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911185A - 一种pba暗挖车站换乘通道结构及其施工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pba暗挖车站换乘通道结构及其施工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911185A
CN111911185A CN202010703429.2A CN202010703429A CN111911185A CN 111911185 A CN111911185 A CN 111911185A CN 202010703429 A CN202010703429 A CN 202010703429A CN 111911185 A CN111911185 A CN 11191118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ransfer
station
main body
passage
smal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0703429.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曹平
曾理彬
张健
唐凯
李果
刘洋
李冀伟
刘春宇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engdu Architectural Design & Research Institute
Original Assignee
Chengdu Architectural Design & Research Institute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engdu Architectural Design & Research Institute filed Critical Chengdu Architectural Design & Research Institute
Priority to CN202010703429.2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1911185A/zh
Publication of CN11191118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911185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21EARTH OR ROCK DRILLING; MINING
    • E21DSHAFTS; TUNNELS; GALLERIES; LARGE UNDERGROUND CHAMBERS
    • E21D9/00Tunnels or galleries, with or without linings; Methods or apparatus for making thereof; Layout of tunnels or galleries
    • E21D9/14Layout of tunnels or galleries; Constructional features of tunnels or galleri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g. portals, day-light attenuation at tunnel opening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1CONSTRUCTION OF ROADS, RAILWAYS, OR BRIDGES
    • E01CCONSTRUCTION OF, OR SURFACES FOR, ROADS, SPORTS GROUNDS, OR THE LIKE; MACHINES OR AUXILIARY TOOLS FOR CONSTRUCTION OR REPAIR
    • E01C1/00Design or layout of roads, e.g. for noise abatement, for gas absorption
    • E01C1/002Design or lay-out of roads, e.g. street systems, cross-sections ; Design for noise abatement, e.g. sunken road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21EARTH OR ROCK DRILLING; MINING
    • E21DSHAFTS; TUNNELS; GALLERIES; LARGE UNDERGROUND CHAMBERS
    • E21D11/00Lining tunnels, galleries or other underground cavities, e.g. large underground chambers; Linings therefor; Making such linings in situ, e.g. by assembling
    • E21D11/04Lining with building materials
    • E21D11/10Lining with building materials with concrete cast in situ; Shuttering also lost shutterings, e.g. made of blocks, of metal plates or other equipment adapted therefor
    • E21D11/105Transport or application of concrete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lining of tunnels or galleries ; Backfilling the space between main building element and the surrounding rock, e.g. with concret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tructural Engineering (AREA)
  • Mining & Mineral Resources (AREA)
  • Architecture (AREA)
  • Civil Engineering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General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Geochemistry & Mineralogy (AREA)
  • Geology (AREA)
  • Environmental & Geological Engineering (AREA)
  • Lining And Supports For Tunnel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城市轨道交通土建工程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PBA暗挖车站换乘通道结构及其施工方法。一种PBA暗挖车站换乘通道结构,包括车站主体和换乘主通道,车站主体与换乘主通道之间连接有至少两个换乘小通道,换乘小通道的宽度和高度分别小于换乘主通道的宽度和高度。一种PBA暗挖车站换乘通道结构的施工方法,包括:S1:施工车站主体;S2:施工深孔注浆加固区,在深孔注浆加固区远离车站主体的一侧施作换乘主通道;S3:再次施工深孔注浆加固区,施作至少两个换乘小通道;S4:将换乘小通道与车站主体的侧墙连接口凿除。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能保证与车站主体安全连接,同时缓解换乘通道与车站主体接口处拥堵的PBA暗挖车站换乘通道结构及其施工方法。

