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937290A - 电力转换装置和电容器模块 - Google Patents

电力转换装置和电容器模块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937290A
CN111937290A CN201980023677.8A CN201980023677A CN111937290A CN 111937290 A CN111937290 A CN 111937290A CN 201980023677 A CN201980023677 A CN 201980023677A CN 111937290 A CN111937290 A CN 11193729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apacitor
power supply
bus bar
connection portion
capacitor modu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80023677.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小岛和成
栗原贵史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Denso Corp
Original Assignee
Denso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8071675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7031452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8084045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6973269B2/ja
Application filed by Denso Corp filed Critical Denso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193729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937290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M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BETWEEN AC AND AC, BETWEEN AC AND DC, OR BETWEEN DC AND DC, AND FOR USE WITH MAINS OR SIMILAR POWER SUPPLY SYSTEMS; CONVERSION OF DC OR AC INPUT POWER INTO SURGE OUTPUT POWER; CONTROL OR REGULATION THEREOF
    • H02M7/00Conversion of a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ac power output
    • H02M7/003Constructional details, e.g. physical layout, assembly, wiring or busbar connec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GCAPACITORS; CAPACITORS, RECTIFIERS, DETECTORS, SWITCHING DEVICES OR LIGHT-SENSITIVE DEVICES, OF THE ELECTROLYTIC TYPE
    • H01G2/00Details of capacitors not covered by a single one of groups H01G4/00-H01G11/00
    • H01G2/02Mounting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GCAPACITORS; CAPACITORS, RECTIFIERS, DETECTORS, SWITCHING DEVICES OR LIGHT-SENSITIVE DEVICES, OF THE ELECTROLYTIC TYPE
    • H01G2/00Details of capacitors not covered by a single one of groups H01G4/00-H01G11/00
    • H01G2/10Housing; Encapsulation
    • H01G2/106Fixing the capacitor in a housing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GCAPACITORS; CAPACITORS, RECTIFIERS, DETECTORS, SWITCHING DEVICES OR LIGHT-SENSITIVE DEVICES, OF THE ELECTROLYTIC TYPE
    • H01G4/00Fixed capacitors; Processes of their manufacture
    • H01G4/002Details
    • H01G4/224Housing; Encapsulation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GCAPACITORS; CAPACITORS, RECTIFIERS, DETECTORS, SWITCHING DEVICES OR LIGHT-SENSITIVE DEVICES, OF THE ELECTROLYTIC TYPE
    • H01G4/00Fixed capacitors; Processes of their manufacture
    • H01G4/002Details
