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971486B - 流路控制装置和车辆高度调整装置 - Google Patents

流路控制装置和车辆高度调整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971486B
CN111971486B CN201880091821.7A CN201880091821A CN111971486B CN 111971486 B CN111971486 B CN 111971486B CN 201880091821 A CN201880091821 A CN 201880091821A CN 111971486 B CN111971486 B CN 111971486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low path
valve
rod
chamber
push ro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80091821.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1971486A (zh
Inventor
宫田博行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itachi Astem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itachi Astem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itachi Astemo Ltd filed Critical Hitachi Astem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197148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97148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197148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971486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FSPRINGS; SHOCK-ABSORBERS; MEANS FOR DAMPING VIBRATION
    • F16F13/00Units comprising springs of the non-fluid type as well as vibration-dampers, shock-absorbers, or fluid springs
    • F16F13/005Units comprising springs of the non-fluid type as well as vibration-dampers, shock-absorbers, or fluid springs comprising both a wound spring and a damper, e.g. a friction damper
    • F16F13/007Units comprising springs of the non-fluid type as well as vibration-dampers, shock-absorbers, or fluid springs comprising both a wound spring and a damper, e.g. a friction damper the damper being a fluid dampe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KCYCLES; CYCLE FRAMES; CYCLE STEERING DEVICES; RIDER-OPERATED TERMINAL CONTRO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YCLES; CYCLE AXLE SUSPENSIONS; CYCLE SIDE-CARS, FORECARS, OR THE LIKE
    • B62K25/00Axle suspensions
    • B62K25/04Axle suspensions for mounting axles resiliently on cycle frame or fork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KCYCLES; CYCLE FRAMES; CYCLE STEERING DEVICES; RIDER-OPERATED TERMINAL CONTRO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YCLES; CYCLE AXLE SUSPENSIONS; CYCLE SIDE-CARS, FORECARS, OR THE LIKE
    • B62K25/00Axle suspensions
    • B62K25/04Axle suspensions for mounting axles resiliently on cycle frame or fork
    • B62K25/06Axle suspensions for mounting axles resiliently on cycle frame or fork with telescopic fork, e.g. including auxiliary rocking arms
    • B62K25/08Axle suspensions for mounting axles resiliently on cycle frame or fork with telescopic fork, e.g. including auxiliary rocking arms for front wheel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FSPRINGS; SHOCK-ABSORBERS; MEANS FOR DAMPING VIBRATION
    • F16F1/00Springs
    • F16F1/02Springs made of steel or other material having low internal friction; Wound, torsion, leaf, cup, ring or the like springs, the material of the spring not being relevant
    • F16F1/32Belleville-type springs
    • F16F1/324Belleville-type springs characterised by having tongues or arms directed in a generally radial direction, i.e. diaphragm-type spring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FSPRINGS; SHOCK-ABSORBERS; MEANS FOR DAMPING VIBRATION
    • F16F9/00Springs, vibration-dampers, shock-absorbers, or similarly-constructed movement-dampers using a fluid or the equivalent as damping medium
    • F16F9/10Springs, vibration-dampers, shock-absorbers, or similarly-constructed movement-dampers using a fluid or the equivalent as damping medium using liquid only; using a fluid of which the nature is immaterial
    • F16F9/14Devices with one or more members, e.g. pistons, vanes, moving to and fro in chambers and using throttling effect
    • F16F9/16Devices with one or more members, e.g. pistons, vanes, moving to and fro in chambers and using throttling effect involving only straight-line movement of the effective parts
    • F16F9/18Devices with one or more members, e.g. pistons, vanes, moving to and fro in chambers and using throttling effect involving only straight-line movement of the effective parts with a closed cylinder and a piston separating two or more working spaces therein
    • F16F9/185Bitubular unit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FSPRINGS; SHOCK-ABSORBERS; MEANS FOR DAMPING VIBRATION
    • F16F9/00Springs, vibration-dampers, shock-absorbers, or similarly-constructed movement-dampers using a fluid or the equivalent as damping medium
    • F16F9/32Details
