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942075A - 辐轮 - Google Patents

辐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942075A
CN111942075A CN202010343226.7A CN202010343226A CN111942075A CN 111942075 A CN111942075 A CN 111942075A CN 202010343226 A CN202010343226 A CN 202010343226A CN 111942075 A CN111942075 A CN 11194207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im
raised
wheel
hub
spok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0343226.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1942075B (zh
Inventor
仁村泰介
后乡和彦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onda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onda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onda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Honda Motor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194207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94207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194207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94207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BVEHICLE WHEELS; CASTORS; AXLES FOR WHEELS OR CASTORS; INCREASING WHEEL ADHESION
    • B60B1/00Spoked wheels; Spokes thereof
    • B60B1/02Wheels with wire or other tension spok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BVEHICLE WHEELS; CASTORS; AXLES FOR WHEELS OR CASTORS; INCREASING WHEEL ADHESION
    • B60B1/00Spoked wheels; Spokes thereof
    • B60B1/02Wheels with wire or other tension spokes
    • B60B1/04Attaching spokes to rim or hub
    • B60B1/041Attaching spokes to rim or hub of bicycle wheel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BVEHICLE WHEELS; CASTORS; AXLES FOR WHEELS OR CASTORS; INCREASING WHEEL ADHESION
    • B60B1/00Spoked wheels; Spokes thereof
    • B60B1/02Wheels with wire or other tension spokes
    • B60B1/04Attaching spokes to rim or hub
    • B60B1/043Attaching spokes to rim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BVEHICLE WHEELS; CASTORS; AXLES FOR WHEELS OR CASTORS; INCREASING WHEEL ADHESION
    • B60B21/00Rims
    • B60B21/02Rims characterised by transverse section
    • B60B21/026Rims characterised by transverse section the shape of rim well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BVEHICLE WHEELS; CASTORS; AXLES FOR WHEELS OR CASTORS; INCREASING WHEEL ADHESION
    • B60B21/00Rims
    • B60B21/06Rims characterised by means for attaching spokes, i.e. spoke sea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BVEHICLE WHEELS; CASTORS; AXLES FOR WHEELS OR CASTORS; INCREASING WHEEL ADHESION
    • B60B21/00Rims
    • B60B21/06Rims characterised by means for attaching spokes, i.e. spoke seats
