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937280B - 驱动装置 - Google Patents
驱动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1937280B CN111937280B CN201980024349.XA CN201980024349A CN111937280B CN 111937280 B CN111937280 B CN 111937280B CN 201980024349 A CN201980024349 A CN 201980024349A CN 111937280 B CN111937280 B CN 111937280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connector
- control unit
- power supply
- system control
- rotation angl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5/00—Power-assisted or power-driven steering
- B62D5/04—Power-assisted or power-driven steering electrical, e.g. using an electric servo-motor connected to, or forming part of, the steering gear
- B62D5/0403—Power-assisted or power-driven steering electrical, e.g. using an electric servo-motor connected to, or forming part of, the steering gear characterised by constructional features, e.g. common housing for motor and gear box
- B62D5/0406—Power-assisted or power-driven steering electrical, e.g. using an electric servo-motor connected to, or forming part of, the steering gear characterised by constructional features, e.g. common housing for motor and gear box including housing for electronic control unit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5/00—Power-assisted or power-driven steering
- B62D5/04—Power-assisted or power-driven steering electrical, e.g. using an electric servo-motor connected to, or forming part of, the steering gear
- B62D5/0457—Power-assisted or power-driven steering electrical, e.g. using an electric servo-motor connected to, or forming part of, the steering gear characterised by control features of the drive means as such
- B62D5/046—Controlling the motor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5/00—Power-assisted or power-driven steering
- B62D5/04—Power-assisted or power-driven steering electrical, e.g. using an electric servo-motor connected to, or forming part of, the steering gear
- B62D5/0457—Power-assisted or power-driven steering electrical, e.g. using an electric servo-motor connected to, or forming part of, the steering gear characterised by control features of the drive means as such
- B62D5/0481—Power-assisted or power-driven steering electrical, e.g. using an electric servo-motor connected to, or forming part of, the steering gear characterised by control features of the drive means as such monitoring the steering system, e.g. failure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62—Means for facilitating engagement or disengagement of coupling parts or for holding them in engagement
- H01R13/629—Addition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engagement or disengagement of coupling parts, e.g. aligning or guiding means, levers, gas pressure electrical locking indicators, manufacturing tolerance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27/00—Coupling parts adapted for co-operation with two or more dissimilar counterparts
- H01R27/02—Coupling parts adapted for co-operation with two or more dissimilar counterparts for simultaneous co-operation with two or more dissimilar counterparts