    • H01G4/228Terminal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GCAPACITORS; CAPACITORS, RECTIFIERS, DETECTORS, SWITCHING DEVICES OR LIGHT-SENSITIVE DEVICES, OF THE ELECTROLYTIC TYPE
    • H01G4/00Fixed capacitors; Processes of their manufacture
    • H01G4/38Multiple capacitors, i.e. structural combinations of fixed capacito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GCAPACITORS; CAPACITORS, RECTIFIERS, DETECTORS, SWITCHING DEVICES OR LIGHT-SENSITIVE DEVICES, OF THE ELECTROLYTIC TYPE
    • H01G4/00Fixed capacitors; Processes of their manufacture
    • H01G4/40Structural combinations of fixed capacitors with other electric elements, the structure mainly consisting of a capacitor, e.g. RC combin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GCAPACITORS; CAPACITORS, RECTIFIERS, DETECTORS, SWITCHING DEVICES OR LIGHT-SENSITIVE DEVICES, OF THE ELECTROLYTIC TYPE
    • H01G2/00Details of capacitors not covered by a single one of groups H01G4/00-H01G11/00
    • H01G2/10Housing; Encapsulation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60Other road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ies with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effect
    • Y02T10/70Energy storage systems for electromobility, e.g. batteries

Abstract

电力转换装置(1)具有开关电路部(20)和电容器模块(3)。电容器模块(3)具有电容器元件、电容器壳体(32)、密封树脂以及电容器母线(4)。电容器母线(4)具有:在密封树脂的内部与电容器元件连接的元件连接部;在密封树脂的外部与功率端子(21)连接的端子连接部(42);以及在密封树脂的外部连接到与直流电源电连接的电源配线的电源连接部(43)。电容器母线(4)中的构成端子连接部(42)与电源连接部(43)之间的电流路径的直流路径部(44)露出到密封树脂33的外部。

Description

电力转换装置和电容器模块
相关申请的援引
本申请以2018年4月3日申请的日本专利申请号2018-071675号以及2018年4月25日申请的日本专利申请号2018-084045号为基础,在此援引其记载内容。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具有开关电路部和电容器模块的电力转换装置以及电容器模块。
背景技术
例如,装设于电动汽车、混合动力汽车等的逆变器等电力转换装置包括开关电路部和电容器模块。专利文献1公开了一种用密封树脂密封电容器元件的电容器模块。此外,公开了一种用母线(以下,称为电容器母线)将电容器模块和开关电路部连接的结构。
电容器母线和电容器元件以及开关电路部连接并且也和直流电源电连接。即,电容器母线不仅是直流电源与开关电路部之间的电流路径,也是直流电源与电容器之间的电流路径,还是电容器与开关电路部之间的电流路径。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2014-207427号公报
发明内容
在专利文献1公开的电力转换装置中,存在以下技术问题。
即,伴随近年的电力转换装置的高输出化,存在从直流电源向开关电路部流动的电流变大的倾向。于是,电容器母线中的发热量也容易变大。
在专利文献1记载的电力转换装置中,电容器母线的一部分配置于电容器模块的密封树脂内。此外,电容器母线使与开关电路部连接的部位和与直流电源连接的部位从密封树脂的彼此不同的部分露出。因此,从直流电源向开关电路部流动的电流会暂时穿过电容器模块的密封树脂内。于是,当较大的电流流过上述电流路径时,会产生难以使上述电流引起的热量散热的技术问题。此外,向电容器元件的导热量容易变大,有可能会导致电容器元件的温度上升。
本发明提供一种容易有效地使电容器母线的热量散热从而容易抑制电容器元件的温度上升的电力转换装置和电容器模块。
本发明的一方式具有:开关电路部;以及
电容器模块,该电容器模块与上述开关电路部电连接,
所述电容器模块具有:电容器元件;
电容器壳体,该电容器壳体收容所述电容器元件;
密封树脂,该密封树脂在所述电容器壳体内密封所述电容器元件;以及
电容器母线,该电容器母线将所述电容器元件和所述开关电路部的功率端子连接,
所述电容器母线具有:元件连接部,该元件连接部在所述密封树脂的内部与所述电容器元件连接;
端子连接部,该端子连接部在所述密封树脂的外部与所述功率端子连接;以及
电源连接部,该电源连接部在所述密封树脂的外部连接到与直流电源电连接的电源配线,
所述电容器母线中的、构成所述端子连接部与所述电源连接部之间的电流路径的直流路径部露出到所述密封树脂的外部。
本发明的另一方式具有:电容器元件;
密封树脂,该密封树脂密封所述电容器元件;以及
一对电容器母线,该一对电容器母线与所述电容器元件连接,
各所述电容器母线具有从所述密封树脂露出的露出部,
各所述露出部具有:板状部;电源连接部,该电源连接部从所述板状部延伸并且与电源电连接;以及端子连接部,该端子连接部从所述板状部延伸并且与其他电子部件电连接,
在各所述板状部的比所述端子连接部靠近所述电源连接部侧的区域形成有厚度比周围小的特定部。
在所述一方式的电力转换装置中,所述电容器母线中的、构成所述端子连接部与所述电源连接部之间的电流路径的直流路径部露出到所述密封树脂的外部。由此,当大电流流过从电源连接部向端子连接部的直流路径部时,容易有效地使该电流引起的热量散热。此外,能抑制在直流路径部产生的热量困于电容器模块的密封树脂内。其结果是,能有效地抑制电容器元件的温度上升。
