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919104A - 配管的剩余寿命评价方法 - Google Patents

配管的剩余寿命评价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919104A
CN111919104A CN201980017388.7A CN201980017388A CN111919104A CN 111919104 A CN111919104 A CN 111919104A CN 201980017388 A CN201980017388 A CN 201980017388A CN 111919104 A CN111919104 A CN 11191910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ipe
evaluated
remaining life
outer periphery
heat transf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80017388.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桥本憩太
驹井伸好
平川裕一
有末纮
斋藤伸彦
今里敏幸
松本真太郎
田崎显一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tsubishi Heavy Industries Ltd
Original Assignee
三菱动力株式会社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三菱动力株式会社 filed Critical 三菱动力株式会社
Publication of CN11191910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919104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N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DETERMINING THEIR CHEMICAL OR PHYSICAL PROPERTIES
    • G01N17/00Investigating resistance of materials to the weather, to corrosion, or to light

Landscapes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Biodiversity & Conservation Biology (AREA)
  • Ecology (AREA)
  • Environmental & Geological Engineering (AREA)
  • Environmental Sciences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Analytical Chemistry (AREA)
  • Biochemistry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Immunology (AREA)
  • Pathology (AREA)
  • Testing Resistance To Weather, Investigating Materials By Mechanical Methods (AREA)
  • Testing Of Devices, Machine Parts, Or Other Structures Thereof (AREA)
  • A Measuring Device Byusing Mechanical Method (AREA)

Abstract

一实施方式的配管的剩余寿命评价方法具备以下步骤:测定评价对象配管的外周的周长;及通过对配管的外周的周长与所述配管的剩余寿命的相关性输入测定得到的所述周长来评价所述评价对象配管的剩余寿命的步骤。