-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11/00—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with electric components or with devices for shielding, monitoring or protection
- H02K11/30—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control circuits or drive circuits
- H02K11/33—Drive circuits, e.g. power electronics
-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5/00—Casings; Enclosures; Supports
- H02K5/04—Casings or enclosures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thereof
- H02K5/22—Auxiliary parts of casings not covered by groups H02K5/06-H02K5/20, e.g. shaped to form connection boxes or terminal boxes
- H02K5/225—Terminal boxes or connection arrangement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5/00—Power-assisted or power-driven steering
- B62D5/04—Power-assisted or power-driven steering electrical, e.g. using an electric servo-motor connected to, or forming part of, the steering gear
- B62D5/0403—Power-assisted or power-driven steering electrical, e.g. using an electric servo-motor connected to, or forming part of, the steering gear characterised by constructional features, e.g. common housing for motor and gear box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Power Steering Mechanism (AREA)
- Details Of Connecting Devices For Male And Female Coupling (AREA)
- Motor Or Generator Frames (AREA)
Abstract
连接器部(35)具有保持第一电源端子(131)和第一信号端子(321、331)的第一系统连接器(351),以及保持第二电源端子(132)和第二信号端子(322、332)的第二系统连接器(352)。第一系统连接器(351)的插拔方向与第二系统连接器(352)的插拔方向相同。第一系统连接器(351)与第二系统连接器(352)以这些连接器的间隔(G)比双方的连接器的短边方向宽度(W)小的方式相互接近地配置。第一电源端子(131)与第一信号端子(321、331)相比,配置于第一系统连接器(351)的正面部中靠近第二系统连接器(352)的一侧。第二电源端子(132)与第二信号端子(322、332)相比,配置于第二系统连接器(352)的正面部中靠近第一系统连接器(351)的一侧。
Description
关联申请的相互参照
申请基于2018年4月10日申请的日本专利申请号2018-075412号,在此引用其记载内容。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驱动装置。
背景技术
以往,已知有一体地设置有电机及对其进行控制的控制单元的驱动装置。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一种用于电动动力转向装置的驱动装置。在该驱动装置中,电机具有双系统的绕线组,控制单元具有对应于各绕线组的逆变器。在控制单元分别设置有两个电源供给用的连接器及信号用的连接器。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7-108501号公报
但是,在将控制单元从单个系统增加到双系统,并将电源供给用的连接器及信号端子用的连接器从一个增加到两个的情况下,电源线及信号线的数量也增加。因此,各线的配置变得复杂,可能因电源线与信号线交叉而导致噪声增大。另外,可能因电源线的回路面积变大而导致对信号线的噪声影响增大。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几点而做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抑制了噪声增大的驱动装置。
本发明的驱动装置具备:电机,该电机具有双系统的绕线组;控制部,该控制部与电机同轴配置,并对电机的驱动进行控制;以及连接器部,该连接器部用于与作为外部电缆的连接器的外部连接器连接。控制部具有第一系统控制部和第二系统控制部,该第一系统控制部对一方的绕线组的通电进行控制,该第二系统控制部对另一方的绕线组的通电进行控制。
连接器部具有:第一电源端子,该第一电源端子用于向第一系统控制部供给电源;第一信号端子,该第一信号端子用于向第一系统控制部输入信号;第一系统连接器,该第一系统连接器保持第一电源端子及第一信号端子;第二电源端子,该第二电源端子用于向第二系统控制部供给电源;第二信号端子,该第二信号端子用于向第二系统控制部输入信号;以及第二系统连接器,该第二系统连接器保持第二电源端子和第二信号端子。
第一系统连接器的插拔方向与第二系统连接器的插拔方向相同。第一系统连接器与第二系统连接器以这些连接器的间隔比双方的连接器的短边方向宽度小的方式相互接近地配置。第一电源端子与第一信号端子相比,配置于第一系统连接器的正面部中靠近第二系统连接器的一侧。第二电源端子与第二信号端子相比,配置于第二系统连接器的正面部中靠近第一系统连接器的一侧。
通过像这样将第一电源端子与第二电源端子靠近连接器配置空间的中央配置,使避免电源线与信号线的交叉变得容易。另外,抑制了电源线的回路面积的增加。因此,能够降低对信号线的噪声影响。
附图说明
参照附图并通过下述的详细记述使本发明的上述目的及其他的目的、特征、优点更加明确。附图为:
图1是应用了各实施方式的驱动装置的电动动力转向装置的结构图。
图2是驱动装置的纵剖视图。
图3是图2的III-III线剖视图。
图4是表示多相同轴电机的结构的示意图。
图5是第一实施方式的驱动装置的电路结构图。
图6是第一实施方式的驱动装置的控制框图。
图7是第一实施方式的驱动装置的主视图,且是图2的VII向视图。
图8是第一实施方式的驱动装置的俯视图,且是图7的VIII向视图。
图9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基板及连接器部的图。
图10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驱动装置的正面及非卡止状态的外部连接器的图。
图11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驱动装置的上表面及非卡止状态的外部连接器的图,且是图10的XI向视图。
图12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驱动装置的正面及卡止状态的外部连接器的图。
图13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驱动装置的上表面及卡止状态的外部连接器的图,且是图12的XIII向视图。
图14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驱动装置的主视图。
图15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驱动装置的其他的俯视图,且是图14的XV向视图。
图16是第三实施方式的驱动装置的纵剖视图。
图17是第三实施方式的驱动装置的主视图,且是图16的XVII向视图。
图18是第三实施方式的驱动装置的横剖视图,且是图17的XVIII-XVIII线剖视图。
图19是表示第三实施方式的驱动装置的正面及卡止状态的外部连接器的图。
图20是表示第三实施方式的驱动装置的横剖面及卡止状态的外部连接器的图,且是图19的XX-XX线剖视图。
图21是第四实施方式的驱动装置的纵剖视图。
图22是第四实施方式的驱动装置的俯视图,且是图21的XXII向视图。
图23是表示第四实施方式的驱动装置的上表面及卡止状态的外部连接器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对驱动装置的多个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对实施方式彼此中实质上相同的结构标注相同的符号并省略说明。驱动装置应用于车辆的电动动力转向装置,并输出操舵辅助转矩。
首先,参照图1~图3,对作为各实施方式通用的事项的电动动力转向装置的结构进行说明。图1示出了包含了电动动力转向装置90的转向系统99的整体结构。图1中的电动动力转向装置90是柱辅助式,但也能够同样地应用于齿条辅助式的电动动力转向装置。
转向系统99包含方向盘91、转向轴92、小齿轮96、齿条轴97、车轮98以及电动动力转向装置90等。在方向盘91连接有转向轴92。设置于转向轴92的顶端的小齿轮96与齿条轴97啮合。在齿条轴97的两端经由转向横拉杆等设置有一对车轮98。当驾驶者转动方向盘91时,转向轴92旋转。转向轴92的旋转运动通过小齿轮96转换为齿条轴97的直线运动。一对车轮98按与齿条轴97的位移量对应的角度被操舵转向。
电动动力转向装置90包含操舵转矩传感器93、控制单元10、电机80以及减速机94等。操舵转矩传感器93设置于转向轴92的中途,并对驾驶者的操舵转矩进行检测。在图1所示的方式中,双重化的操舵转矩传感器93包含第一转矩传感器931及第二转矩传感器932,并对第一操舵转矩trq1及第二操舵转矩trq2进行双重检测。在没有冗余地设置操舵转矩传感器的情况下,也可以将一个操舵转矩trq的检测值在双系统通用地使用。
控制单元10获取操舵转矩传感器93检测出的操舵转矩trq1、trq2及旋转角传感器检测出的电机80的电气角θ1、θ2。控制单元10基于这些信息、在控制单元10内部检测出的电机电流等信息对电机80驱动进行控制,以使电机80产生所希望的辅助转矩。电机80所输出的辅助转矩经由减速机94向转向轴92传递。
控制单元10在电机80的轴向的一方侧与该电机80构成一体。电机23及控制单元10构成机电一体型式的驱动装置1。在图1所示的方式中,控制单元10在与电机80的输出侧相反的一侧与电机80同轴配置。此外,在其他实施方式中,控制单元10也可以在电机80的输出侧与电机80同轴配置。
如图2、图3所示,电机80是三相无刷电机,具备定子840、转子860以及收容这些的外壳830。定子840具有固定于外壳830的定子芯845以及安装于定子芯845的二组三相绕线组801、802。从构成第一绕线组801的各相绕线延伸出导线852。从构成第二绕线组802的各相绕线延伸出导线855。
转子860具有由后轴承835及前轴承836支承的轴87以及嵌入有轴87的转子芯865。转子860设置于定子840的内侧,并能够相对于定子840相对旋转。轴87的一端设置有永久磁铁88。
外壳830具有:筒状的壳体834、设置于壳体834的一端的后框架端837以及设置于壳体834的另一端的前框架端838。后框架端837及前框架端838通过螺栓等而相互紧固。各绕线组801、802的导线852、855等插通后框架端837的导线插通孔839而与控制单元10连接。
如图4所示,绕线组801、802的电特性相同,并且相互错开30[deg]电气角而配置于共同的定子。
[第一实施方式]
接着,参照图2~图13,对第一实施方式的驱动装置1的结构进行说明。如图2、图3所示,控制单元10包含:控制部20、覆盖控制部20的罩21,和用于将控制部20与作为外部电缆191、192的连接器的外部连接器161、162(参照图1)连接的连接器部35等。罩21从外部的冲击保护控制部20,或防止尘埃、水等浸入控制部20内。
控制部20具备固定于后框架端837的基板230和安装于基板230的各种电子部件。在图2、图3中省略电子部件的图示。关于电子部件,使用图5、图6在之后叙述。基板230是例如印刷基板,并设置于与后框架端837相对的位置。将双系统分的各电子部件在基板230上按每个系统独立地设置,从而构成完全冗余结构。在第一实施方式中,基板230是一片,但在其他的实施方式中,也可以具备两片以上的基板。
图5示出了驱动装置1的电路结构。控制部20是具备两个作为“电力转换器”的逆变器601、602以及两个微型计算机401、402的双系统的电机控制装置,并向具有二组绕线组801、802的电机80供给电力。这里,将包含绕线组、逆变器及微型计算机的结构要素的单位定义为“系统”。
在说明书中,根据需要,对第一系统的结构要素或信号在开头标注“第一”或“第一系统”,并对第二系统的结构要素或信号在开头标注“第二”或“第二系统”,从而对第一系统和第二系统进行区别。关于各系统通用的事项,不标注“第一、第二”、“第一系统、第二系统”而共同地记载。另外,除了开关元件,对第一系统的结构要素或信号的符号的末尾标注“1”,并对第二系统的结构要素或信号的符号的末尾标注“2”。