所述另一方式的电容器模块中,从密封树脂露出的电容器母线的露出部具有电源连接部和端子连接部。因此,从电源连接部向电容器母线流入的直流电流的直流分量穿过板状部从端子连接部流出。由此,能防止直流电流的直流分量流过配置于密封树脂的内部的电容器母线。
此外,在各板状部形成有厚度比周围小的特定部。因此,板状部在特定部周边的电阻率变高。此外,特定部形成于各板状部中的比端子连接部靠近电源连接部侧的区域。因此能提高各板状部中的比端子连接部靠近电源连接部侧的区域的电阻率。由此,容易将流入电源连接部的直流电流的直流分量向端子连接部侧诱导。因此,容易防止从电源连接部向板状部流入的直流电流的直流分量朝向密封树脂内的电容器母线侧流动。
综上,根据上述各方式,能提供一种容易使母线的热量有效地散热从而容易抑制电容器元件的温度上升的电力转换装置和电容器模块。
附图说明
参照附图和以下详细的记述,可以更明确本发明的上述目的、其它目的、特征和优点。附图如下所述。
图1是实施方式一的电力转换装置的俯视说明图。
图2是实施方式一中的、从图1的相反侧观察到的电力转换装置的俯视说明图。
图3是实施方式一的电容器模块的立体图。
图4是图3的Ⅳ-Ⅳ线向视剖视图。
图5是图4的V-V线向视剖视图。
图6是图4的VI-VI线向视剖视图。
图7是图3的VII视图。
图8是图3的VIII视图。
图9是实施方式一的电力转换装置的电路图。
图10是实施方式一的附属电容器模块的剖视说明图。
图11是表示实施方式一的电容器母线(正极母线)中的电流路径的说明图。
图12是表示实施方式一的电容器母线(负极母线)中的电流路径的说明图。
图13是实施方式二的电容器模块的俯视图。
图14是实施方式二的电容器模块的后视图。
图15是实施方式二的电容器模块的侧视图。
图16是图13中的电容器母线和绝缘层的XVI-XVI线向视剖视图。
图17是实施方式二的去除了密封树脂和电容器壳体的电容器模块的俯视图。
图18是实施方式三的电容器母线的俯视图。
图19是实施方式四的电容器母线的俯视图。
图20是实施方式五的电容器母线的俯视图。
图21是其他实施方式的电容器母线和绝缘层的相当于图16的剖视图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方式一)
参照图1~图12,对电力转换装置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如图1、图2所示,本方式的电力转换装置1具有开关电路部20和与开关电路部20电连接的电容器模块3。
如图3~图8所示,电容器模块3具有电容器元件31、电容器壳体32、密封树脂33以及电容器母线4。电容器壳体32是收容电容器元件31的壳体。密封树脂33在电容器壳体32内密封电容器元件31。电容器母线4连接电容器元件31和开关电路部20的功率端子21(参照图1)。
如图4、图5所示,电容器母线4具有元件连接部41、端子连接部42以及电源连接部43。元件连接部41是在密封树脂33的内部与电容器元件31连接的部位。端子连接部42是在密封树脂33的外部与功率端子21连接的部位。电源连接部43是在密封树脂33的外部连接到与直流电源电连接的电源配线的部位。另外,在本方式中,电源配线由后述的附属母线54构成(参照图2)。
如图1~图4所示,电容器母线4中的构成端子连接部42与电源连接部43之间的电流路径的直流路径部44露出到密封树脂33的外部。
本方式的电力转换装置1装设于电动汽车、混合动力汽车等车辆,如图9的电路图所示,连接在直流电源BAT与交流的旋转电机MG之间。此外,电力转换装置1构成为能通过开关电路部20中的切换动作进行直流电力与交流电力之间的电力转换。
开关电路部20包括多个内置有开关元件2u、2d的半导体模块2。如图1、图2所示,多个半导体模块2和多个冷却管22一起层叠配置。冷却管22在内部具有制冷剂流路。多个冷却管22将彼此的制冷剂流路连结。
在各半导体模块2中,功率端子21向与层叠方向X正交的方向突出。上述功率端子21连接有电容器母线4的端子连接部42。另外,以下,也将层叠方向X简称为X方向。此外,将功率端子21的突出方向适当称为Z方向,将与X方向和Z方向这两者正交的方向适当称为Y方向。
多个半导体模块2配置于相对于电容器模块3在Y方向上排列的位置。电容器模块3具有在X方向上较长的形状。在上述长度方向的大致一半的区域中,半导体模块2的层叠体(即、开关电路部20)在Y方向上与电容器模块3相对。此外,电容器模块3将电容器壳体32的开口面321朝向Y方向上的开关电路部20一侧。即,密封树脂33的浇注面朝向Y方向上的开关电路部20一侧。
如图9所示,各半导体模块2内置有彼此串联连接的上臂开关元件2u和下臂开关元件2d作为开关元件。此外,上臂开关元件2u的高电位侧与正极的功率端子21连接,下臂开关元件2d的低电位侧与负极的功率端子21连接。上臂开关元件2u和下臂开关元件2d的连接部与省略了图示的输出用的交流端子连接。该交流端子与旋转电机MG连接。
如图3~图9所示,作为电容器母线4,存在与电容器元件31中彼此相反侧的电极连接的正极母线4P和负极母线4N。正极母线4P的端子连接部42与正极的功率端子21连接,负极母线4N的端子连接部42与负极的功率端子21连接。此外,正极母线4P的电源连接部43与直流电源BAT的正极电连接,负极母线4N的电源连接部43与直流电源BAT的负极电连接。
如图1、图2、图9所示,电力转换装置1具有与电容器模块3并联连接的附属电容器模块5。附属电容器模块5与电容器母线4的电源连接部43连接。由此,电容器模块3和附属电容器模块5彼此并联连接。如图2所示,附属电容器模块5通过紧固构件11可装拆地固定于电源连接部43。
如图1、图2所示,附属电容器模块5配置为相对于电容器模块3在Y方向上排列,并且配置为相对于开关电路部20在X方向上排列。
如图10所示,附属电容器模块5也和电容器模块3同样地,在电容器壳体52内内置电容器元件51。电容器元件51在电容器壳体52内被密封树脂53密封。电容器壳体52将开口面521朝向Y方向上的电容器模块3一侧。即,附属电容器模块5将密封树脂53的浇注面朝向Y方向上的电容器模块3一侧。