    • F16F9/34Special valve constructions; Shape or construction of throttling passag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FSPRINGS; SHOCK-ABSORBERS; MEANS FOR DAMPING VIBRATION
    • F16F9/00Springs, vibration-dampers, shock-absorbers, or similarly-constructed movement-dampers using a fluid or the equivalent as damping medium
    • F16F9/32Details
    • F16F9/44Means on or in the damper for manual or non-automatic adjustment; such means combined with temperature correction
    • F16F9/46Means on or in the damper for manual or non-automatic adjustment; such means combined with temperature correction allowing control from a distance, i.e. location of means for control input being remote from site of valves, e.g. on damper external wall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FSPRINGS; SHOCK-ABSORBERS; MEANS FOR DAMPING VIBRATION
    • F16F9/00Springs, vibration-dampers, shock-absorbers, or similarly-constructed movement-dampers using a fluid or the equivalent as damping medium
    • F16F9/32Details
    • F16F9/56Means for adjusting the length of, or for locking, the spring or damper, e.g. at the end of the strok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KCYCLES; CYCLE FRAMES; CYCLE STEERING DEVICES; RIDER-OPERATED TERMINAL CONTRO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YCLES; CYCLE AXLE SUSPENSIONS; CYCLE SIDE-CARS, FORECARS, OR THE LIKE
    • B62K25/00Axle suspensions
    • B62K25/04Axle suspensions for mounting axles resiliently on cycle frame or fork
    • B62K2025/045Suspensions with ride-height adjustment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Vehicle Body Suspensions (AREA)
  • Fluid-Damping Devices (AREA)
  • Axle Suspensions And Sidecars For Cycles (AREA)

Abstract

提供了一种流路控制装置,包括:第四开关阀(304),其用于打开或关闭油从动力油缸流向储存室所流经的第四连通路径;第三开关阀(303),其通过在第一状态与第二状态之间转换而控制第四开关阀(304)打开和关闭,在所述第一状态下,第四开关阀(304)移动到关闭所述第四连通路径的位置,在所述第二状态下,第四开关阀(304)移动到打开第四连通路径的位置;以及推杆(316),其包括:推杆主体(316a),该推杆主体(316a)的一端被挤压并向另一侧移动,并且该推杆主体(316a)的另一端使得第三开关阀(303)从第一状态转换为第二状态;和垫圈(700),其从推杆主体(316a)的外周表面向推杆主体(316a)的径向外侧突出,从而接受从动力油缸向储存室流动的油的压力。

Description

流路控制装置和车辆高度调整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流路控制装置和车辆高度调整装置。
背景技术
例如,专利文献1公开了一种车辆高度调整装置,其响应于摩托车的车速而自动改变车辆高度,从而当车速到达设定速度时自动提高车辆高度,并且当车速降至设定速度以下时,自动降低车辆高度。更具体地,公开了如下技术:利用针对流动液压油的流路切断主油室与副油室之间的连通的调整阀体来控制车辆高度,所述流路例如是将液压油供给到液压油室的流路以及将液压油从液压油室排出的流路。
引用列表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JP-H08-22680B
发明内容
技术问题
当利用打开和关闭流路的开关阀控制诸如油(液压油)这样的流体的流路时,期望开关阀快速打开或关闭,以快速控制流路。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流路控制装置等,其能够快速地打开或关闭开关阀。
解决问题的方案
后文中,将描述本发明。在下文的描述中,附图中的参考标号和字母被添加括号以有助于对本发明的理解。然而,本发明不限于图示的方式。
本发明是一种流路控制装置(300),包括:开关阀(304),该开关阀用于打开或关闭流体从第一室流(60)流向第二室(40)所流经的流路(R4);控制阀(303),该控制阀通过在第一状态与第二状态之间转换而控制所述开关阀(304)的打开和关闭,在所述第一状态下,所述开关阀移动到关闭所述流路的位置,在所述第二状态下,所述开关阀移动到打开所述流路的位置;以及推杆(316、416、516、616、716、816),其包括:杆状部(316a、416a、716a),该杆状部的一端被挤压并向另一侧移动,并且该杆状部的另一端使得控制阀(303)从第一状态转换为第二状态;和突出部(700、710、720、716b),该突出部从杆状部(316a、416a、716a)的外周表面向杆状部(316a、416a、716a)的径向外侧突出,从而接受从第一室(60)向第二室(40)流动的流体的压力。
这里,所述杆状部(316a)的外周表面与将所述杆状部的外周包围的部件(330、395)的内周表面之间的空间是所述流路(R4)的一部分,并且突出部(700)可以设置在所述空间中。
绕行路设置在所述开关阀(304)的内侧,在所述绕行路中,当所述开关阀(304)关闭所述流路(R4)时,流体绕过所述开关阀(304)关闭的位置并且从所述第一室(60)流向所述第二室(40),并且所述推杆(816)具有内突出部(730),该内突出部从所述开关阀(304)内侧的所述杆状部(316a)的外周表面向所述杆状部(316a)的径向外侧突出。
此外,配合在所述杆状部(316a)的外周表面上的垫圈(700)可以是所述突出部(700)。
垫圈(700)可以具有:在中央部处的通孔(701),所述杆状部(316a)配合在所述通孔(701)中;以及倾斜部(704),该倾斜部(704)与所述通孔(701)连续,并且相对于所述杆状部(316a)的轴向倾斜,并且所述倾斜部(704)的内径随着远离所述控制阀(303)而减小。
所述杆状部(416a)可以具有从外周表面凹入的槽(416b),并且所述垫圈(700)可以在所述槽(416b)处配合到所述杆状部(416a)的外周表面。
所述突出部可以接合到所述杆状部(716a)。
所述突出部可以具有在所述杆状部(316a)的轴向上贯通的多个孔(711)。
此外,本发明是一种车辆高度调整装置(21),包括:弹簧(500),该弹簧的一端被支撑在车身(10)侧上,并且该弹簧的另一端被支撑在车轮(2)侧上;改变装置(250),该改变装置(250)根据在用于容纳流体的第一室(60)中的流体的量而改变所述弹簧(500)的长度;以及具有以上特征点的流路控制装置(300)。
发明的优势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够提供一种流路控制装置等,其能够快速地打开或关闭开关阀。
附图说明
图1是图示出摩托车1的示意性构造的图。
图2是前叉21的截面图。
图3是示意性地示出流路切换单元300的流路的视图。
图4是图2中的IV部分的放大图。
图5是图4中的V部分的放大图。
图6是图示出第一切换状态下的油的流动状态的图。
图7是图示出第二切换状态下的油的流动状态的图。
图8是图示出第三切换状态下的油的流动状态的图。
图9是图示出第四切换状态下的油的流动状态的图。
图10A是示出推杆316的示意性构造的图。
图10B是图10A中的XB部分的截面图。
图11A是示出推杆416的示意性构造的图。
图11B是图11A中的XIB部分的截面图。
图12A是示出推杆516的示意性构造的图。
图12B是图12A中的XIIB部分的截面图。
图13A是示出推杆616的示意性构造的图。
图13B是图13A中的XIIIB部分的截面图。
图14A是示出推杆716的示意性构造的图。
图14B是示出推杆716的示意性构造的图。
图15是示出包括推杆816的流路切换单元300的示意性构造的图。
图16A是示出推杆816的示意性构造的图。
图16B是图16A中的XVIB部分的截面图。
参考标记列表
21:前叉(车辆高度调整装置)
40:储存室(第二室)
60:动力油缸(第一室)
250:弹簧长度改变单元(改变装置)
300:流路切换单元(流路控制装置)
301:第一开关阀
302:第二开关阀
303:第三开关阀(控制阀)
304:第四开关阀(开关阀)
305:控制阀
316、416、516、716、816:推杆
316a、416a、716a:主体(杆状部)
500:弹簧
600:泵
700、710、720:垫圈(突出部)
716b:突出部
730:内垫圈(内突出部)
B1:背压室
R1:第一连通路径
R2:第二连通路径
R3:第三连通路径(绕路)
R4:第四连通路径(流路)