控制部20具备逆变器601、602、电源继电器141、142、旋转角检测部251、252以及微型计算机401、402等。在第一实施方式中,从两个电源111、112向各系统供给电力。
逆变器601、602分别与例如MOSFET等六个开关元件611~616、621~626桥式连接。第一逆变器601通过来自第一微型计算机401的驱动信号进行开关动作,从而对第一电源111的直流电力进行转换而向第一绕线组801供给。第二逆变器602通过来自第二微型计算机402的驱动信号进行开关动作,从而对第二电源112的直流电力进行转换而向第二绕线组802供给。
电源继电器141、142设置于逆变器601、602的各输入部的电源线。图5示例的电源继电器141、142是寄生二极管相互朝向反方向的两个开关元件串联连接构成的,并包含电源反接时的保护功能。但是,电源继电器也可以由不含反接防止功能的一个开关元件、机械式继电器构成。另外,在逆变器601、602的输入部设置有电容器281、282。电容器281、282使从电源输入的电力平稳化,或防止因开关元件的开关动作等而导致的噪声的流出。另外,电容器281、282与未图示的电感器一起构成了滤波电路。
第一旋转角检测部251对电机80的电气角θ1进行检测,并向第一微型计算机401输出。第二旋转角检测部252对电机80的电气角θ2进行检测,并向第二微型计算机402输出。第一旋转角检测部251具有与第二旋转角检测部252独立的电源线及信号线。
第一微型计算机401基于操舵转矩trq1、电流Im1以及旋转角θ1等的反馈信息,对用于指示第一逆变器601的驱动信号进行计算。第二微型计算机402基于操舵转矩trq2、电流Im2以及旋转角θ2等的反馈信息,对用于指示第二逆变器602的驱动信号进行计算。
图6表示驱动装置1的控制结构。在图6中,第一系统与第二系统构成由完全独立的两组要素组构成的所谓“完全双系统”的冗余结构。控制部20中的对绕线组801的通电进行控制的第一系统的各电子部件构成了第一系统控制部201。另外,控制部20中的对绕线组802的通电进行控制的第二系统的各电子部件构成了第二系统控制部202。
连接器部35具有:与第一系统控制部201连接的第一系统端子组、保持这些第一系统端子组的第一系统连接器351、与第二系统控制部202连接的第二系统端子组以及保持这些第二系统端子组的第二系统连接器352。
在第一系统端子包含有用于向第一系统控制部201供给电源的第一电源端子131和用于向第一系统控制部201输入信号的第一车辆通信端子311及第一转矩信号端子331。在第二系统端子包含有用于向第二系统控制部202供给电源的第二电源端子132和用于向第二系统控制部202输入信号的第二车辆通信端子312及第二转矩信号端子332。
第一电源端子131与第一电源111连接。第一电源111的电力经由第一电源端子131、第一电源继电器141及第一逆变器601向第一绕线组801供给。另外,第一电源111的电力也向第一微型计算机401及第一系统的传感器类供给。
第二电源端子132与第二电源112连接。第二电源112的电力经由第二电源端子132、第二电源继电器142及第二逆变器602向第二绕线组802供给。另外,第二电源112的电力也向第二微型计算机402及第二系统的传感器类供给。
在冗余地设置作为车辆通信网络的CAN的情况下,第一车辆通信端子311连接于第一CAN301与第一车辆通信电路321之间。第二车辆通信端子312连接于第二CAN302与第二车辆通信电路322之间。在未冗余地设置CAN的情况下,双系统的车辆通信端子311、312也可以连接于通用的CAN。另外,作为CAN以外的车辆通信网络,也可以使用CAN-FD(CAN withFlexible Data rate)、FlexRay等各种标准的网络。
第一转矩信号端子331连接于第一转矩传感器931与第一转矩传感器输入电路341之间。第一转矩传感器输入电路341向第一微型计算机401通知第一转矩信号端子331检测出的操舵转矩trq1。第二转矩信号端子332连接于第二转矩传感器932与第二转矩传感器输入电路342之间。第二转矩传感器输入电路342向第二微型计算机402通知第二转矩信号端子332检测出的操舵转矩trq2。
微型计算机401、402能够通过微型计算机间通信来相互发送接收信息。在一方的系统发送异常的情况下,控制部20通过正常的另一方的系统继续控制电机。
图2、图7、图8、图9示出了连接器部35的结构。以下,将与电机80的轴心Ax正交的方向记载为“径向”。连接器部35具有:基部350、连接器351、352、电源端子131、132、作为“第一信号端子”的第一车辆通信端子311及第一转矩信号端子331、作为“第二信号端子”的第二车辆通信端子322及第二转矩信号端子332。基部350通过螺丝15固定于基板230。基部350的一部分通过罩21的开口部211向罩21外伸出。连接器351、352从基部350向径向突出。
第一系统连接器351保持第一电源端子131、第一车辆通信端子311及第一转矩信号端子331。第二系统连接器352保持第二电源端子132、第二车辆通信端子312及第二转矩信号端子332。第一系统连接器351的插拔方向与第二系统连接器352的插拔方向相同,是径向。插拔方向是指将外部连接器向连接器351、352插拔时的方向,并且该插拔方向与连接器351、352的正面部的朝向一致。正面部是指连接器351、352的顶端的开口部。
如图7所示,第一系统连接器351与第二系统连接器352以这些连接器的间隔G比双方的连接器的短边方向宽度W小的方式相互接近地配置。在第一实施方式中,第一系统连接器351与第二系统连接器352以这些连接器的正面部的长边方向在同一直线上排列的方式配置。在第一系统连接器351与第二系统连接器352之间形成有将这些连接器连接的肋390。
第一电源端子131与第一信号端子相比,配置于第一系统连接器351的正面部中靠近第二系统连接器352的一侧。在第一实施方式中,第一电源端子131配置于第一系统连接器351的正面部中的正面部的长边方向上的第二系统连接器352侧。并且,第一信号端子配置于第一系统连接器351的正面部中的正面部的长边方向上的与第二系统连接器352相反的一侧。
第二电源端子132与第二信号端子相比,配置于第二系统连接器352的正面部中靠近第一系统连接器351的一侧。在第一实施方式中,第二电源端子132配置于第二系统连接器352的正面部中的正面部的长边方向上的第一系统连接器351侧。并且,第二信号端子配置于第二系统连接器352的正面部中的正面部的长边方向上的与第一系统连接器351相反的一侧。
在第一实施方式中,以位于连接器351、352间的分界面B为界,第一系统端子(第一电源端子131、第一车辆通信端子311及第一转矩信号端子331)与第二系统端子(第二电源端子132、第二车辆通信端子312及第二转矩信号端子332)以电源端子131、132位于中央的方式镜像配置。第一电源端子131与第二电源端子132靠近连接器配置空间的中央部配置,且信号端子配置于连接器配置空间的两端部。