Description

配管的剩余寿命评价方法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配管的剩余寿命评价方法。
背景技术
在锅炉等高热设备所使用的配管中,存在如锅炉的传热管这样在高温、高压下长时间使用的配管。在这种配管中,为了确认配管的健全性,在定期检查等中进行剩余寿命的评价。
例如在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蠕变寿命评价方法中,测定锅炉传热管的外径,在测定出的外径达到了规定的基准值的情况下,判定为该锅炉传热管是更换修补时期。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第4979563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但是,在专利文献1中,关于锅炉传热管的外径的具体的测定方法没有提及。
例如在锅炉的传热管的周向的位置中的成为燃烧气体的流动的上游侧的位置和成为下游侧的位置处,传热管的温度可能会不同,因此也可认为传热管的周向的一部分向径向外侧鼓出等传热管向径向外侧的变形状态根据周向的位置而不同。这样,在传热管向径向外侧的变形状态根据周向的位置而不同的情况下,若例如利用游标卡尺这样的测定装置来测定传热管的外径,则外径的测定值根据测定的周向的位置而不同,因此在外径的测定值中可能不会合适地反映传热管向径向外侧的变形状态。因而,无法合适地掌握传热管向径向外侧的变形状态,传热管的剩余寿命的评价精度可能会下降。
鉴于上述的情况,本发明的至少一实施方式的目的在于,提高配管的剩余寿命评价的精度。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1)本发明的至少一实施方式的配管的剩余寿命评价方法具备以下步骤:
测定评价对象配管的外周的周长;及
通过对配管的外周的周长与所述配管的剩余寿命的相关性输入测定得到的所述周长来评价所述评价对象配管的剩余寿命。
根据上述(1)的方法,通过测定评价对象配管的外周的周长,即使评价对象配管向径向外侧的变形状态根据周向的位置而不同,也能够得到反映了向径向外侧的变形状态的测定值。由此,能够合适地掌握评价对象配管向径向外侧的变形状态,能够提高评价对象配管的剩余寿命的评价精度。
另外,一般来说,在圆形截面的构件中,在直径发生了变化的情况下,周长的变化量比直径的变化量大。因而,与利用游标卡尺这样的测定装置来直接计测直径的情况相比,容易掌握评价对象配管的直径的变化。从这一点来看,也能够提高评价对象配管的剩余寿命的评价精度。
而且,由于能够通过测定评价对象配管的外周的周长这一简便的方法来评价评价对象配管的剩余寿命,所以能够缩短测定所需的时间。
(2)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在上述(1)的方法中,在测定所述评价对象配管的外周的周长的步骤中,将能够向所述配管的外周缠绕的线状或带状的测定工具向所述评价对象配管的外周缠绕至少1周,根据所述测定工具缠绕于所述评价对象配管的外周的长度来求出所述评价对象配管的外周的周长。
根据上述(2)的方法,通过使用能够向配管的外周缠绕的线状或带状的测定工具,能够容易地测定评价对象配管的外周的周长。另外,即使在如多个评价对象配管接近配置的情况等这样难以使用游标卡尺这样的测定装置的狭窄的场所,也能够测定评价对象配管的外周的周长。
(3)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在上述(2)的方法中,在测定所述评价对象配管的外周的周长的步骤中,将所述测定工具向所述评价对象配管的外周缠绕2周以上,基于所述测定工具缠绕于所述评价对象配管的外周的长度和将所述测定工具缠绕于所述评价对象配管的周数来求出所述评价对象配管的外周的周长。
根据上述(3)的方法,通过将测定工具向评价对象配管的外周缠绕2周以上,能够将评价对象配管的周长的测定范围在轴线方向上扩大。由此,能够将1次测定中的评价对象配管的周长的测定范围在轴线方向上扩大。因此,即使例如在轴线方向上的一部分产生了评价对象配管向径向外侧的变形的情况下,也容易掌握评价对象配管向径向外侧变形。
(4)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在上述(3)的方法中,在测定所述评价对象配管的外周的周长的步骤中,将所述测定工具以在所述评价对象配管的轴线方向上错开的方式向所述评价对象配管的外周缠绕2周以上,基于所述测定工具缠绕于所述评价对象配管的外周的长度、所述测定工具在所述轴线方向上的错开量及将所述测定工具缠绕于所述评价对象配管的周数来求出所述评价对象配管的外周的周长。
根据上述(4)的方法,通过将测定工具以在评价对象配管的轴线方向上错开的方式向评价对象配管的外周缠绕2周以上,能够将1次测定中的评价对象配管的周长的测定范围在轴线方向上进一步扩大。
(5)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在上述(1)~(4)的任一方法中,还包括以下步骤:在评价所述评价对象配管的剩余寿命的步骤中评价出的所述评价对象配管的剩余寿命为阈值以下的情况下,再次评价该评价对象配管的剩余寿命。
根据上述(5)的方法,能够通过测定评价对象配管的外周的周长这一简便的方法来评价评价对象配管的剩余寿命,基于该评价结果,在判断为需要更详细的剩余寿命的评价的情况下再次评价评价对象配管的剩余寿命。由此,能够实现用于评价对象配管的剩余寿命评价的测定时间的缩短化和剩余寿命评价的精度提高。
(6)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在上述(5)的方法中,在再次评价所述评价对象配管的剩余寿命的步骤中,基于通过将所述评价对象配管以非破坏的方式检查的检查方法而得到的检查结果来再次评价所述评价对象配管的剩余寿命。