具体实施方式
后文中,将参考附图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实施例。
图1是图示出根据实施例的摩托车1的示意性构造的图。
摩托车1包括前轮2、后轮3和车身10,该车身10具有形成摩托车1的骨架的本体框架11、把手12、发动机13、座椅19等。
此外,摩托车1包括:前叉21,用于连接前轮21与车身10;和后悬架22,用于连接后轮3与车身10。
另外,摩托车1包括:两个支架14,用于保持一对前叉21和21,该一对前叉21和21被设置为夹持前轮2;以及轴15,其设置在两个支架14之间,并且由本体框架11可旋转地支撑。
此外,摩托车1包括控制装置70,该控制装置70通过控制后文描述的流路切换单元300来控制摩托车1的车辆高度。
<前叉21的构造>
图2是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前叉21的截面图。
前叉21包括:轮轴侧单元100,其具有外部件110并且装接到前轮2的轮轴;以及本体侧单元200,其具有内管210并且装接到车身10。此外,前叉21包括弹簧500,该弹簧500设置在轮轴侧单元100与本体侧单元200之间,并且吸收由于路面的不平使前轮2接受到的振动。
外部件110和内管210是同轴设置的筒状部件,并且缸体的中心线的方向可以在后文中称为“上下方向”。在这样的情况下,车辆本体10侧是“上”侧并且前轮2侧是“下”侧。前叉21通过使轮轴侧单元100和本体侧单元200在上下方向上(轴向)相对移动而在支撑前轮2的同时吸收路面的不平,从而抑制振动。下文中,除非另作说明,否则“截面积”是指当沿着法线方向是轴向的平面切割时的面积。
<轮轴侧单元100的构造>
轮轴侧单元100包括:外部件110,其装接到前轮2的轮轴;阻尼力产生单元130,其利用油的粘滞阻力产生阻尼力;杆150,其用于保持阻尼力产生单元130;以及杆保持部件160,其用于保持杆150的下端。
而且,轮轴侧单元100包括:弹簧支撑部件170,其用于支撑弹簧500的下端;支撑部件保持部件180,其用于保持弹簧支撑部件170;以及引导部件190,其用于引导内管210的轴向移动。
外部件110具有:筒部111,内管210插入到筒部111中;以及轮轴支架部112,前轮2的轮轴能够装接到该轮轴支架部112。
筒部111在上端处具有油密封件113和滑动套筒114。
轮轴支架部112具有形成在其中的轮轴安装孔112b。
阻尼力产生单元130包括:活塞131,其将在缸体230内侧的空间中形成的液压油室50的内部分隔;阀门136,其设置在活塞131的上端侧;和阀门137,其设置在活塞131的下端侧。另外,阻尼力产生单元130包括:活塞螺栓140,其支撑活塞131、阀门136、阀门137等;以及螺母145,其紧固到活塞螺栓140,以限定活塞131、阀门136、阀门137等的位置。
通过将杆150的上端处形成的阳螺纹紧固到活塞螺栓140上形成的阴螺纹,阻尼力产生单元130被保持在杆150上。于是,活塞131将缸体230内侧的空间分隔为活塞131上方的第一油室51和活塞下方的第二油室52。
杆150是筒状部件,并且阳螺纹在上端和下端处形成在外周表面上。形成在下端处的阳螺纹紧固到形成在杆保持部件160的上端侧筒状部处的阴螺纹。
杆保持部件160是具有不同直径的多个筒状部的部件。
弹簧支撑部件170是筒状部件,并且固定到弹簧部件保持部件180的上端。固定方法的实例包括焊接、压嵌和利用止动环的固定。
支撑部件保持部件180是筒状部件,并且具有形成有阴螺纹的下端,形成在杆保持部件160上的阳螺纹紧固到该阴螺纹。支撑部件保持部件180在轴向位置上在与杆保持部件160的径向凹入部相对应的位置处具有将内侧与外侧连通的连通孔。
引导部件190具有:筒状部191,其具有筒状形状;以及向内部192,其形成为从筒状部191的下端向径向内侧延伸。
诸如O形环这样的密封部件配合到在向内部192的下端与杆保持部件160之间形成的空间内。
在如上所述构造的轮轴侧单元100中,用于存储密封在前叉21中的油的储存室40形成在外部件110的内周表面与杆150和支撑部件保持部件180的外周表面之间。
<本体侧单元200的构造>
本体侧单元200包括:筒状的内管210,其两端开口;以及盖220,其装接到内管210的上端。
另外,本体侧单元200包括:筒状的缸体230;以及密封部件240,其装接到缸体230的下端,以密封缸体230内部的空间。
而且,本体侧单元200包括:弹簧长度改变单元250,其支撑弹簧500的上端,并且调整(改变)弹簧500的长度;以及流路切换单元300,其装接到缸体230的上端,以切换作为流体的实例的油的流路。
<内管210的构造>
内管210是筒状部件。
内管210在下端处具有滑动套筒211,并且在上端处具有阴螺纹213。
<盖220的构造>
盖220是大致筒状的部件。在外周表面上形成有要紧固到阴螺纹213的阳螺纹221,并且在内周表面上形成有供弹簧长度改变单元250和流路切换单元300中形成的阳螺纹紧固的阴螺纹。盖220装接到内管210,并且保持弹簧长度改变单元250和流路切换单元300。
盖220具有诸如O型环这样的密封部件222。
<缸体230的构造>
缸体230是筒状部件。在上端的外周表面上,形成有供流路切换单元300中形成的阳螺纹紧固到的阴螺纹。在下端的内周表面上,形成有供密封部件240上形成的阳螺纹紧固到的阴螺纹。
<密封部件240的构造>
密封部件240是筒状部件。在外周表面上,形成有要紧固到在缸体230的下端处的内周表面上形成的阴螺纹处的阳螺纹。密封部件240由缸体230保持。
密封部件240在内周侧具有滑动套筒245,并且在外周侧具有诸如O型环这样的密封部件247。用于在与阻尼力产生单元130进行接触时减小冲击的冲击减小部件248装接在密封部件240的上端部处。
<弹簧长度改变单元250的构造>
弹簧长度改变单元250包括:基部件260,其固定到盖220;和上端支撑部件270,其支撑弹簧500的上端,并且通过在轴向上相对于基部件260移动而改变弹簧500的长度。
基部件260是大致筒状部件。轴向突出部260a设置在基部件260的上端处,并且轴向突出部260a固定到盖220。另外,基部件260在其上端处具有径向突出部260b,该径向突出部260b的周向上的一部分在径向上突出。用于将缸体230中的油排出到储存室40的排出流路41形成在径向突出部260b的内部与下文描述的支撑部件400的下端处的外周表面之间。
基部件260在下端处具有滑动套筒261和诸如O型环这样的密封部件262。环状的流路61形成在基部件260的内周表面与缸体230的外周表面之间。
上端支撑部件270具有筒状部271和向内部272,该向内部272形成为在径向上从筒状部271的下端向内延伸。上端支撑部件270在缸体230的外周表面与基部件260的下端之间的空间中形成动力油缸60,用于容纳用于改变上端支撑部件270相对于基部件260的位置的油。
筒状部271形成有在径向贯通从而将筒状部271的内侧与外侧连通的孔。油从动力油缸60通过孔而排出到储存室40,使得上端支撑部件270相对于基部件260的移动量受到限制。
向内部272在内周侧具有诸如O型环这样的密封部件。
缸体230中的油经由形成在基部件260的内周表面与缸体230的外周表面之间的环状流路61而供给到动力油缸60。
<流路切换单元300的构造>
图3是示意性地示出流路切换单元300的流路的图。
流路切换单元300是如下的装置:其在将从下文描述的泵600排出的油供给到储存室40或动力油缸60与将动力油缸60中含有的油供给到储存室40之间进行切换,所述泵600包括阻尼力产生单元130、杆150、缸体230等。
在流路切换单元300中,形成有将缸体230的内部与储存室40连通的第一连通路径R1、将缸体230的内部与动力油缸60连通的第二连通路径R2以及将动力油缸60与储存室40连通的第三连通路径R3和第四连通路径R4。
流路切换单元300具有:第一开关阀301,用于打开或关闭第一连通路径R1;第二开关阀302,用于打开或关闭第二连通路径R2;第三开关阀303,用于打开或关闭第三连通路径R3;以及第四开关阀304,其用于打开或关闭第四连通路径R4。
<流路切换单元300的具体构造>
图4是图2和图5中的IV部分的放大图以及图4中的V部分的放大图。将参考图4和5描述流路切换单元300。
流路切换单元300包括:第一螺旋弹簧311,其在关闭第一连通路径R1的方向上将力施加到第一开关阀301;第二螺旋弹簧312,其在关闭第二连通路径R2的方向上将力施加到第二开关阀302;以及第三螺旋弹簧313,其在关闭第三连通路径R3的方向上将力施加到第三开关阀303。
而且,流路切换单元300包括:控制阀305,其用于控制第一开关阀301的打开和关闭;螺旋弹簧315,其设置在控制阀305的下方;以及螺线管320,其使控制阀305抵抗螺旋弹簧315的弹性力而向下移动。
流路切换单元300包括推杆316,该推杆316使第三开关阀303抵抗第三螺旋弹簧313的弹性力而向下移动。推杆316通过被控制阀305推动而向下移动。
流路切换单元300包括单元本体330和支撑部件370,该支撑部件370安装在单元本体330上,并且支撑第二开关阀302。流路切换单元300包括:支撑部件380,其支撑第四开关阀304;以及部件395,其装接到支撑部件380的开口。流路切换单元300包括支撑部件388和板簧389,该板簧389设置在支撑部件370与支撑部件380的向内部382之间,并且支撑第二螺旋弹簧312的上端。
<第一开关阀302>
第一开关阀301具有筒状部301a和锥状部301b,该锥状部301b具有倾斜表面301c,该倾斜表面301c相对于轴向倾斜使得外径随着向下而减小。
诸如O型环的密封部件306配合在筒状部301a的外周表面与单元本体330的上端340之间。
在锥状部301b的中心处形成有轴向通孔301e,该轴向通孔301e将筒状部301a的内部与锥状部301b外部连通。通孔301e将单元本体330的轴向连通孔351与其中存在有向将第一开关阀301施加向下的力的油的空间(后文中,称为“背压室B1”)相连通。背压室B1是由螺线管320的外壳325的下端表面、弹簧支撑部件307、单元本体330的中央凸部347等包围的空间。
第一螺旋弹簧311设置在第一开关阀301的筒状部301a内部,并且该第一螺旋弹簧311的下端被支撑在第一开关阀301的锥状部301b的上端表面上。
流路切换单元300具有:弹簧支撑部件307,其支撑第一螺旋弹簧311的上端;和止脱环308,其抑制密封部件306向上移动。
弹簧支撑部件307是圆环形的薄板,其中,具有比单元本体330的中央凸部347的外径大的直径的通孔形成在中央部处。弹簧支撑部件307设置在第一螺旋弹簧311和止脱环308上方,并且抑制第一开关阀301和第一螺旋弹簧311的向上移动。