图6所示的第一旋转角检测部251与第二旋转角检测部252被一起封装化而构成图9所示的旋转角传感器25。第一系统控制部201与第二系统控制部202安装于一个基板230。如图9所示,第一系统控制部201的安装区域A1配置在基板230中的相对于分界面B的一侧,该分界面B通过旋转角传感器25且与轴心Ax平行。第二系统控制部202的安装区域A2配置在基板230中的相对于分界面B的另一侧。即,通过分界面B将第一系统控制部201与第二系统控制部202分开。
第一电源继电器141、第一电容器281及第一逆变器601是第一系统控制部201的第一电力类部件。第二电源继电器142、第二电容器282及第二逆变器602是第二系统控制部202的第二电力类部件。另一方面,第一车辆通信电路321、第一转矩传感器输入电路341、第一微型计算机401及第一旋转角检测部251是第一系统控制部201的第一控制类部件。第二车辆通信电路322、第二转矩传感器输入电路342、第二微型计算机402及第二旋转角检测部252是第二系统控制部202的第二控制类部件。如图9所示,电力类部件的安装区域Ap与控制类部件的安装区域Ac相比位于靠近连接器351、352的位置。即,电力类部件与控制类部件相比,配置在基板230中靠近连接器351、352的一侧。
如图8所示,第一系统连接器351相对于分界面B配置在一侧,第二系统连接器352相对于分界面B配置在另一侧。并且,在相对于分界面B的一方侧,从分界面B起依次配置有第一电源端子131及第一信号端子。另外,在相对于分界面B的另一方侧,从分界面B起依次配置有第二电源端子132及第二信号端子。
如图2、图7、图8所示,连接器351、352具有突起391、392,该突起391、392向与这些连接器351、352的排列方向正交的方向突出。即,突起391、392不向连接器351、352的排列方向突出,且不形成于连接器间的隙间。在第一实施方式中,连接器351、352的正面部形状是矩形状。连接器351、352由一对长边部和一对短边部构成。突起391、392形成与长边部而不形成于短边部。间隔G被设定为突起391、392的高度的4倍以下。
如图10~图13所示,外部连接器161、162嵌合于连接器351、352的正面部。在外部连接器161、162设置有杆181、182,该杆181、182以与突起391、392对应的位置为中心转动。外部连接器161、162具有切槽175、176,该切槽175、176用于避免向连接器351、352插入时与突起391、392的干涉。在杆181、182设置有卡合槽185、186,该卡合槽185、186也用于避免向连接器351、352插入时的干涉。在向车辆搭载时,操作者推动杆181、182,从而将外部连接器161、162向连接器351、352插入,而与正面部嵌合。即,随着杆181、182从图10的状态向图12的状态转动,外部连接器161、162向插入方向移动。并且,在杆181、182转动到图12的状态为止时,卡合槽185、186位于与插拔方向正交的方向,从而防止了外部连接器161、162脱落。这里,为了将杆181、182固定在图12的状态,也可以构成为在外部连接器161、162设置爪部,并在杆181、182设置孔部,从而使两者嵌合。另外,也可以是,当杆181、182从图10的状态转动到图12的状态为止时,卡合槽185、186在插拔方向与突起391、392卡合。突起391、392使外部连接器161、162的杆181、182卡止,但该突起391、392也可以用于将杆181、182锁定。
如图11、图13所示,在相对于第一系统连接器351的与第二系统连接器352相反的一侧设置有空间S1,该空间S1用于将卡止于第一系统连接器351的突起391的第一杆181在卡止状态(参照图13)与非卡止状态(参照图11)之间切换。在相对于第二系统连接器352的与第一系统连接器351相反的一侧设置有空间S2,该空间S2用于将卡止于第二系统连接器352的突起392的第二杆182在卡止状态与非卡止状态之间切换。
(效果)
如以上说明的那样,在第一实施方式中,第一系统连接器351的插拔方向与第二系统连接器352的插拔方向相同。第一系统连接器351与第二系统连接器352,以这些连接器的间隔G比双方的连接器的短边方向宽度W小的方式相互接近地配置。第一电源端子131与第一信号端子相比,配置在第一系统连接器351的正面部中靠近第二系统连接器352的一侧。第二电源端子132与第二信号端子相比,配置在第二系统连接器352的正面部中靠近第一系统连接器351的一侧。
这样,通过将第一电源端子131与第二电源端子132靠近连接器配置空间的中央配置,从而容易避免电源线与信号线的交叉。另外,抑制了电源线的回路面积的增加。因此,能够降低对信号线的噪声影响。在一方的系统发生异常,而仅通过正常的另一方的系统继续电机控制的情况下,也有产生噪声影响的担忧,但即使在这样的情况下,通过将电源端子靠近连接器配置空间的中央配置,也能够降低噪声影响。
另外,在第一实施方式中,以位于连接器351、352间的分界面B为界,将第一系统端子(第一电源端子131、第一车辆通信端子311及第一转矩信号端子331)与第二系统端子(第二电源端子132、第二车辆通信端子312及第二转矩信号端子332)以电源端子131、132位于中央的方式镜像配置。由此,能够将第一电源端子131与第二电源端子132靠近连接器配置空间的中央配置。
另外,在第一实施方式中,第一系统连接器351与第二系统连接器352以这些连接器的正面部的长边方向在同一直线上排列的方式配置。由此,容易将第一电源端子131与第二电源端子132靠近连接器配置空间的中央配置。
另外,在第一实施方式中,第一系统控制部201与第二系统控制部202安装于一个基板230。并且,通过分界面B将第一系统控制部201与第二系统控制部202分开。由此,能够以电源线不与信号线交叉的方式将第一系统端子与基板230上的第一系统控制部201连接,或将第二系统端子与基板230上的第二系统控制部202连接。
另外,在第一实施方式中,控制部201、202的电力类部件与控制部201、202的控制类部件相比,配置于基板230中靠近连接器351、352的一侧。由此,流动有较大的电流的电源线的基板配线路径变短,因此,电源线的回路面积变小,从而能够降低对信号线的噪声影响,并且能够降低发热(即,电流损失)。
另外,在第一实施方式中,在相对于分界面B的一方侧,从分界面B起依次配置有第一电源端子131及第一信号端子。另外,在相对于分界面B的另一方侧,从分界面B起依次配置有第二电源端子132及第二信号端子。由此,能够以电源线不与信号线交叉的方式将第一系统端子与基板230上的第一系统控制部201连接,或将第二系统端子与基板230上的第二系统控制部202连接。
另外,在第一实施方式中,连接器351、352具有突起391、392,该突起391、392向与这些连接器351、352的排列方向正交的方向突出。即,突起391、392不向连接器351、352的排列方向突出,且不形成于连接器间的间隙。由此,由于突起391、392彼此分离,因此能够使连接器351、352彼此靠近。因此,能够连接器设置空间变小,从而使驱动装置1的体格小型化。另外,由于突起391、392彼此分离,因此将外部连接器161、162分别连接于连接器351、352时的操作空间,即用于操作外部连接器161、162的杆181、182的空间产生余量,从而提高了安装性。