根据上述(6)的方法,在具备评价对象配管的设备中,无需为了检查而拔出评价对象配管的一部分等,因此能够抑制检查所需的时间、费用。
(7)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在上述(1)~(6)的任一方法中,还包括取得所述相关性的步骤。
根据上述(7)的方法,例如通过使用与评价对象配管同种的金属材料来取得上述的相关性,能够提高评价对象配管的剩余寿命的评价精度。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至少一实施方式,能够提高配管的剩余寿命评价的精度。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锅炉的概略结构的图。
图2是示意性地示出过热器的结构的图。
图3是示出一些实施方式的配管的剩余寿命评价方法的概略的工序的流程图。
图4A是用于对传热管的外周的周长的测定进行说明的图,是示出测定工具的一例的图。
图4B是示出将图4A所示的测定工具向传热管的外周缠绕的状况的图。
图5A是用于对使用了测定工具的传热管的外周的周长的测定进行说明的图,是用于说明对缠绕传热管的测定工具标注记号的状况的图。
图5B是示出在标注记号后测定传热管的周长的状况的图。
图5C是用于对从预先标注于测定工具的端部的刻度读取传热管的周长进行说明的图。
图6是说明一些实施方式的配管的剩余寿命评价方法中的配管的周长测定的其他实施方式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式进行说明。不过,作为实施方式而记载的或附图中示出的构成部件的尺寸、材质、形状及其相对配置等并非旨在将本发明的范围限定于此,只不过是说明例。
例如,“在某方向上”、“沿着某方向”、“平行”、“正交”、“中心”、“同心”或“同轴”等表示相对的或绝对的配置的表述不仅严格地表示这样的配置,也表示具有公差或得到相同功能的程度的角度、距离而相对位移的状态。
例如,“同一”、“相等”及“均质”等表示事物相等的状态的表述不仅严格地表示相等的状态,也表示存在公差或得到相同功能的程度的差的状态。
例如,四边形状、圆筒形状等表示形状的表述不仅表示在几何学上严格的含义下的四边形状、圆筒形状等形状,也表示在得到相同效果的范围内包括凹凸部、倒角部等的形状。
另一方面,“配备”、“设置”、“具备”、“包括”或“具有”一个构成要素这样的表述不是排除其他构成要素的存在的排他性的表述。
(锅炉的整体结构)
图1是示出锅炉10的概略结构的图。
锅炉10具有燃烧炉12和与燃烧炉12的上部相连的烟道14。
燃烧炉12的火炉壁16包括用于加热水的蒸发管,在燃烧炉12的上部配置有用于使蒸汽过热的过热器18。在烟道14的下部配置有用于对水进行预备加热的省煤器20。另外,在烟道14的上部配置有用于将蒸汽再加热的再热器22。
在燃烧炉12安装有燃烧器24,对燃烧器24供给作为燃料的粉煤及空气。由从燃烧器24喷出的粉煤燃烧而产生的高温的废气在燃烧炉12内上升,向烟道14流入。通过燃烧而产生的热向火炉壁16的蒸发管传递,由此水被加热。废气的热被利用于过热器18中的蒸汽的过热、再热器22中的蒸汽的再加热及省煤器20中的水的预热。成为了低温的废气例如向设置于锅炉10的下游的脱硝装置流入,被净化。
由过热器18过热后的蒸汽(主蒸汽)例如向蒸汽轮机26供给,被利用于发电等。
图2是示意性地示出过热器18的结构的图。需要说明的是,再热器22的结构也与过热器18的结构是同样的,因此省略说明。
过热器18具备入口集管18A、出口集管18C及多个过热管(传热管)18B。在图2所示的过热器18中,多个传热管18B呈大致U字状并且平面状排列的传热管面板18D以在集管18A、18C的延伸方向上并列多个的方式配置。
过热器18、再热器22的传热管在高温、高压下被长时间使用,因此,为了确认传热管的健全性,在定期检查等中进行剩余寿命的评价。此时,为了以非破坏的方式简便地进行传热管的剩余寿命的评价,测定传热管的外径,在测定出的外径达到了规定的基准值的情况下,判定为该传热管是更换修补时期。
即,过热器18、再热器22等的传热管具有以下特性:若随着蠕变的进展而逐渐累积蠕变应变,则从经过了蠕变寿命的约8成即传热管的寿命消耗率的约80%的时候起急剧膨胀。因而,通过调查传热管的外径从过热器18、再热器22等的使用开始前起以何种程度变大,能够以非破坏的方式简便地推定传热管的寿命消耗率。
但是,例如在传热管的周向的位置中的成为燃烧气体的流动的上游侧的位置和成为下游侧的位置处,传热管的温度可能会不同,因此也可认为传热管的周向的一部分向径向外侧鼓出等传热管向径向外侧的变形状态根据周向的位置而不同。这样,在传热管向径向外侧的变形状态根据周向的位置而不同的情况下,若利用例如游标卡尺这样的测定装置来测定传热管的外径,则由于外径的测定值会根据测定的周向的位置而不同,所以在外径的测定值中可能不会合适地反映传热管向径向外侧的变形状态。因而,无法合适地掌握传热管向径向外侧的变形状态,传热管的剩余寿命的评价精度可能会下降。
另外,例如锅炉10中的燃烧气体的温度、流速、流动的方向根据场所而不同。因而,即使是同一传热管,在轴线方向上的不同的位置处,传热管的温度也可能会大幅不同。
于是,在以下说明的一些实施方式的配管的剩余寿命评价方法中,通过测定剩余寿命的评价对象的传热管即评价对象配管的外周的周长来掌握向径向外侧的变形状态。以下,对一些实施方式的配管的剩余寿命评价方法进行说明。
图3是示出一些实施方式的配管的剩余寿命评价方法的概略的工序的流程图。
在此,剩余寿命评价的对象的配管(评价对象配管)例如如过热器18的传热管18B这样是过热器18、再热器22的传热管。
一些实施方式的配管的剩余寿命评价方法具备相关性取得步骤S10、周长测定步骤S20、剩余寿命评价步骤S30及剩余寿命再评价步骤S50。
(相关性取得步骤S10)
相关性取得步骤S10是取得配管的外周的周长与配管的剩余寿命的相关性的步骤。
