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936409A - 复合电梯带 - Google Patents

复合电梯带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936409A
CN111936409A CN201880091925.8A CN201880091925A CN111936409A CN 111936409 A CN111936409 A CN 111936409A CN 201880091925 A CN201880091925 A CN 201880091925A CN 111936409 A CN111936409 A CN 11193640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eeth
carrier
elevator belt
strands
core lay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80091925.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彼得·菲尔德豪森
弗兰克·都德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K Elevator Innovation and Operations GmbH
TK Elevator GmbH
Original Assignee
ThyssenKrupp Elevator Innovation and Operations GmbH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hyssenKrupp Elevator Innovation and Operations GmbH filed Critical ThyssenKrupp Elevator Innovation and Operations GmbH
Publication of CN11193640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936409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6HOISTING; LIFTING; HAULING
    • B66BELEVATORS; ESCALATORS OR MOVING WALKWAYS
    • B66B7/00Other common features of elevators
    • B66B7/06Arrangements of ropes or cables
    • B66B7/062Belts
    • DTEXTILES; PAPER
    • D07ROPES; CABLES OTHER THAN ELECTRIC
    • D07BROPES OR CABLES IN GENERAL
    • D07B1/00Constructional features of ropes or cables
    • D07B1/02Ropes built-up from fibrous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of vegetable origin, of animal origin, regenerated cellulose, plastics
    • D07B1/04Ropes built-up from fibrous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of vegetable origin, of animal origin, regenerated cellulose, plastics with a core of fibres or filaments arranged parallel to the centre lin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GBELTS, CABLES, OR ROPES, PREDOMINANTLY USED FOR DRIVING PURPOSES; CHAINS; FITTINGS PREDOMINANTLY USED THEREFOR
    • F16G1/00Driving-belts
    • F16G1/06Driving-belts made of rubber
    • F16G1/08Driving-belts made of rubber with reinforcement bonded by the rubber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GBELTS, CABLES, OR ROPES, PREDOMINANTLY USED FOR DRIVING PURPOSES; CHAINS; FITTINGS PREDOMINANTLY USED THEREFOR
    • F16G9/00Ropes or cabl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driving, or for being driven by, pulleys or other gearing elements
    • F16G9/04Ropes or cabl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driving, or for being driven by, pulleys or other gearing elements made of rubber or plastics
    • DTEXTILES; PAPER
    • D07ROPES; CABLES OTHER THAN ELECTRIC
    • D07BROPES OR CABLES IN GENERAL
    • D07B2501/00Application field
    • D07B2501/20Application field related to ropes or cables
    • D07B2501/2007Elevato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Lift-Guide Devices, And Elevator Ropes And Cables (AREA)
  • Ropes Or Cables (AREA)

Abstract

一种复合电梯带,包括在纵向方向上延伸的至少一个承载股线、包裹该至少一个承载股线的芯层以及横向延伸穿过芯层的顶表面的第一组多个齿。第一组多个齿包括与芯层相关联的根部和尖端部分。该复合电梯带还包括在纵向方向上延伸的第一套层,第一组多个齿的至少尖端部分与第一套层的底表面相关联。

Description

复合电梯带
技术领域
本公开总体上涉及用于抬升和降低电梯轿厢的复合电梯带。更具体地,本公开涉及复合电梯带,其具有包括一个或多个芯层的承载体、嵌入在芯层中的一个或者多个承载股线、与芯层相关联的多个齿、以及至少部分地覆盖承载体的一个或多个护套。本公开还涉及用于制作复合电梯带的方法和设备。
背景技术
用于竖直地运送人员和货物的电梯是现代住宅和商业建筑的组成部分。典型的电梯系统包括由提升系统抬高和降低的一个或多个电梯轿厢。提升系统通常包括从动槽轮组件和空转槽轮组件两者,附接到电梯轿厢的一个或多个受拉构件在从动槽轮组件和空转槽轮组件上被驱动。电梯轿厢由于受拉构件和驱动槽轮之间的牵引而抬升或下降。可以使用各种类型的受拉构件,包括钢缆、V形带、平带和链条,其中,槽轮组件具有相应的跑合表面,以在受拉构件与槽轮组件之间传递牵引力。
当前电梯系统设计中的限制因素是受拉构件的最小弯曲半径。如果受拉构件被折曲超过其最小弯曲半径,则受拉构件内的压缩力可能超过受拉构件材料的断裂强度。受拉构件在其最小弯曲半径以下的连续操作可能以增加的和不可预测的速率引起疲劳,并且在极端情况下,可能导致弹性变形和失效。因此,能够在电梯系统中使用的槽轮的最小尺寸由受拉构件的最小弯曲半径控制。出于若干原因,具有较小直径的槽轮允许更经济的电梯系统设计。首先,通过使用较小直径的槽轮和槽轮组件,可以显著减小电梯系统的整体部件成本。第二,较小直径的槽轮减小了驱动电梯系统所需的电机扭矩,从而允许使用较小的驱动电机并且允许较小的井道尺寸。另外,减小受拉构件的弯曲半径通常允许更容易地安装并且减小受拉构件的卷轴尺寸。
因此,期望最小化电梯受拉构件的弯曲半径,并且相反地增加受拉构件的柔性。在当前的受拉构件设计中,具有包裹在树脂或聚合物中的纤维或股线的复合带通常提供最大的柔性。在Pelto-Huikko等的9,126,805号美国专利中描述了一种已知的受拉构件的示例,该专利涉及在聚合基体材料中包括纤维增强的电梯缆索。涂覆材料围绕聚合基体材料以增加摩擦并且改善受拉构件的耐磨性。
当受拉构件与槽轮接合时,受拉构件沿着与槽轮相接触的外部区域受到压缩,并且沿着远离槽轮的外部区域受到拉伸。受拉构件与滑轮之间的摩擦牵引力可以向受拉构件的外表面施加附加的压缩,其中,受拉构件围绕槽轮弯曲。用于制造电梯受拉构件的许多材料在拉伸方面显著强于压缩。例如,在比如Pelto-Huikko等的许多复合带设计中使用的碳纤维在压缩中通常仅有其在拉伸中的20%-70%的强度。因此,受拉构件通常更可能由于在与槽轮接合期间经受的内部压缩而失效。因此,现有受拉构件的最小弯曲半径由弯曲引起的内部压缩负载决定。
当前的具有聚合物包裹纤维构造的受拉构件通常使用拉挤成型工艺来生产。Goldworthy的3,960,629号美国专利中描述了一种这样的工艺,其教导利用施加到导电股线并且经由电感应进行固化的热固性树脂的拉挤成型方法。Herbeck等的8,343,410号美国专利教导类似的用于拉挤成型的复合纤维制品的基于感应的固化工艺。然而,当前的拉挤成型方法通常具有有限的生产速度,并且许多当前的工艺仅适用于生产扁平的轮廓。此外,许多当前的拉挤成型工艺需要使用树脂添加剂以防止树脂粘着到在拉挤成型工艺中使用的各种机械部件。通过这种添加剂稀释树脂折损了固化的热固性树脂的机械特性,导致所生产的制品断裂强度降低。
发明内容
鉴于以上所述,需要一种复合电梯带,其减少或抵消压缩负载,使得在维持高断裂强度的同时减小受拉构件的弯曲半径。另外,需要用于形成这种复合电梯带的方法和设备。
本公开的实施例涉及一种复合电梯带,其包括:至少一个承载体,该承载体包括在纵向方向上延伸的至少一个承载股线;包裹该至少一个承载股线的芯层;横向延伸穿过芯层的顶表面的第一组多个齿和凹槽,第一组多个齿包括与芯层相关联的根部和尖端部分。凹槽在相邻齿的齿侧之间延伸。该复合电梯带还包括在纵向方向上延伸并且至少部分地覆盖承载体的第一套层。
本公开的实施例涉及一种复合电梯带,其包括:至少一个承载体,该承载体包括多个承载股线,其中,承载股线在纵向方向上延伸;包裹该多个承载股线的芯层、横向延伸穿过芯层的顶表面的第一组多个齿,该第一组多个齿包括与芯层相关联的根部和尖端部分,其中,该多个承载股线布置为使得在承载股线之间设置无承载股线的空间。该空间形成直的连续通道,该连续通道从承载体的第一末端行进到承载体的相对末端。股线可以布置为任何有序图案或以任何随机的取向,只要在每个股线之间设置无承载股线的空间,并且该空间形成直的连续通道,该连续通道从承载体的第一末端行进到承载体的相反末端。
本公开的实施例涉及一种复合电梯带,其包括:包括多个承载股线的至少一个承载体,其中,承载股线在纵向方向上延伸;包裹该多个承载股线的芯层;横向延伸穿过芯层的顶表面的第一组多个齿,该第一组多个齿包括与芯层相关联的根部和尖端部分,其中,该多个承载股线布置为使得在承载股线之间设置无承载股线的空间。该空间形成直的连续通道,该连续通道从承载体的第一末端行进到承载体的相对末端。凹槽在相邻齿的齿侧之间延伸。该复合电梯带还包括在纵向方向上延伸并且至少部分地覆盖承载体的第一套层。股线可以布置为任何有序图案或以任何随机的取向,只要在每个股线之间设置无承载股线的空间,并且该空间形成直的连续通道,该连续通道从承载体的第一末端行进到承载体的相反末端。
本公开的实施例涉及一种复合电梯带,其包括至少一个承载体,该承载体包括多个承载股线,其中,承载股线在纵向方向上延伸;包裹该多个承载股线的芯层,其中,该多个承载股线布置为使得在承载股线之间设置无承载股线的空间。该空间形成直的连续通道,该连续通道从承载体的第一末端行进到承载体的相对末端。股线可以布置为任何有序图案或以任何随机的取向,只要在每个股线之间设置无承载股线的空间,并且该空间形成直的连续通道,该连续通道从承载体的第一末端行进到承载体的相反末端。
本公开的实施例涉及一种复合电梯带,其包括至少一个承载体,该承载体包括多个承载股线,其中,承载股线在纵向方向上延伸;包裹该多个承载股线的芯层,其中,该多个承载股线布置为使得在承载股线之间设置无承载股线的空间。该空间形成直的连续通道,该连续通道从承载体的第一末端行进到承载体的相对末端。该复合电梯带还包括在纵向方向上延伸并且至少部分地覆盖承载体的第一套层。股线可以布置为任何有序图案或以任何随机的取向,只要在每个股线之间设置无承载股线的空间,并且该空间形成直的连续通道,该连续通道从承载体的第一末端行进到承载体的相反末端。
“末端”是指承载体的最外侧表面。其可以位于承载主体上的任何位置处,例如承载体的芯层的顶表面和底表面处。“相对末端”是指并非第一末端的末端。当从第一末端开始跟随无承载股线的、直的连续通道时,可以定位相对末端,直到直的连续通道终止于承载体的最外表面。该最外表面可以平行于第一末端或者不平行于第一末端。
“直的连续通道”是指承载体内无承载股线的空间。直的连续通道可以包括热固性材料;热塑性材料;热固性材料和热塑性材料的任意组合;聚合材料;聚合基体材料;硅基体材料;胶料,例如粘合剂;或通过无承载纤维来增强的聚合材料。直的连续通道也可以称为“股线间空间”或者更简单地称为“空间”。该空间由两个相邻的承载股线之间的距离来限定。第一空间的尺寸可以与第二空间的尺寸相同或不同。
在一些实施例中,股线间空间在厚度方向上比股线间空间在宽度方向上更大。宽度方向上的股线间空间优选地在0μm至5μm之间。厚度方向上的股线间空间优选地在3μm至50μm之间。最优选的是,厚度方向上的股线间空间为碳纤维直径的一半。优选地,一个或多个直的连续通道所覆盖的距离与承载体的厚度和/或宽度相同。在承载体为矩形的情况下,该空间可以覆盖整个承载体厚度上的或整个承载体宽度上或整个承载体的厚度和宽度两者上的不间断距离。在承载体为椭圆形的情况下,空间所覆盖的最大距离由第一直径的长度限定,该第一直径在承载体的最远离彼此定位的两个周边端点之间延伸。
在一些实施例中,承载股线具有2μm至20μm范围内、更优选地在5μm至15μm的范围内、最优选地在6μm至10μm的范围内的直径。
在承载股线内存在多个空间的一些实施例中,每个空间可以覆盖变化的距离。例如,包括具有多个承载股线的承载体的复合带可以具有0μm的宽度方向空间和10μm的厚度方向空间;或者,包括具有多个承载股线的承载体的复合带可以具有0μm的宽度方向第一空间和1.5μm的宽度方向第二空间、7μm的厚度方向第一空间和20μm的厚度方向第二空间。该空间在宽度方向上的距离可以是一个特定距离或各种距离的组合。该空间在厚度方向上的距离可以是一个特定距离或各种距离的组合。这可以根据期望的对承载体的柔性要求进行调整。另一个示例可以是一种包括承载体的复合带,该承载体包括具有0.5μm的宽度方向空间和3μm的厚度方向空间的多个承载股线。当在承载体内存在至少两个不同尺寸的股线间空间时,两个尺寸中较大的一个位于宽度方向(即,横向)或厚度方向(即,竖向)上。
在一些实施例中,多个承载股线布置为使得较高的股线密度位于特定区域。例如,较高密度的承载股线可以朝向承载体的中心定位,或者位于承载体的周边处。优选地,较高的股线密度位于承载体的中心,而较低的股线密度位于承载体的周边处。这种布置允许承载体的更好的柔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芯层包括杨氏模量小于2GPa的材料。特别地,由于齿的存在和承载股线的布置,这是可行的。这些组合特征提供了受控的屈曲,其因此允许使用具有2GPa或更小的杨氏模量的材料作为芯层。
在一些实施例中,承载股线的纤维体积比在40%至70%的范围内。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组多个齿通过纤维来增强。这些纤维可以是本文所述的任何纤维,优选地,增强纤维在长度上小于承载股线。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组多个齿通过纤维来增强,该纤维定位在相对于承载股线的纵向方向的横向或交叉方向上。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组多个齿内的齿的高度在15μm至1mm的范围内,优选地在200μm至600μm的范围内。