<第四开关阀304的构造>
第四开关阀304具有直径不同的两个筒状的第一部分391和第二部分392。第一部分391的直径小于第二部件392的直径。
第四开关阀304具有在轴向贯通的通孔393。通孔393具有筒状的且直径不同的第一通孔393a和第二通孔393b。第一通孔393a的直径大于第二通孔393b的直径。为了使得推杆316能够穿过通孔393的内侧,第二通孔393b的直径比推杆316的第二轴部318的直径大,并且第一通孔393a的直径比推杆316的第三轴部319的直径大。然而,为了抑制推杆316的向下移动,第二通孔393b的直径比推杆316的第三轴部319的直径小。
第二部分392具有从下端表面凹入的凹入部392a。在凹入部392a中的第二通孔393b的开口处,凹入部形成为与第三开关阀303的球形上端表面的形状一致。
<控制阀305的构造>
控制阀305是柱状部件,并且具有在整个外周表面凹入的槽305a。此外,控制阀305具有:凹入部305b,其在轴向上从上端表面凹入;以及孔305c,其相对于轴向倾斜,从而将凹入部305b与控制阀305下方的部分连通。
控制阀305通过被插入到凹入部305b中的螺线管320的操作杆324向下推动而抵抗螺旋弹簧315的弹性力向下移动。另一方面,当操作杆324向上移动时,控制阀305由于被螺旋弹簧315推动而向上移动。
<推杆316的构造>
推杆316具有杆状的主体316a以及配合到主体316a中的盘状的垫圈700。如图4所示,主体316a包括:第一轴部317,其位于上端侧处;第二轴部318,其位于下端侧处;以及第三轴部319,其位于第一轴部317与第二轴部318之间的位置处。第三轴部319的直径比第一轴部317和第二轴部318的直径大。第三开关阀303和推杆316可以一体化。
后文将详细描述垫圈700。
<螺线管320的构造>
螺线管320是比例螺线管,包括:线圈321;芯322,其设置在线圈321内部;柱塞323,其由芯322引导;以及操作杆324,其连接到柱塞323。
螺线管320包括:外壳325,其容纳线圈321、芯322、柱塞323等;以及盖326,其覆盖外壳325的开口。
如上所述地构造的螺线管320通过装接到盖220的连接器和引线而被通电至线圈321,使得与通电电流相对应地在柱塞323中产生轴向推力。于是,连接到柱塞323的操作杆324由于柱塞323的推力而在轴向上移动。在螺线管320中,在柱塞323中产生轴向推力,使得施加到线圈321的电流越大,则操作杆324从外壳325突出的量越大。
另外,向线圈321供给的电力的量由控制装置70控制。
<单元本体330的构造>
单元本体330具有:筒状的上端340,其设置在上端侧处;以及第一筒状部350和第二筒状部360,该第一筒状部350和第二筒状部360设置在上端340的下方,并且分别具有筒状形状,并且外径彼此不同。
在上端340的中央处形成有:凹入部342,该凹入部342从上端表面341向下凹入;凹入部344,该凹入部344从下端表面343向上凹入;以及连通孔345,该连通孔345连通凹入部342与凹入部344。
凹入部342具有可移动地容纳控制阀305的容纳部342a。而且,凹入部342包括:侧方凹入部342b,其在与轴向交叉的径向上与容纳部342a连续,并且在轴向上从上端340的中央凸部347的上端表面凹入到控制阀305的移动范围的下限的下方。
在上端340中,从上端表面341向下凹入的凹入部346形成在凹入部342与外周表面之间。凹入部346具有筒状的且直径不同的第一凹入部346a、第二凹入部346b和第三凹入部346c这三个凹入部。上端340形成有连通孔346d,该连通孔346d是在与轴向交叉的方向上将第二凹入部346b与外部连通的孔。
从上端表面341向上突出的中央凸部347在上端340的中央处设置在凹入部342周围。
上端340具有凸缘部348,该凸缘部348从上端径向向外延伸。凸缘部348具有在周向上局部被切除的切口部348a。
而且,在上端340中形成有:第一连通孔349a,其为将凹入部342与切口部348a连通的径向通孔;和第二连通孔349b,其为将凹入部344与外部连通的径向通孔。
在未形成有凹入部342的侧方凹入部342b的位置处,一个第一连通孔349a形成在周向上。
在未形成有凹入部346的位置处,一个以上的第二连通孔349b形成在周向上。
在第一筒状部350中,形成有轴向连通孔351,该轴向连通孔351是将凹入部346与形成在第一筒状部350下方且位于第二筒状部360的外周表面与缸体230的内周表面之间的空间连通的轴向通孔。一个以上的轴向连通孔351形成在周向上。
在第一筒状部350的外周表面上,形成有凹入部352和凹入部353,其在整周上径向凹入;以及阳螺纹354,其紧固到在缸体230的上端部处形成的阴螺纹。
诸如O型环这样的将弹簧长度改变单元250与基部件260之间的间隙密封的密封部件355配合到凹入部352中。
诸如O型环这样的用于抵着筒状部件230来密封间隙的密封部件356配合在凹入部353中。
在第一筒状部350中,形成有作为将内侧与外侧连通的径向通孔的第三连通孔357。第三连通孔357的轴向位置位于凹入部352与凹入部353之间。
在第二筒状部360的内周表面的下端处,形成有阴螺纹361,支撑部件370的外周表面上形成的后文描述的阳螺纹373a紧固到该阴螺纹361。
<支撑部件370的构造>
支撑部件379具有:筒状的上端部371,其位于上端侧;筒状的下端部373,其位于下端侧;以及柱状的中央部372,其位于上端部371与下端部373之间。
在中央部372,在轴向上贯通的多个(在本实施例中三个)通孔372a在周向上以相等的间隔形成在中心线周围。在各个通孔372a的上方开口处,凹入部形成为与第二开关阀302的球形下端表面的形状一致。槽372b形成为完全围绕中央部372的外周表面,并且诸如O型环这样的用于抵着单元本体330来密封间隙的密封部件374配合到槽372b中。
在下端部373的外周表面上,形成有阳螺纹373a,其被紧固到在单元本体330的下端处形成的阴螺纹。在下端部373的内部,设置有收集由泵600排出的油中的污垢的收集部件375。
通过将上述阳螺纹373a紧固到单元本体330上形成的阴螺纹361,支撑部件370安装在单元本体330上。然后,保持部件378容纳在上端部371的内部,该保持部件378保持三个第二开关阀302;第二螺旋弹簧312;和三个第二开关阀302。第二开关阀302通过压在中央部372中形成的通孔372a的上开口上而关闭通孔372a。
<保持部件378的构造>
保持部件378具有内径相同而外径不同的两个筒状的第一部分378a和筒状的第二部分378b。保持部件378在被支撑部件380的柱状部383支撑的同时在轴向上移动。
保持部件378接受来自第二螺旋弹簧312的向下偏压力,并且定位在第二部分378b的下端表面与三个第二开关阀302进行接触的位置处。
<支撑部件380的构造>
支撑部件380包括:筒状部381;向内部382,其形成为从筒状部381的下端向径向内侧延伸;以及柱状部383,其从向内部382的下端向下延伸。
支撑部件380形成有通孔384,该通孔384在轴向上贯通向内部382和柱状部383。筒状部381的内部与柱状部383下方的部分通过通孔384互相连通。
支撑部件380形成有连通孔385,该连通孔385是将筒状部381的内部与外部连通的径向通孔。多个连通孔385在周向上等间隔地形成。
向内部382设置有从上端表面轴向向上突出的凸部382a。在凸部382a中的通孔384的开口处,凹入部形成为与第三开关阀303的下端表面形状一致。
在支撑部件380的筒状部381中,容纳有:第四开关阀304、第三开关阀303、第三螺旋弹簧313、支撑第三螺旋弹簧313的上端的支撑部件386、抑制第三开关阀303在径向上的移动的抑制部件387。
支撑部件386是环形薄板,其中,具有比第三开关阀303的直径小的直径的通孔形成在中央处。通过使通孔的周边与第三螺旋弹簧313的上端进行接触,支撑部件386支撑第三螺旋弹簧313的上端。第三开关阀303通过配合到支撑部件386的中央处的通孔而被抑制向下移动。支撑部件386的位置被确定在支撑部件386所接受到的向下移动第三开关阀303的力与从第三螺旋弹簧313所接受到的向上的力相平衡的位置处。在实施例中,当第三开关阀303不被从推杆316推动时,第三螺旋弹簧313的弹性力被设定为使得第三开关阀303关闭第二通孔393b的下方开口。另一方面,当第三开关阀303被从推杆316强力推动时,第三开关阀303被置于凸部382a上。因此,第三螺旋弹簧313的弹性力被设定为关闭通孔384的上方开口。
抑制部件387是在中央处具有通孔387a的环形薄板,该通孔387a具有比第三开关阀303的直径大的直径。通过将第三开关阀303设置在抑制部件387的通孔387a的内部,抑制了第三开关阀303在径向上的移动。多个通孔387b在抑制部件387中在周向上等间隔地形成在通孔387a周围,并且油在轴向上流经多个通孔。
<部件395的构造>
部件395具有内径相同且外径不同的筒状的第一部分396、筒状的第二部分397和筒状的第三部分398这三个部分。
通过使筒状部381的上端表面抵接第一部分396的下端表面,抑制支撑部件380的向上移动。此外,在整周上凹陷的槽396a形成在第一部分396的外周表面上。诸如O型环这样的抵着单元本体330来密封间隙的密封部件399配合在槽396a中。部件395可以与单元本体330一体地形成。
第二部分397配合在筒状部381的内部。
诸如环形树脂或者橡胶这样的作为弹性部件的密封部件314压配合在第三部分398与筒状部381之间。当第四开关阀304与密封部件314进行接触时,第四开关阀304与密封部件314之间的流路被密封。
推杆316的第三轴部319布置在部件395的内部。在实施例中,部件395的内径比形成在单元本体330的上端340处的凹入部344的直径小。
<支撑部件388的构造>
支撑部件388是在中央具有通孔的薄板,柱状部383能够设置在该通孔中,并且当从轴向上的一侧观看时,该薄板具有加号(+)的形状。支撑部件388在下端表面支撑第二螺旋弹簧312的上端。
通过抵接在支撑部件370的上端部371的上端表面上而抑制了支撑部件388的向下移动。
支撑部件388定位在如下位置:在该位置处,从板簧389所接受到的向下偏压力与从第二螺旋弹簧312所接受到的向上的偏压力相平衡。
<支撑部件400的构造>
如图4所示,支撑部件400具有筒状部401和向内部402,该向内部402从筒状部401的下端朝着径向上的内侧形成。
在筒状部401的上端的外周表面上,形成有紧固到盖220上形成的阴螺纹的阳螺纹403。支撑部件400将单元本体330保持在向内部402与螺线管320之间。