    • B60B21/064Rims characterised by means for attaching spokes, i.e. spoke seats characterised by shape of spoke mounting holes, e.g. elliptical or triangula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BVEHICLE WHEELS; CASTORS; AXLES FOR WHEELS OR CASTORS; INCREASING WHEEL ADHESION
    • B60B21/00Rims
    • B60B21/06Rims characterised by means for attaching spokes, i.e. spoke seats
    • B60B21/066Rims characterised by means for attaching spokes, i.e. spoke seats the spoke mounting means being located on a flange oriented radially and formed on the radially inner side of the rim well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29/00Arrangements of tyre-inflating valves to tyres or rims; Accessories for tyre-inflating valv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C29/02Connection to rim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BVEHICLE WHEELS; CASTORS; AXLES FOR WHEELS OR CASTORS; INCREASING WHEEL ADHESION
    • B60B2310/00Manufacturing methods
    • B60B2310/20Shaping
    • B60B2310/214Shaping by extrusion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BVEHICLE WHEELS; CASTORS; AXLES FOR WHEELS OR CASTORS; INCREASING WHEEL ADHESION
    • B60B2310/00Manufacturing methods
    • B60B2310/20Shaping
    • B60B2310/226Shaping by cutting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Y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ASPECTS CROSS-CUTTING VEHICLE TECHNOLOGY
    • B60Y2200/00Type of vehicle
    • B60Y2200/10Road Vehicles
    • B60Y2200/12Motorcycles, Trikes; Quads; Scooter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80Technologies aiming to reduce greenhouse gasses emissions common to all road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ies
    • Y02T10/86Optimisation of rolling resistance, e.g. weight reduction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Tires In General (AREA)
  • Forging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辐轮,能够确保必要的刚性并且能够实现轻量化。该辐轮具有轮辋(12)、轮毂(13)以及将轮辋(12)与轮毂(13)连接的多个辐条(14),辐条(14)的端部(14a)与设置于轮辋(12)的宽度方向外侧的侧面部(28)上的连接部(22)连接,其中,轮辋(12)具有从连接部(22)向宽度方向外侧隆起的隆起部(30)。

Description

辐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辐轮。
背景技术
以往,公知有如下辐轮,该辐轮具有轮辋、轮毂以及将轮辋与轮毂连接的多个辐条,辐条的端部与设置于轮辋的宽度方向外侧的侧面部上的连接部连接(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0-6601号公报
但是,上述现有的那样的辐轮期望在保证必要的刚性的同时实现轻量化。
发明内容
本发明就是鉴于上述情况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使辐轮能够确保必要的刚性并且实现轻量化。
辐轮具有轮辋12、轮毂13以及将所述轮辋12与所述轮毂13连接的多个辐条14,所述辐条14的端部14a与设置于所述轮辋12的宽度方向外侧的侧面部28上的连接部22、222、322连接,其特征在于,所述轮辋12具有从所述连接部22、222、322向宽度方向外侧隆起的隆起部30、230、330。
另外,在上述结构中,也可以为,所述隆起部30、230、330以所述轮毂13为中心呈放射状配置。
另外,在上述结构中,也可以为,所述隆起部30、230、330在侧视观察时为四边形。
此外,在上述结构中,也可以为,所述隆起部230呈所述四边形中的所述轮辋12的径向外侧的边230b的长度比径向内侧的边230c的长度长的等腰梯形。
