状石墨粒子以上述石墨粒子的主面相互不平行的方式集合或结合的状态的粒子(以下,也称为石墨二次粒子)。
如果粉碎物为石墨二次粒子的状态,则可抑制在为了负极的高密度化而进行压制时负极材的粒子沿集电体的方向取向的现象,存在可充分确保锂离子进出负极材的路径的倾向。
进一步,可利用在构成石墨二次粒子的多个扁平状石墨粒子之间存在的空隙来减轻压制时所施加的压力对各个石墨粒子的影响,存在可抑制石墨粒子产生破坏、龟裂等的倾向。
本公开中“扁平状石墨粒子”是指形状具有各向异性的非球状石墨粒子。作为扁平状石墨粒子,可列举具有鳞状、鳞片状、一部分块状等形状的石墨粒子。
扁平状石墨粒子在将长轴方向的长度设为A、短轴方向的长度设为B时由A/B表示的长宽比例如优选为1.2~20,更优选为1.3~10。如果长宽比大于或等于1.2,则粒子间的接触面积增加,存在导电性进一步提高的倾向。如果长宽比小于或等于20,则存在锂离子二次电池的快速充放电特性等输入输出特性进一步提高的倾向。
关于长宽比,使用显微镜来观察石墨粒子,任意地选择100个石墨粒子并测定每个的A/B,取它们的测定值的算术平均值。在长宽比的观察中,长轴方向的长度A和短轴方向的长度B如下操作进行测定。即,在使用显微镜观察的石墨粒子的投影图像中,选择与石墨粒子的外周外切的2条平行的切线、且其距离最大的切线a1和切线a2,将该切线a1和切线a2之间的距离设为长轴方向的长度A。另外,选择与石墨粒子的外周外切的2条平行的切线、且其距离最小的切线b1和切线b2,将该切线b1和切线b2之间的距离设为短轴方向的长度B。
本公开中多个扁平状石墨粒子的“主面不平行”是指多个扁平状石墨粒子的截面积最大的面(主面)并未沿固定方向对齐。多个扁平状石墨粒子的主面是否相互不平行,可以通过显微镜观察来确认。通过多个扁平状石墨粒子以主面相互不平行的状态集合或结合,从而可抑制扁平状石墨粒子在负极内的主面取向性变高,抑制伴随充电的负极膨胀,存在锂离子二次电池的循环特性提高的倾向。
需要说明的是,石墨二次粒子也可以部分包含使多个扁平状石墨粒子以各自的主面平行的方式集合或结合的状态的结构。
本公开中多个扁平状石墨粒子“集合或结合的状态”,是指两个以上的扁平状石墨粒子集合或结合的状态。“结合”是指彼此的粒子直接或介由碳物质进行了化学结合的状态。“集合”是指虽然彼此的粒子并未化学结合,但由于其形状等,从而保持了作为集合体的形状的状态。扁平状石墨粒子也可以介由碳物质进行集合或结合。作为碳物质,例如可列举能够石墨化的粘合剂的石墨化物。从机械强度的观点考虑,优选为两个以上的扁平状石墨粒子介由碳物质进行了结合的状态。扁平状石墨粒子是否集合或结合,例如可以通过利用扫描型电子显微镜进行观察来确认。
从集合或结合的容易度的观点考虑,扁平状石墨粒子的平均粒径例如优选为1μm~50μm,更优选为1μm~25μm,进一步优选为1μm~15μm。作为扁平状石墨粒子的平均粒径的测定方法,可列举通过扫描型电子显微镜进行测定的方法。
扁平状石墨粒子及其原料没有特别限制,可列举人造石墨、鳞状天然石墨、鳞片状天然石墨、焦炭、树脂、焦油、沥青等。其中,人造石墨、天然石墨、或由焦炭得到的石墨为结晶度高且软质的粒子,因此存在负极容易高密度化的倾向。
负极材还可以包含球状石墨粒子。在负极材包含球状石墨粒子的情况下,由于球状石墨粒子本身为高密度,因此存在能够减轻为了得到期望的电极密度所需的压制压力的倾向。
作为球状石墨粒子,可列举球状人造石墨、球状天然石墨等。从负极的高密度化的观点考虑,球状石墨粒子优选为高密度的石墨粒子。具体地说,优选为实施粒子球形化处理而能够高振实密度化的球状天然石墨。进一步,包含球状天然石墨的负极材层的剥离强度优异,存在即使用强力压制也不易从集电体剥离的倾向。
在负极材包含球状石墨粒子的情况下,可以包含上述石墨二次粒子和球状石墨粒子。在负极材包含上述石墨二次粒子和球状石墨粒子的情况下,两者的比例没有特别限制,可以根据所期望的电极密度、压制时的压力条件、所期望的电池特性等进行设定。
作为负极材包含石墨二次粒子和球状石墨粒子的情况,可列举石墨二次粒子与球状石墨粒子混合的状态、石墨二次粒子与球状石墨粒子结合的状态(以下,也称为复合粒子)等。作为复合粒子,例如可列举石墨二次粒子和球状石墨粒子介由有机物的碳化物进行了结合的状态的粒子。
上述复合粒子例如可以通过使用包含扁平状石墨粒子或其原料和球状石墨粒子的材料作为工序(a)中的混合物来制造。