配管的外周的周长与配管的剩余寿命的相关性根据配管的材质、直径、壁厚等而不同。于是,在相关性取得步骤S10中,例如通过参照实验数据、文献来取得配管的外周的周长与配管的剩余寿命的相关性。在相关性取得步骤S10中取得的配管的外周的周长与配管的剩余寿命的相关性例如是将因蠕变而配管断裂时的蠕变寿命的寿命消耗率设为100%的蠕变寿命的寿命消耗率与配管的外周的周长的关系。
需要说明的是,若已经取得了配管的外周的周长与配管的剩余寿命的相关性,则在评价之后的配管的剩余寿命时无需再次实施相关性取得步骤S10。
在相关性取得步骤S10中,例如通过使用与成为评价对象配管的传热管18B同种的金属材料来取得上述的相关性,能够提高评价对象配管的剩余寿命的评价精度。
(周长测定步骤S20)
周长测定步骤S20是测定评价对象配管即传热管的外周的周长的步骤。在周长测定步骤S20中,将能够向配管的外周缠绕的线状或带状的测定工具向评价对象配管即传热管的外周缠绕至少1周。然后,根据测定工具缠绕于传热管的外周的长度来求出传热管的外周的周长。
需要说明的是,周长的测定例如可以对全部的传热管18B实施,也可以根据使用过热器18的期间、运转条件而限定于配置于热负荷大的场所的传热管18B实施。另外,周长的测定可以对1根传热管18B遍及其全长地以规定的间隔实施,也可以限定于热负荷大的范围地以规定的间隔实施。
在如上述那样设定了周长的测定部位后,在以下所述的周长的测定之前,为了将附着于传热管18B的表面的附着物除去而实施喷丸处理或者实施研磨。对这样从表面除去了附着物后的传热管18B实施周长的测定。
图4A是用于对传热管18B的外周的周长L的测定进行说明的图,是示出测定工具30的一例的图。图4B是示出将图4A所示的测定工具30向传热管18B的外周缠绕的状况的图。
图4A所示的测定工具30例如是具有柔软性的带状的构件。需要说明的是,测定工具30也可以是具有柔软性的线状(绳状)的构件。即,测定工具30只要能够向评价对象配管即传热管18B的外周缠绕且能够如以下叙述那样直接或间接地测定传热管18B的外周的周长L即可,其形态、形状不限定于图4A所例示的内容。
例如可以如图4A所示的测定工具30这样,以在将测定工具30如图4B所示那样缠绕于传热管18B的外周时即使不将其端部31彼此在传热管18B的轴线方向上错开也不会在测定工具30的厚度方向上重叠的方式,在端部31处将宽度方向的一部分切口。需要说明的是,在传热管18B的外周的周长的测定中,也可以不是使用如图4A所示的测定工具30,而是使用一般的卷尺。
例如,在使用了图4A所示的测定工具30的情况下,如图4B所示,将测定工具30向传热管18B的外周缠绕1周。并且,在将测定工具30向传热管18B的外周缠绕了1周的状态下,如图5A所示,对一方的端部31和另一方的端部31双方在传热管18B的周向的相同位置处例如利用油性的笔39等标注记号38。然后,将测定工具30从传热管18B拆下并在平坦的场所处展开,如图5B所示,测定对一方的端部31标注的记号38与对另一方的端部31标注的记号38之间的长度。这样,通过测定对一方的端部31标注的记号38与对另一方的端部31标注的记号38之间的长度,能够间接地测定传热管18B的周长L。
另外,如图5C所示,也可以对测定工具30的一方的端部31预先标注例如相当于游标卡尺的主尺的刻度35,对另一方的端部31预先标注例如相当于游标卡尺的副尺的刻度36。这样,也可以通过对测定工具30的端部31预先标注刻度,从而使得能够在将测定工具30缠绕于传热管18B的外周的状态下从上述的刻度直接读取周长L。
需要说明的是,图5A是用于对使用了测定工具30的传热管18B的外周的周长L的测定进行说明的图,是用于说明对缠绕传热管18B的测定工具30标注记号38的状况的图。图5B是示出在如图5A所示那样标注记号38后测定传热管18B的周长L的状况的图。图5C是用于对从预先标注于测定工具30的端部31的刻度35、36读取传热管18B的周长L进行说明的图。
这样,在一些实施方式的配管的剩余寿命评价方法中,通过测定评价对象配管即传热管18B的外周的周长L,即使传热管18B向径向外侧的变形状态根据周向的位置而不同,也能够得到反映了向径向外侧的变形状态的测定值。由此,能够合适地掌握传热管18B向径向外侧的变形状态,能够提高传热管18B的剩余寿命的评价精度。
另外,一般来说,在圆形截面的构件中,在直径发生了变化的情况下,周长的变化量比直径的变化量大。因而,与利用游标卡尺这样的测定装置直接计测直径的情况相比,容易掌握传热管18B的直径的变化。从这一点来看,也能够提高传热管18B的剩余寿命的评价精度。
需要说明的是,一些实施方式的配管的剩余寿命评价方法除了铁素体钢之外,也能够对奥氏体系不锈钢、镍基的合金等各种各样的材料的配管应用。尤其是,在奥氏体系不锈钢、镍基的合金中,与铁素体钢相比直到达到蠕变断裂为止的蠕变应变小,如上所述,与利用游标卡尺这样的测定装置直接计测直径的情况相比,根据一些实施方式的配管的剩余寿命评价方法,容易掌握配管的直径的变化。因此,一些实施方式的配管的剩余寿命评价方法适合于奥氏体系不锈钢、镍基的合金等的配管的剩余寿命评价。
而且,由于能够通过测定传热管18B的外周的周长L这一简便的方法来评价传热管18B的剩余寿命,所以能够缩短测定所需的时间。
在一些实施方式的配管的剩余寿命评价方法中,通过使用能够向配管的外周缠绕的线状或带状的测定工具30,能够容易地测定传热管18B的外周的周长L。另外,即使在如过热器18、再热器22的传热管那样多个传热管接近配置的情况等那样难以使用游标卡尺这样的测定装置的狭窄的场所处,也能够测定传热管的外周的周长L。
图6是说明一些实施方式的配管的剩余寿命评价方法中的配管的周长测定的其他实施方式的图。
在周长测定步骤S20中,如图6所示,也可以将测定工具30向评价对象配管即传热管18B的外周缠绕2周以上,基于测定工具30缠绕于传热管18B的外周的长度和将测定工具30缠绕于传热管18B的周数来求出传热管18B的外周的周长L。需要说明的是,图6示意性地示出了将测定工具30向传热管18B缠绕了2周的状态。