另外,在上述结构中,也可以为,该辐轮设置有将多个所述隆起部330在所述轮辋12的周向上相互连接的环状的连接壁部340,所述连接壁部340沿着形成于相邻的多个所述隆起部330之间的凹部331。
另外,在上述结构中,也可以为,所述连接壁部340在所述隆起部330的高度方向上与所述隆起部330共面。
另外,在上述结构中,也可以为,所述隆起部30、230、330是对所述轮辋12的所述侧面部28进行切削加工而形成的,形成于相邻的多个所述隆起部30、230、330之间的凹部31、231、331、431是通过所述切削加工而形成的切削加工面。
此外,在上述结构中,也可以为,在所述隆起部30、230、330的高度方向的端面30a、230a、330a实施了使外观与形成于相邻的多个所述隆起部30、230、330之间的凹部31、231、331、431不同的表面处理。
另外,在上述结构中,也可以为,所述辐轮是无内胎轮,并具有气阀23,所述轮辋12是将金属材料的挤压加工材料形成为环状而得到的,所述轮辋12具有固定所述气阀23的阀孔34,所述阀孔34设置于通过压缩加工而形成于所述轮辋12的周向的一部分处的阶梯部33。
另外,在上述结构中,也可以为,所述辐条的所述端部14a在所述连接部22处与沿所述轮辋12的径向延伸的支承孔29嵌合,形成于相邻的多个所述隆起部30之间的凹部431在该凹部431的深度方向上与所述支承孔29的至少一部分重叠。
发明效果
辐轮具有轮辋、轮毂以及将轮辋与轮毂连接的多个辐条,辐条的端部与设置于轮辋的宽度方向外侧的侧面部上的接部连接,轮辋具有从连接部向宽度方向外侧隆起的隆起部。
根据该结构,在与辐条的端部连接的连接部设置有隆起部,因此能够确保连接部所需的刚性,能够通过多个隆起部之间的部分使轮辋轻量化。因此,能够使辐轮确保必要的刚性并且轻量化。
另外,在上述结构中,也可以为,隆起部以轮毂为中心呈放射状配置。
根据该结构,能够使轮辋的刚性在轮辋的周向平衡良好。
另外,在上述结构中,也可以为,隆起部在侧视观察时为四边形。
根据该结构,能够容易地形成隆起部。
此外,在上述结构中,也可以为,隆起部为四边形的轮辋的径向外侧的边的长度比径向内侧的边的长度长的等腰梯形。
根据该结构,能够确保轮辋的刚性,并且能够使轮辋高效地轻量化。
另外,在上述结构中,也可以为,该辐轮设置有将多个隆起部在轮辋的周向上相互连接的环状的连接壁部,连接壁部沿着形成于相邻的多个隆起部之间的凹部。
根据该结构,能够利用连接壁部提高轮辋的刚性。
另外,在上述结构中,也可以为,连接壁部在隆起部的高度方向上与隆起部共面。
根据该结构,能够容易地形成隆起部和连接壁部,并且即使是设置隆起部的结构,也能够利用连接壁部容易地测量轮辋的偏差。
另外,在上述结构中,也可以为,隆起部是对轮辋的侧面部进行切削加工而形成的,形成于相邻的多个隆起部之间的凹部是通过切削加工而形成的切削加工面。
根据该结构,能够通过切削加工容易地形成隆起部,并且能够在轮辋的侧面部设置基于切削加工面的具有高级感的面。
此外,在上述结构中,也可以为,在隆起部的高度方向的端面实施了使外观与形成于相邻的多个隆起部之间的凹部不同的表面处理。
根据该结构,能够通过隆起部的表面处理提高辐轮的外观性。
另外,在上述结构中,也可以为,辐轮是无内胎轮并具有气阀,轮辋是使金属材料的挤压加工材料形成为环状而得到的,轮辋具有固定气阀的阀孔,阀孔设置于通过压缩加工而形成于轮辋的周向的一部分处的阶梯部。
根据该结构,在由挤压加工材料构成的轮辋中,能够将气阀固定于形成于轮辋的周向的一部分的阶梯部,因此能够使阶梯部在轮辋的周向上较小,能够使轮辋轻量化。
另外,在上述结构中,也可以为,辐条的端部在连接部处与沿轮辋的径向延伸的支承孔嵌合,形成于相邻的多个隆起部之间的凹部在凹部的深度方向上与支承孔的至少一部分重叠。
根据该结构,凹部具有与供辐条的端部嵌合的支承孔重叠的深度,因此能够利用凹部有效地使轮辋轻量化。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车轮的侧视图。
图2是沿图1中的II-II线的剖视图。
图3是示出辐条以及轮辋的连接部的侧视图。
图4是沿图1中的IV-IV线的剖视图。
图5是沿图1中的V-V线的剖视图。
图6是从轮毂侧观察轮辋的阶梯部的俯视图。
图7是示出第2实施方式中辐条以及轮辋的连接部的侧视图。
图8是示出第3实施方式中辐条以及轮辋的连接部的侧视图。
图9是第4实施方式的与沿图1中的V-V线的剖视图对应的图。
标号说明
10:辐轮;12:轮辋;13:轮毂;14:辐条;14a:一端部(端部);22、222、322:连接部;23:气阀;28:侧面部;29:支承孔;30、230、330:隆起部;30a、230a、330a:外侧面(高度方向的端面);31、231、331、431:凹部;33:阶梯部;34:阀孔;230b:底边(径向外侧的边);230c:底边(径向内侧的边);340:连接壁部。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第1实施方式]
图1是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车轮1的侧视图。
车轮1是自动二轮车等鞍乘型车辆的车轮。
车轮1具有:辐轮10,其安装于鞍乘型车辆的车体;以及轮胎11,其被支承于辐轮10。
辐轮10具有在侧视观察时呈圆环状的轮辋12、配置于轮辋12的中心的轮毂13以及将轮辋12与轮毂13连接的多个辐条14。
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在附图中,有时以标号R示出轮辋12的周向(旋转方向),以标号D示出轮辋12的径向,以标号W的箭头示出轮辋12的宽度方向。
轮毂13是沿鞍乘型车辆的车宽方向(左右方向)延伸的筒状部件,具有供鞍乘型车辆的车轴15贯插的车轴孔13a。车轮1以车轴15为中心旋转。
图2是沿图1中的II-II线的剖视图。
参照图1和图2,轮辋12具有:圆环状的底壁部20,其设置为从周围包围轮毂13;左右一对的凸缘部21L、21R,它们从底壁部20的宽度方向的两个侧缘向轮辋12的径向外侧立起。
底壁部20在图2中的剖视观察时呈沿辐轮10的宽度方向延伸的板状。底壁部20在宽度方向的中央部具有使底壁部20的板部向径向内侧凹陷而设置的膨出部20a。辐轮10的宽度方向与车宽方向一致。
膨出部20a和凸缘部21L、21R设置为遍及轮辋12的整周。