在如上所述地构造的流路切换单元300中,当停止向线圈321的电流供给或者供给低于预定第一基准电流的电流时,操作杆324从外壳325的突出量小于预定的第一基准量。在实施例中,当操作杆324的突出量低于第一基准量时,控制阀305设置在槽305a与第一连通孔349a互相连通的位置处。
当等于或大于第一基准电流的电流供给到线圈321时,操作杆324从外壳325的突出量等于或大于第一基准量。当突出量等于或大于第一基准量时,操作杆324下推控制阀305,使得槽305a的轴向位置低于第一连通孔349a。当槽305a位于第一连通孔349a下方时,槽305a不与第一连通孔349a连通。
当线圈321被供给等于或大于第二基准电流的电流时,操作杆324进一步向下移动,并且操作杆324从外壳325的突出量变得等于或大于第二基准量,其中所述第二基准电流被预定为大于第一基准电流,并且所述第二基准量被预定为大于第一基准量。当操作杆324的突出量等于或大于第二基准量时,推杆316与控制阀305和第三开关阀303进行接触。
当线圈321被供给等于或大于第三基准电流的电流时,操作杆324从外壳325的突出量变得等于或大于第三基准量,其中所述第三基准电流被预定为大于第二基准电流,并且所述第三基准量被预定为大于第二基准量。当操作杆324的突出量变得大于第二基准量时,推杆316经由控制阀305被向下推动。通过在推杆316以这种方式向下移动的情况下在远离第二通孔393b的开口的方向上推动第三开关阀303,第三开关阀303移动远离第二通孔393b的开口。下文将描述第三基准量。
当线圈321被供给等于或大于第四基准电流的电流时,操作杆324从外壳325的突出量变得等于或大于第四基准量,其中,所述第四基准电流被预定为大于第三基准电流,并且所述第四基准量被预定为大于第三基准量。当操作杆324的突出量等于或大于第四基准量时,被推杆316朝向凸部382a侧推动的第三开关阀303与凸部382a进行接触,并且因此通孔384的上方开口被第三开关阀303关闭。
下文中,如下的状态被称为第一切换状态:当停止向线圈321的电流供给或者供给小于第一基准电流的电流时槽305a与第一连通孔349a互相连通,并且背压室B1与储存室40经由槽305a互相连通。
此外,将如下的状态称为第二切换状态:通过将等于或大于第一基准电流且等于或小于第二基准电流的电流供给到线圈321,控制阀305被下推至槽305a与第一连通孔349a不互相连通的位置,并且因此,背压室B1和储存室40不经由槽305a连通,并且第三开关阀303关闭第二通孔393b的开口。
此外,如下状态被称为第三切换状态:比第二基准电流大的电流被供给到线圈321,并且背压室B1与储存室40不经由槽305a连通,并且进一步地,第三开关阀303不堵塞第二通孔393b的开口和通孔384的开口两者。
此外,如下状态被称为第四切换状态:等于或大于第四基准电流的电流被供给到线圈321,并且背压室B1与储存室40不经由槽305a互相连通,并且进一步的,第三开关阀303封闭通孔384的开口。在第四切换状态下,第四开关阀304与密封部件314分离,如下所述。
<前叉21的操作>
在如上所述地构造的前叉21中,弹簧500支撑摩托车1的车辆重量,以吸收振动,并且阻尼力产生单元130衰减弹簧500的振动。
在前叉21的压缩行程中,活塞131相对于缸体230向上移动。从而,第一油室51中的油被推动,并且油压升高。结果,阀137打开,并且油从第一油室51流向第二油室52。在压缩行程期间该油的流动在阀137处被节流,以获得阻尼力。
阻尼力产生单元130、杆150、缸体230等用作将缸体230中的油供给到动力油缸60或者储存室40的泵。下文中,用作泵的这些部件将统称为“泵600”。
在前叉21的伸展行程中,活塞131相对于缸体230向下移动。结果,第二油室52中的油被推动,并且油压升高。结果,阀136打开,并且油从第二油室52流入到第一油室51中。在伸展行程期间该油的流动在阀136处被节流以提供阻尼力。
此外,由于在伸展行程期间杆150从缸体230的内侧退出,所以与杆退出体积相对应的油从储存室40供给到第一油室51。
<与流路切换单元300的切换状态相对应的油的流动状态>
图6是图示出当流路切换单元300处于第一切换状态时的油的流动状态的图。
当在前叉21的压缩行程期间流路切换单元300处于第一切换状态时,从泵600排出的油如图6中的箭头P1所示地流动,并且排出到单元本体330的外部。以这种方式,排出到单元本体330的外部的油如箭头P1所示地经过在径向突出部260b与支撑部件400的下端之间形成的排放流路41,并且朝向储存室40流动。
在第一切换状态下,背压室B1的压力是低的。因此,通过轴向连通孔351向上前进的油使第一开关阀301向上移动,并且将倾斜表面301c与第三凹入部346c的开口分离。然后,已经流经倾斜表面301c与单元本体330之间的间隙的油经过连通孔346d,经过排放流路41并且朝向储存室40流动。
如上所述,轴向连通孔351、连通孔346d和排放流路41用作第一流通路径R1(参见图3),该第一连通路径R1使缸体230的内部与储存室40连通。
轴向连通孔351、通孔301e、侧方凹入部342b、槽305a、第一连通孔349a和排放流路41用作绕行路,该绕行路使得缸体230的内部与储存室40连通。控制阀305用作通过打开或关闭该绕形路而控制第一开关阀301的打开和关闭的阀。
此外,形成在单元本体330中的侧方凹入部342b、连通部342a和第一连通孔349a用作排放流路,其中,油从背压室B1向储存室40流动。控制阀305用作通过打开或关闭排放流路而控制第一开关阀301的打开和关闭的阀。
图7是图示出当流路切换单元300处于第二切换状态时的油的流动状态的图。
当在前叉21的压缩行程期间流路切换单元300处于第二切换状态时,背压室B1和储存室40不经由槽305a互相连通。因此,背压室B1的油不经过槽305a流向储存室40。另一方面,轴向连通孔351与背压室B1经由通孔301e互相连通。
在第二切换状态下,第一开关阀301关闭第一连通路径R1。因此,从泵600排出的油如图7中的箭头P2所示地流动,并且通过支撑部件380的外周表面与单元本体330的内周表面之间的间隙向上流动。然后,油通过第三连通孔357流动至单元本体330的外侧。随后,油通过缸体230的外周表面与基部件260的内周表面之间形成的环状流路61流向动力油缸60。
从而,支撑部件370的通孔372a、支撑部件380的外周表面与单元本体330的内周表面之间的间隙、第三连通孔357和环状的流路61用作第二连通路径R2(参见图3),用于将缸体230的内部与动力油缸60连通。第二开关阀302是如下的止回阀:其使得油能够从缸体230的内部向动力油缸60流动,并且防止油从动力油缸60流入到缸体230中。
在第二切换状态的情况下,第三开关阀303关闭第二通孔393b的开口。因此,由筒状部381的内周表面、第二部分392的下端表面和向内部382的上端表面包围的空间S1与动力油缸60通过通孔384和多个相邻的第二开关阀302与302之间的间隙而互相连通。
另外,筒状部381的内周表面与第一部分391的外周表面之间的空间S2经由连通孔385与动力油缸60连通。
结果,向第四开关阀304施加向上的力的空间S1中的油压与向第四开关阀304施加向下的力的空间S2中的油压相同。第四开关阀304的承受空间S1中的油的压力的第一受压面积(第二部分392的下端表面的面积)比承受空间S2中的油的压力的第二受压面积(第二部分392的上端表面的面积)大。因此,第四开关阀304维持与密封部件314进行接触。
图8是图示出当流路切换单元300处于第三切换状态时的油的流动状态的图。
在第三切换状态下,动力油缸60中的油朝向储存室40流动,如图8中的箭头P3所示。即,动力油缸60的油通过环状流路61、第三连通孔357和支撑部件380的外周表面与单元本体330的内周表面之间的间隙而向下流动,而后油进入上端部371的内周表面与柱状部383的外周表面之间的间隙G1。间隙G1中的油通过多个相邻的第二开关阀302与302之间的间隙、通孔384、第三开关阀303与第四开关阀304之间的间隙以及第二通孔393b的内周表面与第二轴部318的外周表面之间的间隙而向上流动。向上流动的油经过第二连通孔349b和排放流路41,并且朝向储存室40流动。
以这种方式,环状流路61、第三连通孔357、支撑部件380的外周表面与单元本体330的内周表面之间的间隙、通孔384、第三开关阀303与第四开关阀304之间的间隙、第二通孔393b的内周表面与第二轴部318的外周表面之间的间隙、第二连通孔349b和排放流路41用作第三连通路径R3(参见图3),该第三连通路径R3将动力油缸60与储存室40连通。第三开关阀303打开或关闭第三连通路径R3。
在第三连通路径R3中,位于空间S1的上游侧的位置处的环状流路61、第三连通孔357、支撑部件380的外周表面与单元本体330的内周表面之间的间隙以及通孔384用作从动力油缸60到空间S1的流入通道。第三开关阀303也打开或关闭该流入通道。
在第三切换状态的情况下,第三开关阀303与第二通孔393b的开口分离,使得第三开关阀303与第二通孔393b的开口之间的间隙G2变为第三连通路径R3中的最小节流部。在第三开关阀303远离第二通孔393b的开口的状态下,虽然空间S1中的油的压力小于空间S2中的油的压力,但是第一受压面积大于第二受压面积。因此,第四开关阀304维持与密封部件314接触(空间S1中的油的压力×第一受压面积>空间S2中的油的压力×第二受压面积)。
换言之,在第三切换状态下,进行如下设定使得第四开关阀304维持与密封部件314进行接触。即,以第三基准量被设定为使得间隙G2变为最小节流部的方式,使得由间隙G2形成的流路的面积小于通孔384的流路的面积(流入通道的最小面积)或者由第二轴部318的外周表面与第二通孔393b的内周表面之间的间隙G3形成的流路的面积(位于比间隙G2更加下游侧的位置处的流路的最小面积)。而且,考虑到第一受压面积和第二受压面积而设定第三基准量,使得满足“空间S1中的油的压力×第一受压面积>空间S2中的油的压力×第二受压面积”的关系。
图9是图示出当油流路切换单元300处于第四切换状态时油的流动状态的图。
在第四切换状态的情况下,第三开关阀303关闭通孔384的开口使得几乎没有或者没有油流入空间S1中。因此,即使当空间S1中的油的压力小于第三切换状态下的压力并且第一受压面积大于第二受压面积时,施加到第四开关阀304的向下的力也大于向上的力(空间S1中的油的压力×第一受压面积<空间S2中油的压力×第二受压面积)。结果,第四开关阀304远离密封部件314而移动。因此,如图9中的箭头P4所示,动力油缸60中的油经过第四开关阀304与密封部件314之间的间隙,并且流向储存室40。即,动力油缸60中的油通过环状流路61、第三连通孔357、连通孔385、第四开关阀304与密封部件314之间的间隙、第二连通孔349b以及排放流路41而流向储存室40。