这样,通过将测定工具30向传热管18B的外周缠绕2周以上,能够将传热管18B的周长L的测定范围在传热管18B的轴线方向上扩大。由此,能够将1次测定中的传热管18B的周长L的测定范围在传热管18B的轴线方向上扩大。因此,即使例如在轴线方向的一部分产生了传热管18B向径向外侧的变形的情况下,也容易掌握传热管18B向径向外侧变形。
需要说明的是,在周长测定步骤S20中,如图6所示,也可以将测定工具30以在传热管18B的轴线方向上错开的方式向传热管18B的外周缠绕2周以上,基于测定工具30缠绕于传热管18B的外周的长度La、测定工具30在轴线方向上的错开量Z及将测定工具30向传热管18B缠绕的周数N来求出传热管18B的外周的周长L。
在该情况下,周长L能够利用以下的(1)式而求出。
L={(La^2-Z^2)^0.5}/N…(1)
需要说明的是,错开量Z是对测定工具30缠绕于传热管18B的外周的长度La进行测定的起点与终点在轴线方向上分离距离。
这样,通过将测定工具30以在传热管18B的轴线方向上错开的方式向传热管18B的外周缠绕2周以上,能够将1次测定中的传热管18B的周长L的测定范围在传热管18B的轴线方向上进一步扩大。因此,即使在传热管18B在轴线方向上局部地鼓出的情况下,也容易检测向径向外侧的变形。
(剩余寿命评价步骤S30)
在上述的周长测定步骤S20中测定了传热管18B的外周的周长L后,在剩余寿命评价步骤S30中,评价传热管18B的剩余寿命。在剩余寿命评价步骤S30中,通过对在相关性取得步骤S10中取得的配管的外周的周长与配管的剩余寿命的相关性输入在周长测定步骤S20中测定得到的周长L来评价传热管18B的剩余寿命。
例如,在一些实施方式的剩余寿命评价步骤S30中,通过对在相关性取得步骤S10中取得的蠕变寿命的寿命消耗率与周长的关系输入在周长测定步骤S20中测定得到的周长L来算出传热管18B的寿命消耗率。然后,能够根据算出的寿命消耗率来评价传热管18B的剩余寿命。
接着,在步骤S40中,判断在剩余寿命评价步骤S30中评价的传热管18B的剩余寿命是否为阈值以下。
在此,对上述阈值进行说明。将从实施了周长测定步骤S20的本次的锅炉10的定期检查的时间点到下一定期检查(下次定期检查)为止的期间设为Ta[小时]。若在本次的锅炉10的定期检查中传热管18B的剩余寿命小于上述Ta[小时],则在本次的定期检查中不对该传热管18B进行修补等对策的情况下,该传热管18B可能会在下次定期检查之前蠕变断裂。
但是,即使在本次的锅炉10的定期检查中传热管18B的剩余寿命超过了上述Ta[小时],若考虑剩余寿命评价的精度,则该传热管18B也可能会在比下次定期检查的时间点靠前的时间点下蠕变断裂。
于是,在剩余寿命评价步骤S30中评价的传热管18B的剩余寿命的精度例如是所谓的两倍或一半的精度的情况下,若本次的锅炉10的定期检查中的传热管18B的剩余寿命具有某种程度的余裕地超过了上述Ta[小时]的2倍,则能够判断为该传热管18B直到下次定期检查的时间点为止不会蠕变断裂。
于是,在一些实施方式中,上述阈值例如设为对直到下次定期检查为止的期间即Ta[小时]的2倍的值(2·Ta)乘以成为用于使其进一步具有余裕的1以上的值的系数c(c>1)而得到的值(2·c·Ta)。
即,在步骤S40中,判断在剩余寿命评价步骤S30中评价的传热管18B的剩余寿命是否为如上述那样设定的阈值(2·c·Ta)以下。
在步骤S40中判断为在剩余寿命评价步骤S30中评价的传热管18B的剩余寿命超过了阈值(2·c·Ta)的情况下,判断为该传热管18B至少直到下次定期检查为止不会蠕变断裂,不实施该传热管18B的剩余寿命的再评价、对该传热管18B的修补等对策。
但是,在步骤S40中判断为在剩余寿命评价步骤S30中评价的传热管18B的剩余寿命为阈值(2·c·Ta)以下的情况下,判断为该传热管18B可能会在下次定期检查之前蠕变断裂,在剩余寿命再评价步骤S50中再次评价该传热管18B的剩余寿命。
(剩余寿命再评价步骤S50)
如上所述,剩余寿命再评价步骤S50是在剩余寿命评价步骤S30中评价的传热管18B的剩余寿命为上述阈值以下的情况下再次评价(即,更详细地评价)该传热管18B的剩余寿命的步骤。
作为再次评价该传热管18B的剩余寿命的方法,例如能够举出提取该传热管18B的表面的复制品并根据蠕变孔隙、析出物等构件的微观组织的变化来评价蠕变损伤的复制品法、使用超声波的超声波法或通过电阻的变化来评价的电阻法等非破坏检查法。
在剩余寿命再评价步骤S50中,利用上述的检查法来更详细地评价该传热管18B的剩余寿命。
并且,若例如再次评价的剩余寿命具有某种程度的余裕地超过了上述Ta[小时],则能够判断为该传热管18B直到下次定期检查的时间点为止不会蠕变断裂。在该情况下,不实施对该传热管18B的修补等对策。
另外,若例如再次评价的剩余寿命未具有某种程度的余裕地超过上述Ta[小时],则实施对该传热管18B的修补等。
需要说明的是,在剩余寿命再评价步骤S50中,也可以根据再次评价的传热管18B的剩余寿命是否为在上述的步骤S40中设定的阈值(2·c·Ta)以下来判断对该传热管18B的修补等对策的需要与否。
这样,在上述的一些实施方式中,能够通过测定评价对象配管即传热管18B的外周的周长L这一简便的方法来评价传热管18B的剩余寿命,基于该评价结果,在判断为需要更详细的剩余寿命的评价的情况下再次评价传热管18B的剩余寿命。由此,能够实现用于传热管18B的剩余寿命评价的测定时间的缩短化和剩余寿命评价的精度提高。
在剩余寿命再评价步骤S50中,如上所述,能够基于通过将传热管18B以非破坏的方式检查的检查方法而得到的检查结果来再次评价传热管18B的剩余寿命。
由此,在如过热器18、再热器22这样具备评价对象配管的设备中,无需为了检查而拔出评价对象配管的一部分等,因此能够抑制检查所需的时间、费用。
本发明不限定于上述的实施方式,也包括对上述的实施方式施加变形而得到的方式、将这些方式组合而成的方式。
例如,在上述的一些实施方式中,在剩余寿命再评价步骤S50中利用非破坏检查法来检查传热管18B,但也可以在剩余寿命再评价步骤S50中拔出传热管18B等并检查传热管18B。
标号说明
10 锅炉
18 过热器
18B 过热管(传热管)
22 再热器
30 测定工具