在左右的凸缘部21L、21R分别设置有与辐条14连接的连接部22。
轮胎11具有:胎面部11a,其是轮胎11的外周面,与路面接触;以及左右一对的侧壁部11b,它们从胎面部11a的宽度方向的两个侧缘向径向内侧立起。
轮胎11通过使左右的侧壁部11b的末端部与底壁部20抵接并且与左右的凸缘部21L、21R的内表面抵接而被支承于轮辋12。
辐轮10是在轮胎11的内侧不需要内胎的无内胎轮,在轮辋12具有气阀23。
使轮胎11膨胀的空气从气阀23直接填充于轮胎11内的空间,使轮胎11的内表面与轮辋12的外周面12a之间密闭。
图3是示出辐条14以及轮辋12的连接部22的侧视图。另外,在图3中,图示了1条辐条14,其他的辐条14未图示。
参照图1~图3,辐条14是由金属线材构成的线辐条。
辐条14呈具有与轮辋12连接的一端部14a(端部)和与轮毂13连接的另一端部14b的线状。
详细而言,辐条14设置有一侧辐条14L与另一侧辐条14R,一侧辐条14L的一端部14a与一个凸缘部21L的连接部22连接,另一侧辐条14R的一端部14a与另一凸缘部21R的连接部22连接。
在图1中示出在侧视观察时通过轮毂13的中心的直线S。一侧辐条14L设置为,在辐轮10的周向上等间隔排列多个由设置为在直线S上相互交叉的一对一侧辐条14L、14L构成的辐条对25。即,各一侧辐条14L在侧视观察时相对于辐轮10的径向倾斜配置。
另外,一侧辐条14L从一个凸缘部21L的连接部22朝向轮毂13延伸,跨越轮辋12的宽度方向的中心线12b(图2),另一端部(未图示)与轮毂13的宽度方向的另一侧面连接。
在图1中示出在侧视观察时通过轮毂13的中心的直线S2。直线S2存在于相互相邻的一对直线S的中间的位置。
另一侧辐条14R配置为,在辐轮10的周向上等间隔排列多个由设置为在直线S2上相互交叉的一对另一侧辐条14R、14R构成的辐条对26。即,各另一侧辐条14R在侧视观察时相对于辐轮10的径向倾斜配置。
另外,另一侧辐条14R从另一个凸缘部21R的连接部22朝向轮毂13延伸,跨越轮辋12的宽度方向的中心线12b(图2),另一端部14b与轮毂13的宽度方向的一侧面13b连接。
与辐条14的一端部14a连接的连接部22设置为左右的凸缘部21L、21R中相同,因此这里参照凸缘部21L侧的结构来进行说明。
图4是沿图1中的IV-IV线的剖视图。图5是沿图1中的V-V线的剖视图。
参照图1~图5,连接部22设置于凸缘部21L的车宽方向外侧的侧面部28,且相对于轮胎11的侧壁部11b在宽度方向上位于外侧。在轮辋12的周向上等间隔设置有多个连接部22。连接部22设置为数量与一侧辐条14L的条数相同。
各连接部22具有沿轮辋12的径向贯通凸缘部21L的支承孔29。凸缘部21L的侧面部28是以随着朝向轮辋12的径向外侧而位于宽度方向外侧的方式倾斜的倾斜面,支承孔29也沿侧面部28倾斜。
辐条14通过使一端部14a与支承孔29嵌合而与连接部22连接。详细而言,在辐条14的一端部14a的末端设置有直径比支承孔29大的凸沿部14c。辐条14从径向外侧贯插于支承孔29中,凸沿部14c与连接部22的径向外侧的端面抵接。辐条14在轮毂13侧拧入设置于另一端部14b的螺母,从而借助于凸沿部14c将轮辋12向轮毂13侧牵拉。即,连接部22承受辐条14的张力。
在辐轮10中,支承孔29设置于轮胎11的外侧,因此轮胎11内的空气不会从支承孔29向外侧泄露。因此,能够使辐轮10为无内胎式。
轮辋12具有在侧面部28处从各连接部22向轮辋12的宽度方向外侧隆起的隆起部30。
隆起部30以轮毂13为中心呈放射状配置,在轮辋12的周向上等间隔设置多个隆起部30。
隆起部30的作为高度方向的端面的外侧面30a在图3的侧视观察时呈四边形。外侧面30a在侧视观察时呈沿轮辋12的径向延伸的长方形,轮辋12在径向上比在周向上长。在轮辋12的周向上,隆起部30的宽度在隆起部30的基端侧较大,随着朝向外侧面30a侧而变小。在侧视观察时,支承孔29和凸沿部14c收于隆起部30的外侧面30a的宽度H内。
通过设置隆起部30,从而在轮辋12的凸缘部21L的侧面部28上在相邻的隆起部30之间的部分设置有在轮辋12的宽度方向上凹陷的凹部31。在轮辋12的周向上等间隔设置有多个凹部31。在轮辋12的周向上,凹部31的宽度H2比隆起部30的外侧面30a的宽度H大。在以下的说明中,为了便于观察凹部31,在附图中在凹部31中附加了圆点。
另外,如图5所示,凹部31的底面31a在轮辋12的宽度方向上位于比支承孔29靠外侧的位置,在凹部31的深度方向上,凹部31与支承孔29不重叠。
凹部31的底面31a和隆起部30的外侧面30a是凸缘部21L的侧面部28,是以随着朝向轮辋12的径向外侧而位于宽度方向外侧的方式倾斜的倾斜面。凹部31和隆起部30在轮辋12的径向上设置为遍及侧面部28的大致全长。
在辐轮10中,在与辐条14的一端部14a连接的连接部22设置有隆起部30,因此能够利用隆起部30增加连接部22的刚性。另外,在侧面部28上沿周向排列的多个隆起部30之间的部分是凹部31,因此利用凹部31的减重效果能使轮辋12轻量化。
此外,通过设置凹部31,轮辋12的宽度较小的部分增加,因此物体不容易与轮辋12碰撞,能够抑制轮辋12的损伤。
轮辋12使像图2那样的截面的长条的挤压加工材料弯曲而形成为圆环状,并将挤压加工材料的长度方向的两端部彼此接合而形成为环状体。轮辋12是金属制的,这里,由铝合金构成。
通过切削加工对轮辋12的侧面部28进行切削,从而形成隆起部30和凹部31。即,凹部31是切削加工面,在从外侧观察辐轮10的情况下,根据切削加工的痕迹而可识别出凹部31是通过切削加工而形成的。
例如通过5轴加工机,包含轮辋12的其他的切削加工部位在内,以一个步骤的加工而加工出隆起部30和凹部31。
在隆起部30的外侧面30a实施了表面处理,以使得外侧面30a成为与凹部31不同的外观。
详细而言,在外侧面30a实施了氧化铝膜加工来作为表面处理,通过氧化铝膜加工形成被着色为与凹部31不同颜色的着色部32。
在外侧面30a的表面处理中,首先,对凸缘部21L的侧面部28整体实施了氧化铝膜加工。然后,在形成凹部31的切削加工时,去除凹部31的氧化铝膜加工的部分,在外侧面30a留下氧化铝膜加工的部分。由此,能够容易并且高精度地对外侧面30a实施着色。