Description

一种PBA暗挖车站换乘通道结构及其施工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城市轨道交通土建工程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PBA暗挖车站换乘通道结构及其施工方法。
背景技术
PBA工法是将地下框架结构逆做法和暗挖法的有机结合,并发挥了两种工法的优势,该工法避免了对地面交通的干扰,减小了对周围环境的影响。当两个PBA工法车站需修建换乘通道时,车站埋深较大,暗挖法换乘通道拱顶呈弧形,造成换乘通道高度过大,使得换乘通道与车站主体结构连接存在困难,且存在较大的施工风险。同时暗挖换乘通道接口单一,换乘通道口附近易产生客流拥堵现象,对车站换乘效率产生影响。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问题,本发明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保证与车站主体安全连接,同时缓解换乘通道与车站主体接口处拥堵的PBA暗挖车站换乘通道结构及其施工方法。
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PBA暗挖车站换乘通道结构,包括车站主体和换乘主通道,车站主体与换乘主通道之间连接有至少两个换乘小通道,换乘小通道的宽度和高度分别小于换乘主通道的宽度和高度。因为换乘小通道的宽度和高度均较小,则换乘小通道与车站主体的侧墙能准确连接,避免车站主体的拱顶与换乘小通道的拱顶连接的情况,使换乘小通道与车站主体的接口在车站主体的侧墙范围内,减小换乘小通道与车站主体接口处的施工难度,优化了车站拱顶的受力条件。
作为本发明的优选方案,若干换乘小通道间隔连接于车站主体的不同位置。车站主体安装有自动扶梯,则可在自动扶梯的出口附近设置换乘小通道的入口,方便分流。
作为本发明的优选方案,所述换乘主通道与换乘小通道的连接处设置有深孔注浆加固区,可提高施作换乘主通道和换乘小通道时的安全性。
作为本发明的优选方案,所述车站主体靠近换乘小通道的一侧设置有围护桩,围护桩的顶部连接有冠梁;所述车站主体上侧设置有用于方便施作围护桩和冠梁的临时导洞。在施作车站主体之前,先开挖临时导洞,则可在临时导洞内施作车站主体的围护桩和冠梁,为开挖车站主体内土体做准备。
作为本发明的优选方案,所述车站主体与换乘小通道的连接处设置有环梁,保证车站主体与换乘小通道连接处的稳定。
一种PBA暗挖车站换乘通道结构的施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S1:施工车站主体,并在车站主体上施工连接换乘小通道的环梁;
S2:施工深孔注浆加固区,在深孔注浆加固区远离车站主体的一侧施作换乘主通道;
S3:待换乘主通道施作完成后,再次施工深孔注浆加固区,分别施作至少两个用于连接换乘主通道和车站主体的换乘小通道,换乘小通道的宽度和高度分别小于换乘主通道的宽度和高度;
S4:待换乘小通道施作完成后,将换乘小通道与车站主体的侧墙连接口凿除。
S5:施作素混凝土回填区,完成换乘主通道和换乘小通道施工。
因为换乘小通道的宽度和高度均较小,则换乘小通道与车站主体的侧墙能准确连接,避免车站主体的拱顶与换乘小通道的拱顶连接的情况,使换乘小通道与车站主体的接口在车站主体的侧墙范围内,减小换乘小通道与车站主体接口处的施工难度,优化了车站拱顶的受力条件。并且通过增加换乘小通道的数量,将换乘客流进行分流,避免了客流拥挤、换乘效率低的情况。因此,本发明能兼顾换乘通道结构与车站主体的连接问题和换乘效率问题。
作为本发明的优选方案,步骤S1具体包括如下步骤:
S11:施工超强注浆管对地层进行注浆加固,地层加固后开挖临时导洞,再喷射混凝土支护临时导洞;
S12:待临时导洞施工完成后,在临时导洞内施作车站主体的围护桩和车站主体的冠梁;
S13:开挖车站主体内土体,施作车站主体顶板、车站主体侧墙、站厅层底板和连接换乘小通道的环梁。
作为本发明的优选方案,在步骤S2中,施作换乘主通道时,开挖换乘主通道内土体,及时施作换乘主通道喷射混凝土层,再施作换乘主通道顶板、换乘主通道侧墙和换乘主通道底板。
作为本发明的优选方案,在步骤S3中,施作换乘小通道时,开挖换乘小通道内土体,及时施作换乘小通道喷射混凝土层,再施作换乘小通道顶板、换乘小通道侧墙和换乘小通道底板。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
1.本发明的车站主体与换乘主通道之间连接有至少两个换乘小通道,换乘小通道的宽度和高度分别小于换乘主通道的宽度和高度。因为换乘小通道的宽度和高度均较小,则换乘小通道与车站主体的侧墙能准确连接,避免车站主体的拱顶与换乘小通道的拱顶连接的情况,使换乘小通道与车站主体的接口在车站主体的侧墙范围内,减小换乘小通道与车站主体接口处的施工难度,优化了车站拱顶的受力条件。
2.通过增加换乘小通道的数量,将换乘客流进行分流,避免了客流拥挤、换乘效率低的情况。换乘通道结构的主体部分为换乘主通道,而若干换乘小通道均与换乘主通道连接,则避免了换乘通道结构全部采用多个换乘小通道时工作量大、成本高的问题。
附图说明
图1是是本发明的平面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的横剖面图;
图3是本发明换乘主通道的剖视图;
图4是本发明换乘小通道的剖视图。
图中,1-车站主体;2-换乘主通道;3-换乘小通道;4-深孔注浆加固区;5-围护桩;6-冠梁;7-临时导洞;8-环梁;9-自动扶梯;11-车站主体侧墙;12-车站主体顶板;13-站厅层底板;21-换乘主通道喷射混凝土层;22-换乘主通道顶板;23-换乘主通道侧墙;24-换乘主通道底板;31-换乘小通道喷射混凝土层;32-换乘小通道顶板;33-换乘小通道侧墙;34-换乘小通道底板;a1-客流流线优化区;a2-换乘客流;a3-出站客流;a4-进站客流。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发明,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实施例1:
PBA工法是将地下框架结构逆做法和暗挖法的有机结合,如图3和图4所示,采用PBA工法修建换乘主通道2和换乘小通道3时,暗挖法换乘通道拱顶呈弧形。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施例的PBA暗挖车站换乘通道结构,包括车站主体1和换乘主通道2,车站主体1与换乘主通道2之间连接有至少两个换乘小通道3,换乘小通道3的宽度和高度分别小于换乘主通道2的宽度和高度。若干换乘小通道3间隔连接于车站主体1的不同位置。车站主体1内安装有自动扶梯9,则可在自动扶梯9的出口附近设置换乘小通道3的入口,方便分流。如图1所示,车站主体1内两个换乘小通道3之间的区域为客流流线优化区a1,换乘客流a2能被分别引流到两个换乘小通道3,且不影响出站客流a3和进站客流a4。
因为换乘小通道3的宽度和高度均较小,则换乘小通道3与车站主体1的侧墙能准确连接,避免车站主体1的拱顶与换乘小通道3的拱顶连接的情况,使换乘小通道3与车站主体1的接口在车站主体1的侧墙范围内,减小换乘小通道3与车站主体1接口处的施工难度,优化了车站拱顶的受力条件。并且通过增加换乘小通道3的数量,将换乘客流a2进行分流,避免了客流拥挤、换乘效率低的情况。因此,本发明能兼顾换乘通道结构与车站主体1的连接问题和换乘效率问题。
为提高施作换乘主通道2和换乘小通道3时的安全性,所述换乘主通道2与换乘小通道3的连接处设置有深孔注浆加固区4。
如图2所示,为方便本发明的施工,所述车站主体1靠近换乘小通道3的一侧设置有围护桩5,围护桩5的顶部连接有冠梁6;所述车站主体1上侧设置有用于方便施作围护桩5和冠梁6的临时导洞7。在施作车站主体1之前,先开挖临时导洞7,则可在临时导洞7内施作车站主体1的围护桩5和冠梁6,为开挖车站主体1内土体做准备。所述车站主体1与换乘小通道3的连接处设置有环梁8,保证车站主体1与换乘小通道3连接处的稳定。
实施例2:
在施工之前,先确定施工方案。换乘客流a2量是换乘通道宽度的决定因素,首先根据换乘客流a2确定PBA暗挖车站换乘通道宽度和侧墙宽度,并结合拱跨比确定PBA暗挖车站换乘通道整体高度。当PBA暗挖车站换乘通道整体高度大于车站站厅层侧墙高度时,需减小PBA暗挖车站换乘通道与车站主体侧墙12接口的高度,同时造成接口宽度减小,不能满足换乘客流a2通行要求。将以“化整为零,积零为整”为指导思想,将换乘通道分为多个换乘小通道3与主体侧墙相连,严格控制PBA暗挖车站换乘小通道3截面高度和宽度。同时PBA暗挖车站换乘小通道3与主体侧墙接口定位应考虑站内换乘客流a2情况,优化站内换乘客流a2流线。具体技术方案为:
1)收集、分析车站换乘客流a2流量,根据换乘客流a2流量确定换乘通道宽度。根据地质条件确定PBA暗挖车站换乘通道拱跨比,并结合换乘通道侧墙高度确定换乘通道整体高度。
2)确定换乘通道与车站主体侧墙12接口所在层车站主体侧墙12垂直高度,该高度若小于PBA暗挖车站换乘通道整体高度则可考虑将换乘通道分开为换乘小通道3。
3)确定PBA暗挖车站换乘通道与主体结构连接层客流流线,根据换乘客流a2流线确定换乘小通道3与车站主体1结构接口位置。
4)根据PBA暗挖车站换乘通道与车站主体侧墙12接口所在层车站主体侧墙12高度,同时综合换乘小通道3分流流量确定换乘小通道3宽度。根据地质条件确定拱跨比,同时结合换乘小通道3侧墙高度确定换乘小通道3高度,换乘小通道3高度不大于接口所在层车站主体侧墙12高度。
5)重复上述1)-4)确定换乘通道另一侧接口方案。
如图1和图2所示,一种PBA暗挖车站换乘通道结构的施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S1:施工车站主体1,并在车站主体1上施工连接换乘小通道3的环梁8;其具体步骤为:S11:施工超强注浆管对地层进行注浆加固,地层加固后开挖临时导洞7,再喷射混凝土支护临时导洞7;S12:待临时导洞7施工完成后,在临时导洞7内施作车站主体1的围护桩5和车站主体1的冠梁6;S13:开挖车站主体1内土体,施作车站主体顶板11、车站主体侧墙12、站厅层底板13和连接换乘小通道3的环梁8;
S2:施工深孔注浆加固区4,在深孔注浆加固区4远离车站主体1的一侧施作换乘主通道2;施作换乘主通道2时,开挖换乘主通道2内土体,及时施作换乘主通道2喷射混凝土层,再施作换乘主通道顶板22、换乘主通道侧墙23和换乘主通道底板24;
S3:待换乘主通道2施作完成后,再次施工深孔注浆加固区4,分别施作至少两个用于连接换乘主通道2和车站主体1的换乘小通道3,换乘小通道3的宽度和高度分别小于换乘主通道2的宽度和高度;施作换乘小通道3时,开挖换乘小通道3内土体,及时施作换乘小通道喷射混凝土层31,再施作换乘小通道顶板32、换乘小通道侧墙33和换乘小通道底板34;
S4:待换乘小通道3施作完成后,将换乘小通道3与车站主体1的侧墙连接口凿除。
S5:施作素混凝土回填区,完成换乘主通道2和换乘小通道3施工。
因为换乘小通道3的宽度和高度均较小,则换乘小通道3与车站主体1的侧墙能准确连接,避免车站主体1的拱顶与换乘小通道3的拱顶连接的情况,使换乘小通道3与车站主体1的接口在车站主体1的侧墙范围内,减小换乘小通道3与车站主体1接口处的施工难度,优化了车站拱顶的受力条件。并且通过增加换乘小通道3的数量,将换乘客流a2进行分流,避免了客流拥挤、换乘效率低的情况。因此,本发明能兼顾换乘通道结构与车站主体1的连接问题和换乘效率问题。
本发明不局限于上述可选实施方式,任何人在本发明的启示下都可得出其他各种形式的产品,但不论在其形状或结构上作任何变化,凡是落入本发明权利要求界定范围内的技术方案,均落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9)