如上所述,环状流路61、第三连通孔357、连通孔385、第四开关阀304与密封部件314之间的间隙、第二连通孔349b和排放流路41用作第四连通路径R4(参见图3),该第四连通路径R4将动力油缸60与储存室40连通。第四开关阀304打开或关闭第四连通路径R4。
<车辆高度的上升和下降>
在如上所述地作用的前叉21中,当流路切换单元300处于第二切换状态时,在压缩行程期间从泵600排出的油流入动力油缸60中,并且动力油缸60中的油量增多。结果,上端支撑部件270相对于基部件260向下移动。结果,当弹簧500的弹簧长度减小时,按压上端支撑部件270的弹簧500的弹性力大于弹簧长度减小之前的弹性力。结果,即使当力从本体框架11施加到前轮2侧时,不改变本体框架11与前轮2之间的相对位置的最初设定载荷(预载荷)增大。在这样的情况下,当相同的力从本体框架11(座椅19)侧在轴向上作用时,前叉21的下沉量减小。因此,当弹簧500的弹簧长度如上所述地减小时,座椅19的高度与弹簧长度减小之前相比增高(车辆高度增高)。
另一方面,当流路切换单元300处于第三切换状态或者第四切换状态时,动力油缸60中的油量减小。结果,上端支撑部件270相对于基部件260向上移动。结果,当弹簧500的弹簧长度变长时,按压上端支撑部件270的弹簧500的弹性力变得小于弹簧长度变得更长之前的弹性力。在这样的情况下,最初设定载荷(预载荷)降低,并且当相同的力从框架本体11(座椅19)侧在轴向上作用时,前叉21的下沉量增大。因此,当弹簧500的弹簧长度如上所述地增大时,座椅19的高度与弹簧长度增大之前相比减小(车辆高度降低)。当流路切换单元300处于第四切换状态时,动力油缸60中的油量以比第三切换状态的情况下的速度高的速度减少。结果,以比第三切换状态的情况下的速度高的速度降低车辆高度。
当流路切换单元300处于第一切换状态时,在压缩行程期间从泵600排出的油流入到储存室40中,使得动力油缸60中的油量不增多或减少。因此,维持座椅19的高度(维持车辆高度)。
以这种方式,根据实施例的流路切换单元300能够根据供给的电流量打开第一连通路径R1、第二连通路径R2和第三连通路径R3中的任意连通路径。即,流路切换单元300能够根据电流量在一个单元中控制三种控制模式:用于升高车辆高度的上升模式;用于降低车辆高度的降低模式;以及维持车辆高度的维持模式。而且,由于提供了第三切换状态与第四切换状态,所以在降低模式中,流路切换单元300能够实现低速降低模式和高速降低模式,在低速降低模式下,能够以低速降低车辆高度,并且在高速降低模式下,车辆高度能够以高速降低。
<从降低模式切换到维持模式>
图10A是示出推杆316的示意性构造的图。图10B是图10A中的XB部分的截面图。
推杆316具有配合在第三轴部319上的垫圈700。垫圈700是中央形成有通孔701的碟状金属部件。在垫圈700中,多个(实施例中八个)狭缝702绕着通孔701在周向上等间隔地形成。垫圈700具有:平坦部703,其比狭缝702更位于外周侧处;以及倾斜部704,其位于狭缝702之间,并且相对于平坦部703倾斜。多个倾斜部704的末端面对大致圆形的通孔701。通孔701的直径小于第三轴部319的外径,并且垫圈700通过压配合到第三轴部319中而配合到第三轴部319中。垫圈700与主体316a由于倾斜部704的末端与第三轴部319的外周表面之间的摩擦力而一体地移动。
垫圈700配合到主体316a中,使得倾斜部704位于平坦部703的上方。
在流路切换单元300中,由于推杆316具有从第三轴部319的外周表面向外突出的垫圈700,所以快速地进行从第四切换状态到第一切换状态的切换。后文中,将与推杆316不具有垫圈700的构造比较地描述该现象。
能够考虑如下情况:其中,当流路切换单元300被设定为第四切换状态以用于降低车辆高度时,将流路切换单元300设定至第一切换状态以维持车辆高度。
当流路切换单元300处于第四切换状态时,如图9所示,动力油缸60中的油经由第四连通路径R4到达储存室40(见图3)。当在第四切换状态期间向线圈321的电力供给停止以使得状态变为第一切换状态时,操作杆324的突出量变为小于第一基准量。然后,控制阀305接受到来自控制阀螺旋弹簧315的力,并且向上移动。在第四切换状态的情况下,垫圈700的平坦部703和倾斜部704接受到来自从动力油缸60流向储存室40的油的力。这使得推杆316向上移动。当推杆316向上移动时,接受到来自第三螺旋弹簧313的力的第三开关阀303向上移动,并且第三开关阀303移动远离凸部382a。这使得油能够流经通孔384。结果,第四开关阀304由于接受到来自第三开关阀303的力以及来自通过了环状流路61、第三连通孔357、支撑部件380的外周表面与单元本体330的内周表面之间的间隙和通孔384而已经到达空间S1的油的力而向上移动,并且关闭第四连通路径R4。当第四连通路径R4关闭时,流路切换单元300的状态变为第一切换状态。结果,维持了车辆高度。
另一方面,当推杆316不具有垫圈700时,推杆316接受到比当推杆316具有垫圈700时小的来自向上流动的油的力。此外,在前叉21的压缩行程期间从泵600排出的油导致在第三轴部319的上端部处的高压,使得防止推杆316向上移动。另外,由于重力而在推杆316上作用有向下的力。结果,当推杆316不具有垫圈700时,推杆316难以向上移动。
由于推杆316具有垫圈700,所以当在流路切换单元300处于第四切换状态时停止向线圈321的电力供给的时候,推杆316能够快速向上移动。
能够例如如下地设定垫圈700的尺寸。即,优选地,垫圈700接受到的来自从动力油缸60向储存室40流动的油的力(油的压力×(平坦部703的截面积和倾斜部704的在与轴向垂直的方向上的面积的和(后文中,有时称为“垫圈受压面积”)))被设定为大于通过如下而获得的力:由重力产生的力加上在前叉21的压缩行程的早期阶段中由背压室B1中产生的压力所引起的力(压力×第三轴部319的截面积)。
另一方面,当垫圈受压面积增大时,从动力油缸60流向储存室40的油的流路变得更窄。因此,从容纳有垫圈700的凹入部344的截面积减去垫圈受压面积而获得的面积(后文中,可以称为“垫圈部流路面积”)优选地被设定为大于上游流路面积。例如,优选的,垫圈部流路面积被设定为大于通过将连通孔385的截面积乘以连通孔385的数量而获得的总面积。
设置垫圈700的位置不受特别限制,只要其位于第四连通路径R4上即可。例如,垫圈700可以设置在覆盖支撑部件380的开口的部件395的下端表面的上方并且在第二连通孔349b的下方。
在实施例中,由于凹入部344的直径大于部件395的内径,所以垫圈700被设置为容纳在凹入部344中。通过将垫圈700设置在凹入部344中,与垫圈700设置在部件395内侧的情况相比,能够增大垫圈受压面积。结果,推杆316能够更加快速地向上移动。
垫圈700可以位于部件395的内侧。
此外,垫圈700配合到主体316a中,使得倾斜部704位于平坦部703上方的位置处。这使得垫圈700难以从主体316a掉落。垫圈700接受到在如下方向上的力矩:在该方向上,倾斜部704的末端由于平坦部703接受到油的向上的力而向内移动。结果,当力从油施加到垫圈700时,倾斜部704的末端与第三轴部319的外周表面之间的摩擦力增大,使得垫圈700不容易从主体316a掉落。相比之下,当垫圈700配合到主体316a使得倾斜部704位于平坦部703下方时,垫圈700接受到在如下方向上的力矩:在该方向上,倾斜部704的末端由于平坦部703接受到油的向上的力而向外移动。结果,当力从油向垫圈700施加时,倾斜部704的末端与第三轴部319的外周表面之间的摩擦力减小,使得垫圈700可能从主体316a掉落。
以这种方式,通过将倾斜部704设置在平坦部703的上方,垫圈700变得难以从主体316a掉落,使得主体316a和垫圈700能够精确且一体地移动。
在垫圈700中,多个狭缝702形成在通孔701周围。因此,当推杆316被控制阀305推动并且向下移动时,油能够通过狭缝702向上移动,使得推杆316能够容易地笔直向下移动,而不在横向上摆动。因此,即使当推杆316具有垫圈700时,也能够使第三开关阀303以高精度向下移动。
上述流路切换单元300是用于摩托车的流路控制装置的实例。在流路切换单元300中,第一状态能够被示例为第三开关阀303关闭第四开关阀304的第二通孔393b的开口的状态,并且第二状态能够被示例为第三开关阀303与支撑部件380的向内部382的凸部382a进行接触的状态。
前叉21是摩托车的车辆高度调整装置的实例。
在流路切换单元300中,当油从动力油缸60经由第四连通路径R4流向储存室40时,如果推杆316的一端不再被控制阀305按压(当向线圈321的电力供给停止时),垫圈700在油的压力下移动。结果,第三开关阀303快速进入第一状态,并且第四开关阀304快速移动到关闭第四连通路径R4的位置。于是,当第四连通路径R4被关闭时,油不从动力油缸60流向储存室40。结果,即使向线圈321的电力供给停止,也抑制车辆高度降低。
这里,第四连通路径R4的一部分形成在位于主体316a的外周表面与覆盖主体316a的外周的单元本体330和部件395的内周表面之间的空间中,并且垫圈700位于该空间内。从而,推杆316能够以高精度接受到从动力油缸60流向储存室40的油的压力。
而且,由于配合到主体316a中的垫圈700,形成有从主体316a的外周表面向主体316a的径向外侧突出从而接受从动力油缸60流向储存室40的油的压力的突出部。因此,由于能够通过将垫圈700配合到主体316a中而形成突出部,所以能够以简单的构造接受从动力油缸60流向储存室40的油的压力。垫圈700被图示为具有碟状,但是其可以具有诸如矩形形状这样的其它形状。
此外,在垫圈700中,其中配合有主体316a的通孔701形成在中央部处,并且相对于主体316a的轴向倾斜的倾斜部704形成为围绕通孔701。倾斜部704的直径随着在油从动力油缸60向储存室40流动的方向(向上)前进而减小。从而,能够使得垫圈700难以从主体316a掉落,并且主体316a与垫圈700可以一体地移动。
在推杆316的垫圈700中,形成有狭缝702,作为在主体316a的轴向上贯通的多个孔的实例。结果,当推杆316向下移动时,油通过狭缝702向上移动,使得推杆316能够笔直向下移动,而不在横向上摆动。
<推杆的第一变形例>
图11A是示出根据第一变形例的推杆416的示意性构造的图。图11B是图11A中的XIB部分的截面图。
根据第一变形例的推杆416的不同之处在于设置主体416a,代替推杆316的主体316a。主体416a与主体316a的不同之处在于形成有从外周表面凹入的槽416b。后文中,将描述与主体316a不同的点。主体416a和主体316a中的具有相同形状和功能的部分由相同的参考标号和字母表示,并且将省略其详细描述。