参照图1和图2,气阀23在轮辋12的内周面12c上设置于膨出部20a。
在膨出部20a设置有向轮辋12的径向内侧突出的阶梯部33和贯通阶梯部33的阀孔34。
气阀23具有:基座部23a,其在内周面12c上固定于阶梯部33;接口部23b,其从基座部23a向宽度方向外侧延伸;管部23c,其从基座部23a向轮胎11内延伸;密封部件23d,其夹装于基座部23a与阶梯部33之间;以及螺母23e,其与管部23c的外周部的螺纹部紧固。
管部23c被插入于阀孔34中,螺母23e在基座部23a的背面侧拧入阶梯部33,从而使气阀23紧固于阶梯部33。
接口部23b与管部23c连通,从与接口部23b连接的打气筒(未图示)供给的空气从管部23c填充于轮胎11内。
图6是从轮毂13侧观察轮辋12的阶梯部33的俯视图。
参照图2和图6,阶梯部33在俯视观察时是圆形的凸部,位于轮辋12的宽度方向的中央部。阀孔34设置于阶梯部33的中央。
阶梯部33的上表面是隔着密封部件23d承受气阀23的基座部23a的座面33a,是平坦面。由此,能够提高隔着密封部件23d的基座部23a与座面33a之间的紧贴程度,能够将轮胎11内的空气压力长期维持为高压。
利用冲压加工机对轮辋12的底壁部20进行压缩加工(冲压加工)而形成阶梯部33。阶梯部33形成为使底壁部20从外周面12a侧向内周面12c侧突出。这样,阶梯部33的座面33a是被压缩加工出的平坦面,可得到较高的平面度,因此能够提高基座部23a与座面33a之间的紧贴程度。
另外,阶梯部33是通过压缩加工使底壁部20的一部分沿径向突出而形成的凸部,因此几乎不影响轮辋12的重量。因此,能够使轮辋12使轻量化。
作为形成基座部23a用的平坦的座面的其他方法,例如能够举出如下方法:像在图6中假想线所示的那样,在底壁部20的内周面12c上,绕内周面12c一周设置凸部38,对该凸部38的一部分进行切削,从而形成座面。轮辋12是挤压加工材料,因此凸部38设置于内周面12c的整周。在该情况下,在形成上述座面之后留下的凸部38会使轮辋12的重量增加。
像以上说明的那样,根据应用了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辐轮10具有轮辋12、轮毂13以及将轮辋12与轮毂13连接的多个辐条14,辐条14的一端部14a与设置于轮辋12的宽度方向外侧的侧面部28上的连接部22连接,轮辋12具有从连接部22向宽度方向外侧隆起的隆起部30。
根据该结构,在与辐条14的一端部14a连接的连接部22设置有隆起部30,因此能够在连接部22确保必要的刚性,能够在多个隆起部30之间的部分使轮辋12轻量化。因此,能够确保必要的刚性并且使辐轮10轻量化。
另外,隆起部30以轮毂13为中心呈放射状配置。
根据该结构,能够在轮辋12的周向上使轮辋12的刚性平衡。
另外,隆起部30在侧视观察时是四边形。根据该结构,能够容易地形成隆起部30。
另外,隆起部30是对轮辋12的侧面部28进行切削加工而形成的,形成于相邻的多个隆起部30之间的凹部31是通过切削加工形成的切削加工面。
根据该结构,能够通过切削加工容易地形成隆起部30,并且能够在轮辋12的侧面部28设置基于切削加工面的具有高级感的面。
此外,在隆起部30的作为高度方向的端面的外侧面30a实施了外观与形成于相邻的多个隆起部30之间的凹部31不同的表面处理。
根据该结构,能够通过隆起部30的表面处理提高辐轮10的外观性。
另外,辐轮10是无内胎轮,具有气阀23,轮辋12是使金属材料的挤压加工材料形成为环状而得到的,轮辋12具有固定气阀23的阀孔34,阀孔34设置于阶梯部33,该阶梯部33通过压缩加工而形成于轮辋12的周向的一部分。
根据该结构,在由挤压加工材料构成的轮辋12中,将气阀23固定于形成于轮辋12的周向的一部分的阶梯部33,因此能够使阶梯部33在轮辋12的周向上较小,能够使轮辋12轻量化。
[第2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图7,对应用了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在该第2实施方式中,对与上述第1实施方式结构相同的部分标注相同标号并省略说明。
在上述第1实施方式中,对隆起部30的外侧面30a在侧视观察时呈沿轮辋12的径向延伸的长方形的结构进行了说明,而本第2实施方式的隆起部30的形状与上述第1实施方式不同。
图7是示出在第2实施方式中辐条14以及轮辋12的连接部222的侧视图。
在第2实施方式中,轮辋12中代替连接部22而具有连接部222。
与辐条14连接的连接部222具有支承孔29和从连接部222向轮辋12的宽度方向外侧隆起的隆起部230。隆起部230以轮毂13为中心呈放射状配置多个。
在轮辋12的侧面部28上在相邻的隆起部230之间的部分形成有沿轮辋12的宽度方向凹陷的凹部231。凹部231和隆起部230通过切削加工而形成。
与上述第1实施方式的图5所示的底面31a相同,凹部231的底面231a在轮辋12的宽度方向上位于比支承孔29靠外侧的位置,在凹部231的深度方向上,凹部231与支承孔29不重叠。
隆起部230的作为高度方向的端面的外侧面230a在图7的侧视观察时呈四边形。详细而言,外侧面230a在侧视观察时为等腰梯形,具有相互对置的一个底边230b(径向外侧的边)和另一个底边230c(径向内侧的边)以及将一个底边230b与另一个底边230c相连的一对腰230d。
隆起部230以一个底边230b和另一个底边230c垂直于轮辋12的径向的朝向设置。
一个底边230b是比另一个底边230c长的边,且相对于另一个底边230c位于径向外侧。即,隆起部230形成为,在侧视观察时隆起部230的宽度H3随着从另一个底边230c朝向一个底边230b而变大。
利用隆起部230的一个底边230b侧的面承受与支承孔29嵌合的辐条14的凸沿部14c。由此,能够在隆起部230处在宽度H3较大的一侧承受凸沿部14c,能够利用隆起部230以较高的刚性对辐条14进行支承。
另外,隆起部230随着从一个底边230b朝向另一个底边230c而末端变细,因此能够使隆起部230重量轻,能够使轮辋12轻量化。
根据第2实施方式,四边形的隆起部230是隆起部230中的作为轮辋12的径向外侧的边的一个底边230b的长度比作为径向内侧的边的另一个底边230c长的等腰梯形。