1.一种PBA暗挖车站换乘通道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车站主体(1)和换乘主通道(2),车站主体(1)与换乘主通道(2)之间连接有至少两个换乘小通道(3),换乘小通道(3)的宽度和高度分别小于换乘主通道(2)的宽度和高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PBA暗挖车站换乘通道结构,其特征在于,若干换乘小通道(3)间隔连接于车站主体(1)的不同位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PBA暗挖车站换乘通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换乘主通道(2)与换乘小通道(3)的连接处设置有深孔注浆加固区(4)。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PBA暗挖车站换乘通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车站主体(1)靠近换乘小通道(3)的一侧设置有围护桩(5),围护桩(5)的顶部连接有冠梁(6);所述车站主体(1)上侧设置有用于方便施作围护桩(5)和冠梁(6)的临时导洞(7)。
5.根据权利要求1~4任意一项所述的一种PBA暗挖车站换乘通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车站主体(1)与换乘小通道(3)的连接处设置有环梁(8)。
6.一种PBA暗挖车站换乘通道结构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S1:施工车站主体(1),并在车站主体(1)上施工连接换乘小通道(3)的环梁(8);
S2:施工深孔注浆加固区(4),在深孔注浆加固区(4)远离车站主体(1)的一侧施作换乘主通道(2);
S3:待换乘主通道(2)施作完成后,再次施工深孔注浆加固区(4),分别施作至少两个用于连接换乘主通道(2)和车站主体(1)的换乘小通道(3),换乘小通道(3)的宽度和高度分别小于换乘主通道(2)的宽度和高度;
S4:待换乘小通道(3)施作完成后,将换乘小通道(3)与车站主体(1)的侧墙连接口凿除。
S5:施作素混凝土回填区,完成换乘主通道(2)和换乘小通道(3)施工。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PBA暗挖车站换乘通道结构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S1具体包括如下步骤:
S11:施工超强注浆管对地层进行注浆加固,地层加固后开挖临时导洞(7),再喷射混凝土支护临时导洞(7);
S12:待临时导洞(7)施工完成后,在临时导洞(7)内施作车站主体(1)的围护桩(5)和车站主体(1)的冠梁(6);
S13:开挖车站主体(1)内土体,施作车站主体顶板(11)、车站主体侧墙(12)、站厅层底板(13)和连接换乘小通道(2)的环梁(8)。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PBA暗挖车站换乘通道结构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S2中,施作换乘主通道(2)时,开挖换乘主通道(2)内土体,及时施作换乘主通道喷射混凝土层(21),再施作换乘主通道顶板(22)、换乘主通道侧墙(23)和换乘主通道底板(24)。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PBA暗挖车站换乘通道结构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S3中,施作换乘小通道(3)时,开挖换乘小通道(3)内土体,及时施作换乘小通道喷射混凝土层(31),再施作换乘小通道顶板(32)、换乘小通道侧墙(33)和换乘小通道底板(34)。
CN202010703429.2A 2020-07-21 2020-07-21 一种pba暗挖车站换乘通道结构及其施工方法 Pending CN111911185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703429.2A CN111911185A (zh) 2020-07-21 2020-07-21 一种pba暗挖车站换乘通道结构及其施工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703429.2A CN111911185A (zh) 2020-07-21 2020-07-21 一种pba暗挖车站换乘通道结构及其施工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911185A true CN111911185A (zh) 2020-11-10