Claims (7)

1.一种配管的剩余寿命评价方法,具备以下步骤:
测定评价对象配管的外周的周长;
通过对配管的外周的周长与所述配管的剩余寿命的相关性输入测定得到的所述周长来评价所述评价对象配管的剩余寿命。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配管的剩余寿命评价方法,
在测定所述评价对象配管的外周的周长的步骤中,将能够向所述配管的外周缠绕的线状或带状的测定工具向所述评价对象配管的外周缠绕至少1周,根据所述测定工具缠绕于所述评价对象配管的外周的长度来求出所述评价对象配管的外周的周长。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配管的剩余寿命评价方法,
在测定所述评价对象配管的外周的周长的步骤中,将所述测定工具向所述评价对象配管的外周缠绕2周以上,基于所述测定工具缠绕于所述评价对象配管的外周的长度和将所述测定工具缠绕于所述评价对象配管的周数来求出所述评价对象配管的外周的周长。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配管的剩余寿命评价方法,
在测定所述评价对象配管的外周的周长的步骤中,将所述测定工具以在所述评价对象配管的轴线方向上错开的方式向所述评价对象配管的外周缠绕2周以上,基于所述测定工具缠绕于所述评价对象配管的外周的长度、所述测定工具在所述轴线方向上的错开量及将所述测定工具缠绕于所述评价对象配管的周数来求出所述评价对象配管的外周的周长。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配管的剩余寿命评价方法,还包括以下步骤:
在评价所述评价对象配管的剩余寿命的步骤中评价出的所述评价对象配管的剩余寿命为阈值以下的情况下,再次评价该评价对象配管的剩余寿命。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配管的剩余寿命评价方法,
在再次评价所述评价对象配管的剩余寿命的步骤中,基于通过将所述评价对象配管以非破坏的方式检查的检查方法而得到的检查结果来再次评价所述评价对象配管的剩余寿命。
7.根据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配管的剩余寿命评价方法,
还包括取得所述相关性的步骤。
CN201980017388.7A 2018-03-28 2019-03-25 配管的剩余寿命评价方法 Pending CN111919104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8061437A JP7075256B2 (ja) 2018-03-28 2018-03-28 配管の余寿命評価方法
JP2018-061437 2018-03-28
PCT/JP2019/012329 WO2019188887A1 (ja) 2018-03-28 2019-03-25 配管の余寿命評価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919104A true CN111919104A (zh) 2020-11-10