通过上述方法制造的负极材的平均粒径没有特别限制。例如优选为5μm~40μm,更优选为10μm~30μm,进一步优选为10μm~25μm。平均粒径例如可以与上述扁平石墨粒子的平均粒径同样地使用扫描型电子显微镜进行测定,也可以为通过激光衍射-散射法测定的体积平均粒径。
使用负极材来制造电极(负极)时,作为平均粒径的测定方法,可列举:制作试样电极,将该电极埋入环氧树脂中后,进行镜面研磨并使用扫描型电子显微镜(例如,株式会社基恩士制,“VE-7800”)观察电极截面的方法;使用离子研磨装置(例如,株式会社日立高新技术制,“E-3500”)制作电极截面并使用扫描型电子显微镜(例如,株式会社基恩士制,“VE-7800”)进行测定的方法等。这种情况下的平均粒径为从所观察的粒子任意选择的100个的粒径的中值。
上述试样电极例如可以如下制作:将98质量份负极材、1质量份作为粘合剂的苯乙烯丁二烯树脂、和1质量份作为增粘剂的羧甲基纤维素的混合物作为固体成分,添加水而制作分散液,将上述分散液以成为70μm左右的厚度(涂覆时)的方式涂覆在厚度为10μm的铜箔上后,以105℃干燥1小时,从而制作。
(取向性)
负极材在制成负极(在负极的制作中伴随压制工序的情况下为压制后的负极)时的取向性可以小于或等于700,也可以小于或等于500。
负极材的取向性是表示负极所含的负极材的粒子的取向程度的指标。取向性小意味着负极材的粒子朝向任意方向。即,意味着抑制了由于压制时的压力而导致石墨粒子沿集电体的面取向。
本公开中,负极的取向性通过使用以CuKα射线为X射线源的X射线衍射装置测定试样电极的表面来求出。具体地说,测定试样电极表面的X射线衍射图案,由在衍射角2θ=26°~27°附近检测到的碳(002)面衍射峰和在衍射角2θ=70°~80°附近检测到的碳(110)面衍射峰的强度通过下述式(1)求出。
(002)面衍射峰强度/(110)面衍射峰强度…式(1)
<锂离子二次电池的制造方法>
本公开的锂离子二次电池的制造方法的第1实施方式具备:使用通过上述负极材的制造方法得到的负极材来制作负极的工序。
另外,本公开的锂离子二次电池的制造方法的第2实施方式具备:通过上述负极材的制造方法来制造负极材的工序;以及使用上述负极材来制作负极的工序。
使用负极材来制作负极的方法没有特别限制。例如可列举:使用包含负极材、粘合剂、和溶剂的组合物在集电体上形成负极材层,根据需要进行热处理、压制处理等的方法。
组合物中所含的粘合剂没有特别限制。例如可列举苯乙烯-丁二烯橡胶、以乙烯性不饱和羧酸酯((甲基)丙烯酸甲酯、(甲基)丙烯酸乙酯、(甲基)丙烯酸丁酯、(甲基)丙烯酸羟基乙酯等)为聚合成分的高分子化合物、以乙烯性不饱和羧酸(丙烯酸、甲基丙烯酸、衣康酸、富马酸、马来酸等)为聚合成分的高分子化合物、聚偏氟乙烯、聚环氧乙烷、聚表氯醇、聚磷腈、聚丙烯腈、聚酰亚胺、聚酰胺酰亚胺等高分子化合物。本公开中(甲基)丙烯酸酯是指甲基丙烯酸酯和丙烯酸酯中的任一者或两者。
组合物中所含的溶剂没有特别限制。具体地说,可使用N-甲基吡咯烷酮、二甲基乙酰胺、二甲基甲酰胺、γ-丁内酯等有机溶剂;水等。
组合物可以根据需要包含用于调节粘度的增粘剂。作为增粘剂,可列举羧甲基纤维素、甲基纤维素、羟甲基纤维素、乙基纤维素、聚乙烯醇、聚丙烯酸及其盐、氧化淀粉、磷酸化淀粉、酪蛋白等。
组合物还可以根据需要混合导电助剂。作为导电助剂,可列举炭黑、石墨、乙炔黑、显示导电性的氧化物、显示导电性的氮化物等。
负极制作中使用的集电体的材质和形状没有特别限制。例如可以使用由铝、铜、镍、钛、不锈钢等金属或合金构成的带状箔、带状开孔箔、带状网等材料。另外,也可以使用多孔金属(发泡金属)、碳纸等多孔性材料。
使用组合物在集电体上形成负极材层的方法没有特别限制,可以通过金属掩模印刷法、静电涂装法、浸涂法、喷涂法、辊涂法、刮刀法、凹版涂布法、丝网印刷法等公知的方法来进行。在将上述负极材层与集电体一体化的情况下,可以通过辊轧、压制、它们的组合等公知的方法来进行。
在集电体上形成负极材层后,也可以进行热处理(干燥)。通过进行热处理,从而将负极材层中所含的溶剂除去,因粘合剂的固化而推进高强度化,能够提高粒子间以及粒子与集电体间的密合性。为了防止处理中的集电体氧化,热处理可以在氦气、氩气、氮气等非活性气氛中或真空气氛中进行。