另外,在第一实施方式中,在相对于第一系统连接器351的与第二系统连接器352相反的一侧设置有空间S1,该空间S1用于将第一杆181在卡止状态与非卡止状态之间切换。在相对于第二系统连接器352的与第一系统连接器351相反的一侧设置有空间S2,该空间S2用于将杆182在卡止状态与非卡止状态之间切换。因此,确保了安装拆卸外部连接器161、162时的操作空间,从而提高了操作性。另外,能够实现外部连接器161、162的安装状态下的整体小型化。
另外,在第一实施方式中,在第一系统连接器351与第二系统连接器352之间形成有肋390,该肋390将这些连接器351、352连接。由此,能够实现连接器部35的强度提高及变形抑制,并且,不需要背面肋,从而能够实现小型化。
[第二实施方式]
如图14、图15所示,在第二实施方式中,连接器部36的第一系统连接器361与第二系统连接器362形成一体。除了上述以外,第二实施方式的结构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且能够起到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效果。
[第三实施方式]
如图16~图20所示,在第三实施方式中,连接器部37的连接器371、372从基部370向轴向突出。连接器371、372的插拔方向及正面部的朝向是轴向。除了上述以外,第三实施方式的结构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且能够起到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效果。此外,在图18中省略了电机80的结构部件的图示。
[第四实施方式]
如图21~图23所示,在第四实施方式中,连接器部38的连接器381、382从基部380通过罩22的底部220的开口部221而向轴向突出。连接器381、382的插拔方向及正面部的朝向是轴向。连接器381、382以这些连接器的正面部的长边方向所成的角度为90以上的方式配置。除了上述以外,第四实施方式的结构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且能够起到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效果。
[其他实施方式]
在其他实施方式中,也可以从通用的一个电源分支而向各系统供给电力。尽管如此,也可以对每个系统设置电源端子,并将这些电源端子分开配置于各系统连接器。在电源通用的情况下,虽然与对各个系统都设置电源的情况相比容易出现噪声影响,但是通过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地将电源端子靠近连接器配置空间的中央配置,能够降低噪声影响。
在其他实施方式中,第一系统连接器与第二系统连接器之间的位置也可以从第一系统控制部与第二系统控制部的分界位置分离。
在第一~第四实施方式中,连接器部的基部及连接器由与罩不同的部件构成。与此相对,在其他实施方式中,基部、连接器以及罩也可以由同一部件构成。在这样的方式中,连接器部的端子通过例如压合等而与控制部的基板连接,或者,控制部的基板固定于连接器部,并且绕线组的导线通过例如压合等而与控制部的基板连接。
在其他实施方式中,电机也可以是二组绕线组配置为同相位。或者,电机的相数也可以不限于三相而是四相以上。并且,驱动对象的电机不限于交流无刷电机,也可以是带刷的直流电机。在该情况下,作为“电力转换器”可以使用H桥电路。另外,在其他实施方式中,驱动装置不限于电动动力转向装置,也可以应用于其他任何用途。
基于实施方式记述了本发明。但是,本发明不限于该实施方式及结构。本发明包含各种变形例及相当的范围内的变形。另外,各种组合及方式,进而,使这些组合及方式包含仅一个要素、其以上、或其以下的其他组合及方式也在本发明的范畴及思想范围内。
Claims (4)
1.一种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电机(80),该电机具有双系统的绕线组(801、802);
控制部(20),该控制部与所述电机同轴配置,并对所述电机的驱动进行控制;以及
连接器部(35、36、37、38),该连接器部用于与作为外部电缆的连接器的外部连接器(161、162)连接,
所述控制部具有第一系统控制部(201)和第二系统控制部(202),该第一系统控制部对一方的所述绕线组的通电进行控制,该第二系统控制部对另一方的所述绕线组的通电进行控制,
所述第一系统控制部与第二系统控制部安装于一个基板(230),
所述连接器部具有:第一电源端子(131),该第一电源端子用于向所述第一系统控制部供给电源;第一信号端子(311、331),该第一信号端子用于向所述第一系统控制部输入信号;第一系统连接器(351、361、371、381),该第一系统连接器保持所述第一电源端子和所述第一信号端子;第二电源端子(132),该第二电源端子用于向所述第二系统控制部供给电源;第二信号端子(312、332),该第二信号端子用于向所述第二系统控制部输入信号;以及第二系统连接器(352、362、372、382),该第二系统连接器保持所述第二电源端子和所述第二信号端子,
所述第一系统连接器的插拔方向与所述第二系统连接器的插拔方向相同,
所述第一系统连接器与所述第二系统连接器以这些连接器的间隔(G)比双方的连接器的短边方向宽度(W)小的方式相互接近地配置,
所述第一电源端子与所述第一信号端子相比,配置于所述第一系统连接器的正面部中靠近所述第二系统连接器的一侧,
所述第二电源端子与所述第二信号端子相比,配置于所述第二系统连接器的正面部中靠近所述第一系统连接器的一侧,
所述第一系统控制部包含对所述电机的旋转角度进行检测的第一旋转角检测部(251),
所述第二系统控制部包含对所述电机的旋转角度进行检测的第二旋转角检测部(252),
所述第一旋转角检测部具有独立于所述第二旋转角检测部的电源线和信号线,并且该第一旋转角检测部与所述第二旋转角检测部一起被封装化而构成旋转角传感器(25),
通过分界面(S)将所述第一系统控制部与所述第二系统控制部分开,该分界面通过所述旋转角传感器且与所述电机的轴心平行,
所述第一系统控制部具有与所述第一电源端子连接的第一电力类部件(141、281、601)和与所述第一信号端子连接的第一控制类部件(251、321、341、401),
所述第二系统控制部具有与所述第二电源端子连接的第二电力类部件(142、282、602)和与所述第二信号端子连接的第二控制类部件(252、322、342、402),
所述第一电力类部件和所述第二电力类部件与所述第一控制类部件和所述第二控制类部件相比,配置于所述基板中靠近所述第一系统连接器和所述第二系统连接器的一侧。