复合电梯带上存在齿影响承载股线的偏转或屈曲,并且因此有助于减小股线中的压缩力。当复合带的压缩区域中的纤维屈曲时,中性弯曲轴线在拉伸区域的方向上移位,并且带中的总应力减小。屈曲可以由力或由几何不平衡性引发。将齿引入到承载体,无论其是以对称还是不对称的图案,都有助于引入力不平衡性,力不平衡性改善了屈曲并且因此减小了承载股线中的压缩力。在承载体上以对称图案布置的齿允许引入对称的可重复的屈曲。当出现比如振动、噪音或集中纤维疲劳的问题时,以非对称图案布置的齿是优选的。齿可以在相对于纵向单向承载股线的横向或在交叉方向上通过纤维来增强。根据承载体自身的强度和尺寸来选择齿的形状和尺寸。齿的形状可以包括矩形、梯形、三角形、圆形等。
齿的尺寸(包括高度、宽度和每个齿之间的距离)应当设计为考虑一些护套材料可能进入齿之间的间隙的可能性。如果发生这种情况,则例如牙齿的高度减小。通过在设计齿的高度时考虑到这一点并且通过确保包括套层的合成齿高度是实现期望的屈曲效果的高度,可以优化承载股线中的压缩力的减小。
优选的齿高度在40微米至1mm之间。这适用于在第一组多个齿中所使用的齿以及在第二或另外的多个齿中所使用的齿。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组多个齿中的每一个在不平行于纵向方向的方向上横向延伸穿过芯层的顶表面。
在一些实施例中,承载体的齿的尖端部分与第一套层的底表面相关联,使得芯层和第一套层在第一组多个齿的相邻齿之间限定横向延伸的、无材料的凹槽。
在一些实施例中,承载体的尖端部分和齿侧与第一套层的底表面相关联,使得第一套层至少部分地延伸到第一组多个齿的相邻齿之间的凹槽中。
在一些实施例中,该复合电梯带还包括横向延伸穿过芯层的底表面的第二组多个齿,其中,该第二组多个齿包括与芯层相关联的根部和尖端部分。
在一些实施例中,承载体还包括横向延伸穿过芯层的底表面的第二组多个齿和凹槽,第二组多个齿包括与芯层相关联的根部和尖端部分。凹槽在相邻齿的齿侧之间延伸。该复合电梯带还包括在纵向方向上延伸并且至少部分地覆盖承载体的第二套层。
在一些实施例中,承载体的尖端部分与第一套层的底表面相关联,使得芯层和第一套层在第一组多个齿的相邻齿之间限定横向延伸的、无材料的凹槽。
在一些实施例中,承载体的尖端部分和齿侧与第一套层的底表面相关联,使得第二套层至少部分地延伸到第一组多个齿的相邻齿之间的凹槽中。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套层和第二护套层是一体的,并且包括完全包封承载体的单个套层。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组多个齿中的每一个在不平行于纵向方向的方向上横向延伸穿过芯层的底表面。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组多个齿内的齿的高度在15μm至1mm的范围内,优选地在200μm至600μm之间。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组多个齿是在纵向方向上关于芯层反射的第二组多个齿的镜像图像。
以对称图案布置的齿允许引入对称的可重复的屈曲模式,即,受控屈曲模式。在压缩力的情况下,每个齿对股线产生的阻力比没有齿的区域更大。这允许股线层在期望的方向上屈曲,即,被动屈曲。当增加的压力施加到齿,例如在槽轮上弯曲和/或支撑负载时,发生主动屈曲。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组多个齿相对于第二组多个齿沿着纵向方向偏移。在希望控制振动、噪音或集中股线疲劳的情况下,齿的不对称图案是优选的。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组多个齿通过纤维来增强。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组多个齿通过纤维来增强,该纤维定位在相对于承载股线的纵向方向的横向或交叉方向上。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组多个齿中的每一个在垂直于纵向方向的剖面中具有多边形轮廓。
在一些实施例中,多边形轮廓包括矩形、梯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五边形中的一个或多个。齿轮廓的选择可以影响复合电梯带内的潜在压力点,并且因此影响屈曲模式。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组多个齿中的每一个在垂直于纵向方向的剖面中具有圆形轮廓,圆形轮廓包括半圆形、弓形、椭圆形、卵形和半球形中的一个或多个。齿轮廓的选择可以影响复合电梯带内的潜在压力点,并且因此影响屈曲模式。
在一些实施例中,芯层和第一套层具有相异的成分。
在一些实施例中,芯层包括热塑性和/或热固性材料。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套层包括热塑性和/或热固性材料。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套层包括热塑性和/或热固性材料。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组多个齿中的齿的轮廓沿着复合电梯带的长度变化。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组多个齿中的齿的轮廓沿着复合电梯带的长度变化。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组多个齿中的齿与芯层一体形成。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组多个齿中的齿与芯层一体形成。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组多个齿中的齿与第一套层一体形成并且朝向承载体延伸。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组多个齿中的齿与第二套层一体形成并且朝向承载体延伸。
在一些实施例中,至少一个股线由导电材料形成。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组多个齿的齿距在带的长度上变化。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组多个齿的齿距在带的长度上变化。
本公开的另外的实施例涉及一种电梯系统,其包括:具有支撑框架的电梯井道;能够沿着由电梯井道限定的竖直行进路径移动的电梯轿厢;电机装置,其具有能够经由电机装置转动的至少一个驱动槽轮;连接到电梯轿厢和支撑框架中的一个的至少一个电梯槽轮;以及与电机装置的驱动槽轮和该至少一个电梯槽轮摩擦牵引接合的至少一个复合电梯带。该至少一个复合电梯带包括:至少一个承载体,其包括在纵向方向上延伸的至少一个承载股线;包裹该至少一个承载股绳的芯层;横向延伸穿过芯层的顶表面的第一组多个齿和凹槽,该第一组多个齿包括与芯层相关联的根部和尖端部分。凹槽在相邻齿的齿侧之间延伸。该复合电梯带还包括在纵向方向上延伸并且至少部分地覆盖承载体的第一套层。
本公开的另外的实施例涉及一种电梯系统,其包括:具有支撑框架的电梯井道;能够沿着由电梯井道限定的竖直行进路径移动的电梯轿厢;电机装置,其具有能够经由电机装置转动的至少一个驱动槽轮;连接到电梯轿厢和支撑框架中的一个的至少一电梯槽轮;以及与电机装置的驱动槽轮和该至少一个电梯槽轮摩擦牵引接合的至少一个复合电梯带。该至少一个复合电梯带包括:至少一个承载体,其包括在纵向方向上延伸的至少一个承载股线;包裹该至少一个承载股绳的芯层;横向延伸穿过芯层的顶表面的第一组多个齿和凹槽,该第一组多个齿包括与芯层相关联的根部和尖端部分。凹槽在相邻齿的齿侧之间延伸。承载股线以有序图案布置,使得在承载股线之间设置无承载股线的空间;其中,该空间形成直的连续通道,该连续通道从承载体的第一末端行进到承载体的相对末端。
本公开的另外的实施例涉及一种电梯系统,其包括:具有支撑框架的电梯井道;能够沿着由电梯井道限定的竖直行进路径移动的电梯轿厢;电机装置,其具有能够经由电机装置转动的至少一个驱动槽轮;连接到电梯轿厢和支撑框架中的一个的至少一电梯槽轮;以及与电机装置的驱动槽轮和该至少一个电梯槽轮摩擦牵引接合的至少一个复合电梯带。该至少一个复合电梯带包括:至少一个承载体,其包括在纵向方向上延伸的至少一个承载股线;包裹该至少一个承载股绳的芯层;横向延伸穿过芯层的顶表面的第一组多个齿和凹槽,该第一组多个齿包括与芯层相关联的根部和尖端部分。凹槽在相邻齿的齿侧之间延伸。承载股线以有序图案布置,使得在承载股线之间设置无承载股线的空间;其中,该空间形成直的连续通道,该连续通道从承载体的第一末端行进到承载体的相对末端。该复合电梯带还包括在纵向方向上延伸并且至少部分地覆盖承载体的第一套层。
本公开的另外的实施例涉及一种电梯系统,其包括:具有支撑框架的电梯井道;能够沿着由电梯井道限定的竖直行进路径移动的电梯轿厢;电机装置,其具有能够经由电机装置转动的至少一个驱动槽轮;连接到电梯轿厢和支撑框架中的一个的至少一电梯槽轮;以及与电机装置的驱动槽轮和该至少一个电梯槽轮摩擦牵引接合的至少一个复合电梯带。该至少一个复合电梯带包括:至少一个承载体,该承载体包括在纵向方向上延伸的至少一个承载股线;包裹该至少一个承载股线的芯层。承载股线以有序图案布置,使得在承载股线之间设置无承载股线的空间;其中,该空间形成直的连续通道,该连续通道从承载体的第一末端行进到承载体的相对末端。
本公开的另外的实施例涉及一种电梯系统,其包括:具有支撑框架的电梯井道;能够沿着由电梯井道限定的竖直行进路径移动的电梯轿厢;电机装置,其具有能够经由电机装置转动的至少一个驱动槽轮;连接到电梯轿厢和支撑框架中的一个的至少一电梯槽轮;以及与电机装置的驱动槽轮和该至少一个电梯槽轮摩擦牵引接合的至少一个复合电梯带。该至少一个复合电梯带包括至少一个承载体、包裹该至少一个承载股线的芯层,该承载体包括在纵向方向上延伸的至少一个承载股线。承载股线以有序图案布置,使得在承载股线之间设置无承载股线的空间;其中,该空间形成直的连续通道,该连续通道从承载体的第一末端行进到承载体的相对末端。该复合电梯带还包括在纵向方向上延伸并且至少部分地覆盖承载体的第一套层。
当股线以可重复的图案定位时,或者在股线布置之间的关系可以被破译的情况下,可以包括“有序图案”。“末端”是指承载体的最外侧表面。其可以位于承载本体上的任何位置。
“相对末端”是指并非第一末端的末端。当从第一末端开始跟随包括包括无承载股线的空间的、直的连续通道时,可以定位相对末端,直到直的连续通道终止于承载体的最外表面。该最外表面可以平行于第一末端或不平行于第一末端,通常在承载体的芯层的顶表面或底表面处。
“直的连续通道”是指承载体的一部分没有承载股线的通道。直的连续通道可以包括热固性材料;热塑性材料;热固性材料和热塑性材料的任意组合;聚合材料;聚合基体材料;胶料,例如粘合剂;或通过无承载纤维来增强的聚合材料。
在一些实施例中,在根据本发明的电梯系统中所使用的复合电梯带是根据前述实施例中任一个的复合带。
在一些实施例中,该至少一个复合电梯带的第一组多个齿中的每一个在不平行于纵向方向的方向上横向延伸穿过芯层的顶表面。
在一些实施例中,该至少一个复合电梯带的第一组多个齿的尖端部分与第一套层的底表面相关联,使得芯层和第一套层在第一组多个齿的相邻齿之间限定横向延伸的、无材料的凹槽。
在一些实施例中,尖端部分和齿侧与第一套层的底表面相关联,使得第一套层至少部分地延伸到第一组多个齿的相邻齿之间的凹槽中。
在一些实施例中,该至少一个承载体还包括横向延伸穿过芯层的底表面的第二组多个齿和凹槽,第二组多个齿包括与芯层相关联的根部和尖端部分。凹槽在相邻齿的齿侧之间延伸。该复合电梯带还包括在纵向方向上延伸并且至少部分地覆盖承载体的第二套层。
在一些实施例中,该至少一个复合电梯带的第二组多个齿中的每一个在不平行于纵向方向的方向上横向延伸穿过芯层的底表面。
本公开的另外的实施例涉及一种复合电梯带,其包括:至少一个承载体,该承载体包括在纵向方向上延伸的至少一个承载股线;包裹该至少一个股线的芯层;和包括从芯层的顶表面延伸的根部和与芯层间隔开的尖端部分的第一组多个齿。第一组多个齿中的每一个在不平行于纵向方向的方向上延伸穿过芯层的顶表面。该复合电梯带还包括平行于纵向方向布置并且至少部分地覆盖承载体的第一套层,该第一套层与第一组多个齿的尖端部分相关联,使得芯层和第一套层在第一组多个齿的相邻齿之间限定横向的凹槽。
在一些实施例中,该复合电梯带还包括从芯层的底表面延伸的第二组多个齿,该第二组多个齿中的每一个在不平行于纵向方向的方向上延伸穿过芯层的底表面。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组多个齿是在纵向方向上关于芯层反射的第二组多个齿的镜像图像。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组多个齿相对于第二组多个齿沿着纵向方向偏移。
在一些实施例中,该至少一个股线包括在纵向方向上对齐的多个承载纤维。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组多个齿中的每一个在垂直于纵向方向的剖面中具有梯形轮廓。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组多个齿中的每一个在垂直于纵向方向的剖面中具有平行四边形轮廓。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组多个齿中的每一个在垂直于纵向方向的剖面中具有弓形轮廓。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组多个齿中的齿的轮廓沿着复合电梯带的长度变化。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组多个齿中的齿与芯层一体形成。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组多个齿中的齿与第一套层一体形成。
在一些实施例中,该至少一个股线包括配置为通过感应来加热的导电材料。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组多个齿配置为使得第一套层与电梯槽轮之间的摩擦牵引接合引起第一组多个齿相对于纵向方向成角度的变形。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组多个齿配置为使得第一套层与电梯槽轮之间的摩擦牵引接合引起该至少一个股线沿着纵向方向的变形。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组多个齿的齿距在带的长度上变化。
本公开的另外的实施例涉及一种电梯系统,其包括:具有支撑框架的电梯井道;能够沿着由电梯井道限定的竖直行进路径移动的电梯轿厢;电机装置,其具有能够经由电机装置转动的至少一个驱动槽轮;连接到电梯轿厢和支撑框架中的一个的至少一电梯槽轮;以及与电机装置的驱动槽轮和该至少一个电梯槽轮摩擦牵引接合的至少一个复合电梯带。该至少一个复合电梯带包括:至少一个承载体,该承载体包括在纵向方向上延伸的至少一个承载股线;包裹该至少一个股线的芯层;和包括从芯层的顶表面延伸的根部和与芯层间隔开的尖端部分的第一组多个齿。第一组多个齿中的每一个在不平行于纵向方向的方向上延伸穿过芯层的顶表面。该复合电梯带还包括平行于纵向方向布置并且至少部分地覆盖承载体的第一套层,该第一套层与第一组多个齿的尖端部分相关联,使得芯层和第一套层在第一组多个齿的相邻齿之间限定横向的凹槽。
在一些实施例中,该至少一个复合电梯带还包括从芯层的底表面延伸的第二组多个齿,该第二许多齿中的每一个在不平行于纵向方向的方向上延伸穿过芯层的底表面。
在一些实施例中,复合电梯带的第一组多个齿中的齿是在纵向方向上关于芯层反射的复合电梯带的第二组多个齿中的齿的镜像图像。
在一些实施例中,复合电梯带的第一组多个齿相对于复合电梯带的第二组多个齿沿着纵向方向偏移。
在一些实施例中,复合电梯带的至少一个股线包括在纵向方向上对齐的多个承载纤维。
现在将在以下编号的条款中描述本公开的其他实施例:
条款1.一种复合电梯带,包括:在纵向方向上延伸的至少一个承载股线;包裹该至少一个承载股线的芯层;横向延伸穿过芯层的顶表面的第一组多个齿,该第一组多个齿包括与芯层相关联的根部和尖端部分;和在纵向方向上延伸的第一套层,第一组多个齿的至少尖端部分与第一套层的底表面相关联。
条款2.一种复合电梯带,包括:包括多个承载股线的至少一个承载体,其中,承载股线在纵向方向上延伸;包裹该多个承载股线的芯层;横向延伸穿过芯层的顶表面的第一组多个齿,该第一组多个齿包括与芯层相关联的根部和尖端部分,其中,该多个承载股线布置为使得在承载股线之间设置无承载股线的空间,其中,该空间形成直的连续通道,该连续通道从承载体的第一末端行进到承载体的相对末端。