在主体416a中,从外周表面凹入的槽416b遍及整周地形成在第三轴部319中。倾斜部704的末端配合到槽416b中。
如上所述,槽416b可以形成在主体416a中,并且倾斜部704的末端可以配合到槽416b中。
利用这样的构造,即使当平坦部703接受到来自油的压力时,倾斜部704的末端也配合到槽416b中,使得垫圈700不易于从主体416a脱离。结果,主体416a和垫圈700以高精度一体地移动。此外,由于以高精度确定垫圈700相对于主体416a的位置,所以垫圈700能够容易地组装到主体416a。
而且,即使当被构造为使得倾斜部704配合为位于平坦部703的下方的位置时,倾斜部704的末端也配合到槽416b中,使得垫圈700不会容易地从主体416a掉落。
<推杆的第二变形例>
图12A是示出根据第二变形例的推杆516的示意性构造的图。图12B是图12A中的XIIB部分的截面图。
根据第二变形例的推杆516与推杆316的不同之处在于设置有垫圈710,代替推杆316的垫圈700。垫圈710与垫圈700的不同之处在于形成孔711。后文中,将描述与垫圈700的区别。垫圈710和垫圈700中的具有相同形状和功能的部分由相同的参考标号和字母表示,并且将省略其详细描述。
在垫圈710中,将垫圈710的上部与下部连通的多个孔711形成在平坦部713和倾斜部714中。
如上所述,在主体316a的轴向上贯通的多个孔711可以形成在垫圈710中。由于形成有多个孔711,所以当推杆516向下移动时,油通过孔711向上移动,使得推杆516能够容易地笔直向下移动,而不在横向上摆动。
<推杆的第三变形例>
图13A是示出根据第三变形例的推杆616的示意性构造的图。图13B是图13A中的XIIIB部分的截面图。
根据第三变形例的推杆616与推杆316的不同之处在于设置有垫圈720,代替推杆316的垫圈700。垫圈720与垫圈700的不同之处在于外周部弯曲。后文中,将描述与垫圈700的区别。垫圈720和垫圈700中的具有相同形状和功能的部分由相同的参考标号和字母表示,并且将省略其详细描述。
垫圈720具有:倾斜部704,其位于狭缝702之间;以及弯曲部725,其位于狭缝702的外周侧。弯曲部725的直径随着在油从动力油缸60向储存室40流动的方向(向上)前进而减小。由于垫圈720具有弯曲部725,所以当推杆616向下移动时,弯曲部725的上表面上产生的涡流减小。结果,防止垫圈720由于在弯曲部725的上表面上产生的涡流而在横向上振动,使得抑制垫圈720的倾斜部704的末端磨损。
<推杆的第四变形例>
图14A和14B是示出根据第四变形例的推杆716的示意性构造的图。
根据第四变形例的推杆716与推杆316的不同之处在于杆状的主体716a和突出部716b一体地形成,该突出部716b从主体716a的外周表面向外突出。后文中,将描述与推杆316不同的点。在推杆716和推杆316中,具有相同形状和功能的部分由相同的参考标号和字母表示,并且将省略其详细描述。
与主体316a类似地,主体716a包括第一轴部317、第二轴部318和第三轴部319。此外,如图14A和14B所示,主体716a和突出部716b通过将突出部716b结合到第三轴部319而一体地设置。
如上所述,突出部716b可以与主体716a一体地形成。从而,能够以高精度防止突出部716b从主体716a掉落,并且主体716a与突出部716b能够以高精度一体地移动。
作为将突出部716b一体地设置在第三轴部319(主体716a)上的方法,如图14A所示,能够以切割柱状部件为例。此外,如图14B所示,例如,能够以将在中央部处具有通孔716c的环状薄板716d焊接到主体716a为例。在图14B所示的实施例的情况下,薄板716d用作突出部716b。
<推杆的第五变形例>
图15是示出包括根据第五变形例的推杆816的流路切换单元300的示意性构造的图。
图16A是示出推杆816的示意性构造的图。图16B是图16A中的XVIB部分的截面图。
推杆816与推杆316的不同之处在于碟状的内垫圈730设置在第四开关阀304的内侧。后文中,将描述与根据上述实施例的推杆316的区别。在根据第五变形例的推杆816和推杆316中,具有相同形状和功能的部分由相同的参考标号和字母表示,并且将省略其详细描述。
如图15所示,推杆816具有主体316a、垫圈700和配合到第三轴部319中的内垫圈730。
如图16A所示,内垫圈730是碟状的金属部件,其具有形成在中央的通孔731,并且多个(实施例中是八个)狭缝732在周向上等间隔地形成在通孔731周围。内垫圈730具有:平坦部733,其位于狭缝732的外周侧处;以及倾斜部734,其位于狭缝732之间,并且相对于平坦部733倾斜。多个倾斜部734的末端面对大致圆形的通孔731。通孔731的孔直径小于第三轴部319的外径,并且内垫圈730通过压配合到第三轴部319中而配合到第三轴部319中。内垫圈730与主体316a由于倾斜部734的末端与第三轴部319的外周表面之间的摩擦力而一体地移动。
内垫圈730配合到主体316a从而位于第一通孔393a内侧。内垫圈730配合到主体316a,使得倾斜部734位于平坦部733的上方。
于是,在包括推杆816的流路切换单元300中,由于推杆816具有内垫圈730,从而快速地进行从第三切换状态到第一切换状态的切换。后文中,将与推杆816不具有内垫圈730的构造比较地描述该现象。
能够考虑如下情况:其中,在流路切换单元300被设定为第三切换状态以用于降低车辆高度时,将流路切换单元300设定至第一切换状态以维持车辆高度。
当流路切换单元300处于第三切换状态时,如图8所示,动力油缸60中的油经由第三连通路径R3到达储存室40。当在第三切换状态期间停止向线圈321的电力供给以实现第一切换状态时,操作杆324的突出量变为小于第一基准量。因此,控制阀305接受到来自控制阀螺旋弹簧315的力,并且向上移动。在第三切换状态下,内垫圈730的平坦部733和倾斜部734接受到来自从动力油缸60流向储存室40的油的力。这使得推杆816向上移动。当推杆816向上移动时,接受到来自第三螺旋弹簧313的力的第三开关阀303向上移动。因此,第三连通路径R3由关闭第二通孔393b的开口的第三开关阀303关闭。结果,流路切换单元300进入第一切换状态,并且维持车辆高度。
另一方面,当推杆816不具有内垫圈730时,推杆816接受到比当推杆816具有内垫圈730时小的来自向上流动的油的力。此外,在前叉21的压缩行程期间从泵600排出的油导致在第三轴部319的上端部处的高压,使得防止推杆816向上移动。另外,由于重力而在推杆816上作用有向下的力。结果,当推杆816不具有内垫圈730时,推杆816难以向上移动。
由于推杆816具有内垫圈730,所以当在流路切换单元300处于第三切换状态时停止向线圈321的电力供给的时候,推杆816能够快速向上移动。
能够例如如下地设定内垫圈730的尺寸。即,优选地,该尺寸被设定为使得:内垫圈730接受到的来自从动力油缸60向储存室40流动的油的力(油的压力×(平坦部773的截面积和倾斜部734的在与轴向垂直的方向上的面积的和(后文中,可以称为“内垫圈受压面积”)))变得大于通过如下而获得的力:由重力产生的力加上在前叉21的压缩行程的开始时由背压室B1中产生的压力所引起的力(压力×第三轴部319的截面积)。
另一方面,当内垫圈受压面积增大时,从动力油缸60流向储存室40的油的流路变得更窄。因此,从容纳有内垫圈730的第一通孔393a的截面积减去内垫圈受压面积而获得的面积(后文中,可以称为“内垫圈部流路面积”)优选地被设定为大于上游流路面积。例如,内垫圈部流路面积可以被设定为大于第二通孔393b的内周表面与第二轴部318的外周表面之间的间隙的截面积。
内垫圈730配合到主体316a,使得倾斜部734位于平坦部733的上方。这使得内垫圈730难以从主体316a掉落。
此外,由于多个狭缝732形成在通孔731周围,所以当推杆816被控制阀305推动并且向下移动时,推杆816容易笔直向下移动,而不在横向上摆动。
如上所述,在包括推杆816的流路切换单元300中,作为绕行路的实例的第三连通路径R3设置在第四开关阀304的内侧,并且推杆816具有内垫圈730。从而,当在流路切换单元300处于第三切换状态下的情况下停止向线圈321的电力供给时,能够比推杆816不具有内垫圈730的构造更加快速地向上移动。结果,第三开关阀303快速地进入第一状态,并且第三连通路径R3关闭,使得油不从动力油缸60流向储存室40。结果,即使向线圈321的电力供给停止,也抑制车辆高度降低。
另外,与推杆416具有槽416b的情况类似地,推杆816还可以被构造为使得从外周表面凹入的槽遍及整周地形成在第三轴部319中,并且倾斜部734的末端配合到该槽中。利用该构造,能够使得内垫圈730难以从主体316a掉落。
而且,与推杆516的垫圈710具有多个孔711的情况类似地,推杆816可以在内垫圈730中还具有多个轴向贯通孔。通过具有多个孔,当推杆816向下移动时,推杆816能够容易地笔直向下移动,而不在横向上摆动。
此外,与推杆616的垫圈720具有弯曲部725的情况类似地,推杆816的内垫圈730可以具有弯曲部,该弯曲部比狭缝732更加位于外周侧处。因此,当推杆816向下移动时,在弯曲部的上表面上产生的涡流减小。结果,防止内垫圈730由于在弯曲部的上表面上产生的涡流而在横向上振动,使得防止内垫圈730的倾斜部734的末端磨损。
此外,与一体地形成有主体716a和突出部716b的推杆716类似地,推杆816可以在位于第一通孔393a的位置处设置有内突出部,该内突出部与主体316a一体地形成。这使得能够以高精度使内突出部不太可能从主体316a掉落,使得主体316a与内突出部能够以高精度一体地移动。
除了垫圈700之外,推杆816具有内垫圈730。然而,不限于这样的实施例。例如,推杆816可以具有内垫圈730来代替垫圈700。通过具有内垫圈730,当在第三切换状态下向线圈321的电力供给停止时,推杆816比不具有内垫圈730的构造更加快速地向上移动。
此外,内垫圈730被图示为具有碟状,然而,其可以具有诸如矩形形状这样的其它形状。
此外,本发明中的推杆可以为第一变形例至第五变形例的特征适当组合的形式。例如,可以使用具有主体416a和配合到主体416a的垫圈710的推杆。
在以上描述中,例示了螺线管320,其中,在柱塞323中产生轴向推力,使得操作杆324从外壳325的突出量随着供给到线圈321的电流增大而增大。然而,本发明的螺线管不限于此。例如,可以在柱塞323中产生轴向推力,使得操作杆324从外壳325的突出量随着供给到线圈321的电流增大而减小。即使利用如上所述地构造的流路切换单元300,也能够根据电流量而在一个单元中控制三个控制模式,即,升高车辆高度的上升模式、降低车辆高度的下降模式以及维持车辆高度的维持模式。