附属电容器模块5具有分别连接到电容器元件51的一对电极的一对附属母线54。上述附属母线54向电容器壳体52的外侧面延伸。另外,正极侧的附属母线54P从电容器壳体52的开口面521突出,向电容器壳体52的外侧面延伸。虽然在图10中没有表示,但是负极侧的附属母线54N也同样地,从开口面521突出,向电容器壳体52的外侧面延伸。如图2中主要由虚线所示,附属母线54N具有Y方向延伸部54Ny,该Y方向延伸部54Ny以与正极的附属母线54P保持绝缘并且在厚度方向上重合的方式沿Y方向延伸。此外,附属母线54N具有X方向延伸部54Nx,该X方向延伸部54Nx与Y方向延伸部54Ny的一部分重合并连接,以在X方向上延伸的方式配置于电容器壳体52的外侧面。在本方式中,Y方向延伸部54Ny和X方向延伸部54Nx通过彼此不同的部件构成。
如图2、图9所示,电容器母线4的电源连接部43经由附属母线54与直流电源BAT连接。即,附属母线54在一方的端部具有与电容器母线4连接的第一连接部541。上述第一连接部541通过紧固构件11与电容器母线4的电源连接部43连接。此外,在附属母线54的另一方的端部形成有与来自直流电源BAT的连接配线连接的第二连接部542。
电力转换装置1具有收容开关电路部20、电容器模块3以及附属电容器模块5的装置壳体12。如图1所示,电容器模块3通过固定构件133固定于装置壳体12。如图2所示,附属电容器模块5通过固定构件135固定于装置壳体12。
固定附属电容器模块5的固定构件135和紧固构件11的固定方向彼此相同。即,固定构件135和紧固构件11在图2中的从纸面的正面朝向背面的方向上紧固。另一方面,如图1所示,固定电容器模块3的固定构件133的固定方向是与固定构件135和紧固构件11相反的方向。
另外,在本方式中,紧固构件11、固定构件133、135均可以由螺栓构成。
如上所述,电容器模块3具有正极母线4P和负极母线4N作为电容器母线4。如图5、图6所示,正极母线4P和负极母线4N在彼此的直流路径部44的一部分具有隔着绝缘层46在厚度方向上相对配置的相对部45。当从厚度方向(本方式中为Z方向)观察时,电源连接部43从相对部45和绝缘层46突出。电源连接部43从相对部45和绝缘层46向X方向的一方侧突出。
相对部45具有平板状的主体相对部451和立设相对部452。立设相对部452是从主体相对部451沿主体相对部451的厚度方向(即Z方向)立设的部位。绝缘层46具有主体绝缘部461和立设绝缘部462。主体绝缘部461是位于一对主体相对部451之间的部位。立设绝缘部462是位于一对立设相对部452之间的部位。
电源连接部43从立设相对部452向立设相对部452的厚度方向(即X方向)弯曲而成。电源连接部43形成为与主体相对部451平行。另外,电源连接部43和主体相对部451平行是指两者的厚度方向为大致相同方向的状态。此外,绝缘层46由树脂成型体构成。
如图4、图7、图8所示,主体相对部451具有:在X方向上较长的长条相对部451a;以及从长条相对部451a的X方向的端部向Y方向上与电容器元件31相反的一侧突出的突出相对部451b。此外,多个端子连接部42从长条相对部451a向Y方向上的与电容器元件31相反的一侧突出。立设相对部452从突出相对部451b的Y方向上与端子连接部42相反的一侧的端缘立设。
另外,电容器模块3在X方向上的没有电容器母线4突出的区域的一部分中配置放电基板36。放电基板36与电容器模块3内的电容器元件31电连接。构成为被电容器模块3充电的电荷能在放电基板36中放电。
接着,对本实施方式的作用效果进行说明。
在上述电力转换装置1中,电容器母线4中的构成端子连接部42与电源连接部43之间的电流路径的直流路径部44露出到密封树脂33的外部。由此,如图11、图12所示,当大量电流流过从电源连接部43向端子连接部42的直流路径部44时,容易有效地使该电流产生的热量散热。此外,能抑制在直流路径部44产生的热量困于电容器模块3的密封树脂33内。其结果是,能有效地抑制电容器元件31的温度上升。
例如,在通过旋转电机MG使车辆行驶时等,有时会有大电流流过直流电源BAT与开关电路部20之间的直流路径部44(参照图11、图12的箭头i)。此时,直流路径部44发热,当直流路径部44配置于密封树脂33内时,难以散热,会导致电容器元件31的温度上升。与此相对,如上所述,直流路径部44配置于密封树脂33的外部。因此,容易使直流路径部44的热量散热,从而能抑制电容器元件31的温度上升。
电力转换装置1具有附属电容器模块5,附属电容器模块5与电容器母线4的电源连接部43连接。由此,能使电容器模块3和附属电容器模块5经由电容器母线4彼此连接。因此,能缩短电容器模块3与附属电容器模块5之间的电流路径。因此,能抑制电容器元件31与电容器元件51之间的电感偏差。因此,能抑制电容器元件之间的电流共振。其结果是,能抑制电容器元件31、51的发热。
附属电容器模块5通过紧固构件11可装拆地固定于电源连接部43。由此,能容易地进行附属电容器模块5的更换作业。即,能使附属电容器模块5容易与电容器模块3、开关电路部20分离。因此,例如,容易仅更换附属电容器模块5。
此外,将附属电容器模块5固定于装置壳体12的固定构件135与将附属电容器模块5和电源连接部43固定的紧固构件11的固定方向彼此相同。由此,能容易进行附属电容器模块5的组装作业或者更换作业。
正极母线4P和负极母线4N在彼此的直流路径部44的一部分具有隔着绝缘层46在厚度方向上相对配置的相对部45。当从厚度方向观察时,电源连接部43从相对部45和绝缘层46突出。由此,容易抑制当进行电源连接部43的连接作业时,作用于电源连接部43的负载向密封树脂33传递。因此,能抑制在密封树脂33的电容器母线4突出的部分中产生裂缝等不良情况。
相对部45具有主体相对部451和立设相对部452,绝缘层46具有主体绝缘部461和立设绝缘部462。此外,电源连接部43从立设相对部452向立设相对部452的厚度方向弯曲而成,并形成为与主体相对部451平行。通过设为如上所述的结构,能进一步有效地抑制作用于电源连接部43的应力向密封树脂33传递。
综上,根据本实施方式,能提供一种电力转换装置,容易使母线的热量有效地散热从而容易抑制电容器元件的温度上升。
(实施方式二)
使用图13~图17,对电容器模块3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如图13~图15、图17所示,本实施方式的电容器模块3具有电容器元件31、密封树脂33以及一对电容器母线4。密封树脂33密封电容器元件31。一对电容器母线4与电容器元件31连接。各电容器母线4具有从密封树脂33露出的露出部40。各露出部40具有板状部401、电源连接部43以及端子连接部42。电源连接部43从板状部401延伸并且与电源电连接。端子连接部42从板状部401延伸并且与其他电子部件(本实施方式中为后述的半导体模块)电连接。在各板状部401的比端子连接部42靠近电源连接部43侧的区域形成有厚度比周围小的特定部404。
此处,对与本实施方式相关的背景技术进行说明。