也可以在集电体上形成负极材层后进行压制处理。通过进行压制处理,能够调节负极的电极密度。负极的电极密度没有特别限制,可以为1.5g/cm3~1.9g/cm3,也可以为1.6g/cm3~1.8g/cm3。电极密度越高则负极的体积容量越提高,存在负极材层与集电体的密合性提高、循环特性提高的倾向。压制处理优选在进行热处理之前进行。
通过上述方法制造的锂离子二次电池可以具备:通过上述方法制作的负极、正极、和电解质。锂离子二次电池例如可以设为如下构成:负极与正极以隔着隔膜相对的方式配置,并注入有包含电解质的电解液。
正极可以与负极同样地操作,在集电体表面上形成正极层而制作。作为集电体,可以使用由铝、钛、不锈钢等金属或合金构成的带状箔、带状开孔箔、带状网等材料。
正极层中所含的正极材料没有特别限制。例如可列举能够掺杂或嵌入锂离子的金属化合物、金属氧化物、金属硫化物、和导电性高分子材料。进一步,可以将钴酸锂(LiCoO2)、镍酸锂(LiNiO2)、锰酸锂(LiMnO2)、以及它们的复合氧化物(LiCoxNiyMnzO2、x+y+z=1、0<x、0<y;LiNi2-xMnxO4、0<x≤2)、锂锰尖晶石(LiMn2O4)、锂钒化合物、V2O5、V6O13、VO2、MnO2、TiO2、MoV2O8、TiS2、V2S5、VS2、MoS2、MoS3、Cr3O8、Cr2O5、橄榄石型LiMPO4(M:Co、Ni、Mn、Fe)、聚乙炔、聚苯胺、聚吡咯、聚噻吩、聚并苯等导电性聚合物、多孔质碳等单独使用或组合两种以上来使用。其中,镍酸锂(LiNiO2)及其复合氧化物(LiCoxNiyMnzO2、x+y+z=1、0<x、0<y;LiNi2-xMnxO4、0<x≤2)由于容量高,因此适合作为正极材料。
作为隔膜,可列举以聚乙烯、聚丙烯等聚烯烃为主成分的无纺布、布、微孔膜以及它们的组合。需要说明的是,在锂离子二次电池具有正极与负极不接触的结构的情况下,不需要使用隔膜。
作为电解液,可以使用将LiClO4、LiPF6、LiAsF6、LiBF4、LiSO3CF3等锂盐溶解于碳酸亚乙酯、碳酸亚丙酯、碳酸亚丁酯、碳酸亚乙烯酯、氟代碳酸亚乙酯、环戊酮、环丁砜、3-甲基环丁砜、2,4-二甲基环丁砜、3-甲基-1,3-
Figure BDA0002700543450000121
唑烷-2-酮、γ-丁内酯、碳酸二甲酯、碳酸二乙酯、碳酸甲乙酯、碳酸甲丙酯、碳酸甲丁酯、碳酸乙丙酯、碳酸乙丁酯、碳酸二丙酯、1,2-二甲氧基乙烷、四氢呋喃、2-甲基四氢呋喃、1,3-二氧戊环、乙酸甲酯、乙酸乙酯等单独或两种成分以上的混合物的非水系溶剂中而成的所谓的有机电解液。其中,含有氟代碳酸亚乙酯的电解液由于具有在负极材的表面形成稳定的SEI(固体电解质界面)的倾向,循环特性显著提高,因此是合适的。
锂离子二次电池的形态没有特别限制,可列举纸型电池、纽扣型电池、硬币型电池、层叠型电池、圆筒型电池、方型电池等。另外,上述锂离子二次电池用负极材除了锂离子二次电池以外,还能够普遍地应用于以插入脱离锂离子为充放电机理的混合电容器等电化学装置中。
实施例
以下,基于实施例更具体地说明上述实施方式,但上述实施方式不限于下述实施例。
(1)负极材的调制
使用捏合机将表1所示的原料以表1中记载的量(质量份)混合,得到混合物。接着,在使所得到的混合物的温度为表1所示的温度的状态下通过挤出成型进行成型,得到成型物。接着,将所得到的成型物在氮气气氛中以800℃~850℃热处理8小时,然后在2600℃~2900℃用30小时进行石墨化,得到石墨化物。将所得到的石墨化物粉碎,得到实施例1~15的石墨粉末(锂离子二次电池用负极材)。
接着,在使混合物的温度为表1所示的温度的状态下通过铸模成型和振动成型进行成型,在与上述相同条件下进行石墨化和粉碎,得到实施例16和实施例17的负极材。
同时将混合物冷却后,粉碎成25μm,将所得到的粉碎物加入金属模具并成型为长方体,在该状态下,在与上述相同条件下进行石墨化和粉碎,得到参考例1~3的负极材。
表1所示的原料的详细内容如下所述。
·骨材1…平均粒径20μm的镶嵌状焦炭
·骨材2…平均粒径100μm的镶嵌状焦炭
·骨材3…平均粒径20μm的半针状焦炭
·石墨1…平均粒径23μm的球状天然石墨
·石墨2…平均粒径14μm的球状天然石墨
·石墨化催化剂…炭化硅(SiC)
·粘合剂…焦油沥青
·流动性赋予剂…硬脂酸