在上述实施例中,例示了如下构造:其中,能够在三个控制模式,即,上升模式、下降模式和维持模式之间切换的流路切换单元300应用到前叉21。然而,没有特别限制。根据上述实施例的流路切换单元300可以应用到后悬架22。
在以上说明中,描述了用于摩托车的流路控制装置和车辆高度调整装置。然而,本发明的流路控制装置和车辆高度调整装置可以应用到具有三个车轮的三轮车。

Claims (10)

1.一种流路控制装置,包括:
开关阀,该开关阀用于打开或关闭流体从第一室流向第二室所流经的流路;
控制阀,该控制阀通过在第一状态与第二状态之间转换而控制所述开关阀的打开和关闭;在所述第一状态下,所述开关阀移动到关闭所述流路的位置;在所述第二状态下,所述开关阀移动到打开所述流路的位置;以及
推杆,该推杆包括:杆状部,该杆状部的一端被挤压并向另一侧移动,并且该杆状部的另一端使得所述控制阀从所述第一状态转换为所述第二状态;以及突出部,该突出部从所述杆状部的外周表面向所述杆状部的径向外侧突出,从而接受从所述第一室流向所述第二室的流体的压力,其中,
配合在所述杆状部的外周表面上的垫圈是所述突出部,
所述杆状部的外周表面与将所述杆状部的外周包围的部件的内周表面之间的空间是所述流路的一部分,并且
所述突出部设置在所述空间中。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流路控制装置,其中,
绕行路设置在所述开关阀的内侧;在所述绕行路中,当所述开关阀关闭所述流路时,流体绕过被所述开关阀关闭的位置并且从所述第一室流向所述第二室,并且
所述推杆具有内突出部,该内突出部从所述开关阀内侧的所述杆状部的外周表面向所述杆状部的径向外侧突出。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流路控制装置,其中,
所述垫圈具有:在中央部处的通孔,所述杆状部配合在所述通孔中;以及倾斜部,该倾斜部与所述通孔连续,并且相对于所述杆状部的轴向倾斜,并且所述倾斜部的内径随着远离所述控制阀而减小。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流路控制装置,其中,
所述杆状部具有从外周表面凹入的槽,并且
所述垫圈在所述槽处配合到所述杆状部的外周表面。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流路控制装置,其中,
所述突出部具有在所述杆状部的轴向上贯通的多个孔。
6.一种流路控制装置,包括:
开关阀,该开关阀用于打开或关闭流体从第一室流向第二室所流经的流路;
控制阀,该控制阀通过在第一状态与第二状态之间转换而控制所述开关阀的打开和关闭;在所述第一状态下,所述开关阀移动到关闭所述流路的位置;在所述第二状态下,所述开关阀移动到打开所述流路的位置;以及
推杆,该推杆包括:杆状部,该杆状部的一端被挤压并向另一侧移动,并且该杆状部的另一端使得所述控制阀从所述第一状态转换为所述第二状态;以及突出部,该突出部从所述杆状部的外周表面向所述杆状部的径向外侧突出,从而接受从所述第一室流向所述第二室的流体的压力,其中
所述突出部具有在所述杆状部的轴向上贯通的多个孔。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流路控制装置,其中,
所述杆状部的外周表面与将所述杆状部的外周包围的部件的内周表面之间的空间是所述流路的一部分,并且
所述突出部设置在所述空间中。
8.根据权利要求6或7所述的流路控制装置,其中,
绕行路设置在所述开关阀的内侧;在所述绕行路中,当所述开关阀关闭所述流路时,流体绕过被所述开关阀关闭的位置并且从所述第一室流向所述第二室,并且
所述推杆具有内突出部,该内突出部从所述开关阀内侧的所述杆状部的外周表面向所述杆状部的径向外侧突出。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流路控制装置,其中,
所述突出部接合到所述杆状部。
10.一种车辆高度调整装置,包括:
弹簧,该弹簧的一端被支撑在车身侧上,并且该弹簧的另一端被支撑在车轮侧上;
改变装置,该改变装置根据在用于容纳流体的第一室中的流体的量而改变所述弹簧的长度;以及
根据权利要求1至9的任意一项所述的流路控制装置。
CN201880091821.7A 2018-06-01 2018-06-01 流路控制装置和车辆高度调整装置 Active CN111971486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JP2018/021240 WO2019229987A1 (ja) 2018-06-01 2018-06-01 流路制御装置、車高調整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971486A CN111971486A (zh) 2020-11-20
CN111971486B true CN111971486B (zh) 2022-05-31

Family

ID=6409876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80091821.7A Active CN111971486B (zh) 2018-06-01 2018-06-01 流路控制装置和车辆高度调整装置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EP (1) EP3805597A4 (zh)
JP (1) JP6420935B1 (zh)
CN (1) CN111971486B (zh)
WO (1) WO2019229987A1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822680B2 (ja) 1985-04-11 1996-03-06 ヤマハ発動機株式会社 車両の車高調整装置
JPH0221043A (ja) * 1988-07-08 1990-01-24 Nippon Denso Co Ltd 減衰力可変ショックアブソーバ
JP4491270B2 (ja) * 2004-04-26 2010-06-30 カヤバ工業株式会社 油圧緩衝器
JP4491371B2 (ja) * 2005-04-14 2010-06-30 カヤバ工業株式会社 緩衝器
JP4994742B2 (ja) * 2006-08-08 2012-08-08 ヤマハ発動機株式会社 車両
JP5120629B2 (ja) * 2008-03-31 2013-01-16 日立オートモティブシステムズ株式会社 減衰力調整式緩衝器及びこれを用いたサスペンション制御装置
JP5543864B2 (ja) * 2010-07-14 2014-07-09 カヤバ工業株式会社 バルブ構造
WO2015177880A1 (ja) * 2014-05-20 2015-11-26 株式会社ショーワ 圧力緩衝装置および減衰力発生部材
JP6537628B2 (ja) * 2015-11-26 2019-07-03 日立オートモティブシステムズ株式会社 減衰力調整式緩衝器
JP6674304B2 (ja) * 2016-03-31 2020-04-01 株式会社ショーワ 車高調整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3805597A4 (en) 2022-04-06
EP3805597A1 (en) 2021-04-14
JPWO2019229987A1 (ja) 2020-06-11
CN111971486A (zh) 2020-11-20
JP6420935B1 (ja) 2018-11-07
WO2019229987A1 (ja) 2019-12-05
US20210009230A1 (en) 2021-01-1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1669283B1 (en) Front fork
JP5452434B2 (ja) フロントフォーク
EP2330314B1 (en) Front fork
JP6407072B2 (ja) 車高調整装置
CN107380335B (zh) 车辆高度调整设备
JP6482927B2 (ja) 車高調整装置
EP3069909A1 (en) Vehicle height adjustment device
EP3070362B1 (en) Vehicle height adjustment apparatus
JP4181940B2 (ja) リリーフ弁および車高調整機能付油圧緩衝器
CN111971486B (zh) 流路控制装置和车辆高度调整装置
US12030581B2 (en) Flow path control device and vehicle height adjustment device
JP2016038071A (ja) フロントフォーク
EP3225528B1 (en) Flow path control device and vehicle height adjustment apparatus
EP3225529B1 (en) Flow path control device and vehicle height adjustment apparatus
JP2017198227A (ja) 緩衝器
JPH10169695A (ja) 減衰力可変制御式緩衝器
JP2000186735A (ja) 減衰力可変制御式緩衝器
WO2016158617A1 (ja) フロントフォーク
JPH0633971A (ja) 油圧緩衝器
JP4987674B2 (ja) フロントフォーク
JP6468016B2 (ja) 緩衝器
JPH112281A (ja) 油圧緩衝器
JP2001280395A (ja) 衝撃緩和構造
CN116761755A (zh) 前叉
JP4602228B2 (ja) 油圧緩衝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20127

Address after: Ibaraki

Applicant after: Hitachi astemo Co.,Ltd.

Address before: Saitama Prefecture, Japan

Applicant before: SHOWA Corp.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