条款3.一种复合电梯带,包括:包括多个承载股线的至少一个承载体,其中,承载股线在纵向方向上延伸;包裹该多个承载股线的芯层;横向延伸穿过芯层的顶表面的第一组多个齿,该第一组多个齿包括与芯层相关联的根部和尖端部分;和在纵向方向上延伸的第一套层,第一组多个齿的至少尖端部分与第一套层的底表面相关联,其中,该多个承载股线布置为使得在承载股线之间设置无承载股线的空间;其中,该空间形成直的连续通道,该连续通道从承载体的第一末端行进到承载体的相对末端。
条款4.一种复合电梯带,包括:包括多个承载股线的至少一个承载体,其中,承载股线在纵向方向上延伸;包裹该多个承载股线的芯层;其中,该多个承载股线布置为使得在承载股线之间设置无承载股线的空间;其中,该空间形成直的连续通道,该连续通道从承载体的第一末端行进到承载体的相对末端。
条款5.一种复合电梯带,包括:包括多个承载股线的至少一个承载体,其中,承载股线在纵向方向上延伸;包裹该多个承载股线的芯层;和在纵向方向上延伸第一套层;其中,该多个承载股线布置为使得在承载股线之间设置无承载股线的空间;其中,该空间形成直的连续通道,该连续通道从承载体的第一末端行进到承载体的相对末端。
条款6.根据条款2或3或4或5所述的复合电梯带,其中,在整个承载体上设置有多个无承载股线的空间,并且其中,每个空间形成直的连续通道,该连续通道从承载体的第一末端行进到承载体的相对末端。
条款7.根据条款2或3或4或5所述的复合电梯带,其中,该多个承载股线布置成多个组。
条款8.根据条款7所述的复合电梯带,其中,每个组通过另外的材料来包裹。另外的材料于是被芯层来包围。另外的材料可以与芯层的材料相同或不同。
条款9.根据条款8所述的复合电梯带,其中,该另外的材料选自包括以下的组:胶料、聚合材料、硅材料或其任意组合。例如,作为另外的材料使用的聚合材料可以是聚合基体材料,或者甚至是纤维所嵌入的同一种聚合基体材料。硅材料也可以是硅集体材料。
条款10.根据条款2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复合电梯带,其中,该空间覆盖0μm至50μm之间的连续距离。
条款11.根据条款1至10中任一项所述的复合电梯带,其中,承载股线具有2μm至20μm范围内的直径。
条款12.根据条款1至11中任一项所述的复合电梯带,其中,该股线间空间可以适于覆盖承载体的整个剖面上的变化距离。例如,如果该空间在宽度方向上覆盖的距离是0μm,即,股线在宽度方向上接触,则该空间在厚度方向上覆盖的距离大于0μm。类似地,如果该空间在厚度方向上覆盖的距离是0μm,即,股线在厚度方向上接触,则该空间在宽度方向上覆盖的距离大于0μm。在例如宽度方向的第一方向上具有特定距离的第一空间可以伴随有同样在宽度方向上具有相同距离或不同距离的至少一个另外的空间。类似地,在例如厚度方向的第二方向上具有特定距离的第一空间可以伴随有同样在厚度方向上具有相同距离或不同距离的至少一个另外的空间。例如,在承载体的宽度方向上,可以存在覆盖三个不同距离0.5μm、1μm和2μm的空间,同时该空间在厚度方向上的距离在整个厚度上维持恒定并且覆盖10μm的距离。
条款13.根据条款1至12中任一项所述的复合电梯带,其中,芯层包括杨氏模量小于2GPa的材料。
条款14.根据条款1至13中任一项所述的复合电梯带,其中,承载股线的纤维体积比在40%至70%的范围内。
条款15.根据条款1至14中任一项所述的复合电梯带,其中,第一组多个齿通过纤维来增强。
条款16.根据条款1至15中任一项所述的复合电梯带,其中,第一组多个齿通过纤维来增强,该纤维定位在相对于承载股线的纵向方向的横向或交叉方向上。
条款17.根据条款1至16中任一项所述的复合电梯带,其中,第一组多个齿内的齿的高度在15μm至1mm的范围内。
条款18.根据条款1至17中任一项所述的复合电梯带,其中,第一组多个齿中的每一个在不平行于纵向方向的方向上横向延伸穿过芯层的顶表面。
条款19.根据条款1至18中任一项所述的复合电梯带,其中,尖端部分与第一套层的底表面相关联,使得芯层和第一套层在第一组多个齿中的相邻齿之间限定横向延伸的、无材料的凹槽。
条款20.根据条款1至19中任一项所述的复合电梯带,还包括:横向延伸穿过芯层的底表面的第二组多个齿,该第二组多个齿包括与芯层相关联的根部和尖端部分。
条款21.根据条款1至20中任一项所述的复合电梯带,还包括:横向延伸穿过芯层的底表面的第二组多个齿,该第二组多个齿包括与芯层相关联的根部和尖端部分;和在纵向方向上延伸的第二套层,第二组多个齿的至少尖端部分与第二套层的顶表面相关联。
条款22.根据条款1至21中任一项所述的复合电梯带,其中,第二组多个齿中的每一个在不平行于纵向方向的方向上横向延伸穿过芯层的底表面。
条款23.根据条款1至22中任一项所述的复合电梯带,其中,第二组多个齿内的齿的高度在15μm至1mm的范围内,优选地在20μm至40μm的范围内。
条款24.根据条款1至23中任一项所述的复合电梯带,其中,第一组多个齿内的齿的高度和第二组多个齿内的齿的高度相同。
条款25.根据条款1至24中任一项所述的复合电梯带,其中,第一组多个齿的高度和第二组多个齿的高度相同。
条款26.根据条款1至25中任一项所述的复合电梯带,其中,第一组多个齿是在纵向方向上关于芯层反射的第二组多个齿的镜像图像。
条款27.根据条款1至26中任一项所述的复合电梯带,其中,第一组多个齿相对于第二组多个齿沿着纵向方向偏移。
条款28.根据条款1至27中任一项所述的复合电梯带,其中,第二组多个齿通过纤维来增强。
条款29.根据条款1至28中任一项所述的复合电梯带,其中,第二组多个齿通过纤维来增强,该纤维定位在相对于承载股线的纵向方向的横向或交叉方向上。
条款30.根据条款1至29中任一项所述的复合电梯带,其中,第一组多个齿中的每一个在垂直于纵向方向的剖面中具有多边形轮廓,其中,该多边形轮廓包括矩形、梯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五边形中的一个或多个。
条款31.根据条款1至30中任一项所述的复合电梯带,其中,芯层和第一套层具有相异的成分。
条款32.根据条款1至31中任一项所述的复合电梯带,其中,芯层包括热塑性和/或热固性材料。
条款33.根据条款1至32中任一项所述的复合电梯带,其中,第一套层包括热塑性和/或热固性材料。
条款34.根据条款1至33中任一项所述的复合电梯带,其中,第二套层包括热塑性和/或热固性材料。
条款35.根据条款1至34中任一项所述的复合电梯带,其中,第一组多个齿中的每一个在垂直于纵向方向的剖面中具有圆形轮廓,该圆形轮廓包括半圆形、弓形、椭圆形、卵形和半球形中的一个或多个。
条款36.根据条款1至35中任一项所述的复合电梯带,其中,第一组多个齿中的齿的轮廓沿着复合电梯带的长度变化。
条款37.根据条款1至36中任一项所述的复合电梯带,其中,第二组多个齿中的齿的轮廓沿着复合电梯带的长度变化。
条款38.根据条款1至37中任一项所述的复合电梯带,其中,第一组多个齿中的齿与芯层一体形成。
条款39.根据条款1至38中任一项所述的复合电梯带,其中,第二组多个齿中的齿与芯层一体形成。
条款40.根据条款1至39中任一项所述的复合电梯带,其中,第一组多个齿中的齿与第一套层一体形成。
条款41.根据条款1至40中任一项所述的复合电梯带,其中,第二组多个齿中的齿与第二套层一体形成。
条款42.根据条款1至41中任一项所述的复合电梯带,其中,至少一个股线由导电材料形成。
条款43.根据条款1至42中任一项所述的复合电梯带,其中,第一组多个齿的齿距在带的长度上变化。
条款44.一种电梯系统,包括:具有支撑框架的电梯井道;能够沿着由电梯井道限定的竖直行进路径移动的电梯轿厢;电机装置,其包括能够经由该电机装置转动的至少一个驱动槽轮;连接到电梯轿厢和支撑框架中的一个的至少一个电梯槽轮;和与电机装置的驱动槽轮以及至少一个电梯槽轮摩擦牵引接合的至少一个复合电梯带,该至少一个复合电梯带包括:在纵向方向上延伸的至少一个承载股线;包裹该至少一个承载股线的芯层;横向延伸穿过芯层的顶表面的第一组多个齿,该第一组多个齿包括与芯层相关联的根部和尖端部分;和在纵向方向上延伸的第一套层,第一组多个齿的至少尖端部分与第一套层的底表面相关联。
条款45.一种电梯系统,包括:具有支撑框架的电梯井道;能够沿着由电梯井道限定的竖直行进路径移动的电梯轿厢;电机装置,其包括能够经由电机装置转动的至少一个驱动槽轮;连接到电梯轿厢和支撑框架中的一个的至少一个电梯槽轮;和与电机装置的驱动槽轮以及该至少一个电梯槽轮摩擦牵引接合的至少一个复合电梯带,该至少一个复合电梯带包括:在纵向方向上延伸的至少一个承载股线;包裹该至少一个承载股线的芯层;横向延伸穿过芯层的顶表面的第一组多个齿,该第一组多个齿包括与芯层相关联的根部和尖端部分;其中,该多个承载股线布置为有序图案,使得在承载股线之间设置无承载股线的空间;其中,该空间形成直的连续通道,该连续通道从承载体的第一末端行进到承载体的相对末端。
条款46.一种电梯系统,包括:具有支撑框架的电梯井道;能够沿着由电梯井道限定的竖直行进路径移动的电梯轿厢;电机装置,其包括能够经由电机装置转动的至少一个驱动槽轮;连接到电梯轿厢和支撑框架中的一个的至少一个电梯槽轮;和与电机装置的驱动槽轮以及该至少一个电梯槽轮摩擦牵引接合的至少一个复合电梯带,该至少一个复合电梯带包括:在纵向方向上延伸的至少一个承载股线;包裹该至少一个承载股线的芯层;横向延伸穿过芯层的顶表面的第一组多个齿,该第一组多个齿包括与芯层相关联的根部和尖端部分;和在纵向方向上延伸的第一套层,第一组多个齿的至少尖端部分与第一套层的底表面相关联;其中,该多个承载股线布置为有序图案,使得在承载股线之间设置无承载股线的空间;其中,该空间形成直的连续通道,该连续通道从承载体的第一末端行进到承载体的相对末端。
条款47.一种电梯系统,包括:具有支撑框架的电梯井道;能够沿着由电梯井道限定的竖直行进路径移动的电梯轿厢;电机装置,其包括能够经由电机装置转动的至少一个驱动槽轮;连接到电梯轿厢和支撑框架中的一个的至少一个电梯槽轮;和与电机装置的驱动槽轮以及该至少一个电梯槽轮摩擦牵引接合的至少一个复合电梯带,该至少一个复合电梯带包括:包括多个承载股线的至少一个承载体,其中,承载股线在纵向方向上延伸;包裹该至少一个承载股线的芯层;其中,该多个承载股线布置为使得在承载股线之间设置无承载股线的空间;其中,该空间形成直的连续通道,该连续通道从承载体的第一末端行进到承载体的相对末端。
条款48.一种电梯系统,包括:具有支撑框架的电梯井道;能够沿着由电梯井道限定的竖直行进路径移动的电梯轿厢;电机装置,其包括能够经由电机装置转动的至少一个驱动槽轮;连接到电梯轿厢和支撑框架中的一个的至少一个电梯槽轮;和与电机装置的驱动槽轮以及该至少一个电梯槽轮摩擦牵引接合的至少一个复合电梯带,该至少一个复合电梯带包括:包括多个承载股线的至少一个承载体,其中,承载股线在纵向方向上延伸;包裹该至少一个承载股线的芯层;在纵向方向上延伸的第一套层,第一组多个齿的至少尖端部分与第一套层的底表面相关联;其中,该多个承载股线布置为使得在承载股线之间设置无承载股线的空间;其中,该空间形成直的连续通道,该连续通道从承载体的第一末端行进到承载体的相对末端。
所有根据前述条款中任一项所述的复合电梯带的条款等同地适用于包括这种复合电梯带的本发明的电梯系统。
条款49.根据条款44至46中任一项所述的电梯系统,其中,该至少一个复合电梯带的第一组多个齿中的每一个在不平行于纵向方向的方向上横向延伸穿过芯层的顶表面。
条款50.根据条款44至46中任一项所述的电梯系统,其中,该至少一个复合电梯带的第一组多个齿的尖端部分与第一套层的底表面相关联,使得芯层和第一套层在第一组多个齿中的相邻齿之间限定横向延伸的、无材料的凹槽。
条款51.根据条款44至46中任一项所述的电梯系统,其中,该至少一个复合电梯带还包括:横向延伸穿过芯层的底表面的第二组多个齿,该第二组多个齿包括与芯层相关联的根部和尖端部分;和在纵向方向上延伸的第二套层,第二组多个齿的至少尖端部分与第二套层的顶表面相关联。
条款52.根据条款44至46中任一项所述的电梯系统,其中,该至少一个复合电梯带的第二组多个齿中的每一个在不平行于纵向方向的方向上横向延伸穿过芯层的底表面。
复合电梯带的这些和其他特点和特征以及电梯系统的相关元件的操作方法和功能,将会在参照附图考虑以下描述和所附权利要求时变得更加明显,其全部形成本说明书的一部分,其中,相同的附图标记指示各个附图中对应的部件。然而,应当清楚地理解,附图仅是为了阐释和说明的目的,而不意图限定对公开内容的限制。除非稳重另外明确本规定,否则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中使用的单数形式“一”、“一个”和“该”包含复数形式。
附图说明
图1是根据本公开的一个实施例的复合电梯带的部段的立体图;
图2是接合槽轮的图1的复合电梯带的侧视图;
图3是图2的复合电梯带和槽轮的侧视立体图;
图4A是图1的复合电梯带的截面的侧视图;
图4B-图4F是根据本公开的其他实施例的复合电梯带的部段的侧视图;
图5是图2的复合电梯带的一部分的详细视图;
图6是示出复合电梯带的部段在使用期间所经受的负载和变形的负载图;
图7是根据本公开的另一实施例的复合电梯带的部段的侧视图;
图8是利用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的复合电梯带的电梯系统的立体图;
图9是根据本公开的用于制作复合电梯带的制造设备的立体图;
图10是根据本公开的图9的制造设备的拉挤成型模具的侧视图;
图11是图10的拉挤成型模具的示意性剖视图;
图12是根据本公开的制作复合电梯带的方法的步骤图;
图13A-图13D是根据本公开的其他实施例的复合电梯带的主视图;和
图14A-图14L是根据本公开的其他实施例的复合电梯带的部段的侧视图;
图15A和图16A是根据本公开的一个实施例的复合电梯带的部段的立体图;
图15B-图15C和图16B-图16C是根据图15A和图16A所示的实施例的复合电梯带的部段的立体图;
图17A和图18A是根据本公开的一个实施例的复合电梯带的部段的立体图;
图17B-图17C和图18B-图18C是根据图17A和图18A所示的实施例的复合电梯带的部段的立体图;
图19A至图21C是根据本公开的各个实施例的复合电梯带的剖视图;
图22示出根据本公开的其他实施例的复合电梯带的纵向和横向剖视图;
图23A是根据本公开其他实施例的复合电梯带在围绕轴线弯曲时的纵向剖视图;
图23B是示出弯曲的内部效应的、根据本公开的其他实施例的复合电梯带的纵向剖视图;
图23C是示出弯曲的内部效应的、根据本公开的其他实施例的复合电梯带的纵向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文中为了描述的目的,术语“上”、“下”、“右”、“左”、“竖直”、“水平”、“顶部”、“底部”、“侧向”、“纵向”及其衍生词应当按照其在附图中的取向来涉及所公开的设备。然而,应当理解,本公开的设备可以设想替代的变体和步骤顺序,明确相反规定的情况除外。还应当理解,附图中图示并且在以下说明书中描述的具体系统和过程是本文所公开的设备的简单示例性示例。因此,涉及本文公开的示例的具体尺寸和其他物理特征不应被视为限制。
在本文中使用时,可互换地使用术语“槽轮”和“滑轮”来描述用于牵引连接到任何类型的受拉构件的轮。应当理解的是,“滑轮”包括在对“槽轮”的记载中,反之亦然,除非进行明确的相反说明。
本文中所使用的术语“互补”在用于指代一对角度时是指其总和为180°的一对角度。本文中所使用的术语“互余”在用于指代一对角度时是指其总和为90°的一对角度。
如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基本平行于”是指在正负5°范围内的平行,除非进行明确的相反指示。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基本垂直于”是指在正负5°范围内的垂直,除非进行具体的相反指示。
本文所使用得术语“横向”、“横向于”和“横向地于”给定方向是指不平行于该给定方向。因此,术语“横向”、“横向于”和“横向地于”给定方向包括垂直于、基本垂直于或以其他方式不平行于给定方向的方向。
当参照多个特征或结构来使用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相关联”是指多个特征件或结构与彼此接触、触碰、直接连接、间接连接、粘附或彼此一体形成。
参照附图,其中,在数个视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指代相同的部件,本公开总体上涉及用于在电梯系统中使用以提升和降低电梯轿厢的复合电梯带。然而应当理解的是,本文所述的复合带可以用于利用受拉构件来与槽轮一起牵引的许多不同应用。本公开还涉及一种利用复合电梯带的电梯系统。此外,本公开涉及用于制作复合电梯带的方法和设备。