将上述工序中得到的成型物的密度(g/cm3)、石墨化物的密度(g/cm3)和负极材的平均粒径(μm)、比表面积(m2/g)、饱和振实密度(g/cm3)分别示于表1中。需要说明的是,各实施例和参考例中得到的粉碎物均包含以作为骨材的石墨化物的石墨粒子的主面相互不平行的方式集合或结合的状态的二次粒子。另外,在原料包含球状天然石墨的情况下,除了上述二次粒子以外,还包含以作为骨材的石墨化物的石墨粒子的主面相互不平行的方式集合或结合的状态的二次粒子与球状天然石墨结合的状态的复合粒子。
(2)负极的制作和取向性的评价
将所制作的负极材98质量份、苯乙烯丁二烯橡胶(BM-400B,日本瑞翁株式会社制)1质量份、和羧甲基纤维素(CMC1380,株式会社大赛璐制)1质量份混合后,加入水来调节粘度,将所得的组合物按照涂布量成为10mg/cm2的方式涂布于集电体(厚度10μm的铜箔),形成组合物层。然后,在105℃、大气中干燥1小时,按照组合物层的密度成为1.70g/cm3的方式进行加压而制作负极。对于所制作的负极,通过上述方法评价取向性。
(3)评价用电池的制作
将上述得到的负极冲切成电极面积1.54cm2的圆形,并使用作为正极的金属锂、作为电解液的包含1.0M LiPF6的碳酸亚乙酯/碳酸甲乙酯(3/7体积比)与碳酸亚乙烯酯(0.5质量%)的混合液、作为隔膜的厚度25μm的聚乙烯制微孔膜、和作为间隔物的厚度230μm的铜板来制作2016型硬币电池,将其作为评价用电池。
(4)电池特性的评价
使用所制作的评价用电池,测定初次放电容量(Ah/kg)和初次充放电效率(%)。具体地说,将评价用电池放入保持为25℃的恒温槽内,以0.434mA进行恒流充电直至达到0V后,在0V的恒压下进一步进行充电直至电流衰减至相当于0.043mA的值为止,测定初次充电容量。充电后,休止30分钟,然后进行放电。以0.434mA进行直至达到1.5V,测定初次放电容量。此时,容量换算为所使用的负极材料的单位质量。将初次放电容量除以初次充电容量所得的值乘以100,将得到的值作为初次充放电效率(%)。将结果示于表1中。
[表1]
Figure BDA0002700543450000151
如表1所示,使用通过本公开的方法制作的负极材(实施例)而制作的评价用电池,初次充放电效率的评价均良好,是即使与使用通过以往的制造方法(成型前进行粉碎)制造的负极材(参考例)而制作的评价用电池相比,也不逊色的水平。

Claims (8)

1.一种锂离子二次电池用负极材的制造方法,其具备如下工序:
(a)得到如下混合物的工序,所述混合物包含选自由能够石墨化的骨材和石墨组成的组中的至少一种、以及能够石墨化的粘合剂;
(b)在所述能够石墨化的粘合剂软化的状态下将所述混合物成型而得到成型物的工序;
(c)将所述成型物石墨化而得到石墨化物的工序;以及
(d)将所述石墨化物粉碎而得到粉碎物的工序。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锂离子二次电池用负极材的制造方法,在所述混合物的温度大于或等于80℃的状态下进行所述得到成型物的工序。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锂离子二次电池用负极材的制造方法,所述得到成型物的工序通过挤出成型来进行。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锂离子二次电池用负极材的制造方法,所述混合物进一步包含流动性赋予剂。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锂离子二次电池用负极材的制造方法,所述流动性赋予剂包含脂肪酸。
6.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锂离子二次电池用负极材的制造方法,所述粉碎物包含使多个扁平状的石墨粒子以所述石墨粒子的主面相互不平行的方式集合或结合的状态的粒子。
7.一种锂离子二次电池的制造方法,其具备:使用通过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锂离子二次电池用负极材的制造方法得到的负极材来制作负极的工序。
8.一种锂离子二次电池的制造方法,其具备:通过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锂离子二次电池用负极材的制造方法来制造锂离子二次电池用负极材的工序;以及使用所述锂离子二次电池用负极材来制作负极的工序。