日本专利特开2014-45035号公报公开了一种电容器装置,该电容器装置构成装设于电动汽车、混合动力汽车等的逆变器等电力转换装置的一部分。该专利文献记载的电容器装置具有使施加于半导体模块的直流电压平滑化的作用,该半导体模块是通过对构成电力转换电路的半导体元件进行树脂模制而成的。
上述专利文献所记载的电容器装置在电容器壳体内配置电容器元件,并且通过密封树脂对上述电容器元件进行密封。在电容器元件的一对电极连接有一对母线。各母线包括与电源侧连接的电源输入端子和与半导体模块侧连接的连接部。母线使电源输入端子和上述连接部从密封树脂露出。此外,电源输入端子和上述连接部在密封树脂内部电连接。
从电源流向电容器装置的直流电流具有通过电容器元件的纹波分量和没有通过电容器元件的直流分量。上述直流分量没有通过电容器元件而是从电源输入端子通过配置于密封树脂内的母线并向上述连接部流动。
接着,对本实施方式的电容器模块3欲解决的技术问题进行说明。
上述专利文献所记载的电容器装置中,在输入的直流电流中,不仅纹波分量,上述直流分量也流过配置于密封树脂内的母线。因此,密封树脂内的母线的发热量容易变大,母线的热量有可能会对电容器元件产生影响。此外,当被密封树脂密封的母线发热时,该热量容易困于密封树脂内而难以散热,因此母线在密封树脂内发热是不理想的。
本实施方式是鉴于上述技术问题作出的,提供一种容易抑制密封树脂内的母线发热的电容器。
以后,对本实施方式详细说明。
电容器模块3构成电力转换装置的一部分。电力转换装置可以作为装设于电动汽车、混合动力车等车辆的车载用电力转换装置。电力转换装置配置于直流电源与三相交流电动机之间。电容器模块3使从直流电源侧施加的直流电压平滑化,并将平滑后的直流电压向开关电路侧输出。通过开关电路将直流电压转换为交流电压。这样,将得到的交流电压施加于三相交流电动机。
如图13~图15所示,多个电容器元件31收容于电容器壳体32内。电容器壳体32呈一面开口的矩形箱体形状。当从该开口方向观察时,电容器壳体32呈长方形。以后,将电容器壳体32的开口方向称为Y方向,将从Y方向观察时的电容器壳体32的长度方向称为X方向,将短边方向称为Z方向。Y方向、X方向、Z方向彼此相互正交。
如图15所示,在电容器壳体32的内部填充有密封电容器元件31的密封树脂33。密封树脂33可以使用例如环氧树脂等热固性树脂。密封树脂33具有从电容器壳体32的开口部322露出的树脂面331。树脂面331是与Y方向正交的面。
如图13、17所示,在电容器壳体32内密封有多个电容器元件31。各电容器元件31是卷绕金属化膜而成的薄膜电容器。多个电容器元件31以金属化膜的卷绕轴方向为彼此相同方向(Z方向)的姿势配置。
如图17所示,当从Z方向观察时,各电容器元件31是椭圆形。在各电容器元件31的Z方向的两端面形成有一对电极面311。各电极面311例如通过在形成电极面311之前的电容器元件31的Z方向的两端熔射铝等金属而形成。
在电容器元件31的一对电极面311连接有一对电容器母线4。如图13~图15所示,各电容器母线4的露出部40形成为露出到树脂面331的外侧。如上所述,露出部40具有板状部401、电源连接部43以及端子连接部42。
如图13~图15所示,各板状部401在Z方向上具有厚度并且形成为在X方向上较长的大致长方形板状。一对板状部401中的一方形成为在X方向上比另一方长。以后,将一对板状部401中的在X方向上较长的一侧的板状部401称为长板状部401a,将在X方向上较短的一侧的板状部401称为短板状部401b。
长板状部401a相对于短板状部401b向在X方向上与端子连接部42侧(以后称为“X2侧”)相反的一侧(以后称为“X1侧”)突出。另一方面,长板状部401a和短板状部401b使X方向的X2侧端部的位置大致一致。此外,如图15所示,一对板状部401的一部分彼此在Z方向上相对。
如图13~图15所示,各电源连接部43从各板状部401的X方向的同侧(X2侧)的端部向Y方向上与树脂面331侧相反的一侧突出。一对电源连接部43形成于同一个面。从短板状部401b延伸的电源连接部43形成为和短板状部401b共面。此外,如图15所示,从长板状部401a延伸的电源连接部43的与长板状部401a的连接部侧弯曲为台阶状,该连接部侧的相反侧形成为和连接到短板状部401b的电源连接部43共面。如上所述,伴随长板状部401a向X方向的X1侧突出,从长板状部401a延伸的电源连接部43形成为比从短板状部401b延伸的电源连接部43向X1侧远离。
如图13、图14所示,各端子连接部42从各板状部401的X2侧的区域向Y方向上与树脂面331侧相反的一侧突出。各端子连接部42从板状部401的X方向的大致中央朝X2侧的区域形成。在本实施方式中,端子连接部42与构成开关电路的多个半导体模块的端子(省略图示)连接。如图13~图15所示,各端子连接部42和各电源连接部43在X方向上排列。
如图13~图15所示,各端子连接部42中,与多个半导体模块的端子连接的多个模块连接部421在X方向上等间隔地形成。各模块连接部421形成为在X方向上具有厚度的板状,在X方向上与半导体模块的端子连接。多个模块连接部421形成到各板状部401的X2侧端部为止。从Z方向观察时,从长板状部401a延伸的端子连接部42和从短板状部401b延伸的端子连接部42形成为在Y方向上排列,但是彼此在Z方向上的位置不同。
在各板状部401形成有特定部404。如图16的示意图所示,特定部404是在板状部401的厚度方向(即Z方向)上贯通的通孔。此外,如图13、图14所示,特定部404具有在电源连接部43和端子连接部42的排列方向(即X方向)上较长的形状。在本实施方式中,特定部404呈在X方向上较长的椭圆形。特定部404的X方向上的长度比电源连接部43的X方向上的长度大。
特定部404没有形成到板状部401的X1侧的端缘为止。即,在板状部401中的特定部404的X1侧存在板状部401的一部分。存在于板状部401中的特定部404的X1侧的板状部401的一部分的X方向上的大小为电源连接部43的X方向上的长度的一半以下。
如图13、图14所示,特定部404形成于比端子连接部42接近电源连接部43一侧的区域。即,穿过板状部401的从特定部404到电源连接部43为止的最短距离比从特定部404到端子连接部42短。
特定部404的至少一部分形成于电源连接部43和密封树脂33相对的区域。即,特定部404的至少一部分形成于电源连接部43和密封树脂33的树脂面331相对的Y方向上的、电源连接部43与树脂面331之间的区域。此外,特定部404形成于Y方向上的板状部401的大致中央。
如图13~图15所示,在一对板状部401之间配置有用于使二者之间绝缘的绝缘层46。绝缘层46形成为片状。如图13所示,从Z方向观察时,绝缘层46形成为比短板状部401b大。此外,短板状部401b配置为处于绝缘层46的内侧。