根据该结构,能够确保轮辋12的刚性并且高效地使轮辋12轻量化。
[第3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图8,对应用了本发明的第3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在该第3实施方式中,对与上述第1实施方式结构相同的部分标注相同标号并省略说明。
第3实施方式与上述第1实施方式不同点在于,设置有将多个隆起部在轮辋的周向上相互连接的环状的连接壁部340。
图8是示出第3实施方式中辐条14以及轮辋12的连接部322的侧视图。
在第3实施方式中,轮辋12中代替连接部22而具有连接部322。
与辐条14连接的连接部322具有支承孔29和从连接部322向轮辋12的宽度方向外侧隆起的隆起部330。隆起部330以轮毂13为中心呈放射状配置有多个。
与上述第2实施方式相同,隆起部330在侧视观察时为等腰梯形,具有相互对置的一个底边330b和另一个底边330c以及将一个底边330b(径向外侧的边)与另一个底边330c(径向内侧的边)相连的一对腰330d。
在侧面部28设置有将多个隆起部330在轮辋12的周向上相互连接的环状的连接壁部340。
壁部340将隆起部330的另一个底边330c侧的端部彼此在轮辋12的周向上相互连接。
连接壁部340形成为将全部隆起部330在周向上连接起来,呈绕侧面部28一周的圆环状。另外,连接壁部340只要在整体进行观察时呈环状即可,连接壁部340的一部分也可以在周向上不连续。
作业人员例如能够利用与连接壁部340接触的量规,根据测量连接壁部340整周时的尺寸的变化测量轮辋12的偏差。这样,即使在设置了隆起部330的情况下,通过设置连接壁部340,也能够测量轮辋12的偏差。另外,能够利用连接壁部340增加轮辋12的刚性。
连接壁部340的高度方向的端面340a与隆起部330的作为高度方向的端面的外侧面330a共面,端面340a与外侧面330a连续。因此,在测量轮辋12的偏差时,隆起部330不容易称为障碍,能够容易地测量偏差,并且能够容易地形成隆起部330和连接壁部340。
在轮辋12的侧面部28上在相邻的隆起部330之间且比连接壁部340在径向上靠外侧的部分形成有沿轮辋12的宽度方向凹陷的凹部331。凹部331、隆起部330以及连接壁部340通过切削加工而形成。
与上述第1实施方式的图5所示的底面31a相同,凹部331的底面331a在轮辋12的宽度方向上位于比支承孔29靠外侧的位置,在凹部331的深度方向上,凹部331与支承孔29不重叠。
连接壁部340沿凹部331在轮辋12的周向上延伸。
根据第3实施方式,设置有将多个隆起部330在轮辋12的周向上相互连接的环状的连接壁部340,连接壁部340沿着形成于相邻的多个隆起部330之间的凹部331。
根据该结构,能够利用连接壁部340提高轮辋12的刚性。
另外,连接壁部340在隆起部330的高度方向上与隆起部330共面。
根据该结构,能够容易地形成隆起部330和连接壁部340,并且即使采用设置隆起部330的结构,也能够利用连接壁部340容易地测量轮辋12的偏差。
这里,举出隆起部330是等腰梯形的结构为例来进行说明,但隆起部330的形状没有特别限定,例如,隆起部也可以像上述第1实施方式那样呈长方形。
另外,连接壁部只要将隆起部330的径向的一部分在轮辋12的周向上相互连接即可。连接壁部例如也可以将隆起部330的一个底边330b侧的端部彼此在轮辋12的周向上相互连接。
[第4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图9,对应用了本发明的第4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在该第4实施方式中,对与上述第1实施方式结构相同的部分标注相同标号并省略说明。
第4实施方式与上述第1实施方式的不同点在于凹部431比上述第1凹部31深。
图9是第4实施方式的与沿图1中的V-V线的剖视图对应的图。
在侧面部28上在相邻的隆起部30之间的部分通过切削加工形成有沿轮辋12的宽度方向凹陷的凹部431。
凹部431的底面431a在轮辋12的宽度方向上位于比支承孔29靠内侧的位置,在凹部431的深度方向上,凹部431与支承孔29以深度D重叠。
根据第4实施方式,辐条14的一端部14a在连接部22处与沿轮辋12的径向延伸的支承孔29嵌合,形成于相邻的多个隆起部30之间的凹部431在凹部431的深度方向上与支承孔29的至少一部分重叠。
根据该结构,凹部431具有与供辐条14的一端部14a嵌合的支承孔29重叠的深度,因此能够利用凹部431使轮辋12有效地轻量化。
另外,在上述第2和第3实施方式的结构中,凹部231、331也可以具有与支承孔29重叠的深度。
另外,上述第1~第4实施方式示出应用了本发明的一个方式,本发明不限定于上述第1~第4实施方式。
在上述第1~第4实施方式中,举出自动二轮车的辐轮10为例来进行说明,但本发明不限定于此,本发明能够应用于具有两个前轮或两个后轮的3轮车辆以及具有4轮以上的车轮的车辆的辐轮。

Claims (10)

1.一种辐轮,其具有轮辋(12)、轮毂(13)以及将所述轮辋(12)与所述轮毂(13)连接的多个辐条(14),所述辐条(14)的端部(14a)与设置于所述轮辋(12)的宽度方向外侧的侧面部(28)上的连接部(22、222、322)连接,
其特征在于,
所述轮辋(12)具有从所述连接部(22、222、322)向宽度方向外侧隆起的隆起部(30、230、330)。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辐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隆起部(30、230、330)以所述轮毂(13)为中心呈放射状配置。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辐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隆起部(30、230、330)在侧视观察时为四边形。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辐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隆起部(230)呈所述四边形中的所述轮辋(12)的径向外侧的边(230b)的长度比径向内侧的边(230c)的长度长的等腰梯形。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辐轮,其特征在于,