Family

ID=6806177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80017388.7A Pending CN111919104A (zh) 2018-03-28 2019-03-25 配管的剩余寿命评价方法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JP (1) JP7075256B2 (zh)
CN (1) CN111919104A (zh)
PH (1) PH12020551595A1 (zh)
WO (1) WO2019188887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IL296763A (en) * 2020-03-27 2022-11-01 Generation Bio Co New lipids and their nanoparticle compositions

Citations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6172704U (zh) * 1980-05-23 1981-12-19
JPS63139501U (zh) * 1987-03-04 1988-09-14
JPH09159582A (ja) * 1995-12-04 1997-06-20 Chiyoda Corp 加熱管の余寿命管理方法
WO2000009968A1 (en) * 1998-08-12 2000-02-24 Kyoto Me Machine & Electricity Engineering-Manufacturer Co., Ltd. Measuring tape
DE202004008654U1 (de) * 2004-06-01 2004-09-02 Herrmann, Wolfgang Umfangbandmaß zur Durchmessermessung
JP2007225292A (ja) * 2006-02-21 2007-09-06 Mitsubishi Heavy Ind Ltd 配管余寿命予測装置、計測装置、配管測定データ処理装置
JP2007232401A (ja) * 2006-02-27 2007-09-13 Mitsubishi Heavy Ind Ltd 高強度鋼溶接部の寿命評価方法
JP2009145185A (ja) * 2007-12-13 2009-07-02 Chugoku Electric Power Co Inc:The クリープ寿命評価方法
JP2010236941A (ja) * 2009-03-30 2010-10-21 Mitsubishi Heavy Ind Ltd 配管溶接部の寿命評価方法
JP2013092405A (ja) * 2011-10-25 2013-05-16 Hitachi High-Technologies Corp 寿命監視装置および寿命監視システム
CN103760042A (zh) * 2014-01-23 2014-04-30 国家电网公司 高温高压蒸汽管道周长蠕变测量方法
US20150116092A1 (en) * 2013-10-29 2015-04-30 Electronics And Telecommunications Research Institute Girth measuring device and method for measuring girth of tree, and wireless communication tag apparatus including girth measuring device
WO2016051558A1 (ja) * 2014-10-01 2016-04-07 中国電力株式会社 高クロム鋼管の余寿命を推定する余寿命推定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50082467A1 (en) * 2003-10-21 2005-04-21 Guy Mossman Optical fiber based sensor system suitable for monitoring remote aqueous infiltration
JP4435853B1 (ja) 2009-07-09 2010-03-24 株式会社原子力エンジニアリング 測定支援システム及びこれを利用した測定システム