此外,如图13、图16所示,在绝缘层46形成有向Z方向上的短板状部401b侧突出的定位部463。定位部463插入短板状部401b的特定部404(通孔)的内侧。从Z方向观察时的定位部463的外形形状、大小和从Z方向观察时的特定部404的外形形状、大小大致相同。由此,使绝缘层46相对于短板状部401b定位。
接着,对本实施方式的作用效果进行说明。
本实施方式的电容器模块3中,从密封树脂33露出的电容器母线4的露出部40具有电源连接部43和端子连接部42。因此,从电源连接部43向电容器母线4流入的直流电流的直流分量穿过板状部401从端子连接部42流出。由此,能防止直流电流的直流分量流过配置于密封树脂33的内部的电容器母线4。
此外,在各板状部401形成有厚度比周围小的特定部404。因此,板状部401在特定部404的周边的电阻率变高。此外,特定部404形成于比各板状部401中的端子连接部42靠近电源连接部43侧的区域。因此,能提高各板状部401中的比端子连接部42靠近电源连接部43侧的区域的电阻率。由此,容易将流入电源连接部43的直流电流的直流分量向端子连接部42侧诱导。因此,容易防止从电源连接部43向板状部401流入的直流电流的直流分量朝向密封树脂33内的电容器母线4侧流动。
此外,各特定部404是在各板状部401的厚度方向上贯通的通孔。因此,容易进一步提高特定部404周边的电阻率。由此,能进一步防止从电源连接部43流入的直流电流的直流分量穿过板状部401的特定部404的周边。由此,能进一步防止从电源连接部43流入的直流电流的直流分量穿过板状部401流入密封树脂33内的电容器母线4。此外,能容易形成特定部404,并且容易提高电容器模块3的生产率。
此外,在绝缘层46形成有插入特定部404的定位部463。因此,能将特定部404作为绝缘层的定位件使用。由此,不必另外设置绝缘层46的定位机构,使部件数量减少。
此外,特定部404的至少一部分形成于电源连接部43和密封树脂33相对的区域。由此,能提高板状部401中的、成为电源连接部43与密封树脂33内的电容器母线4的最短路径的区域的电阻率。因此,能进一步防止从电源连接部43流入的直流电流的直流分量穿过板状部401流入密封树脂33内的电容器母线4。
此外,特定部404形成于比端子连接部42靠近电源连接部43侧的一侧区域。因此,能提高板状部401中的靠近电源连接部43侧的区域的电阻率。因此,进一步容易将流入电源连接部43的直流电流的直流分量向端子连接部42侧诱导。因此,进一步容易防止从电源连接部43向板状部401流入的直流电流的直流分量朝向密封树脂33内的电容器母线4侧流动。
综上,根据本实施方式,能提供一种容易抑制朝电容器元件、密封树脂内传热的电容器。
(实施方式三)
如图18所示,本实施方式是相对于实施方式二改变了特定部404的结构的实施方式。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各板状部401形成有多个特定部404。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各板状部401形成有两个特定部404。两个特定部404均具有在X方向上较长的椭圆形,并且形成为在X方向上排列。在各板状部401中,一方的特定部404配置于电源连接部43和密封树脂(参照图15的符号33)相对的区域。此外,另一方的特定部404配置于与一方的特定部404的X2侧相邻的位置。在各板状部401中形成的各特定部404的X方向上的两侧分别存在电容器母线4的一部分。
其它结构与实施方式二相同。
另外,若无特别指出,实施方式三以后的实施方式所使用的符号中、与之前实施方式使用的符号相同的符号表示与之前实施方式相同的构成要素等。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各板状部401中,形成多个特定部404。由此,与在各板状部401形成一个较大的特定部404的情况相比,能提高各板状部401的刚度,从而能提高各板状部401的固有频率。由此,能提高各板状部401对于振动的强度。
除此以外,具有与实施方式二相同的作用效果。
(实施方式四)
如图19所示,本实施方式也是相对于实施方式二改变了特定部404的结构的实施方式。
在本实施方式中,特定部404呈在X方向上稍微较长的长方形。
其它结构与实施方式二相同。
本实施方式也具有与实施方式二相同的作用效果。
(实施方式五)
如图20所示,本实施方式是相对于实施方式二改变了特定部404的结构的实施方式。
特定部404与板状部401中的与端子连接部42侧相反的一侧(X1侧)的端缘连通。即,特定部404的X1侧敞开。特定部404形成为在X方向上较长的狭缝状。
其它结构与实施方式二相同。
在本实施方式中,容易防止从电源连接部43向板状部401输入的直流电流的直流分量从板状部401中的特定部404的X1侧流向密封树脂33内的电容器母线4。因此,进一步容易将从电源连接部43向板状部401输入的直流电流的直流分量向端子连接部42侧诱导。
除此以外,具有与实施方式二相同的作用效果。
虽然根据实施方式对本发明进行了记述,但是应当理解为本发明并不限定于该实施方式、结构。本发明也包含各种各样的变形例、等同范围内的变形。除此之外,各种各样的组合、方式、进一步包含有仅一个要素、一个以上或一个以下的其它组合、方式也属于本发明的范畴、思想范围。例如,如图21所示,也可以将特定部404设为凹部而不设为通孔。在这种情况下,也可以通过将实施方式二的与绝缘层46的定位部463插入电容器母线4的凹部的内侧,实现绝缘层46对于电容器母线4的定位。

Claims (14)

1.一种电力转换装置(1),具有:
开关电路部(20);以及
电容器模块(3),该电容器模块与所述开关电路部电连接,
所述电容器模块具有:电容器元件(31);
电容器壳体(32),该电容器壳体收容所述电容器元件;
密封树脂(33),该密封树脂在所述电容器壳体内密封所述电容器元件;以及
电容器母线(4),该电容器母线将所述电容器元件和所述开关电路部的功率端子连接,
所述电容器母线具有:元件连接部(41),该元件连接部在所述密封树脂的内部与所述电容器元件连接;
端子连接部(42),该端子连接部在所述密封树脂的外部与所述功率端子连接;以及
电源连接部(43),该电源连接部在所述密封树脂的外部连接到与直流电源电连接的电源配线(54),