该辐轮设置有将多个所述隆起部(330)在所述轮辋(12)的周向上相互连接的环状的连接壁部(340),
所述连接壁部(340)沿着形成于相邻的多个所述隆起部(330)之间的凹部(331)。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辐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连接壁部(340)在所述隆起部(330)的高度方向上与所述隆起部(330)共面。
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辐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隆起部(30、230、330)是对所述轮辋(12)的所述侧面部(28)进行切削加工而形成的,
形成于相邻的多个所述隆起部(30、230、330)之间的凹部(31、231、331、431)是通过所述切削加工而形成的切削加工面。
8.根据权利要求1至7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辐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隆起部(30、230、330)的高度方向的端面(30a、230a、330a)实施了使外观与形成于相邻的多个所述隆起部(30、230、330)之间的凹部(31、231、331、431)不同的表面处理。
9.根据权利要求1至8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辐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辐轮是无内胎轮,并具有气阀(23),
所述轮辋(12)是将金属材料的挤压加工材料形成为环状而得到的,
所述轮辋(12)具有固定所述气阀(23)的阀孔(34),
所述阀孔(34)设置于通过压缩加工而形成于所述轮辋(12)的周向的一部分处的阶梯部(33)。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9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辐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辐条的所述端部(14a)在所述连接部(22)处与沿所述轮辋(12)的径向延伸的支承孔(29)嵌合,
形成于相邻的多个所述隆起部(30)之间的凹部(431)在该凹部(431)的深度方向上与所述支承孔(29)的至少一部分重叠。
CN202010343226.7A 2019-05-15 2020-04-27 辐轮 Active CN111942075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9-092122 2019-05-15
JP2019092122A JP7217198B2 (ja) 2019-05-15 2019-05-15 スポークホイール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942075A true CN111942075A (zh) 2020-11-17
CN111942075B CN111942075B (zh) 2023-07-11

Family

ID=7301906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343226.7A Active CN111942075B (zh) 2019-05-15 2020-04-27 辐轮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11654713B2 (zh)
JP (1) JP7217198B2 (zh)
CN (1) CN111942075B (zh)
DE (1) DE102020205212A1 (zh)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398770A (en) * 1981-02-23 1983-08-16 Motor Wheel Corporation Wire spoke vehicle wheel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e
JP2000006601A (ja) * 1998-06-05 2000-01-11 Aprilia World Service Bv チュ―ブレスタイヤ用スポ―クホイ―ル
US20100090520A1 (en) * 2008-10-15 2010-04-15 Honda Motor Co., Ltd. Vehicle wheel
CN206826313U (zh) * 2017-06-12 2018-01-02 重庆江达铝合金轮圈有限公司 排风式轮毂和排风式车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8188002A (ja) * 1994-11-09 1996-07-23 Nippon B B S Kk 保護カバー及び該保護カバーが取り付けられた車輌用ホイール
US6145937A (en) * 1999-07-13 2000-11-14 Alex Machine Industrial Co., Ltd. Bicycle wheel rim