CN201880091798.1A 2018-03-28 2018-03-28 锂离子二次电池用负极材的制造方法和锂离子二次电池的制造方法 Pending CN111971828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JP2018/012985 WO2019186831A1 (ja) 2018-03-28 2018-03-28 リチウムイオン二次電池用負極材の製造方法及びリチウムイオン二次電池の製造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971828A true CN111971828A (zh) 2020-11-20

Family

ID=6805806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80091798.1A Pending CN111971828A (zh) 2018-03-28 2018-03-28 锂离子二次电池用负极材的制造方法和锂离子二次电池的制造方法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20210091373A1 (zh)
EP (1) EP3780183A4 (zh)
JP (1) JP7238885B2 (zh)
CN (1) CN111971828A (zh)
WO (1) WO2019186831A1 (zh)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9231974A (ja) * 1996-02-19 1997-09-05 Nippon Carbon Co Ltd リチウム電池負極材料用カーボン
CN101053098A (zh) * 2004-08-30 2007-10-10 三菱化学株式会社 用于非水二次电池的负极材料、用于非水二次电池的负极、和非水二次电池
CN101351908A (zh) * 2005-12-28 2009-01-21 东海碳素株式会社 锂离子二次电池用负极材料的制造方法
CN103283068A (zh) * 2010-12-21 2013-09-04 杰富意化学株式会社 锂离子二次电池用负极材料、锂离子二次电池负极以及锂离子二次电池
JP2014067637A (ja) * 2012-09-26 2014-04-17 Mitsubishi Chemicals Corp 非水系二次電池用炭素材、負極及び、非水系二次電池
JP2017062992A (ja) * 2015-09-25 2017-03-30 日立化成株式会社 リチウムイオン二次電池用負極材、リチウムイオン二次電池用負極材スラリー、リチウムイオン二次電池用負極、及びリチウムイオン二次電池
JP2017062991A (ja) * 2015-09-25 2017-03-30 日立化成株式会社 リチウムイオン二次電池用負極材、リチウムイオン二次電池用負極材スラリー、リチウムイオン二次電池用負極、及びリチウムイオン二次電池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321782B2 (ja) * 1996-12-26 2002-09-09 日立化成工業株式会社 リチウム二次電池負極用黒鉛粒子
KR20110092359A (ko) * 2004-01-16 2011-08-17 히다치 가세고교 가부시끼가이샤 리튬 이차전지용 음극 및 리튬 이차전지
EP2128916A4 (en) * 2006-12-26 2016-11-30 Mitsubishi Chem Corp COMPOSITE GRAPHITE PARTICLES FOR NONAQUEOUS SECONDARY BATTERIES, NEGATIVE ELECTRODE MATERIAL CONTAINING THE SAME, NEGATIVE ELECTRODES, AND NONAQUEOUS SECONDARY BATTERIES