图1示出了根据本公开的一个实施例的复合电梯带100的一部分。复合电梯带100包括至少一根纤维或股线10,其被包裹在芯层20中并且在复合电梯带100的纵向方向L上延伸以形成承载体。该至少一根纤维或股线10可以是沿着复合电梯带100的长度连续的,或者该至少一根纤维或股线10可以与其它股线10中断或缠结。第一组多个齿30设置在芯层20的顶表面21上并且从其向外延伸。例如,如图4A所示,第一组多个齿30中的每一个具有与芯层20相关联的根部32和从根部32远离芯层20延伸的尖端部分33。第一组多个齿30中的每一个还包括一对齿侧表面31,该对齿侧表面在不平行于并且在一些实施例中基本垂直于纵向方向L的方向上沿着芯层20的顶表面21延伸。相邻的齿30之间的空间形成与芯层20顶表面21相关联的凹槽。类似地,第二组多个齿40设置在芯层20的底表面22上并且从其向外延伸。例如,如图4A所示,第二组多个齿40中的每一个具有与芯层20相关联的根部42和从根部42远离芯层20延伸的尖端部分43。第二组多个齿40中的每一个具有一对齿侧表面41,该对齿侧表面在不平行于并且在一些实施例中基本垂直于纵向方向L的方向上沿着芯层20的底表面22延伸。相邻的齿40之间的空间形成与芯层的底表面22相关联的凹槽。股线10、芯层20以及第一组多个齿30和第二组多个齿40共同限定了当复合电梯带100处于支撑电梯系统1000的部件的操作时在纵向方向L上承载张力的承载体(参见图8)。
设置有在纵向方向L上平行于芯层20延伸的第一套层50。第一套层50通过第一组多个齿30与芯层20间隔开,并且与第一组多个齿30中的每一个的尖端部分33相关联。在第一组多个齿30的每个相邻对之间,通过芯层20的顶表面21、第一套层50的底表面52和相邻的齿30的齿侧表面31限定了横向凹槽。类似地,设置有在纵向方向L上平行于芯层20延伸的第二套层60。第二套层60通过第二组多个齿40与芯层20间隔开,并且与第二组多个齿40中的每一个的尖端部分43相关联。在第二组多个齿40的每个相邻对之间,通过芯层20的底表面22、第二套层60的顶表面61和相邻的齿40的齿侧表面41限定了横向凹槽。这些横向凹槽没有芯层20和套层50、60的材料。如图2-图3所示,第一套层50的顶表面51和第二套层60的底表面62限定了复合电梯带100的接触表面,并且配置为与槽轮200的跑合表面牵引摩擦接合。
继续参照图4A,第一组多个齿30中的每一个相对于纵向方向L以齿角Θ1延伸。同样地,第二组多个齿40中的每一个相对于纵向方向L以齿角Θ2延伸。如以下将更详细地描述的,第一组多个齿30的角度Θ1和第二组多个齿40的角度Θ2可以根据复合电梯带100的应用而相同或不同。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组多个齿30的角度Θ1和第二组多个齿40的角度Θ2可以沿着复合电梯带100的长度变化。
第一组多个齿30中的每一个与相邻的齿30间隔开齿距P1。同样地,第二组多个齿40中的每一个与相邻的齿40间隔开齿距P2。第一组多个齿30的齿距P1可以与第二组多个齿40的齿距P2相同或不同,并且齿距P1、P2可以沿着复合电梯带100的长度变化。类似地,第一组多个齿的高度H1可以与第二组多个齿40的高度H2相同或不同。
当在垂直于纵向方向L的剖面中观察时,齿30、40中的每一个可以具有大致多边形的轮廓,比如梯形轮廓,使得根部32、42比尖端部分33、43更宽,或者反之亦然。如图2的实施例中所示,第一组多个齿30的轮廓和布置可以是第二组多个齿40的轮廓与布置的镜像图像。也就是说,当关于平行于纵向方向L的平面反射时,第一组多个齿30的轮廓和布置可以与第二组多个齿40的轮廓和布置对称。在其他实施例中,齿30、40中的每一个的多边形轮廓可以为三角形轮廓、平行四边形轮廓或五边形轮廓。齿30、40的其他实施例在图4B-图4F中示出,但是应当理解的是,各个附图中所示的实施例仅仅是示例性的,而并不代表在本公开的范围内的实施例的穷尽集合。如图4B-图4C所示,当在垂直于纵向方向的剖面中观察时,齿30、40中的每一个可以具有大致圆形的轮廓,比如半圆形、弓形、椭圆形、卵形或半球形轮廓。
图4D示出了具有与图4A类似的梯形齿30、40的实施例,除了第二组多个齿40的齿相对于第一组多个齿30的齿沿着纵向方向L交错或偏移。也就是说,垂直于纵向方向L所截取的复合电梯带100的剖面AA与第一组多个齿30中的一个相交,但与第二组多个齿40中的任一个不相交。在图4E-图4F所示的复合电梯带100的其他实施例中,齿30、40中的每一个可以具有平行四边形的轮廓。第一组多个齿30和第二组多个齿40的齿角Θ1、Θ2可以如图4E所示相等、如图4F所示互补、或者既不相等也不互补。此外应当理解的是,附图中所示的齿30、40的实施例仅仅是示例性的,而齿30和40可以具有任何多边形或圆形形状的轮廓。另外应当理解的是,第一组多个齿30和第二组多个齿40的齿不必共用相同的轮廓。例如,第一组多个齿30中的一些齿可以具有多边形轮廓,而第一组多个齿30中的其他齿可以具有圆形轮廓。类似地,第二组多个齿40中的一些齿可以具有多边形轮廓,而第二组多个齿40中的其他齿可以具有圆形轮廓。
返回参照图4C,复合电梯带100的一些实施例可以包括彼此交错或偏移并且也重叠的第一组多个齿30和第二组多个齿40。也就是说,即使第一组多个齿30和第二组多个齿40中的齿不关于纵向方向L对称,垂直于纵向方向L所截取的复合电梯带100的剖面BB与第一组多个齿30中的一个齿和第二组多个齿40中的一个齿相交。同样应当理解的是,附图中所示的齿30、40的实施例仅仅是示例性的,而齿30、40之间的任何交错、偏移、重叠和其他空间关系(包括其组合)将考虑在本公开的范围内。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组多个齿30和第二组多个齿40的轮廓和布置在复合电梯带100的某些部段处可以不同,以考虑到沿着复合电梯带100的长度所经受的不同负载条件。如以下将更详细地解释的,齿30、40的轮廓和布置影响复合电梯带100的芯层20和股线10所经受的压缩负载和拉伸负载。因此,在复合电梯带100的特定部段中所预计的压缩负载和拉伸负载的预期下,有利地使齿30、40成形和间隔开。例如,复合电梯带100的一些部段可以仅在复合电梯带100的总负载周期的一小部分期间接合槽轮200。因此,与在总负载周期的更大部分期间与槽轮200接合的复合电梯带100的其他部段相比,复合电梯带100的这些部段经受来自槽轮接合的较少的折曲周期。相应地,基于复合电梯带100的各个部段所经受的不同负载条件,可以利用不同的齿轮廓和间距来优化复合电梯带100的寿命,并且均衡复合电梯带100的各个部段上的磨损和疲劳。
在另一实施例中,沿着复合电梯带100的整个长度或在复合电梯带100的某些部段处,第一组多个齿30的轮廓和/或布置可以不同于第二组多个齿40的轮廓和/或布置,以考虑复合电梯带100的相对表面上的不同负载条件。例如,在复合电梯带100的某些部段处,第一套层50可以接合槽轮200,而第二套层60可以不接合。在复合电梯带100的这些部段中,与第一套层50相关联的第一组多个齿30可以具有对于由于槽轮接合而产生的压缩负载有利的轮廓和/或布置,而与第二套层60相关联的第二组多个齿40可以具有对于拉伸负载有利的不同轮廓和/或布置。相反地,在复合电梯带100的其他部段处,第二套层60可以接合另一槽轮200,而第一套层50可以不接合。在复合电梯带100的这些部段中,与第二套层60相关联的第二组多个齿40可以具有对于由于槽轮接合而产生的压缩负载有利的轮廓和/或布置,而与第一套层50相关联的第一组多个齿30可以具有对于拉伸负载有利的不同轮廓和/或布置。
在描述了前述实施例的附加细节以及用于制作复合电梯带的设备和方法之后,根据本公开的复合电梯带100的另一实施例将在稍后参照图13A-图13D和图14A-图14L来进行描述。
图5示出了图2的细节,示出了围绕槽轮200的弯曲跑合表面变形的复合电梯带100。特别地,复合电梯带100沿着纵向方向L变形,使得复合电梯带100的最远离槽轮200的转动轴线的部分在纵向方向L上变得比复合电梯带100的与槽轮200的跑合表面接触的部分更长。在所示的实施例中,第一套层50的顶表面51在纵向方向L上变得比第二套层60的底表面62更长。由于复合电梯带100的这种变形,压缩负载在由芯层20的底表面22限定并且垂直于纵向方向L朝向芯层20的顶表面21延伸的压缩区域CZ中传播。
图6是示出在第二套层60接合槽轮200时复合电梯带100的一个实施例所经受的负载和变形的图示。第二套层60与槽轮200之间的摩擦牵引力在与施加到复合电梯带100的拉伸负载T相反的方向上在第二套层60上施加负载,比如电梯轿厢的重量。这样,第二套层60在纵向方向L上相对于芯层20平移,使得第二组多个齿40从实线所示的无负载位置PU变形到虚线所示的负载位置PL
此外,复合电梯带100围绕槽轮200的变形使得第二组多个齿40中的每一个向芯层20施加法向力FN。如以上参照图5所解释的,芯层20和股线10在从芯层20的底表面22限定并且朝向芯层20的顶层21延伸的压缩区域CZ中受到压缩负载。由第二组多个齿40施加在芯层20上的法向力FN使得芯层20和股线10在法向力FN的方向上变形。这种变形由图6的芯层20中的波形点划线示出。指示变形的点划线被放大以清楚地示出芯层20和股线10的变形性质。芯层20和股线10的变形通过将内部压缩负载中的一些转换成变形而减轻复合电梯带100在压缩区域CZ中所经受的一些或全部压缩负载。因此,压缩区域CZ中的压缩负载的减小允许复合电梯带100在不超过最大可允许内部压缩负载的情况下获得更紧的弯曲半径。这样,复合电梯带100的最小弯曲半径减小。
以上对图1-图6的描述描述了复合电梯带100的实施例,用于其中复合电梯带100的两侧配置为接合一个或多个槽轮200的跑合表面的应用。也就是说,在复合电梯带100的操作期间,第一套层50的顶表面51和第二套层60的底表面62都接触一个或多个槽轮200。这种应用的示例包括利用二对一(2:1)绳系布置的电梯,其中,复合电梯带100的一侧接合耦接到驱动电机的槽轮200,而复合电梯带100的相对侧接合耦接到配重或电梯轿厢的槽轮200。现在参照图7,复合电梯带100的其他实施例适于其中复合电梯带100的仅一侧将接触一个或多个槽轮200的应用。这种应用的示例包括利用一对一(1:1)绳系布置的电梯,其中,复合电梯带100仅与耦接到驱动电机的槽轮200接合。这种应用的其他示例包括利用二对一(2:1)绳系布置的电梯,但其中,复合电梯带100的同一侧既接合耦接到驱动电机的槽轮200,又接合耦接到配重或电梯轿厢的槽轮200两者。
如图7所示,用于其中复合电梯带100的仅一侧将接触槽轮200的应用的复合电梯带100可以与参照图1-图6描述的复合电梯带100基本相同,除了包括仅单个多个齿40和单个套层60之外。在该实施例中,单个套层60是复合电梯带100的接合电梯的一个或多个槽轮200的唯一部分。
现在参照图8,本公开的其他实施例涉及一种电梯系统1000,其利用参照图1-图7描述的至少一个复合电梯带100。电梯系统1000可以包括电梯轿厢700和配重(未示出),该配重能够沿着由电梯井道800限定的竖直行进路径移动,该电梯井道800使用多个复合电梯带100来提升和/或降低电梯轿厢800。在图8所示的实施例中,电梯系统1000包括四个复合电梯带100,其配置为在电梯井道800内移动电梯轿厢700和配重。每个复合电梯带100的每个端部可以保持在分离的端部封端900中,该端部封端固定到电梯系统1000的静止或可移动部件,比如支撑框架1100、电梯轿厢700或电梯系统1000的任何其他负载支撑部件。复合电梯带100可以围绕任意数量的电梯槽轮200布置,以改变由复合电梯带100施加在电梯轿厢700和配重上的张力的方向。电梯槽轮200可以附接到电梯系统1000的任何部分,包括支撑框架1100、电梯轿厢700和/或配重,以根据电梯系统1000的设计来改变复合电梯带100的拉力的方向。复合电梯带100还绕可由至少一个电机装置1200转动的驱动槽轮1210行进。驱动槽轮1210在复合电梯带100的相对端之间摩擦地接合复合电梯带100,使得驱动1210的转动增加或减少复合电梯带100在复合电梯带100的第一端与电机装置1200之间的长度。因此,驱动槽轮1210的转动使得电梯轿厢700根据驱动槽轮1210转动的方向和配重、端部封端900和电梯槽轮200的布置而抬高或降低。
已经描述了复合电梯带100的结构和功能,本领域技术人员将会理解,各种材料可以适用于其各种部件。合适材料的示例将在以下大致描述,并且在作为美国专利申请公开No.2011/0259677公布的美国专利申请号13/092,391中进一步论述,其全部内容通过引用并入本文。可以根据其有利的机械特性以及其与适于制造复合电梯带100的方法的相容性来选择材料。下面将参照图9-图12描述这种制造方法的例子。
该至少一根纤维或股线10可以由多种柔韧但显示出高断裂强度的天然和合成材料制成。因此,用于至少一根纤维或股线10的合适材料包括玻璃纤维、芳族聚酰胺纤维、碳纤维、尼龙纤维、金属缆线和/或其组合。如以下所述,制造复合电梯带100的一些方法利用对股线10的感应加热。在这样的实施例中有利的是,纤维或股线10的材料是导电的。在一些实施例中,每个股线10可以在复合电梯带100的整个长度上沿着纵向方向L连续。在其他实施例中,股线10可以沿着纵向方向L中断,并且可以彼此重叠或不重叠。在另一实施例中,股线10可以沿着复合电梯带100的长度彼此缠绕或绞合。在一些实施例中,股线10可以在垂直于纵向方向L的方向上布置为多层。
芯层20可以由聚合物基质材料(比如可固化树脂)制成,其适于沉积在股线10上并且在固化时是柔性的。芯层20的材料可以基于其固化特性(比如固化速率和固化速率对热的响应性)来选择。这样,芯层20的固化过程的速度和复合电梯带100的总生产率可以通过以下将描述的各种加热装置来增大。制造复合电梯带100的一些方法利用对芯层20的感应加热。在这样的实施例中有利的是,芯层20的材料是固有地导电的或者与导电添加剂混合。
第一套层50和第二套层60可以由聚合物材料制成,该聚合物材料被选择为柔性的并且促进与槽轮200的摩擦。另外,第一套层50和第二套层60的材料可以选择为用于第一套层50和第二套层60两者的耐磨性和/或防止磨损和对槽轮200的其他损害。因此,用于第一套层50和第二套层60的合适材料包括可固化树脂,比如聚氨酯,特别是热塑性聚氨酯(TPU)。第一套层50和第二套层60的材料可以比芯层20的材料软例如10倍。
第一组多个齿30和第二组多个齿40可以由聚合物材料制成,该聚合物材料具有足够的硬度和刚度以使芯层20变形,如以上参照图6所述。另外,第一组多个齿30和第二组多个齿40的材料应当具有足够的硬度和刚度,以便在复合电梯带100包覆在槽轮200上时不会由于芯层20与第一套层50及第二套层60之间的剪切负载而塌陷。在制造复合电梯带100的一些方法中,第一组多个齿30和第二组多个齿40可以在与芯层20相同的工艺期间使用相同的材料来制成。在制造复合电梯带100的其他方法中,可以在与第一套层50和第二套层60相同的工艺期间并且使用相同的材料制作第一组多个齿30和第二组多个齿40。
本文所述的复合电梯带100的实施例特别适合于经由拉挤成型工艺制造。图9示出了用于制作复合电梯带100的制造设备2000。复合电梯带100的生产在拉动方向DP上通过制造设备2000的部件来进行。制造设备2000的一般部件包括粗纱卷轴架2100、芯部浸渍器2200、拉挤成型模具2300、护套挤出机2400、牵引器2500和卷取器2600。首先,对制造装置2000的这些部件中每一个分别进行说明,接着,对使用制造设备2000来制造的复合电梯带100的工序进行说明。
粗纱卷轴架2100包括一个或多个卷轴2110,股线10卷绕在卷轴2110上。复合电梯带100的每个股线10可以与卷轴2110中的一个相关联。该一个或多个卷轴2110可以是自由转动的,使得施加到股线10的自由端的张力使得股线10从该一个或多个卷轴2110退绕。在一些实施例中,一个或多个卷轴2110可以是机动化的,以辅助股线10的退绕。
芯部浸渍器2200配置为将芯层20预形成到股线10上。芯部浸渍器2200包括注射器2210,注射器2210配置为将形成芯层20的材料以液相供应到镀液室2220。镀液室2220在沿着拉动方向DP的两端处具有开口,以允许将股线10拉动通过镀液室2200,从而将股线10涂覆在芯层20的材料中。
拉挤成型模具2300配置为完成芯层20对股线10的包覆,并且将第一组多个齿30和第二组多个齿40施加到芯层20。拉挤成型模具2300包括壳体2310,壳体2310包围一个或多个转动模具2320、2321(参见图10-图11),并且限定了通过将形成第一组多个齿30和第二组多个齿40的材料的液相来进行加压的一个或多个树脂室2330、2331(参见图10-图11)。壳体2310沿着拉动方向DP的两端具有开口,以允许将部分成形的复合电梯带100拉动通过壳体3310。拉挤成型模具2300还包括中心加热元件2340,其配置为加热壳体2310内的股线10、芯层20和齿30、40。在一些实施例中,拉挤成型模具2300还可以包括入口加热元件2350和/或出口加热元件2360,以精细地调节进入和//或离开壳体2310的部分成形的复合电梯带100的温度。
现在参照图10-图11,材料经由壳体2310中的注射开口2332供应到拉挤成型模具2300的树脂室2330、2331。拉挤成型模具2300包括位于壳体2310内部并且与树脂室2330、2331相邻的至少一个转动模具2320、2321。转动模具2320、2321中的每一个具有多个模制齿2322,相邻的模制齿2322之间的空间限定了与第一组多个齿30和第二组多个齿40的轮廓相对应的轮廓。转动模具2320、2321配置为转动并且向涂覆有来自芯部浸渍器2200的芯层20的材料的股线10施加压力,从而去除气泡并且完成芯层20的轮廓。另外,当转动模具2320、2321转动时,来自树脂室2330、2331的材料填充模制齿2322之间的空间并且被挤压到芯层20上,以形成第一组多个齿30和第二组多个齿40。每个转动模具2320、2321的模制齿2322可以具有彼此不同的轮廓,使得所形成的第一组多个齿30的轮廓和/或第二组多个齿40的轮廓可以沿着复合电梯带100的长度变化。