所述电容器母线中的构成所述端子连接部与所述电源连接部之间的电流路径的直流路径部(44)露出到所述密封树脂的外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力转换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有与所述电容器模块并联连接的附属电容器模块(5),所述附属电容器模块与所述电容器母线的所述电源连接部连接。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力转换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附属电容器模块通过紧固构件(11)能装拆地固定于所述电源连接部。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力转换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有收容所述开关电路部、所述电容器模块以及所述附属电容器模块的装置壳体(12),固定所述附属电容器模块的固定构件(135)和所述紧固构件的固定方向彼此相同。
5.如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电力转换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容器模块具有与所述电容器元件中的彼此相反侧的电极连接的正极母线(4P)和负极母线(4N)作为所述电容器母线,所述正极母线和所述负极母线在彼此的所述直流路径部的一部分具有隔着绝缘层(46)在厚度方向上相对配置的相对部(45),当从厚度方向观察时,所述电源连接部从所述相对部和所述绝缘层突出。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力转换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相对部具有:平板状的主体相对部(451);以及从所述主体相对部沿所述主体相对部的厚度方向立设的立设相对部(452),所述绝缘层具有:夹在一对所述主体相对部之间的主体绝缘部(461);以及夹在一对所述立设相对部之间的立设绝缘部(462),所述电源连接部从所述立设相对部沿所述立设相对部的厚度方向弯曲而成,并形成为与所述主体相对部平行。
7.一种电容器模块(3),具有:
电容器元件(31);
密封树脂(33),该密封树脂密封所述电容器元件;以及
一对电容器母线(4),该一对电容器母线与所述电容器元件连接,
各所述电容器母线具有从所述密封树脂露出的露出部(40),
各所述露出部具有:板状部(401);电源连接部(43),该电源连接部从所述板状部延伸并且与电源电连接;以及端子连接部(42),该端子连接部从所述板状部延伸并且与其他电子部件电连接,
在各所述板状部的比所述端子连接部靠近所述电源连接部侧的区域形成有厚度比周围小的特定部(404)。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容器模块,其特征在于,
各所述特定部是在各所述板状部的厚度方向(Z)上贯通的通孔。
9.如权利要求7或8所述的电容器模块,其特征在于,
在一对所述板状部之间夹着使一对所述板状部之间电气绝缘的绝缘层(406),在所述绝缘层形成有插入到所述特定部的定位部(463)。
10.如权利要求7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电容器模块,其特征在于,
所述特定部的至少一部分形成于所述电源连接部和所述密封树脂相对的区域。
11.如权利要求7至10中任一项所述的电容器模块,其特征在于,
所述特定部形成于比所述端子连接部靠近所述电源连接部一侧的区域。
12.如权利要求7至11中任一项所述的电容器模块,其特征在于,
所述特定部具有在所述电源连接部和所述端子连接部的排列方向上长的形状。
13.如权利要求7至12中任一项所述的电容器模块,其特征在于,
所述特定部在各所述板状部形成有多个。
14.如权利要求7至13中任一项所述的电容器模块,其特征在于,
所述特定部与所述板状部中的所述端子连接部侧的相反侧的端缘连通。
CN201980023677.8A 2018-04-03 2019-03-06 电力转换装置和电容器模块 Pending CN111937290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5)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8-071675 2018-04-03
JP2018071675A JP7031452B2 (ja) 2018-04-03 2018-04-03 コンデンサ
JP2018084045A JP6973269B2 (ja) 2018-04-25 2018-04-25 電力変換装置
JP2018-084045 2018-04-25
PCT/JP2019/008733 WO2019193903A1 (ja) 2018-04-03 2019-03-06 電力変換装置及びコンデンサモジュール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937290A true CN111937290A (zh) 2020-11-13

Family

ID=6810030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80023677.8A Pending CN111937290A (zh) 2018-04-03 2019-03-06 电力转换装置和电容器模块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11817793B2 (zh)
CN (1) CN111937290A (zh)
DE (1) DE112019001769T5 (zh)
WO (1) WO2019193903A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583639A (zh) * 2020-12-01 2022-06-03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设计院有限公司 交直流通用母线槽、母线槽检测方法及检测系统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70109715A1 (en) * 2005-11-17 2007-05-17 Hitachi, Ltd. Capacitor module, power converter, vehicle-mounted electrical-mechanical system