CN101798221B (zh) * 2010-03-09 2012-10-10 武汉科技大学 一种细结构石墨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US20130337324A1 (en) * 2011-03-16 2013-12-19 Sanyo Electric Co., Ltd. Nonaqueous electrolyte secondary battery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same
JP5996473B2 (ja) * 2013-03-29 2016-09-21 Jxエネルギー株式会社 黒鉛の製造方法及び黒鉛製造用粒子
CN108565463B (zh) 2014-03-25 2021-07-16 昭和电工材料株式会社 锂离子二次电池用负极材料及其制造方法、其浆料、锂离子二次电池及用于其的负极
JP6630071B2 (ja) 2014-09-01 2020-01-15 Jsr株式会社 電極材料、電極及び蓄電デバイス

Patent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9231974A (ja) * 1996-02-19 1997-09-05 Nippon Carbon Co Ltd リチウム電池負極材料用カーボン
CN101053098A (zh) * 2004-08-30 2007-10-10 三菱化学株式会社 用于非水二次电池的负极材料、用于非水二次电池的负极、和非水二次电池
CN101053099A (zh) * 2004-08-30 2007-10-10 三菱化学株式会社 用于非水二次电池的负极材料、用于非水二次电池的负极、和非水二次电池
CN101351908A (zh) * 2005-12-28 2009-01-21 东海碳素株式会社 锂离子二次电池用负极材料的制造方法
CN103283068A (zh) * 2010-12-21 2013-09-04 杰富意化学株式会社 锂离子二次电池用负极材料、锂离子二次电池负极以及锂离子二次电池
JP2014067637A (ja) * 2012-09-26 2014-04-17 Mitsubishi Chemicals Corp 非水系二次電池用炭素材、負極及び、非水系二次電池
JP2017062992A (ja) * 2015-09-25 2017-03-30 日立化成株式会社 リチウムイオン二次電池用負極材、リチウムイオン二次電池用負極材スラリー、リチウムイオン二次電池用負極、及びリチウムイオン二次電池
JP2017062991A (ja) * 2015-09-25 2017-03-30 日立化成株式会社 リチウムイオン二次電池用負極材、リチウムイオン二次電池用負極材スラリー、リチウムイオン二次電池用負極、及びリチウムイオン二次電池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3780183A1 (en) 2021-02-17
JP7238885B2 (ja) 2023-03-14
US20210091373A1 (en) 2021-03-25
EP3780183A4 (en) 2021-04-07
WO2019186831A1 (ja) 2019-10-03
JPWO2019186831A1 (ja) 2021-03-1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601044B2 (en) Negative electrode material for lithium-ion secondary battery,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negative electrode material for lithium-ion secondary battery, negative electrode material slurry for lithium-ion secondary battery, negative electrode for lithium-ion secondary battery, and lithium-ion secondary battery
JP7156468B2 (ja) リチウムイオン二次電池用負極材の製造方法、及びリチウムイオン二次電池用負極材