拉挤成型模具2300的转动模具2320、2321可以具有用作冷却室2323的中空交叉中心。流体冷却剂可以经由壳体2310中的冷却剂开口2324循环通过冷却室2323,以调节转动模具2320、2321的温度。另外,壳体2310可以包括用于向转动模具2320、2321提供清洁剂的一个或多个清洁开口2370。此外,壳体2310可以包括用于提供润滑剂和其他试剂的排斥剂开口2380,以防止树脂室2330、2331中的材料粘着和积聚在转动模具2320、2321上。当模制齿2322将树脂施加到芯层20和从芯层20脱离时,拉挤成型模具2300和相关联的生产工艺允许经由对转动模具2320、2321的模制齿232的观察而更好地控制带的质量。如果观察到树脂开始粘着模制齿2322,则可以调节转动模具2320、2321和牵引器2500的转动速度;可以经由清洁开口2370和/或排斥剂开口2380将试剂供应到模制齿2322;和/或可以调节转动模具2320和2321、芯层20或树脂室2330、2331的温度以提高产品质量。
在一些实施例中,中心加热元件2340可以包括一个或多个感应线圈2341,该感应线圈配置为根据公知的感应加热原理在股线10中产生涡流,股线10可以是导电的。对股线10的加热使得部分成形的复合电梯带100从内向外被加热,从而在芯层20和/或齿30、40固化时减少气泡的出现。如上所述,在一些实施例中,芯层20的材料和/或齿30、40的材料可以包括同样能够被感应线圈2341加热的导电添加剂。中心加热元件2340的其他实施例可以利用不同于感应线圈的加热装置。类似地,入口加热元件2350和/或出口加热单元2360可以包括感应线圈或其他加热装置。
中心加热元件2340、入口加热元件2350、出口加热元件2360和冷却室2323配置为共同工作,以在芯层20和齿30、40的整个形成过程中精细地控制部分成形的复合电梯带100的温度。因此,拉挤成型模具2300允许在复合电梯带100的生产中使用比可能利用的常规拉挤成型工艺更广泛多样的材料。在一些实施例中,芯层20和齿30、40可以由快速固化材料形成,从而允许复合电梯带100的整体生产速度相对于常规的拉挤成型工艺增加。
返回参照图9,护套挤出机2400配置为形成复合电梯带100的第一套层50和第二套层60。护套挤出机2400包括至少一个挤出机头2410,用于将形成第一套层50和第二套层60的材料分别沉积到第一组多个齿30和第二组多个齿40的尖端部分33、43上。护套挤出机2400是对部分成形的复合电梯带100进行塑形或成形操作的最终部件。因此,复合电梯带100在具有以上参照图1-图7所述的所有结构特征的完成状态下离开护套挤出机2400。护套挤出机2400在沿着拉动方向DP的两端处具有开口,以允许部分成形的复合电梯带100进入护套挤出机2400并且允许成品复合电梯带100离开护套挤出机2400。
牵引器2500施加拉力,以拉动复合电梯带100通过制造设备2000的前述部件。通过一个或多个从动辊2510将牵引器2500的拉力施加到复合电梯带100,该从动辊配置为摩擦接合离开护套挤出机2400的成品复合电梯带100。从动辊2510可以由电机转动来控制制造工艺的速度。
卷取器2600配置为将成品复合电梯带100卷绕成用于包装的卷轴。卷取器包括从动轴2610,该从动轴配置为以与牵引器2500拉动复合电梯带100的速率相同的速率将复合电梯带100卷绕成卷轴。
已经描述了制造设备2000的各个部件,现在进一步参照图12,图12是用于使用上述制造装置2000来制作复合电梯带100的方法的步骤图3000。通常,该方法包括使用牵引器2500拉动股线10通过芯部浸渍器2200、拉挤成型模具2300和护套挤出机2400以形成成品复合电梯带100。在步骤3100中,牵引器2500将股线10从粗纱卷轴架2100的卷轴2110退绕。如上所述,卷轴2110可以是机动化的或配备有制动器,以在粗纱股线10中提供恒定的预张力,从而提高成品复合电梯带100的质量,并且防止由于在制造工艺的固化期间的不均匀冷却而在股线10中导致的压缩力。
在步骤3200中,通过牵引器2500将股线10拉入芯部浸渍器2200的镀液室2220中,在此用形成芯层20的材料涂覆股线10。更具体地,经由注射器2210向镀液室2220供应液相芯层20的材料。镀液室2200中的材料可以被加压,也可以不被加压。当股线10穿过镀液室2200中的材料时,材料中的一些或全部粘附到股线10,以至少部分地形成复合电梯带100的芯层20。
在步骤3300中,部分成形的复合电梯带100被牵引器2500拉入拉挤成型模具2300中。引入股线10由入口加热元件2350加热到预定温度,以最优地控制对用于芯层20和第一组多个齿30和第二组多个齿40的材料的固化。在壳体2310中,转动的转动模具2320、2321向施加在芯部浸渍器2200中的芯层20的材料施加压力,以完成芯层20的轮廓。另外,施加到转动模具2320、2321的压力迫使气泡和任何其他不连续性及缺陷离开芯层20。在形成芯层20的同时,转动模具2320、2321从树脂室2330、2331吸取材料并且将其施加到芯层20,以形成与芯层20一体的第一组多个齿30和第二组多个齿40。可以校准转动模具2320、2321的转动速度来限定在芯层20上沉积第一组多个齿30和第二组多个齿40的间距。具体地,增加转动模具2320、2321的转动速度会减小齿30、40之间的间距,而减小转动模具2320、2321的转动速度则会增加齿30、40之间的间距。
在一些实施例中,可以在复合电梯带100的生产期间调节转动模具2320、2321的转动速度,以改变复合电梯带100的不同部段处的齿间距。在一些实施例中,转动模具2320、2321可以相对于彼此以不同的速度转动,使得第一组多个齿30中的齿具有与第二组多个齿40中的齿不同的间距。在一些实施例中,转动模具2320、2321可以被同步来限定承载体的两侧上的齿30、40的偏移。在一个实施例中,转动模具2320、2321的转动速度与被拉动通过拉挤成型模具2300的芯层20的线速度同步。也就是说,芯层20的线速度可以等于模制齿2322中每一个转动的圆周速度,使得在转动模具2320、2321每转动360°时,等于转动模具2320、2321的周长的长度的芯层20穿过拉挤成型模具2300。转动模具2320、2321可以是机动化的,以辅助牵引器2500并且提高外部承载体形状的质量。
中心加热元件2340和冷却室2323调节股线10、芯层20和形成齿30、40的材料的温度,以最优地控制芯层20以及齿30和40的固化。在转动模具2320、2321的模制齿2322中的一些正将齿30、40施加到芯层20时,在被重新引入到树脂室2330、2331中之前,模制齿2322中的另一些通过来自清洁开口2370和排斥剂开口2380的试剂来处理。输出的部分成形的复合电梯带100被出口加热元件2360加热到预定温度,以最佳地控制对用于芯层20以及第一组多个齿30和第二组多个齿40的材料的固化。在该阶段,芯层20和/或齿30、40可以完全固化或者不完全固化。
在步骤3400中,部分成形的复合电梯带100被牵引器2500拉入到护套挤出机2400中。第一套层50和第二套层60被施加到第一组多个齿30和第二组多个齿40的尖端部分33、43。可以校准护套挤出机2400的至少一个挤出机头2410,使得第一套层50和第二套层60的材料在填充或不填充相邻齿30、40的齿侧表面31、41之间的横向凹槽的情况下以液相沉积到齿30、40上。然后,第一套层50和第二套层60被固化以便与齿30、40一体形成。另外,芯层20和齿30、40,如果还没有完全固化,则完成其各自的固化工艺。
在步骤3500,成品复合电梯带100经由从动轴2610卷绕到卷取器2600上。可以校准从动轴2610以将复合电梯带100以与通过牵引器2500拉动复合电梯带100的速率相同的速率卷绕到卷取器2600上,以防止复合电梯带100中出现松弛。复合电梯带100被卷绕到卷取器2600上,直到达到复合电梯带100的期望长度。此时,可以从卷取器2600移除复合电梯带100的卷轴。如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可以将复合电梯带100生产成理论上无限的长度,该长度仅由用于股线10、芯层20、齿30、40和套层50、60的原材料的供应来限制。
当复合电梯带100被连续地拖动通过制造设备2000时,步骤3100-3500可以彼此同时地进行。也就是说,当通过护套挤出机2400将第一套层50和第二套层60施加到部分成形的复合电梯带100的第一部分时,通过拉挤成型模具2300将齿30、40施加到部分成形的复合电梯带100的第二部分,并且通过芯部浸渍器2200将芯层20施加到部分成形的复合电梯带100的第三部分。应当理解的是,上述部分成形的复合电梯带100的第一部分、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并非离散的,而是在将部分成形的复合电梯带100拖动通过制造设备2000时连续改变。
在用于制作复合电梯带100的方法的其他实施例中,步骤3100-3500中的一个或多个可作为离散操作而非作为连续工艺来进行。例如,可以进行步骤3100-3300来从粗纱卷轴架2100退绕股线10、将芯层20的材料施加到股线、完成芯层20的轮廓并且在芯层20上形成齿30、40。然后,可以将承载体卷绕到临时存储卷轴上,并且可以单独进行步骤3400-3500。应当理解的是,该实施例仅仅是示例性的,而本领域技术人员将会领会,任何单独的步骤或步骤3100-3500的组合可以作为与其余步骤350-3500不同的离散工艺来进行。
参照图9-图11描述的制造设备2000和参照图12描述的步骤图3000涉及制作具有第一组多个齿30和第二组多个齿40以及第一套层50和第二套层60的复合电梯带100的实施例,比如图1-图6所示的复合电梯带100的实施例。然而,本领域技术人员将会领会,可以容易地修改制造设备2000和步骤图3000,以制作具有仅一组多个齿40和一个套层60的复合电梯带100的实施例,比如图7所示的复合电梯带100的实施例。例如,拉挤成型模具2300可以仅包括单个转动模具2320和单个树脂室2330,使得多个齿40中的齿形成在芯层20的仅一侧上。类似地,护套挤出机2400可以配置为仅将单个护套60施加到芯层20。
现在参照图13A-图13D和图14A-图14L,示出了根据本公开的复合电梯带100的另外的实施例。图13A-图13D示出了具有一个或多个承载体70的复合电梯带100的实施例的主视图。每个承载体70包括至少一个芯层20和任选的可以以任何方式布置的至少一组多个齿30,比如在图1-图6或图14A-图14L的任何实施例中所述的。该至少一个承载体70被完整的套层80包裹。复合电梯带100可以包括如图13A所示的单个承载体70、如图13B所示的数值布置的多个承载体70、如图13C所示的水平布置的多个承载体或如图13D所示的同时竖直地和水平地布置的承载体阵列。完整护套80包围复合电梯带100中的每个承载体70的所有侧面。
图14A-图14L示出了复合电梯带100的各个实施例的截面的侧视图。由于这些实施例包括与已经参照图1-图7描述的相同的许多特征,因此将仅讨论不同之处。如图14A所示,被芯层20包裹的至少一个股线10可以包括一根或多根连续纤维10a,该纤维在纵向方向L上连续延伸,布置在缠绕的外部纤维10b之间。图14B所示的实施例与图7的类似之处在于其仅包括单个组多个齿30。然而,图14B的实施例包括第一套层50和第二套层60两者,第二套层60直接施加到芯层20的底表面22。另外,第一套层50填充相邻齿30之间的间隙。
图14C-图14L示出了包括单独形成的层的复合电梯带100的实施例。图14C的实施例包括由中心套层90彼此间隔开的两个承载体70。每个承载体70包括芯层20和多个齿30。承载体70布置在中心套层90的相对侧上,芯层20彼此相邻。图14D的实施例基本相似于图14C,除了芯层20直接彼此邻接,而在其之间没有中心套层90。芯层20可以不附接到彼此或通过粘合剂附接。图14E的实施例基本类似于图14C,但包括第二中心套层90和第三承载体70。第三承载体70仅包括芯层20,并且布置在中心套层90之间。图14F的实施例基本类似于图14E,但缺少中心套层90。相反,承载体70的芯层20直接彼此邻接,并且可以不附接到彼此或通过粘合剂附接。
图14G的实施例基本相似于图14C,除了承载体70被倒置,使得其各自的多个齿30彼此面对。中心套层90在承载体70之间延伸并且填充相邻齿30之间的空间。图14H的实施例基本类似于图14G,除了相对的承载体70的齿30的尖端部分33彼此邻接。邻接的齿30的尖端部分33可以不附接到彼此或者通过粘合剂附接。中心套层90填充相邻齿30之间的空间。在替代的实施例中,相邻齿之间的空间可以无材料。图14I的实施例基本相似于图14G,除了包括芯层20的第三承载体70布置在其他承载体70的相对的齿30之间。两个中心套层90布置在第三承载体70的任一侧上并且填充相邻齿30之间的空间。图14J的实施例基本相似于图14I,除了承载体70彼此邻接。具体地,相对的多个齿30的尖端部分33邻接第三负承载体70的相对侧。中心套层90填充相邻齿30之间的空间。在替代的实施例中,相邻齿之间的空间可以无材料。承载体70可以不附接到彼此或通过粘合剂附接。在图14C-图14J中的每一个中,相对的多个齿30示出为彼此的镜像。然而应当理解的是,多个齿30也可以相对于彼此交错或偏移。
图14K所示的实施例包括基本类似于图14D的相同承载体70,这些承载体彼此平行布置并且被中心套层90分离。图14L所示的实施例包括基本相似于图14B的相同承载体70,这些承载体彼此平行布置并且被中心套层90分离。在图14K和图14L的每一个中,承载体70示出为其各自的多个齿30竖直地对齐。然而应当理解的是,多个齿30也可以相对于彼此交错或偏移。
还应当理解的是,图13A-图14L所示的复合电梯带100的实施例仅仅是示例性的,而这些实施例可以在不脱离本申请的范围的情况下与本文所示出和描述的另一或其他实施例组合。
图13B-图14L所示的包括多个承载体70的复合电梯带100的实施例可以使用以上参照图9-图11描述的制造设备2000的修改实施例来生产。具体地,拉挤成型模具2300可以包括多个处理室,用于同时形成承载体70中的每一个,其然后可以在护套挤出机2400中与套层50、60、80、90的施加接合。替代地,承载体70中的每一个可以在单独的操作中形成,并且可以稍后在二次成形工艺中组合。与制造设备2000的操作原理一致,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领会用于制作参照图13A-图14L描述的复合电梯带100的各个实施例的其他方法。
图15A和图16A示出了根据本公开的一个实施例的复合电梯带100的一部分。复合电梯带100包括至少一根纤维或股线10,该纤维或股线被包裹在芯层20中并且在复合电梯带100的纵向方向L上延伸以形成承载体26。该至少一根纤维或股线10可以是沿着复合电梯带100的长度连续的。在该实施例中,承载股线10布置为有序图案。图中所示的有序图案是方形布置。股线10在其最宽部分处并排地定位。这种定位允许在承载股线10之间设置无承载股线10的股线间空间23。股线间空隙23形成直的连续通道,该连续通道从承载体26的第一末端24行进到承载体26的相对末端25。替代地和/或附加地,第一末端24也可以位于顶表面21处,而相对末端25可以位于底表面22上。这种股线10的布置便于电梯带100的受控屈曲,并且用于提高其弯曲性能。第一组多个齿30设置在芯层20的顶表面21上并且从其向外延伸。例如,如图4A所示,第一组多个齿30中的每一个具有与芯层20相关联的根部32和从根部32延伸远离芯层20的尖端部分33。第一组多个齿30中的每一个还包括一对齿侧表面31,该对齿侧表面在不平行于并且在一些实施例中基本垂直于纵向方向L的方向上沿着芯层20的顶表面21延伸。相邻的齿30之间的空间形成与芯层20的顶表面21相关联的凹槽(未示出)。类似地,第二组多个齿40设置在芯层20的底表面22上并且从其向外延伸。例如,如图4A所示,第二组多个齿40中的每一个具有与芯层20相关联的根部42和从根部42延伸远离芯层20的尖端部分43。第二组多个齿40中的每一个具有一对齿侧表面41(未示出),该对齿侧表面在不平行于并且在一些实施例中基本垂直于纵向方向L的方向上沿着芯层20的底表面22延伸。相邻的齿40之间的空间形成与芯层的底表面22相关联的凹槽(未示出)。股线10、芯层20以及第一组多个齿30和第二组多个齿40共同限定了当复合电梯带1000处于支撑电梯系统1000的部件的操作时在纵向方向L上承载张力的承载体26(参见图8)。