Family

ID=7328056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703429.2A Pending CN111911185A (zh) 2020-07-21 2020-07-21 一种pba暗挖车站换乘通道结构及其施工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1911185A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855213A (zh) * 2021-01-26 2021-05-28 中建八局轨道交通建设有限公司 既有车站处换乘通道的初支结构的施工方法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855213A (zh) * 2021-01-26 2021-05-28 中建八局轨道交通建设有限公司 既有车站处换乘通道的初支结构的施工方法
CN112855213B (zh) * 2021-01-26 2022-05-27 中建八局轨道交通建设有限公司 既有车站处换乘通道的初支结构的施工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6512723U (zh) 一种多层水平连梁双排桩及地下管廊整体式结构
JP7394252B1 (ja) 大深度地下鉄駅における縦方向に直交する突き出し型風道構造及び施工方法
CN103256052A (zh) 一种整体直中墙式双连拱隧道的施工方法
CN103306289A (zh) 基坑桩锚护壁混凝土锚索冠梁结构及其施工方法
CN210598987U (zh) 基于单层四导洞和中导洞内桩基础的地铁车站
CN105714831A (zh) 一种支护基坑侧壁的异型双排桩及其施工方法
CN113027495B (zh) 一种由区间隧道组织实施的暗挖大跨度车站修建方法
CN111911185A (zh) 一种pba暗挖车站换乘通道结构及其施工方法
CN204851266U (zh) 一种暗挖车站正上方竖井结构
CN106930768B (zh) 隧洞施工方法及应用
CN212001253U (zh) 一种地铁出入口结构
CN210216444U (zh) 一种型钢微型桩组合灌注桩的基坑支护结构
CN212406735U (zh) 一种pba暗挖车站换乘通道结构
CN109958443B (zh) 一种管廊隧道内暗作的并列竖井及其施工方法
CN111794757B (zh) 一种在既有建筑物下复合地层暗挖施工的地下水处理方法
CN212958666U (zh) 一种双层初期支护的多连拱隧道结构
CN111794286B (zh) 一种软土地层中地铁下穿地下空间保护结构及施工方法
CN115030730A (zh) 一种地铁暗挖车站工程的施工技术
CN208816132U (zh) 湿陷性黄土结合卵石土地层暗挖风道接盾构隧道的风井
CN209670973U (zh) 一种轨道交通与综合管廊合建结构
CN217734102U (zh) 一种深埋地铁车站结构
CN203114292U (zh) 设有出碴运输设备的上下分离式暗挖车站施工通道结构
CN212688890U (zh) 一种水电站地下副厂房施工通道布置结构
CN112065468B (zh) 一种地铁车站结构及其施工方法
CN219637957U (zh) 一种盖挖与暗挖结合的地铁车站结构体系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B02 Change of applicant information
CB02 Change of applicant information

Address after: 610017 No. 4, floor 1, building 1, No. 28, dongchenggenxia street, Qingyang District, Chengdu, Sichuan

Applicant after: Chengdu architectural design and Research Institute Co.,Ltd.

Address before: No.16, dongyuheyan street, Qingyang District, Chengdu, Sichuan 610017

Applicant before: CHENGDU ARCHITECTURAL DESIGN & Research Institute