2.一种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电机(80),该电机具有双系统的绕线组(801、802);
控制部(20),该控制部与所述电机同轴配置,并对所述电机的驱动进行控制;以及
连接器部(35、36、37、38),该连接器部用于与作为外部电缆的连接器的外部连接器(161、162)连接,
所述控制部具有第一系统控制部(201)和第二系统控制部(202),该第一系统控制部对一方的所述绕线组的通电进行控制,该第二系统控制部对另一方的所述绕线组的通电进行控制,
所述第一系统控制部与第二系统控制部安装于一个基板(230),
所述连接器部具有:第一电源端子(131),该第一电源端子用于向所述第一系统控制部供给电源;第一信号端子(311、331),该第一信号端子用于向所述第一系统控制部输入信号;第一系统连接器(351、361、371、381),该第一系统连接器保持所述第一电源端子和所述第一信号端子;第二电源端子(132),该第二电源端子用于向所述第二系统控制部供给电源;第二信号端子(312、332),该第二信号端子用于向所述第二系统控制部输入信号;以及第二系统连接器(352、362、372、382),该第二系统连接器保持所述第二电源端子和所述第二信号端子,
所述第一系统连接器的插拔方向与所述第二系统连接器的插拔方向相同,
所述第一系统连接器与所述第二系统连接器以这些连接器的间隔(G)比双方的连接器的短边方向宽度(W)小的方式相互接近地配置,
所述第一电源端子与所述第一信号端子相比,配置于所述第一系统连接器的正面部中靠近所述第二系统连接器的一侧,
所述第二电源端子与所述第二信号端子相比,配置于所述第二系统连接器的正面部中靠近所述第一系统连接器的一侧,
所述第一系统控制部包含对所述电机的旋转角度进行检测的第一旋转角检测部(251),
所述第二系统控制部包含对所述电机的旋转角度进行检测的第二旋转角检测部(252),
所述第一旋转角检测部具有独立于所述第二旋转角检测部的电源线和信号线,并且该第一旋转角检测部与所述第二旋转角检测部一起被封装化而构成旋转角传感器(25),
通过分界面(S)将所述第一系统控制部与所述第二系统控制部分开,该分界面通过所述旋转角传感器且与所述电机的轴心平行,
在相对于所述分界面的一方侧,从所述分界面起依次配置有所述第一电源端子和所述第一信号端子,
在相对于所述分界面的另一方侧,从所述分界面起依次配置有所述第二电源端子和所述第二信号端子。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系统连接器(351、371、381)与所述第二系统连接器(352、372、382)以这些连接器的正面部的长边方向在同一直线上排列的方式配置。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系统连接器(361)与所述第二系统连接器(362)以这些连接器的正面部的长边方向在同一直线上排列的方式配置,并形成一体。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8-075412 | 2018-04-10 | ||
JP2018075412A JP6907991B2 (ja) | 2018-04-10 | 2018-04-10 | 駆動装置 |
PCT/JP2019/015271 WO2019198655A1 (ja) | 2018-04-10 | 2019-04-08 | 駆動装置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1937280A CN111937280A (zh) | 2020-11-13 |
CN111937280B true CN111937280B (zh) | 2023-03-28 |
Family
ID=6816410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980024349.XA Active CN111937280B (zh) | 2018-04-10 | 2019-04-08 | 驱动装置 |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11801887B2 (zh) |
JP (1) | JP6907991B2 (zh) |
CN (1) | CN111937280B (zh) |
WO (1) | WO2019198655A1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EP4297254A4 (en) * | 2021-02-19 | 2024-04-10 | JTEKT Corporation | MOTOR CONTROL DEVICE |
JP2022178464A (ja) * | 2021-05-20 | 2022-12-02 |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 駆動装置 |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11129350A (ja) * | 2009-12-17 | 2011-06-30 | Tyco Electronics Japan Kk | コネクタ実装基板、コネクタ実装基板の製造方法 |
CN105322725A (zh) * | 2014-07-31 | 2016-02-10 | 株式会社电装 | 驱动单元和包括驱动单元的电动助力转向装置 |
CN107074268A (zh) * | 2014-10-22 | 2017-08-18 |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 电动助力转向装置 |
JP2017192231A (ja) * | 2016-04-14 | 2017-10-19 |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 駆動装置一体型回転電機、及び、電動パワー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
CN107416014A (zh) * | 2016-04-06 | 2017-12-01 | 株式会社电装 | 驱动设备和使用驱动设备的电动助力转向设备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3774624B2 (ja) * | 2000-10-18 | 2006-05-17 |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 電動パワー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
JP5012953B2 (ja) * | 2010-05-21 | 2012-08-29 |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 駆動装置 |