设置有在纵向方向L上平行于芯层20延伸的第一套层50。第一套层50通过第一组多个齿30与芯层20间隔开,并且与第一组多个齿30中的每一个的尖端部分33相关联。在第一组多个齿30的每个相邻对之间,通过芯层20的顶表面21、第一套层50的底表面52和相邻的齿30的齿侧表面31限定了横向凹槽。类似地,设置有在纵向方向L上平行于芯层20延伸第二套层60。第二套层60通过第二组多个齿40与芯层20间隔开,并且与第二多根齿40中的每一个的尖端部分43相关联。在第二组多个齿40的每个相邻对之间,通过芯层20的底表面22、第二套层60的顶表面61和相邻的齿40的齿侧表面41限定了横向凹槽。这些横向凹槽没有芯层20和套层50、60的材料。如图2-图3所示,第一套层50的顶表面51和第二套层60的底表面62限定了复合电梯带100的接触表面,并且配置为与槽轮200的跑合表面牵引摩擦接合。
图15B示出了根据本公开的一个实施例的复合电梯带100的一部分。带100与图15A所示的带相同,除了承载股线10的布置。在该实施例中,股线间空间23在整个承载体26的剖面上变化,使得股线10形成三个承载股线10的组G2、G4、G6。组G2、G4、G6横向地间隔开,使得在组G2与组G4之间以及在组G4与组G6之间存在无承载股线的更大的空间23。
每个单独的股线10或股线组G2、G4、G6可以通过另外的材料27来处理,优选地,在其被芯层20覆盖之前,通过该另外的材料27来对其进行处理。另外的材料27可以单独地施加到每个股线10或者施加到股线组G2、G4、G6。另外的材料27可以选自由以下组成的组:树脂材料、聚合基体材料、粘合剂材料(例如,胶料)、热固性材料、热塑性材料或其任意组合。示例图15B中所示的股线10可以可选地包括定胶料。
图15C所示的示例与图15B所示的示例相同,但是每个股线组G8、G10、G12覆盖有第一另外的材料27。包括股线组G8、G10、G12的第一另外的材料27嵌入芯层20中。单独的股线10也可以覆盖有第二另外的材料27,其中,第二另外的材料27可以与第一另外的材料27相同或不同。例如,第二另外的材料27可以是硅基体材料,而第一另外的材料27可以是聚合基体材料。将承载股线10分布成这样的组G2、G4、G6、G8、G10、G12可以有助于改善复合电梯带100的屈曲特性并且因此改善其弯曲性能。
图16B示出了图15A和图16A所示的实施例的另一示例,其中承载股线10可以被分组。图16B所示的股线间空间23在整个承载体26的剖面上变化,使得股线10形成两个承载股线10的组G1、G3。组G1、G3竖直地间隔开。
每个单独的股线10或每个单独的股线组G1、G3可以通过另外的材料27来处理,优选地,在其被芯层20覆盖之前,通过该另外的材料27来对其进行处理。另外的材料27可以单独地施加到每个股线10或者施加到股线组G1、G3。另外的材料27可以选自由以下组成的组:树脂材料、聚合基体材料、粘合剂材料(例如,胶料)、热固性材料、热塑性材料或其任意组合。示例图16B中所示的股线10可以可选地包括定胶料。
图16C所示的示例与图16B所示的示例相同,但是每个股线组G5、G7覆盖有第一另外的材料27。包括股线组G5、G7的第一另外的材料27嵌入芯层20中。单独的股线10也可以覆盖有第二另外的材料27,其中,第二另外的材料27可以与第一另外的材料27相同或不同。例如,第二另外的材料27可以是胶料,而第一另外的材料27可以是聚合基体材料。将承载股线10分布成这样的组G1、G3、G5、G7可以有助于改善复合电梯带100的屈曲特性并且因此改善其弯曲性能。
图17A和图18A示出了根据本公开的一个实施例的复合电梯带100的一部分。复合电梯带100包括至少一根纤维或股线10,该纤维或股线包裹在芯层20中并且在复合电梯带100的纵向方向L上延伸以形成承载体26。该至少一根纤维或股线10可以是沿着复合电梯带100的长度连续的。在该实施例中,承载股线10布置为有序图案。图中所示的有序图案是方形布置。股线10在其最宽部分处并排地定位。这种定位允许在承载股线10之间设置无承载股线10的股线间空间23。股线间空隙23形成直的连续通道,该连续通道从承载体26的第一末端24行进到承载体26的相对末端25。替代地和/或附加地,第一末端24也可以位于顶表面21处,而相对末端25可以位于底表面22上。这种股线10的布置便于电梯带100的受控屈曲,并且用于提高其弯曲性能。第一组多个齿30设置在芯层20的顶表面21上并且从其向外延伸。例如,如图4A所示,第一组多个齿30中的每一个具有与芯层20相关联的根部32和从根部32远离芯层20延伸的尖端部分33。第一组多个齿30中的每一个还包括一对齿侧表面31,该对齿侧表面在不平行于并且在一些实施例中基本垂直于纵向方向L的方向上沿着芯层20的顶表面21延伸。相邻的齿30之间的空间形成与芯层20的顶表面21相关联的凹槽(未示出)。类似地,第二组多个齿40设置在芯层20的底表面22上并且从其向外延伸。例如,如图4A所示,第二组多个齿40中的每一个具有与芯层20相关联的根部42和从根部42远离芯层20延伸的尖端部分43。第二组多个齿40中的每一个具有一对齿侧表面41(未示出),该对齿侧表面在不平行于并且在一些实施例中基本垂直于纵向方向L的方向上沿着芯层20的底表面22延伸。相邻的齿40之间的空间形成与芯层的底表面22相关联的凹槽(未示出)。股线10、芯层20以及第一组多个齿30和第二组多个齿40共同限定了在复合电梯带1000处于支撑电梯系统1000的部件的操作中时在纵向方向L上承载张力的承载体26(参见图8)。
图17B示出了根据本公开的一个实施例的复合电梯带100的一部分。带100与图17A所示的带相同,除了承载股线10的布置。在该实施例中,股线间空间23在整个承载体26的剖面上变化,使得股线10形成三个承载股线10的组G02、G04、G06。组G02、G04、G06横向地间隔开,使得在组G02与组G04之间以及在组G04与组G06之间存在无承载股线的更大的空间23。
每个单独的股线10或每个单独的股线组G02、G04、G06可以通过另外的材料27来处理,优选地,在其被芯层20覆盖之前,通过另外的材料27来对其进行处理。另外的材料27可以单独地施加到每个股线10或者施加到股线组G02、G04、G06。另外的材料27可以选自由以下组成的组:树脂材料、聚合基体材料、粘合剂材料(例如,胶料)、热固性材料、热塑性材料或其任意组合。示例图17B中所示的股线10可以可选地包括定胶料。
图17C所示的示例与图17B所示的示例相同,但是每个股线组G08、G010、G012覆盖有第一另外的材料27。包括股线组G08、G010、G012的第一另外的材料27嵌入芯层20中。单独的股线10也可以覆盖有第二另外的材料27,其中,第二另外的材料27可以与第一另外的材料27相同或不同。例如,第二其他材料27可以是胶料,而第一其他材料27可以是聚合物基质材料。将承载股线10分布成这样的组G02、G04、G06、G08、G010、G012可以有助于改善复合电梯带100的屈曲特性并且因此改善其弯曲性能。
图18B示出了图17A和图18A所示的实施例的另一示例,其中承载股线10可以被分组。图18B所示的股线间空间23在整个承载体26的剖面上变化,使得股线10形成两个承载股线10的组G01、G03。组G01、G03竖直地间隔开。
每个单独的股线10或每个单独的股线组G01、G03可以通过另外的材料27来处理,优选地,在其被芯层20覆盖之前,通过该另外的材料27来对其进行处理。另外的材料27可以单独地施加到每个股线10或者施加到股线组G01、G03。另外的材料27可以选自由以下组成的组:树脂材料、聚合基体材料、粘合剂材料(例如,胶料)、热固性材料、热塑性材料或其任意组合。示例图18B中所示的股线10可以可选地包括定胶料。
图18C所示的示例与图18B所示的示例相同,但是每个股线组G05、G07覆盖有第一另外的材料27。包括股线组G05、G07的第一另外的材料27嵌入芯层20中。单独的股线10也可以覆盖有第二另外的材料27,其中,第二另外的材料27可以与第一另外的材料27相同或不同。例如,第二另外的材料27可以是胶料,而第一另外的材料27可以是聚合基体材料。将承载股线10分布成这样的组G01、G03、G05、G07可以有助于改善复合电梯带100的屈曲特性并且因此改善其弯曲性能。
在图17A-图17C和图18A-图18C所示示例中的每一个中,芯层20也可以用作套层,并且放置成与电梯系统的部件部分(例如,牵引槽轮)接触。
图19A示出了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的承载体26的剖视图。尽管未示出,但承载体26可以包括第一组多个齿,或者包括第一组多个齿和第二组多个齿,或者根本不包括齿。承载体26包括包裹在芯层20中的多个股线10,其中,股线10布置为使得存在沿宽度方向23W1的股线之间的第一空间和沿宽度方向23W2的股线之间的第二空间。第一空间23W1优选地为0μm,因此,股线10是触碰式的,而第二空间23W2覆盖优选地在3μm至5μm范围内的距离。股线之间在厚度方向23T上的空间覆盖优选地在7μm至20μm范围内的恒定距离。
图19B中股线10的分布基于图19A,其中,股线10被分组为多个组G02、G04、G06。承载股线10布置为使得存在沿宽度方向23W1的股线之间的第一空间和沿宽度方向23W2的股线之间的第二空间。第一空间23W1优选地为0μm,因此,股线10是触碰式的,而第二空间23W2覆盖10μm的距离。由于股线10的分组,股线之间在厚度方向23T上的空间不再覆盖4μm至5μm的恒定距离。相反,存在沿厚度方向23T1的第一空间和沿厚度方向23T2的第二空间,其中,第一空间23T1是指一组内的股线之间的股线间空间并且因此覆盖更小的距离,而第二空间23T2是指每组之间的空间并且覆盖更大的距离。
图19C与图19B相同,但是股线组G02、G04、G06由另外的材料27覆盖。股线间空间维持不变。
图20A示出了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的承载体26的剖视图。尽管未示出,但承载体26可以包括第一组多个齿,或者包括第一组多个齿和第二组多个齿,或者根本不包括齿。承载体26包括包裹在芯层20中的多个股线10,其中,股线10布置为使得存在沿宽度方向23W1的股线之间的第一空间和沿宽度方向23W2的股线之间的第二空间。第一空间23W1覆盖大于0μm的距离,优选地为0.5μm至3μm,因此,股线10不触碰,而第二空间23W2在宽度方向23W1上覆盖比第一空间更大的距离。在该示例中,第二空间23W2覆盖优选地在3μm至10μm范围内的距离。股线之间在厚度方向23T上的空间相对于图20A不变并且覆盖恒定的距离,优选地在7μm至20μm范围内。
图20B中股线10的分布基于图20A,其中,股线10被分组为多个组G02、G04、G06。承载股线10布置为使得存在沿宽度方向23W1的股线之间的第一空间和沿宽度方向23W2的股线之间的第二空间。第一空间23W1覆盖大于0μm的距离,优选地为0.5μm至3μm,因此,股线10不触碰,而第二空间23W2在宽度方向23W1上覆盖比第一空间更大的距离。在该示例中,第二空间23W2覆盖8μm至10μm范围内的距离。由于股线10的分组,股线之间在厚度方向23T上的空间不再是恒定距离。相反,存在沿厚度方向23T1的第一空间和沿厚度方向23T2的第二空间,其中,第一空间23T1是指一组内的股线之间的股线间空间并且因此覆盖更小的距离,而第二空间23T2是指每组之间的空间并且覆盖更大的距离。一组内的股线间空间23T1优选地为2μm或更小。
图20C与图20B相同,但是股线组G02、G04、G06由另外的材料27覆盖。股线间空间23T1、23T2、23W1、23W2所覆盖的距离维持不变。
图21A和图21B示出了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的承载体26的剖视图。尽管未示出,但承载体26可以包括第一组多个齿,或者包括第一组多个齿和第二组多个齿,或者根本不包括齿。承载体26包括包裹在芯层20中的多个股线10,其中,股线10以随机取向布置。股线10之间在宽度方向23W上的第一空间可以覆盖或可以不覆盖与在宽度方向上的第二空间相同的距离(未示出)。股线之间在厚度方向23T1上的第一空间覆盖比股线23T2之间的第二空间显著更大的距离。由于股线的随机取向,股线间空间23所覆盖的距离在厚度或宽度方向中的任一者上可以是任何距离。图21A所示的股线10的布置在承载体26的中心具有更高的股线集中度,而图21B中的股线布置在承载件26的周边处具有更高的股线10集中度。当调整承载体26的柔性时,这种承载股线10的布置是有利的。
图19A至图21B中任一个所示的承载体26的剖面可以应用于根据本公开的任何实施例的任何复合电梯带100。例如,承载体26还可以包括第一组多个齿;或第一组多个齿和第二组多个齿;第一套层;或第一套层和第二套层;或其任意组合。
图22示出了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的复合电梯带100。复合电梯带100包括至少一根纤维或股线10,该纤维或股线被包裹在芯层20中并且在复合电梯带100的纵向方向L上延伸以形成承载体26。该至少一根纤维或股线10可以是沿着复合电梯带100的长度连续的。在该实施例中,承载股线10布置为有序图案。股线10在其最宽部分处并排地定位。这种定位允许在承载股线10之间设置无承载股线10的股线间空间23。股线间空隙23形成直的连续通道,该连续通道从承载体26的第一末端24行进到承载体26的相对末端25。在该特定示例中,在厚度方向上不存在空间23。这种股线10的布置便于电梯带100的受控屈曲,并且用于提高其弯曲性能。第一组多个齿30设置在芯层20的顶表面21上并且从其向外延伸。例如,如图4A所示,第一组多个齿30中的每一个具有与芯层20相关联的根部32和从根部32远离芯层20延伸的尖端部分33。第一组多个齿30中的每一个还包括一对齿侧表面31,该对齿侧表面在不平行于并且在一些实施例中基本垂直于纵向方向L的方向上沿着芯层20的顶表面21延伸。相邻的齿30之间的空间形成与芯层20的顶表面21相关联的凹槽(未示出)。类似地,第二组多个齿40设置在芯层20的底表面22上并且从其向外延伸。例如,如图4A所示,第二组多个齿40中的每一个具有与芯层20相关联的根部42和从根部42远离芯层20延伸的尖端部分43。第二组多个齿40中的每一个具有一对齿侧表面41(未示出),该对齿侧表面在不平行于并且在一些实施例中基本垂直于纵向方向L的方向上沿着芯层20的底表面22延伸。相邻的齿40之间的空间形成与芯层20的底表面22相关联的凹槽(未示出)。股线10、芯层20以及第一组多个齿30和第二组多个齿40共同限定了当复合电梯带1000处于支撑电梯系统1000的部件的操作时在纵向方向L上承载张力的承载体26(参见图8)。
设置有在纵向方向L上平行于芯层20延伸的第一套层50。第一套层50通过第一组多个齿30与芯层20间隔开,并且与第一组多个齿30中的每一个的尖端部分33相关联。在第一组多个齿30的每个相邻对之间,通过芯层20的顶表面21、第一套层50的底表面52和相邻的齿30的齿侧表面31限定了横向凹槽。类似地,设置有在纵向方向L上平行于芯层20延伸第二套层60。第二套层60通过第二组多个齿40与芯层20间隔开,并且与第二多根齿40中的每一个的尖端部分43相关联。在第二组多个齿40的每个相邻对之间,通过芯层20的底表面22、第二套层60的顶表面61和相邻的齿40的齿侧表面41限定了横向凹槽。这些横向凹槽没有芯层20和套层50、60的材料。如图2-图3所示,第一套层50的顶表面51和第二套层60的底表面62限定了复合电梯带100的接触表面,并且配置为与槽轮200的跑合表面牵引摩擦接合。
图23A示出了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的复合电梯带100,其中示出了中性区域NZ、拉伸区域TZ和压缩区域CZ。电梯带100围绕垂直于电梯带100的纵向方向L的轴线A(比如槽轮轴线)弯曲。无论是否存在齿,这些区域的定位都不会改变。带100具有平行于纵向方向L并且在径向上最靠近轴线A的内表面2以及平行于纵向方向L并且在径向上最远离轴线A的外表面3。通常,中性弯曲区域NZ与纵向方向L重合。当围绕轴线A弯曲时,电梯带100变形,使得在径向上最远离轴线A的外表面3具有比在径向上最靠近轴线A的内表面2更大的弧长。由于电梯带100的这种变形,电梯带100的位于内表面2与中性弯曲区域NZ之间的部分压缩,从而限定了压缩区域CZ,而电梯带100的位于外表面3与中性弯曲区域NZ之间的部分伸展,从而限定了拉伸区域TZ。由于围绕轴线A弯曲电梯带100,中性弯曲区NZ经受的应力为零或可忽略。电梯带100的限定压缩区域CZ的部分由于弯曲而受到压缩应力,该压缩应力的范围从邻近中性弯曲区域NZ的为零或可忽略的压缩应力到内表面2处的最大压缩应力。相反,电梯带100的限定张力区域TZ的部分由于弯曲而受到拉伸应力,该拉伸应力的范围从邻近中性弯曲区域NZ的为零或可忽略的拉伸应力到外表面3处的最大拉伸应力。如图19中的箭头所示,电梯带100在压缩区域CZ中所经受的压缩应力从中性弯曲区域NZ到内表面2基本线性地增加。并且电梯带100在拉伸区域TZ中所经受的拉伸强度从中性弯曲区NZ到外表面3基本线性地增加。如果在压缩区域CZ中所经受的压缩应力达到临界阈值,则电梯带100的材料可能经受屈曲失效,特别是在材料是脆性的情况下。即使在压缩应力的该临界阈值以下,电梯带100的周期性压缩负载也可能导致疲劳失效。至少由于这些原因,有利的是,将齿引入到电梯带100的主体中,特别是引入到承载部分本身(即,承载体26)中。