JP6555050B2 (ja) リチウムイオン二次電池用負極材、リチウムイオン二次電池用負極材スラリー、リチウムイオン二次電池用負極、及びリチウムイオン二次電池
WO2020105196A1 (ja) リチウムイオン二次電池用負極材、リチウムイオン二次電池用負極材の製造方法、リチウムイオン二次電池用負極材スラリー、リチウムイオン二次電池用負極、及びリチウムイオン二次電池
JP6939880B2 (ja) リチウムイオン二次電池用負極材、リチウムイオン二次電池用負極、及びリチウムイオン二次電池
TW201943131A (zh) 鋰離子二次電池用負極材料、鋰離子二次電池用負極材料的製造方法、鋰離子二次電池用負極材料漿料、鋰離子二次電池用負極及鋰離子二次電池
EP4007015B1 (en)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negative electrode material for lithium ion secondary battery,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lithium ion secondary battery
JP7238885B2 (ja) リチウムイオン二次電池用負極材の製造方法及びリチウムイオン二次電池の製造方法
EP4007016B1 (en)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negative electrode material for lithium ion secondary battery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lithium ion secondary battery
EP4007017B1 (en) Negative electrode material for lithium ion secondary battery, negative electrode for lithium ion secondary battery, and lithium ion secondary battery
US20220085370A1 (en) Negative electrode material for lithium ion secondary battery, method of producing negative electrode material for lithium ion secondary battery, negative electrode for lithium ion secondary battery, and lithium ion secondary battery
WO2022162949A1 (ja) リチウムイオン二次電池用負極材の製造方法及びリチウムイオン二次電池の製造方法
US20210028441A1 (en) Negative electrode material for lithium ion secondary battery, negative electrode material slurry for lithium ion secondary battery, negative electrode for lithium ion secondary battery, and lithium ion secondary battery
WO2021152764A1 (ja) リチウムイオン二次電池用負極材の製造方法及びリチウムイオン二次電池用負極材の製造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B02 Change of applicant information
CB02 Change of applicant information

Address after: Tokyo, Japan

Applicant after: Lishennoco Co.,Ltd.

Address before: Tokyo, Japan

Applicant before: HITACHI CHEMICAL Co.,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