DE10012325C1 (de) 2000-03-14 2001-08-09 Fuchs Fa Otto Verfahren zum Fertigbearbeiten eines Rades für ein Kraftfahrzeug durch Erstellen unterschiedliche wirkender Oberflächen von durch eine Kante abgesetzt zueinander angeordneten Flächen des Rades
TW481111U (en) * 2001-03-30 2002-03-21 Alex Machine Ind Co Ltd Wheel set for bicycle
ATE308426T1 (de) 2001-06-01 2005-11-15 Alex Machine Ind Co Ltd Fahrradrad
ITTO20020223U1 (it) 2002-12-13 2004-06-14 Marchisio Engineering S R L Cerchione di bicicletta e ruota comprendente tale cerchione
JP4394522B2 (ja) * 2004-06-08 2010-01-06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チューブレスタイヤ用ホイール
JP2007326384A (ja) 2006-06-06 2007-12-20 Topy Ind Ltd 車両のホイールアッセンブリ
DE102009003636B3 (de) 2009-03-18 2010-01-07 Otto Fuchs Kg Verfahren zum Fertigbearbeiten eines Kraftfahrzeugrades aus Metall mit voneineinander abgesetzten unterschiedlichen Oberflächenanmutungen sowie Kraftfahrzeugrad
DE102014200542A1 (de) 2014-01-14 2015-07-16 Iam Components Gmbh Speichenradfelge
JP7152218B2 (ja) * 2018-08-22 2022-10-12 大同工業株式会社 スポークホイール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398770A (en) * 1981-02-23 1983-08-16 Motor Wheel Corporation Wire spoke vehicle wheel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e
JP2000006601A (ja) * 1998-06-05 2000-01-11 Aprilia World Service Bv チュ―ブレスタイヤ用スポ―クホイ―ル
US20100090520A1 (en) * 2008-10-15 2010-04-15 Honda Motor Co., Ltd. Vehicle wheel
CN206826313U (zh) * 2017-06-12 2018-01-02 重庆江达铝合金轮圈有限公司 排风式轮毂和排风式车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942075B (zh) 2023-07-11
US11654713B2 (en) 2023-05-23
JP2020185907A (ja) 2020-11-19
JP7217198B2 (ja) 2023-02-02
US20200361235A1 (en) 2020-11-19
DE102020205212A1 (de) 2020-11-1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7083239B2 (en) Bicycle rim
CN103057350B (zh) 自行车轮缘结构
US9321307B2 (en) Bicycle rim
US20130140874A1 (en) Wheel for automobile
CN103442905A (zh) 自行车车轮中的改进
JP3752497B2 (ja) 自転車用車輪
US20110121637A1 (en) Spoked Wheel Rim, Mounted Assembly Incorporating It and Its Method of Assembly
US8403426B2 (en) Automobile wheel
KR101521145B1 (ko) 차량용 휠 및 차량용 휠의 제조 방법
US7758131B1 (en) Vehicle wheel cover retention system and method for producing same
JP2008105519A (ja) 車輪リム
CN111942075A (zh) 辐轮
US20110140507A1 (en) Wheel with increased interior lip depth
JP2017178215A (ja) チューブレススポークホイールの構造
CN111215643B (zh) 用于车辆车轮的制造方法
US20110018335A1 (en) Wheel component covering
WO2008052284A1 (en) A wheel and an assembly method for the same
TWI627077B (zh) 自行車輪圈和相應的自行車車輪
CN110626122A (zh) 车辆用车轮
US3399930A (en) Composite vehicle wheel and method of making the same
JPS6154302A (ja) チユ−ブレスタイヤ用スポ−ク車輪
JP2009508757A (ja) 車両、とくにオートバイ及び自動車用のチューブレス型スポーク式車輪
TW202037501A (zh) 機動車輛的輪圈結構
CN100594139C (zh) 自行车轮缘
JP2012040947A (ja) 車両用ホイール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