图23B示出了图15A-图15C和图16A-图16C中任一个所示的电梯带100。电梯带100包括由第一套层50和第二套层60围绕的承载体26。承载体26包括横向延伸穿过芯层20的顶表面的第一组多个齿30以及在纵向方向上延伸的第一套层,第一组多个齿30包括与芯层20相关联的根部和尖端部分,第一组多个齿30的至少尖端部分与第一套层50的底表面相关联。电梯带100还包括横向延伸穿过芯层20的底表面的第二组多个齿40以及与第二套层60的顶表面相关联的第二套层60,第二组多个齿40包括与芯层20相关联的根部和尖端部分。示出了如图19A所述的拉伸区域TZ、中性区域NZ和压缩区域CZ。曲线BF代表压缩区域CZ中的股线(未示出)弯曲模式。这有助于说明齿的定位及其所选尺寸可以如何帮助实现承载股线(未示出)的受控屈曲。承载体的高度H代表没有齿的承载体的高度,而承载体的高度HLC代表包括齿的承载体的高度。包括护套的承载体的高度HLCT代表整个复合电梯带100的高度。较小的齿长度LT使得承载体更容易屈曲,因此改善了承载股线中压缩力的减小。
下表提供了对于根据本发明的该实施例的复合电梯带100中的各个组成部件的尺寸的优选数值;
尺寸缩写 数值
HLC 2.2mm
H 1.2mm
HLCT 3.2mm
LT 1.5mm
承载体宽度(未示出) 50mm
图23C示出了如图17A-图17C和图18A-图18C中任一个所示的承载体26。电梯带100包括承载体26。承载体26包括横向延伸穿过芯层20的顶表面的第一组多个齿30,第一组多个齿30包括与芯层20相关联的根部和尖端部分。电梯带100还包括横向延伸穿过芯层20的底表面的第二组多个齿40,第二组多个齿40包括与芯层20相关联的根部和尖端部分。示出了如图19A所述的拉伸区域TZ、中性区域NZ和压缩区域CZ。曲线BF代表压缩区域CZ中的承载股线(未示出)弯曲模式。这有助于说明齿的定位及其所选尺寸可以如何帮助实现承载股线的受控屈曲。承载体的高度HLC1代表没有齿的承载体的高度,而承载体的高度HLC2代表包括齿的承载体的高度。该高度也代表复合电梯带100的总高度HLCT。较小的齿长度LT使得承载体更容易屈曲,因此改善了承载股线中压缩力的减小。
下表提供了对于根据本发明的该实施例的复合电梯带100中的各个组成部件的尺寸的优选数值;
尺寸缩写 数值
HLC 2.2mm
H 1.2mm
LT 1.5mm
承载体宽度(未示出) 50mm
尽管在附图中示出并且在上文中详细描述了用于电梯系统的复合电梯带以及用于制作该复合电梯带的方法和设备的若干示例,但是在不脱离本公开的范围和精神的情况下,其他示例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将是显而易见并且容易做出的。例如,应当理解的是,上文所述的各个实施例的方面可以与其他实施例的方面组合,同时仍然落入本公开的范围内。相应地,前述描述旨在说明性的而非限制性的。上文所述的本公开的集合由所附权利要求限定,并且落入权利要求的意义和等价范围内的对所公开的集合的所有改变都包含在其范围内。

Claims (52)

1.一种复合电梯带(100),包括:
至少一个承载股线(10),其在纵向方向(L)上延伸;
芯层(20),其包裹所述至少一个负载载体股线(10);
第一组多个齿(30),其横向延伸穿过所述芯层(20)的顶表面,所述第一组多个齿(30)包括与所述芯层(20)相关联的根部(32)和尖端部分(33);和
第一套层(50),其在所述纵向方向(L)上延伸,所述第一组多个齿(30)的至少所述尖端部分(33)与所述第一套层(50)的底表面(52)相关联。
2.一种复合电梯带(100),包括:
至少一个承载体(26),其包括多个承载股线(10),其中,所述承载股线(10)在纵向方向(L)上延伸;
芯层(20),其包裹所述多个承载股线(10);
第一组多个齿(30),其横向延伸穿过所述芯层(20)的顶表面,所述第一组多个齿(30)包括与所述芯层(20)相关联的根部(32)和尖端部分(33);
其中,所述多个承载股线(10)布置为使得在所述承载股线(20)之间设置无承载股线的空间(23);其中,所述空间(23)形成直的连续通道,所述连续通道从所述承载体(26)的第一末端(24)行进到所述承载体(26)的相对末端(25)。
3.一种复合电梯带(100),包括:
至少一个承载体(26),其包括多个承载股线(10),其中,所述承载股线(10)在纵向方向(L)上延伸;
芯层(20),其包裹所述多个承载股线(10);
第一组多个齿(30),其横向延伸穿过所述芯层(20)的顶表面,所述第一组多个齿(30)包括与所述芯层(20)相关联的根部(32)和尖端部分(33);和
第一套层(50),其在所述纵向方向(L)上延伸,所述第一组多个齿(30)的至少所述尖端部分(33)与所述第一套层(50)的底表面(52)相关联;
其中,所述多个承载股线(10)布置为使得在所述承载股线(10)之间设置无承载股线的空间(23);
其中,所述空间(23)形成直的连续通道,所述连续通道从所述承载体(26)的第一末端(24)行进到所述承载体(26)的相对末端(25)。
4.一种复合电梯带(100),包括:
至少一个承载体(26),其包括多个承载股线(10),其中,所述承载股线(10)在纵向方向(L)上延伸;
芯层(20),其包裹所述多个承载股线(10);
其中,所述多个承载股线(10)布置为使得在所述承载股线(10)之间设置无承载股线的空间(23);
其中,所述空间(23)形成直的连续通道,所述连续通道从所述承载体(26)的第一末端(24)行进到所述承载体(26)的相对末端(25)。
5.一种复合电梯带(100),包括:
至少一个承载体(26),其包括多个承载股线(10),其中,所述承载股线(10)在纵向方向(L)上延伸;
芯层(20),其包裹所述多个承载股线(10);和
第一套层(50),其在所述纵向方向(L)上延伸;
其中,所述多个承载股线(10)布置为使得在所述承载股线(10)之间设置无承载股线的空间(23);
其中,所述空间(23)形成直的连续通道,所述连续通道从所述承载体(26)的第一末端(24)行进到所述承载体(26)的相对末端(25)。
6.根据权利要求2或3或4或5所述的复合电梯带(100),其中,在整个所述承载体(26)上设置有多个无承载股线(10)的空间(23),并且其中,每个空间(23)形成直的连续通道,所述连续通道从所述承载体(26)的第一末端(24)行进到所述承载体(26)的相对末端(25)。
7.根据权利要求2或3或4或5所述的复合电梯带(100),其中,所述多个承载股线(10)布置成多个组(G1、G2、G3、G4、G5、G6、G7、G8、G10、G12)。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复合电梯带(100),其中,每个组(G1、G2、G3、G4、G5、G6、G7、G8、G10、G12)通过另外的材料(27)来包裹。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复合电梯带(100),其中,所述另外的材料(27)选自包括以下的组:胶料、聚合材料、硅材料或其任意组合。
10.根据权利要求2或3或4或5所述的复合电梯带(100),其中,所述空间(23)覆盖0μm至50μm之间的距离。
11.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3或4或5所述的复合电梯带(100),其中,所述承载股线(10)具有2μm至20μm范围内的直径。
12.根据权利要求2或3或4或5所述的复合电梯带(100),其中,所述空间(23)能够适于覆盖所述承载体(26)的整个剖面上的变化距离。
13.根据权利要求2或3或4或5所述的复合电梯带(100),其中,所述芯层(20)包括杨氏模量小于2GPa的材料。
1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3或4或5所述的复合电梯带,其中,所述承载股线(10)的纤维体积比在40%至70%的范围内。
1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3所述的复合电梯带(100),其中,所述第一组多个齿(30)通过纤维来增强。
1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3所述的复合电梯带(100),其中,所述第一组多个齿(30)通过纤维来增强,所述纤维定位在相对于所述承载股线(10)的所述纵向方向(L)的横向或交叉方向上。
17.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3所述的复合电梯带(100),其中,所述第一组多个齿(30)内的齿的高度在15μm至1mm的范围内。
18.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3所述的复合电梯带(100),其中,所述第一组多个齿(30)中的每一个在不平行于所述纵向方向(L)的方向上横向延伸穿过所述芯层(20)的顶表面。
19.根据权利要求1或3所述的复合电梯带(100),其中,所述尖端部分(33)与所述第一套层(50)的底表面(52)相关联,使得所述芯层(20)和所述第一套层(50)在所述第一组多个齿(30)中的相邻齿之间限定横向延伸的、无材料的凹槽。
20.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复合电梯带(100),还包括:
第二组多个齿(40),其横向延伸穿过所述芯层(20)的底表面,所述第二组多个齿(40)包括与所述芯层(20)相关联的根部(42)和尖端部分(43)。
21.根据权利要求1或3所述的复合电梯带(100),还包括:
第二组多个齿(40),其横向延伸穿过所述芯层(20)的底表面,所述第二组多个齿(40)包括与所述芯层(20)相关联的根部(42)和尖端部分(43);和
第二套层(60),其在所述纵向方向(L)上延伸,所述第二组多个齿(40)的至少所述尖端部分(43)与所述第二套层的顶表面(61)相关联。
22.根据权利要求20或21所述的复合电梯带(100),其中,所述第二组多个齿中的每一个在不平行于所述纵向方向的方向上横向延伸穿过所述芯层的底表面。
23.根据权利要求20或21所述的复合电梯带(100),其中,所述第二组多个齿(40)内的齿的高度在15μm至1mm的范围内。
24.根据权利要求20或21所述的复合电梯带(100),其中,所述第一组多个齿(30)内的齿的高度和所述第二组多个齿(40)内的齿的高度相同。
25.根据权利要求20或21所述的复合电梯带(100),其中,所述第一组多个齿(30)的高度和所述第二组多个齿(40)的高度相同。
26.根据权利要求20或21所述的复合电梯带(100),其中,所述第一组多个齿是在所述纵向方向上关于所述芯层反射的所述第二组多个齿的镜像图像。
27.根据权利要求20或21所述的复合电梯带(100),其中,所述第一组多个齿相对于所述第二组多个齿沿着所述纵向方向偏移。
28.根据权利要求20或21所述的复合电梯带(100),其中,所述第二组多个齿(40)通过纤维来增强。
29.根据权利要求20或21所述的复合电梯带(100),其中,所述第二组多个齿(40)通过纤维来增强,所述纤维定位在相对于所述承载股线(10)的所述纵向方向(L)的横向或交叉方向上。
30.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3所述的复合电梯带(100),其中,所述第一组多个齿中的每一个在垂直于所述纵向方向的剖面中具有多边形轮廓,其中,所述多边形轮廓包括矩形、梯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五边形中的一个或多个。
31.根据权利要求1或3所述的复合电梯带(100),其中,所述芯层(20)和所述第一套层(50)具有相异的成分。
32.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3或4或5所述的复合电梯带(100),其中,所述芯层(20)包括热塑性和/或热固性材料。
33.根据权利要求1或3或5所述的复合电梯带(100),其中,所述第一套层(50)包括热塑性和/或热固性材料。
34.根据权利要求20或21所述的复合电梯带(100),其中,所述第二套层(60)包括热塑性和/或热固性材料。
3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3所述的复合电梯带(100),其中,所述第一组多个齿中的每一个在垂直于所述纵向方向的剖面中具有圆形轮廓,所述圆形轮廓包括半圆形、弓形、椭圆形、卵形和半球形中的一个或多个。
3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3所述的复合电梯带(100),其中,所述第一组多个齿中的齿的轮廓沿着所述复合电梯带的长度变化。
37.根据权利要求20或21所述的复合电梯带(100),其中,所述第二组多个齿(40)中的齿的轮廓沿着所述复合电梯带的长度变化。
38.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3所述的复合电梯带(100),其中,所述第一组多个齿(30)中的齿与所述芯层(20)一体形成。
39.根据权利要求20或21所述的复合电梯带(100),其中,所述第二组多个齿(40)中的齿与所述芯层(20)一体形成。
40.根据权利要求1或3所述的复合电梯带(100),其中,所述第一组多个齿(30)中的齿与所述第一套层(50)一体形成。
41.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复合电梯带(100),其中,所述第二组多个齿(40)中的齿与所述第二套层(60)一体形成。
42.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3或4或5所述的复合电梯带(100),其中,所述至少一个股线(10)由导电材料形成。
4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3所述的复合电梯带(100),其中,所述第一组多个齿(30)的齿距在所述带(100)的长度上变化。
44.一种电梯系统(1000),包括:
电梯井道(800),其具有支撑框架(1100);
电梯轿厢(700),其能够沿着由所述电梯井道(800)限定的竖直行进路径移动;
电机装置(1200),其包括能够经由所述电机装置(1200)转动的至少一个驱动槽轮(1210);
至少一个电梯槽轮(200),其连接到所述电梯轿厢(700)和所述支撑框架(1100)中的一个;和
至少一个复合电梯带(100),其与所述电机装置(1200)的所述驱动槽轮(1210)以及所述至少一个电梯槽轮(200)摩擦牵引接合,所述至少一个复合电梯带(110)包括:
至少一个承载股线(10),其在纵向方向(L)上延伸;
芯层(20),其包裹所述至少一个承载股线(10);
第一组多个齿(30),其横向延伸穿过所述芯层(20)的顶表面,所述第一组多个齿(30)包括与所述芯层(20)相关联的根部(32)和尖端部分(33);和
第一套层(50),其在所述纵向方向(L)上延伸,所述第一组多个齿(30)的至少所述尖端部分(33)与所述第一套层(50)的底表面(52)相关联。
45.一种电梯系统(1000),包括:
电梯井道(800),其具有支撑框架(1100);
电梯轿厢(700),其能够沿着由所述电梯井道(800)限定的竖直行进路径移动;
电机装置(1200),其包括能够经由所述电机装置(1200)转动的至少一个驱动槽轮(1210);
至少一个电梯槽轮(200),其连接到所述电梯轿厢(700)和所述支撑框架(1100)中的一个;和
至少一个复合电梯带(100),其与所述电机装置(1200)的所述驱动槽轮(1210)以及所述至少一个电梯槽轮(200)摩擦牵引接合,所述至少一个复合电梯带(110)包括:
至少一个承载体(26),其包括多个承载股线(10),其中,所述承载股线(10)在纵向方向(L)上延伸;
芯层(20),其包裹所述至少一个承载股线(10);
第一组多个齿(30),其横向延伸穿过所述芯层(20)的顶表面,所述第一组多个齿(30)包括与所述芯层(20)相关联的根部(32)和尖端部分(33);
其中,所述多个承载股线(10)布置为使得在所述承载股线(10)之间设置无承载股线(10)的空间(23);其中,所述空间(23)形成直的连续通道,所述连续通道从所述承载体(26)的第一末端(24)行进到所述承载体(26)的相对末端(25)。
46.一种电梯系统(1000),包括:
电梯井道(800),其具有支撑框架(1100);
电梯轿厢(700),其能够沿着由所述电梯井道(800)限定的竖直行进路径移动;
电机装置(1200),其包括能够经由所述电机装置(1200)转动的至少一个驱动槽轮(1210);
至少一个电梯槽轮(200),其连接到所述电梯轿厢(700)和所述支撑框架(1100)中的一个;和
至少一个复合电梯带(100),其与所述电机装置(1200)的所述驱动槽轮(1210)以及所述至少一个电梯槽轮(200)摩擦牵引接合,所述至少一个复合电梯带(110)包括:
至少一个承载体(26),其包括多个承载股线(10),其中,所述承载股线(10)在纵向方向(L)上延伸;
芯层(20),其包裹所述至少一个承载股线(10);
第一组多个齿(30),其横向延伸穿过所述芯层(20)的顶表面,所述第一组多个齿(30)包括与所述芯层(20)相关联的根部(32)和尖端部分(33);和
第一套层(50),其在所述纵向方向(L)上延伸,所述第一组多个齿(30)的至少所述尖端部分(33)与所述第一套层(50)的底表面(52)相关联;
其中,所述多个承载股线(10)布置为使得在所述承载股线(10)之间设置无承载股线(10)的空间(23);其中,所述空间(23)形成直的连续通道,所述连续通道从所述承载体(26)的第一末端(24)行进到所述承载体(26)的相对末端(25)。
47.一种电梯系统(1000),包括:
电梯井道(800),其具有支撑框架(1100);
电梯轿厢(700),其能够沿着由所述电梯井道(800)限定的竖直行进路径移动;
电机装置(1200),其包括能够经由所述电机装置(1200)转动的至少一个驱动槽轮(1210);
至少一个电梯槽轮(200),其连接到所述电梯轿厢(700)和所述支撑框架(1100)中的一个;和
至少一个复合电梯带(100),其与所述电机装置(1200)的所述驱动槽轮(1210)以及所述至少一个电梯槽轮(200)摩擦牵引接合,所述至少一个复合电梯带(110)包括:
至少一个承载体(26),其包括多个承载股线(10),其中,所述承载股线(10)在纵向方向(L)上延伸;
芯层(20),其包裹所述至少一个承载股线(10);
其中,所述多个承载股线(10)布置为使得在所述承载股线(10)之间设置无承载股线(10)的空间(23);其中,所述空间(23)形成直的连续通道,所述连续通道从所述承载体(26)的第一末端(24)行进到所述承载体(26)的相对末端(25)。
48.一种电梯系统(1000),包括:
电梯井道(800),其具有支撑框架(1100);
电梯轿厢(700),其能够沿着由所述电梯井道(800)限定的竖直行进路径移动;
电机装置(1200),其包括能够经由所述电机装置(1200)转动的至少一个驱动槽轮(1210);
至少一个电梯槽轮(200),其连接到所述电梯轿厢(700)和所述支撑框架(1100)中的一个;和
至少一个复合电梯带(100),其与所述电机装置(1200)的所述驱动槽轮(1210)以及所述至少一个电梯槽轮(200)摩擦牵引接合,所述至少一个复合电梯带(110)包括:
至少一个承载体(26),其包括多个承载股线(10),其中,所述承载股线(10)在纵向方向(L)上延伸;
芯层(20),其包裹所述至少一个承载股线(10);
第一套层(50),其在所述纵向方向(L)上延伸;
其中,所述多个承载股线(10)布置为使得在所述承载股线(10)之间设置无承载股线(10)的空间(23);其中,所述空间(23)形成直的连续通道,所述连续通道从所述承载体(26)的第一末端(24)行进到所述承载体(26)的相对末端(25)。
49.根据权利要求44或45或46所述的电梯系统,其中,所述至少一个复合电梯带的所述第一组多个齿中的每一个在不平行于所述纵向方向的方向上横向延伸穿过所述芯层的顶表面。
50.根据权利要求44或45或46所述的电梯系统,其中,所述至少一个复合电梯带的所述第一组多个齿的所述尖端部分与所述第一套层的底表面相关联,使得所述芯层和所述第一套层在所述第一组多个齿中的相邻齿之间限定横向延伸的、无材料的凹槽。
51.根据权利要求44或45或46所述的电梯系统,其中,所述至少一个复合电梯带还包括:
第二组多个齿,其横向延伸穿过所述芯层的底表面,所述第二组多个齿包括与所述芯层相关联的根部和尖端部分;和
第二套层,其在所述纵向方向上延伸,所述第二组多个齿的至少所述尖端部分与所述第二套层的顶表面相关联。
52.根据权利要求44或45或46所述的电梯系统,其中,所述至少一个复合电梯带的所述第二组多个齿中的每一个在不平行于所述纵向方向的方向上横向延伸穿过所述芯层的底表面。
CN201880091925.8A 2018-03-29 2018-11-22 复合电梯带 Pending CN111936409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US15/940,565 US10882719B2 (en) 2018-03-29 2018-03-29 Composite elevator belt
US15/940,565 2018-03-29
PCT/EP2018/082179 WO2019185182A1 (en) 2018-03-29 2018-11-22 Composite elevator belt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936409A true CN111936409A (zh) 2020-11-13

Family

ID=6466422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80091925.8A Pending CN111936409A (zh) 2018-03-29 2018-11-22 复合电梯带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2) US10882719B2 (zh)
EP (1) EP3820804A1 (zh)
CN (1) CN111936409A (zh)
WO (1) WO2019185182A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166083A (zh) * 2018-06-06 2021-01-01 蒂森克虏伯电梯创新与运营股份有限公司 复合电梯带和用于制作复合电梯带的方法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2485706B1 (ko) * 2016-11-07 2023-01-06 오티스 엘리베이터 컴파니 엘리베이터 시스템 서스펜션 부재 종단
WO2018198240A1 (ja) * 2017-04-26 2018-11-01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エレベータ、その懸架体、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US20210229956A1 (en) * 2018-06-06 2021-07-29 Thyssenkrupp Elevator Innovation And Operations Ag Composite elevator belt and method for making the same
US10926976B2 (en) * 2018-06-18 2021-02-23 Otis Elevator Company Belt with corrugated material
US11884516B2 (en) * 2018-06-25 2024-01-30 Otis Elevator Company Health monitoring of elevator system tension members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122097A (zh) * 2006-08-11 2008-02-13 因温特奥股份公司 电梯设备的皮带及其制造方法和具有这种皮带的电梯设备
US20080051240A1 (en) * 2004-06-25 2008-02-28 Hubert Goser Flat Belt for Elevator Systems, Comprising Reinforcements
CN107073807A (zh) * 2014-10-16 2017-08-18 通力股份公司 用于制造提升绳索的方法、提升绳索和使用其的电梯
CN206985442U (zh) * 2017-05-11 2018-02-09 蒂森克虏伯电梯(上海)有限公司 用于电梯的曳引带及包括该曳引带的电梯

Family Cites Families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3960629A (en) 1975-01-31 1976-06-01 William Brandt Goldsworthy Method for inductive heat curing of conductive fiber stock
US4410314A (en) * 1982-02-11 1983-10-18 Dayco Corporation Endless power transmission V-belt construction and method of making the same
ATE41983T1 (de) * 1985-01-17 1989-04-15 Mitsuboshi Belting Ltd Treibriemen.
JP2854812B2 (ja) * 1993-12-22 1999-02-10 三ツ星ベルト株式会社 ゴム組成物及びこれを用いた動力伝動用ベルト
US6962639B2 (en) * 2000-04-28 2005-11-08 Mitsuboshi Belting Ltd. Power transmission belt and a method of forming a power transmission belt
US7217210B2 (en) 2004-03-26 2007-05-15 The Goodyear Tire & Rubber Company Tooth shear resistant power transmission belt
DE102007009124B4 (de) 2007-02-24 2011-11-03 Evonik Degussa Gmbh Induktionsgestützte Fertigungsverfahren
KR101497784B1 (ko) 2010-04-22 2015-03-02 티센크루프 엘리베이터 에이지 엘리베이터 현가 및 전동 스트립
EP2608950B1 (de) * 2010-08-27 2015-12-02 SGL Carbon SE Lastzugsystem
FI123534B (fi) 2012-02-13 2013-06-28 Kone Corp Nostolaitteen köysi, hissi ja menetelmä köyden valmistamiseksi
EP2990370B1 (en) 2014-09-01 2017-06-14 KONE Corporation Elevator
CN205739912U (zh) 2016-05-09 2016-11-30 江南嘉捷电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电梯曳引承载构件及电梯
US20190299553A1 (en) * 2018-03-29 2019-10-03 Thyssenkrupp Elevator Ag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Making Composite Elevator Belt"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80051240A1 (en) * 2004-06-25 2008-02-28 Hubert Goser Flat Belt for Elevator Systems, Comprising Reinforcements
CN101122097A (zh) * 2006-08-11 2008-02-13 因温特奥股份公司 电梯设备的皮带及其制造方法和具有这种皮带的电梯设备
CN107073807A (zh) * 2014-10-16 2017-08-18 通力股份公司 用于制造提升绳索的方法、提升绳索和使用其的电梯
CN206985442U (zh) * 2017-05-11 2018-02-09 蒂森克虏伯电梯(上海)有限公司 用于电梯的曳引带及包括该曳引带的电梯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166083A (zh) * 2018-06-06 2021-01-01 蒂森克虏伯电梯创新与运营股份有限公司 复合电梯带和用于制作复合电梯带的方法
CN112166083B (zh) * 2018-06-06 2022-08-26 蒂森克虏伯电梯创新与运营有限公司 复合电梯带和用于制作复合电梯带的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19185182A1 (en) 2019-10-03
EP3820804A1 (en) 2021-05-19
US20190301088A1 (en) 2019-10-03
US10882719B2 (en) 2021-01-05
US20210024327A1 (en) 2021-01-2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1936409A (zh) 复合电梯带
CN104555658B (zh) 用于提升装置的绳索以及电梯
US11738972B2 (en) Elevator, suspension body for the elevator,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for the suspension body
EP3332958B1 (en) Hybrid fabric-laminated belt for elevator system
US20150024891A1 (en) Suspension element for an elevator system
US20190299553A1 (en)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Making Composite Elevator Belt"
TWI230230B (en) Coated wire rope
JP3660259B2 (ja) ワイヤロープ
CN103917472B (zh) 电梯系统牵引带
EP2480476B1 (en) Traction member for a counterweightless elevator
US20210229956A1 (en) Composite elevator belt and method for making the same
KR101913074B1 (ko) 내구성이 향상된 와이어 로프의 제조방법
CN112166083B (zh) 复合电梯带和用于制作复合电梯带的方法
CN111788365A (zh) 具有增加的结合度的增强线缆
EP3392183B1 (en) Tension member for elevator system belt
JP7279267B2 (ja) 複合ストランド、その製造方法、ロープ、ベルト、及びエレベーター
JP5244275B2 (ja) エレベータ装置の引張り部材および引張り部材の形成方法
JP7357803B2 (ja) ベルト、その製造方法、及びエレベーター
WO2024089885A1 (ja) ロープ及びそれを用いたベルト
KR101913075B1 (ko) 향상된 특성을 갖는 와이어 로프
WO2020200431A1 (en) Core impregnator and method of producing a composite elevator belt using a tapered core impregnator
WO2020200430A1 (en) A method of producing a composite elevator belt comprising one or more fiber layer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B02 Change of applicant information
CB02 Change of applicant information

Address after: Dusseldorf

Applicant after: ThyssenKrupp Elevator innovation and Operation Co.,Ltd.

Address before: essen

Applicant before: ThyssenKrupp Elevator innovation and Operation Co.,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