Patent Citations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6172704U (zh) * 1980-05-23 1981-12-19
JPS63139501U (zh) * 1987-03-04 1988-09-14
JPH09159582A (ja) * 1995-12-04 1997-06-20 Chiyoda Corp 加熱管の余寿命管理方法
WO2000009968A1 (en) * 1998-08-12 2000-02-24 Kyoto Me Machine & Electricity Engineering-Manufacturer Co., Ltd. Measuring tape
DE202004008654U1 (de) * 2004-06-01 2004-09-02 Herrmann, Wolfgang Umfangbandmaß zur Durchmessermessung
JP2007225292A (ja) * 2006-02-21 2007-09-06 Mitsubishi Heavy Ind Ltd 配管余寿命予測装置、計測装置、配管測定データ処理装置
JP2007232401A (ja) * 2006-02-27 2007-09-13 Mitsubishi Heavy Ind Ltd 高強度鋼溶接部の寿命評価方法
JP2009145185A (ja) * 2007-12-13 2009-07-02 Chugoku Electric Power Co Inc:The クリープ寿命評価方法
JP2010236941A (ja) * 2009-03-30 2010-10-21 Mitsubishi Heavy Ind Ltd 配管溶接部の寿命評価方法
JP2013092405A (ja) * 2011-10-25 2013-05-16 Hitachi High-Technologies Corp 寿命監視装置および寿命監視システム
US20150116092A1 (en) * 2013-10-29 2015-04-30 Electronics And Telecommunications Research Institute Girth measuring device and method for measuring girth of tree, and wireless communication tag apparatus including girth measuring device
CN103760042A (zh) * 2014-01-23 2014-04-30 国家电网公司 高温高压蒸汽管道周长蠕变测量方法
WO2016051558A1 (ja) * 2014-10-01 2016-04-07 中国電力株式会社 高クロム鋼管の余寿命を推定する余寿命推定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9174236A (ja) 2019-10-10
WO2019188887A1 (ja) 2019-10-03
PH12020551595A1 (en) 2021-08-16
JP7075256B2 (ja) 2022-05-2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0430857A2 (en) Method for extending the useful life of boiler tubes
JP5380219B2 (ja) ボイラ伝熱管のメタル温度推定方法ならびに寿命推定方法
CN111919104A (zh) 配管的剩余寿命评价方法
WO2018092259A1 (ja) Cu(銅)を含むオーステナイト系耐熱鋼の使用温度の推定方法、Cuを含むオーステナイト系耐熱鋼のクリープ損傷寿命の推定方法、Cuを含むオーステナイト系耐熱鋼製伝熱管の使用温度の推定方法及びCuを含むオーステナイト系耐熱鋼製伝熱管のクリープ損傷寿命の推定方法
JP2010191494A (ja) 高温プラント機器の余寿命診断装置及び方法
Kucora et al. Pyrolysis furnace tube damaging and inspection
Kapayeva et al. Ultrasonic evaluation of the combined effect of corrosion and overheating in grade 20 steel water-wall boiler tubes
Bakić et al. Thermal history and stress state of a fresh steam-pipeline influencing its remaining service life
CN112204376B (zh) 蠕变寿命评价方法
Kapayeva et al. Ultrasonic and EMAT-important tools to analyze a combined effect of multiple damage mechanisms in boiler tubes
JP2002156325A (ja) 金属部材の表面き裂深さ解析方法
Cohn et al. Optimization of NDE Reexamination Locations and Intervals for Grade 91 Piping System Girth Welds
JP2013228119A (ja) ボイラ伝熱管の亀裂損傷の診断方法および診断装置
Pronobis et al. Preliminary calculations of erosion wear resulting from exfoliation of iron oxides in austenitic superheaters
Naď et al. Thermal load non-uniformity estimation for superheater tube bundle damage evaluation
JP4831624B2 (ja) ボイラ用炭素鋼及びMo鋼の黒鉛化損傷診断法
Sobota Increasing the Performance and Reliability of Power Boiler by Monitoring Thermal and Strength Parameters
Ghafri et al. Corrosion monitoring of complex heat recovery steam generation boilers
Klevtsov et al. Assessment of remaining life of superheater austenitic steel tubes in oil shale PF boilers
Bogachev et al. Magnetic ferritometry of thermal inhomogeneity with determination of residual life of a steam heater made of steel grade DI59
Bogachev et al. Results of examination of the TGMP-314 boiler superheaters of the power-generating units at Kashira state district power plant using a magnetic ferrite meter
WO2019198679A1 (ja) 耐熱部材の検査方法
Ang Development of iterative analytical procedure for boiler tube analysis in matlab
Taler et al. Steam boiler component loading, monitoring and life assessment
Bogachev et al. Studying the dependence of the life of convection superheaters of the number of damaged coils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20426

Address after: Tokyo, Japan

Applicant after: MITSUBISHI HEAVY INDUSTRIES, Ltd.

Address before: Kanagawa

Applicant before: Mitsubishi Power Co.,Ltd.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201110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