US20090040724A1 (en) * 2007-08-09 2009-02-12 Hitachi, Ltd. Power inverter
JP2012191767A (ja) * 2011-03-11 2012-10-04 Denso Corp 電力変換装置
US20140085955A1 (en) * 2011-05-31 2014-03-27 Hitachi Automotive Systems, Ltd. Power Conversion Apparatus
US20140118909A1 (en) * 2012-10-29 2014-05-01 Denso Corporation Power conversion device
JP2016158358A (ja) * 2015-02-24 2016-09-01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半導体モジュール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740986B2 (ja) * 2010-03-17 2015-07-01 株式会社安川電機 電力変換装置
JP5455727B2 (ja) * 2010-03-17 2014-03-26 株式会社ケーヒン コンデンサモジュール
KR20110135233A (ko) * 2010-06-10 2011-12-16 현대자동차주식회사 자동차의 인버터용 커패시터
JP5888185B2 (ja) 2012-08-24 2016-03-16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コンデンサ装置
JP6060069B2 (ja) 2013-03-20 2017-01-11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コンデンサモジュール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70109715A1 (en) * 2005-11-17 2007-05-17 Hitachi, Ltd. Capacitor module, power converter, vehicle-mounted electrical-mechanical system
US20090040724A1 (en) * 2007-08-09 2009-02-12 Hitachi, Ltd. Power inverter
JP2012191767A (ja) * 2011-03-11 2012-10-04 Denso Corp 電力変換装置
US20140085955A1 (en) * 2011-05-31 2014-03-27 Hitachi Automotive Systems, Ltd. Power Conversion Apparatus
US20140118909A1 (en) * 2012-10-29 2014-05-01 Denso Corporation Power conversion device
JP2016158358A (ja) * 2015-02-24 2016-09-01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半導体モジュール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金承立: "配电用汇流条", 电子机械工程, no. 2, pages 59 - 65 *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583639A (zh) * 2020-12-01 2022-06-03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设计院有限公司 交直流通用母线槽、母线槽检测方法及检测系统
CN114583639B (zh) * 2020-12-01 2023-04-07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设计院有限公司 交直流通用母线槽、母线槽检测方法及检测系统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11817793B2 (en) 2023-11-14
US20210021203A1 (en) 2021-01-21
DE112019001769T5 (de) 2020-12-17
WO2019193903A1 (ja) 2019-10-1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4285435B2 (ja) 電力変換装置
US7830689B2 (en) Power converter
JP5700022B2 (ja) 電力変換装置
EP2736160A1 (en) Power conversion device
EP2624432A1 (en) Electric power conversion device
JP6838775B2 (ja) 電力変換装置
JP6908061B2 (ja) 電力変換装置
US11776758B2 (en) Capacitor
US11942869B2 (en) Power module and electric power conversion device
WO2019208406A1 (ja) 電力変換装置
JP2015100223A (ja) 電力変換装置
CN111937290A (zh) 电力转换装置和电容器模块
JP7145305B2 (ja) コンデンサモジュール
JP6973269B2 (ja) 電力変換装置
JP2019062739A (ja) 電力変換装置
JP7031452B2 (ja) コンデンサ
WO2020203615A1 (ja) 電力変換装置
JP7134305B1 (ja) 電力変換装置
US20230396183A1 (en) Power conversion device
JP7365679B2 (ja) コンデンサ
US20220262895A1 (en) Semiconductor device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CN115039188A (zh) 电容器
JP2015171309A (ja) 回路構成体及び電気接続箱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