WO2016075789A1 (ja) * | 2014-11-13 | 2016-05-19 |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 制御ユニットおよびこれを用いた電動パワー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
JP6351750B2 (ja) * | 2014-11-14 | 2018-07-04 |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 制御ユニットおよびこれを用いた電動パワー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
JP6439572B2 (ja) * | 2015-04-28 | 2018-12-19 |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 電子制御装置および駆動装置 |
JP6610225B2 (ja) | 2015-12-08 | 2019-11-27 |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 駆動装置 |
EP3441285B1 (en) * | 2016-04-06 | 2020-12-09 |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oration | Electric power steering device |
CN110679067B (zh) * | 2017-06-05 | 2021-07-02 |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 驱动装置一体型旋转电机以及电动助力转向装置 |
JP7124401B2 (ja) * | 2018-04-10 | 2022-08-24 |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 駆動装置 |
JP7124400B2 (ja) * | 2018-04-10 | 2022-08-24 |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 駆動装置 |
JP7094371B2 (ja) * | 2018-08-24 | 2022-07-01 |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 電動パワー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
JP7167635B2 (ja) * | 2018-11-02 | 2022-11-09 |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 駆動装置、および、これを用いた電動パワー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
-
2018
- 2018-04-10 JP JP2018075412A patent/JP6907991B2/ja active Active
-
2019
- 2019-04-08 WO PCT/JP2019/015271 patent/WO2019198655A1/ja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19-04-08 CN CN201980024349.XA patent/CN111937280B/zh active Active
-
2020
- 2020-09-28 US US17/034,336 patent/US11801887B2/en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11129350A (ja) * | 2009-12-17 | 2011-06-30 | Tyco Electronics Japan Kk | コネクタ実装基板、コネクタ実装基板の製造方法 |
CN105322725A (zh) * | 2014-07-31 | 2016-02-10 | 株式会社电装 | 驱动单元和包括驱动单元的电动助力转向装置 |
CN107074268A (zh) * | 2014-10-22 | 2017-08-18 |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 电动助力转向装置 |
CN107416014A (zh) * | 2016-04-06 | 2017-12-01 | 株式会社电装 | 驱动设备和使用驱动设备的电动助力转向设备 |
JP2017192231A (ja) * | 2016-04-14 | 2017-10-19 |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 駆動装置一体型回転電機、及び、電動パワー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US20210009192A1 (en) | 2021-01-14 |
US11801887B2 (en) | 2023-10-31 |
CN111937280A (zh) | 2020-11-13 |
JP6907991B2 (ja) | 2021-07-21 |
JP2019187078A (ja) | 2019-10-24 |
WO2019198655A1 (ja) | 2019-10-17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JP7124401B2 (ja) | 駆動装置 | |
CN111937279B (zh) | 驱动装置及驱动单元 | |
EP3441285B1 (en) | Electric power steering device | |
JP7124400B2 (ja) | 駆動装置 | |
EP3843250A1 (en) | Electric power steering device | |
CN111183570B (zh) | 电动助力转向装置 | |
JP7244216B2 (ja) | 回転電機制御装置 | |
CN111937280B (zh) | 驱动装置 | |
US20210339794A1 (en) | Drive device | |
JP2022056881A (ja) | モータ駆動システム | |
JP7211288B2 (ja) | 駆動装置 | |
WO2022196458A1 (ja) | 駆動装置 | |
CN111194519B (zh) | 电动助力转向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